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793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7931A
CN107527931A CN201710220048.7A CN201710220048A CN107527931A CN 107527931 A CN107527931 A CN 107527931A CN 201710220048 A CN201710220048 A CN 201710220048A CN 107527931 A CN107527931 A CN 107527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film
organic resin
detecting electrode
layer
inorganic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200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7931B (zh
Inventor
神谷哲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527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7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7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79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3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41Short-circuit preven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基板的第一面且面状排列有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覆盖像素区域的与基板侧相反一侧的面的密封层;在相对于像素区域位于设置密封层的一侧的面的像素区域的上侧的层,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在像素区域的上侧的层且与第一检测电极不同的层,在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检测电极,密封层至少包括有机树脂膜、设置于有机树脂膜下层侧的第一无机绝缘膜和设置于有机树脂膜上层侧的第二无机绝缘膜,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中的任一者的电极设置于有机树脂膜上侧的层,另一者的电极设置于有机树脂膜下侧的层,由两者夹着有机树脂膜。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短路。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具有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包含于显示装置的触摸传感器的电极构造。
背景技术
触摸在画面中显示的图标等图像来进行操作的电子设备得到普及。在这样的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显示面板被称为触摸面板(或者触摸屏)。触摸面板采用静电电容式的触摸传感器。静电电容式的触摸传感器中,有将被称为Tx电极和Rx电极的一对传感器电极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作为输入信号检测出的结构。
现有的触摸面板具有将触摸传感器面板和显示面板重叠的构造。但是,重叠2个面板的构造中存在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的问题。例如在被称为挠性显示器的弯曲或折曲的显示装置中,重叠触摸传感器面板和显示面板的构造成为阻碍柔软性的主要原因。
于是公开了将触摸传感器的功能组合于显示面板内的构造。例如公开了,在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下称为“有机EL元件”。)的显示面板中,隔着作为密封膜设置的无机绝缘膜配置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将触摸传感器设置于面板内的被称为单元内(in cell)型的显示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15-0502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设置于显示装置的密封膜要求无缺陷。当在密封膜中存在缺陷时,水分等侵入形成有显示元件、电路元件的区域,成为导致该元件的特性劣化的原因。例如,设置于像素的有机EL元件由于水分等而劣化,因此密封膜的缺陷成为显示不良的原因。
阻断水分侵入的致密的密封膜通过利用等离子体CVD(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的薄膜处理来制作。密封膜的缺陷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由于附着于被成膜面的异物而产生的。例如,在密封膜的制作前,如果颗粒等异物附着于基板的被成膜面,则密封膜不能够均匀地形成而在异物附着的区域产生缺陷。结果,水分等从密封膜的缺陷部分侵入,导致有机EL元件的劣化。
在日本特开2015-050245号公报公开的显示装置中,包括在密封膜的成膜前形成第一检测电极的工序。用于形成第一检测电极的导电膜通常通过溅射法等成膜。利用溅射法的成膜工序是产生异物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在该工序中附着异物的状态下形成密封膜,则在密封膜产生缺陷。进而,当隔着含有缺陷部分的密封膜形成第二检测电极时,发生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短路的不良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基板的第一面、面状排列有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覆盖像素区域的与基板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密封层;在相对于像素区域设置密封层的一侧的面,在像素区域的上侧的层中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检测电极;和在像素区域的上侧的层,在与第一检测电极不同的层中在与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检测电极,密封层至少包括有机树脂膜、设置于有机树脂膜的下层侧的第一无机绝缘膜、设置于有机树脂膜的上层侧的第二无机绝缘膜,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中某一者的电极设置于有机树脂膜的上侧的层,其它电极设置于有机树脂膜的下侧的层,由两者夹着有机树脂膜而配置。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附着异物的状态下形成密封膜,也能够由有机树脂膜包覆该异物,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域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C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D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像素区域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8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端子部的平面图。
图8B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端子电极连接的配线的截面图。
图8C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端子电极的截面图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显示装置,102……基板,104……像素区域,106……像素,108……触摸传感器,109……触摸传感器控制部,110……驱动电路,112……端子部,113……端子电极,114……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6……偏光板,118……周边区域,120……开口区域,122……电路元件层,124……显示元件层,126……密封层,128……第一无机绝缘膜,130……有机树脂膜,132……第二无机绝缘膜,134……第一检测电极,136……第一配线,138……第一检测电极图案,140……第二检测电极,142……第二配线,144……第二检测电极图案,146……晶体管,148……晶体管,150……有机EL元件,152……第一电容元件,154……第二电容元件,156……基底绝缘层,158……半导体层,160……栅极绝缘层,162……栅极电极,164……源极-漏极配线,166……第一绝缘层,168……第二绝缘层,170……像素电极,171……氧化物导电膜,172……有机层,174……相对电极,176……分隔层,178……第一电容电极,180……第二电容电极,182……第三绝缘层,184……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施,并不被以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限定性解释。附图中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有时与实际方式相比,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进行表示,但这仅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已有的图中已述的部件同样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在数字后加有a、b等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详细说明。进而对各部件标注“第一”、“第二”的文字是为了区别各部件而使用的方便的标识,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没有更深的意味。
本说明书中,在某个部件或区域处于其它部件或区域之“上(或下)”时,只要没有特别限定,不仅指处于其它部件或区域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也包括处于其它部件或区域的上方(或下方)的情况,即,也包括在其它部件或区域的上方(或下方)在中间还存在其它构成要素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截面视图中,将相对于基板配置第二基板的一侧称为“上”,将其反向称为“下”以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以立体图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具有设置像素区域104的基板102。在像素区域104中,多个像素106例如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排列。与像素区域104重叠地设置触摸传感器108。多个像素106和触摸传感器108以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基板102中的像素区域104的外侧设置驱动电路110a。此外,在基板102配置对驱动电路110a输入信号的第一端子部112a和输出触摸传感器108的信号的第二端子部112b。第一端子部112a与第一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4a连接,第二端子部112b与第二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4b连接。显示装置100根据从第一端子部112a输入的影像信号等显示图像,从第二端子部112b输出触摸传感器108的信号。另外,在图1中,第一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4a和第二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4b单独设置,但也可以一体化。
基板102由玻璃、塑料(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聚丙烯酸酯等)等部件构成。在基板102的材质为塑料时,通过基板的薄板化能够使显示装置100具有可挠性。即,通过作为基板102使用塑料基板,能够实现可挠显示器。
在像素区域104和触摸传感器108上设置含有偏光件的偏光板116。例如,偏光板116由显现圆偏光性的偏光件构成。偏光板116由包含偏光件的膜基材形成。通过与像素区域104重叠地设置偏光板116,能够防止向显示画面的映入(镜面化)。
另外,虽然在图1中省略了,但像素106还包括显示元件和电路元件。触摸传感器108优选是静电电容式的,由第一检测配线图案(Tx配线图案)和第二检测配线图案(Rx配线图案)构成。在像素区域104与触摸传感器108间配置绝缘膜,配置成使得彼此间不会短路。
图2以立体图表示配置在像素区域104上的触摸传感器108的结构。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在基板102上层叠有设置电路元件的电路元件层122、设置显示元件的显示元件层124、包含触摸传感器用的检测电极的密封层126的构造。密封层126以在使观察者侧的主面为上时覆盖像素区域的上侧的面的方式设置。
电路元件层122包括晶体管、电容器等电路元件和与电路元件连接的配线。此外,电路元件层122包括由至少一层的无机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膜、由至少一层的有机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性的平坦化膜。电路元件层122是包括配置于像素区域104的外侧的驱动电路110的层。驱动电路110由晶体管、电容器、电阻等元件形成。
显示元件层124作为显示元件使用发光元件或由于电压的施加而显现电光学效应的元件等。作为发光元件使用有机EL元件时,显示元件层124包括区分为阳极和阴极的电极、含有有机EL材料的有机层、将由有机EL元件形成的像素间分离的绝缘性的分隔层。
像素区域104包括电路元件层122和显示元件层124。例如,像素区域104中的各像素106包括有机EL元件和驱动有机EL元件的晶体管。
密封层126具有多个膜层叠的构造。图2中,作为密封层126具有第一无机绝缘膜128、有机树脂膜130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层叠的构造。密封层126利用组合不同材料的层叠构造来提高密封性能。例如具有即使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含有缺陷,也能够使有机树脂膜130填埋该缺陷部分,进而设置第二无机绝缘膜132,来补充由该缺陷引起的密封性能的劣化的构造。此时,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可以以覆盖像素区域104的整面和像素区域104的外侧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可以以覆盖有机树脂膜130的更外侧的区域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外周端部并非必须一致。
密封层126内包有构成触摸传感器108的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至少一方或双方。第一检测电极134以在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二检测电极140以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一方向能够为任意的方向,例如能够为与像素的排列对应地沿着列方向的方向。此时,作为第二方向,能够为沿着像素的行方向的排列的方向。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分别配置多个,在像素区域形成第一检测电极图案和第二检测电极图案。另外,图2中仅表示了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一部分,这些检测电极遍及像素区域104的大致全体排列配置有多个。
这样的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至少隔着构成密封层126的有机树脂膜130配置。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利用有机树脂膜130被绝缘。即,在有机树脂膜130的一面侧配置第一检测电极134,在与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侧配置第二检测电极140。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隔着有机树脂膜130配置而被绝缘,在两检测电极间产生静电电容。
图3A、图3B、图3C和图3D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在基板102上层叠电路元件层122、显示元件层124、密封层126的构造中的密封层126和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状态。显示元件层124具有像素电极170、有机层172和相对电极174层叠的构造。密封层126具有第一无机绝缘膜128、有机树脂膜130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层叠的构造,配置在相对电极174的上层侧。
图3A表示在密封层126中,在第一无机绝缘膜128与有机树脂膜130间设置有第一检测电极134、在有机树脂膜130与第二无机绝缘膜132间设置有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结构。图3B表示在第一无机绝缘膜128与有机树脂膜130间设置有第一检测电极134、在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上层设置有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结构。图3C表示在密封层126中,有机树脂膜130至少包括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和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第一检测电极134设置于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与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之间,第二检测电极140设置于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与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之间。此外,图3D表示,第一检测电极134设置于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与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之间,第二检测电极140设置于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上层。
如图3A、图3B、图3C和图3D所示,在任一情况下均具有在第一检测电极134与第二检测电极140之间隔着有机树脂膜的构造。根据这样的构造,例如,即使在用于形成第一检测电极134的导电膜的成膜时发生异物附着,而且残留至之后的工序,也能够利用有机树脂膜填埋该异物。有机树脂膜由涂敷法或蒸镀法制作,在基板附着有机树脂材料(或有机树脂材料的前体)的阶段具有流动性。因此,即使局部附着有异物,利用有机树脂材料的制法的特性,也能够将由异物引起的突起填埋,能够使有机树脂膜130的表面大致平坦。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短路。
另外,在图3A、图3B、图3C和图3D中虽然没有表示,但在第二无机绝缘膜132或第二检测电极140上也可以设置有偏光板。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显示装置100中的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配置的平面图。图4表示多个第一检测电极134在Y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检测电极图案138、多个第二检测电极140在X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二检测电极图案144的状态。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形状是任意的。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可以是长方形(条纹),也可以如图所示具有将菱(钻石)形的电极连接的形状。通过采用这样的将长方形(条纹)或菱(钻石)形连接而配置的形状的检测电极,能够实现触摸传感器108的检测灵敏度的提高。
第一检测电极图案138和第二检测电极图案144配置在与像素区域104重叠的区域。从像素区域104引出的第一检测电极134的第一配线136与第二端子部112b连接。此外,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第二配线142也从像素区域104引出至基板102的端部,沿着基板102的一边配置,与第二端子部112b连接。第二配线142可以在基板102中配置在与配置驱动电路110b的区域重叠的区域。通过重叠配置第二配线142和驱动电路110b,实现显示面板的狭边框化。
另外,在基板102设置有包围像素区域104的开口区域120。开口区域120的详细内容利用后述的像素区域104的截面构造进行说明。第一配线136和第二配线142从像素区域104越过该开口区域120引出至基板102的周缘部。
第二端子部112b经由第二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4b与触摸传感器控制部109连接。即,由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得到的检测信号利用第一配线136和第二配线142传递至第二端子部112b,经由第二挠性印刷配线基板114b输出至触摸传感器控制部109。
这样,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中,构成触摸传感器的第一检测电极图案138和第二检测电极图案144设置于基板102。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00的薄型化。如图2所示,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以埋设于密封层126的方式、或者以与密封层126接触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用于在第一检测电极134与第二检测电极140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的电介质层,由密封层126的一部分代替,因此显示装置100能够进一步薄型化。
接着,对第一检测电极134、第二检测电极140和设置有这些检测电极的密封层126的详细内容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截面构造。图5示意性地表示位于像素区域104和像素区域104的外侧的周边区域118的截面构造。该截面构造与沿图4所示的X1-X2线的构造对应。另外,图5所示的密封层126以及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结构与图3A对应。
如图5所示,在基板102上设置像素区域104、周边区域118。周边区域118包括开口区域120和驱动电路110b。像素区域104包括晶体管146、有机EL元件150、第一电容元件152、第二电容元件154。在图6表示这些元件的详细内容。
如图6所示,有机EL元件150与晶体管146电连接。晶体管146利用施加于栅极的影像信号控制在源极-漏极间流动的电流,利用该电流控制有机EL元件150的发光亮度。第一电容元件152为了保持晶体管146的栅极电压而设置,第二电容元件154为了调整在有机EL元件150流动的电流量而设置。另外,第二电容元件154不是必需的结构因此能够省略。
在基板102的第一面设置基底绝缘层156。晶体管146设置在基底绝缘层156上。晶体管146包括半导体层158、栅极绝缘层160、栅极电极162层叠的构造。半导体层158由非晶或多晶的硅、或氧化物半导体等形成。源极-漏极配线164隔着第一绝缘层166设置在栅极电极162的上层。在源极-漏极配线164的上层设置作为平坦化层的第二绝缘层168。第一绝缘层166由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第二绝缘层168由聚酰亚胺、丙烯酸等有机绝缘材料形成。
在第二绝缘层168的上表面设置有机EL元件150。有机EL元件150具有与晶体管146电连接的像素电极170、有机层172和相对电极174层叠的构造。有机EL元件150是2端子元件,通过控制像素电极170与相对电极174之间的电压而控制发光。在第二绝缘层168上,以覆盖像素电极170的周缘部而使内侧区域露出的方式设置分隔层176。相对电极174设置在有机层172的上表面。有机层172从与像素电极170重叠的区域设置到分隔层176的上表面部。分隔层176覆盖像素电极170的周缘部,并且为了在像素电极170的端部形成顺畅的阶梯,由有机树脂材料形成。作为有机树脂材料,使用丙烯酸、聚酰亚胺等。
有机层172由包括有机EL材料的单层或多个层形成。有机层172使用低分子类或高分子类的有机材料形成。在使用低分子类的有机材料时,有机层172在包括有机EL材料的发光层之外,还以隔着该发光层的方式包括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等。例如,有机层172能够是由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夹着发光层的构造。此外,有机层172除了空穴注入层和电子注入层之外,还可以适当添加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空穴阻挡层、电子阻挡层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机EL元件150具有将由有机层172发出的光向相对电极174侧照射的所谓顶部发射型的构造。因此,像素电极170优选具有光反射性。像素电极170由铝(Al)、银(Ag)等光反射性的金属材料形成,而且具有利用空穴注入性优异的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的透明导电层和光反射性的金属层层叠的构造。
相对电极174为了使由有机层172发出的光透过,由具有透光性而且具有导电性的ITO、IZO等透明导电膜形成。在相对电极174与有机层172的分界面,为了提高载体注入性,可以设置有包括锂等碱金属或镁等碱土类金属的层。
第一电容元件152使用栅极绝缘层160作为电介质膜,在半导体层158和第一电容电极178重叠的区域形成。此外,第二电容元件154将设置在像素电极170与第二电容电极180之间的第三绝缘层182用作电介质膜,由像素电极170和与像素电极重叠设置的第二电容电极180形成。第三绝缘层182由氮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
在有机EL元件150的上层设置密封层126。密封层126为了防止水分等侵入有机EL元件150而设置。密封层126具有从有机EL元件150侧层叠第一无机绝缘膜128、有机树脂膜130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构造。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由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是通过溅射法、等离子体CVD法等形成这些无机绝缘材料的覆膜。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以0.1μm~10μm、优选0.5μm~5μm的厚度形成。
另外,如后述的图8A所示,为了使第二端子部112b的区域露出,优选在基板102的整面成膜后进行利用光刻的图案化,或在成膜时使用掩模(在成膜面设置有开口部的金属掩模等),使得至少在第二端子部12b不形成绝缘膜。
有机树脂膜130优选由丙烯酸、聚酰亚胺、环氧等形成。有机树脂膜130由这样的有机材料,设置成1μm~20μm、优选2μm~10μm的厚度。有机树脂膜130通过旋涂等涂敷法、使用有机材料源的蒸镀法成膜。但是,有机树脂膜130优选以端部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密封的方式,形成在包括像素区域104的规定的区域内。例如,有机树脂膜130的端部(轮廓部)优选设置在与开口区域120重叠的位置。因此,优选有机树脂膜130在通过涂敷法对基板102整面成膜后,通过蚀刻去除外周区域,或通过使用使被蒸镀面开口的掩模的蒸镀法(掩模蒸镀)、喷墨印刷、柔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形成预定的图案。
另外,在图6中虽然省略了,但在密封层126的上表面,如图1所示设置偏光板116。在偏光板116中除了偏光件以外还可以适当包括滤色片层、遮光层。
形成触摸传感器108的第一检测电极134设置在第一无机绝缘膜128与有机树脂膜130之间。第二检测电极140设置在有机树脂膜130与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之间。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为了使从有机EL元件150出射的光透过,优选由透明导电膜形成。作为一种透明导电膜的ITO、IZO的覆膜由溅射法制作。此外,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可以使用银纳米线由印刷法制作。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检测电极134的上层形成有机树脂膜130,因此即使形成第一检测电极134的透明导电膜成膜后附着了异物,也能够由有机树脂膜130包覆该异物。由此,能够防止在有机树脂膜130上形成的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一检测电极134短路。进而,在有机树脂膜130的上层(第二检测电极140的上层)设置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因此能够维持作为密封层126的功能。
图5中,在处于像素区域104的外侧的周边区域118中包含的驱动电路110b设置有晶体管148a、148b。例如,晶体管148a是n沟道型晶体管,晶体管148b是p沟道型晶体管。由这样的晶体管形成驱动电路。
被称为开口区域120的区域,设置在像素区域104与驱动电路110b之间。开口区域120设置有贯通第二绝缘层168的开口部184。开口部184沿像素区域104的至少一边设置。第二绝缘层168由开口部184分断在像素区域104侧和驱动电路110b侧。此外,分隔层176也在开口部184被分断。第二绝缘层168上的第三绝缘层182和设置于分隔层176的上表面的相对电极174沿开口部184的侧面和底面设置。
构成密封层126的有机树脂膜130的端部配置在开口部184。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延伸至有机树脂膜130的端部的外侧。由此,在有机树脂膜130的外侧区域,形成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相接触的构造。换言之,有机树脂膜130具有被夹入于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之中,端部不露出的构造。利用该构造,能够防止水分等从有机树脂膜130的端部侵入。另外,有机树脂膜130的端部处于像素区域104的外侧即可,通过使该端部与开口部184重叠,在开口区域120中,能够设置由无机绝缘材料形成的第一绝缘层166、第三绝缘层182、相对电极174、第一无机绝缘膜128、第二配线142、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层叠的区域。利用该层叠构造,能够提高密封性能。
这样,在周边区域118中由有机绝缘材料形成的第二绝缘层168和分隔层176被开口部184分断,以覆盖开口部184的侧面和底面的方式配置由无机材料形成的第三绝缘层182和相对电极174,由此形成密封构造。第三绝缘层182在开口部184的底部以与由无机材料形成的第一绝缘层166紧贴的方式设置。由有机绝缘材料形成的第二绝缘层168和分隔层176被无机材料的层夹着,由此,能够防止水分从基板102的端部侵入像素区域104。设置将第二绝缘层168和分隔层176分离的开口部184的区域能够作为水分阻断区域起作用,能够将其构造称为“水分阻断构造”。
与第二检测电极140连接的第二配线142越过开口区域120配置在驱动电路110b上。第二配线142还延伸设置到基板102的端部侧。第二配线142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夹着而配置。即,第二配线142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保护。
图7表示与图4所示的Y1-Y2线对应的截面构造。在图7中也表示了像素区域104和周边区域118。在周边区域118中包括开口区域120。在开口区域120中具有在开口部184层叠由无机绝缘材料形成的第一绝缘层166、第三绝缘层182、相对电极174、第一无机绝缘膜128、第二检测电极140、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区域。与第一检测电极134连接的第一配线136沿第一无机绝缘膜128的上表面配置,越过开口区域120,延伸设置至基板102的端部侧。第一配线136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夹着而配置。由此第一配线136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保护。
图8A、图8B和图8C表示第一配线136、第二配线142所连接的第二端子部112b的结构。图8A表示第二端子部112b的平面图。第二端子部112b中排列有多个端子电极。图8A在第二端子部112b作为一例表示端子电极113a~113d。此外,沿图8A中所示的A1-A2线的截面构造表示于图8B,沿B1-B2线的截面构造表示于图8C。
在图8A所示的例子中,表示端子电极113a与第一配线136a连接,端子电极113b与第一配线136b连接,端子电极113c与第二配线142a连接,端子电极113d与第二配线142b连接的方式。端子电极113a~113d设置在基板102上。第一配线136a、136b和第二配线142a、142b分别引出至端子电极113a~113d,但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以不覆盖端子电极113a~113d的方式设置。即,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端部配置在比基板102的端部靠内侧的位置,使端子电极113a~113d露出。
图8B表示配置第一配线136a、136b和第二配线142a、142b的周边区域118的截面构造。在周边区域118中,例如,在基板102上层叠有基底绝缘层156、栅极绝缘层160、第一绝缘层166、第三绝缘层182。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设置在第三绝缘层182上。在第一配线136a、136b和第二配线142a、142b下层侧设置有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在上层侧设置有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是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等对水分的阻挡性高的绝缘膜。第一配线136a、136b和第二配线142a、142b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夹着,由此在周边区域118被绝缘,防止受到水分等影响造成的腐蚀。
图8C表示端子电极113a~113d的截面构造。端子电极113a~113d例如由与形成源极-漏极配线164的导电层相同的层形成。端子电极113a~113d的端部和端子电极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68、第三绝缘层182。由此,各端子电极间被绝缘。在设置端子电极113a~113d的区域中,没有设置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因此第一配线136a、136b分别与端子电极113a、113b电连接,第二配线142a、142b分别与端子电极113c、113d电连接。另外,在第一配线136a、136b和第二配线142a、142b与端子电极113a~113d之间,可以设置氧化物导电膜171。氧化物导电膜171例如由与形成像素电极170的导电层相同的层形成。氧化物导电膜171不是必需的结构,但为了保护端子电极113a~113d的表面、防止由氧化引起的接触电阻的增加,优选设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与第一检测电极134连接的第一配线136和与第二检测电极140连接的第二配线142由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密封,因此能够提高触摸传感器的可靠性。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隔着有机树脂膜130设置,由此即使残留有异物时也能够防止短路。此外,与第一检测电极134连接的第一配线136和与第二检测电极140连接的第二配线142分别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和第二无机绝缘膜132夹着而设置,在基板102被向不同的方向引出,由此两配线被绝缘。利用这样的构造,能够可靠地防止构成触摸面板的检测电极和配线的短路。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隔着有机树脂膜130内置于密封层126,因此能够实现显示装置100的薄型化。这样的构造在基板102为由有机树脂材料形成的片状的基板中也能够应用,能够实现内置触摸面板的可挠显示器。
[第二实施方式]
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9表示沿图4所示的X1-X2线的截面构造。另外,图9所示的密封层126和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结构与图3B对应。
如图9所示,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二配线142可以设置在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上层侧。在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二配线142的下层侧设置有机树脂膜130。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二配线142的基底侧利用有机树脂膜130缓和凹凸。即使在形成第一检测电极134后附着异物,也能够利用有机树脂膜130填埋。此外,利用有机树脂膜130缓和第一检测电极134的表面的凹凸。进而,在有机树脂膜130上设置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由此与第一检测电极134可靠地绝缘。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3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作用效果之外,在第一检测电极134与第二检测电极140之间存在多个绝缘膜,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两检测电极的短路。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10表示沿图4所示的X1-X2线的截面构造。另外,图10所示的密封层126以及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结构与图3C对应。
如图10所示,设置于第一无机绝缘膜128与第二无机绝缘膜132之间的有机树脂膜包括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和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这2个膜。即,在第一无机绝缘膜128上设置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在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之上层叠有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第二无机绝缘膜132设置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之上。
第一检测电极134设置于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的上层。换言之,第一检测电极134配置在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与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之间。在图10中没有表示,但与第一检测电极134连接的第一配线136也是同样的。设置于第一检测电极134的下层侧的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中,填埋基底面的凹凸的表面被第一无机绝缘膜128的表面平坦化。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检测电极134受到基底的凹凸表面的影响而断线。
在第一检测电极134的上层侧设置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即使在形成第一检测电极134后附着异物,也能够利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填埋该异物。此外,利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缓和第一检测电极134引起的表面的凹凸。由此,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被绝缘,能够防止两检测电极短路。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3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作用效果之外,在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下层侧分别设置有机树脂膜,由此基底面平坦化,能够防止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断线。此外,在第一检测电极134与第二检测电极140之间,至少存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由此能够防止两检测电极的短路。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11表示沿图4所示的X1-X2线的截面构造。另外,图11所示的密封层126以及第一检测电极134和第二检测电极140的结构与图3D对应。
如图11所示,第一检测电极134设置在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与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之间,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二配线142设置在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的上层侧。在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二配线142的下层侧设置有第一有机树脂膜130a和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第二检测电极140和第二配线142的基底侧至少利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缓和凹凸。即使形成第一检测电极134后附着异物,也利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填埋。此外,利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第一检测电极134引起的表面的凹凸得以缓和。进而,在第二有机树脂膜130b上设置第二无机绝缘膜132,由此与第一检测电极134可靠地绝缘。另外,第一检测电极13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作用效果之外,由于在第一检测电极134与第二检测电极140之间存在多个绝缘膜,能够可靠地防止两检测电极的短路。

Claims (14)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的基板;
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面状排列有多个像素的像素区域;
覆盖所述像素区域的与所述基板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密封层;
在相对于所述像素区域位于设置所述密封层的一侧的面的所述像素区域的上侧的层,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检测电极;和
在所述像素区域的上侧的层且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不同的层,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检测电极,
所述密封层至少包括有机树脂膜、设置于所述有机树脂膜的下层侧的第一无机绝缘膜和设置于所述有机树脂膜的上层侧的第二无机绝缘膜,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中的任一者的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树脂膜的上侧的层,另一者的电极设置于所述有机树脂膜的下侧的层,配置成由两者夹着所述有机树脂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与所述有机树脂膜之间,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有机树脂膜与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与所述有机树脂膜之间,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的上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树脂膜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的上侧的层的第一有机树脂膜;和配置于所述第一有机树脂膜的上侧的层的第二有机树脂膜,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有机树脂膜与所述第二有机树脂膜之间,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有机树脂膜与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树脂膜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的上侧的层的第一有机树脂膜;和配置于所述第一有机树脂膜的上侧的层的第二有机树脂膜,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有机树脂膜与所述第二有机树脂膜之间,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的上侧的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层中,所述有机树脂膜的端部配置于所述像素区域的外侧区域,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以相比于所述有机树脂膜的端部进一步延伸至外侧区域的方式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连接的第一配线和与所述第二检测电极连接的第二配线,
所述第一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被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夹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像素区域的外侧具有周边区域,
所述像素区域和所述周边区域从所述基板侧起具有至少一层的无机绝缘层和在所述至少一层的无机绝缘层上的至少一层的有机绝缘层,
在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周边区域之间,具有所述至少一层的有机树脂层被除去的开口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树脂膜的端部与所述开口部重叠,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的端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越过所述开口部延伸至所述周边区域。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具有从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露出的多个端子电极,所述第一配线和所述第二配线分别与所述多个端子电极中的一个端子电极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树脂膜是丙烯酸树脂膜、聚酰亚胺树脂膜、环氧树脂膜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无机绝缘膜和所述第二无机绝缘膜是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氧化铝膜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像素配置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201710220048.7A 2016-06-16 2017-04-06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527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9670 2016-06-16
JP2016119670A JP2017224508A (ja) 2016-06-16 2016-06-16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7931A true CN107527931A (zh) 2017-12-29
CN107527931B CN107527931B (zh) 2021-02-09

Family

ID=60660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20048.7A Active CN107527931B (zh) 2016-06-16 2017-04-0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483492B2 (zh)
JP (1) JP2017224508A (zh)
KR (1) KR101905315B1 (zh)
CN (1) CN10752793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6425A (zh) * 2018-04-26 2019-11-05 佳能株式会社 有机器件和有机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1937492A (zh) * 2018-03-29 2020-11-1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WO2021164617A1 (zh) * 2020-02-17 2021-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8379B2 (ja) * 2008-07-31 2013-04-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表示装置
KR101926526B1 (ko) 2016-06-30 2018-12-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974377B1 (ko) 2016-07-29 2019-05-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180076006A (ko) 2016-12-27 2018-07-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6827332B2 (ja) * 2017-02-01 2021-02-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818590B2 (ja) * 2017-02-27 2021-01-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095385B (zh) * 2017-09-21 2021-06-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6942602B2 (ja) * 2017-10-19 2021-09-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230164225A (ko) * 2018-02-01 2023-12-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7032173B2 (ja) * 2018-02-27 2022-03-0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WO2020012611A1 (ja) * 2018-07-12 2020-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デバイス
KR20200108145A (ko) * 2019-03-06 2020-09-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KR20210018714A (ko) * 2019-08-09 2021-02-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21034261A (ja) * 2019-08-27 2021-03-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99290A (ja) * 2010-10-29 2012-05-24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4517991A (zh) * 2013-08-30 2015-04-1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WO2015053230A1 (ja) * 2013-10-09 2015-04-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積層体
CN105493627A (zh) * 2013-08-28 2016-04-13 夏普株式会社 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6068414A1 (ko) * 2014-10-29 2016-05-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밀봉재용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보호층,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3558A (ja) * 2009-07-16 2011-02-03 Sharp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WO2014167815A1 (ja) * 2013-04-10 2014-10-1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CN104298381B (zh) * 2013-07-17 2017-07-11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应用于触控面板之光学匹配胶及前述制造方法
JP6518032B2 (ja) 2013-09-17 2019-05-22 アイキューブド研究所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信号処理方法
KR102347532B1 (ko) * 2014-01-23 2022-01-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을 수 있는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60025152A (ko) * 2014-08-26 2016-03-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보호 구조물 및 보호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401080B1 (ko) * 2015-09-30 2022-05-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99290A (ja) * 2010-10-29 2012-05-24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5493627A (zh) * 2013-08-28 2016-04-13 夏普株式会社 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17991A (zh) * 2013-08-30 2015-04-1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WO2015053230A1 (ja) * 2013-10-09 2015-04-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積層体
WO2016068414A1 (ko) * 2014-10-29 2016-05-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밀봉재용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보호층,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7492A (zh) * 2018-03-29 2020-11-1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1937492B (zh) * 2018-03-29 2023-08-0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416425A (zh) * 2018-04-26 2019-11-05 佳能株式会社 有机器件和有机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10416425B (zh) * 2018-04-26 2022-09-30 佳能株式会社 有机器件和有机器件的制造方法
US11751417B2 (en) 2018-04-26 2023-09-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1164617A1 (zh) * 2020-02-17 2021-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997886B2 (en) 2020-02-17 2024-05-28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365813A1 (en) 2017-12-21
US11054937B2 (en) 2021-07-06
CN107527931B (zh) 2021-02-09
JP2017224508A (ja) 2017-12-21
KR20170142101A (ko) 2017-12-27
US10483492B2 (en) 2019-11-19
US20200067018A1 (en) 2020-02-27
KR101905315B1 (ko) 2018-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7931A (zh) 显示装置
CN107797689A (zh) 显示装置
US10340328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804488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99191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detection electrodes applicable for a touch sensor
JP7119180B2 (ja) 表示装置
KR20190048572A (ko) 터치 센서를 가지는 표시 장치
KR20160127873A (ko) 표시 장치
CN104835420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06141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606747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182883A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90052327A (ko) 표시장치
JP2004095199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KR20180078571A (ko) 터치 내장형 표시장치
US10564462B2 (en)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00062635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멀티 스크린 표시 장치
KR20190049173A (ko) 표시장치
KR20180046511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