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152B -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7152B
CN103097152B CN201180031770.7A CN201180031770A CN103097152B CN 103097152 B CN103097152 B CN 103097152B CN 201180031770 A CN201180031770 A CN 201180031770A CN 103097152 B CN103097152 B CN 1030971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ing arm
suspension device
type suspension
planar portions
posses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17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7152A (zh
Inventor
大堂孝树
森理史
冈崎崇
藤田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97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7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1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1Trailing arm twist beam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20Semi-rigid axle suspensions
    • B60G2200/23Trailing arms connected by a U-shaped torsion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2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emi-rigid axles, e.g. twist beam type ax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2Steel
    • B60G2206/722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1Shaping
    • B60G2206/8102Shaping by stam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2Joining
    • B60G2206/8201Joining by weld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扭转梁式悬架装置,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出纵臂部(15)及扭转梁部(14),该拼焊板材通过将厚度不同的板材的端部彼此对接并在焊接部进行焊接而成。拼焊板材的焊接部(17)具备通过底壁部(31)将前后的侧壁部(32、33)连接的U字状的横截面,在各侧壁部(32、33)的端缘上的夹着焊接部(17)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切口(34a、34b;35c、35d),因此在扭转梁部(14)发生扭转变形时,应力集中从焊接部(17)向切口(34a、34b;35c、35d)转移,由此能够防止焊接端部的剥离而提高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具备: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端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在车身上,且在后端将车轮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左右的纵臂部;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与所述左右的纵臂部连接的扭转梁部,其中,所述纵臂部及所述扭转梁部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该拼焊板材通过使厚度不同的板材的端部彼此对接并在焊接部进行焊接而成。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如下技术:利用不同构件构成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左右的纵臂部和扭转梁部,使左右的纵臂部的侧壁部与扭转梁部的左右两端重合并进行焊接,由此进行一体化。
另外,通过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有利用将厚度不同的金属板的端部彼此对接并进行焊接而成的拼焊板材构成作为冲压加工产品的原料的坯料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18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621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中,由于使纵臂部与扭转梁部重合并进行焊接,因此因该重合的部分而存在重量增加的问题。
因此,若将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拼焊板材采用于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则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但存在如下问题:在车辆的转弯中或坏路行驶中,应力在拼焊板材的焊接端部集中而产生剥离,成为耐久性下降的原因。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发明中,通过在拼焊板材的端缘的焊接端部的两侧位置形成凹口来缓和向焊接部的应力集中,但这样的话,此次应力集中于凹口上而发生龟裂,可能会使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耐久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可靠地防止使用了拼焊板材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焊接端部的剥离。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具备: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端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在车身上,且在后端将车轮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左右的纵臂部;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与所述左右的纵臂部连接的扭转梁部,其中,所述纵臂部及所述扭转梁部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该拼焊板材通过将厚度不同的板材的端部彼此对接并在焊接部进行焊接而成,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梁部具备通过底壁部将前后的侧壁部连接的U字状的横截面,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具备构成所述纵臂部及所述扭转梁部的上构件、焊接在该上构件上而构成跨所述焊接部的闭合截面的下构件,所述下构件具备向所述扭转梁部的内部延伸并焊接在所述前后的侧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以朝向车身中心线而接近所述底壁部的方式向上倾斜。
另外,本发明以第一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二特征在于,在至少一方的侧壁部的端缘上的夹着所述焊接部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切口。
另外,本发明以第二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具备从所述至少一方的侧壁部的下端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一对切口形成在所述凸缘上。
另外,本发明以第二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下构件形成具备延伸到所述一对切口的位置的内端的闭合截面。
另外,本发明以第一~第四特征中任一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下构件具备以向所述上构件的所述扭转梁部侧延伸且跨所述焊接部的方式与所述前后的侧壁部的开口端连接的前后一对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第一焊接线而焊接在所述前后的侧壁部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第二焊接线而焊接在所述前后的侧壁部的开口端,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焊接线及所述第二焊接线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重叠。
另外,本发明以第一至第五特征中任一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的附近的所述纵臂部具备平面部、将所述平面部的前侧的端缘折弯而成的前部侧壁部、将所述平面部的后侧的端缘折弯而成的后部侧壁部,在输入上下方向的载荷时,纵臂的弯曲中心线与所述前部侧壁部所成的角度及与所述后部侧壁部所成的角度设定为大致相等。
另外,本发明以第六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七特征在于,所述纵臂部具备经由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台阶部而与所述平面部的上方相连的高位平面部,所述弯曲中心线沿着所述平面部形成,所述平面部沿着所述台阶部。
另外,本发明以第七特征的结构为基础,其第八特征在于,所述纵臂部具备经由所述后部侧壁部而与所述高位平面部及所述平面部的下方相连的低位平面部,在所述低位平面部的前侧设有对悬架弹簧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弹簧座,并且在所述低位平面部的后侧设有对减震器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减震器支承部,在与所述弹簧座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对的所述高位平面部上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的第一、第二坯料13a、13b对应于本发明的坯料,实施例的前部侧壁部32及后部侧壁部33对应于本发明的侧壁部,实施例的前部凸缘34及后部凸缘35对应于本发明的凸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纵臂部及扭转梁部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该拼焊板材通过将厚度不同的板材的端部彼此对接且在焊接部进行焊接而成。扭转梁部具备通过底壁部将前后的侧壁部连接的U字状的横截面。当左右的纵臂部与左右的车轮一起以相反相位上下移动时,具有底壁部及前后的侧壁部的形成为U字状的横截面的扭转梁部发生扭转变形,其下表面敞开部打开或关闭而扭转刚性容易变得不稳定,但在将下构件焊接到构成纵臂部及扭转梁部的上构件上时,由于下构件构成跨所述焊接部的闭合截面,并且,下构件具备向扭转梁部的内部延伸且焊接在前后的侧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延伸部,且第一延伸部以朝向车身中心线而接近底壁部的方式向上倾斜,因此通过下构件对扭转梁部的左右两端的下表面敞开部进行加强而使扭转刚性稳定,从而能够防止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至少一方的侧壁部的端缘上的夹着焊接部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切口,因此在左右的纵臂部以相反相位上下移动而使扭转梁部发生扭转变形时,应力集中从焊接部向切口转移,由此能够防止焊接端部的剥离而提高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具备从至少一方的侧壁部的下端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凸缘,且在该凸缘上形成有一对切口,因此通过凸缘来缓和向切口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增加焊接部周边的强度而提高耐久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通过下构件能够提高上构件的纵臂部及扭转梁部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上构件通过对拼焊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拼焊板材通过将厚度不同的坯料的端部彼此对接并在焊接部进行焊接而成,因此当扭转梁发生扭转变形时,焊接端部可能会发生剥离,但由于下构件具备以向扭转梁部侧延伸且跨焊接部的方式与前后的侧壁部的开口端连接的前后一对的第二延伸部,因此通过该第二延伸部对拼焊板材的焊接部进行加强而能够防止剥离的产生。而且将第一延伸部焊接在前后的侧壁部的内表面上的第一焊接线和将第二延伸部焊接在前后的侧壁部的开口端上的第二焊接线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观察时,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重叠,因此即使第一、第二焊接线中断也不会使刚性急变,从而能够防止焊接端部的剥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拼焊板材的焊接部的附近的纵臂部具备平面部、将平面部的前侧的端缘折弯而成的前部侧壁部、将平面部的后侧的端缘折弯而成的后部侧壁部,因此在上下方向的载荷向纵臂部输入时,根据纵臂部的弯曲中心线与侧壁部所成的角度而该侧壁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移量变化,前后方向的位移量大的一侧的焊接端部容易剥离,但通过将纵臂的弯曲中心线与前部侧壁部所成的角度及与后部侧壁部所成的角度设定成大致相等,由此能够消除前部及后部侧壁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移量之差,从而使前后的焊接端部的应力之差均匀化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纵臂部具备经由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台阶部而与平面部的上方相连的高位平面部,弯曲中心线沿着平面部形成,该平面部沿着台阶部,因此通过台阶部及高位平面部的布局而能够任意地设定弯曲中心线的方向。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纵臂部具备经由后部侧壁部而与高位平面部及平面部的下方相连的低位平面部,在低位平面部的前侧设有对悬架弹簧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弹簧座,在低位平面部的后侧设有对减震器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减震器支承部,在与弹簧座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对的高位平面部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因此在越过路面的高低差等的情况下从车轮施加向上的载荷时,通过鼓出部使对纵臂部的弯曲力进行支承的区域扩宽,由此能够防止应力的集中而抑制纵臂部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整体俯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第一实施例)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4是图3的4方向向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5是图2的5-5线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6是图2的6-6线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7是图2的7-7线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8是图2的8-8线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9是表示对纵臂部进行模型化的构件的图。(第一实施例)
图10是说明台阶部的作用的图。(第一实施例)
【符号说明】
13    拼焊板材
14    扭转梁部
15    纵臂部
15a   弹簧座
15b   减震器支承部
16    上构件
17    焊接部
18    下构件
18b   第一延伸部
18c   第二延伸部
18d   第二延伸部
22    悬架弹簧
23    减震器
31    底壁部
32    前部侧壁部(侧壁部)
33    后部侧壁部(侧壁部)
34    前部凸缘(凸缘)
34a   切口
34b   切口
35    后部凸缘(凸缘)
35c   切口
35d   切口
36    高位平面部
36a   鼓出部
37    台阶部
38    平面部
39    低位平面部
W     车轮
w1    第一焊接线
w2    第二焊接线
C1    纵臂部的弯曲中心线
γ    角度
δ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车辆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S整体形成为H型,具备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臂11、11、及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而将两纵臂11、1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的扭转梁12。
左右的纵臂11、11的上半部和扭转梁12由预先一体形成的拼焊板材13(参照图7)构成。拼焊板材13通过将板厚小的第二坯料13b、13b与板厚大的第一坯料13a的两侧对接并进行焊接而成,通过对其进行冲压加工,能够得到上构件16,该上构件16一体地具有由第一坯料13a形成的扭转梁部14和由第二坯料13b、13b形成的左右的纵臂部15、15。通过采用这种拼焊板材13,能够使一个冲压产品的各部分的板厚不同而实现最佳的强度分配及重量分配,并能够节减冲压加工、焊接加工的加工成本。
从上方观察对拼焊板材13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上构件16时,扭转梁部14与纵臂部15、15的焊接部17、17沿着扭转梁12与纵臂11、11的边界而大致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上构件16的纵臂部15、15的下表面和扭转梁部14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上焊接左右的下构件18、18(参照图3及图4),由此,纵臂11、11大致构成为闭合截面。
在纵臂11的前端焊接有筒状的接头支架19,该接头支架19经由橡胶衬套接头而枢轴支承在车身上。而且,在纵臂11的后部的左右方向外端焊接有车轴支架20,在该车轴支架20上经由车轴21而支承有旋转自如的车轮W。而且在纵臂11的后部的左右方向内端形成有弹簧座15a,悬架弹簧22的下端支承在该弹簧座15a上。并且,在纵臂11的后端形成有减震器支承部15b,减震器23的下端支承在该减震器支承部15b上。
如图3~图8所示,由拼焊板材13的厚壁的第一坯料13a冲压加工成的扭转梁部14和由拼焊板材13的薄壁的第二坯料13b冲压加工成的纵臂部15中,扭转梁部14的整体和夹着焊接部17而与扭转梁部14连接的纵臂部15的一部分具备位于上侧的底壁部31、从底壁部31的前端向下延伸的前部侧壁部32、从底壁部31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后部侧壁部33、从前部侧壁部32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前部凸缘34、从后部侧壁部33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后部凸缘35,且整体形成为向下敞开的倒U字状的截面。
并且,在前部凸缘34的夹着焊接部17的两侧位置上形成有以使其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微减少的方式平滑地凹陷的一对切口34a、34b,而且在后部凸缘35的夹着焊接部17的两侧位置上形成有以使其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微减少的方式平滑地凹陷的一对切口35c、35d。
如图2最明显地示出的那样,上构件16的纵臂部15的上壁具备以大致相同的高度与扭转梁部14的底壁部31相连的平面部38、经由台阶部37而与平面部38的左右方向外侧相连且比所述平面部38高的高位平面部36,台阶部37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即,高位平面部36沿着纵臂部15的左右方向外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端设有与车身连接的接头支架19,在其后端设有对车轴21进行支承的车轴支架20。
而且,在平面部38及高位平面部36的后方部分上,经由从扭转梁部14连续延伸的弯曲的后部侧壁部33而形成有低一级的低位平面部39。低位平面部39以大致相同的高度与扭转梁部14的后部凸缘35相连,在低位平面部39设有所述弹簧座15a及所述减震器支承部15b。图2中单点划线所示的弯曲中心线C1是向纵臂11的弹簧座15a、减震器支承部15b、接头支架19及车轴支架20施加载荷时,纵臂11发生弯曲变形的中心线,即是纵臂部15在该弯曲中心线C1处以折弯的方式变形的中心线,所述台阶部37配置在与弯曲中心线C1未交叉的位置。
纵臂部15的弯曲中心线C1与前部侧壁32交叉的角度γ(参照图2及图10(B))和所述弯曲中心线C1与后部侧壁部33交叉的角度δ(参照图2及图10(B))设定为大致相等。
在图2及图8中,以往的高位平面部36的车宽方向的内缘由点划线表示。本实施例的高位平面部36的车宽方向的内缘相对于由点划线表示的以往的内缘而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相应地,高位平面部36向车宽方向内侧扩展而构成鼓出部36a。通过设置该鼓出部36a,将与所述弯曲中心线C1不同的另一弯曲中心线C2(参照图2)形成在纵臂部15上。另一弯曲中心线C2通过鼓出部36a及弹簧座15a的附近而大致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
另外,如图2及图8所示,由弹簧座15a和后部侧壁部33夹着的低位平面部39的下表面与下构件18的上表面在重合部39a重合。重合部39a的区域在图2中施加斜线而表示。当重合部39a的截面模量高时,在其他的部位容易发生应力集中,通过强行降低重合部39a的截面模量,能够避免应力在下面板18与纵臂部15的接合部集中的情况。
如图4最明显地示出的那样,焊接在上构件16的下表面的下构件18具备与上构件16的纵臂部15的轮廓大致相等的轮廓,但在与上构件16的弹簧座15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切口18a,并且形成有超过焊接部17而向扭转梁部14的下表面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8b、位于第一延伸部18b的前后的一对第二延伸部18c、18d。
在扭转梁部14的内部呈舌状延伸的下构件18的第一延伸部18b的周缘通过焊接线w1而焊接在扭转梁部14的底壁部31、前部侧壁部32及后部侧壁部33的内表面。另一方面,下构件18的第二延伸部18c、18d沿着扭转梁部14的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的下端通过焊接线w2、w2而被焊接。相对于焊接线w1,焊接线w2、w2处于低的位置,为了防止应力的集中,使焊接线w1的左右方向内端与焊接线w2、w2的左右方向外端不连续而中断。然而,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焊接线w1的左右方向内端与焊接线w2、w2的左右方向外端在左右方向上重叠距离ε(参照图4)。
接下来,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作用。
在车辆的转弯时或坏路行驶时等,当左右的纵臂11、11以相反相位上下移动而扭转梁12发生了扭转变形的情况下,应力在拼焊板材13的焊接部17的焊接端部集中而容易发生剥离,但由于在前部凸缘34及后部凸缘35的端缘的夹着焊接部17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一对切口34a、34b;35c、35d,因此使应力集中从焊接部17向切口34a、34b;35c、35d转移而防止焊接端部的剥离,并且通过前部凸缘34及后部凸缘35来缓和向切口34a、34b;35c、35d的应力集中,从而防止切口的龟裂,由此能够增加焊接部17周边的强度而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图9是将上构件16的纵臂部15进行模型化的图,纵臂部15具备平面部38、前部侧壁部32、后部侧壁部33,图9(A)的情况是弯曲中心线C1与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对于此,图9(B)的情况中,弯曲中心线C1与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垂直地配置。
如图9(A)中点划线所示,当使纵臂部15绕着弯曲中心线C1发生弯曲变形时,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的下端的前部及后部凸缘34、35在水平方向上发生较大地位移。另一方面,如图9(B)中点划线所示,当使纵臂部15绕着弯曲中心线C1发生弯曲变形时,前部及后部凸缘34、35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发生位移。即,将弯曲中心线C1相对于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以越接近直角的角度配置,越能够减小前部及后部凸缘34、35的水平方向的位移,反之将弯曲中心线C1相对于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以越接近平行的角度配置,前部及后部凸缘34、35的水平方向的位移越增大。
图10(A)是表示以往例子的图,上构件16的纵臂部15的台阶部37以跨弯曲中心线C1的方式形成,因此后部侧壁部33相对于弯曲中心线C1几乎正交,后部凸缘35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减小。另一方面,前部侧壁部32相对于弯曲中心线C1接近平行,前部凸缘34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增大。
图10(B)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图,上构件16的纵臂部15的台阶部37以未跨弯曲中心线C1的方式形成,因此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均相对于弯曲中心线C1以大致相等的角度γ、δ交叉,前部及后部凸缘34、35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均匀且成为中等程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对焊接部17的前侧的焊接端部及后侧的焊接端部的应力集均匀化,尤其是能够减少以往高的应力集中的前侧的焊接端部的应力而有效地防止剥离的产生。
另外,纵臂部15具备经由后部侧壁部33而与高位平面部36及平面部38的下方相连的低位平面部39,在低位平面部39的前侧设有对悬架弹簧22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弹簧座15a,在低位平面部39的后侧设有对减震器23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减震器支承部15b,在与弹簧座15a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对的高位平面部36上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36a,因此在纵臂部15上形成大致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的弯曲中心线C2(参照图2)。
在越过路面的高低差等的情况下从车轮W施加向上的载荷时,纵臂部15要绕着通过接头支架19和减震器支承部15b且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折弯,但通过所述鼓出部36a将对纵臂部15的弯曲力进行支承的区域扩宽,从而难以产生应力集中,而且由于所述弯曲中心线C2大致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因此能够抑制因来自路面的载荷而纵臂15绕着弯曲中心线C2发生变形的情况。
另外,当具有底壁部31、前部侧壁部32及后部侧壁部33的形成为U字状的横截面的扭转梁部14发生扭转变形时,其下表面敞开部打开或关闭而扭转刚性容易变得不稳定,但在将构成纵臂11的下半部的下构件18焊接在构成纵臂11的上半部及扭转梁12的上构件16的下表面上时,由于下构件18具备向扭转梁12的内部延伸且焊接在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延伸部18b,且第一延伸部18b以朝向车身中心线而接近底壁部31的方式向上倾斜,因此通过下构件18对扭转梁12的左右两端的下表面敞开部进行加强而使扭转刚性稳定,从而能够防止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
另外,上构件16通过对拼焊板材13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该拼焊板材13通过将厚度不同的第一、第二坯料13a、13b、13b的端部彼此对接并在焊接部17进行焊接而成,因此,当扭转梁部14发生扭转变形时,在焊接部17的焊接端部可能会产生剥离,但由于下构件18具备以跨焊接部17的方式与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的开口端连接的前后一对的第二延伸部18c、18d,因此利用该第二延伸部18c、18d对焊接部17进行加强而能够防止剥离的产生。
另外,将第一延伸部18b焊接在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的内表面上的第一焊接线w1和将第二延伸部18c、18d焊接在前部及后部侧壁部32、33的开口端上的第二焊接线w2、w2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重叠,因此即使第一、第二焊接线w1;w2、w2中断也不会发生刚性的急变,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焊接端部17的剥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例中,切口34a、34b;35c、35d设置在前部凸缘34及后部凸缘35这两方,但也可以将其仅设置于前部凸缘34或仅设置于后部凸缘35。
另外,在实施例中,从拼焊板材13冲压成形出扭转梁部14及纵臂部15、15,但也可以从不是拼焊板材13的一般的坯料冲压成形出扭转梁部14及纵臂部15、15。
另外,纵臂部15的弯曲中心线C1与前部侧壁部32所成的角度γ及与后部侧壁部33所成的角度δ不必严格一致,只要大致相等地设定即可。

Claims (8)

1.一种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具备: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端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在车身上,且在后端将车轮(W)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左右的纵臂部(15);沿着车身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与所述左右的纵臂部(15)连接的扭转梁部(14),
所述纵臂部(15)及所述扭转梁部(14)通过对拼焊板材(13)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该拼焊板材(13)通过将厚度不同的板材的端部彼此对接并在焊接部(17)进行焊接而成,
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扭转梁部(14)具备通过底壁部(31)将前后的侧壁部(32、33)连接的U字状的横截面,
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具备构成所述纵臂部(15)及所述扭转梁部(14)的上构件(16)、焊接在该上构件(16)上而构成跨所述焊接部(17)的闭合截面的下构件(18),所述下构件(18)具备向所述扭转梁部(14)的内部延伸并焊接在所述前后的侧壁部(32、33)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延伸部(18b),所述第一延伸部(18b)以朝向车身中心线而接近所述底壁部(31)的方式向上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方的侧壁部(32、33)的端缘上的夹着所述焊接部(17)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切口(34a、34b;35c、35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具备从所述至少一方的侧壁部(32、33)的下端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凸缘(34、35),所述一对切口(34a、34b;35c、35d)形成在所述凸缘(34、35)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构件(18)形成具备延伸到所述一对切口(34a、34b;35c、35d)的位置的内端的闭合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构件(18)具备以向所述上构件(16)的所述扭转梁部(14)侧延伸且跨所述焊接部(17)的方式与所述前后的侧壁部(32、33)的开口端连接的前后一对的第二延伸部(18c、18d),
所述第一延伸部(18b)通过第一焊接线(w1)而焊接在所述前后的侧壁部(32、33)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18c、18d)通过第二焊接线(w2)而焊接在所述前后的侧壁部(32、33)的开口端,在车身上下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焊接线(w1)及所述第二焊接线(w2)在车身左右方向上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部(17)的附近的所述纵臂部(15)具备平面部(38)、将所述平面部(38)的前侧的端缘折弯而成的前部侧壁部(32)、将所述平面部(38)的后侧的端缘折弯而成的后部侧壁部(33),在输入上下方向的载荷时,纵臂(11)的弯曲中心线(C1)与所述前部侧壁部(32)所成的角度(γ)及与所述后部侧壁部(33)所成的角度(δ)设定为大致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部(15)具备经由大致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台阶部(37)而与所述平面部(38)的上方相连的高位平面部(36),所述弯曲中心线(C1)沿着所述平面部(38)形成,所述平面部(38)沿着所述台阶部(3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部(15)具备经由所述后部侧壁部(33)而与所述高位平面部(36)及所述平面部(38)的下方相连的低位平面部(39),在所述低位平面部(39)的前侧设有对悬架弹簧(22)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弹簧座(15a),并且在所述低位平面部(39)的后侧设有对减震器(23)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减震器支承部(15b),在与所述弹簧座(15a)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对的所述高位平面部(36)上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36a)。
CN201180031770.7A 2010-07-23 2011-07-20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Active CN1030971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5924 2010-07-23
JP2010165925 2010-07-23
JP2010-165926 2010-07-23
JP2010165924 2010-07-23
JP2010165926 2010-07-23
JP2010-165925 2010-07-23
PCT/JP2011/066409 WO2012011482A1 (ja) 2010-07-23 2011-07-20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152A CN103097152A (zh) 2013-05-08
CN103097152B true CN103097152B (zh) 2015-08-05

Family

ID=45496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1770.7A Active CN103097152B (zh) 2010-07-23 2011-07-20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46789B2 (zh)
EP (1) EP2596968B1 (zh)
JP (1) JP5461698B2 (zh)
CN (1) CN103097152B (zh)
WO (1) WO20120114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107119A1 (de) * 2013-07-05 2015-01-08 Edai Technical Unita A.I.E. Verbundlenkerachse und Baukastensystem für eine solche
JP6295670B2 (ja) * 2014-01-15 2018-03-20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及び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397487B2 (ja) * 2014-03-27 2018-09-26 株式会社ヨロズ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431897B2 (ja) * 2014-03-27 2018-11-28 株式会社ヨロズ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04648075B (zh) * 2014-04-24 2017-09-01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扭转梁后桥及其降低焊接应力的方法
JP6350914B2 (ja) * 2014-09-02 2018-07-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380052B2 (ja) 2014-11-28 2018-08-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DE112015005481T5 (de) * 2014-12-03 2017-09-14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Verbundlenkerachsenanordnung
DE112016000550B4 (de) * 2015-01-30 2020-12-24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Verbundlenkeraufhängung
JP6464825B2 (ja) * 2015-03-02 2019-02-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510277B2 (ja) * 2015-03-06 2019-05-08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1673343B1 (ko) * 2015-05-06 2016-11-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US10946711B2 (en) * 2016-07-15 2021-03-16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Vehicle twist axle assembly
JP6887150B2 (ja) * 2016-12-26 2021-06-16 ヒ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836304B2 (ja) * 2017-03-02 2021-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トーションビームおよび車両
KR102310505B1 (ko) * 2017-06-28 2021-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좌굴 유도 커플드 토션빔 액슬 및 차량
KR102478122B1 (ko) 2017-10-17 2022-12-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튜블러 타입 토션빔
DE102018205877B3 (de) * 2018-04-18 2019-10-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hse für ein Fahrzeug
JP7170577B2 (ja) * 2019-03-29 2022-11-1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7441680B2 (ja) * 2020-03-05 2024-03-01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210122388A (ko) * 2020-03-31 2021-10-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커플드 토션빔 액슬의 토션빔
US20220083702A1 (en) * 2020-09-11 2022-03-17 Autodesk, Inc. Techniques for designing structures using torsion-deformable spatial beam elements
CN114475137A (zh) * 2022-01-21 2022-05-1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后悬架扭转梁总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9888A (en) * 1997-02-26 1999-06-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wist-beam rear axle for motor vehicles
EP1338447A2 (de) * 2002-02-20 2003-08-2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Verbundlenkerachse
CN1495054A (zh) * 2002-07-04 2004-05-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梁式悬架
CN101094772A (zh) * 2005-03-04 2007-12-26 株式会社F.泰克 扭转梁式悬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87262A1 (fr) * 1980-07-22 1982-01-29 Fiat Auto Spa Essieu arrier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S5890814U (ja) * 1981-12-14 1983-06-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US5409254A (en) * 1992-05-11 1995-04-25 A. O. Smith Corporation Rear suspension with aligned coil springs and twist beam axle
DE4447971B4 (de) 1994-05-13 2007-03-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Hinterachse
JP3136346B2 (ja) 1994-11-01 2001-02-1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H10236123A (ja) * 1997-02-27 1998-09-08 Toyota Motor Corp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3767191B2 (ja) 1998-08-31 2006-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集合ブランクおよびサイドメンバー
JP4093548B2 (ja) * 2002-07-09 2008-06-0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ITTO20020959A1 (it) * 2002-11-07 2004-05-08 Sistemi Sospensioni Spa Ponte torcente per la sospensione posteriore di un
KR20040110247A (ko) * 2003-06-18 2004-12-31 (주) 동희산업 토션 빔식 현가장치 및 토션빔 성형방법
US7377041B2 (en) * 2003-06-18 2008-05-27 Donghee Industrial Co., Ltd. Torsion beam type suspension, method for forming torsion beam,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orsion beam
JP4544001B2 (ja) 2005-03-31 2010-09-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4568161B2 (ja) * 2005-04-27 2010-10-27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テーラードブランク材の溶接構造部材
US20070246904A1 (en) * 2005-09-12 2007-10-25 Satoshi Murata Torsion-Beam-Type Suspension Apparatus
JP4344352B2 (ja) * 2005-12-05 2009-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US7284765B1 (en) * 2006-12-01 2007-10-23 E. Tech Incorporatio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KR100958977B1 (ko) * 2007-07-25 2010-05-20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자동차의 후륜 현가장치용 튜브형 토션 빔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210929B2 (ja) 2009-03-11 2013-06-12 株式会社ヨロズ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9888A (en) * 1997-02-26 1999-06-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wist-beam rear axle for motor vehicles
EP1338447A2 (de) * 2002-02-20 2003-08-2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Verbundlenkerachse
CN1495054A (zh) * 2002-07-04 2004-05-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扭矩梁式悬架
CN101094772A (zh) * 2005-03-04 2007-12-26 株式会社F.泰克 扭转梁式悬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6968A1 (en) 2013-05-29
US8646789B2 (en) 2014-02-11
EP2596968A4 (en) 2013-12-25
WO2012011482A1 (ja) 2012-01-26
JP5461698B2 (ja) 2014-04-02
EP2596968B1 (en) 2016-01-20
CN103097152A (zh) 2013-05-08
JPWO2012011482A1 (ja) 2013-09-09
US20130214504A1 (en) 201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7152B (zh) 扭转梁式悬架装置
US9079620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rear sub-frame
US7284765B1 (e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CN101209739B (zh) 跨骑型车辆及其后摆臂构件
CN202657115U (zh) 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
US9242540B2 (en) Vehicular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EP1422081B1 (en) Vehicular suspension
JP6510277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11448085A (zh) 悬架装置的上臂结构
CN204095914U (zh)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CN104908551A (zh) 车辆用扭力梁车轴装置
JP6160367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524984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1448084A (zh) 悬架装置及下臂
EP3124297B1 (e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EP3124296B1 (en) Torsion beam suspension
CN110920756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15131598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及び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EP1177968A2 (en)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car body front of automobile
CN202657116U (zh) 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
JP7441679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4299513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4540402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848661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0195257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