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5850B - 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5850B
CN107635850B CN201580080431.6A CN201580080431A CN107635850B CN 107635850 B CN107635850 B CN 107635850B CN 201580080431 A CN201580080431 A CN 201580080431A CN 107635850 B CN107635850 B CN 107635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troller
lock
wheels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4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35850A (zh
Inventor
浅野顺一
山口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35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5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35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5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婴儿车(1)具备:支撑多个车轮(4)的婴儿车主体(2);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并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的驱动源(5);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的检测元件(6);基于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信息控制驱动源(5),调整从驱动源(5)向车轮4的驱动力的控制装置(7);以能够在将车轮(4)锁定的锁定状态(S1)和解除车轮(4)的锁定的解除状态(S2)之间切换的方式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的车轮锁定装置(80)。在车轮锁定装置(80)处于锁定状态(S1)的期间,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不传递到车轮(4)。

Description

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驱动源来驱动车轮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JP2011-68336A中公开了带电动马达的婴儿车。在日本专利JP2011-68336A所记载的婴儿车中,如果按压控制杆,则与车轮连接的电动马达被驱动。特别地,日本专利JP2011-68336A中所记载的婴儿车通过电动马达来自动走行。即,日本专利JP2011-68336A中所记载的婴儿车即使不由操作者推动,也能够仅利用电动马达的驱动力来独立地走行。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婴儿车的停车中,操作车轮锁定装置来维持限制车轮的旋转的状态。然而,在日本专利JP2011-68336A中所记载的婴儿车中,如果在利用车轮锁定装置来限制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下按压控制杆,则电动马达被驱动。如果电动马达要在限制了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下驱动车轮,则由于车轮被锁定而无法驱动车轮,结果导致过大的负荷施加于电动马达。
本发明是考虑到以上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在通过车轮锁定装置来限制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下过大的负荷施加于驱动源的婴儿车。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备:
婴儿车主体;
多个车轮,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并围绕各自的旋转轴线旋转;
驱动源,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支撑并向上述多个车轮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
检测元件,检测输入到上述婴儿车主体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
控制装置,基于上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控制上述驱动源,调整从该驱动源向上述车轮提供的驱动力;
车轮锁定装置,以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婴儿车主体,上述锁定状态是限制上述多个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车轮围绕自身的旋转轴线旋转的状态,上述解除状态是对限制了上述车轮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的状态,
其中,在上述车轮锁定装置处于上述锁定状态的期间,来自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不传递到上述车轮。
可选地,本发明的婴儿车还具备:锁定传感器,检测上述车轮锁定装置的状态,上述控制装置在通过上述锁定传感器检测到上述车轮锁定装置处于上述锁定状态的期间,以不使来自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车轮的方式进行控制。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车轮锁定装置具有:操作部件,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锁定部件,介由连结部件连接于上述操作部件,上述锁定部件在上述操作部件位于上述锁定位置的期间,与上述车轮卡合而限制该车轮围绕自身的旋转轴线旋转,并在上述操作部件位于上述解除位置的期间,离开上述车轮而解除该车轮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可选地,上述婴儿车还具备:锁定传感器,检测上述操作部件的位置,上述控制装置在通过上述锁定传感器检测到上述操作部件位于上述锁定位置的期间,以不使来自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车轮的方式进行控制。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车轮锁定装置在上述锁定状态下至少限制由上述驱动源提供驱动力的车轮围绕自身的旋转轴线旋转。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多个车轮中由上述驱动源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为后轮,上述多个车轮中的前轮介由小脚轮支撑于上述婴儿车主体。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婴儿车主体具有:框架主体,支撑上述多个车轮;以及手柄,连接于上述框架主体,上述检测元件设置于上述手柄,并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的负荷有关的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车轮锁定装置限制了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下,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不传递到车轮。因此,能够防止驱动源在限制了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下驱动车轮,能够抑制过大的负荷施加于驱动源。此外,能够与婴儿车的走行操作配合地调整由驱动源产生的对车轮的驱动力,因此,能够按照意愿来操作婴儿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处于展开状态的图。
图2是从侧面示出图1所示的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在拆下了座位单元的状态的图。
图3是从侧面示出图2所示的婴儿车处于折叠状态的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构成的框图。
图5是从后方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驱动元件和车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构成驱动元件的直流马达的连接关系的电路图。
图7是放大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的检测元件的构成的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检测元件的电路图。
图10是示出基于来自检测元件的信息来调整驱动元件的驱动力的例子的曲线图。
图11是在解除状态下示出设置于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车轮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在锁定状态下示出设置于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车轮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放大地示出图11所示的车轮锁定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侧方观察图12所示的车轮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向前推进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向下压时和下坡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将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手柄向后拉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使图1所示的婴儿车转向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驱动车轮的另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设置于图19所示的婴儿车的车轮锁定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1是放大地示出构成图19所示的车轮锁定装置的左侧的锁定部件的侧视图。
图22是在锁定车轮的状态下示出图21所示的左侧的锁定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22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图。其中,图1是从正面方向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图。在图1所示的婴儿车1中,在婴儿车主体2支撑有第一座位单元8a和第二座位单元8b。第一座位单元8a和第二座位单元8b是婴儿所坐的位置,被左右并列地配置。在各个座位单元8a、8b设置有车篷9a、9b,以保护坐在座位单元8a、8b上的婴儿不受日晒、风吹。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婴儿车1及其构成要素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术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指以对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一边握住手柄20一边进行操作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更详细地,“前后方向d1”相当于图1中的纸面的里外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就指推手柄的操作者所面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外侧为前。另一方面,“上下方向d3”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并与接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d3”是指铅垂方向。此外,“左右方向d2”是指宽度方向,是与“前后方向d1”和“上下方向d3”均垂直的方向。
在图2中,从侧面示出拆下了座位单元8a、8b的状态的婴儿车1。图2所示的婴儿车主体2由框架主体10和与框架主体10连接的手柄20构成。
在框架主体10中,在支撑多个车轮4的基座框架11连接有支撑两个座位单元8a、8b的上部框架12。上部框架12以相对于基座框架11倾斜的状态被支撑。上部框架12的前方部分与基座框架11的前方部分介由前方连接部件13而连接,上部框架12的中间部分和基座框架11的后方部分介由中间连接部件14而连接。前方连接部件13和中间连接部件14起连接的作用,并使上部框架12能够相对于基座框架11转动。
特别地,在基座框架11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分离配置的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后端通过后方基座框架11c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单根管材弯曲成形来一体地形成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与后方基座框架11c。但是,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与后方基座框架11c也可以作为分别的部件而形成。
在各侧基座框架11a、11b安装有前轮41和后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前轮41介由小脚轮(caster)3可旋转且可转向地被侧基座框架11a、11b支撑。小脚轮3以使前轮41能够以旋转轴线Ar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前轮41,且能够以与旋转轴线Ar1不平行的转向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平行于与旋转轴线Ar1垂直的方向的转向轴线As1为中心转向。即,前轮41以能够自转并且能够改变朝向的方式被小脚轮3支撑。
另一方面,与前轮41相比位于后方的各后轮42未被小脚轮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轮42能够旋转地被后述的驱动源5的驱动轴51a(参照图5)支撑,但不能转向。
在上部框架12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分离配置的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在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之间配置有中间框架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的侧上部框架12a与中间框架12c之间配置有第一座位单元8a,在右侧的侧上部框架12b与中间框架12c之间配置有第二座位单元8b。
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和中间框架12c的后端通过后方上部框架12d连结。在后方上部框架12d安装有手柄20。手柄20是操作者利用手进行操作的部分。对于手柄20,参照图7至图10在后面进行叙述。
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和后方上部框架12d通过将单根管材弯曲成形而一体地形成。但是,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和后方上部框架12d也可以作为分别的部件而形成。
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的前端,通过横向连杆12e和上部侧连接框架13a连结。其中,横向连杆12e沿着左右方向d2形成为直线状,在横向连杆12e的中间部分连接有中间框架12c的前端。
上部侧连接框架13a起连接作用,具有比横向连杆12e向成为前方的区域突出的弯曲的形状。并且,在上部侧连接框架13a的前方部分和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前端架设有基座侧连接框架13b。就基座侧连接框架13b而言,其前端固定于上部侧连接框架13a,其左右的后端介由横向连结连杆13c可转动地连接于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横向连结连杆13c沿着左右方向d2形成为直线状,且可转动地连接于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前端。通过上部侧连接框架13a、基座侧连接框架13b和横向连结连杆13c构成起连接作用的前方连接部件13。
应予说明,左右的中间连接部件14架设在左右的侧上部框架12a、12b的中间部分和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后方部分之间。各中间连接部件14起连接作用,并能够相对于侧上部框架12a、12b和侧基座框架11a、11b两者转动。
具有如上的框架结构的婴儿车1能够从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折叠为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图3是从侧面示出图2所示的婴儿车1处于折叠状态的图。
首先,解除侧上部框架12a、12b与上部侧连接框架13a之间的锁定,使手柄20利用自身重量向下降。通过该动作进行折叠,以使上部侧连接框架13a、基座侧连接框架13b和中间连接部件14向图2中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使上部框架12与基座框架11重叠。
以上的折叠动作的结果如图3所示,在婴儿车1的侧面视图中基座框架11与上部框架12接近且被配置为大致平行。另一方面,为了使婴儿车1从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返回到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只要以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执行即可。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中,为了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在车轮4连接有驱动源5。可是,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说明的那样,由于现有的婴儿车被构成为所谓的自动走行式的婴儿车,所以不容易按照意愿操作婴儿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被构成为根据操作者的走行操作来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辅助驱动式的手推婴儿车。
在图4中以框图示意性地示出辅助车轮4的驱动的机构。如图4所示,在多个车轮4中的几个连接有驱动元件51、52。驱动元件51、52是驱动车轮4的构成要素,换言之,是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构成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驱动元件,即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第一驱动元件51驱动左侧的后轮42,第二驱动元件52驱动右侧的后轮42。
在图5中示出驱动元件51、52的构成的一例。如图5所示,各驱动元件51、52由连接于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驱动轴51a、52a和对驱动轴51a、52a进行驱动的直流马达51b、52b构成。驱动轴51a、52a的一端连接于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将该后轮42以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Ar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而未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撑。驱动轴51a、52a的另一端介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元件(例如齿轮)来连结于直流马达51b、52b的主轴。应予说明,驱动轴51a、52a可以与直流马达51b、52b的主轴构成为一体,也可以作为分别的部件而构成。
直流马达51b、52b配置在架设于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的收纳箱70内,并在该收纳箱70内被侧基座框架11a、11b支撑。在图6中以电路图示出直流马达51b、52b的连接关系。如图6所示,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相对于电源75串联连接。通过串联连接两个直流马达51b、52b,有助于根据来自接地面的负荷来调整驱动力,对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返回图4,各驱动元件51、52连接于控制装置7,并被该控制装置7控制。该控制装置7还连接有检测元件6,并将来自检测元件6的信息作为输入而获取。并且,控制装置7基于来自检测元件6的信息控制各驱动元件51、52,调整从各驱动元件51、52向车轮4提供的驱动力。另外,控制装置7与拆卸自如地固定在收纳箱70的电源75连接。这样的控制装置7可以以例如具备中央处理装置(CPU)和寄存器(REGISTER)的微控制器和/或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形式来实现。
检测元件6用于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检测元件6所检测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只要是由操作者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信息即可,不特别限定。作为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的一例,可以检测与来自对手柄20进行操作的手的负荷有关的信息、与关联于操作者使婴儿车1走行的速度的车轮4的转速有关的信息。
返回图2,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元件6设置于手柄20,并被构成为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20的负荷有关的信息,换言之,能够确定施加于手柄20的负荷的信息。首先,对手柄20的构成进行说明,然后,对设置于手柄20的检测元件6进行说明。
在图7中放大地示出手柄20。如图7所示,在手柄20配置有搭放操作者的手的把手21,手柄主体22将把手21和婴儿车主体2连结。手柄主体22在与上部框架12的连结位置c1处与该上部框架12连结。
特别地,作为构成手柄主体22的元件,从后方上部框架12d伸出有柱22a,在柱22a的两侧配置有侧杆22b、22c。把手21被构成为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两个把手部分21a、21b,左侧的把手部分21a架设在左侧的侧杆22b与柱22a之间,右侧的把手部分21b架设在右侧的侧杆22c与柱22a之间。
在图8中放大地示出设置于柱22a的检测元件6,在图9中示出检测元件6的电路图。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检测元件6的多个应变片61贴附于柱22a内的内方材22d。多个应变片61构成桥式电路,以测量手柄主体22的形变。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方型的内方材22d的上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片61,在内方材22d的下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片61,这四个应变片61彼此构成相同。应予说明,图示的内方材22d是中空的,但也可以是实心的。
在图10中以曲线图示出根据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来确定由驱动元件51、52提供的驱动力的控制的一例。在图10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将贴附于内方材22d的上侧的面的应变片61伸长的情况或贴附于内方材22d的下侧的面的应变片61缩短的情况设为正值,将贴附于内方材22d的上侧的面的应变片61缩短的情况或贴附于内方材22d的下侧的面的应变片61伸长的情况设为负值。纵轴表示驱动车轮4的驱动力,将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正值,将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负值。
如图10所示,在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比下限值α1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以不向车轮4提供由驱动元件51、52产生的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即使干扰、无意图的操作被施加于婴儿车1,也能够防止婴儿车1意外移动。
如果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变得比下限值α1大,则控制装置7以使由驱动元件51、52产生的驱动力与应变片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成比例地提供给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图10的曲线图中,在成为对象的应变片61伸长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在成为对象的应变片61缩短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如果施加于手柄20的形变的大小变得比上限值α2大,则控制装置7以使由驱动元件51、52产生的驱动力作为上限驱动力F提供给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
然后,在使具有这样的驱动机构的婴儿车1停车时,对图5所示的车轮锁定装置80进行操作而维持将车轮4锁定了的状态。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对将车轮4锁定的车轮锁定装置80进行说明。图11为在解除车轮4的旋转的限制的解除状态S2下示出车轮锁定装置80的立体图。图12为在限制车轮4的旋转的锁定状态S1下示出车轮锁定装置80的立体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车轮锁定装置80用于将至少一个车轮4锁定,即限制至少一个车轮4围绕旋转轴线Ar2进行旋转。车轮锁定装置80能够在图12所示的锁定状态S1和图11所示的解除状态S2之间切换。
构成车轮锁定装置80的操作部件81配置于后方基座框架11c的周围。在操作部件81介由连结部件82连接有锁定部件85。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各设置有一个锁定部件85,以限制各锁定部件85所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旋转。
操作部件81是为了限制车轮4的旋转的由操作者进行操作的部件。在左右的侧基座框架11a、11b架设有安装框架11d,操作部件81介由其他部件以可转向的方式被支撑在该安装框架11d。安装框架11d位于图5所示的收纳箱70的下方,被支撑在安装框架11d上的操作部件81的大部分容纳于收纳箱70内。
在图13中放大地示出图11所示的车轮锁定装置80。如图13所示,作为操作部件81的构成要素而设置有固定于安装框架11d的引导壁81a,使转动体81b沿着引导壁81a滑动。在转动体81b包括被引导壁81a所引导的转动体主体81c,操作杆81d从转动体主体81c向后方伸出。操作杆81d为操作者利用手进行操作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81a沿着圆弧状的路径而配置,转动体主体81c也沿着圆弧状的路径形成其外边缘。因此,如果将操作杆81d在图11所示的位置和图12所示的位置之间切换,则转动体主体81c沿着引导壁81a被引导而转向。
另一方面,延伸片81e从转动体主体81c向前方伸出。在延伸片81e的前端介由支点销83连接有连结部件82。该支点销83介由其他部件固定于安装框架11d。因此,操作部件81以支点销83为中心,在图12所示的锁定位置P1和图11所示的解除位置P2之间转动。
连结部件82为与操作部件81的动作联动而使左右的锁定部件85移动的部件。作为构成连结部件82的元件,连杆82a的一端枢接于操作部件81的延伸片81e,在该连杆82a的一端还连接有左侧的连结臂82b。另一方面,在连杆82a的另一端连接有右侧的连结臂82c。
应予说明,在连杆82a的一端连接有左侧的连结臂82b,在连杆82a的另一端连接有右侧的连结臂82c,由此在连杆82a与操作部件81的动作联动而转动时,左右的连结臂82b、82c在左右方向d2上向相反方向移动。即,当左侧的连结臂82b被向左侧推出时,右侧的连结臂82c被向右侧推出,当左侧的连结臂82b被向右侧拉入时,右侧的连结臂82c被向左侧拉入。由此,能够与操作部件81的操作联动,而将左右的连结臂82b、82c同时推出或同时拉入。
各连结臂82b、82c部分弯曲而延伸,在其前端安装有锁定部件85。锁定部件85为选择性地卡合于车轮4并限制车轮4相对于旋转轴线Ar2的旋转的部件。从图12可知,各锁定部件85由棒状部件构成,所述棒状部件具有沿着平行于左右方向d2的旋转轴线Ar2的轴向。
在图14中示出在将车轮锁定装置80配置为锁定状态S1的状态下的锁定部件85和后轮42。首先,作为构成后轮42的元件,在车轮部42a的外周保持有轮胎42b,在车轮部42a的朝向锁定部件85侧的面固定有制动板42c。在制动板42c形成有围绕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排列的多个接收孔42d。
接收孔42d用于在车轮锁定装置80处于锁定状态S1时,容纳该车轮锁定装置80的锁定部件85的前端。接收孔42d围绕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而形成。
但是,如图12和图14所示,当操作部件81被切换到锁定位置P1时,左右的锁定部件85介由连结部件82被向左右方向d2的外侧推出,并被收进后轮42的接收孔42d。由此,限制后轮42以旋转轴线Ar2为中心进行旋转,其结果,车轮锁定装置80能够成为锁定状态S1。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当操作部件81被切换到解除位置P2时,左右的锁定部件85介由连结部件82被向左右方向d2的内侧拉入,并拔出到后轮42的接收孔42d之外。由此,对后轮42的旋转进行了限制的状态被解除,其结果,车轮锁定装置80能够成为解除状态S2。
应予说明,各连结臂82b、82c通过未图示的弹簧以使锁定部件85向左右方向d2的外侧推出的方式进行加力。因此,在操作部件81被切换到锁定位置P1的状态下,当锁定部件85与后轮42的接收孔42d偏离时,锁定部件85成为被制动板42c按压的状态,并成为等待被收进接收孔42d的状态。
然而,在由车轮锁定装置80来限制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锁定的状态)下,如果驱动源5要驱动车轮4,则由于被锁定而使车轮4不被驱动,结果导致过大的负荷施加于驱动源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设置有监视车轮锁定装置80的状态的锁定传感器90,以使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在锁定了车轮4的状态下不传递到车轮4。
如图13所示,锁定传感器90介由其他部件固定于安装框架11d。作为构成锁定传感器90的元件,配置有设置了感测按钮91的传感器主体92,且按压感测按钮91的检测片93被传感器主体92以悬臂支撑。即,检测片93的一端固定于传感器主体92,另一端为自由端。
如果操作部件81在锁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间摆动,则右侧的连结臂82c与该动作联动地进行动作。根据该右侧的连结臂82c的动作,检测片93被推出,从而检测片93按压感测按钮91。由此,锁定传感器90能够检测操作部件81的位置。
但是,锁定传感器90只要能够检测操作部件81的位置即可,不特别限定。作为其他例,可以列举:将被连结臂82c推出的磁性体的动作作为磁场的变化而进行检测的类型、将被连结臂82c推出的可动体的动作作为亮度的变化而进行检测的类型。
锁定传感器90检测到的信息被发送给控制装置7。控制装置7基于锁定传感器90检测到的信息来控制使驱动源5进行驱动的时刻。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7在锁定传感器90检测到操作部件81位于锁定位置P1的期间,以不从驱动源5向车轮4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下来,对由以上的结构所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特别地,从图2可知,构成检测元件6的四个应变片61位于在上下方向d3上比把手21更靠上方的位置,把手21位于与连结位置c1相比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应变片61如以下的图15至图18所示那样发挥作用。图15至图18为用于说明对手柄20进行操作时的应变片61的作用的图。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利用平行于内方材22d的长边方向的平面将内方材22d划分为两个部分时,将成为上侧的部分设为上区域A1,将成为下侧的部分设为下区域A2(参照图8)。
如图15所示,在操作者握着把手21将婴儿车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前方推进的情况下,内方材22d的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来测量。由应变片61测量到的信息被发送给控制装置7。接收了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把手21被向前方推进或被向下方按压,向串联连接有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片61测量到的值对应的电流。由此,直流马达51b、52b旋转,连接于直流马达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这样,驱动轴51a、52a辅助后轮42的旋转,由此减轻操作者向前方推婴儿车1的负担。
在走行路面上存在台阶的情况下,操作者要将把手21向上下方向d3上的下方按压而使前轮41抬起。如图16所示,在操作者将把手21向下方按压的情况下,与图15的情况相同,内方材22d的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测量并发送给控制装置7。接收了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把手21被向前方推进或被向下方按压,向串联连接有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片61测量到的值对应的电流。由此,直流马达51b、52b旋转,连接于直流马达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即,把手21被向下方按压的情况与把手21被向前方推进的情况同样地,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结果,即使在越过台阶的动作中,也能够接受由驱动源5产生的驱动力的辅助,能够没有过度的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另一方面,在下坡路上推进婴儿车1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操作者握着把手21将婴儿车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后方拉近。在此情况下,与图15和图16的情况相反,内方材22d的上区域A1缩短,下区域A2伸长。上区域A1缩短、下区域A2伸长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测量并发送给控制装置7。接收了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把手21被向后方拉拽,以与图15和图16的情况朝向相反的方式,向串联连接有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片61测量到的值对应的电流。由此,直流马达51b、52b旋转,连接于直流马达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后退方向旋转。这样,驱动轴51a、52a辅助后轮42的旋转,由此减轻操作者向后方拉婴儿车1的负担。
接下来,如图18所示,在使婴儿车1转向时,使将两个把手部分21a、21b向前方推的力产生差异,由此能够使婴儿车1转向。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通过使施加于右侧的把手部分21b的力大于施加于左侧的把手部分21a的力,能够使婴儿车1向左转进行转向。即使对两个把手部分21a、21b施加不同的力,也与图15的情况相同,内方材22d的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的信息由四个应变片61测量并发送给控制装置7。接收了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为把手21被向前方推进或被向下方按压,向串联连接有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片61测量到的值对应的电流。在图6所示的串联电路中,两个直流马达51b、52b被构成为相同的情况下,流通于两个直流马达51b、52b的电流的大小也相等,因此,可以认为两个直流马达51b、52b向车轮4提供的驱动力也相等。
但是,在使婴儿车1向左转进行转向时,与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相比,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上施加有来自接地面的更大的阻力,连接于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1b变得难以旋转。如果连接于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1b的转速下降,则在该直流马达51b上产生的反电动势下降,变得容易在串联电路中流通更大的电流。结果,在连接于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2b上流通的电流相对变大,能够向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由此,使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变得容易旋转,其结果,能够平稳地进行转向动作。
当婴儿车1的走行操作完成时,使婴儿车1停止,将操作部件81从图11所示的解除位置P2切换到图12所示的锁定位置P1。与此联动,锁定部件85限制后轮42的旋转,其结果,车轮锁定装置80从解除状态S2切换为锁定状态S1。操作部件81被切换到锁定位置P1的信息由锁定传感器90检测,并发送给控制装置7。接收到信息的控制装置7在由锁定传感器90检测到操作部件81位于锁定位置P1的期间,以不从驱动源5向车轮4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换言之,在车轮锁定装置80处于锁定状态S1的期间,以不从驱动源5向车轮4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即使操作者不经意地对手柄20施加了负荷,也能够防止驱动源5以驱动车轮4的方式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具备:婴儿车主体2;由婴儿车主体2支撑并围绕各自的旋转轴线Ar1、Ar2旋转(自转)的多个车轮4;由婴儿车主体2支撑并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的驱动源5;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的检测元件6;基于检测元件6检测到的信息控制驱动源5,调整从驱动源5向车轮4提供的驱动力的控制装置7;以及以能够在锁定状态S1和解除状态S2之间切换的方式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的车轮锁定装置80,其中,锁定状态S1是限制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4围绕旋转轴线Ar2旋转的状态,解除状态S2是对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的状态S2,并且在车轮锁定装置80处于锁定状态S1的期间,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不会传递到车轮4。根据这样的形态,能够在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下,防止驱动源5驱动车轮4,能够抑制过大的负荷施加于驱动源5。此外,能够与婴儿车1的走行操作配合地调整由驱动源5产生的对车轮4的驱动力,因此,能够按照意愿来操作婴儿车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车轮4中由驱动源5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为后轮42,多个车轮4中的前轮41介由小脚轮3被支撑于婴儿车主体2。前轮41介由小脚轮3被支撑于婴儿车主体2,由此能够平稳地进行婴儿车1的转向操作。此外,如果考虑操作者所操作的手柄20位于后方的情况、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儿的重心,则认为负荷容易施加到后轮42且后轮42稳定地与接地面接触。通过向稳定地着地的后轮42提供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能够稳定地实现由驱动源5进行的驱动辅助。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源5具有: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的第一驱动元件51;以及向多个车轮4中的与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不同的车轮4提供驱动力,且与第一驱动元件51分别地设置的第二驱动元件52。根据这样的形态,通过向不同的车轮4提供不同的驱动力,有助于实现根据婴儿车1的走行状态的适当的驱动力的分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与由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在左右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分别包括直流马达,第一驱动元件51的直流马达51b与第二驱动元件52的直流马达52b相对于电源75串联连接。在使婴儿车1转向的情况下,与成为外轮的车轮4相比,在成为内轮的车轮4上施加有来自接地面的更大的阻力。因此,在串联连接有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的情况下,连接于成为内轮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1b变得难以旋转。如果连接于成为内轮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1b的转速下降,则在直流马达51b上产生的反电动势下降,变得容易在串联电路中流通更大的电流。结果,在连接于成为外轮的车轮4的直流马达52b上流通的电流相对变大,能够向成为外轮的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基于以上内容,在串联连接有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的情况下,在转向动作中容易使成为外轮的车轮4旋转,能够平稳地进行转向动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框架主体10;以及连接于框架主体10的手柄20,检测元件6设置于手柄20,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20的负荷有关的信息。通过选择与施加于手柄20的负荷有关的信息来作为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能够根据操作者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意愿来从驱动源5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手柄20具有:搭放操作者的手的把手21、以及将把手21与婴儿车主体2连结的手柄主体22,当通过检测元件6检测到把手21被向前方推的信息或被向下方按压的信息时,控制装置7使驱动源5提供使车轮4前进的驱动力,当通过检测元件6检测到把手21被向后方拉拽的信息时,控制装置7使驱动源5提供使车轮4后退的驱动力。根据这样的形态,能够与由操作者进行的把手21的操作配合地调整由驱动源5产生的对车轮4的驱动力。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为了越过接地面的台阶等而将把手21向下方按压以使前轮41抬起的情况下,驱动源5也以使车轮4前进的方式进行驱动。因此,即使在越过台阶的动作中,也能够一边接受由驱动源5产生的驱动力的辅助一边使婴儿车1没有过度的负担地向前推进。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检测元件6包括安装于手柄20的手柄主体22的多个应变片61,至少一个应变片61在把手21被向前方推或被向下方按压时伸长,在把手21被向后方拉拽时缩短,或者,在把手21被向前方推或被向下方按压时缩短,在把手21被向后方拉拽时伸长。根据这样的形态,检测元件6通过应变片61来实现,因此能够避免复杂的结构且稳定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把手21的信息。基于进一步稳定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把手21的信息的观点,把手21可以位于比手柄主体22和框架主体10的连结位置c1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者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把手21位于比连结位置c1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应变片61安装于手柄主体22中的成为与操作部件21的连接位置和连结位置c1之间的部分。在此情况下,与从操作者施加给把手21的负荷联动,手柄主体22中的贴附有应变片61的部分灵敏度良好地进行伸缩。因此,通过应变片61能够进一步精度良好地检测操作者操作把手21的信息。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轮锁定装置80具有:能够在锁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间移动的操作部件81;以及连接于操作部件81并与该操作部件81联动地动作的锁定部件85,在操作部件81位于锁定位置P1的期间,锁定部件85与车轮4卡合而限制该车轮4围绕旋转轴线Ar2旋转,在操作部件81位于解除位置P2的期间,锁定部件85离开车轮4而对限制了该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根据这样的形态,仅使操作部件81在锁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间切换,车轮锁定装置80就能够容易地对限制车轮4的旋转的锁定状态S1和对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的解除状态S2进行切换。即,在能够容易地切换车轮锁定装置80的锁定状态S1和解除状态S2这一点上比较优异。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还具备检测车轮锁定装置80的状态的锁定传感器90,在通过锁定传感器90检测到车轮锁定装置80处于锁定状态S1的期间,控制装置7以不使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传递到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换言之,车轮锁定装置80还具有检测操作部件81的位置的锁定传感器90,在通过锁定传感器90检测到操作部件81位于锁定位置P1的期间,控制装置7以不使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传递到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根据这样的形态,通过锁定传感器90来检测车轮锁定装置80的状态,由此,能够在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下以不使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传递到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实现能够在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下防止驱动源5驱动车轮4的婴儿车1。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轮锁定装置80在锁定状态S1下,至少限制能够由驱动源5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围绕旋转轴线Ar2旋转。在此情况下,由于车轮锁定装置80所锁定的车轮4与由驱动源5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为同一车轮,所以如果驱动源5在锁定了车轮4的状态下驱动车轮4,则过大的负荷进一步施加于驱动源5。因此,在这样的婴儿车1中,防止驱动源5在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下驱动车轮4的效果更加明显。
应予说明,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对变形的一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左右排列地设置两个座位单元8a、8b的例子,但座位单元8a、8b的数量并不限于这样的例子。例如,可以设置单个座位单元,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座位单元,并使该两个以上的座位单元前后排列。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相对于电源75串联连接的例子,但与直流马达51b、52b有关的电路设计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马达51b、52b也可以相对于电源75并联连接。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检测元件6由应变片61构成的例子,但检测元件6的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检测元件6只要能够检测输入到婴儿车主体2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就可以是任意的,作为其他例子,可以构成为安装于手柄主体22的扭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磁致伸缩传感器等。例如,作为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将施加于手柄20的负荷作为工作流体的压力的变化来捕捉,并在介由隔膜(diaphragm)利用压敏元件测量该压力的变化之后作为电信号输出的类型。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单独的支柱构成的柱22a将后方上部框架12d和把手21连结的例子,但柱22a的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柱22a也可以由多个支柱构成,并将后方上部框架12d和把手21连结。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示出了两个驱动元件51、52驱动左右的后轮42的例子,但驱动车轮4的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图19中示出驱动车轮4的另一例。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三个后轮42被基座框架11支撑,在左右的后轮42之间的中央的后轮42连接有驱动源5。
图20中示出车轮锁定装置80的构成。如图20所示,构成车轮锁定装置80的操作部件81在中央的后轮42的附近被基座框架11支撑。图20所示的操作部件81被构成为能够用脚操作的踏板,能够在图20所示的解除位置P2和被踩踏到比解除位置P2靠下的下方的锁定位置P1(参照图20)之间摆动。
在操作部件81连接有限制中央的后轮42的旋转的锁定部件85、限制左侧的后轮42的旋转的另一锁定部件85、和限制右侧的后轮42的旋转的另一锁定部件85。
限制中央的后轮42的旋转的锁定部件85与操作部件81构成为一体,并与操作部件81一体地动作。中央的锁定部件85包括锁止突起85a,该锁止突起85a被中央的后轮42所包括的制动板42c的锁止槽42e(参照图21)容纳。
限制左右的后轮42的旋转的锁定部件85介由连结部件82连接于操作部件81。连结部件82构成为具有可弯曲性的左右的线材82d、82e,并与操作部件81的动作联动而拉伸或推出左右的锁定部件85。
图21中放大地示出左侧的锁定部件85。应予说明,虽然省略图示,但右侧的锁定部件85也与图21所示的左侧的锁定部件85大致相同地构成。如图21所示,左侧的锁定部件85以能够在上下方向d3上滑动的方式被基座框架11支撑。在锁定部件85连接有线材82d的端部,以能够与操作部件81的动作联动地动作。
此外,在锁定部件85设置有具有沿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的纵向轴的锁止销85b。锁止销85b被形成于左侧的后轮42的制动板42c的接收孔42d(参照图14)所容纳。
此外,为了检测锁定部件85的滑移,在基座框架11支撑有锁定传感器90。作为构成锁定传感器90的元件而配置有设置了感测按钮91的传感器主体92,且按压感测按钮91的检测片93被传感器主体92以悬臂支撑。
图22中示出利用左侧的锁定部件85将后轮42锁定的状态。如图22所示,如果操作部件81切换到锁定位置P1,则三个锁定部件85与操作部件81联动而进行摆动,各锁定部件85的锁止突起85a或锁止销85b被对应的后轮42的锁止槽42e或接收孔42d所容纳。这样,车轮锁定装置80被切换为锁定状态S1。车轮锁定装置80被切换为锁定状态S1的信息通过锁定传感器90来检测并发送给控制装置7。
另一方面,如果操作部件81切换到图20和图21所示的解除位置P2,则三个锁定部件85与操作部件81联动而进行摆动,锁止突起85a或锁止销85b离开到后轮42的锁止槽42e外或接收孔42d外。这样,车轮锁定装置80被切换为解除状态S2。车轮锁定装置80被切换为解除状态S2的信息通过锁定传感器90来检测并发送给控制装置7。
根据图19至图22所示的形态,车轮锁定装置80具有:能够在锁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间移动的操作部件81;以及连接于操作部件81并与该操作部件81联动而进行动作的锁定部件85,锁定部件85在操作部件81位于锁定位置P1的期间与车轮4卡合而限制该车轮4围绕旋转轴线Ar2旋转,并在操作部件81位于解除位置P2的期间离开车轮4而对限制了该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根据这样的形态,仅使操作部件81在锁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间切换,车轮锁定装置80就能够容易地在限制车轮4的旋转的锁定状态S1和对限制了车轮4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的解除状态S2之间切换。即,在能够容易地切换车轮锁定装置80的锁定状态S1和解除状态S2这一点上比较优异。
应予说明,以上说明了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但是,显然也可以将多个变形例进行适当组合而进行应用。

Claims (5)

1.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婴儿车主体;
多个车轮,被所述婴儿车主体支撑,并围绕各自的旋转轴线旋转;
驱动源,被所述婴儿车主体支撑并向所述多个车轮中的至少一个提供驱动力;
检测元件,检测输入到所述婴儿车主体的与走行操作有关的信息;
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检测元件检测到的信息控制所述驱动源,调整从该驱动源向所述车轮提供的驱动力;
车轮锁定装置,以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婴儿车主体,所述锁定状态是使所述多个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车轮围绕自身的旋转轴线的旋转停止的状态,所述解除状态是对限制了所述车轮的旋转的状态进行解除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车轮锁定装置处于所述锁定状态的期间,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不传递到所述车轮,
所述车轮锁定装置具有:操作部件,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锁定部件,连接于所述操作部件并与该操作部件联动地进行动作,
所述锁定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期间,处于与所述车轮卡合而使该车轮围绕自身的旋转轴线的旋转停止的锁定状态,并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期间,处于离开所述车轮而解除该车轮的解除状态,所述操作部件沿水平方向移动,该操作部件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使得产生所述车轮锁定装置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所述婴儿车还具备:锁定传感器,检测所述车轮锁定装置的状态,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所述锁定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车轮锁定装置处于所述锁定状态的期间,以不使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车轮的方式进行控制,或者,所述婴儿车还具备:锁定传感器,检测所述操作部件的位置,所述控制装置在通过所述锁定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的期间,以不使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车轮的方式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轮锁定装置在所述锁定状态下至少使由所述驱动源提供驱动力的车轮围绕自身的旋转轴线的旋转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车轮中由所述驱动源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为后轮,
所述多个车轮中的前轮介由小脚轮支撑于所述婴儿车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框架主体,支撑所述多个车轮;以及手柄,连接于所述框架主体,
所述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手柄,并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的负荷有关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框架主体,支撑所述多个车轮;以及手柄,连接于所述框架主体,
所述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手柄,并检测与施加于该手柄的负荷有关的信息。
CN201580080431.6A 2015-09-11 2015-09-11 婴儿车 Active CN1076358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5834 WO2017042957A1 (ja) 2015-09-11 2015-09-11 乳母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5850A CN107635850A (zh) 2018-01-26
CN107635850B true CN107635850B (zh) 2020-06-26

Family

ID=58239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431.6A Active CN107635850B (zh) 2015-09-11 2015-09-11 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676059B2 (zh)
KR (1) KR102208824B1 (zh)
CN (1) CN107635850B (zh)
HK (1) HK1243683A1 (zh)
TW (1) TWI718181B (zh)
WO (1) WO20170429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1464B2 (ja) * 2017-07-04 2021-11-24 株式会社Fine Trading Japan 走行車両
JP7180415B2 (ja) * 2019-01-30 2022-11-30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アシスト運搬車
WO2020249797A1 (en) 2019-06-13 2020-12-17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Wheeled carrying apparatus
CN113085441A (zh) * 2019-12-23 2021-07-09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后轮旋转锁控机构及其幼儿载具
AU2020346362B2 (en) 2019-09-11 2024-02-08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Wheeled carrying apparatu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43731A (ja) * 1998-07-29 2000-02-15 Toki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0139002A (ja) * 1998-10-29 2000-05-16 Japan Airlines 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0139003A (ja) * 1998-10-29 2000-05-16 Japan Airlines 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6000328A (ja) * 2004-06-16 2006-01-05 Paramount Bed Co Ltd ベッド電動搬送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制御方法
JP3127472U (ja) * 2006-07-07 2006-12-07 志津加 中島 電動アシスト機構付きベビーカー
JP2007283904A (ja) * 2006-04-17 2007-11-01 Sekisui Jushi Co Ltd ベビーカー
JP2011046367A (ja) * 2009-08-26 2011-03-10 Hiroshi Matsuzaki 電動ベビーカー
CN103857578A (zh) * 2011-10-13 2014-06-1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台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7472B2 (ja) 1991-01-11 2001-0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033348B1 (en) * 2008-04-07 2011-10-11 Hemin Parkhe Self-propelled child stroller
CA2820907C (en) * 2012-07-10 2020-10-20 Toshihiro Kikui Stroll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43731A (ja) * 1998-07-29 2000-02-15 Toki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0139002A (ja) * 1998-10-29 2000-05-16 Japan Airlines 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0139003A (ja) * 1998-10-29 2000-05-16 Japan Airlines 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6000328A (ja) * 2004-06-16 2006-01-05 Paramount Bed Co Ltd ベッド電動搬送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制御方法
JP2007283904A (ja) * 2006-04-17 2007-11-01 Sekisui Jushi Co Ltd ベビーカー
JP3127472U (ja) * 2006-07-07 2006-12-07 志津加 中島 電動アシスト機構付きベビーカー
JP2011046367A (ja) * 2009-08-26 2011-03-10 Hiroshi Matsuzaki 電動ベビーカー
CN103857578A (zh) * 2011-10-13 2014-06-1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台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43683A1 (zh) 2018-07-20
CN107635850A (zh) 2018-01-26
KR20180051436A (ko) 2018-05-16
TW201710135A (zh) 2017-03-16
TWI718181B (zh) 2021-02-11
KR102208824B1 (ko) 2021-01-28
JPWO2017042957A1 (ja) 2018-06-28
JP6676059B2 (ja) 2020-04-08
WO2017042957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5850B (zh) 婴儿车
TWI690444B (zh) 嬰兒車
TWI724024B (zh) 嬰兒車
CN107635848B (zh) 婴儿车
CN107848554B (zh) 婴儿车
TWI691422B (zh) 嬰兒車
CN107531263B (zh) 手推车用的带锁定功能的万向节及婴儿车
TWI691424B (zh) 嬰兒車
JP6698299B2 (ja) 乳母車
TWI698365B (zh) 嬰兒車
JP6655920B2 (ja) 乳母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368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