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16505B - 车体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16505B
CN108016505B CN201711029548.9A CN201711029548A CN108016505B CN 108016505 B CN108016505 B CN 108016505B CN 201711029548 A CN201711029548 A CN 201711029548A CN 108016505 B CN108016505 B CN 1080165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wl
wall portion
lower wall
shield plate
garn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295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16505A (zh
Inventor
河村和夫
河合桂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16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6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16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16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有利地防止异物和雨水进入的同时,保持前围上装饰件的良好的载荷吸收性能。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构造包括:前围上装饰件(110),其固定到挡风玻璃(102)和前围前板(104);开口(110a),其形成于前围上装饰件;和遮蔽板(130),其覆盖开口,其中,前围上装饰件具有:上壁部(112),其位于开口的上侧,上壁部从挡风玻璃的下缘延伸至遮蔽板、固定到遮蔽板并从遮蔽板进一步向前方延伸;下壁部(120),其位于开口的下侧,下壁部从前围前板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后端处与遮蔽板接合;和第一脆弱部(140),其将下壁部脆弱地固定到前围前板的前端。

Description

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汽车用的前围通风格栅。根据专利文献1,用前围通风格栅覆盖挡风玻璃的下端和发动机罩的后端之间的间隙。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前围通风格栅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壁,并且在该向上延伸的壁中形成有外部空气进气孔和易变形部。因此,当碰撞载荷从上方施加到向上延伸的壁时,该向上延伸的壁能够变形和塌陷,该变形集中在易变形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前围通风格栅中形成外部空气进气孔。存在外部空气进气孔不仅允许外部空气进入还允许诸如小石头的异物或雨水等(以下称为“雨水等”)进入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希望防止雨水等进入布置在外部空气进气孔后方的部件的位置处,需要部分遮蔽前围通风格栅中的外部空气进气孔。
为了防止雨水等的进入,可以想到将用于遮蔽外部空气进气孔的构件安装到外部空气进气孔的方法。然而,前围通风格栅的刚性会在安装了这种构件的位置处提高。这在受到碰撞载荷时会阻碍前围通风格栅的变形,因此担心载荷吸收性能降低。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有利地防止异物和雨水进入的同时,保持前围上装饰件的良好的载荷吸收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代表性构造是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包括:前围上装饰件,其固定到车辆的挡风玻璃,并且还固定到前围前板,所述前围前板从所述挡风玻璃下方的位置向下延伸至位于所述挡风玻璃后方的前围板,所述前围上装饰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长;开口,其形成于所述前围上装饰件;以及遮蔽板,其从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后侧覆盖所述开口,其中,所述前围上装饰件具有:上壁部,其位于所述开口的上侧,所述上壁部从所述挡风玻璃的下缘延伸至所述遮蔽板、固定到所述遮蔽板并从所述遮蔽板进一步向前方延伸;下壁部,其位于所述开口的下侧,所述下壁部从所述前围前板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后端处与所述遮蔽板接合;以及第一脆弱部,其将所述下壁部脆弱地固定到所述前围前板的前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能够在有利地防止异物和雨水进入的同时,保持前围上装饰件的良好的载荷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体前部结构的沿着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放大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前围上装饰件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图示出当施加有碰撞载荷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围上装饰件和遮蔽板的行为的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7示出了图示出当施加有碰撞载荷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围上装饰件和遮蔽板的行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上装饰件,其固定到车辆的挡风玻璃,并且还固定到前围前板,前围前板从位于挡风玻璃下方的位置向下延伸至位于挡风玻璃后方的前围板,前围上装饰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长;开口,其形成于前围上装饰件;和遮蔽板,其从前围上装饰件的后侧覆盖开口,其中前围上装饰件具有:上壁部,其位于开口的上侧,上壁部从挡风玻璃的下缘延伸至遮蔽板、固定到遮蔽板并从遮蔽板进一步向前方延伸;下壁部,其位于开口的下侧,下壁部从前围前板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后端处与遮蔽板接合;和第一脆弱部,其将下壁部脆弱地固定到前围前板的前端。
根据上述构造,前围上装饰件的开口由遮蔽板覆盖,因此能够有利地防止雨水和异物等进入开口的后方。外部空气进气口形成于布置在前围前板上方的前围上板中,或者形成于布置在前围前板后方的前围板中,并且前围上装饰件的开口位于该外部空气进气口的前方。因此,遮蔽板能够防止雨水和异物等通过外部空气进气口进入车辆内部。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第一脆弱部将前围上装饰件的下壁部脆弱地固定到前围前板。因此,如果施加了碰撞载荷,则第一脆弱部断裂,由此解除下壁部与前围前板的固定。结果,下壁部在受到载荷的同时容易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载荷吸收性能。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遮蔽板固定到上壁部并与下壁部接合。因此,如果施加了碰撞载荷,则遮蔽板跟随上壁部的移动并沿与上壁部相同的方向移动。然后,遮蔽板的移动导致下壁部和遮蔽板彼此解除接合。结果,下壁部能够朝向车辆的后方进一步移动,因此,能够更大幅度地提高载荷吸收性能。
优选地,上述遮蔽板具有:平行部,其沿着前围上装饰件的下壁部的上表面延伸至位于下壁部的后端后方的位置处;和接合部,其从平行部弯曲、与前围上装饰件的下壁部的后端相对并与该后端接合。根据这种构造,例如,在不需要提供单独的用于接合的部件的情况下,或者在不需要执行用于在下壁部中形成接合孔的处理的情况下,遮蔽板能够与下壁部接合。另外,能够从下壁部的后端和接合部之间排出进入前围上装饰件的开口中的雨水。
优选地,上述遮蔽板还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从接合部弯曲并且沿着前围上装饰件的下壁部的下表面向前方延伸。通过这种构造,接合部和延长部可靠地钩在下壁部的后端附近。因此,能够稳定在未发生碰撞时、即正常时的遮蔽板与下壁部的接合状态。
优选地,上述遮蔽板还具有朝向开口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通过这种构造,当上壁部由于碰撞载荷而向下移动时,突出部变形,使得能够实现更高的载荷吸收性能。
优选地,上述前围上装饰件还具有第二脆弱部,第二脆弱部在第一脆弱部的前方位置处形成于下壁部并且具有脆弱的台阶形状,遮蔽板还具有肩部,肩部形成于平行部和突出部之间、位于第二脆弱部的后方并且具有台阶形状。
根据这种构造,如果施加了碰撞载荷,则第二脆弱部断裂,并且下壁部的位于第二脆弱部前方的部分朝向车辆后方移动。此时,已经移动的该部分抵靠遮蔽板的肩部,由此促进遮蔽板朝向车辆后方移动,并因此允许下壁部和遮蔽板更可靠地从彼此解除接合。
[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尺寸、材料和其它具体的数值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示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应当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构成基本相同的功能和构造的元件,因此省略了重复的说明。此外,省略了与本发明不直接相关的元件的图示。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图。图1的(a)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车辆从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的(b)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车辆从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体前部结构的沿着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3示出了放大的截面图。图3的(a)以放大方式示出了前围上装饰件110的附近,图3的(b)以放大方式示出了遮蔽板130的后端的附近。
如图2所示,在车体前部结构100中,挡风玻璃102的下方布置有前围前板104。前围前板104从挡风玻璃102下方的位置向下延伸到位于挡风玻璃后方的前围板106。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中,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上部固定到挡风玻璃102,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下部固定到前围前板104。
图4示出了前围上装饰件110的立体图。图4的(a)是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的(b)是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从车辆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如图1的(a)和图4的(a)所示,前围上装饰件110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长的构件。
如图2所示,前围上装饰件110中形成有开口110a。如图2和图4的(b)所示,遮蔽板130从车辆后侧安装到前围上装饰件110,从而覆盖(遮蔽)开口110a。
另外,如图2所示,前围前板104的上方布置有前围上板108。如图1的(b)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围上板108中形成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进气口108a。应注意的是,虽然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示例说明了在前围上板108中设置外部空气进气口108a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也可以采用在前围板106中设置外部空气进气口的构造。
如上所述,前围上装饰件110中设置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开口110a。但是,当吸入外部空气时,存在雨水或诸如小石头的异物可能随着外部空气一起侵入开口110a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以下风险:穿过前围上装饰件110的开口110a的雨水或诸如小石头的异物可能通过设置于前围上板108的外部空气进气口108a而被吸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用于防止雨水和诸如小石头的异物进入外部空气进气口108a的遮蔽板130在外部空气进气口108a的前方的位置处安装到前围上装饰件110。
如图3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上装饰件110和遮蔽板130。前围上装饰件110具有上壁部112、下壁部120和第一脆弱部140。上壁部112是开口110a的上侧的部分,并且上壁部112从挡风玻璃102的下缘102a延伸到遮蔽板130,然后从遮蔽板130进一步向前方延伸。上壁部112的后表面设置有固定遮蔽板130的固定部114。
下壁部120是开口110a的下侧的部分,并且从前围前板104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延伸,下壁部120在后端与遮蔽板130接合。另外,下壁部120的下表面120a形成有安装到前围前板104的前端的安装部122,并且第一脆弱部140设置于该安装部122和下壁部120之间的边界处。因此,下壁部120脆弱地固定到前围前板104的前端。
遮蔽板130具有遮蔽部132和平行部134。遮蔽部132的上部固定到上壁部112的固定部114,并且遮蔽部132从固定部114的后表面朝向下壁部120延伸。平行部134沿着下壁部120、即平行于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下壁部120延伸到下壁部120的后端后方的位置。
另外,遮蔽板130能够设置有接合部136,接合部136从平行部134弯曲、与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下壁部120的后端相对并且与该后端接合。因此,遮蔽板130在其后端附近具有由平行部134和接合部136形成的L字形状。
利用上述构造,遮蔽板130的后端附近的L字形状允许遮蔽板130良好地与下壁部120的后端接合。此时,接合部136与下壁部120的后端彼此间隔开,使得如图3的(b)中的箭头所示,能够将通过开口110a进入并沿着下壁部120流下的雨水朝向前围前板104排出。
图5示出了图示出当施加有碰撞载荷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围上装饰件110和遮蔽板130的行为的图。如果碰撞体(未示出)从上方与图3的(a)中所示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前围上装饰件110碰撞,则前围上装饰件110如图5的(a)所示地移动,以便在吸收碰撞载荷的同时绕着固定部枢转,在该固定部处前围上装饰件110固定到挡风玻璃102。因此,遮蔽板130也跟随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上壁部112的移动,从而朝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和枢转。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中,第一脆弱部140形成于下壁部120和安装部122之间的边界处。因此,如果施加碰撞载荷,则第一脆弱部140断裂,从而解除前围上装饰件110的安装部122固定到前围前板104的固定状态。因此,下壁部120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不受阻碍,因此,当发生碰撞时,能够有利地确保载荷吸收性能。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中,遮蔽板130的上部固定到上壁部112的后端,并且遮蔽板130的下部与下壁部的后端接合。也就是说,遮蔽板130的上部不可拆装地固定到前围上装饰件110,而遮蔽板130的下部可拆装地与前围上装饰件110接合。因此,由于前围上装饰件110进一步朝向车辆方向移动并且遮蔽板130也相应地朝向车辆的后方移动,结果下壁部120和遮蔽板130彼此脱开。
此后,当进一步吸收载荷时,前围上装饰件110和遮蔽板130从图5的(a)所示的各自的位置进一步朝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并因此处于图5的(b)所示的状态。此时,由于到前围前板104的固定和与遮蔽板130的接合被解除,所以下壁部120能够顺利地朝向车辆的后方移动,从而能够更有利地吸收碰撞载荷。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前围上装饰件110的开口110a被遮蔽板130覆盖,因此能够有利地防止雨水和异物等进入开口110a后方的任意部分。另外,如果施加了碰撞载荷,则第一脆弱部140断裂,从而解除下壁部120到前围前板104的固定并解除下壁部120与遮蔽板130的接合,因此下壁部120容易向后移动(变形)。因此,即使布置了遮蔽板130,也能够确保前围上装饰件110的良好的载荷吸收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6的(a)以放大方式示出了前围上装饰件110的附近,图6的(b)以放大方式示出了遮蔽板230的后端的附近。应当注意,在以下说明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构造和功能基本相同的元件,因此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如图6的(a)和图6的(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200中,遮蔽板230还具有延长部232,延长部232从接合部136弯曲并沿着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下壁部220的下表面220a向前方延伸。这导致遮蔽板230的后端具有由平行部134、接合部136和延长部232形成的U字形状。因此,遮蔽板230能够更稳定地与下壁部220接合。另外,由于仅需要将遮蔽板230的后端形成为U字形状,所以不需要例如用于将遮蔽板230与下壁部220接合的单独部件或者用于在下壁部220中设置接合孔的处理。
应当注意,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示出了遮蔽板130的后端具有L字形状的构造,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已经示出了遮蔽板230的后端具有U字形状的构造,但是优选遮蔽板的后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配置有这两种形状,因为这能够实现上述确保前围上装饰件110的排水性能的效果和上述将遮蔽板与下壁部220稳定接合的效果两者。
另外,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200的特征,除了遮蔽部132和平行部134之外,遮蔽板230还具有朝向开口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234。因此,在由碰撞载荷引起的朝向车辆后方移动的过程中,突出部234在上下方向上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载荷。因此,能够更加提高车体前部结构200的载荷吸收性能。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200中,在前围上装饰件110的下壁部220中在第一脆弱部140前方的位置处形成第二脆弱部240,第二脆弱部240具有脆弱的台阶形状。同时,遮蔽板230中在平行部134和突出部234之间并且第二脆弱部240后方的位置处还形成有台阶形状的肩部236。应当注意,为了方便起见,在以下说明中,将下壁部220的位于第二脆弱部240前方的部分称为“前方区域222”,将下壁部220的位于第二脆弱部后方的部分称为“后方区域224”。
图7示出了图示出当施加有碰撞载荷时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围上装饰件110和遮蔽板230的行为的图。如果碰撞体(未示出)从上方与图6的(a)所示的车体前部结构200的前围上装饰件110碰撞,则第二脆弱部240如图7的(a)所示地断裂,并且下壁部220的前方区域222向后方移动。
然后,已经移动的前方区域222抵靠遮蔽板230的肩部236。因此,对遮蔽板230施加沿着朝向车辆后方的方向作用的载荷。这促进了遮蔽板130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从而使得下壁部220和遮蔽板230能够更可靠地彼此脱开。之后,如果进一步施加碰撞载荷,则如图7的(b)所示,第一脆弱部140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0的情况中地断裂。因此,前方区域222能够顺利地向后方移动。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200的情况下,由于遮蔽板230设置有突出部234,所以能够通过突出部234的变形吸收更高的碰撞载荷。另外,由于下壁部220设置有作为第二脆弱部的第二脆弱部240,当施加碰撞载荷时,第二脆弱部240断裂,允许前方区域222朝向车辆后方移动并与肩部236碰撞。这促进了遮蔽板230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从而使得下壁部220和遮蔽板230能够更可靠地彼此脱开。
虽然以上已经参考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并且应当将这些修改和变型理解为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包括前围上装饰件和安装于前围上装饰件的遮蔽板的车体前部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体前部结构;102…挡风玻璃;102a…下缘;104…前围前板;106…前围板;108…前围上板;108a…外部空气进气口;110…前围上装饰件;110a…开口;112…上壁部;114…固定部;120…下壁部;120a…下表面;122…安装部;130…遮蔽板;132…遮蔽部;134…平行部;136…接合部;140…第一脆弱部;200…车体前部结构;220…下壁部;222…前方区域;224…后方区域;230…遮蔽板;232…延长部;234…突出部;236…肩部;240…第二脆弱部

Claims (5)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包括:
前围上装饰件,其固定到车辆的挡风玻璃,并且还固定到前围前板,所述前围前板从所述挡风玻璃下方的位置向下延伸至位于所述挡风玻璃后方的前围板,所述前围上装饰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长;
开口,其形成于所述前围上装饰件;以及
遮蔽板,其从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后侧覆盖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前围上装饰件具有:
上壁部,其位于所述开口的上侧,所述上壁部从所述挡风玻璃的下缘延伸至所述遮蔽板、固定到所述遮蔽板并从所述遮蔽板进一步向前方延伸;
下壁部,其位于所述开口的下侧,所述下壁部从所述前围前板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后端处与所述遮蔽板接合;以及
第一脆弱部,其位于固定部,该固定部用于将所述下壁部固定到所述前围前板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板具有:
平行部,其沿着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所述下壁部的上表面延伸到位于所述下壁部的后端后方的位置处;以及
接合部,其从所述平行部弯曲、与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所述下壁部的后端相对并与该后端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还具有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从所述接合部弯曲并且沿着所述前围上装饰件的所述下壁部的下表面向前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还具有朝向所述开口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上装饰件还具有第二脆弱部,所述第二脆弱部在所述第一脆弱部的前方位置处形成于所述下壁部并且具有脆弱的台阶形状,以及
所述遮蔽板还具有肩部,所述肩部形成于所述平行部和所述突出部之间、位于所述第二脆弱部的后方并且具有台阶形状。
CN201711029548.9A 2016-10-28 2017-10-27 车体前部结构 Active CN108016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1691 2016-10-28
JP2016211691A JP6812753B2 (ja) 2016-10-28 2016-10-28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6505A CN108016505A (zh) 2018-05-11
CN108016505B true CN108016505B (zh) 2020-05-19

Family

ID=62080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29548.9A Active CN108016505B (zh) 2016-10-28 2017-10-27 车体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2753B2 (zh)
CN (1) CN108016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1642B2 (ja) * 2018-12-26 2021-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7275644B2 (ja) * 2019-02-26 2023-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5339388A (zh) * 2022-08-30 2022-11-1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翻折的汽车前脸结构及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6366A (ja) * 2005-10-17 2007-04-26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衝撃吸収構造
CN102421656A (zh) * 2009-06-25 2012-04-18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
CN202508022U (zh) * 2012-01-16 2012-10-3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通风饰板挡水板结构
CN103213552A (zh) * 2012-01-19 2013-07-2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水箱盖板的机动车
CN104039635A (zh) * 2012-01-11 2014-09-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JP2016049791A (ja) * 2014-08-28 2016-04-1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6366A (ja) * 2005-10-17 2007-04-26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衝撃吸収構造
CN102421656A (zh) * 2009-06-25 2012-04-18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
CN104039635A (zh) * 2012-01-11 2014-09-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202508022U (zh) * 2012-01-16 2012-10-3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通风饰板挡水板结构
CN103213552A (zh) * 2012-01-19 2013-07-2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水箱盖板的机动车
JP2016049791A (ja) * 2014-08-28 2016-04-1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16505A (zh) 2018-05-11
JP2018069914A (ja) 2018-05-10
JP6812753B2 (ja) 202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6505B (zh) 车体前部结构
KR100844712B1 (ko)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JP2008265399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8030632A (ja) 車両の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US9783242B2 (en) Wind-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6364318B (zh) 具有仪表板的机动车辆
CN111376988B (zh) 前围上盖板结构
US9975579B2 (en) Cowl structure
CN108163056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203170B (zh) 仪表板上表面部与除霜器的连结构造
JP2009090787A (ja) カウル構造
JP6080656B2 (ja) 吹出口装置
JP635090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7562927B2 (en) Windscreen wiper system
JP2010126068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部構造
JP6217926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デッキ部構造
JP2009045996A (ja) 四輪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5240689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5237749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2017218072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固定構造
JP5004883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JP625739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5983155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JP6182078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JP4826261B2 (ja) 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の外気導入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