CN107826170B - 车辆前围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围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26170B
CN107826170B CN201710818057.6A CN201710818057A CN107826170B CN 107826170 B CN107826170 B CN 107826170B CN 201710818057 A CN201710818057 A CN 201710818057A CN 107826170 B CN107826170 B CN 1078261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cowl
vehicle width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180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26170A (zh
Inventor
北原义大
前田元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2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6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26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6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目的在于在不降低通过前围部的空气进入口的空气流入效率的情况下确保ECM与前围部的安装。前围板(20)包括后壁部(23),后壁部(23)形成为越向后方延伸越向上方倾斜,后壁部(23)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流入后壁部(23)的后方的空气进入口(24),空气进入口(24)配置在与后壁部(23)的中心部相比靠一侧且配置在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ECM(2)收纳在安装于前围板(20)的壳体(10)中,壳体(10)与空气进入口(24)间隔开并且比空气进入口(24)更靠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Description

车辆前围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发动机控制模块的车辆前围部结构。
背景技术
机动车中搭载有许多电气控制器。用于控制车辆用发动机的发动机控制模块(以下称作ECM(engine control module))是这种电气控制器的示例。ECM优选配置在车辆用发动机附近。在这种情况下,ECM可以配置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
然而,当发动机运行时,发动机室的内部会变热。另外,由于雨水等会流入,所以发动机室内很可能变热和变湿。由于这会产生施加于在发动机室内的环境中的诸如ECM等的电气机器的大负荷,所以难以将ECM配置在发动机室内。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其中ECM配置在位于发动机室的后侧的前围部中设置的前围盒中。在该示例中,前围盒还包括新鲜空气导入部,该新鲜空气导入部通过形成于前围板的新鲜空气进入口使新鲜空气进入并将新鲜空气输送到空调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46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上示例中,前围部内的ECM配置在空气进入口的车辆前方。这种配置可能妨碍空气通过空气进入口进入的效率。
当将ECM配置于前围部时,即使当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空气进入口与ECM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空气进入口与ECM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足够距离也能够防止空气进入的效率降低。然而,如果在前围部中不能确保足够的距离,则空气进入口和ECM可能彼此干涉并妨碍空气的进入。这可能降低前围部的设计自由度。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不降低通过空气进入口的空气流入效率的情况下允许ECM安装到前围部的车辆前围部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在本发明的车辆前围部结构中,控制车辆用发动机的ECM安装于前围板,所述前围板配置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的后部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车辆前围部结构中,所述前围板包括后壁部,所述后壁部形成为越向车辆后方延伸越向车辆上方倾斜;所述后壁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流入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后方的空气进入口,所述空气进入口配置在与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心部相比靠一侧且配置在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所述ECM收纳在安装于所述后壁部的壳体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空气进入口间隔开并且比所述空气进入口更靠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在不降低通过空气进入口的空气流入效率的情况下允许ECM安装到前围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围部结构的前部的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其中壳体内未安装ECM。
图2是图1的前围部的前部的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是未安装图2的前围上装饰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壳体等的前部的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车辆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其中ECM安装于壳体。
图5是仅示出了图1和图4的前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了图4的部分A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前围上装饰件安装于图4的前围上板的俯视图,示出了缝、主肋等的位置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车辆前围部结构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围部结构构造成控制车辆用发动机的ECM 2安装于前围部,该前围部位于发动机室(未示出)的后部。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ECM 2未详细图示出,而是示意性示出的。
首先,将说明安装ECM 2的前围部。前围部配置在发动机室的车辆后方上部。如图1所示,前围部具有前围上板(前围板)20和前围上装饰件50。
前围上板20是配置在覆盖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未示出)的后部的车辆下方、车辆的挡风玻璃(未示出)的车辆下方的构件。前围上装饰件50是配置在前围上板20的车辆上方且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构件。将稍后说明前围上装饰件50的结构。
以下,将说明前围上板20的结构。前围上板20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接合到例如(未示出的)左右前立柱和前翼子板且是对车身的扭转具有高刚性的构件。
如图3和图4所示,前围上板20包括前壁部21、后壁部23以及连接前壁部21和后壁部23的底面部27。当沿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前壁部21、后壁部23和底面部27形成凹部20a。后壁部23是形成为越向车辆后方延伸越向车辆上方倾斜的壁部。后壁部23的车辆后方配置有形成车室前部的仪表板(未示出)。
尽管图中省略了细节,但是底面部27是从后壁部23的下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分,并且底面部27越向车辆前方延伸越向车辆下方倾斜。底面部27的倾斜是比后壁部23的倾斜缓和的倾斜。注意,底面部27可以是水平的。前壁部21是从底面部27的前端朝向车辆上方延伸的壁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的车辆后方,制动部件(未示出)配置在位于驾驶员座席侧(右侧)的区域中,空调部件(未示出)配置在位于副驾驶员座席侧(左侧)的区域中。制动部件配置在后壁部23的车辆前方(发动机室侧)、底面部27的车辆下方,而空调部件配置在仪表板的内侧(车辆前方)、后壁部23的车辆后方。注意,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除非另有指定,“右侧”表示当朝向车辆前方看时的右侧和驾驶员座席侧,“左侧”表示当朝向车辆前方看时的左侧和副驾驶员座席侧。
为了确保配置在后壁部23的车辆前方或车辆后方的前述部件的安装空间和座面(seating surface),底面部27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配置成比底面部2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靠车辆的车辆上方。换言之,底面部27弯曲成在车辆的主视图中底面部27的中央是凸起的。
由于底面部27以前述方式弯曲,所以底面部27与前围上装饰件50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在位于左右两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比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凹部20a的内侧,ECM 2配置在位于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中心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中的一侧(左侧)的区域中,雨刮器马达(未示出)配置在位于该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中的另一侧(右侧)的区域中。由于如上所述底面部27与前围上装饰件50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在位于左右两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的区域中比在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区域中大,所以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比在中间部的区域中容易确保用于配置ECM 2和雨刮器马达的空间。
如图4所示,ECM 2收纳在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壳体10中,壳体10安装于前壁部21和后壁部23。尽管图中省略了细节,但是前围上装饰件50与壳体10的后部11通过树脂夹(resin clip)固定。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壳体10的右侧,后壁部23中形成有空气进入口24。空气进入口24是形成在后壁部23的右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的通孔,并且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前围通风器密封件29安装于后壁部23的形成有空气进入口24的前表面。注意,尽管从图中省略了,但是空气进入口24的后方连接有配置在仪表板内的空调装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前围通风器密封件29包括前表面部29a以及设置在前表面部29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左侧表面部29c和右侧表面部29b。前表面部29a形成为从空气进入口24的下边缘24a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是越向车辆前方延伸越向车辆上方倾斜的板状。
左侧表面部29c和右侧表面部29b形成为以如下方式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板状:使空气进入口24的左侧边缘24c和右侧边缘24b均与前表面部29a连接。前围通风器密封件29的上部中形成有由前表面部29a、左侧表面部29c和右侧表面部29b构成的开口部29d。新鲜空气从前围上装饰件50的稍后提及的缝51进入、流入开口部29d、穿过空气进入口24、流入车室并流入空调装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收纳ECM 2的壳体10配置在空气进入口24的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与空气进入口2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间隔开。换言之,壳体10的右侧表面部17配置在空气进入口24的左侧边缘24c的左侧(图3和图4中的右侧)。在该示例中,壳体10的右侧表面部17配置在位于前围通风器密封件29的上部中的开口部29d的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通过将壳体10和空气进入口24配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即使在车辆前后方向尺寸小的前围部中,也能够设计包括壳体10和空气进入口24的布局。另外,由于壳体10和前围通风器密封件29不配置成当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彼此重叠,使得壳体10不配置在空气进入口24的车辆前方,所以壳体10不妨碍空气的进入。
接下来,将详细说明壳体10的形状。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10形成为前部开口的箱型形状。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的前部13和后部11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壳体10的右侧表面部17和左侧表面部1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如图4所示,左侧表面部15越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越向车辆下方倾斜。ECM 2从前部13的开口插入并以该状态固定在壳体10内。
壳体10的后部11安装于后壁部23,壳体10的前部13安装于前壁部21。如图4所示,壳体10的下部与底面部27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前壁部21的位于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是部分缺口的。壳体10的前部13安装于该缺口的部分(缺口部21a)。在该示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0的前端从前壁部21朝向车辆前方突出。
首先,将给出如何将壳体10的后部11安装到后壁部23的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的后部11的上部设置有两个后侧安装部(第一后侧安装部11a和第二侧后安装部11b)。第一后侧安装部11a和第二后侧安装部1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第一后侧安装部11a和第二后侧安装部11b中均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的后侧通孔12。
第一后侧安装部11a配置在壳体10的后部11的左侧(图3和图4中的右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从后部11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第一后侧安装部11a通过稍后提及的后支架(支架)40接合到后壁部23。注意,图3中省略了螺栓62。
第二后侧安装部11b配置成比第一后侧安装部11a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换言之,第二后侧安装部11b配置在第一后侧安装部11a的右侧(图3和图4中的左侧),并且与第一后侧安装部11a的情况相同,第二后侧安装部11b通过后支架40接合到后壁部23。
后支架40安装在后壁部2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并且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构件。后支架40的主体41的上部和下部设置有接合部43。主体41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配置成比接合部43靠车辆前方。当沿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主体41和接合部43具有帽状截面。通过使后支架40介于壳体10与后壁部23之间,能够有助于壳体10与后壁部23的复杂表面形状的安装。
省略了主体41的下部的接合部43的图示。这些接合部43例如通过焊接或利用螺栓接合到后壁部23的前表面。后支架40的主体41中形成有两个通孔42。这些通孔4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如图4所示,螺栓62插入到这些通孔42和前述的后侧通孔12中,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后支架40。螺栓62在贯穿通孔42之后焊接。
接下来,将给出如何将壳体10的前部13安装到前壁部21的缺口部21a的说明。如图2所示,前支架30安装于前壁部21的缺口部21a。壳体10的前部13通过前支架30安装到前壁部21。
在该示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0的前部13的右侧表面部17和下表面抵接前壁部21的缺口部21a并由前壁部21支撑。注意,在壳体10的前部13中,左侧表面部15和上表面部18不由前壁部21直接支撑。
以下,将给出设置于壳体10的前部13等的安装部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10设置有下侧安装部13a、外侧安装部15a和中央侧安装部17a。
如图2所示,下侧安装部13a是配置于壳体10的前部13的下端的板状部分,并且从该下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车辆下方悬伸出。下侧安装部13a中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的下部通孔14(图1)。下侧安装部13a安装于前支架30。将稍后说明该安装。
外侧安装部15a配置在作为壳体10的图1、图3和图4中的右侧表面的左侧表面部15的下部。外侧安装部15a是从左侧表面部15向左侧(图4中的右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外侧安装部15a中形成有沿车辆上下方向贯穿的外侧部通孔16。外侧安装部15a安装于前支架30。将稍后说明该安装。
中央侧安装部17a设置于作为壳体10的图3和图4中的左侧表面的右侧表面部17。中央侧安装部17a利用螺栓安装于前壁部21的缺口部21a的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
以下,将说明前支架30的形状。如图5所示,前支架30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金属构件,并且包括上表面部31、下侧后表面部32和下侧前表面部33。
上表面部31形成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并且具有沿车辆上下方向贯穿的两个圆孔(第一圆孔35a、第二圆孔35b)。第一圆孔35a安装于壳体10的外侧安装部15a。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上表面部31的第一圆孔35a与外侧安装部15a的外侧部通孔16利用插穿第一圆孔35a和外侧部通孔16的螺栓63而彼此接合。第二圆孔35b用于通过插入形成在壳体10的下部的凸起(boss)来使壳体10定位。注意,图3中省略了螺栓63。
下侧前表面部33是设置在位于上表面部31的前端的右侧部(图5中的左侧部)且朝向车辆下方悬伸出的大致正方形的板状部分。下侧前表面部33中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的第三圆孔35c。下侧前表面部33安装于壳体10的下侧安装部13a。在这种情况下,下侧前表面部33的第三圆孔35c与下侧安装部13a的下部通孔14利用插穿第三圆孔35c和下部通孔14的螺栓61而彼此接合。
下侧后表面部32是从上表面部31的后端朝向车辆下方伸出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下侧后表面部32形成有面向车辆前方的表面,该表面安装于前壁部21的前表面。
下侧后表面部32中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的第四圆孔35d和第五圆孔35e。第四圆孔35d和第五圆孔35e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下侧后表面部32接合(焊接)到前壁部21的前表面。第四圆孔35d和第五圆孔35e是用于在焊接时使前支架30精确定位的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的前部13通过前支架30接合到前壁部21,壳体10的后部11通过后支架40接合到后壁部23。因此,壳体10能够在两侧得以支撑并能够稳定地固定。
如已经说明的,利用插穿壳体10的外侧安装部15a的外侧部通孔16和前支架30的上表面部31的第一圆孔35a的螺栓63,使外侧安装部15a与上表面部31接合。由于在该接合结构中是树脂部件与板金部件接合,所以使用具有比树脂夹强的接合强度的螺栓63和螺母,以抑制因振动等造成树脂的切削而导致的接合部的错位。
如图4和图6所示,外侧安装部15a的上部的螺栓座面15b越向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越向车辆下方倾斜。这使得水等向外流而不会留在螺栓座面15b,从而能够防止金属制的螺栓63生锈。
如图1和图7所示,前围上装饰件50中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缝51。多个缝5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缝51的前端51a配置成越向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越向车辆后方倾斜。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壳体10的上表面部18以立起的方式设置有长的主肋19a和副肋19b。主肋19a从壳体10的上表面部18的右侧表面部17向后部11延伸。主肋19a越向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越向车辆后方倾斜,并且直线状地延伸。
副肋19b配置在主肋19a的车辆后方、平行于主肋19a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主肋19a间隔开。副肋19b也从壳体10的右侧表面部17向后部11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7所示,主肋19a的倾斜方向平行于缝51的前端51a的倾斜方向。另外,主肋19a配置在多个缝51的车辆后方。
通过设置主肋19a,能够抑制已经从缝51进入的诸如雨等的水在壳体10的上表面部18上流动并朝向前围通风器密封件29的开口部29d流动。另外,平行于缝51的前端51a的排列方向地配置主肋19a等改善了阻挡水从缝51流入的效果。
虽然主肋19a能够阻挡从缝51流入的大部分水,但是当水在例如快速飞溅之后或例如以近乎水平角度流入之后越过主肋19a地流动时,能够使用副肋19b。
由于前发动机罩延伸到前围上装饰件50的后方部分,所以水所经过的主路线是前围上装饰件50的表面。尽管由于密封材料的设置,在主肋19a的前方部处在壳体10的上表面部18上流动的水的量比在前述路线流动的水的量少,但是由主肋19a和副肋19b阻挡的位于上表面部18的水会朝向左侧表面部15流动。之后,水向下流动到上述外侧安装部15a的螺栓座面15b的倾斜面,并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排出。如之前提及的,倾斜使水排出而不留在螺栓座面15b上。螺栓座面15b的倾斜、主肋19a和副肋19b使得壳体10的上表面部18上的水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有效率地排出。
在壳体10的上表面部18的前端,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朝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凸缘部19d。前围上装饰件50的前部配置在凸缘部19d的车辆后方。凸缘部19d配置成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前围上装饰件50的前部的下端重叠。另外,凸缘部19d还设置于右侧表面部17的前端的倾斜端部。
如图2所示,由于前围上板20的前壁部2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中设置有缺口部21a,并且壳体10安装于缺口部21a,所以前围上板20并未围绕壳体10的前部13的开口的整周。因此,由于构件的尺寸误差等,可能会在树脂制的壳体10与树脂制的前围上装饰件50之间的连接部(重叠部)中形成间隙。凸缘部19d能够使该间隙对一般使用者(所有者等)隐藏,从而能够改善外观特性。
尽管该间隙通常(当前发动机罩闭合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在例如为了维护而打开前发动机罩时对一般使用者(所有者)可见。因此,需要改善外观特性。凸缘部19d还能够防止壳体10的前部13的上端处的水附着到ECM 2,并且凸缘部19d还能够提高壳体10的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示例,并且不限制记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发明。另外,本发明的部件的构造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能够在记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
尽管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收纳ECM 2的壳体10安装于位于副驾驶员座席侧(左侧)的车辆宽度方向端,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汽车种类,壳体10可以配置在相反侧。另外,主肋19a和副肋19b可以在朝向车辆后方倾斜的同时从右侧表面部17向左侧表面部15延伸。
附图标记说明
10 壳体
11 后部
11a 第一后侧安装部
11b 第二后侧安装部
12 后侧通孔
13 前部
13a 下侧安装部
14 下部通孔
15 左侧表面部
15a 外侧安装部
16 外侧部通孔
17 右侧表面部
17a 中央侧安装部
18 上表面部
19a 主肋
19b 副肋
19d 凸缘部
20 前围上板(前围板)
20a 凹部
21 前壁部
21a 缺口部
23 后壁部
24 空气进入口
24a 下边缘
24b 右侧边缘
24c 左侧边缘
27 底面部
29 前围通风器密封件
29a 前表面部
29b 右侧表面部
29c 左侧表面部
29d 开口部
30 前支架
31 上表面部
32 下侧后表面部
33 下侧前表面部
35a 第一圆孔
35b 第二圆孔
35c 第三圆孔
35d 第四圆孔
35e 第五圆孔
40 后支架
41 主体
42 通孔
43 接合部
50 前围上装饰件
51 缝
51a 前端
61、62、63 螺栓

Claims (7)

1.一种车辆前围部结构,其中,控制车辆用发动机的发动机控制模块安装于前围板,所述前围板配置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的后部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包括后壁部,所述后壁部形成为越向车辆后方延伸越向车辆上方倾斜,
所述后壁部中形成有用于允许空气流入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后方的空气进入口,所述空气进入口配置在与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心部相比靠一侧且配置在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
所述发动机控制模块收纳在安装于所述前围板的壳体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空气进入口间隔开并且比所述空气进入口更靠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形成为前部开口的箱型形状,并且
所述壳体的后部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后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车辆上方配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上装饰件,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部的前端设置有朝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凸缘部,
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前部配置在所述凸缘部的车辆后方,并且
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前部的下端配置成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凸缘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车辆上方配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上装饰件,
在与所述壳体的车辆上方对应的位置,所述前围上装饰件中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所述壳体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各端部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部设置有主肋,
所述主肋形成为从所述壳体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延伸且越朝向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越向车辆后方倾斜,并且延伸到所述壳体的后部或所述壳体的位于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并且
所述主肋配置在所述多个通孔的车辆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肋的倾斜方向平行于所述多个通孔的前端的排列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部以立起的方式设置有平行于所述主肋延伸的副肋,所述副肋配置在所述主肋的车辆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下部设置有向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利用金属制的螺栓接合到所述前围板,并且
所述安装部的上部的螺栓座面越向该一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越向车辆下方倾斜。
CN201710818057.6A 2016-09-16 2017-09-12 车辆前围部结构 Active CN107826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1659A JP6697715B2 (ja) 2016-09-16 2016-09-16 車両カウル部構造
JP2016-181659 2016-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6170A CN107826170A (zh) 2018-03-23
CN107826170B true CN107826170B (zh) 2019-12-17

Family

ID=61302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18057.6A Active CN107826170B (zh) 2016-09-16 2017-09-12 车辆前围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97715B2 (zh)
CN (1) CN107826170B (zh)
DE (1) DE102017115544B4 (zh)
FR (1) FR3056174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009A (zh) * 2018-06-26 2018-11-23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单元安装支架
JP6933696B2 (ja) * 2019-09-24 2021-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吸気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6503A (ja) * 1993-01-12 1994-07-2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0124631A (ja) * 1998-10-15 2000-04-28 Kansei Corp 電気制御機器の防水機器ケース構造
US6073987A (en) * 1998-01-02 2000-06-13 Prince Corporation Integrated modular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CN104015673A (zh) * 2013-03-01 2014-09-0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部件的装配结构
JP2014218112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6159705A (ja) * 2015-02-27 2016-09-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防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7956B1 (en) 2000-04-17 2001-05-29 Lear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bracket
EP2762388A4 (en) 2012-01-11 2015-08-05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FRONT PART OF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6503A (ja) * 1993-01-12 1994-07-2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US6073987A (en) * 1998-01-02 2000-06-13 Prince Corporation Integrated modular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JP2000124631A (ja) * 1998-10-15 2000-04-28 Kansei Corp 電気制御機器の防水機器ケース構造
CN104015673A (zh) * 2013-03-01 2014-09-0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部件的装配结构
JP2014218112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6159705A (ja) * 2015-02-27 2016-09-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防水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56174B1 (fr) 2021-02-19
DE102017115544A1 (de) 2018-03-22
DE102017115544B4 (de) 2022-10-06
JP6697715B2 (ja) 2020-05-27
FR3056174A1 (fr) 2018-03-23
CN107826170A (zh) 2018-03-23
JP2018043715A (ja) 2018-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8156B2 (en) Motor vehicle with forward-arched bulkhead
EP2540597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reinforced area for the mounting of hood hinges
EP1847446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3976197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CN107826170B (zh) 车辆前围部结构
JP5601018B2 (ja)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JP570314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6821642B2 (ja)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CN108016505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15085781A (ja) 車両の外気導入装置
JP5690669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CN112109809B (zh) 车辆发动机舱结构
JP2008100599A (ja) 自動車の車両部品配設構造
JP603558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20210060624A (ko) 라우드스피커 모듈을 구비한 자동차 몸체
JP3865613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補強構造
JP2010126068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CN216269546U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220905122U (zh) 车辆前围板及车辆
CN217435849U (zh) 前围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KR20110023348A (ko) 자동차용 카울그릴
JP5237749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6328687B2 (ja) 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ーサポートカバー
CN113226898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乘客舱元件及包括这种乘客舱元件的组件
JP2007131022A (ja) 車両の外気導入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