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3049B - 钓鱼用浮标 - Google Patents

钓鱼用浮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3049B
CN109843049B CN201780064468.9A CN201780064468A CN109843049B CN 109843049 B CN109843049 B CN 109843049B CN 201780064468 A CN201780064468 A CN 201780064468A CN 109843049 B CN109843049 B CN 1098430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ing
buoyant body
buoy
float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44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3049A (zh
Inventor
识名阳之
远藤真
金山惠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una Hiroyuki
Original Assignee
Yasuna Hiroyu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una Hiroyuki filed Critical Yasuna Hiroyuki
Publication of CN109843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3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3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3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93/00Floats for angling, with or without signall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95/00Sinkers for angl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在具备浮力体(2)和穿线环(3)的钓鱼用浮标(1)中,浮力体(2)构成以上下贯穿浮力体(2)的中心轴(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体,并且,在浮力体(2)的底面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5),凹部(5)在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处最深,并随着远离旋转体的旋转中心而变浅,穿线环(3)由浮力体(2)支撑,并且,被安装在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处从浮力体(2)的顶面突出的位置。

Description

钓鱼用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鱼用浮标。
背景技术
浮钓钓组大致分为固定钓组和游动钓组两种。固定钓组是钓鱼用浮标固定在钓线的钓组。游动钓组是钓鱼用浮标以自由移动的方式安装在钓线的钓组。在一般的游动钓组中,在钓线上安装止浮线或挡珠来限制钓鱼用浮标相对于钓线的移动范围(钓钩从钓鱼用浮标垂下的深度)。这种游动钓组被称为半游动钓组。不使用止浮线或挡珠的游动钓组,即钓鱼用浮标的移动范围不受限制的游动钓组被称为全游动钓组。全游动钓组能够一边使钓钩下沉,一边试探对象鱼的反应,因此,适合于不了解鱼的活动区域(对象鱼存在的区域)的深度的情况。
在全游动钓组中,例如,使用中通浮标、水平浮标、带管浮标等各种浮标,但是,一般使用中通浮标(专利文献1、2)。中通浮标是使钓线通过以上下贯通浮标的本体(浮力体)的中通管来使用的钓鱼用浮标。在全游动钓组中,在鱼咬住安装在钓钩的鱼饵之前,钓线能够自由地通过中通管的中间。此时,如字面所述,钓线处于“全游动”的状态。但是,当鱼咬住鱼饵,鱼试图叼走鱼饵时,中通浮标的姿势会发生变化。即,当咬住鱼饵的鱼拉拽钓线时,之前直立的中通浮标会倾倒。当中通浮标倾倒时,钓线接触中通管的内面,两者之间产生摩擦,且中通浮标被钓线拉拽,结果,中通浮标被鱼牵拉而下沉到水面下。钓鱼者看到浮标下沉到水面下,进行所谓的“扬杆”。即,钓鱼者拉拽钓线,拉起钓钩,使钓钩钩住鱼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第3070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第2000-789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使用中通浮标的传统的游动钓法中,钓鱼者观察钓鱼用浮标的动作,之后进行“扬杆”,但是,在鱼咬住鱼饵之后,钓鱼用浮标的动作的产生稍微具有延迟。因此,当不熟练的钓鱼者在观察钓鱼用浮标的动作的时机进行“扬杆”时,“扬杆”具有延迟,结果,有时会使鱼逃走。
因此,有些钓鱼者厌恶通过观察钓鱼用浮标的动作来进行“扬杆”。即,有些钓鱼者喜欢直接感受鱼咬住鱼饵时的“拉力”,在感受到“拉力”的时机进行“扬杆”。然而,使用中通浮标的传统的游动钓组存在有如下问题:由于中通浮标起到一种缓冲材料的作用,因而钓鱼者难以感受到“拉力”。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鱼用浮标,上述钓鱼用浮标适合于游动钓法,并且,因鱼的“咬住”而产生的“拉力”容易传达到钓鱼者。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钓鱼用浮标构成游动钓组,是具备浮力体和穿线环的钓鱼用浮标,钓线插通上述穿线环,上述穿线环进退自由地支撑上述钓线,其中,上述浮力体构成以上下贯穿上述浮力体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的旋转体,并且,在上述浮力体的底面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上述凹部在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处最深,并随着远离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而变浅,并且上述凹部在上述浮力体的底面开放,使得在将上述钓鱼用浮标置于水中的情况下,上述凹部的内面与水接触,上述穿线环由上述浮力体支撑,并且,被安装在上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处从上述浮力体的顶面突出的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浮力体的下方具备由上述浮力体支撑的配重锤。
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沿上下方向贯穿上述浮力体的轴部件,在上述轴部件的上端固定有上述穿线环,并且,在上述轴部件的下端固定有上述配重锤。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浮力体具备插通上述轴部件的贯通孔,并且,在上述贯通孔和上述轴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配重锤具备锤片收纳部,该锤片收纳部以可取放的方式对锤片进行收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钓鱼用浮标中,将穿线环安装在从浮力体的顶面突出的位置,且使钓线通过该穿线环,因此,当使用根据本发明的钓鱼用浮标来构成全游动钓组时,能够将鱼牵拉钓线的力直接传达到钓竿。因此,钓鱼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鱼的“拉力”,使得钓鱼者能够毫无延迟地进行“扬杆”。结果,较之于传统的钓鱼者通过观察钓鱼用浮标的动作(浮沉)来知晓鱼的“拉力”之后进行“扬杆”的情况,使鱼逃跑的情况变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钓鱼用浮标的构造和构成的说明图,其中,图1中的(a)是钓鱼用浮标的俯视图,图1中的(b)是钓鱼用浮标的侧视图,图1中的(c)是沿图1中的(a)中的A-A'线所示的平面切断钓鱼用浮标的剖视图。
图2是说明图1记载的钓鱼用浮标的作用的图,其中,图2中的(a)是示出钓鱼用浮标的初始状态的图,并且是示出浮力体的大部分露出在水面上的状态的图,图2中的(b)是示出收纳在锤片收纳部的锤片的数量增加后的状态的图,并且是示出浮力体的大部分沉入到水面下的状态的图。
图3是说明使用图1所记载的钓鱼用浮标的全游动钓组的作用的图,其中,图3中的(a)是示出鱼咬住鱼饵之前的状态的图,图3中的(b)是示出鱼咬住鱼饵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鱼用浮标的浮力体的形状的剖视图,其对应于图1中的(c),其中,图4中的(a)、图4中的(b)、图4中的(c)、图4中的(d)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的浮力体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验证实验的实验装置的构成的结构图,其中,(a)是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图,(b)是咬钩再现装置的结构图,(c)是钓鱼用浮标约束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钓鱼用浮标1的构造和结构的说明图,图1中的(a)是钓鱼用浮标1的俯视图,图1中的(b)是钓鱼用浮标1的侧视图,图1中的(c)是沿图1中的(a)中的A-A'线所示的平面切断钓鱼用浮标1的剖视图。如图1中的(a)至(c)所示,钓鱼用浮标1具备浮力体2、向浮力体2的顶面突出的穿线环3。
浮力体2是赋予钓鱼用浮标1浮力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力体2是由以发泡塑料为材料的实心体构成。如图1中的(a)所示,浮力体2的俯视形状呈圆形,且构成以图1中的(c)所示的中心轴4为旋转中心的旋转体。另外,如图1中的(c)所述,在浮力体2的底面形成有凹部5。凹部5构成为:在中心轴4处最深,并随着远离中心轴4而变浅。即,浮力体2的整体构成为吊鈡状。由于浮力体2具备这种形状,因而浮力体2在水中向下方移动时,即,浮力体2下沉时的阻力会变大。因此,钓鱼用浮标1与传统的纺锥形的钓鱼用浮标相比,至少具备不易下沉的特征。
如图1中的(c)所示,在浮力体2中形成有在浮力体2的中心处上下贯穿浮力体2的贯通孔6。贯通孔6是未图示的横截面中呈圆形的圆孔,配置为贯通孔6的中心轴和浮力体2的中心轴4一致。另外,当浮力体2使凹部5朝下着水时,贯通孔6用作将凹部5内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孔。因此,由于空气不会积压在凹部5内,所以当抛出的钓鱼用浮标1使浮力体2的底面朝下着水时,钓鱼用浮标1的姿势稳定。
另外,钓鱼用浮标1具备沿上下方向贯穿浮力体2的轴部件7。轴部件7是不锈钢制的圆棒,被插入在贯通孔6。而且,在轴部件7的上端固定有穿线环3,在轴部件7的下端安装有锤片收纳部8。此外,轴部件7的直径小于贯通孔6的直径。因此,贯通孔6和轴部件7之间产生间隙,所以,即使将轴部件7插入到贯通孔6,也能够保持贯通孔6作为排气孔的功能,另外,轴部件7能够在贯通孔6中围绕中心轴4自由地旋转。
另外,穿线环3和锤片收纳部8的直径大于贯通孔6的直径,因而构成为轴部件7不会从贯通孔6脱出。由于以这种方式设定穿线环3和锤片收纳部8的直径,所以,只要穿线环3和锤片收纳部8固定在轴部件7,穿线环3和锤片收纳部8就不会脱离浮力体2。这样,穿线环3和锤片收纳部8被浮力体2所支撑。另外,穿线环3的下端和锤片收纳部8之间的间隔(轴部件7在穿线环3的下端和锤片收纳部8之间的部分的长度)较之于贯通孔6稍长。因此,能够在上述长度的差值的范围内,使穿线环3和锤片收纳部8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锤片收纳部8由基部9和顶盖10构成。基部9和顶盖10均由不锈钢构成。基部9结合在轴部件7的下端,顶盖1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基部9,另外,锤片11收纳在锤片收纳部8的内部。锤片11是铅板的小片。锤片收纳部8和锤片11作为对钓鱼用浮标1的浮力和重心位置进行调整的配重锤而发挥功能。另外,只要拆下顶盖10就能够将收纳在锤片收纳部8的锤片11的全部或一部分取出。另外,能够在锤片收纳部8追加锤片11,即,只要拆下顶盖10就能够增减收纳在锤片收纳部8的锤片11的数量。这样,通过增减锤片11的数量,能够调整钓鱼用浮标1的浮力和重心位置。
另外,在全游动钓法中使用钓鱼用浮标1的情况下,需要调节钓鱼用浮标1的重量,使得浮力体2的几乎整体下沉到水中,并仅使穿线环3露出在水面。在钓鱼用浮标1的重量过轻的情况下,浮力体2的大部分会露出在水面上。在这种状态下,钓鱼用浮标1的姿势不稳定。即,由于钓鱼用浮标1容易翻倒,因而不是优选的。相反地,如果钓鱼用浮标1的重量大于浮力,钓鱼用浮标1就会因自身的重量而没入水中。
另外,钓鱼用浮标1的适当的重量根据所安装的钓组的重量、或所使用的海面的水温、盐分浓度等而变化。因此,在制造钓鱼用浮标1时,无法使钓鱼用浮标1的重量最佳化。于是,如上所述,钓鱼用浮标1能够增减收纳在锤片收纳部8的锤片11的数量,从而可以调整钓鱼用浮标1整体的重量。例如,如图2中的(a)所示,在初始状态中,浮力体2的大部分露出在水面上(水线WL的上面)的情况下,通过将锤片11追加到锤片收纳部8来调整钓鱼用浮标1整体的重量。即,如图2中的(b)所示,将锤片11追加到锤片收纳部8的内部,直到浮力体2的整体没入水中,穿线环3的中心位于水面(水线WL)为止。根据以上的顺序能够调节钓鱼用浮标1的重量,使只有穿线环3露出水面。
最后,对钓鱼用浮标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钓鱼用浮标1是主要用作构成全游动钓组的浮标。如图3中的(a)所示,全游动钓组12由钓线13、钓鱼用浮标1、锤体14、子线15、钓钩16构成。另外,钓线13卷绕在固定于钓竿17的卷线器18,由未图示的钓鱼者适当地送出。从卷线器18送出的钓线13通过钓竿17的竿尖延伸到钓鱼用浮标1,通过钓鱼用浮标1的穿线环3而进一步延伸到水中。在水中的钓线13的前端安装有锤体14,在锤体14的前端安装有子线15,子线15在水中下垂。而且,在子线15的前端安装有钓钩16,鱼饵19附着在钓钩16。
通过全游动钓组12能够自由地变更钓钩16和鱼饵19的深度。即,只要从卷线器18送出钓线13,钓钩16和鱼饵19就下降(下沉到深处)。只要将钓线13卷绕在卷线器18,钓钩16和鱼饵19就上升(上浮到浅处)。这样,能够自由地变更钓钩16和鱼饵19的深度,因此,全游动钓组12适合于不了解所谓的鱼的活动区域,即鱼20游动的层的深度的情况。
如图3中的(b)所示,当鱼20咬住鱼饵19时,鱼20就会叼着鱼饵19试图逃离,因此,子线15产生张力。在子线15产生的张力经由锤体14传达到钓线13。这样,钓线13被鱼20牵拉。如上所述,插通在穿线环3的钓线13能够相对于穿线环3自由移动,即,穿线环3不会约束或抑制钓线13的移动,所以鱼20牵拉钓线的力直接传达到钓竿17。因此,持握着钓竿17的未图示的钓鱼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鱼20牵拉钓线13的力(所谓的“拉力”)。即,钓鱼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鱼20放倒钓竿17,欲将钓竿17的前端拉入到水中的力。而且,钓鱼者通过感受“拉力”来知晓鱼20已咬住鱼饵19,从而进行拉起钓钩16使钓钩16钩住鱼20的动作(所谓的“扬杆”)。这样,在使用钓鱼用浮标1的全游动钓组12中,由于钓鱼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鱼20的“拉力”,所以能够毫无迟延地进行“扬杆”。因此,较之于使用传统的钓鱼用浮标的情况,因“扬杆”延迟而使鱼20逃跑的情况较少。
另外,插通在穿线环3的钓线13能够相对于穿线环3自由地移动,因此,即使鱼20牵拉鱼饵19的力传达到钓线13,该力也不会经由穿线环3传达到钓鱼用浮标1,因此,钓鱼用浮标1不会被鱼20牵拉而移动。或者,钓鱼用浮标1不会被鱼20牵拉而下沉。另外,如上所述,浮力体2在底面具备凹部5,使得浮力体2下沉时的阻力增大。因此,即使在鱼20牵拉钓线13的力的一部分传达到浮力体2的情况下,钓鱼用浮标1也不易下沉。即,即使鱼20牵拉钓线13,钓鱼用浮标1也不会下沉,而是相对于水面(水线WL)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因此,只有钓线13被拉入到水中。
(第二实施方式)
钓鱼用浮标1的形状和形态,特别是浮力体2的形状并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如图4中的(a)所示,也可以沿上下方向拉伸(延长)浮力体2,使浮力体2的上部变得细长,并且,使凹部5变深。
(第三实施方式)
也可以以图4中的(b)所示的方式形成浮力体2。即,也能够沿上下方向缩小(缩短)浮力体2,并且,增大浮力体2的顶面的曲率半径R,使凹部5更浅,从而以整体扁平的方式构成浮力体2。
(第四实施方式)
也可以以图4中的(c)所示的方式形成浮力体2。即,也可以以整体更扁平的方式构成浮力体2,使浮力体2的底面的凹部5极浅。
(第五实施方式)
也可以以图4中的(d)所示的方式形成浮力体2。即,也可使浮力体2的顶面的曲率半径R更大,使浮力体2的顶面的倾斜更为流畅,并且,在浮力体2的侧面形成第二凹部21。
如上所述,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从浮力体2的顶面突出的方式,将穿线环3安装在钓鱼用浮标1。此外,在使用钓鱼用浮标1构成全游动钓组12的情况下,钓线13通过穿线环3。因此,由于钓线13总是相对于穿线环3自由地进退,所以鱼20牵拉钓线13的力,即鱼20的“拉力”直接传达到钓竿17。结果,钓鱼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鱼20的“拉力”。
另外,在浮力体2的底面形成有凹部5,因此,当浮力体2在水中向下方移动(即,下沉)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力。结果,钓鱼用浮标1朝向下方的移动(沉降)受到抑制。结果,在鱼20牵拉钓线13的情况下,只有钓线13被拉入到水中。
(验证实验)
为了比较钓鱼用浮标1和传统产品的性能,对比较例A至D和本发明产品进行了验证实验。比较例A是根据传统技术的带环浮标,其特征在于,下端具备供钓线通过的环。即,比较例A以在穿线环朝下的状态下漂浮在水面的方式构成。比较例B、C是根据传统技术的中通浮标,其特征在于,供钓线通过的中通孔贯通浮体的中心。而且,比较例B、C以漂浮在水面时中通孔相对于水面垂直的方式构成。比较例D是根据传统技术的中通浮标,其以漂浮在水面时中通孔相对于水面平行(即呈水平)的方式构成。另外,本发明产品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钓鱼用浮标1。
(实验装置)
图5中的(a)至(c)是示出实验装置30的构成的说明图。如图5中的(a)所示,实验装置30具备水槽31、竿尖32、咬钩再现装置33。水槽31是长度3.2m、宽度1.2m的方形水槽。水槽31的正面,即图5中的(a)所描绘的面由透明材料构成。在水槽31中,清水上涨到0.92m深。此外,水槽的宽度是指在图5中的(a)中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测得的水槽31的内侧尺寸。竿尖32是市售的钓竿的前端部分,其以51°的仰角被固定。此外,从水槽31的水面计算的竿尖32的前端的高度是1.1m。在竿尖32的前端系有钓线34。钓线34通过水槽31的水面和作为实验对象的钓鱼用浮标35延伸到水槽31的水中。而且,钓线34的前端系在咬钩再现装置33。另外,钓鱼用浮标35和钓鱼用浮标35下方的钓组的重量,即,钓鱼用浮标35所负载的重量被调整为使得其与钓鱼用浮标35的浮力相称。总之,钓鱼用浮标35所负载的重量被调整为,使得在图5中的(a)所述的状态下,钓鱼用浮标35的整体位于水面下。钓鱼用浮标35所负载的重量被调整为使得钓鱼用浮标35的多余浮力或剩余浮力为0。
咬钩再现装置33是再现鱼咬钩而引起的钓钩的动作的装置。如图5中的(b)所示,咬钩再现装置33具备保持锤33a、保持线33b、浮力体33c、负载线33d、负载锤33e、辅助线33f。保持锤33a是沉在水槽31的底面,将咬钩再现装置33保持在水槽31内的特定位置的锤体。保持线33b的一端系在保持锤33a。保持线33b的另一端系在浮力体33c。由于浮力体33c从水槽31中上涨的清水受到浮力,因此,保持线33b被浮力体33c拉拽。在保持线33b上的保持锤33a和浮力体33c之间的中间点33g上系有钓线34和负载线33d。在负载线33d的前端安装有负载锤33e。在负载锤33e上安装有辅助线33f,辅助线33f的前端由未图示的支撑点支撑。另外,在图5中的(b)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下,负载锤33e由辅助线33f悬挂,因此,负载锤33e的重量并不负载到浮力体33c。
如果使辅助线33f的前端从支撑点脱离,负载锤33e就会失去来自辅助线33f的支撑力,因而在水槽31的水中自由下落。当负载锤33e下落时,中间点33g被负载锤33e拉拽而暂时向下方移动。此后,负载锤33e因浮力体33c的浮力而被拉起,因此,中间点33g向上方移动。这样,如果使辅助线33f的前端从支撑点脱离,中间点33g就会上下移动。能够通过该中间点33g的上下移动来模拟由于鱼的咬钩而引起的钓钩的上下移动。这样,通过咬钩再现装置33,能够再现鱼的咬钩。另外,负载线33d的长度约为100mm,负载锤33e是2号锤,质量约为7.5g。
图5中的(c)是从竿尖32侧观察的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的俯视图。如图5中的(c)所示,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是中央形成有穿线狭缝36a的平板。只要将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安装在实验装置30,使其接触钓鱼用浮标35的靠近竿尖32的端部,使钓线34通过穿线狭缝36a,钓鱼用浮标35的X轴方向的移动就会受到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的约束,因此,钓鱼用浮标35无法向靠近竿尖32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钓线34的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移动不受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的约束。如后所述,验证实验在未将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安装在实验装置30的状态、以及在将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安装在实验装置30的状态下实施。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5中的(a)所示的正交坐标系。即,将水槽31的长度方向设为X轴,将从竿尖32朝向咬钩再现装置33的方向设为X轴的正方向。将水槽31的宽度方向设为Y轴,将从图中的5(a)的纸面的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设为Y轴的正方向。将水槽31的深度方向设为Z轴,将从下朝上的方向设为Z轴的正方向。
(实验顺序)
将上述比较例A至D与本发明产品安装在图5中的(a)所示的实验装置30之后,使咬钩再现装置33运作,进行验证实验。即,使辅助线33f脱离支撑点,使负载锤33e自由下落,测量此时的竿尖32、钓线34、钓鱼用浮标35的动作。具体而言,对从竿尖32的前端到钓线34的着水位置为止的X轴方向长度X1、从竿尖32的前端到钓鱼用浮标35为止的X轴方向长度X2、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钓鱼用浮标35的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的振幅Za,钓鱼用浮标35的X轴方向(即前后方向)的振幅Xa进行了测量。另外,在XZ平面内,沿与竿尖32的轴正交的方向测量了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
(实验1)
首先,在没有约束钓鱼用浮标35的移动的状态下进行实验。即,在没有将后述的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安装在实验装置30的状态下进行实验。将其结果表示在表1。另外,在该实验中,在运作咬钩再现装置33之前、和运作咬钩再现装置33使负载锤33e静止之后对X轴方向长度X1、X2进行测量。在表1中,用X1、X2表示在运作咬钩再现装置33之前所测量的X轴方向长度X1、X2,用X1',X2'表示在运作咬钩再现装置33使负载锤33e静止之后所测量的X轴方向长度X1、X2。
[表1]
浮标 X1/X1' X2/X2' Ra Za Xa
比较例A 1,140/1,090 2,350/2,175 5 5 3
比较例B 1,540/1,530 2,730/2,690 6 20 30
比较例C -/1,200 2,550/2,495 6 17 20
比较例D -/1,190 2,302/2,060 5 6 15
本发明产品 -/1,540 2,710/2,700 10 12 6
(实验2)
其次,在约束钓鱼用浮标35的X轴方向的移动的状态下进行实验。即,如图5中的(a)中的点划线所示,通过使钓鱼用浮标约束板36抵接钓鱼用浮标35的靠近竿尖32的端部来进行实验。将其结果表示在表2。
[表2]
浮标 X1 X2 Ra Za Xa
比较例A 1,390 2,710 7 4 -
比较例B 1,530 2,710 4 12 -
比较例C 1,470 2,710 6 10 -
比较例D 1,550 2,710 7 8 -
本发明产品 1,550 2,710 9 7 -
从表1和表2中清楚地看出,可知与比较例A至D中的任一个比较例相比较,根据本发明产品的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增大。所谓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增大是指竿尖32因鱼的“拉力”而大幅度振动。因此,根据本发明产品,较之于比较例A至D中的任一个比较例,钓鱼者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鱼的“拉力”。
这样,钓鱼用浮标1适合于游动钓法。如果使用钓鱼用浮标1来构成全游动钓组12,则能够将因鱼20的“咬住”而产生的“拉力”毫无延迟且确实地传达到钓鱼者。因此,即使是不熟练的钓鱼者,也能够在良好的时机进行“扬杆”。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受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限定。可以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变形、应用或改良来实施本发明。
例如,图1和图4所示的浮力体2的形状是示例。浮力体2的形状并不受这些形状的限定。也可任意选择浮力体2的尺寸。浮力体2的尺寸主要根据成为钓鱼对象的鱼20的大小而决定。如果成为对象的鱼20较大,则全游动钓组12也变大,浮力体2也变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以发泡塑料为材料的实心体来构成浮力体2的示例,但浮力体2的材料或构造并不限于这些。浮力体2也可以由像比重小于木材(例如,轻质木材或梧桐木材)的自然材料构成。浮力体2并不限于具备实心体构造的浮力体。浮力体2也可以具备中空构造。此外,在将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构成的中空体作为浮力体2的情况下,也可在浮力体2的内部内置发光装置(例如,LED灯或化学灯),将其作为夜钓时的标记。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对结合穿线环3和轴部件7的方法、结合轴部件7和锤片收纳部8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但是,关于这些结合方法,能够任意选择使用众所周知的方法。例如,穿线环3和轴部件7可以通过硬焊或熔焊而结合,也可通过由铆接或烧嵌而结合。或者,穿线环3也可以螺纹固定在轴部件7。或者,例如,也可以通过压铸铸造等,从最初就作为一个整体来制造穿线环3和轴部件7。关于结合轴部件7和锤片收纳部8的方法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也没有对将顶盖1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在锤片收纳部8的基部9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但该方法也能够任意选择使用各种众所周知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在顶盖10的内面形成母螺纹,在基部9的外面形成公螺纹,将基部9拧进顶盖10。或者,也可使顶盖10覆盖基部9,利用顶盖10自身的弹性将顶盖10紧固结合在基部9。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锤片11的具体示例,例示了将铅板的小片,但锤片11并不限于从板材切割的物品。另外,构成锤片11的材料并不限于铅。构成锤片11的材料可以是铅以外的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即,锤片11只要是具有能够收纳在锤片收纳部8的尺寸的锤体的“碎片”或“小块”即可,其材料或形状并没有限定。例如,将金属线切短的物品也可作为锤片11。或者,如通常被称为“咬铅”的铅珠的球状金属小块也可作为锤片1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轴部件7和锤片收纳部8(基部9和顶盖10)由不锈钢构成的示例,但这些材料并不限于不锈钢。这些材料可以是其他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例如,锤片收纳部8也可以由塑料构成。
此外,作为具备锤片收纳部8的替代,或者除了锤片收纳部8之外,浮力体2的内部也可以具备配重锤。例如,可使浮力体2为中空构造,将配重锤收纳在浮力体2的内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浮力体2分割为上部和下部,并且,上部和下部彼此分解以及结合,从而能够更换或增减配重锤。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使用钓鱼用浮标1构成全游动钓组12的示例,但是,钓鱼用浮标1的用途并不限于全游动钓法。也能够使用钓鱼用浮标1构成半游动钓组。即,在图3中的(a)、(b)所示的钓组中,也可将止浮线或挡珠安装在钓线13,从而限制钓鱼用浮标1的移动范围。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将钓鱼用浮标1使用于真饵钓的示例,但是,钓鱼用浮标1的用途并不限于真饵钓。也能够将钓鱼用浮标1使用于拟饵钓。即,在图3中的(a)、(b)所示的钓组中,也可安装拟饵(假鱼饵)来代替钓钩16和鱼饵19。
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而不是由实施方式来表示。而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和与其由等同的发明意义的范围内所实施的各种变形被认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2016年10月2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6-206665号。将日本专利申请2016-20666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附图整体作为参照并入到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钓鱼用浮标
2 浮力体
3 穿线环
4 中心轴
5 凹部
6 贯通孔
7 轴部件
8 锤片收纳部
9 基部
10 顶盖
11 锤片
12 全游动钓组
13 钓线
14 锤体
15 子线
16 钓钩
17 钓竿
18 卷线器
19 鱼饵
20 鱼
21 第二凹部
30 实验装置
31 水槽
32 竿尖
33 咬钩再现装置
33a 保持锤
33b 保持线
33c 浮力体
33d 负载线
33e 负载锤
33f 辅助线
33g 中间点
34 钓线
35 钓鱼用浮标
36 钓鱼用浮标约束板
36a 穿线狭缝
R 曲率半径
WL 水线(水面高度)

Claims (5)

1.一种钓鱼用浮标,其构成游动钓组,所述钓鱼用浮标具备:
浮力体;和
穿线环,钓线插通所述穿线环,所述穿线环进退自由地支撑所述钓线,其中,
所述浮力体构成以上下贯穿所述浮力体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的旋转体,并且,所述浮力体的底面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凹部,
所述凹部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处最深,并随着远离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而变浅,并且所述凹部在所述浮力体的底面开放,使得在将所述钓鱼用浮标置于水中的情况下,所述凹部的内面与水接触,
所述穿线环由所述浮力体支撑,并且,被安装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处从所述浮力体的顶面突出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浮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浮力体的下方具备由所述浮力体支撑的配重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鱼用浮标,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浮力体的轴部件,
在所述轴部件的上端固定有所述穿线环,在所述轴部件的下端固定有所述配重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鱼用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体具备插通所述轴部件的贯通孔,并且,在所述贯通孔和所述轴部件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用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锤具备锤片收纳部,该锤片收纳部以可取放的方式对锤片进行收纳。
CN201780064468.9A 2016-10-21 2017-08-29 钓鱼用浮标 Active CN109843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6665 2016-10-21
JP2016-206665 2016-10-21
PCT/JP2017/030837 WO2018074067A1 (ja) 2016-10-21 2017-08-29 釣り用浮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3049A CN109843049A (zh) 2019-06-04
CN109843049B true CN109843049B (zh) 2021-07-23

Family

ID=62019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4468.9A Active CN109843049B (zh) 2016-10-21 2017-08-29 钓鱼用浮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30910A1 (zh)
KR (1) KR102229119B1 (zh)
CN (1) CN109843049B (zh)
TW (1) TWI690265B (zh)
WO (1) WO20180740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06671B1 (ko) * 2021-02-19 2023-11-24 변재만 낚시채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6746B2 (ja) 1993-03-30 2001-03-19 安藤電気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へのプレスフィットコネクタ挿入方法
US5499472A (en) * 1995-04-21 1996-03-19 Krenn; Henry J. Recoverable fishing sinker
TW307986U (en) * 1996-12-30 1997-06-11 qi-rong Huang Decoration
JP2953570B1 (ja) * 1998-05-01 1999-09-27 有限会社山昂 釣用浮子
JP3046281B2 (ja) 1998-09-04 2000-05-29 株式会社まるきん 釣り用浮きおよび該浮きの中通し管
JP3070561U (ja) 2000-01-27 2000-08-04 株式会社まるきん 釣り用浮きおよび該浮きの中通し管
US6467214B1 (en) * 2001-03-28 2002-10-22 Defrisco Guy Fishing line float
KR200344879Y1 (ko) * 2003-12-19 2004-03-18 정윤기 개선된 바다낚시용 찌
US7454863B1 (en) * 2008-01-30 2008-11-25 Holsey Bobbie D Bobber incorporating fishing line handling assembly
JP3146746U (ja) * 2008-09-17 2008-11-27 正夫 秋本 遠投浮き
JP3154168U (ja) * 2009-07-21 2009-10-08 英一 内舘 集魚装置
CN102217574B (zh) * 2011-04-20 2015-03-25 陈宇泽 可调式浮漂
CN103535333A (zh) * 2012-07-13 2014-01-29 王仲杰 远投型浮钓漂
KR200477988Y1 (ko) * 2014-02-10 2015-08-21 서문호 입질표시 기능을 구비한 낚시용 밑밥찌
JP2018088920A (ja) 2016-11-27 2018-06-14 彰典 林 水中ウ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49903A (ko) 2019-05-09
TWI690265B (zh) 2020-04-11
TW201815285A (zh) 2018-05-01
WO2018074067A1 (ja) 2018-04-26
KR102229119B1 (ko) 2021-03-17
US20190230910A1 (en) 2019-08-01
CN109843049A (zh) 201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53941A1 (en) Artificial fish lures and methods
US3832795A (en) Fishing float
CN109843049B (zh) 钓鱼用浮标
CN108401997B (zh) 全自动钓鱼器
US20100313463A1 (en) Stinger Spinner Jig
US8448375B1 (en) Fishing apparatus
JP6312352B1 (ja) 釣り用浮子
US20160345564A1 (en) Fishing Bobbers
US20110214333A1 (en) Fishing Lure
US20220087240A1 (en) Fishing Lure
KR20100088327A (ko) 이단자립 낚시찌
KR102175432B1 (ko) 낚시용 수심가변형 채비
JP5307929B1 (ja) 大型、中型魚を早く衰えさせる浮子
CN105191886B (zh) 定点投放鱼饵的钓鱼竿
KR101476655B1 (ko) 낚시용 찌
JP2012161299A (ja) 釣り具
KR102511226B1 (ko) 원투 낚시채비
US20160000058A1 (en) Tattle Tail Bobber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KR200292563Y1 (ko) 낚시용 수중찌
KR102609356B1 (ko) 낚시용 수중찌
CN210671769U (zh) 杠杆浮漂
CN220326588U (zh) 浮标
KR20170110454A (ko) 부상 구조물
JP2016208898A (ja) ルアー
JP2002238422A (ja) 釣り用浮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351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