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0265B - 釣魚用浮子 - Google Patents

釣魚用浮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0265B
TWI690265B TW106129538A TW106129538A TWI690265B TW I690265 B TWI690265 B TW I690265B TW 106129538 A TW106129538 A TW 106129538A TW 106129538 A TW106129538 A TW 106129538A TW I690265 B TWI690265 B TW I6902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shing
float
buoyant body
hammer
fis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9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5285A (zh
Inventor
識名陽之
遠藤真
金山惠實
Original Assignee
識名陽之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識名陽之 filed Critical 識名陽之
Publication of TW201815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0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02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93/00Floats for angling, with or without signall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95/00Sinkers for angl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於具備浮力體(2)與穿線環(3)之釣魚用浮子(1)中,浮力體(2)係構成以上下貫穿浮力體(2)之中心軸(4)為旋轉中心之旋轉體,並且於浮力體(2)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之凹部(5),凹部(5)係以於旋轉體的旋轉中心處最深,且隨著遠離旋轉體的旋轉中心而變淺之方式形成,穿線環(3)係被浮力體(2)所支持,並且於旋轉體的旋轉中心,安裝於自浮力體(2)的上表面突出之位置。

Description

釣魚用浮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釣魚用浮子。
浮釣釣組係大致分為固定釣組與遊動釣組等二類。固定釣組為釣魚用浮子被固定於釣線之釣組。遊動釣組為釣魚用浮子以移動自如之方式被安裝於釣線之釣組。對於一般之遊動釣組而言,係將止浮線或擋珠安裝於釣線,限制釣魚用浮子相對於釣線之移動範圍(釣鉤自釣魚用浮子垂下之深度)。此種遊動釣組被稱為半遊動釣組。不使用止浮線或擋珠之遊動釣組,即釣魚用浮子的移動範圍未受到限制之遊動釣組被稱為全遊動釣組。全遊動釣組能夠一面使釣鉤下沉,一面試探對象魚的反應,因此,適合於不瞭解魚的泳層(
Figure 106129538-A0202-12-0001-8
)(對象魚存在之區域)的深度之情形。
於全遊動釣組中,例如使用中通浮子、水平浮子、帶管浮子等各種浮子,但一般使用中通浮子(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中通浮子為將釣線穿過上下貫通浮子本體(浮力體)之中通管而使用之釣魚用浮子。對於全遊動釣組而言,在魚咬住被安裝於釣鉤之魚餌之前,釣線能夠在中通管中自在地通過。此時,如字面所述,釣線處於「全遊動」狀態。然而,若魚咬住魚餌,且魚欲叼走魚餌,則中通浮子的姿勢會發生變化。即,若咬住魚餌之魚拉拽釣線,則之前豎立之中通浮子會傾倒。若中通浮子傾 倒,則釣線係接觸中通管的內表面且二者之間產生摩擦,中通浮子係被釣線所拉拽。其結果為,中通浮子係被魚所牽拉而下沉至水面下。釣魚者看到浮子下沉至水面下而進行所謂之「揚竿」。即,釣魚者拉拽釣線,拉起釣鉤,使釣鉤鉤住魚嘴。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註冊實用新型第30705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第2000-78942號公報
如上所述,於使用中通浮子之歷來之遊動釣法中,釣魚者係目視確認釣魚用浮子的行為,其後進行「揚竿」,但釣魚用浮子的行為係於魚咬住魚餌之後,稍微延遲而產生。因此,若不熟練的釣魚者以目視確認了釣魚用浮子的行為之時機而進行「揚竿」,則「揚竿」延遲,其結果為,有時會讓魚逃走。
因此,存在有厭惡目視確認釣魚用浮子的行為而進行「揚竿」之釣魚者。即,存在有喜好直接感受魚咬住魚餌時的「拉力」,於感受到「拉力」之時機進行「揚竿」之釣魚者。然而,使用中通浮子之歷來之遊動釣組存在有如下問題:由於中通浮子係作為一種緩衝材而起作用,故釣魚者難以感受到「拉力」。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情形而成者,其提供如下釣魚用浮子,該釣魚用浮子係適合於遊動釣法,因魚「咬住」而產生之 「拉力」係容易傳遞至釣魚者。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釣魚用浮子係具備浮力體與穿線環之釣魚用浮子,其中該浮力體係構成以上下貫穿該浮力體之中心軸為旋轉中心之旋轉體,並且於該浮力體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之凹部,該凹部係以於該旋轉體的旋轉中心處最深,且隨著遠離該旋轉體的旋轉中心而變淺之方式形成,該穿線環係被該浮力體所支持,並且於該旋轉體的旋轉中心,安裝於自該浮力體的上表面突出之位置。
亦可於該浮力體的下方具備經該浮力體支持之重錘。
亦可具備沿上下方向貫穿該浮力體之軸構件,於該軸構件的上端固定有該穿線環,於該軸構件的下端固定有該重錘。
該浮力體亦可具備供該軸構件插通之貫通孔,並且於該貫通孔與該軸構件之間具有間隙。
該重錘亦可具備以可取放方式收容錘片之錘片收容部。
根據本發明,於釣魚用浮子中,將穿線環安裝於自浮力體的上表面突出之位置,且將釣線穿過該穿線環,因此,若使用本發明之釣魚用浮子來構成全遊動釣組,則能夠將魚牽拉釣線之力直接傳遞至釣竿。因此,釣魚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魚的「拉力」,故釣魚者能夠毫無遲延地進行「揚竿」。其結果為,相較於如歷來一般藉由目視釣魚用浮子的行為(浮沉)而釣魚者在知曉魚的「拉力」之後才進行「揚竿」的情形,讓魚逃跑之情形係變少。
1‧‧‧釣魚用浮子
2‧‧‧浮力體
3‧‧‧穿線環
4‧‧‧中心軸
5‧‧‧凹部
6‧‧‧貫通孔
7‧‧‧軸構件
8‧‧‧錘片收容部
9‧‧‧基部
10‧‧‧頂蓋
11‧‧‧錘片
12‧‧‧全遊動釣組
13‧‧‧釣線
14‧‧‧錘
15‧‧‧子線
16‧‧‧釣鉤
17‧‧‧釣竿
18‧‧‧捲線器
19‧‧‧魚餌
20‧‧‧魚
21‧‧‧第二凹部
30‧‧‧實驗裝置
31‧‧‧水槽
32‧‧‧竿尖
33‧‧‧咬鉤再現裝置
33a‧‧‧保持錘
33b‧‧‧保持線
33c‧‧‧浮力體
33d‧‧‧負載線
33e‧‧‧負載錘
33f‧‧‧輔助線
33g‧‧‧中間點
34‧‧‧釣線
35‧‧‧釣魚用浮子
36‧‧‧釣魚用浮子約束板
36a‧‧‧穿線狹縫
R‧‧‧曲率半徑
Ra、Xa、Za‧‧‧振幅
WL‧‧‧水線(水面高度)
X、Y、Z‧‧‧軸
X1、X1'、X2、X2'‧‧‧X軸方向長度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態樣之釣魚用浮子的構造與構成之說明圖,第1(a)圖為釣魚用浮子的平面圖,第1(b)圖為釣魚用浮子的側面圖,第1(c)圖為沿第1(a)圖中的A-A'線所示之平面切斷釣魚用浮子所得之剖面圖。
第2圖為對第1圖所記載之釣魚用浮子的作用進行說明之圖,第2(a)圖為表示釣魚用浮子的初始狀態之圖,且為表示浮力體的大部分露出於水面上之狀態之圖,第2(b)圖為表示使收容於錘片收容部之錘片的數量增加後之狀態之圖,且為表示浮力體的大部分沒入至水面下之狀態之圖。
第3圖為對使用第1圖所記載之釣魚用浮子之全遊動釣組的作用進行說明之圖,第3(a)圖為表示魚咬住魚餌之前的狀態之圖,第3(b)圖為表示魚咬住魚餌之後的狀態之圖。
第4圖為表示構成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態樣之釣魚用浮子之浮力體的形狀之對應於第1(c)圖之剖面圖,第4(a)圖為第二實施態樣之浮力體的剖面圖,第4(b)圖為第三實施態樣之浮力體的剖面圖,第4(c)圖為第四實施態樣之浮力體的剖面圖,第4(d)圖為第五實施態樣之浮力體的剖面圖。
第5圖為表示供本發明之驗證試驗用之實驗裝置的構成之構成圖,第5(a)圖為實驗裝置的整體構成圖,第5(b)圖為咬鉤再現裝置之構成圖,第5(c)圖為釣魚用浮子約束板之構成圖。
(第一實施態樣)
第1圖為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態樣之釣魚用浮子1的構造與構成之說明圖,第1(a)圖為釣魚用浮子1之平面圖,第1(b)圖為釣魚用浮子1之側面圖,第1(c)圖為沿第1(a)圖中的A-A'線所示之平面切斷釣魚用浮子1所得之剖面圖。如第1(a)圖至第1(c)圖所示,釣魚用浮子1係具備浮力體2、以及於浮力體2的上表面突出之穿線環3。
浮力體2為賦予釣魚用浮子1浮力之構件,於本實施態樣中,浮力體2係由以發泡塑膠為素材之實心體所構成。如第1(a)圖所示,浮力體2於平面形狀中係呈圓形,且構成以第1(c)圖所示之中心軸4為旋轉中心之旋轉體。又,如第1(c)圖所示,於浮力體2的下表面係形成有凹部5。凹部5係於中心軸4處最深,且隨著遠離中心軸4而變淺。即,浮力體2整體構成為吊鐘狀。浮力體2因具備此種形狀,故浮力體2於水中向下方移動時,即浮力體2下沉時之阻力會增大。因此,與歷來之紡錘形的釣魚用浮子相比較,釣魚用浮子1係至少具備不易下沉之特徵。
如第1(c)圖所示,於浮力體2中係形成有貫通孔6,貫通孔6於浮力體2的中心而上下貫穿浮力體2。貫通孔6為於未圖 示之橫剖面中呈圓形之圓孔,且以貫通孔6的中心軸與浮力體2的中心軸4為一致之方式配置。又,當浮力體2使凹部5朝下而著水時,貫通孔6係作為將凹部5內的空氣排出之排氣孔而發揮功能。因此,空氣不會滯留於凹部5內,故當拋出之釣魚用浮子1使浮力體2的下表面朝下而著水時,釣魚用浮子1的姿勢係穩定。
又,釣魚用浮子1係具備沿上下方向插穿浮力體2之軸構件7。軸構件7為不鏽鋼製的圓棒,且被插入至貫通孔6。而且,於軸構件7的上端係固定有穿線環3,於軸構件7的下端係安裝有錘片收容部8。再者,軸構件7的直徑係小於貫通孔6的直徑。因此,於貫通孔6與軸構件7之間係產生有間隙,故即使將軸構件7插入至貫通孔6,貫通孔6的作為排氣孔之功能亦被維持。又,軸構件7能夠於貫通孔6中圍繞中心軸4而自在地旋轉。
又,使穿線環3與錘片收容部8的直徑大於貫通孔6的直徑,俾使軸構件7以不會自貫通孔6脫落之方式被構成。由於以上述方式設定穿線環3與錘片收容部8的直徑,故只要穿線環3與錘片收容部8被固定於軸構件7,則穿線環3與錘片收容部8不會脫離浮力體2。如此一來,穿線環3與錘片收容部8係被浮力體2所支持。又,穿線環3的下端與錘片收容部8之間的間隔(軸構件7在穿線環3的下端與錘片收容部8之間的部分的長度)係較貫通孔6稍長。因此,能夠於上述長度之差的範圍內,使穿線環3與錘片收容部8沿著上下方向移動。
又,錘片收容部8係由基部9與頂蓋10所構成。基部9與頂蓋10均由不鏽鋼所構成。基部9係被結合於軸構件7的下端, 頂蓋10係以裝卸自如之方式被安裝於基部9。又,錘片11係被收容於錘片收容部8的內部。錘片11為鉛板小片。錘片收容部8與錘片11係作為對釣魚用浮子1的浮力與重心位置進行調整之重錘而發揮功能。又,只要拆除頂蓋10,則能夠將收容於錘片收容部8之錘片11的全部或一部分取出。又,能夠對錘片收容部8追加錘片11。即,只要拆除頂蓋10,則能夠增減收容於錘片收容部8之錘片11的數量。如此一來,藉由增減錘片11的數量,能夠調整釣魚用浮子1的浮力與重心位置。
於全遊動釣法中使用釣魚用浮子1之情形時,需要調節釣魚用浮子1的重量,以使幾乎整個浮力體2下沉至水中,僅使穿線環3露出於水面。於釣魚用浮子1的重量過輕之情形時,浮力體2的大部分會露出於水面上。於此種狀態下,釣魚用浮子1的姿勢係不穩定。即,由於釣魚用浮子1易翻倒,故不理想。相反地,若釣魚用浮子1的重量大於浮力,則釣魚用浮子1會因自身的重量而沒入水中。
又,釣魚用浮子1的適當重量係根據安裝的釣組的重量、或所使用之海面的水溫、鹽分濃度等而發生變化。因此,製造釣魚用浮子1時,係無法使釣魚用浮子1的重量最佳化。對此,如上所述,釣魚用浮子1係使收容於錘片收容部8之錘片11的數量為可增減的,從而能夠對釣魚用浮子1整體的重量進行調整。例如,如第2(a)圖所示,於初始狀態下,浮力體2的大部分露出於水面上(水線WL上)之情形時,係對錘片收容部8追加錘片11,從而調整釣魚用浮子1整體的重量。即,如第2(b)圖所示,對錘 片收容部8的內部追加錘片11,直至浮力體2整體沒入水中,穿線環3的中心位於水面(水線WL)為止。根據以上順序能夠調節釣魚用浮子1的重量,以僅使穿線環3露出於水面。
最後,對釣魚用浮子1的作用與效果進行說明。如上所述,釣魚用浮子1係主要用作構成全遊動釣組之浮子。如第3(a)圖所示,全遊動釣組12係由釣線13、釣魚用浮子1、錘14、子線(
Figure 106129538-A0202-12-0008-9
Figure 106129538-A0202-12-0008-10
)15及釣鉤16所構成。又,釣線13係被固定於釣竿17之捲線器18所捲繞,由未圖示之釣魚者適當地送出。自捲線器18送出之釣線13係經由釣竿17的竿尖延伸至釣魚用浮子1,且經由釣魚用浮子1的穿線環3而進一步延伸至水中。於水中之釣線13的前端係安裝有錘14,於錘14的前端係安裝有子線15,子線15係於水中下垂。而且,於子線15的前端係安裝有釣鉤16,魚餌19附著於釣鉤16。
根據全遊動釣組12,能夠自在地變更釣鉤16與魚餌19的深度。亦即,只要自捲線器18送出釣線13,則釣鉤16與魚餌19係下降(下沉至深處)。只要將釣線13捲繞於捲線器18,則釣鉤16與魚餌19係上升(上浮至淺處)。如此一來,能夠自在地變更釣鉤16與魚餌19的深度,因此,全遊動釣組12適合於不瞭解所謂之魚的泳層,即魚20游動之層的深度之情形。
如第3(b)圖所示,魚20咬住魚餌19之後,魚20會叼住魚餌19而試圖逃離,因此,在子線15產生張力。產生於子線15之張力係經由錘14而傳遞至釣線13。如此一來,釣線13係被魚20所牽拉。如上所述,插通於穿線環3之釣線13係能夠相對於穿線環3而自由地移動,即,穿線環3不會約束或抑制釣線13的移動, 因此,魚20牽拉釣線13之力係直接傳遞至釣竿17。因此,持握著釣竿17之未圖示之釣魚者係能夠直接感受到魚20牽拉釣線13之力(所謂之「拉力」)。即,釣魚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魚20欲下壓釣竿17,將釣竿17的前端拉入至水中之力。繼而,釣魚者係因感受到「拉力」而知曉魚20已咬住魚餌19,從而進行拉起釣鉤16,使釣鉤16鉤住魚20之動作(所謂之「揚竿」)。如此一來,對於使用釣魚用浮子1之全遊動釣組12而言,由於釣魚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魚20的「拉力」,故能夠毫無遲延地進行「揚竿」。因此,與使用歷來之釣魚用浮子之情形相比較,因「揚竿」延遲而讓魚20逃跑之情形係較少。
又,插通於穿線環3之釣線13係能夠相對於穿線環3自由地移動,因此,即使魚20牽拉魚餌19之力傳遞至釣線13,該力並不會經由穿線環3而傳遞至釣魚用浮子1。因此,釣魚用浮子1不會被魚20所牽拉而移動。或者,釣魚用浮子1不會被魚20所牽拉而下沉。又,如上所述,浮力體2於下表面具備凹部5,使得浮力體2下沉時之阻力增大。因此,即使在魚20牽拉釣線13之力的一部分傳遞至浮力體2之情形時,釣魚用浮子1亦不易下沉。即,即使魚20牽拉釣線13,釣魚用浮子1亦不會下沉,而是相對於水面(水線WL)停留於原來的位置。因此,僅釣線13被拉入至水中。
(第二實施態樣)
釣魚用浮子1的形狀與形態、尤其浮力體2的形狀並不限定於第一實施態樣所示者。如第4(a)圖所示,亦可沿上下方向拉伸(延長)浮力體2,使浮力體2的上部變得細長,並且使凹部5變深。
(第三實施態樣)
亦可以第4(b)圖所示之方式形成浮力體2。即,亦可沿上下方向壓縮(縮短)浮力體2,並且增大浮力體2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徑R,使凹部5更淺,從而以整體扁平之方式構成浮力體2。
(第四實施態樣)
亦可以第4(c)圖所示之方式形成浮力體2。即,亦可以整體更扁平之方式構成浮力體2,使浮力體2的下表面的凹部5極淺。
(第五實施態樣)
亦可以第4(d)圖所示之方式形成浮力體2。即,亦可使浮力體2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徑R更大,使浮力體2的上表面的傾斜更為流暢,並且於浮力體2的側面形成第二凹部21。
如以上說明所述,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以自浮力體2的上表面突出之方式,將穿線環3安裝於釣魚用浮子1。又,於使用釣魚用浮子1構成全遊動釣組12之情形時,將釣線13穿過穿線環3。因此,釣線13總是會相對於穿線環3而自在地進退,因此,魚20牽拉釣線13之力,即魚20的「拉力」係直接傳遞至釣竿17。其結果,釣魚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魚20的「拉力」。
又,於浮力體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5,因此,當浮力體2於水中向下方移動(即下沉)時,會產生較大之阻力。其結果為,釣魚用浮子1朝向下方之移動(沈降)係受到抑制。其結果為,於魚20牽拉釣線13之情形時,釣魚用浮子1係不易下沉。因此,於魚20牽拉釣線13之情形時,僅釣線13被拉入至水中。
(驗證實驗)
為了將釣魚用浮子1的性能與歷來品作比較,對比較例A至比較例D與發明品進行了驗證試驗。比較例A為先前技術之帶環浮子,其特徵在於:下端具備供釣線穿過之環。即,比較例A係於使穿線環朝下之狀態下呈漂浮於水面之方式而構成。比較例B、比較例C為先前技術之中通浮子,其特徵在於:供釣線穿過之中通孔貫通浮體的中心。又,比較例B、比較例C係以漂浮於水面時中通孔與水面垂直之方式所構成。比較例D為先前技術之中通浮子,其係以漂浮於水面時中通孔與水面平行(即呈水平)之方式構成。又,發明品為第一實施態樣之釣魚用浮子1。
(實驗裝置)
第5(a)圖至第5(c)圖為表示實驗裝置30的構成之說明圖。如第5(a)圖所示,實驗裝置30係具備水槽31、竿尖32及咬鉤再現裝置33。水槽31係長度為3.2公尺、寬度為1.2公尺之方形水槽。水槽31的正面,即第5(a)圖所描繪之面係由透明材料所構成。於水槽31中,清水已上漲至水深0.92公尺。再者,水槽的寬度係指於第5(a)圖中的垂直於紙面之方向上所測得之水槽31的內側尺寸。竿尖32為市售之釣竿的前端部分,其以51°之仰角受到固定。又,自水槽31的水面算起之竿尖32的前端之高度為1.1公尺。於竿尖32的前端拴綁有釣線34。釣線34係經由水槽31的水面與作為實驗對象之釣魚用浮子35而延伸至水槽31的水中。而且,釣線34的前端係拴綁於咬鉤再現裝置33。再者,釣魚用浮子35與釣魚用浮子35下方之釣組的重量,即,釣魚用浮子35所負載之重量係以與 釣魚用浮子35的浮力相稱之方式受到調整。總而言之,釣魚用浮子35所負載之重量係以於第5(a)圖所示之狀態下,使釣魚用浮子35整體位於水面下之方式受到調整。釣魚用浮子35所負載之重量係以使釣魚用浮子35的多餘浮力或剩餘浮力為0之方式受到調整。
咬鉤再現裝置33為再現由魚咬鉤所引起之釣鉤的行為之裝置。如第5(b)圖所示,咬鉤再現裝置33係具備保持錘33a、保持線33b、浮力體33c、負載線33d、負載錘33e、輔助線33f。保持錘33a係沉在水槽31的底面、將咬鉤再現裝置33保持於水槽31內的特定位置之錘。保持線33b的一端係拴綁於保持錘33a。保持線33b的另一端係拴綁於浮力體33c。浮力體33c係自水槽31中上漲之清水承受浮力,因此,保持線33b係被浮力體33c所拉拽。於保持線33b上的保持錘33a與浮力體33c之間的中間點33g上,係拴綁有釣線34與負載線33d。於負載線33d的前端係安裝有負載錘33e。於負載錘33e上係安裝有輔助線33f,輔助線33f的前端係被未圖示之支持點所支持。再者,於第5(b)圖中的實線所示之狀態下,負載錘33e係由輔助線33f懸吊,因此,負載錘33e的重量並不由浮力體33c所負載。
使輔助線33f的前端脫離支持點之後,負載錘33e係因來自輔助線33f的支持力消失而於水槽31的水中自由下落。負載錘33e下落之後,中間點33g係被負載錘33e所拉拽,而暫且向下方移動。其後,負載錘33e係因浮力體33c的浮力而被拉起,因此,中間點33g向上方移動。如此一來,使輔助線33f的前端脫離支持點 之後,中間點33g係上下移動。能夠藉由該中間點33g的上下移動,模擬因魚咬鉤所引起之釣鉤的上下移動。如此一來,根據咬鉤再現裝置33,能夠再現魚咬鉤。再者,負載線33d的長度約為100毫米,負載錘33e為2號錘,質量約為7.5公克。
第5(c)圖為自竿尖32側觀察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之平面圖。如第5(c)圖所示,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為中央形成有穿線狹縫36a之平板。只要將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安裝於實驗裝置30,使該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抵接於釣魚用浮子35的靠近竿尖32的端部,將釣線34穿過穿線狹縫36a,則釣魚用浮子35的X軸方向的移動係受到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約束,因此,釣魚用浮子35無法向靠近竿尖32之方向移動。另一方面,釣線34的X軸方向及Z軸方向的移動係未受到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約束。如下所述,驗證試驗係於未將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安裝於實驗裝置30之狀態、以及於將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安裝於實驗裝置30之狀態下實施。
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係使用第5(a)圖所示之正交座標系。亦即,將水槽31的長度方向設為X軸,將自竿尖32朝向咬鉤再現裝置33之方向設為X軸的正方向。將水槽31的寬度方向設為Y軸,將自第5(a)圖的紙面的表面朝向背面之方向設為Y軸的正方向。將水槽31的深度方向設為Z軸,將自下朝上之方向設為Z軸的正方向。
(實驗順序)
將上述比較例A至比較例D與發明品安裝於第5(a)圖所示之實驗裝置30,其後,使咬鉤再現裝置33運作,進行驗證實驗。即, 使輔助線33f脫離支持點,使負載錘33e自由下落,測量此時的竿尖32、釣線34及釣魚用浮子35的行為。具體而言,測量自竿尖32的前端至釣線34的著水位置為止之X軸方向長度X1、自竿尖32的前端至釣魚用浮子35為止之X軸方向長度X2、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釣魚用浮子35的Z軸方向(即上下方向)的振幅Za、釣魚用浮子35的X軸方向(即前後方向)的振幅Xa。再者,於XZ平面內,沿與竿尖32的軸正交之方向測量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
(實驗1)
首先,於未約束釣魚用浮子35的移動之狀態下進行實驗。即,於未將後述之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安裝於實驗裝置30之狀態下進行實驗。將其結果表示於表1。再者,於該實驗中,在使咬鉤再現裝置33運作之前、與使咬鉤再現裝置33運作且負載錘33e靜止之後,測量X軸方向長度X1、X2。於表1中,在使咬鉤再現裝置33運作之前所測量之X軸方向長度X1、X2係由X1、X2表示,在使咬鉤再現裝置33運作且負載錘33e靜止之後所測量之X軸方向長度X1、X2則係由X1'、X2'表示。
(實驗2)
其次,於約束釣魚用浮子35的X軸方向的移動之狀態下進行實驗。即,如第5(a)圖中的一點鏈線所示,使釣魚用浮子約束板36抵接於釣魚用浮子35的靠近竿尖32的端部而進行實驗。將其結果表示於表2。
如在表1及表2中顯而易見般,已知與比較例A至比較例D中的任一個比較例相比較,根據發明品之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增大。所謂竿尖32的前端的振幅Ra大,係指竿尖32因魚的「拉力」而大幅度振動。因此,與比較例A至比較例D中的任一個比較例相比較,藉由發明品能夠使釣魚者強烈感受到魚的「拉力」。
如此一來,釣魚用浮子1適合遊動釣法。若使用釣魚用浮子1構成全遊動釣組12,則能夠將因魚20「咬住」而產生之「拉力」毫無遲延且確實地傳遞至釣魚者。因此,即使釣魚者不熟練,亦能夠在良好時機下進行「揚竿」。
再者,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不受上述各實施態樣所限定。能夠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述之技術思想之範圍內,自由進行變形、應用或改良而實施本發明。
例如,第1圖及第4圖所示之浮力體2的形狀係例示。浮力體2的形狀並不受該等形狀所限定。亦可任意選擇浮力體2的尺寸。浮力體2的尺寸主要係根據作為釣魚對象之魚20的大小而決定。若作為對象之魚20較大,則全遊動釣組12亦變大,浮力體2亦變大。
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表示了利用以發泡塑膠為素材之實心體構成浮力體2之例子,但浮力體2的素材或構造並不限定於此種素材或構造。浮力體2亦可由如比重小之木材(例如巴沙木材或梧桐木材)般之自然素材所構成。浮力體2並不限定於具備實心構造之浮力體。浮力體2亦可具備中空構造。又,於將由具有透光性之素材所構成之中空體設為浮力體2之情形時,亦可於浮力體2的內部內置發光機構(例如LED燈或化學燈),將該發光機構作為夜釣時之標記。
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雖未對結合穿線環3與軸構件7之手段、及結合軸構件7與錘片收容部8之手段進行具體說明,但關於該等結合手段,能夠任意選擇使用眾所周知之手段。例如,穿線環3與軸構件7可藉由硬焊或熔接而結合,亦可藉由型鍛或熱套配合而結合。或者,穿線環3亦可螺釘固定於軸構件7。或者,亦可藉由例如壓鑄鑄造等,自最初即作為一個整體來製造穿線環3與軸構件7。有關結合軸構件7與錘片收容部8之手段亦相同。
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雖亦未對將頂蓋10以裝卸自如之方式安裝於錘片收容部8的基部9之手段進行具體說明,但該手段亦能夠任意選擇使用各種眾所周知之手段。例如,可於頂蓋10的內表面形成母螺紋,於基部9的外表面形成公螺紋,將基部9旋入至頂蓋10。或者,亦可使頂蓋10覆蓋基部9,利用頂蓋10自身的彈性,將頂蓋10緊固結合於基部9。
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例示了鉛板的小片作為錘片11的具體例,但錘片11並不限定於自板材切割出之物。又,構成錘片11之素材並不限定於鉛。構成錘片11之素材可為鉛以外之金屬材料,亦可為非金屬材料。即,錘片11只要為具有能夠收容於錘片收容部8之尺寸之錘的「殘片」或「小塊」即可,其素材或形狀並無限定。例如,將金屬線切短所得之金屬線亦可作為錘片11。或者,如一般被稱為「咬鉛(
Figure 106129538-A0202-12-0017-11
玉)」之鉛珠般之球狀金屬小塊亦可作為錘片11。
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表示了軸構件7與錘片收容部8(基部9與頂蓋10)由不鏽鋼所構成之例子,但該等素材並不限定於不鏽鋼。該等素材可為其他金屬材料,亦可為非金屬材料。例如,錘片收容部8亦可由塑膠所構成。
又,作為具備錘片收容部8之替代,或者除了錘片收容部8之外,浮力體2的內部亦可具備重錘。例如,可將浮力體2設為中空構造,將重錘收容於浮力體2的內部。又,亦可將浮力體2分割為上部與下部,並且使上部與下部彼此分解及結合,從而能夠更換或增減重錘。
又,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表示了使用釣魚用浮子1構成全遊動釣組12之例子,但釣魚用浮子1的用途並不限定於全遊動釣法。亦能夠使用釣魚用浮子1構成半遊動釣組。即,於第3(a)圖、第3(b)圖所示之釣組中,亦可將止浮線或擋珠安裝於釣線13,限制釣魚用浮子1的移動範圍。
又,於上述各實施態樣中,表示了將釣魚用浮子1使用於真餌釣之例子,但釣魚用浮子1的用途並不限定於真餌釣。亦能夠將釣魚用浮子1使用於擬餌釣。即,於第3(a)圖、第3(b)圖所示之釣組中,亦可安裝擬餌(假魚餌)來代替釣鉤16與魚餌19。
本發明能夠不脫離本發明的廣義精神與範圍而採用各種實施態樣及變形。又,上述實施態樣係用以對本發明進行說明,而非限定本發明的範圍。即,本發明的範圍係由申請專利範圍而非由實施態樣表示。而且,於申請專利範圍內及與其有同等之發明意義的範圍內所實施之各種變形係被視為處於本發明的範圍內。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6年10月21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6-206665號。日本專利申請案2016-206665號的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圖式整體作為參照併入至本說明書中。
1‧‧‧釣魚用浮子
2‧‧‧浮力體
3‧‧‧穿線環
4‧‧‧中心軸
5‧‧‧凹部
6‧‧‧貫通孔
7‧‧‧軸構件
8‧‧‧錘片收容部
9‧‧‧基部
10‧‧‧頂蓋
11‧‧‧錘片

Claims (5)

  1. 一種釣魚用浮子,其係具備浮力體與穿線環之釣魚用浮子,其中該浮力體構成以上下貫穿該浮力體之中心軸為旋轉中心之旋轉體,並且於該浮力體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之凹部,該凹部係以於該旋轉體的旋轉中心處最深,且隨著遠離該旋轉體的旋轉中心而變淺之方式形成,該穿線環係被該浮力體所支持,並且於該旋轉體的旋轉中心,安裝於自該浮力體的上表面突出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釣魚用浮子,其中於該浮力體的下方具備經該浮力體支持之重錘。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釣魚用浮子,其中具備沿上下方向貫穿該浮力體之軸構件,於該軸構件的上端固定有該穿線環,於該軸構件的下端固定有該重錘。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釣魚用浮子,其中該浮力體係具備供該軸構件插通之貫通孔,並且於該貫通孔與該軸構件之間具有間隙。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釣魚用浮子,其中該重錘係具備以可取放方式收容錘片之錘片收容部。
TW106129538A 2016-10-21 2017-08-30 釣魚用浮子 TWI690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6665 2016-10-21
JP2016-206665 2016-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285A TW201815285A (zh) 2018-05-01
TWI690265B true TWI690265B (zh) 2020-04-11

Family

ID=62019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9538A TWI690265B (zh) 2016-10-21 2017-08-30 釣魚用浮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30910A1 (zh)
KR (1) KR102229119B1 (zh)
CN (1) CN109843049B (zh)
TW (1) TWI690265B (zh)
WO (1) WO20180740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06671B1 (ko) * 2021-02-19 2023-11-24 변재만 낚시채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7986U (en) * 1996-12-30 1997-06-11 qi-rong Huang Deco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6746B2 (ja) 1993-03-30 2001-03-19 安藤電気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へのプレスフィットコネクタ挿入方法
US5499472A (en) * 1995-04-21 1996-03-19 Krenn; Henry J. Recoverable fishing sinker
JP2953570B1 (ja) * 1998-05-01 1999-09-27 有限会社山昂 釣用浮子
JP3046281B2 (ja) 1998-09-04 2000-05-29 株式会社まるきん 釣り用浮きおよび該浮きの中通し管
JP3070561U (ja) 2000-01-27 2000-08-04 株式会社まるきん 釣り用浮きおよび該浮きの中通し管
US6467214B1 (en) * 2001-03-28 2002-10-22 Defrisco Guy Fishing line float
KR200344879Y1 (ko) * 2003-12-19 2004-03-18 정윤기 개선된 바다낚시용 찌
US7454863B1 (en) * 2008-01-30 2008-11-25 Holsey Bobbie D Bobber incorporating fishing line handling assembly
JP3146746U (ja) * 2008-09-17 2008-11-27 正夫 秋本 遠投浮き
JP3154168U (ja) * 2009-07-21 2009-10-08 英一 内舘 集魚装置
CN102217574B (zh) * 2011-04-20 2015-03-25 陈宇泽 可调式浮漂
CN103535333A (zh) * 2012-07-13 2014-01-29 王仲杰 远投型浮钓漂
KR200477988Y1 (ko) * 2014-02-10 2015-08-21 서문호 입질표시 기능을 구비한 낚시용 밑밥찌
JP2018088920A (ja) * 2016-11-27 2018-06-14 彰典 林 水中ウキ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7986U (en) * 1996-12-30 1997-06-11 qi-rong Huang Deco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49903A (ko) 2019-05-09
US20190230910A1 (en) 2019-08-01
TW201815285A (zh) 2018-05-01
CN109843049B (zh) 2021-07-23
CN109843049A (zh) 2019-06-04
KR102229119B1 (ko) 2021-03-17
WO2018074067A1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103429A (ja) ルアー
TWI690265B (zh) 釣魚用浮子
CN106305645B (zh) 钓鱼用的钓钩组件
US8448375B1 (en) Fishing apparatus
JP6312352B1 (ja) 釣り用浮子
JP2007195482A (ja) 釣り用ルアー
JP3212533U (ja) 疑似餌ヘッド
JP2009131214A (ja) ルアー
US20160000058A1 (en) Tattle Tail Bobber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2001258426A (ja) ルアー用のジグヘッド
JP2012161299A (ja) 釣り具
JP7137888B1 (ja) 中通浮セット及び中通浮
JP2019129746A (ja) ルアー
JP3232862U (ja) 中通し浮き
JP2010081831A (ja) 餌木
CN211558529U (zh) 立式浮漂
TWI700033B (zh) 浮標
JP2010252765A (ja) 釣り用ルアー
JP2010154763A (ja) イカ釣り用疑似餌
KR200221732Y1 (ko) 낚시용 찌 및 그 찌의 중앙관통관
KR20220142034A (ko) 낚시용 수중찌
JP2007222071A (ja) ジグヘッド
AU2015279549A1 (en) Trap line fishing float
KR20220002008U (ko) 낚시용 구멍찌
JPH0238635Y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