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7181B - 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7181B
CN107207181B CN201680009703.8A CN201680009703A CN107207181B CN 107207181 B CN107207181 B CN 107207181B CN 201680009703 A CN201680009703 A CN 201680009703A CN 107207181 B CN107207181 B CN 107207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dhesive
adhesive layer
guide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97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7181A (zh
Inventor
种市晓
铃木规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394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6002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273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931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7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7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04Kinds or types
    • B65H75/08Kinds or types of circular or polygonal cross-section
    • B65H75/14Kinds or types of circular or polygonal cross-section with two end fla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65H75/28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securing ends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1Winding, unwinding
    • B65H2301/414Winding
    • B65H2301/41419Starting winding process
    • B65H2301/41427Starting winding process involving arrangements for securing leading edge to core, e.g. adhesive t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5Plastic
    • B65H2701/1752Polymer film

Landscapes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为了即使在粘接薄膜(30)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粘接薄膜(30)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将卷筒体(10)做成:具备圆筒形状的卷芯(20)、连结在卷芯(20)的周面上的引导薄膜(40)、卷绕在卷芯(20)上的宽度不到1mm的粘接薄膜(30)、和将引导薄膜(40)与粘接薄膜(30)连接的连接带(50),使由连接带(50)带来的引导薄膜(40)与粘接薄膜(30)的连接强度为5.0N以上。

Description

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2、4、5中公开的那样,粘接薄膜有以卷取在卷筒上的状态提供的情况。卷取有粘接薄膜的卷筒(即卷筒体)大体上讲,具备圆筒形状的卷芯、和卷绕在卷芯上的粘接薄膜。在粘接薄膜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连接着引导薄膜,该引导薄膜被固定在卷芯的周面上。即,粘接薄膜在经由引导薄膜被固定到卷芯上之后,被卷绕到卷芯上。粘接薄膜被从卷筒体拉出而使用。
另外,想要使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的需求逐渐变强。例如,在专利文献1、2、4、5中,作为粘接薄膜的一例而公开了各向异性导电薄膜,但在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的领域中,这样的需求特别强,例如有想要使用宽度不到1mm的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的需求。作为其理由,例如可以举出以下的理由。
各向异性导电薄膜例如为了将配置在各种显示器的外框(所谓的框边)内的构成要素彼此粘接而使用。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的显示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各向异性导电薄膜除了用于各种固定放置型显示器中以外,也用于便携型显示器(例如,智能电话、便携电话及可穿戴设备用的显示器等)中。并且,这些显示器的外框主要为了增加显示面积的比例而逐年变窄。因此,想要使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的宽度变窄的需求逐年变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88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际公开第2010/084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97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28400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9-289755号公报。
但是,如果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则有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容易变弱的问题。如果连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变弱,则当在粘接薄膜上作用有张紧力时,粘接薄膜容易从引导薄膜脱离。作为在粘接薄膜上作用张紧力的情形,例如可以举出将粘接薄膜从卷筒体拉出的情形等。如果卷筒体中的粘接薄膜从引导薄膜脱离,则该卷筒体变得不能使用。这是因为,在粘接薄膜从引导薄膜脱离的情况下,变得不再能够将粘接薄膜从卷筒体拉出。具体而言,即使想要将粘接薄膜从卷筒体拉出,卷筒体也只是空转,粘接薄膜不被从卷筒体拉出。因而,残留在卷筒体上的粘接薄膜全部成为无用的。
并且,残留在卷筒体上的粘接薄膜越多,在粘接薄膜的拉出时在粘接薄膜上作用越大的张紧力。因而,残留在卷筒体上的粘接薄膜越多,粘接薄膜越容易从引导薄膜脱离。即,如果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则大量的粘接薄膜成为无用的可能性变高。特别是,近年来,有粘接薄膜的长尺寸化的需求。这是为了在使用卷筒体的作业中减少卷筒体的替换次数。因此,在卷筒体上卷绕着大量的粘接薄膜的情况较多。
此外,在使用卷筒体的作业中,有在1个生产线上进行将粘接薄膜从卷筒体拉出的拉出工序和接着它的各种后工序的情况。如果在该生产线的作业中粘接薄膜从引导薄膜脱离,则需要将拉出工序暂停并将卷筒体更换。这是因为,如上述那样,如果卷筒体中的粘接薄膜从引导薄膜脱离,则该卷筒体变得不能使用。并且,在该生产线中,如果拉出工序停止,则接着它的后工序也全部停止。因而,在生产线的作业中发生大幅的延迟。并且,如果如上述那样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则当在粘接薄膜上作用有张紧力时,粘接薄膜容易从引导薄膜脱离。因而,如果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则在生产线的作业中发生延迟的可能性变高。
此外,在上述生产线中,在将粘接薄膜拉出到既定长度后,有进行将卷筒体的旋转暂停的工序、将粘接薄膜切割的工序、再开始卷筒体的旋转的工序的情况。在这些工序中,在粘接薄膜上作用较大的张紧力。因而,如果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则在这些工序中,粘接薄膜也容易从引导薄膜脱离。进而,在使驱动力作用在卷筒体的卷芯上的生产线中,在卷筒体的旋转开始时、停止时,在粘接薄膜上作用特别大的张紧力。因而,在使驱动力作用在卷筒体的卷芯上的生产线中,粘接薄膜特别容易从引导薄膜脱离。此外,各向异性连接的生产线速度因与生产性直接相关,所以被要求将其加快。因此,卷筒体有张紧力的变动变得急剧的趋势。
这样,如果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则粘接薄膜变得容易从引导薄膜脱离。并且,如果粘接薄膜从引导薄膜脱离,则发生残留在卷筒体上的粘接薄膜全部成为无用、在使用卷筒体的作业中产生大幅的延迟等问题。因此,迫切希望有改善粘接薄膜和引导薄膜的强度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将多个部件连接的技术,公开了所谓的超声波连接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将一方的部件推抵在另一方的部件上的状态下,对这些部件赋予超声波振动。
但是,在该技术中,不能使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充分地变大。进而,在该技术中,在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部分处形成了凹凸。因而,当将粘接薄膜卷绕在卷芯上时,该凹凸被转印到粘接薄膜上。具体而言,该连接部分的凹凸被转印到粘接薄膜中的被卷绕在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部分上的部分。结果,粘接薄膜的品质下降。例如,在粘接薄膜为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的情况下,各向异性导电薄膜的各向异性有可能劣化。此外,将宽度不到1mm的粘接薄膜和引导薄膜通过超声波振动连接,在现状的技术中大体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进而,在该技术中,产生了另外准备超声波振荡装置等的需要。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是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也能够使粘接薄膜难以从引导薄膜脱离的新的且改良的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卷筒体,具备:圆筒形状的卷芯;引导薄膜,其连结在卷芯的周面上;粘接薄膜,其被卷绕在卷芯上,宽度不到1mm;连接带,其将引导薄膜与粘接薄膜连接;由连接带带来的引导薄膜与粘接薄膜的连接强度是5.0N以上。
这里,也可以是,粘接薄膜包括支承薄膜和形成在支承薄膜上的粘接层;支承薄膜具有相对于粘接层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连接带将支承薄膜的突出部与引导薄膜连接。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和引导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的合计长度比卷芯的外周面的圆周长度的30%大。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和引导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的合计长度是120mm以上。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和引导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的比是3:7~7:3。
此外,也可以是,连接带设在粘接薄膜及引导薄膜的表背表面上。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薄膜的长度是50m以上。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薄膜包括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薄膜连结体,具备:引导薄膜,其连结在卷筒的卷芯的周面上;粘接薄膜,其被卷绕在卷芯上,宽度不到1mm;连接带,其将引导薄膜与粘接薄膜连接;由连接带带来的引导薄膜与粘接薄膜的连接强度是5.0N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将宽度不到1mm的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用连接带连接。并且,使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为5.0N以上。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在连接强度为5.0N以上的情况下,粘接薄膜变得难以从引导薄膜脱离。因而,即使粘接薄膜的宽度不到1mm,也能够使粘接薄膜难以从引导薄膜脱离。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薄膜连结体,包括:支承薄膜;引导薄膜,其邻接于支承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卷筒的卷芯的周面连结;连接带,其将支承薄膜及引导薄膜的一方的面彼此连接;粘接层,其形成在支承薄膜的另一方的面上;硬化层,其包括粘接层的硬化物,从支承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跨至引导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而形成;支承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是5.0N以上。
这里,也可以是,薄膜连结体的宽度是不到1mm。
此外,也可以是,连接带的长度是不到120mm。
此外,也可以是,硬化层包括通过光照射能够开始粘接层的硬化的能够光硬化开始剂。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层包括能够光硬化开始剂。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层包括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薄膜卷装体,具备:卷芯;上述薄膜连结体,其被卷绕在卷芯上;引导薄膜连接在卷芯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卷筒体,具备:上述薄膜卷装体;凸缘部,其设在卷芯的轴向两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包括:连接工序,用连接带将支承薄膜及引导薄膜的一方的面彼此连接;粘接层形成工序,将粘接层从支承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跨至引导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而形成;硬化工序,使作为存在于支承薄膜及引导薄膜的边界部分处的粘接层的硬化对象粘接层硬化。
这里,也可以是,硬化工序通过对硬化对象粘接层照射光来进行。
此外,也可以是,还包括硬化准备工序,使硬化对象粘接层含有通过光照射能够开始粘接层的硬化的能够光硬化开始剂。
此外,也可以是,粘接层包括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即使粘接薄膜的宽度不到1mm,也能够使粘接薄膜难以从导引部脱离。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借助硬化层及连接带将支承薄膜与引导薄膜连接,所以即使是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也能够使粘接薄膜难以从引导薄膜脱离。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地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卷筒体的外观的侧视图。图1(b)是示意地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卷筒体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涉及该实施方式的卷筒体的卷芯附近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将连接部分的构造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连接强度的测量方法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连接部分的构造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连接部分的构造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7是将参考例(粘接薄膜宽度1.5mm,连接带长度30mm)的连接强度与比较例1(粘接薄膜宽度0.8mm,连接带长度30mm)的连接强度对比表示的图表。
图8是表示连接带长度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带脱离发生率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连接带长度与带脱离发生率的对应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连接带长度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的图表。
图12是表示粘接面长度的比(粘接薄膜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和引导部与连接带的粘接面长度的比)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薄膜连结体的概略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连接强度的测量方法的侧视图。
图15(a)是示意地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卷筒体的外观的侧视图。图15(b)是示意地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卷筒体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薄膜连结体与卷芯的连接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17是用来说明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的侧剖视图。
图18是表示薄膜连结体整幅坯料的概略结构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
<A.第1实施方式>
<1a.卷筒体的结构>
首先,基于图1~图3对卷筒体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卷筒体10具备卷芯20、凸缘21、22、粘接薄膜30、引导薄膜40、连结用连接带50和固定用连接带60。
卷芯20为圆筒形状,为卷筒体10的旋转轴。此外,在卷芯20上卷绕着粘接薄膜30。卷芯20的外径(外径面的直径)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卷筒体10的用途等适当决定就可以。例如,卷芯20的直径(外径面的直径)可以是45~95mm左右。凸缘21、22分别设在卷芯20的轴向的两端部。凸缘21、22是圆形的部件,以相互为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卷芯20上。在凸缘21、22之间容纳粘接薄膜30。
粘接薄膜30是宽度不到1.0mm的长尺寸的薄膜。这样,由于粘接薄膜30的宽度非常窄,所以将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维持为较高的值非常难。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连结用连接带50,将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维持为较高的值,具体而言维持为5.0N以上。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在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为5.0N以上的情况下,粘接薄膜30变得难以从卷筒体10脱离。粘接薄膜30的长度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粘接薄膜30的用途适当决定就可以。例如,粘接薄膜30的长度既可以是50m以上,也可以是200m以上,也可以是300m以上。此外,从抑制卷绕偏差及露出(粘接层32从粘接薄膜30的宽度方向的露出)的观点来看,上限优选的是500m以下。
粘接薄膜30具备支承薄膜31和形成在支承薄膜31上的粘接层32。支承薄膜31是作为粘接层32的基底层的薄膜。在支承薄膜3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相对于粘接层32在长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31a。并且,在该突出部31a上粘接连结用连接带50。另外,突出部31a只要形成在与引导薄膜40连接的一侧的端部上就可以。此外,也可以没有突出部31a。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粘接层32上粘接连结用连接带50。此外,也可以将支承薄膜31的背面(没有形成粘接层32的一侧的面)与引导薄膜40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
支承薄膜31的材质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粘接薄膜30的用途适当决定就可以。作为构成支承薄膜31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OPP(定向聚丙烯)、PMP(聚-4-甲基-1-戊烯)、PTFE(聚四氟乙烯)等上涂敷了硅等剥离剂的材料。这些支承薄膜31能够防止粘接薄膜30的干燥,且能够维持粘接薄膜30的形状。支承薄膜31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制。例如,支承薄膜31的厚度可以是12~125μm左右。
粘接层32是具有粘接性的层,形成在支承薄膜31上。粘接层32的材质也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粘接薄膜30的用途适当决定就可以。例如,粘接层32可以是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粘接层32的厚度也没有被特别限制。例如,粘接层32的厚度可以是3~160μm左右。此外,粘接层32的表面可以用覆盖薄膜覆盖。该覆盖薄膜可以由与支承薄膜31大致同样的材质构成。支承薄膜31及覆盖薄膜的颜色例如可以是白色(乳白色)或无色透明。
引导薄膜40是用来将粘接薄膜30固定到卷芯20上的部件。在引导薄膜40的一方的端部上粘接连结用连接带50。即,引导薄膜40的一方的端部经由连结用连接带50被连接到粘接薄膜30上。引导薄膜40的另一方的端部经由固定用连接带60被连接(固定)在卷芯20上。引导薄膜40的宽度没有被特别限制,但可以与粘接薄膜30的宽度相同。在后述的制造方法中,在将粘接薄膜30的整幅坯料(原反)及引导薄膜40的整幅坯料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后,将这些整幅坯料一起切断。因而,通过该制造方法制作的引导薄膜40具有与粘接薄膜30相同的宽度。
引导薄膜40的材质也没有被特别限制。例如,构成引导薄膜40的材料可以与构成支承薄膜31的材料相同。引导薄膜40的厚度也没有被特别限制,可以为与支承薄膜31同等程度。引导薄膜40的颜色没有被特别限制,但优选的是存在于支承薄膜31内而容易辨识的颜色。例如在支承薄膜31是白色(乳白色)的情况下,可以是黑色。
连结用连接带50是将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连接的部件。具体而言,连结用连接带50将粘接薄膜30的突出部31a与引导薄膜40连接。借助该连结用连接带50,将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维持为5.0N以上。
上述连接强度由连结用连接带50的种类(更详细地讲,是连结用连接带50的种类与支承薄膜31及引导薄膜40的材质的组合)、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合计长度L、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等决定。这里,粘接面51是突出部31a与连结用连接带50的粘接面,粘接面52是引导薄膜40与连结用连接带50的粘接面。本发明者发现,通过调整这些参数,能够使连接强度成为5.0N以上。
这里,连结用连接带50的种类只要能够使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为5.0N以上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连结用连接带50的种类,例如可以举出硅带等。
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合计长度L只要是能够使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成为5.0N以上的长度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合计长度L例如在后述的实施例的条件下为120mm以上。
此外,合计长度L优选的是比卷芯20的外周面的圆周长度的30%大,更优选的是40%以上,更加优选的是卷芯20的1周长度以上。这是因为,在合计长度L为这些范围内的值的情况下,连接强度变得特别大。合计长度L的上限值没有被特别限制,可以是600mm左右。如果合计长度L过长,则在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时等褶皱容易进入到连结用连接带50。这样的褶皱有可能产生与超声波连接时的凹凸同样的问题。
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L1:L2只要是能够使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为5.0N以上的范围内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L1:L2例如可以是3:7~7:3。
另外,在图2、图3中,粘接薄膜30的端部与引导薄膜40的端部邻接,但也可以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但是,两者优选的是不重叠。在两者重叠的情况下,重叠部分成为阶差。该阶差有可能产生与超声波连接时的凹凸同样的问题。
连结用连接带50的宽度没有被特别限制,也可以与粘接薄膜30的宽度相同。在后述的制造方法中,在将粘接薄膜30的整幅坯料及引导薄膜40的整幅坯料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后,将这些整幅坯料一起切断。因而,通过该制造方法制作的连结用连接带50具有与粘接薄膜30相同的宽度。
固定用连接带60是将引导薄膜40与卷芯20连接的部件。固定用连接带60的种类没有被特别限制,但从确保引导薄膜40与卷芯20的连接强度的观点来看,固定用连接带60优选的是与连结用连接带50相同种类。连结用连接带50及固定用连接带60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制,从卷取及处置性的观点而适当设定。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连结用连接带50仅设在支承薄膜31及引导薄膜40的单面上,但如图5所示,也可以设在支承薄膜31及引导薄膜40的两面上。此外,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支承薄膜31的背面(没有形成粘接层31的一侧的面)上设置连结用连接带50。
<2a.连接强度的测量方法>
接着,基于图4对连接强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薄膜连结体10a。薄膜连结体10a通过将粘接薄膜30和引导薄膜40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而制作。关于薄膜连结体10a的详细的制造方法在后描述。
接着,在固定于试验台100的夹板110上固定引导薄膜40。接着,将粘接薄膜30固定到拉伸试验机120上。这里,由于粘接薄膜30较长,所以在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将粘接薄膜30切断,然后将粘接薄膜30固定到拉伸试验机120上。接着,将拉伸试验机120向铅直上方拉起。如果将拉伸试验机120拉起,则作用在拉伸试验机120上的载荷变大,最终粘接薄膜30从引导薄膜40分离。此时,测量作用在拉伸试验机120上的载荷,将测量值作为连接强度。
<3a.卷筒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卷筒体10的制造方法。首先,准备支承薄膜31的整幅坯料(支承薄膜整幅坯料)。支承薄膜整幅坯料是比支承薄膜31宽且具有与支承薄膜31相同长度的薄膜。接着,在支承薄膜整幅坯料的表面上形成粘接层32。由此制作粘接薄膜整幅坯料。接着,在粘接薄膜整幅坯料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上形成突出部31a。突出部31a通过从粘接薄膜整幅坯料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将粘接层32剥掉而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在突出部31a以外的部位上形成粘接层32而形成突出部31a。突出部31a可以在粘接连结用连接带50之前清洗。
接着,准备引导薄膜40的整幅坯料(引导薄膜整幅坯料)。引导薄膜整幅坯料是比引导薄膜40宽且具有与引导薄膜40相同长度的薄膜。并且,通过使用连结用连接带50将粘接薄膜整幅坯料与引导薄膜整幅坯料连接,来制作连结体整幅坯料。并且,将连结体整幅坯料以不到1mm的宽度切断。由此,制作上述薄膜连结体10a。接着,另外准备空卷筒(由卷芯20及凸缘21、22构成),使用固定用连接带60将空卷筒的卷芯20与薄膜连结体10a的引导薄膜40连接。并且,将粘接薄膜30卷绕到卷芯20上。通过以上的工序,制作卷筒体10。根据本制造方法,在制作宽的连结体整幅坯料后将其以不到1mm的宽度切断,由此来制作薄膜连结体10a。因而,能够对应于粘接薄膜30的窄小化。另外,上述的制造方法不过是一例。卷筒体10用怎样的制造方法制作都可以。
通过以上,根据第1实施方式,将宽度不到1mm的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并且,使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的连接强度成为5.0N以上。因而,即使粘接薄膜30的宽度不到1mm,也能够使粘接薄膜30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此外,仅将粘接薄膜30和引导薄膜40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就可以,所以能够大致沿用已有的设备来实现本实施方式。
此外,连结用连接带50可以将形成在粘接薄膜30上的突出部31a与引导薄膜40连接,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粘接薄膜30和引导薄膜40更牢固地连接。
进而,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合计长度L可以比卷芯20的外周面的圆周长度的30%大,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粘接薄膜30和引导薄膜40更牢固地连接。
进而,上述合计长度L可以是120mm以上,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粘接薄膜30和引导薄膜40更牢固地连接。
进而,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即粘接面长度的比可以是3:7~7:3。根据上述实施例,能够在该范围内使连接强度成为5.0N以上。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该范围内调整粘接面长度的比。
此外,连结用连接带50也可以设在粘接薄膜30及引导薄膜40的表背表面上,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粘接薄膜30与引导薄膜40更牢固地连接。
进而,粘接薄膜30的长度可以是50m以上。在这样粘接薄膜30为长尺寸的情况下,粘接薄膜30容易从引导薄膜40脱离。并且,在粘接薄膜30从引导薄膜40脱离的情况下,残留在卷筒体10上的粘接薄膜30全部成为无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长尺寸的粘接薄膜30被卷绕在卷筒体10上的情况,也能够使粘接薄膜30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
此外,粘接薄膜30的粘接层32也可以是各向异性导电层。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包含各向异性导电层的粘接薄膜30难以从卷筒体10脱离。
<B.第2实施方式>
<1b.薄膜连结体的结构>
首先,基于图13对薄膜连结体201的结构进行说明。薄膜连结体201具备粘接薄膜210、引导薄膜220、连结用连接带230和硬化层240。
粘接薄膜210具备支承薄膜211、和形成在支承薄膜211的另一方的面211b上的粘接层212。支承薄膜211是作为粘接层212的基底层的薄膜。支承薄膜211的材质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粘接薄膜210的用途适当决定就可以。作为构成支承薄膜211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OPP(定向聚丙烯)、PMP(聚-4-甲基-1-戊烯)、PTFE(聚四氟乙烯)等上涂敷了硅等剥离剂的材料。这些支承薄膜211能够防止粘接薄膜210的干燥,并能够维持粘接薄膜210的形状。支承薄膜211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制。例如,支承薄膜211的厚度可以是12~125μm左右。此外,粘接层212的表面可以用覆盖薄膜覆盖。该覆盖薄膜可以由与支承薄膜211大致同样的材质构成。支承薄膜211及覆盖薄膜的颜色例如可以是白色(乳白色)或无色透明。
粘接层212是具有粘接性的层,形成在支承薄膜211的另一方的面211b上。粘接层212的材质也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粘接薄膜210的用途适当决定就可以。例如,粘接层212可以由各向异性导电材料构成。这里,各向异性导电材料至少包含聚合性化合物、热硬化开始剂及导电粒子。
聚合性化合物是相互聚合而硬化的树脂。聚合性化合物只要是构成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材料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环氧聚合性化合物及丙烯酸聚合性化合物等。环氧聚合性化合物是在分子内具有1个或2个以上的环氧基的单体、低聚体或预聚物。作为环氧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各种双酚型环氧树脂(双酚A型、F型等)、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橡胶及聚氨酯等各种变性环氧树脂、萘型环氧树脂、联苯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芪型环氧树脂、三苯酚甲烷型环氧树脂、双环戊二烯型环氧树脂、三苯基甲烷型环氧树脂、及它们的预聚物等。
丙烯酸聚合性化合物是在分子内具有1个或2个以上的丙烯酸基的单体、低聚体或预聚物。作为丙烯酸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异丁酯、环氧丙烯酸酯、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四亚甲基乙二醇四丙烯酸酯、2-羟基-1,3-二丙烯酰氧基丙烷、2、2-二[4-(丙烯酰氧基甲氧基)苯基]丙烷、2、2-二[4-(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二环戊烯基丙烯酸酯、三环癸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异氰脲酸酯、以及丙烯酸聚氨酯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既可以使用在上述中列举的聚合性化合物中的某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任意地组合使用。
热硬化开始剂是吸收热而活性化、使上述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开始的材料。作为热硬化开始剂,例如可以举出使环氧聚合性化合物硬化的热阴离子或热阳离子类硬化开始剂、使丙烯酸聚合性化合物硬化的热基类硬化开始剂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根据聚合性化合物选择适当的热硬化开始剂就可以,但如后述那样,硬化层240由粘接层212的硬化物构成。并且,硬化层240通过向粘接层212照射光而形成。因而,热硬化开始剂优选的是也通过光照射而活性化的开始剂。即,热硬化开始剂优选的是兼用作光硬化开始剂的开始剂。作为这样的热硬化开始剂,例如可以举出热阳离子类或热基类硬化开始剂。
另外,在包含在粘接层212中的热硬化开始剂为不能兼用作光硬化开始剂的开始剂、即热阴离子类硬化开始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粘接层212中与热硬化开始剂另外地包含光硬化开始剂。这是为了通过光照射使粘接层212硬化。光硬化开始剂的种类也没有被特别限制,但光阳离子类硬化开始剂有可能与热阴离子类硬化开始剂相性较差。因此,作为光硬化开始剂优选的是使用光基类硬化开始剂。并且,热阴离子类硬化开始剂使环氧类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另一方面,光基类硬化开始剂使丙烯酸类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因而,在此情况下,粘接层212中包含的聚合性化合物为环氧类聚合性化合物及丙烯酸类聚合性化合物(所谓的环氧丙烯酸相溶类)。另外,在粘接层212中包含的热硬化开始剂为阴离子类硬化开始剂的情况下,在粘接层212中,也可以代替上述光硬化开始剂而包含兼用作光硬化开始剂的热硬化开始剂。以下,将兼用作光硬化开始剂的热硬化开始剂及光硬化开始剂也称作“能够光硬化开始剂”。因而,粘接层212优选的是包含有能够光硬化开始剂。此外,能够光硬化开始剂不需要一定包含在粘接层212的整体中,只要包含在作为硬化对象的粘接层212即硬化对象粘接层内就可以。关于使能够光硬化开始剂包含在硬化对象粘接层内的方法在后描述。
导电粒子是用来将多个端子间各向异性导电连接的粒子。导电粒子的种类没有被特别限制。作为导电粒子,例如可以举出金属粒子及金属包覆树脂粒子等。作为金属粒子,例如可以举出镍、钴、铜、银、金或铂等金属粒子等。作为金属包覆树脂粒子,例如可以举出将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苯并胍胺树脂、交联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苯乙烯-硅石复合树脂等芯树脂粒子的表面用镍、铜、金或铂等金属包覆的粒子等。在导电粒子的表面上,也可以形成有金或铂薄膜、或者薄到在压接时被破坏之程度的绝缘树脂薄膜等。另外,各向异性导电材料也可以包含两种以上的导电粒子。
此外,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中,除了上述成分以外,也可以包含膜形成树脂、各种添加剂等。膜形成树脂在想要将各向异性导电材料做成薄膜形状的情况下被添加到各向异性导电材料中。膜形成树脂的种类只要满足后述的特性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膜形成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苯氧基树脂、聚酯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丁缩醛树脂等各种各样的树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既可以仅使用这些膜形成树脂中的某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任意组合而使用。另外,膜形成树脂从使膜形成性及粘接可靠性变好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苯氧基树脂。
作为能够向各向异性导电材料添加的添加剂,可以举出硅烷耦合剂、无机填料、着色剂、防氧化剂及防锈剂等。硅烷耦合剂的种类没有被特别限制。作为硅烷耦合剂,例如可以举出环氧类、氨基类、巯基硫化物类、酰脲类的硅烷耦合剂等。在对各向异性导电材料添加了这些硅烷耦合剂的情况下,能够使向玻璃基板等无机基板的粘接性提高。
此外,无机填料是用来调整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的流动性及膜强度、特别是最低熔融粘度的添加剂。无机填料的种类也没有被特别限制。作为无机填料,例如可以举出硅石、滑石、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镁等。
引导薄膜220是用来将粘接薄膜210固定到后述的卷筒体400上的部件。此外,引导薄膜220也具有表示粘接薄膜210结束的作为末端薄膜的功能。引导薄膜220的材质没有被特别限制。例如,构成引导薄膜220的材料可以与构成支承薄膜211的材料相同。引导薄膜220的厚度也没有被特别限制,可以是与支承薄膜211同等左右。但是,引导薄膜220优选的是被着色为与支承薄膜211不同的颜色。由此,粘接薄膜210的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识引导薄膜220。引导薄膜220的颜色没有被特别限制,但优选的是存在于支承薄膜211内而容易辨识的颜色。例如在支承薄膜211是白色(乳白色)的情况下,可以是黑色。
连结用连接带230是将支承薄膜211及引导薄膜220的一方的面211a、220a彼此连接的部件。借助该连结用连接带230及后述的硬化层240,将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连接。
这里,连结用连接带230的种类只要能够将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连接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连结用连接带230的种类,例如可以举出硅带等。
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没有被特别限制,但如果过长则连结用连接带230的粘贴时的作业性有可能下降。具体而言,当使用连结用连接带230将支承薄膜211及引导薄膜220连接时,褶皱有可能进入到连结用连接带230中。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L13的上限值优选的是不到120mm,更优选的是110mm以下。即,在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为120mm以上的情况下,很少有褶皱进入到连结用连接带230中的情况。但是,如果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规定的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则即使带有这样的褶皱,在实用上也没有问题。即,该褶皱在分切及卷取、拉出等后工序中也不特别地产生障碍。此外,即使受到褶皱的凹凸影响,粘接薄膜的品质在实用上也不会下降。另一方面,如果连结用连接带230过短,则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有可能下降。进而,作业性也有可能下降。因此,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L13优选的是10mm以上,更优选的是30mm以上。
另外,向支承薄膜211粘接的部分的长度L11与向引导薄膜220粘接的部分的长度L12的比L11:L12没有被特别限制,但从维持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的观点来看,例如可以是3:7~7:3。
此外,连结用连接带230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从卷取及处置性的观点来适当设定就可以。
另外,在图13中,粘接薄膜210的端部与引导薄膜220的端部邻接,但也可以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但是,两者优选的是不重叠。在两者重叠的情况下,重叠部分成为阶差。该阶差有可能产生与超声波连接时的凹凸同样的问题。
硬化层240包含粘接层212的硬化物,从支承薄膜211的另一方的面211b跨至引导薄膜220的另一方的面220b而形成。由此,硬化层240将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连接。
从维持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的观点来看,硬化层240的支承薄膜211侧的长度L14优选的是150mm以上,更优选的是300mm以上,更加优选的是400mm以上。此外,如果长度L14过长,则能够用于连接的薄膜长度减小,所以优选的是较短。作为一例,长度L14优选的是550mm以下,更优选的是500mm以下,更加优选的是450mm以下。此外,硬化层240的引导薄膜220侧的长度L15只要与引导薄膜220的长度大致一致就可以,但当然也可以比引导薄膜220短。
硬化层240由于包含粘接层212的硬化物,所以具有透过性。这是因为,粘接层212通过硬化而结晶性变高。因此,即使在引导薄膜220上形成硬化层240,引导薄膜220也能够辨识。
硬化层240的硬化度(反应率)没有被特别限制,但优选的是50%以上。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该硬化度(反应率)能够使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型号FT/IR-4100,日本分光社制),根据硬化处理前和硬化处理后的贡献于聚合的功能基的衰减量(%)来计算。
此外,硬化层240由于是不能作为粘接薄膜210使用的部分,所以优选的是能够与粘接层212容易区别。关于这一点,由于硬化层240包含粘接层212的硬化物,所以与粘接层212相比厚度稍稍变小。通过这一点,硬化层240能够与粘接层212区别。但是,为了提高硬化层240的辨识性,也可以将硬化层240着色。将硬化层240着色的方法在后描述,但大体上讲,只要使粘接层212在粘接层212的硬化前含有包含着色剂的粘接剂组成物就可以。着色剂的种类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应用到各向异性导电材料中,是怎样的种类都可以。
<2b.薄膜连结体的宽度>
薄膜连结体201的宽度没有被特别限制,可以是不到1mm。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薄膜连结体201的宽度不到1mm,也能够将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维持为较高的值(例如5.0N以上)。薄膜连结体的宽度也可以是0.8mm以下,也可以是0.6mm以下。此外,薄膜连结体201的宽度可以是与粘接薄膜(粘接层、支承薄膜)相同的宽度。
<3b.粘接薄膜与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
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只要根据对卷筒体400要求的特性等调整就可以,优选的是5.0N以上。另外,连接强度能够通过上述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L13、L11:L12、硬化层240的支承薄膜211侧的长度L14、硬化层240的引导薄膜220侧的长度L15、及硬化层240的硬化度来调整。在这些参数为优选的范围内的值的情况下,连接强度能够成为5.0N以上。连接强度更优选的是5.5N以上。
<4b.连接强度的测量方法>
接着,基于图14对连接强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引导薄膜220及硬化层240向固定在试验台300上的夹板310固定。接着,将粘接薄膜210向拉伸试验机320固定。这里,由于粘接薄膜210较长,所以在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将粘接薄膜210切断,然后将粘接薄膜210向拉伸试验机320固定。接着,将拉伸试验机320向铅直上方拉起。如果将拉伸试验机320拉起,则作用在拉伸试验机320上的载荷变大,最终粘接薄膜210从引导薄膜220分离。此时测量作用在拉伸试验机320上的载荷,将测量值作为连接强度。
<5b.卷筒体的结构>
接着,基于图15~图16对卷筒体4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5及图16所示,卷筒体400具备薄膜连结体201、卷芯420、凸缘421、422和固定用连接带260。
卷芯420为圆筒形状,为卷筒体400的旋转轴。卷芯420的外径(外径面的直径)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根据卷筒体400的用途等适当决定就可以。例如,卷芯420的外径(外径面的直径)可以是45~95mm左右。
此外,如图16所示,在卷芯420的外径面420a上,借助固定用连接带260固定薄膜连结体201的引导薄膜220及硬化层240。另外,在硬化层240的引导薄膜220侧的长度L15比引导薄膜220短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引导薄膜220被固定在外径面420a上。并且,向卷芯420卷绕薄膜连结体201。通过在卷芯420上卷绕薄膜连结体201,构成薄膜卷装体。固定用连接带260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确保粘接薄膜210与引导薄膜220的连接强度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与连结用连接带230同种的带。固定用连接带260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制,只要从卷取及处置性的观点适当设定就可以。
凸缘421、422分别设在卷芯420的轴向的两端部。凸缘421、422是圆形的部件,以相互为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卷芯420上。薄膜连结体201被容纳在凸缘421、422之间。
<6b.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基于图17及图18说明薄膜连结体201的制造方法。首先,准备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是比支承薄膜211宽且具有与支承薄膜211相同长度的薄膜。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是比引导薄膜220宽且具有与引导薄膜220相同长度的薄膜。接着,将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一方的面271a、280a彼此用连结用连接带230连接(连接工序)。由此,制作整幅坯料连结体201a。另一方面,制作具有与粘接层212相同组成的粘接剂组成物Y。接着,将整幅坯料连结体201a设置到输送装置上。该输送装置能够将整幅坯料连结体201a向箭头A方向输送。此外,在输送装置中,设置有涂装装置500及光源600。涂装装置500的种类没有被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凹版涂机、钢丝棒涂机或模压式涂机等。光源600是发出能够使粘接层整幅坯料272硬化的波长的光的光源,例如可以是紫外线灯等。光源600的照射条件只要进行调整以便能够得到希望的硬化度就可以。光源600设置在比涂装装置500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接着,在将整幅坯料连结体201a向箭头A方向输送的同时,使用涂装装置500向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另一方的面271b、280b上涂装粘接剂组成物Y(粘接层形成工序)。由此,在另一方的面271b、280b上形成粘接层整幅坯料272。接着,在照射开始位置到达光源600时,从光源600向粘接层整幅坯料272照射光(硬化工序)。这里,照射开始位置是从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边界部分向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离开了距离L14的位置。接着,在照射结束位置到达光源600时,将来自光源600的光的照射停止。这里,照射结束位置是从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边界部分向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侧离开了距离L15的位置。存在于从照射开始位置到照射结束位置之间的粘接层整幅坯料272成为硬化对象粘接层。
由此,使形成在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边界部分及其周边部分处的粘接层整幅坯料272硬化。即,在整幅坯料连结体201a上形成硬化层整幅坯料290。通过以上的工序,制作图18所示的薄膜连结体整幅坯料201b。接着,通过将薄膜连结体整幅坯料201b分切为希望的宽度,制作出薄膜连结体201。
在粘接剂组成物中包含能够光硬化开始剂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上述方法制作薄膜连结体201。但是,有在粘接剂组成物中不包含能够光硬化开始剂的情况。例如,在粘接剂组成物中包含热阴离子类硬化剂的情况下,热阴离子类硬化剂不因光照射而活化。因此,用上述方法不能制作薄膜连结体201。在此情况下,只要通过以下的方法制作薄膜连结体201就可以。即,在光源600的上游设置辅助涂装装置。辅助涂装装置向粘接层整幅坯料270上涂装辅助粘接剂组成物。辅助粘接剂组成物包含能够光硬化开始剂及借助能够光硬化开始剂而硬化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辅助粘接剂组成物包含光基类硬化开始剂及丙烯酸类聚合性化合物。辅助粘接剂组成物也可以包含上述着色剂。由此,硬化层240被着色。并且,在照射开始位置到达辅助涂装装置时,将辅助涂装装置驱动。由此,辅助涂装装置向粘接层整幅坯料270上涂装辅助粘接剂组成物(硬化准备工序)。接着,在照射结束位置到达辅助涂装装置时,将辅助涂装装置停止。通过将该工序追加到上述工序中,使得在硬化对象粘接层内含有辅助粘接剂组成物。因而,硬化对象粘接层借助来自光源600的光照射而硬化。另外,辅助涂装装置只要是能够使粘接层整幅坯料272中含有辅助粘接剂组成物的装置就可以。例如,辅助涂装装置也可以是与上述涂装装置500同样的涂装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将辅助粘接剂组成物向粘接层整幅坯料272喷雾的喷雾装置。
实施例
首先,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连结体的制作)
在实施例1中,通过以下的工序制作薄膜连结体10a。将苯氧基树脂(新日铁化学社制YP50)60质量部、基聚合性树脂(ダイセル・サイテック社制EB-600)36质量部、硅烷耦合剂(信越化学工业社制KBM-503)2质量部和反应开始剂(日本油脂社制パーヘキサC)2质量部混合,由此制作出粘接剂组成物。接着,使导电粒子(积水化学工业社制AUL704)分散到该粘接剂组成物中,使得粘接层32内的粒子面密度成为8000个/mm2。接着,将导电粒子分散后的粘接剂组成物涂装到长度超过50m的PET薄膜(厚度50μm,支承薄膜整幅坯料)上,使得厚度成为14μm。由此,在支承薄膜整幅坯料的表面上形成粘接层32。即,制作出粘接薄膜整幅坯料。在实施例1中,使粘接层32为各向异性导电层。
接着,通过从粘接薄膜整幅坯料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将粘接层32除去,形成突出部31a。接着,准备与支承薄膜整幅坯料同样的PET薄膜作为引导薄膜整幅坯料。接着,通过将该引导薄膜整幅坯料和粘接薄膜整幅坯料的突出部31a用连结用连接带50连接,制作出连结体整幅坯料。这里,作为连结用连接带50,使用サンエー化研社制アドックS(型号:S-100B)。该连结用连接带50是硅带的一例。此外,使连接带长度为12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60mm。因而,为L1:L2=1:1。此外,粘接薄膜整幅坯料的端部(突出部31a的端部)与引导薄膜整幅坯料的端部邻接。接着,通过将连结体整幅坯料切断为宽度0.8mm,制作出薄膜连结体10a。
(连接强度的测量)
接着,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连接强度。作为拉伸试验机而使用エー・アンド・デイ社制テンシロン。结果,连接强度为5.2N。
(卷筒体的制作)
准备具有直径95mm的卷芯20的空卷筒。并且,使用固定用连接带60将卷芯20与薄膜连结体10a的引导薄膜40连接。这里,固定用连接带60使用与连结用连接带50同样的连接带。此外,使固定用连接带60的长度为30mm,使固定用连接带60与引导薄膜40的粘接面长度、固定用连接带60与卷芯20的粘接面长度都为15mm,以便引导薄膜40不从卷芯20脱离。接着,通过将粘接薄膜30卷绕到卷芯20上,制作出卷筒体10。为了进行后述的拉出试验,将同样的卷筒体10制作合计100个。
(拉出试验)
使用拉出试验机エー・アンド・デイ社制テンシロン,进行从卷筒体10将粘接薄膜30以700mm/sec拉出的拉出试验。进行拉出试验直到从卷筒体10将全部的粘接薄膜30拉出。在拉出的途中不再能够进行粘接薄膜30的拉出的情况下,认为粘接薄膜30从引导薄膜40脱离,结束拉出试验。对100个卷筒体10进行上述拉出试验,将粘接薄膜30从引导薄膜40脱离的卷筒体10的数量用100除,由此计算出带脱离发生率。可以说带脱离发生率越小,粘接薄膜30越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
(实施例2)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30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15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实施例3)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40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20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实施例4)
除了将连结体整幅坯料切断为宽度0.6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实施例5)
除了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为3:7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实施例6)
除了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为7:3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参考例)
使连接带长度为3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15mm。此外,将连结体整幅坯料切断为宽度1.5mm。除了上述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1)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3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15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2)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6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3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3)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9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45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4)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3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15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4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5)
除了使连接带长度为60mm,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都为3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4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6)
除了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为2:8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比较例7)
除了使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比为8:2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处理。
(测量结果)
将上述各例的构造、连接强度及带脱离发生率汇总表示在表1中。
[表1]
粘接薄膜宽度(mm) 连接带长度(mm) L1:L2 连接强度(N) 带脱离发生率(%)
参考例 1.5 30 1:01 6.1 0
实施例1 0.8 120 1:01 5.2 0
实施例2 0.8 300 1:01 5.8 0
实施例3 0.8 400 1:01 5.8 0
实施例4 0.6 120 1:01 5 0
实施例5 0.8 120 3:07 5.2 0
实施例6 0.8 120 7:03 5.2 0
比较例1 0.8 30 1:01 4 22
比较例2 0.8 60 1:01 4.5 16
比较例3 0.8 90 1:01 4.8 5
比较例4 0.6 30 1:01 2.9 48
比较例5 0.6 60 1:01 4 25
比较例6 0.8 120 2:08 4.7 7
比较例7 0.8 120 8:02 4.8 6
(关于粘接薄膜宽度的考察)
图7将参考例的连接强度与比较例1的连接强度对比表示。参考例和比较例1仅粘接薄膜宽度不同。如图7及表1所示,通过使粘接薄膜宽度变大,连接强度变大,进而,粘接薄膜30变得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但是,在参考例中,不能对应于粘接薄膜宽度的窄小化的需求。所以,在实施例中,在使粘接薄膜宽度变小后,使连结用连接带50变长。
(关于连接带长度的考察)
图8表示连接带长度(详细地讲,粘接面51的长度L1与粘接面52的长度L2的合计长度L)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图9表示带脱离发生率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图10表示连接带长度与带脱离发生率的对应关系。另外,在图8~图10中,粘接薄膜宽度为0.8mm。因而,图8中的连接带长度=30、60、90mm表示比较例1、2、3,连接带长度=120、300、400mm表示实施例1、2、3。如图8及表1所示,连结用连接带50越长,连接强度越大,进而,粘接薄膜30变得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特别是,如图9、图10及表1所示,在实施例1、2、3中,带脱离发生率为0。并且,在实施例1、2、3中,连接强度为5.0N以上。因而可知,如果连接强度为5.0N以上,则带脱离发生率为0。此外可知,即使是粘接薄膜30的宽度为不到1mm的情况,通过使连接带长度为120mm以上(详细地讲,使上述合计长度L为120mm以上),连接强度也成为5.0N以上。此外,在连接带长度为300mm的情况下,能实现与参考例大致相同程度的连接强度。但是,即使连接带长度为400mm,连接强度也几乎不变化。因而可知,如果连接带长度变长至某种程度,则连接强度达到上限值。
在连接带长度为90mm的情况下,连接带长度为卷芯20的外周面的圆周长度的30%。此外,在连接带长度为120mm的情况下,连接带长度为卷芯20的外周面的圆周长度的40%。此外,在连接带长度为300mm的情况下,连接带长度为卷芯20的外周面的1周长度以上。因而可知,连接带长度优选的是比卷芯20的直径的30%大,更优选的是40%以上,更加优选的是卷芯20的1周长度以上。
图11表示粘接薄膜宽度为0.6mm的情况下的连接带长度与连接强度的对应关系。因而,图11中的连接带长度=30、60mm表示比较例4、5,连接带长度=120mm表示实施例4。根据图11及表1可知,即使粘接薄膜宽度为0.6mm,与上述同样的理论也成立。即,连结用连接带50越长,连接强度越大,进而,粘接薄膜30变得难以从引导薄膜40脱离。特别是,在实施例4中,带脱离发生率为0。并且,在实施例4中,连接强度为5.0N以上。根据实施例4、比较例4、5,即使是粘接薄膜宽度为0.6mm的情况,通过使连接带长度为120mm,也能够使连接强度为5.0N以上。
(关于粘接面长度的比的考察)
图12表示粘接面长度的比(粘接面51的长度L1:粘接面52的长度L2)与粘接强度的对应关系。如图12及表1所示,可知粘接面长度的比不需要一定是1:1。即,在本实施例中,在粘接面长度的比为3:7~7:3的范围内的值的情况下,粘接强度为5.0N以上。因而可知,粘接面长度的比能够在该范围内调整。
接着,说明与第2实施方式对应的实施例。
(实施例7)
(连结体的制作)
在实施例7中,通过以下的工序制作薄膜连结体201。将苯氧基树脂(新日铁住金化学社制YP70)20质量部、液状环氧树脂(三菱化学社制EP828)30质量部、固形环氧树脂(新日铁住金化学社制YD014)20质量部、热阳离子类硬化剂(サンアプロ社制LW-S1)5质量部、及导电粒子30质量部混合,由此制作出粘接剂组成物。这里,作为导电粒子,使用在导电基材粒子(积水化学工业社制AUL704)上相对于导电基材粒子的质量以20质量%的比例覆盖了氧化锌的粒导电粒子。
接着,作为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准备长度超过50m、厚度50μm的PET薄膜。进而,作为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准备与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同样的PET薄膜。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长度为2m。接着,将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一方的面271a、280a彼此用连结用连接带230(サンエー化研社制アドックS(型号:S-100B))连接。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L13为30mm,为L11:L12=1:1。由此,制作出整幅坯料连结体201a。并且,通过上述方法,在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另一方的面271b、280b上形成粘接层整幅坯料272及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粘接层整幅坯料272的厚度为14μm。此外,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150mm,L15为与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相同的长度。此外,使用紫外线灯使粘接层整幅坯料272硬化。紫外线的波长为365nm,累积光量为300mJ/cm2。此外,通过上述方法测量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硬化度,硬化度是65%。通过以上的工序,制作出薄膜连结体整幅坯料201b。接着,通过将薄膜连结体整幅坯料201b分切为宽度0.8mm,制作出试验用的薄膜连结体201。
(连接强度的测量)
接着,通过上述测量方法测量连接强度。作为拉伸试验机而使用エー・アンド・デイ社制テンシロン。进行5次连接强度的测量,将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连接强度。结果,连接强度为5.1N。
(卷筒体的制作)
准备具有直径95mm的卷芯420的空卷筒。并且,使用固定用连接带260将卷芯420与薄膜连结体201的引导薄膜220连接。这里,固定用连接带260使用与连结用连接带230同样的带。此外,使固定用连接带260的长度为30mm,使固定用连接带260与引导薄膜220的粘接面长度和固定用连接带260与卷芯420的粘接面长度的比为1:1左右,使得引导薄膜220不从卷芯420脱离。接着,通过将薄膜连结体201卷绕到卷芯420上,制作出卷筒体400。为了进行后述的拉出试验,将同样的卷筒体400制作合计100个。
(拉出试验)
使用拉出试验机エー・アンド・デイ社制テンシロン,进行从卷筒体400将薄膜连结体201以700mm/sec拉出的拉出试验。进行拉出试验,直到从卷筒体400将全部的薄膜连结体201拉出。在拉出的途中不再能够进行薄膜连结体201的拉出的情况下,认为薄膜连结体201从引导薄膜220脱离,结束拉出试验。对100个卷筒体400进行上述拉出试验,通过将薄膜连结体201从引导薄膜220脱离的卷筒体400的数量用100除,计算出带脱离发生率。可以说带脱离发生率越小,薄膜连结体201越难以从引导薄膜220脱离。实施例7的带脱离发生率是0。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另外,对连接强度、褶皱的有无、带脱离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即,在满足连接强度为5.5N以上、无褶皱、带脱离发生率为0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将综合评价设为“A(好)”。在满足连接强度为5.0N以上不到5.5N、无褶皱、带脱离发生率为0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将综合评价设为“B+(比A差,但也良好)”。在满足连接强度为5.0N以上不到5.5N、虽然有褶皱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带脱离发生率为0的全部条件的情况下将综合评价设为“B(比B+差,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在综合评价A、B+、B的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将综合评价设为“C(在实用上有不良状况)”。
(实施例8)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20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实施例9)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30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实施例10)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40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实施例11)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55mm、使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L13为110mm、使L11:L12=1:1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实施例12)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60mm、使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L13为120mm、使L11:L12=1:1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在实施例12中,当用连结用连接带230将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一方的面271a、280a彼此连接时,在连结用连接带230上带有稍稍的褶皱。该褶皱在分切及卷取、拉出等后工序中不特别地产生障碍。进而,没有确认有褶皱的凹凸向粘接薄膜210的转印。因此,是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实施例13)
除了使薄膜连结体201的宽度为0.6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比较例8)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10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比较例9)
除了使硬化层整幅坯料290的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侧的长度L14为120mm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比较例10)
除了将连结用连接带230粘贴在支承薄膜整幅坯料271及引导薄膜整幅坯料280的两面、没有形成硬化层整幅坯料290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同样的处理。将结果汇总表示在表2中。
[表2]
薄膜宽度(mm) 连接带粘贴面 连接带长度(mm) L1:L2 L4(mm) 连接强度(N) 褶皱的有无 带脱离发生率(%) 综合评价
实施例7 0.8 单面 30 1:1 150 5.1 0 B<sup>+</sup>
实施例8 0.8 单面 30 1:1 200 5.3 0 B<sup>+</sup>
实施例9 0.8 单面 30 1:1 300 5.6 0 A
实施例10 0.8 单面 30 1:1 400 5.7 0 A
实施例11 0.8 单面 110 1:1 55 5.1 0 B<sup>+</sup>
实施例12 0.8 单面 120 1:1 60 5.3 有(无问题) 0 B<sup>-</sup>
实施例13 0.6 单面 30 1:1 150 5.0 0 B<sup>+</sup>
比较例8 0.8 单面 30 1:1 100 4.7 6 C
比较例9 0.8 单面 30 1:1 120 4.9 2 C
比较例10 0.8 两面 30 1:1 4.0 21 C
根据实施例7~13,能够实现较高的连接强度及带脱离发生率为0。相对于此,在比较例中,连接强度较弱,带脱离发生率也变大。因而,在实施例7~13中,即使是粘接薄膜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也能够使粘接薄膜难以从引导薄膜脱离。特别是,在L14为300~400mm的情况下,连接强度变得更高。因而,L14优选的是300~400mm。但是,在实施例12中,由于在连结用连接带230上带有褶皱,所以作业性稍稍下降。因而,连结用连接带230的长度优选的是不到120mm。
另外,在实施例7、10中,除了使L11:L12为3:7及7:3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10同样的处理,得到了与各实施例大致同样的结果。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只要是具有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通常的知识的人,就显然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应了解的是,关于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也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卷筒体
20 卷芯
30 粘接薄膜
31 支承薄膜
32 粘接层
40 引导薄膜
50 连结用连接带
60 固定用连接带
201 薄膜连结体
210 粘接薄膜
211 支承薄膜
212 粘接层
220 引导薄膜
230 连结用连接带
240 硬化层
260 固定用连接带
400 卷筒体
420 卷芯
421、422 凸缘

Claims (12)

1.一种薄膜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
支承薄膜;
引导薄膜,其邻接于前述支承薄膜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卷筒的卷芯的周面连结;
连接带,其将前述支承薄膜及前述引导薄膜的一方的面彼此连接;
粘接层,其形成在前述支承薄膜的另一方的面上;
硬化层,其包括前述粘接层的硬化物,从前述支承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跨至前述引导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而形成;
前述支承薄膜与前述引导薄膜的连接强度是5.0N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薄膜连结体的宽度是不到1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连接带的长度是不到120m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硬化层包括通过光照射能够开始前述粘接层的硬化的能够光硬化开始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粘接层包括前述能够光硬化开始剂。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粘接层包括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7.一种薄膜卷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卷芯;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连结体,其被卷绕在前述卷芯上;
前述引导薄膜连接在前述卷芯上。
8.一种卷筒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膜卷装体;
凸缘部,其设在前述卷芯的轴向两端部。
9.一种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工序,用连接带将支承薄膜及引导薄膜的一方的面彼此连接;
粘接层形成工序,将粘接层从前述支承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跨至前述引导薄膜的另一方的面而形成;
硬化工序,使作为存在于前述支承薄膜及前述引导薄膜的边界部分处的粘接层的硬化对象粘接层硬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硬化工序通过对前述硬化对象粘接层照射光来进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硬化准备工序,使前述硬化对象粘接层含有通过光照射能够开始前述粘接层的硬化的能够光硬化开始剂。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粘接层包括各向异性导电材料。
CN201680009703.8A 2015-02-27 2016-02-26 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207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9413A JP2016160027A (ja) 2015-02-27 2015-02-27 接着フィルム用リール及びこれに使用される連結体
JP2015-039413 2015-02-27
JP2016-027302 2016-02-16
JP2016027302A JP6693161B2 (ja) 2016-02-16 2016-02-16 フィルム連結体、フィルム巻装体、リール体、及びフィルム連結体の製造方法
PCT/JP2016/055822 WO2016136946A1 (ja) 2015-02-27 2016-02-26 リール体、フィルム連結体、フィルム巻装体、及びフィルム連結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7181A CN107207181A (zh) 2017-09-26
CN107207181B true CN107207181B (zh) 2020-10-20

Family

ID=56788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9703.8A Active CN107207181B (zh) 2015-02-27 2016-02-26 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2) KR20190035956A (zh)
CN (1) CN107207181B (zh)
WO (1) WO20161369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23375B1 (ko) * 2018-06-08 2024-0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5210331B (zh) * 2020-03-04 2024-09-17 株式会社力森诺科 黏合剂膜及卷轴体
KR102661168B1 (ko) * 2023-11-30 2024-04-26 주식회사제이에스텍 리딩 필름 권취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7087A (zh) * 2003-11-14 2005-05-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1479176A (zh) * 2006-06-21 2009-07-08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卷轴
WO2010098354A1 (ja) * 2009-02-27 2010-09-02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材リール
CN203938289U (zh) * 2013-06-25 2014-11-12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卷芯保持工具、卷芯单元以及膜状粘接剂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5788B2 (ja) 2000-03-28 2010-05-19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導電材テープ及びリール
JP2005297055A (ja) 2004-04-16 2005-10-2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超音波接合用ホーン
JP4238885B2 (ja) * 2005-08-31 2009-03-18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剤リール及び接着剤テープ
JP4193858B2 (ja) 2006-03-27 2008-12-10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状接着剤の貼付装置
JP4658234B2 (ja) 2009-01-22 2011-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貼付装置及び圧着装置並びに粘着テープ貼付方法及び圧着方法
JP4844661B2 (ja) 2009-08-24 2011-12-28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導電材テー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7087A (zh) * 2003-11-14 2005-05-1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1479176A (zh) * 2006-06-21 2009-07-08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卷轴
WO2010098354A1 (ja) * 2009-02-27 2010-09-02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材リール
CN203938289U (zh) * 2013-06-25 2014-11-12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卷芯保持工具、卷芯单元以及膜状粘接剂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35956A (ko) 2019-04-03
CN107207181A (zh) 2017-09-26
WO2016136946A1 (ja) 2016-09-01
KR101991190B1 (ko) 2019-06-19
KR20170102350A (ko) 2017-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7181B (zh) 卷筒体、薄膜连结体、薄膜卷装体及薄膜连结体的制造方法
CN105658752A (zh) 粘接带构造体及粘接带收纳体
CN1130888A (zh) 磨料制品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US20140305583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a micostructured coating to a substrate using a prepolymerized resin tape
CN104203786A (zh) 粘接膜的粘贴装置、粘接膜的粘贴方法及连接结构体
JP2001187362A (ja) 熱硬化性ポリウレタンの連続塗工方法および熱硬化性ポリウレタ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201206813A (en) Wafer processing tape
WO2015087883A1 (ja) 接着テープ構造体及び接着テープ収容体
JP6693161B2 (ja) フィルム連結体、フィルム巻装体、リール体、及びフィルム連結体の製造方法
TWI623432B (zh) Resin film forming sheet
US3037852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brasive rolls and sheets
JP5430044B1 (ja) 表示機器用保護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H04333457A (ja) 蛇行防止用ガイド付き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WO2021100741A1 (ja) リール部材、接着フィルム巻装体
JPH11254550A (ja) 光学部材
WO2017150529A1 (ja) 繊維強化樹脂材料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29537A (ja) ダイヘッド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3362015B2 (ja) ワイヤ工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67101A (zh) 树脂原版的制法、印刷版的制法及液晶显示元件的制法
KR20140063680A (ko)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2012023255A (ja) ウエハ加工用シート
US20220168916A1 (en) Upper blade roller, slitting device, slitting method, and laminated tape
JP6896848B2 (ja) 貼合方法および貼合装置
JP2001025975A (ja) ワイヤ工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78648B (zh) 粘接膜的切割方法、粘接膜和卷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18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