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0856A - 车辆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0856A
CN112140856A CN202010588607.1A CN202010588607A CN112140856A CN 112140856 A CN112140856 A CN 112140856A CN 202010588607 A CN202010588607 A CN 202010588607A CN 112140856 A CN112140856 A CN 1121408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ross member
motor unit
pair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86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屋晓
戸田吉美
池田洋三
前田晋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40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8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1/00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 B62D31/02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for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omnibu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框架结构。所述车辆框架结构具备:一对后侧面构件(34),其在车辆(10)的下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第一横向构件(44b),其对所述一对后侧面构件(34)进行连结,所述第一横向构件(44b)包括:中间部件(56),其在与所述后侧面构件(34)相比靠下侧位置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并且位于电机单元(50)的下侧处;一对连结部件(58),其以从所述后侧面构件(34)起趋向于所述中间部件(56)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而向斜下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车辆框架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6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9-121188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在内,通过引用的方式而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被设置在车辆的下部处的车辆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广泛周知一种作为动力源而具备电机的电动车辆。在所涉及的电动车辆中,将电机以及使电机的输出减速的齿轮等单元化而成的电机单元被收纳于动力单元室中。动力单元室通常被设定在车辆的前下部或后下部处的情况较多。为了确保车厢较为宽阔,从而要求极力消除该动力单元室的无效空间,并使动力单元室小型化。
在此,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如下的技术,即,在动力单元室中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面构件、和对该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结的横向构件,并将横向构件配置在电机单元的下侧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排列配置的两根横向构件来对电机单元进行支承的结构。在该专利文献1中,使后侧的横向构件的左右两端向上方弯曲,由此,使后侧的横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位于与侧面构件以及电机单元相比靠下侧处。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从而能够确保后侧的横向构件的中间部分的上侧空间较为宽阔,进而能够将被配置在该中间部分的上侧处的电机单元的设置高度抑制为较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6250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横向构件中的、在与侧面构件相比靠下侧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为“中间部分”)、和将该中间部分与侧面构件进行连结的部分(以下称为“连结部分”)由连续而成的一个部件所形成。在该情况下,需要在从中间部分向连结部分过渡的部位处设置较大的弯曲部分。在该弯曲部分的上侧以及下侧处,部件的配置较为困难,从而易于成为无效空间。也就是说,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由连续而成的一个部件来构成横向构件的中间部分和连结部分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减小动力单元室的无效空间。
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小动力单元室中的无效空间的车辆框架结构。
发明内容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车辆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对侧面构件,其在车辆的下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第一横向构件,其对所述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结,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包括:中间部件,其在与所述侧面构件相比靠下侧位置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并且位于电机单元的下侧处;一对连结部件,其被连接于所述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且各自以从所述侧面构件起趋向于所述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而向下方或斜下方向延伸。
通过将第一横向构件设为包括中间部件、和被连接于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的一对连结部件的结构,从而也可以不在第一横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设置较大的弯曲部分。而且,由于不具有弯曲部分,从而能够减小动力单元室中的无效空间。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连结部件通过结合部件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被结合于所述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
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从而通过从车辆的下侧进行接近及操作以将中间部件从连结部件上卸下,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电机单元从车辆上卸下。而且,由此能够提高电机单元的维护性。
并且,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还具备第二横向构件,所述第二横向构件在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处对所述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结,所述第二横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与所述电机单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由于在发生车辆碰撞时,与电机单元相比碰撞载荷会先被输入至第二横向构件,因此能够减小被输入至电机单元的碰撞载荷,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对电机单元进行保护。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具备扭力杆,所述扭力杆从所述电机单元的下部起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延伸、并被结合在所述第二横向构件的底面上。
通过设置所涉及的扭力杆,从而能够减少电机单元的摆动。此外,通过将扭力杆与第二横向构件的底面结合,从而能够从车辆的下侧进行接近以及操作以将该扭力杆也容易地从车辆上卸下。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所述中间部件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直线状。
如此,通过对中间部件的形状进行简化,从而变得难以产生无效空间,并且能够降低中间部件的制造成本。
根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车辆框架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动力单元室中的无效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外侧对车辆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2为从车辆中央对车辆前方进行观察的车厢内的立体图。
图3为从车辆前部对车辆后方进行观察的车厢内的立体图。
图4为从车辆的主框架的侧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5为从车辆的主框架的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为从侧方对动力单元室进行观察的概要图。
图7为第一横向构件的立体图。
图8为第一横向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第一横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周边的主视图。
图10为比较例的横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周边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车辆1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所参照的各个附图中,“Fr”、“Up”、“L”分别表示车辆前方、车辆上方、车辆宽度方向左侧。
首先,参照图1~图5,对车辆10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图1为从外侧对车辆10进行观察的立体图。此外,图2为从车辆中央对车辆前方进行观察的车厢内的立体图,图3为从车辆前部对车辆后方进行观察的车厢内的立体图。而且,图4、图5为车辆10的主框架12的立体图。
该车辆10作为在特定的场地内沿着规定的路线而以自动驾驶的方式进行行驶的同时运送乘客的公共汽车而被利用。但是,在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车辆10的利用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将该车辆10作为可移动的商务空间来利用。例如,车辆10也可以作为陈列销售各种商品的零售店、或烹调并提供餐饮的餐饮店等店铺而被利用。此外,作为其他的方式,车辆10也可以作为用于进行事务工作或与客户的洽谈等的办公室而被利用。此外,车辆10也可以作为运送顾客或货物的出租车或公共汽车、运输用车辆而被利用。此外,车辆10的利用场景并不限于商务,例如,车辆10也可以作为个人的移动手段而被利用。此外,车辆10的行驶模式或行驶速度也可以被适当地变更。
该车辆10为,作为原动机而具有行驶用电机的电动汽车,且在车辆10的地板下搭载有用于向该行驶用电机供给电力的主蓄电池(未图示)。如图1所示,车辆10不具有发动机罩以及行李箱,而具有前端面以及后端面以大致铅直的方式立起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在该车辆10的前端附近设置有一对前轮18,且在后端附近设置有一对后轮20。在车辆10的侧面上,设置有较大的车窗13。此外,在车辆10的左侧面中央,设置有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开闭的双开滑动型的车门22。
在车辆10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作为挡风玻璃而发挥功能的车窗13、和被配置于该车窗13的下侧处的灯配置部14。在灯配置部14上,配置有用于通过光而使车外的人知晓车辆的存在以及运行状况的信号用灯15。在该灯配置部14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向车辆内引导外部气体的格栅24。车辆10的后端面成为与车辆的前端面大致相同的结构,车窗13和灯配置部14上下排列,并且在灯配置部14的下端配置有格栅24。因此,本示例的车辆10具有大致前后对称的外观。
如图2所示,在车辆10的车厢前部,设置有受理来自操作员的指示的操作面板26。此外,地板面板76的前端附近向上方隆起,从而构成了乘员能够朝向车辆后方而乘坐的座位28。同样地,如图3所示,地板面板76的后端附近隆起,从而构成了乘员能够朝向车辆前方而乘坐的座位28。在车厢中的车门22的周边,未固定设置有座椅等的大型的内部装饰物品,从而确保了宽阔的空间。
本示例的车辆10成为了在梯形形状的主框架12之上安装有箱形的车身16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body-on frame)。如图4、图5所示,主框架12被大致分为位于一对前轮18之间的前部部分Pf、位于一对后轮20之间的后部部分Pr、位于前部部分Pf与后部部分Pr之间的中央部分Pc。在前部部分Pf上,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侧面构件30、和对该一对前侧面构件30进行连结的三个前横向构件42a、42b、42c。前横向构件42c对两个前侧面构件30的后端彼此进行连结。从前侧面构件30的上表面起,直立设置有用于安装空气悬架(未图示)的悬架塔36。
后部部分Pr也与前部部分Pf同样地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后侧面构件34、和对该一对后侧面构件34进行连结的后横向构件44a、44b、44c。后横向构件44a对两个后侧面构件34的前端彼此进行连结。从后侧面构件34的上表面起,直立设置有用于安装空气悬架(未图示)的悬架塔36。
在中央部分Pc上,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中央侧面构件32、和对该一对中央侧面构件32进行连结的多个中间横向构件46a、46b、46c、46d、46e。中间横向构件46a对一对中央侧面构件32的前端彼此进行连结,中间横向构件46e对一对中央侧面构件32的后端彼此进行连结。此外,中间横向构件46b在中间横向构件46a的后方被邻接地设置,中间横向构件46d在中间横向构件46e的前方被邻接地设置。换言之,在中央部分Pc的前端以及后端处,以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方式而配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根中间横向构件46。由此,更加有效地防止了中央部分Pc的变形。
在此,由图4、图5可清楚地知晓,中央部分Pc位于与前部部分Pf以及后部部分Pr相比靠下方处。因此,在中央部分Pc和前部部分Pf的边界处,设置有上下延伸而对前横向构件42c与中间横向构件46a进行连接的反冲部件41。同样地,在中央部分Pc和后部部分Pr的边界处,也设置有上下延伸而对中间横向构件46e与后横向构件44a进行连接的反冲部件41。
除中间横向构件46c以外的横向构件以及侧面构件为,截面呈矩形的方管状部件。此外,虽然在图4、图5中简化地示出了所有侧面构件以及横向构件,但它们均像图4中的“A部详细内容”所示的那样,在其侧面或上下面上形成有贯穿孔51(在图示例中为三角形的孔)。通过形成所涉及的贯穿孔51,从而能够大幅度减小主框架12的重量。此外,通过形成贯穿孔51,从而能够使一部分配线和配管经由该贯穿孔51而穿入方管状的侧面构件或横向构件的内部。
在上述那样的主框架12上,装配有原动机、动力传递装置、制动器装置、行驶装置、悬架装置、转向装置、电气装置等,并构成了底盘。在此,如上文所述,地板面板76的前部(与前部部分Pf相对应的部分)以及后部(与后部部分Pr相对应的部分)向上方隆起。上述的原动机以及各种装置的大部分被配置于该地板面板76的隆起部分的下侧空间内。特别是,在地板面板76的后部的隆起部分的下侧(车辆10的后下角部,且为一对后轮20之间的部分)的空间内,收纳有包括行驶用电机在内的电机单元50。因此,在下文中,将该地板面板76的后部隆起部分的下侧空间称为“动力单元室48”。
箱型的车身16被装配在该主框架12上。在各侧面构件30、32、34的外侧面上,突出形成有用于装载并固定该车身16的多个驾驶室支承托架39。如图1所示,车身16例如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38、以及在车辆10的侧面以及顶面的边界处沿着前后方向而延伸的梁40等。
接下来,参照图6而对电机单元50的配置进行说明。图6为从侧方对动力单元室48进行观察的概要图。电机单元50为,除了行驶用电机以外,还将传递该行驶用电机的输出的齿轮组等单元化并收纳于壳体内的部件。如上文所述,该电机单元50被收纳在位于车辆10的后部地板下的动力单元室48中。
在动力单元室48中,存在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的一对后侧面构件34、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并对一对后侧面构件34进行连结的三个后横向构件44a、44b、44c。在下文中,将三个后横向构件44a、44b、44c中的正中间的后横向构件44称为“第一横向构件44b”。此外,将位于与第一横向构件44b相比靠车辆后方(即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处的后横向构件44称为“第二横向构件44c”。
如图6所示,电机单元50在第一横向构件44b的上侧处,通过安装在后侧面构件34上的电机安装架52而被吊下并保持。另外,电机安装架52的形状以及安装位置等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从电机单元50的底部起,朝向车辆10后方而延伸有扭力杆54。该扭力杆54被结合于第二横向构件44c的底面上。而且,通过将扭力杆54固定在第二横向构件44c上,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电机单元50的绕垂直轴的摆动。
在此,如上文所述,电机单元50被配置于第一横向构件44b之上。当该第一横向构件44b的配置高度较高时,与之相应地,电机单元50的上表面高度也将变高,从而作为动力单元室48的上表面的地板面板76的配置高度也将变高。而且,作为其结果,车厢内空间可能会变窄。在本示例中,为了将电机单元50的配置抑制得较低,从而使第一横向构件44b的两端部分从后侧面构件34起向下方延伸,并使第一横向构件44b的中间部分位于与后侧面构件34相比靠下侧处。如果采用另一种表达方法,则在本示例中,将装载有电机单元50的第一横向构件44b设为在主视观察时朝向上方而开口的大致コ字形状。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从而能够将电机单元50的配置高度抑制得较低,进而能够确保车厢空间较为宽阔。
更加具体地对第一横向构件44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该第一横向构件44b的立体图,图8为第一横向构件44b的分解立体图。第一横向构件44b被大致分为中间部件56和一对连结部件58。中间部件56为,在与后侧面构件34相比靠下侧位置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框架部件。如图7、图8所示,该中间部件56为截面呈大致矩形的方管状。此外,中间部件56为,其上表面高度大致固定、且在俯视观察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大致直线形状。电机单元50在该中间部件56的上侧处通过电机安装架52而被吊下并保持。另外,电机单元50也可以不被吊下并保持,而是被装载并固定于中间部件56之上。在该情况下,中间部件56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并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可以仅对于电机单元50的装载部分而局部性地增大前后方向尺寸。此外,作为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在中间部件56中的、电机单元50的装载部分附近追加装载电机单元50的板材。
连结部件58为,被连接于中间部件5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的部件。各连结部件58从后侧面构件34起趋向于中间部件56而向下方或斜下方延伸。该连结部件58为完全单独于中间部件56的部件,且中间部件56以结合或焊接等连接方式而被连接于连结部件58上。在本示例中,为了提高电机单元50的维护性,而使中间部件56与连结部件58螺栓结合,从而使得中间部件56以及连结部件58均能够在不被损伤的条件下分离。另外,中间部件56也可以代替螺栓而利用其他结合部件、例如销或螺丝等,从而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被结合于连结部件58上。
连结部件58还包括根部64、主板62和一对连结板60。该根部64、主板62以及连结板60彼此通过焊接而被接合在一起。主板62为,以相对于中间部件56的长轴方向而大致正交的姿态被配置的平板状部件。在该主板62的下端处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切口62a。该切口62a的外形与中间部件56的外形大致相同,在进行安装时,中间部件56被插入至该切口62a内。根部64为,一端被焊接在主板62上且另一端被焊接在后侧面构件34上的部件。
在主板62的切口62a的两侧方处,焊接有相对于主板62的表面而在正交方向上直立设置的一对连结板60。在将中间部件56插入至切口62a内时,该连结板60与中间部件56的前壁56f或后壁56r前后重叠。此外,在连结板60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两个板侧孔68。同样地,在中间部件56的前壁56f以及后壁56r中的、与板侧孔68重叠的位置处形成有构件侧孔70。并且,在中间部件56的内周面中的与构件侧孔70相对应的部位处,配置有与结合螺栓66拧合的螺母(未图示)。而且,在将中间部件56插入至切口62a内的状态下,通过使结合螺栓66穿过板侧孔68以及构件侧孔70而与螺母拧合,从而使中间部件56被连结于连结部件58上。
在此,如在至此为止的说明中所明确记载的那样,中间部件56与连结部件58螺栓结合,且成为相对于被固定在后侧面构件34上的连结部件58而拆装自如的状态。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电机单元50的维护性。即,虽然在对电机单元50进行维护时,需要将电机单元50从电机安装架52上卸下,但也可以设想为,在该情况下,横穿动力单元室48的第一横向构件44b将会妨碍电机单元50的卸下。根据本示例,在欲将电机单元50取出至车外的情况下,使位于该电机单元50的下侧处的中间部件56与连结部件58分离(将结合螺栓66拆下),并将中间部件56从车辆10上卸下。在此之后,将电机单元50与电机安装架52的连结解除,并从车辆的下侧取出电机单元50。此时,只需预先将电机单元50的下侧的中间部件56卸下,就能够容易地实施与电机安装架52的连结解除、以及电机单元50从下侧的取出。而且,由此提高了电机单元50的维护性。
此外,如在至此为止的说明中所明确记载的那样,在本示例中,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部件56、和与中间部件56为独立部件的连结部件58来构成第一横向构件44b。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从而能够减小动力单元室48中的无效空间。对此,参照图9、图10来进行说明。图9为本示例的第一横向构件44b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周边的主视图。此外,图10为比较例的横向构件100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周边的主视图。
如至此为止所说明的那样,在本示例中,为了将电机单元50的配置高度抑制得较低,而将装载有该电机单元50的第一横向构件44b设为使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相比而较低的那样的大致コ字形状。如图10所示,为了得到同样的形状,也考虑到使横向构件10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随着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上方弯曲。在该情况下,横向构件100的中间部分100a和将该中间部分100a连结于后侧面构件34的连结部分100b由连续的一个部件所形成。在所涉及的结构中,也能够使中间部分100a位于与后侧面构件34相比靠下侧处,进而能够将电机单元50的配置高度抑制得较低。
然而,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需要在从中间部分100a向连结部分100b过渡的部位处设置较大的弯曲部分100c。在该弯曲部分100c的上侧以及下侧处,部件的配置较为困难,从而易于成为无效空间。即,即使想要在弯曲部分100c之上装载部件,也将由于装载面是弯曲的而无法稳定地装载部件。此外,虽然也考虑到在弯曲部分100c的下侧处将部件吊下并保持,但由于弯曲部分100c的下侧空间102如图10所示的那样成为大致三角形的空间,因此能够不浪费地进行配置的部件的形状会被限制。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在中间部分100a与连结部分100b由连续的一个部件所形成的情况下,从后侧面构件34起至中间部分100a的过渡区域D常常较大,从而易于产生无效空间。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中,如反复叙述的那样,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部件56、和将该中间部件56连结于后侧面构件34上的连结部件58由单独的部件而被构成。其结果为,无需在第一横向构件44b上设置较大的弯曲部,从而能够以较为陡峭的角度(例如大致90度)来对连结部件58与中间部件56进行连接。而且,通过设为所涉及的结构,能够使从后侧面构件34至中间部件56的过渡区域D与图10的比较例相比而大幅度地减小。由此,能够减小动力单元室48内的无效空间,从而能够提高动力单元室48的空间效率。如果采用另一种表达方法,则即使所支承的电机单元50的大小相同,但根据本示例的技术,与图10的比较例的技术相比也能够减小横向构件的大小。其结果为,根据本示例的技术,能够使动力单元室48的小型化,进而使车辆10的小型化。
另外,在第一横向构件44b的后方(车辆前后方向外侧)配置有第二横向构件44c。该第二横向构件44c以其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相比而较低的方式而使其两端部分弯曲(参照图5)。但是,虽然第二横向构件44c的中间部分的配置高度与后侧面构件34相比而较低,但与第一横向构件44b的中间部件56相比却较高。其结果为,如图6所示,第二横向构件44c的中间部分与电机单元50在前后方向上对置。通过设为所涉及的配置,从而能够在后方碰撞时更可靠地对电机单元50进行保护。
即,在障碍物(例如在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碰撞到车辆的后方的情况下,与电机单元50相比碰撞载荷会先被输入至第二横向构件44c上。而且,碰撞载荷的一部分或全部会分散并被传递至第二横向构件44c、或与该第二横向构件44c连接的后侧面构件34上,并且利用这些部件的变形和挠曲而被吸收。其结果为,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被输入至电机单元50的碰撞载荷,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机单元50的损伤。
此外,在本示例中,采用了第二横向构件44c的底面成为与扭力杆54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且将扭力杆54结合在第二横向构件44c的底面上。通过将扭力杆54与第二横向构件44c结合,从而如上文所述的那样,能够减少电机单元50的绕垂直轴的摆动。此外,通常在将电机单元50从车辆10上卸下时,会从车辆10的下侧进行接近及操作。通过将从该电机单元50起延伸的扭力杆54结合在第二横向构件44c的底面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该扭力杆54以及电机单元50从车辆10下侧卸下。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电机单元50的维护性。
另外,至此为止所说明的结构为一个示例,只要第一横向构件具备在与侧面构件相比靠下侧位置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中间部件56、和以从侧面构件起趋向于中间部件56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而向下方或斜下方向延伸的一对连结部件58,则其他的结构也可以被变更。例如,虽然在本示例中,由相互被焊接在一起的多个部件(主板62、连结板60以及根部64)而构成连结部件58,但连结部件58既可以为单一部件,也可以使更多个部件进行组合而被构成。此外,中间部件56只要位于电机单元50的下侧,则其他的结构也可以被适当地变更。例如,中间部件56也可以使上下或前后或左右被分割而成的多个部件进行组合而被构成。此外,中间部件56与连结部件58只要为独立部件即可,而并不一定必须是拆装自如的结构。即,中间部件56与连结部件58也可以以无法分离的方式而连接,例如利用焊接而被接合在一起。
此外,虽然在至此为止的说明中将动力单元室48设置在车辆10的后下部处,但动力单元室48只要位于车辆10的下部,则也可以被设置在其他部位、例如车辆10的前下部等处。在将动力单元室48设置在车辆10的前下部处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与电机单元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第二横向构件设置在位于该电机单元50的下侧的第一横向构件的前方处。并且,虽然在本示例中,列举出被实施低速自动驾驶的大致箱形的车辆作为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本示例所公开的车辆框架结构也可以被搭载于其他形态的车辆上。
符号说明
10…车辆;12…主框架;13…车窗;14…灯配置部;15…信号用灯;16…车身;18…前轮;20…后轮;22…车门;24…格栅;26…操作面板;28…座位;30…前侧面构件;32…中央侧面构件;34…后侧面构件;36…悬架塔;38…柱;40…梁;41…反冲部件;42a、42b、42c…前横向构件;44a…后横向构件;44b…第一横向构件;44c…第二横向构件;46a、46b、46c、46d、46e…中间横向构件;48…动力单元室;50…电机单元;51…贯穿孔;52…电机安装架;54…扭力杆;56…中间部件;58…连结部件;60…连结板;62…主板;62a…切口;64…根部;66…结合螺栓;68…板侧孔;70…构件侧孔;76…地板面板;100…横向构件;100a…中间部分;100b…连结部分;100c…弯曲部分;D…过渡区域;Pc…中央部分;Pf…前部部分;Pr…后部部分。

Claims (5)

1.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侧面构件,其在车辆的下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
第一横向构件,其对所述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结,
所述第一横向构件包括:
中间部件,其在与所述侧面构件相比靠下侧位置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并且位于电机单元的下侧处;
一对连结部件,其被连接于所述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处,且各自以从所述侧面构件起趋向于所述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而向下方或斜下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通过结合部件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被结合于所述中间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横向构件,所述第二横向构件在与所述第一横向构件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处对所述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结,
所述第二横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与所述电机单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扭力杆,所述扭力杆从所述电机单元的下部起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延伸、并被结合在所述第二横向构件的底面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直线状。
CN202010588607.1A 2019-06-28 2020-06-24 车辆框架结构 Pending CN1121408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1188A JP7176485B2 (ja) 2019-06-28 2019-06-28 車両フレーム構造
JP2019-121188 2019-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856A true CN112140856A (zh) 2020-12-29

Family

ID=73888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8607.1A Pending CN112140856A (zh) 2019-06-28 2020-06-24 车辆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18438B2 (zh)
JP (1) JP7176485B2 (zh)
CN (1) CN11214085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48275A1 (en) * 2021-04-28 2022-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figurable vehicle chassi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807302B2 (en) 2021-04-28 2023-11-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calable vehicle platforms
US11858571B2 (en) 2021-04-28 2024-01-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hassis with interchangeable performance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1866095B2 (en) 2021-04-28 2024-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osition wheel assembly mounts
US11938802B2 (en) 2021-04-28 2024-03-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otorized wheel assembli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2884B2 (ja) * 2019-06-28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ーム
JP2022142166A (ja) * 2021-03-16 2022-09-3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構造
US11970229B1 (en) * 2021-04-30 2024-04-30 Alph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chassi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14803A (ja) * 2003-04-16 2004-11-11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駆動モータの取付構造
JP2013203241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azd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14015166A (ja) * 2012-07-11 2014-01-30 Hino Motors Ltd 低床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WO2014069046A1 (ja) * 2012-10-31 2014-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204210586U (zh) * 2014-11-13 2015-03-18 南京嘉远特种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四轮电动车骨架
CN107207050A (zh) * 2015-01-20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8454700A (zh) * 2017-02-20 2018-08-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WO2019001530A1 (zh) * 2017-06-30 2019-0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CN109131575A (zh) * 2017-06-27 2019-01-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8642B2 (ja) 2009-12-03 2013-11-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取付構造
JP5648421B2 (ja) * 2010-10-26 2015-01-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5811769B2 (ja) * 2011-10-27 2015-1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14803A (ja) * 2003-04-16 2004-11-11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駆動モータの取付構造
JP2013203241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azd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14015166A (ja) * 2012-07-11 2014-01-30 Hino Motors Ltd 低床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WO2014069046A1 (ja) * 2012-10-31 2014-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204210586U (zh) * 2014-11-13 2015-03-18 南京嘉远特种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四轮电动车骨架
CN107207050A (zh) * 2015-01-20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8454700A (zh) * 2017-02-20 2018-08-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09131575A (zh) * 2017-06-27 2019-01-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WO2019001530A1 (zh) * 2017-06-30 2019-0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48275A1 (en) * 2021-04-28 2022-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figurable vehicle chassi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702162B2 (en) * 2021-04-28 2023-07-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figurable vehicle chassi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11807302B2 (en) 2021-04-28 2023-11-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calable vehicle platforms
US11858571B2 (en) 2021-04-28 2024-01-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chassis with interchangeable performance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1866095B2 (en) 2021-04-28 2024-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osition wheel assembly mounts
US11938802B2 (en) 2021-04-28 2024-03-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otorized wheel assembl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18438B2 (en) 2022-12-06
US20200406975A1 (en) 2020-12-31
JP7176485B2 (ja) 2022-11-22
JP2021006436A (ja) 2021-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40856A (zh) 车辆框架结构
JP679104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764104B2 (en)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5477256B2 (ja)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5588207B2 (ja) トラクタ
EP2740650B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7172883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04691622A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US20060219462A1 (en) Forward frame part for a utility vehicle
JP7172882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9038467A (ja) 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WO2014097513A1 (ja) 車体構造
JP353149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21075089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5488506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0753654B (zh) 电动汽车用的底盘及电动汽车
WO2018066684A1 (ja) 車両の荷重伝達システム
JP6516232B1 (ja) 電気自動車用の車台、及び、電気自動車
CN114571974A (zh) 电池支承结构
JP522856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227573B2 (ja) 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209227B2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JP7373130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08247350A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4284532A (ja) 車体下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