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7050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7050A
CN107207050A CN201580073976.4A CN201580073976A CN107207050A CN 107207050 A CN107207050 A CN 107207050A CN 201580073976 A CN201580073976 A CN 201580073976A CN 107207050 A CN107207050 A CN 107207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dividing plate
head lamp
car body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39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7050B (zh
Inventor
渡边康哲
斋藤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7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7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7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前隔板(21)。前隔板(21)具有:与右前侧车架(11)连结的树脂制的右侧支柱(87)、从右侧支柱(87)延伸至右上构件(16)的金属制的右上侧横梁(78)、与右上侧横梁(78)自由拆装地连结的金属制的上横梁(79)、和设置在上横梁(79)上的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上横梁(79)的右端部(79b)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夹着右侧支柱(87)的状态与其连结。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前侧车架、上构件和前隔板作为车身的骨架材料设置在发动机室周围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已知前隔板的左侧支柱(stay)、右侧支柱、下横梁、左上侧横梁、及右上侧横梁由树脂形成的构造。在左侧支柱及右侧支柱的上端部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连结有金属制的上横梁。
在金属制的上横梁的中央安装有发动机罩锁定装置。通过在发动机罩锁定装置上卡定发动机罩的撞针(striker)而将发动机罩保持在关闭位置上。
另外,左上侧横梁的前端部与左侧支柱的上端部连结,左上侧横梁的后端部与左上构件连结。同样地,右上侧横梁的前端部与右侧支柱的上端部连结,右上侧横梁的后端部与右上构件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构造,通过将左侧支柱、右侧支柱、下横梁、左上侧横梁、及右上侧横梁由树脂形成,能够谋求前隔板(即车身)的轻量化。
另外,通过从左侧支柱及右侧支柱的各上端部将上横梁拆卸下来,冷却部(散热器、冷凝器等)的维护检修变得容易。
但是,专利文献1的前隔板的左上侧横梁及右上侧横梁由树脂形成。因此,在对前隔板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可以想到会因冲击载荷而导致左上侧横梁及右上侧横梁断裂、上横梁发生位移。
由于上横梁发生位移,所以存在撞针脱离发动机罩锁定装置从而发动机罩打开的隐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419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为课题,该车身前部构造能够谋求前隔板的轻量化,且冷却部(散热器、冷凝器等)的维护检修变得容易,进一步地,还能抑制因冲击载荷导致发动机罩打开。
根据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车辆的左右侧设有一对前侧车架,在所述前侧车架的上外侧设有上构件,并在所述一对前侧车架和一对上构件上连结有前隔板,在该车身前部构造中,所述前隔板具有:树脂制的侧支柱,其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连结;金属制的上侧横梁,其从所述侧支柱延伸至所述上构件,且后端部与所述上构件连结;金属制的上横梁,其在所述侧支柱的上方以端部与所述上侧横梁的前端部重合的状态自由拆装地被连结;和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其设于所述上横梁,且卡定发动机罩的撞针,所述上横梁以所述端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夹着所述侧支柱的状态与所述侧支柱连结。
在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上横梁具有:横梁主体,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且在所述端部具有能够收纳所述侧支柱的上端部的开口;和连结托架,其与该横梁主体的端部的前表面、后表面中的一方接合,且与所述侧支柱连结,所述连结托架具有对通过所述上横梁及所述侧支柱交叉而形成的上角部的内表面进行覆盖的角加强部。
在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所述发动机罩,其前端部配置于所述前隔板的上方;头灯,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支承于所述前隔板;和定位托架,其设于所述上构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所述前隔板及所述发动机罩进行定位,利用通过所述定位托架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的定位夹具、和通过与该定位夹具连结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且支承所述前隔板的隔板夹具,在由该隔板夹具使所述前隔板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使所述侧支柱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连结。
在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冷却部,其支承于所述前隔板;树脂制的下横梁,其配置于该冷却部的下方,且与所述侧支柱的下端部连结;下支承部,其一体地形成于该下横梁,且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下端部;上支承部,其从所述上横梁向车身前方延伸,且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上端部;和凹部,其向着车身后方呈凹状地形成于所述上横梁,且供所述发动机罩锁定装置设置,通过由所述下支承部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下端部、并由所述上支承部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上端部,从而将所述冷却部配置在所述上横梁的车身前方侧。
在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冷却部具有将该冷却部内的冷却液排出的排出部,所述下横梁具有:引导凹部,其形成在所述排出部的下方,且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环状壁而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和漏斗状的引导孔部,其在所述引导凹部的底部开口且向着下方缩径。
在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进一步在所述前侧车架上从下方安装有副车架,所述上构件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方向着车身前方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定位托架,其设置于所述上构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所述前隔板进行定位;和能够伸缩的连结机构,其能够将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与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部连结。
在此,在副车架组装于左右的前副车架上的状态下,可以想到副车架的前端部会由于组装公差和/或制造公差而从前隔板的下端部向下方远离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使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连结的作业很费工夫。
于是,在方案6中具有连结机构,并由连结机构将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连结。进一步地,使连结机构能够伸缩。
在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连结机构具有:调整轴环,其设于在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和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部的中一方,且具有内螺纹;调整螺母,其通过与所述调整轴环的内螺纹旋合而以能够突出没入的方式与所述调整轴环卡合,且具有内螺纹;和调整螺栓,其通过从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和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部中的另一方侧与所述调整螺母的内螺纹旋合,而使所述调整螺母从所述调整轴环突出,而且能够与所述调整轴环进行螺纹结合。
在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支承部,其为了支承所述侧支柱而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和底板架,其配置在所述副车架的车身后方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在所述底板架的车身前方配置所述副车架的方式,使所述副车架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部与所述底板架的前端部、所述前侧车架及所述支承部分别连结,所述副车架具有:从该副车架的前部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延长部;和从所述延长部沿车宽方向伸出的伸出片,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通过所述连结机构而与所述伸出片连结。
在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前隔板具有与所述侧支柱的下端部连结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下横梁,通过该下横梁及所述侧支柱交叉而在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形成有下角部,所述伸出片以所述伸出片位于该下角部的下方的方式向着所述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突出,所述下角部经由所述连结机构与所述伸出片连结。
在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连结机构具有:金属制的调整支承板,其埋设于所述前隔板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且具有延展性;调整螺母,其固定于该调整支承板;和调整螺栓,其能够与该调整螺母旋合。
在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进一步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方向着车身前方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出所述上构件,在所述前隔板的上方配置所述发动机罩的前端部,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头灯,其设于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所述前隔板的车身前方;叶子板,其前端部设于所述头灯的后端部的下方,和定位托架,其设于所述上构件,所述定位托架具有:前隔板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该定位托架的前内侧,且对所述上侧横梁的后端部进行定位;头灯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前外侧,且对所述头灯的后端部进行定位;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后内侧,且对所述发动机罩进行定位;和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后外侧,且对所述叶子板进行定位。
在此,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可以考虑将头灯以沿着发动机罩向车身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由于头灯沿着发动机罩延伸,所以头灯的后端部配置在叶子板的上侧。因此,头灯的后端部配置在发动机罩与叶子板之间。
因此,从车辆的外观性等观点来看,优选使发动机罩与头灯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并使头灯与叶子板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但是,在头灯沿着发动机罩延伸的情况下,难以使头灯与叶子板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
于是,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包含设于上构件的定位托架,并在该定位托架上形成有前隔板安装基准孔、头灯安装基准孔、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另外,由前隔板安装基准孔对前隔板的后端部进行定位,由头灯安装基准孔对头灯的后端部进行定位。进一步地,由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对叶子板进行定位。
在方案12的发明中,优选地,在所述上构件中的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的凸状弯曲部上设置所述定位托架,所述定位托架具有:基准面,其大致水平地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上方,且形成有所述前隔板安装基准孔、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所述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所述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前腿部,其从该基准面的前端向着所述弯曲部向下方延伸,且与所述弯曲部接合;和后腿部,其以从所述基准面的后端向着所述弯曲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与所述前腿部的腿长相比较短地形成,且与所述弯曲部接合,所述基准面由所述前腿部及后腿部支承在所述弯曲部的上方。
在方案13的发明中,优选地,具有发动机罩铰链,其以将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自由转动地与所述一对上构件的后端部连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及所述一对上构件的后端部,在所述上构件中的所述发动机罩铰链与所述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之间形成有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所述一对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所述一对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这四处成为定位所述发动机罩的基准。
在方案14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介于所述上侧横梁与所述发动机罩之间且规定该发动机罩的高度的发动机罩垫;和形成在所述上侧横梁上且与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相比形成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头灯安装孔,所述头灯具有:上部外侧安装片,其从该头灯的后端部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且通过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而被定位;和上部内侧安装片,其从与所述头灯的后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头灯安装孔并载置于所述上侧横梁,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头灯安装孔进行调整。
在方案15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前隔板还具有与所述侧支柱的下端部连结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下横梁,所述上侧横梁从所述侧支柱延伸至所述定位托架,所述上侧横梁的后端部以定位于所述定位托架的状态与该定位托架连结。
在方案16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从所述上构件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金属制的安装托架,所述头灯在该头灯的后端部具有从下部延伸至所述安装托架的下部外侧安装片,所述下部外侧安装片及所述叶子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安装托架连结。
在方案17的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叶子板的上前部利用所述叶子板安装基准孔与所述定位托架连结,所述叶子板的上后部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罩铰链。
发明效果
在方案1的发明中,由树脂形成前隔板的侧支柱。由此,能够谋求前隔板的轻量化。另外,将金属制的上横梁的端部与上侧横梁的前端部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连结。由此,通过将上横梁从上侧横梁的前端部拆卸下来,冷却部(散热器、冷凝器等)的维护检修变得容易。
在此,由金属形成上横梁、上侧横梁。因此,能够确保各横梁的刚性。进一步地,在由上横梁的端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夹着侧支柱的状态下,使上横梁的端部与侧支柱连结。因此,能够由侧支柱牢固地支承上横梁。
在该状态下,在对前隔板(尤其是上横梁)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所输入的冲击载荷导致上横梁和上侧横梁断裂。
因此,能够使输入至上横梁的冲击载荷经由上横梁及上侧横梁传递至上构件。即,能够由上构件来承受输入至上横梁的冲击载荷。因此,通过防止上横梁的断裂,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的撞针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卡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因输入至前隔板的冲击载荷导致发动机罩打开。
进一步地,通过由金属形成上横梁、上侧横梁,能够在各横梁的附近配置排气系统催化剂等高温部件。由此,能够在决定排气系统催化剂等高温部件的配置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在方案2的发明中,上横梁具有横梁主体和连结托架,将横梁主体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另外,通过在端部的下部位形成开口并在开口内收纳侧支柱的上端部,由上横梁及侧支柱形成了上角部。
进一步地,将连结托架与端部的前表面、后表面中的一方接合,并将所接合的连结托架与侧支柱连结。在该状态下,由连结托架的角加强部来覆盖上角部的内表面。
因此,由连结托架(尤其是角加强部)加强上角部,从而能够提高上角部的刚性。由此,在对横梁主体输入了横向载荷的情况下,能够由上角部来承受产生于上角部的弯矩,从而能够提高上横梁的刚性。
通过提高上横梁的刚性,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的撞针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卡定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罩打开。
在此,横向载荷是指沿着横梁主体的车宽方向上的载荷。
进一步地,通过使连结托架从上横梁的横梁主体分割,能够比较自由地形成连结托架的形状。因此,能够使连结托架从横梁主体沿着侧支柱向下方较长地延伸。
通过将该连结托架与侧支柱连结,能够由侧支柱牢固地保持连结托架(即横梁主体的端部)。由此,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的撞针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卡定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抑制发动机罩打开。
在方案3的发明中,在上构件上设有定位托架,并由定位托架在上下方向上对前隔板及发动机罩进行定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保前隔板与发动机罩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
另外,由前隔板支承头灯。即,能够由前隔板在上下方向上对头灯进行高精度的定位。由此,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头灯与发动机罩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管理。
在方案4的发明中,通过在上横梁上形成凹部并在凹部内设置发动机罩锁定装置,能够在凹部内收纳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因此,能够将发动机罩锁定装置与上横梁的前表面相比安装在车身后方侧。
由此,能够使冷却部靠近上横梁侧,从而能够谋求车身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通过在凹部内收纳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在对上横梁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能够由上横梁的前表面来承受所输入的冲击载荷。因此,能够抑制所输入的冲击载荷集中传递至发动机罩锁定装置。由此,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的撞针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卡定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抑制发动机罩打开。
在方案5的发明中,在下横梁上由环状壁形成了引导凹部,并使引导凹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因此,在由前隔板支承车宽方向上形状不同的冷却部的状态下,能够将冷却部的排出部配置在引导凹部上方。由此,能够使引导凹部与车宽方向上形状不同的冷却部对应。
另外,通过由环状壁形成引导凹部,能够由环状壁对引导孔部的周围进行加强。由此,即使在引导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引导孔部,也能通过环状壁进行抑制以使下横梁的强度不会降低。
进一步地,将引导孔部以向着下方缩径的方式形成为漏斗(日语:ロート)状。由此,能够抑制从引导孔部向下方滴落的冷却液向引导孔部的周边飞溅。
在方案6的发明中,具有连结机构,并由连结机构将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连结。进一步地,使连结机构能够伸缩。因此,当在由定位托架使前隔板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在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之间产生了间隙时,能够与间隙对应地使连结机构伸长。
通过利用该连结机构,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确实地连结。
在方案7的发明中,通过在前隔板的下端部、副车架的前端部中的一方上设置调整轴环,并从另一方侧将调整螺栓与调整螺母旋合,能够使调整螺母从调整轴环突出。
即,能够使调整螺母与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对应地突出。
换言之,能够与前隔板的下端部和副车架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对应地使连结机构伸长。
在该状态下,能够将调整螺栓与调整轴环进行螺纹结合。由此,通过只是紧固调整螺栓的简单作业,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确实地连结。
在方案8的发明中,使支承部从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由支承部支承树脂制的侧支柱。因此,能够由支承部加强树脂制的侧支柱。由此,能够使前隔板的刚性和强度提高。
另外,通过由支承部支承树脂制的侧支柱,能够由支承部将树脂制的侧支柱(即前隔板)以稳定的状态进行支承。由此,能够提高由连结机构将前隔板的下端部与伸出片连结时的作业性。
在方案9的发明中,将前隔板的下角部经由连结机构与伸出片连结。因此,能够由伸出片加强前隔板的下角部。由此,能够使前隔板的刚性和强度提高。
在方案10的发明中,将金属制的调整支承板埋设在前隔板内,并使调整支承板具有延展性。进一步地,使调整螺母固定在了该调整支承板上。因此,通过将调整螺栓与调整螺母旋合,能够使调整支承板塑性变形并向副车架的前端部侧位移。
由此,在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之间产生了间隙的情况下,能够与间隙对应地使连结机构伸长。
通过利用该连结机构,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前隔板的下端部与副车架的前端部确实地连结。
在方案11的发明中,上构件上具有定位托架。另外,由定位托架的前隔板安装基准孔对前隔板的后端部进行了定位。进一步地,由定位托架的头灯安装基准孔对头灯的后端部进行了定位。此外,由定位托架的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对叶子板进行了定位。
因此,能够使头灯的后端部向车身后方较长地延伸至前隔板的后端部、并延伸至叶子板。在该状态下,头灯的后端部配置在叶子板与发动机罩之间。通过使头灯加长而能够提高设计(外观)的自由度。
进一步地,将头灯安装基准孔、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形成在定位托架这一个部件上。因此,能够使发动机罩与头灯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并使头灯的后端部与叶子板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
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发动机罩、头灯及叶子板的所谓的安装性,并能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方案12的发明中,由前腿部及后腿部将基准面支承在弯曲部的上方。因此,能够将基准面牢固地支承在弯曲部的上方。换言之,能够提高基准面的支承刚性。由此,能够由基准面牢固地支承多个部件(即前隔板的后端部、头灯的后端部及叶子板)。
另外,从基准面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形成有前腿部,并从基准面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形成有后腿部。因此,通过改变前腿部、后腿部的延伸量,能够很容易地调整前腿部、后腿部的腿长。
由此,能够很容易地调整基准面的高度,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发动机罩、头灯及叶子板的安装性。
在方案13的发明中,能够以一对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一对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这四处为基准来定位发动机罩。因此,例如能够将发动机罩铰链安装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上,以该状态对发动机罩进行定位,并将发动机罩铰链安装于一对上构件的后端部。
由此,能够将发动机罩铰链高精度地安装于安装位置,并能将发动机罩以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与上构件连结。
在方案14的发明中,在头灯的后端部的上部设有上部外侧安装片。由头灯安装基准孔对该上部外侧安装片进行了定位。另外,在与头灯的后端部相比位于内侧的上部设有上部内侧安装片。该上部内侧安装片能够相对于头灯安装孔进行调整。
因此,能够在由头灯安装基准孔将上部外侧安装片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安装头灯。由此,能够在将头灯的后端部高精度地定位后的状态下安装头灯。
这样,通过将头灯的后端部高精度地定位,能够良好地确保发动机罩、头灯及叶子板的安装性。
进一步地,在上侧横梁上载置有上部内侧安装片,由发动机罩垫规定了发动机罩相对于上侧横梁的高度。因此,能够以上侧横梁为基准来决定头灯和发动机罩的高度。由此,能够使发动机罩的前端部与头灯的外观设计线之间的间隙固定,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方案15的发明中,使金属制的上侧横梁的后端部以定位于定位托架的状态与该定位托架连结。因此,即使在树脂制的侧支柱和/或下横梁发生了热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将金属制的上侧横梁高精度地保持在安装位置。
在此,头灯的上部内侧安装片安装于上侧横梁。由此,能够保持为由上侧横梁将头灯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
在方案16的发明中,在上构件的前端部具有金属制的安装托架,并将头灯的下部外侧安装片与安装托架连结。金属制的安装托架与树脂材料相比抑制热变形。由此,能够由安装托架高精度地支承头灯的下部外侧安装片。
进一步地,将叶子板的前端部与安装托架连结。因此,能够将叶子板的前端部及头灯的下部外侧安装片与作为一个部件的安装托架连结。进一步地,安装托架是金属制的部件。
由此,能够使头灯的后端部与叶子板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
在方案17的发明中,将叶子板的上前部与定位托架连结,并将上后部安装于发动机罩铰链。另外,由定位托架对发动机罩进行了定位。进一步地,在发动机罩铰链上安装有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由此,能够以使叶子板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的方式,将叶子板及发动机罩以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车身前下方观察图1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图1的车身前部构造拆卸了发动机罩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2的7部放大图。
图8是图6的8部放大图。
图9是图4的9部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10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右定位托架及右上侧横梁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右定位托架、右上侧横梁及右头灯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13向视图。
图14是表示图6的前隔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4的15-15线剖视图。
图16是图4的16向视图。
图17是图4的17-17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1的由右连结机构将前隔板的右下角部与伸出片连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的19部放大图。
图20是对实施例1的为将右下角部与伸出片连结而使右连结机构伸长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对实施例1的使右连结机构伸长来将右下角部与伸出片连结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图4的22向视图。
图23是图22的23-23线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2的右侧支柱、右上侧横梁及上横梁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对实施例1的将前隔板定位于左右的前侧车架上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对实施例1的将前隔板安装在左右的前侧车架上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以断裂的状态表示实施例1的引导凹部、引导孔部及排出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7的引导凹部及引导孔部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实施例1的由右发动机罩铰链将发动机罩的右侧后端部与右上构件的后端部连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对实施例1的由发动机罩夹具定位发动机罩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1是对实施例1的将发动机罩与左右的上构件经由铰链构件连结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2是图1的32部放大图。
图33是表示实施例1的右叶子板、右头灯及右安装托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图33的右叶子板及右头灯经由右安装托架安装在右上构件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右连结机构的剖视图。
图36是对实施例2的使右连结机构伸长来将右下角部与伸出片连结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右连结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前(Fr)”、“后(Rr)”、“左(L)”、“右(R)”按照从驾驶员的角度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1
对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设置在车辆Ve左右侧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1、设置在左前侧车架11的后端部上的左前柱12、设置在右前侧车架11的后端部上的右前柱12、从下方安装在左前侧车架11及右前侧车架11上的副车架13、和配置在副车架13的车身后方的左右的底板架14。
另外,如图3、图4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从左前柱12(参照图1)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左上构件16、从右前柱12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右上构件16、设置在左右的上构件16上的定位构件17、与左右的前侧车架11及左右的上构件16连结的前隔板21、和支承在前隔板21上的冷却部22。
进一步地,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将前隔板21与副车架13连结的连结构件25(参照图2)、在前隔板21的上方配置发动机罩前端部28a的发动机罩28、和将发动机罩28自由开闭地与左上构件16及右上构件16连结的铰链构件31。
此外,返回至图1,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能够卡定在发动机罩28上的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配置在发动机罩28下方的左头灯36及右头灯37、配置在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左侧部28b下方的左叶子板38、和配置在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下方的右叶子板38。
车身前部构造10是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对右侧的构成部件进行具体说明而省略左侧的构成部件的具体说明。
如图5、图6所示,右前侧车架11以设置在车辆Ve右侧的状态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前端部11a上设有车架安装部41。
右前侧车架11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车架安装部41在前端部11a的前缘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体。
右前侧车架11的后端部11b经由右外伸叉架15与右前柱12(参照图1)接合。
左前侧车架11与右前侧车架11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左前侧车架11的各结构标注与右前侧车架1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在左前侧车架11、右前侧车架11、左底板架14及右底板架14上从下方安装有副车架13。
副车架13具有:配置在车辆Ve左侧的左副车架43、配置在车辆Ve右侧的右副车架44、和架设在左副车架43及右副车架44上的副横梁45。
通过左副车架43、右副车架44及副横梁45,副车架13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H字形。
副车架13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侧部位(尤其是右副车架44)进行说明而省略左侧部位的说明。
副车架13的右副车架44与右底板架14及右前侧车架11连结。
具体来说,右副车架44的后端部44a从下方与右底板架14的前端部14a连结。另外,右副车架44的中央部44b经由右后支承部47从下方与右前侧车架11的中央部11c连结。
此外,右副车架44的前部44c经由右前支承部48从下方与右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
与右副车架44同样地,副车架13的左副车架43与左底板架14及左前侧车架11连结。
由此,在右底板架14及左底板架14的车身前方配置有副车架13。
右前支承部48在右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从下部向着下方延伸。在右前支承部48上支承有前隔板21的右侧支柱87。
如图7、图8所示,右副车架44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状。该右副车架44具有:从右副车架44的前部44c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延长部51、和从延长部51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的伸出片(副车架13的前端部)52。
在伸出片52上由连结构件25的右连结机构27连结有前隔板21的右下端部21a。
返回至图2,右底板架14配置在右副车架13的车身后方、且配置在车室的底板部下侧,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左底板架14是与右底板架14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配置在左副车架13的车身后方,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5、图6所示,右上构件16设置在右前侧车架11的上外侧。右上构件16从右前侧车架11的上方向着车身前方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并在大致中央具有凸状的弯曲部54。
右上构件16的前端部16a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右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
左上构件16与右上构件16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左上构件16的各结构标注与右上构件16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在右上构件16的弯曲部54及左上构件16的弯曲部54上设有定位构件17。定位构件17具有:设置在右上构件16的弯曲部54上的左定位托架18、和设置在左上构件16的弯曲部54上的右定位托架19。
左定位托架18及右定位托架19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定位托架19进行说明而省略左定位托架18的具体说明。
如图9、图10所示,右定位托架19具有:大致水平地配置在弯曲部54上方的基准面56、从基准面56的前端56a向着弯曲部54向下方延伸的前腿部57、和从基准面56的后端56b向着弯曲部54向下方延伸的后腿部58。
基准面56具有: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且大致平坦地形成的平坦面61、和从平坦面61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面62。
如图11所示,平坦面61具有:位于右定位托架19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内侧面61a、位于前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外侧面61b、位于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后内侧面61c、和位于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外侧面61d。
换言之,前内侧面61a形成在右定位托架19的前内侧。前外侧面61b形成在右定位托架19的前外侧。后内侧面61c形成在右定位托架19的后内侧。
在前内侧面61a上形成有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另外,在前外侧面61b上形成有头灯安装基准孔65。进一步地,在后内侧面61c上形成有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
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是对前隔板21的右后端部进行定位的孔(同时参照图5)。具体来说,前隔板21的右后端部是形成前隔板21的一部分的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
即,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具体为后端部78c的上表面78d)从上方载置于平坦面61的前内侧面61a,上表面78d的安装孔85与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重合。在上表面78d的安装孔85及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内插入螺栓68,所插入的螺栓68与螺母69螺纹结合。
由此,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通过前内侧面61a而相对于上下方向被定位,而且通过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而相对于水平方向被定位。
稍后对右上侧横梁78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2所示,头灯安装基准孔65是对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进行定位的孔。具体来说,构成右头灯37的一部分的灯座195的后端部195a由头灯安装基准孔65进行定位。
即,灯座195的后端部195a(具体为上部外侧安装片201)从上方载置于平坦面61的前外侧面61b。上部外侧安装片201的安装孔205与头灯安装基准孔65重合。在上部外侧安装片201的安装孔205及头灯安装基准孔65内插入螺栓71,所插入的螺栓71与螺母72螺纹结合。
由此,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通过前外侧面61b而相对于上下方向被定位,并通过头灯安装基准孔65而相对于水平方向被定位。
稍后对右头灯37进行具体说明。
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是对后述发动机罩夹具181(参照图30)进行定位的孔。在发动机罩夹具181上支承发动机罩28。因此,通过由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对发动机罩夹具181进行定位,能够将发动机罩28(参照图3)与发动机罩夹具181一起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进行定位。
由此,在将发动机罩28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将发动机罩28安装在左上构件16(参照图3)及右上构件16上。
稍后对发动机罩28、发动机罩夹具181进行具体说明。
此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如后所述也用于前隔板21的定位。
伸出面62从平坦面61的外侧边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同时参照图10)。换言之,伸出面62形成在右定位托架19的后外侧。在伸出面62上形成有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同时参照图10)。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是对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进行定位的孔。
即,在伸出面62上从上方载置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的上前安装片222,上前安装片222的安装孔231与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重合。在上前安装片222的安装孔231及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内插入螺栓73,所插入的螺栓73与螺母74螺纹结合。
由此,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通过伸出面62而相对于上下方向被定位,并通过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而相对于水平方向被定位。
稍后对右叶子板38进行具体说明。
这样,由右定位托架19的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对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进行定位。另外,由右定位托架19的头灯安装基准孔65对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进行定位。进一步地,由右定位托架19的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对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进行定位。
因此,能够使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向车身后方延伸至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且向车身后方较长地延伸至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
在该状态下,在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与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参照图1)之间配置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通过使右头灯37向车身后方延伸加长,能够提高设计(外观)的自由度。
进一步地,头灯安装基准孔65、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及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形成在右定位托架19这一个部件上。因此,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与右头灯37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且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与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
由此,如图1所示,能够良好地确保发动机罩28、右头灯37及右叶子板38的所谓的安装性,并能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如图10、图13所示,在右定位托架19的基准面56上形成有前腿部57及后腿部58。前腿部57从基准面56的前端56a向着弯曲部54向下方延伸,且下端部57a沿着弯曲部54的表面向车身前方侧伸出。在弯曲部54的表面上接合前腿部57的下端部57a。
后腿部58从基准面56的后端56b向着弯曲部54向下方延伸,且下端部58a沿着弯曲部54的表面向车身后方侧伸出。后腿部58与前腿部57的腿长相比较短地形成。在弯曲部54的表面上接合后腿部58的下端部58a。
通过将前腿部57的下端部57a及后腿部58的下端部58a接合于弯曲部54的表面,从而由前腿部57及后腿部58将基准面56以大致水平的状态支承在弯曲部54上方。
这样,通过由前腿部57及后腿部58这两个腿部将基准面56支承在弯曲部54的上方,能够将基准面56牢固地支承在弯曲部54的上方。换言之,能够提高基准面56的支承刚性。
由此,如图11、图12所示,能够由基准面56牢固地支承多个部件。具体来说,由基准面56支承的多个部件是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及右叶子板38的上前部38b。
返回至图10、图13,从基准面56的前端56a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前腿部57,并从基准面56的后端56b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后腿部58。因此,通过改变前腿部57、后腿部58的延伸量,能够很容易地调整前腿部57、后腿部58的腿长。
由此,能够很容易地调整基准面56的高度,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发动机罩28、右头灯37及右叶子板38的安装性。
如图6所示,在左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及右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上安装有前隔板21。
进一步地,在左定位托架18上连结有前隔板21的左上侧横梁77。同样地,在右定位托架19上连结有前隔板21的右上侧横梁78。
前隔板21具有:与左前侧车架11及右前侧车架11的各车架安装部41连结的树脂制的隔板部76、将隔板部76与左定位托架18连结的金属制的左上侧横梁77、将隔板部76与右定位托架19连结的金属制的右上侧横梁78、和连结左上侧横梁77及右上侧横梁78的金属制的上横梁79。
此外,左上侧横梁77、右上侧横梁78及上横梁79具体由钢材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14、图15所示,前隔板21具有:一体地形成在隔板部76的下横梁88上的左下支承部81及右下支承部82、和设置在上横梁79上的左上支承部83及右上支承部84。
由左上支承部83及右上支承部84支承冷却部22的散热器23的上端部。由左下支承部81及右下支承部82支承散热器23的下端部。
该前隔板21由各构成部件汇总成一体而模块化。
左上支承部83及右上支承部84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上支承部84进行说明而省略左上支承部83的说明。
左下支承部81及右下支承部82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下支承部82进行说明而省略左下支承部81的说明。
隔板部76具有:与左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参照图6)连结的树脂制的左侧支柱86、与右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连结的树脂制的右侧支柱87、和与左侧支柱86的下端部86a及右侧支柱87的下端部87a连结的树脂制的下横梁88。
左侧支柱86、右侧支柱87及下横梁88(即隔板部76)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这样,通过使隔板部76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能够谋求前隔板21的轻量化。
返回至图6、图7,右侧支柱87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一体地形成有支柱安装部91。支柱安装部91与右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对应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体。
支柱安装部91的四角与车架安装部41的四角通过螺栓93、螺母94(参照图26)而被连结。
由此,右侧支柱87的大致中央从车身前方侧与右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且右侧支柱87垂直配置。
在该状态下,右侧支柱87的下半部87b由右前支承部48从车身后方侧进行支承。右侧支柱87是树脂制的部件,右前支承部48是金属制(具体为钢制)的部件。进一步地,右前支承部48的上端部48a与右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且下端部48b与右副车架44的前部44c连结。
即,右前支承部48是刚性高的部件。由此,右侧支柱87的下半部87b由右前支承部48进行加强。
左侧支柱86与右侧支柱87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左侧支柱86的各构成部位标注与右侧支柱87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与右侧支柱87同样地,在左侧支柱86的大致中央与右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的状态下,左侧支柱86的下半部86b由左前支承部49从车身后方侧进行支承。由此,左侧支柱86的下半部86b由左前支承部49进行加强。
这样,右侧支柱87的下半部87b由右前支承部48进行加强,左侧支柱86的下半部86b由左前支承部49进行加强。由此,能够使隔板部76(即前隔板21)的刚性和强度提高。
如图14所示,在右侧支柱87的下端部87a上一体地形成有下横梁88的右端部88a,在左侧支柱86的下端部86a上一体地形成有下横梁88的左端部88b。在该状态下,下横梁88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冷却部22(参照图4、图16)的下方。
如图16所示,下横梁88具有:形成在冷却部22的散热器23中的左下部23b下方的引导凹部95、和在引导凹部95的底部97开口的漏斗(日语:ロート)状的引导孔部99。稍后对引导凹部95及引导孔部99进行具体说明。
返回至图14,下横梁88的右端部88a及右侧支柱87的下端部87a在交叉的状态下连结。由此,在隔板部76的右下端部(即前隔板21的右下端部21a)通过右端部88a及下端部87a而形成有右下角部101。
即,右下角部101是前隔板21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
如图7所示,在右下角部101的下方配置副车架13(具体为右副车架44)的伸出片52。即,通过使右副车架44的伸出片52从延长部51向着车宽方向内侧伸出,而在右下角部101的下方配置伸出片52。右下角部101经由连结构件25的右连结机构27(同时参照图19)与伸出片52连结。
另外,如图2所示,与右下角部101同样地,隔板部76的左下角部102也经由连结构件25的左连结机构26与左侧副车架43的伸出片52连结。
与右下角部101同样地,左下角部102是前隔板21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
在此,如上所述,右侧支柱87的下半部87b由右前支承部48进行加强,左侧支柱86的下半部86b由左前支承部49(参照图6)进行加强。因此,树脂制的右侧支柱87和左侧支柱86(即前隔板21)由右前支承部48和左前支承部49以稳定的状态进行支承。
由此,能够提高由右连结机构27将前隔板21的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连结、以及由左连结机构26将左下角部102与伸出片52连结时的作业性。
如图2、图17所示,前隔板21通过连结构件25而与副车架13连结。连结构件25具有:将左下角部102与伸出片52连结的左连结机构26、和将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连结的右连结机构27。
在此,连结构件25的左连结机构26及右连结机构27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连结机构27进行说明而省略左连结机构26的说明。
如图18、图19所示,右连结机构27具有:通过嵌件成型埋设在右下角部101内的调整轴环(adjust collar)134、以能够突出没入的方式与调整轴环134卡合的调整螺母135、和使调整螺母135从调整轴环134突出的调整螺栓136。
调整轴环134具有嵌件成型在右下角部101内、且在内部开口的大径的第一轴环内螺纹(调整轴环的内螺纹)134a及小径的第二轴环内螺纹134b。
调整螺母135具有:以能够与第一轴环内螺纹134a旋合的方式形成的螺母外螺纹135a、形成在贯穿孔135b内的螺母内螺纹(调整轴环的内螺纹)135c、和形成在下端部的凸缘137。
通过使螺母外螺纹135a与第一轴环内螺纹134a旋合,从而调整螺母135以能够突出没入的方式与调整轴环134卡合。
调整螺栓136使轴部138以能够在贯穿孔135b中贯穿的方式延伸,并具有形成在顶端部138a的外螺纹136a。外螺纹136a以能够与调整螺母135的螺母内螺纹135c及调整轴环134的第二轴环内螺纹134b旋合的方式形成。
接着,基于图20、图21对由右连结机构27将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连结的作业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20(a)所示,将调整螺栓136的外螺纹136a从伸出片52的下方如箭头A那样插入至调整螺母135的螺母内螺纹135c,并将外螺纹136a如箭头B那样与螺母内螺纹135c旋合。
如图20(b)所示,通过将调整螺栓136的外螺纹136a与调整螺母135的螺母内螺纹135c旋合,从而调整螺母135从调整轴环向伸出片52侧如箭头C那样突出。
如图21(a)所示,通过使调整螺母135如箭头C那样突出,从而调整螺母135的凸缘137与伸出片52抵接。在该状态下,使调整螺栓136如箭头B那样继续旋转。
如图21(b)所示,将调整螺栓136的外螺纹136a与调整轴环134的第二轴环内螺纹134b螺纹结合。因此,在使调整螺母135介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与伸出片52之间的间隙S1内的状态下,调整螺栓136与调整轴环134连结。由此,能够由右连结机构27将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确实地连结。
这样,通过使调整螺母135的凸缘137与伸出片52抵接,能够使调整螺母135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和伸出片52之间的间隙S1对应地突出。
换言之,能够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和伸出片52之间的间隙S1对应地使右连结机构27伸长。进一步地,能够在使右连结机构27伸长后的状态下,将调整螺栓136的外螺纹136a与调整轴环134的第二轴环内螺纹134b螺纹结合。
由此,通过只是将调整螺栓136紧固的简单作业,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确实地连结。
另外,返回至图19,通过使隔板部76的右下角部101经由右连结机构27与伸出片52连结,能够由伸出片52加强右下角部101。由此,能够由伸出片52提高隔板部76(即前隔板21)的刚性和强度。
如图22、图23所示,在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埋设有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的一部分78b。因此,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一体连结。
如图9、图14所示,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连结,后端部78c与右定位托架19连结。右上侧横梁78从前端部78a向车身后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弓形(弯曲形)。该右上侧横梁78以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的方式形成,并且下方开口。
由右上侧横梁78形成前隔板21的右侧上端部。另外,如上所述,由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形成前隔板21的右侧的后端部(即右后端部)。
如图10、图11所示,在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具有上表面78d,并在上表面78d上形成有安装孔85。如前所述,上表面78d载置于右定位托架19的基准面56(具体为平坦面61的前内侧面61a)。在该状态下,由螺栓68、螺母69连结于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
即,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在右定位托架19的前内侧面61a上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被定位的状态连结。
返回至图6,左上侧横梁77与右上侧横梁78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左上侧横梁77的各构成部位标注与右上侧横梁78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由左上侧横梁77形成前隔板21的左侧上端部。另外,由左上侧横梁77的后端部77b形成前隔板的左侧的后端部(即左后端部)。
左上侧横梁77的后端部77b中的上表面77c载置于左定位托架18的前内侧面61a上,并通过螺栓68、螺母69(未图示)连结于前隔板安装基准孔64。
即,左上侧横梁77的后端部77b在左定位托架18的前内侧面61a上以被定位的状态连结。
这样,金属制的右上侧横梁78的后端部78c在右定位托架19的前内侧面61a上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被定位的状态连结。同样地,金属制的左上侧横梁77的后端部77b在左定位托架18的前内侧面61a上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被定位的状态连结。
因此,即使在树脂制的隔板部76(具体为树脂制的右侧支柱87、左侧支柱86、下横梁88)发生了热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将金属制的右上侧横梁78及左上侧横梁77高精度地保持在安装位置上。
如上所述,由右上侧横梁78形成前隔板21的金属制的右侧上端部。另外,由左上侧横梁77形成前隔板21的金属制的左侧上端部。即,能够将前隔板21的右侧上端部和左侧上端部高精度地保持在安装位置上。
在此,如图5、图12所示,右头灯37的上部内侧安装片202以载置于金属制的右上侧横梁78的状态进行安装。同样地,左头灯36的上部内侧安装片202以载置于金属制的左上侧横梁77的状态进行安装。
因此,右头灯37通过右上侧横梁78而保持为相对于上下方向进行了高精度定位的状态。同样地,左头灯36通过左上侧横梁77而保持为相对于上下方向进行了高精度定位的状态。
另外,如前所述,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通过右定位托架19的前外侧面61b而保持为相对于上下方向进行了高精度定位的状态。同样地,左头灯36的后端部36a通过左定位托架18的前外侧面61b而保持为相对于上下方向进行了高精度定位的状态。
由此,返回至图1,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右头灯37与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之间的间隙管理。同样地,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左头灯36与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左侧部28b之间的间隙管理。
如图14、图24所示,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及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由金属制的上横梁79进行连结。
上横梁79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主体104、形成在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的前表面104d上的左连结部105、与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的后表面104e接合的左连结托架(未图示)、形成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的前表面104d上的右连结部107、和与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的后表面104e接合的右连结托架108。
左连结部105及右连结部107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连结部107进行说明而省略左连结部105的说明。
另外,左连结托架及右连结托架108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连结托架108进行说明而省略左连结托架的说明。
横梁主体104由上表面104c、前表面104d、后表面104e及下表面104f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该横梁主体104具有:形成在车宽方向中央的横梁凹部111、形成在左端部104a的左开口(未图示)、和形成在右端部104b的右开口112。
此外,左开口及右开口112是大致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开口112进行说明而省略左开口的说明。
如图23、图24所示,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中的上表面104c在右侧支柱87上方而从上方与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重合。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栓114、螺母115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进行连结。
另外,如前所述,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的一部分78b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埋设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因此,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经由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以自由拆装的方式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连结。
返回至图14,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中的上表面104c在左侧支柱86上方而从上方与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重合,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栓116、螺母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进行连结。
另外,与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的一部分78b(参照图23)同样地,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的一部分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埋设于左侧支柱86的上端部86c。因此,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经由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以自由拆装的方式与左侧支柱86的上端部86c连结。
这样,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与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连结。另外,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与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连结。
因此,上横梁79与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及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以自由拆装的方式连结。
另外,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经由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与左侧支柱86的上端部86c连结。同样地,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经由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连结。在该状态下,横梁主体104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
在该横梁主体104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横梁凹部111。
横梁凹部111通过使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向着车身后方呈凹状形成而使底部113与前表面104d相比配置在车身后方。在横梁凹部111的底部113安装有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
因此,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收纳在横梁凹部111内,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具体为装置主体117)与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相比配置在车身后方。
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具有:安装在横梁凹部111的底部113的装置主体117、设置在装置主体117上的锁闩(latc)118、和解除锁闩118及撞针121(参照图1)的卡定状态的操作杆119。
通过在锁闩118上卡定发动机罩28的撞针121而将发动机罩28保持在关闭位置上。
通过在横梁凹部111内收纳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而使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的装置主体117与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相比安装在车身后方侧。因此,在从车身前方对上横梁79输入了冲击载荷F1的情况下,能够由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来承受所输入的冲击载荷F1。
通过由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承受冲击载荷F1,能够抑制所输入的冲击载荷F1集中传递至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由此,发动机罩28的撞针121(参照图1)保持为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的锁闩118卡定的状态,能够良好地抑制发动机罩28打开。
如图22、图24所示,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形成有右开口112。另外,在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参照图14)形成有左开口。
右开口112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形成于横梁主体104的下表面104f和后表面104e的下端。在右开口112内收纳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
在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收纳于右开口112内的状态下,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及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以交叉的方式配置。
由此,由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及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形成右上角部123。
如图23、图24所示,右连结部107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从前表面104d的下边向着下方伸出。该右连结部107在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处与前表面(以下称为上前表面)87d接触。
在右连结部107与上前表面87d接触的状态下,右连结部107通过螺栓125、螺母126而与上前表面87d连结。
另外,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的后表面104e上接合有右连结托架108。右连结托架108具有:将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及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连结的托架主体127、和形成在托架主体12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角加强部128。由角加强部128覆盖右上角部123的内表面123a(参照图22)。
托架主体127具有托架上部127a和托架下部127b。托架上部127a是能够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处与后表面104e接触的部位。托架下部127b是能够在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处与后表面87e接触的部位。
通过托架上部127a及托架下部127b,托架主体127形成为大致L字形。
托架上部127a与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的后表面104e以相接触的状态接合。另外,托架下部127b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的后表面87e以相接触的状态由螺栓131、螺母132进行连结。因此,托架主体127安装在右上角部123的后表面。
沿着该托架主体127的内边形成有角加强部128。角加强部128具有上加强部位128a和下加强部位128b。上加强部位128a是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处与后下表面104g接触的部位。下加强部位128b是在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处与内上表面87f接触的部位。
通过上加强部位128a及下加强部位128b,角加强部128形成为大致L字形。另外,由横梁主体104的后下表面104g及右侧支柱87的内上表面87f形成右上角部123(参照图22)的内表面123a。
在托架主体127安装于右上角部123的后表面的状态下,角加强部128与右上角部123的内表面123a接触。即,右上角部123的内表面由角加强部128从车宽方向内侧进行覆盖。
因此,如图22所示,右上角部123由右连结托架108的角加强部128进行加强,从而提高了右上角部123的刚性。由此,在对横梁主体104输入了横向载荷F2的情况下,产生于右上角部123的弯矩M1由右上角部123支承,从而提高了上横梁79的刚性。
在此,横向载荷F2是指沿着横梁主体104的车宽方向上的载荷。
通过提高上横梁79的刚性,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28(参照图1)的撞针121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卡定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罩28打开。
如图14、图22所示,右连结部107与右侧支柱87的上前表面87d连结。另外,右连结托架108的托架上部127a与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的后表面104e接合。该右连结托架108在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处与后表面87e连结。
另外,由右连结部107、右连结托架108及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形成了上横梁79的右端部79b。
因此,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由上横梁79的右端部79b(具体为右连结部107及右连结托架108)夹持。在该状态下,上横梁79的右端部79b与右侧支柱87的上端部87c连结。由此,上横梁79的右端部79b由右侧支柱87牢固地支承。
同样地,上横梁79的左端部79a由左侧支柱86牢固地支承。
在此,通过使上横梁79、左上侧横梁77和右上侧横梁78由金属形成,确保了各横梁79、77、78的刚性。因此,如图4所示,在对前隔板21(尤其是上横梁79)从车辆前方输入了冲击载荷F1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所输入的冲击载荷F1导致上横梁79、左上侧横梁77和右上侧横梁78断裂。
由此,能够使输入至上横梁79的冲击载荷F1经由右上侧横梁78传递至右上构件16,并经由左上侧横梁77传递至左上构件16。
即,能够由右上构件16及左上构件16来支承输入至上横梁79的冲击载荷F1。
这样,通过防止基于冲击载荷F1导致的上横梁79的断裂,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28的撞针121(参照图1)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卡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因输入至前隔板21的冲击载荷F1导致发动机罩28(参照图1)打开。
进一步地,返回至图24,横梁主体104和右连结托架108由分体部件形成。这样,通过使右连结托架108从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分割,能够比较自由地形成右连结托架108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右连结托架108从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沿着右侧支柱87向下方较长地延伸。
通过将该右连结托架108与右侧支柱87连结,能够由右侧支柱87牢固地保持右连结托架108(即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由此,能够保持为使发动机罩28的撞针121(参照图1)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卡定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抑制发动机罩28(参照图1)打开。
如图6、图14所示,上横梁79的左端部79a与左侧支柱86连结,上横梁79的右端部79b与右侧支柱87连结,由此,由上横梁79封闭了隔板部76的上开口。
因此,通过隔板部76及上横梁79,前隔板21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部。
在此,上横梁79以自由拆装的方式与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及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连结。
由此,通过将上横梁79从右上侧横梁78的前端部78a及左上侧横梁77的前端部77a拆卸下来,冷却部22(参照图4)的维护检修变得容易。
进一步地,上横梁79、右上侧横梁78及左上侧横梁77由金属形成。因此,能够在上横梁79、右上侧横梁78及左上侧横梁77的附近配置排气系统催化剂等高温部件。
由此,能够在决定排气系统催化剂等高温部件的配置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接着,基于图25、图26来说明利用左定位托架18和右定位托架19将前隔板21安装到左前侧车架11及右前侧车架11上的作业步骤。
如图25所示,使定位夹具141的右定位销142贯穿插入右定位托架19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内。进一步地,使定位夹具141的左定位销143贯穿插入左定位托架18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内。
由此,定位夹具141相对于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被定位。即,定位夹具141的夹具支承部144(具体为夹具支承部144的夹具支承孔145)相对于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被定位。
在该状态下,使隔板夹具146的连结杆147贯穿插入夹具支承部144的夹具支承孔145内。由此,隔板夹具146与夹具支承部144连结,从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被定位。
在此,前隔板21的各构成部件汇总成一体而模块化。该前隔板21以定位在隔板夹具146上的状态由其预先支承。
如图26所示,通过使隔板夹具146的连结杆147贯穿插入夹具支承部144的夹具支承孔145内,而将前隔板21与隔板夹具146一起相对于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定位在安装位置上。
即,右侧支柱87的支柱安装部91定位在与右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对应的安装位置上。另外,左侧支柱86的支柱安装部91定位在与左前侧车架11的车架安装部41对应的安装位置上。
在该状态下,将右侧的支柱安装部91的四角与右侧的车架安装部41(同时参照图25)的四角由螺栓93、螺母94进行连结。同样地,将左侧的支柱安装部91的四角与左侧的车架安装部41(同时参照图25)的四角由螺栓93、螺母94进行连结。
由此,将前隔板21安装到左前侧车架11及右前侧车架11上的作业步骤结束。
这样,利用右定位托架19和左定位托架18的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定位了前隔板21。由此,能够在右前侧车架11和左前侧车架11的各车架安装部41上将前隔板21以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进行安装。
进一步地,通过使前隔板21模块化而能够由隔板夹具146很容易地进行定位。
由此,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前隔板21很容易地组装到右前侧车架11和左前侧车架11的各车架安装部41(即车身)上。
返回至图4,在前隔板21的车身前方设有冷却部22。作为一例,冷却部22具有散热器23和冷凝器24。
散热器23是用于将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过外部空气(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冷凝器24例如将空调用的制冷剂气体冷却并液化。
如图16、图27所示,散热器23在左下背面23a上具有排出部151。排出部151具有:从左下背面23a向车身后方突出的排出管部152、封闭排出管部152的后端部152a的盖153、和形成在排出管部152的后下部152b上的排出孔154。
排出管部152的顶端部152c与散热器23的内部连通。由此,当基于散热器23进行热交换时,在散热器23内部生成的水(冷却液、散热液)155经由排出管部152及排出孔154向散热器23的下方如箭头那样排出。
如图4、图15所示,散热器23具有:从左下部(冷却部的下端部)23b向下方突出的左下杆157、从右下部(冷却部的下端部)23c向下方突出的右下杆、从左上部(冷却部的上端部)23d向上方突出的左上杆161、和从右上部(冷却部的上端部)23e向上方突出的右上杆162。
如图14、图27所示,在隔板部76的下横梁88上一体地形成有左下支承部81及右下支承部82。
左下支承部81具有:形成在下横梁88的左端部88b的车身前方部位上的支承凹部164、形成在支承凹部164的底部164a的杆凹部165、和嵌入于杆凹部165的下固定部166。
下固定部166是在中央形成有贯穿孔167的橡胶制部件。通过在下固定部166的贯穿孔167内从上方贯穿插入散热器23的左下杆157,而由下固定部166支承散热器23的左下部23b。
右下支承部82与左下支承部81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右下支承部82的各结构标注与左下支承部8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由右下支承部82的下固定部166支承散热器23的右下部。
即,由左下支承部81及右下支承部82支承散热器23的下端部。
另外,在前隔板21的上横梁79(具体为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设有左上支承部83。同样地,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设有右上支承部84。
返回至图15,左上支承部83具有支承托架171和上固定部172。支承托架171通过垂直部及水平部而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支承托架171的垂直部由螺栓168、螺母169安装在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的前表面104d上。
另外,在支承托架171的水平部上形成有安装孔。通过在安装孔内安装上固定部172,而将上固定部172安装在支承托架171的水平部上。
上固定部172是在中央形成有贯穿孔的橡胶制部件。通过在上固定部172的贯穿孔内从下方贯穿插入散热器23的左上杆161,而由上固定部172支承散热器23的左上部23d。
如图4、图14所示,右上支承部84与左上支承部83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右上支承部84的各结构标注与左上支承部83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由右上支承部84的上固定部172(未图示)支承散热器23的右上部23e。即,由左上支承部83及右上支承部84支承散热器23的上端部。
如图14、图15所示,散热器23的下端部由左下支承部81及右下支承部82支承。另外,散热器23的上端部由左上支承部83及右上支承部84支承。由此,散热器23(即冷却部22)配置在上横梁79的车身前方侧(同时参照图4)。
在此,如前所述,在上横梁79的横梁主体104上形成有横梁凹部111,并在横梁凹部111内设有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
因此,在横梁凹部111内收纳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具体为装置主体117)与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相比安装在车身后方侧。由此,能够使冷却部22靠近上横梁79侧,从而能够谋求车身前部构造10(即车身)的小型化。
另外,在散热器23(即冷却部22)配置于上横梁79的车身前方侧的状态下,散热器23的排出部151(尤其是排出孔154)配置在左下支承部81的车身后方。在排出孔154的下方形成有下横梁88的引导凹部95(同时参照图27)。
如图28所示,引导凹部95具有:以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内部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环状壁96、和设置在环状壁96的下端部的底部97。通过环状壁96及底部97,引导凹部95形成为截面大致凹状。
通过由环状壁96形成引导凹部95,从而由环状壁96对引导孔部99的周围进行加强。由此,即使在引导凹部95的底部97形成有引导孔部99,也能通过环状壁96进行抑制以使下横梁88的强度不会降低。
在引导凹部95的底部97形成有引导孔部99。
引导孔部99是从底部97向着下方延伸的筒状部件,其上端部99a在底部97开口,且下端部99b向着下方开口。该引导孔部99以孔径从引导孔部99的大致中央99c向着下端部99b逐渐缩小的方式形成为漏斗(日语:ロート)状(同时参照图27)。
返回至图27,由引导凹部95承接从散热器23的排出孔154向下方排出的水(冷却液)155。能够将由引导凹部95接到的水155从引导孔部99向下横梁88的下方如箭头那样排出。
引导孔部99的孔径以向着下方逐渐缩小的方式形成为漏斗状。由此,能够抑制从引导孔部99的下端部99b向下方排出的水155向引导孔部99的周边飞溅。
如图16所示,引导凹部95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同时参照图28)。因此,能够使引导凹部95与车宽方向上形状不同的冷却部22(具体为散热器23)对应。
即,在由前隔板21支承车宽方向上形状不同的散热器23的情况下,散热器23的排出孔154(参照图15、图27)在车宽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引导凹部95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在车宽方向上移动后的排出孔154配置在引导凹部95的上方。
因此,即使在由前隔板21支承车宽方向上形状不同的散热器23的情况下,也能由引导凹部95承接从散热器23的排出孔154排出的水155并将其从引导孔部99向下横梁88的下方排出。
返回至图3,在前隔板21(具体为上横梁79)的上方配置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前端部28a。该发动机罩28通过铰链构件31而以自由开闭的方式与左上构件16及右上构件16连结。
铰链构件31具有:设置在左上构件16的后端部的左发动机罩铰链32(参照图4)、和设置在右上构件16的后端部的右发动机罩铰链33。
发动机罩28具有:配置在上横梁79上方的发动机罩前端部28a、配置在左上构件16后半部及左上侧横梁77的上方的发动机罩左侧部28b、配置在右上构件16后半部及右上侧横梁78的上方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和配置在罩板(cowl)上方的发动机罩后端部28d。
如图29所示,在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后端部28f上安装有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铰链臂175。另外,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铰链托架176安装在右上构件16的后端部16b上。铰链臂175经由连结轴177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该铰链托架176连结。
如图3、图4所示,在发动机罩左侧部28b的后端部28e上安装有左发动机罩铰链32的铰链臂175。另外,左发动机罩铰链32的铰链托架176安装在左上构件16的后端部16b上。铰链臂175经由连结轴177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该铰链托架176连结。
因此,发动机罩28的后端部28d(具体为发动机罩左侧部28b的后端部28e、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后端部28f)与左上构件16及右上构件16的各后端部16b经由铰链构件3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由此,发动机罩28由铰链构件31以沿上下方向自由开闭的方式支承。
另外,在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前端部28a中,在车宽方向中央的背面上安装有撞针121。撞针121在发动机罩28配置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与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的锁闩118卡定。
由此,发动机罩28由发动机罩锁定装置35保持于关闭位置。
接着,基于图30、图31来说明将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后端部28d经由铰链构件31与左上构件16及右上构件16的各后端部16b连结的作业步骤。
如图30所示,在发动机罩28中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后端部28f上安装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铰链臂175。另外,在发动机罩28中的发动机罩左侧部28b的后端部28e上安装左发动机罩铰链32的铰链臂175。
在该状态下,将发动机罩28载置于发动机罩夹具181。发动机罩夹具181具有:能够载置发动机罩28的夹具主体182、和从夹具主体182向下方突出的多个定位销183~186。
多个定位销183~186由左前定位销(第一定位销)183、右前定位销(第一定位销)184、左后定位销(第二定位销)185、及右后定位销(第二定位销)186这四根构成。
右前定位销184贯穿插入至右定位托架19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内。另外,左前定位销183贯穿插入至左定位托架18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内。
进一步地,右后定位销186贯穿插入至右上构件16的发动机罩后定位孔(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188内。另外,左后定位销185贯穿插入至左上构件16的发动机罩后定位孔(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189内。
右上构件16的发动机罩后定位孔188在右发动机罩铰链33与右定位托架19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之间形成于右上构件16的上表面。
左上构件16的发动机罩后定位孔189在左发动机罩铰链32与左定位托架18的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66之间形成于左上构件16的上表面。
由此,发动机罩28与发动机罩夹具181一起通过四根定位销183~186和四处基准孔66、66、188、189而在水平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于安装位置。
另外,在右定位托架19的后内侧面61c上载置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背面。同样地,在左定位托架18的后内侧面61c上载置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左侧部28b的背面。
由此,发动机罩28通过右定位托架19的后内侧面61c及左定位托架18的后内侧面61c而在上下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于安装位置。
如图31所示,在发动机罩28于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定位后的状态下,将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铰链托架176安装于右上构件16的后端部16b。因此,能够将铰链托架176高精度地安装于后端部16b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地,将左发动机罩铰链32的铰链托架176安装于左上构件16的后端部16b。因此,能够将铰链托架176高精度地安装于后端部16b的安装位置。
由此,能够将发动机罩28在右上构件16及左上构件16上以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进行连结。
在此,返回至图3,由右定位托架19及左定位托架18将前隔板21的上端部(即右上侧横梁78及左上侧横梁77)在上下方向上定位。
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保前隔板21与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前端部28a之间的间隔。
另外,在右上侧横梁78上安装右头灯37。同样地,在左上侧横梁77上安装左头灯36。即,由前隔板21的上端部支承左头灯36及右头灯37。
如前所述,前隔板21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因此,左头灯36及右头灯37通过前隔板21的上端部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
由此,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左头灯36与发动机罩左侧部28b之间的间隙管理、和右头灯37与发动机罩右侧部28c之间的间隙管理。
另外,在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上设有右发动机罩垫192。右发动机罩垫192在发动机罩28关闭的状态下介于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与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前端部之间(参照图17)。因此,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高度位置通过右发动机罩垫192而相对于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被定位,并被规定为基准位置。
与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同样地,在左上侧横梁77的上表面上也设有左发动机罩垫191。因此,发动机罩左侧部28b的前端部的高度位置通过左发动机罩垫191而相对于左上侧横梁77的上表面被定位,并被规定为基准位置。
如图32所示,在发动机罩28的下方且是前隔板21的车身前方配置有左头灯36(参照图3)及右头灯37。
右头灯37及左头灯36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以下对右头灯37进行具体说明,而对左头灯36的各构成部位标注与右头灯37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返回至图12,右头灯37具有:安装在右上侧横梁78、右上构件16的右定位托架19上的灯座195、设置在灯座195上的照射部196、和覆盖照射部196的透镜197。
灯座195具有:设置在后端部195a的后上部(头灯后端部的上部)195b上的上部外侧安装片201、设置在与后上部195b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上部(与头灯后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195c上的上部内侧安装片202、和设置在后端部195a的后下部195d上的下部外侧安装片203。
上部外侧安装片201是从灯座195的后上部195b向着车身后方延伸至右定位托架19的前外侧面61b、且从上方载置于前外侧面61b的部位。在上部外侧安装片201上形成有安装孔205。
在上部外侧安装片201载置于右定位托架19的前外侧面61b的状态下,上部外侧安装片201的安装孔205相对于前外侧面61b的头灯安装基准孔65配置在同轴上。
通过在安装孔205及头灯安装基准孔65内插入螺栓71并使其与螺母72螺纹结合,而将上部外侧安装片201以定位在右定位托架19的前外侧面61b上的状态进行安装。
上部内侧安装片202是从灯座195的内上部195c向着车身后方延伸至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且从上方载置于内上表面78e的部位。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是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中的与头灯安装基准孔65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
在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上形成有头灯安装孔207。另一方面,在上部内侧安装片202上形成有安装孔208。安装孔208以相对于头灯安装孔207而孔径较大的方式形成。因此,容许上部内侧安装片202相对于头灯安装孔207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上部内侧安装片202载置于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在该状态下,安装孔208以相对于右上侧横梁78的头灯安装孔207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
在安装孔208及头灯安装孔207内插入螺栓211,并使其与螺母212螺纹结合。由此,上部内侧安装片202安装于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
在此,安装孔208的孔径相对于头灯安装孔207较大地形成。因此,在将上部内侧安装片202安装于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时,能够将上部内侧安装片202相对于头灯安装孔207沿水平方向进行调整。即,能够在通过头灯安装基准孔65将上部外侧安装片201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安装灯座195。
由此,能够在灯座195(即右头灯37)的后端部195a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下安装右头灯37。
在该状态下,如前所述,图32所示的发动机罩28的发动机罩右侧部28c和右叶子板38被高精度地定位。
因此,通过将灯座195的后端部195a(参照图12)高精度地定位,能够良好地确保发动机罩28和右叶子板38相对于右头灯37(尤其是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的安装性。
另外,返回至图12,上部内侧安装片202载置于右上侧横梁78的内上表面78e(即上表面)。由此,能够将右头灯37相对于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以在上下方向上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进行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32所示,在关闭了发动机罩28的状态下,右头灯37配置于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下方。如前所述,发动机罩28被规定为通过右发动机罩垫192(参照图3、图17)将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相对于右上侧横梁78的上表面进行了定位的状态。
即,以右上侧横梁78(参照图12)的上表面为基准来决定右头灯37和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使发动机罩右侧部28c与右头灯37的外观设计线之间的间隙固定,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如图33所示,下部外侧安装片203从灯座195的后下部195d向着车身后方延伸至右安装托架215。在下部外侧安装片203上形成有安装孔213。
右安装托架215是从右上构件16的前端部16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金属制(具体为钢制)的托架。在右安装托架215的上部215a上形成有灯安装孔216及叶子板安装孔217。
下部外侧安装片203从车宽方向内侧与右安装托架215接触。在该状态下,安装孔213相对于右安装托架215的灯安装孔216配置在同轴上。
在灯安装孔216及安装孔213内插入螺栓218,并使其与螺母219螺纹结合。由此,下部外侧安装片203安装于右安装托架215的上部215a。
金属制的右安装托架215与树脂材料相比抑制热变形。由此,右头灯37的下部外侧安装片203由右安装托架215高精度地支承。
如图34所示,在右安装托架215的上部215a安装有右叶子板38的前端部38a。右叶子板38具有:形成于前端部38a的前安装片221、形成于上前部38b的上前安装片222(参照图12、图33)、和形成于上后部38c的上后安装片223(参照图29)。
返回至图33,在右叶子板38的前安装片221上形成有安装孔225。右叶子板38的前安装片221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右安装托架215的上部215a接触。在该状态下,安装孔225相对于右安装托架215的叶子板安装孔217配置在同轴上。
在安装孔225及叶子板安装孔217内插入螺栓227,并使其与螺母228螺纹结合。由此,右叶子板38的前安装片221安装于右安装托架215的上部215a(同时参照图34)。
由金属制的右安装托架215高精度地支承右叶子板38的前安装片221(即前端部38a)。
在该状态下,右叶子板38的前端部38a配置于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的下方。
这样,将金属制的右安装托架215设置在了右上构件16的前端部16a。进一步地,构成为在作为一个部件的右安装托架215的上部215a上,支承右头灯37的下部外侧安装片203及右叶子板38的前端部38a(具体为前安装片221)。
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支承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及右叶子板38的前端部38a。由此,能够使右头灯37的后端部37a与右叶子板38的前端部38a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右叶子板38的上前安装片222上形成有安装孔231。上前安装片222从上方载置于右定位托架19的伸出面62。在该状态下,上前安装片222的安装孔231相对于伸出面62的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配置在同轴上。
在安装孔231及叶子板安装基准孔67内插入螺栓73,并使其与螺母74螺纹结合。由此,右叶子板38的上前安装片222(即上前部38b)以定位后的状态安装于右定位托架19的伸出面62。
进一步地,如图29所示,右叶子板38的上后安装片223(即上后部38c)由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加强托架233支承。具体来说,上后安装片223通过螺栓235、螺母236而安装于加强托架233的上端部233a。加强托架233的下端部233b与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铰链托架176接合。
这样,右叶子板38的上前安装片222安装于右定位托架19的伸出面62(参照图12)。进一步地,右叶子板38的上后安装片223与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加强托架233连结。
在此,通过图11所示的右定位托架19的后内侧面61c将发动机罩28(参照图30)在上下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于安装位置。进一步地,在图29所示的右发动机罩铰链33的铰链臂175上安装有发动机罩右侧部28c的后端部28f。
由此,以使右叶子板38与发动机罩右侧部28c之间的间隙保持固定的方式,将右叶子板38及发动机罩28以高精度定位后的状态进行安装。
返回至图1,左叶子板38与右叶子板38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对左叶子板38的各构成部位标注与右叶子板38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接着,基于图35~图37来说明实施例2、实施例3的车身前部构造240、25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2、实施例3的车身前部构造240、250中,对与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实施例2、实施例3的车身前部构造240、250与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同样地都是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对右侧的构成部件进行具体说明而省略左侧的构成部件的说明。
实施例2
对实施例2的车身前部构造240进行说明。
如图35所示,车身前部构造240将实施例1的右连结机构27改换为右连结机构241,其他结构则与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相同。
右连结机构241具有:通过嵌件成型埋设在隔板部76的右下角部101内的调整支承板242、固定于调整支承板242的调整螺母243、和能够与调整螺母243旋合的调整螺栓244。
如上所述,右下角部101是前隔板21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
调整支承板242是具有延展性的金属制(具体为钢制)的板材。该调整支承板242具有:垂直配置且上部245a通过嵌件成型埋设在右下角部101内的垂直部245、和从垂直部245的下端部245b(参照图36(a))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46。
通过垂直部245及水平部246,调整支承板242形成为大致L字形(参照图36(a)),在水平部246的上表面固定(即接合)有调整螺母243。
接着,基于图36对通过右连结机构241将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连结的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36(a)所示,将调整螺栓244的外螺纹244a从伸出片52的下方如箭头D那样插入至调整螺母243的螺母内螺纹243a。在该状态下,将外螺纹244a如箭头E那样与螺母内螺纹243a旋合。
如图36(b)所示,通过将调整螺栓244的外螺纹244a与调整螺母243的螺母内螺纹243a旋合,调整螺栓244的头部244b与伸出片52接触。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调整螺栓244如箭头E那样继续旋转,而对调整螺母243作用向下的载荷F3。通过载荷F3,调整支承板242的支承板角部242a塑性变形,调整支承板242的水平部246向伸出片52侧如箭头F那样位移。
如图36(c)所示,通过使调整支承板242的水平部246向伸出片52侧位移,水平部246与伸出片52抵接。由此,在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与伸出片52之间产生了间隙S2的情况下,能够与间隙S2对应地使右连结机构241伸长。
这样,通过使用右连结机构241,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与伸出片52确实地连结。
另外,通过使隔板部76的右下角部101经由右连结机构241与伸出片52连结,能够由伸出片52加强右下角部101。由此,能够由伸出片52提高隔板部76(即前隔板21)的刚性和强度。
即,根据实施例2的车身前部构造240,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相同的效果。
进一步地,根据实施例2的车身前部构造240,能够比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更简化结构,从而能够抑制成本。
实施例3
对实施例3的车身前部构造250进行说明。
如图37所示,车身前部构造250将实施例1的右连结机构27改换为右连结机构251,其他结构则与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相同。
右连结机构251将实施例1的调整轴环134改换为调整轴环252,其他结构则与实施例1的右连结机构27相同。
调整轴环252的上表面252a由粘结剂253固定(即接合)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
根据实施例3的右连结机构251,与实施例1的右连结机构27同样地,通过只是将调整螺栓136紧固的简单作业,能够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与伸出片52之间的间隙S3对应地使右连结机构251伸长。
由此,通过只是将调整螺栓136紧固的简单作业,能够不费工夫地将右下角部101与伸出片52确实地连结。
另外,通过使隔板部76的右下角部101经由右连结机构251与伸出片52连结,能够由伸出片52加强右下角部101。由此,能够由伸出片52提高隔板部76(即前隔板21)的刚性和强度。
即,根据实施例3的车身前部构造250,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的车身前部构造10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例,而是能够进行适当的改变、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3中,对在横梁主体104的右端部104b上形成右开口112、且在横梁主体104的左端部104a上形成左开口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还能在各端部104b、104a上以切口等其他形状来进行开口。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3中,对在横梁主体104的后表面104e上具有左连结托架和右连结托架10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还能在横梁主体104的前表面104d上具有左连结托架和右连结托架108。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3中,对将右连结机构27的调整轴环134设置在隔板部76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还能将调整轴环134设置在右副车架44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3中,对由单独的部件构成右叶子板38及右安装托架2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还能在右叶子板38的前端部38a上一体地形成右安装托架215。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3中,对将调整轴环252的上表面252a由粘结剂253固定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还能通过铆钉或螺栓等其他接合手段将调整轴环252的上表面252a固定于右下角部101的下表面101a。
另外,上述实施例1~上述实施例3中示出的如下部分的形状和结构并不限定于示例,而是能够适当地改变:车辆、车身前部构造、左右的前侧车架、副车架、左右的底板架、左右的上构件、左右的定位托架、前隔板、冷却部、散热器、左右的连结机构、发动机罩、左右的发动机罩铰链、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左右的头灯、左右的叶子板、右副车架、左右的前支承部、延长部、伸出片、弯曲部、基准面、前腿部、后腿部、平坦面、前隔板安装基准孔、头灯安装基准孔、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左右的上侧横梁、上横梁、左右的下支承部、左右的上支承部、左右的侧支柱、下横梁、引导凹部、环状壁、引导孔部、左右的下角部、横梁主体、右连结托架、横梁凹部、右开口、撞针、右上角部、角加强部、调整轴环、第一轴环内螺纹、调整螺母、螺母内螺纹、调整螺栓、定位夹具、隔板夹具、排出部、左右侧的发动机罩后定位孔、左右的发动机罩垫、灯座、上部外侧安装片、上部内侧安装片、下部外侧安装片、头灯安装孔、右安装托架、及调整支承板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适合应用于将前侧车架、上构件和前隔板作为骨架材料设置在发动机室周围的汽车。
附图标记说明
Ve 车辆
10 车身前部构造
11 左右的前侧车架
11a 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端部
13 副车架
14 左右的底板架
14a 右底板架的前端部
16 左右的上构件
16a 右上构件的前端部
16b 左右的上构件的后端部
18、19 左右的定位托架
21 前隔板
21a 前隔板的右下端部
22 冷却部
23 散热器
23d、23e 散热器的左上部、右上部(冷却部的上端部)
23b、23c 散热器的左下部、右下部(冷却部的下端部)
26、27、241 左右的连结机构
28 发动机罩
28a 发动机罩的前端部
28d 发动机罩的后端部
32、33 左右的发动机罩铰链
35 发动机罩锁定装置
36、37 左右的头灯
37a 右头灯的后端部
38 左右的叶子板
38a 右叶子板的前端部
38b 右叶子板的上前部
38c 右叶子板的上后部
44 右副车架
44a 右副车架的后端部
44b 右副车架的中央部
44c 右副车架的前部
49、48 左右的前支承部
51 延长部
52 伸出片(副车架的前端部)
54 弯曲部
56 基准面
56a 基准面的前端
56b 基准面的后端
57 前腿部
58 后腿部
61 平坦面
61a 前内侧面(定位托架的前内侧)
61b 前外侧面(定位托架的前外侧)
61c 后内侧面(定位托架的后内侧)
64 前隔板安装基准孔
65 头灯安装基准孔
66 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
67 叶子板安装基准孔
77、78 左右的上侧横梁
77a、78a 左右的上侧横梁的前端部
77b、78c 左右的上侧横梁的后端部
79 上横梁
79a、79b 上横梁的左右的端部
81、82 左右的下支承部
83、84 左右的上支承部
86、87 左右的侧支柱
86a、87a 左右的侧支柱的下端部
86c、87c 左右的侧支柱的上端部
86a、87a 左右的侧支柱的下端部
88 下横梁
95 引导凹部
96 环状壁
97 引导凹部的底部
99 引导孔部
102、101 左右的下角部(前隔板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
104 横梁主体
104a、104b 横梁主体的左右的端部
104d 横梁主体的前表面
104e 横梁主体的后表面
108 右连结托架
111 横梁凹部
112 右开口
121 撞针
123 右上角部
123a 右上角部的内表面
128 角加强部
134 调整轴环
134a 第一轴环内螺纹(调整轴环的内螺纹)
135、243 调整螺母
135c 螺母内螺纹(调整轴环的内螺纹)
136、244 调整螺栓
141 定位夹具
146 隔板夹具
151 排出部
155 冷却液(水)
189、188 左右侧的发动机罩后定位孔(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
191、192 左右的发动机罩垫
195 灯座
195b 后上部(头灯后端部的上部)
195c 内上部(与头灯后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
195d 后下部
201 上部外侧安装片
202 上部内侧安装片
203 下部外侧安装片
207 头灯安装孔
215 右安装托架
242 调整支承板

Claims (17)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车辆的左右侧设有一对前侧车架,在所述前侧车架的上外侧设有上构件,并在所述一对前侧车架和一对上构件上连结有前隔板,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具有:
树脂制的侧支柱,其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连结;
金属制的上侧横梁,其从所述侧支柱延伸至所述上构件,且后端部与所述上构件连结;
金属制的上横梁,其在所述侧支柱的上方以端部与所述上侧横梁的前端部重合的状态自由拆装地被连结;和
发动机罩锁定装置,其设于所述上横梁,且卡定发动机罩的撞针,
所述上横梁以所述端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夹着所述侧支柱的状态与所述侧支柱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横梁具有:
横梁主体,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且在所述端部具有能够收纳所述侧支柱的上端部的开口;和
连结托架,其与该横梁主体的端部的前表面、后表面中的一方接合,且与所述侧支柱连结,
所述连结托架具有对通过所述上横梁及所述侧支柱交叉而形成的上角部的内表面进行覆盖的角加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发动机罩,其前端部配置于所述前隔板的上方;
头灯,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支承于所述前隔板;和
定位托架,其设于所述上构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所述前隔板及所述发动机罩进行定位,
利用通过所述定位托架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的定位夹具、和通过与该定位夹具连结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且支承所述前隔板的隔板夹具,在由该隔板夹具使所述前隔板在上下方向上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使所述侧支柱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冷却部,其支承于所述前隔板;
树脂制的下横梁,其配置于该冷却部的下方,且与所述侧支柱的下端部连结;
下支承部,其一体地形成于该下横梁,且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下端部;
上支承部,其从所述上横梁向车身前方延伸,且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上端部;和
凹部,其向着车身后方呈凹状地形成于所述上横梁,且供所述发动机罩锁定装置设置,
通过由所述下支承部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下端部、并由所述上支承部支承所述冷却部的上端部,从而将所述冷却部配置在所述上横梁的车身前方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具有将该冷却部内的冷却液排出的排出部,
所述下横梁具有:
引导凹部,其形成在所述排出部的下方,且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环状壁而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和
漏斗状的引导孔部,其在所述引导凹部的底部开口且向着下方缩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进一步在所述前侧车架上从下方安装有副车架,
所述上构件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方向着车身前方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定位托架,其设置于所述上构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所述前隔板进行定位;和
能够伸缩的连结机构,其能够将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与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部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机构具有:
调整轴环,其设于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和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部中的一方,且具有内螺纹;
调整螺母,其通过与所述调整轴环的内螺纹旋合而以能够突出没入的方式与所述调整轴环卡合,且具有内螺纹;和
调整螺栓,其通过从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和所述副车架的前端部中的另一方侧与所述调整螺母的内螺纹旋合,而使所述调整螺母从所述调整轴环突出,而且能够与所述调整轴环进行螺纹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部,其为了支承所述侧支柱而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和
底板架,其配置在所述副车架的车身后方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以在所述底板架的车身前方配置所述副车架的方式,使所述副车架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部与所述底板架的前端部、所述前侧车架及所述支承部分别连结,
所述副车架具有:从该副车架的前部向车身前方延伸的延长部;和
从所述延长部沿车宽方向伸出的伸出片,
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通过所述连结机构而与所述伸出片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具有与所述侧支柱的下端部连结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下横梁,
通过该下横梁及所述侧支柱交叉而在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形成有下角部,
所述伸出片以所述伸出片位于该下角部的下方的方式向着所述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突出,
所述下角部经由所述连结机构与所述伸出片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机构具有:
金属制的调整支承板,其埋设于所述前隔板中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位且具有延展性;
调整螺母,其固定于该调整支承板;和
调整螺栓,其能够与该调整螺母旋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进一步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方向着车身前方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出所述上构件,
在所述前隔板的上方配置所述发动机罩的前端部,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头灯,其设于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所述前隔板的车身前方;和
叶子板,其前端部设于所述头灯的后端部的下方,
该车身前部构造还具有设于所述上构件的定位托架,
所述定位托架具有:
前隔板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该定位托架的前内侧,且对所述上侧横梁的后端部进行定位;
头灯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前外侧,且对所述头灯的后端部进行定位;
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后内侧,且对所述发动机罩进行定位;和
叶子板安装基准孔,其形成在所述定位托架的后外侧,且对所述叶子板进行定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构件中的以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延伸的凸状弯曲部上设置所述定位托架,
所述定位托架具有:
基准面,其大致水平地配置于所述弯曲部的上方,且形成有所述前隔板安装基准孔、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所述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所述叶子板安装基准孔;
前腿部,其从该基准面的前端向着所述弯曲部向下方延伸,且与所述弯曲部接合;和
后腿部,其以从所述基准面的后端向着所述弯曲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与所述前腿部的腿长相比较短地形成,且与所述弯曲部接合,
所述基准面由所述前腿部及后腿部支承在所述弯曲部的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发动机罩铰链,其以将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自由转动地与所述一对上构件的后端部连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及所述一对上构件的后端部,
在所述上构件中的所述发动机罩铰链与所述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之间形成有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
所述一对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及所述一对其他发动机罩安装基准孔这四处成为定位所述发动机罩的基准。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介于所述上侧横梁与所述发动机罩之间且规定该发动机罩的高度的发动机罩垫,
在所述上侧横梁中的与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相比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头灯安装孔,
所述头灯具有:
上部外侧安装片,其从该头灯的后端部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且通过所述头灯安装基准孔而被定位;和
上部内侧安装片,其从与所述头灯的后端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延伸至所述头灯安装孔并载置于所述上侧横梁,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头灯安装孔进行调整。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还具有与所述侧支柱的下端部连结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下横梁,
所述上侧横梁从所述侧支柱延伸至所述定位托架,
所述上侧横梁的后端部以定位于所述定位托架的状态与该定位托架连结。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从所述上构件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金属制的安装托架,
所述头灯在该头灯的后端部具有从下部延伸至所述安装托架的下部外侧安装片,
所述下部外侧安装片及所述叶子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安装托架连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子板的上前部利用所述叶子板安装基准孔而与所述定位托架连结,
所述叶子板的上后部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罩铰链。
CN201580073976.4A 2015-01-20 2015-12-17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7207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8814 2015-01-20
JP2015008891 2015-01-20
JP2015-008891 2015-01-20
JP2015008814 2015-01-20
JP2015008867 2015-01-20
JP2015-008867 2015-01-20
PCT/JP2015/085366 WO2016117252A1 (ja) 2015-01-20 2015-12-17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7050A true CN107207050A (zh) 2017-09-26
CN107207050B CN107207050B (zh) 2019-05-17

Family

ID=56416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3976.4A Active CN107207050B (zh) 2015-01-20 2015-12-17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9507B2 (zh)
JP (1) JP6383811B2 (zh)
CN (1) CN107207050B (zh)
WO (1) WO201611725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0749A (zh) * 2017-11-10 2019-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托架连结构造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09941344A (zh) * 2017-12-06 2019-06-2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10901766A (zh) * 2018-09-18 202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2140856A (zh) * 2019-06-28 2020-12-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框架结构
CN115257937A (zh) * 2022-08-26 2022-11-01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b柱车身的上边梁及无b柱车身
WO2023067095A1 (en) * 2021-10-20 2023-04-27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Vehicle front end alignment improvement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7050B (zh) * 2015-01-20 2019-05-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6387081B2 (ja) * 2016-12-28 2018-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荷重入力時のステー脱落構造
JP6541722B2 (ja) * 2017-07-05 2019-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10414441B2 (en) * 2017-11-10 2019-09-17 Valeo North America, Inc. Bolster for front end module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bolster
CN110282024B (zh) * 2018-08-31 2022-09-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及车辆
JP6872517B2 (ja) * 2018-09-26 2021-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0196368A (ja) 2019-06-04 2020-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CN112277627B (zh) * 2019-07-22 2022-07-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器安装结构
KR20220099240A (ko) * 2021-01-06 2022-07-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라디에이터 서포트 어셈블리
CN114275053B (zh) * 2021-12-30 2024-01-30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端框架总成及汽车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0670A (ja) * 2000-11-28 2002-06-04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における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WO2008053874A1 (fr) * 2006-11-01 2008-05-08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Structure de support pour un échangeur thermique, et structure avant d'un véhicule
JP2013023058A (ja) * 2011-07-20 2013-02-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9432B2 (ja) * 2000-06-27 2003-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DE60110526T2 (de) 2000-11-28 2005-11-17 Daihatsu Motor Co., Ltd., Ikeda Fahrzeugkarosserie-Frontstruktur für Automobile
JP4483506B2 (ja) * 2004-09-30 2010-06-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ードストッパ構造
EP1642786A3 (en) 2004-09-30 2006-04-1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Hood stoppe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US7419208B2 (en) 2006-02-03 2008-09-02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Carrier for front end module of vehicle
JP4853197B2 (ja) * 2006-09-19 2012-01-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0247716A (ja) * 2009-04-17 2010-11-04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フロントロアメンバ
JP5307842B2 (ja) * 2011-03-03 2013-10-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ダクト取付構造
JP5651780B2 (ja) * 2011-07-30 2015-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9481398B2 (en) * 2012-05-29 2016-11-01 Honda Motor Co., Ltd. Damper housing structure body and damper housing structure body fabrication method
JP5688394B2 (ja) * 2012-09-05 2015-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9233719B2 (en) * 2012-12-21 2016-01-1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5999506B2 (ja) * 2013-02-07 2016-09-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樹脂フロントエンドの車体保持構造
JP6030004B2 (ja) * 2013-03-04 2016-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867470B2 (ja) * 2013-09-11 2016-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907156B2 (ja) * 2013-12-12 2016-04-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211502B2 (ja) * 2014-10-17 2017-10-11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07207050B (zh) * 2015-01-20 2019-05-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0670A (ja) * 2000-11-28 2002-06-04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における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WO2008053874A1 (fr) * 2006-11-01 2008-05-08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Structure de support pour un échangeur thermique, et structure avant d'un véhicule
JP2013023058A (ja) * 2011-07-20 2013-02-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0749A (zh) * 2017-11-10 2019-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托架连结构造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09760749B (zh) * 2017-11-10 2021-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托架连结构造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09941344A (zh) * 2017-12-06 2019-06-28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9941344B (zh) * 2017-12-06 2022-02-22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10901766A (zh) * 2018-09-18 2020-03-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0901766B (zh) * 2018-09-18 2022-03-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2140856A (zh) * 2019-06-28 2020-12-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框架结构
WO2023067095A1 (en) * 2021-10-20 2023-04-27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Vehicle front end alignment improvements
CN115257937A (zh) * 2022-08-26 2022-11-01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b柱车身的上边梁及无b柱车身
CN115257937B (zh) * 2022-08-26 2023-05-16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b柱车身的上边梁及无b柱车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83811B2 (ja) 2018-08-29
US20170313361A1 (en) 2017-11-02
WO2016117252A1 (ja) 2016-07-28
US10189507B2 (en) 2019-01-29
CN107207050B (zh) 2019-05-17
JPWO2016117252A1 (ja)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7050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4304806B2 (ja) フロントエンドパネル
CA2557118C (en) On-board gaseous fuel tank module
KR101367204B1 (ko) 헤드레스트 브래킷의 지지 구조
US9434418B2 (en) Hood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aligning front end assembly components for a vehicle
EP1270387A1 (en) Method for assemblying vehicle body
JP2001171554A (ja) 車体のフェンダー部における位置合わせを伴う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エンド
CN106945752B (zh) 一种安装汽车前脸部件的方法和汽车
JP2003252241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JP2007030681A (ja) 自動車のドア建付治具
JP2008106802A (ja) 車両用部品の弾性支持構造
JP6026533B2 (ja) 自動車用の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
JP2007196822A (ja) ルーフガラスアッセンブリの取付方法
KR20130080127A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ES2207587T3 (es) Modulo frontal premontado para vehiculos automoviles.
JP4021821B2 (ja) ドアストライカの取り付け構造
JP2007237889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取付構造
CN105937418B (zh) 发动机上进气凸轮轴ocv阀座及其加工方法
KR20130103868A (ko) 차량용 쿨링모듈
JP7198441B2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JP6274711B1 (ja) 熱交換器取付構造及び熱交換器取付方法
US10809018B2 (en)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stacked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JP2004116516A (ja)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BR112017005413B1 (pt)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do tipo ohc
AU2018200264B2 (en) Connecting device and contai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