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8365B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8365B
TWI698365B TW105129397A TW105129397A TWI698365B TW I698365 B TWI698365 B TW I698365B TW 105129397 A TW105129397 A TW 105129397A TW 105129397 A TW105129397 A TW 105129397A TW I698365 B TWI698365 B TW I6983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axle
stroller
driving
base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9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0126A (zh
Inventor
淺野順一
山口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0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0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3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5/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 carts
    • B62B5/0026Propulsion aids
    • B62B5/0033Electric motors
    • B62B5/0036Arrangements of m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6Mud-guards or protecting device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205/00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嬰兒車(1),其包含:複數個車輪部件(4),並分別含有車輪(41)、與該車輪連接的車軸(42)以及支撐該車軸使其能夠旋轉自如的車軸保持體(43);座位部件(8a、8b);嬰兒車主體(2),具有支撐複數個車輪部件的基框(11),和連結於基框並支撐座位部件的上部框(12);以及驅動元件(51、52),與複數個車輪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車輪部件的車軸連接,並驅動該車軸。基框包含前後連結部(11a、11b),該前後連結部架設於在前後方向(d1)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並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中的每個車軸保持體相連結。

Description

嬰兒車
本發明關於一種藉由驅動元件而驅動車輪的嬰兒車。
例如,在日本公開專利JP2011-68336A中揭露了一種帶電動機(electromotor)的嬰兒車。在JP2011-68336A所記載的嬰兒車中,當按壓手柄時,會驅動連接於後輪的電動機。特別地,JP2011-68336A所記載的嬰兒車藉由連接於電源的電動機自行行進。也就是說,JP2011-68336A所記載的嬰兒車即使操作者不推,也能夠僅藉由電動機的驅動力而獨立地行駛。
在行駛過程中,當前輪撞上障礙物時,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會使前輪與後輪接近。這時,在JP2011-68336A記載的嬰兒車中,由於後輪藉由電動機進行驅動,因此也受電動機的作用,使後輪和前輪接近。也就是說,當前輪撞上障礙物時,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和來自電動機的驅動力都作用於嬰兒車,多重地起到使前輪和後輪接近的作用。因此,在帶電動機的嬰兒車中,期待一種能夠充分承受在行駛過程中使前輪和後輪接近的作用的框結構。
本發明是考慮到以上問題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合由驅動元件驅動車輪的嬰兒車的框結構。
本發明之嬰兒車包含:複數個車輪部件,並分別含有車輪、與該車輪連接的車軸以及支撐該車軸使其能夠旋轉自如的車軸保持體;座位部件;嬰兒車主體,具有支撐複數個車輪部件的基框,和連結於基框並支撐座位部件的上部框;以及驅動元件,與複數個上述車輪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車輪部件的車軸連接,並驅動該車軸;其中,基框包含前後連結部,該前後連結部架設於在前後方向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並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中的各個車軸保持體相連結。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還可以包含:檢測元件,檢測輸入至嬰兒車主體的、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以及控制裝置,基於檢測元件所檢測的訊息來控制驅動元件,並以此調整由該驅動元件經由車軸向上述車輪傳達的驅動力。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嬰兒車主體還具有連接於上部框的把手,檢測元件設置於把手,並對與施加於該把手的負重有關的訊息進行檢測。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與前後連結部連結的前方的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可以作為腳輪而構成,與前後連結部連結的後方的車輪部件的車軸可以連接於驅動元件。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基框還可以包含附加的前後連結部,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架設於在前後方向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且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的各個車軸保持體相連結,其中, 連結於附加的前後連結部的兩個車輪部件與連結於前後連結部的兩個車輪部件互不相同,前後連結部與附加的前後連結部在左右方向上隔開一段距離而配置。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可以具備附加的驅動元件,該附加的驅動元件連接於複數個車輪部件中的一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並驅動該車軸,其中,連接於驅動元件的車輪部件與連接於附加的驅動元件的車輪部件互不相同,連結於附加的前後連結部的前方的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作為腳輪而構成,連結於附加的前後連結部的後方的車輪部件的車軸與附加的驅動元件相連接。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上部框可以經由連桿部件連接於基框,並藉由相對於連桿部件進行旋轉而相對於該基框能進行折疊,前後連結部可以在上部框相對於基框進行折疊的狀態的前後,維持連結於前後連結部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的間隔不變。
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前後連結部可以沿前後方向設置。
當嬰兒車在行駛過程中其前方的車輪撞上障礙物時,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作用於嬰兒車,使前方的車輪與後方的車輪接近。關於這點,藉由本發明,由於前後連結部連結著在前後方向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因此前後連結部能夠充分地承受使前方的車輪與後方的車輪接近的、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從而根據本發明能提供一種適合由驅動元件驅動車輪的嬰兒車的框結構。
1:嬰兒車
10:框本體
11:基框
11a、11b:前後連結部
11c:傾斜桿
11d、11e:彎曲區域
11f:中間區域
11g:後端
12:上部框
12a、12b:側上部框
12c:中間框
12d:後方上部框
12e:橫連結桿
13:連桿部件
13a:上部側連桿框
13b:基側連桿框
13c:橫連結連桿
14:連桿部件
2:嬰兒車主體
20:把手
20a:後端
21:操作部件
21a、21b:握柄部
22:把手主體
22a:柱體
22b、22c:側桿
22d:內部方材
3:腳輪
4:車輪部件
41:車輪
41a:後端
41b:上端
42:車輪
43:車軸保持體
43a:固定體
43b:腳輪軸
43c:旋轉體
43d:貫通孔
5:驅動源
51、52:驅動元件
61:應變儀
7:控制裝置
70:收容箱
75:電源
75e:電池端子
76:電池座
76a:收容空間
76e:電池座端子
77:佈線
8a、8b:座位部件
9a、9b:車篷
A1:上區域
A2:下區域
Ar1:旋轉軸線
As1:轉向軸線
Ar2:旋轉軸線
c1:連結部
d1:前後方向
d2:左右方向
d3:上下方向
F:上限驅動力
S:空間
sp:間隔
α 1:下限值
α 2:上限值
圖1為從正面以展開狀態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嬰兒車的示意圖。
圖2為從側面示出拆除座位部件的、處於圖1所示的展開狀態的嬰兒車的示意圖。
圖3為示出沿圖2所示的線III-III的嬰兒車的截面的截面圖。
圖4為示出沿圖2所示的線IV-IV的嬰兒車的截面的截面圖。
圖5為從側面示出的、圖2所示的嬰兒車處於折疊狀態的的示意圖。
圖6為示意性地示出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結構的方塊圖。
圖7為從後方示出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驅動元件以及車輪的立體圖。
圖8為示出構成驅動元件的直流電動機的連接關係的電路圖。
圖9為示出連接於驅動元件和控制裝置的電源的立體圖。
圖10為擴大示出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把手的俯視圖。
圖11為用於對設置於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把手的檢測元件的結構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2為圖11所示的檢測元件的電路圖。
圖13為示出基於來自檢測元件的訊息對驅動元件的驅動力進行調整的例子的示意圖。
圖14為用於對向前方推進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把手時的檢測元件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5為用於對向下方按下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把手時的檢測元件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6為用於對向後方拉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把手時以及下坡道時的檢測元件的作用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7為用於對使圖1所示的嬰兒車轉向時的狀態進行說明的立體圖。
圖18為示出用腳操作傾斜桿的樣子的立體圖。
圖19為擴大示出基框的後方部分的側面圖。
圖20為示意性地擴大示出基框的後方部分的後視圖。
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至圖20是用於對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進行說明的圖式。其中,圖1為從正面方向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的示意圖。在圖1所示的嬰兒車1中,在嬰兒車主體2支撐有第一座位部件8a以及第二座位部件8b。第一座位部件8a以及第二座位部件8b是嬰幼兒就座的位置,是左右並排配置的部件。為了保護就座於座位部件8a、8b的嬰幼兒避免被日照、風吹或其兩者,在各座位部件8a、8b設置有車篷9a、9b。
應予說明,在本發明說明書中,相對於嬰兒車1以及其構成元件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用語在沒有特別指示時,是指以握住並操作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1的把手20的操作者為基準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進一步地具體來說,「前後方向d1」相當於相對圖1的紙面而言的表裡方向。並且,如果沒有特別指示,「前」是指推把手的操作者朝向的一側,在圖1的紙面上的表面側為前。另一方面,「上下方向d3」是指與前後方向正交並與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當接地面為水平面時,「上下方向d3」是指豎直方向。另外,「左右方向d2」是指寬度方向,是與「前後方向 d1」和「上下方向d3」都正交的方向。
圖2從側面示出了拆除座位部件8a、8b的狀態下的嬰兒車1。圖2所示的嬰兒車主體2由框本體10和與框本體10連接的把手20構成。
在框本體10,支撐了複數個車輪部件4的基框11上連接有支撐兩個座位部件8a、8b的上部框12。上部框12相對於基框11以傾斜的狀態被支撐。上部框12的前方區域與基框11的前方區域經由前方連桿部件13而連接,上部框12的中間區域與基框11的後方區域經由中間連桿部件14而連接。前方連桿部件13以及中間連桿部件14產生連桿的作用,從而能夠使上部框12相對於基框11旋轉。
特別地,在基框11設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開距離配置的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沿前後方向d1延伸,在該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後端連結有後方連結部(即傾斜桿11c)。
各前後連結部11a、11b在其前方區域安裝有前輪用的車輪部件4,且在其後方區域安裝有後輪用的車輪部件4。在圖3和圖4中分別示出前方用的車輪部件4和後方用的車輪部件4。如圖3和圖4所示,作為構成車輪部件4的元件,在車輪41連接有車軸42,該車軸42旋轉自如地被車軸保持體43所支撐。
如圖3所示,在前方用的車輪部件4設有兩個車輪41,該兩個車輪41以能夠旋轉自如的方式被車軸42的兩端所支撐。車軸42在與左右方向d2平行的方向具有長邊軸,並給兩個車輪41定義了共同的旋轉軸線Ar1。前方用車軸保持體43在兩個車輪41之間支撐車軸42。該前方用車軸保持體43作為所謂的腳輪(caster)而構成。也就是說, 車軸保持體43以旋轉軸線Ar1為中心支撐車軸42,使其能夠旋轉自如,並且以與旋轉軸線Ar1非平行的、在本實施方式中為與旋轉軸線Ar1正交的方向平行的轉向軸線As1為中心,能使車軸42旋轉。也就是說,前方的車輪41以能夠自轉並且能夠改變前方的車輪41朝向的方式被車軸保持體43支撐。
特別地,作為構成圖3所示的車軸保持體43的元件,在基框11的前後連結部11a、11b固定有固定體43a,而相對於該固定體43a,旋轉體43c經由腳輪軸43b能夠旋轉自如地被設置。腳輪軸43b具有與上下方向d3平行的長邊軸,並定義出轉向軸線As1。另外,在旋轉體43c形成有供車軸42插入的貫通孔43d。藉由將車軸42插入貫通孔43d,車軸42能以旋轉自如的方式被旋轉體43c所支撐。
與此相對,在後方用的車輪部件4中,如圖4所示,一個車輪41連接於車軸42的一端並被其所支撐而能以旋轉軸線Ar2為中心進行自如的旋轉,但不能自如地進行轉向。車軸42在與左右方向d2平行的方向具有長邊軸,並定義出車輪41的旋轉軸線Ar2。車軸42的另一端與驅動元件51、52連接。對於驅動元件51、52,參考圖6和圖7,在後文中進行說明。
圖4所示的後方用的車軸保持體43未構成為腳輪。也就是說,圖4所示的後方用的車軸保持體43支撐車軸42使其以旋轉軸線Ar2為中心能自如地旋轉,並將車輪41的朝向維持在一定的方向。
返回至圖2,這樣,前後連結部11a、11b架設於在前後方向d1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並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43的各個連結。前後連結部11a、11b保持前方的車輪41與後方的車輪41的間隔一定,作為使整體作為一體進行變形的剛架而構成。也 就是說,前後連結部11a、11b的一部分不會相對於其他部分旋轉或錯位。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前後連結部11a、11b藉由將單一的管件彎曲而一體成形。
後方連結部也稱為傾斜桿11c(tipping bar)。傾斜桿11c是操作者用腳輔助操縱嬰兒車1時所使用的部分。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傾斜桿11c構成基框11的骨架的一部分,從而提高了基框11的剛性。如圖2所示,作為構成傾斜桿11c的元件,在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後端連接有左右的彎曲區域11d、11e,左右的彎曲區域11d、11e之間由中間區域11f連結。
彎曲區域11d、11e構成連接沿前後方向d1而設的前後連結部11a、11b和沿左右方向d2而設的中間區域11f的部分。圖2所示的各彎曲區域11d、11e以越靠向沿前後方向d1的後方越接近左右方向d2的中央的方式彎曲。
中間區域11f構成傾斜桿11c中的、供操作者放置的腳的區域。圖2所示的中間區域11f在比後方的車輪41更靠後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d2以直線狀延伸。
構成該傾斜桿11c的左右的彎曲區域11d、11e以及中間區域11f為一體成形。進一步地,傾斜桿11c與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也為一體成形,從而構成基框11。該情況對於維持基框11的強度並削減部件數量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特別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藉由將單一的管件彎曲而一體成形。當然,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也可以連結分別成形的管件而構成,對其具體方式不做特別限定。
在上部框12設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開距離配置的左右 的側上部框12a、12b。在左右的側上部框12a、12b之間,配置有中間框12c。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左側的側上部框12a和中間框12c之間配置有第一座位部件8a,在右側的側上部框12b和中間框12c之間配置有第二座位部件8b。
左右的側上部框12a、12b和中間框12c的後端藉由後方上部框12d而連結。在後方上部框12d安裝有把手20。把手20是供操作者用手操作的部分。對於把手20,參考圖10至圖17在後文中進行說明。
應予說明,在圖示的例中,左右的側上部框12a、12b與後方上部框12d藉由將單一的管件彎曲成形從而形成為一體。但是,左右的側上部框12a、12b與後方上部框12d也可以作為個別的部件而形成。
左右的側上部框12a、12b的前端藉由橫連結桿12e和上部側連桿框13a而連結。其中,橫連結桿12e沿左右方向d2形成為直線狀,中間框12c的前端連接於橫連結桿12e的中間區域。
上部側連桿框13a產生連桿的作用,具有朝向比橫連結桿12e更靠前方的區域突出的彎曲的形狀。並且,在上部側連桿框13a的前方區域和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前端架設有基側連桿框13b。基側連桿框13b的前端固定連結於上部側連桿框13a,基側連桿框13b的左右的後端經由橫連結連桿13c以能夠旋轉自如的方式連接於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橫連結連桿13c沿左右方向d2形成為直線狀,並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於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前端。藉由上部側連桿框13a、基側連桿框13b和橫連結連桿13c構成產生連桿作用的前方連桿部件13。
應予說明,左右的中間連桿部件14架設在左右的側上部框12a、12b的中間區域和左右的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後方區域。各中間連桿部件14產生連桿的作用,相對於側上部框12a、12b和前後連結部11a、11b能進行旋轉。
具有以上框結構的嬰兒車1能夠從圖1和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折疊為圖5所示的折疊狀態。圖5為從側面示出的、圖2所示的嬰兒車1處於折疊狀態的示意圖。
首先,解除側上部框12a、12b與上部側連桿框13a的鎖定,利用自重向下方放下把手20。藉由該動作,上部側連桿框13a、基側連桿框13b和中間連桿部件14向圖2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上部框12逐漸被折疊直至與基框11重疊。
以上折疊動作的結果為,如圖5所示,從嬰兒車1的側面觀察時基框11與上部框12接近並大致平行。在圖5所示的狀態下,把手20收納於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包圍的空間S內。也就是說,藉由折疊動作,把手20被插入到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包圍的空間S內。
特別地,在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和圖5所示的折疊狀態之間,維持在連結於各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的間隔sp不變。也就是說,在折疊動作的前後,各前後連結部11a、11b能使連結該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的間隔sp維持不變。
應予說明,將嬰兒車1從圖5所示的折疊狀態恢復成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只要按照與上述的折疊操作相反的順序操作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中,為了減輕操 作者的負擔,在車輪部件4的車軸42連接有驅動元件51、52。但是,正如先前技術部分所說明的那樣,習知的嬰兒車構成為所謂的自行進式的嬰兒車,從而難以按操作者的意圖操作嬰兒車。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構成為能根據操作者的行駛操作而向車輪41提供驅動力的輔助驅動式的手推嬰兒車。
圖6為示意性地示出輔助車輪部件4的驅動的結構的方塊圖。如圖6所示,複數個車輪部件4中的幾個車輪與驅動元件51、52連接。驅動元件51、52是驅動車輪部件4的構成元件,換言之,是向車輪部件4提供驅動力的構成元件。在本實施方式中,設有兩個驅動元件,即第一驅動元件51和第二驅動元件52,第一驅動元件51用於驅動左後方的車輪41,第二驅動元件52用於驅動右後方的車輪41。
圖7中擴大示出了驅動元件51、52的周邊結構。圖7所示的驅動元件51、52作為驅動車軸42的直流電動機而構成。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驅動元件(例如直流電動機)51、52的主軸經由未圖示的動力傳達元件(例如齒輪)與車軸42的端部連結。應予說明,車軸42可以與驅動元件51、52的主軸一體構成,也可以作為獨立的部件構成。
由直流電動機構成的驅動元件51、52配置在架設於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的收容箱70內,在該收容箱70內被所對應一側的前後連結部11a、11b所支撐。在圖8以電路圖示出驅動元件51、52的連接關係。如圖8所示,由直流電動機構成的兩個驅動元件51、52相對於作為電池的電源75串聯連接。藉由兩個直流電動機的串聯連接,有助於根據來自接地面的負載而調整驅動力,關於這點在後文中進行說明。
返回至圖6,各驅動元件51、52連接於收容在收容箱70的控制裝置7,並由該控制裝置7控制。該控制裝置7還與檢測元件6 連接,並將來自檢測元件6的訊息作為輸入訊息收取。並且,控制裝置7基於來自檢測元件6的訊息來控制各驅動元件51、52,以此調整從各驅動元件51、52提供到車輪41的驅動力。這樣的控制裝置7可以是例如具備中央處理裝置(CPU)和紀錄器(REGISTER)的微控制器,或可編程控制器(PLC)。
控制裝置7與電池即電源75電連接。電源75為用於向控制裝置7和驅動源5供給電流的組件。典型的是,電源75可以充電,並且,在脫離嬰兒車主體2的狀態下也能對其進行充電。
在圖9擴大示出電源75。如圖9所示,電源75可插拔自如地安裝於電池座76。電池座76安裝於收容箱70,並經由收容箱70被基框11所支撐(參考圖7)。電池座76具有收容電源75的收容空間76a,電源75能夠沿上下方向d3進入(access)收容空間76a。
在電池座76的底部設有電池座端子76e,電池座端子76e經由佈線77與控制裝置7和驅動元件51、52連接。
在電源75收容在電池座76的狀態下,電池座端子76e與設置在電源75的電池端子75e電連接。因此,在電源75收容於電池座76的狀態下,來自電源75的電流經由電池座端子76e被輸送至控制裝置7和驅動元件51、52。
檢測元件6是用於檢測輸入至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的元件。檢測元件6所檢測的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只要是由操作者輸入至嬰兒車主體2的訊息即可,不做特別限定。作為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的一個例子,可以是與來自操作把手20的負重相關的訊息,或者是與操作者使嬰兒車1行駛時的速度相關的、涉及車輪41的旋轉數的訊息。
返回圖2,本實施方式的檢測元件6設置在把手20,且可以檢測關於施加於該把手20的負重的訊息,換言之,檢測元件6可以檢測能夠對施加到把手20的負重進行特定的訊息。下面,首先對把手20的結構進行說明,之後對設置於把手20的檢測元件6進行說明。
在圖10擴大示出了把手20。如圖10所示,在把手20配置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把手主體22將操作部件21與嬰兒車主體2連結。把手主體22在與上部框12的連結部c1緊固於該上部框12。
特別地,作為構成把手主體22的元件,有從後方上部框12d延伸出的柱體(column)22a,配置於柱體22a的兩側的側桿22b、22c。操作部件21(例如,握柄(grip))構成為在左右方向d2上隔開一段間隔排列的兩個握柄部21a、21b,左側的握柄部21a架設在左側的側桿22b和柱體22a之間,右側的握柄部21b架設在右側的側桿22c和柱體22a之間。
圖11擴大示出了設置於柱體22a的檢測元件6,圖12示出了檢測元件6的電路圖。如圖11和圖12所示,作為檢測元件6的複數個應變儀(strain gauge)61黏貼在柱體22a內的內部方材22d。複數個應變儀61構成橋接電路以測量把手主體22的形變。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在方形的內部方材22d的上側的面配置有兩個應變儀61,在內部方材22d的下側的面配置有兩個應變儀61,這四個應變儀61的結構相同。應予說明,圖示的內部方材22d是中空的部件,但也可以為實心的部件。
在圖13,以圖表形式示出了根據應變儀61檢測到的形變來決定由驅動元件51、52提供的驅動力的控制的一個例子。在圖13的 圖表中,橫軸表示應變儀61檢測到的形變,將黏貼在內部方材22d的上側的面的應變儀61伸長的情況或者黏貼在內部方材22d的下側的面的應變儀61縮短的情況設為正值,將黏貼在內部方材22d的上側的面的應變儀61縮短的情況或者黏貼在內部方材22d的下側的面的應變儀61伸長的情況設為負值。縱軸表示驅動車輪41的驅動力,將使車輪41向前進方向旋轉的驅動力設為正值,將使車輪41向後退方向旋轉的驅動力設為負值。
如圖13所示,當應變儀61所檢測的形變的大小小於下限值α 1時,控制裝置7以不向車輪41提供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的方式進行控制。藉此,即使向嬰兒車1施加干擾或非預期的操作,也能夠防止嬰兒車1未按意圖地移動的現象。
當應變儀61所檢測的形變的大小大於下限值α 1時,控制裝置7以與應變儀61檢測到的形變的大小成比例地向車輪41提供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的方式進行控制。在圖13的圖表中,在應變儀61伸長的情況下,提供使成為對象的車輪41向前進方向旋轉的驅動力,在應變儀61縮短的情況下,提供使成為對象的車輪41向後退方向旋轉的驅動力。
另一方面,當施加於把手20的形變的大小大於上限值α 2時,控制裝置7以將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作為上限驅動力F提供給成為對象的車輪41的方式進行控制。
接下來,對具有以上結構的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特別地,從圖2瞭解到,構成檢測元件6的四個應變儀61在上下方向d3上位於比操作部件21更靠上方的位置,操作部件21位於比連結部c1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藉由這樣的設置,應變儀61 按以下的圖14至圖17所示的方式作用。圖14至圖17是用於說明在對把手20進行操作時的應變儀61的作用的圖。應予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當將內部方材22d在與其長邊方向平行的平面區劃成兩部分的、成為上側的部分設為上區域A1,將成為下側的部分設為下區域A2(參考圖11)。
如圖14所示,在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將嬰兒車1向前後方向d1上的前方推進的情況下,內部方材22d的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上區域A1伸長且下區域A2縮短的訊息被四個應變儀61測量。被應變儀61測量的訊息被傳送至控制部裝置7。接收到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進或被向下方按下,並向串聯連接了作為驅動元件51、52的兩個直流電動機的電路提供與應變儀61所測量的值相對應的電流。藉此,直流電動機旋轉,連接於直流電動機的車軸42使車輪41向前進方向旋轉。藉此,藉由驅動元件51、52對車輪41的旋轉進行輔助,減輕了操作者向前方推嬰兒車1時的負擔。
在行駛面有高低差的情況下,操作者會向上下方向d3的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以使前方的車輪41浮起。如圖15所示,在操作者向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的情況下,與圖14的情況相同,內部方材22d的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上區域A1伸長且下區域A2縮短的訊息被四個應變儀61測量並傳輸送至控制裝置7。接收到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進或被向下方按下,並向串聯連接了兩個直流電動機的電路提供與應變儀61所檢測到的值相對應的電流。藉此,直流電動機旋轉,與直流電動機連接的車軸42使後方的車輪41向前進方向旋轉。也就是說,操作部件21被向下方按下的情況與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進的情況相同,使後方的車輪41向前進方向旋轉。其結果,即使進行在越過高低差的動作的過程中,也能夠接受驅動元件 51、52的驅動力的輔助,並能夠無過度負擔地推進嬰兒車1。
另一方面,在下坡道推進嬰兒車1的情況下,如圖16所示,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向前後方向d1的後方拉嬰兒車1。這時,與圖14和圖15的情況相反,內部方材22d的上區域A1縮短,下區域A2伸長。上區域A1縮短且下區域A2伸長的訊息被四個應變儀61測量,並被傳送至控制裝置7。接收到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出操作部件21被拉向後方,並向串聯連接了兩個直流電動機的電路以與圖14和圖15的情況相反的方向提供與應變儀61所測量到的值相對應的電流。藉此,直流電動機旋轉,與直流電動機連接的車軸42使後方的車輪41向後退方向旋轉。藉此,藉由直流電動機對車輪41的旋轉進行輔助,減輕了操作者向後方拉嬰兒車1時的負擔。
接下來,在使嬰兒車1轉向時,如圖17所示,藉由使向前方推兩個握柄部21a、21b的力產生差異,能夠使嬰兒車1轉向。在圖17的示例中,藉由使施加於右側的握柄部21b的力大於施加到左側的握柄部21a的力,能夠使嬰兒車1向左轉向。即使向兩個握柄部21a、21b施加不同的力,也與圖14的情況相同,內部方材22d的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上區域A1伸長且下區域A2縮短的訊息被四個應變儀61測量,並被傳送至控制裝置7。接收到應變儀61檢測到的情報的控制裝置7識別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進或者被向下方按下,並向串聯連接了兩個直流電動機的電路提供與應變儀61所測量到的值相對應的電流。在圖8所示的串聯電路中,當作為驅動元件51、52的兩個直流電動機為相同構成時,流過兩個直流電動機的電流的大小也相等,因此認為兩個直流電動機向車輪41提供的驅動力也相等。
但是,當使嬰兒車1向左轉向時,與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 輪部件4相比,成為內輪的左側的車輪部件4受到更大的來自接地面的阻力,使得連接於成為內輪的左側的車輪部件4的作為驅動元件51的直流電動機難以旋轉。當連接於成為內輪的左側的車輪部件4的作為驅動元件51的直流電動機的旋轉數降低時,在該直流電動機產生的反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降低,從而在串聯電路容易流過更多的電流。其結果,在連接於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部件4的作為驅動元件52的直流電動機52中流過的電流相對變多,能夠向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41提供更大的驅動力。藉此,容易使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41旋轉,使得能夠順利地進行轉向動作。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包含:複數個車輪部件4,分別含有車輪41、與該車輪41連接的車軸42以及支撐該車軸使其能夠旋轉自如的車軸保持體43;座位部件8a、8b;嬰兒車主體2,具有支撐複數個車輪部件4的基框11,和連結於基框11並支撐座位部件8a、8b的上部框12;以及驅動元件51、52,與複數個車輪部件4中的至少一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42連接,並驅動該車軸42,其中,基框11包含前後連結部11a、11b,該前後連結部11a、11b架設於在前後方向d1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並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43中的每個車軸保持體43連結。在行駛過程中,當前方的車輪41撞上障礙物時,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作用於嬰兒車1,以使前方的車輪41接近後方的車輪41。關於這點,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於前後連結部11a、11b連結在前後方向d1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因此能夠由前後連結部11a、11b承受使前方的車輪41和後方的車輪41接近的、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此外,當由驅動元件51、52驅動後方的車輪41時,即使撞上障礙物而使嬰兒車1停止,驅動元件51、52也會持續驅動後方的車輪41。因此,由於來自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 嬰兒車1受到使後方的車輪41接近前方的車輪41的作用。關於這點,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於前後連結部11a、11b連結在前後方向d1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因此,即使在停止過程中驅動元件51、52持續驅動後方的車輪41的情況下,前後連結部11a、11b也能夠承受使前方的車輪41和後方的車輪41接近的作用。
如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藉由前後連結部11a、11b而充分承受在行駛過程中使前方的車輪41和後方的車輪41接近的負載(作用),能夠向由驅動元件51、52驅動車輪41的嬰兒車1提供合適的框結構。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嬰兒車1還包含:檢測元件6,檢測輸入至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以及控制裝置7,基於檢測元件6所檢測的訊息來控制驅動元件51、52,以此調整由該驅動元件51、52經由車軸42向車輪41傳達的驅動力。根據這種方式,能夠配合嬰兒車1的行駛操作對來自驅動元件51、52的向車輪41的驅動力進行調整,因此能夠按照操作者的意圖對嬰兒車1進行操作。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與前後連結部11a、11b連結的前方的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作為腳輪而構成,與前後連結部11a、11b連結的後方的車輪部件4的車軸42連接於驅動元件51、52。藉由基框11經由腳輪3來支撐前方的車輪41,能夠順利地進行嬰兒車1的轉向操作。另外,考慮到供操作者操作的把手20位於後方、乘坐、或後方和乘坐嬰兒車1的嬰幼兒的重心,後方的車輪41容易負重,從而能夠穩定地接地於接地面。藉由向穩定地接地的後方的車輪41提供來自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能夠穩定地實現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輔助。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基框11還包含附加的前後連結部 11b,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11b架設於在前後方向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且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43的每個車軸保持體43相連結,其中,連結於附加的前後連結部11b的兩個車輪部件4與連結於前後連結部11a的兩個車輪部件4互不相同,前後連結部11a與附加的前後連結部11b在左右方向d2上隔開一段距離而配置。在該情況下,不僅設置有前後連結部11a,還設置有附加的前後連結部11b,因此更能夠承受在行駛過程中使前方的車輪41與後方的車輪41接近的負載(作用)。因此,能夠向由驅動元件51、52驅動車輪41的嬰兒車1提供更合適的框結構。
特別地,根據本實施方式,還具備附加的驅動元件52,該附加的驅動元件52連接於複數個車輪部件4中的一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42,並驅動該車軸42,其中,連接於驅動元件51的車輪部件4與連接於附加的驅動元件52的車輪部件4互不相同,連結於附加的前後連結部11b的前方的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作為腳輪而構成,連結於附加的前後連結部11b的後方的車輪部件4的車軸42與附加的驅動元件52連接。在該情況下,藉由穩定地向接地的後方的車輪41提供來自附加的驅動元件52的驅動力,能夠穩定地實現附加的驅動元件52的驅動輔助。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前後連結部11a、11b沿前後方向d1而設。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來自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或其兩者能夠沿前後方向d1作用,因此在前後連結部11a、11b沿前後方向d1而設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地承受來自障礙物的反作用力、來自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或其兩者。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上部框12經由連桿部件13、14連接於基框11,藉由上部框12相對於連桿部件13、14進行旋轉,能夠 使上部框12相對於該基框11進行折疊,前後連結部11a、11b在上部框12相對於基框11進行折疊的狀態的前後,維持連結於該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兩個車輪部件4的車軸保持體43之間的間隔sp不變。藉由該方式,前後連結部11a、11b能夠與嬰兒車1的姿勢無關地維持兩個車輪部件4的間隔sp。因此,前後連結部11a、11b能夠與行駛狀態無關地、穩定地承受使前方的車輪41與後方的車輪41接近的負載(作用)。其結果,能夠向由驅動元件51、52驅動車輪41的嬰兒車1提供更合適的框結構。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驅動元件51提供驅動力的車輪部件4與由附加的驅動元件52提供驅動力的車輪部件4在左右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驅動元件51和附加的驅動元件52分別包含直流電動機,驅動元件51的直流電動機與附加的驅動元件52的直流電動機相對於作為電池的電源75串聯連接。在使嬰兒車1轉向的情況下,與成為外輪的車輪41相比,成為內輪的車輪41受到來自接地面的更大的阻力。因此,在將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電動機串聯連接的情況下,連接於成為內輪的車輪41的作為驅動元件51的直流電動機難以旋轉。當連接於成為內輪的車輪41的作為驅動元件51的直流電動機的旋轉數降低時,在該直流電動機產生的反電動勢降低,從而在串聯電路容易流過更多的電流。其結果,連接於成為外輪的車輪41的作為驅動元件52的直流電動機中流過的電流相對變多,能夠為成為外輪的車輪41提供更大的驅動力。根據以上情況,當將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電動機串聯連接時,在轉向動作中容易使成為外輪的車輪41旋轉,能夠順利地進行轉向動作。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嬰兒車主體2具有支撐複數個車輪部件4的框本體10和連接於框本體10的把手20,檢測元件6設置於 把手20,檢測元件6可檢測與施加於該把手20的負重有關的訊息。作為輸入至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駛操作有關的訊息,可選擇與施加於把手20的負重有關的訊息,藉此能夠根據操作者的關於行駛操作的意圖,從驅動元件51、52向車輪41提供驅動力。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把手20具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和連結操作部件21與嬰兒車主體2的把手主體22,當檢測元件6檢測到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的訊息或者被按向下方的訊息時,控制裝置7使驅動元件51、52提供使車輪41前進的驅動力,當檢測元件6檢測到操作部件21被拉向後方的訊息時,控制裝置7使驅動元件51、52提供使車輪41向後退的驅動力。藉由這種方式,能夠配合操作者對操作部件21的操作來調整驅動元件51、52驅動車輪41時的朝向。特別地,即使在為了越過接地面的高低差等而向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使得前輪41浮起的情況下,驅動元件51、52也能夠驅動後方的車輪41使其前進。因此,即使在進行越過高低差的動作過程中,也能夠接受來自驅動元件51、52的驅動力的輔助,同時能無過度負擔地推進嬰兒車1。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檢測元件6包括安裝於把手20的把手主體22的複數個應變儀61,就至少一個應變儀61而言,其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下方時伸長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後方時縮短,或者,其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時縮短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後方時伸長。根據這種方式,檢測元件6的功能可藉由應變儀61所實現,因此能夠避免複雜的結構,並能對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訊息進行穩定的檢測。從進一步地對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訊息穩定地進行檢測的觀點出發,較佳操作部件21位於比把手主體22和框主體10的連結部c1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特別地,根據本實施方式,操作部件21位於比連結部c1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應變儀61安裝於把手主體22中的、其與操作部件21的連接處和連結部c1之間的部位。在該情況下,把手主體22中的黏貼了應變儀61的部分與操作者施加於操作部件21的負重聯動而靈敏地伸縮。因此,藉由應變儀61能夠對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訊息進行高精度的檢測。
另外,本實施方式所提供的嬰兒車1,還包含:電源75,向驅動元件51、52供給電流並能夠進行充電;和電池座76,被基框11支撐,電源75能夠以插拔自如的方式安裝到電池座76,其中,來自電源75的電流經由設置在電池座76的電池座端子76e被輸送至驅動元件51、52。藉由這種方式,只要從電池座76取下電源75並充電,之後再將電源75插入電池座76,就能夠從電源75向驅動元件51、52供給電流。也就是說,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能夠容易地進行電源75的充電以及安裝。
然後,由於長時間的利用等,也能夠設想電源充的電被用完的情況。當電源75充的電被用完時,欲使用來推進嬰兒車1的車輪41旋轉時,由於作為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電動機作為負載而作用,因此,與不具備直流電動機的嬰兒車相比,不容易推進嬰兒車1。特別地,在越過行駛面上的高低差時,需要使前方的車輪41浮起而用後方的車輪41使嬰兒車1行駛。在這種情況下,如圖18所示,利用傾斜桿11c使前方的車輪41浮起是很方便的。圖18是示出用腳操作傾斜桿11c的狀態的整體立體圖。
在圖18所示的情況下,由於驅動元件51、52停止,不僅進行圖15所示的操作,還進行用腳踩住傾斜桿11c的操作。具體來說, 操作者用手向下方按下把手20的操作部件21,同時用腳向下方踩傾斜桿11c。藉由該操作,能夠在嬰兒車1上的兩處加載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反向的一對力。該相互反向的一對力構成的偶力,能產生使嬰兒車1整體旋轉的力矩。其結果,能夠以後方的車輪41為基準,使嬰兒車1整體向相對於豎直方向的後方傾斜,使前方的車輪41容易浮起。
在使前方的車輪41浮起後,操作者接下來用手向前方推把手20的操作部件21,同時用腳向前方推傾斜桿11c。藉此,還能夠同時利用腳的力量,使嬰兒車1比較容易地向前方推進。
特別地,在操作者把持把手20,同時推進嬰兒車1時,在傾斜桿11c比腳稍位於前方的情況下,容易用腳向前方推傾斜桿11c。考慮到這一點,在嬰兒車1的展開狀態下,傾斜桿11c的後端11g配置在比把手20的後端20a的更靠前方的位置。
進一步地,參考圖19對傾斜桿11c的配置進行說明。圖19是擴大示出基框11的後方部分的側面圖。
如圖19所示,傾斜桿11c比位於最後方的車輪41的旋轉軸線Ar2,甚至比位於最後方的車輪41的後端41a更向後方突出。也就是說,傾斜桿11c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比最後方的車輪41的後端41a更靠後方的位置。在該情況下,在操作者握住把手20並推進嬰兒車1的狀態下,有助於操作者無需以勉強的姿勢將腳放置於傾斜桿11c。但是,傾斜桿11c也可以不比位於最後方的車輪41的旋轉軸線Ar2更向後方突出。
另外,在圖19中,傾斜桿11c位於上下方向d3上的在位於最後方的車輪41的旋轉軸線Ar2與位於最後方的車輪41的上端41b之間的高度對應的位置。也就是說,傾斜桿11c配置在比最後方的車輪 41的旋轉軸線Ar2更靠上方且比最後方的車輪41的上端41b更靠下方的位置。藉由使傾斜桿11c位於比最後方的車輪41的旋轉軸線Ar2更靠上方的位置,在嬰兒車1行駛過程中,腳尖難以接觸到傾斜桿11c。另一方面,藉由使傾斜桿11c位於比最後方的車輪41的上端41b更靠下方的位置,在嬰兒車1行駛過程中,小腿難以接觸到傾斜桿11c。
如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基框11還具有比位於最後方的車輪41的旋轉軸線Ar2更向後方突出的傾斜桿11c。藉由這種方式,即使在驅動元件51、52已停止的狀態下,也能夠藉由用腳操作傾斜桿11c來容易地使前方的車輪41浮起,從而容易地越過行駛面上的高低差。其結果,能夠改善以驅動元件51、52驅動車輪41的嬰兒車1的操作性。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左右方向d2隔開距離配置的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各自的後端藉由傾斜桿11c相互連結。在該情況下,傾斜桿11c還產生基框11中的在左右方向d2上延伸的骨架結構的作用,因此有助於有效地提高基框11的剛性。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在上部框12相對於基框11處於折疊的狀態下,連接於上部框12的嬰兒車主體2的把手20將會插入到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包圍的空間S內。藉由這種方式,在嬰兒車1被折疊的狀態下,把手20被收容在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包圍的空間S內,因此,能夠藉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保護把手20。特別地,當在把手20配置有檢測元件6時,藉由保護把手20,能夠抑制檢測元件6受到物理衝擊,從而能夠避免檢測元件6受損。
接下來,對傾斜桿11c與其他的構成元件的配置關係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兩個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配 置在前後方向d1上的、比傾斜桿11c更靠前方的位置。具體來說,兩個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被配置在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包圍的空間S內。在該情況下,藉由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傾斜桿11c,能夠保護兩個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
在此,以兩個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所代表的用於驅動車輪41的部件有一定重量,容易打亂嬰兒車1的重量的平衡。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中,為了保持嬰兒車1的重量的平衡,進行了如下所述的措施。在圖20以後視圖示意性地示出基框11的後方部分。
如圖20所示,有一定重量的兩個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被配置在左右的後方的車輪41之間。藉由該配置,這些部件,即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的高度相當於左右的後方的車輪41的高度。因此,能夠將有一定重量的這些部件如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配置在相對較低的位置,從而使嬰兒車1的重心穩定。進一步地,藉由該配置,這些部件如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在前後方向d1上的位置接近後方的車輪41在前後方向d1上的位置。在該情況下,有一定重量的這些部件如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的自重主要由左右的後方的車輪41承受。其結果為,能夠使左右的後方的車輪41穩定地按壓在行駛面上,從而在藉由驅動元件51、52驅動後方的車輪41的情況下,有助於穩定地驅動後方的車輪41。
特別地,第一驅動元件51、第二驅動元件52以及控制裝置7配置在比後方的車輪41的上端41b更低的位置。在該情況下,能夠 將這些部件如驅動元件51、52以及控制裝置7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使嬰兒車1的重心進一步穩定。
進一步地,控制裝置7配置在第一驅動元件51和第二驅動元件52之間。在該情況下,在左右方向d2上能夠比較平衡地配置兩個驅動元件51、52以及控制裝置7,有助於提高嬰兒車1的重量的平衡。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不僅是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也配置在左右的後方的車輪41之間。在該情況下,能夠將有一定重量的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也配置在相對較低的位置,因此使嬰兒車1的重心進一步穩定。另外,藉由將驅動元件51、52、控制裝置7以及電源75集中配置在左右的後方的車輪41之間,能夠縮短連結它們的配線的長度,有助於降低成本。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基框11具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開距離配置的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和將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的各自後端相互連結的後方連結部(即傾斜桿11c),驅動元件51、52和控制裝置7收容在架設在一對前後連結部11a、11b的收容箱70中。在該情況下,能夠將驅動元件51、52以及控制裝置7集中配置在收容箱70內,能夠高效地進行組裝工作。
應予說明,能夠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對一個變形例進行說明。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左右的方式排列設置的兩個座位部件8a、8b的例子,但座位部件8a、8b的數量不限定於該例子。例如,可以設置單一的座位部件,可以設置兩個以上的座位部件,還可以將兩個以上的座位部件以前後的方式排列。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作為兩個驅動元件51、 52的兩個直流電動機相對於作為電池的電源75串聯連接的例子,但關於直流電動機的電路設計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子。作為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電動機也可以相對於電源75並聯連接。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由應變儀61構成檢測元件6的例子,但檢測元件6的構成形式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子。只要檢測元件6能夠檢測輸入至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就可以任意選用,作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作為安裝於把手主體22的扭矩感測器、壓力感測器或磁致伸縮感測器等而構成。例如,作為壓力感測器,也可以是將施加於把手20的負重作為動作流體的壓力的變化而進行捕捉,再以感壓元件經由隔膜測量該壓力的變化,之後以電訊號輸出的類型。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單一的支柱構成的柱體22a連結後方上部框12d與操作部件21的例子,但柱體22a的形式不限定與上述例子。柱體22a也可以由複數個支柱構成,並連結後方上部框12d與操作部件21。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操作部件21位於比連結部c1的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的例子,但操作部件21的配置不限定於上述例子。只要至少一個應變儀61滿足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推或被按向下方時伸長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後方時縮短,或者,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時縮短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後方時伸長的條件,則操作部件21的配置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使操作部件21位於比連結部c1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可以使應變儀61在比操作部件21更靠後方的位置安裝於把手主體22。
應予說明,以上對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幾個變形例進行了說 明,但也可以應用多個變形例的適當組合。
11:基框
11a:前後連結部
4:車輪部件
41:車輪
42:車輪
43:車軸保持體
51:驅動元件
Ar2:旋轉軸線
d2:左右方向
d3:上下方向

Claims (8)

  1. 一種嬰兒車,其包含:複數個車輪部件,並分別含有車輪、與該車輪連接的車軸以及支撐該車軸使其能夠旋轉自如的車軸保持體;座位部件;嬰兒車主體,具有支撐該複數個車輪部件的基框、連結於該基框並支撐該座位部件的上部框、可旋轉地連接於該上部框的前方區域和該基框的前方區域的前方連桿部件、和可旋轉地連接於該上部框的中間區域和該基框的後方區域的中間連桿部件;以及驅動元件,與該複數個車輪部件中的至少一個該車輪部件的車軸連接,並驅動該車軸;其中,該基框包含前後連結部和後方連結部,該前後連結部架設於在前後方向上排列的兩個該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並與兩個該車軸保持體中的各個該車軸保持體相連結,該後方連結部連接於該前後連結部的後端,通過將該前方連桿部件和該中間連桿部件相對於該基框向前方旋轉,可進行折疊,在折疊狀態下,該前方連桿部件比該前輪向前延伸,該後方連結部位於該後輪的後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更包含:檢測元件,檢測輸入至該嬰兒車主體的、與行駛操作相關的訊息;以及 控制裝置,基於該檢測元件所檢測的訊息來控制該驅動元件,並以此調整由該驅動元件經由該車軸向該車輪傳達的驅動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嬰兒車主體更具有連接於該上部框的把手;該檢測元件設置於該把手,並對施加於該把手的負重進行檢測,在折疊狀態下,該後方連結部位於該把手的後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與該前後連結部連結的前方的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作為腳輪而構成;與該前後連結部連結的後方的車輪部件的車軸連接於該驅動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基框更包含附加的前後連結部,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架設於在前後方向上排列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且與該兩個車軸保持體的各個該車軸保持體相連結,其中,連結於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的兩個該車輪部件與連結於該前後連結部的兩個該車輪部件互不相同;該前後連結部與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在左右方向上隔開一段距離而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嬰兒車,其更包含附加的驅動元件,該附加的驅動元件連接於該複數個車輪部件中的一個該車輪部件的車軸,並驅動該車軸,其中,連接於該驅動元件的該車輪部件與連接於該附加的驅動元件的該車 輪部件互不相同;連結於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的前方的該車輪部件的該車軸保持體作為腳輪而構成;連結於該附加的前後連結部的後方的該車輪部件的車軸與該附加的驅動元件相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前後連結部在該上部框相對於該基框進行折疊的狀態的前後,維持連結於該前後連結部的兩個車輪部件的車軸保持體之間的間隔不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前後連結部沿前後方向而設。
TW105129397A 2015-09-11 2016-09-09 嬰兒車 TWI698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9455A JP6702674B2 (ja) 2015-09-11 2015-09-11 乳母車
JP2015-179455 2015-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0126A TW201710126A (zh) 2017-03-16
TWI698365B true TWI698365B (zh) 2020-07-11

Family

ID=58320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9397A TWI698365B (zh) 2015-09-11 2016-09-09 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02674B2 (zh)
KR (1) KR20170031624A (zh)
CN (1) CN107021125A (zh)
TW (1) TWI69836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5404A (zh) * 2007-06-08 2010-05-26 荷兰商伍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婴儿车
US7987933B1 (en) * 2009-02-12 2011-08-02 Mcclellan John L Motorized stroller apparatus
US20150066277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Manually propelled vehicle
WO2015107713A1 (ja) * 2014-01-17 2015-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39599A1 (de) * 2008-08-25 2010-03-04 Pouyan Anvari Komfort-Kinderwagen
CN102101490B (zh) * 2009-12-18 2014-07-16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可收合式婴幼儿承载装置
CN201951519U (zh) * 2010-11-24 2011-08-3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手推车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5404A (zh) * 2007-06-08 2010-05-26 荷兰商伍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式婴儿车
US7987933B1 (en) * 2009-02-12 2011-08-02 Mcclellan John L Motorized stroller apparatus
US20150066277A1 (en) * 2013-08-30 2015-03-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Manually propelled vehicle
WO2015107713A1 (ja) * 2014-01-17 2015-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0126A (zh) 2017-03-16
CN107021125A (zh) 2017-08-08
KR20170031624A (ko) 2017-03-21
JP6702674B2 (ja) 2020-06-03
JP2017052472A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8181B (zh) 嬰兒車
WO2017042959A1 (ja) 乳母車
TWI691422B (zh) 嬰兒車
TWI698365B (zh) 嬰兒車
TWI724024B (zh) 嬰兒車
CN107531263B (zh) 手推车用的带锁定功能的万向节及婴儿车
CN107635848B (zh) 婴儿车
CN106965840B (zh) 婴儿车
TWI690443B (zh) 嬰兒車
JP6698299B2 (ja) 乳母車
TWI691424B (zh) 嬰兒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