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71769U - 杠杆浮漂 - Google Patents

杠杆浮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71769U
CN210671769U CN201920990191.9U CN201920990191U CN210671769U CN 210671769 U CN210671769 U CN 210671769U CN 201920990191 U CN201920990191 U CN 201920990191U CN 210671769 U CN210671769 U CN 210671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
cross bar
lever
crossbar
fl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9019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亚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99019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717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71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717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杠杆浮漂,包括:横杆,在该横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的鱼线;以及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该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上;其中,所述第二漂浮件设置在靠近所述横杆的另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一漂浮件在所述横杆上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浮件与固定所述鱼线的位置之间;并且钓鱼时所述杠杆浮漂水平漂浮于水面上,所述杠杆浮漂与所述鱼线和鱼钩形成平衡,从而鱼咬钩时破坏所述平衡,使得所述杠杆浮漂以所述第一漂浮件作为支点旋转成为大致竖直的状态。

Description

杠杆浮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鱼用的浮漂,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杠杆原理的杠杆浮漂。
背景技术
现有钓鱼浮漂基本是基于重力、浮力纵向平衡原理。参见图8的 (a)-(c)所示,鱼漂竖直漂浮或悬浮于水面,当有鱼吃饵时,浮漂出现在纵向上(与水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下降或者上升的动作,从而提示钓鱼者有鱼吃饵。然而,当存在外界环境的干扰时,例如,遇到有风天气或船只经过而使水面出现涟漪时,可能会对浮漂信号产生干扰,使得垂钓者难以准确判断是否是由于鱼咬饵而造成的浮漂升降或者难以准确观察到浮漂的升降,从而可能产生误判。因此,基于重力、浮力纵向平衡原理的浮漂(参见图8)在外界环境存在干扰时容易使钓鱼者产生误判。
另一方面,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在钓鱼距离较远时,因抛竿与观察浮漂的需求,必须使用体积较大的浮漂。与此同时,鉴于现有的浮漂基本是前文所述的基于重力、浮力纵向平衡原理的浮漂,所以越大的浮漂灵敏度越低,导致损失大部分鱼吃饵产生的信号,使得钓鱼者无法准确把握鱼吃饵的时间,从而错失中鱼机会。可见,基于重力、浮力纵向平衡原理的浮漂(参见图8)在钓鱼距离较远时由于灵敏度较低而容易使钓鱼者错失鱼吃饵的信号。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了本实用新型,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杠杆浮漂,其不基于重力、浮力纵向平衡原理,浮漂不再上下运动产生垂直信号,而是根据杠杆原理。具体地,在有鱼吃饵时,鱼咬饵的力中的在上下方向(与水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分力作为杠杆原理的驱动力,使得浮漂以设置在浮漂上的一个漂浮件(第一漂浮件) 为支点从水平姿态(水平漂浮于水面上)转换为竖直姿态(基本垂直于水面)。由于浮漂的上述姿态的改变极易被钓鱼者识别,从而使得即使存在外界环境的干扰时,例如,遇到有风天气或船只经过而使水面出现涟漪时,也能够使钓鱼者容易地看到浮漂姿态的变化,从而判定鱼咬饵的存在,提高了钓鱼的准确性、灵敏性和实用性。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浮漂能够应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在垂钓距离变化、垂钓不同的鱼种或者垂钓不同尺寸的鱼时,无需整体更换浮漂,而仅需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第二漂浮件)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上的位置,即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不同鱼种、不同尺寸的垂钓。即,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浮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通过调整漂浮件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的位置而以不同的灵敏度适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杠杆浮漂,包括:横杆,在该横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的鱼线;以及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该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上;其中,所述第二漂浮件设置在靠近所述横杆的另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一漂浮件在所述横杆上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浮件与固定所述鱼线的位置之间;并且钓鱼时所述杠杆浮漂水平漂浮于水面上,所述杠杆浮漂与所述鱼线和鱼钩形成平衡,从而鱼咬钩时破坏所述平衡,使得所述杠杆浮漂以所述第一漂浮件作为支点旋转成为大致竖直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横杆穿过所述贯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
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通过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定位,并通过改变所述限位部件在所述横杆上的位置而改变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夹置在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的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更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连接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固定在所述横杆上,使得所述第一漂浮件和/ 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自由地转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横杆能够穿过该通孔,并且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所述横杆自由地转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
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连接部件通过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定位,并通过改变所述限位部件在所述横杆上的位置而改变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夹置在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通孔与所述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与所述横杆的外周互相配合的一对套管,使得所述限位部件能够在所述横杆上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附加漂浮件,所述附加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的靠近所述一端的位置。
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及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但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第一漂浮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水平姿态;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有鱼咬饵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竖直姿态;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水平姿态;
图8是传统的基于重力、浮力纵向平衡原理的浮漂的示意图,其中图8的(a)示出了该浮漂的基本结构,图8的(b)示出了该浮漂悬浮于水中的状态,并且图8的(c)示出了有鱼咬饵时该浮漂的运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8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浮漂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图2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第一漂浮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水平姿态;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有鱼咬饵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竖直姿态;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水平姿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浮漂包括横杆,在该横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的鱼线;以及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该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上;其中,所述第二漂浮件设置在靠近所述横杆的另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一漂浮件在所述横杆上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浮件与固定所述鱼线的位置之间;并且钓鱼时所述杠杆浮漂水平漂浮于水面上,所述杠杆浮漂与所述鱼线和鱼钩形成平衡,从而鱼咬钩时破坏所述平衡,使得所述杠杆浮漂以所述第一漂浮件作为支点旋转成为大致竖直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横杆穿过所述贯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
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通过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定位,并通过改变所述限位部件在所述横杆上的位置而改变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夹置在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的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更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连接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固定在所述横杆上,使得所述第一漂浮件和/ 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自由地转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横杆能够穿过该通孔,并且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所述横杆自由地转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
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连接部件通过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定位,并通过改变所述限位部件在所述横杆上的位置而改变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夹置在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通孔与所述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与所述横杆的外周互相配合的一对套管,使得所述限位部件能够在所述横杆上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杠杆浮漂还包括:附加漂浮件,所述附加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的靠近所述一端的位置。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各部分的具体构造。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的平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包括横杆2以及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
横杆2为细长杆状,优选地,可以形成为细长的圆杆形状。横杆 2可以由例如金属、塑料或碳纤维制成,也可以由例如芦苇杆等天然材料制成。并且,横杆2可以形成为空心或实心的。
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由例如,软木、泡沫等材料制成,以使得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能够漂浮于水面上。第一漂浮件4 和第二漂浮件5优选地形成为球形,也可以形成为方形、椭球型、枣核型或圆柱形等易于实现的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实心的,也可以形成为空心的壳体以进一步增大浮力。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漂浮件4 可以形成为产生比第二漂浮件5大的浮力,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例如,浮力的大小,钓鱼时风浪的大小等,自由地设置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的材料、形状、大小等规格参数,从而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等)而随时更换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增大了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浮漂的适用范围,增强了适用性。此外,优选地,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形成为能够防水。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的径向均设置有贯通孔,并且横杆2穿过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的贯通孔,使得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的径向与横杆2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漂浮件4和第2漂浮件5的贯通孔的直径略大于横杆2的外径,从而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能够在横杆2 上自由移动。此时,设置限位部件6,用于对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2上的位置进行限制。优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限位部件6形成为与横杆2的外周相互配合的一对套管,内径略小于或等于横杆2的直径,从而其能够在横杆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且可相对于横杆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在横杆2上,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分别设置在限位部件6的一对套管之间。
当限位部件6相对于横杆2固定时,分别通过限位部件6而将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限制在横杆2上的预定位置处。其中,优选地,第二漂浮件5可以被限位部件6限制在横杆2的靠近末端的位置(图1所示的右端),并且第一漂浮件4可以被限位部件6限制在远离第二漂浮件5的横杆2的另一侧。
当改变限位部件6的一对套管在横杆2上的位置时,第一漂浮件 4和第二漂浮件5分别随着限位部件6的移动而移动,从而能够改变第一漂浮件4或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横杆2的位置。
由于能够通过限位部件6而调整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的位置,实际上相当于调整了杠杆力臂的长短,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能够应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在垂钓距离变化、垂钓不同的鱼种或者垂钓不同尺寸的鱼时,无需整体更换浮漂,而仅需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 2上的位置,即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不同鱼种、不同尺寸的垂钓,显著地增强了杠杆浮漂1的适用性。
此外,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的基端,即,图1所示的左端处与鱼线相连。在鱼线的末端处设置有鱼钩、鱼饵(图中未示出)。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的具体构造,下文将参考图2和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
[第二实施例]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图3 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第一漂浮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2和3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描述,而仅着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漂浮件设置在横杆上的方式。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漂浮件4通过连接部件3设置在横杆 2上,并且优选地,连接部件3设置在前文所述的限位部件6的一对套管之间。如图3所示,连接部件3具有设置在一端处的通孔31和设置在另一端处的连接部32,通孔31的内径设置为略大于横杆2的外径,并且第一漂浮件4与连接部件3的另一端处的连接部32相连。通过具有上述构造的连接部件3,第一漂浮件4与横杆2连接,并且能够以横杆2为旋转轴在与横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自由转动。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漂浮件4还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连接部件3自由转动,即,绕着连接部件3的连接部32自由转动。具体地,连接部32可以形成为径向贯通第一漂浮件4(图中未示出)。使得第一漂浮件4以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旋转的轴向而自由转动。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漂浮件4相对于横杆2实际上实现了万向连接,从而,当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漂浮于水面上时,第一漂浮件4能够相对于横杆2自由转动。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相比,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能够实现对水面作用力的缓冲,在遇到例如有风天气或船只经过而使水面出现涟漪时,该杠杆浮漂不会容易地跟随波浪等而成为直立状态,从而使得杠杆浮漂能够在没有鱼咬饵的情况下更加稳定地水平漂浮于水面上,提高了杠杆浮漂的稳定性,减少了杠杆浮漂因风浪等立起而造成的误判。
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中,由于第一漂浮件设置在横杆上的方式,即,通过连接部件与横杆连接,使得第一漂浮件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重心上升,从而在使用时当杠杆浮漂姿态变化,即,从水平姿态改变为竖直姿态时,作为支点的第一漂浮件能够更加稳定地漂浮于水面上,提高了杠杆浮漂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文所述,能够通过限位部件6而分别调整设置在限位部件6的一对套管之间的连接部件3和第二漂浮件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2上的位置的改变,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能够应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在垂钓距离变化、垂钓不同的鱼种或者垂钓不同尺寸的鱼时,无需整体更换浮漂,而仅需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2上的位置,即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不同鱼种、不同尺寸的垂钓,显著地增强了杠杆浮漂1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漂浮件4与连接部3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前文所述,例如,还可以使第一漂浮件4与连接部32活动铆接,即,只要使得第一漂浮件4相对于连接部32自由转动即可。
[第三实施例]
下文将参考图4-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构造。其中,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平面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水平姿态;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在有鱼咬饵的状态下的从侧方观看的示意图,其示出了杠杆浮漂的竖直姿态。
在图4-6中,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描述,而仅着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区别之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的设置在横杆上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漂浮件5采用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漂浮件 4相同的方式设置在横杆2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漂浮件 4和第二漂浮件5均通过连接部件3(3’)设置在横杆2上,并且连接部件3和3’分别设置在如前文所述的限位部件6的一对套管之间。本实施例的连接部件3和3’具有与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相同的构造。通过具有上述构造的连接部件3和3’,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 分别与横杆2连接,并且能够以横杆2为旋转轴在与横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自由转动。
同样地,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也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连接部件3和3’自由转动,即,绕着连接部件3和3’的连接部自由转动。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两者均相对于横杆2实际上实现了万向连接,从而,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 均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连接部件3和3’自由转动,因此,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相比,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由于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均能够相对于横杆2自由转动,因而更加能够实现对水面作用力的缓冲,在遇到例如有风天气或船只经过而使水面出现涟漪时,该杠杆浮漂更加不会容易地跟随波浪等而成为直立状态,从而使得杠杆浮漂能够在没有鱼咬饵的情况下更加稳定地水平漂浮于水面上,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浮漂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减少了杠杆浮漂因风浪等立起而造成的误判。
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中,由于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两者设置在横杆上的方式,即两者均通过连接部件与横杆连接,使得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在漂浮于水面上的状态下重心进一步上升,从而在使用时当杠杆浮漂姿态变化,即,从水平姿态改变为竖直姿态时,作为支点的第一漂浮件能够更加稳定地漂浮于水面上,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浮漂的稳定性。
同样地,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与连接部3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前文所述,例如还可以使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与连接部 32活动铆接,只要使得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相对于连接部32 自由转动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限位部件6而调整设置在限位部件6的一对套管之间的连接部件3和3’的位置,进而调整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的位置,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能够应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在垂钓距离变化、垂钓不同的鱼种或者垂钓不同尺寸的鱼时,无需整体更换浮漂,而仅需调整漂浮件 (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2上的位置,即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不同鱼种、不同尺寸的垂钓,显著地增强了杠杆浮漂1的适用性。
[第四实施例]
下文将参考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构造。
在图7中,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描述,而仅着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区别之处。
根据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与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还具有附加漂浮件10。
如图7所示,附加漂浮件10设置在靠近横杆2的固定鱼线20的一端的位置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在横杆2上设置的方式相同,附加漂浮件10形成为具有径向的贯通孔,使得横杆2穿过该贯通孔,而使附加漂浮件10的径向与横杆的长度方向一致地设置在横杆2上。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参考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在横杆上的设置方式相同,即利用连接部件3设置在横杆2上(未图示)。优选地,不对该附加漂浮件10的材料、形状等做出特别限制,只要其能够漂浮于水面上以增大整个杠杆浮漂的浮力即可。进一步优选地,该附加漂浮件10形成为能够防水。
通过上述附加漂浮件10,能够进一步增大整个杠杆浮漂1的浮力,从而使得鱼线20能够更加拉直,从而缓解鱼线在水中的自由漂浮状态。拉直状态下的鱼线20能够进一步提高杠杆浮漂的灵敏度,当有鱼咬钩时,更容易引起杠杆浮漂的状态变化,从而使得钓鱼者更加容易观察到浮漂变化。此外,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还能够获得与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将附加漂浮件10额外地设置在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上,并且还可以将附加漂浮件10额外地设置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上,其能够产生与前文所述的相同的技术效果。
[杠杆浮漂的作用原理]
前文中,参考图1-7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详细构造。下文将着重参考图5和6,以第三实施例的杠杆浮漂为例示,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杠杆浮漂在使用时的作用原理。
当杠杆浮漂1漂浮于水面L上时,呈现如6所示的水平姿态,其中,杠杆浮漂1由于第一漂浮件4和第二漂浮件5的浮力而漂浮于水面L上,并且在杠杆浮漂1与鱼线20和鱼钩(未示出)之间形成平衡,使得在没有鱼吃饵的情况下,杠杆浮漂1保持图5所示的水平姿态。
当鱼吃饵时,拉动鱼线20,根据杠杆原理,使得杠杆浮漂1以第一漂浮件4为杠杆的支点,横杆2的基端(图5中的左端)下降,同时末端上升,从而打破了杠杆浮漂1与鱼线20和鱼钩之间的平衡。此时,如图6所示,杠杆浮漂1以第一漂浮件4为支点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旋转,以成为大致竖直的状态,即,呈现图6所示的竖直姿态,在该竖直姿态下,横杆2大致垂直于水面,使得其基端位于下侧位置处,同时其末端以及设置在末端的第二漂浮件5位于上侧位置处。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竖直姿态不仅包括与水面垂直的姿态以及与水面大致垂直的姿态,还可以包括与水面呈一定角度的倾斜姿态。
由于杠杆浮漂1从图5所示的水平姿态转变为图6所示的竖直姿态,使得钓鱼者能够迅速观察到浮漂的状态变化,从而判断有鱼咬饵,进而采取下一步行动。因此,上述姿态的改变极易被钓鱼者识别,从而使得即使存在外界环境的干扰时,例如,遇到有风天气或船只经过而使水面出现涟漪时,也能够使钓鱼者容易地看到浮漂姿态的变化,从而判定鱼咬饵的存在。与传统的鱼漂相比,提高了钓鱼浮漂的准确性、灵敏性和实用性。
并且优选地,可以将在竖直姿态下位于较高位置(上侧)处的第二漂浮件5形成为更加容易地被视觉观察到。例如,可以将第二漂浮件5形成为鲜艳的颜色,或者使第二漂浮件5能够发光、反光、荧光等,从而使得上述从水平姿态到竖直姿态的变化更加容易被钓鱼者观察到,进一步提高了杠杆鱼漂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能够通过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6而调整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的位置,这使得本实施例的杠杆浮漂1能够应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在垂钓距离变化、垂钓不同的鱼种或者垂钓不同尺寸的鱼时,无需整体更换浮漂,而仅需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的大小等规格参数或者通过限位部件调整漂浮件(第一漂浮件4、第二漂浮件5)在横杆2上的位置,即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距离、不同鱼种、不同尺寸的垂钓,显著地增强了杠杆浮漂1的适用性。
以上仅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件6形成为一对套管,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当漂浮件设置有贯通孔时,限位部件可以形成为夹置在漂浮件(第一漂浮件和/或第二漂浮件)的贯通孔与横杆之间的引导件,当漂浮件通过连接部件与横杆相连时,限位部件可以形成为夹置在连接部件的通孔与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在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横杆固定,并且该引导件使得漂浮件或连接部件能够跟随其在横杆上的移动而移动。此外限位部件也可以形成为例如一对卡扣,该卡扣卡接在横杆上,并且在需要改变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时,解锁卡接后重新卡接在期望位置即可;此外,例如限位部件可以形成为一对螺母,并且在形成为螺杆结构的横杆2 上可以自由移动,从而实现对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的位置的调整。
此外,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四个实施例,例如,还可以将第一漂浮件设置为具有横杆所穿过的贯通孔,同时第二漂浮件通过连接部件设置在横杆上。
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的结构仅为示例性的,并且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构造,只要该连接部件能够将第一漂浮件和/或第二漂浮件设置在横杆上,并且使得第一漂浮件和/或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于横杆自由转动,且能够相对于该连接部件自由转动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杆,在该横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的鱼线;以及
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该第一漂浮件和第二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上;
其中,所述第二漂浮件设置在靠近所述横杆的另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一漂浮件在所述横杆上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浮件与固定所述鱼线的位置之间;并且
钓鱼时所述杠杆浮漂水平漂浮于水面上,所述杠杆浮漂与所述鱼线和所述鱼钩形成平衡,从而鱼咬钩时破坏所述平衡,使得所述杠杆浮漂以所述第一漂浮件作为支点旋转成为大致竖直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横杆穿过所述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部件,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通过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定位,并通过改变所述限位部件在所述横杆上的位置而改变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夹置在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的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固定在所述横杆上,使得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自由地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横杆能够穿过该通孔,并且
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漂浮件和/或所述第二漂浮件能够相对所述横杆自由地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部件,所述连接部件通过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定位,并通过改变所述限位部件在所述横杆上的位置而改变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杆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夹置在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通孔与所述横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9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限位部件形成为与所述横杆的外周互相配合的一对套管,使得所述限位部件能够在所述横杆上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横杆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杠杆浮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附加漂浮件,所述附加漂浮件设置在所述横杆的靠近所述一端的位置。
CN201920990191.9U 2019-06-28 2019-06-28 杠杆浮漂 Active CN2106717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0191.9U CN210671769U (zh) 2019-06-28 2019-06-28 杠杆浮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90191.9U CN210671769U (zh) 2019-06-28 2019-06-28 杠杆浮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71769U true CN210671769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95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90191.9U Active CN210671769U (zh) 2019-06-28 2019-06-28 杠杆浮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717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71769U (zh) 杠杆浮漂
CN204579591U (zh) 浮漂
US20140075823A1 (en) Fishing weight having optimized buoyancy characteristics
KR102229119B1 (ko) 낚시용 찌
CN203040464U (zh) 一种可视钓鱼竿
KR102654235B1 (ko) 여의봉 구조를 갖는 어신찌
CN211558529U (zh) 立式浮漂
JP5093770B2 (ja) 釣り用ルアー
JP2009131214A (ja) ルアー
KR20150108432A (ko) 부력 조절이 용이한 낚시찌
KR102609356B1 (ko) 낚시용 수중찌
JPH06261659A (ja) 魚釣用天秤
JPWO2011135736A1 (ja) 釣用ルアー
KR102511226B1 (ko) 원투 낚시채비
JP3042944U (ja) 浮 き
KR20230162768A (ko) 낚시용 속구멍막대찌
KR100678399B1 (ko) 이단 낚시찌
CN215422374U (zh) 一种钓鱼用立式浮漂
KR200390179Y1 (ko) 이동식 황동 파이프가 구비된 바다낚시용 어신찌
KR100356278B1 (ko) 낚시용 구멍찌
JP3121333U (ja) 釣り竿支持具
KR20180096232A (ko) 낚시찌
RU161273U1 (ru) Рыболовный поплавок
JP2002191275A (ja) 釣り用浮き
KR200361565Y1 (ko) 이단 낚시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