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33355U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33355U
CN205533355U CN201620319167.9U CN201620319167U CN205533355U CN 205533355 U CN205533355 U CN 205533355U CN 201620319167 U CN201620319167 U CN 201620319167U CN 205533355 U CN205533355 U CN 205533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upside
impeller
plane
supply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191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知良
福岛真智子
早光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136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700892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33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33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6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mounting fan or blower rotors on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底部件。基底部件在中央具有供轴通过的孔。基底部件的下表面包括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下侧基底平面。间隔部件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间隔部件的上表面即间隔部件上表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下侧基底平面接触。固定部件位于比基底部件靠上侧的位置且下端部与基底部件接触。基底部件被固定部件与间隔部件在轴向上夹持,且固定于轴。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将叶轮固定于旋转轴的电动送风机(例如日本特开2010-38027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电动送风机中,为了提高送风效率,优选缩小叶轮与风扇壳的间隙。但是,在缩小了间隙的情况下,若叶轮相对于旋转轴的轴精度较差,则存在叶轮与风扇壳接触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高轴精度地对轴固定叶轮的结构的送风装置。并且,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具有:转子,其具有轴,所述轴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相向;上侧轴承,其在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叶轮,其在比所述上侧轴承靠上侧的位置,安装于所述轴;间隔部件,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上侧轴承与所述叶轮之间;以及固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轴。所述叶轮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底部件。所述基底部件在中央具有供所述轴通过的孔。所述基底部件的下表面包括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下侧基底平面。所述间隔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所述间隔部件的上表面即间隔部件上表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所述下侧基底平面接触。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比所述基底部件靠上侧的位置且下端部与所述基底部件接触。所述基底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间隔部件在轴向上夹持,且固定于所述轴。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固定部件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固定部件上部,其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部的上侧连接,且覆盖所述轴的上侧,所述固定部件上部的上表面呈半球面。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包围所述叶轮的上方以及径向外侧的叶轮壳,所述叶轮壳具有在上侧开口的吸气口,所述固定部件上部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叶轮靠上侧的位置且位于所述吸气口的径向内侧。
所述基底部件具有:板状的平板部,其具有所述下侧基底平面;以及夹持部件,其位于所述平板部的上侧,所述平板部的上表面即上侧基底平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所述夹持部件的下表面即夹持部件下表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所述上侧基底平面接触。
所述夹持部件具有环状的夹持部件倾斜面,所述夹持部件倾斜面随着从上侧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
所述基底部件具有与所述平板部的径向外缘连接的圆环板状的圆环部,所述圆环部的上表面即圆环部上表面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且与所述夹持部件倾斜面顺滑地连接。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筒状的间隔部件下部,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间隔部件上部,其从所述间隔部件下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具有所述间隔部件上表面。
所述基底部件是单一部件,且与所述间隔部件是分体部件。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的马达罩,所述基底部件具有安装于所述轴的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的径向外缘连接的圆环板状的圆环部,所述圆环部的下表面即圆环部下表面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所述马达罩具有覆盖所述定子的上侧的上盖部和从所述上盖部向上侧突出的环状的外罩突出部,所述外罩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相向的突出部倾斜面,所述突出部倾斜面呈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且沿所述圆环部下表面的形状。
所述上盖部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上盖部上表面,所述上盖部上表面在比所述外罩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相向,所述上盖部上表面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的轴向间隙比所述外罩突出部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的轴向间隙宽。
所述马达罩具有:环状的第一环状突出部,其从所述突出部倾斜面向上侧突出;以及环状的第二环状突出部,其从所述突出部倾斜面向上侧突出,且位于比所述第一环状突出部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所述外罩突出部与所述上盖部是分体部件。
所述马达罩具有环状的轴承保持部件,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具有所述上盖部,且所述轴承保持部件保持所述上侧轴承,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具有在轴向上贯通所述轴承保持部件的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所述间隔部件位于所述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的内侧,所述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具有:大径孔部;以及小径孔部,其位于比所述大径孔部靠下侧的位置,且比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小。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的吸尘器具有上述送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高精度地对轴固定叶轮的结构的送风装置。并且,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进行说明。
在附图中,适当地将XYZ坐标系表示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图1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是同Y轴方向与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作“上侧(轴向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作“下侧(轴向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前提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10、轴承保持部件60、叶轮70、固定部件76、间隔部件77、流路部件61以及多个静叶片67。送风装置1还具有叶轮壳80。在马达10的上侧(+Z侧)安装有轴承保持部件60。流路部件61在周向上包围马达10的径向外侧。叶轮壳80安装于流路部件61的上侧。叶轮壳80具有在上侧开口的吸气口80a。在轴承保持部件60与叶轮壳80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容纳叶轮70。叶轮70能够绕中心轴线J(±θz方向)旋转地安装于马达10。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省略流路部件61以及叶轮壳80的图示。
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机壳20、托架24、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下侧轴承52a、上侧轴承52b以及电路板90。由此,送风装置1具有转子30、定子40、上侧轴承52b、叶轮70、间隔部件77以及固定部件76。
机壳20和轴承保持部件60构成具有容纳空间S的马达罩2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容纳空间S容纳转子30、定子40以及电路板90。即,送风装置1还具有容纳转子30以及定子40的马达罩26。马达罩26具有轴承保持部件60。
机壳20是在上侧开口的有底的圆筒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0例如由铝等导热率优越的金属构成。机壳20具有周壁21、下盖部22、机壳侧安装脚部23以及机壳侧固定部25。
周壁21呈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在周壁21的内侧面嵌合定子40。更详细地说,在周壁21的内侧面嵌合后述的定子铁芯41的径向外侧的面的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21的上端部例如与定子铁芯41的轴向中央在轴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下盖部22位于周壁21的下端。下盖部22覆盖定子40的下侧。下盖部22具有在轴向上(Z轴方向)贯通下盖部22的孔即盖部贯通孔22a。如图3所示,盖部贯通孔22a例如沿周向延伸。在图3的例子中,下盖部22例如具有两个盖部贯通孔22a。
如图2所示,机壳侧安装脚部23从周壁2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侧安装脚部23例如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三个。
如图1所示,机壳侧固定部25从下盖部22向上侧延伸。机壳侧固定部25与周壁21的内侧面连接。虽省略图示,机壳侧固定部25例如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三个。机壳侧固定部25的周向位置例如与机壳侧安装脚部23的周向位置相同。机壳侧固定部25具有在轴向上贯通机壳侧固定部25的孔即固定用贯通孔25a。固定用贯通孔25a在下盖部22的下侧的面开口。
托架24固定于机壳20的下侧。如图3所示,托架24具有托架主体部24a、托架侧安装脚部24b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24c。托架侧安装脚部24b从托架主体部24a向径向外侧延伸。托架侧安装脚部24b例如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三个。托架侧安装脚部24b分别与机壳侧安装脚部23固定。
如图1以及图3的例子所示,托架侧安装脚部24b与机壳侧安装脚部23被螺钉92固定。由此,托架24固定于机壳20。托架侧安装脚部24b具有在轴向(Z轴方向)上贯通托架侧安装脚部24b的孔即托架贯通孔24d。
下侧轴承保持部24c位于托架主体部24a的中央。下侧轴承保持部24c呈从托架主体部24a向下侧突出的筒状。如图1所示,下侧轴承保持部24c将下侧轴承52a保持于内部。
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30具有转子磁铁33、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a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转子磁铁33呈在径向外侧绕轴(θz方向)包围轴31的圆筒状。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a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呈具有与转子磁铁33相同的外径的圆筒状。下侧磁铁固定部件32a以及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从轴向两侧夹持转子磁铁33且安装于轴31。上侧磁铁固定部件32b在轴向(Z轴方向)的上侧部分具有比下侧(转子磁铁33侧)的部分的外径小的小径部32c。
轴31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J而配置。轴31被下侧轴承52a和上侧轴承52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θz方向)旋转。在轴31的上侧(+Z侧)的端部安装叶轮70。叶轮70在比上侧轴承52b靠上侧的位置安装于轴31。叶轮70与轴31一体地绕中心轴线J旋转。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隔着间隙在径向上与转子30相向。定子40绕轴(θz方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3以及线圈42。
定子铁芯41具有铁芯背部41a和多个(三个)齿部41b。铁芯背部41a呈绕中心轴线J(θz方向)延伸的环状。铁芯背部41a具有在轴向上贯通铁芯背部41a的孔即铁芯背部贯通孔41c。铁芯背部41a的下端部与机壳侧固定部25的上端部接触。由此,定子铁芯41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定位。
齿部41b从铁芯背部41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虽省略图示,齿部41b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绝缘件43安装于齿部41b。线圈42隔着绝缘件43安装于齿部41b。线圈42通过卷绕导线而构成。
下侧轴承52a位于比定子40靠下侧的位置。上侧轴承52b位于比定子40靠上侧的位置。即,上侧轴承52b在比定子40靠上侧的位置能够将轴31支承为绕中心轴线J旋转。下侧轴承52a隔着弹性部件53a保持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4c。上侧轴承52b隔着弹性部件53b保持于后述的上侧轴承保持部66。能够通过设置弹性部件53a、53b,抑制转子30的振动。
弹性部件53a、53b呈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弹性部件53a、53b是弹性体制品。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53a、53b的材质例如既可以是热硬化性弹性体(橡胶),也可以是热可塑性弹性体。
弹性部件53a嵌合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4c的径向内侧。下侧轴承52a嵌合于弹性部件53a的径向内侧。弹性部件53b嵌合于后述的上侧轴承保持部66的径向内侧。上侧轴承52b嵌合于弹性部件53b的径向内侧。
电路板90容纳于机壳20的内部。电路板90位于定子40的下侧。电路板90固定于绝缘件43。虽省略图示,在电路板90例如安装有检测转子30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传感器。
轴承保持部件60安装于机壳20的上侧。轴承保持部件60保持上侧轴承52b。轴承保持部件60具有保持部件主体部62、外罩突出部63、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以及上侧轴承保持部66。
保持部件主体部62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在下侧开口的有盖圆筒状。保持部件主体部62具有上盖部62b和筒部62c。由此,马达罩26具有上盖部62b和外罩突出部63。轴承保持部件60呈具有上盖部62b且保持上侧轴承52b的环状。
如图5所示,上盖部62b覆盖定子40的上侧。上盖部62b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上盖部上表面62a。上盖部上表面62a是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上表面。筒部62c呈从上盖部62b的径向外缘向下侧延伸的筒状。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下端部即筒部62c的下端部与机壳20的周壁21的上端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外侧面与周壁21的外侧面例如在径向上位置相同。在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内侧面嵌合定子40。更详细地说,在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内侧面嵌合定子铁芯41的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空间S通过使机壳20与保持部件主体部62在轴向(Z轴方向)上重叠,由机壳20的内部和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内部构成。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外罩突出部63呈从上盖部62b向上侧突出的环状。如图5所示,外罩突出部63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外罩突出部63具有突出部倾斜面63a。
突出部倾斜面63a是面向上侧的面。突出部倾斜面63a例如呈在周向上的一周延伸的圆环状。如图6所示,突出部倾斜面63a与圆环部下表面71e在轴向上隔着间隙GA4相向。间隙GA4是外罩突出部63与圆环部下表面71e的轴向间隙。圆环部下表面71e是后述的圆环部71a的下表面。突出部倾斜面63a呈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且沿圆环部下表面71e的形状。
因此,易于缩小突出部倾斜面63a与圆环部下表面71e的轴向之间的间隙GA4的宽度。并且,能够使间隙GA4的形状成为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的形状。因此,与单纯地缩小间隙GA4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通过间隙GA4。由此,例如能够抑制空气产生从马达10的内部通过上侧轴承52b流入间隙GA4的流动。并且反之,例如能够抑制从叶轮70的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从径向外侧流入间隙GA4。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吸气口80a流入叶轮70的空气除直至从后述的排气口88排出的流动以外的无用的空气流动以及循环的产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规定的面是沿其他面的形状,包括规定的面与其他面的间隙的宽度大致恒定。并且,所谓的间隙的宽度包括与相向的各面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具体地说,所谓的突出部倾斜面63a呈沿圆环部下表面71e的形状,包括突出部倾斜面63a与圆环部下表面71e的间隙GA4的宽度大致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倾斜面63a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例如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变小。
外罩突出部63具有连接倾斜面63b。连接倾斜面63b与突出部倾斜面63a的径向外端部连接。如图5所示,连接倾斜面63b是面向上侧的面。连接倾斜面63b例如呈在周向上的一周延伸的圆环状。如图6所示,连接倾斜面63b是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
连接倾斜面63b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比突出部倾斜面63a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倾斜面63b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例如是恒定的。
外罩突出部63位于从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在外罩突出部63的径向外侧具有上盖部上表面62a与叶轮70的后述的圆环部下表面71e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的间隙GA5。即,上盖部上表面62a在比外罩突出部6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圆环部下表面71e在轴向上隔着间隙GA5相向。间隙GA5是上盖部上表面62a与圆环部下表面71e的轴向间隙。
间隙GA5位于比间隙GA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间隙GA5与间隙GA4的径向外端部连接。间隙GA5的径向外端与后述的连接流路84连接。间隙GA5的轴向尺寸比间隙GA4的轴向尺寸大。即,上盖部上表面62a与圆环部下表面71e的轴向间隙比外罩突出部63与圆环部下表面71e的轴向间隙宽。
例如,在叶轮70在轴向(Z轴方向)上振动的情况下,叶轮70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以径向外侧的位置易于变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轴向尺寸比间隙GA4大的间隙GA5在比间隙GA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位于叶轮70与轴承保持部件60的轴向之间。因此,在叶轮70在轴向上振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叶轮70与轴承保持部件60接触。
如图1所示,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从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上盖部向下侧突出。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与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内侧面连接。虽省略图示,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例如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三个。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的下端部与铁芯背部41a的上端部接触。
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例如具有在下侧开口的螺纹孔即固定用螺纹孔64a。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与机壳侧固定部25例如被螺钉91固定。螺钉91从机壳侧固定部25的固定用贯通孔25a的下侧插入,通过铁芯背部41a的铁芯背部贯通孔41c紧固于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的固定用螺纹孔64a。由此,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与机壳侧固定部25通过铁芯背部41a固定。其结果是,机壳20与轴承保持部件60被螺钉91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螺钉91通过铁芯背部贯通孔41c,因此铁芯背部41a被保持部件侧固定部64与机壳侧固定部25在轴向上夹持。由此,能够更牢固地将定子铁芯41固定于机壳20以及轴承保持部件60。
上侧轴承保持部66位于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保持部66例如呈从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上盖部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上侧轴承保持部66在下侧开口。在上侧轴承保持部66的径向内侧保持有上侧轴承52b。
如图6所示,轴承保持部件60具有在轴向上贯通轴承保持部件60的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更详细地说,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是在轴向(Z轴方向)上贯通外罩突出部63和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孔。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保持部66的内部连接。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俯视形状例如呈圆形状。
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具有大径孔部60c和小径孔部60b。大径孔部60c在外罩突出部63的上表面开口。大径孔部60c位于比突出部倾斜面63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大径孔部60c的内径比小径孔部60b的内径大。
小径孔部60b位于比大径孔部60c靠下侧的位置,且比大径孔部60c的内径小。小径孔部60b与大径孔部60c的下端部连接。小径孔部60b的下端部在上侧轴承保持部66的内部开口。
叶轮70固定于轴31。叶轮70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底部件71。叶轮70具有护罩72、多个动叶片73以及圆环部件74。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部件71例如通过对由金属制成的板冲压加工而制造。
基底部件71具有平板部71b和夹持部件75。夹持部件75与平板部71b构成安装于轴31的安装部。平板部71b呈在径向上扩展的圆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板部71b的中心通过中心轴线J。平板部71b的上表面即上侧基底平面71d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平板部71b的下表面即下侧基底平面71f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基底部件71的下表面包括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下侧基底平面71f。并且,平板部71b呈具有下侧基底平面71f的板状。上侧基底平面71d以及下侧基底平面71f例如与水平面(XY平面)平行。平板部71b具有在中央供轴31贯通的孔。即,基底部件71具有在中央供轴31贯通的孔。
夹持部件75位于平板部71b的上侧。夹持部件75是环状的部件。夹持部件75嵌合于轴31的外周面。夹持部件75的下表面即夹持部件下表面75b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上侧基底平面71d接触。由此,平板部71b被间隔部件77与夹持部件75在轴向(Z轴方向)上夹持。夹持部件下表面75b例如与水平面(XY平面)平行。
例如,在对由金属制成的板部件冲压加工而制造基底部件71的情况下,为了将基底部件71垂直且高精度地安装于轴31,基底部件71需要用于判断是否垂直地安装的作为基准的面。即,需要设置具有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平行的平面的平板部71b。但是,由于平板部71b的厚度较薄,因此只在平板部71b将基底部件71高精度地安装于轴31较困难。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平板部71b被嵌合于轴31的间隔部件77以及夹持部件75在轴向(Z轴方向)上夹持。并且,下侧基底平面71f与平面即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接触,上侧基底平面71d与平面即夹持部件下表面75b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间隔部件77和夹持部件75,能够垂直且高精度地将平板部71b安装于轴31。其结果是,能够将叶轮70高轴精度地安装于轴31。
夹持部件75具有环状的夹持部件倾斜面75a。夹持部件倾斜面75a是面向上侧的面。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件倾斜面75a例如呈圆环状。如图6所示,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随着从上侧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因此,将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沿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顺畅地向径向外侧输送。由此,能够降低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的损失,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夹持部件倾斜面75a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随着从上侧向下侧变小。
如上所述,在通过冲压加工由金属制成的板部件来制造基底部件71的情况下,为了高精度地固定于轴31,需要设置平板部71b。此时,平板部71b具有上侧基底平面71d。因此,在平板部71b相对于吸气口80a露出的状态下,流入叶轮70的空气的一部分碰撞平面即上侧基底平面71d,易于产生空气的损失。
并且,例如即使在安装从上侧支承平板部71b的部件,且上侧基底平面71d未相对于吸气口80a露出的状态下,由于空气碰撞支承的部件主体,也存在易于产生空气的损失的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从上侧支承平板部71b的夹持部件75具有夹持部件倾斜面75a。因此,即使在对由金属制成的板部件冲压加工来制造基底部件71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夹持部件倾斜面75a将空气顺畅地向外侧输送,能够降低空气的损失。
根据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通过冲压加工来制造基底部件71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将基底部件71安装于轴31,且能够抑制产生空气的损失。因此,能够确保叶轮70相对于轴31的轴精度,且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基底部件71具有圆环部71a。即,基底部件71具有安装于轴31的安装部和圆环部71a。圆环部71a呈与平板部71b的径向外缘连接的圆环板状。即,圆环部71a呈与安装部的径向外缘连接的圆环板状。圆环部71a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圆环部71a的下表面即圆环部下表面71e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
圆环部71a的上表面即圆环部上表面71c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且与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顺滑地连接。因此,能够将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沿圆环部上表面71c和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顺滑地向径向外侧输送。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的损失,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圆环部上表面71c的上端部(径向内端部)与夹持部件倾斜面75a的下端部(径向外端部)连接。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两个面顺滑地连接,包括在各面彼此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大致相同。具体地说,所谓的圆环部上表面71c与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顺滑地连接,包括圆环部上表面71c的夹持部件倾斜面75a侧(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夹持部件倾斜面75a的圆环部上表面71c侧(径向外侧)的端部,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分别大致相同。
圆环部上表面71c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以及圆环部下表面71e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变小。圆环部下表面71e的一部分与突出部倾斜面63a在轴向(Z轴方向)上隔着间隙相向。
护罩72是与圆环部上表面71c相向的环状的部分。护罩72的内缘例如呈与圆环部71a同心的圆形状。护罩72通过动叶片73与圆环部71a固定。
护罩72具有护罩圆环部72a和护罩圆筒部72b。护罩圆环部72a呈圆环板状。护罩圆环部72a的上表面即护罩圆环部上表面72c以及护罩圆环部72a的下表面即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是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护罩圆环部上表面72c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以及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变小。
护罩圆筒部72b呈从护罩圆环部72a的内缘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护罩圆筒部72b位于比基底部件71的平板部71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圆环部件74是圆环状的部件。圆环部件74安装于护罩72的上端部。更详细地说,圆环部件74安装于护罩圆筒部72b的上端部。圆环部件74嵌合并固定于护罩圆筒部72b的径向内侧。
在圆环部件74的径向外侧的面具有圆环部件74的外径从上侧向下侧变小的台阶74c。护罩圆筒部72b的上端面同与台阶74c的轴向(Z轴方向)正交的台阶面74d接触。由此,圆环部件74相对于护罩圆筒部72b在轴向上被定位。圆环部件74的径向内侧是供来自吸气口80a的空气流入的叶轮开口部70a。
圆环部件74的内侧面是倾斜面。圆环部件74的内侧面具有上侧倾斜面部74a和下侧倾斜面部74b。上侧倾斜面部74a是随着从上侧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上侧倾斜面部74a面向吸气口80a侧(上侧)。如图4所示,上侧倾斜面部74a位于比吸气口80a的内缘80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因此,通过吸气口80a的内侧面,即后述的吸气引导部81的内侧面的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和上侧倾斜面部74a,能够构成将流入吸气口80a的空气顺利地向径向内侧引导的倾斜面。因此,在将空气导入叶轮70的内部时,不易产生损失。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并且,例如在叶轮开口部70a的内侧面即图6的例子中圆环部件74的内侧面是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面的情况下,存在流入叶轮70的空气剥离而产生空气的逆流的情况。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圆环部件74的内侧面是倾斜面,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叶轮70的空气逆流。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倾斜面74a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例如随着从上侧向下侧变大。
下侧倾斜面部74b与上侧倾斜面部74a的下端部连接。下侧倾斜面部74b的下端部与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的径向内端部连接。因此,能够将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沿下侧倾斜面部74b以及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顺畅地向径向外侧输送。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下侧倾斜面部74b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例如随着从上侧向下侧变小。下侧倾斜面部74b与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顺滑地连接。因此,能够将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沿下侧倾斜面74b以及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更顺畅地向径向外侧输送。
在下侧倾斜面部74b与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的连接处,下侧倾斜面部74b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与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大致相同。
圆环部件74的内径从上端部向连接上侧倾斜面部74a与下侧倾斜面部74b的连接点P3变小。圆环部件74的内径从连接点P3向下侧变大。即,圆环部件74的内径在连接点P3变得最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点P3处的圆环部件74的内侧面的倾斜例如与水平面(XY平面)正交。连接点P3位于比吸气口80a的内缘80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动叶片73被基底部件71的圆环部上表面71c与护罩72的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在轴向(Z轴方向)上夹持并固定。动叶片73的下端部固定于圆环部上表面71c。动叶片73的上端部固定于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73的下端部被插入并固定于位于圆环部上表面71c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73的上端部被插入并固定于位于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的槽。多个动叶片73例如沿周向而配置。
在轴向(Z轴方向)上,在护罩圆环部72a与圆环部71a之间设置有叶轮流路86。叶轮流路86被多个动叶片73分隔。叶轮流路86与叶轮开口部70a连通。叶轮流路86在叶轮70的径向外侧开口。
间隔部件77在轴向上位于上侧轴承52b与叶轮70之间。间隔部件77位于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内侧。间隔部件77位于平板部71b的下侧。间隔部件77具有间隔部件下部77a和间隔部件上部77b。间隔部件下部77a呈固定于轴31的筒状。间隔部件下部77a呈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间隔部件下部77a嵌合于轴31的外周面。间隔部件下部77a位于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小径孔部60b。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52b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即,间隔部件77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52b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间隔部件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包括间隔部件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的内圈的上端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在图6中,间隔部件77的下端部与上侧轴承52b的上端部隔着垫片间接地接触。
间隔部件上部77b从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具有间隔部件上表面77c。在图6中,间隔部件上部77b从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间隔部件上部77b呈与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上端部连接的圆环板状。间隔部件上部77b位于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大径孔部60c。
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是间隔部件上部77b的上表面。并且,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是间隔部件77的上表面。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间隔部件上表面77c例如与水平面(XY平面)平行。间隔部件上表面77c与下侧基底平面71f接触。即,间隔部件77的上表面即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下侧基底平面71f接触。
另外,间隔部件上部77b也可以从比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即,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上端部也可以比间隔部件上表面77c向上侧突出。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平板部71b设置从下侧基底平面71f向上侧凹陷的凹部,在其凹部内嵌合间隔部件下部77a的上端部。由此,间隔部件上表面77c与下侧基底平面71f接触。
叶轮70的轴向(Z轴方向)位置由间隔部件77决定。因此,能够通过调整间隔部件77的轴向尺寸,调整叶轮70与轴承保持部件60之间的间隙GA4、GA5的轴向尺寸。
间隔部件77与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间隙例如具有与间隙GA4大致相同的宽度。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在间隔部件77与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的间隙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无用的空气的流动以及循环的产生。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具有小径孔部60b和比小径孔部60b的直径大的大径孔部60c。因此,在小径孔部60b与大径孔部60c的连接处产生台阶。由此,与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是沿轴向(Z轴方向)呈直线延伸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与间隔部件77的间隙的形状变复杂。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在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与间隔部件77的间隙流动。
并且,具有间隔部件上表面77c的间隔部件上部77b从间隔部件下部77a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易于增大间隔部件上部77b的外径。由此,能够增大间隔部件上表面77c,能够增大间隔部件77与平板部71b接触的面积。因此,通过间隔部件77易于更稳定地支承基底部件71,能够进一步提高叶轮70相对于轴31的轴精度。
并且,通过使在外罩突出部63的上表面开口的大径孔部60c的内径大于小径孔部60b的内径,能够将间隔部件上部77b插入大径孔部60c。由此,能够增大间隔部件上部77b的外径,且能够将间隔部件77较深地插入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60a。因此,能够增大间隔部件77与平板部71b接触的面积而稳定地支承间隔部件71,且使送风装置1小型化。
固定部件76固定于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6例如是螺母。固定部件76被紧固并固定于轴31的上端部。此时,在轴31的上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部。固定部件76位于比基底部件71靠上侧的位置且下端部与基底部件71接触。在图6中,固定部件76的下端部与夹持部件75的上端部接触。由此,基底部件71被固定部件76与间隔部件77在轴向上夹持,且固定于轴31。因此,通过下侧基底平面71f与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接触,能够抑制基底部件71相对于轴31倾斜,且能够将基底部件71牢固地固定于轴31。
通过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将叶轮70高轴精度地固定于轴31的结构。由此,由于使叶轮70能够稳定地旋转,因此易于将空气导入送风装置1内。并且,能够易于缩小叶轮70与叶轮壳80的间隙,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另外,固定部件76不限于螺母,只要是固定于轴31的部件就不特别限定。
固定部件76具有固定部件主体部76b和固定部件上部76a。固定部件主体部76b固定于轴31。固定部件主体部76b例如是六边螺母。固定部件主体部76b的下端部与夹持部件75的上端部接触。通过从夹持部件75的上侧紧固固定部件主体部76b,能够通过夹持部件75与间隔部件77牢固地夹持平板部71b。
固定部件上部76a覆盖与固定部件主体部76b的上侧连接的轴31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上部76a呈覆盖六边螺母即固定部件主体部76b的螺纹孔部分的上侧的圆顶状。固定部件上部76a的上表面呈半球面。因此,能够将从轴31的上侧流入叶轮70的内部的空气沿固定部件上部76a的外侧面顺畅地向径向外侧输送。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夹持部件75具有夹持部件倾斜面75a,因此能够将从轴31的上侧流入叶轮70的内部的空气沿固定部件上部76a的外侧面以及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顺畅地向叶轮流路86输送。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另外,只要固定部件上部76a的下端部与固定部件主体部76b的上端部顺滑地连接,就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另外,只要固定部件主体部76b的外表面是固定部件上部76a的下端部以及夹持部件倾斜面75a顺滑地连接的倾斜面,就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上部76a的上端部例如位于比圆环部件74靠上侧的位置。固定部件上部76a的上端部位于吸气引导部81的径向内侧。即,固定部件上部76a的上端部位于比叶轮70靠上侧的位置且位于吸气口80a的径向内侧。因此,更加易于将从吸气口80a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叶轮70的内部。
如图1所示,流路部件61呈包围马达10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流路部件61的内径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变小之后,随着从内径最小处P1向下侧变大。换言之,流路部件61的径向内侧的面即流路部件内侧面61a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内侧之后,随着从径向位置最内侧处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
流路部件61的内径例如在上端部最大。换言之,流路部件内侧面61a的径向位置例如在上端部位于最靠外侧的位置。
在流路部件61与马达10的径向之间设置有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排气流路87。即,由流路部件61和马达10形成排气流路87。排气流路87设置在周向上的一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马达10的外侧面即机壳20的外周面呈沿轴向呈直线延伸的圆筒状,因此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相应于流路部件61的内径而变化。
即,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在随着从上端部向下侧变小之后,随着从宽度最小处向下侧变大。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例如在上端部最大。通过使排气流路87的宽度如此地变化,能够增大通过排气流路87内的空气的静压。由此,能够抑制通过排气流路87内的空气逆流,即能够抑制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越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内侧,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越大,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外侧。在此,由于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内侧,排气流路87的周向长度变得越小,因此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变小。另一方面,由于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外侧,排气流路87的周向长度变得越大,因此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变大。
因此,例如即使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缩小,在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靠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情况:难以充分地缩小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难以增大通过排气流路87的空气的静压。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越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位置越靠径向内侧。因此,通过缩小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易于充分地缩小流路面积。另一方面,通过增大排气流路87的径向宽度,易于充分地增大流路面积。由此,由于能够增大排气流路87的流路面积的变化,因此易于增大通过排气流路87的空气的静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通过排气流路87的空气逆流。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排气流路的径向位置包括排气流路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
机壳20的周壁21露出于排气流路87。因此,易于通过在排气流路87流动的空气冷却机壳20。因此,机壳20例如由铝等导热率优越的金属制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通过在排气流路87流动的空气隔着机壳20的周壁21间接地冷却定子铁芯41。
在排气流路87的下端部设置有排气口88。排气口88是排出从吸气口80a流入送风装置1的空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口88的轴向位置与机壳20的下端部的轴向位置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在流路部件61的径向外侧的面设置有从下侧向上侧流路部件61的外径变小的台阶65。
如图1所示,多个静叶片67位于流路部件61与马达10的径向之间。即,静叶片67位于排气流路87内。静叶片67对在排气流路87内流动的空气整流。如图2所示,多个静叶片67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静叶片67具有静叶片下部67a和静叶片上部67b。静叶片下部67a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
静叶片上部67b与静叶片下部67a的上端部连接。静叶片上部67b随着从下侧向上侧,俯视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θz方向)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下部67a与静叶片上部67b例如是单一部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67例如与轴承保持部件60是单一部件。
如图1所示,叶轮壳80是圆筒状部件。叶轮壳80安装于流路部件61的上端部。叶轮壳80包围叶轮70的上方以及径向外侧。叶轮壳80具有叶轮壳主体部82和吸气引导部81。
叶轮壳主体部82呈包围叶轮70的径向外侧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在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内侧嵌合有流路部件61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件61的上端部例如被压入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内侧。
如图6所示,在叶轮壳主体部82的下端部设置有从上侧向下侧叶轮壳主体部82的内径变大的台阶83。流路部件61的上端面同与台阶83的轴向(Z轴方向)正交的台阶面83a接触。叶轮壳主体部82的下端部同流路部件61的与台阶65的轴向正交的台阶面65a接触。由此,叶轮壳主体部82相对于流路部件61在轴向上被定位。
叶轮壳主体部82的内侧面具有弯曲面82a和相向面82b。弯曲面82a是从上侧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的截面观察呈圆弧状的曲面。弯曲面82a与流路部件内侧面61a无级地连续地连接。因此,在沿弯曲面82a流动的空气流入排气流路87时,不易产生损失。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弯曲面82a与叶轮70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在径向上相向。弯曲面82a与叶轮70的径向之间设置有连接叶轮流路86与排气流路87的连接流路84。
连接流路84的径向宽度随着从上侧向下侧变大。即,连接流路84的径向宽度在下端部最大。连接流路84的下端部是与排气流路87的上端部连接的部分。连接流路84的下端部的径向宽度与排气流路87的上端部的径向宽度相同。
如上所述,在排气流路87的上部侧,随着从上侧向下侧排气流路87的宽度变小。因此,在从连接流路84至排气流路87的上部侧的流路中,在连接流路84与排气流路87的连接处,流路的宽度最大。换言之,在从连接流路84至排气流路87的上部侧的流路中宽度最大处设置有叶轮壳80与流路部件61的连接部即台阶83。
弯曲面82a的上端部P2位于比护罩圆环部下表面72d的径向外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因此,从叶轮流路86向叶轮70的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不会碰撞到上端部P2。由此,能够抑制空气进入护罩圆环部72a的径向外端部与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之间的间隙GA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间隙GA2的宽度比相向面82b与护罩圆环部上表面72c的间隙GA3的宽度小。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流路84流动的空气通过间隙GA2向间隙GA3流入。
弯曲面82a的上端部P2位于比护罩圆环部72a的上表面的径向外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从叶轮流路86向叶轮70的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易于沿弯曲面82a流动。由此,能够降低空气从叶轮流路86通过连接流路84向排气流路87流动时的损失。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相向面82b是与护罩圆环部72a相向的面。相向面82b呈模仿护罩圆环部上表面72c的形状。因此,易于缩小相向面82b与护罩圆环部上表面72c的间隙GA3的宽度。
例如,若间隙GA3的宽度过大,则由于间隙GA3内的压力变低,因此空气易于在间隙GA3内流动,容易增大损失。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易于缩小间隙GA3的宽度,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在间隙GA3内流动,能够降低空气的损失。
吸气引导部81从叶轮壳主体部82的上端部的内缘向径向内侧突出。吸气引导部81例如呈圆环状。吸气引导部81的内侧是吸气口80a。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引导部81的内侧面即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呈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
因此,能够将从吸气口80a流入送风装置1的空气通过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和位于比吸气口80a的内缘80b靠径向内侧的上侧倾斜面部74a顺畅地输送至叶轮70的内部。
并且,例如在使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呈沿圆环部件74的上侧倾斜面部74a延伸至连接点P3的形状的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相同,易于将空气输送至叶轮70的内部。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增大吸气引导部81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因此,若想要维持叶轮70的轴向尺寸,则产生送风装置1在轴向上大型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若为了维持送风装置1的轴向尺寸而缩小叶轮70的轴向尺寸,则需要缩小叶轮70的轴向尺寸占送风装置1的轴向尺寸的比例。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圆环部件74具有上侧倾斜面部74a,通过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和上侧倾斜面部74a将空气顺畅地向径向内侧输送。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损失的产生,且能够增大叶轮70的轴向尺寸占送风装置1的轴向尺寸的比例。
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的倾斜度随着从上侧向下侧变大。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的径向内端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与上侧倾斜面部74a的上端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大致相同。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的径向内端部与上侧倾斜面部74a的上端部在径向上位置大致相同。
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和上侧倾斜面部74a例如位于包括吸气引导部内侧面81a和上侧倾斜面部74a的顺滑的同一曲面上。因此,能够使空气从吸气口80a进一步顺畅地向径向内侧输送,并向叶轮70内部流入。
吸气引导部81位于圆环部件74的上侧。吸气引导部81与圆环部件74的轴向(Z轴方向)间隙GA1的宽度比间隙GA3的宽度小。由此,能够抑制从吸气口80a流入叶轮70的空气通过间隙GA1向间隙GA3流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部件74与叶轮壳主体部82的径向间隙GA6的宽度与间隙GA1的宽度大致相同。即,间隙GA6的宽度比间隙GA3的宽度小。间隙GA6连接间隙GA1与间隙GA3。通过使间隙GA6的宽度与间隙GA1的宽度大致相同地小,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从间隙GA1流入间隙GA3。
如图1所示,若叶轮70通过马达10旋转,则空气从吸气口80a流入叶轮70。流入叶轮70内的空气从叶轮流路86向径向外侧排出。从叶轮流路86排出的空气通过连接流路84以及排气流路87从上侧向下侧行进,从排气口88向下排出。由此,送风装置1输送空气。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如下情况: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
在上述说明中,是整个上侧倾斜面部74a位于比内缘80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上侧倾斜面部74a的一部分位于比内缘80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上侧倾斜面部74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吸气口80a的内缘80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部件74的内侧面也可以不具有下侧倾斜面部74b。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罩突出部63也可以沿保持部件主体部62的整个径向设置。在该情况下,突出部倾斜面63a也可以与叶轮70的整个圆环部下表面71e相向。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增大间隙GA4延长的长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向间隙GA4流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主体部76b也可以埋入夹持部件75。即,也可以固定部件上部76a的外侧面与夹持部件倾斜面75a连接。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固定部件上部76a的外侧面和夹持部件倾斜面75a将空气进一步顺畅地向径向外侧输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70也可以是单一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静叶片67与流路部件61也可以是单一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送风装置2具有轴承保持部件160、叶轮170、固定部件76、间隔部件77、流路部件61以及叶轮壳80。轴承保持部件160具有保持部件主体部162、外罩突出部163以及上侧轴承保持部66。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主体部162与外罩突出部163是彼此不同的部件。即,外罩突出部163与上盖部162b是分体部件。因此,在叶轮170的形状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等,能够通过只更换外罩突出部163,缩小间隙GA4的宽度。外罩突出部163固定于保持部件主体部162的上表面即主体部上表面162a。轴承保持部件16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部件60的结构相同。
叶轮170具有基底部件171、护罩172以及动叶片173。基底部件171具有圆环部71a和安装部175。安装部175的形状,呈连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部件75与平板部71b的形状。即,本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171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7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部件75作为单一部件的部件。即,基底部件171是单一部件且与间隔部件77是分体部件。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夹持部件,就能够削减送风装置2的零件数。由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2的批量生产性,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本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171例如通过模铸被制造。
基底部件171具有平面即下侧基底平面171a。下侧基底平面171a是基底部件17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下侧基底平面17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侧基底平面71f相同。间隔部件上表面77c与下侧基底平面171a接触。
但是,由于通过模铸制造的部件不易出精度,因此对于需要精度的部分需要施加切削加工等后续加工。因此,在通过模铸制造固定于轴31的基底部件171的情况下,需要对固定于轴31的部分施加后续加工。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需要通过切削加工高精度地制造嵌合的内侧面。
在此,例如也能够通过模铸将基底部件171与间隔部件77制造成单一部件。但是,此时,通过模铸制造的部件的与轴31嵌合的部分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增大为间隔部件77的尺寸。因此,增加后续加工的工夫,增加制造基底部件171的工夫和成本。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基底部件171与间隔部件77是分体部件。因此,能够缩小基底部件171的嵌合于轴31的部分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由此,即使在通过模铸制造基底部件171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施加切削加工等追加加工的工夫。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制造基底部件171的工夫和成本的增加。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基底部件171具有平面即下侧基底平面171a。因此,使下侧基底平面171a与间隔部件上表面77c接触,通过间隔部件77与固定部件76夹持基底部件171,能够将基底部件171高精度地安装于轴31。
护罩172具有护罩圆环部72a和护罩圆筒部174。护罩圆筒部174的形状是连接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护罩圆筒部7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圆环部件74的形状。即,本实施方式的护罩圆筒部17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护罩7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圆环部件74作为单一部件的部件。
护罩圆筒部174的内侧面具有上侧倾斜面部174a和下侧倾斜面部174b。上侧倾斜面部174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圆环部件74的上侧倾斜面部74a相同。下侧倾斜面部174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圆环部件74的下侧倾斜面部74b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173与护罩172是单一部件。动叶片173与护罩172例如通过模铸而制造为单一部件。
动叶片173与护罩172的连接处的上端部位于比护罩圆筒部174的内径最小的连接点P3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上侧倾斜面部174a的径向内侧的空气向上侧逆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个动叶片173位于比连接点P3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上侧倾斜面部174a的径向内侧的空气向上侧逆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采用以下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叶片173与护罩172的连接处的上端部与连接点P3的位置也可以在轴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动叶片173与护罩172的连接处的上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与连接点P3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连接点P3靠下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动叶片173与护罩172的连接处的上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与连接点P3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连接点P3靠下侧的位置,动叶片173的其他部分也可以位于比连接点P3靠上侧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送风装置3中,马达罩226具有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68b。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呈从突出部倾斜面263a向上侧突出的环状。在图8中,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位于突出部倾斜面263a的径向内端部(上端部)。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的上表面呈沿基底部件71的下表面的形状。
第二环状突出部268b呈从突出部倾斜面263a向上侧突出,且位于比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的环状。因此,通过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和第二环状突出部268b,在外罩突出部263与叶轮70的轴向间隙GA7内构成迷宫结构。由此,能够抑制空气通过间隙GA7。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3的送风效率。第二环状突出部268b的上表面呈沿基底部件71的下表面的形状。
另外,也可以设置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突出部来代替第一环状突出部268a以及第二环状突出部268b。
图9所示的吸尘器100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由此,得到送风效率优越的吸尘器100。
另外,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也可以用于所有设备。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例如能够用于吸尘器、干燥机等。
并且,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各结构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Claims (14)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轴,所述轴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相向;
上侧轴承,其在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叶轮,其在比所述上侧轴承靠上侧的位置,安装于所述轴;
间隔部件,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上侧轴承与所述叶轮之间;以及
固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轴,
所述叶轮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底部件,
所述基底部件在中央具有供所述轴通过的孔,
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件的下表面包括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下侧基底平面,
所述间隔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的上端部接触,
所述间隔部件的上表面即间隔部件上表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所述下侧基底平面接触,
所述固定部件位于比所述基底部件靠上侧的位置且下端部与所述基底部件接触,
所述基底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间隔部件在轴向上夹持,且固定于所述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
固定部件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固定部件上部,其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部的上侧连接,且覆盖所述轴的上侧,
所述固定部件上部的上表面呈半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包围所述叶轮的上方以及径向外侧的叶轮壳,
所述叶轮壳具有在上侧开口的吸气口,
所述固定部件上部的上端部位于比所述叶轮靠上侧的位置且位于所述吸气口的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件具有:
板状的平板部,其具有所述下侧基底平面;以及
夹持部件,其位于所述平板部的上侧,
所述平板部的上表面即上侧基底平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
所述夹持部件的下表面即夹持部件下表面是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且与所述上侧基底平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件具有环状的夹持部件倾斜面,
所述夹持部件倾斜面随着从上侧向下侧而位于径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件具有与所述平板部的径向外缘连接的圆环板状的圆环部,
所述圆环部的上表面即圆环部上表面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且与所述夹持部件倾斜面顺滑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
筒状的间隔部件下部,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间隔部件上部,其从所述间隔部件下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具有所述间隔部件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件是单一部件,且与所述间隔部件是分体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或7、8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的马达罩,
所述基底部件具有安装于所述轴的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的径向外缘连接的圆环板状的圆环部,
所述圆环部的下表面即圆环部下表面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
所述马达罩具有覆盖所述定子的上侧的上盖部和从所述上盖部向上侧突出的环状的外罩突出部,
所述外罩突出部具有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相向的突出部倾斜面,
所述突出部倾斜面呈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而位于下侧且沿所述圆环部下表面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部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即上盖部上表面,
所述上盖部上表面在比所述外罩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在轴向上隔着间隙相向,
所述上盖部上表面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的轴向间隙比所述外罩突出部与所述圆环部下表面的轴向间隙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罩具有:
环状的第一环状突出部,其从所述突出部倾斜面向上侧突出;以及
环状的第二环状突出部,其从所述突出部倾斜面向上侧突出,且位于比所述第一环状突出部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突出部与所述上盖部是分体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罩具有环状的轴承保持部件,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具有所述上盖部,且所述轴承保持部件保持所述上侧轴承,
所述轴承保持部件具有在轴向上贯通所述轴承保持部件的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
所述间隔部件位于所述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的内侧,
所述轴承保持部件贯通孔具有:
大径孔部;以及
小径孔部,其位于比所述大径孔部靠下侧的位置,且比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小。
14.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1620319167.9U 2015-06-16 2016-04-15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Active CN2055333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80176P 2015-06-16 2015-06-16
US62/180,176 2015-06-16
JP2015213626A JP2017008920A (ja) 2015-06-16 2015-10-30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JP2015-213626 2015-10-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33355U true CN205533355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93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19167.9U Active CN205533355U (zh) 2015-06-16 2016-04-15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3335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3406A (zh) * 2017-01-06 2017-03-22 深圳市高科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转速空气压缩风机系统
EP3456232A1 (en) * 2017-09-13 2019-03-2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CN110657113A (zh) * 2018-06-29 2020-01-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EP3832139A1 (en) * 2019-12-03 2021-06-09 China Drive Motors (Shenzhen) Co., Ltd. High speed fan with bearing dampers
CN113074127A (zh) * 2020-01-06 2021-07-06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3406A (zh) * 2017-01-06 2017-03-22 深圳市高科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转速空气压缩风机系统
CN106523406B (zh) * 2017-01-06 2019-08-16 深圳市高科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转速空气压缩风机系统
EP3456232A1 (en) * 2017-09-13 2019-03-2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CN110657113A (zh) * 2018-06-29 2020-01-0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EP3832139A1 (en) * 2019-12-03 2021-06-09 China Drive Motors (Shenzhen) Co., Ltd. High speed fan with bearing dampers
CN113074127A (zh) * 2020-01-06 2021-07-06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33355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7614888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350900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6272382U (zh) 电机
CN203404127U (zh) 离心式风扇
CN205595953U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20090081036A1 (en) Axial flow fan
US8899946B2 (en) Fan having a balance correction portion
CN105090099B (zh) 吊扇马达
US9404502B2 (en) Centrifugal fan device
US20080218018A1 (en) Cooling fan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CN107636940B (zh) 马达
CN102758780A (zh) 离心风扇
US8322998B2 (en) Serial axial fan
CN204942101U (zh) 风扇
CN101138146A (zh) 带有滑动轴承的电动机
US8246329B2 (en) Fan
CN105805019B (zh) 离心泵
CN203655686U (zh) 一种风机的支架组件及其应用的鼓风机
CN205592168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5544731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5779798U (zh) 风扇以及干燥机
CN205592169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5533414U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208522576U (zh) 马达、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