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8529U - 立式浮漂 - Google Patents

立式浮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8529U
CN211558529U CN202020050962.9U CN202020050962U CN211558529U CN 211558529 U CN211558529 U CN 211558529U CN 202020050962 U CN202020050962 U CN 202020050962U CN 211558529 U CN211558529 U CN 211558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at
bead
rod
floating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509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亚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0509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58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8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8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浮漂包括:浮漂杆,该浮漂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和铅坠的鱼线;浮子,该浮子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所述一端的位置处;浮子限位部件,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使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上定位,并且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从而改变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第一浮珠,该第一浮珠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另一端的位置处;以及第二浮珠,该第二浮珠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自由滑动。

Description

立式浮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鱼用的浮漂,具体地,涉及一种立式浮漂。
背景技术
传统的浮漂多为浮子与浮漂杆一体的结构,当钓鱼的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想要钓鱼的种类等发生变化时,需要频繁更换不同的浮漂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导致使用者需要准备多种不同的浮漂,增加了随身携带的物品数量,降低了钓鱼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此外,传统的立式浮漂通常在鱼咬钩后上下移动,使用者通过观察浮漂的浮动而判断是否有鱼咬钩,然而传统立式浮漂格目上下移动的信号不明显,不易及时准确判断水下鱼类咬钩等的信息,影响钓中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浮漂,该立式浮漂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立式浮漂浮动不明显的问题,使得使用者能够快速直观地观察到浮漂的上下浮动。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能够通过仅移动浮子或者更换浮子而提供不同的灵敏度需求和不同的浮力大小,从而无需携带多支,并频繁更换浮漂,使得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使用范围,提高了适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浮漂包括:
浮漂杆,该浮漂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和铅坠的鱼线;
浮子,该浮子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所述一端的位置处;
浮子限位部件,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使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上定位,并且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从而改变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第一浮珠,该第一浮珠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另一端的位置处;以及
第二浮珠,该第二浮珠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自由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浮子能够从所述浮漂杆拆卸,从而根据使用需求更换不同的浮子。
进一步地,所述立式浮漂还包括浮珠限位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浮珠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浮珠通过所述浮珠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定位,并且通过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而改变所述第一浮珠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均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浮漂杆穿过所述贯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均形成为与所述浮漂杆的外周互相配合的一对套管,使得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能够在所述浮漂杆上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固定,并且其中
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分别夹置在所述一对套管之间。
或者,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均形成为夹置在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的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浮漂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立式浮漂还包括:
附加限位部件,该附加限位部件在所述第二浮珠的靠近所述第一浮珠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以限制所述第二浮珠沿着所述浮漂杆朝向所述第一浮珠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浮珠在其径向方向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浮漂杆的外径,并且所述浮漂杆穿过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当所述立式浮漂处于直立于水面的使用状态时,所述浮子沉于水面下方,所述第一浮珠位于水面上方,并且所述第二浮珠漂浮于水面上。
进一步地,当鱼咬饵时,所述立式浮漂上下浮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浮珠在漂浮于水面的同时沿着所述浮漂杆上下滑动,以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浮珠。
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及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但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在水中的一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在水中的另一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式浮漂在水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包括浮漂杆,该浮漂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和铅坠的鱼线;
浮子,该浮子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所述一端的位置处;
浮子限位部件,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使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上定位,并且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从而改变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第一浮珠,该第一浮珠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另一端的位置处;以及
第二浮珠,该第二浮珠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自由滑动。
优选地,所述浮子能够从所述浮漂杆拆卸,从而根据使用需求更换不同的浮子。
优选地,所述立式浮漂还包括浮珠限位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浮珠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浮珠通过所述浮珠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定位,并且通过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而改变所述第一浮珠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均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浮漂杆穿过所述贯通孔。
优选地,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均形成为与所述浮漂杆的外周互相配合的一对套管,使得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能够在所述浮漂杆上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固定,并且其中
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分别夹置在所述一对套管之间。
或者,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均形成为夹置在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的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浮漂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固定。
优选的,所述立式浮漂还包括:
附加限位部件,该附加限位部件在所述第二浮珠的靠近所述第一浮珠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以限制所述第二浮珠沿着所述浮漂杆朝向所述第一浮珠的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浮珠在其径向方向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浮漂杆的外径,并且所述浮漂杆穿过所述通孔。
优选地,当所述立式浮漂处于直立于水面的使用状态时,所述浮子沉于水面下方,所述第一浮珠位于水面上方,并且所述第二浮珠漂浮于水面上。
优选地,当鱼咬饵时,所述立式浮漂上下浮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浮珠在漂浮于水面的同时沿着所述浮漂杆上下滑动,以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浮珠。
下面结合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各个实施例的具体构造。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浮漂1包括浮漂杆2、浮子4、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下面将详细描述立式浮漂各个部件的构造。
浮漂杆2为细长杆状,优选地,可以形成为例如细长的圆杆形状。并且浮漂杆2不限于截面为圆形的圆杆形状,而可以具有任意形状的截面,只要形成为杆状使得浮子等部件能够固定在其上并移动即可。浮漂杆2可以由例如金属、塑料或碳纤维制成,也可以由例如芦苇杆等天然材料制成。并且,浮漂杆2可以形成为空心或实心的。
此外,本实施例的立式浮漂1的基端,即,图1所示的下端处与鱼线相连。在鱼线的末端处设置有鱼钩、鱼饵、铅坠等(图中未示出)。
浮子4由例如,软木、泡沫等轻质材料制成,以使得浮子4能够漂浮于水面上。浮子4可以形成为例如椭球型(如图1-3所示)、辣椒形、纺锤形、棒形、伞形、陀螺形等常见的易于实现的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实心的,也可以形成为空心的壳体以进一步增大浮力。
浮子4设置在浮漂杆2的靠近所述基端(图1中的下端)的位置处,并且设置为能够沿着浮漂杆2移动。优选地,浮子4设置有浮漂杆2穿过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直径可以略大于浮漂杆2的外径,从而浮子4能够沿着浮漂杆2移动。由于浮子4能够沿着浮漂杆2移动,因此能够自由地调整漂脚的长度,从而调整浮漂入水后从平躺至直立的直立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浮子4可以沿着浮漂杆2移动使得浮子4可以从浮漂杆2的基端拆卸,因此可以根据需要,例如,浮力的大小,钓鱼时风浪的大小等,自由地设置浮子4的材料、形状、大小等规格参数,从而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的钓鱼等)而随时更换浮子4以提供不同大小的浮力,增大了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适用范围,增强了适用性。
第一浮珠5设置在浮漂杆2的末端(图1中的上端)的位置处,并且优选地,第一浮珠5设置为能够沿着浮漂杆2移动。具体地,第一浮珠5设置有浮漂杆2穿过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直径可以略大于浮漂杆2的外径,从而第一浮珠5能够沿着浮漂杆2移动。由于第一浮珠5能够沿着浮漂杆2移动,因此可以调整第一浮珠5在浮漂杆2的末端处的位置,例如可以从图1所示的位置向下移动以接近浮子4,从而在例如风力较大的环境下,防止浮漂过度摇晃,增强浮漂的稳定性。
第二浮珠6在第一浮珠5与浮子4之间设置在浮漂杆2,并且能够沿着浮漂杆在第一浮珠5与浮子4之间自由滑动。优选地,第二浮珠6设置有浮漂杆2穿过的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大于浮漂杆2的外径。
在立式浮漂1的使用状态下,即,立式浮漂直立于水面时,浮子4沉于水下,第一浮珠5位于水面上方,并且第二浮珠6漂浮于水面上(参见图2所示)。此时,当鱼咬钩时,立式浮漂1在水中下沉或者上浮,使得第二浮珠6在漂浮于水面的同时沿着浮漂杆2上下滑动以改变在浮漂杆2上的位置,从而接近或者远离第一浮珠5。使用者可以通过观察第二浮珠6与第一浮珠5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而快速直观地判断是否有鱼咬钩。
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也由例如,软木、泡沫等轻质材料制成。并且优选地,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形成为球形,也可以形成为方形、椭球型、枣核型或圆柱形等易于实现的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实心的,也可以形成为空心的壳体以进一步增大浮力。此外,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的尺寸大小不受限制,附图中示出的尺寸关系仅为一个实例,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而设计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的尺寸,例如,第一浮珠5可以设计为具有比第二浮珠6小的尺寸,并且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可以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形状。
此外,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形成为具有鲜艳的颜色、或者能够发光反光或者由荧光材料制成等,使得该立式浮漂1的浮珠鲜艳醒目且易于被观察到,使用者能够通过观察第二浮珠6的位置变化而快速准确地发现浮漂的状态变化,提高了使用的灵敏度和舒适度。
此外,优选地,浮子4、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形成为能够防水。
进一步地,立式浮漂1还具有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用于对浮子4和第一浮珠5在浮漂杆2上的位置进行限制,使浮子4和第一浮珠5在浮漂杆2上定位。
优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形成为与浮漂杆2的外周相互配合的一对套管,内径略小于或等于浮漂杆2的直径,从而其能够在浮漂杆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且可相对于浮漂杆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在浮漂杆2上,浮子4和第一浮珠5分别设置在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的一对套管之间(如图1所示)。
当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相对于浮漂杆2固定时,分别通过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而将浮子4和第一浮珠5限制在浮漂杆2上的预定位置处。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将浮子4和第一浮珠5分别固定在浮漂杆2的基端(图1中的下端)和末端(图1中的上端)位置。
当改变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的一对套管在浮漂杆2上的位置(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沿着浮漂杆2移动)时,浮子4和第一浮珠5分别随着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的移动而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浮子4和第一浮珠5在浮漂杆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浮漂杆2的位置。
由于能够通过浮子限位部件3调整浮子4的位置,因此如前文所述能够调整漂脚的长短,进而可以调整浮漂从平躺改变至直立的直立速度;另一方面,由于能够通过浮珠限位部件3’调整第一浮珠5的位置,因此可以调整浮漂的稳定程度。这使得本实施例的立式浮漂1能够应用于各种距离、各种鱼种、各种尺寸、各种风力环境等的钓鱼,在垂钓距离变化、垂钓不同的鱼种、垂钓不同尺寸的鱼或者垂钓环境(风力等)发生变化时,无需整体更换浮漂,而仅需调整浮子限位部件和浮珠限位部件从而调整浮子4和第一浮珠5在浮漂杆2上的位置或者仅替换浮子4,即可满足使用需求,显著地增强了立式浮漂1的适用性。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省略了相同部件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式浮漂与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的区别之处仅在于,该立式浮漂还具有附加限位部件7。
如图4所示,附加限位部件7在第二浮珠6的靠近第一浮珠5的一侧设置在浮漂杆2上,以限制第二浮珠6沿着浮漂杆2朝向第一浮珠5的移动。该附加限位部件7可以形成为与浮漂杆2的外周相互配合的套管,内径略小于或等于浮漂杆2的直径,从而其能够在浮漂杆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且可相对于浮漂杆固定。
优选地,在水流较大的环境下,设置该附加限位部件7,下面将详细描述该附加限位部件7的作用。
具体地,在不存在附加限位部件7的情况下(即,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当水流较大时,处于直立状态的立式浮漂1由于水流的作用而被进一步拉动,导致浮漂下沉,从而使得第二浮珠6向上移动至与第一浮珠5并拢的状态,这导致有鱼咬钩时,浮珠的上下移动无法被准确快速地观察到,即,可能无法精确判断鱼咬钩的状态变化。
相比之下,当立式浮漂1设置有附加限位部件7时,由于附加限位部件7的存在,导致即使水流拉动浮漂,第二浮珠6也无法进一步向上移动以接近第一浮珠5,从而使得第二浮珠6产生更大的浮力以克服水流作用产生的拉力。并且由于附加限位部件7的存在,第一浮珠5能够远离第二浮珠6而容易被观察到,从而当有鱼咬饵时,相比于上述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由于水流拉力而并拢的情况,能够容易地观察到第一浮珠5的状态变化,从而指示有鱼咬钩。
可见,附加限位部件7的存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1能够适用于复杂水流情况(例如,水流较大),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使用范围,提高了适用性。
以上仅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浮子限位部件3和浮珠限位部件3’形成为一对套管,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当浮子4和第一浮珠5设置有贯通孔时,浮子限位部件和浮珠限位部件可以形成为夹置在浮子4和第一浮珠5的贯通孔内壁与浮漂杆2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在浮漂杆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浮漂杆2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浮漂杆2固定,并且该引导件使得浮子4和第一浮珠5能够跟随其在浮漂杆2上的移动而移动。
此外浮子限位部件和浮珠限位部件也可以形成为例如一对卡扣,该卡扣卡接在浮漂杆2上,并且在需要改变浮子4和第一浮珠5时,解锁卡接后重新卡接在期望位置即可;此外,例如浮子限位部件和浮珠限位部件可以形成为一对螺母,并且在形成为螺杆结构的浮漂杆2上可以自由移动,从而实现对浮子4和第一浮珠5的位置的调整。此处针对浮子限位部件和浮珠限位部件的描述同样适用于附加限位部件7,即,附加限位部件7也可以形成为单个卡扣或者螺母。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浮子限位部件、浮珠限位部件和附加限位部件由于具有相同的构造而可以替换使用,从而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可替换性和实用性。
此外,浮子4和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也可以不设置有通孔,而是通过连接件等设置在浮漂杆2上。
以上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具体构造,下文将通过实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仅以第一实施例的立式浮漂1的结构为例)。
[实例1]
当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进行传统底钓时,首先,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指示调漂。即,先采用重的铅坠,使得整个立式浮漂1全部没入水中。随后逐渐减少铅皮,直至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并拢地露出水面(参见图3所示的状态),此时的状态表明铅坠重量已经大于浮子4的浮力,而小于浮子4和第二浮珠6两者相加的浮力。在此过程中,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并拢的速度越快,则表明铅坠重量大于浮子4的浮力越多,反之则表明铅坠重量越接近浮子4的浮力。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通过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的并拢速度,可以实现不同的调漂灵敏度,即,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并拢的速度越慢,则意味调漂越灵敏,并拢的速度越快,调漂越迟钝。
其次,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指示找底。在调漂完成后,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处于并拢状态,且铅坠悬浮于水中。此时向上改变浮漂在鱼线上的位置,即,增大立式浮漂与铅坠之间的距离直至铅坠接触水底,此时,铅坠的重量被水底分担,从而使得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从并拢状态逐渐分开(参见图2所示的状态)。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能够明确指示铅坠触底的时间点,即,通过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从并拢状态至分开状态的改变,可以准确得知发生上述改变的时间点即为铅坠触底的时间点。
最后,在找底之后,还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调整钓灵敏或者钓迟钝。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越近,即,铅坠与浮漂之间的鱼线越紧张(铅坠与浮漂之间的鱼线长度越短),即为钓灵敏。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越远,鱼线越松弛(铅坠与浮漂之间的鱼线长度越长),即为钓迟钝。由此可见,通过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分离的程度,能够调整浮漂的灵敏度。
在上述调漂、找底和灵敏度调节完成之后,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进入正常钓鱼状态(即,使用状态),当鱼咬钩时,第二浮珠6在漂浮于水面上的同时沿着浮漂杆上下滑动以接近或者远离第一浮珠5,从而指示有鱼咬钩。
通过上述描述可见,在传统底钓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与传统的立式浮漂相比,能够通过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明确的指示调漂和找底的过程,并且能够通过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获得不同的浮漂灵敏度。在调漂、找底和灵敏度调节后的钓鱼过程中,通过观察第二浮珠的上下滑动,确定是否有鱼咬钩。整个过程清晰且易于被观察到,简便且易于操作,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降低了误判率,提高了钓鱼的钓中率。
[实例2]
当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进行悬坠钓时,通过移动浮子4在浮漂杆2的位置,可以改变漂脚的长短,当漂脚短时,浮漂翻身站立的速度越快,传递信号的过程更完整。另外可以更换浮子4,例如可以使用尺寸较大的浮子4钓体型较大的鱼,或者使用尺寸较小的浮子4钓体型较小的鱼。
可见,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进行悬坠钓时,能够通过移动浮子4改变漂脚长短,并且能够通过仅更换浮子而实现不同的钓鱼需求。
[实例3]
当进行双铅钓时,钓组中设置有上铅和下铅两个铅坠。下铅可以起到固定钓组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加整个钓组的稳定性,加快钩饵到达水底的速度。
首先,在进行双铅钓时,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指示调漂。即,首先使用上铅进行调漂,逐渐减轻上铅重量,至上铅重量与浮子4的浮力接近平衡,此时,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最远。可见,在调漂过程中,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该距离最远时,即为调漂完成时。
其次,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指示找底。在上述调底完成后,加装下铅,使得下铅和上铅两者的重量大于浮子、第一浮球和第二浮球全体的浮力,此时浮漂整体没入水中。随后向上改变浮漂在鱼线上的位置,即,增大立式浮漂与铅坠之间的鱼线长度,直至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露出水面而完成找底。可见,在找底过程中,观察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是否露出水面,露出水面之时即为实现找底时。
最后,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调整灵敏度。在完成找底后,通过继续调整浮漂与铅坠之间的鱼线的长度(增大)而使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的距离逐渐增大(参见图2)直至可以实现完全分开(参见图1)。上述调整浮漂与铅坠之间的鱼线的过程导致上铅逐渐接近水底,并且浮漂的灵敏度逐渐降低。可见,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即可判断此时浮漂的灵敏度的高低,距离增大则灵敏度降低,从而满足不同灵敏度的需求。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调整浮子4在浮漂杆2上的位置,使浮子4距离浮漂杆2的下端距离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漂脚变长,上铅和鱼钩入水的深度变深,浮漂的使用灵敏度进一步降低。
如前文所述,通过调整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以及通过调整浮子4的位置,可以逐渐改变(降低)浮漂整体的灵敏度,以满足不同的灵敏度需求。
在以期望的灵敏度完成上述调漂和找底之后,如实例1所述的正常钓鱼状态(即,使用状态)一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以观察是否有鱼咬钩。
通过上述描述可见,在双铅钓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与传统的立式浮漂相比,能够通过第一浮珠5和第二浮珠6明确指示调漂和找底的过程,并且能够通过观察第一浮珠5与第二浮珠6之间的距离以及改变浮子4的位置,获得不同的浮漂灵敏度。在调漂、找底和灵敏度调整后的钓鱼过程中,通过观察第二浮珠的上下滑动,确定是否有鱼咬钩。整个过程清晰且易于被观察到,简便且易于操作,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降低了误判率,提高了钓鱼的钓中率。
以上3个实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并且以上3个实例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浮漂的应用和作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浮漂包括:
浮漂杆,该浮漂杆的一端连接悬挂有鱼钩和铅坠的鱼线;
浮子(4),该浮子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所述一端的位置处;
浮子限位部件(3),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使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上定位,并且所述浮子限位部件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从而改变所述浮子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第一浮珠(5),该第一浮珠设置在靠近所述浮漂杆的另一端的位置处;以及
第二浮珠(6),该第二浮珠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在所述浮子与所述第一浮珠之间自由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浮子能够从所述浮漂杆拆卸,从而根据使用需求更换不同的浮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浮漂还包括浮珠限位部件(3’),其中
所述第一浮珠能够沿着所述浮漂杆移动,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浮珠通过所述浮珠限位部件而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定位,并且通过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而改变所述第一浮珠在所述浮漂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均设置有贯通孔,所述浮漂杆穿过所述贯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均形成为与所述浮漂杆的外周互相配合的一对套管,使得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能够在所述浮漂杆上移动,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固定,并且其中
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分别夹置在所述一对套管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浮子限位部件和所述浮珠限位部件均形成为夹置在所述浮子和所述第一浮珠的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浮漂杆之间的引导件,该引导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移动,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浮漂杆固定。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浮漂还包括:
附加限位部件(7),该附加限位部件在所述第二浮珠的靠近所述第一浮珠的一侧设置在所述浮漂杆上,以限制所述第二浮珠沿着所述浮漂杆朝向所述第一浮珠的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第二浮珠在其径向方向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浮漂杆的外径,并且所述浮漂杆穿过所述通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当所述立式浮漂处于直立于水面的使用状态时,所述浮子沉于水面下方,所述第一浮珠位于水面上方,并且所述第二浮珠漂浮于水面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浮漂,其特征在于,其中,
当鱼咬饵时,所述立式浮漂上下浮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浮珠在漂浮于水面的同时沿着所述浮漂杆上下滑动,以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浮珠。
CN202020050962.9U 2020-01-10 2020-01-10 立式浮漂 Active CN211558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50962.9U CN211558529U (zh) 2020-01-10 2020-01-10 立式浮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50962.9U CN211558529U (zh) 2020-01-10 2020-01-10 立式浮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8529U true CN211558529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55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50962.9U Active CN211558529U (zh) 2020-01-10 2020-01-10 立式浮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58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82086B1 (ko) 수심측정이 용이하며 미세 부력조절이 가능한 이중 낚시찌
CN211558529U (zh) 立式浮漂
KR100982541B1 (ko) 낚시추
WO2008088173A1 (en) A fishing weight
US2792665A (en) Fishing float
CN205794569U (zh) 一种全程自动搜索浮漂
KR102229119B1 (ko) 낚시용 찌
US20050257419A1 (en) Float system with toroidal adjustment
KR102654235B1 (ko) 여의봉 구조를 갖는 어신찌
CN217089220U (zh) 一种可调节浮力大小的浮漂
KR200279403Y1 (ko) 예민성 및 가시성이 향상된 바다 낚시용 구멍찌
US20010023551A1 (en) Fishing artificial bait and fishing terminal tackle
CN220402813U (zh) 一种钓鱼轻口远抛配重水面标浮漂
CN213095636U (zh) 可调浮力的自动找底浮漂
JP2520636Y2 (ja) 水中うき
JP2002233270A (ja) ルア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釣り用仕掛け
CN207284855U (zh) 一种利用磁力相斥力矩增强视目效果的垂钓鱼浮漂
KR200361715Y1 (ko) 부력조절이 용이한 낚시찌
KR200377267Y1 (ko) 낚시용 흘림찌
JP2018078843A (ja) 浮力具の位置調節が容易な釣り用棒ウキ
JP3066830U (ja) 魚釣り用のおもり
JP2001333677A (ja) こませ撒き機能と夜間発光体使用機能付中通し中空魚釣用ウキ
JP2003310121A (ja) 魚釣り用浮き
JPH11289938A (ja) 魚釣り用浮き
JP2002191275A (ja) 釣り用浮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