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9088A - 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9088A
CN107709088A CN201680034782.8A CN201680034782A CN107709088A CN 107709088 A CN107709088 A CN 107709088A CN 201680034782 A CN201680034782 A CN 201680034782A CN 107709088 A CN107709088 A CN 107709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assenger
support means
lateral support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47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09088B (zh
Inventor
望月治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09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0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90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90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 B60N2/99Side-rests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60N2/0268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using sensors or detectors for adapting the seat or seat part, e.g. to the position of an occup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10/00Sensor types, e.g. for 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s or for controlling seats
    • B60N2210/40Force or pressur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确保就座乘客身体的稳定性,同时装配有能够辅助乘客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车用座椅具备侧边支撑装置(30)、锁定装置(40)及锁定解除装置,该侧边支撑装置(30)支持座椅衬垫的衬垫侧部(10)并使其能够在可就座位置与下车辅助位置之间切换;该锁定装置(40)将衬垫侧部(10)锁定于可就座位置;该锁定解除装置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锁定解除装置具有检测乘客就座于衬垫中央部(15)的第1锁定解除杆(51),及将乘客就座于衬垫侧部(10)作为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第2锁定解除杆(54)。并且,第1锁定解除杆(51)持续检测出,同时第2锁定解除杆(54)成功检测出时,解除锁定状态。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涉及具备用于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具备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该侧边支撑装置支持乘客可就座的座椅衬垫中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并使其能够在就座面比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更加突出设置的立起位置与就座面比中央部更加后退设置的下车辅助位置之间移动。
座椅衬垫的侧部通过侧边支撑装置支持于立起位置时,能够提高乘客就座时乘客身体的稳定性。并且,侧部支持于下车辅助位置时,能够减轻乘客在打开车门上下车时乘客为了越过侧部的负担。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具备上下车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中,具备支持座椅衬垫的侧部并使其能够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移动的侧边框架、乘客的就座荷重施加于座椅衬垫的中央部时锁定侧边框架的锁定机构。
具体而言,锁定机构为在乘客就座于座椅主体时将侧部锁定于立起位置,在乘客起立上下车时解除侧边框架的锁定的构成。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具备上下车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中,具备支持侧边支撑衬垫并使其能够在立起位置与倾倒位置之间移动的衬垫支持物、将衬垫支持物保持于立起位置的立起保持位置、解除衬垫支持物的立起保持状态并使衬垫支持物从立起位置向倾倒位置移动的立起保持解除装置。
具体而言,乘客为了上下车而打开车门的话,解除衬垫支持物的立起保持状态,另外,乘客上下车后关闭车门的话,衬垫支持物回到立起保持状态。
另外,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具备上下车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中,例如,具备检测乘客就座于座椅主体的座椅弯曲传感器、检测乘客的车门开关动作的车门开关、检测乘客系好安全带的安全带安装开关等。进一步地,该车用座椅具备接收来自各种传感器、各种开关的信息并对上下车支撑装置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
专利文献1:特开昭61-574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28274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7-1634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3这样的上下车支撑装置中,是伴随乘客的就座动作、车门的开关动作将侧部锁定于或解除锁定于立起位置的构成。但是,除乘客上下车之外的情况,需要切实地将该侧部锁定于立起位置。
原因是,例如,乘客从座椅主体稍稍起立时或者乘客在就座的状态下进行了打开车门的动作时,座椅衬垫的侧部有可能倾倒,有损就座乘客的身体的稳定性。
另外,一般情况下,对乘客而言,特别是希望下车时被上下车支撑装置支持。
因此,特别是需要能够进一步地切实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上下车支撑装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确保就座乘客的身体的稳定性,同时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特别是提供一种具备能够进一步地切实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具备乘客就座的座椅主体及侧边支撑装置,该侧边支撑装置支持该座椅主体中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并使其能够在所述乘客可就座的可就座状态与用于辅助所述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下车辅助状态之间切换,具备第1检测体、第2检测体及动作装置,该第1检测体检测所述乘客就座于所述座椅主体;该第2检测体检测与所述乘客的下车动作相对应而状态发生变化的被检测物的状态变化;该动作装置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在所述第1检测体开始检测出所述乘客的就座之后,所述第2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所述乘客的就座时,能够将所述侧部从所述可就座状态切换为所述下车辅助状态的方式动作。
根据上述构成,为了在乘客下车时使侧边支撑装置动作而使座椅主体的侧部从可就座状态向下车辅助状态移动,需要在第1检测体开始检测出所述乘客的就座之后,第2检测体检测出所述乘客的就座。
因此,与现有例子相比,在除乘客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使该侧部切实地维持在可就座状态。
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乘客的身体的稳定性,同时实现装配有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第1检测体为检测出所述乘客就座于所述座椅主体时输出检测信号的第1传感器,所述第2检测体为检测出所述被检测物的状态变化时输出检测信号的第2传感器,所述动作装置为开始接收来自所述第1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后接收了来自所述第2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时,对所述侧边支撑装置进行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装置。
如上所述,能够以具备第1传感器、第2传感器及动作控制装置(例如,ECU(电子控制单元))的简单的构成对侧边支撑装置进行动作控制,能够实现车用座椅的小型化。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动作装置在所述第1检测体持续检测出,同时所述第2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时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动作。
根据上述构成,为了使座椅主体的侧部从可就座状态向下车辅助状态移动,需要所述第1检测体持续检测出,同时所述第2检测体检测出。
因此,在除乘客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地切实使该侧部维持在可就座状态。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第1检测体在所述座椅主体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所述第2检测体在所述座椅主体中配置于所述侧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2检测体为将所述乘客就座于所述侧部作为所述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适当地应对就座乘客从车辆下车的动作而使侧边支撑装置动作。因此,能够实现装配有仅能够进一步地切实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第1检测体与所述第2检测体相比,承受所述乘客的就座荷重的面积更大。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配置于座椅主体的中央部的第1检测体能够有效利用该中央部中相对较空的空间而设置为大型化,因此能够更加高精度地检测乘客的下车动作。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座椅主体具有作为就座部的座椅衬垫,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能够切换所述座椅衬垫的所述侧部的方式支持所述侧部,所述第1检测体及所述第2检测体分别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中座椅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在就座于座椅衬垫的乘客下车时,能够有效地检测来自乘客的就座荷重。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侧边支撑装置具有在所述可就座位置将所述侧部锁定的锁定装置,所述动作装置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在所述第1检测体开始检测出后,所述第2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时,解除所述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的方式动作。
根据上述构成,在除乘客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将该侧部锁定于可就座状态。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检测在所述座椅主体安装有儿童座椅的儿童座椅检测体,所述动作装置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在所述儿童座椅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时,不能切换所述侧部的方式动作。
根据上述构成,在座椅主体安装有儿童座椅时,能够对幼儿及儿童锁上安全锁。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座椅主体设置有用于安装设置于儿童座椅的被安装部的锚栓部件,所述第1检测体及所述第2检测体分别配置于所述座椅主体中比所述锚栓部件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根据上述构成,在座椅主体安装了儿童座椅时,也能够减轻影响第1检测体及第2检测体的检测精度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与现有例子相比,在除乘客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将该侧部维持在可就座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乘客的身体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实现装配有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具备第1传感器、第2传感器及动作控制装置的简单构成对侧边支撑装置进行动作控制,能够实现座椅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在除乘客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地切实使该侧部维持在可就座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地应对就座乘客的下车动作而使侧边支撑装置动作。因此,能够实现装配有仅能够切实地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加精确地检测乘客的下车动作。
根据本发明,就座于座椅衬垫的乘客下车时,能够有效地检测来自乘客的就座荷重。
根据本发明,在除乘客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将该侧部锁定于可就座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座椅主体安装有儿童座椅时,能够对幼儿及儿童锁上安全锁。
根据本发明,在座椅主体安装了儿童座椅时,也能够减轻影响第1检测体及第2检测体的检测精度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外观的平面图。
图2为侧边支撑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A为表示乘客乘车前的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3B为表示乘客乘车前的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4A为表示乘客乘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一)。
图4B为表示乘客乘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一)。
图5A为表示乘客乘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二)。
图5B为表示乘客乘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二)。
图6A为表示乘客乘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6B为表示乘客乘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7A为表示乘客下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一)。
图7B为表示乘客下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一)。
图8A为表示乘客下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二)。
图8B为表示乘客下车时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其二)。
图9A为表示乘客下车后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9B为表示乘客下车后侧边支撑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0为表示图3的侧边支撑装置中,锁定装置将侧部锁定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1为表示图4的侧边支撑装置中,第2锁定解除杆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后的状态的图。
图12为表示图5的侧边支撑装置中,按照第2锁定解除杆、第1锁定解除杆的顺序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3为表示图6的侧边支撑装置中,第2锁定解除杆从锁定解除位置回到锁定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4为表示图7的侧边支撑装置中,按照第1锁定解除杆、第2锁定解除杆的顺序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后的状态的图。
图15为表示图8的侧边支撑装置中,锁定装置的锁定被解除,使侧部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6为表示图9的侧边支撑装置中,按照第1锁定解除杆、第2锁定解除杆的顺序回到锁定位置,再次锁定锁定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外观的平面图。
图18为表示侧边支撑装置的电气构造的方框图。
图19为表示侧边支撑装置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0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外观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6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车用座椅的发明相关,具有如下特征。是一种具备侧边支撑装置的车用座椅,该侧边支撑装置支持座椅衬垫的侧部并使其能够在可就座状态与下车辅助状态之间切换,具备将侧部锁定于可就座状态的锁定装置及解除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的锁定解除装置,锁定解除装置具有检测乘客就座于座椅主体的第1锁定解除杆及将乘客就座于侧部作为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第2锁定解除杆,在第1锁定解除杆持续检测出乘客的就座,同时第2锁定解除杆成功检测出乘客的就座时解除锁定状态。
此外,锁定解除装置相当于动作装置,第1锁定解除杆、第2锁定解除杆分别相当于第1检测体、第2检测体。
此外,相对于就座座椅的座椅靠背,乘客就座的一侧为座椅前方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例如,为相当于车辆后部座位的后部座椅。
如图1所示,车用座椅S具有座椅衬垫1及座椅靠背2,主要由乘客可就座的座椅主体SB、支持座椅主体SB的侧部SP并使其能够在可就座状态与下车辅助状态之间移动的侧边支撑装置30、将侧部SP锁定于可就座位置的锁定装置40及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的锁定解除装置50构成。
此外,侧边支撑装置30设置于座椅衬垫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衬垫侧部1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于座椅靠背2的靠背侧部20。
车用座椅S为通过侧边支撑装置30的动作能够辅助就座乘客的下车动作的座椅。具体而言,车用座椅S为能够使衬垫侧部10在图3所示的就座面比衬垫中央部15更加突出设置的可就座位置(也称为突出位置,是变为可就座状态的位置。)与图8所示的就座面比衬垫中央部15更加后退设置的下车辅助位置(也称为后退位置,是变为下车辅助状态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座椅。
因此,衬垫侧部10被侧边支撑装置30支持于可就座位置时,能够提高就座乘客身体的稳定性。另外,衬垫侧部10被支持于下车辅助位置时,能够减轻乘客打开车门下车时乘客用于越过衬垫侧部10的负担。
如图1、图3所示,座椅衬垫1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在作为骨架的未图示的衬垫框架载置有缓冲材料1a,被表皮1b覆盖构成。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2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背部的靠背部,在作为骨架的未图示的靠背框架载置有缓冲材料2a,被表皮2b覆盖构成。在座椅靠背2安装有左右的锚栓部件2c,该左右的锚栓部件2c用于安装设置于未图示的儿童座椅的被安装部。
座椅衬垫1、座椅靠背2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侧方部分分别形成有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包裹并支持就座乘客的衬垫侧部10、靠背侧部20。
如图1、图3所示,衬垫侧部10在树脂制的侧边框架11载置缓冲材料12并被表皮材料13覆盖,在上下方向上,在侧边框架11与缓冲材料12之间安装有侧边支撑装置30。
衬垫侧部10以能够在图3所示的可就座位置与图8所示的在侧边框架11被固定的状态下,缓冲材料12向下方后退的下车辅助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侧边支撑装置30支持。
侧边支撑装置30为以能够对应乘客的下车动作而移动的方式支持衬垫侧部10的装置,如图1、图3所示,配置于衬垫侧部10及衬垫中央部15的内部。
如图2所示,侧边支撑装置30主要由从下方支持衬垫侧部10的板状的侧板31、安装于侧板31的底面的纵截面コ字形状的侧边托架32、通过旋转轴33支持侧板31及侧边托架32并使其能够在可就座位置与下车辅助位置之间旋转的侧边基座34、中央部分连结于侧边基座34且从侧边基座34向外侧突出延伸的侧边线缆35构成。
此外,侧边线缆35插入在缓冲材料12内部设置的未图示的安装孔,是用于将侧边支撑装置30安装于衬垫侧部10内部的安装线缆。
如图1、图2所示,侧板31由金属板构成,在衬垫侧部10中配置于座椅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
在侧板31的上面,在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设置有贯穿上下方向的矩形的贯穿孔31a以及在贯穿孔31a的边缘部分使座椅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向下方弯曲形成的一对侧壁部31b。
在形成该贯穿孔31a的部分配置有第2锁定解除杆54,第2锁定解除杆54通过旋转轴55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一对侧壁部31b。
如图2所示,侧边托架32由座椅宽度方向细长的コ字形状的物体构成,主要由用于安装侧板31的上壁部32a、从上壁部32a的座椅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向下方弯曲并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2b构成。
一对侧壁部32b通过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3安装于由コ字形状的物体构成的侧边基座34的侧壁部34b。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后方侧的侧壁部32b的内侧面安装有锁定装置40及锁定解除装置50的构成配件。
侧边基座34主要由安装在侧边框架11上的底壁部34a、从底壁部34a的座椅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4b构成。
第1锁定解除杆51通过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2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一对侧壁部34b。
锁定装置40为将侧板31及侧边托架32锁定于可就座位置的装置,如图2、图10所示,配置于侧边托架32中座椅后方侧的侧壁部32b的内侧面。
锁定解除装置50为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的装置,如图2所示,具备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
第1锁定解除杆51为以旋转轴52为中心在图2所示的锁定位置与向比锁定位置更向下方移动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的部件,通过第1传输线缆53向锁定位置被施力。
第2锁定解除杆54为以旋转轴55为中心在图2所示的锁定位置与向比锁定位置更向下方移动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的部件,通过第2传输线缆56向锁定位置被施力。
第1锁定解除杆51与第2锁定解除杆54相比,承受乘客的就座荷重的面积更大。
此外,锁定装置40及锁定解除装置5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描述。
侧边支撑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3-图9对侧边支撑装置30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A所示,在乘客乘车之前,侧边支撑装置30如图3B所示,处于将衬垫侧部10支持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
另外,锁定装置40将衬垫侧部10锁定于可就座位置,锁定解除装置50的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分别处于向锁定位置被施力的状态。
进而,如图4A所示,乘客准备乘车并坐在衬垫侧部10时,如图4B所示,由于第2锁定解除杆54被施加特定的就座荷重,因而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旋转移动。
在此,仅第2锁定解除杆54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的话,并不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进而,如图5A所示,乘客准备乘车并坐在衬垫侧部10及衬垫中央部15时,如图5B所示,在第2锁定解除杆54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第1锁定解除杆51被施加特定的就座荷重,因而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旋转移动。
在此,按照第2锁定解除杆54、第1锁定解除杆51的顺序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并不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进而,在如图6A所示的乘客就座状态时,如图6B所示,由于第2锁定解除杆54从特定的就座荷重解放,因而从锁定解除位置回到锁定位置,另外,第1锁定解除杆51为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
此时,由于衬垫侧部10通过侧边支撑装置30被支持于可就座位置,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乘客身体的稳定性。
进而,如图7A所示,乘客的身体靠近车门侧并准备下车时,如图7B所示,第1锁定解除杆51在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第2锁定解除杆54被施加特定的就座荷重,因而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旋转移动。
在此,按照第1锁定解除杆51、第2锁定解除杆54的顺序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进而,如图8A所示,乘客的身体进一步靠近车门侧并准备下车时,如图8B所示,由于进一步向衬垫侧部10施加就座荷重,因而衬垫侧部10与侧板31一同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旋转移动。
结果,能够减轻下车乘客为了越过衬垫侧部10的负担。
最后,如图9A所示乘客下车完毕时,如图9B所示,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再次回到锁定位置,另外,锁定装置40回到将衬垫侧部10锁定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侧部支撑装置30能够确保就座乘客身体的稳定性,同时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另外,由于在乘客的乘车动作时,变为不使衬垫侧部10倾倒的构成,对使乘客能够切实地乘车进行了考量。
锁定装置、锁定解除装置的详细内容。
接下来,基于图10-图16就锁定装置40及锁定解除装置5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锁定装置40主要由锁定杆41及被锁定杆43构成,该锁定杆41通过支持轴42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侧边托架32的内侧面;该被锁定杆43使用固定螺栓44固定于侧边基座34的内侧面。
锁定杆41及被锁定杆43配置于相对的位置。
锁定装置40处于锁定杆41啮合于被锁定杆43的图10所示的啮合位置时,将侧板31(侧边托架32)锁定于可就座位置。即,将衬垫侧部10锁定于可就座位置。
另外,锁定装置40处于锁定杆41从被锁定杆43脱离的图14所示的脱离位置时,解除侧板31(侧边托架32)的锁定状态。即,解除衬垫侧部10的锁定状态。
锁定杆41为以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持轴42为中心在图10所示的啮合位置与比啮合位置更向座椅前方移动的脱离位置之间旋转的部件,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图10所示的箭头A方向施力。即,从从啮合位置侧向脱离位置侧被施力。
在锁定杆41分别形成有啮合突起41a、被保持部41b及贯穿突起42c,该啮合突起41a啮合于在被锁定杆43设置的啮合槽43a;该被保持部41b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啮合突起41a的相反侧,并被后述的转接杆80保持;该贯穿突起42c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且以能够在后述的第1传输杆60设置的贯穿孔60b的内部移动的方式配置。
锁定杆41通常情况下被转接杆80保持且配置于啮合突起41a啮合于啮合槽43a的啮合位置。
如图10所示,锁定解除装置50进一步具备第1传输杆60、第2传输杆70及转接杆80,该第1传输杆60通过第1连结轴61可旋转地安装于侧边托架32的内侧面;该第2传输杆70通过第2连结轴71可旋转地安装于侧边托架32的内侧面;该转接杆80安装于侧边托架32与第1传输杆60之间,可通过第1连结轴61旋转。
在第1传输杆60及第2传输杆70从图10所示的基准位置向图14所示的传输位置移动时,锁定解除装置50能够通过转接杆80使锁定杆41从图10所示的啮合位置向图14所示的脱离位置移动。
第1传输杆60为以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连结轴61为中心在如图10所示的基准位置、比基准位置更向下方移动的图13所示的中间位置、进一步比中间位置更向下方移动的图14所示的传输位置之间旋转的部件。
第1传输杆60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图10所示的箭头B方向施力。即,从传输位置侧向基准位置侧被施力。
在第1传输杆60分别形成有安装孔60a、贯穿孔60b及嵌合孔,该安装孔60a用于安装第1传输线缆53的线缆安装端部53a;该贯穿孔60b相对于第1连结轴61分别配置于安装孔60a的相反侧并用于贯穿锁定杆41的贯穿突起41c;该嵌合孔用于嵌合设置于转接杆80的嵌合突起80a。
第1传输杆60通常情况下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箭头B方向施力并配置于基准位置。此时,贯穿孔60b的边缘部分与锁定杆41的贯穿突起42c配置于相互不抵接的位置。
进而,第1传输杆60伴随第1锁定解除杆51的旋转动作,通过被第1传输线缆53牵引,从而从基准位置向中间位置旋转移动。此时,贯穿孔60b的边缘部分通过与贯穿突起41c抵接,从而第1传输杆60稳定地停止在中间位置。即,贯穿突起41c变为制动器。
进而,第1传输杆60伴随第2传输杆70的旋转动作通过转接杆80从中间位置进一步向传输位置移动。此时,安装孔60a的边缘部分通过抵接于安装端部53a,从而第1传输杆60稳定地停止在传输位置。即,线缆安装端部53a变为制动器。
第2传输杆70为以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2连结轴71为中心在图10所示的基准位置与比基准位置更向上方移动的图14所示的传输位置之间旋转的部件。
第2传输杆70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图10所示的箭头C方向施力。即,从传输位置侧向基准位置侧被施力。
在第2传输杆70设置有通过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连结销73可旋转地安装,且用于按压转接杆80的按压杆72。
另外,在第2传输杆70分别形成有安装孔70a及贯穿孔70b,该安装孔70a用于安装第2传输线缆56的线缆安装端部56a;该贯穿孔70b相对于第2连结轴71配置于安装孔70a的相反侧,并用于贯穿按压杆72的贯穿突起72a。
第2传输杆70在通常情况下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箭头C方向施力并配置于基准位置。另外,按压杆72也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箭头D方向施力并配置于图10所示的基准位置。
此时,按压杆72的贯穿突起72a与贯穿孔70b的边缘部分配置于相互抵接的位置。
进而,第2传输杆70伴随第2锁定解除杆54的旋转动作通过被第2传输线缆56牵引,从而从基准位置向传输位置旋转移动。另外,按压杆72也从基准位置向图14所示的按压位置旋转移动。
此时,按压杆72的按压部72b通过按压移动设置于转接杆80的按压承受部80b,从而转接杆80与第1锁定解除杆51一同旋转移动。
转接杆80为以第1连结轴61为中心,在图10所示的保持位置、比保持位置更向上方移动的图13所示的中间位置、比中间位置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的图14所示的脱离位置之间旋转的部件。
转接杆80通过第1连结轴61即嵌合突起80a与第1传输杆60相连结,向与第1传输杆60的施力方向相同的箭头B方向被施力。即,从脱离位置侧向保持位置侧被施力。
在转接杆80分别形成有嵌合突起80a、相对于第1连结轴61配置于嵌合突起80a的相反侧的按压承受部80b、相对于第1连结轴61配置于嵌合突起80a的同一侧并保持锁定杆41的被保持部41b的保持部80c。
转接杆80在通常情况下被施力向箭头B方向并配置于保持位置。在此,保持位置为保持部80c将锁定杆41保持于啮合位置的位置。
进而,转接杆80伴随第1传输杆60的旋转动作从保持位置向中间位置旋转移动。此时,保持部80c维持将锁定杆41保持于啮合位置的状态。
进而,转接杆80伴随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的旋转动作从中间位置向脱离位置旋转移动。在此,脱离位置为保持部80c从将锁定杆41保持于啮合位置的状态脱离的位置。
结果,锁定杆41被施力向箭头A方向并从啮合位置向脱离位置移动。即,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锁定装置、锁定解除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3-图9、图10-图16就锁定装置40、锁定解除装置50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A所示在乘客乘车之前时,如图10所示,锁定杆41配置于与被锁定杆43啮合的啮合位置。
另外,第1传输杆60、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配置于基准位置,转接杆80配置于保持位置。
也就是说,如图3B所示,锁定装置40处于将衬垫侧部10锁定于可就座位置的状态。
进而,如图4A所示乘客准备乘车并坐在衬垫侧部10时,如图11所示,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被第2锁定解除杆54牵引,并从基准位置向传输位置旋转移动。
此时,按压杆72不会按压移动转接杆80,而是空转。
结果,锁定杆41保持在配置于啮合位置的状态,没有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进而,如图5A所示乘客准备乘车并坐在衬垫侧部10及衬垫中央部15时,如图12所示,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在位于传输位置的状态下,第1传输杆60被第1锁定解除杆51牵引并从基准位置向中间位置旋转移动。
另外,转接杆80通过与第1传输杆60一同旋转,从而从保持位置向中间位置移动。
此时,按压杆72与转接杆80处于相互空转的状态。
结果,锁定杆41保持在配置于啮合位置的状态,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没有被解除。
进而,如图6A所示在乘客就座状态时,如图13所示,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通过从第2锁定解除杆54的牵引动作解放,再次从传输位置回到基准位置。
此时,按压杆72通过相对于第2传输杆70以连结销73为中心旋转,以越过转接杆80的方式空转并回到基准位置。
结果,锁定杆41保持在配置于啮合位置的状态,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没有被解除。
进而,如图7A所示乘客身体靠近车门侧并准备下车时,如图14所示,在第1传输杆60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被第2锁定解除杆54牵引并从基准位置向传输位置旋转移动。
另外,转接杆80通过被按压杆72按压移动,从而从中间位置向脱离位置旋转移动。
结果,锁定杆41从被转接杆80保持于啮合位置的状态脱离,从啮合位置向脱离位置旋转移动。即,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进而,如图8A所示,乘客的身体进一步靠近车门侧并准备下车时,如图15所示,侧板31(侧边托架32)由于被施加乘客的就座荷重,从而相对于侧边基座34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旋转移动。
结果,如图8B所示,衬垫侧部10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旋转移动。
最后,如图9A所示,乘客下车完成后,如图16所示,第1传输杆60、第2传输杆70(按压杆72)再次回到基准位置,转接杆80回到保持位置。
另外,锁定杆41再次回到与被锁定杆43啮合的啮合位置。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通过锁定装置40及锁定解除装置50完成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的切换。
如上所述,在乘客上下车时,为了使座椅主体SB的侧部SP从突出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在座椅主体SB中需要在侧部SP的就座面施加特定的荷重从而使锁定解除装置50工作。
因此,与现有例子相比,能够使锁定解除装置50与乘客从乘车到就座的动作或乘客从就座到下车的动作相对应而工作。
即,能够实现确保就座乘客身体的稳定性,同时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侧边支撑装置30。
另外,如上所述,锁定解除装置50具有为了分别解除锁定状态而工作的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两者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根据此种构成,在乘客上下车时为了使座椅主体SB的侧部SP从突出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需要使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工作。结果,除乘客乘车或下车时,能够更加切实地将侧部SP锁定于突出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第1锁定解除杆5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衬垫中央部15,通过在衬垫中央部15的就座面施加特定的荷重,从而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另一方面,第2锁定解除杆5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侧部SP,通过在侧部SP的就座面施加特定的荷重,从而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以利用了乘客就座荷重的相对简单的构成实现两个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的动作。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锁定解除装置50在第1锁定解除杆5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在第2锁定解除杆54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解除锁定状态。根据此构成,乘客就座时,第1锁定解除杆5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就座乘客准备下车时,第2锁定解除杆54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锁定解除部件适当地与就座乘客的下车动作相对应而工作。
进一步地,侧边支撑装置30支持并能够移动座椅衬垫1的侧部SP。并且,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分别向沿座椅前后方向的旋转轴旋转移动,并且,在座椅衬垫1中配置于座椅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根据此种构成,能够有效地将来自就座于座椅衬垫1的乘客的就座荷重传输至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
另外,锁定装置40为了锁定侧板31,使相对于侧板31设置的锁定杆41与相对于侧边基座34设置的被锁定杆43啮合。这样,由于锁定杆41与被锁定杆43啮合,在除乘客上下车之外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将侧部SP锁定于立起位置。
进一步地,锁定杆41相对于侧板31通过支持轴42被安装,且以支持轴42为中心以能够在与被锁定杆43啮合的啮合位置及从被锁定杆43脱离的脱离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安装。并且,侧板31的旋转轴33与支持轴42沿相同方向延伸。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侧板31的旋转轴33与锁定杆41的支持轴42沿相同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因此能够实现侧边支撑装置30的简单的动作,并且,能够实现侧边支撑装置30的小型化。
另外,锁定解除装置50介于第1锁定解除杆51与锁定杆41之间,具有将第1锁定解除杆51的动作传输至锁定杆41的第1传输杆60。此第1传输杆60相对于侧板31通过第1连结轴61被安装,能够以第1连结轴61为中心在基准位置与用于传输至锁定杆41的传输位置之间旋转。并且,旋转轴33与第1连结轴61沿相同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旋转轴33与第1连结轴61沿相同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因此能够实现侧边支撑装置30的简单的动作,并且能够实现侧边支撑装置30的小型化。
另外,锁定解除装置50介于第2锁定解除杆54与锁定杆41之间,具有使第2锁定解除杆54的动作传输至锁定杆41的第2传输杆70。此第2传输杆70相对于侧板31通过第2连结轴71被安装,并能够以第2连结轴71为中心在基准位置与用于传输至锁定杆41的传输位置之间旋转。第1连结轴61与第2连结轴71沿相同方向延伸,第1传输杆60伴随第1锁定解除杆51的动作从基准位置向中间位置旋转移动。并且,在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第2传输杆70从基准位置向传输位置旋转移动时,第1传输杆60伴随第2传输杆70的旋转动作旋转移动至传输位置。在第1传输杆60及第2传输杆70向传输位置移动时,优选的是锁定解除装置50以使位于啮合位置的锁定杆41向脱离位置移动的方式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旋转轴33、第1连结轴61及第2连结轴71沿相同方向的旋转轴延伸,因此能够实现侧边支撑装置30的简单的动作,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能够通过第1传输杆60及第2传输杆70,使锁定杆41适当地与就座乘客的下车动作相对应而工作。
如上所述,锁定解除装置50具有第1传输线缆53,该第1传输线缆53连结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1传输杆60,被第1锁定解除杆51的动作牵引并使1传输杆60从基准位置向传输位置旋转。这样,通过采用第1传输线缆53,能够适当地连结配置于座椅主体SB的衬垫中央部15的第1锁定解除杆51及配置于座椅主体SB的侧部SP的第1传输杆60。
另外,在第1传输线缆53的端部上安装于第1传输杆60的线缆安装端部53a配置于分别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持轴42与第1连结轴61的座椅宽度方向之间。进一步地,由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线缆安装端部53a配置于与第1连结轴61相比更靠近支持轴42的位置,因此配置于靠近锁定杆41的位置。结果,第1传输杆60能够有效地将第1传输线缆53的牵引动作传输至锁定杆41。
车用座椅的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7-图19就车用座椅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
此外,省略说明与上述车用座椅S重复的内容。
如图1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2具备座椅主体SB、支持座椅主体SB的衬垫侧部10并使其能够在可就座位置与下车辅助位置之间切换的侧边支撑装置30、将衬垫侧部10锁定于可就座位置的锁定装置40,如图18所示,具备以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的方式进行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装置150。
也就是说,安装动作控制装置150来代替锁定解除装置50。
如图17、图18所示,动作控制装置150具有检测乘客就座于衬垫中央部15的第1传感器160、检测将就座于衬垫侧部10作为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第2传感器170。动作控制装置150持续接收来自第1传感器160的检测信号,同时成功接收了来自第2传感器170的检测信号时,以解除锁定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动作控制装置150相当于动作装置,第1传感器160、第2传感器170分别相当于第1检测体、第2检测体。
动作控制装置150相当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是综合执行电气控制的中枢功能,如图18所示,具备分别向侧边支撑装置30(锁定装置40)供给驱动电力的驱动回路151、通过驱动回路151连接于侧边支撑装置30(锁定装置40)的车身电源152。
动作控制装置150控制驱动回路151向侧边支撑装置30供给的驱动电力,例如,通过将未图示的电磁离合器的电流控制为ON或OFF,以维持或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动作控制装置150分别连接于第1传感器160、第2传感器170及儿童座椅检测传感器180,该儿童座椅检测传感器180设置于座椅主体SB并检测在座椅主体SB安装有未图示的儿童座椅。
在上述构成中,动作控制装置150接收从各传感器输入的检测信号并控制侧边支撑装置30(锁定装置40)。
接下来,基于图19就动作控制装置150的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即接收来自第1传感器160的检测信号,同时成功接收了来自第2传感器170的检测信号时,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的控制。
图19的流程图的处理为例如车辆的点火开关为ON期间重复执行。
图19的流程图的处理开始的话,首先,在步骤01(ST01)判断第1传感器160是否为ON。
第1传感器160不为ON时(ST01:No),由于在车用座椅S2没有乘客就座,因此重复ST01直到乘客就座。
第1传感器160为ON时(ST01:Yes),进一步在ST02判断第1传感器160是否保持ON状态。
第1传感器160并非保持ON状态时(ST02:No),为了确认乘客再次就座,回到ST01。
如此,能够与从乘客就座到下车为止的一系列的动作相对应而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第1传感器160保持ON状态时(ST02:Yes),进一步在ST03判断第2传感器170否为ON状态。
第2传感器170不为ON时(ST03:No),代表就座乘客身体没有靠近车门侧并未准备下车,重复ST03直到乘客下车。
第2传感器170为ON时(ST03:Yes),代表就座乘客身体靠近车门侧并准备下车,在ST04使侧边支撑装置30工作并解除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
据此,乘客身体进一步靠近车门侧并准备下车时,由于进一步在衬垫侧部10施加就座荷重,衬垫侧部10与侧边支撑装置30一同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切换。
结果,能够减轻下车乘客越过衬垫侧部10的负担。
锁定装置40解除后,在ST05判断第1传感器160或第2传感器170是否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
第1传感器160或第2传感器170没有切换为OFF状态时(ST05:No),代表乘客并未完成下车动作,重复ST05。
第1传感器160或第2传感器170切换为OFF状态时(ST05:Yes),代表乘客完成下车动作,在ST06使侧边支撑装置30工作并回到锁定锁定装置40的状态。
经过上述ST01到ST06结束图19的处理。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处理流程,侧边支撑装置30能够确保就座乘客身体的稳定性,同时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另外,由于在乘客的乘车动作时,为不使衬垫侧部10倾倒的构成,对使乘客能够切实地乘车进行了考量。
此外,在上述处理流程之前,动作控制装置150预先接收来自儿童座椅检测传感器180的检测信号时,成为以不能切换衬垫侧部10的方式控制侧边支撑装置30的构成。
如此,安装有未图示的儿童座椅时,能够预先对幼儿及儿童锁上安全锁。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衬垫侧部10能够在图3所示的可就座状态与如图8所示的缓冲材料12向下方后退的下车辅助状态之间移动,但是对下车辅助状态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缓冲材料12也可以收纳于座椅后方的方式后退,或者缓冲材料12一部分向下方后退,只要是乘客易于下车的状态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锁定装置40的锁定状态解除后,衬垫侧部10以伴随乘客的就座荷重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移动的方式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为此种构成,也可以是自动从可就座位置向下车辅助位置移动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边支撑装置30作为能够辅助乘客的下车动作的装置构成,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作为辅助乘客的乘车动作及下车动作的装置构成。
此时,需要使乘客的乘车动作时侧边支撑装置30引起的衬垫侧部10的移动量比下车动作时更小。
另外,也可以作为仅能够辅助乘客的乘车动作的装置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边支撑装置30(锁定解除装置50)配置于座椅主体SB的衬垫侧部10,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在座椅主体SB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侧边部分即可。
侧边部分除衬垫侧部10之外,例如,包括衬垫中央部15的侧边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解除装置50为按照第1锁定解除杆51、第2锁定解除杆54的顺序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解除锁定状态的构成,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也可以在第1锁定解除杆51及第2锁定解除杆54同时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时解除锁定,另外,也可以在按照第2锁定解除杆54、第1锁定解除杆51的顺序向锁定位置移动时解除锁定。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锁定解除杆51配置于衬垫中央部15,第2锁定解除杆54配置于衬垫侧部10,分别配置于比座椅主体SB的左右中心侧更靠左右外侧,另外,虽然配置于比安装于座椅主体SB的锚栓部件2c更靠左右外侧,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也可以是第1锁定解除杆51配置于座椅衬垫1或座椅靠背2的特定位置,第2锁定解除杆54配置于车门D的特定位置。
另外,例如,第1锁定解除杆51也可以相对于未图示的安全带装置被安装,以与安全带的拆卸相对应进行动作的方式设置,第2锁定解除杆54也可以安装于车门用的特定位置,以与车门的开关动作相对应进行动作的方式设置。
如图17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动作控制装置150如图17所示具有检测乘客就座于衬垫中央部15的第1传感器160、将就座于衬垫侧部10作为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第2传感器170,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如图20所示,代替第2传感器170,也可以具有安装于车门D并将打开车门D作为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第2车门传感器190。
另外,例如,代替第2传感器170,也可以具有将转动了车门D的内把手作为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第2内把手传感器。
即,第2传感器检测与乘客的下车动作相对应而状态发生变化的被检测物的状态变化即可,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例子,对用于汽车的可收纳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电车、公交车等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作为飞机、船等乘坐物用座椅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也是毋庸置疑的。
符号说明
S 车用座椅
SB 座椅主体
SP 侧部
1 座椅衬垫
1a、2a 缓冲材料
1b、2b 表皮材料
2 座椅靠背
2c 锚栓部件
10 衬垫侧部(侧部)
11 侧边框架
12 缓冲材料
13 表皮材料
15 衬垫中央部
20 靠背侧部
30 侧边支撑装置
31 侧板
31a 贯穿孔
31b 侧壁部
32 侧边托架
32a 上壁部
32b 侧壁部
33 旋转轴
34 侧边基座
34a 底壁部
34b 侧壁部
35 侧边线缆
40 锁定装置
41 锁定杆
41a 啮合突起
41b 被保持部
41c 贯穿突起
42 支持轴
43 被锁定杆
43a 啮合槽
44 固定螺栓
50 锁定解除装置(动作装置)
51 第1锁定解除杆(第1检测体、第1锁定解除部件)
52、55 旋转轴
53 第1传输线缆
53a、56a 线缆安装端部
54 第2锁定解除杆(第2检测体、第2锁定解除部件)
56 第2传输线缆
60 第1传输杆
60a 安装孔
60b 贯穿孔
61 第1连结轴
70 第2传输杆
70a 安装孔
70b 贯穿孔
71 第2连结轴
72 按压杆
72a 贯穿突起
72b 按压部
73 连结销
80 转接杆
80a 嵌合突起
80b 按压承受部
80c 保持部
150 动作控制装置(动作装置)
151 驱动回路
152 车身电源
160 第1传感器(第1检测体)
170 第2传感器(第2检测体)
180 儿童座椅检测传感器
190 第2车门传感器(第2检测体)
D 车门

Claims (10)

1.一种车用座椅,具备乘客就座的座椅主体及侧边支撑装置,该侧边支撑装置支持该座椅主体中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并使其能够在所述乘客可就座的可就座状态与用于辅助所述乘客的下车动作的下车辅助状态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1检测体、第2检测体及动作装置;
该第1检测体检测所述乘客就座于所述座椅主体;
该第2检测体检测与所述乘客的下车动作相对应而状态发生变化的被检测物的状态变化;
该动作装置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在所述第1检测体开始检测出所述乘客的就座之后,所述第2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所述乘客的就座时,能够将所述侧部从所述可就座状态切换为所述下车辅助状态的方式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体为检测出所述乘客就座于所述座椅主体时输出检测信号的第1传感器;
所述第2检测体为检测出所述被检测物的状态变化时输出检测信号的第2传感器;所述动作装置为开始接收来自所述第1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后接收了来自所述第2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时,对所述侧边支撑装置进行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作装置在所述第1检测体持续检测出,同时所述第2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时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体在所述座椅主体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所述第2检测体在所述座椅主体中配置于所述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检测体为将所述乘客就座于所述侧部作为所述乘客的下车动作进行检测的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体与所述第2检测体相比,承受所述乘客的就座荷重的面积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主体具有作为就座部的座椅衬垫;
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能够切换所述座椅衬垫的所述侧部的方式支持所述侧部;
所述第1检测体及所述第2检测体分别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中座椅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边支撑装置具有在所述可就座状态将所述侧部锁定的锁定装置;
所述动作装置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在所述第1检测体开始检测出后,所述第2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时,解除所述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的方式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在所述座椅主体安装有儿童座椅的儿童座椅检测体;
所述动作装置使所述侧边支撑装置以在所述儿童座椅检测体成功检测出时,不能切换所述侧部的方式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主体设置有用于安装设置于儿童座椅的被安装部的锚栓部件;
所述第1检测体及所述第2检测体分别配置于所述座椅主体中比所述锚栓部件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CN201680034782.8A 2015-07-03 2016-07-01 车用座椅 Active CN1077090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4710A JP6530263B2 (ja) 2015-07-03 2015-07-03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5-134710 2015-07-03
PCT/JP2016/069619 WO2017006858A1 (ja) 2015-07-03 2016-07-01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9088A true CN107709088A (zh) 2018-02-16
CN107709088B CN107709088B (zh) 2020-11-20

Family

ID=57685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4782.8A Active CN107709088B (zh) 2015-07-03 2016-07-01 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759320B2 (zh)
JP (1) JP6530263B2 (zh)
CN (1) CN107709088B (zh)
WO (1) WO20170068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6861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收纳辅助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2005B2 (ja) * 2017-01-20 2019-08-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乗降サポート構造
DE102019207286A1 (de) * 2019-05-18 2020-11-19 Robert Bosch Gmbh Fahrzeugsitz
KR102588327B1 (ko) * 2021-07-14 2023-10-11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시트 사이드 볼스터 기구 및 제어 방법
CN114182948B (zh) * 2021-11-22 2023-05-16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爬架提升装置及爬架装置
US20230191953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Active vehicle seat with spring-supported morphing portion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8738B2 (en) * 2003-10-17 2007-01-3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hild restraint seat detection devices
US20070118259A1 (en) * 2005-10-06 2007-05-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Vehicle seat
DE102010022020A1 (de) * 2010-05-29 2011-12-01 Audi Ag Sitzvorrichtung und Einstellverfahren
US8126615B2 (en) * 2004-07-15 2012-02-28 Schukra of North America Co. Adjustable seat bolster for easy access
JP2014100975A (ja) * 2012-11-19 2014-06-05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8948962B2 (en) * 2010-06-08 2015-02-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ouch sensitive control for a latch mechanism
CN104812619A (zh) * 2012-11-28 2015-07-2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7435A (ja) 1984-08-30 1986-03-24 Tachikawa Spring Co Ltd バケツトシ−ト
JPH0536738Y2 (zh) 1988-01-27 1993-09-17
US5419614A (en) * 1993-05-25 1995-05-30 Simula Inc. Crewseat with adjustable lumbar and thigh supports
JP3551453B2 (ja) 1993-12-16 2004-08-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
US6039402A (en) * 1999-02-12 2000-03-21 Tachi-S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a seat climbing/descending aid structure for easy climbing onto and descending from the seat, and a seat climbing/descending aid designed for that purpose
US6246936B1 (en) * 1999-10-05 2001-06-1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ehicle occupant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based on sensed occupant weight
EP1193115B1 (de) * 2000-09-12 2008-03-19 Dr.Ing. h.c.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itz mit Seitenstützen für Fahrzeuge
JP2004236943A (ja) 2003-02-07 2004-08-26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8012930A (ja) 2004-10-27 2008-01-24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装置
JP2007282746A (ja) 2006-04-14 2007-11-01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8132843A (ja) * 2006-11-28 2008-06-12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102347758B1 (ko) * 2017-09-18 2022-01-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율주행차량의 회전형 시트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8738B2 (en) * 2003-10-17 2007-01-3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hild restraint seat detection devices
US8126615B2 (en) * 2004-07-15 2012-02-28 Schukra of North America Co. Adjustable seat bolster for easy access
US20070118259A1 (en) * 2005-10-06 2007-05-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Vehicle seat
DE102010022020A1 (de) * 2010-05-29 2011-12-01 Audi Ag Sitzvorrichtung und Einstellverfahren
US8948962B2 (en) * 2010-06-08 2015-02-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ouch sensitive control for a latch mechanism
JP2014100975A (ja) * 2012-11-19 2014-06-05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812619A (zh) * 2012-11-28 2015-07-2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6861A (zh) * 2018-03-16 2019-09-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收纳辅助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0263B2 (ja) 2019-06-12
CN107709088B (zh) 2020-11-20
WO2017006858A1 (ja) 2017-01-12
US20200391640A1 (en) 2020-12-17
US20180194255A1 (en) 2018-07-12
JP2017013718A (ja) 2017-01-19
US10759320B2 (en) 202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9088A (zh) 车用座椅
KR101209993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폴드 앤 다이브 구조
KR100590963B1 (ko) 차량용 탈착식 시트를 위한 롱 슬라이드형 레일
EP2269863B1 (en) Stowable vehicle seat
EP2261078B1 (en) Erroneous operation preventing device and stowable seat for vehicle
US7328929B2 (en) Vehicle seat and a vehicle provided with such a seat
CN103085692B (zh) 折叠的车辆座椅
CN104512288B (zh) 车辆座椅
JP704236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110148145A1 (en) Pick-up style utility vehicle with expandable cargo bed
JP2005125924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05142974A (zh) 车用座椅
CN103373252A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13492740A (zh) 车辆用座椅
JP455649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CN108297927B (zh) 一种应用于便携式儿童手推车上的折叠车架结构
CN215705819U (zh) 车辆用座椅
JP6547586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548772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物落ち防止構造
JP43310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KR100655989B1 (ko) 자동차의 2열 시트구조
KR102003986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워크인 장치
JP413372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KR102295867B1 (ko) 차량용 좌석 확장 장치
CN111016752B (zh) 车辆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