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6859A - 扭转梁式悬架 - Google Patents

扭转梁式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6859A
CN107206859A CN201680007730.1A CN201680007730A CN107206859A CN 107206859 A CN107206859 A CN 107206859A CN 201680007730 A CN201680007730 A CN 201680007730A CN 107206859 A CN107206859 A CN 107206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eam
pair
reinforcing member
vehicle
to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77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野贵昭
藤田将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20Semi-rigid axle suspensions
    • B60G2200/23Trailing arms connected by a U-shaped torsion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01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with embedded inserts for material reinfor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2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emi-rigid axles, e.g. twist beam type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2Joining
    • B60G2206/8201Joining by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具备:一对纵臂;扭转梁,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各纵臂相连接;以及一对增强部件,其以分别在该扭转梁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处横跨在扭转梁和各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与扭转梁以及各纵臂相接合。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是各增强部件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在一对增强部件以及扭转梁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焊接用孔。各内侧接合部是在各焊接用孔的周缘整周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焊接部。

Description

扭转梁式悬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要求2015年1月30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15-17066号的优先权,所述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扭转梁式悬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一对纵臂以及扭转梁的扭转梁式悬架,该扭转梁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扭转梁轴向的两个端部与各纵臂相连接。具有上述结构的扭转梁式悬架存在侧倾刚度较弱的倾向。因此,提出了使用增强部件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侧倾刚度的技术(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340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扭转梁式悬架中,虽然能够通过使用增强部件而提高侧倾刚度,但是伴随扭转梁的扭转而出现的应力会集中地产生在扭转梁与增强部件相焊接的焊接部分。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于集中产生应力的地方,在扭转梁中会出现裂纹,而增强部件会从扭转梁剥离。针对该问题,具有增加扭转梁、增强部件等部件的板厚的对策,但是,如果增加部件的板厚,则会出现会使扭转梁式悬架整体的重量增加的新问题。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期望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与一对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所产生的应力,从而具有优异耐久性的扭转梁式悬架。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扭转梁式悬架具备:一对纵臂;扭转梁,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其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各纵臂相连接;以及一对增强部件,其以分别在该扭转梁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处横跨在扭转梁和各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与扭转梁以及各纵臂相接合。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是各增强部件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在一对增强部件以及扭转梁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焊接用孔。各内侧接合部是在各焊接用孔的周缘整周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焊接部。
在上述扭转梁式悬架中,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内侧接合部(环状焊接部),该内侧接合部(环状焊接部)是各增强部件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各内侧接合部(环状焊接部)于设置在一对增强部件以及扭转梁中的至少一方的各焊接用孔的周缘整周形成为环状。
换言之,伴随扭转梁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容易集中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而在该接合部位分别形成有形成为环状的且没有端部的焊接部分,即,分别形成有焊接强度高的环状焊接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与各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焊接部分)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耐久性。
此外,上述扭转梁式悬架具备一对增强部件,该一对增强部件以横跨在扭转梁和各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与扭转梁以及各纵臂相接合。因此,能够使伴随扭转梁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分散到一对增强部件上。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侧倾刚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可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与一对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所产生的应力,从而具有优异耐久性的扭转梁式悬架。
在上述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扭转梁式悬架中,焊接用孔可以是使长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椭圆形状。在此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减小尤其是在应力容易集中的内侧接合部(环状焊接部)所产生的应力,该内侧接合部(环状焊接部)是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焊接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耐久性。
此外,各焊接用孔可以设置在扭转梁上。在此情况下,特别是当将一对增强部件配置在扭转梁的内侧时,能够从扭转梁的外侧经由各焊接用孔而容易地对扭转梁与配置在该扭转梁内侧的各增强部件进行焊接。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与各增强部件在各内侧接合部(环状焊接部)的焊接自由度,从而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生产率。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扭转梁式悬架是如下的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具备:一对纵臂;扭转梁,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其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各纵臂相连接;以及一对增强部件,其以分别在该扭转梁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处横跨在扭转梁和各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与扭转梁以及各纵臂相接合。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是各增强部件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各内侧接合部是形成为点状的点状接合部。
在上述扭转梁式悬架中,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内侧接合部(点状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点状接合部)是各增强部件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各内侧接合部(点状接合部)形成为点状。
换言之,伴随扭转梁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容易集中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位,在该接合部位分别形成有形成为点状的且没有端部的接合部分,即,分别形成有接合强度高的点状接合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与各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耐久性。
此外,上述扭转梁式悬架具备一对增强部件,该一对增强部件以横跨在扭转梁和各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与扭转梁以及各纵臂相接合。因此,能够使伴随扭转梁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分散到一对增强部件上。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侧倾刚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与一对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所产生的应力,从而具有优异耐久性的扭转梁式悬架。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扭转梁式悬架中,在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可以分别设置多个内侧接合部。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设置多个内侧接合部(点状接合部),而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耐久性。
在上述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扭转梁式悬架中,内侧接合部可以具有与各增强部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在此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减小尤其是在应力容易集中的、各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内侧接合部)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耐久性。
扭转梁可具有顶面部以及从顶面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向车辆下侧延伸的一对侧面部,并且,扭转梁向车辆下侧开口,各内侧接合部可以是扭转梁的顶面部与各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在此情况下,能够提高扭转梁与各增强部件在内侧接合部的接合强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耐久性。
此外,一对增强部件可以配置在扭转梁的内侧。在此情况下,可以增加通过设置一对增强部件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的侧倾刚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后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增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内侧焊接部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内侧焊接部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向视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内侧焊接部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内侧焊接部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扭转梁式悬架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扭转梁式悬架;2…纵臂;3…扭转梁;4…增强部件;
50…内侧接合部;50A…环状焊接部;50B…点状接合部;
311、422…焊接用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图7所示,扭转梁式悬架1具备一对纵臂2;扭转梁3,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各纵臂2相连接;以及一对增强部件4,其以分别在扭转梁3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处横跨在扭转梁3和各纵臂2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与扭转梁3以及各纵臂2相接合。
在各增强部件4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50,内侧接合部50是各增强部件4与扭转梁3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在扭转梁3上设置有两个焊接用孔311。各内侧接合部50是在各焊接用孔311的周缘整周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焊接部50A。以下,对扭转梁式悬架1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扭转梁式悬架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右侧)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扭转梁式悬架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左侧)的结构与一端侧的结构左右对称。此外,车辆宽度方向是指车辆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扭转梁式悬架1具备一对纵臂2以及扭转梁3,一对纵臂2分别配置在车辆左侧和右侧,扭转梁3在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上连接一对纵臂2。
如该图所示,各纵臂2由一对臂部件构成。各臂部件通过冲压而成形,并将与轴向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U字形。各纵臂2通过使一对臂部件的开口侧彼此对接而构成,以使各纵臂2的内部呈中空状。一对臂部件通过焊接等而接合。各纵臂2形成为曲线状。左右纵臂2形成为彼此左右对称。
在各纵臂2的一端,通过焊接而分别固定有圆筒形套环21。经由各套环21将各纵臂2可摆动地支撑在未图示出的车身上。在各纵臂2的另一端,通过焊接而分别固定有板状支架22。各纵臂2经由各支架22将未图示出的车轮支撑为可进行旋转。
如该图所示,扭转梁3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扭转梁3配置成连接左右纵臂2之间。
如图5所示,通过将板部件折弯而形成扭转梁3。扭转梁3具有顶面部31和从顶面部3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向车辆下侧延伸的一对侧面部32。扭转梁3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U字状。扭转梁3朝向车辆下侧开口。
如图6所示,在扭转梁3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切口33。各切口33沿着各纵臂2的外表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弧形。各纵臂2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扭转梁3的轴向的两个端部。
如图1所示,在扭转梁3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配置有增强部件4。以下,对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增强部件4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具有相同构造的、配置在车辆左侧的增强部件4的说明。
如图2~图5所示,增强部件4以在扭转梁3的内侧横跨在扭转梁3和纵臂2上的方式而配置。在纵臂2的下侧通过焊接而使增强部件4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外端部41)固定在纵臂2上(在图中未示出焊接部分)。
增强部件4的一对侧面部4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参照图7)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扭转梁3的一对侧面部32的内表面(在图4中示出了作为焊接部分的侧面焊接部51)。
增强部件4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内端部42)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具体而言,在扭转梁3的顶面部31设置有焊接用孔311。焊接用孔311是使长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椭圆形状。在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形成有接合用座面部421(参照图7)。
在扭转梁3的焊接用孔311的周缘于该周缘整周对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进行焊接。通过该焊接形成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是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相焊接的焊接部分。
环状焊接部50A形成为环状,且是没有端部的焊接部分。环状焊接部50A具有与侧面焊接部51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环状焊接部50A的内端位置A(参照图4)与侧面焊接部51的内端位置B(参照图4)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扭转梁式悬架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的扭转梁式悬架1中,在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分别设置有环状焊接部50A,环状焊接部50A是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与扭转梁3相焊接的焊接部分。在设置于扭转梁3的各焊接用孔311的周缘整周对扭转梁3和各增强部件4进行焊接,由此将环状焊接部50A形成为环状。
即,伴随扭转梁3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容易集中在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与扭转梁3相焊接的焊接部位,而在该焊接部为分别形成有形成为环状且没有端部的焊接部分,即,分别形成有焊接强度高的环状焊接部50A。因此,例如,与焊接成有端部的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3与各增强部件4相焊接的焊接部分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此外,扭转梁式悬架1具备一对增强部件4,一对增强部件4以横跨在扭转梁3和各纵臂2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且焊接在扭转梁3以及各纵臂2上。因此,能够使伴随扭转梁3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分散到一对增强部件4上。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侧倾刚度。
此外,在扭转梁式悬架1中,环状焊接部50A具有,与各增强部件4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面部43)和扭转梁3相焊接的焊接部分(侧面焊接部51)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小尤其是在应力容易集中的各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与扭转梁3相焊接的焊接部分(环状焊接部50A)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此外,焊接用孔311是使长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椭圆形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小尤其是在应力容易集中的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与扭转梁3相焊接的焊接部分(环状焊接部50A)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此外,扭转梁3具有顶面部31以及从顶面部3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向车辆下侧延伸的一对侧面部32,并且扭转梁3向车辆下侧开口,各环状焊接部50A是扭转梁3的顶面部31与各增强部件4相焊接的焊接部分。因此,能够提高扭转梁3与各增强部件4在环状焊接部50A的焊接强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此外,一对增强部件4配置在扭转梁3的内侧。因此,可以通过设置一对增强部件4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侧倾刚度的改善效果。
此外,各焊接用孔311设置在扭转梁3上。因此,能够从扭转梁3的外侧经由各焊接用孔311而容易地对扭转梁3与配置在该扭转梁3内侧的各增强部件4进行焊接。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3与各增强部件4在环状焊接部50A的焊接自由度,从而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生产率。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3与一对增强部件4相接合的接合部分所产生的应力,从而能够提供具有优异耐久性的扭转梁式悬架1。
(实施方式2)
如图8、图9所示,实施方式2是对扭转梁3与一对增强部件4相焊接的焊接部分,即,对各环状焊接部50A的构成进行了变更的例子。此外,省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
如图8、图9所示,在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设置有焊接用孔422。在增强部件4的焊接用孔422的周缘于该周缘整周对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进行焊接。通过该焊接而形成环状焊接部50A。
(实施方式3)
如图10~图13所示,实施方式3是将一对增强部件4相对于扭转梁3的配置进行了变更的例子。此外,省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
如图10~图13所示,扭转梁3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向车辆下侧凹陷。分别在各纵臂2的下侧通过焊接而使扭转梁3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固定在各纵臂2上。
增强部件4以在扭转梁3的外侧横跨在扭转梁3和纵臂2上的方式而配置。在各增强部件4的外端部41分别形成有切口44。各切口44沿着各纵臂2的外表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各增强部件4的外端部41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纵臂2。增强部件4的一对侧面部43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扭转梁3的一对侧面部32的外表面上(在图11中示出了作为焊接部分的侧面焊接部51)。
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具体而言,在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形成有接合用座面部421。并且,在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设置有焊接用孔422。
在增强部件4的焊接用孔422的周缘于该周缘整周对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进行焊接。通过该焊接形成环状焊接部50A,环状焊接部50A是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相焊接的焊接部分。环状焊接部50A是形成为环状且没有端部的焊接部分。环状焊接部50A的内端位置A(参照图11)与侧面焊接部51的内端位置B(参照图11)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实施方式4)
如图14、图15所示,实施方式4是对扭转梁3与一对增强部件4相焊接的焊接部分,即,对各环状焊接部50A的构成进行了变更的例子。此外,省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在扭转梁3的顶面部31设置有焊接用孔311。在扭转梁3的焊接用孔311的周缘于该周缘整周对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进行焊接。通过该焊接而形成环状焊接部50A。
(实施方式5)
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5是对扭转梁3与一对增强部件4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即,对各内侧接合部50的构成进行了变更的例子。此外,省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2相同的构成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在各增强部件4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内端部42),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50,其中,内侧接合部50是各增强部件4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内端部42)与扭转梁3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各内侧接合部50是形成为点状的点状接合部50B。
具体而言,在扭转梁3以及一对增强部件4上,没有像上述实施方式1、2那样设置焊接用孔311、422(参照图1、图8等)。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通过点焊而接合。通过该点焊形成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其中,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是增强部件的内端部42(接合用座面部421)与扭转梁3的顶面部31相接合的接合部分。
点状接合部50B是形成为点状且没有端部的接合部分。点状接合部50B具有与侧面焊接部51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点状接合部50B的内端位置A(参照图4)与侧面焊接部51的内端位置B(参照图4)相比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5的扭转梁式悬架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5的扭转梁式悬架1中,于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分别设置有点状接合部50B,其中,点状接合部50B是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与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各点状接合部50B形成为点状。
换言之,伴随扭转梁3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容易集中在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与扭转梁3相接合的接合部位,而在该接合部位分别形成有形成为点状且没有端部的接合部分,即,分别形成有接合强度高的点状接合部50B。因此,例如,与接合成有端部的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小在扭转梁3与各增强部件4相接合的接合部分所产生的应力。由此,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设置于扭转梁3(增强部件4)的焊接用孔311(焊接用孔422)为椭圆形状,不过焊接用孔311、422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圆形、三角形、四角形等各种形状。
(2)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于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分别形成一个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不过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形成多个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在存在多个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的情况下,优选使位于车辆宽度方向最内侧的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具有与各增强部件4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面部43)和扭转梁3相接合的接合部分(侧面焊接部51)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即,优选使位于车辆宽度方向最内侧的内侧接合部50(环状焊接部50A)的内端位置A与侧面焊接部51的内端位置B相比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3)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焊接用孔311、422设置在一对增强部件4以及扭转梁3中的任一者上,不过也可以在一对增强部件4以及扭转梁3的两者上均设置有焊接用孔311、422。
(4)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扭转梁3具有顶面部31以及从顶面部3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向车辆下侧延伸的一对侧面部32,并且扭转梁3向车辆下侧开口。然而,扭转梁3的形状和构成等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和构成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于各增强部件4的内端部42分别形成一个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不过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形成多个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在此情况下,通过设置多个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此外,在存在多个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的情况下,优选使位于车辆宽度方向最内侧的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具有与各增强部件4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侧面部43)和扭转梁3相接合的接合部分(侧面焊接部51)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即,优选使位于车辆宽度方向最内侧的内侧接合部50(点状接合部50B)的内端位置A与侧面焊接部51的内端位置B相比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6)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通过点焊形成点状接合部50B,不过也可以例如通过铆接、利用螺纹部件的螺纹紧固、电阻焊接、摩擦接合、激光焊接等其他的接合方法而形成点状接合部50B。此外,与例如在扭转梁3和各增强部件4之间容易产生间隙的电弧焊等相比,通过使用点焊、铆接等伴有加压的接合方法能够减小扭转梁3和各增强部件4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扭转梁式悬架1的耐久性。
(7)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点状接合部50B形成为块形点状。点状接合部50B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点状接合部50B的尺寸可设置如下:例如,若是圆形则其直径可为3~22mm,若是椭圆形则其长径可为3~22mm,若是多边形则其一个边长可为3~14mm。此外,点状接合部50B的尺寸还可设置如下:例如,若是点焊则其可容纳于直径为3~22mm的圆内,若是铆接则其可容纳于直径为4~22mm的圆内。
(8)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在将一对增强部件4配置于扭转梁3内侧的构成中,采用了点状接合部50B,不过也可以例如上述实施方式3、4所示,在将一对增强部件4配置于扭转梁3外侧的构成中,采用点状接合部50B。

Claims (8)

1.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纵臂;
扭转梁,该扭转梁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该扭转梁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各所述纵臂相连接;以及
一对增强部件,该一对增强部件以分别在该扭转梁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处横跨在所述扭转梁和各所述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且该一对增强部件与所述扭转梁以及各所述纵臂相接合,
在各该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是各该增强部件与所述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
在所述一对增强部件以及所述扭转梁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焊接用孔,
各所述内侧接合部是在各所述焊接用孔的周缘整周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焊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用孔是使长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椭圆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焊接用孔设置于所述扭转梁。
4.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纵臂;
扭转梁,该扭转梁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该扭转梁轴向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各所述纵臂相连接;以及
一对增强部件,该一对增强部件以分别在该扭转梁的轴向的两个端部处横跨在所述扭转梁和各所述纵臂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且该一对增强部件与所述扭转梁以及各所述纵臂相接合,
在各该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是各该增强部件与所述扭转梁相接合的接合部分,
各该内侧接合部是形成为点状的点状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增强部件的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内侧接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接合部具有与各所述增强部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和所述扭转梁的相接合的接合部分相比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转梁具有顶面部,以及从该顶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向车辆下侧延伸的一对侧面部,并且所述扭转梁向车辆下侧开口,各所述内侧接合部是所述扭转梁的所述顶面部与各所述增强部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增强部件配置在所述扭转梁的内侧。
CN201680007730.1A 2015-01-30 2016-01-29 扭转梁式悬架 Pending CN1072068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7066 2015-01-30
JP2015-017066 2015-01-30
PCT/JP2016/052824 WO2016121989A1 (ja) 2015-01-30 2016-01-29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6859A true CN107206859A (zh) 2017-09-26

Family

ID=56543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7730.1A Pending CN107206859A (zh) 2015-01-30 2016-01-29 扭转梁式悬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89281B2 (zh)
CN (1) CN107206859A (zh)
DE (1) DE112016000550B4 (zh)
WO (1) WO20161219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2837A (zh) * 2020-03-05 2021-09-07 株式会社 F.泰克 扭力梁式悬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0577B2 (ja) * 2019-03-29 2022-11-1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FR3099416B1 (fr) * 2019-07-30 2022-02-18 Renault Sas Traverse d’essieu arrière comprenant deux portions de renfort
JP7364889B2 (ja) * 2019-12-13 2023-10-19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
CN111890864B (zh) * 2020-06-16 2023-04-14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内衬板及扭转刚度可调的扭力梁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8251A (ja) * 2002-11-22 2004-06-17 F Tech:Kk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5008123A (ja) * 2003-06-20 2005-01-13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5162080A (ja) * 2003-12-04 2005-06-23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6001295A (ja) * 2004-06-15 2006-01-05 F Tech:Kk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7153099A (ja) * 2005-12-05 2007-06-21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2101764A (ja) * 2010-11-12 2012-05-3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03522864A (zh) * 2013-05-29 2014-01-22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扭转梁后桥横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616U (ja) * 1984-07-02 1986-01-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ト−シヨンビ−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ヨン
CN103097152B (zh) * 2010-07-23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DE102014100618B3 (de) * 2014-01-21 2015-03-12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raftfahrzeugachs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8251A (ja) * 2002-11-22 2004-06-17 F Tech:Kk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5008123A (ja) * 2003-06-20 2005-01-13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5162080A (ja) * 2003-12-04 2005-06-23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6001295A (ja) * 2004-06-15 2006-01-05 F Tech:Kk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7153099A (ja) * 2005-12-05 2007-06-21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2101764A (ja) * 2010-11-12 2012-05-3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03522864A (zh) * 2013-05-29 2014-01-22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扭转梁后桥横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2837A (zh) * 2020-03-05 2021-09-07 株式会社 F.泰克 扭力梁式悬架
CN113352837B (zh) * 2020-03-05 2024-05-28 株式会社F.泰克 扭力梁式悬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21989A1 (ja) 2016-08-04
JPWO2016121989A1 (ja) 2017-09-07
DE112016000550T5 (de) 2017-10-26
JP6389281B2 (ja) 2018-09-12
DE112016000550B4 (de)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6859A (zh) 扭转梁式悬架
CN100589999C (zh) 扭转梁式悬架
US9849743B2 (en) Swing arm
JP2012240460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ンク形成方法
WO2009110256A1 (ja) ナックルブラケット
JP2006281885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US10518835B2 (en) Drop-out structure for wheel alignment
WO2015186700A1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03429484B (zh) 悬架结构
WO2014129046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構造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0318420A (ja)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2166872B1 (ko) 차량용 토션빔 액슬장치
CN107867141A (zh) 扭力梁式悬架以及用于扭力梁式悬架的加强构件
JP6397487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EP3124296B1 (e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US10286741B2 (en) Suspension arm for vehicle
JP2020164092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4213641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130006096A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의 리어 현가장치
KR101974916B1 (ko) 차량 현가장치를 구성하는 컨트롤 암 및 상기 컨트롤 암의 제조 방법
JP7083325B2 (ja) 中間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131787B2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KR20130013147A (ko) Ctba 현가장치에서 토션빔의 용접 구조
JP6524652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固定構造
KR20160134898A (ko) 자동차 현가장치용 로어아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