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95914U -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95914U
CN204095914U CN201420513553.2U CN201420513553U CN204095914U CN 204095914 U CN204095914 U CN 204095914U CN 201420513553 U CN201420513553 U CN 201420513553U CN 204095914 U CN204095914 U CN 204095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over
rear wheel
floor
brace panel
stiffe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135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未岩
罗来龙
李飞
张金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135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95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95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959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该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板与车辆的后轮罩(30)、车辆的后地板(40)以及车辆的后纵梁(50)连接,后轮罩加强板还与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后地板前横梁的负荷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车辆工业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对车辆的性能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对整车满意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车辆的车身具有良好的强度、刚度。
通常,车辆包括车身,如图1至图6所示,车身包括后纵梁5、后轮罩3、后地板4、后地板后横梁6、后地板前横梁8和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其中,后轮罩3、后地板4和后地板后横梁6与后纵梁5均连接,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与后地板前横梁8连接,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与后轮罩3连接。通常后轮罩3突出于后纵梁的外侧,后轮罩3的形状类似于半个锅。现有技术中的后轮罩3的材料偏软,后轮罩3的厚度通常小于或等于1mm。这样后轮罩3的厚度就比较薄,后轮罩3的刚度、强度都较差。因此,需要对后轮罩3进行加固。
现有技术中,在后轮罩3上设置了后轮罩加强板1,后轮罩加强板1与后地板4通过焊接连接,然后将后地板4与后轮罩加强板1的总成与后纵梁5通过焊接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当后轮罩3受力时,力的传递方向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所有力全部传递至后地板前横梁8,后地板前横梁8的负荷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后地板前横梁的负荷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板与车辆的后轮罩、车辆的后地板以及车辆的后纵梁连接,后轮罩加强板还与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后轮罩加强板设置于后轮罩的沿后纵梁的延伸方向的中部。
进一步地,后轮罩包括位于车辆的轮胎一侧的侧板以及与侧板连接并围设在轮胎上方的围板,后轮罩加强板的远离后纵梁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到围板上。
进一步地,后轮罩加强板的靠近后纵梁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后地板、后纵梁以及后地板后横梁连接,后轮罩加强板的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部分与后轮罩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后轮罩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加强板的第一端与后轮罩连接;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的第二端连接,且与后地板、后纵梁以及后地板后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具有沿车辆的横向方向突出于后纵梁的翼板,翼板与后地板后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边沿、第二边沿、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第一边沿与第一加强板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边沿形成翼板,第二边沿、第三边沿以及第四边沿与后地板均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上设有避让通孔。
进一步地,第三边沿处设有排水槽,排水槽的延伸方向与后纵梁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后纵梁、后轮罩、后地板、后地板后横梁以及后轮罩加强装置,后轮罩加强装置为上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装置与后轮罩连接时,后轮罩加强板除了与车辆的后轮罩、车辆的后地板以及车辆的后纵梁连接以外,后轮罩加强板还与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连接。这样,当后轮罩受力时,后轮罩所受到的力的一部分依次经过后轮罩加强板和后纵梁传递给后地板后横梁,后轮罩所受到的力的另一部分传递给后地板前横梁。这样将后地板前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同时承担后轮罩所受到的力,有效地减小了后地板前横梁受到的负荷,使得荷载分布更加科学,延长了后地板前横梁的使用寿命。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后轮罩加强板设置于后轮罩的沿后纵梁的延伸方向的中部,有效地实现了后轮罩加强板的稳固固定,进而提高了后轮罩的强度和刚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轮罩加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身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车辆的车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的车辆的车身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车辆的车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图8的车辆的车身的横截面示意图。
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后轮罩加强板;3、后轮罩;4、后地板;5、后纵梁;6、后地板后横梁;7、后排座椅安装支架;8、后地板前横梁;10、第一加强板;20、第二加强板;21、第一边沿;22、第二边沿;23、第三边沿;231、排水槽;24、第四边沿;25、避让通孔;30、后轮罩;31、侧板;32、围板;40、后地板;50、后纵梁;60、后地板后横梁;70、后排座椅安装支架;80、后地板前横梁;91、第一连接板;92、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7、图8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板与车辆的后轮罩30、车辆的后地板40以及车辆的后纵梁50连接,后轮罩加强板还与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
应用本实施例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装置与后轮罩30连接时,后轮罩加强板除了与车辆的后轮罩30、车辆的后地板40以及车辆的后纵梁50连接以外,后轮罩加强板还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这样,当后轮罩30受力时,力的传递方向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的一部分依次经过后轮罩加强板和后纵梁50传递给后地板后横梁60,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的另一部分传递给后地板前横梁80。这样后地板前横梁80和后地板后横梁60同时承担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有效地减小了后地板前横梁80受到的负荷,使得荷载分布更加科学,延长了后地板前横梁80的使用寿命。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后轮罩加强板设置于后轮罩30的沿后纵梁50的延伸方向的中部,有效地实现了后轮罩加强板的稳固固定,进而提高了后轮罩30的强度和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罩30包括位于车辆的轮胎一侧的侧板31以及与侧板31连接并围设在轮胎上方的围板32,后轮罩加强板的远离后纵梁50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到围板32上。这样有效地增加了后轮罩加强板的延伸长度,连接面积,有效地加强了后轮罩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加强板的靠近后纵梁50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后地板40、后纵梁50以及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后轮罩加强板的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部分与后轮罩30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当后轮罩30受力时,后轮罩加强板与后轮罩30之间的空间能够起到吸能和缓冲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如图1至图4所示,后轮罩加强板1的位置靠近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即后轮罩加强板1的位置比较靠前,这样造成后轮罩3的后部的刚度和强度不高。同时,由于后轮罩加强板1的位置比较靠前,即后轮罩3的后部较为薄弱,容易出现逆时针的扭转导致后轮罩3发生变形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后轮罩加强板设置于后轮罩30的沿后纵梁50的延伸方向的中部。这样加强了后轮罩30的后部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有效地避免后轮罩30容易发生变形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后轮罩加强板1的结构复杂,一方面,无法用超高强度钢进行冲压,造成后轮罩3的强度难以达到指标;另一方面,浪费材料。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罩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第一加强板10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加强板10的第一端与后轮罩30连接,第二加强板20与第一加强板10的第二端连接,且与后地板40、后纵梁50以及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采用两个加强板可以减少冲压难度,增加了材料的利用率,并可以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进行冲压,极大地提高了后轮罩30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上述结构也降低后地板40及梁架的竖直高度,更加方便焊接时的转运,加工还简单,有效地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20具有沿车辆的横向方向突出于后纵梁50的翼板,翼板与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这样翼板与后地板40的搭接面积更宽,可以多增加一排焊点,有效地提高了后轮罩加强板与后地板40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20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边沿21、第二边沿22、第三边沿23和第四边沿24,第一边沿21与第一加强板1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边沿23形成翼板,第二边沿22、第三边沿23以及第四边沿24与后地板40均连接。后轮罩加强装置与后轮罩30连接时,第一加强板10的第一端与后轮罩30连接。同时,第二边沿22、第三边沿23以及第四边沿24与后地板40均连接,第二加强板20与后地板40的总成与后纵梁50、后地板后横梁60均连接。第二加强板20的第一边沿21与第一加强板10的第二端连接。上述结构增加了第二加强板20与后地板后横梁60的连接,有效地实现了第二加强板20的固定,提高了加强板与后地板后横梁6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后轮罩30的强度和刚度。同时,第三边沿23与后地板40连接。这样第二加强板20与后地板40的搭接就更宽,有效地实现了第二加强板20与后地板40之间的固定,进而提高了第二加强板20与后地板40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第一加强板10的第一端与后轮罩30焊接连接,第一边沿21与第一加强板10的第二端焊接连接,第二边沿22、第三边沿23以及第四边沿24与后地板40均焊接连接,第三边沿23与后纵梁50、后地板后横梁60均焊接连接。第三边沿23与后地板40焊接连接。上述结构比现有技术的结构增加了第三边沿23与后地板40焊接连接,这样就多增加了一排焊点。焊接时,可以先将第二加强板20与后地板40焊接,后地板40与第二加强板20的总成与后纵梁50焊接,并且与后地板后横梁60焊接。然后将第一加强板10与后轮罩30焊接。最后将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焊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0的第一端连接到围板32上。这样有效地增加了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的截面积,有效地加强了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的强度和刚度。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方案是部分后轮罩3、后纵梁5以及后地板4不连接在一起,这样使得后轮罩3、后纵梁5以及后地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差。为了提高后轮罩3、后纵梁5以及后地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还有一种方案是采用涂胶的方式将后轮罩3、后纵梁5以及后地板4连接在一起。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后轮罩3、后纵梁5以及后地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板20上设有避让通孔25。避让通孔25一方面焊接时可以方便焊枪的进入,有效地实现了后地板40、后纵梁50和后轮罩30之间的焊接连接;另一方面避让通孔25防止了电磁屏蔽,使电泳能够顺利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边沿23处设有排水槽231,排水槽231的延伸方向与后纵梁50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排水槽231一方面方便了涂装时液体的流出,实现了在没有翻转夹具的情况下液体仍然能顺利排出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车辆在X方向的扭转刚度。其中,X向是指与车辆的驱动桥或被驱动桥平行的方向,Y向是指车辆的前进或倒退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槽231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排水槽231位于避让通孔25的两侧。两个排水槽231更方便了涂装时液体的流出,有效地实现了在没有翻转夹具的情况下液体仍然能顺利排出的情况,也增加了车辆在X方向的扭转刚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边沿24与车辆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0连接。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加强板10和第二加强板20的位置位于后轮罩30的中心部位,对加强后轮罩更为有利。第二加强板20的位置靠后,即第二加强板20远离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0,使第二加强板20可以与后地板后横梁60支焊接在一起。同时,第二加强板20的第四边沿24与车辆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0通过涂胶的方式连接,由于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0具有厚度大和强度高等特点,使后轮罩30所受的力传递到后地板前横梁80和后地板后横梁60,这样后地板前横梁80和后地板后横梁60同时承担后轮罩30所受的力,力的传递方向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的箭头所示。
具体地,当后轮罩30受到力的作用时,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加强板10、第二加强板20和后纵梁50传递给后地板后横梁60,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加强板10、第二加强板20和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0传递给后地板前横梁80。这样后地板前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同时承担后轮罩所受到的力,有效地减小了后地板前横梁受到的负荷,使得荷载分布更加科学,延长了后地板前横梁80的使用寿命。
由于第二加强板20的位置位于后轮罩30的沿后纵梁50的延伸方向的中部,延长了后排座椅安装支架70的长度,虽然会增加车辆的重量,但是,这样能够增加轮罩的强度,并且提高了后纵梁50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后地板后横梁60通过第一连接板91与后纵梁50连接,后地板前横梁80通过第二连接板92与后纵梁50连接。第三边沿23与第一连接板91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8和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的车辆的实施例包括后纵梁50、后轮罩30、后地板40、后地板后横梁60以及后轮罩加强装置,后轮罩加强装置为上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后轮罩加强装置与后轮罩30连接时,后轮罩加强板除了与车辆的后轮罩30、车辆的后地板40以及车辆的后纵梁50连接以外,后轮罩加强板还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这样,当后轮罩30受力时,力的传递方向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的一部分依次经过后轮罩加强板和后纵梁50传递给后地板后横梁60,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的另一部分传递给后地板前横梁80。这样后地板前横梁80和后地板后横梁60同时承担后轮罩30所受到的力,有效地减小了后地板前横梁80受到的负荷,使得荷载分布更加科学,也延长了后地板前横梁80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施例的后轮罩加强装置还有效地实现了后轮罩加强板的稳固固定,进而提高了后轮罩30的强度和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轮罩加强装置,包括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后轮罩加强板与车辆的后轮罩(30)、所述车辆的后地板(40)以及所述车辆的后纵梁(50)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还与所述车辆的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后轮罩(30)的沿所述后纵梁(50)的延伸方向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30)包括位于所述车辆的轮胎一侧的侧板(31)以及与所述侧板(31)连接并围设在所述轮胎上方的围板(32),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的远离所述后纵梁(50)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围板(3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的靠近所述后纵梁(50)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后地板(40)、所述后纵梁(50)以及所述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所述后轮罩加强板的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后轮罩(30)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板包括:
第一加强板(10),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加强板(10)的第一端与所述后轮罩(30)连接;
第二加强板(20),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0)的第二端连接,且与所述后地板(40)、所述后纵梁(50)以及所述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20)具有沿所述车辆的横向方向突出于所述后纵梁(50)的翼板,所述翼板与所述后地板后横梁(6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20)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边沿(21)、第二边沿(22)、第三边沿(23)和第四边沿(24),所述第一边沿(21)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边沿(23)形成所述翼板,所述第二边沿(22)、所述第三边沿(23)以及所述第四边沿(24)与所述后地板(40)均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20)上设有避让通孔(2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边沿(23)处设有排水槽(231),所述排水槽(2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纵梁(50)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10.一种车辆,包括后纵梁(50)、后轮罩(30)、后地板(40)、后地板后横梁(60)以及后轮罩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轮罩加强装置。
CN201420513553.2U 2014-09-05 2014-09-05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95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13553.2U CN204095914U (zh) 2014-09-05 2014-09-05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13553.2U CN204095914U (zh) 2014-09-05 2014-09-05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95914U true CN204095914U (zh) 2015-01-14

Family

ID=52264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13553.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095914U (zh) 2014-09-05 2014-09-05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95914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5161A (zh) * 2016-06-21 2016-08-31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加发动机悬置y向动刚度的车身侧结构
CN106275096A (zh) * 2015-06-09 2017-01-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轮罩加强组件
CN106428222A (zh) * 2016-11-25 2017-02-2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部车体结构
CN106494513A (zh) * 2016-11-01 2017-03-1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
CN109398502A (zh) * 2018-12-07 2019-03-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轮罩内板与后地板的加强结构
CN112644586A (zh) * 2021-01-18 2021-04-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身总成及车辆
CN112896334A (zh) * 2021-03-31 2021-06-04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及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75096A (zh) * 2015-06-09 2017-01-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轮罩加强组件
CN105905161A (zh) * 2016-06-21 2016-08-31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加发动机悬置y向动刚度的车身侧结构
CN105905161B (zh) * 2016-06-21 2018-04-24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加发动机悬置y向动刚度的车身侧结构
CN106494513A (zh) * 2016-11-01 2017-03-15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
CN106494513B (zh) * 2016-11-01 2019-08-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
CN106428222A (zh) * 2016-11-25 2017-02-2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后部车体结构
CN109398502A (zh) * 2018-12-07 2019-03-0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轮罩内板与后地板的加强结构
CN112644586A (zh) * 2021-01-18 2021-04-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身总成及车辆
CN112896334A (zh) * 2021-03-31 2021-06-04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结构、车辆及车身结构的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95914U (zh)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US9616935B2 (en)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5963060B2 (ja) 車体後部のフロア構造
CN204998609U (zh) 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JP200823046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8820819B2 (en) Vehicle floor frame structure
CN109421826B (zh) 车辆的车身构造
WO2016060090A1 (ja) 車両フロア構造
JP2017171102A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JP2018184051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201923225U (zh) 汽车后地板后横梁总成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US1106610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5524506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和汽车
CN109955916B (zh)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108382463B (zh)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CN206012370U (zh) 一种用于高顶车型的座椅安装机构
JP5266914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CN211167108U (zh) 后车体焊接总成
CN104986225A (zh) 一种车身a柱底部连接结构
CN204726525U (zh) 一种汽车前流水槽总成
CN207644489U (zh) 前地板前横梁及前部车身结构
CN205098314U (zh) 一种汽车中央通道的一体式加强板结构
CN201538357U (zh) 汽车前纵梁
JP2016150700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7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Beiqi Futi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Shayang Road,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Rear wheel housing reinforcing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the rear wheel housing reinforcing devic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Pledg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116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092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Pledg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1167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4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Shuanghe Street,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9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4

Address after: 101300 Shuanghe Street,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9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