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9884A - 玻璃升降器 - Google Patents

玻璃升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9884A
CN107109884A CN201680004709.6A CN201680004709A CN107109884A CN 107109884 A CN107109884 A CN 107109884A CN 201680004709 A CN201680004709 A CN 201680004709A CN 107109884 A CN107109884 A CN 107109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glass
main element
supporting member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47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9884B (zh
Inventor
村松厚志
山本健次
铃木贤
铃木贤一
田边义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r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roki Corp filed Critical Shir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09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9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9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9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1/00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 E05F11/38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 E05F11/48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operated by cords or chains or other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e.g. tapes
    • E05F11/481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operated by cords or chains or other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e.g. tapes for vehicle windows
    • E05F11/483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operated by cords or chains or other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e.g. tapes for vehicle windows by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5/00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 E05D15/16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vertic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 E05D15/165Details, e.g. sliding or rolling guid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65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vertically-sliding wings
    • E05F15/689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vertically-sliding w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window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1/00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 E05F11/38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 E05F11/382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for vehicle windows
    • E05F11/385Fixing of window glass to the carrier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5Wind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升降器,经由一对线使能够沿导轨滑动的滑动基座移动,滑动基座由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以及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构成,上述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导轨并供各线连接,上述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支承车窗玻璃,在支承部件设置有在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夹持主体部件的夹持部。由此,能够得到在施加外力时难以产生滑动基座的挠曲、变形且强度、耐久性优异的玻璃升降器。

Description

玻璃升降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车辆的车窗玻璃升降的玻璃升降器。
背景技术
通过将固定有车窗玻璃的滑动基座支承为能够在导轨的长边方向上移动,并借助线来牵引滑动基座从而进行车窗玻璃的升降动作的玻璃升降器在车辆中被广泛应用。滑动基座具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于导轨的引导部。用于将滑动基座向正反方向牵引的一对线沿导轨配设,并将各线的端部卡止于滑动基座的线卡止部。若牵引线,则升降方向的力作用于供线抵接的滑动基座上的着力部,使滑动基座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2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玻璃升降器的滑动基座将合成树脂制的主体以及金属制的加强板组合而构成,其中,上述合成树脂制的主体具有引导部、线卡止部以及着力部。主体和加强板以相互重叠的状态集中地紧固固定于车窗玻璃。在该结构中,在从车窗玻璃对滑动基座施加欲使其旋转的力时,存在应力集中在合成树脂制的主体而主体发生挠曲或变形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滑动基座施加外力时难以产生挠曲、变形的玻璃升降器。
本发明的玻璃升降器具备:导轨,其被固定于车辆;滑动基座,其对车窗玻璃进行支承,并以能够相对于导轨沿长边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以及一对线,它们沿导轨的长边方向配设,与滑动基座连接,在上述玻璃升降器中具有以下特征。滑动基座在树脂制的主体部件固定金属制的支承部件而构成。主体部件具有能够滑动地被导轨引导的引导部、以及对各线的端部进行卡止的线卡止部。支承部件对车窗玻璃进行支承且通过夹持部在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夹持主体部件。
优选,支承部件的夹持部夹持主体部件中的引导部。
优选,主体部件具有当各线在导轨的长边方向上被牵引时与该线抵接而承受向牵引方向移动的力的着力部,支承部件的夹持部具有在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至少一对夹持片,该一对夹持片隔着着力部在导轨的长边方向上使位置不同地设置。
优选,还具备两组上述一对的夹持片,连接一组一对夹持片的直线与连接另一组的夹持片的直线相互交叉配置。
优选,主体部件具有在与支承部件重叠的状态下限制该支承部件的分离的防脱部。
在作为支承部件的结构,具备覆盖主体部件的板状的罩部、以及在导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罩部的两侧且对车窗玻璃进行固定的玻璃安装部,将夹持部位于罩部的边缘部并设为相对于该罩部主体朝向部件侧突出的形状,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设置与夹持部连续并延伸设置至玻璃安装部的边缘部的凸缘。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滑动基座的刚性。
根据以上的本发明的玻璃升降器,滑动基座由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以及金属制的支承部件而构成,其中,上述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导轨并供线连接,上述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支承车窗玻璃,通过支承部件的夹持部在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夹持主体部件,从而能够在从车窗玻璃对滑动基座施加旋转方向的力时,使应力难以集中在主体部件从而防止挠曲、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玻璃升降器的主视图。
图2是玻璃升降器的后视图。
图3是玻璃升降器的侧视图。
图4是构成玻璃升降器的滑动基座的主视图。
图5是滑动基座的侧视图。
图6是滑动基座的后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切割的滑动基座的剖视图。
图8是构成滑动基座的主体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主体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主体部件的后视图。
图11是构成滑动基座的支承板的主视图。
图12是支承板的侧视图。
图13是支承板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滑动基座与导轮以及滑动基座与引导件在车窗玻璃的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15是与图14对应的侧视图。
图16是与图14对应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滑动基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7相同的剖视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基座和导轨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向视图。
图20是图18的XX向视图。
图21是表示从图20中除去支承部件来表示主体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所示的玻璃升降器10安装于车辆的门板(省略图示)内并使车窗玻璃(省略图示)升降。图1~图3中箭头所示的上方和下方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对应。另外,在图3中用箭头表示将玻璃升降器1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的状态下的车外侧与车内侧的朝向。玻璃升降器10具有作为长条部件的导轨11,导轨11经由在长边方向使位置不同地设置的托架12、13而固定于门板(内板)。在该固定状态下导轨11的长边方向大体朝向上下方向地进行配置。以下说明中的宽度方向是指在图1和图2中所表示的导轨11的宽度方向。
对车窗玻璃进行支承的滑动基座14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导轨11的长边方向移动。滑动基座14与一对线15、16(图2)的各自的一端连接。线15从滑动基座14沿着导轨11向上方延伸,并被引导至设置于导轨11的上端附近的导轮17。导轮17能够以轴17a为中心旋转,并且通过形成于外周面上的线引导槽来支承线15。线16从滑动基座14沿着导轨11向下方延伸,并被引导至设置于导轨11的下端附近的引导件18。引导件18固定于导轨11,并且以能够沿着形成于引导件18的线引导槽进退的方式支承线16。
从导轮17和引导件18出来的线15、16穿过导管21、22内,并卷绕于在供导管21、22连接的滚筒壳体20内设置的卷取滚筒。滚筒壳体20固定于门板(内板)。卷取滚筒被马达25驱动而旋转。若卷取滚筒向正反方向旋转,则线15、16中的一方增大向卷取滚筒卷绕的卷绕量,另一方从卷取滚筒抽出,滑动基座14基于该一对线15、16的牵引与松弛的关系而沿着导轨11移动。车窗玻璃与滑动基座14的移动对应地升降。
如图4~图7所示,滑动基座14将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30与金属制的支承部件50组合而构成。图8~图10以单体的形式表示主体部件30,图11~图13以单体的形式表示支承部件50。
主体部件30在上下方向(导轨11的长边方向)使位置不同地具有一对引导部31、32,引导部31、32以能够相对于导轨11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11。更加详细而言,导轨11在板状部11a的两侧具有一对侧壁11b,并具有使凸缘11c从各侧壁11b向侧方突出的帽状的剖面形状(参照图1~图3),引导部31、32分别具有嵌于导轨11的一侧的侧壁11b与凸缘11c的槽部31a、32a(图4、图8)。主体部件30能够使槽部31a、32a的内表面与该一侧的侧壁11b和凸缘11c滑动接触,并且沿导轨11的长边方向移动。引导部31、32在导轨11的宽度方向上被限制移动。
引导部31、32是分别在两侧具有在导轨11的宽度方向分离的大致平行的一对侧面31b、32b的凸部。各侧面31b、32b成为沿导轨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面。在引导部31的一侧的侧面31b突出地设置有防脱突起41(防脱部),在引导部32的一侧的侧面32b突出地设置有防脱突起42(防脱部)。
主体部件3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位于引导部31与引导部32之间的一对线引导槽33、34(图10)。线引导槽33、34分别具有在主体部件30的一个侧部开口的线导入口33a、34a,并在主体部件30的另一个侧部形成有线端收纳部35、36。线引导槽33是将线导入口33a与线端收纳部35连通的槽部。线导入口33a位于比线端收纳部35更靠上方的位置,线引导槽33从线导入口33a朝线端收纳部35向斜下方延伸。线引导槽34是将线导入口34a与线端收纳部36连通的槽部。线导入口34a位于比线端收纳部36更靠下方的位置,线引导槽34从线导入口34a朝线端收纳部36向斜上方延伸。如图10所示在俯视观察主体部件30时,线引导槽33与线引导槽34成为相互在线导入口33a和线导入口34a的附近的交叉部45交叉的关系。在该交叉部45使线引导槽33和线引导槽34在主体部件30的厚度方向上位置不同。
线端收纳部35、36分别是宽度比线引导槽33、34大的凹部。线端收纳部35位于线引导槽33的延长线上并从主体部件30的侧部向斜下方突出,线端收纳部36位于线引导槽34的延长线上并从主体部件30的侧部向斜上方突出。线端收纳部35在与线引导槽33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抵接面35a,与抵接面35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被敞开,并在该敞开端部设置有防脱突起35b。线端收纳部36也同样地在与线引导槽34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抵接面36a,与抵接面36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被敞开,并在该敞开端部设置有防脱突起36b。
线引导槽33、34和线端收纳部35、36分别在主体部件30中的车外侧(在图10中看到的一侧)的面敞开。在主体部件30还设置有凹陷地设置于该车外侧的面的插入槽37、38、以及从车外侧的面突出的突出部39、40。突出部39形成于与线引导槽33邻接的位置,突出部40形成于与线引导槽34邻接的位置。插入槽37是与线引导槽33交叉的槽部,并在线引导槽33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位于线端收纳部35与突出部39之间。在插入槽37内形成有朝向与抵接面35a相同的方向的被按压面43(图7、图10)。插入槽38是与线引导槽34交叉的槽部,并在线引导槽34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位于线端收纳部36与突出部40之间。在插入槽38内形成有朝向与抵接面35a相同的方向的被按压面44(图10)。线端收纳部35与插入槽37分别具有比线引导槽33的槽宽大的宽度,突出部39位于将线端收纳部35和插入槽37向沿着线引导槽33的方向延长的宽度的范围内。线端收纳部36和插入槽38分别具有比线引导槽34的槽宽大的宽度,突出部40位于将线端收纳部36和插入槽38向沿着线引导槽34的方向延长的宽度的范围内。
在主体部件30,还在交叉部45的下方形成有嵌合孔46,在交叉部45的上方形成有嵌合孔47。嵌合孔46、47是凹陷地设置于主体部件30中的车外侧的面的大致圆形的有底孔。
支承部件50具有平板状的罩部51、以及位于罩部51的两侧的玻璃安装部52、53。玻璃安装部52与玻璃安装部53借助省略图示的紧固机构固定于车窗玻璃。在罩部51形成有成对的第一夹持片54、55、以及成对的第二夹持片56、57。第一夹持片54、55分开配置于罩部51的上端侧与下端侧,并且在罩部51的宽度方向上使位置不同地配置。第二夹持片56、57也同样地分开配置于罩部51的上端侧与下端侧,并且在罩部51的宽度方向上使位置不同地配置。更加详细而言,第一夹持片54与第二夹持片56设置于罩部51的上端侧并成为在宽度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第一夹持片55与第二夹持片57设置于罩部51的下端侧并成为在宽度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另外第一夹持片54与第二夹持片57在罩部5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靠近玻璃安装部52的位置,第一夹持片55与第二夹持片56在罩部5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靠近玻璃安装部53的位置。因此如图11、图13那样在俯视观察支承部件50的状态下,连接第一夹持片54、55的直线、与连接第二夹持片56、57的直线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第一夹持片54、55与第二夹持片56、57都作为朝向车内侧弯曲的弯曲部的一部分而形成于罩部51。第一夹持片54、55与第二夹持片56成为相对于基端弯曲部54a、55a、56a朝向罩部51的内侧(在第一夹持片54和第二夹持片56中为下侧,在第一夹持片55中为上侧)大致成直角地弯曲的形态,上述基端弯曲部54a、55a、56a相对于罩部51大致成直角地弯曲。与此相对,第二夹持片57成为相对于基端弯曲部57a朝向罩部51的外侧(下侧)大致成直角地弯曲的形态,上述基端弯曲部57a相对于罩部51大致成直角地弯曲。
在支承部件50,还在上下方向上使位置不同地形成有成对的线端防脱片58、59。如图12所示,各线端防脱片58、59是通过将罩部51的一部分朝向车内侧裁切立起而形成并在其前端部分具有线穿过槽58a、59a的两股状的突出部。在罩部51形成有卡合孔60、61,该卡合孔60、61通过形成线端防脱片58、59时的裁切立起而形成。卡合孔60与卡合孔61是以在支承部件50的宽度方向随着从玻璃安装部53侧向玻璃安装部52侧行进而减小彼此的上下方向间隔的方式倾斜的孔。如图11~图13所示,在卡合孔60、61的附近形成有嵌合突起62、63。嵌合突起62、63是圆筒状的突起,与线端防脱片58、59同样地朝向车内侧突出。
在组合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之前,将线15和线16组装于主体部件30。如图7所示,在线15的端部设置有直径大于线15的线端70。如上所述,线引导槽33与线端收纳部35在主体部件30的车外侧的面敞开,线15与线端70分别从敞开的车外侧插入到线引导槽33和线端收纳部35。如图7所示,在插入到线端收纳部35的线端70的凸缘部与抵接面35a之间插入压缩弹簧71。线16与线15同样地插入到线引导槽34。在线16的端部设置有大径的线端72(在图5中示出一部分),线端72插入到线端收纳部36。在线端72的凸缘部与抵接面36a之间插入压缩弹簧(省略图示)。插入到线引导槽33内的线15与插入到线引导槽34内的线16分别通过线引导槽33与线引导槽34所交叉的交叉部45,并通过线导入口33a和线导入口34a而向主体部件30的外侧引出。由于在交叉部45中使线引导槽33和线引导槽34在主体部件30的厚度方向位置不同,因此在交叉部45中线15和线16不会相互干扰。
在组装以上的线15与线16时,在未对各线15、16施加张力的状态下线端70与线端72在分别对应的线端收纳部35、36内未被向抵接面35a、36a侧按压。防脱突起35b与防脱突起36b防止在该状态下的各线端70、72从线端收纳部35、36脱落。
支承部件50使第一夹持片54、55、第二夹持片56、57、线端防脱片58、59以及嵌合突起62、63所突出的一侧朝向车内侧,并从车外侧将罩部51覆盖于主体部件30而进行组装。如图4、图6所示,在将支承部件50组装到主体部件30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支承部件50的第一夹持片54和第二夹持片56夹持主体部件30的引导部31的两侧面31b,通过第一夹持片55和第二夹持片57夹持引导部32的两侧面32b。通过它们的夹持来限制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另外,通过利用基端弯曲部54a、55a、56a以及57a来夹住主体部件30的上端和下端,而限制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此时如图6所示,主体部件30的防脱突起41与支承部件50的第一夹持片54卡合,主体部件30的防脱突起42与支承部件50的第二夹持片57卡合,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以在滑动基座14的厚度方向不分离的方式结合。更加详细而言,在相对于主体部件30组装支承部件50时,若第一夹持片54与防脱突起41抵接,则第一夹持片54朝向玻璃安装部52侧弹性变形并越过防脱突起41,若第二夹持片57与防脱突起42抵接,则第二夹持片57朝向玻璃安装部52侧弹性变形并越过防脱突起42。然后,若第一夹持片54与第二夹持片57在分别越过防脱突起41与防脱突起42之后从弹性变形复原,则成为图6所示的卡合状态。
另外,若将支承部件50组装于主体部件30,则线端防脱片58插入到插入槽37,线端防脱片59插入到插入槽38。虽然线端防脱片58插入到线15的延长上,但是通过使线15穿过线穿过槽58a内而不与线15干扰。同样地,虽然线端防脱片59插入到线16的延长线上,但通过使线16穿过线穿过槽59a内而不与线16干扰。并且,若将支承部件50组装于主体部件30,则如图6所示,将突出部39插入到卡合孔60,将突出部40插入到卡合孔61。突出部39与卡合孔60的内缘部中的与线端防脱片58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抵接。突出部40与卡合孔61的内缘部中的与线端防脱片59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抵接。即,突出部39和卡合孔60的内缘部在与线端70的端面(供线15连接的一侧的端面)和抵接面35a抵接的相同的方向上抵接,突出部40和卡合孔61的内缘部在与线端72的端面(供线16连接的一侧的端面)和抵接面36a抵接的相同的方向上抵接。另外,在将支承部件50组装到主体部件30的状态下,嵌合突起62与嵌合孔46嵌合,嵌合突起63与嵌合孔47嵌合。
使一端的线端70连接于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滑动基座14的线15沿着导轨11向上方延伸设置,由导轮17引导而插入导管21并卷绕于滚筒壳体20内的卷取滚筒。使一端的线端72连接于玻璃升降器10的线16沿着导轨11向下方延伸设置,由引导件18引导而插入导管22并卷绕于滚筒壳体20内的卷取滚筒。随着增大各线15、16相对于卷取滚筒的卷绕量而增强各线15、16的张力。若增强张力,则各线15、16的线端70、72(线端70中的供线15连接的一侧的端面,线端72中的供线16连接的一侧的端面)向对应的线端收纳部35、36的抵接面35a、36a被按压,嵌于线端70、72的压缩弹簧71(未图示嵌于线端72的压缩弹簧)被压缩变形。图7表示将线端70按压至抵接面35a的状态,线端72也同样地被按压至抵接面36a。
图1~图3是结束线15与线16的配设,并使滑动基座14的引导部31、32以能够相对于导轨11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11的玻璃升降器10的完成状态。在该完成状态下若使滚筒壳体20内的卷取滚筒旋转,则线15与线16的一方和另一方与该旋转方向对应地被牵引以及松弛。在被牵引的一侧的线15、16中,向线端70、72所对应的线端收纳部35、36的抵接面35a、36a传递力。由于线端70、72通过与抵接面35a、36a的抵接来限制线15、16相对于滑动基座14的向另一端侧(卷取滚筒侧)的移动,因此从被牵引的一侧的各线15、16对滑动基座14在着力部F1、F2(图10)处作用向导轨11的长边方向移动的力。着力部F1是在牵引线15时从该线15对滑动基座14的抵接位置作用向上方的牵引力的位置,着力部F2是在牵引线16时从该线16对滑动基座14的抵接位置作用向下方的牵引力的位置。松弛的一侧的线15、16借助压缩弹簧71(未图示作用于线端72的压缩弹簧)的力将线端70、72向远离抵接面35a、36a的方向按压从而去除松动。
图14~图16集中表示滑动基座14与导轮17在车窗玻璃的上止点的关系、以及滑动基座14与引导件18在车窗玻璃的下止点的关系。从这些图中可知,由于使滑动基座14中的引导部31、引导部32在导轨11的宽度方向上与导轮17、引导件18位置不同地配置,因此滑动基座14能够在车窗玻璃的上止点不干扰地移动到导轮17的侧方为止,并且能够在车窗玻璃的下止点不干扰地移动到引导件18的侧方为止。即由于导轨11的长边方向的大致整体成为滑动基座14的可动区域,因此能够使玻璃升降器10小型并增大车窗玻璃的移动量(滑动基座14的行程量)。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玻璃升降器10中,当通过各线15、16的牵引使滑动基座14在导轨11的长边方向移动时,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于导轨11的引导部31、32与从线15、16作用升降方向的牵引力的着力部F1、F2在导轨11的宽度方向上位置不同,因此在滑动基座14作用以承受牵引力的一侧的着力部F1、F2为中心的旋转的力矩。这里在滑动基座14中,在导轨11的宽度方向上,引导部31、32位于着力部F1、F2与线端收纳部35、36之间。因此,能够不受线端收纳部35、36、线端70、72的配置空间影响地缩短着力部F1、F2与引导部31、32的宽度方向距离,而能够抑制力矩。通过减小作用于滑动基座14的力矩,从而能够减少引导部31、32对导轨11的磨损,提高车窗玻璃升降时的工作效率。
在滑动基座14,进而,着力部F1、F2与线端收纳部35、36(尤其是抵接面35a、36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引导部31与引导部32之间。根据该配置,能够通过上下方向的间隔较大的引导部31与引导部32来抑制滑动基座14相对于导轨11的旋转,并且将线15、16相对于滑动基座14的支承连接构造(从线15、16承受升降方向的力的着力部F1、F2、与对线端70、72进行卡止的线端收纳部35、36的抵接面35a、36a)集中于引导部31与引导部32之间的上下方向范围,而能够将滑动基座14在上下方向紧凑地构成。
另外,在玻璃升降器10的滑动基座14中,将金属制的支承部件50固定于车窗玻璃,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30不直接地固定于车窗玻璃而经由支承部件50间接地与车窗玻璃结合。因此,刚性较强的支承部件50承受作用于车窗玻璃的力,从而能够防止应力向主体部件30的集中。由于主体部件30是承担相对于导轨11的滑动、以及线15、16的连接的部位,因此通过防止由向主体部件30的应力集中所引起的挠曲、变形,从而能够维持玻璃升降器10的性能。尤其是通过利用设置于支承部件50的一对第一夹持片54、55与一对第二夹持片56、57沿宽度方向夹持主体部件30的引导部31、32,从而能够提高滑动基座14相对于图1、图2的向左右方向(在将玻璃升降器10安装于车辆的侧门的情况下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车窗玻璃的倾斜的旋转刚性。
例如,在从车窗玻璃对支承部件50作用了欲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的情况下,从夹着引导部31、32位于对角的第一夹持片54、55对引导部31、32施加按压力。相反地,在从车窗玻璃对支承部件50作用了欲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的情况下,从夹着引导部31、32位于对角的第二夹持片56、57对引导部31、32施加按压力。由于引导部31、32处于在上下方向分离的位置(滑动基座14的上端和下端),因此在承受这样的按压力时难以在主体部件30产生局部的挠曲、变形,从而能够防止对滑动基座14的动作性能的负面影响。并且,由于在将滑动基座14支承于导轨11的状态下在引导部31、32的槽部31a、32a内嵌合有导轨11的侧壁11b与凸缘11c,因此在从第一夹持片54、55、第二夹持片56、57向引导部31、32作用了按压力的情况下,导轨11能够作为相对于引导部31、32的加强材料发挥功能从而得到较强的刚性。
主体部件30的引导部31、3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于导轨11,并且被第一夹持片54、55和第二夹持片56、57夹持。另外,设置于主体部件30的引导部31、32的防脱突起41、42借助与支承部件50的第一夹持片54和第二夹持片57之间的卡合从而作为对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向滑动基座14的厚度方向的分离进行限制的防脱部来发挥功能。这样通过使引导部31、32与各夹持片54、55、56以及57具有复合的功能,从而实现滑动基座14中的结构的简单化。
如图14以及图16所示,使第一夹持片54的基端弯曲部54a与导轮17的宽度方向位置不同,从而在使滑动基座14移动至车窗玻璃的上止点时基端弯曲部54a不与导轮17干扰。另一方面,第二夹持片57的基端弯曲部57a位于与引导件18的一部分重叠的宽度方向位置。所以,对于第二夹持片57而言,将从基端弯曲部57a的弯曲方向设为与第一夹持片55相反,并向随着从基端弯曲部57a趋向前端而远离罩部51的方向(下方)突出。由此将基端弯曲部57a的位置设定于比基端弯曲部55a更靠上方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基端弯曲部57a与引导件18不干扰地增大滑动基座14的向下方的行程。
在本实施方式的玻璃升降器10中具备两组第一夹持片54、55与第二夹持片56、57,在该结构中虽然优选针对车窗玻璃的任意一个方向的倾斜都能够提高旋转刚性,但也可以设为仅具有一组夹持片的结构。例如,在主要要求滑动基座14相对于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的车窗玻璃的旋转的旋转刚性提高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第二夹持片56、57而仅设置第一夹持片54、55。
若在通过玻璃升降器10进行车窗玻璃的升降动作时使卷取滚筒旋转来牵引各线15、16,则从被牵引的一侧的线15、16的线端70、72对对应的抵接面35a、36a作用拉力。例如,从线端70向抵接面35a的拉力作为沿着线引导槽33趋向线15的另一端部的方向的负载而作用于形成有抵接面35a的主体部件30。更加详细而言,施加至主体部件30的抵接面35a的负载由支承部件50的线端防脱片58承受,线端防脱片58按压被按压面43,对主体部件30作用负载。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该负载的作用方向设置有突出部39,来承受向主体部件30的负载而将突出部39按压至卡合孔60的内缘部。这样一来,在线端防脱片58与被按压面43的抵接位置、和突出部39与卡合孔60的内缘部的抵接位置之间,作用相对于主体部件30的压缩负载。同样地,从线端72向抵接面36a的拉力作为沿着线引导槽34趋向线16的另一端部的方向的负载而作用于主体部件30。更加详细而言,施加至主体部件30的抵接面36a的负载由支承部件50的线端防脱片59承受,线端防脱片59按压被按压面44,对主体部件30作用负载。如图6所示,在该负载的作用方向设置有突出部40,来承受向主体部件30的负载而将突出部40按压至卡合孔61的内缘部。这样一来,在线端防脱片59与被按压面44的抵接位置、和突出部40与卡合孔61的内缘部的抵接位置之间作用相对于主体部件30的压缩负载。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30具有以下优点:由于与拉伸负载、剪切负载相比相对于压缩负载的耐负载性优异,因此即使施加较强的负载也难以在主体部件30产生破损、变形。
对于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而言,还在隔着交叉部45的上下位置具有由嵌合孔46和嵌合突起62构成的嵌合部、以及由嵌合孔47和嵌合突起63构成的嵌合部。这样通过在隔着交叉部45的上下位置使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嵌合,从而当沿上下方向拉动通过线引导槽33、34的线导入口33a、34a而配设的线15、16时(在向上方拉动线15时和在向下方拉动线16时),能够使施加至主体部件30的应力在支承部件50分散。由此进一步提高滑动基座14的耐负载性。
突出部39、40是突出地设置于主体部件30中的朝向车外侧的面的突起,并能够在主体部件30的成形时容易地形成。尤其是在主体部件30中,从图10中可知,线引导槽33、34、线端收纳部35、36、突出部39、40以及嵌合孔46、47中的任意一个设置于朝向车外侧的面,从而能够通过朝向车外侧脱模的成型模具而将这些部位一次形成。另外,卡合孔60、61能够在支承部件50中将线端防脱片58、59裁切立起时同时形成。因此,突出部39、40与卡合孔60、61分别是生产率优异的结构。
此外,能够采用将凹凸的关系设为与图示实施方式相反,在主体部件30侧设置有相当于卡合孔60、61的凹部,并在支承部件50侧设置有相当于突出部39、40的凸部的结构。同样地,能够采用在主体部件30侧设置有相当于嵌合突起62、63的凸部,并在支承部件50侧设置有相当于嵌合孔46、47的凹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除具有由突出部39、40和卡合孔60、61构成的卡合部之外,还具有插入槽37、38和线端防脱片58、59。插入槽37与线端防脱片58位于比突出部39以及卡合孔60更靠近线端收纳部35的位置,插入槽38与线端收纳部59位于比突出部40以及卡合孔61更靠近线端收纳部36的位置。通过插入槽37内的线端防脱片58承受从线端70施加至抵接面35a的拉力,通过插入槽38内的线端防脱片59承受从线端72施加至抵接面36a的拉力,与由上述的突出部39、40和卡合孔60、61构成的卡合部一同将从线端70、72施加至主体部件30的应力经由线端防脱片58、59向支承部件50分散。如图6那样在俯视观察滑动基座14时的线端防脱片58、59的各自的宽度比线端70、72与抵接面35a、36a抵接的位置的宽度大,应力的分散效果较高。另外,通过主体部件30中的被按压面43、44与突出部39、40之间的部分相对于压缩负载呈支撑的形态,从而还能够得到抑制从支承部件50呈悬臂状突出的线端防脱片58、59的变形的效果。因此,主体部件30与支承部件50彼此提高强度的关系成立。
从图4、图6、图10中可知,突出部39位于将线端收纳部35与线端防脱片58沿着线引导槽33延长至线15的另一端侧的宽度的范围内。同样地,突出部40位于将线端收纳部36与线端防脱片59沿着线引导槽34延长至线16的另一端侧的宽度的范围内。换句话说,突出部39与卡合孔60的抵接位置的整体位于从线端70施加至主体部件30的负载的作用方向的延长线上,突出部40与卡合孔61的抵接位置的整体位于从线端72施加至主体部件30的负载的作用方向的延长线上。通过这样配置,从而能够提高由突出部39、40与卡合孔60、61所带来的上述的应力分散效果。
但是,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即使设为突出部39与卡合孔60的抵接位置的一部分偏离将线端收纳部35、线端防脱片58延长的宽度的范围内的配置,或设为突出部40与卡合孔61的抵接位置的一部分偏离将线端收纳部36、线端防脱片59延长的宽度的范围内的配置,关于滑动基座14的耐负载性的提高也能够得到规定的效果。
图1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滑动基座14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使线端70中的供线15连接的一侧的端面与支承部件50抵接而不与主体部件30抵接。更加详细而言,在支承部件50中通过裁切立起而形成线端防脱片158,若牵引线15则线端70的端面与线端防脱片158抵接。在主体部件30形成有被按压面143(被按压部),该被按压面143(被按压部)与线端防脱片158中的和线端70所抵接的一侧相反的面抵接,从线端70向线端防脱片158施加的负载也作用于被按压面143。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突出部39在该负载的作用方向的前方与卡合孔61的内缘部抵接,在线端防脱片158与被按压面143的抵接位置、和突出部39与卡合孔60的内缘部的抵接位置之间,作用相对于主体部件30的压缩负载。由此得到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虽然省略图示,但另一个线16也设置为相同的负载承受构造。
在图18~图20中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基座214和导轨211。导轨211在具有朝向车内侧和车外侧的面的板状部211a的一个侧部,具有朝向车外侧突出的侧壁211b,使凸缘211c从侧壁211b向侧方突出。导轨11还在板状部211a的另一个侧部具有朝向车外侧突出的コ字形剖面形状的突出部211d。滑动基座214将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230与金属制的支承部件250组合而构成。图21是表示取下支承部件250的状态的主体部件230的图。对于图18~图21中未图示的部分而言,设为具有与之前进行说明的玻璃升降器10相同的结构,并省略说明。
构成滑动基座214的主体部件230在上下方向(导轨211的长边方向)上使位置不同地具有一对引导部231、232,引导部231、232分别具有向导轨211的一侧的侧壁211b和凸缘211c嵌入的槽部231a、232a。主体部件230使槽部231a、232a的内表面与一侧的侧壁211b和凸缘211c滑动接触,并能够在导轨211的长边方向上移动,并限制在导轨21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引导部231、232分别在两侧具有在导轨2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一对侧面231b、232b。
如图21所示,线215和线216在主体部件30的厚度方向上使位置不同地从线引导槽233、234(在图18中示出一部分)伸出。在主体部件230,在沿从线引导槽233伸出的线216的位置设置有线保护壁239。更加详细而言,在主体部件230设置有向侧方(导轨211的突出部211d侧)突出的侧方突出部240(图21),形成线保护壁239作为从侧方突出部240向车内侧突出的立壁状的部位。
构成滑动基座214的支承部件250具有覆盖主体部件230的车外侧的面的板状的罩部251、以及位于罩部25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板状的玻璃安装部252、253。玻璃安装部252、253借助省略图示的紧固机构而固定于车窗玻璃。
在支承部件250的罩部251的上端侧设置有在导轨2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且对置的第一夹持片254和第二夹持片256,在罩部251的下端侧设置有在导轨2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且对置的第一夹持片255和第二夹持片257。第一夹持片254和第二夹持片256是从将罩部251的板面向上方延长的底壁251a的边缘部向车内侧(主体部件230侧)突出的立壁。第一夹持片255和第二夹持片257是从将罩部251的板面向下方延长的底壁251b的边缘部向车内侧(主体部件230侧)突出的立壁。换句话说,在罩部251的上端(上边缘)侧设置有由第一夹持片254、第二夹持片256以及底壁251a构成的コ字形剖面部,在罩部251的下端(下边缘)侧设置有由第一夹持片255、第二夹持片257以及底壁251b构成的コ字形剖面部。这些コ字形剖面部朝向车内侧敞开。
如图19和图20所示,支承部件250还形成有与第一夹持片254连续并延伸至玻璃安装部252的上侧的边缘部的凸缘265、与第二夹持片256连续并延伸至玻璃安装部253的上侧的边缘部的凸缘266、与第二夹持片257连续并延伸至玻璃安装部252的下侧的边缘部的凸缘267、以及与第一夹持片255连续并延伸至玻璃安装部253的下侧的边缘部的凸缘268。各凸缘265、266、267以及268都呈遍及罩部251和玻璃安装部252、253将支承部件250的边缘部向车内侧(主体部件230侧)弯曲的(向车内侧突出的)形状。凸缘265和凸缘266与第一夹持片254以及第二夹持片256一同构成沿支承部件250的上边缘部延伸的立壁,凸缘267和凸缘268与第一夹持片255以及第二夹持片257一同构成沿支承部件250的下边缘部延伸的立壁。如图19所示,凸缘265和凸缘266处于覆盖主体部件230(除了引导部231)的上方的位置。如图20所示,凸缘267和凸缘268处于覆盖主体部件230(除了引导部232)的下方的位置,切开凸缘267的一部分形成线穿过凹部269。
通过使支承部件250的罩部251从车外侧覆盖组装于主体部件230,从而在由第一夹持片254、第二夹持片256以及底壁251a构成的コ字形剖面部内嵌合引导部231,在由第一夹持片255、第二夹持片257以及底壁251b构成的コ字形剖面部内嵌合引导部232。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夹持片254和第二夹持片256来夹持引导部231的两侧面231b,通过第一夹持片255和第二夹持片257夹持引导部232的两侧面232b,从而限制主体部件230与支承部件250在导轨211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主体部件230和支承部件250由三个铆接销273(图18)紧固。各铆接销273在同轴上具有小径部、直径大于小径部的中间径部、以及直径大于中间径部的头部,将各铆接销273的小径部插入形成于支承部件250的三个紧固孔260、261以及262,将各铆接销273的中间径部插入形成于主体部件30的三个通孔246、247以及248。通过在将各铆接销273的头部抵在主体部件230的车内侧的面的状态下将从各紧固孔260、261以及262突出的小径部的前端铆接来紧固主体部件230和支承部件250。
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的滑动基座14同样地,在滑动基座214中,能够通过金属制成且刚性高的支承部件250来承受作用于车窗玻璃的力,从而防止向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230的应力的集中。此外,通过设置于支承部件250的一对第一夹持片254、255和一对第二夹持片256、257在宽度方向上夹持主体部件230的引导部231、232,从而能够提高滑动基座214相对于图18的向左右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车窗玻璃的倾斜的旋转刚性。
对于滑动基座214而言,还通过沿支承部件250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设置有凸缘265、266、267以及268,从而难以产生罩部251、玻璃安装部252、253的扭转、挠曲。特别是提高相对于在牵引各线215、216时作用于滑动基座214的旋转的力矩的刚性上能够得到显著的效果。
如图19及图20所示,从线引导槽233、234伸出的线215、216在主体部件230的厚度方向上使位置不同,线216位于比线215更靠近支承部件250的罩部251的位置。如图20所示,线216通过线穿过凹部269并向滑动基座214的下方延伸,并通过线穿过凹部269来防止线216与凸缘267的干扰。
另外,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导轨211的宽度方向上比线穿过凹部269的边缘部更靠近线216的位置(靠近引导部232的位置)设置有线保护壁239。通过线保护壁239来防止线216向线穿过凹部269的边缘部的接触。若线216成为相对于形成于金属制的支承部件250的线穿过凹部269的边缘部摩擦的状态,则存在线216的耐久性受损的担忧,设置于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230的线保护壁239能够不对线216带来损伤地实现线216的顺畅的动作。
以上,虽然基于图示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发明的主旨能够进行改进、改变。
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虽然支承部件50(250)的第一夹持片54、55(254、255)、与第二夹持片56、57(256、257)夹持主体部件30(230)的引导部31、32(231、232),但也可以将支承部件50(250)的夹持部构成为夹持主体部件30(230)中的除了引导部31、32(231、232)之外的位置的结构。
另外,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滑动基座14(214)在上下方向使位置不同地具有两个引导部31、32(231、232),但引导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设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引导部。
另外,如上所述,还可以构成为省略了第一夹持片54、55(254、255)和第二夹持片56、57(256、257)中任一个的结构。
如以上详述叙述那样,在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升降器,经由一对线使能够沿导轨滑动的滑动基座移动,在上述玻璃升降器中,滑动基座由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以及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构成,其中,上述合成树脂制的主体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导轨并供各线连接,上述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支承车窗玻璃,将在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夹持主体部件的夹持部设置于支承部件。由此,难以在施加外力时产生滑动基座的挠曲、变形,从而能够有助于玻璃升降器的强度、耐久性的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0…玻璃升降器;11…导轨;11a…板状部;11b…侧壁;11c…凸缘;12、13…托架;14…滑动基座;15、16…线;17…导轮;17a…轴;18…引导件;20…滚筒壳体;21、22…导管;25…马达;30…主体部件;31、32…引导部;31a、32a…槽部;31b、32b…侧面;33、34…线引导槽;33a、34a…线导入口;35、36…线端收纳部;35a、36a…抵接面;35b、36b…防脱突起;37、38…插入槽;39、40…突出部;41、42…防脱突起(防脱部);43、44、143…被按压面;45…交叉部;46、47…嵌合孔;50…支承部件;51…罩部;52、53…玻璃安装部;54、55…第一夹持片;54a、55a…基端弯曲部;56、57…第二夹持片;56a、57a…基端弯曲部;58、59、158…线端防脱片;58a、59a…线穿过槽;60、61…卡合孔;62、63…嵌合突起;70、72…线端;211…导轨;211a…板状部;211b…侧壁;211c…凸缘;211d…突出部;214…滑动基座;230…主体部件;231、232…引导部;231a、232a…槽部;231b、232b…侧面;233、234…线引导槽;239…线保护壁;240…侧方突出部;246、247、248…通孔;250…支承部件;251…罩部;251a、251b…底壁;252、253…玻璃安装部;254、255…第一夹持片;256、257…第二夹持片;260、261、262…紧固孔;265、266、267、268…凸缘;269…线穿过凹部;F1、F2…着力部。

Claims (6)

1.一种玻璃升降器,具备:
导轨,其被固定于车辆;
滑动基座,其对车窗玻璃进行支承,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导轨沿长边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导轨;以及
一对线,它们沿所述导轨的长边方向配设,与所述滑动基座连接并向所述导轨的长边方向牵引,
所述玻璃升降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基座由树脂制的主体部件和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构成,
所述树脂制的主体部件具有能够滑动地被所述导轨引导的引导部、以及对所述各线的端部进行卡止的线卡止部,
所述金属制的支承部件对所述车窗玻璃进行支承且固定于所述主体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夹持所述主体部件的夹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夹持部通过夹持所述引导部来夹持所述主体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件具有当所述各线在所述导轨的长边方向被牵引时与该线抵接而承受向所述牵引方向移动的力的着力部,
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夹持部具有在所述导轨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一对夹持片,所述一对夹持片隔着所述着力部在所述导轨的长边方向上使位置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其中,
具备两组所述一对夹持片,连接一组所述一对夹持片的直线与连接另一组所述一对夹持片的直线相互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件具有在与所述支承部件重叠的状态下限制该支承部件的分离的防脱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升降器,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覆盖所述主体部件的板状的罩部、以及在所述导轨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罩部的两侧且对所述车窗玻璃进行固定的玻璃安装部,所述夹持部位于所述罩部的边缘部且相对于该罩部朝向所述主体部件侧突出,
所述支承部件还具有与所述夹持部连续并延伸设置至所述玻璃安装部的边缘部的凸缘。
CN201680004709.6A 2015-04-23 2016-04-22 玻璃升降器 Active CN107109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8720A JP6246758B2 (ja) 2015-04-23 2015-04-23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2015-088720 2015-04-23
PCT/JP2016/062819 WO2016171268A1 (ja) 2015-04-23 2016-04-22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9884A true CN107109884A (zh) 2017-08-29
CN107109884B CN107109884B (zh) 2018-10-02

Family

ID=57143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4709.6A Active CN107109884B (zh) 2015-04-23 2016-04-22 玻璃升降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0430B2 (zh)
EP (1) EP3287582A1 (zh)
JP (1) JP6246758B2 (zh)
CN (1) CN107109884B (zh)
WO (1) WO201617126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9570A (zh) * 2018-05-11 2019-11-19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部件的紧固构造
CN115053043A (zh) * 2020-07-31 2022-09-13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带轮及具备带轮的车窗升降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5141B2 (ja) * 2015-05-29 2017-11-0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6985892B2 (ja) * 2017-11-06 2021-12-22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US10287811B1 (en) * 2017-12-06 2019-05-14 Hi-Lex Controls, Inc. Window regulator assembly with carrier plate
JP6746558B2 (ja) * 2017-12-22 2020-08-26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及びキャリアプレート
DE102018204432A1 (de) * 2018-03-22 2019-09-26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Bamberg Mitnehmer für einen Fahrzeugfensterhebe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5269A (ja) * 1994-10-05 1996-04-23 Nippon Cable Syst Inc 樹脂製キャリアプレ−ト
WO1997037099A2 (en) * 1996-03-29 1997-10-09 Excel Industries, Inc. Window regulator with improved glider assembly
CN1172032A (zh) * 1996-06-07 1998-02-04 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夹持器
CN1216956A (zh) * 1996-04-30 1999-05-19 布罗斯尔汽车零件两合公司 紧固装置
JP2001082027A (ja) * 1999-09-13 2001-03-27 Shiroki Corp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625637A (zh) * 2002-04-03 2005-06-08 安托林-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量轻的车用窗调节器
JP2005307529A (ja) * 2004-04-20 2005-11-04 Nippon Cable Syst Inc キャリアプレ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201165816Y (zh) * 2006-02-22 2008-12-17 阿文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承板和窗户调节器组件
US20100223852A1 (en) * 2009-03-06 2010-09-09 Shigeki Arimoto Bottom drive rail-less window regu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8063Y2 (zh) * 1984-09-14 1992-09-07
JPS62225677A (ja) * 1986-03-28 1987-10-03 株式会社 城南製作所 ウインドレギユレ−タの摺動子
JPH0718294B2 (ja) * 1989-04-14 1995-03-01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製キャリアプレート
JP2530397B2 (ja) * 1991-09-25 1996-09-04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車両用ウインドウレギュレ―タ装置
JP3178742B2 (ja) * 1992-03-31 2001-06-2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タ装置
JP2571026Y2 (ja) * 1992-07-17 1998-05-13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IT1260858B (it) * 1993-01-22 1996-04-29 Roltra Morse Spa Dispositivo alzacristallo a fune per veicoli.
JP3409926B2 (ja) * 1994-03-15 2003-05-26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ウレギュレータ
DE4420008C1 (de) * 1994-06-08 1995-05-24 Ford Werke Ag Seilzug-Fensterheber,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JPH09112125A (ja) * 1995-10-18 1997-04-28 Shiroki Corp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US5924245A (en) * 1997-03-18 1999-07-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hardware
JP3332803B2 (ja) * 1997-05-19 2002-10-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ドアガラスの昇降装置
FR2820451B1 (fr) * 2001-02-06 2003-08-29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Ltd Curseur de leve-vitre pour vitre coulissante
US7591104B2 (en) * 2003-07-23 2009-09-22 Ohi Seisakusho Co., Ltd. Mounting structure of a power window apparatus
US20070251148A1 (en) * 2004-03-04 2007-11-01 Watson Jason W Window Regulator
DE202004004043U1 (de) * 2004-03-12 2005-07-28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Befestigungssystem
WO2006012746A1 (en) * 2004-08-06 2006-02-09 Magna Closures Inc. Dual-guided single rail window regulator
US7975434B2 (en) * 2004-10-26 2011-07-12 Magna Closures Inc. Locking lift plate
JP4800030B2 (ja) * 2005-12-27 2011-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ウガラスの昇降装置
US7908795B2 (en) * 2007-03-27 2011-03-22 Hi-Lex Controls Inc. Window carrier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window regulator
US8096080B2 (en) * 2007-07-04 2012-01-17 Magna Closures Inc. Adjustable window regulator lifter plat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window
JP4528812B2 (ja) 2007-09-07 2010-08-25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ウィンドウレギュレータ
DE102011056222A1 (de) * 2011-12-09 2013-06-13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Hallstadt Mitnehmer mit Nippelkammer für eine Fensterheberbaugruppe
US8943750B2 (en) * 2012-06-22 2015-02-03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Vehicle window assembly with lift plate
FR3003510B1 (fr) * 2013-03-21 2015-03-27 Inteva Products France Sas Arret de gaine pivotant pour gaine, support, rail de guidage, ensemble, leve-vitre, procede de montage correspondants
JP6345063B2 (ja) * 2014-09-26 2018-06-20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及び傾き抑制機構
JP6076386B2 (ja) * 2015-01-15 2017-02-08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2017190598A (ja) * 2016-04-12 2017-10-1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5269A (ja) * 1994-10-05 1996-04-23 Nippon Cable Syst Inc 樹脂製キャリアプレ−ト
WO1997037099A2 (en) * 1996-03-29 1997-10-09 Excel Industries, Inc. Window regulator with improved glider assembly
CN1216956A (zh) * 1996-04-30 1999-05-19 布罗斯尔汽车零件两合公司 紧固装置
CN1172032A (zh) * 1996-06-07 1998-02-04 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夹持器
JP2001082027A (ja) * 1999-09-13 2001-03-27 Shiroki Corp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625637A (zh) * 2002-04-03 2005-06-08 安托林-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量轻的车用窗调节器
JP2005307529A (ja) * 2004-04-20 2005-11-04 Nippon Cable Syst Inc キャリアプレ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201165816Y (zh) * 2006-02-22 2008-12-17 阿文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承板和窗户调节器组件
US20100223852A1 (en) * 2009-03-06 2010-09-09 Shigeki Arimoto Bottom drive rail-less window regulato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9570A (zh) * 2018-05-11 2019-11-19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部件的紧固构造
CN115053043A (zh) * 2020-07-31 2022-09-13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带轮及具备带轮的车窗升降器
CN115053043B (zh) * 2020-07-31 2024-04-09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带轮及具备带轮的车窗升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5009A (ja) 2016-12-08
WO2016171268A1 (ja) 2016-10-27
EP3287582A1 (en) 2018-02-28
CN107109884B (zh) 2018-10-02
US10030430B2 (en) 2018-07-24
US20180016833A1 (en) 2018-01-18
JP6246758B2 (ja)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9884A (zh) 玻璃升降器
CN107109886A (zh) 玻璃升降器
KR101201547B1 (ko) 와이퍼 블레이드 조립체
US8256492B2 (en) Frame-mounted sunshade device
CN107972456A (zh) 天窗导风系统
JP2014172430A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4120950B (zh) 汽车推拉窗
US20130255158A1 (en) Movable panel assembly with a power sliding drive mechanism
CN203854581U (zh) 一种汽车三角窗亮条结构
US20180037068A1 (en) Tire having chafer structure for enhancing bead endurance
CN209566770U (zh) 用于车顶的卷帘系统
CN105751933A (zh) 一种无按钮四向调节头枕
US20040237410A1 (en) Power window for a vehicle
KR102002070B1 (ko) 차량용 도어체커
CN201723039U (zh) 一种汽车滑移门上铰链
US20030024166A1 (en) Butterfly slider guide for lift plate
CN111497578A (zh) 即拉即停式遮阳帘
CN207028804U (zh) 天窗加强环
CN107662481B (zh) 拱形自动载客汽车
CN209001489U (zh) 汽车线束固定结构
CN201592926U (zh) 一种横动导纱装置
JP5703085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開閉装置
CN207469956U (zh) 一种汽车车门锁紧装置
CN204418858U (zh) 一种汽车车门限位器
KR101163473B1 (ko) 자동차용 글래스런 일체형 도어채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5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SHIROKI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