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888A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888A
CN107614888A CN201680031279.7A CN201680031279A CN107614888A CN 107614888 A CN107614888 A CN 107614888A CN 201680031279 A CN201680031279 A CN 201680031279A CN 107614888 A CN107614888 A CN 107614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blade
air
impeller
channel member
supply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12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4888B (zh
Inventor
泽田知良
福岛真智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4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4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44Bladed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2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叶轮,其与轴连接,并与轴一体地旋转;叶轮壳,其配置于叶轮的上侧或径向外侧;马达壳,其配置于马达的径向外侧;流路部件,其隔着间隙配置于与马达壳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多个静叶片,多个静叶片在周向上配置于马达壳与流路部件之间的间隙中,静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的第一静叶片部和形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第二静叶片部,第一静叶片部与第二静叶片部在径向或轴向上连接。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装设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已知有具有多个静叶片的方式。作为这样的送风装置,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2-138996号公报中公开。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2-138996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动送风机中,公开了在形成于各扩散器叶片之间的空气流路出口附近设置有中间叶片的技术,该各扩散器叶片设置于离心叶轮的外周部,该中间叶片具有比扩散器叶片的高度方向尺寸小的高度方向尺寸。通过该结构,能够使来自离心叶轮的空气流动的动压利用扩散器高效地恢复成静压,降低从扩散器侧至返回侧的弯曲部中的损失,提高送风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2002-138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2-138996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动送风机中,中间叶片的高度方向上端与风扇外壳在高度方向上隔着间隙配置。因此,存在无法固定中间叶片和风扇外壳的问题。并且,在中间叶片的高度方向上端与风扇外壳之间的间隙中产生紊流,有可能导致电动送风机的送风效率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送风装置中将构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的静叶片和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牢固地固定。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叶轮,其与所述轴连接,并与所述轴成为一体而旋转;叶轮壳,其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侧或径向外侧;马达壳,其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流路部件,其隔着间隙配置于与所述马达壳相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多个静叶片,所述多个静叶片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马达壳与所述流路部件之间的所述间隙中,所述静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静叶片部,其形成于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一方侧;以及第二静叶片部,其形成于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所述第一静叶片部与所述第二静叶片部在径向或轴向上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构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的静叶片和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牢固地固定的送风装置。并且,在具有上述送风装置的吸尘器中,能够将构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的静叶片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牢固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是图8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壳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静叶片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静叶片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静叶片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任意变更。并且,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存在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并且,在附图中,适当地将XYZ坐标系表示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设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图1的左右方向。设X轴方向为同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作“上侧(轴向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作“下侧(轴向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前提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送风装置1包括马达10、轴承保持部件60、叶轮70、流路部件61、叶轮壳80以及多个静叶片67。在马达10的上侧(+Z侧)安装有轴承保持部件60。流路部件61在周向上包围马达10的径向外侧。叶轮壳80安装于流路部件61的上侧。叶轮70容纳于轴承保持部件60与叶轮壳80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叶轮70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地安装于马达10。另外,在图2中,省略流路部件61以及叶轮壳80的图示。
如图1所示,马达10包括机壳20、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下侧轴承52a、上侧轴承52b以及连接器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52b与轴承对应。由此,送风装置1包括转子30、定子40、机壳20、轴承、轴承保持部件60以及叶轮70。另外,下侧轴承52a或下侧轴承52a以及上侧轴承52b这两者也可以与轴承对应。
机壳20呈向上侧开口的筒状。机壳20将定子40容纳于内部。机壳20将转子30容纳于内部。机壳20例如是有底的圆筒容器。机壳20具有圆筒状的周壁21、位于周壁21的下端的下盖部22以及位于下盖部22的中央部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2b。在机壳20的周壁21的内侧面固定有定子40。下侧轴承保持部22b呈从下盖部22的中央部向下侧(-Z侧)突出的筒状。下侧轴承保持部22b将下侧轴承52a保持于内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机壳20设置有贯通孔21a。贯通孔21a从周壁21的下部侧贯通下盖部22而设置。即,贯通孔21a在径向上贯通周壁21且在轴向(Z轴方向)上贯通下盖部22。虽省略图示,贯通孔21a例如沿周向设置有三个。
如图1所示,贯通孔21a的上端部位于比后述的定子铁芯41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处。因此,定子铁芯41的下部侧露出于机壳20的外部。由此,定子铁芯41的径向外侧的面与设置于马达10与流路部件61之间的后述的排气流路87相面对。因此,能够通过在排气流路87中流动的空气来冷却定子铁芯41。
并且,例如作为冷却定子铁芯41的方法,也考虑使空气流入机壳20内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机壳20内的定子铁芯41以及线圈42等成为阻碍空气流动的阻力,产生空气的损失。因此,存在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下降的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采用了使定子铁芯41的外侧面与排气流路87相向并露出于排气流路87的结构,因此定子铁芯41不会成为排气流路87内的空气流动的阻力。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使送风效率下降而冷却定子铁芯41。
贯通孔21a的下端部在轴向(Z轴方向)上位于定子铁芯41的大致中心。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的下部侧的一半露出于排气流路87。因此,能够进一步冷却定子铁芯41。
如图1所示,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磁铁33、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a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转子磁铁33呈在径向外侧绕轴(θz方向)包围轴31的圆筒状。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a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呈具有与转子磁铁33相同外径的圆筒状。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a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从轴向两侧夹持转子磁铁33而安装于轴31。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在轴向(Z轴方向)的上侧部分具有外径比下侧(转子磁铁33侧)的部分的外径小的小径部32c。
转子30具有沿上下(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而配置的轴31。轴31被下侧轴承52a和上侧轴承52b支承为能够绕轴(±θz方向)旋转。即,轴承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轴31中的比轴承保持部件60靠上侧的位置处安装有叶轮70。在图1中,在轴31的上侧(+Z侧)的端部安装有叶轮70。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绕轴(θz方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3以及线圈42。
定子铁芯41具有铁芯背部41a以及多个(三个)齿部41b。铁芯背部41a呈绕中心轴线的环状。齿部41b从铁芯背部41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齿部41b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周向上。
绝缘件43安装于齿部41b。线圈42隔着绝缘件43安装于齿部41b。线圈42通过卷绕导线而构成。
下侧轴承52a隔着弹性部件53a保持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2b。上侧轴承52b隔着弹性部件53b保持于保持筒部62d。通过设置弹性部件53a、53b,能够抑制转子30的振动。
弹性部件53a、53b呈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弹性部件53a、53b是弹性体制品。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53a、53b的材质例如,既可以是热固性弹性体(橡胶),也可以是热塑性弹性体。
弹性部件53a位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2b的径向内侧。弹性部件53a例如嵌合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2b的径向内侧。下侧轴承52a嵌合于弹性部件53a的径向内侧。弹性部件53b位于保持筒部62d的径向内侧。弹性部件53b例如嵌合于保持筒部62d的径向内侧。上侧轴承52b嵌合于弹性部件53b的径向内侧。
轴承保持部件60位于机壳20的上侧的开口。轴承保持部件60呈在周向上包围并保持上侧轴承52b的筒状。如图3所示,轴承保持部件60具有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第一凸部62a以及第二凸部62b。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保持部件主体部62c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有盖圆筒状。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上盖部具有供轴31贯通的孔。如图1所示,保持部件主体部62c嵌合于机壳20的周壁21的内侧。由此,轴承保持部件60固定于机壳20的内侧。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保持部件主体部62c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63。即,轴承保持部件60具有外侧突出部63。在图1以及图3中,外侧突出部63呈包围中心轴线J的圆环状。因此,通过设置外侧突出部63,在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外周面构成了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外径从下侧向上侧变大的台阶。外侧突出部63的下表面与机壳20的上端面接触。更详细地说,外侧突出部63的下表面即与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台阶的轴向垂直的台阶面与机壳20的上端面即周壁21的上端部接触。由此,保持部件主体部62c(轴承保持部件60)的轴向位置被定位。
如图1所示,保持部件主体部62c具有保持筒部62d和内侧突出部64。即,轴承保持部件60具有保持筒部62d和内侧突出部64。保持筒部62d位于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中央。保持筒部62d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在轴向两端开口的圆筒状。保持筒部62d呈保持上侧轴承52b的圆筒状。
内侧突出部64从保持筒部62d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图1中,内侧突出部64从保持筒部62d的上端部突出。如图1以及图3所示,内侧突出部64的上表面与保持筒部62d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1所示,内侧突出部64在轴向上与上侧轴承52b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因此,通过使上侧轴承52b的上表面直接或间接地与内侧突出部64接触,能够在轴向上对上侧轴承52b定位。在图1中,上侧轴承52b的上表面隔着弹性部件53b间接地与内侧突出部64接触。
内侧突出部64的径向内端位于比转子3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换言之,从中心轴线J至转子30的径向外端的径向距离比从中心轴线J至内侧突出部64的径向内端的径向距离大。由此,比较易于增大转子30的外径,从而能够增大马达10的输出。转子30的径向外端例如是转子磁铁33的径向内端。
第一凸部62a从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第一凸部62a呈包围中心轴线J的周向的圆环状。在第一凸部62a的中心例如通过中心轴线J。
第二凸部62b从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即,第一凸部62a以及第二凸部62b从保持部件主体部62c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第二凸部62b位于第一凸部62a的径向外侧。第二凸部62b呈在周向上包围中心轴线J以及第一凸部62a的圆环状。在第二凸部62b的中心例如通过中心轴线J。即,第一凸部62a以及第二凸部62b呈包围中心轴线J的环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60由沿周向配置的多个保持部件片60a构成。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图4所示的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如图4所示,转子组件11通过在安装有上侧轴承52b的转子30固定叶轮70而构成。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以往,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的调整首先分别进行转子30单体的平衡调整和叶轮70单体的平衡调整。之后,组装包含转子30的马达10,将叶轮70固定于转子30的轴31。在此,由于在将叶轮70固定于轴31时产生组装误差,因此,在将叶轮70固定于轴31的状态下,即在转子组件11的状态下,再次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如此,以往为了调整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需要进行多次平衡调整,存在花费工夫的问题。
并且,例如通过切除构成转子组件11的部件的一部分来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在此,在上述的以往的方法中,由于在组装马达10之后将叶轮70安装于轴31,因此在组装了转子组件11的状态下,转子30被定子40以及机壳20包围。因此,在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时,无法切除转子30的一部分,只能通过切除叶轮70来进行平衡调整。即,在以往的方法中,只能在一面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因此,存在无法根据转子组件11的平衡的偏离方法来高精度地调整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的情况。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部件60由多个保持部件片60a构成。因此,在组装图4所示的转子组件11之后,将转子组件11插入定子40的内侧,之后从上侧轴承52b的径向外侧组装保持部件片60a,由此能够组装马达10。由此,能够在组装马达10之前,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因此,能够切除转子30和叶轮70这两者来进行平衡调整。即,能够在两面以上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高精度地调整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
并且,由于能够高精度地调整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因此不必在转子30单体和叶轮70单体分别地进行平衡调整。由此,能够使进行转子组件11的平衡调整的次数为一次。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调整转子组件11的旋转平衡所费的工夫。
并且,由于轴承保持部件60由多个保持部件片60a构成,因此需要保持各保持部件片60a彼此组合的状态。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60固定于机壳20的内侧。因此,例如通过将轴承保持部件60嵌合于机壳20,能够组合保持部件片60a彼此。此时,能够不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保持部件片60a彼此而保持保持部件片60a彼此组合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组合保持部件片60a所费的工夫。
并且,例如如本实施方式,在轴承保持部件60由多个保持部件片60a构成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各保持部件片60a的尺寸误差以及保持部件片60a彼此的组装误差。因此,与轴承保持部件60是单一部件的情况相比,存在轴承保持部件60的保持筒部62d的尺寸误差变大的可能性。由此,存在不能将上侧轴承52b稳定地保持于保持筒部62d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轴承52b隔着弹性部件53b保持于保持筒部62d。因此,即使在保持筒部62d产生了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弹性部件53b吸收尺寸误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由多个保持部件片60a构成轴承保持部件60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保持上侧轴承52b。
在图3的例中,轴承保持部件60例如通过组合三个保持部件片60a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保持部件片60a彼此是相同的形状。因此,容易制造保持部件片60a。作为一例,在保持部件片60a通过注射成型制造成树脂制品的情况下,能够使制造保持部件片60a的模具相同。由此,能够减少制造保持部件片60a的工夫以及成本。在图3的例中,保持部件片60a的俯视形状例如呈中心角为120°的扇形。
如图1所示,连接器90从定子40向下侧延伸。连接器90通过贯通孔21a向机壳20的下侧突出。连接器90具有未图示的连接配线。连接配线与线圈42电连接。通过将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于连接器90,经由连接配线向线圈42供给电源。
叶轮70固定于轴31。叶轮70能够与轴31一同绕中心轴线J旋转。叶轮70具有基座部件71、动叶片73以及护罩72。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71例如是单一部件。即,基座部件71与动叶片73是分体部件。基座部件71例如是金属制品。
基座部件71呈在径向上扩展的平板状。即,叶轮70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平板状的基座部件71。基座部件71在轴向上隔着间隙与轴承保持部件60相对。因此,能够由第一凸部62a、第二凸部62b以及基座部件71构成轴向的迷宫结构。更详细地说,能够由第一凸部62a、第二凸部62b以及后述的圆板部71a在叶轮70与轴承保持部件60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构成迷宫结构。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流入叶轮70与轴承保持部件60之间的间隙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基座部件71具有圆板部71a、外侧筒部71b以及内侧筒部71c。虽省略图示,圆板部71a呈在径向上扩展的圆板状,中心轴线J通过其中心。外侧筒部71b呈从圆板部71a的内缘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外侧筒部71b例如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外侧筒部71b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
因此,经由后述的吸气口80a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易于沿外侧筒部71b的上表面向径向外侧流动。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内侧筒部71c位于比外侧筒部71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内侧筒部71c是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内侧筒部71c例如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内侧筒部71c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弯曲。
内侧筒部71c的上端部与外侧筒部71b的上端部顺滑地连接。内侧筒部71c中比圆板部71a靠上侧的部分与外侧筒部71b连接的形状在截面观察时呈向下侧开口的U字状。
在内侧筒部71c的径向内侧压入有轴31。由此,叶轮70固定于轴31。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叶轮70,通过在内侧筒部71c的径向内侧压入轴31,能够不另外设置固定部件而将叶轮70固定于轴31。因此,能够减少送风装置1的零件数。并且,由于圆板部71a、外侧筒部71b以及内侧筒部71c由单一部件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送风装置1的零件数。由此,能够减少送风装置1的组装工时。另外,将叶轮70固定于轴31的固定部件例如是螺母。
并且,例如在将轴31压入在从圆板部71a的内缘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的情况下,易于在圆板部71a与筒状部的连接处集中应力。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例如在因叶轮70旋转时产生的陀螺效应等而对叶轮70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叶轮70振摆回转。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轴31被压入到位于比从圆板部71a的内缘向上侧延伸的外侧筒部71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的内侧筒部71c。由此,能够抑制在圆板部71a与外侧筒部71b的连接处集中应力,能够增大圆板部71a、外侧筒部71b以及内侧筒部71c连接的部分的刚性。因此,在对叶轮70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轮70振摆回转。
内侧筒部71c的下端部位于比圆板部71a靠下侧的位置处。内侧筒部71c的下端部在径向上与轴承保持部件60重叠。内侧筒部71c中的压入有轴31的部分位于比圆板部71a靠下侧的位置处。内侧筒部71c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52b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
因此,内侧筒部71c作为规定圆板部71a的轴向(Z轴方向)位置的间隔部件发挥功能。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必另外设置间隔部件而进一步减少送风装置1的零件数,且能够进一步减少送风装置1的组装工时。
并且,例如可以考虑使内侧筒部71c比外侧筒部71b向上侧延伸而使内侧筒部71c中的压入有轴31的部分位于比圆板部71a靠上侧的位置处的结构。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增大轴31的向上侧突出的尺寸。因此,存在轴31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变大的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筒部71c比圆板部71a向下侧延伸。由此,能够使内侧筒部71c中的压入有轴31的部分位于比圆板部71a靠下侧的位置处,从而能够减小轴31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
基座部件71的制造方法不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71是具有圆板部71a、筒状的外侧筒部71b以及内侧筒部71c的由金属制成的单一部件。因此,例如能够通过对由金属制成的板状部件施加翻边加工来制造基座部件71。由此,能够易于制造叶轮70。并且,在从板状部件制造基座部件71的情况下,例如与通过压铸制造基座部件71的情况相比,易于使基座部件71轻量化。
动叶片73位于圆板部71a的上表面。动叶片73例如被插入槽中而固定于圆板部71a的上表面,该槽设置于圆板部71a的上表面。动叶片73沿周向设置有多个。
护罩72是与圆板部71a的上表面相对的环状的部分。护罩72的内缘例如呈与圆板部71a同心的圆形状。护罩72隔着动叶片73与圆板部71a固定。
如图2所示,护罩72具有护罩圆环部72a和护罩圆筒部72b。护罩圆环部72a呈圆环板状。护罩圆筒部72b呈从护罩圆环部72a的内缘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护罩圆筒部72b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叶轮开口部72c。护罩圆筒部72b位于比基座部件71的外侧筒部71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
如图5所示,护罩圆筒部72b的内侧面具有曲面部72d。曲面部72d位于护罩圆筒部72b的内侧面的上端部。曲面部72d随着从下侧向上侧而向径向外侧弯曲。
在轴向(Z轴方向)上,在护罩圆环部72a与圆板部71a之间设置有叶轮流路86。叶轮流路86被多个动叶片73分隔。叶轮流路86与叶轮开口部72c连通。叶轮流路86向叶轮70的径向外侧开口。
叶轮70的轴向位置由作为间隔部件发挥功能的内侧筒部71c决定。叶轮70的下表面即圆板部71a的下表面设置于靠近轴承保持部件60中的第一凸部62a的上端以及第二凸部62b的上端的位置处。由此,构成上述的迷宫结构。因此,能够抑制从叶轮70的叶轮流路86向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经由叶轮70与轴承保持部件60之间的间隙而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流动。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如图1所示,流路部件61呈包围马达10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流路部件61的内径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变小之后,随着从内径最小处向下侧变大。换言之,作为流路部件61的径向内侧的面的流路部件内侧面61c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之后,随着从径向位置靠最内侧处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
流路部件61的内径例如在上端部最大。换言之,流路部件内侧面61c的径向位置例如在上端部位于最靠外侧的位置处。
在流路部件61与马达10的径向之间设置有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排气流路87。即,由流路部件61和马达10形成排气流路87。排气流路87遍及周向的一周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马达10的外侧面即机壳20的外周面是沿轴向呈直线延伸的圆筒状,因此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根据流路部件61的内径而变化。
即,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变小之后,随着从宽度最小处向下侧变大。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例如在上端部最大。通过使排气流路87的宽度如此地变化,能够增大通过排气流路87内的空气的静压。由此,能够抑制通过排气流路87内的空气逆流,即抑制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越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内侧,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越大,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外侧。在此,由于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内侧,排气流路87的周向长度越小,因此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变小。另一方面,由于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外侧,排气流路87的周向长度越大,因此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变大。
因此,例如即使缩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在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靠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情况:不易充分地缩小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不易增大通过排气流路87的空气的静压。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越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内侧。因此,通过缩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易于充分地缩小流路面积。另一方面,通过增大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易于充分地增大流路面积。由此,由于能够增大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的变化,因此易于增大通过排气流路87的空气的静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通过排气流路87的空气逆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排气流路的径向位置包括排气流路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
在排气流路87的下端部设置有排气口88。排气口88是排出从后述的吸气口80a流入送风装置1的空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口88的轴向位置与马达10的下端部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件61具有上侧流路部件61b和下侧流路部件61a。上侧流路部件61b连接于下侧流路部件61a的上侧。上侧流路部件61b的内径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变小。下侧流路部件61a的内径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变大。即,流路部件61中的内径最小的位置在轴向(Z轴方向)上与连接位置P1相同,该连接位置P1是连接上侧流路部件61b与下侧流路部件61a的位置。同样,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最小的位置在轴向上与连接位置P1相同。
送风装置1包括多个静叶片67。多个静叶片67固定于轴承保持部件60的外侧面。保持部件片60a与静叶片67也可以是单一部件。多个静叶片67设置在流路部件61与马达10的径向之间。即,静叶片67设置在排气流路87内。静叶片67对在排气流路87内流动的空气进行整流。如图2所示,多个静叶片67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静叶片67具有静叶片下部67a和静叶片上部67b。静叶片下部67a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
静叶片上部67b与静叶片下部67a的上端部连接。静叶片上部67b随着从下侧向上侧,在俯视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θz方向)弯曲。
如图1所示,静叶片下部67a例如在径向上与下侧流路部件61a重叠。静叶片上部67a例如在径向上与上侧流路部件61b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下部67a与静叶片上部67b例如是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67例如被制造成与上侧流路部件61b是单一部件。
叶轮壳80是圆筒状部件。叶轮壳80安装于流路部件61的上端部。叶轮壳80具有向上侧开口的吸气口80a。
叶轮壳80具有叶轮壳主体部82和吸气引导部81。叶轮壳主体部82呈包围叶轮70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在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内侧嵌合有流路部件61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件61的上端部例如被压入到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内侧。
如图5所示,在叶轮壳主体部82的下端部设置有叶轮壳主体部82的内径从上侧向下侧变大的台阶83。流路部件61的上端面同与台阶83的轴向垂直的台阶面83a接触。由此,叶轮壳主体部82在轴向(Z轴方向)上相对于流路部件61定位。
叶轮壳主体部82的内侧面具有弯曲面82a和相对面82b。弯曲面82a是从上侧向下侧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截面观察时呈圆弧状的曲面。弯曲面82a与流路部件内侧面61c无级地连续连接。因此,在沿弯曲面82a流动的空气流入排气流路87时,不易产生损失。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弯曲面82a在径向上与叶轮70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相对。在弯曲面82a与叶轮70的径向之间设置有连接叶轮流路86与排气流路87的连接流路84。
连接流路84的径向宽度随着从上侧向下侧变大。即,连接流路84的径向宽度在下端部最大。连接流路84的下端部是与排气流路87的上端部连接的部分。连接流路84的下端部的径向宽度与排气流路87的上端部的径向宽度相同。
如上所述,在排气流路87的上部侧,排气流路87的宽度随着从上侧向下侧而变小。因此,在从连接流路84至排气流路87的上部侧的流路中,流路的宽度在连接流路84与排气流路87的连接处最大。换言之,在从连接流路84至排气流路87的上部侧的流路的宽度最大处设置有作为叶轮壳80与流路部件61的连接部的台阶83。
弯曲面82a的上端部P2位于比护罩圆环部72a的下表面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处。因此,从叶轮流路86向叶轮70的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不会与上端部P2碰撞。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护罩圆环部72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之间的间隙GA2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间隙GA2比后述的相对面82b与护罩72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GA3小。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流路84中流动的空气经由间隙GA2向间隙GA3流入。
弯曲面82a的上端部P2位于比护罩圆环部72a的上表面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处。因此,从叶轮流路86向叶轮70的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易于沿弯曲面82a流动。由此,能够降低空气从叶轮流路86经由连接流路84向排气流路87流动时的损失。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相对面82b是与叶轮70的护罩72相对的面。相对面82b呈模仿护罩72的外侧面的形状。因此,易于缩小相对面82b与护罩72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GA3的宽度。
例如,由于若间隙GA3的宽度过大,则间隙GA3内的压力变低,因此空气易于在间隙GA3内流动,容易增大损失。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易于缩小间隙GA3的宽度,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在间隙GA3内流动,能够降低空气的损失。间隙GA3的宽度例如大致均等。
吸气引导部81从叶轮壳主体部82的上端部的内缘向径向内侧突出。吸气引导部81例如呈圆环状。吸气引导部81的上侧的开口是吸气口80a。吸气引导部81的径向内侧面呈随着从下侧向上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曲面。
吸气引导部81位于护罩圆筒部72b的上侧。吸气引导部81与护罩圆筒部72b的轴向间隙GA1比间隙GA3小。由此,能够抑制从吸气口80a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经由间隙GA1向间隙GA3流入。
吸气引导部8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护罩圆筒部72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因此,沿吸气引导部81进入叶轮70的内部的空气易于沿护罩圆筒部72b流动。由此,能够降低吸入叶轮70内的空气的损失。
并且,例如在由于旋转时的振动等使叶轮70的径向位置向内侧偏移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从吸气口80a沿吸气引导部81流动的空气撞到护罩圆筒部72b的上端部而产生剥离。因此,存在空气的损失变大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护罩圆筒部72b的内侧面具有位于上端部的曲面部72d。因此,即使在叶轮70的径向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下,空气也易于沿曲面部72d向下侧流动。因此,能够降低空气的损失。
如图1所示,在通过马达10而叶轮70旋转时,空气从吸气口80a流入到叶轮70内。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从叶轮流路86向径向外侧排出。从叶轮流路86排出的空气经由连接流路84以及排气流路87从上侧向下侧行进,并从排气口88向下排出。如此,送风装置1输送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采用以下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70也可以是单一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60既可以由两个保持部件片60a构成,也可以由四个以上的保持部件片60a构成。
并且,各保持部件片60a的形状也可以彼此不同。并且,外侧突出部63也可以是沿周向设置多个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7以及图8中,省略流路部件161、轴承保持部件160、叶轮70以及叶轮壳80的图示。另外,有时通过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送风装置2包括马达110、轴承保持部件160、叶轮70、流路部件161、叶轮壳80以及多个静叶片167。
马达110包括机壳120、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140、下侧轴承52a、上侧轴承52b以及连接器90。机壳120具有周壁121、下盖部22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22b。
如图7所示,在周壁121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121a和多个缺口121b。如图6所示,贯通孔121a的上端部位于比后述的定子铁芯141靠下侧的位置处。贯通孔121a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21a的结构相同。
如图7所示,缺口121b是从周壁121的上端部向下侧切除的部分。即,缺口121b在径向上贯通周壁121,并向上侧开口。缺口121b例如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六个。在径向上观察时,缺口121b的形状例如呈沿轴向延伸的矩形状。
如图8所示,定子140具有定子铁芯141。定子铁芯141具有铁芯背部41a、齿部41b以及铁芯突出部141c。铁芯突出部141c从铁芯背部4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铁芯突出部141c例如沿周向设置有六个。
各铁芯突出部141c分别嵌合于缺口121b。铁芯突出部141c的径向外侧的面与机壳120的外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铁芯突出部141c的径向外侧的面露出于机壳120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缺口121b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因此在马达110的外周面,铁芯突出部141c的外周面与机壳120的外周面彼此不同地沿周向排列。
如图6所示,铁芯突出部141c的径向外侧的面与排气流路87相对。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在排气流路87内流动的空气来冷却定子铁芯141。
铁芯突出部141c的下端部与缺口121b的上侧的边缘接触。由此,定子铁芯141在轴向上被定位。
静叶片167具有静叶片下部167a和静叶片上部167b。静叶片下部167a与静叶片上部167b例如彼此是分体部件。静叶片下部167a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静叶片下部67a的结构相同。静叶片上部167b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静叶片上部67b的结构相同。
轴承保持部件160在外周面固定有静叶片上部167b,除了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部件60相同。静叶片上部167b固定于轴承保持部件160的外侧面。保持部件片与静叶片上部167b例如是单一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件160作为具有静叶片上部167b而作为静叶片的扩散器发挥功能。
构成轴承保持部件160的保持部件片的数量是静叶片上部167b的数量的约数。即,保持部件片的数量是静叶片167的数量的约数。因此,能够使各保持部件片所具有的静叶片上部167b的数量在每一个保持部件片中相同。由此,在轴承保持部件160上设置静叶片上部167b的情况下,能够使各保持部件片的形状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各保持部件片。
作为一例,在静叶片上部167b的数量是15个,且构成轴承保持部件160的保持部件片的数量是3个的情况下,设置于一个保持部件片上的静叶片上部167b的数量是5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件161是单一部件。在流路部件161的内周面固定有静叶片下部167a。流路部件161与静叶片下部167a例如是单一部件。流路部件161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61的结构相同。送风装置2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121b的数量不特别限定,既可以是5个以下,也可以是7个以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在径向上贯通周壁121的贯通孔来替代缺口121b。
并且,例如由静叶片下部167a和静叶片上部167b构成的整个静叶片167与构成轴承保持部件160的保持部件片也可以作为单一部件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3的剖视图。送风装置3具有马达210、叶轮270、叶轮壳280、马达壳260、流路部件261以及多个静叶片267。马达壳26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轴承保持部件60对应的部件。但是,上侧轴承252b也可以被马达壳260以外的其他部件保持。
马达210具有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的轴231。马达210具有转子230、定子240、下侧轴承252a以及上侧轴承252b。转子230配置于比定子24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并与轴231连接。轴231借助下侧轴承252a和上侧轴承252b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240绕中心轴线J旋转。
叶轮270与轴231连接,并与轴231一体地旋转。叶轮壳280配置于叶轮270的上侧或径向外侧。在送风装置3中,叶轮壳280包围叶轮270的上侧和径向外侧,并在中心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吸气口280a。
马达壳260配置于马达210的径向外侧。马达壳260是向下侧开口的大致有盖圆筒状的部件。流路部件261隔着间隙配置于比马达壳26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即,马达壳260的径向外表面与流路部件261的径向内表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配置。由此,构成于马达壳260与流路部件261之间的间隙成为流路。
多个静叶片267在周向上配置于马达壳260与流路部件261之间的间隙中。多个静叶片267位于比叶轮270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并且,多个静叶片267的轴向上端位于比叶轮270的轴向下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处。多个静叶片267中的至少一个由分割的多个部位构成。即,静叶片267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于马达壳260或流路部件261的一方侧的第一静叶片部268和形成于马达壳260或流路部件261的另一方侧的第二静叶片部269。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260的外表面具有第一静叶片部268,流路部件261的内表面具有第二静叶片部269。
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在径向或轴向上连接。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一静叶片部268和第二静叶片部269。并且,通过将形成于马达壳260的第一静叶片部268和形成于流路部件261的第二静叶片部269固定,能够提高马达壳260的径向外表面与流路部件261的径向内表面的同轴度。由此,能够在周向上使流路的径向宽度更加均匀,因此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壳260的立体图,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部件261的仰视图。参照图9至图11,第一静叶片部268具有第一连接部268A,第二静叶片部269具有第二连接部269A。第一连接部268A是形成于第一静叶片部268且与第二静叶片部269的一部分接触的部位。第二连接部269A是形成于第二静叶片部269且与第一静叶片部的一部分接触的部位。第一连接部268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连接部269A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抵接。由此,在连接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时,能够在轴向上对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进行定位。
并且,第一连接部268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连接部269A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抵接。由此,在连接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时,能够在周向上对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进行定位。即,第一连接部268A与第二连接部269A分别在轴向和周向上抵接,完成了轴向和周向的定位。通过轴向以及周向的定位,能够将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彼此不发生位置偏离地固定。
第一连接部268A具有沿轴向或径向延伸的凸部268B,第二连接部269A具有沿轴向或径向凹陷的凹部269B。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68B在第一静叶片部268的下部从朝向轴向下侧的面向轴向下侧延伸。由在第一静叶片部268的下部中的朝向轴向下侧的面和凸部268B构成了第一连接部268A。并且,凹部269B在第二静叶片部269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凹陷。由第二静叶片部269的上表面和凹部269B构成了第二连接部269A。
凸部268B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宽度W1比静叶片267的周向宽度W2窄。在组装送风装置3时,使具有第一静叶片部268的马达壳260向轴向下侧移动。然后,凸部268B被插入到凹部269B中。由此,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在轴向以及周向上被同时限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和组装工序牢固地固定第一静叶片部268和第二静叶片部269,还提高批量生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静叶片部268位于比第二静叶片部269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第一静叶片部268具有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第一侧面268C。并且,第二静叶片部269具有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第二侧面269C。第一侧面268C与第二侧面269C顺滑地连接。即,在连接第一静叶片部268与第二静叶片部269时,由第一侧面268C和第二侧面269C构成静叶片267中的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侧面。由此,在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沿着第一侧面268C和第二侧面269C顺滑地被向轴向下侧引导,因此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另外,静叶片267中的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的面也由第一静叶片部268的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的面和第二静叶片部269的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的面构成。由此,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
如图10中记载,第一侧面268C的上部从轴向上侧朝向下侧向旋转方向R前侧弯曲。更详细地说,第一侧面268C的上部是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且轴向上侧突出的顺滑的曲面。由此,从叶轮270向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带着在周向上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回转的成分而沿第一侧面268C上部的曲面顺滑地被向轴向下侧引导,并朝向轴向下侧流动。由此,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
参照图9,在配置有静叶片267的轴向区域A的间隙中,轴向区域A的上端的径向间隙d1比轴向区域A的下端的径向间隙d2宽。即,在配置有静叶片267的轴向区域A中,上端的流路的径向间隙比下端的流路的径向间隙宽。由此,流路的截面积在配置有静叶片267的区域变窄,因此在流路内流动的空气的静压增高,能够降低在轴向区域A发生紊流。由此,在流路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变得顺滑,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
并且,轴向区域A的下端的径向间隙d2小于比轴向区域A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的马达壳260的外表面与流路部件261的内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d3。即,比轴向区域A靠轴向下方的位置的流路的径向间隙d3比轴向区域A的下部的流路的径向间隙宽。由此,在轴向区域A中静压被提高的空气在流路内的阻力随着流路的截面积在比轴向区域A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变宽而逐渐减小,因此顺滑地朝向轴向下侧流动。由此,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
参照图11,具有第一静叶片部268和第二静叶片部269的静叶片267在周向上不均等地配置有多个。即,在图11中,多个第二静叶片部269之间的周向间隙至少在一处与其他周向间隙不同。相同地,多个第一静叶片部268之间的周向间隙与多个第二静叶片部269相同。由此,在周向上对马达壳260与流路部件261进行定位。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静叶片部268配置于比第二静叶片部269靠上侧的位置处。但是,第一静叶片部268也可以配置于比第二静叶片部269靠下侧的位置处。并且,第一静叶片部268也可以形成于流路部件261,而不是形成于马达壳260。并且,凸部268B也可以形成于第二静叶片部269,凹部269B也可以形成于第一静叶片部268。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68A由与轴向大致垂直的平面和从该平面沿轴向突出的凸部268B构成,第二连接部269A由与轴向大致垂直的平面和沿轴向凹陷的凹部269B构成,但是第一连接部268A和第二连接部269A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第一连接部268A的下表面也可以是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斜面。
而且,作为其他结构,在从轴向上侧观察静叶片267时,第二连接部269A的上端部也可以向轴向上侧露出。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269A的上端部在轴向上与第一连接部268A抵接,因此在从轴向上侧观察静叶片267时,第二连接部269A并未向轴向上侧露出,但是也可以向轴向上侧露出。并且,在从轴向下侧观察时,第一连接部268A的下端部也可以向轴向下侧露出。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静叶片367的侧视图。为方便起见,省略了配置于径向外侧的流路部件。静叶片367在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多个静叶片367中的至少一个由分割的多个部位构成。即,静叶片367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形成于马达壳360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的第一静叶片部368和形成于马达壳360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的第二静叶片部369。
第一静叶片部368具有第一连接部368A,第二静叶片部369具有第二连接部369A。第一连接部368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台阶部368E,第二连接部369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台阶部369E。第一台阶部368E以及第二台阶部369E的朝向轴向的面或朝向周向的面中的任一方的面抵接。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部368E的朝向轴向的面即下表面与第二台阶部369E的朝向轴向的面即上表面抵接。而且,第一台阶部368E的朝向周向的面即侧面与第二台阶部369E的朝向周向的面即侧面抵接。由此,能够在轴向和周向这两个方向上对第一静叶片部368和第二静叶片部369进行定位。并且,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第一连接部368A和第二连接部369A的结构,因此能够以价格低廉且简易的作业组装送风装置。另外,只要使第一台阶部368A与第二台阶部369A各自的朝向轴向的面或朝向周向的面中的任一方的面抵接即可,无需两方的面抵接。
第一静叶片部368具有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第一侧面368C,第二静叶片部369具有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第二侧面369C。第一侧面的下端部368D在周向上位于比第二侧面的上端部369D靠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位置。由此,与第一侧面的下端部368D在周向上位于比第二侧面的上端部369D靠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第一侧面附近流动的空气所受的阻力。并且,在组装工序中,即使在第二侧面的上端部369D的位置稍微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二侧面的上端部369D比第一侧面368C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位置探出。另外,若第一侧面的下端部368D和第二侧面的上端部369D在叶轮的旋转方向R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则更加提高送风效率,因此成为优选的配置。
<第五实施方式>
图13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静叶片467的侧视图。为方便起见,在图13中省略了配置于比静叶片46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流路部件。第五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除了静叶片467以外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静叶片467形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并在轴向下端部具有向轴向上方凹陷的凹部468F。并且,在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形成有连接部469F。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467与流路部件一体地形成,连接部469F与马达壳一体地形成。连接部469F与凹部468F的至少一部分卡合。由此,能够通过价格低廉且批量生产率高的结构,牢固地固定静叶片467和连接部469F。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静叶片467中,连接部469F不构成静叶片467的侧面,这一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静叶片267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静叶片367不同。即,在静叶片467中,静叶片467的侧面只由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一体地形成的静叶片467构成。并且,连接部469F构成静叶片467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并未向其他面露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467配置于比连接部469F靠上侧的位置处,但是静叶片也可以配置于比连接部靠下侧的位置处,并在静叶片的上表面具有向下侧凹陷的凹部。
<第六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静叶片567的侧视图。为方便起见,在图14中省略了配置于比静叶片56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的流路部件。第六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除了静叶片567以外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静叶片567形成于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一方侧,并在朝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的面具有向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凹陷的凹部568F。在马达壳或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形成有连接部569F。连接部569F与凹部568F的至少一部分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567与马达壳一体地形成,连接部569F与流路部件一体地形成。由此,能够通过价格低廉且批量生产率高的结构牢固地固定静叶片567和连接部569F。
静叶片567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静叶片267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静叶片367不同,连接部569F并未构成静叶片567的侧面。并且,连接部569F构成静叶片567中的叶轮的旋转方向R前侧的面的一部分,并未向其他面露出。另外,凹部568F也可以构成于叶轮的旋转方向R后侧的面,并与连接部569F卡合。
图15所示的吸尘器100包括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由此,在装设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中,能够牢固地固定第一静叶片部和第二静叶片部。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也可以用于任何设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例如能够用于吸尘器、吹风机。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结构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符号说明
1、2、3 送风装置
10、110、210 马达
20、120 机壳
30、230 转子
31、231 轴
40、140、240 定子
52a、252a 下侧轴承(轴承)
52b、252b 上侧轴承(轴承)
53b 弹性部件
60、160、260、360 轴承保持部件(马达壳)
60a 保持部件片
61、161、261 流路部件
62a 第一凸部
62b 第二凸部
62c 保持部件主体部
62d 保持筒部
63 外侧突出部
64 内侧突出部
67、167、267、367、467、567 静叶片
268、368 第一静叶片部
268A、368A 第一连接部
268B 凸部
268C、368C 第一侧面
368D 第一侧面的下端部
368E 第一台阶部
468F、568F 凹部
269、369 第二静叶片部
269A、369A 第二连接部
269B 凹部
269C、369C 第二侧面
369D 第二侧面的上端部
369E 第二台阶部
469F、569F 连接部
70、270 叶轮
71 基座部件
80、280 叶轮壳
80a、280a 吸气口
100 吸尘器
167a 静叶片下部(静叶片)
167b 静叶片上部(静叶片)
A 轴向区域
d1、d2、d3 径向间隙
J 中心轴线
R 叶轮的旋转方向
W1、W2 周向宽度

Claims (14)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叶轮,其与所述轴连接,并与所述轴成为一体而旋转;
叶轮壳,其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侧或径向外侧;
马达壳,其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流路部件,其隔着间隙而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
多个静叶片,所述多个静叶片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马达壳与所述流路部件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所述静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
第一静叶片部,其形成于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一方侧;以及
第二静叶片部,其形成于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
所述第一静叶片部与所述第二静叶片部在径向或轴向上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静叶片部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静叶片部具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静叶片部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静叶片部具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沿轴向或径向延伸的凸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在轴向或径向上凹陷的凹部,
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向宽度比所述静叶片的周向宽度窄,
所述凸部被插入到所述凹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台阶部,
所述第一台阶部以及所述第二台阶部的朝向轴向的面或朝向周向的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静叶片部位于比所述第二静叶片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静叶片部具有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侧的第一侧面,
所述第二静叶片部具有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侧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平滑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的下端部在周向上位于比第二侧面的上端部靠叶轮的旋转方向后侧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具有所述第一静叶片部和所述第二静叶片部的所述静叶片在周向上不均等地配置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的上部从轴向上侧朝向下侧向旋转方向前侧弯曲。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在配置所述静叶片的轴向区域的所述间隙中,所述轴向区域的上端的径向间隙比所述轴向区域的下端的径向间隙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轴向区域的下端的径向间隙窄于比所述轴向区域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处的所述马达壳的外表面与所述流路部件的内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
12.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叶轮,其与所述轴连接,并与所述轴成为一体而旋转;
叶轮壳,其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侧或径向外侧;
马达壳,其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流路部件,其隔着间隙而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
多个静叶片,所述多个静叶片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马达壳与所述流路部件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所述静叶片形成于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一方侧,并且在轴向下端部具有向轴向上方凹陷的凹部,
在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形成有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卡合。
13.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叶轮,其与所述轴连接,并与所述轴成为一体而旋转;
叶轮壳,其配置于所述叶轮的上侧或径向外侧;
马达壳,其配置于所述马达的径向外侧;
流路部件,其隔着间隙而配置于比所述马达壳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以及
多个静叶片,其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马达壳与所述流路部件之间的所述间隙中,
所述静叶片形成于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一方侧,并且在朝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侧的面上具有在周向上凹陷的凹部,
在所述马达壳或所述流路部件的另一方侧形成有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卡合。
14.一种吸尘器,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1680031279.7A 2015-05-29 2016-05-24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Active CN1076148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68135P 2015-05-29 2015-05-29
US62/168,135 2015-05-29
PCT/JP2016/065250 WO2016194697A1 (ja) 2015-05-29 2016-05-24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888A true CN107614888A (zh) 2018-01-19
CN107614888B CN107614888B (zh) 2019-08-06

Family

ID=57440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1279.7A Active CN107614888B (zh) 2015-05-29 2016-05-24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56233A1 (zh)
EP (1) EP3306104A4 (zh)
JP (3) JP2016223432A (zh)
CN (1) CN107614888B (zh)
WO (1) WO201619469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4655A (zh) * 2020-07-17 2022-01-1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的导流装置及吸尘器
US11598350B2 (en) 2019-07-10 2023-03-07 Lg Electronics Inc. Fa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86167B2 (en) 2011-07-13 2019-05-14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Impeller and motor assembly
AU2013365897A1 (en) 2012-12-18 2015-07-16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Impeller and motor assembly
EP3015713A1 (en) * 2014-10-30 2016-05-04 Nidec Corporation Blower apparatus
CN107614883B (zh) * 2015-05-14 2020-01-14 株式会社电装 离心式送风机
JP6718365B2 (ja) * 2016-11-21 2020-07-08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US10641282B2 (en) * 2016-12-28 2020-05-05 Nidec Corporation Fan device and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896173B1 (ko) * 2017-02-01 2018-09-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팬 모터
KR101924591B1 (ko) * 2017-03-16 2018-1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팬 모터
EP3376043B1 (en) 2017-03-16 2020-12-09 LG Electronics Inc. Motor fan
JP2018155237A (ja) * 2017-03-17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EP3615820A4 (en) * 2017-04-23 2021-01-06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BREATHING ASSISTANCE DEVICE
JP2018207576A (ja) * 2017-05-31 2018-12-2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DE102017112983A1 (de) * 2017-06-13 2018-12-13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Gebläsegehäuseteil mit Lageraufnahme sowie Gebläse
CN208522576U (zh) * 2017-09-13 2019-02-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2019176661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ロータ組立体、モータ、送風装置及び掃除機
JP7299757B2 (ja) * 2019-05-28 2023-06-28 株式会社ミクニ インペラ及び遠心ポンプ
US11118600B2 (en) * 2019-11-18 2021-09-14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Anti-press fan structure
JP6960004B2 (ja) * 2020-02-18 2021-11-05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113317741B (zh) * 2020-02-28 2023-08-1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清洗机
DE102020119881A1 (de) * 2020-07-28 2022-02-03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Rohrventilator ausgeführt als Radialventilator
EP4189251A1 (en) * 2020-07-31 2023-06-07 Safran Power USA, LL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fan
CN115224875B (zh) * 2021-04-21 2023-07-18 李钢 一种吸尘器电机及其工作方法
US11882979B2 (en) * 2022-05-27 2024-01-30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Centrifugal pump diffuser housing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6348A (en) * 1989-02-14 1990-08-07 Airflow Research &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fan with airfoil vanes in annular volute envelope
JP3331878B2 (ja) * 1996-08-30 2002-10-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掃除機
KR100424313B1 (ko) * 2002-01-03 2004-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용 원심송풍기
CN1641227A (zh) * 2004-01-16 2005-07-2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
CN201433940Y (zh) * 2009-04-21 2010-03-31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式散热风扇的扇框
CN203743072U (zh) * 2013-08-09 2014-07-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05199A (ja) * 1989-02-14 1992-09-10 エアフロー リサーチ アンド マニュファクチュアリング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環状螺旋包絡状にエーロフォイル羽根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
DE4113830A1 (de) * 1991-04-27 1992-10-29 Klein Schanzlin & Becker Ag Geteilte leitvorrichtung
CN103889295B (zh) * 2011-10-13 2016-11-23 伊莱克斯公司 真空吸尘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6348A (en) * 1989-02-14 1990-08-07 Airflow Research &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fan with airfoil vanes in annular volute envelope
JP3331878B2 (ja) * 1996-08-30 2002-10-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掃除機
KR100424313B1 (ko) * 2002-01-03 2004-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용 원심송풍기
CN1641227A (zh) * 2004-01-16 2005-07-2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
CN201433940Y (zh) * 2009-04-21 2010-03-31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式散热风扇的扇框
CN203743072U (zh) * 2013-08-09 2014-07-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98350B2 (en) 2019-07-10 2023-03-07 Lg Electronics Inc. Fa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944655A (zh) * 2020-07-17 2022-01-1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的导流装置及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06104A1 (en) 2018-04-11
JP2016223428A (ja) 2016-12-28
WO2016194697A1 (ja) 2016-12-08
US20180156233A1 (en) 2018-06-07
JPWO2016194697A1 (ja) 2018-03-22
EP3306104A4 (en) 2019-02-13
JP6702318B2 (ja) 2020-06-03
CN107614888B (zh) 2019-08-06
JP2016223432A (ja)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4888A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8449268B2 (en) Fa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309406B2 (en) Centrifugal blowing fan
JP4747754B2 (ja) モータ
CN101621221B (zh) 电动机及该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US8109742B2 (en) Rotor yoke with cup portion having a deviated center of gravity and a flange portion having a deviated rotational axis
KR20160117151A (ko) 모터
US9404502B2 (en) Centrifugal fan device
US20180245601A1 (en) Air blowing apparatus and vacuum cleaner
US9062567B2 (en) Fan
US8568110B2 (en) Blower fa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90093667A1 (en) Axial fan
CN205533355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2444596B (zh) 风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45823A (zh) 电动机的转子、电动机和空调机
CN105745822A (zh) 电动机的转子、电动机和空调机
CN205544731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2010124647A (ja) モータ、ファ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ァンの製造方法
JP5466962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093668A1 (en) Axial fan
CN205592187U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0661351A (zh) 马达
US20150318771A1 (en) Step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205592168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9672285A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