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5848A - 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5848A
CN107635848A CN201580080405.3A CN201580080405A CN107635848A CN 107635848 A CN107635848 A CN 107635848A CN 201580080405 A CN201580080405 A CN 201580080405A CN 107635848 A CN107635848 A CN 1076358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wheel
functional unit
perambulato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4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35848B (zh
Inventor
浅野顺
浅野顺一
山口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35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5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35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58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20Handle bars; Han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婴儿车(1)具备: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框架主体(10)和连接到框架主体(10)的手柄(20);驱动源(5),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对至少一个后轮(42)进行驱动;检测元件(6),设置于手柄(20),且检测施加到该手柄(20的荷重;以及控制装置(7),基于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信息,控制通过驱动源(5)对车轮(4)进行的驱动。控制装置(7)基于由检测元件(6)检测的荷重的方向,调整被驱动的车轮(4)的旋转的方向。

Description

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驱动源来驱动车轮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JP2011-68336A中公开了带有电动马达的婴儿车。在日本专利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中,当按压操作杆时,连接到车轮的电动马达被驱动。特别地,在日本专利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利用电动马达自动走行。即,对于日本专利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来说,即使不由操作者推动,也能够仅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独立地走行。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日本专利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独立地走行,因此难以按照操作者的意愿对婴儿车进行操作。特别地,当在转弯处或十字路口想要使婴儿车转向时,操作者为了进行转向动作而降低前进的速度,另一方面,电动马达以保持不变的速度继续驱动车轮。因此,操作者的动作与婴儿车的动作之间产生不一致(偏差),不能够按照意愿对婴儿车进行操作。
本发明考虑了以上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按照意愿对婴儿车进行操作的利用驱动源来驱动的婴儿车。
本发明的第一婴儿车具备:
多个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
婴儿车主体,具有支撑上述多个车轮的框架主体和连接到上述框架主体的手柄;
驱动源,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对至少一个后轮提供驱动力;
检测元件,设置于上述手柄,且检测与施加到该手柄的荷重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上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调整由上述驱动源提供的驱动力,
上述手柄具有:操作部件,供操作者的手抓握;以及手柄主体,将上述操作部件和上述婴儿车主体连结,
若通过上述检测元件检测到上述操作部件被推向前方的信息或者被向下方按压的信息,则上述控制装置使上述驱动源提供使上述车轮前进的驱动力,若通过上述检测元件检测到上述操作部件被拉向后方的信息,则上述控制装置使上述驱动源提供使上述车轮后退的驱动力。
本发明的第二婴儿车具备:
多个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
婴儿车主体,具有支撑上述多个车轮的框架主体和连接到上述框架主体的手柄;
驱动源,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且驱动至少一个后轮;
检测元件,设置于上述手柄,且检测与施加到该手柄的荷重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上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来控制通过上述驱动源对上述车轮进行的驱动,
上述控制装置基于由上述检测元件检测的荷重的方向来调整被驱动的车轮的旋转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第二婴儿车中,上述手柄可以具有:供操作者的手抓握;以及手柄主体,将上述操作部件和上述婴儿车主体连结。
在本发明的第一婴儿车或者第二婴儿车中,上述检测元件可以包括多个应变片,所述多个应变片安装于上述手柄的上述手柄主体,至少一个应变片可以在上述操作部件被向前推或被向下按时伸长且在上述操作部件被向后拉时缩短,或者,在上述操作部件被向前推或向下按时缩短且在上述操作部件被向后拉时伸长。
在本发明的第一婴儿车或者第二婴儿车中,上述操作部件可以上述操作部件位于比上述手柄主体和上述框架主体的连结位置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者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婴儿车或者第二婴儿车中,上述操作部件可以位于比上述连结位置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上述应变片可以安装于上述手柄主体中的上述手柄主体与上述操作部件的连接位置和上述连结位置之间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一婴儿车或者第二婴儿车中,上述操作部件可以位于比上述连结位置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上述应变片可以安装于上述手柄主体中的上述手柄主体与上述操作部件的连接位置和上述连结位置之间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第一婴儿车或者第二婴儿车中,上述驱动源具有:第一驱动元件,对上述多个车轮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以及第二驱动元件,对与上述多个车轮中的由上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不同的车轮提供驱动力,且与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单独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基于由检测元件检测的荷重的方向,调整驱动源使车轮驱动的方向,因此能够根据意愿操作婴儿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的图。
图2是从侧面示出图1所示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在卸下了座位单元的状态的图。
图3是从侧面示出图2所示的婴儿车处于折叠状态的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构成的框图。
图5是从后侧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驱动元件和车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构成驱动元件的直流马达的连接关系的电路图。
图7是放大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所设置的检测元件的构成的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检测元件的电路图。
图10是示出基于来自检测元件的信息调整由驱动元件产生的驱动力例子的曲线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向前方推进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向下方按下时检测元件的作用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向后方拉时以及下坡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使图1所示的婴儿车转向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7所示的手柄的手柄主体的另一形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7所示的手柄的操作部件的另一配置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16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图。其中,图1是从正面方向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图。在图1所示的婴儿车1中,第一座位单元8a和第二座位单元8b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第一座位单元8a和第二座位单元8b是婴幼儿乘坐的位置,左右并排地设置。在各座位单元8a、8b设置有盖篷9a、9b,以保护乘坐于座位单元8a、8b的婴幼儿免受日晒、风吹。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针对婴儿车1以及其构成要素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用语,是指以对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一边抓持手柄20一边进行操作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更详细地,“前后方向d1”相当于图1中的纸面的内外方向。因此,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按压手柄的操作者所面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外侧为前。另一方面,“上下方向d3”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并且与接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d3”是指铅垂方向。另外,“左右方向d2”为宽度方向,是与“前后方向d1”和“上下方向d3”均垂直的方向。
在图2中,从侧面示出卸下了座位单元8a、8b的状态下的婴儿车1。图2所示的婴儿车主体2由框架主体10和连接到框架主体10的手柄20构成。
在框架主体10中,支撑两个座位单元8a、8b的上部框架12被连接到支撑有多个车轮4的基座框架11。上部框架12以相对于基座框架11倾斜的状态被支撑。上部框架12的前方部分与基座框架11的前方部分通过前方连接部件13被连接,上部框架12的中间部分与基座框架11的后方部分通过中间连接部件14被连接。前方连接部件13和中间连接部件14起连接作用,上部框架12能够相对于基座框架11转动。
特别地,在基座框架11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分离地配置的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后端通过后方基座框架11c相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单根管材弯曲而成型,从而一体地形成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和后方基座框架11c。其中,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和后方基座框架11c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来形成。
在各侧基座框架11a、11b安装有前轮41和后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前轮41通过小脚轮(caster)3以可旋转且可转向的方式被侧基座框架11a、11b支撑。小脚轮3以旋转轴线Ar1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撑前轮41,并且,能够以与旋转轴线Ar1不平行的转向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平行于与旋转轴线Ar1垂直的方向的旋转轴线As1为中心转向。即,前轮41以能够自转且能够改变其方向的方式被小脚轮3支撑。
另一方面,位于比前轮41靠后方的位置的各后轮42没有被小脚轮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轮42能够旋转地被后述的驱动源5的驱动轴51a(参照图5)支撑,但不能转向。
在上部框架12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分离地配置的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在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之间配置有中间框架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的侧上部框架12a与中间框架12c之间配置有第一座位单元8a,在右侧的侧上部框架12b与中间框架12c之间配置有第二座位单元8b。
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和中间框架12c的后端通过后方上部框架12d连结。在后方上部框架12d安装有手柄20。手柄20是操作者用手进行操作的部分。关于手柄20,后面参照图7至图14进行描述。
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和后方上部框架12d通过由单根管材弯曲成型而一体地形成。但是,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和后方上部框架12d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来形成。
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的前端由横向连杆12e和上部侧连接框架13a连结。其中,横向连杆12e沿左右方向d2形成为直线状,中间框架12c的前端被连接到横向连杆12e的中间部分。
上部侧连接框架13a起连接作用,具有突出到比横向连杆12e更靠前方的区域的弯曲的形状。因此,在上部侧连接框架13a的前方部分与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前端之间架设有基座侧连接框架13b。基座侧连接框架13b的前端固定于上部侧连接框架13a,基座侧连接框架13b的左右方向的后端通过横向连结连杆13c可转动地连接到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横向连结连杆13c沿左右方向d2形成为直线状,可转动地连接到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前端。由上部侧连接框架13a、基座侧连接框架13b和横向连结连杆13c构成起连接作用的前方连接部件13。
应予说明,左右的中间连接部件14被架设在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的中间部分与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后方部分之间。各中间连接部件14起连接作用,相对于侧上部框架12a、12b和侧基座框架11a、11b这两者能够转动。
具有如上的框架结构的婴儿车1能够从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折叠为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图3是从侧面示出图2所示的婴儿车1在折叠状态下的图。
首先,解除侧上部框架12a、12b与上部侧连接框架13a之间的锁定,利用自重将手柄20向下方降下。通过该动作,上部侧连接框架13a、基座侧连接框架13b和中间连接部件14沿图3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折叠为上部框架12与基座框架11重叠。
以上的折叠动作的结果为,如图3所示那样,基座框架11与上部框架12在婴儿车1的侧面视图中接近且大致平行地配置。另一方面,为了将婴儿车1从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恢复到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步骤即可。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中,为了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在车轮4连接有驱动源5。然而,如在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那样,由于以往的婴儿车构成为所谓的自走式的婴儿车,因此难以根据意愿对婴儿车进行操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构成为根据操作者的走行操作而对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辅助驱动式手推婴儿车。
在图4中,用框图示意地示出对车辆4的驱动进行辅助的机构。如图4所示那样,在多个车轮4中的几个连接有驱动元件51、52。驱动元件51、52是驱动车轮4的构成要素,换言之,是对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构成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驱动元件,即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该第一驱动元件51对左侧的后轮42进行驱动,该第二驱动元件52对右侧的后轮42进行驱动。
在图5中示出驱动元件51、52的构成的一例。如图5所示那样,各驱动元件51、52由连接到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驱动轴51a、52a和对驱动轴51a、52a进行驱动的直流马达51b、52b构成。驱动轴51a、52a的一端连接到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以不能转向,但能够以旋转轴线Ar2作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该后轮42。驱动轴51a、52a的另一端通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元件(例如,齿轮)连结到直流马达51b、52b的主轴。在此,驱动轴51a、52a可以与直流马达51b、52b的主轴一体地构成,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构成。
直流马达51b、52b被配置在由后方基座框架11c支撑的收纳盒70内,在该收纳盒70内被后方基座框架11c支撑。在图6中以电路图表示直流马达51b、52b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6所示那样,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与电源75串联连接。通过将两个直流马达51b、52b串联连接,从而有助于根据来自与接地面的负荷来调整驱动力,这点在后叙述。
返回到图4,各驱动元件51、52连接到控制装置7,并由该控制装置7进行控制。在该控制装置7还连接有检测元件6,并且来自检测元件6的信息作为输入信息被读取到该控制装置7。因此,控制装置7基于来自于检测元件6的信息来控制各驱动元件51、52,而调整从各驱动元件51、52到车轮4的驱动力。另外,控制装置7连接到拆卸自如地固定于收纳盒70的电源75。这样的控制装置7例如可以以提供有中央处理装置(CPU)和寄存器(REGISTER)的微型控制器、可编程式逻辑控制器(PLC)的形态来实现。
检测元件6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相关的信息。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与走行操作相关的信息只要是从操作者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信息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与走行操作相关的信息的一例,可以检测与来自于操作手柄20的手的荷重相关的信息、与操作者使婴儿车1的速度以及与速度相关联的车轮4的转速相关的信息。
返回图2,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元件6设置于手柄20,构成为检测与施加到该手柄20的荷重相关的信息,换言之,检测能够确定施加到手柄20的荷重的信息。首先,对手柄20的构成进行说明,之后,对设置于手柄20的检测元件6进行说明。
在图7中放大地示出手柄20。如图7所示那样,在手柄20配置有操作者的手抓握的操作部件21,手柄主体22连结操作部件21和婴儿车主体2。手柄主体22在与上部框架12的连结位置c1与该上部框架12固定连结。
特别地,作为构成手柄主体22的要素,柱22a从后方上部框架12d延伸,在柱22a的两侧配置有侧杆22b、22c。把手21构成为沿左右方向d2隔开间隔且并列的两个把手21a、21b,左侧的把手21a架设在左侧的侧杆22b与柱22a之间,右侧的把手21b架设在右侧的侧杆22c与柱22a之间。
在图8中放大地示出设置于柱22a的检测元件6,在图9中示出检测元件6的电路图。如图8和图9所示那样,作为检测元件6的多个应变片61被贴装到柱22a内的内方材22d。多个应变片61构成桥电路,以测量手柄主体22的形变。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方形的内方材22d的上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片61,在内方材22d的下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片61,这四个应变片61彼此构成相同。在此,图示的内方材22d是中空的,但也可以是实心的。
在图10中,以曲线图的形式示出根据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来决定由驱动元件51、52提供的驱动力的控制的一例。在图10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在贴装于内方材22d的上侧的面的应变片61伸长的情况以及贴装于内方材22d的下侧的面的应变片61缩短的情况下设为正值,在贴装于内方材22d的上侧的面的应变片61缩短的情况以及贴装于内方材22d的下侧的面应变片61伸长的情况下设为负值。纵轴表示使车轮4驱动的驱动力,将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正值,将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负值。
如图10所示的那样,在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比下限值α1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以不向车轮4提供由驱动元件51、52产生的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据此,即使外部干扰、不经意的操作被施加到婴儿车1,也能够防止婴儿车1意外移动。
若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比下限值α1大,则控制装置7以将由驱动元件51、52产生的驱动力与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成比例地提供给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图10的曲线图中,在成为对象的应变片61伸长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在成为对象的应变片61缩短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若施加到手柄20的形变的大小比上限值α2大,则控制装置7以将由驱动元件51、52产生的驱动力设定为上限驱动力F,并提供给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着,对由如上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特别地,从图2可理解的是,构成检测元件6的四个应变片61位于在上下方向d3上比操作部件21更靠上方的位置,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位置c1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应变片61像以下的图11至图14所示那样发挥作用。图11至图14是用于说明对手柄20进行操作时的应变片61的作用的图。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内方材22d用平行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划分为两个部分时,将成为上侧的部分记为上部区域A1,将成为下侧的部分记为下部区域A2(参照图8)。
如图11所示那样,当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前方推进婴儿车1时,内方材22d的上部区域A1伸长且下部区域A2缩短。上部区域A1伸长且下部区域A2缩短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进行测量。由应变片61测量得到的信息被发送到控制装置7。接收了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或向下方按压,将与应变片61测量得到的值对应的电流提供到串联连接有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据此,直流马达51b、52b旋转,连接到直流马达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据此,通过驱动轴51a、52a辅助后轮42的旋转,从而减轻操作者将婴儿车1向前推的负担。
在走行路面有台阶的情况下,操作者向上下方向d3上的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欲使前轮41悬空。如图12所示那样,操作者将婴儿车1向下方按下的情况与图11的情况相同,内方材22d的上部区域A1伸长且下部区域A2缩短。上部区域A1伸长且下部区域A2缩短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测量并被发送到控制装置7。接收到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或向下方按压,将与应变片61测量得到的值对应的电流提供到串联连接有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据此,直流马达51b、52b旋转,连接到直流马达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即,将操作部件21向下方按压的情况与将操作部件21向前方推进的情况相同地,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结果为,在越过台阶的动作中,也能够接收由驱动源5产生的驱动力的辅助,能够没有过多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另一方面,当在下坡处推进婴儿车1时,如图13所示那样,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将婴儿车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后方拉近。在该情况下,与图11和图12的情况相反,内方材22d的上部区域A1缩短且下部区域A2伸长。上部区域A1缩短且下部区域A2伸长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测量,并被发送到控制装置7。接收了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操作部件21被向后方拉近,将与应变片61测量得到的值对应的电流,与图11和图12的情况反向地提供到串联连接有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据此,直流马达51b、52b旋转,连接到直流马达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后退方向旋转。据此,通过驱动轴51a、52a辅助后轮42的旋转,从而减轻操作者将婴儿车1向后拉的负担。
接着,在使婴儿车1转向时,如图14所示那样,通过使向前方推两个把手21a、21b的力产生差异,从而能够使婴儿车1转向。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使作用于右侧的把手21b的力比作用于左侧的把手21a的力更大,从而能够使婴儿车1向左旋方向转向。即使将不同的力作用于两个把手21a、21b,也与图11的情况相同地,内方材22d的上部区域A1伸长且下部区域A2缩短。上部区域A1伸长且下部区域A2缩短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测量,并被发送到控制装置7。接收了应变片61检测到的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或向下方按压,将与应变片61测量得到的值对应的电流提供给将两个直流马达51b、52b串联连接的电路。在图6所示的串联电路中,在两个直流马达51b、52b为相同结构的情况下,流过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流的大小也相同,因此认为两个直流马达51b、52b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也相等。
但是,若使婴儿车1向左旋方向转向,则与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相比,来自接地面的阻力较大地作用于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连接到作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1b难以旋转。若连接到作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1b的转速降低,则产生于该直流马达51b的反电动势降低,对串联电路,易于流通较大的电流。作为结果,在连接到作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2b中流通的电流相对变大,能够对作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由此,易于使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旋转,其结果,能够平稳地进行转向动作。
如上,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具备:婴儿车主体2;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的多个车轮4;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将驱动力提供到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4的驱动源5;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相关的信息的检测元件6;以及基于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信息控制驱动源5来调整从驱动源5向车轮4提供的驱动力的控制装置7。根据这样的形态,能够配合婴儿车1的走行操作来调整由驱动源5产生的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减小操作者的动作与婴儿车的移动之间的不一致(偏差),根据意愿来操作婴儿车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车轮4中,由驱动源5提供驱动力的车轮是后轮42,多个车轮4中的前轮41通过小脚轮3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前轮41通过小脚轮3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因此能够平稳地进行婴儿车1的转向操作。另外,考虑到操作者操作的手柄20位于后方、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重心,认为荷重容易施加到后轮42且后轮42稳定地与接地面接触。通过将来自于驱动源5的驱动力提供到稳定地接地的后轮42,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由驱动源5进行的驱动辅助。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源5具有:将驱动力提供到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4的第一驱动元件51;以及将驱动力提供到多个车轮4中的与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不同的车轮4,且与第一驱动元件51单独设置的第二驱动元件52。根据这样的形态,通过将不同的驱动力提供给不同的车轮4,从而有助于实现根据婴儿车1的走行状态来适当地分配驱动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和由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在左右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分别包括直流马达,第一驱动元件51的直流马达51b和第二驱动元件52的直流马达52b与电源75串联连接。在使婴儿车1转向的情况下,与成为外轮的车轮4相比,来自于接地面的阻力较大地作用于成为内轮的车轮4。因此,在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串联连接的情况下,与成为内轮的车轮4连接的直流马达51b变得难以旋转。若与成为内轮的车轮4连接的直流马达51b的转速降低,则产生于直流马达51b的反电动势降低,因此易于在串联电路流过较大电流。作为结果,流过与成为外轮的车轮4连接的直流马达52b的电流变得相对较大,能够对成为外轮的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由以上可知,在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串联连接的情况下,在转向动作中成为外轮的车轮4变得容易旋转,能够平稳地进行转向动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框架主体10;以及连接到框架主体10的手柄20,检测元件6设置于手柄20,并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20的荷重相关的信息。通过选择与施加于手柄20的荷重相关的信息来作为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相关的信息,从而能够根据操作者的与走行操作相关的意愿来将驱动力从驱动源5提供到车轮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手柄20具有操作者手抓握的操作部件21;以及将操作部件21和婴儿车主体2连结的手柄主体22,若通过检测元件6检测到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的信息或向下方按压的信息,则控制装置7使驱动源5提供使车轮4前进的驱动力,若通过检测元件6检测到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的信息,则控制装置7使驱动源5提供使车轮4后退的驱动力。根据这样的形态,能够与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部件21的操作配合地调整驱动源5驱动车轮4的方向。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为了越过接地面的台阶等而向下方按压操作部件21,以使得前轮41悬空这样的情况下,驱动源5也以使车轮4前进的方式进行驱动。因此,即使在越过台阶的动作过程中,也能够接收由驱动源5进行的驱动力的辅助,并且没有过度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检测元件6包括安装于手柄20的手柄主体22的多个应变片61,至少一个应变片61在操作部件21被向前推或向下按时伸长,在操作部件21被向后拉时缩短,或者,在操作部件21被向前推或向下按时缩短在操作部件21被向后拉时伸长。根据这样的形态,检测元件6通过应变片61来实现,因此能够避免复杂的构造,并稳定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基于更稳定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的观点,操作部件21可以设置在比手柄主体22与框架主体10的连结位置c1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者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位置c1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应变片61被安装在手柄主体22中的与操作部件21的连接位置和连结位置c1之间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与从操作者施加到操作部件21的荷重联动地,手柄主体22中的贴装有应变片61的部分灵敏度良好地伸缩。因此,通过应变片61,能够进一步精度良好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婴儿车1具备:包括前轮41和后轮42的多个车轮4;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框架主体10和连接于框架主体10的手柄20的婴儿车主体2;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驱动至少一个后轮42的驱动源5;设置于手柄20,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20的荷重相关的信息的检测元件6;以及基于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信息来控制由驱动源5产生的车轮4的驱动的控制装置7,控制装置7根据由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荷重的方向来调整驱动车轮4的旋转的方向。根据这样的形态,能够根据由检测元件6检测的荷重的方向来调整驱动源5驱动车轮4的方向,因此能够根据意愿来操作婴儿车1。
应予说明,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化。以下对变形的一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沿左右并排地设置有两个座位单元8a、8b的例子,但座位单元8a、8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例如,可以设置单个座位单元,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座位单元,且这两个以上座位单元沿前后排列。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相对于电源75串联连接的例子,但与直流马达51b、52b相关的电路设计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也可以相对于电源75并联连接。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检测元件6由应变片61构成的例子,但检测元件6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检测元件6只要能够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相关的信息即可,可以是任意的构成,作为其他例子,可以构成为安装于手柄主体22的转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或磁致伸缩传感器。例如,作为压力传感器,可以是捕捉施加于手柄20的荷重来作为工作流体的压力的变化,该压力的变化经由隔膜由压敏元件测量之后,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出的类型。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单个支柱构成的柱22a将后方上部框架12d和操作部件21连结的例子,但是手柄主体22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柱22a也可以由多个支柱构成,将后方上部框架12d和操作部件21连结。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手柄主体22具有柱22a、和两个侧杆22b、22c的例子,但手柄主体22的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图15中示出了手柄主体22的另一形态。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由单根管材构成的手柄主体22从两个把手21a、21b之间架设到上部框架12。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位置c1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的例子,但是操作部件21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作为对象的应变片61只要是在操作部件21被向前推或者被向下按时伸长,且在操作部件21被向后拉时缩短,或者在操作部件21被向前推或者被向下按时缩短,且在操作部件21被向后拉时伸长即可,操作部件21的配置是任意的。图16示出了操作部件21的另一配置例。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位置c1~c3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特别地,图16所示的手柄主体22构成为从上部框架12延伸到两个把手21a、21b中的任一个的端部的三个连杆22f~22h。具体地,左侧连杆22f从上部框架12架设到位于左侧的把手21a的左端,中央侧连杆22g从上部框架12架设到两个把手21a、21b之间,右侧连杆22h从上部框架12架设到位于右侧的把手21b的右端。各连杆22f~22h在与上部框架12的连结位置c1~c3枢接在该上部框架12上。
另外,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构成桥电路的多个应变片61贴装于中央侧连杆22g。并且,应变片61位于比操作部件21更靠近后方的位置。
在图16所示的形态中,检测元件6也包括安装于手柄20的手柄主体22的多个应变片61,至少一个应变片61是当操作部件21被向前推或者被向下按时伸长,且当操作部件21被向后拉时缩短,或者当操作部件21被向前推或者向下按时缩短,或者当操作部件21被向后拉时伸长。在该情况下,检测元件6通过应变片61而实现,因此能够避免复杂的构造,并稳定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
另外,根据图16所示的形态,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位置c1~c3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应变片61安装于手柄主体22中的与操作部件21的连接位置和连结位置c1之间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与从操作者施加到操作部件21的荷重联动地,手柄主体22中的贴装有应变片61的部分灵敏度良好地伸缩。因此,通过应变片61,能够进一步精度良好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
应予说明,虽然说明了针对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若干变形例,但当然也可以将多个变形例进行适当组合来应用。

Claims (8)

1.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
婴儿车主体,具有支撑所述多个车轮的框架主体和连接到所述框架主体的手柄;
驱动源,被所述婴儿车主体支撑,对至少一个后轮提供驱动力;
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手柄,且检测与施加到该手柄的荷重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控制所述驱动源,调整由所述驱动源对所述车轮提供的驱动力,
所述手柄具有:操作部件,供操作者的手抓握;以及手柄主体,将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婴儿车主体连结,
若通过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到所述操作部件被推向前方的信息或者被向下方按压的信息,则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驱动源提供使所述车轮前进的驱动力,若通过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到所述操作部件被拉向后方的信息,则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驱动源提供使所述车轮后退的驱动力。
2.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
婴儿车主体,具有支撑所述多个车轮的框架主体和连接到所述框架主体的手柄;
驱动源,被所述婴儿车主体支撑,且驱动至少一个后轮;
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手柄,且检测与施加到该手柄的荷重相关的信息;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来控制通过所述驱动源对所述车轮进行的驱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检测元件检测的荷重的方向来调整被驱动的车轮的旋转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其中,
所述手柄具有:
操作部件,供操作者的手抓握;以及
手柄主体,将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婴儿车主体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婴儿车,其中,
所述检测元件包括多个应变片,所述多个应变片安装于所述手柄的所述手柄主体,
至少一个应变片在所述操作部件被向前推或被向下按时伸长且在所述操作部件被向后拉时缩短,或者,在所述操作部件被向前推或向下按时缩短且在所述操作部件被向后拉时伸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比所述手柄主体和所述框架主体的连结位置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者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比所述连结位置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应变片安装于所述手柄主体中的所述手柄主体与所述操作部件的连接位置和所述连结位置之间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比所述连结位置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应变片安装于所述手柄主体中的所述手柄主体与所述操作部件的连接位置和所述连结位置之间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中,
所述驱动源具有:
第一驱动元件,对所述多个车轮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以及
第二驱动元件,对与所述多个车轮中的由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不同的车轮提供驱动力,且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单独地设置。
CN201580080405.3A 2015-09-11 2015-09-11 婴儿车 Active CN1076358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5830 WO2017042955A1 (ja) 2015-09-11 2015-09-11 乳母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5848A true CN107635848A (zh) 2018-01-26
CN107635848B CN107635848B (zh) 2020-09-22

Family

ID=58239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405.3A Active CN107635848B (zh) 2015-09-11 2015-09-11 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556854B2 (zh)
KR (1) KR20180051435A (zh)
CN (1) CN107635848B (zh)
HK (1) HK1243982A1 (zh)
TW (1) TW201710128A (zh)
WO (1) WO20170429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4068A (zh) * 2021-11-17 2022-03-0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7673B1 (en) * 2001-11-16 2003-03-04 Chin-Chiao Chen Stroller with a sensor and a counter
JP3127472U (ja) * 2006-07-07 2006-12-07 志津加 中島 電動アシスト機構付きベビーカー
JP2007176195A (ja) * 2005-12-27 2007-07-12 Sunstar Engineering Inc 電動アシスト台車
CN101678851A (zh) * 2007-02-19 2010-03-24 索利产业公司 婴儿推车
CN101855119A (zh) * 2006-03-20 2010-10-06 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具有分立操纵手柄的可折叠婴儿车
EP2684769A1 (en) * 2012-07-13 2014-01-15 Thule Child Transport Systems Ltd Passenger carrier handlebar
JP2014065355A (ja) * 2012-09-25 2014-04-17 Mitsuba Corp 電動車両
CN103857578A (zh) * 2011-10-13 2014-06-1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台车
WO2015107713A1 (ja) * 2014-01-17 2015-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7673B1 (en) * 2001-11-16 2003-03-04 Chin-Chiao Chen Stroller with a sensor and a counter
JP2007176195A (ja) * 2005-12-27 2007-07-12 Sunstar Engineering Inc 電動アシスト台車
CN101855119A (zh) * 2006-03-20 2010-10-06 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具有分立操纵手柄的可折叠婴儿车
JP3127472U (ja) * 2006-07-07 2006-12-07 志津加 中島 電動アシスト機構付きベビーカー
CN101678851A (zh) * 2007-02-19 2010-03-24 索利产业公司 婴儿推车
CN103857578A (zh) * 2011-10-13 2014-06-1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台车
EP2684769A1 (en) * 2012-07-13 2014-01-15 Thule Child Transport Systems Ltd Passenger carrier handlebar
JP2014065355A (ja) * 2012-09-25 2014-04-17 Mitsuba Corp 電動車両
WO2015107713A1 (ja) * 2014-01-17 2015-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4068A (zh) * 2021-11-17 2022-03-0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
CN114104068B (zh) * 2021-11-17 2023-09-0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56854B2 (ja) 2019-08-07
JPWO2017042955A1 (ja) 2018-06-28
HK1243982A1 (zh) 2018-07-27
CN107635848B (zh) 2020-09-22
TW201710128A (zh) 2017-03-16
WO2017042955A1 (ja) 2017-03-16
KR20180051435A (ko) 2018-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39825U (zh) 多功能用健身自行车
CN107635850B (zh) 婴儿车
CN107635851A (zh) 婴儿车
CN107635848A (zh) 婴儿车
TWI724024B (zh) 嬰兒車
CN105501368A (zh) 踩折滑板车
CN107635849A (zh) 婴儿车
CN107848554A (zh) 婴儿车
CN107531263A (zh) 手推车用的带锁定功能的万向节及婴儿车
JP3198176U (ja) 後輪二輪自転車
TWI691422B (zh) 嬰兒車
CN206171646U (zh) 两轮电动平衡车
CN107021125A (zh) 婴儿车
CN106976472A (zh) 婴儿车
CN106965840A (zh) 婴儿车
CN207106747U (zh) 一种儿童玩具车
CN207843174U (zh) 一种具有可骑行的婴儿车
KR20120100346A (ko) 자전거 유모차
CN206218105U (zh) 一种自行车
KR20170082741A (ko) 삼륜 전동 탠덤 리컴번트 자전거
US462908A (en) Railway-velocipede
CN104709322B (zh) 可与脚踏车组合的推车结构
CN202107056U (zh) 可侧斜四轮小车
CN106080898A (zh) 一种无扶手自行车
KR20070055310A (ko) 전단 링케이지 트라이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39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