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71827A - 液体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71827A
CN107471827A CN201710673645.5A CN201710673645A CN107471827A CN 107471827 A CN107471827 A CN 107471827A CN 201710673645 A CN201710673645 A CN 201710673645A CN 107471827 A CN107471827 A CN 107471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ink
air chamber
tank
atmospheric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736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工藤圣真
木村尚己
铃木日出直
金谷宗秀
小池保则
奥野德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71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718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在现有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存在容纳在内部的液体有时泄露到外部的课题。解决手段是: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容纳墨水的容纳部;容纳导入到容纳部内的大气的大气室;用于向大气室内导入外部的大气的第一大气导入路径;以及用于向容纳部内导入大气室的大气的第二大气导入路径,在将容纳部和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使第一大气导入路径的第一导入口在铅垂方向上与第二大气导入路径的送出口相比位于上方的第一姿势下,第一导入口在铅垂方向上与从容纳部流入到大气室内的墨水的大气室内的液面相比位于上方。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容器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1410073707.5、申请日为2014年2月28日、申请人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发明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纳容器等。
背景技术
在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中,通过从液体喷头向印刷纸张等印刷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来进行对印刷介质的印刷。在这样的喷墨式打印机中,以往已知有:具有储存墨水的墨水罐并将储存在墨水罐中的墨水供给至喷头的构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该墨水罐设置有墨水注入口。使用者能够从墨水注入口将墨水补充到墨水罐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2-20495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墨水罐具有: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与液体容纳室连通的空气容纳室;以及与空气容纳室连通的大气导入口。空气容纳室储存被导入到液体容纳室的空气。大气导入口是导入到空气容纳室的空气的吸入口。在该墨水罐中,在液体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之间,以在液体容纳室内对墨水所施加的压力比空气容纳室内的大气压低状态保持墨水和空气之间的均衡。因此,在该墨水罐中,在液体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之间保持墨水和空气的边界位置。即,在该墨水罐中,在液体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之间,在墨水和空气的边界形成墨水的弯液面。
然而,当对喷墨式打印机施加振动或者冲击等时,有时墨水的弯液面被破坏,液体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之间的墨水和空气的均衡被破坏。在该情况下,液体容纳室内的墨水流入到空气容纳室内。并且,流入到空气容纳室内的墨水有时会从大气导入口泄露到墨水罐之外。即,在现有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存在被容纳在内部的液体有时会泄露到外部的课题。这样的课题不限于将墨水容纳在内部的液体容纳容器,对于容纳墨水以外的其他的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也是共有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实施例实现。
应用例1
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容纳室,所述容纳室容纳液体;大气室,所述大气室与所述容纳室连通,并容纳导入到所述容纳室内的大气;以及大气导入路径,所述大气导入路径被设置在所述大气室和所述容纳室之间,能够向所述容纳室内导入所述大气室的大气;在将所述容纳室和所述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使第一导入口在铅垂方向上与送出口相比位于上方的第一姿势下,所述第一导入口在铅垂方向上与从所述容纳室流入到所述大气室内的所述液体在所述大气室内的液面相比位于上方,其中,所述第一导入口能够将大气导入到所述大气室,所述送出口为所述大气导入路径的所述大气室侧的开口部。
在该应用例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在将容纳室和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使第一导入口在铅垂方向上与送出口相比位于上方的第一姿势下,第一导入口在铅垂方向上与从容纳室流入到大气室内的液体的大气室内的液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在第一姿势下,能够避免大气室内的液体从第一导入口泄露到液体容纳容器之外。
应用例2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包含在所述第一姿势下在铅垂方向上朝向上方延伸的部位,在铅垂方向上朝向上方延伸的所述部位设置有第二导入口,所述第二导入口为所述大气导入路径的所述容纳室侧的开口部。
在该应用例中,大气导入路径包含在第一姿势下在铅垂方向上朝向上方延伸的部位。并且,在铅垂方向上朝向上方延伸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导入口。因此,当液体从大气导入路径流入到大气室内时,如果第二导入口从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向铅垂上方突出,则阻止液体向大气导入路径内的流入。因此,在第一姿势下,能够减少从容纳室流入到大气室的液体的量。由此,更加容易避免大气室内的液体从导入口流入到大气导入路径中。因此,更加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从大气导入路径泄露到液体容纳容器之外。
应用例3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姿势下,所述送出口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大气室内的所述液面相比位于上方。
在该应用例中,在第一姿势下,送出口在铅垂方向上与大气室内的液面相比位于上方。由此,更加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从大气导入路径泄露到液体容纳容器之外。
应用例4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室是被形成在第一片材部件和主壁之间的空间,所述大气室是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片材部件和所述主壁之间、且经由所述容纳室和分隔壁分隔出的空间,所述送出口从所述大气室的内侧朝向所述大气室的外侧贯穿所述主壁并开口,所述第二导入口从所述容纳室的外侧朝向所述容纳室的内侧贯穿所述主壁并开口,连通所述容纳室和所述大气室的所述大气导入路径从所述送出口通向所述主壁的与所述大气室相反侧的面、并经由所述主壁的与所述大气室相反侧的面和所述主壁的与所述容纳室相反侧的面而与所述第二导入口相通。
在该应用例中,大气导入路径通过大气室的外侧和容纳室的外侧。因此,与大气导入路径设置在容纳室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容纳室内的容积。
应用例5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具有如下结构:将设置在所述主壁的与所述大气室相反侧的面和所述主壁的与所述容纳室相反侧的面上的槽,通过第二片材部件密封。
在该应用例中,通过具有将设置在液体容纳容器的外壳的槽通过第二片材部件密封的构成的大气导入路径,能够向容纳室内导入大气室的大气。
应用例6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气室的内侧设置有围绕所述送出口的第一堤部。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大气室的内侧设置有围绕送出口的第一堤部,因此即使液体流入到大气导入路径,也容易通过第一堤部阻止液体从大气导入路径流入到大气室内。因此,容易避免流入到大气导入路径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由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泄露至液体容纳容器之外。
应用例7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容纳室和所述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一片材部件与所述主壁相比位于铅垂下方的第二姿势下,所述第一堤部被配置为能够比所述容纳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突出。
在该应用例中,能够避免容纳部内的液体经过大气导入路径从大气室内的第一堤部溢出。由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泄露到液体容纳容器之外的情况。
应用例8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室的内侧设置有围绕所述第二导入口的第二堤部。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在容纳室的内侧设置有围绕第二导入口的第二堤部,因此容易通过第二堤部阻止容纳室内的液体从第二导入口流入到大气导入路径内。因此,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
应用例9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容纳室和所述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一片材部件与所述主壁相比位于铅垂下方的第三姿势下,所述第二堤部比所述容纳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突出。
在该应用例中,在将容纳室和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第一片材部件与主壁相比位于铅垂下方的第三姿势下,第二堤部比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突出。因此,在第三姿势下,更容易阻止容纳室内的液体从第二导入口流入到大气导入路径内。因此,更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的情况。
应用例10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室是形成在第一片材部件和主壁之间的空间,所述大气室是形成在所述第一片材部件和所述主壁之间、且经由所述容纳室和分隔壁分隔出的空间,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包含沿所述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第一流路部,并且所述大气导入路径以在所述容纳室位于所述大气室的铅垂下方的姿势下所述第一流路部位于所述大气室的铅垂上方的方式形成。
在该应用例中,大气导入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沿大气室的外周形成,因此即使将罐设置为第二壁为下方的姿势、第三壁为下方的姿势、以及第四壁为下方的姿势中的任一种姿势,大气导入路径相对于容纳室位于铅垂上方。因此,更加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
应用例11
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容纳室,所述容纳室容纳液体;注入口,所述注入口与所述容纳室连通,并能够向所述容纳室内注入所述液体;供给口,所述供给口与所述容纳室连通,并将所述液体供给至外部;大气室,所述大气室与所述容纳室连通,并能够容纳导入到所述容纳室内的大气;以及大气导入路径,所述大气导入路径被设置在所述大气室和所述容纳室之间,并能够向所述容纳室内导入所述大气室的大气;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包含沿所述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第一流路部,并且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在所述容纳室位于所述大气室的铅垂下方的姿势下以所述第一流路部位于所述大气室的铅垂上方的方式形成。
在该应用例中,大气导入路径包含沿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第一流路部,并且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在容纳室位于大气室的铅垂下方的姿势下以第一流路部位于大气室的铅垂上方的方式形成。由此,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
应用例12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室是被形成在第一片材部件和主壁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流路部由所述第一片材部件和沿所述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突出部构成。
通常优选的是:大气导入路径是大气的通路,并且具有不容易使液体通过的流路截面积。那样的大气导入路径与容纳液体的容纳室相比流路截面积变小。在简易地形成这样的大气导入路径时,比起利用容纳室内部的空间,最好是利用容纳室外部的突出部。另外,优选的是,利用大气室外周的突出部。由此,能够简易地形成大气导入路径。
应用例13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主壁朝向所述第一片材部件的方向上的所述突出部的厚度小于所述主壁和所述第一片材部件之间的距离。
通常优选的是:大气导入路径是大气的通路,并且具有不容易使液体通过的流路截面积。那样的大气导入路径与容纳液体的容纳室相比流路截面积变小。在简易地形成这样的大气导入路径时,在大气室的外周形成厚度小于主壁和第一片材部件之间的距离的突出部。由此,能够以简易的构造形成大气导入路径。
应用例14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包含与所述第一流路部连接并沿所述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第二流路部,在所述容纳室和所述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姿势下,所述第二流路部位于所述大气室的铅垂上方。
在该应用例中,在将容纳室和大气室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姿势下,第二流路部位于大气室的铅垂上方。由此,更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
应用例15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导入路径包含与所述第一流路部连接并沿所述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第三流路部,所述第三流路部隔着所述大气室位于所述第二流路部的相反侧。
在该应用例中,大气导入路径包含与第一流路部连接并且沿大气室的外周形成的第三流路部,第三流路部隔着大气室位于第二流路部的相反侧。由此,更容易避免容纳室内的液体流入到大气室内。
应用例16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其特征在于,包含与所述供给口连接的供给管。
在该应用例中,包含与供给口连接的管。由此,能够提高将容纳室内的液体供给到外部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数码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数码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机械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简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YZ平面上剖开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大气导入路径时的截面图;
图7是在YZ平面上剖开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大气导入路径和供给口时的截面图;
图8是在YZ平面上剖开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注入口、大气导入路径和供给口时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第一姿势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第一姿势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大气室的内部构成的其他方式的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大气室的内部构成的其他方式的图;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第一姿势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第一姿势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罐的第二姿势的截面图;
图19是从与XZ平面平行的第二壁观察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壳体的图;
图20是从与YZ平面平行的片材部件观察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壳体的图;
图21是从与YZ平面平行的片材部件观察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图;
图22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实施方式,以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的数码复合机为例,参考附图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数码复合机1具有打印机3和扫描单元5。在数码复合机1中,打印机3和扫描单元5彼此重叠。在使用打印机3的状态下,扫描单元5重叠在打印机3的铅垂上方。此外,在图1中,标注了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YZ轴。对于这以后的图,也根据需要标注了XYZ轴。在图1中,打印机3被配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规定的水平的平面(XY平面)上。Z轴方向是与XY平面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为铅垂下方。
扫描单元5是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未图示)、原稿台、以及盖的平板型的单元。扫描单元5能够将记录在纸张等介质上的图像等经由摄像元件作为图像数据进行读取。因此,扫描单元5作为图像等的读取装置发挥作用。如图2所示,扫描单元5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3的壳体7转动。并且,扫描单元5的原稿台的打印机3侧的面覆盖打印机3的壳体7,也具有作为打印机3的盖的功能。
打印机3能够通过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对印刷纸张等印刷介质P进行印刷。如图3所示,打印机3具有壳体7和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例的多个罐9。壳体7是构成打印机3的外壳的、被一体成形的部件,容纳有打印机3的机械体11。多个罐9被容纳在壳体7内,并分别容纳有供印刷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罐9。四个罐9中的墨水彼此种类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墨水的种类采用了黑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四种。并且,墨水的种类彼此不同的四个罐9各设置有一个。
另外,打印机3具有操作面板12。操作面板12设置有电源按钮13A、其他的操作按钮13B等。操作打印机3的操作者在面对操作面板12的状态下能够操作电源按钮13A和操作按钮13B。在打印机3中,设置有操作面板12的面被设为正面。在打印机3的正面,在壳体7上设置有窗部14。窗部14具有透光性。并且,在与窗部14重叠的位置设置有上述的四个罐9。因此,操作者能够经由窗部14观察确认四个罐9。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罐9的与窗部14面对的部位具有透光性。能够从各罐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观察确认罐9内的墨水。因此,操作者通过经由窗部14观察确认四个罐9,能够观察确认各罐9中的墨水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窗部14设置在打印机3的正面,因此操作者在面对操作面板12的状态下能够从窗部14观察确认各罐9。因此,操作者能够一边操作打印机3一边掌握各罐9中的墨水的余量。
如作为示出机械体11的立体图的图4所示,打印机3具有印刷部15和供给管16。印刷部15具有托架17、喷头19、以及四个中继单元21。喷头19和四个中继单元21被搭载在托架17上。供给管16具有可挠性,并被设置在罐9和中继单元21之间。罐9内的墨水经由供给管16被送出至中继单元21。中继单元21将从罐9经由供给管16供给的墨水中继至喷头19。喷头19将被供给的墨水作为墨滴喷出。
另外,打印机3具有介质运送机构(未图示)和头运送机构(未图示)。介质运送机构通过由来自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驱动运送辊22来沿Y轴方向运送印刷介质P。头运送机构将来自马达23的动力经由定时带25传递至托架17,由此沿X轴方向运送托架17。如上所述,喷头19被搭载在托架17上。因此,能够通过头运送机构经由托架17在X轴方向上运送喷头19。通过介质运送机构以及头运送机构使喷头19相对于印刷介质P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并通过从喷头19喷射墨水,由此对印刷介质P实施印刷。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5所述,罐9具有壳体31和作为第一片材部件的一例的片材部件33。壳体31例如由尼龙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另外,片材部件33通过合成树脂(例如,尼龙、聚丙烯等)形成为薄膜状并具有可挠性。壳体31具有容纳部35和大气室37。
容纳部35具有第一壁41、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分别与第一壁41交叉。第二壁42和第三壁43在Y轴方向上隔着第一壁41而设置在彼此对峙的位置。第四壁44和第五壁45在Z轴方向上隔着第一壁41而设置在彼此对峙的位置。第二壁42与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中的每个交叉。第三壁43也与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中的每个交叉。
第一壁41在平面观察时由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包围。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从第一壁41向+X轴方向突出。因此,容纳部35将第一壁41作为主壁,并由从主壁垂直延伸的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构成为凹状。通过第一壁41、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构成凹部35A。凹部35A以向-X轴方向凹的朝向构成。凹部35A朝向+X轴方向、即朝向片材部件33侧开口。在凹部35A内容纳墨水。此外,第一壁41、第二壁42、第三壁43、第四壁44、以及第五壁45均不限于平坦的壁,可以是包含凹凸的壁。
大气室37设置在第五壁45上。大气室37从第五壁45向第五壁45的与第四壁44侧相反的一侧、即第五壁45的+Z轴方向侧突出。大气室37具有第一壁41、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七壁47、以及第八壁48。此外,容纳部35的第一壁41和大气室37的第一壁41是彼此相同的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35和大气室37彼此共用第一壁41。
第六壁46从第五壁45朝向第五壁45的与第四壁44侧相反的一侧、即第五壁45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七壁47从第五壁45朝向第五壁45的与第四壁侧相反的一侧、即第五壁45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六壁46和第七壁47在Y轴方向上隔着大气室37的第一壁41而设置在彼此对峙的位置。第八壁48在Z轴方向上隔着大气室37的第一壁41而设置在与第五壁45对峙的位置。第六壁46与第五壁45以及第八壁48中的每个交叉。第七壁47也与第五壁45以及第八壁48中的每个交叉。
大气室37的第一壁41在平面观察时由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七壁47、以及第八壁48包围。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七壁47、以及第八壁48从第一壁41向+X轴方向突出。因此,大气室37以第一壁41为主壁,并由从主壁垂直延伸的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七壁47、以及第八壁48构成为凹状。通过第一壁41、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七壁47、以及第八壁48构成大气室37的凹部37A。凹部37A以向-X轴方向凹的朝向构成。凹部37A朝向+X轴方向、即朝向片材部件33侧开口。此外,凹部35A和凹部37A彼此以第五壁45为分隔壁而被分隔开。此外,第二壁42~第八壁48的距第一壁41的突出量被设定为彼此相同的突出量。
第二壁42和第六壁46在Y轴方向上具有高低差。第六壁46位于比第二壁42更靠近第三壁43侧、即与第二壁42相比位于+Y轴方向侧。另外,第三壁43和第七壁47在Y轴方向上具有高低差。第七壁47位于比第三壁43更靠近第二壁42侧、即与第三壁43相比位于-Y轴方向侧。并且,在平面观察第一壁41的状态下,在第二壁42和第六壁46之间设置有注入口51。另外,在平面观察第一壁41的状态下,在第三壁43和第七壁47之间设置有供给口53。注入口51和供给口53分别设置在第五壁45上。注入口51和供给口53分别使壳体31的外侧和凹部35A的内侧连通。
另外,第八壁48设置有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从第八壁48向第八壁48的与第五壁45侧相反的一侧、即第八壁48的+Z轴方向侧突出。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使壳体31的外侧和凹部35A的内侧连通。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是用于将壳体31的外侧的大气导入到凹部35A的内侧的大气的通路。如图6所示,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具有大气连通口57和第一导入口59,其中,图6是在YZ平面上剖开了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时的截面图。大气连通口57是朝向壳体31的外侧开口的开口部。第一导入口59是朝向凹部37A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壳体31的外侧的大气从成为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的入口的大气连通口57进入到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内。进入到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内的大气通过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被朝向大气室37侧引导,从成为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的出口的第一导入口59朝向大气室37内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从第八壁48朝向壳体3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但是,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的形态并不限于此。作为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也可以采用不从第八壁48突出、即与第八壁48相比向第五壁45侧收入的方式。在该情况下,列举了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被抑制在第八壁48的厚度内的方式和从第八壁48向凹部37A内突出的方式等。例如,在第八壁48上通过设置从壳体31的外侧贯穿到凹部37A的孔,能够使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与第八壁48的厚度同等。在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与第八壁48的厚度同等的方式中,大气连通口57在第八壁48的与第五壁45侧相反一侧的面上开口,第一导入口59在第八壁48的第五壁45侧的面上开口。
如图5所示,在壳体31内设置有使凹部37A和凹部35A彼此连通的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在凹部35A内由划分壁62A和划分壁62B划分出。划分壁62A和划分壁62B分别在凹部35A内从第一壁41向+X轴方向侧、即从第一壁41向片材部件33侧突出。因此,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呈被第一壁41、划分壁62A、划分壁62B包围成的槽状。此外,从第一壁41突出的划分壁62A和划分壁62B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与第二壁42~第八壁48的突出量同等。
如图7所示,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具有送出口63和第二导入口65,其中,图7是在YZ平面上剖开了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和供给口53时的截面图。送出口63是朝向凹部37A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第二导入口65是朝向凹部35A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凹部37A的内侧的大气从成为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入口的送出口63进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进入到了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的大气被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朝向凹部35A侧引导,并从成为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出口的第二导入口65朝向凹部35A内流出。
如图7所示,在划分壁62B和第三壁43之间设置有供给路径71。供给路径71是使凹部35A的内部和供给口53连通的流路。供给路径71在凹部35A内由划分壁72A和第三壁43划分出。如图5所示,划分壁72A在凹部35A内从第一壁41向+X轴方向侧、即从第一壁41向片材部件33侧突出。因此,供给路径71呈被第一壁41、划分壁72A、第三壁43包围成的槽状。此外,从第一壁41突出的划分壁72A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与第二壁42~第八壁48的距离第一壁41的突出量同等。
如图5所示,片材部件33在X轴方向上隔着第二壁42~第八壁48与第一壁41对置。片材部件33在平面观察下具有覆盖凹部35A以及凹部37A的大小。片材部件33以与第一壁41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与第二壁42~第八壁48、划分壁62A、划分壁62B、以及划分壁72A中的每个的端部接合。由此,凹部35A和凹部37A被片材部件33密封。因此,片材部件33也能视为针对壳体31的盖。
如图8所示,在罐9中,在凹部35A的内部容纳墨水75,其中,图8是在YZ平面上剖开了注入口51、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以及供给口53时的截面图。凹部35A内的墨水75经由供给路径71从供给口53被供给至喷头1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打印机3用于印刷的状态下,在供给口53连接有供给管16,注入口51被塞77堵住。在划分壁72A没入到墨水75内的状态下经由喷头19对供给路径71内进行吸引,由此凹部35A内的墨水75从供给口53到达喷头19。
伴随着由喷头19进行的印刷,凹部35A内的墨水75被输送至喷头19侧。因此,伴随着由喷头19进行的印刷,凹部35A内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低。当凹部35A内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低时,凹部37A内的大气79经由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被输送至凹部35A内。由此,凹部35A内的压力容易保持为大气压。
根据上述,罐9内的墨水75被供给至喷头19。一旦罐9中的凹部35A内的墨水75被消耗、墨水75的余量变少,则操作者能够从注入口51将新的墨水补充到凹部35A内。在罐9中,在将打印机3用于印刷的状态下,注入口51与大气连通口57相比位于铅垂下方、即位于-Z轴方向侧。因此,即使在凹部35A内满满地注入墨水75,也能抑制墨水从凹部35A内经由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溢出到凹部37A内。
然而,打印机3有时不停留在一个场所而是被移送至其他的场所。此时,打印机3的姿势是不确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在罐9内残留有墨水75时,担心墨水75从凹部35A进入到凹部37A、进而墨水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泄露到罐9之外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打印机3的姿势中,如图9所示,假定罐9以使+Y轴方向成为铅垂下方的朝向倾斜。该姿势相当于将容纳部35和大气室37排列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使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的第一导入口59在铅垂方向上与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送出口63相比位于上方的姿势(以下称为第一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上述的第一姿势下,如果是平静的状态,则保持放大图所示的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中的弯液面91。因此,即使罐9被倾斜为使+Y轴方向为铅垂下方的第一姿势,只要是平静的状态,就能抑制凹部35A内的墨水75进入到凹部37A。
但是,例如,当对打印机3施加振动或者冲击时,有时会破坏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中的弯液面91。当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中的弯液面91破坏时,如图10所示,凹部35A内的墨水75经过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进入到凹部37A内。此外,在图10中示出了在凹部35A(容纳部35)的内部装满墨水75时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姿势下,第一导入口59在铅垂方向上与凹部37A内的墨水75的液面75A相比被设置在上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也容易避免墨水75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泄露到罐9之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气室37的内部构成不限于图8所示的形状。例如如图11所示,作为大气室37的内部构成可以是在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送出口63连通有蜿蜒延伸的大气流路66的构成。由此,能够使得从送出口63侵入到大气室37内的墨水75不容易到达第一导入口59。另外,如图12所示,作为大气室37的内部构成可以是在大气流路66的中途形成大气缓存室67的构成。由此,能够将到达了大气流路66的墨水75的运动在中途阻止,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墨水75到达至第一导入口59的难度。此外,即使在本说明书中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大气室37的内部构成也能够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9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9除了在第一姿势下壳体31中的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如图13所示的那样包含沿着第四壁44向第二壁42延伸的部位95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罐9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划分壁62B从第五壁45朝向第四壁44沿Z轴方向延伸后,在到达第四壁44之前弯曲。划分壁62B从第五壁45到达第四壁44之前弯曲,然后,以与第四壁44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朝向第二壁42沿着Y轴方向延伸、即在第一姿势下向铅垂上方延伸。另外,划分壁62A在从第五壁45朝向第四壁44在Z轴方向延伸之后,在到达第四壁44之前、且在到达划分壁62B之前弯曲。划分壁62A在从第五壁45到达划分壁62B之前弯曲,然后,以与划分壁62B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朝向第二壁42沿着Y轴方向延伸、即在第一姿势下向铅垂上方延伸。此外,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容积比凹部37A(大气室37)的容积小。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姿势下,当凹部35A内的墨水75从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流出到凹部37A内时,如果第二导入口65与墨水75的液面75A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则墨水75向凹部37A内的流出停止。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比较,能够减少从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流出到凹部37A内的墨水75的量。其结果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更加容易避免墨水75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泄露到罐9之外的情况。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姿势下,如果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与凹部35A内的墨水75的液面75A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则能够进一步减少流出到凹部37A内的墨水75的量。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罐9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罐9除了在第一姿势下壳体31中的送出口63如图14所示的那样与第二实施方式比较位于铅垂上方的情况之外,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罐9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划分壁62A从第五壁45朝向第四壁44沿Z轴方向延伸后,在与第五壁45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下弯曲,并沿第五壁45朝向第三壁43延伸。并且,划分壁62A在到达划分壁62B之前弯曲,然后,以与划分壁62B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沿划分壁62B延伸。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送出口63与第二实施方式比较位于铅垂上方,因此在第一姿势下能够将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的墨水75阻止在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比较,能够减少流出到凹部37A内的墨水75的量。由此,送出口63与凹部37A内的墨水75的液面75A相比位于铅垂上方。其结果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更加容易避免墨水75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泄露至罐9之外的情况。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罐9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罐9除了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如图15所示那样设置在壳体31的外侧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罐9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送出口63在凹部37A内被设置在第一壁41上。送出口63被设置为贯穿第一壁41的凹部37A内和凹部37A外之间的通孔。另外,第二导入口65在凹部35A内被设置在第一壁41上。第二导入口65被设置为贯穿第一壁41的凹部35A内和凹部35A外之间的通孔。
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被设置在第一壁41的与凹部37A侧的面41A相反侧(壳体31的外侧)的面41B(图15)上。如图15所示,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在面41B中被设置为从送出口63至第二导入口65的槽。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划分壁62A以及划分壁62B。作为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槽以从面41B侧朝向面41A侧凹的朝向设置。作为该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槽从面41B侧包含送出口63以及第二导入口65在内被第二片材部件(未图示)密封。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每个同样的效果。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省略了划分壁62A和划分壁62B,因此能够增大凹部35A的容积。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将打印机3用于印刷的状态下,分别将供给口53配置在比容纳部35内的墨水的液面高的位置。根据该构成,例如,即使供给管16从供给口53脱落,也容易抑制墨水从罐9泄露。由此,容易减轻当供给管16从供给口53脱漏时打印机3因墨水而被污损的情况。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均采用了将供给口53朝向+Z轴方向侧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将罐9安装到了打印机3的状态下,容易将供给管16插入到供给口53或从供给口53拔出。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打印机3的组装。
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罐9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罐9除了如图17所示的那样在凹部37A内在第一壁41上设置有围绕送出口63的堤部101之外,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罐9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于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堤部101被设置在第一壁41的面41A上。堤部101从面41A向+X轴方向侧(与面41B侧相反的一侧)突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壁45的一部分以及第七壁47的一部分构成堤部101的一部分。从第一壁41突出的堤部101的突出量除了一部分之外被设定为与第二壁42~第八壁48的突出量同等。在堤部101的与第一壁4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缺口部103。因此,当在壳体31上接合了片材部件33时,凹部37A内和堤部101内经由缺口部103彼此连通。由此,凹部37A内的大气能够经由缺口部103流入到堤部101内。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即使墨水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也容易通过堤部101拦截墨水75从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流入到凹部37A(大气室37)内。因此,容易避免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的墨水75流入到大气室37内。其结果是,更加容易避免墨水75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泄露到罐9之外。
此外,例如,在打印机3的姿势中,如图18所示,设想罐9向以-X轴方向为铅垂下方的朝向倾斜。该姿势相当于将容纳部35和大气室37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并且片材部件33与第一壁41相比位于铅垂下方的第二姿势。此时,能够采用堤部101的缺口部103比容纳部35内的墨水75的液面75A更加突出的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避免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的墨水75从堤部101溢出的情况。其结果是,更容易避免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的墨水75流入到大气室37内。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送出口63设置有堤部101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在第二导入口65设置堤部101的构成。根据在第二导入口65设置堤部101的构成,在将容纳部35和大气室37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并且片材部件33与第一壁41相比位于铅垂下方的第三姿势下,容易避免容纳部35内的墨水75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的情况。这是因为:当容纳部35内的墨水75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时,如果堤部101与墨水75的液面75A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则阻止墨水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由此,容易避免墨水75从容纳部35流出到大气室3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入口65与送出口63同样设置在第一壁41上。因此,第三姿势是与第二姿势相同的姿势。
另外,即使在第二导入口65设置堤部101的构成中,也能够采用堤部101的缺口部103比容纳部35内的墨水75的液面75A突出的构成。根据该构成,更容易避免容纳部35内的墨水75流入到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内。
并且,也能够采用在送出口63和第二导入口65的两者上设置堤部101的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于更容易避免容纳部35内的墨水75流入到大气室37内,因此更容易避免墨水75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泄露至罐9之外。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罐9进行说明。图19是从与XZ平面平行的第二壁42观察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罐9的图。图20是从与YZ平面平行的片材部件33观察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罐9的图。在图19和图20中,由于标注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9、图20中,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经由第八壁48与大气室37连通。当将罐9设置成片材部件33与第一壁41相比位于铅垂下方的第二姿势时,第一导入口59以相对于送出口63和第二导入口65位于铅垂上方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一导入口59以在第二姿势下与罐9内的液面相比位于铅垂上方的方式形成。由此,在第二姿势下能够防止来自大气连通口57的墨水的泄露。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将片材部件33的与第一壁41侧相反一侧的面朝向铅垂下方的姿势成为第一姿势。并且,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一姿势下,第一导入口59在铅垂方向上与凹部37A内的墨水的液面相比被设置在上方。因此,即使在第一姿势下,也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连通口57泄露。
另外,在图19、图20中,注入口51经由第五壁45与容纳部35连通。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沿大气室37的外周形成的突出部49和片材部件33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至少包含第一流路部81、与第一流路部81连接的第二流路部82、与第一流路部81连接的第三流路部83、以及与第二流路部82连接的第四流路部84。第一流路部81在图20中与第八壁48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形成。第四流路部84在图20中与第五壁45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形成。第二流路部82在图20中与第六壁46相比向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形成。第三流路部83在图20中与第七壁47相比向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形成。根据该构成,在容纳部35位于大气室37的铅垂下方的姿势下,能够使第一流路部81位于大气室37的铅垂上方。由此,能够提高墨水从容纳部35进入到大气室37的难度。
另外,第三流路部83隔着大气室37位于第二流路部82的相反侧。因此,在容纳部35和大气室37在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姿势下,第三流路部83和第二流路部82中的任一个能够位于大气室37的铅垂上方。由此,能够提高墨水从容纳部35流入到大气室37的难度。
并且,在从第一壁41朝向片材部件33的方向上,以突出部49的从第一壁41朝向片材部件33的方向上的厚度小于从第一壁41与片材部件33的距离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墨水在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中移动的难度。
另外,在第三流路部83中设置有流路的朝向反转的反转部107。从第一流路部81侧朝向第四壁44侧延伸的第三流路部83在反转部107中反转为从第四壁44侧朝第八壁48侧的朝向。根据其他的观点,第三流路部83在反转部107中由从铅垂上方到铅垂下方的朝向反转为从铅垂下方到铅垂上方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部83呈U字形。此外,在从大气连通口57至容纳部35的大气的路径中,以大气连通口57侧为上游侧,并以第二导入口65侧为下游侧。
当在墨水从第二导入口65进入了第三流路部83内的状态下罐9的姿势不改变时,进入到第三流路部83的墨水不会越过反转部107而逆流至第三流路部83的上游侧。即,如果作用仅破坏第二导入口65中的墨水的弯液面的冲击的条件、以及之后打印机3的姿势发生大的改变的条件不是同时成立,则墨水不会逆流至反转部107的上游。由于这些条件同时成立的情况非常少,因此容纳部35内的墨水沿第三流路部83逆流而到达第一流路部81的频率极低。因此,提高了墨水从容纳部35进入至大气室37的难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四流路部84中也设置有反转部109。从第二流路部82侧朝向第二壁42侧延伸的第四流路部84在反转部109中反转为从第二壁42侧朝大气室37侧的朝向。根据其他的观点,当处于第三壁43和第七壁47与第二壁42相比位于铅垂上方的姿势时,第四流路部84在反转部109中由从铅垂上方到铅垂下方的朝向反转为从铅垂下方到铅垂上方的朝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流路部84呈U字形。
当在墨水从第二流路部82进入到了第四流路部84内的状态下罐9的姿势不改变时,进入到第四流路部84的墨水不会越过反转部109而逆流至第四流路部84的上游侧。即,如果墨水逆流至反转部107的上游的条件、以及之后打印机1的姿势发生大的改变的条件不是同时成立,则墨水不会逆流至反转部109的上游。由于这些条件同时成立的情况极少,因此容纳部35内的墨水沿第四流路部84逆流而到达大气室37的频率极低。因此,提高了墨水从容纳部35进入到大气室37的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入口65被设置在比起第四壁44更靠近第五壁45的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将第二导入口65配置在比容纳部35内的墨水的液面高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容纳部35内的墨水的液面比第二导入口65低的方式确定容纳部35内的墨水量的上限。因此,第二导入口65与容纳部35内的墨水的液面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根据该构成,当随着由喷头19进行的印刷而大气室37内的大气被导入到容纳部35内时,容易抑制被导入至容纳部35内的大气以泡的状态通过墨水中。
这里,在气体的泡通过墨水中的情况下,与墨水的液面静态地与气体相接的情况相比,构成泡的气体容易溶入到墨水中。溶入到墨水的气体有时在墨水的供给路径或喷头19内作为气泡呈现。当在喷头19内的墨水中混入有气泡时,有时由于气泡而墨水的喷出性能降低。如此,溶入到了墨水的气体有时成为使喷头19中的墨水的喷出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作为喷出性能的降低例如列举墨滴的量脱离规定范围、墨滴没有被喷出、墨滴的行进方向偏离等。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导入口65与容纳部35内的墨水的液面相比向铅垂上方突出,因此容易抑制被导入至容纳部35内的大气以泡的状态通过墨水中的情况。因此,在容纳部35内,能够减轻大气溶解到墨水中的情况。由此,容易抑制在喷头19内的墨水中混入大气。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难以降低喷头19中的墨水的喷出性能。
第七实施方式
对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罐9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罐9除了大气室37的构成不同之外具有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罐9同样的构成。因此,以下对于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罐9相同的构成标注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1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罐9中,大气室37具有第一大气室121、第二大气室122、连通路径123、以及第三大气室124。第一大气室121被设置在与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重叠的位置,并经由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与罐9的外部连通。第二大气室122隔着设置在壳体31上的第九壁125与第一大气室121重叠。第三大气室124与第一大气室121和第二大气室122相比被设置在第六壁46侧。第三大气室124经由送出口63与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相通。
在第二大气室122和第三大气室124之间设置有第十壁126和第十一壁127。第一大气室121和第二大气室122与第三大气室124之间通过第十壁126和第十一壁127在Y轴方向上被隔开。第十壁126与第七壁47相比设置在更靠第六壁46侧,并与第七壁47对置。第十一壁127与第六壁46相比被设置在更靠第七壁47侧,并与第六壁46对置。此外,第十一壁127与第十壁126相比被设置在更靠第六壁46侧。
第一大气室121被第一壁41、第七壁47、第八壁48、第九壁125、第十壁126、以及片材部件33分隔出。第二大气室122被第一壁41、第五壁45、第七壁47、第九壁125、第十壁126、以及片材部件33分隔出。第九壁125上设置有连通口128。第一大气室121和第二大气室122经由连通口128连通。第三大气室124被第一壁41、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八壁48、第十一壁127、以及片材部件33分隔出。
连通路径123被设置在第十壁126和第十一壁127之间,使第二大气室122和第三大气室124连通。连通路径123蜿蜒。第二大气室122经由连通口129A与连通路径123相通。另外,第三大气室124经由连通口129B与连通路径123相通。根据上述,容纳部35经由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1、第三大气室124、连通路径123、第二大气室122、第一大气室121、以及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与罐9的外部相通。
如图22所述,壳体31设置有凹部141、凹部142、槽143、以及凹部144。凹部141、凹部142、槽143、以及凹部144分别被设置成朝向与片材部件33侧相反的一侧、即朝向第一壁41侧为凹的朝向。凹部141具有将第一壁41通过第七壁47、第八壁48、第九壁125和第十壁126包围而成的构成。凹部142具有将第一壁41通过第五壁45、第七壁47、第九壁125、和第十壁126包围而成的构成。凹部144具有将第一壁41通过第五壁45、第六壁46、第八壁48、和第十一壁127包围而成的构成。
槽143被设置在由第五壁45、第十壁126、第八壁48、以及第十一壁127包围而成的区域内。槽143的X轴方向上的深度比凹部142或凹部144的X轴方向上的深度浅。连通口128被构成为设置在第九壁125上的缺口部。通过作为缺口部而构成的连通口128,凹部141和凹部142彼此相通。另外,连通口128A被构成为设置在第十壁126上的缺口部。同样地,连通口128B被构成为设置在第十一壁127上的缺口部。
第一大气室121具有将设置在壳体31的凹部141通过片材部件33密封的构成。第二大气室122具有将设置在壳体31的凹部142通过片材部件33密封的构成。第三大气室124具有将设置在壳体31的凹部144通过片材部件33密封的构成。连通路径123具有将设置在壳体31的槽143通过片材部件33密封的构成。通过上述的构成,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六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并且,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三大气室124更靠近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侧设置有连通路径123。如前所述,连通路径123蜿蜒。因此,能够在连通路径123的中途阻止进入到连通路径123内的墨水的运动。由此,更加难以使墨水到达第一导入口59。
并且,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三大气室124更靠近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侧设置有第二大气室122。因此,从送出口63进入到第三大气室124内的墨水更加难以到达第一导入口59。并且,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三大气室124更靠近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侧设置有第一大气室121。因此,从送出口63进入到第三大气室124内的墨水更加难以到达第一导入口59。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七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同样,也能够分别采用在将打印机3用于印刷的状态下将供给口53配置在比容纳部35内的墨水的液面高的位置的构成。根据该构成,例如,即使供给管16从供给口53脱落,也容易抑制墨水从罐9泄露。由此,当供给管16从供给口53脱落时,容易减轻因墨水对打印机3造成的污损。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以及第七实施方式中的每个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采用将供给口53朝向+Z轴方向侧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将罐9安装在打印机3的状态下,容易将供给管16插入到供给口53或者从供给口53拔出。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打印机3的组装。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中,分别能够仅由壳体31和片材部件33两种部件构成罐9。由此,由于容易减少罐9的成本,因此容易降低打印机3的成本。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装置不限于图1或者图2记载的、在壳体7中内置罐9的形态。例如,可以是如在图23、图24、图25中记载的、将容器单元8以外部安装的方式安装在壳体7的形态。
图23是示出将容器单元8安装到了壳体7的状态的一例。容器单元8包含上面盖部件301、底面盖部件303、配置在底面盖部件303上的多个罐9。上面盖部件301相对于壳体7通过第一固定部件305被固定。第一固定部件305例如能够应用螺丝构造,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包含固定的功能的部件,就可以应用任何构造。
在多个罐9中的每个上设置有一个注入口51。在各个注入口51上安装有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另外,各个注入口51从设置在上面盖部件301上的多个开口中的任一个露出到外部,能够进行液体的注入。多个罐9中的每个与设置在上面盖部件301上的多个窗部14中的任一个对应配置,能够从外部观察确认。
图24是示出从容器单元8拆卸上面盖部件301后的状态的一例。在图24中,为了说明的简便,在注入口51安装有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5。在此可知,对多个罐9中的每个安装一个供给管16。各个供给管16经过设置在壳体7的侧面的开口部与位于内部的喷头19连通,并能够供应液体。
图25是示出容器单元8的底面盖部件303的一例。底面盖部件303相对于壳体7所覆盖的机械体11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固定部件307被固定。第二固定部件307例如能够应用螺丝构造,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包含固定的功能的部件,就可以应用任何构造。
通过图23、图24、图25所示的构成,容器单元8的上面盖部件301通过第一固定部件305被固定在壳体7上,底面盖部件303通过第二固定部件307被固定在机械体11上。由此,液体消耗装置中的容器单元8的固定的稳定性提高。并且,通过将底面盖部件303固定在壳体7和机械体11这两者上,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装置可以是喷射、喷出、涂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来进行消耗的液体消耗装置。此外,从液体消耗装置中成为微小量的液滴而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尾部拖延成线状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态、溶胶、凝胶水、以及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另外,除了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以外,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到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等各种液体组合物。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可以是喷射用于生物芯片的制造中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移液管并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分配器等。并且,也可以是用针尖向时钟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可以是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符号说明
1...数码复合机,3...打印机,5...扫描仪,7...壳体,8...容器单元,9...罐,11...机械体,12...操作面板,13A...电源按钮,13B...操作按钮,14...窗部,15...印刷部,16...供给管,17...托架,19...喷头,21...中继单元,23...马达,25...定时带,31...壳体,33...片材部件,35...容纳部,35A...凹部,37...大气室,37A...凹部,41...第一壁(主壁),41A...面,41B...面,42...第二壁,43...第三壁,44...第四壁,45...第五壁(分隔壁),46...第六壁,47...第七壁,48...第八壁,49...突出部,51...注入口,53...供给口,55...第一大气导入路径,57...大气连通口,59...第一导入口,61...第二大气导入路径,62A、62B...划分壁,63...送出口,65...第二导入口,66...大气流路,67...大气缓存室,71...供给路径,72A...划分壁,75...墨水,75A...液面,77...塞,79...大气,81...第一流路部,82...第二流路部,83...第三流路部,84...第四流路部,91...弯液面,95...部位,101...堤部,103...缺口部,107...反转部,109...反转部,121...第一大气室,122...第二大气室,123...连通路径,124...第三大气室,125...第九壁,126...第十壁,127...第十一壁,128...连通口,129A、129B...连通口,141...凹部,142...凹部,143...槽,144...凹部,301...上面盖部件,303...底面盖部件,305...第一固定部件,307...第二固定部件,P...印刷介质。

Claims (5)

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含:
印刷机构,所述印刷机构进行印刷;
罐,所述罐能够容纳被供应到所述印刷机构的墨水;
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印刷机构以及所述罐;以及
窗部,所述窗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罐具有:
注入口,所述注入口为筒状,并且用于向所述罐的内部注入所述墨水;以及
位于比所述注入口的位置更靠近铅垂方向下侧、且能够从外部观察确认所述罐内的所述墨水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
所述窗部以与所述罐面对的方式设置,并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喷墨打印机的外部观察确认所述部位和所述注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所述注入口具备能够堵住所述注入口的栓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具备多个所述罐,各罐具备所述注入口,所述多个罐被配置成使得多个注入口沿着所述窗部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还具备扫描单元,所述扫描单元位于比所述罐以及所述窗部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并且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中,
所述壳体在所述喷墨打印机的正面具备所述窗部,并且从所述正面观察时,在水平方向上比所述窗部更偏离的位置、且比所述注入口更靠近上侧的位置具备操作面板。
CN201710673645.5A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Pending CN1074718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0405 2013-03-01
JP2013-040405 2013-03-01
JP2013-199382 2013-09-26
JP2013199382 2013-09-26
CN201410073707.5A CN104015492B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3707.5A Division CN104015492B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71827A true CN107471827A (zh) 2017-12-15

Family

ID=5142791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2169.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96205U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CN201410073707.5A Active CN104015492B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CN201710673645.5A Pending CN107471827A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2169.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296205U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CN201410073707.5A Active CN104015492B (zh) 2013-03-01 2014-02-28 液体容纳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93010B2 (zh)
JP (1) JP6265205B2 (zh)
CN (3) CN204296205U (zh)
TW (7) TW201544355A (zh)
WO (1) WO201413263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7450A (zh) * 2019-01-31 2020-08-07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罐主体和盖的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1781B2 (en) 2012-10-15 2016-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TW201544355A (zh) * 2013-03-01 2015-12-01 Seiko Epson Corp 液體收容容器
JP6409508B2 (ja) 2014-10-31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JP6631019B2 (ja) * 2015-03-12 2020-0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
JP6609943B2 (ja) * 2015-03-12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497152B2 (ja) * 2015-03-19 2019-04-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6182731A (ja) * 2015-03-26 2016-10-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TWI675758B (zh) 2015-03-30 2019-11-0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裝置
JP1543768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4002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3767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4004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4003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2017077652A (ja) * 2015-10-20 2017-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タンク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077680A (ja) * 2015-10-21 2017-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40734A (ja) * 2016-02-09 2017-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40794A (ja) * 2016-02-12 2017-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液体噴射装置
US10183495B2 (en) * 2016-02-29 2019-0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8698410B (zh) * 2016-02-29 2020-11-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8069490A (ja) 2016-10-26 2018-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6891398B2 (ja) 2016-03-31 2021-06-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6821973B2 (ja) * 2016-06-30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2017177778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2018001528A (ja) * 2016-06-30 2018-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8003473A1 (ja) * 2016-06-28 2018-0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01446A (ja) * 2016-06-28 2018-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10259229B2 (en) * 2016-10-25 2019-04-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ntainer and printer
JP7000680B2 (ja) * 2017-01-12 2022-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880754B2 (ja) * 2017-01-12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US10960674B2 (en) * 2017-02-28 2021-03-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servoir and bubble structure
US10442206B2 (en) 2017-02-28 2019-10-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recor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rst tank, second tank connectable to first tank, and head for ejecting liquid supplied from second tank
JP6988174B2 (ja) 2017-05-31 2022-0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6939152B2 (ja) * 2017-06-30 2021-09-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CN109318596B (zh) * 2017-07-31 2021-04-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消耗装置及液体消耗系统
US11141983B2 (en) 2017-08-07 2021-10-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fluid tank
JP7056184B2 (ja) * 2018-01-31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タンク、液体噴射装置
JP7056329B2 (ja) * 2018-04-03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11027551B2 (en) 2019-01-17 2021-06-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including a reservoir configured to store liquid and a tank to which the reservoir can be connected
JP7278835B2 (ja) * 2019-03-29 2023-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システム、読取装置、読取装置の保持装置
JP2020073339A (ja) * 2020-01-28 2020-05-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248041B2 (ja) * 2021-01-06 2023-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33252A2 (en) * 1999-03-01 2000-09-06 Mutoh Industries Ltd.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20040046842A1 (en) * 2002-03-12 2004-03-11 Yeong-Won Rhee Ink supply apparatus for inkjet printer
US20050200668A1 (en) * 2004-03-09 2005-09-15 Pao-Hung Ieh Continually ink-supplying device for an inkjet printer
CN2803705Y (zh) * 2003-12-26 2006-08-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70229620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tector For Ink Cartridge Container
CN102381040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81042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CN102416770A (zh) * 2010-09-03 2012-04-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罐单元以及具有罐单元的液体喷射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345Y2 (zh) 1986-08-13 1993-08-25
US4769658A (en) * 1986-09-16 1988-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pressure adjustable mechanisms for discharging a constant ink amount
JP3219609B2 (ja) 1993-11-29 2001-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器及びインク再充填方法
JP3232203B2 (ja) 1994-12-27 2001-1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噴射装置
US5721576A (en) 1995-12-04 1998-02-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fill kit and method for refilling an ink supply for an ink-jet printer
JP3363052B2 (ja) 1997-03-12 2003-01-07 コピア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US6158848A (en) 1997-12-31 2000-12-12 Liu; Win-Yin Refilling device for ink cartridge of a jet printer
CN2367456Y (zh) 1999-04-05 2000-03-08 刘文荧 喷墨打印机墨盒简易夹固及墨水补充装置
CA2310181C (en) 1999-05-31 2004-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ink-jet cartridge, ink-supply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US6168267B1 (en) 2000-02-23 2001-01-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essure controlled ink cartridge
TW541248B (en) * 2001-03-16 2003-07-11 Benq Corp Ink cartridge
JP4532831B2 (ja) * 2003-01-06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110959A (ja) 2004-10-18 2006-04-27 Canon Inc インク容器
WO2007122793A1 (ja) 2006-03-24 2007-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液体収容容器
CN101817261B (zh) 2006-03-24 2013-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RU2533107C2 (ru) 2010-07-15 2014-11-20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истема выталкивания жидкости
JP5552931B2 (ja) * 2010-07-15 2014-07-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454398B2 (ja) * 2010-07-15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691307B2 (ja) * 2010-09-03 2015-04-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2066563A (ja) 2010-08-24 2012-04-05 Seiko Epson Corp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144017A (ja) * 2011-01-14 2012-08-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565329B2 (ja) 2011-01-26 2014-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に装着される液体収容容器
JP5884307B2 (ja) 2011-06-15 2016-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複合体、およ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TW201544355A (zh) * 2013-03-01 2015-12-01 Seiko Epson Corp 液體收容容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33252A2 (en) * 1999-03-01 2000-09-06 Mutoh Industries Ltd.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20040046842A1 (en) * 2002-03-12 2004-03-11 Yeong-Won Rhee Ink supply apparatus for inkjet printer
CN2803705Y (zh) * 2003-12-26 2006-08-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50200668A1 (en) * 2004-03-09 2005-09-15 Pao-Hung Ieh Continually ink-supplying device for an inkjet printer
US20070229620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tector For Ink Cartridge Container
CN102381040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81042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CN102416770A (zh) * 2010-09-03 2012-04-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罐单元以及具有罐单元的液体喷射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7450A (zh) * 2019-01-31 2020-08-07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罐主体和盖的罐
US11141984B2 (en) 2019-01-31 2021-10-12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Tank with tank main body and l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65205B2 (ja) 2018-01-24
WO2014132634A1 (ja) 2014-09-04
JPWO2014132634A1 (ja) 2017-02-02
TW201544355A (zh) 2015-12-01
US9493010B2 (en) 2016-11-15
TW201544351A (zh) 2015-12-01
TW201544354A (zh) 2015-12-01
TW201544353A (zh) 2015-12-01
CN204296205U (zh) 2015-04-29
CN104015492A (zh) 2014-09-03
TWI597186B (zh) 2017-09-01
CN104015492B (zh) 2017-09-01
US20160009100A1 (en) 2016-01-14
TW201733819A (zh) 2017-10-01
TW201434670A (zh) 2014-09-16
TW201544352A (zh)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5492B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204398529U (zh)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3937333U (zh) 液体喷射装置、罐
CN105050816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收容容器单元、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
CN204398531U (zh)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4547345U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
CN204398530U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装置
EP3156237B1 (en) Liquid ejection system, ventilation unit,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US9802417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US9636917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JP589607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7538924A (zh) 打印机
JP582204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522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