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345C - 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 Google Patents

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345C
CN1073345C CN94190138A CN94190138A CN1073345C CN 1073345 C CN1073345 C CN 1073345C CN 94190138 A CN94190138 A CN 94190138A CN 94190138 A CN94190138 A CN 94190138A CN 1073345 C CN1073345 C CN 10733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it
counterpoise
bait body
guide rail
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90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96A (zh
Inventor
伊东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gabas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gabas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gabass Inc filed Critical Megabas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5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3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A01K85/1837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weigh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A01K85/16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with other than flat, or substantially flat, undulating bodies, e.g. plu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具有设置在鱼饵体前端的突出部及装在鱼饵体内的衡重体.衡重体可以沿纵向移动。通过衡重体在导轨上滚动,可以实现其沿纵向的移动。导轨的前端部设有凹坑,在此凹坑内保持衡重体。在投掷时,衡重体移动到最后部,可以将鱼饵投得远。在投掷后通过牵引鱼线,鱼饵体呈前倾姿势与此同时衡重体移动到最利于潜行虽然的鱼饵体的最前部。在潜行中,衡重体保持在凹坑内。

Description

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本发明涉及垂钓用鱼饵中特别是作为深水垂钓鱼饵分类的晃动型深水鱼饵等人造鱼饵的构造。
所谓人造鱼饵中的晃动型深水鱼饵需要在大型鱼饵体上设置巨大的潜水用突出部(潜水板)及装在该鱼饵体内的大型衡重体。因此,在设计以更深水域为目标的晃动型深水鱼饵时,上述突出部将会更大。特别是在投掷时(投射)时,由于形状因素会增大空气阻力,难于实现较远的投射。因此,正在开发可以远投这种晃动型深水鱼饵的鱼竿(杆)。
另一方面不考虑上述的深水钓鱼情况,单以投得远为目的时,如图1所示,可以在鱼饵体110的最尾部固定衡重体120。通过这样将重心设定在鱼饵体110的后部,则投掷时不会受到形状因素的影响,鱼饵可以投得远。
但是,如果按上述将衡重体120固定,则作为重心设定在鱼饵体110后部的结果不仅使晃动型深水鱼饵原来的深水潜行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产生游动平衡恶化等问题。
美国专利USP.4,761,910公开了一种人造鱼饵装置,并且公开了以下特征:在鱼饵体的前端设置突出部,鱼饵体内装有衡重体,衡重体可纵向移动。
这样,过去的晃动型深水鱼饵等人造鱼饵装置不能有效地同时具有投掷性能及潜行性能。
还有,过去在鱼饵体的前部设置磁铁,通过磁铁的磁力可以吸着、保持衡重体的方法已为人所知,但这种情况下有结构复杂、部件数多的问题。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兼有投掷机能及潜行性能,并能发挥这种性能的具有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结构简单、根据需要可以确实将衡重体保持在鱼饵体适当位置并能保证鱼饵体一直处于恰当潜行姿式的具有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该鱼饵包括:鱼饵体、突出部、内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饵体具有形成内部的外壁;所述突出部装在所述鱼饵体的前端部;在鱼饵体的内部并在该鱼饵体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形成一导轨、所述导轨是由所述鱼饵体顶侧的外壁和内壁构成的;以及所述衡重体装于该鱼饵体内,其中该衡重体可通过沿上述导轨滚动而沿上述鱼饵体的纵向移动,所述导轨具有凹坑部,该凹坑部形成于上述导轨的前端部、并且通过将该内壁延伸至该外壁而在该鱼饵体的底侧形成,所述底侧与所述顶侧相对,并且所述衡重体保持在所述凹坑部中的第一位置,并可以沿导轨移动到远离该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该鱼饵包括:鱼饵体、突出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饵体形成一内部;所述突出部装在所述鱼饵体的前端部;该鱼饵还包括-内壁,在鱼饵体的内部并在该鱼饵体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所述内壁形成一导轨;该衡重体装于该鱼饵体内,其中该衡重体可通过沿上述导轨滚动而沿上述鱼饵体的纵向移动,所述导轨具有凹坑部,所述凹坑部形成于所述导轨的前端部,并且,所述衡重体保持在所述凹坑部中的第一位置,并可以沿导轨移动到远离该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该鱼饵还包括:形成一凹坑部的保持板,所述保持板是连续的并凸出以便从所述保持板的前端形成一锥形壁;以及一出入口,该出入口设置成:使在锥形壁和该出入口之间形成的凹坑部包含所述衡重体。
在鱼饵体前端设有突出部及鱼饵体内装有衡重体的鱼饵中,本发明的鱼饵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结构使得上述鱼饵体的衡重体能沿其纵向移动。
特别是,通过上述衡重体在轨道上滚动,使之可以沿鱼饵体纵向移动。此外,本发明在上述导轨的前端设有凹坑,可以在此凹坑内保持上述衡重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衡重体可以沿纵向移动,在投掷时该衡重体移动到鱼饵体最后部,因此可以把鱼饵投得远。此外,在投掷后,通过鱼线的牵引,鱼饵体呈前倾姿势,与此同时衡重体移动到最利于潜行的鱼饵体最前部。通过这样的衡重体可以移动的方法,既可以将鱼饵体掷得远,又可以发挥其优良的潜行性能。
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在使衡重体移动的导轨的最前端设置凹坑,可以将衡重体保持在凹坑内,即使在意外情况下,衡重体也不会移动。这样,可以保证鱼饵体(特别是在潜行中)呈一定的姿势等,可确保鱼饵体处于良好的平衡潜行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中,设有鱼饵体前端的突出部及装在鱼饵体内部的衡重体,通过上述衡重体在导轨上的滚动可以实现衡重体沿纵向的移动。此外,在本发明的此方式下,在上述导轨的最前端形成有带盖的衡重体保持部,衡重体可以保持在此保持部内。特别是上述保持部形成为较深的凹陷部。
为增加这种鱼饵在掷投的飞行距离,如前所述将衡重体固定在鱼饵体的最后部,将其重心设定在该鱼饵体的后部。根据本发明的这种方式的机构,由于衡重体可以沿纵向移动,故通过使衡重体移动到鱼饵体的最后部,可将重心固定在那里。
另一面,虽然衡重体可以嵌入鱼饵体前端设置的保持部,但本发明考虑了在投掷时衡重体嵌入此保持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由鱼线垂直吊起的鱼饵体来说,一旦鱼杆向下弯曲,就会使该鱼饵体一边稍稍降下一边摇动。这样,通过衡重体的惯性及此时作用的一定的冲击,该衡重体就会越过保持部的周边从保持部脱离出来。而且,衡重体移动的鱼饵体的最后部,通过在这种状态下投掷,鱼饵体可以被投得远。
投掷入水后,通过鱼线的牵引,鱼饵体的前端的突出部受到水流的阻力,由于此阻力鱼饵体呈前倾姿势。因此,衡重体移动到最利于潜行的鱼饵体的最前部,同时嵌入保持部,保持在保持部内。通过像这样使衡重体嵌入保持部将鱼饵体的重心设定并保持在前部,就可以保证潜行中的鱼饵体处于最好的潜行姿势。
这样情况下,由于保持部形成为比较深的凹陷部,故可以确实能保持住嵌入保持部的衡重体。而且,特别是在潜行中鱼饵体碰到例如湖底的障碍物等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防止衡重体从保持部意外地脱出。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保持部形成为较深的凹陷部,并通过其上的盖将衡重体包住予以保持,由于这样可以确实地保持住嵌入其中的衡重体,所以在发生碰到湖底障碍物的事故时,衡重体也没有从保持部脱落的危险。
在本发明的第二种其它方式中,虽然其构成为内部装有可以移动的衡重体,重心可以移动,但在结构上它具有:支承上述可以滚动的衡重体的沿鱼饵体纵向形成的导轨;由通过导轨前端弯曲呈起伏状并与之相连的保持板构成的凹坑部;通过切除凹坑的一部分,形成前方张开的出入口。衡重体可以保持在凹坑部。
特别是在鱼饵体大致处于垂直状态时,衡重体可以通过出入口从凹坑脱出。此外,在凹坑部的前侧上部设有大致垂直的限制板。
根据此方式,衡重体在导轨上滚动,可以沿鱼饵体的纵向移动。投掷时,衡重体移动到最后部,因此可以投得远。在投掷后,通过鱼线的牵引,鱼饵体呈前倾姿势,与此同时衡重体移动到最利于潜行的最前部。
沿导轨移动的衡重体被保持在连接在导轨前端的凹坑部内,在潜行或游动中不会意外地移动。此外,鱼饵体在潜行中即使撞到障碍物,衡重体也可以确实地锁在、保持在凹坑部内。所以,可以一直保证鱼饵体呈一定的潜行姿势,保证处于良好的平衡的潜行状态中。
凹坑部通过导轨的前端弯曲呈起伏状形成,并具有前方张开形成的出入口。衡重体可以通过此出入口进入、脱离凹坑部。在投掷时,随着投掷动作,鱼饵体一旦取得垂直姿势,或鱼饵体恰好处于大致垂直状态时,衡重体通过出入口脱离凹坑部。通过这样的投掷动作,凹坑内对衡重体的锁紧状态自动解除,可以设定最利于投掷的重心位置,可以更快地进行下一个投掷动作。
此外,在凹坑部的前侧上部设有限制板,此限制板可以防止(例如即使在冲撞到障碍物时)衡重体意外地脱出,可以保持衡重体在凹坑中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下面结合图对本发明的实质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过去的人造鱼饵的构造例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构造的纵断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鱼饵从投掷到潜行开始时的依次的状态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鱼饵的浮游状态说明图。
图5是作为与本发明相比较,将衡重体固定在最前端的比较例的浮游状态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鱼饵的潜行轨迹的例子与上述比较例的关系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鱼饵在鱼咬钩时的状态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种例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突出部的其它结构形式的纵断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突出部其它结构形式的平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鱼饵在与障碍物等接触时所具有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概略结构例的断面图。
图13是依次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鱼饵在投掷时的作用的整体概略图。
图14是图13的关键部位的断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鱼饵在接触到障碍物时所具有的作用的断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构成例概略平面图。
图17是沿图16中Ⅰ-Ⅰ面的断面图。
图18是沿图16中Ⅱ-Ⅱ面的断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关键部位斜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凹坑部周围结构的局部平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人造鱼饵投掷动作例图。
图22是依次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投掷时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3是依次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在收竿时的作用的概略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形成出入口的保持板的形状例的平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限制板的形态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2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对衡重体保持方法的形态例的局部断面图。
图2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人造鱼饵设置的垂直板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变种例中具有两个重心移动机构鱼饵的结构例的断面图。
图29是表示具有两个重心移动机构的鱼饵的投掷姿式和浮游姿势图。
图30是具有两个重心移动机构的鱼饵的潜行轨迹例的说明图。
图31是具有两个重心移动机构的鱼饵在水平游动时的衡重体的状态图。
图32是表示具有两个重心移动的鱼饵在水平游动时的潜行轨迹例的说明图。
下面,基于图2-图7说明本发明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的第一实施例。
图2是本发明鱼饵的结构例。图中,1是鱼饵体,2是鱼饵体1前端设置的突出部(潜水板),3是设置在突出部上的系鱼线环,此系鱼线环上系有鱼线4。此外,5是鱼钩吊环,6是尾部鱼钩吊环,前钩7及后钩8即系在这些地方(见图3)。上述鱼饵体由合成树脂等材料形成为类似小鱼的外观形状,大致为中空结构。此外,突出部2对于鱼饵体1向下倾斜形成。
如图2所示,鱼饵体1具有形成内部的外壁,在鱼饵体1的前部和后部之间,在鱼饵体的内部,一内壁形成一导轨(10)。
还有,在图2中,9是装在鱼饵体1中的衡重体,由重量较轻的金属球体构成。10是为衡重体9设置的导轨,衡重体通过在此导轨上滚动,可以沿鱼饵体纵向移动。导轨10的前端形成凹坑10a,可以将上述衡重体9保持在凹坑10a内。
本实施例的鱼饵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构成如上所述,下面说明其作用。
图3是依次表示本实施例鱼饵从投掷到潜行开始为止的状态图。在投掷时(图(3a)),衡重体9移动到鱼饵体1的最后部,由于其惯性该鱼饵体1不会受到形状因素影响,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投得远。
被投掷的鱼饵体着水后,如图3(b)所示处于浮游状态,在开始垂钓时通过牵引系在突出物2的支点上的鱼线4,此突出物受到水流的阻力,鱼饵体如图3(c)所示呈前倾姿势。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b)所示的浮游状态下,鱼饵体1不极度地呈垂直倾斜状态,由于衡重体9不太重,所以可以很快平稳地从浮游状态过渡到图3(c)的状态。由此,衡重体9在导轨10上滚动,移动到最利于潜行的鱼饵体1的前端。而且,移动到鱼饵体1最前部的衡重体9嵌入到凹坑10a中,并保持在该凹坑10a内。
衡重体9象这样保持在凹坑10内,鱼饵体1就会如图4所示呈易于受到水流阻力的倾斜浮游姿势,所以可以的确实现后述的以湖底鱼群为垂钓目标。
而且,鱼饵开始潜行时,即使意外地接触到湖底或湖底的障碍物,由于如上所述的那样,衡重体9保持在凹坑10a内,不会移动到鱼饵体1的后部。因此可以确保潜行中的鱼饵体呈一定的潜行姿势,保持平衡良好的潜行。
图6表示本实施例的鱼饵的潜行轨迹。虽然潜行开始时呈图4所示的浮游姿势,对于以湖底为垂钓目的来说,鱼饵可以如图6所示的潜行轨迹(参见虚线)游动。此时,如前所述,由于衡重体9保持在凹坑10a内,故可以快速潜行,由此可以快速地到达以湖底为目标的较大水域内。而且,通过沿潜行轨迹游动,在较大的可以钓到鱼的区域S内可以在较大的范围搜索鱼群,这样可以取得极好的垂钓效果。
图5中表示的鱼饵是通过将衡重体120固定在鱼饵体110′的最前部实现快速潜行的鱼饵。但是,由于此鱼饵的衡重体120′位于鱼饵体110′的最前部,在投掷时的飞行中受到横向风力作用。因此,鱼饵体110′回转,引起鱼线绞在一起等问题,而且还有飞行距离不够等问题。
此外,图5所示的鱼饵呈如图所示的浮游姿势,其潜行轨迹如图6所示的双点画线所示,因此可以垂钓的区域S′浅且范围狭小。与此相对,本发明的鱼饵如前所述可以得到深且宽广的垂钓水域。
还有,使用本发明鱼饵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则钓上的鱼不易脱钩。即,如图7所示,鱼竿相对于鱼而言一直位于上方位置,移动到鱼饵体1后部的衡重体9与鱼咬钩的位置(鱼口部分)L小,因此,即使鱼甩动也可使鱼饵体1的振动较小。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上钩的鱼脱钩。
例如在图5所示的鱼饵的情况下,其衡重体120′与鱼咬钩位置之间的距离L′大,鱼一甩动,则鱼饵体110′受到较大的振动,其结果是极易产生上钩的鱼脱钩问题。
此外,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如图8所示前后相邻设置两个凹坑10a和10a′。此时,在凹坑10a及凹坑10a′之间形成一定的凸起部。凹坑10a设定在适于潜行的位置,同时凹坑10a′设定在鱼饵体1的最前部。
通过这样相邻地设置凹坑10a及10a′,可以有效地防止鱼钩钩住障碍物。比如在突出部2接触到湖底时,如图8所示,鱼饵体1以此突出部2为支点回转,由此使原来嵌入凹坑10a内的衡重体9越过前述的凸起部10b移到凹坑10a′。这样鱼饵体就会由杠杆原理使后端翘起,同时前钩7及后钩8如图8所示上摆,即远离湖底。从而有效防止前鱼钩7及后鱼钩8钩在湖底等处。过去的鱼钩(图5所示例中)在触到湖底时与本发明不同,鱼饵体110′不是回转而是如在湖底滑动那样移动,鱼钩极易挂在湖底。
图9及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种例。本例中在突出部2的前端特别设有进水口2a。进水口2a向突出部2的里侧2b呈突出状形成,其结构使水从突出物2的前端进入,并使水形成向突出物2的表侧2c流动的水流。
由于衡重体9可以移动,如图9所示,衡重体9移到后部处于浮游状态时,由较大的突出部2的里侧2b使鱼饵体易受到水流阻力。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在使衡重体9移动、使之取得潜行姿势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通过设置上述进水口2a,即使在图9所示浮游状态下,也可以大幅度减少转换到潜行姿势的时间。这样即可以做到不降低衡重体可以移动结构的效果,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使用本实施例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不仅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投得远,而且可以得到对垂钓富有效果的潜行轨迹。本发明具有实现了同时得到优良的投掷性及潜行性能-这一过去难以实现的目标的优点。
虽然如上所述可以将衡重体9保持在凹坑10a内,但在此考虑如图11所示鱼饵体1着水后接触湖底障碍物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鱼饵体与障碍物接触时的正面冲击,保持在凹抗10a内的衡重体9脱出,有如图所示移动到鱼饵体后部的危险。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根据需要确保衡重体位于鱼饵体9的最恰当位置、并可以保证鱼饵体一直处于恰当的潜行姿势的鱼饵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概略结构图。图中,1是合成树脂等材料制成的外观如小鱼状的大致呈中空构造的鱼饵体、2是设置在鱼饵体1前端的适当向下倾斜的突出部。9是装在鱼饵体内部1的衡重体,由重量较轻的金属制球体构成。10是为衡重体9设置的导轨,导轨10可使衡重体在其上滚动,并沿鱼饵体1的纵向形成。
此外,11是在导轨10的前端形成的比较深的凹陷部状的保持部。此保持部11按可以使衡重体9嵌入的尺寸设计。在保持部11的口部周缘设有盖11a。如图15所示,在上述突出部2的适当地方设有系鱼线4的系鱼线环3。还有,在鱼饵体1上系有前钩7及后钩8。
本实施例鱼饵的衡重体及保持机构的结构成如上所述,下面说明其作用。
如前所述,为增大这种鱼饵投掷时的飞行距离,鱼饵中心设定在鱼饵体1的后部。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鱼饵中的衡重体9可以嵌入鱼饵体1前部设置的保持部11内。下面参照图13及图14说明投掷时的动作例。图13(a)、(b)、(c)分别对应图14(a)、(b)、(c)。
在此特别考虑投掷时,衡重体9嵌入保持部11的情况(图13(a),图14(a))。此时的投掷方向如图13中箭头A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用鱼线4吊着的鱼饵体1来说,如图13(b)所示一旦鱼杆100向下弯曲,那么该鱼饵体就会一边稍稍降下,一边摇动。这样,如图14(b)所示,衡重体9就会相对保持部11上浮。这可以理解为由于衡重体9的惯性及由此时作用的一定冲击引起的。
其次,如图13(c)及图14(c)所示,衡重体9越过保持部11的周缘部(可参照斜线部分),从该保持部11脱出。而且,衡重体9沿导轨10移动到鱼饵体1的最后部,这样重心就设定在该鱼饵体1的后部。所以,在此状态下可以投掷得远。
上述情况下,投掷时衡重体9没有嵌入保持部11内,即在衡重体9位于鱼饵体1的后部的状态、鱼饵体1由鱼线垂直吊着的情况下,可从此状态立即转到掷投状态,这种情况下当然可以充分增加飞行距离。
投掷着水后,通过牵引鱼线4,鱼饵体1的前端2受到水流阻力,鱼饵体1由此阻力呈前倾姿势,因此,衡重体9移动到最利于潜行的最前部,同时嵌入保持部11内并保持在保持部11中。通过这样将重心设定、保持在鱼饵体1的前部,可以保持潜行中的鱼饵体1呈最有利的潜行姿势。
鱼饵在潜行中,比如如图15所示触到湖底障碍物时,由于保持部11与单纯的凹坑状结构不同,呈较深的凹陷状,加上通过盖11a将衡重体9包住,所以可以确实保持嵌入保持部11的衡重体9。故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情况下衡重体9意外地从保持部11脱出。
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例,这种鱼饵可以确实在投掷时将衡重体9保持在鱼饵体1的后部,在潜行时保持在其前部。根据需要将衡重体保持、固定在鱼饵体1的最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的投掷性能和潜行性能。而且其构造比较简单,利于制造及降低成本。
下面基于图16-图27来说明本发明鱼饵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第三实施例。
图16-图17是本实施例人造鱼饵(例如为晃动型深水鱼饵也可)的整体概略结构图。图中,鱼饵体1由合成树脂等材料成形为类似小鱼的外观形状。此鱼饵体1大致为中空结构。在鱼饵体1的前端,突出部2向下方适度地倾斜突出。鱼饵体1内装有衡重体9。此衡重体9由铁、黄铜、铅等金属制球体构成。也可以用金属以外的材料制造衡重体9。在沿鱼饵体1的纵向设置导轨10。在导轨10的中央部沿纵向形成槽10a。槽10a的宽度W设定为比衡重体9的直径小的值,并能使衡重体9可以在导轨10上转动。
保持板12由导轨10的前端弯曲、呈起伏状形成。由此保持板12在导轨10的前端构成凹坑部13。凹坑部13具有将保持板的一部切去形成的出入口14。例如,如图17-图19所示,保持板12与衡重体9的半径相比具有较大的弯曲半径R,凹坑部13在其内部可以将衡重体9包围起来保持住。此外,如图20所示,出入口14朝向鱼饵体1的前方并以角θ张开。
保持板12的半径R及出入口14的张开角度θ设定为:在鱼饵体1大致垂直状态时,衡重体9可以通过出入口14自动地从凹坑部13脱离到导轨10一侧。此时,半径R及张开角度θ可根据衡重体9的直径及其重量确定最优值。
此外,除鱼饵体1呈垂直状态以外的姿势,也可以设计成:例如鱼饵体1与水平线呈50°或70°倾斜时,衡重体9可以通过出入口14自动地从凹坑部13脱离。
而且,导轨10的上侧设置有与之大致平行的(图17)、夹在导轨10上衡重体两侧的一对翼肋15(图16及18)。衡重体9对各个翼肋有一定间隙,并可以移动。此外,凹坑部13的前侧上部设有限制板16。此限制板在鱼饵体1的前部(小鱼的头部)垂下至保持板12的前端附近(参照图17及图19)。还设有夹在凹坑部13的衡重体9两侧、并与衡重体9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的一对较小的翼肋17。
如图17所示,在突出部2的适当地方设有系结鱼线4的鱼线环3。而且,在鱼饵体1上还系有前鱼钩7及后鱼钩8。
本实施例鱼饵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结构如上所述,下面说明其作用。
如前所述,这种鱼饵在投掷时,为增加其飞行距离,最好将衡重体9设定在鱼饵体1的后部。图21是表示投掷动作的一例。这种情况下,①到②的动作使鱼杆100甩起,②到⑥的动作使鱼竿甩下。将鱼饵体1甩出的时间设定在动作③到④之间。
在投掷动作中,例如如图22所示的那样,即使在最初呈(Ⅰ)那样的水平状态,按(Ⅱ)(Ⅲ)(Ⅳ)那样姿势发生变化,那么至少在一瞬间(Ⅳ)时,鱼饵体1借助鱼线4呈从鱼竿100向下垂直吊着状态。在(Ⅰ)状态下保持在凹坑部13内的衡重体9通过鱼饵体1呈状态(Ⅳ)那样的垂直状态,而通过出入口14自动地从凹坑部13脱离到导轨10一侧。由此衡重体9设定在鱼饵体1的后部,从如图21的①所示的投掷动作开始时,重心移动到最有利于使鱼饵投得远的后部。
此外,如图23所示,将如①状态下游动的鱼饵体1收线、收竿时,必定如②所示鱼饵体1呈垂直状态。所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重心也移到了最利于远投的鱼饵体的后部。此后进行投掷动作时,衡重体9设定在鱼饵体1的后部。这样投掷时,衡重体9从凹坑部脱离出来,移动到鱼饵体1的最后部,因此将重心设置在鱼饵体的后部。
前述过去的磁铁重心固定式鱼饵要根据钓鱼人投掷力的轻重,会产生衡重体的锁着状态不能解除情况。特别是在强风时、逆风时,想在近距离内使鱼饵轻轻着水时,如果如上的那样锁紧状态不能解除时,这连近距离的水域也无法正确地垂钓。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在要进行掷投动作时,由于对衡重体9的锁紧状态自动解除,与投掷力的轻重无关,一直可以确实、圆滑地实现投掷的重心设定。
此外,在收线、回收掷出的鱼饵体1时,鱼饵体1呈垂直状态,使重心自动移动,故可以更快地在下一个水域进行投掷动作。
鱼饵体1由投掷着水后,通过牵引鱼线4,鱼饵体1的前端的突出部2受到水流阻力,由此水流阻力使鱼饵体1呈前倾姿势。因此,衡重体9在导轨10上滚动,通过出入口14,移动到鱼饵体1的最前部使鱼饵体1呈可以向更深水潜行的角度。而且,随着潜行的进行,鱼饵体渐渐保持为水平姿势,衡重体9嵌入凹坑部13中。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出入口14有一定的张开角度,可以使衡重体平衡地嵌入凹坑部13中。此外,衡重体在沿导轨10移动时,衡重体9由翼肋15在其两侧制导,可以保证衡重体9平稳移动。通过将鱼饵体1的重心设定、保持在其前部,可以保持潜行中鱼饵体1处于最好的潜行姿势。
嵌入凹坑部13的衡重体9由保持板12呈包围状保持,可以有效地防止衡重体9意外时从凹坑部13脱出。
前述的凹坑部13的前侧设有限制板16。例如在潜行中与障碍物冲突时,即使衡重体9如图19箭头B所示那样运动,限制板16也可如图19中箭头C所示来限制衡重体的运动。所以可以防止衡重体意外地上浮,衡重体9可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凹坑13内。此外,凹坑部3的翼肋部17从衡重体9两侧将之夹住、予以保持。
图24是凹坑部13,也就是形成出入口14的保持板12的形状例。例如,可以如图24(a)那样出入口14成形为直线状,也可以如图24(b)那样成形轻度弯曲状。可以根据鱼饵的使用目的任意选择。
图25是限制板16的形状图。如图25(a)所示,在限制板16的下端部两侧可以设成倾斜部16a。通过采用这样的形状,可以特别提高鱼饵体横向滚动时衡重体9在凹坑部13内的可保持性。如图25(a)所示,限制板的下端部整体成形为弯曲状也可。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提高衡重体9的保持性。图25(c)所示,也可以将限制板16和保持板12形成一体,构成较小的出入口14。特别是除鱼饵体呈垂直状态以外,不可以对衡重体9解除锁着状态。
图26是凹坑部13对衡重体9的保持方法状态图。例如,如图26(a)所示,衡重体9用保持板12从上方压住。还有如图26(b)所示,从斜上方或侧面由保持板12压住。通过这样选择保持方法,可以适当调节对衡重体9的保持性的强弱。
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上下方向连接设置限制板16及其下方的垂直板18,同时在和导轨大致呈同一高度的位置上设置使衡重体9通过的孔19。此例中,虽可以用垂直板18代替凹坑部13,但对衡重体9的保持性比上述凹坑部13有一定程度减弱。
图28表示另一个实施例,此例在图16所示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的基础上,还在鱼饵体1的前部设有其它的重心移动机构。即,设有从鱼饵体1的前端大致延伸到后方的一定长度的一对翼肋20,通过此翼肋20制导的另一个衡重体21可以以一定的行程前后移动。此外,此衡重体21及衡重体9之间设有固定的衡重体22。固定的衡重体22是使鱼饵运动稳定所必要的,在附设有衡重体21的保持机构时,不用衡重体22也可保证动作稳定。
这种情况下,在导轨10的下侧间隙(空间)中装入较小的(轻的)部件23,部件23为玻璃制球或黄铜制球体,球之间互相冲突发出高音,可以由声音得到较好的诱使鱼群集中的效果。
根据图28所示的鱼饵,通过使两个衡重体9及衡重体21移动,投掷时如图29(a)所示衡重体9及衡重体21双方移动到后部,可以大幅度增加飞行距离。此外,在投掷着水后,如图29(b)所示衡重体9嵌入凹坑部13,同时衡重体21移动到鱼饵体的前端部,成为对水面呈较大角度的浮游姿势。而且,通过鱼线4的牵引,如图30的虚线所示,成为较陡的潜行轨迹,迅速到达湖底。此后,沿着湖底游动,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搜索鱼群。特别在钧湖底的称为“根鱼”时,鱼饵在湖底停留的时间(或距离)越长越好。如上所述以与水平呈较大角度的潜行,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搜索湖底,对于钓根鱼等非常有效。如图30所示,本发明鱼饵能搜索的湖底范围S比过去的鱼饵的S′要大得多。
通过调节鱼线4的收、放,如图31所示,衡重体9嵌入凹坑部13,同时使衡重体21移动到鱼饵体1的后端部,这样可以大致使鱼饵体1呈水平状态游动。通过水平游动,可使鱼饵的游动极似真正的小鱼,对钓肉食鱼有极好的效果。
如图32所示,过去可以深潜行的鱼饵,由于衡重体固定在鱼饵体的前部,呈图中所示前倾姿势游动,和实际小鱼的游动相去甚远。
虽然就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衡重体移动及保持机构,对所有种类的人造鱼饵都适用,例如在小鱼型人造鱼饵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首先,按照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特别是与过去的磁铁·重心固定式鱼饵相比,不使用磁铁。此外,主要部件与鱼饵体1形成一体,不需要将磁铁等安装在鱼饵体1内的作业,因此既可以提高生产率,又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还有,在磁铁·重心固定式的情况下,衡重体的材料不能使用磁性材料以外的材料,受到选材上的限制。本发明鱼饵的衡重体可以选择其它的如黄铜、铅等所有种类(特别是任何比重)的材料。所以,例如可以实现虽是鱼饵体大小一样,但可以任意地选择根据垂钓情况需要的鱼饵重量。
此外,单纯的重心移动式鱼饵由于游动的不稳定性、与障碍物等的冲突会丧失游动的平衡性,鱼饵原本的引诱鱼的、所谓的垂钓能力不充分,但按本发明可以确保稳定的鱼饵动作,可以有效地引鱼上钩。还有,在投掷动作方面,具有可以自动实现重心转移到最利于远投的鱼饵体的后部,保证投掷平稳等优点。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衡重体(9)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该鱼饵包括:鱼饵体(1)、突出部(2)、内壁,其特征在于:
所述鱼饵体(1)具有形成内部的外壁;
所述突出部(2)装在所述鱼饵体(1)的前端部;
在鱼饵体(1)的内部并在该鱼饵体(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形成一导轨(10)、所述导轨(10)是由所述鱼饵体顶侧的外壁和内壁构成的;以及
所述衡重体(9)装于该鱼饵体(1)内,其中该衡重体可通过沿上述导轨(10)滚动而沿上述鱼饵体(1)的纵向移动,所述导轨(10)具有凹坑部(13),该凹坑部(13)形成于上述导轨的前端部、并且通过将该内壁延伸至该外壁而在该鱼饵体(1)的底侧形成,所述底侧与所述顶侧相对,并且所述衡重体(9)保持在所述凹坑部(13)中的第一位置,并可以沿导轨(10)移动到远离该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2)的前端部开设一进水口(2a)。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保持部(11),该保持部(11)在所述导轨(10)的前端部具有盖(11a),所述衡重体(9)保持在所述保持部(11)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持部(11)呈较深的凹陷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形成一凹坑部的保持板(12),所述保持板(12)是连续的并凸出以便从所述保持板(12)的前端形成一锥形壁;以及
一出入口,该出入口设置成:使在锥形壁和该出入口之间形成的凹坑部包含所述衡重体(9)。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鱼饵体(1)处于基本垂直的位置时,所述衡重体(9)可通过所述出入口从所述凹坑部移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坑部的前部上方悬下一限制板(16)。
8.一种具有衡重体(9)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该鱼饵包括:鱼饵体(1)、突出部(2),其特征在于:
所述鱼饵体(1)形成一内部;
所述突出部(2)装在所述鱼饵体(1)的前端部;
该鱼饵还包括一内壁,在鱼饵体(1)的内部并在该鱼饵体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所述内壁形成一导轨(10);
该衡重体(9)装于该鱼饵体(1)内,其中该衡重体(9)可通过沿上述导轨(10)滚动而沿上述鱼饵体(1)的纵向移动,所述导轨(10)具有凹坑部(13),所述凹坑部(13)形成于所述导轨(10)的前端部,并且,所述衡重体(9)保持在所述凹坑部(13)中的第一位置,并可以沿导轨(10)移动到远离该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
该鱼饵还包括:形成一凹坑部的保持板(12),所述保持板(12)是连续的并凸出以便从所述保持板(12)的前端形成一锥形壁;以及
一出入口,该出入口设置成:使在锥形壁和该出入口之间形成的凹坑部包含所述衡重体(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鱼饵体(1)处于基本垂直的位置时,所述衡重体(9)可通过所述出入口从所述凹坑部移走。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鱼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坑部的前部上方悬下一限制板(16)。
CN94190138A 1993-03-19 1994-03-17 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Expired - Lifetime CN10733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62593 1993-03-19
JP18625/93U 1993-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96A CN1105796A (zh) 1995-07-26
CN1073345C true CN1073345C (zh) 2001-10-24

Family

ID=11976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9013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73345C (zh) 1993-03-19 1994-03-17 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566498A (zh)
JP (1) JP3517671B2 (zh)
KR (1) KR100289888B1 (zh)
CN (1) CN1073345C (zh)
AU (1) AU6263694A (zh)
WO (1) WO19940211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2084A (en) * 1996-03-05 1999-11-30 Yo-Zuri Co., Ltd. Fishing lure with a movable weight mounted inside thereof
US6006464A (en) * 1997-08-25 1999-12-28 Tregre; Euclid Reversible noise-making slip weight device for fishing
US6609326B2 (en) 2001-11-19 2003-08-26 Normark Corporation Fishing lure with movable weight system
US20100126058A1 (en) * 2008-11-21 2010-05-27 Bass Pro Intellectual Property, L.L.C. Fishing lure that simulates a dying fish
US8316576B1 (en) * 2009-05-23 2012-11-27 Ebsco Industries, Inc. Diving rattle lure
CN102907393B (zh) * 2012-09-25 2014-03-12 安徽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 人造黄蜂状鱼饵
CN102893964B (zh) * 2012-09-25 2014-06-25 安徽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 带有浮毛的人造鱼饵
US10021863B2 (en) 2015-02-03 2018-07-17 Bryan Friedman Fishing lure with multiple preset speed settings
US10327427B2 (en) 2015-02-03 2019-06-25 Bryan Friedman Fishing lure including line eyelet providing improved lure movement
JP6436540B2 (ja) * 2015-09-25 2018-12-12 田中 和彦 重心移動可能なルアーとこれを用いた魚類釣り方法
KR101783101B1 (ko) 2015-10-05 2017-09-28 조설연 립 조절식 루어
US10842140B1 (en) * 2016-10-25 2020-11-24 Jesse Watson Fishing lure system
WO2018110424A1 (ja) * 2016-12-16 2018-06-21 ヒーハイスト精工株式会社 重心移動管及びそれを内蔵する釣り用ルアー
CN109475110B (zh) * 2017-07-03 2021-05-28 株式会社Duel 诱饵
KR102484951B1 (ko) * 2020-09-24 2023-01-04 홍우중 낚시용 루어
US20240164357A1 (en) * 2022-11-23 2024-05-23 James Edwards Milton Dying bait fish lu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1910A (en) * 1986-07-28 1988-08-09 Tackle House Co., Ltd. Artificial bai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88678A (en) * 1948-03-02 1949-11-22 Joseph P Nardi Fish lure
US2716831A (en) * 1953-08-28 1955-09-06 Arthur A Glass Casting plug
US2718725A (en) * 1954-07-23 1955-09-27 Robert B Thurman Fishing lure
JPS5030302Y2 (zh) * 1973-06-13 1975-09-05
JPS5030302A (zh) * 1973-07-18 1975-03-26
US3894350A (en) * 1974-01-28 1975-07-15 Douglas W Parker Audible fishing lure
US4223469A (en) * 1978-08-14 1980-09-23 Luz Robert J Fishing lure
SE435888B (sv) * 1982-02-17 1984-10-29 Norlin Lars G G Vobbler med anordning for styrning
JPH0315021A (ja) * 1989-06-13 1991-01-23 Nec Corp 光送受信タグ
JPH03103134A (ja) * 1989-09-18 1991-04-30 Kazuhiko Ogawa 魚釣り用ミノー型ルアー装置
US5134799A (en) * 1991-09-18 1992-08-04 Barry Trnka Fishing lure
US5276992A (en) * 1992-06-29 1994-01-11 Daiwa Seiko, Inc. Lur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1910A (en) * 1986-07-28 1988-08-09 Tackle House Co., Ltd. Artificial bai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566498A (en) 1996-10-22
WO1994021112A1 (en) 1994-09-29
AU6263694A (en) 1994-10-11
JP3517671B2 (ja) 2004-04-12
CN1105796A (zh) 1995-07-26
KR100289888B1 (ko) 2001-05-15
KR950701490A (ko) 1995-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345C (zh) 具有衡重体的移动及保持机构的鱼饵
US20190208756A1 (en) Fishing lure
JP2010068712A (ja) ルアー
US20220087240A1 (en) Fishing Lure
JP4636398B2 (ja)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NO342305B1 (no) Vibrerende fiskesluk (varianter)
CN1329824A (zh) 旋转卷线器的转子制动装置
CN1593119A (zh) 用于旋转绕线轮的绕线轮单元
CN1214714C (zh) 旋转卷线器的钓线引导机构
US20150000179A1 (en) Surface lure
CN109843049B (zh) 钓鱼用浮标
JP2004173657A (ja) 尾を振るルアー
KR101967363B1 (ko) 낚시찌
JP5716974B2 (ja) 釣り用電気斜め浮き
JP3212533U (ja) 疑似餌ヘッド
JP4444716B2 (ja) ルアー
CN1572143A (zh) 旋转绕线轮的转子制动装置
KR102186111B1 (ko) 플러그 루어
JPWO2018074067A1 (ja) 釣り用浮子
JPH11341936A (ja)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CN104839107A (zh) 垂钓用诱饵
CN201308057Y (zh) 海底鱼蟹捕笼的笼口自动调节装置
CN110955099B (zh) 一种vr水下摄像防止水生物攻击的摄像装置
JPH119142A (ja) 振動式ルアー
JPH09107848A (ja) ルア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31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