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9490A - 双面粘合带、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及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 Google Patents

双面粘合带、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及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9490A
CN107709490A CN201780002047.3A CN201780002047A CN107709490A CN 107709490 A CN107709490 A CN 107709490A CN 201780002047 A CN201780002047 A CN 201780002047A CN 107709490 A CN107709490 A CN 107709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adhesive tape
faced adhesive
weigh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20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09490B (zh
Inventor
片冈宽幸
内田德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968623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770949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09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9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6Porous or cellular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4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41Polyolefin, e.g.rubber
    • C09J7/243Ethylene or propylene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4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 C09J2301/41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presence of a co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00/00Presence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materials
    • C09J2400/20Presence of organic materials
    • C09J2400/24Presence of a foam
    • C09J2400/243Presence of a foam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04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9J2423/046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23/00Presence of polyolefin
    • C09J2423/10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9J2423/106Presence of homo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in the substr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热性、耐回弹性优异,尤其是即使在固定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的保护罩时也不易剥离的双面粘合带;以及由该双面粘合带构成的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本发明为一种双面粘合带,其是在基材的双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其中,上述基材由发泡体构成,上述基材的厚度为1500μm以下,上述发泡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为140℃以上,发泡倍率为15cm3/g以下,气泡的纵横尺寸比(MD的平均气泡径/TD的平均气泡径)为0.9~3。

Description

双面粘合带、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及车载用平视显示 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热性、耐回弹性优异,尤其是即使在固定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的保护罩时也不易剥离的双面粘合带;以及由该双面粘合带构成的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背景技术
在将汽车等车辆中的车载部件固定于车辆本体的用途中使用着双面粘合带。在此种车载部件固定用途中,对部件的固定配置或设备本体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便即使施加冲击也不会使部件脱落或破损。作为用于固定车载部件的双面粘合带,也期望即使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不会使部件脱落并且不会对部件施加强冲击的双面粘合带。另外,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及薄型化的要求,在车载部件中也有小型化及薄型化的要求。
作为此种耐冲击性优异的双面粘合带,在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了一种减震带,其在基材层的至少单面层叠丙烯酸系粘合剂层而一体化,且基材层由具有特定的交联度及气泡的纵横尺寸比的交联聚烯烃系树脂发泡片构成。然而,在固定近年来的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等车载部件的保护罩的用途中使用将以往的发泡片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的情况下,有时屡屡发生部件剥离。尤其,在使用薄型双面粘合带的情况下会有部件剥离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2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58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对在使用将以往的发泡片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来固定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的保护罩时发生剥离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着眼于双面粘合带的耐热性。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一般设置在挡风玻璃下。此种挡风玻璃下直接照射日光,因此有时在夏季达到超过100℃的温度。在将以往的发泡片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中,认为:在曝露于此种高温下时导致基材收缩,其结果会使粘接力降低而发生剥离。另外,在近年来的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中,采用大部分使用设计性优异的曲面的设计,但是当将双面粘合带应用于此种曲面的情况下,有时容易因回弹力而发生剥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现状而提供耐热性、耐回弹性优异,尤其是即使在固定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的保护罩时也不易剥离的双面粘合带;以及由该双面粘合带构成的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双面粘合带,其是在基材的双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其中,上述基材由发泡体构成,上述基材的厚度为1500μm以下,上述发泡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为140℃以上,发泡倍率为15cm3/g以下,气泡的纵横尺寸比(MD的平均气泡径/TD的平均气泡径)为0.9~3。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叙述。
本发明人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基材的双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中,使用发泡体作为基材,并且将该发泡体的结晶熔解温度峰、发泡倍率及气泡的纵横尺寸比调整为特定范围,由此即使是薄型的双面粘合带,也会提供耐热性,从而在车载部件的固定用途中即使在所设想的高温下也不易剥离,并且即使在应用于曲面时能够发挥出不易剥离的耐回弹性。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在基材的双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
上述基材由发泡体构成。上述发泡体可以为例如片状。
上述发泡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为140℃以上。另外,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为15cm3/g以下。另外,上述发泡体的气泡的纵横尺寸比(MD的平均气泡径/TD的平均气泡径)为0.9~3。通过将此种发泡体用作基材,从而使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发挥高耐热性,从而即使在车载部件的固定用途中在所设想的高温下也不易剥离,并且即使在应用于曲面时也能够发挥出不易剥离的耐回弹性。
上述发泡体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聚烯烃发泡体。
作为上述聚烯烃发泡体,可以使用含有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的聚烯烃发泡体。其中,优选含有聚丙烯系树脂的聚烯烃发泡体。
上述聚丙烯系树脂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均聚聚丙烯、以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以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等。这些聚丙烯系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其中,从容易兼顾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耐热性及耐回弹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含有以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另外,从提高耐寒性的观点出发,可以含有以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
予以说明,在此,为主成分是指共聚物中的丙烯含量为50重量%以上。
上述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是乙烯嵌段部分和丙烯嵌段部分采取海岛结构的共聚物,优选丙烯嵌段部分为海相且乙烯嵌段部分为岛相的共聚物。此时,作为岛相的乙烯嵌段部分在作为海相的丙烯嵌段部分中的分散状态并无特别限定,由于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交联结构的分布变得更均匀且使强度、耐热性、分散性等均匀遍布于发泡体全体,因此优选使乙烯嵌段部分以平均粒径30μm以下的岛相的形式进行分散,更优选使岛相的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使岛相的平均粒径为3μm以下,特别优选使岛相的平均粒径为1μm以下。
上述分散状态及乙烯嵌段部分的岛相的平均粒径利用以下的方法来测定。
首先,利用氧化钌对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的乙烯嵌段部分进行染色,并对放大至5000~50000倍的显微镜照片进行拍摄。通过对该拍摄的显微镜照片进行图像处理,从而计算出乙烯嵌段部分的平均粒径。在本发明中,使用Pias公司制的图像处理装置(商品名“HI-PIAS IV”)来计算乙烯嵌段部分的平均粒径。
上述聚丙烯系树脂基于交叉分提法而得到的在0℃下的溶出量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的下限为1重量%,优选的上限为50重量%。若上述在0℃下的溶出量为该范围内,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耐热性和耐回弹性。上述在0℃下的溶出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重量%、更优选的上限为30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25重量%。
上述聚丙烯系树脂基于交叉分提法而得到的在100℃下的溶出量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的下限为5重量%,优选的上限为95重量%。若上述在100℃下的溶出量为该范围内,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耐热性和耐回弹性。上述在100℃下的溶出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5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30重量%,特别优选的下限为50重量%。
予以说明,交叉分提法利用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首先,将聚丙烯系树脂溶解于140℃的邻二氯苯,制成溶液,将该溶液以一定速度冷却,在预先准备好的不活泼载体表面以结晶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及重均分子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生成聚丙烯系树脂的薄聚合物层。接着,使温度连续性或阶段性地升温,对依次溶出的成分的浓度进行检测,测定组成分布(结晶性分布)。同时,将溶出的聚丙烯系树脂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利用高温型GPC进行测定,计算在规定温度范围溶出的成分的重均分子量。
因此,可以基于上述来测定聚丙烯系树脂的每结晶度分布的分子量分布,并且可以计算在规定温度范围的溶出量和在该范围的重均分子量。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具备如上所述的系统的交叉分提色谱装置(三菱油化公司制、商品名“CFC-T150A型”等)。
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以下也称作“MFR”。)并无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0.1g/10分钟,优选的上限为70g/10分钟。若上述MFR为该范围内,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耐热性。上述MFR的更优选的上限为50g/10分钟以下,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5g/10分钟以下。
予以说明,在本说明书中,MFR是指依据JIS K 7210在温度230℃、载荷21.2N的条件下测定得到的值。
上述聚烯烃发泡体的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3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90重量%。若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为该范围内,则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可以兼顾耐热性与耐回弹性。若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不足30重量%,则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无法发挥充分的耐热性,若超过90重量%,则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变硬,在应用于曲面时发生回弹而变得容易剥离。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的含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40重量%,更优选的上限为60重量%。
予以说明,在上述聚丙烯系树脂包含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且以80重量%以上的比例引入丙烯作为共聚物的构成单元的情况下,强烈地体现出作为聚丙烯的特性,因此,此时,在本发明中算出共聚物的含量整体作为聚丙烯的含量。
含有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的聚烯烃发泡体优选含有除上述聚丙烯系树脂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
作为除上述聚丙烯系树脂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聚乙烯、以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丙烯共聚物、烯烃系弹性体、苯乙烯系弹性体等。这些除聚丙烯系树脂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其中,从进一步提高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耐热性及耐回弹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聚乙烯。
作为上述聚乙烯,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以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等。这些聚乙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除上述聚丙烯系树脂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的MFR并无特别限定,但是优选的下限为0.5g/10分钟,优选的上限为70g/10分钟。若上述MFR为该范围内,则可以容易地成形耐热性高的聚烯烃发泡体。上述MFR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5g/10分钟,更优选的上限为50g/10分钟,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g/10分钟,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30g/10分钟。
上述聚烯烃发泡体只要为不阻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则除上述聚丙烯系树脂、除上述聚丙烯系树脂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以外,还可以含有其他树脂。
上述发泡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只要为140℃以上,则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的下限为145℃,优选的上限为175℃。若上述结晶熔解温度峰为该范围内,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所得的发泡体的耐热性。上述结晶熔解温度峰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47℃,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149℃,特别优选的下限为152℃。
上述发泡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可以通过上述发泡体的材料、发泡倍率、厚度等来调整。
予以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是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将发泡体100mg在大气中在升温速度1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时的峰温度。具体而言,上述差示扫描量热计可以使用例如Seiko Instruments公司制的商品名“220C”等。
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的上限为15cm3/g。若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为该范围内,则所得的双面粘合带可以兼顾较高的耐冲击性和耐回弹性。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的下限为3cm3/g。若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不足3cm3/g,则作为基材的回弹力变得过强,耐回弹性降低,在将所得的双面粘合带应用于曲面时有时会变得容易剥离,若超过15cm3/g,则基材的强度不足,在将所得的双面粘合带应用于曲面时有时会导致基材在厚度方向拉伸或破裂。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的优选的下限为4cm3/g,优选的上限为8cm3/g,更优选的下限为4.5cm3/g,更优选的上限为6cm3/g。
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可以通过上述发泡体的材料、厚度等来调整。
予以说明,上述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可以由上述发泡体的密度的倒数来算出。例如可以依据JIS K 7222来测定。
上述发泡体的气泡的纵横尺寸比(MD的平均气泡径/TD的平均气泡径)为0.9~3。若上述气泡的纵横尺寸比、即、MD的平均气泡径与TD的平均气泡径之比小,则有时使发泡倍率降低而使耐回弹性降低,或者发泡体的厚度、耐回弹性及拉伸强度产生偏差。若上述气泡的纵横尺寸比大,则发泡体的耐回弹性降低。上述气泡的纵横尺寸比的优选的下限为1.2、优选的上限为2,更优选的下限为1.4、更优选的上限为1.5。
上述发泡体的气泡的纵横尺寸比可以通过上述发泡体的材料、发泡倍率、厚度等来调整。
予以说明,发泡体的MD(Machine Direction)是指将发泡体挤出加工为片状时的挤出方向,发泡体的TD(Transverse Direction)是指在从发泡体的厚度方向(以发泡体作为基材而层叠粘合剂层的方向)俯视时与MD(Machine Direction)正交的方向。
接着,发泡体的MD的平均气泡径是指按照下述的要领测定得到的平均气泡径。即,将发泡体在其TD的大致中央部在与厚度方向平行的面横跨全长地进行切割。之后,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将发泡体的切割面放大至60倍,以收录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全长的方式拍摄照片。
在所得的照片中的与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的部分,以与发泡体表面平行的方式描绘在照片上的长度为15cm(放大前的实际长度2500μm)的直线。接着,以目视数出位于上述直线上的气泡数,并基于下述式计算出气泡的MD的平均气泡径。
MD的平均气泡径(μm)=2500(μm)/气泡数(个)
接着,发泡体的TD的平均气泡径是指按照下述的要领测定得到的平均气泡径。即,将发泡体在与其TD平行且与发泡体的厚度方向平行的面进行厚度方向的切割。之后,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将发泡体的切割面放大至60倍,以收录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全长的方式拍摄照片。然后,基于所得的照片,按照与测定发泡体的MD的平均气泡径时同样的要领计算出TD的平均气泡径。
予以说明,在测定上述的平均气泡径的要领中,在对位于直线上的气泡数进行查数时,仅基于在照片上显示的气泡剖面来判断气泡径。即,就气泡彼此而言,即使在发泡体的切割面中看起来被气泡壁相互完全地分离,也有如在发泡体的除切割面以外的部分相互连通之类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不考虑在发泡体的除切割面以外的部分是否相互连通,而仅基于在照片上显示的气泡膜剖面来判断气泡形态,将在照片上显示的被气泡膜剖面完全包围的一个空隙部分判断为一个气泡。
然后,位于直线上是指直线在气泡的任意部分完全贯穿该气泡的情况,另外,在直线的两端部,在直线不完全贯穿气泡而是直线的端部位于气泡内的状态的情况下,将该气泡计数为0.5个。
上述发泡体优选在厚度方向的表面不露出气泡,并且优选在厚度方向的表面具有表皮层。上述表皮层是指:为上述发泡体的一部分,并且不包含气泡而从上述发泡体的表面开始占据一定厚度的区域。若使用在厚度方向的表面露出气泡或在表面露出的气泡被破坏的发泡体,则有时使双面粘合带的耐冲击性或耐回弹性变差。
上述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25%压缩强度优选为50kPa以上且1000kPa以下。若上述25%压缩强度超过1000kPa,则发泡体的耐回弹性降低,故不优选。从耐回弹性的观点出发,上述25%压缩强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00kPa、更优选的上限为900kPa。
上述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25%压缩强度可以通过上述发泡体的材料、发泡倍率、厚度等来调整。
予以说明,上述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25%压缩强度可以依据JIS K6767-7.2.3(JIS2009)来测定。
作为制造上述发泡体的方法,可以使用将作为原料的树脂组合物根据需要进行交联后使其发泡的方法等现有公知的方法。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利用具有以下的工序(1)~(3)的方法来制造。予以说明,作为上述发泡体的制造方法,还可列举出除此以外的例如国际公开第2005/007731号中记载的方法等。
工序(1):将聚烯烃系树脂及除聚丙烯系树脂以外的聚烯烃系树脂等树脂成分、热解型发泡剂、以及其他添加剂供给至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并从挤出机挤出为片状,由此得到成为片状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工序
工序(2):将成为片状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进行交联的工序
工序(3):对交联了的片状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使热解型发泡剂发泡的工序
在工序(1)中配合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中的热解型发泡剂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偶氮二甲酰胺、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对甲苯磺酰氨基脲等。这些分解型发泡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其中,优选偶氮二甲酰胺。
上述热解型发泡剂的含量并无特别限定,相对于树脂成分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1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12重量份。通过使上述热解型发泡剂的含量为上述范围内,从而上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发泡性提高,可以得到具有所期望的发泡倍率的聚烯烃发泡体。上述热解型发泡剂的含量的更优选的上限为8重量份。
作为配合到上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中的其他添加剂,可列举分解温度调节剂、交联助剂、抗氧化剂等。
上述分解温度调节剂是作为通过降低热解型发泡剂的分解温度或加快分解速度来调节发泡体的表面状态等的物质而配合的物质。作为分解温度调节剂,可举出例如氧化锌、硬脂酸锌、尿素等。
上述分解温度调节剂相对于上述聚烯烃系树脂100重量份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0.01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5重量份。
为了降低在后述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交联中所照射的电离性放射线量,防止与电离性放射线的照射相伴的树脂分子的断裂、劣化,而配合上述交联助剂。
作为上述交联助剂,可列举例如多官能单体等。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偏苯三酸三烯丙酯、1,2,4-苯三甲酸三烯丙酯、异氰脲酸三烯丙酯等在1分子中具有3个官能团的化合物;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等在1分子中具有2个官能团的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乙基乙烯基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这些交联助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上述交联助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树脂成分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0.2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10重量份。若上述交联助剂的添加量为该范围内,则可以稳定地得到具有所期望的交联度的发泡体,并且可以容易地控制发泡体的交联度。上述交联助剂的添加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3重量份、更优选的上限为5重量份,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0.5重量份。
为了防止由热所致的氧化劣化,而配合上述抗氧化剂。作为上述抗氧化剂,可列举例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等酚系抗氧化剂等。
在工序(2)中,作为将聚烯烃树脂组合物交联的方法,可列举例如:对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照射电子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电离性放射线的方法;在形成聚烯烃树脂组合物时预先配合有机过氧化物,之后,对聚烯烃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而使有机过氧化物分解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其中,从均质地进行交联的观点出发,优选照射电离性放射线的方法。
上述照射电离性放射线的方法中的电离性放射线的照射量优选以使凝胶分率达到5~45重量%的方式来调节。作为具体的照射量,优选为0.5~20Mrad,更优选为3~12Mrad。
作为将有机过氧化物预先配合于上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中的方法中的有机过氧化物,可列举例如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等。这些有机过氧化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有机过氧化物的添加量相对于树脂成分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0.01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5重量份。若上述有机过氧化物的添加量为该范围内,则容易进行树脂组合物的交联,并且可以抑制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中存在的有机过氧化物的分解残渣的量。上述有机过氧化物的添加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1重量份,更优选的上限为3重量份。
在工序(3)中,使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发泡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利用热风对聚烯烃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的方法、利用红外线进行加热的方法、利用盐浴进行加热的方法、利用油浴进行加热的方法等。使这些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发泡的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予以说明,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发泡方法并不限定于使用热解型发泡剂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基于丁烷气体等的物理发泡。
在工序(3)中,可以根据需要将片状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向MD或TD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进行拉伸。
作为将上述片状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进行拉伸的方法,可列举:使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发泡而得到发泡体,然后对其进行拉伸的方法;边使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发泡边进行拉伸的方法等。予以说明,在使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发泡而得到发泡体后对其进行拉伸的情况下,优选在不冷却发泡体而维持发泡时的熔融状态的状态下继续拉伸发泡体,也可以在将冷却后的发泡体再度加热而制成熔融或软化状态后对发泡体进行拉伸。
上述基材的厚度的上限为1500μm。上述基材的厚度即使如该范围那样为薄型,也能够通过如上述那样地调整发泡体而使所得的双面粘合带兼顾较高的耐冲击性与耐回弹性。上述基材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的下限为100μm。若上述基材的厚度不足100μm,则所得的双面粘合带有时无法发挥充分的耐冲击性。上述基材的厚度的优选的上限为1000μm。若上述基材的厚度超过1000μm,则耐回弹性降低,将所得的双面粘合带应用于曲面时有时变得容易发生剥离。上述基材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5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9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800μm。
构成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丙烯酸系共聚物并无特别限定,从得到高粘合力的方面出发,优选将包含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单体混合物共聚而得到。
在全部单体混合物中所占的丙烯酸丁酯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4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80重量%。若丙烯酸丁酯的含量为该范围内,则可以兼顾较高的粘合力与凝聚力。
在全部单体混合物中所占的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1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40重量%。若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含量为该范围内,则可以兼顾较高的粘合力与凝聚力。
上述单体混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除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以外的能共聚的其他聚合性单体。
作为上述能共聚的其他聚合性单体,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等烷基的碳数为1~3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烷基的碳数为13~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酐、巴豆酸、马来酸、富马酸等官能性单体。
为了将上述单体混合物共聚而得到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只要使上述单体混合物在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自由基反应即可。作为使上述单体混合物进行自由基反应的方法、即、聚合方法,使用现有公知的方法,可列举例如溶液聚合(沸点聚合或恒温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本体聚合等。
上述聚合引发剂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有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作为上述有机过氧化物,可列举例如:1,1-双(叔己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过氧化新戊酸叔己酯、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2,5-二甲基-2,5-双(2-乙基己酰基过氧基)己烷、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己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过氧化月桂酸叔丁酯等。作为上述偶氮化合物,可列举例如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环己烷甲腈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的优选的下限为40万、优选的上限为100万。若重均分子量不足40万,则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凝聚力降低,有时使双面粘合带的剪切粘合力降低。若重均分子量超过100万,则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粘合力降低,有时使双面粘合带的剪切粘合力降低。重均分子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50万、更优选的上限为70万。
为了将重均分子量调整为上述范围,只要调整聚合引发剂、聚合温度等聚合条件即可。
予以说明,重均分子量(Mw)是指基于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胶渗透色谱)得到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
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可以含有增粘树脂。
作为上述增粘树脂,可列举例如松香酯系树脂、氢化松香系树脂、萜烯系树脂、萜酚系树脂、香豆酮茚系树脂、脂环族饱和烃系树脂、C5系石油树脂、C9系石油树脂、C5-C9共聚系石油树脂等。这些增粘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并无特别限定,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10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60重量份。若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为该范围内,则可以发挥高粘合力。
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优选通过添加交联剂而在构成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树脂(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和/或上述增粘树脂)的主链间形成了交联结构。
上述交联剂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型交联剂等。其中,优选异氰酸酯系交联剂。通过在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中添加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从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异氰酸酯基与构成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树脂中的醇性羟基反应而使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交联变缓。因此,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可以使间歇地施加的剥离应力分散,双面粘合带的剪切粘合力进一步提高。
上述交联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0.01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10重量份,更优选的下限为0.1重量份、更优选的上限为3重量份。
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交联度在过高或者过低时,若施加大的剪切方向的负荷,则有时易于从被粘物剥离,因此优选为5~40重量%,更优选为10~40重量%,特别优选为15~35重量%。
予以说明,采集丙烯酸系粘合剂层W1(g),将该丙烯酸系粘合剂层在乙酸乙酯中于23℃浸渍24小时,用200目的金属网过滤不溶解成分,对金属网上的残渣进行真空干燥,测定干燥残渣的重量W2(g),根据下述式(1)计算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交联度。
交联度(重量%)=100×W2/W1 (1)
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单面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厚度的优选的下限为10μm、优选的上限为100μm。若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厚度为该范围内,则可以兼顾高粘合力与再加工性或再剥离性。
就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而言,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的优选的下限为30μm、优选的上限为2000μm。若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为该范围内,则可以有助于所使用的部件的薄型化。另外,即使在制成此种薄型的双面粘合带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高耐冲击性和粘合性、耐回弹性。上述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5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1100μm。上述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的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900μm。
作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制造方法,可列举例如如下所示的方法。
首先,在丙烯酸系共聚物、增粘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交联剂等中加入溶剂,制作粘合剂A的溶液,将该粘合剂A的溶液涂布于基材的表面,将溶液中的溶剂完全干燥除去,形成丙烯酸系粘合剂层A。接着,在所形成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A上将脱模膜以其脱模处理面与丙烯酸系粘合剂层A相对的状态进行重叠。
接着,除上述脱模膜之外另行准备脱模膜,在该脱模膜的脱模处理面涂布粘合剂B的溶液,将溶液中的溶剂完全干燥除去,由此制作在脱模膜的表面形成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B的层叠膜。将所得的层叠膜以使丙烯酸系粘合剂层B与基材的背面相对的状态重叠在形成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A的基材的背面,制作层叠体。然后,通过利用橡胶辊等对上述层叠体进行加压,从而可以得到在基材的双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且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膜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另外,以同样的要领制作2组层叠膜,将这些层叠膜以使层叠膜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与基材相对的状态重叠在基材的两面的各面上,制作层叠体,利用橡胶辊等对该层叠体进行加压,由此可以得到在基材的两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且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膜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利用上述构成而发挥优异的耐热性,即使用于固定车载用面板的保护罩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等挡风玻璃下直接照射日光的车载部件,也不易发生剥离。
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耐回弹性也优异,因此即使在应用于大部分使用近年来的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等的设计性优异的曲面的设计的曲面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剥离。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可以用于固定运输设备的部件。其中,特别适合作为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尤其是车载用面板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还可以适合用于固定构成便携电子设备的部件。具体而言,例如在大型便携电子设备的部件的粘接固定中也可以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
这些用途中的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长方形、框缘状、圆形、椭圆形、环型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耐热性、耐回弹性优异,尤其是即使在固定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的保护罩时也不易剥离的双面粘合带;以及由该双面粘合带构成的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式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1)聚烯烃发泡体的制备
在由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80重量份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20重量份构成的树脂成分中,添加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7.5重量份及二乙烯基苯(交联助剂)3重量份,再添加2,6-二叔丁基对甲酚(抗氧化剂)0.3重量份、硫代丙酸二月桂酯(抗氧化剂)0.3重量份及甲基苯并三唑(金属失活剂)0.5重量份,将由此所得的聚烯烃树脂组合物利用单轴挤出机在温度185℃下进行熔融混炼,挤出为厚度600μm的原材片。
接着,将上述原材片对其两面照射加速电压800kV的电子射线1.5Mrad而使其交联后,连续地送入利用热风及红外线加热器保持于250℃的发泡炉内,进行加热而使其发泡,得到厚度10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由依据JISK-6767并使用MIRAGE公司制的电子密度计(商品名“ED120T”)进行测定而得的密度来算出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发泡倍率。另外,求出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的结晶熔解温度峰、气泡纵横尺寸比及25%压缩强度。
(2)粘合剂的制备
在具备温度计、搅拌机、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入丙烯酸丁酯70重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7重量份、丙烯酸3重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0.2重量份及乙酸乙酯80重量份,进行氮气置换后,加热反应器,开始回流。接着,在上述反应器内添加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丁腈0.1重量份。使其在70℃回流5小时,得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溶液。使用Water公司制“2690Separations Model”作为色谱柱,利用GPC法对所得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测定了重均分子量,结果为71万。
相对于所得丙烯酸系共聚物的溶液中所含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添加软化点150℃的聚合松香酯15重量份、乙酸乙酯(不二化学药品公司制)125重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L45”)1.5重量份,进行搅拌,得到粘合剂。
(3)双面粘合带的制造
准备厚度150μm的脱模纸,在该脱模纸的脱模处理面上涂布粘合剂,使其在10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50μm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将该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与聚烯烃发泡体的表面贴合。接着,以同样的要领也在该聚烯烃发泡体的相反的表面贴合与上述相同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之后,在40℃下加热48小时,由此进行养护,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2)
除了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7重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3)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7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3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7重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4)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6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4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3.8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3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5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5)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6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4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3.5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15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2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6)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7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3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3.0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4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5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实施例7)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4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6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4.5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4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8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1)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7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3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4.5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2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4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2)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10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4.5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4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8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3)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钟)变更为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10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2.2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17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1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比较例4)
将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住友化学公司制、商品名“AD571”、密度0.90g/cm3、MFR0.5g/10分)变更为70重量份,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东曹公司制、商品名“ZF231”、MFR2g/10分钟、密度0.917g/cm3)变更为30重量份,将偶氮二甲酰胺(热解型发泡剂)变更为13重量份,并且使原材片的厚度为400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厚度1000μm的聚烯烃发泡体。
除了使用所得的聚烯烃发泡体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评价)
对实施例、比较例中所得的双面粘合带进行了以下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1)耐热性的评价
将所得的双面粘合带按照使MD及TD为边的方式切割成纵10mm、横10mm的正方形状,制成样品。
将所得的样品在调整为110℃的烘箱中放置500小时后,将其取出,自然冷却至23℃。
对热处理后的样品的各边的长度进行测定,计算出基于热处理的收缩率。将在MD及TD的收缩率均为5%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将在MD及TD中的任一方或两方中收缩率超过5%的情况评价为“×”。
另外,对于评价为“○”的情况,同样地再制作一个样品,在调整为120℃的烘箱中放置500小时后,将其取出,自然冷却至23℃,与上述同样地评价了收缩率。将即使在120℃的热处理下在MD及TD的收缩率均为5%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将在110℃下在MD及TD的收缩率均为5%以下而在120℃下在MD及TD中的任一方或两方中收缩率超过5%的情况评价为“○”。
(2)耐回弹性的评价
将所得的双面粘合带以使MD为纵向的边、TD为横方向的边的方式切割为纵150mm、横25mm的长方形状。将所得的样品的单面贴合于纵150mm、横25mm、厚1mm的聚碳酸酯板上,再将另一单面与纵200mm、横25mm、厚1mm的聚碳酸酯板贴合,用2kg的辊压接1个往复,静置24小时。之后,以从纵200mm至190mm的方式将试验片弯曲并固定,制成样品。
将样品在调整为110℃的烘箱中放置500小时,进行观察,将完全未确认到“浮起”的发生的情况评价为“○”,将只要有一部份确认到“浮起”的情况评价为“×”。
另外,对于评价为“○”的情况,同样地再制作一个试验片,将其以从纵200mm至165mm方式弯曲并固定,制成样品,与上述同样地评价了“浮起”的发生。将即使弯曲165mm也完全未确认到“浮起”的发生的情况评价为“◎”,将弯曲190mm时完全未确认到“浮起”的发生而在弯曲165mm时只要有一部份确认到“浮起”的情况评价为“○”。
[表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耐热性、耐回弹性优异,尤其是即使在固定车载用面板或车载用平视显示器的保护罩时也不易剥离的双面粘合带;以及由该双面粘合带构成的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Claims (7)

1.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基材的双面具有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其中,
所述基材由发泡体构成,
所述基材的厚度为1500μm以下,
所述发泡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结晶熔解温度峰为140℃以上,发泡倍率为15cm3/g以下,气泡的纵横尺寸比即MD的平均气泡径/TD的平均气泡径为0.9~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体为含有30~90重量%聚丙烯系树脂的聚烯烃发泡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为以丙烯为主成分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体的厚度方向的25%压缩强度为50~1000kPa。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30~2000μm。
6.一种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其由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双面粘合带构成。
7.一种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其由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双面粘合带构成。
CN201780002047.3A 2016-02-22 2017-02-22 双面粘合带、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及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Active CN107709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1017 2016-02-22
JP2016-031017 2016-02-22
PCT/JP2017/006639 WO2017146108A1 (ja) 2016-02-22 2017-02-22 両面粘着テープ、車載部品固定用両面粘着テープ、及び、車載用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カバー固定用両面粘着テー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9490A true CN107709490A (zh) 2018-02-16
CN107709490B CN107709490B (zh) 2022-06-28

Family

ID=59686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2047.3A Active CN107709490B (zh) 2016-02-22 2017-02-22 双面粘合带、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及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421566B1 (zh)
JP (2) JP6370477B2 (zh)
KR (1) KR102642645B1 (zh)
CN (1) CN107709490B (zh)
HU (1) HUE064920T2 (zh)
PL (1) PL3421566T3 (zh)
WO (1) WO201714610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728A (zh) * 2019-02-25 2021-10-08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电子设备部件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421566T3 (pl) * 2016-02-22 2024-03-25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Dwustronna taśma klejąca, dwustronna taśma klejąca do mocowania komponentu montowanego w pojeździe i dwustronna taśma klejąca do montowanej w pojeździe osłony wyświetlacza head-up
JPWO2018116844A1 (ja) * 2016-12-22 2019-10-24 Dic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JP7197983B2 (ja) * 2017-07-31 2022-12-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
JP7128062B2 (ja) * 2017-08-30 2022-08-3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JP7100968B2 (ja) * 2017-09-26 2022-07-1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粘着テープ
JP7295623B2 (ja) * 2017-09-27 2023-06-2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粘着テープ
JP7003545B2 (ja) * 2017-10-03 2022-01-20 Dic株式会社 発泡体基材粘着テープ、物品及び電子機器
JP7157047B2 (ja) * 2017-12-19 2022-10-1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7107026B2 (ja) * 2018-06-27 2022-07-27 Dic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1163A (zh) * 2004-11-22 2007-10-24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和模内发泡成形体
CN103665421A (zh) * 2012-08-31 2014-03-26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聚烯烃系树脂薄层发泡片材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WO2015046526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2897A (ja) * 2002-12-04 2004-07-02 Sekisui Chem Co Ltd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体
JP2004204154A (ja) * 2002-12-26 2004-07-22 Sekisui Chem Co Ltd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6123569A1 (ja) * 2005-05-18 2006-11-23 Toray Industries, Inc.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体
JP2009242541A (ja) 2008-03-31 2009-10-22 Sekisui Chem Co Ltd 衝撃吸収テープ
JP5249625B2 (ja) 2008-04-15 2013-07-3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前板用粘着シート
JP5721504B2 (ja) * 2011-03-31 2015-05-2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粘着テープ
WO2013154137A1 (ja) * 2012-04-13 2013-10-17 Dic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JP2015155528A (ja) * 2014-01-15 2015-08-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
JP6361911B2 (ja) * 2014-04-11 2018-07-25 Dic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JP6449857B2 (ja) * 2014-09-30 2019-01-0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粘着テープ
PL3421566T3 (pl) * 2016-02-22 2024-03-25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Dwustronna taśma klejąca, dwustronna taśma klejąca do mocowania komponentu montowanego w pojeździe i dwustronna taśma klejąca do montowanej w pojeździe osłony wyświetlacza head-up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1163A (zh) * 2004-11-22 2007-10-24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和模内发泡成形体
CN103665421A (zh) * 2012-08-31 2014-03-26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 聚烯烃系树脂薄层发泡片材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WO2015046526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728A (zh) * 2019-02-25 2021-10-08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电子设备部件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3421566T3 (pl) 2024-03-25
HUE064920T2 (hu) 2024-04-28
EP3421566B1 (en) 2023-11-29
EP3421566A1 (en) 2019-01-02
JP2018154849A (ja) 2018-10-04
KR20180111757A (ko) 2018-10-11
JP6370477B2 (ja) 2018-08-08
WO2017146108A1 (ja) 2017-08-31
KR102642645B1 (ko) 2024-02-29
JPWO2017146108A1 (ja) 2018-03-01
EP3421566A4 (en) 2019-10-02
JP7211723B2 (ja) 2023-01-24
CN107709490B (zh)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9490A (zh) 双面粘合带、车载部件固定用双面粘合带及车载用平视显示器保护罩固定用双面粘合带
CN103649250B (zh) 包含第一外部压敏粘合剂面、和可热活化的第二外部面的双面胶带
JP7323360B2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WO2005007731A1 (ja) 架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粘着テープ
JP2010215906A (ja) 電子機器用粘着シート
WO2017131082A1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11168727A (ja) 電子機器用粘着シート
CN106232757B (zh) 双面粘合带
CN114230902B (zh) 一种聚烯烃系树脂发泡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WO2017126135A1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WO2018116844A1 (ja) 粘着テープ
TW202018030A (zh) 雙面黏著帶
JP7128062B2 (ja) 粘着テープ
CN108473708B (zh) 交联聚烯烃树脂发泡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2262192A (zh) 粘着带及物品
CN115427527A (zh) 双面粘合带
JPS629636B2 (zh)
CN113490728B (zh) 双面粘合带、电子设备部件及电子设备
JP6460788B2 (ja) 粘着シート
WO2023204216A1 (ja) 樹脂発泡シート及び粘着テープ
JP2019157010A (ja) 粘着テープ
JP2016125044A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21028386A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20139075A (ja) 発泡シート及び粘着テー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