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8181B - 嬰兒車 - Google Patents

嬰兒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8181B
TWI718181B TW105129434A TW105129434A TWI718181B TW I718181 B TWI718181 B TW I718181B TW 105129434 A TW105129434 A TW 105129434A TW 105129434 A TW105129434 A TW 105129434A TW I718181 B TWI718181 B TW I7181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wheels
stroller
handle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9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0135A (zh
Inventor
淺野順一
山口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康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0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0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8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818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嬰兒車(1)包含:支撐複數個車輪(4)的嬰兒車主體(2);被嬰兒車主體(2)支撐並向複數個車輪(4)中的至少一個車輪(4)提供驅動力的驅動源(5);檢測輸入到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的檢測元件(6);基於檢測元件(6)檢測到的訊息控制驅動源(5),調整從驅動源(5)向車輪4的驅動力的控制裝置(7);以能夠在將車輪(4)鎖定的鎖定狀態(S1)和解除車輪(4)的鎖定的解除狀態(S2)之間切換的方式設置於嬰兒車主體(2)的車輪鎖定裝置(80)。在車輪鎖定裝置(80)處於鎖定狀態(S1)的期間,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不傳遞到車輪(4)。

Description

嬰兒車
本發明關於一種藉由驅動源來驅動車輪的嬰兒車。
例如在日本專利JP2011-68336A中揭露了帶電動馬達的嬰兒車。在日本專利JP2011-68336A所記載的嬰兒車中,如果按壓控制桿,則與車輪連接的電動馬達被驅動。特別地,日本專利JP2011-68336A中所記載的嬰兒車藉由電動馬達來自動行走。即,日本專利JP2011-68336A中所記載的嬰兒車即使不由操作者推動,也能夠僅利用電動馬達的驅動力來獨立地行走。
在嬰兒車的停車中,操作車輪鎖定裝置來維持限制車輪的旋轉的狀態。然而,在日本專利JP2011-68336A中所記載的嬰兒車中,如果在利用車輪鎖定裝置來限制車輪的旋轉的狀態下按壓控制桿,則電動馬達被驅動。如果電動馬達要在限制了車輪的旋轉的狀態下驅動車輪,則由於車輪被鎖定而無法驅動車輪,結果導致過大的負荷施加於電動馬達。
本發明是考慮到以上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抑制了在藉由車輪鎖定裝置來限制車輪的旋轉的狀態下過大的負荷施加於驅動源的嬰兒車。
本發明的嬰兒車包含:嬰兒車主體;複數個車輪,被嬰兒車主體支撐,並圍繞各自的旋轉軸線旋轉;驅動源,被嬰兒車主體支撐並向複數個車輪中的至少一個車輪提供驅動力;檢測元件,檢測輸入到嬰兒車主體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控制裝置,基於檢測元件檢測到的訊息控制驅動源,調整從該驅動源向車輪提供的驅動力;車輪鎖定裝置,以能夠在鎖定狀態和解除狀態之間切換的方式設置於嬰兒車主體,鎖定狀態是限制複數個車輪中的至少一個車輪圍繞自身的旋轉軸線旋轉的狀態,解除狀態是對限制了車輪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除的狀態;其中,在車輪鎖定裝置處於鎖定狀態的期間,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不傳遞到車輪。
較佳地,本發明的嬰兒車還包含:鎖定感測器,檢測車輪鎖定裝置的狀態,控制裝置在藉由鎖定感測器檢測到車輪鎖定裝置處於 鎖定狀態的期間,以不使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到車輪的方式進行控制。
較佳地,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車輪鎖定裝置具有:操作部件,能夠在鎖定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移動;以及鎖定部件,藉由連結部件連接於操作部件,鎖定部件在操作部件位於鎖定位置的期間,與車輪卡合而限制該車輪圍繞自身的旋轉軸線旋轉,並在操作部件位於解除位置的期間,離開車輪而解除該車輪的限制。在此基礎上,較佳地,嬰兒車還包含:鎖定感測器,檢測操作部件的位置,控制裝置在藉由鎖定感測器檢測到操作部件位於鎖定位置的期間,以不使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到車輪的方式進行控制。
較佳地,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車輪鎖定裝置在鎖定狀態下至少限制由驅動源提供驅動力的車輪圍繞自身的旋轉軸線旋轉。
較佳地,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複數個車輪中由驅動源提供驅動力的車輪為後輪,複數個車輪中的前輪藉由小腳輪支撐於嬰兒車主體。
較佳地,在本發明的嬰兒車中,嬰兒車主體具有:框架主體,支撐複數個車輪;以及手柄,連接於框架主體,檢測元件設置於手柄,並檢測與施加於該手柄的負荷有關的訊息。
根據本發明,在藉由車輪鎖定裝置限制了車輪的旋轉的狀態下,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不傳遞到車輪。因此,能夠防止驅動源在限制了車輪的旋轉的狀態下驅動車輪,能夠抑制過大的負荷施加於驅動源。此外,能夠與嬰兒車的行走操作配合地調整由驅動源產生的對車輪 的驅動力,因此,能夠按照意願來操作嬰兒車。
1:嬰兒車
10:框架主體
11:基座框架
11a、11b:側基座框架
11c:後方基座框架
11d:安裝框架
12:上部框架
12a、12b:側上部框架
12c:中間框架
12d:後方上部框架
12e:橫向連桿
13:前方連接部件
13a:上部側連接框架
13b:基座側連接框架
13c:橫向連結連桿
14:中間連接部件
2:嬰兒車主體
20:手柄
21:把手
21a、21b:把手部分
22:手柄主體
22a:柱
22b、22c:側桿
22d:內方材
3:小腳輪
4:車輪
41:前輪
42:後輪
42a:車輪部
42b:輪胎
42c:制動板
42d:接收孔
42e:鎖止槽
5:驅動源
51、52:驅動元件
51a、52a:驅動軸
51b、52b:直流馬達
6:檢測元件
61:應變片
7:控制裝置
70:收納箱
75:電源
8a、8b:座位單元
80:車輪鎖定裝置
81:操作部件
81a:引導壁
81b:轉動體
81c:轉動體主體
81d:操作桿
81e:延伸片
82:連結部件
82a:連桿
82b、82c:連結臂
82d、82e:線材
83:支點銷
85:鎖定部件
85a:鎖止突起
85b:鎖止銷
9a、9b:車篷
90:鎖定感測器
91:感測按鈕
92:感測器主體
93:檢測片
A1:上區域
A2:下區域
Ar1:旋轉軸線
Ar2:旋轉軸線
As1:轉向軸線
c1:連結位置
d1:前後方向
d2:左右方向
d3:上下方向
F:上限驅動力
P1:鎖定位置
P2:解除位置
S1:鎖定狀態
S2:解除狀態
α 1:下限值
α 2:上限值
圖1是本發明從正面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嬰兒車處於展開狀態的示意圖。
圖2是從側面示出圖1所示的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在拆下了座位單元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3是從側面示出圖2所示的嬰兒車處於折疊狀態的示意圖。
圖4是示意地示出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構成的方塊圖。
圖5是從後方示出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驅動元件和車輪的立體圖。
圖6是示出構成驅動元件的直流馬達的連接關係的電路圖。
圖7是放大地示出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手柄的俯視圖。
圖8是用於說明設置於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手柄的檢測元件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9是圖8所示的檢測元件的電路圖。
圖10是示出基於來自檢測元件的訊息來調整驅動元件的驅動力的例子的曲線圖。
圖11是在解除狀態下示出設置於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車輪鎖定裝置的立體圖。
圖12是在鎖定狀態下示出設置於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車輪鎖定裝置的立體圖。
圖13是放大地示出圖11所示的車輪鎖定裝置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14是從側方觀察圖12所示的車輪鎖定裝置的側視圖。
圖15是用於說明將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手柄向前推進時的檢測元件的作用的示意圖。
圖16是用於說明將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手柄向下壓時和下坡時的檢測元件的作用的示意圖。
圖17是用於說明將圖1所示的嬰兒車的手柄向後拉時的檢測元件的作用的示意圖。
圖18是用於說明使圖1所示的嬰兒車轉向時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9是示出驅動車輪的另一例子的立體圖。
圖20是示出設置於圖19所示的嬰兒車的車輪鎖定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21是放大地示出構成圖19所示的車輪鎖定裝置的左側的鎖定部件的側視圖。
圖22是在鎖定車輪的狀態下示出圖21所示的左側的鎖定部件的側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至圖22是用於說明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的示意圖。其中,圖1是從正面方向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的圖。在圖1所示的嬰兒車1中,在嬰兒車主體2支撐有第一座位單元8a和第二座位單元8b。第一座位單元8a和第二座位單元8b是嬰兒所 坐的位置,被左右並列地配置。在各個座位單元8a、8b設置有車篷9a、9b,以保護坐在座位單元8a、8b上的嬰兒不受日曬、風吹。
應予說明,在本發明說明書中,相對於嬰兒車1及其構成要素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術語,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是指以對處於展開狀態的嬰兒車1一邊握住手柄20一邊進行操作的操作者為基準的“前”、“後”、“上”、“下”、“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更詳細地,“前後方向d1”相當於圖1中的紙面的裡外方向。並且,只要沒有特別說明,“前”就指推手柄的操作者所面向的一側,圖1中的紙面的外側為前。另一方面,“上下方向d3”是指與前後方向垂直,並與接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為水平面的情況下,“上下方向d3”是指鉛垂方向。此外,“左右方向d2”是指寬度方向,是與“前後方向d1”和“上下方向d3”均垂直的方向。
在圖2中,從側面示出拆下了座位單元8a、8b的狀態的嬰兒車1。圖2所示的嬰兒車主體2由框架主體10和與框架主體10連接的手柄20構成。
在框架主體10中,在支撐複數個車輪4的基座框架11連接有支撐兩個座位單元8a、8b的上部框架12。上部框架12以相對於基座框架11傾斜的狀態被支撐。上部框架12的前方部分與基座框架11的前方部分藉由前方連接部件13而連接,上部框架12的中間部分和基座框架11的後方部分藉由中間連接部件14而連接。前方連接部件13和中間連接部件14產生連接的作用,並使上部框架12能夠相對於基座框架11轉動。
特別地,在基座框架11設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分離配置的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的後端藉由後方基座框架11c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將單根管材彎曲成形來一體地形成左右的側基座 框架11a、11b與後方基座框架11c。但是,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與後方基座框架11c也可以作為分別的部件而形成。
在各側基座框架11a、11b安裝有前輪41和後輪42。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前輪41藉由小腳輪(caster)3可旋轉且可轉向地被側基座框架11a、11b支撐。小腳輪3以使前輪41能夠以旋轉軸線Ar1為中心旋轉的方式支撐前輪41,且能夠以與旋轉軸線Ar1不平行的轉向軸線,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平行於與旋轉軸線Ar1垂直的方向的轉向軸線As1為中心轉向。即,前輪41以能夠自轉並且能夠改變朝向的方式被小腳輪3支撐。
另一方面,與前輪41相比位於後方的各後輪42未被小腳輪以可轉向的方式支撐。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後輪42能夠旋轉地被後述的驅動源5的驅動軸51a(參照圖5)支撐,但不能轉向。
在上部框架12設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分離配置的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在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之間配置有中間框架12c。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左側的側上部框架12a與中間框架12c之間配置有第一座位單元8a,在右側的側上部框架12b與中間框架12c之間配置有第二座位單元8b。
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和中間框架12c的後端藉由後方上部框架12d連結。在後方上部框架12d安裝有手柄20。手柄20是操作者利用手進行操作的部分。對於手柄20,參照圖7至圖10在後面進行敘述。
應予說明,在圖示的例子中,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和後方上部框架12d藉由將單根管材彎曲成形而一體地形成。但是,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和後方上部框架12d也可以作為分別的部件而形成。
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的前端,藉由橫向連桿12e和上部側連接框架13a連結。其中,橫向連桿12e沿著左右方向d2形成為直線狀,在橫向連桿12e的中間部分連接有中間框架12c的前端。
上部側連接框架13a產生連接作用,具有比橫向連桿12e向成為前方的區域突出的彎曲的形狀。並且,在上部側連接框架13a的前方部分和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的前端架設有基座側連接框架13b。就基座側連接框架13b而言,其前端固定於上部側連接框架13a,其左右的後端藉由橫向連結連桿13c可轉動地連接於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橫向連結連桿13c沿著左右方向d2形成為直線狀,且可轉動地連接於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的前端。藉由上部側連接框架13a、基座側連接框架13b和橫向連結連桿13c構成產生連接作用的前方連接部件13。
應予說明,左右的中間連接部件14架設在左右的側上部框架12a、12b的中間部分和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的後方部分之間。各中間連接部件14產生連接作用,並能夠相對於側上部框架12a、12b和側基座框架11a、11b兩者轉動。
具有如上的框架結構的嬰兒車1能夠從圖1和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折疊為圖3所示的折疊狀態。圖3是從側面示出圖2所示的嬰兒車1處於折疊狀態的示意圖。
首先,解除側上部框架12a、12b與上部側連接框架13a之間的鎖定,使手柄20利用自身重量向下降。藉由該動作進行折疊,以使上部側連接框架13a、基座側連接框架13b和中間連接部件14向圖2中逆時針旋轉方向轉動,使上部框架12與基座框架11重疊。
以上的折疊動作的結果如圖3所示,在嬰兒車1的側面視圖中基座框架11與上部框架12接近且被配置為大致平行。另一方面,為了使嬰兒車1從圖3所示的折疊狀態返回到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只要以與上述的折疊操作相反的順序執行即可。
這裡,在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中,為了減輕操作者的負擔,在車輪4連接有驅動源5。可是,如先前技術部分所說明的那樣,由於習知的嬰兒車被構成為所謂的自動行走式的嬰兒車,所以不容易按照意願操作嬰兒車。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被構成為根據操作者的行走操作來向車輪4提供驅動力的輔助驅動式的手推嬰兒車。
在圖4中以框圖示意性地示出輔助車輪4的驅動的機構。如圖4所示,在複數個車輪4中的幾個連接有驅動元件51、52。驅動元件51、52是驅動車輪4的構成要素,換言之,是向車輪4提供驅動力的構成要素。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兩個驅動元件,即第一驅動元件51和第二驅動元件52,第一驅動元件51驅動左側的後輪42,第二驅動元件52驅動右側的後輪42。
在圖5中示出驅動元件51、52的構成的一例。如圖5所示,各驅動元件51、52由連接於對應的一側的後輪42的驅動軸51a、52a和對驅動軸51a、52a進行驅動的直流馬達51b、52b構成。驅動軸51a、52a的一端連接於對應的一側的後輪42,將該後輪42以成為能夠以旋轉軸線Ar2為中心進行旋轉的方式支撐,而未以能夠轉向的方式支撐。驅動軸51a、52a的另一端藉由未圖示的動力傳遞元件(例如齒輪)來連結於直流馬達51b、52b的主軸。應予說明,驅動軸51a、52a可以與直流馬達51b、52b的主軸構成為一體,也可以作為分別的部件而構成。
直流馬達51b、52b配置在架設於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的收納箱70內,並在該收納箱70內被側基座框架11a、11b支撐。在圖6中以電路圖示出直流馬達51b、52b的連接關係。如圖6所示,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馬達51b、52b相對於電源75串聯連接。藉由串聯連接兩個直流馬達51b、52b,有助於根據來自接地面的負荷來調整驅動力,對於這一點將在後面進行敘述。
返回圖4,各驅動元件51、52連接於控制裝置7,並被該控制裝置7控制。該控制裝置7還連接有檢測元件6,並將來自檢測元件6的訊息作為輸入 而獲取。並且,控制裝置7基於來自檢測元件6的訊息控制各驅動元件51、52,調整從各驅動元件51、52向車輪4提供的驅動力。另外,控制裝置7與拆卸自如地固定在收納箱70的電源75連接。這樣的控制裝置7可以以例如包含中央處理裝置(CPU)和紀錄器(REGISTER)的微控制器或可編程控制器(PLC)的形式來實現。
檢測元件6用於檢測輸入到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檢測元件6所檢測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只要是由操作者輸入到嬰兒車主體2的訊息即可,不特別限定。作為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的一例,可以檢測與來自對手柄20進行操作的手的負荷有關的訊息、與關聯於操作者使嬰兒車1行走的速度的車輪4的轉速有關的訊息。
返回圖2,本實施方式的檢測元件6設置於手柄20,並被構成為檢測與施加於該手柄20的負荷有關的訊息,換言之,能夠確定施加於手柄20的負荷的訊息。首先,對手柄20的構成進行說明,然後,對設置於手柄20的檢測元件6進行說明。
在圖7中放大地示出手柄20。如圖7所示,在手柄20配置有搭放操作者的手的把手21,手柄主體22將把手21和嬰兒車主體2連結。手柄主體22在與上部框架12的連結位置c1處與該上部框架12連結。
特別地,作為構成手柄主體22的元件,從後方上部框架12d伸出有柱22a,在柱22a的兩側配置有側桿22b、22c。把手21被構成為在左右方向d2上隔開間隔而排列的兩個把手部分21a、21b,左側的把手部分21a架設在左側的側桿22b與柱22a之間,右側的把手部分21b架設在右側的側桿22c與柱22a之間。
在圖8中放大地示出設置於柱22a的檢測元件6,在圖9中示出檢測元件6的電路圖。如圖8和圖9所示,作為檢測元件6的複數個應變片61貼附於柱22a內的內方材22d。複數個應變片61構成橋式電路,以測量手柄主體22的形變。 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在方型的內方材22d的上側的面配置有兩個應變片61,在內方材22d的下側的面配置有兩個應變片61,這四個應變片61彼此構成相同。應予說明,圖示的內方材22d是中空的,但也可以是實心的。
在圖10中以曲線圖示出根據應變片61檢測到的形變來確定由驅動元件51、52提供的驅動力的控制的一例。在圖10的曲線圖中,橫軸表示應變片61檢測到的形變,將貼附於內方材22d的上側的面的應變片61伸長的情況或貼附於內方材22d的下側的面的應變片61縮短的情況設為正值,將貼附於內方材22d的上側的面的應變片61縮短的情況或貼附於內方材22d的下側的面的應變片61伸長的情況設為負值。縱軸表示驅動車輪4的驅動力,將使車輪4向前進方向旋轉的驅動力設為正值,將使車輪4向後退方向旋轉的驅動力設為負值。
如圖10所示,在應變片61檢測到的形變的大小比下限值α 1小的情況下,控制裝置7以不向車輪4提供由驅動元件51、52產生的驅動力的方式進行控制。藉此,即使干擾、無意圖的操作被施加於嬰兒車1,也能夠防止嬰兒車1意外移動。
如果應變片61檢測到的形變的大小變得比下限值α 1大,則控制裝置7以使由驅動元件51、52產生的驅動力與應變片61檢測到的形變的大小成比例地提供給車輪4的方式進行控制。在圖10的曲線圖中,在成為對象的應變片61伸長的情況下,提供使車輪4向前進方向旋轉的驅動力,在成為對象的應變片61縮短的情況下,提供使車輪4向後退方向旋轉的驅動力。
另一方面,如果施加於手柄20的形變的大小變得比上限值α 2大,則控制裝置7以使由驅動元件51、52產生的驅動力作為上限驅動力F提供給車輪4的方式進行控制。
然後,在使具有這樣的驅動機構的嬰兒車1停車時,對圖5所示的車輪鎖定裝置80進行操作而維持將車輪4鎖定了的狀態。以下,參照圖11和圖12 對將車輪4鎖定的車輪鎖定裝置80進行說明。圖11為在解除車輪4的旋轉的限制的解除狀態S2下示出車輪鎖定裝置80的立體圖。圖12為在限制車輪4的旋轉的鎖定狀態S1下示出車輪鎖定裝置80的立體圖。
如圖11和圖12所示,車輪鎖定裝置80用於將至少一個車輪4鎖定,即限制至少一個車輪4圍繞旋轉軸線Ar2進行旋轉。車輪鎖定裝置80能夠在圖12所示的鎖定狀態S1和圖11所示的解除狀態S2之間切換。
構成車輪鎖定裝置80的操作部件81配置於後方基座框架11c的周圍。在操作部件81藉由連結部件82連接有鎖定部件85。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右各設置有一個鎖定部件85,以限制各鎖定部件85所對應的一側的後輪42的旋轉。
操作部件81是為了限制車輪4的旋轉的由操作者進行操作的部件。在左右的側基座框架11a、11b架設有安裝框架11d,操作部件81藉由其他部件以可轉向的方式被支撐在該安裝框架11d。安裝框架11d位於圖5所示的收納箱70的下方,被支撐在安裝框架11d上的操作部件81的大部分容納於收納箱70內。
在圖13中放大地示出圖11所示的車輪鎖定裝置80。如圖13所示,作為操作部件81的構成要素而設置有固定於安裝框架11d的引導壁81a,使轉動體81b沿著引導壁81a滑動。在轉動體81b包括被引導壁81a所引導的轉動體主體81c,操作桿81d從轉動體主體81c向後方伸出。操作桿81d為操作者利用手進行操作的部分。
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壁81a沿著圓弧狀的路徑而配置,轉動體主體81c也沿著圓弧狀的路徑形成其外邊緣。因此,如果將操作桿81d在圖11所示的位置和圖12所示的位置之間切換,則轉動體主體81c沿著引導壁81a被引導而轉向。
另一方面,延伸片81e從轉動體主體81c向前方伸出。在延伸片81e的前端藉由支點銷83連接有連結部件82。該支點銷83藉由其他部件固定於安裝 框架11d。因此,操作部件81以支點銷83為中心,在圖12所示的鎖定位置P1和圖11所示的解除位置P2之間轉動。
連結部件82為與操作部件81的動作聯動而使左右的鎖定部件85移動的部件。作為構成連結部件82的元件,連桿82a的一端樞接於操作部件81的延伸片81e,在該連桿82a的一端還連接有左側的連結臂82b。另一方面,在連桿82a的另一端連接有右側的連結臂82c。
應予說明,在連桿82a的一端連接有左側的連結臂82b,在連桿82a的另一端連接有右側的連結臂82c,藉此在連桿82a與操作部件81的動作聯動而轉動時,左右的連結臂82b、82c在左右方向d2上向相反方向移動。即,當左側的連結臂82b被向左側推出時,右側的連結臂82c被向右側推出,當左側的連結臂82b被向右側拉入時,右側的連結臂82c被向左側拉入。藉此,能夠與操作部件81的操作聯動,而將左右的連結臂82b、82c同時推出或同時拉入。
各連結臂82b、82c部分彎曲而延伸,在其前端安裝有鎖定部件85。鎖定部件85為選擇性地卡合於車輪4並限制車輪4相對於旋轉軸線Ar2的旋轉的部件。從圖12可知,各鎖定部件85由棒狀部件構成,所述棒狀部件具有沿著平行於左右方向d2的旋轉軸線Ar2的軸向。
在圖14中示出在將車輪鎖定裝置80配置為鎖定狀態S1的狀態下的鎖定部件85和後輪42。首先,作為構成後輪42的元件,在車輪部42a的外周保持有輪胎42b,在車輪部42a的朝向鎖定部件85側的面固定有制動板42c。在制動板42c形成有圍繞後輪42的旋轉軸線Ar2排列的複數個接收孔42d。
接收孔42d用於在車輪鎖定裝置80處於鎖定狀態S1時,容納該車輪鎖定裝置80的鎖定部件85的前端。接收孔42d圍繞後輪42的旋轉軸線Ar2而形成。
但是,如圖12和圖14所示,當操作部件81被切換到鎖定位置P1時,左右的鎖定部件85藉由連結部件82被向左右方向d2的外側推出,並被收進後輪42的接收孔42d。藉此,限制後輪42以旋轉軸線Ar2為中心進行旋轉,其結果,車輪鎖定裝置80能夠成為鎖定狀態S1。另一方面,如圖11所示,當操作部件81被切換到解除位置P2時,左右的鎖定部件85藉由連結部件82被向左右方向d2的內側拉入,並拔出到後輪42的接收孔42d之外。藉此,對後輪42的旋轉進行了限制的狀態被解除,其結果,車輪鎖定裝置80能夠成為解除狀態S2。
應予說明,各連結臂82b、82c藉由未圖示的彈簧以使鎖定部件85向左右方向d2的外側推出的方式進行加力。因此,在操作部件81被切換到鎖定位置P1的狀態下,當鎖定部件85與後輪42的接收孔42d偏離時,鎖定部件85成為被制動板42c按壓的狀態,並成為等待被收進接收孔42d的狀態。
然而,在由車輪鎖定裝置80來限制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鎖定的狀態)下,如果驅動源5要驅動車輪4,則由於被鎖定而使車輪4不被驅動,結果導致過大的負荷施加於驅動源5。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3所示,設置有監視車輪鎖定裝置80的狀態的鎖定感測器90,以使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在鎖定了車輪4的狀態下不傳遞到車輪4。
如圖13所示,鎖定感測器90藉由其他部件固定於安裝框架11d。作為構成鎖定感測器90的元件,配置有設置了感測按鈕91的感測器主體92,且按壓感測按鈕91的檢測片93被感測器主體92以懸臂支撐。即,檢測片93的一端固定於感測器主體92,另一端為自由端。
如果操作部件81在鎖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間擺動,則右側的連結臂82c與該動作聯動地進行動作。根據該右側的連結臂82c的動作,檢測片93被推出,從而檢測片93按壓感測按鈕91。藉此,鎖定感測器90能夠檢測操作部件81的位置。
但是,鎖定感測器90只要能夠檢測操作部件81的位置即可,不特別限定。作為其他例,可以列舉:將被連結臂82c推出的磁性體的動作作為磁場的變化而進行檢測的類型、將被連結臂82c推出的可動體的動作作為亮度的變化而進行檢測的類型。
鎖定感測器90檢測到的訊息被發送給控制裝置7。控制裝置7基於鎖定感測器90檢測到的訊息來控制使驅動源5進行驅動的時刻。本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7在鎖定感測器90檢測到操作部件81位於鎖定位置P1的期間,以不從驅動源5向車輪4傳遞驅動力的方式進行控制。
接下來,對由以上的結構所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特別地,從圖2可知,構成檢測元件6的四個應變片61位於在上下方向d3上比把手21更靠上方的位置,把手21位於與連結位置c1相比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根據這樣的配置,應變片61如以下的圖15至圖18所示那樣發揮作用。圖15至圖18為用於說明對手柄20進行操作時的應變片61的作用的示意圖。應予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在利用平行於內方材22d的長邊方向的平面將內方材22d劃分為兩個部分時,將成為上側的部分設為上區域A1,將成為下側的部分設為下區域A2(參照圖8)。
如圖15所示,在操作者握著把手21將嬰兒車1向前後方向d1上的前方推進的情況下,內方材22d的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的訊息由四個應變片61來測量。由應變片61測量到的訊息被發送給控制裝置7。接收了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為把手21被向前方推進或被向下方按壓,向串聯連接有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馬達51b、52b的電路提供與應變片61測量到的值對應的電流。藉此,直流馬達51b、52b旋轉,連接於直流馬達51b、52b的驅動軸51a、52a使後輪42向前進方向旋轉。這樣,驅動軸51a、52a輔助後輪42的旋轉,藉此減輕操作者向前方推嬰兒車1的負擔。
在行走路面上存在臺階的情況下,操作者要將把手21向上下方向d3上的下方按壓而使前輪41抬起。如圖16所示,在操作者將把手21向下方按壓的情況下,與圖15的情況相同,內方材22d的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的訊息由四個應變片61測量一併發送給控制裝置7。接收了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為把手21被向前方推進或被向下方按壓,向串聯連接有兩個直流馬達51b、52b的電路提供與應變片61測量到的值對應的電流。藉此,直流馬達51b、52b旋轉,連接於直流馬達51b、52b的驅動軸51a、52a使後輪42向前進方向旋轉。即,把手21被向下方按壓的情況與把手21被向前方推進的情況同樣地,使後輪42向前進方向旋轉。結果,即使在越過臺階的動作中,也能夠接受由驅動源5產生的驅動力的輔助,能夠沒有過度的負擔地推進嬰兒車1。
另一方面,在下坡路上推進嬰兒車1的情況下,如圖17所示,操作者握著把手21將嬰兒車1向前後方向d1上的後方拉近。在此情況下,與圖15和圖16的情況相反,內方材22d的上區域A1縮短,下區域A2伸長。上區域A1縮短、下區域A2伸長的訊息由四個應變片61測量一併發送給控制裝置7。接收了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為把手21被向後方拉拽,以與圖15和圖16的情況朝向相反的方式,向串聯連接有兩個直流馬達51b、52b的電路提供與應變片61測量到的值對應的電流。藉此,直流馬達51b、52b旋轉,連接於直流馬達51b、52b的驅動軸51a、52a使後輪42向後退方向旋轉。這樣,驅動軸51a、52a輔助後輪42的旋轉,藉此減輕操作者向後方拉嬰兒車1的負擔。
接下來,如圖18所示,在使嬰兒車1轉向時,使將兩個把手部分21a、21b向前方推的力產生差異,藉此能夠使嬰兒車1轉向。在圖18所示的例子中,藉由使施加於右側的把手部分21b的力大於施加於左側的把手部分21a的力,能夠使嬰兒車1向左轉進行轉向。即使對兩個把手部分21a、21b施加不同的 力,也與圖15的情況相同,內方材22d的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上區域A1伸長,下區域A2縮短的訊息由四個應變片61測量一併發送給控制裝置7。接收了訊息的控制裝置7識別為把手21被向前方推進或被向下方按壓,向串聯連接有兩個直流馬達51b、52b的電路提供與應變片61測量到的值對應的電流。在圖6所示的串聯電路中,兩個直流馬達51b、52b被構成為相同的情況下,流通於兩個直流馬達51b、52b的電流的大小也相等,因此,可以認為兩個直流馬達51b、52b向車輪4提供的驅動力也相等。
但是,在使嬰兒車1向左轉進行轉向時,與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4相比,成為內輪的左側的車輪4上施加有來自接地面的更大的阻力,連接於成為內輪的左側的車輪4的直流馬達51b變得難以旋轉。如果連接於成為內輪的左側的車輪4的直流馬達51b的轉速下降,則在該直流馬達51b上產生的反電動勢下降,變得容易在串聯電路中流通更大的電流。結果,在連接於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4的直流馬達52b上流通的電流相對變大,能夠向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4提供更大的驅動力。藉此,使成為外輪的右側的車輪4變得容易旋轉,其結果,能夠平穩地進行轉向動作。
當嬰兒車1的行走操作完成時,使嬰兒車1停止,將操作部件81從圖11所示的解除位置P2切換到圖12所示的鎖定位置P1。與此聯動,鎖定部件85限制後輪42的旋轉,其結果,車輪鎖定裝置80從解除狀態S2切換為鎖定狀態S1。操作部件81被切換到鎖定位置P1的訊息由鎖定感測器90檢測,一併發送給控制裝置7。接收到訊息的控制裝置7在由鎖定感測器90檢測到操作部件81位於鎖定位置P1的期間,以不從驅動源5向車輪4傳遞驅動力的方式進行控制。換言之,在車輪鎖定裝置80處於鎖定狀態S1的期間,以不從驅動源5向車輪4傳遞驅動力的方式進行控制。藉此,即使操作者不經意地對手柄20施加了負荷,也能夠防止驅動源5以驅動車輪4的方式動作。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嬰兒車1包含:嬰兒車主體2;由嬰兒車主體2支撐並圍繞各自的旋轉軸線Ar1、Ar2旋轉(自轉)的複數個車輪4;由嬰兒車主體2支撐並向複數個車輪4中的至少一個車輪4提供驅動力的驅動源5;檢測輸入到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的檢測元件6;基於檢測元件6檢測到的訊息控制驅動源5,調整從驅動源5向車輪4提供的驅動力的控制裝置7;以及以能夠在鎖定狀態S1和解除狀態S2之間切換的方式設置於嬰兒車主體2的車輪鎖定裝置80,其中,鎖定狀態S1是限制複數個車輪4中的至少一個車輪4圍繞旋轉軸線Ar2旋轉的狀態,解除狀態S2是對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除的狀態S2,並且在車輪鎖定裝置80處於鎖定狀態S1的期間,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不會傳遞到車輪4。根據這樣的形態,能夠在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下,防止驅動源5驅動車輪4,能夠抑制過大的負荷施加於驅動源5。此外,能夠與嬰兒車1的行走操作配合地調整由驅動源5產生的對車輪4的驅動力,因此,能夠按照意願來操作嬰兒車1。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複數個車輪4中由驅動源5提供驅動力的車輪為後輪42,複數個車輪4中的前輪41藉由小腳輪3被支撐於嬰兒車主體2。前輪41藉由小腳輪3被支撐於嬰兒車主體2,藉此能夠平穩地進行嬰兒車1的轉向操作。此外,如果考慮操作者所操作的手柄20位於後方的情況、乘坐於嬰兒車1的嬰兒的重心,則認為負荷容易施加到後輪42且後輪42穩定地與接地面接觸。藉由向穩定地著地的後輪42提供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能夠穩定地實現由驅動源5進行的驅動輔助。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驅動源5具有:向複數個車輪4中的至少一個提供驅動力的第一驅動元件51;以及向複數個車輪4中的與由第一驅動元件51提供驅動力的車輪4不同的車輪4提供驅動力,且與第一驅動元件51分別地設 置的第二驅動元件52。根據這樣的形態,藉由向不同的車輪4提供不同的驅動力,有助於實現根據嬰兒車1的行走狀態的適當的驅動力的分配。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第一驅動元件51提供驅動力的車輪4與由第二驅動元件52提供驅動力的車輪4在左右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第一驅動元件51和第二驅動元件52分別包括直流馬達,第一驅動元件51的直流馬達51b與第二驅動元件52的直流馬達52b相對於電源75串聯連接。在使嬰兒車1轉向的情況下,與成為外輪的車輪4相比,在成為內輪的車輪4上施加有來自接地面的更大的阻力。因此,在串聯連接有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馬達51b、52b的情況下,連接於成為內輪的車輪4的直流馬達51b變得難以旋轉。如果連接於成為內輪的車輪4的直流馬達51b的轉速下降,則在直流馬達51b上產生的反電動勢下降,變得容易在串聯電路中流通更大的電流。結果,在連接於成為外輪的車輪4的直流馬達52b上流通的電流相對變大,能夠向成為外輪的車輪4提供更大的驅動力。基於以上內容,在串聯連接有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馬達51b、52b的情況下,在轉向動作中容易使成為外輪的車輪4旋轉,能夠平穩地進行轉向動作。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嬰兒車主體2具有:支撐複數個車輪4的框架主體10;以及連接於框架主體10的手柄20,檢測元件6設置於手柄20,檢測與施加於該手柄20的負荷有關的訊息。藉由選擇與施加於手柄20的負荷有關的訊息來作為輸入到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能夠根據操作者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意願來從驅動源5向車輪4提供驅動力。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手柄20具有:搭放操作者的手的把手21、以及將把手21與嬰兒車主體2連結的手柄主體22,當藉由檢測元件6檢測到把手21被向前方推的訊息或被向下方按壓的訊息時,控制裝置7使驅動源5提供使車輪4前進的驅動力,當藉由檢測元件6檢測到把手21被向後方拉拽的訊息時,控 制裝置7使驅動源5提供使車輪4後退的驅動力。根據這樣的形態,能夠與由操作者進行的把手21的操作配合地調整由驅動源5產生的對車輪4的驅動力。特別地,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在為了越過接地面的臺階等而將把手21向下方按壓以使前輪41抬起的情況下,驅動源5也以使車輪4前進的方式進行驅動。因此,即使在越過臺階的動作中,也能夠一邊接受由驅動源5產生的驅動力的輔助一邊使嬰兒車1沒有過度的負擔地向前推進。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檢測元件6包括安裝於手柄20的手柄主體22的複數個應變片61,至少一個應變片61在把手21被向前方推或被向下方按壓時伸長,在把手21被向後方拉拽時縮短,或者,在把手21被向前方推或被向下方按壓時縮短,在把手21被向後方拉拽時伸長。根據這樣的形態,檢測元件6藉由應變片61來實現,因此能夠避免複雜的結構且穩定地檢測操作者操作把手21的訊息。基於進一步穩定地檢測操作者操作把手21的訊息的觀點,把手21可以位於比手柄主體22和框架主體10的連結位置c1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或者更靠前方且更靠上方的位置。
特別地,根據本實施方式,把手21位於比連結位置c1更靠後方且更靠下方的位置,應變片61安裝於手柄主體22中的成為與操作部件21的連接位置和連結位置c1之間的部分。在此情況下,與從操作者施加給把手21的負荷聯動,手柄主體22中的貼附有應變片61的部分靈敏度良好地進行伸縮。因此,藉由應變片61能夠進一步精度良好地檢測操作者操作把手21的訊息。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車輪鎖定裝置80具有:能夠在鎖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間移動的操作部件81;以及連接於操作部件81並與該操作部件81聯動地動作的鎖定部件85,在操作部件81位於鎖定位置P1的期間,鎖定部件85與車輪4卡合而限制該車輪4圍繞旋轉軸線Ar2旋轉,在操作部件81位於解除位置P2的期間,鎖定部件85離開車輪4而對限制了該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 除。根據這樣的形態,僅使操作部件81在鎖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間切換,車輪鎖定裝置80就能夠容易地對限制車輪4的旋轉的鎖定狀態S1和對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除的解除狀態S2進行切換。即,在能夠容易地切換車輪鎖定裝置80的鎖定狀態S1和解除狀態S2這一點上比較優異。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還包含檢測車輪鎖定裝置80的狀態的鎖定感測器90,在藉由鎖定感測器90檢測到車輪鎖定裝置80處於鎖定狀態S1的期間,控制裝置7以不使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傳遞到車輪4的方式進行控制。換言之,車輪鎖定裝置80還具有檢測操作部件81的位置的鎖定感測器90,在藉由鎖定感測器90檢測到操作部件81位於鎖定位置P1的期間,控制裝置7以不使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傳遞到車輪4的方式進行控制。根據這樣的形態,藉由鎖定感測器90來檢測車輪鎖定裝置80的狀態,藉此,能夠在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下以不使來自驅動源5的驅動力傳遞到車輪4的方式進行控制。因此,能夠進一步可靠地實現能夠在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下防止驅動源5驅動車輪4的嬰兒車1。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車輪鎖定裝置80在鎖定狀態S1下,至少限制能夠由驅動源5提供驅動力的車輪4圍繞旋轉軸線Ar2旋轉。在此情況下,由於車輪鎖定裝置80所鎖定的車輪4與由驅動源5提供驅動力的車輪4為同一車輪,所以如果驅動源5在鎖定了車輪4的狀態下驅動車輪4,則過大的負荷進一步施加於驅動源5。因此,在這樣的嬰兒車1中,防止驅動源5在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下驅動車輪4的效果更加明顯。
應予說明,可以對上述的實施方式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對變形的一例進行說明。
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左右排列地設置兩個座位單元8a、8b的例子,但座位單元8a、8b的數量並不限於這樣的例子。例如,可以設 置單個座位單元,也可以設置兩個以上座位單元,並使該兩個以上的座位單元前後排列。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馬達51b、52b相對於電源75串聯連接的例子,但與直流馬達51b、52b有關的電路設計並不限於上述的例子。兩個驅動元件51、52的直流馬達51b、52b也可以相對於電源75並聯連接。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檢測元件6由應變片61構成的例子,但檢測元件6的形態並不限於上述的例子。檢測元件6只要能夠檢測輸入到嬰兒車主體2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就可以是任意的,作為其他例子,可以構成為安裝於手柄主體22的扭矩感測器、壓力感測器、磁致伸縮感測器等。例如,作為壓力感測器,可以是將施加於手柄20的負荷作為工作流體的壓力的變化來捕捉,並在藉由隔膜(diaphragm)利用壓敏元件測量該壓力的變化之後作為電訊號輸出的類型。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單獨的支柱構成的柱22a將後方上部框架12d和把手21連結的例子,但柱22a的形態並不限於上述的例子。柱22a也可以由複數個支柱構成,並將後方上部框架12d和把手21連結。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示出了兩個驅動元件51、52驅動左右的後輪42的例子,但驅動車輪4的形態並不限於上述的例子。圖19中示出驅動車輪4的另一例。在圖19所示的例子中,三個後輪42被基座框架11支撐,在左右的後輪42之間的中央的後輪42連接有驅動源5。
圖20中示出車輪鎖定裝置80的構成。如圖20所示,構成車輪鎖定裝置80的操作部件81在中央的後輪42的附近被基座框架11支撐。圖20所示的操作部件81被構成為能夠用腳操作的踏板,能夠在圖20所示的解除位置P2和被踩踏到比解除位置P2靠下的下方的鎖定位置P1(參照圖20)之間擺動。
在操作部件81連接有限制中央的後輪42的旋轉的鎖定部件85、限制左側的後輪42的旋轉的另一鎖定部件85、和限制右側的後輪42的旋轉的另一鎖定部件85。
限制中央的後輪42的旋轉的鎖定部件85與操作部件81構成為一體,並與操作部件81一體地動作。中央的鎖定部件85包括鎖止突起85a,該鎖止突起85a被中央的後輪42所包括的制動板42c的鎖止槽42e(參照圖21)容納。
限制左右的後輪42的旋轉的鎖定部件85藉由連結部件82連接於操作部件81。連結部件82構成為具有可彎曲性的左右的線材82d、82e,並與操作部件81的動作聯動而拉伸或推出左右的鎖定部件85。
圖21中放大地示出左側的鎖定部件85。應予說明,雖然省略圖示,但右側的鎖定部件85也與圖21所示的左側的鎖定部件85大致相同地構成。如圖21所示,左側的鎖定部件85以能夠在上下方向d3上滑動的方式被基座框架11支撐。在鎖定部件85連接有線材82d的端部,以能夠與操作部件81的動作聯動地動作。
此外,在鎖定部件85設置有具有沿後輪42的旋轉軸線Ar2的縱向軸的鎖止銷85b。鎖止銷85b被形成於左側的後輪42的制動板42c的接收孔42d(參照圖14)所容納。
此外,為了檢測鎖定部件85的滑移,在基座框架11支撐有鎖定感測器90。作為構成鎖定感測器90的元件而配置有設置了感測按鈕91的感測器主體92,且按壓感測按鈕91的檢測片93被感測器主體92以懸臂支撐。
圖22中示出利用左側的鎖定部件85將後輪42鎖定的狀態。如圖22所示,如果操作部件81切換到鎖定位置P1,則三個鎖定部件85與操作部件81聯動而進行擺動,各鎖定部件85的鎖止突起85a或鎖止銷85b被對應的後輪42的鎖止槽42e或接收孔42d所容納。這樣,車輪鎖定裝置80被切換為鎖定狀態S1。車 輪鎖定裝置80被切換為鎖定狀態S1的訊息藉由鎖定感測器90來檢測一併發送給控制裝置7。
另一方面,如果操作部件81切換到圖20和圖21所示的解除位置P2,則三個鎖定部件85與操作部件81聯動而進行擺動,鎖止突起85a或鎖止銷85b離開到後輪42的鎖止槽42e外或接收孔42d外。這樣,車輪鎖定裝置80被切換為解除狀態S2。車輪鎖定裝置80被切換為解除狀態S2的訊息藉由鎖定感測器90來檢測一併發送給控制裝置7。
根據圖19至圖22所示的形態,車輪鎖定裝置80具有:能夠在鎖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間移動的操作部件81;以及連接於操作部件81並與該操作部件81聯動而進行動作的鎖定部件85,鎖定部件85在操作部件81位於鎖定位置P1的期間與車輪4卡合而限制該車輪4圍繞旋轉軸線Ar2旋轉,並在操作部件81位於解除位置P2的期間離開車輪4而對限制了該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除。根據這樣的形態,僅使操作部件81在鎖定位置P1和解除位置P2之間切換,車輪鎖定裝置80就能夠容易地在限制車輪4的旋轉的鎖定狀態S1和對限制了車輪4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除的解除狀態S2之間切換。即,在能夠容易地切換車輪鎖定裝置80的鎖定狀態S1和解除狀態S2這一點上比較優異。
應予說明,以上說明了相對於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幾個變形例,但是,顯然也可以將多個變形例進行適當組合而進行應用。
10:框架主體
11:基座框架
11a、11b:側基座框架
11c:後方基座框架
11d:安裝框架
14:中間連接部件
4:車輪
42:後輪
42c:制動板
80:車輪鎖定裝置
81:操作部件
81a:引導壁
82:連結部件
82a:連桿
82b、82c:連結臂
85:鎖定部件
90:鎖定感測器
Ar2:旋轉軸線
d1:前後方向
d2:左右方向
P2:解除位置
S2:解除狀態

Claims (5)

  1. 一種嬰兒車,其包含:嬰兒車主體;複數個車輪,被該嬰兒車主體支撐,並圍繞各自的旋轉軸線旋轉;驅動源,被該嬰兒車主體支撐並向該複數個車輪中的至少一個該車輪提供驅動力;檢測元件,檢測輸入到該嬰兒車主體的與行走操作有關的訊息;控制裝置,基於該檢測元件檢測到的訊息控制該驅動源,調整從該驅動源向該車輪提供的驅動力;以及車輪鎖定裝置,以能夠在鎖定狀態和解除狀態之間切換的方式設置於該嬰兒車主體,該鎖定狀態是使該複數個車輪中的至少一個該車輪圍繞自身的旋轉軸線的旋轉停止的狀態,該解除狀態是對限制了該車輪的旋轉的狀態進行解除的狀態;其中,在該車輪鎖定裝置處於該鎖定狀態的期間,來自該驅動源的驅動力不傳遞到該車輪;該車輪鎖定裝置具有:操作部件,能夠在鎖定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移動;以及鎖定部件,連接於該操作部件並與該操作部件聯動地進行動作;該鎖定部件在該操作部件位於該鎖定位置的期間,處於與該車輪卡合而使該車輪圍繞自身的旋轉軸線的旋轉停止的鎖定狀態,並在該操作部件位於該解除位置的期間, 處於離開該車輪而解除該車輪的解除狀態,該操作部件沿水平方向移動,該操作部件的水平方向的移動使得產生該車輪鎖定裝置的水平方向的移動,該嬰兒車更包含:鎖定感測器,檢測該車輪鎖定裝置的狀態;該控制裝置在藉由該鎖定感測器檢測到該車輪鎖定裝置處於該鎖定狀態的期間,以不使來自該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到該車輪的方式進行控制,或者,該嬰兒車更包含:鎖定感測器,檢測該操作部件的位置;該控制裝置在藉由該鎖定感測器檢測到該操作部件位於該鎖定位置的期間,以不使來自該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到該車輪的方式進行控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車輪鎖定裝置在該鎖定狀態下至少使由該驅動源提供驅動力的車輪圍繞自身的旋轉軸線的旋轉停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複數個車輪中由該驅動源提供驅動力的車輪為後輪;該複數個車輪中的前輪藉由小腳輪支撐於該嬰兒車主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嬰兒車主體具有:框架主體,支撐該複數個車輪;以及手柄,連接於該框架主體;該檢測元件設置於該手柄,並檢測與施加於該手柄的負荷有關的訊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嬰兒車,其中該嬰兒車主體具有:框架主體,支撐該複數個車輪;以及手柄,連接於該框架主體;該檢測元件設置於該手柄,並檢測與施加於該手柄的負荷有關的訊息。
TW105129434A 2015-09-11 2016-09-10 嬰兒車 TWI718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5834 WO2017042957A1 (ja) 2015-09-11 2015-09-11 乳母車
WOPCT/JP2015/075834 2015-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0135A TW201710135A (zh) 2017-03-16
TWI718181B true TWI718181B (zh) 2021-02-11

Family

ID=58239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9434A TWI718181B (zh) 2015-09-11 2016-09-10 嬰兒車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676059B2 (zh)
KR (1) KR102208824B1 (zh)
CN (1) CN107635850B (zh)
HK (1) HK1243683A1 (zh)
TW (1) TWI718181B (zh)
WO (1) WO20170429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1464B2 (ja) * 2017-07-04 2021-11-24 株式会社Fine Trading Japan 走行車両
JP7180415B2 (ja) * 2019-01-30 2022-11-30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動アシスト運搬車
CN113085441A (zh) * 2019-12-23 2021-07-09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后轮旋转锁控机构及其幼儿载具
TWI767319B (zh) 2019-09-11 2022-06-11 瑞士商明門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兒童載具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3348B1 (en) * 2008-04-07 2011-10-11 Hemin Parkhe Self-propelled child stroller
CN103857578A (zh) * 2011-10-13 2014-06-1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台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7472B2 (ja) 1991-01-11 2001-0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0043731A (ja) * 1998-07-29 2000-02-15 Toki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0139002A (ja) * 1998-10-29 2000-05-16 Japan Airlines Co Ltd 搬送装置
JP2000139003A (ja) * 1998-10-29 2000-05-16 Japan Airlines Co Ltd 搬送装置
JP4471744B2 (ja) * 2004-06-16 2010-06-02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ベッド電動搬送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制御方法
JP2007283904A (ja) * 2006-04-17 2007-11-01 Sekisui Jushi Co Ltd ベビーカー
JP3127472U (ja) * 2006-07-07 2006-12-07 志津加 中島 電動アシスト機構付きベビーカー
JP2011046367A (ja) * 2009-08-26 2011-03-10 Hiroshi Matsuzaki 電動ベビーカー
CA2820907C (en) * 2012-07-10 2020-10-20 Toshihiro Kikui Stroll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3348B1 (en) * 2008-04-07 2011-10-11 Hemin Parkhe Self-propelled child stroller
CN103857578A (zh) * 2011-10-13 2014-06-1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台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42957A1 (ja) 2017-03-16
KR20180051436A (ko) 2018-05-16
JP6676059B2 (ja) 2020-04-08
CN107635850B (zh) 2020-06-26
JPWO2017042957A1 (ja) 2018-06-28
CN107635850A (zh) 2018-01-26
KR102208824B1 (ko) 2021-01-28
HK1243683A1 (zh) 2018-07-20
TW201710135A (zh)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8181B (zh) 嬰兒車
TWI690444B (zh) 嬰兒車
TWI724024B (zh) 嬰兒車
CN107635848B (zh) 婴儿车
TWI685439B (zh) 手推車用的帶鎖定功能的萬向接頭及嬰兒車
TWI691422B (zh) 嬰兒車
TWI690443B (zh) 嬰兒車
JP6698299B2 (ja) 乳母車
TWI691424B (zh) 嬰兒車
TWI698365B (zh) 嬰兒車
JP6655920B2 (ja) 乳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