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934B -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934B
CN107429934B CN201680020159.7A CN201680020159A CN107429934B CN 107429934 B CN107429934 B CN 107429934B CN 201680020159 A CN201680020159 A CN 201680020159A CN 107429934 B CN107429934 B CN 107429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nt
usage
exhaust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1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9934A (zh
Inventor
矢嶋龙三郎
伊藤信吾
三轮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493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1175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6121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16338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429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9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具有:壳体(31a、31b);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31a、31b)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吸入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向被空调空间供给供给空气,或将上述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作为排出空气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以及检测制冷剂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

Description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侧空调装置,尤其涉及下述利用侧空调装置和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该利用侧热交换器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以及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向壳体内吸入空气,向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供给或排出壳体内的空气。
背景技术
目前,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220877号公报)公开的那样,具有一种换气空调机(利用侧空调装置),该换气空调机具有:蒸发器和冷凝器(利用侧热交换器),该蒸发器和冷凝器通过从室外机(热源侧空调装置)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以及供气风扇和排气风扇(供排气机构),该供气风扇和排气风扇从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向壳体内吸入空气,向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供给或排出壳体内的空气。
发明内容
在这样的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泄漏的制冷剂向被空调空间供给,可能发生缺氧事故、着火事故(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时)或者中毒事故(制冷剂具有毒性时),其中,换气空调功能是指进行室内的换气和空气调节。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在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中,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第一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具有壳体、利用侧热交换器、供排气机构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利用侧热交换器设置于壳体内,并且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向壳体内吸入室内空气,从被空调空间外向壳体内吸入室外空气,将壳体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向被空调空间供给,将壳体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检测制冷剂。并且,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和壳体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
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供排气机构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二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壳体内设置有全热交换器,该全热交换器进行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供排气机构具有:第一供气送风机,该第一供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外吸入室外空气并且向被空调空间供给供给空气;以及第一排气送风机,该第一排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吸入室内空气并且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排出空气。此外,此处,通过使第一排气送风机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第一排气送风机运转来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三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供排气机构具有供排气送风机,该供排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在供气状态与排气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上述供气状态是指从被空调空间吸入室内空气且从被空调空间外吸入室外空气并且向被空调空间供给供给空气,上述排气状态是指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排出空气。此外,此处,通过使供排气送风机以排气状态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供排气送风机以排气状态进行运转而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四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供排气机构具有:第二供气送风机,该第二供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吸入室内空气且从被空调空间外吸入室外空气并且向被空调空间供给供给空气;以及第二排气送风机,该第二排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排出空气。此外,此处,通过使第二排气送风机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第二排气送风机运转来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五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供排气机构具有:第三供气送风机,该第三供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外吸入室外空气并且向被空调空间供给供给空气;以及第三排气送风机,该第三排气送风机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吸入室内空气而使室内空气的一部分向通过第三供气送风机吸入的室外空气回流,并将剩余的室内空气作为排出空气向被空调空间外排出。此外,此处,通过使第三排气送风机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第三排气送风机运转来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到第五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六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利用侧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连通管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此外,此处,壳体内设置有接头,该接头将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
此处,从将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泄漏制冷剂时,制冷剂向壳体内泄漏。因此,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迅速地检测到制冷剂并且能够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
在第一观点到第五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七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利用侧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连通管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壳体外设置有接头,该接头将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此外,此处,供排气机构具有内外连通机构,该内外连通机构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与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内外连通状态是指使设置有壳体的利用侧设置空间和壳体内连通,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和壳体内不连通,将内外连通机构设为内外连通状态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此处,从将利用侧热交换器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泄漏制冷剂时,制冷剂向利用侧设置空间泄漏。但是,此处,能够通过内外连通机构使利用侧设置空间和壳体内连通。因此,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包括内外连通机构的供排气机构一边将向利用侧设置空间泄漏的制冷剂导入壳体内,一边将上述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泄漏的制冷剂不向被空调空间供给。
在第一观点到第七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八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设置于壳体的下部。
此处,利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而制冷剂容易向下方积存的倾向,从而能够迅速地检测到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到第七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九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设置于壳体的上部。
此处,利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而制冷剂容易向上方积存的倾向,从而能够迅速地检测到制冷剂。
在第一观点到第九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十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
此处,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内发生着火事故。
在第一观点到第九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十一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制冷剂具有毒性。
此处,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内发生中毒事故。
在第一观点到第九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第十二观点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中,制冷剂不具有微燃性、可燃性以及毒性。
此处,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内发生缺氧事故。
第十三观点下的空调装置是通过将供给制冷剂的热源侧空调装置和多个第一观点~第十二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侧空调装置连接而构成的。
此处,当多个利用侧空调装置的任意一个内发生制冷剂的泄漏时,能够利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所具有的供排气机构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不向接受空气调节的被空调空间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也图示通常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也图示通常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的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也图示通常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的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也图示通常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也图示通常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时的空气流动等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1)结构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整体)
空调装置1是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空调换气系统,该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其中,换气空调功能是指进行室内的换气和空气调节。
空调装置1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而构成的。此处,热源侧空调装置2设置于建筑物的屋顶等,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对应于接受换气和空气调节的各被空调空间(此处是被空调空间S1、S2)而设置于建筑物的机械室或天花板内空间等利用侧设置空间(此处为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此外,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作为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0中封入有R32这样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或者丙烷这样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或者氨这样具有毒性的制冷剂。
另外,空调装置1具有多个空气管道。此处,空调装置1具有:吸入管道5,该吸入管道5用于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外空气(OA);供气管道6a、6b,该供气管道6a、6b用于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向对应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供给空气(SA);排出管道7a、7b,该排出管道7a、7b用于从各被空调空间S1、S2向对应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内空气(RA);以及排气管道8,该排气管道8用于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排出空气(EA),籍此,能够在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吸入管道5具有对应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而分岔的吸入分支管道5a、5b,排气管道8具有对应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而分岔的排气分支管道8a、8b。
(热源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热源侧空调装置2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热源侧空调装置2主要具有压缩机21、切换机构23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24。
压缩机21是压缩制冷剂的机构,此处采用密闭式压缩机,该密闭式压缩机中,收容于壳体(未图示)内的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未图示)通过同样收容于壳体内的压缩机马达22驱动。
切换机构23是能够在制冷运转状态和制热运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四通换向阀,该制冷运转状态是指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该制热运转状态是指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此处,制冷运转状态是指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连通,并使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通的切换状态(参考图1的切换机构23的实线)。制热运转状态是指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连通,并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侧和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通的切换状态(参考图1的切换机构23的虚线)。并且,切换机构23不限定于四通换向阀,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组合多个电磁阀等,从而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作用。
热源侧热交换器24通过进行制冷剂和室外空气(OA)的热交换而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空气(OA)通过热源侧风扇25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4供给,其中,该热源侧风扇25通过热源侧风扇马达26驱动。
(利用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能够通过空气管道5(5a、5b)、6a、6b、7a、7b、8(8a、8b)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与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并且,以下说明中,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结构进行说明,通过将符号“a”替换成“b”,从而省略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b的结构进行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3a主要具有壳体31a、利用侧膨胀机构32a、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全热交换器34a、第一供气送风机35a、第一排气送风机37a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
壳体31a配置于利用侧设置空间S3,并连接有各种管道5a、6a、7a、8a。壳体31a内形成有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等的空间。
利用侧膨胀机构32a是能够通过对开度进行控制而使制冷剂流量可变的电动膨胀阀,上述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内流动。利用侧膨胀机构32a设置于壳体31a内。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一端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2a的液体侧,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另一端通过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接头13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3a设置于壳体31a内。
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31a内的空气(RA或OA)进行冷却或加热。利用侧热交换器33a设置于壳体31a内。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液体侧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以及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气体侧通过接头14a连接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接头14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4a设置于壳体31a内。
全热交换器34a进行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的热交换。此处,使用在两种空气(OA和RA)之间同时进行显热和潜热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作为全热交换器34a。全热交换器34a设置于壳体31a内,壳体31a内的空间通过全热交换器34a被划分为:被空调空间S1侧的供气通路42a和排出通路43a;以及被空调空间S1外侧的吸入通路41a和排气通路44a。吸入通路41a与吸入管道5(5a)连通,供气通路42a与供气管道6a连通,排出通路43a与排出管道7a连通,排气通路44a与排气管道8(8a)连通。利用侧膨胀机构32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3a设置于壳体31a内的空间中的供气通路42a内,此处,接头13a、14a也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因此,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对供气通路42a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另外,壳体31a内设置有回流气调整机构45a,该回流气调整机构45a由使供气通路42a和排出通路43a之间连通的连通路以及配置于该连通路的空气气门构成。回流气调整机构45a能够在供气-排出连通状态和供气-排出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供气-排出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打开状态而使供气通路42a和排出通路43a连通,供气-排出非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关闭状态而使供气通路42a和排出通路43a不连通。
第一供气送风机35a是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供给空气(SA)的风扇。第一供气送风扇35a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其出口连接于供气管道6a。第一供气送风机35a通过第一供气送风机马达36a驱动。
第一排气送风机37a是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内空气(R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排出空气(EA)的风扇。第一排气送风扇37a设置于排气通路44a内,其出口连接于排气管道8(8a)。第一排气送风机37a通过第一排气送风机马达38a驱动。另外,第一排气送风机37a的出口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防止逆流机构46a。在进行第一排气送风机37a的运转的情况下,为了向排气管道8排出排出空气(EA),防止逆流机构46a的空气气门设置为打开状态,在停止第一排气送风机37a的运转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来自排气管道8的排出空气(EA)的逆流,该防止逆流机构46a的空气气门设置为关闭状态。并且,防止逆流机构46a也可以不设置于排气送风机37a的出口而是设置于排气分支管道8a。另外,在排气管道8内设置有送风机的情况这种能够确保不会发生排出空气(EA)逆流的状态时,也可以不设置防止逆流机构46a。
此外,上述空气通路41a、42a、43a、44a、机构45a、46a以及送风机35a、37a在与空气管道5(5a)、6a、6b、7a、7b、8(8a)连接的状态下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S1向壳体31a内吸入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向壳体31a内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将壳体31a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将壳体31a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是检测制冷剂的装置。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配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3a(此处为接头13a、14a以及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供气通路42a内。此外,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配置于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下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或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上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并且,图1图示了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的下部的情况。
(控制装置)
空调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9,该控制装置9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以及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等的运转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主要具有:热源侧控制装置92,该热源侧控制装置92对构成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各部分(压缩机等)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该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对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各部分(风扇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侧控制装置92配置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并且具有用于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设置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并且具有用于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此外,热源侧控制装置92和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以能够通过传送线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的方式连接,籍此构成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9。并且,此处,虽然控制装置92、93a、93b之间通过传送线连接,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无线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2)运转
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1进行下述运转。并且,下述说明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通过控制装置9进行。
(通常运转)
如图1所示,通常运转时,进行的运转是: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外空气(OA),上述室外空气(O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进行冷却或加热后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并且,从被空调空间S1、S2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内空气(RA),上述室内空气(RA)在全热交换器34a、34b内与室外空气(OA)进行热交换后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具体而言,空调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下述的运转控制。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冷却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冷运转状态(图1中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籍此,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送往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内与由热源侧风扇25供给的室外空气(OA)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送往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送往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32b减压,从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低压制冷剂。该气液两相状态的低压制冷剂被送往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的气液两相状态的低压制冷剂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与供气通路42a、42b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送往热源侧空调装置2。送往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被吸入压缩机21。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热运转状态(图1中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籍此,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以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送往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送往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高压气体制冷剂被送往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送往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与供气通路42a、42b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从而冷凝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该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32b减压。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32b减压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送往热源侧空调装置2。送往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制冷剂被送往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送往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制冷剂通过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内与由热源侧风扇25供给的室外空气(OA)进行热交换而加热,从而蒸发成为低压气体制冷剂。该低压气体制冷剂经由切换机构23被吸入压缩机21。
此时,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中,防止逆流机构46a、46b成为打开状态,第一供气送风机35a、35b以及第一排气送风机37a、37b被驱动。籍此,室外空气(OA)通过吸入管道5(5a、5b)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吸入通路41a、41b,室内空气(RA)通过排出管道7a、7b从被空调空间S1、S2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排出通路43a、43b。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在全热交换器34a、34b内进行热交换后,分别被送往供气通路42a和排气通路44a。此处,在回流气调整机构45a、45b切换为供气-排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参考图1的回流气调整机构45a、45b),根据回流气调整机构45a、45b的空气气门的开度,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室内空气(RA)的一部分被送往供气通路42a,并且与在全热交换器34a、34b内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外空气(OA)合流。另一方面,在回流气调整机构45a、45b切换为供气-排出非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全部室内空气(RA)与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全部室外空气(OA)进行热交换。此外,送往排气通路44a、44b的室内空气(RA)通过第一排气送风机37a、37b以及排气管道8(8a、8b)并且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另一方面,送往供气通路42a、42b的室外空气(OA)或者包括室内空气(RA)的室外空气(O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通过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或加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冷却或加热的室外空气(OA)或包括室内空气(RA)的室外空气(OA)通过第一供气送风机35a、35b以及供气管道6a、6b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
(制冷剂排出运转)
上述通常运转时,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泄漏的制冷剂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可能发生着火事故(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时)或中毒事故(制冷剂具有毒性时)。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此处,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第一排气送风机37a、37b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例如,假定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发生了制冷剂泄漏(也就是说,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b检测到制冷剂时),如图3所示,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进行第一排气送风机37b的运转。籍此,泄漏的制冷剂和壳体31b内的空气一起通过全热交换器34b中与排出通路43b以及排气通路44b连通的部分而向排气管道8(8b)排出。此时,由于制冷剂泄漏可能性高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3b和接头13b、14b配置于供气通路42b,因此通过将回流气调整机构45b设为供气-排出连通状态而使排气通路42b和排出通路43b连通,从而促进制冷剂的排出。另外,停止第一供气送风机35b,从而使泄漏的制冷剂不向被空调空间S2供给。此处,停止第一供气送风机35b并进行第一排气送风机37b的运转时,由于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2被吸入壳体31b内,并且,室外空气(OA)从被空调空间S2外被吸入壳体31b内,因此这些空气(RA或OA)与泄漏的制冷剂一起向排气管道8(8b)排出。另外,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内,通过停止压缩机21等使制冷剂不会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b供给。另外,在没有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内,通过将防止逆流机构46a设为关闭状态,使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泄漏的制冷剂不会通过排气管道8(8a)向壳体31a内逆流。
(3)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具有下述特征。
(A)
此处,如上所述,在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中,当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3a、3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特别地,此处通过使第一排气送风机37a、37b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另外,此处,空调装置1以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的方式构成。
籍此,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供排气机构(此处,通过使第一排气送风机37a、37b运转)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另外,此处,当多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任意一个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所具有的供排气机构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不向接受空气调节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此外,在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着火事故。另外,在制冷剂具有毒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中毒事故。另外,在制冷剂不具有微燃性、可燃性以及毒性时,也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缺氧事故。
(B)
此处,如上所述,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与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内。因此,当从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与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泄漏制冷剂时,制冷剂向壳体31a、31b内泄漏。
籍此,此处,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迅速地检测到制冷剂并且能够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
(C)
此处,如上所述,当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将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设置于壳体31a、31b的下部。
籍此,此处,利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而使制冷剂容易向下方积存的倾向,从而能够迅速地检测到制冷剂。
另外,此处,如上所述,当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将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设置于壳体31a、31b的上部。
籍此,此处,利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而使制冷剂容易向上方积存的倾向,从而能够迅速地检测到制冷剂。
(4)变形例
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1~图3)中,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内,但如图4所示,接头13a、13b、14a、14b有时设置于壳体31a、31b外。这种情况下,从接头13a、13b、14a、14b发生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设置有壳体31a、31b的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泄漏。
因此,此处,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设置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和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内外连通机构47a、47b,从而通过将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其中,内外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连通,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不连通。
以下,使用图2、图4以及图5,以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和运转与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1~图3)的结构和运转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由于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以及本变形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结构与上述空调装置1(参考图1)的结构以及上述空调装置1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参考图1)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结构与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参考图1)的结构的不同点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外。另外,如上所述,壳体31a、31b上还设置有内外连通机构47a、47b。内外连通机构47a、47b由使供气通路42a、42b和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之间连通的连通路以及配置于该连通路的空气气门构成。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和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内外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使供气通路42a、42b和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连通,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供气通路42a、42b与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不连通。另外,壳体31a、31b外还设置有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9a、49b,该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9a、49b对向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泄漏的制冷剂进行检测。另外,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还设置有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该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由与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外连通的连通路以及配置于该连通路的空气气门构成。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和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设置空间内外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其外部连通,设置空间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关闭状态从而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其外部不连通。此外,内外连通机构47a、47b以及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和空气通路41a、42a、43a、44a、机构45a、46a以及送风机35a、37a一起构成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供排气机构。并且,由于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其他结构和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参考图1)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关于本变形例的控制装置9的结构,在上述控制装置9(参考图2)的结构的基础上,除了进行新设置的内外连通机构47a、47b、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9a、49b以及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的运转控制这一点以外,与上述控制装置9(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图示及说明。
接着,对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进行说明。此处,由于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运转与上述空调装置1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运转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运转在通常运转时将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设为内外非连通状态,并且将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设为设置空间内外非连通状态,由此获得的运转与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通常运转(参考图1)实质上是相同的。
但是,如上所述,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制冷剂排出运转通过将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而进行,这一点与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制冷剂排出运转(参考图3)不同。
例如,假定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发生了制冷剂泄漏(也就是说,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b、49b检测到制冷剂时),如图5所示,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中,将内外连通机构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进行第一排气送风机37b的运转。籍此,泄漏的制冷剂和壳体31b内的空气一起通过全热交换器34b中与排出通路43b以及排气通路44b连通的部分从而向排气管道8(8b)排出。此时,由于制冷剂泄漏可能性高的接头13b、14b配置于壳体31b外(利用侧设置空间S4),因此,制冷剂会向利用侧设置空间S4泄漏,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将内外连通机构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从而使壳体31b内的供气通路42b和利用侧设置空间S2连通,因此,向利用侧设置空间S4泄漏的制冷剂利用内外连通机构47b被导入壳体31b内,并且和壳体31b内的空气一起通过全热交换器34b中与排出通路43b和排气通路44b连通的部分,从而向排气管道8(8b)排出。另外,将设置空间内外连通机构39a、39b设为设置空间内外连通状态,从而使空气容易从利用侧设置空间S4被导入供气通路42b内。并且,由于本变形例的制冷剂排出运转中的其他运转动作与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制冷剂排出运转(参考图3)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在这种本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外,因此无法获得因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内而产生的作用效果,但是除此之外,能够获得与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1~图3)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此处,尽管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外,但通过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能够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内连通。因此,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包括内外连通机构47a、47b的供排气机构一边将向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泄漏的制冷剂导入壳体31a、31b内,一边将上述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泄漏的制冷剂不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
第二实施方式
(1)结构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整体)
空调装置1是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空调换气系统,该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其中,换气空调功能是指进行室内的换气和空气调节。
空调装置1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而构成的。此处,热源侧空调装置2设置于建筑物的屋顶等,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对应于接受换气和空气调节的各被空调空间(此处是被空调空间S1、S2)而设置于建筑物的机械室或天花板内空间等利用侧设置空间(此处为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此外,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作为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0中封入有R32这样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或者丙烷这样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或者氨这样具有毒性的制冷剂。
另外,空调装置1具有多个空气管道。此处,空调装置1具有:吸入管道5,该吸入管道5用于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外空气(OA);供气管道6a、6b,该供气管道6a、6b用于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向对应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供给空气(SA);以及排出管道7a、7b,该排出管道7a、7b用于从各被空调空间S1、S2向对应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内空气(RA),籍此,能够在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另外,被空调空间S1、S2连接有排气管道8,该排气管道8用于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排出空气(EA)。吸入管道5具有对应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而分岔的吸入分支管道5a、5b,排气管道8具有对应于各被空调空间S1、S2而分岔的排气分支管道8a、8b。
(热源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热源侧空调装置2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而连接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参考图1)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能够通过空气管道5(5a、5b)、6a、6b、7a、7b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与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并且,以下说明中,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结构进行说明,通过将符号“a”替换成“b”,从而省略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b的结构进行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3a主要具有壳体31a、利用侧膨胀机构32a、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供排气送风机51a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
壳体31a配置于利用侧设置空间S3,并连接有各种管道5a、6a、7a。壳体31a内形成有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等的供气通路42a。
利用侧膨胀机构32a是能够通过对开度进行控制而使制冷剂流量可变的电动膨胀阀,上述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内流动。利用侧膨胀机构32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一端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2a的液体侧,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另一端通过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接头13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3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
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31a内的空气(RA或OA)进行冷却或加热。利用侧热交换器33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液体侧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以及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气体侧通过接头14a连接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接头14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4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
供排气送风机51a是设置为能够在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风扇,其中,供气状态是指从被空调空间S1吸入室内空气(RA)且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供给空气(SA),排气状态是指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排出空气(EA)。供排气送风扇51a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其出口连接于供气管道6a。供排气送风机51a通过供排气送风机马达52a驱动。供排气送风机51a的出口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防止供气机构54a。防止供气机构54a的空气气门在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供气状态运转时被设为打开状态,在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排气状态运转时被设为关闭状态。并且,防止供气机构54a也可以不设置于供排气送风机51a的出口而是设置于供气管道6a。另外,供排气送风机51a的出口处,处于防止供气机构54a的上游一侧的位置处连接有旁通通路53a的一端。旁通通路53a的另一端连接于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处。旁通通路53a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旁通开闭机构55a。旁通开闭机构55a的空气气门在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供气状态运转时被设为关闭状态,在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排气状态运转时被设为打开状态。并且,包括旁通开闭机构55a的旁通通路53a也可以设置为:不是将供排气送风机51a的出口和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之间连接,而是将供气管道6a和吸入管道5(5a)之间连接。在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处,在比连接有旁通通路53a的另一端的位置靠供气通路42a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防止吸入机构56a。防止吸入机构56a的空气气门在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供气状态运转时被设为打开状态,在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排气状态运转时被设为关闭状态。此外,在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处,在比连接有旁通通路53a的另一端的位置靠吸入管道5(5a)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回流气调整机构57a。并且,防止吸入机构56a以及回流气调整机构57a也可不设置于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而是设置于吸入分支管道5a。这样,供排气送风机51a能够通过旁通通路53a、防止供气机构54a、旁通开闭机构55a以及防止吸入机构56a进行供气状态和排气状态的切换而运转。也就是说,通过将防止供气机构54a和防止吸入机构56a设为打开状态并且将旁通开闭机构55a设为关闭状态,从而能够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供气状态运转,通过将防止供气机构54a和防止吸入机构56a设为关闭状态并且将旁通开闭机构55a设为打开状态,从而能够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排气状态运转。
此外,上述空气通路42a、53a、机构54a、55a、56a、57a以及送风机51a在与空气管道5(5a)、6a、6b、7a、7b连接的状态下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S1向壳体31a内吸入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向壳体31a内吸入室外空气(OA),将壳体31a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将壳体31a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是检测制冷剂的装置。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配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3a(此处为接头13a、14a以及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供气通路42a内。此外,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配置于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下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或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上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并且,图6图示了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的下部的情况。
(控制装置)
空调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9,该控制装置9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以及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等的运转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主要具有:热源侧控制装置92,该热源侧控制装置92对构成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各部分(压缩机等)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该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对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各部分(风扇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侧控制装置92配置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并且具有用于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设置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并且具有用于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此外,热源侧控制装置92和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以能够通过传送线而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的方式连接,籍此构成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9。并且,此处,虽然控制装置92、93a、93b之间通过传送线连接,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无线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2)动作
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1进行下述运转。并且,下述说明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通过控制装置9进行。
(通常运转)
如图6所示,通常运转时,进行的运转是: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外空气(OA),从被空调空间S1、S2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内空气(RA),上述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冷却或加热后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并且,此处,排出空气(EA)通过连接于被空调空间S1、S2的排气管道8(8a、8b)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具体而言,空调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下述的运转控制。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冷却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冷运转状态(图6中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热运转状态(图6中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此处,由于制冷剂回路10等的各部分的动作和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等的各部分的动作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此时,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中,防止供气机构54a、54b、防止吸入机构56a、56b以及回流气调整机构57a、57b被设为打开状态,并且旁通开闭机构55a被设为关闭状态,供排气送风机51a、51b被驱动。也就是说,使供排气送风机51a、51b以供气状态运转。籍此,室外空气(OA)通过吸入管道5(5a、5b)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吸入通路42a、42b,室内空气(RA)通过排出管道7a、7b从被空调空间S1、S2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供气通路42a、42b。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通过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或加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冷却或加热的室外空气(OA)或包括室内空气(RA)的室外空气(OA)通过供排气送风机51a、51b以及供气管道6a、6b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此处,也可以通过调节回流气调整机构57a、57b的开度来控制室外空气(OA)的吸入量。
(制冷剂排出运转)
上述通常运转时,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泄漏的制冷剂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可能发生着火事故(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时)或中毒事故(制冷剂具有毒性时)。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此处,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供排气送风机51a、51b以排气状态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例如,假定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发生了制冷剂泄漏(也就是说,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b检测到制冷剂时),如图8所示,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使供排气送风机51a以排气状态运转。也就是说,将防止供气机构54b和防止吸入机构56b设为关闭状态,并且将旁通开闭机构55b设为打开状态,进行供排气送风机51b的运转。籍此,泄漏的制冷剂和壳体31b内的空气一起通过旁通通路53b向吸入管道5(5b)排出。此处,使供排气送风机51b以排气状态运转时,由于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2被吸入壳体31b内,因此该室内空气(RA)与泄漏的制冷剂一起向吸入管道5(5b)排出。另外,此时,室外空气(OA)通过排气管道8(8b)从被空调空间S2外和室内空气(RA)一起被吸入壳体31b内。另外,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内,通过停止压缩机21等从而使制冷剂不会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b供给。另外,在没有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内,通过将回流气调整机构57a设为关闭状态,从而使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泄漏的制冷剂不会通过吸入管道5(5a)向壳体31a内逆流。
(3)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具有下述特征。
此处,如上所述,在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中,当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3a、3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特别地,此处,通过使供排气送风机51a、51b以排气状态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另外,此处,空调装置1以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的方式构成。
籍此,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供排气机构(此处,通过使供排气送风机51a、51b以排气状态运转)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另外,此处,当多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任意一个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所具有的供排气机构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不向接受空气调节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此外,在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着火事故。另外,在制冷剂具有毒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中毒事故。另外,即使制冷剂不具有微燃性、可燃性以及毒性时,也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缺氧事故。
另外,此处也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B)、(C)。
(4)变形例
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6~图8)中,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内,但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参考图4)相同,接头13a、13b、14a、14b有时设置于壳体31a、31b外。这种情况下,从接头13a、13b、14a、14b发生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设置有壳体31a、31b的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泄漏。
因此,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6~图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相同,也可以通过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上设置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和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内外连通机构47a、47b,从而将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其中,内外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连通,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不连通。
另外,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6~图8)中,在制冷剂排出运转时利用吸入管道5(5a、5b)对泄漏的制冷剂进行排气,在将别的管道与壳体31a、31b连接时,也可以使用该别的管道对制冷排出运转时泄漏的制冷剂进行排气。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冷剂排出运转时也能够通过吸入管道5(5a、5b)继续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外空气(OA)。
第三实施方式
(1)结构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整体)
空调装置1是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空调换气系统,该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其中,换气空调功能是指进行室内的换气和空气调节。
空调装置1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而构成的。此处,热源侧空调装置2设置于建筑物的屋顶等,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对应于接受换气和空气调节的各被空调空间(此处是被空调空间S1、S2)而设置于建筑物的机械室或天花板内空间等利用侧设置空间(此处为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此外,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作为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0中封入有R32这样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或者丙烷这样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或者氨这样具有毒性的制冷剂。
另外,空调装置1具有多个空气管道。此处,空调装置1具有:吸入管道5,该吸入管道5用于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外空气(OA);供气管道6a、6b,该供气管道6a、6b用于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向对应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供给空气(SA);以及排出管道7a、7b,该排出管道7a、7b用于从各被空调空间S1、S2向对应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内空气(RA),籍此,能够在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另外,被空调空间S1、S2连接有排气管道8,该排气管道8用于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排出空气(EA)。吸入管道5具有对应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而分岔的吸入分支管道5a、5b,排气管道8具有对应于各被空调空间S1、S2而分岔的排气分支管道8a、8b。
(热源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热源侧空调装置2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参考图1)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能够通过空气管道5(5a、5b)、6a、6b、7a、7b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与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并且,以下说明中,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结构进行说明,通过将符号“a”替换成“b”,从而省略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b的结构进行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3a主要具有壳体31a、利用侧膨胀机构32a、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第二供气送风机61a、第二排气送风机63a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
壳体31a配置于利用侧设置空间S3,并连接有各种管道5a、6a、7a。壳体31a内形成有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等的供气通路42a。
利用侧膨胀机构32a是能够通过对开度进行控制而使制冷剂流量可变的电动膨胀阀,上述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内流动。利用侧膨胀机构32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一端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2a的液体侧,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另一端通过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接头13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3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
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31a内的空气(RA或OA)进行冷却或加热。利用侧热交换器33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液体侧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以及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气体侧通过接头14a连接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接头14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4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为供气通路42a内)。
第二供气送风机61a是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S1吸入室内空气(RA)且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供给空气(SA)的风扇。第二供气送风扇61a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其出口连接于供气管道6a。第二供气送风机61a通过第二供气送风机马达62a驱动。
第二排气送风机63a是设置为能够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排出空气(EA)的风扇。第二排气送风扇63a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其出口连接于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第二排气送风机63a通过第二排气送风机马达64a驱动。另外,第二排气送风机63a的出口设置有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该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由使供气通路42a和第二排气送风机63a的出口之间连通的连通路以及配置于该连通路的空气气门构成。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能够在外部空气吸入状态和排气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外部空气吸入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打开状态使壳体31a内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与供气通路42a连通,从而能够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排气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关闭状态使第二排气送风机63a的出口与壳体31a内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连通,从而能够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排出空气(EA)。另外,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回流气调整机构66a。并且,回流气调整机构66a也可不设置于壳体31a的室外空气(OA)的入口,而是设置于吸入分支管道5a。这样,第二供气送风机61a能够在停止第二排气送风机63a的状态下通过使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以外部空气吸入状态运转,从而从被空调空间S1吸入室内空气(RA)且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供给空气(SA)。另外,第二排气送风机63a能够通过使运转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以排气状态运转,从而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排出空气(EA)。
此外,上述空气通路42a、机构65a、66a以及送风机61a、63a在与空气管道5(5a)、6a、6b、7a、7b连接的状态下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S1向壳体31a内吸入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向壳体31a内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将壳体31a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将壳体31a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是检测制冷剂的装置。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配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3a(此处为接头13a、14a以及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供气通路42a内。此外,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配置于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下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或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上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并且,图9图示了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的下部的情况。
(控制装置)
空调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9,该控制装置9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以及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等的运转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主要具有:热源侧控制装置92,该热源侧控制装置92对构成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各部分(压缩机等)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该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对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各部分(风扇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侧控制装置92配置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并且具有用于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设置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并且具有用于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此外,热源侧控制装置92和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以能够通过传送线而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的方式连接,籍此构成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9。并且,此处,虽然控制装置92、93a、93b之间通过传送线连接,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无线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2)动作
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1进行下述运转。并且,下述说明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通过控制装置9进行。
(通常运转)
如图9所示,通常运转时,进行的运转是: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外空气(OA),从被空调空间S1、S2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内空气(RA),上述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冷却或加热后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并且,此处,排出空气(EA)通过连接于被空调空间S1、S2的排气管道8(8a、8b)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具体而言,空调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下述的运转控制。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冷却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冷运转状态(图9中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热运转状态(图9中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此处,由于制冷剂回路10等的各部分的动作和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等的各部分的动作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此时,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中,第二排气送风机63a、63b被停止,并且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65b以及回流气调整机构66a、66b设为打开状态,第二供气送风机61a、61b被驱动。也就是说,使第二供气送风机61a、61b以外部空气吸入状态运转。籍此,室外空气(OA)通过吸入管道5(5a、5b)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吸入通路42a、42b,室内空气(RA)通过排出管道7a、7b从被空调空间S1、S2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供气通路42a、42b。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室外空气(OA)和室内空气(R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通过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或加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冷却或加热的室外空气(OA)或包括室内空气(RA)的室外空气(OA)通过第二供气送风机61a、61b以及供气管道6a、6b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此处,也可以通过调节回流气调整机构66a、66b的开度来控制室外空气(OA)的吸入量。
(制冷剂排出运转)
上述通常运转时,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泄漏的制冷剂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可能发生着火事故(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时)或中毒事故(制冷剂具有毒性时)。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此处,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第二排气送风机63a、63b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例如,假定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发生了制冷剂泄漏(也就是说,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b检测到制冷剂时),如图11所示,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进行第二排气送风机63b的运转。也就是说,将排气出口连通机构65a设为关闭状态,并进行第二排气送风机63b的运转。籍此,泄漏的制冷剂和壳体31b内的空气一起向吸入管道5(5b)排出。另外,此时,室外空气(OA)通过排气管道8(8b)从被空调空间S2外和室内空气(RA)一起被吸入壳体31b内。另外,停止第二供气送风机61b,从而使泄漏的制冷剂不向被空调空间S2供给。此处,运转第二排气送风机63b时,由于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2被吸入壳体31b内,因此该室内空气(RA)与泄漏的制冷剂一起向吸入管道5(5b)排出。另外,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内,通过停止压缩机21等从而使制冷剂不会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b供给。另外,在没有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内,通过将回流气调整机构66a设为关闭状态,从而使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泄漏的制冷剂不会通过吸入管道5(5a)向壳体31a内逆流。
(3)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具有下述特征。
此处,如上所述,在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中,当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3a、3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特别地,此处通过使第二排气送风机63a、63b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另外,此处,空调装置1以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的方式构成。
籍此,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供排气机构(此处,通过使第二排气送风机63a、63b运转)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另外,此处,当多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任意一个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所具有的供排气机构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不向接受空气调节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此外,在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着火事故。另外,在制冷剂具有毒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中毒事故。另外,即使制冷剂不具有微燃性、可燃性以及毒性时,也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缺氧事故。
另外,此处也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B)、(C)。
(4)变形例
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9~图11)中,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内,但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参考图4)相同,接头13a、13b、14a、14b有时设置于壳体31a、31b外。这种情况下,从接头13a、13b、14a、14b发生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设置有壳体31a、31b的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泄漏。
因此,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9~图1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相同,也可以通过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设置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和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内外连通机构47a、47b,从而将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其中,内外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连通,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不连通。
第四实施方式
(1)结构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下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框图。
(整体)
空调装置1是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空调换气系统,该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其中,换气空调功能是指进行室内的换气和空气调节。
空调装置1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是通过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而构成的。此处,热源侧空调装置2设置于建筑物的屋顶等,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对应于接受换气和空气调节的各被空调空间(此处是被空调空间S1、S2)而设置于建筑物的机械室或天花板内空间等利用侧设置空间(此处为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此外,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作为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0中封入有R32这样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或者丙烷这样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或者氨这样具有毒性的制冷剂。
另外,空调装置1具有多个空气管道。此处,空调装置1具有:吸入管道5,该吸入管道5用于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外空气(OA);供气管道6a、6b,该供气管道6a、6b用于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向对应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供给空气(SA);排出管道7a、7b,该排出管道7a、7b用于从各被空调空间S1、S2向对应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吸入室内空气(RA);以及排气管道8,该排气管道8用于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排出空气(EA),籍此,能够在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和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吸入管道5具有对应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而分岔的吸入分支管道5a、5b,排气管道8具有对应于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而分岔的排气分支管道8a、8b。
(热源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热源侧空调装置2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而连接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下的热源侧空调装置2(参考图1)的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
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能够通过空气管道5(5a、5b)、6a、6b、7a、7b、8(8a、8b)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与被空调空间S1、S2或被空调空间S1、S2外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并且,以下说明中,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结构进行说明,通过将符号“a”替换成“b”,从而省略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b的结构进行说明。
利用侧空调装置3a主要具有壳体31a、利用侧膨胀机构32a、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第三供气送风机71a、第三排气送风机73a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
壳体31a配置于利用侧设置空间S3,并连接有各种管道5a、6a、7a、8a。壳体31a内形成有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等的空间。
利用侧膨胀机构32a是能够通过对开度进行控制而使制冷剂流量可变的电动膨胀阀,上述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内流动。利用侧膨胀机构32a设置于壳体31a内。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一端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2a的液体侧,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另一端通过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接头13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3a设置于壳体31a内。
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31a内的空气(RA或OA)进行冷却或加热。利用侧热交换器33a设置于壳体31a内。利用侧热交换器33a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液体侧通过利用侧膨胀机构32a以及接头13a连接于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利用侧热交换器33a的气体侧通过接头14a连接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接头14a是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与气体制冷剂连通管12连接的管接头,此处,该接头14a设置于壳体31a内。壳体31a内的空间被划分为供气通路42a和排气通路44a。供气通路42a与吸入管道5(5a)以及供气管道6a连通,排气通路44a与排出管道7a以及排气管道8(8a)连通。利用侧膨胀机构32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3a设置于壳体31a内的空间中的供气通路42a内,此处,接头13a、14a也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因此,利用侧热交换器33a对供气通路42a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
第三供气送风机71a是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供给空气(SA)的风扇。第三供气送风扇71a设置于供气通路42a内,其出口连接于供气管道6a。第三供气送风机71a通过第三供气送风机马达72a驱动。
第三排气送风机73a是设置为能够从被空调空间S1吸入室内空气(RA)而使室内空气(RA)的一部分向通过第三供气送风机71a吸入的室外空气(OA)回流,并将剩余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的风扇。第三排气送风扇71a设置于排气通路44a内,其出口连接于排气管道8(8a)。第三排气送风机73a通过第三排气送风机马达74a驱动。另外,第三排气送风机73a的出口设置有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5a,该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5a由使供气通路42a和第三排气送风机73a的出口之间连通的连通路以及配置于该连通路的空气气门构成。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5a能够在一部分排出状态和全部排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一部分排出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打开状态而使第三排气送风机73a的出口与供气通路42a连通,从而使室内空气(RA)的一部分向供气通路42a内的室外空气(OA)回流并且将剩余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全部排出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关闭状态而使第三排气送风机73a的出口与供气通路42a不连通,从而将所有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另外,壳体31a内设置有供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6a,该供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6a由使供气通路42a和排出通路44a之间连通的连通路以及配置于该连通路的空气气门构成。供排气连通机构76a能够在供气-排气连通状态和供气-排气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供气-排气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打开状态而使供气通路42a和排气通路44a连通,供气-排气非连通状态是指通过将空气气门设为关闭状态而使供气通路42a和排气通路44a不连通。另外,壳体31a的排出空气(EA)的出口设置有由空气气门构成的回流气调整机构77a。并且,回流气调整机构77a也可不设置于壳体31a的排出空气(EA)的入口,而是设置于排气分支管道8a。
此外,上述空气通路42a、44a、机构75a、76a、77a以及送风机71a、73a在与空气管道5(5a)、6a、6b、7a、7b、8(8a)连接的状态下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的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S1外吸入室外空气(OA),并且向被空调空间S1供给供给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1吸入室内空气(RA)而使室内空气(RA)的一部分向室外空气(OA)回流,并且将剩余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是检测制冷剂的装置。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内。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配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3a(此处为接头13a、14a以及利用侧膨胀机构32a)的供气通路42a内。此外,此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配置于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下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或壳体31a(此处为供气通路42a)的上部(制冷剂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并且,图12图示了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设置于壳体31a的下部的情况。
(控制装置)
空调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9,该控制装置9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以及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等的运转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主要具有:热源侧控制装置92,该热源侧控制装置92对构成热源侧空调装置2的各部分(压缩机等)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该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对构成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各部分(风扇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等)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侧控制装置92配置于热源侧空调装置2,并且具有用于对热源侧空调装置2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设置于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并且具有用于对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进行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储存器等。此外,热源侧控制装置92和利用侧控制装置93a、93b以能够通过传送线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的方式连接,籍此构成空调装置1的控制装置9。并且,此处,虽然控制装置92、93a、93b之间通过传送线连接,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无线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
(2)动作
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1进行下述运转。并且,下述说明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通过控制装置9进行。
(通常运转)
如图12所示,通常运转时,进行的运转是: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外空气(OA),从被空调空间S1、S2向壳体31a、31b内吸入室内空气(RA)而使室内空气(RA)的一部分向室外空气(OA)回流,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回流后的空气(OA和RA的一部分)进行冷却或加热后将上述回流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并且将剩余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外排出。具体而言,空调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下述的运转控制。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冷却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冷运转状态(图12中切换机构23的实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将该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的情况下,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中,切换机构23被切换成制热运转状态(图12中切换机构23的虚线所表示的状态),压缩机21和热源侧风扇25被驱动。此处,由于制冷剂回路10等的各部分的动作和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等的各部分的动作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此时,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中,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5a、75b以及回流气调整机构77a、77b设置为打开状态,并且供排气连通机构76a设置为关闭状态,第三供气送风机71a、71b以及第三排气送风机73a、73b被驱动。籍此,室外空气(OA)通过吸入管道5(5a、5b)从被空调空间S1、S2外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供气通路42a、42b,室内空气(RA)通过排出管道7a、7b从被空调空间S1、S2被吸入壳体31a、31b内的排气通路44a、44b。吸入壳体31a、31b内的室内空气(RA)通过第三排气送风机73a、73b被送至上述第三排气送风机73a、73b的出口。此外,送至第三排气送风机73a、73b的出口的室内空气(RA)根据回流气调整机构77a、77b的空气气门的开度而使其中一部分的室内空气(RA)通过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5a、75b送往供气通路42a并且与室外空气(OA)合流,剩余的室内空气(RA)通过排气管道8(8a、8b)作为排出空气(EA)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另一方面,与室内空气(RA)合流的室外空气(O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通过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11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或加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内冷却或加热的包括室内空气(RA)的室外空气(OA)通过第三供气送风机71a、71b以及供气管道6a、6b作为供给空气(SA)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
(制冷剂排出运转)
上述通常运转时,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泄漏的制冷剂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可能发生着火事故(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时)或中毒事故(制冷剂具有毒性时)。因此,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此处,通过使构成供排气机构的第三排气送风机73a、73b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
例如,假定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发生了制冷剂泄漏(也就是说,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b检测到制冷剂时),如图14所示,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进行第三排气送风机73b的运转。也就是说,将排气出口连通机构75b设为关闭状态,并且将供排气连通机构76b切换为打开状态,进行第三排气送风机73b的运转。籍此,泄漏的制冷剂通过供气通路42b以及排气通路44b与壳体31b内的空气一起向排气管道8(8b)排出。另外,停止第三供气送风机71b,从而使泄漏的制冷剂不向被空调空间S2供给。此处,运转第三排气送风机73b时,由于室内空气(RA)从被空调空间S2被吸入壳体31b内,因此该室内空气(RA)与泄漏的制冷剂一起向排气管道8(8b)排出。另外,在热源侧空调装置2内,通过停止压缩机21等从而使制冷剂不会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b供给。另外,在没有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内,通过将回流气调整机构77a设为关闭状态,从而使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b内泄漏的制冷剂不会通过排气管道8(8a)向壳体31a内逆流。
(3)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具有下述特征。
此处,如上所述,在具有换气空调功能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中,当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3a、3b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供排气机构将制冷剂与壳体31a、31b内的空气一起向被空调空间S1、S2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特别地,此处,通过使第三排气送风机73a、73b运转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另外,此处,空调装置1以将热源侧空调装置2和多个(此处为两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连接的方式构成。
籍此,此处,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供排气机构(此处,通过使第二排气送风机73a、73b运转)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不向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上述泄漏的制冷剂。另外,此处,当多个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任意一个内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能够利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所具有的供排气机构将泄漏的制冷剂迅速地排出,从而使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不向接受空气调节的被空调空间S1、S2供给泄漏的制冷剂。
此外,在制冷剂具有微燃性或可燃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着火事故。另外,在制冷剂具有毒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中毒事故。另外,即使制冷剂不具有微燃性、可燃性以及毒性时,也能够抑制被空调空间S1、S2内发生缺氧事故。
另外,此处也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B)、(C)。
(4)变形例
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12~图14)中,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与制冷剂连通管连接的接头13a、13b、14a、14b设置于壳体31a、31b内,但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参考图4)相同,接头13a、13b、14a、14b有时设置于壳体31a、31b外。这种情况下,从接头13a、13b、14a、14b发生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向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设置有壳体31a、31b的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泄漏。
因此,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的空调装置1(参考图12~图14)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下的变形例的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相同,也可以通过在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设置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和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内外连通机构47a、47b,从而将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设为内外连通状态来进行制冷剂排出运转,其中,内外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连通,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利用侧设置空间S3、S4与壳体31a、31b内不连通。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下述利用侧空调装置和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上述利用侧空调装置包括:利用侧热交换器,该利用侧热交换器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供给的制冷剂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以及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向壳体内吸入空气,将壳体内的空气向被空调空间或被空调空间外供给或排出。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2 热源侧空调装置;
3a、3b 利用侧空调装置;
11、12 制冷剂连通管;
13a、13b、14a、14b 接头;
31a、31b 壳体;
33a、33b 利用侧热交换器;
35a、35b 第一供气送风机;
37a、37b 第一排气送风机;
47a、47b 内外连通机构;
48a、48b、49a、49b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
51a、51b 供排气送风机;
61a、61b 第二供气送风机;
63a、63b 第二排气送风机;
71a、71b 第三供气送风机;
73a、73b 第三排气送风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220877号公报。

Claims (1)

1.一种利用侧空调装置(3a、3b),具有:
壳体(31a、31b);
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该利用侧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通过从热源侧空调装置(2)供给的制冷剂对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
供排气机构,该供排气机构从被空调空间向所述壳体内吸入室内空气,从所述被空调空间外向所述壳体内吸入室外空气,将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向所述被空调空间供给,将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向所述被空调空间外排出;以及
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48a、48b、49a、49b),该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检测所述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制冷剂时,进行通过所述供排气机构将所述制冷剂和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一起向所述被空调空间外排出的制冷剂排出运转,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33a、33b)通过制冷剂连通管(11、12)连接于所述热源侧空调装置(2),
所述壳体(31a、31b)外设置有接头(13a、13b、14a、14b),所述接头将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与所述制冷剂连通管连接,
所述供排气机构具有内外连通机构(47a、47b),该内外连通机构能够在内外连通状态与内外非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内外连通状态是指使设置有所述壳体的利用侧设置空间和所述壳体内连通,所述内外非连通状态是指使所述利用侧设置空间和所述壳体内不连通,
通过将所述内外连通机构设为所述内外连通状态来进行所述制冷剂排出运转。
CN201680020159.7A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107429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9376.XA CN110631175A (zh)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7487 2015-04-06
JP2015077487 2015-04-06
JP2015078725A JP6135705B2 (ja) 2015-04-06 2015-04-07 利用側空調装置
JP2015-078725 2015-04-07
PCT/JP2016/061213 WO2016163380A1 (ja)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側空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49376.XA Division CN110631175A (zh)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934A CN107429934A (zh) 2017-12-01
CN107429934B true CN107429934B (zh) 2020-04-21

Family

ID=5735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49376.XA Pending CN110631175A (zh)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CN201680020159.7A Active CN107429934B (zh)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49376.XA Pending CN110631175A (zh) 2015-04-06 2016-04-06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180073762A1 (zh)
EP (2) EP3282203B1 (zh)
JP (2) JP6135705B2 (zh)
CN (2) CN110631175A (zh)
AU (2) AU2016246918B2 (zh)
PT (1) PT3282203T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19738B2 (en) 2014-09-26 2018-11-06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JP6135705B2 (ja) * 2015-04-06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利用側空調装置
JP6555293B2 (ja) * 2017-03-31 2019-08-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P3607250B1 (en) * 2017-04-06 2024-03-27 Carrier Corporation Moderate-to-low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value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US11067321B2 (en) 2017-05-09 2021-07-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and refrigerant-amount setting method for the same
WO2019097604A1 (ja) * 2017-11-15 2019-05-2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ダクト式空気調和機
US10816247B2 (en) * 2017-12-01 2020-10-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US20190170599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eak management utilizing sub-barometric refrigerant conduit sleeves
US20190170600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i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s
US10935454B2 (en) * 2017-12-01 2021-03-0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management
US10514176B2 (en) 2017-12-01 2019-12-2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management
US11231197B2 (en) * 2017-12-01 2022-01-25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Ultraviolet (UV) light-based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11573149B2 (en) * 2017-12-01 2023-02-0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management based on acoustic leak detection
US20190186769A1 (en) * 2017-12-18 2019-06-20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Cooling system
US11592215B2 (en) 2018-08-29 2023-02-28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CN112739964A (zh) 2018-09-06 2021-04-30 开利公司 制冷剂泄漏检测系统
US11686491B2 (en) * 2019-02-20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WO2020226091A1 (ja) * 2019-05-08 2020-11-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6753486B1 (ja) * 2019-05-10 2020-09-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EP3904776B1 (en) * 2020-04-30 2023-12-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Valve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SE544675C2 (en) * 2020-07-13 2022-10-11 Flaektgroup Sweden Ab A method for evacuation of contaminated air and prevention of ingition in an air handling system
EP3967938B1 (en) * 2020-09-15 2023-12-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Safety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4198872B (zh) * 2020-09-17 2023-09-01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22249396A1 (ja) * 2021-05-27 2022-1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2218A (en) * 1972-07-17 1974-04-09 Nihon Netsugaku Kogyo Co Ltd System for room air conditioning
SE396126B (sv) * 1975-02-18 1977-09-05 Projectus Ind Produkter Ab Fo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r temperering av ett flertal lokaler med inbordes olika och varierande vermebehov
CA1015946A (en) * 1976-02-03 1977-08-23 Canada Square Management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for buildings
US4367631A (en) * 1980-06-16 1983-01-11 Harold R. Johns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ing underground duct
US4517810A (en) * 1983-12-16 1985-05-21 Borg-Warner Limited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US4928750A (en) * 1988-10-14 1990-05-29 American Standard Inc. VaV valve with PWM hot water coil
JPH04369370A (ja) * 1991-06-14 1992-12-22 Hitachi Ltd 冷凍装置
JPH05149605A (ja) * 1991-11-30 1993-06-15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8178397A (ja) 1994-12-26 1996-07-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3291407B2 (ja) * 1995-01-31 2002-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房装置
JPH08327081A (ja) * 1995-05-30 1996-12-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天井吊り下げ型空気調和機
US5588591A (en) * 1995-08-31 1996-12-31 Sweitzer, Jr.; Bruce K. Heat dissipation unit
JPH09324928A (ja) * 1996-06-05 1997-12-16 Daikin Ind Ltd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FR2778228B1 (fr) * 1998-05-04 2000-10-06 Robert Ribo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et/ou de chauffage d'un local comprenant au moins une piece de service et au moins deux pieces principales
JP2000220877A (ja) 1999-01-29 2000-08-08 Daikin Ind Ltd 換気空調機
JP3159200B2 (ja) * 1999-03-02 2001-04-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985556B2 (ja) * 2002-03-18 2007-10-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気絶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286255A (ja) * 2003-03-19 2004-10-14 Gac Corp 制御盤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241121A (ja) * 2004-02-26 2005-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KR100585694B1 (ko) * 2004-04-22 2006-06-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혼합형 유니터리 공기조화장치
KR100619746B1 (ko) * 2004-10-05 2006-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공기조화기
US9759442B2 (en) * 2005-12-27 2017-09-12 American Aldes Ventilati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ssively controlling airflow
JP2009168409A (ja) * 2008-01-21 2009-07-3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US20100240295A1 (en) * 2009-03-20 2010-09-23 Salman Akhtar Air handling system
JP5449951B2 (ja) * 2009-09-29 2014-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空気調和機
JP5465338B2 (ja) * 2010-12-03 2014-04-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3038599A1 (ja) * 2011-09-14 2013-03-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3099153A1 (ja) * 2011-12-26 2013-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025116B2 (ja) 2012-10-15 2016-11-16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JP5931688B2 (ja) * 2012-10-17 2016-06-08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KR20140056965A (ko) * 2012-11-02 2014-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14136199A1 (ja) * 2013-03-05 2014-09-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731581B2 (ja) * 2013-06-25 2015-06-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20966B2 (ja) * 2013-07-10 2017-04-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18849B2 (ja) * 2013-08-26 2015-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FR3011578B1 (fr) * 2013-10-07 2016-08-26 Ge Energy Products France Snc Systeme de ventilation pour machine tournante
US10443882B2 (en) * 2014-05-14 2019-10-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side-air process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9879871B2 (en) * 2014-06-13 2018-01-30 Lennox Industries Inc. HVAC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JP6135705B2 (ja) 2015-04-06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利用側空調装置
WO2017026014A1 (ja) * 2015-08-07 2017-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243001B2 (en) * 2017-12-26 2022-02-08 1236220 B.C. Ltd Common venting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domestic hot water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82203B1 (en) 2021-08-25
PT3282203T (pt) 2021-09-22
JP6586941B2 (ja) 2019-10-09
JP2016196996A (ja) 2016-11-24
JP2017075777A (ja) 2017-04-20
CN110631175A (zh) 2019-12-31
EP3282203A1 (en) 2018-02-14
US20180073762A1 (en) 2018-03-15
JP6135705B2 (ja) 2017-05-31
US10928092B2 (en) 2021-02-23
AU2016246918B2 (en) 2018-11-01
AU2016246918A1 (en) 2017-11-23
AU2019200650A1 (en) 2019-02-21
EP3537055A1 (en) 2019-09-11
US20190338981A1 (en) 2019-11-07
EP3282203A4 (en) 2018-12-05
CN107429934A (zh) 2017-12-01
AU2019200650B2 (en) 2020-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934B (zh) 利用侧空调装置以及包括该利用侧空调装置的空调装置
JP2017075777A5 (zh)
JP65284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0655884B2 (en) Air conditioner
JP6572628B2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JP6558066B2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CN115053102B (zh) 空调系统
JP6990677B2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WO2016163380A1 (ja) 利用側空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JP6558065B2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WO2023276535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0250987A1 (ja) 冷媒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WO2023276584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014476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