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9875B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9875B
CN107109875B CN201680004961.7A CN201680004961A CN107109875B CN 107109875 B CN107109875 B CN 107109875B CN 201680004961 A CN201680004961 A CN 201680004961A CN 107109875 B CN107109875 B CN 1071098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indiny mechanism
shell
switch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49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9875A (zh
Inventor
木村俊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09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9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9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9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34Protection against weather or dirt, e.g. against water ingres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66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the bolt position, i.e. the latching statu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门锁装置。为了抑制布线形状复杂化,车辆用门锁装置(1)包括:连接部,连接有连接器;壳体(10);卡锁机构(4),配置于壳体的后端部,并包括卡锁(43)和棘轮(44);上锁开锁机构(6),包括锁定杆(63)和驱动锁定杆的电机(68),且配置于壳体内;第一开关(13),检测锁定杆的旋转位置;第二开关(14),检测卡锁的旋转位置;以及连接机构(5)。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机构(7)和第二连接机构(8),第一连接机构配置于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将连接部与电机和第一开关连接,第二连接机构配置于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将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开关连接。

Description

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门锁装置,其具有用于检测卡锁的旋转位置的开关。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旋转开关的门卡锁控制装置的技术,该旋转开关检测以卡锁轴为中心的卡锁的旋转位置变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61308号
在设有用于检测卡锁的旋转位置的开关的情况下,需要将该开关用的布线设置在壳体内。当由于设置开关而使壳体内的布线形状变得复杂时,会导致门锁装置的成本增加,或导致组装效率降低。例如当利用冲压加工形成布线时,如果各布线形状复杂,则材料浪费较多,部件单价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布线形状复杂化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连接部,连接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壳体;卡锁机构,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后端部,且包括卡锁和棘轮;上锁开锁机构,包括锁定杆和驱动所述锁定杆的电机,且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锁定杆根据旋转位置来切换是否将开门操作传递给所述卡锁机构;第一开关,检测所述锁定杆的旋转位置;第二开关,检测所述卡锁的旋转位置;以及连接机构,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接,所述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开关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开关连接。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连接机构沿着所述壳体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的壁部配置。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壳体内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开关检测所述卡锁的旋转位置为完全锁止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连接部,连接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壳体;卡锁机构,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壳体的后端部,且包括卡锁和棘轮;上锁开锁机构,包括锁定杆和驱动锁定杆的电机,且配置于壳体内,锁定杆根据旋转位置来切换是否将开门操作传递给卡锁机构;第一开关,检测锁定杆的旋转位置;第二开关,检测卡锁的旋转位置;连接机构,将连接部与电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电连接。
连接部配置于壳体的外表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电机和第一开关在壳体内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第一连接机构配置于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并将连接部与电机和第一开关连接,第二连接机构配置于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并将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开关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连接机构分割为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能够获得抑制布线形状复杂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卡锁机构和上锁开锁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内部的后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的儿童安全操作杆的动作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机构的后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一连接机构的开关用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12是第一连接机构的开关用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机构的后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连接机构的开关用连接机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门锁装置、2第一壳体、2a第一外壁部、2b第一侧壁部、2c第二外壁部、2d第二侧壁部、3第二壳体、3a连接部、3b嵌合部、3c卡合突起、3d第一狭缝、3e第二狭缝、4卡锁机构、5连接机构、6上锁开锁机构、7第一连接机构、8第二连接机构、10壳体、11第一收纳部、12第二收纳部、13第一开关、13a主体、13b可动件、14第二开关、14a主体、14b可动件、15、16线缆、17防水罩、21第一轴、22第二轴、23第三轴、24第四轴、25弹簧轴、26蜗轮轴、41主体、42罩板、43卡锁、43d突起部、43f第一外周面、44棘轮、61内侧操作杆、61a第一臂、61b第二臂、61c按压部、62开启连杆、63锁定杆、63a板部、63b臂、63c连接突起、63d卡合突起、63e啮合槽、64中间操作杆、64a臂、64b连接孔、64c按压部、65儿童安全操作杆、66偏心弹簧、67蜗轮、68电机、69外侧操作杆、70连接部件、71电机用连接机构、72开关用连接机构、73第一保持部件、731、732槽、733开关保持部、734连接器部、74输入线、74A第一输入线、74B第二输入线、75A第一输出线、75B第二输出线、76覆盖件、81开关用连接机构、82第二保持部件、821、822槽、823开关保持部、824连接器部、83输入线、84输出线、85覆盖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或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参照图1至图16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侧视图。图2表示从图1的II方向观察的侧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包括壳体10和卡锁机构4。车辆用门锁装置1还包括图5等所示的上锁开锁机构6、第一开关13、第二开关14和连接机构5。如图2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2包括第一收纳部11和第二收纳部12。第一收纳部11位于比第二收纳部12更靠车辆前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车辆前后方向表示车辆用门锁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门的状态下的该车辆的前后方向。同样,车辆上下方向表示车辆用门锁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门的状态下的该车辆的上下方向。此外,车辆内外方向是车辆用门锁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门的状态下的该车辆的内外方向,并且是与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分别垂直的方向。
第一收纳部11是收纳上锁开锁机构6的空间部,第二收纳部12是收纳卡锁机构4的空间部。第一壳体2包括形成第一收纳部11的第一外壁部2a和第一侧壁部2b。第一外壁部2a是与车辆内外方向交叉的壁部,例如与车辆内外方向大致垂直。第一侧壁部2b是包围第一外壁部2a的壁部,从第一外壁部2a向车辆内侧突出。第一侧壁部2b沿着第一外壁部2a的上端的边缘部、前端的边缘部和下端的边缘部连续设置。
第一壳体2包括形成第二收纳部12的第二外壁部2c和第二侧壁部2d。第二外壁部2c是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壁部。第二外壁部2c从第一外壁部2a的后端朝向车辆外侧突出。第二侧壁部2d是包围第二外壁部2c的壁部,从第二外壁部2c朝向车辆后侧突出。第二侧壁部2d沿着第二外壁部2c的上端的边缘部和外侧端部的边缘部连续设置。第二收纳部12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壳体10的后端部的空间部。
第二壳体3是封闭第一壳体2的车辆内侧的开口部的罩部件。第二壳体3与第一壳体2一同形成收纳上锁开锁机构6和卡锁机构4的收纳空间。如图2所示,卡锁机构4具有主体41和罩板42。罩板42具有进入槽42a。进入槽42a是能供车身上设置的锁止销进入的槽。如图4所示,卡锁机构4包括卡锁43和棘轮44。卡锁43和棘轮44分别由轴43a和轴44a支承为旋转自如。卡锁43被弹簧朝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开放方向)施加作用力。棘轮44被弹簧朝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
图4表示卡锁机构4的解除锁止状态。在关闭门时,如果锁止销S如箭头Y1所示那样进入,则锁止销S与卡锁43的抵接部43b抵接,使卡锁43向逆时针方向(卡合方向)旋转。由此,卡锁43与锁止销S卡合且锁止销S维持在卡合槽43c的内部。棘轮44与朝向卡合方向旋转后的状态下的卡锁43抵接,限制卡锁43向开放方向旋转。棘轮44与卡锁43的抵接部43b抵接,从而卡锁43停止在半锁止位置。在棘轮44与突起部43d抵接的情况下,卡锁43停止在完全锁止位置。
如图5所示,上锁开锁机构6包括内侧操作杆61、开启连杆62、锁定杆63、中间操作杆64、连接部件70、儿童安全操作杆65、蜗轮67和电机68。上锁开锁机构6还包括图4所示的外侧操作杆69。返回到图5,内侧操作杆61配置在第一收纳部11的下端。内侧操作杆6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壳体2的第一轴21。内侧操作杆61包括第一臂61a、第二臂61b和按压部61c。第一臂61a从第一轴21朝向车辆上侧延伸。第一臂61a借助线缆15连接于门的内侧把手。第二臂61b从第一轴21朝向车辆后侧延伸。按压部61c设置在第二臂61b的延伸端部。
锁定杆63配置在第一收纳部11中的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锁定杆6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壳体2的第二轴22。锁定杆63包括相对于第二轴22位于车辆上侧的板部63a和从第二轴22朝向车辆下侧延伸的臂63b。板部63a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扇形,其宽度随着朝向第二轴22的半径方向外侧而增大。
板部63a设有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连接突起63c和卡合突起63d。连接突起63c为圆筒形状的突起,配置在板部63a的车辆后侧的端部。卡合突起63d为圆柱形状的突起,配置在板部63a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臂63b借助线缆16连接于门的锁捏手。
偏心弹簧66是向锁定杆63施加旋转方向的作用力的弹簧。偏心弹簧66为螺旋弹簧,构成螺旋部的线材的两端从螺旋部朝向外侧突出且交叉。该交叉部卡合于锁定杆63的卡合突起63d。偏心弹簧66支承于第一壳体2的弹簧轴25,并将板部63a朝向车辆后侧按压。偏心弹簧66的作用力是使锁定杆63朝向开锁方向旋转的力。锁定杆63的开锁方向是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
儿童安全操作杆65和中间操作杆64配置在第一收纳部11中的车辆后侧的下部。儿童安全操作杆65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壳体2的第三轴23。中间操作杆6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壳体2的第四轴24。中间操作杆64包括臂64a和设置于臂64a的连接孔64b。臂64a从第四轴24朝向车辆前侧延伸。连接孔64b是沿着臂64a的长边方向形成为规定长度的狭缝状的贯通孔。连接部件70配置于连接孔64b。连接部件70为圆柱形状的部件,并支承于连接孔64b。连接部件70沿着连接孔64b在臂64a的长边方向上移动自如。
儿童安全操作杆65按照用户的操作使连接部件70移动,由此切换对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的有效或无效。儿童安全操作杆65包括第一臂65a、第二臂65b、连接孔65c和捏手65d。第一臂65a从第三轴23朝向车辆下侧延伸。连接孔65c是沿着第一臂65a的长边方向形成为规定长度的狭缝状的贯通孔。第二臂65b从第三轴23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在第二臂65b的顶端部设有捏手65d。如图1所示,捏手65d从设置于第二壳体3的开口部31向外部突出。用户能够在开门状态下抓住捏手65d使儿童安全操作杆65旋转到儿童锁定位置和儿童解锁位置。
图5表示位于儿童解锁位置的儿童安全操作杆65。在儿童安全操作杆65位于儿童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操作杆61的按压部61c能够与连接部件70抵接。内侧操作杆61利用对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按压部61c与连接部件70抵接,将连接部件70和臂64a朝向车辆上侧顶起。如图4和图5所示,臂64a具有按压部64c。按压部64c与外侧操作杆69的抵接部69c抵接。外侧操作杆69以图4所示的旋转轴线XX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壳体2。按压部64c将抵接部69c朝向车辆上侧按压,使外侧操作杆69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外侧操作杆69的连接部69b连接于门的外侧把手。当对外侧把手进行开门操作时,连接部69b被朝向车辆下侧按压。由此,与抵接部69c被按压部64c按压的情况相同,外侧操作杆69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返回到图5,开启连杆62能够切换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开启连杆62为板状的部件,且具有第一连接孔62a和第二连接孔62b。第一连接孔62a设置于开启连杆62的车辆下侧的端部。外侧操作杆69的连接突起69a插入第一连接孔62a。连接突起69a为板状的突出部,设置于外侧操作杆69的车辆内侧的端部。开启连杆62的第一连接孔62a允许开启连杆62相对于连接突起69a的相对旋转。更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孔62a允许开启连杆62从图5所示的解锁位置以连接突起69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到锁定位置。
第二连接孔62b是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贯通孔。锁定杆63的连接突起63c插入第二连接孔62b。也就是说,开启连杆62借助连接突起63c与锁定杆63连接,与锁定杆63的旋转连动,并以连接突起69a为中心旋转。第二连接孔62b允许开启连杆62相对于连接突起63c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开启连杆62具有按压部62c。按压部62c是朝向车辆上侧的面,设置成比第一连接孔62a更靠车辆上侧。如图5所示,在开启连杆62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按压部62c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解除操作杆44b对置。解除操作杆44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棘轮44的轴44a,且连接于棘轮44。当开启连杆62朝向车辆上侧移动,由此按压部62c与解除操作杆44b抵接而将解除操作杆44b顶起时,棘轮44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解除了卡锁43与棘轮44之间的啮合,卡锁机构4切换到解除锁止状态。
因此,在儿童安全操作杆65位于儿童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对内侧把手进行开门操作,则内侧操作杆61将连接部件70和中间操作杆64的臂64a朝向车辆上侧顶起。由此,中间操作杆64的按压部64c使外侧操作杆69旋转,并使开启连杆62朝向车辆上侧移动。位于解锁位置的开启连杆62使解除操作杆44b旋转,并将卡锁机构4切换到解除锁止状态。
当儿童安全操作杆65朝向儿童锁定位置旋转时,如图7中箭头Y2所示,第一臂65a使连接部件70向车辆前侧移动。当连接部件70的位置成为图7中虚线所示的儿童锁定位置时,内侧操作杆61的按压部61c不能与连接部件70抵接。因此,对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无法从内侧操作杆61传递到开启连杆62,该开门操作无效。
锁定杆63根据旋转位置来切换是否将开门操作传递到卡锁机构4。当用户对锁捏手进行开锁操作时,线缆16根据该开锁操作将臂63b向车辆前侧牵拉。由此,锁定杆63向开锁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当对锁捏手进行上锁操作时,线缆16根据该上锁操作将臂63b向车辆后侧按压。由此,锁定杆63向上锁方向旋转。
蜗轮67将电机68的旋转向锁定杆63传递,使锁定杆63向上锁方向和开锁方向旋转。蜗轮6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壳体2的蜗轮轴26。在蜗轮67的外周面形成有斜齿的螺纹槽,该螺纹槽与电机68的蜗杆68a啮合。如图6所示,蜗轮67具有突起67a。突起67a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其宽度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变窄。本实施方式的蜗轮67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的三个突起67a。
锁定杆63的板部63a具有啮合槽63e。啮合槽63e是形成在板部63a的外周面、即与蜗轮轴26相对的面上的凹部。蜗轮67的突起67a与啮合槽63e啮合,将板部63a向上锁方向和开锁方向按压。也就是说,电机68借助蜗轮67将锁定杆63向上锁方向和开锁方向驱动。
如图4和图5等所示,第二开关14与卡锁43相邻配置,并检测卡锁43的旋转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开关14是微开开关(ajar switch),对卡锁43的旋转位置是完全锁止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第二开关14对卡锁43的旋转位置是否是比完全锁止位置与半锁止位置之间的位置更靠解除锁止位置侧的情况进行检测。当利用第二开关14检测到卡锁43的旋转位置为完全锁止位置以外的位置(门为半开或者开放的情况)时,点亮车辆内的车内灯。第二开关14相对于卡锁43配置在车辆上侧。第二开关14包括主体14a和可动件14b。主体14a借助后述的第二保持部件82固定于第一壳体2。可动件14b是顶端部弯曲成球面状的圆柱状部件。可动件14b被主体14a支承成沿着可动件14b的轴向相对移动自如。可动件14b的顶端部从主体14a的下表面朝向卡锁43的外周面突出。可动件14b被未图示的弹簧朝向卡锁43施加作用力。
如图4所示,在卡锁43位于解除锁止位置的情况下,可动件14b的顶端与卡锁43的第一外周面43f抵接。第一外周面43f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将可动件14b压入主体14a。在可动件14b被压入主体14a的情况下,第二开关14输出用于表示卡锁43的旋转位置比完全锁止位置与半锁止位置之间的位置更靠解除锁止位置侧的开放信号(例如导通信号)。另一方面,在卡锁43的旋转位置是完全锁止位置的情况下,卡锁43的第二外周面43g与可动件14b对置。从轴43a至第二外周面43g的距离比从轴43a至第一外周面43f的距离更小。在卡锁43位于完全锁止位置的情况下,可动件14b利用弹簧的作用力成为朝向第二外周面43g突出的状态。在可动件14b突出的情况下,第二开关14输出用于表示卡锁43的旋转位置是完全锁止位置的卡合信号(例如断开信号)。
如图5等所示,第一开关13与锁定杆63相邻配置,检测锁定杆63的旋转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关13检测锁定杆63的旋转位置是否是锁定位置。第一开关13相对于锁定杆63的板部63a配置在车辆前侧。第一开关13包括主体13a和可动件13b。主体13a借助后述的第一保持部件73固定于第一壳体2。可动件13b是顶端部弯曲成球面状的圆柱状部件。可动件13b被主体13a支承成沿着可动件13b的轴向相对移动自如。可动件13b的顶端部从主体13a的车辆后侧的侧面朝向板部63a的侧面63f突出。可动件13b被未图示的弹簧朝向侧面63f施加作用力。
如图5所示,在锁定杆63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板部63a的侧面63f与第一开关13的可动件13b分开。因此,第一开关13的可动件13b利用弹簧的作用力成为朝向侧面63f突出的状态。在可动件13b从主体13a突出的情况下,第一开关13输出用于表示锁定杆63的旋转位置是解锁位置的解锁信号(例如断开信号)。另一方面,在锁定杆63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板部63a的侧面63f与可动件13b抵接,并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将可动件13b压入主体13a。在可动件13b被压入主体13a的情况下,第一开关13输出用于表示锁定杆63的旋转位置是锁定位置的锁定信号(例如导通信号)。
电机68和第一开关13在壳体10内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电机68和第一开关13相对于锁定杆63相对地配置于车辆前侧。由此,能够将电机68和第一开关13所使用的布线集中在壳体10内的车辆前侧。
如图1所示,连接部3a从第二壳体3的表面露出,该连接部3a连接有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用于与车辆侧所搭载的外部设备进行连接。线束等布线的连接器连接于连接部3a。利用与连接部3a连接的布线,车辆用门锁装置1与控制车辆用门锁装置1的电子控制装置(ECU)等控制设备或控制电路进行电连接。连接部3a配置于第二壳体3的外表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连接部3a包括嵌合部3b、卡合突起3c、第一狭缝3d和第二狭缝3e。连接器的顶端部插入嵌合部3b。卡合突起3c是从嵌合部3b的壁面突出的爪部。卡合突起3c与插入到嵌合部3b的连接器卡合并固定连接器。卡合突起3c是与连接器上形成的凹部卡合的防脱部。第一狭缝3d和第二狭缝3e是将壳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狭缝状的贯通孔。
如图5所示,车辆用门锁装置1包括连接机构5。连接机构5将上述的连接部3a与电机68、第一开关13和第二开关14电连接。连接机构5包括第一连接机构7和第二连接机构8。第一连接机构7配置在壳体10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将连接部3a与电机68和第一开关13连接。第二连接机构8配置在壳体10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将第一连接机构7与第二开关14连接。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连接机构7包括电机用连接机构71、开关用连接机构72和第一保持部件73。电机用连接机构71是用于将连接部3a和电机68连接的电源线。电机用连接机构71包括第一连接线71A、第二连接线71B和覆盖件71C。第一连接线71A连接于电机68的一方的输入端子,第二连接线71B连接于电机68的另一方的输入端子。利用第一连接线71A和第二连接线71B,向电机68提供流动方向与电机68的旋转方向对应的电流。覆盖件71C是覆盖第一连接线71A和第二连接线71B的绝缘性的覆膜。电机用连接机构71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线71A和第二连接线71B分别是铜等导电性的板状部件。第一连接线71A和第二连接线71B例如利用冲压进行冲裁而形成。
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线71A中的车辆上侧的端部(终端)711A朝向车辆内侧弯折。同样,第二连接线71B中的车辆上侧的端部(终端)711B朝向车辆内侧弯折。终端711A、711B分别连接于电机68的不同端子。第一连接线71A中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终端)712A朝向车辆内侧弯折。同样,第二连接线71B中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终端)712B朝向车辆内侧弯折。如图1所示,终端712A、712B的顶端部从第一狭缝3d向壳体10的外侧突出。终端711A、711B、712A、712B均未被覆盖件71C覆盖而露出。
开关用连接机构72将连接部3a和第一开关13连接,并将连接部3a和第二连接机构8连接。如图11所示,开关用连接机构72包括输入线74、第一输出线75A、第二输出线75B和覆盖件76。输入线74、第一输出线75A和第二输出线75B分别是铜等导电性的板状部件,例如利用冲压进行冲裁而形成。覆盖件76是覆盖输入线74、第一输出线75A和第二输出线75B的绝缘性的覆膜。从外部设备向输入线74供给规定的电压。输入线74分路为第一输入线74A和第二输入线74B。第一输入线74A通过电阻焊等连接于第一开关13的输入端子13c。第二输入线74B连接于第二连接机构8。第一输出线75A通过电阻焊等连接于第一开关13的输出端子13d。第二输出线75B连接于第二连接机构8。
如图12所示,第二输入线74B中的车辆上侧的端部(终端)741B朝向车辆内侧弯折。第二输出线75B中的车辆上侧的端部(终端)751B朝向车辆内侧弯折。此外,输入线74中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终端)742、各输出线75A、75B中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终端)752A、752B分别朝向车辆内侧弯折。如图1所示,终端742、752A、752B从第二狭缝3e向壳体10的外侧突出。终端742、752A、752B未被覆盖件76覆盖而露出。
如图8至图10所示,电机用连接机构71和开关用连接机构72分别由第一保持部件73保持。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部件73由树脂一体成形。第一保持部件73包括与电机用连接机构71对应的槽731(参照图8),以及与开关用连接机构72对应的槽732(参照图9)。电机用连接机构71保持在槽731内。开关用连接机构72保持在槽732内。连接机构71、72例如利用压入或热铆接而固定于第一保持部件73。各槽731、732也可以具有从宽度方向的两侧保持连接机构71、72的多对保持突起。
第一保持部件73具有保持第一开关13的开关保持部733。开关保持部733将第一开关13的主体13a保持为不能移动并进行主体13a相对于锁定杆63的定位。第一保持部件73具有连接器部734。如图8和图10所示,连接器部734包括台部734a、引导部734b、734c和卡合部734d、734e。台部734a是平面形状为矩形的板状部。台部734a具有贯通孔734f、734g。终端741B从车辆外侧朝向车辆内侧插入贯通孔734f。终端751B从车辆外侧朝向车辆内侧插入贯通孔734g。一对引导部734b、734c是板状的结构部,并与台部734a一体形成。引导部734b、734c位于台部734a的前端和后端,并从台部734a朝向车辆内侧突出。一对卡合部734d、734e为板状的结构部,并与台部734a一体形成。卡合部734d、734e位于台部734a的上端和下端,并从台部734a朝向车辆内侧突出。卡合部734d、734e的相互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卡合突起734h、734j。
第一保持部件73包括固定部735、736。固定部735设置于第一保持部件73的下端。固定部735具有贯通孔735a。固定部736设置于第一保持部件73的上端且后端。固定部736具有贯通孔736a。在将第一保持部件73组装于第一壳体2时,第一壳体2的轴27(参照图3)插入固定部735的贯通孔735a,并且轴28插入固定部736的贯通孔736a。由此,进行第一保持部件73相对于第一壳体2的定位和固定。
如图13至图15所示,第二连接机构8包括开关用连接机构81和第二保持部件82。第二连接机构8连接第二开关14和第一连接机构7。开关用连接机构81包括输入线83、输出线84和覆盖件85。输入线83和输出线84分别为铜等导电性的板状部件,例如利用冲压进行冲裁而形成。覆盖件85是覆盖输入线83和输出线84的绝缘性的覆盖件。输入线8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机构7的第二输入线74B,另一端利用电阻焊等连接于第二开关14的输入端子14c。输入线83将从外部设备借助第一连接机构7输入的规定电压供给到第二开关14。输出线84的一端利用电阻焊等连接于第二开关14的输出端子14d,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机构7的第二输出线75B。输出线84将第二开关14的输出信号传递到第一连接机构7。
如图16所示,输入线83中的位于第一连接机构7侧的端部形成有终端831。输出线84中的位于第一连接机构7侧的端部形成有终端841。终端831、841为中空的四棱柱状,并向车辆外侧突出。终端831、841未被覆盖件85覆盖。如图13至图15所示,开关用连接机构81由第二保持部件82保持。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保持部件82由树脂一体成形。第二保持部件82包括与输入线83对应的槽821,以及与输出线84对应的槽822。输入线83保持于槽821内,输出线84保持于槽822内。输入线83和输出线84例如利用压入或热铆接固定于第二保持部件82。各槽821、822也可以具有从宽度方向的两侧保持输入线83和输出线84的多对保持突起。
第二保持部件82包括开关保持部823和连接器部824。开关保持部823形成于第二保持部件82中的车辆后侧的端部。开关保持部823将第二开关14的主体14a保持为不能移动并进行主体14a相对于卡锁43的定位。连接器部824连接于第一连接机构7的连接器部734。如图15等所示,连接器部824的外形为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并且连接器部824形成于第二保持部件82中的车辆前侧的端部。连接器部824形成有嵌合孔824a、824b和缺口部824c、824d。嵌合孔824a、824b在车辆内外方向贯穿连接器部824。输入线83的终端831从车辆内侧嵌合于嵌合孔824a。输出线84的终端841从车辆内侧嵌合于嵌合孔824b。
当第一连接机构7的连接器部734与第二连接机构8的连接器部824连接时,第二输入线74B的终端741B(参照图10)从车辆外侧插入嵌合孔824a,第二输出线75B的终端751B从车辆外侧插入嵌合孔824b。终端831与终端741B以接触状态保持于嵌合孔824a。终端841与终端751B以接触状态保持于嵌合孔824b。连接器部734的卡合突起734h、734j与连接器部824的缺口部824c、824d卡合。
第二连接机构8利用连接器部734、824的连接而连接于第一连接机构7,并借助第一连接机构7支承于第一壳体2。此外,第二连接机构8从车辆内侧保持于第二壳体3的内表面。在将连接机构5组装于壳体10时,例如可以在将第一连接机构7组装于第一壳体2之后,将第二连接机构8连接于第一连接机构7,也可以在连接第一连接机构7和第二连接机构8之后,将第一连接机构7组装于第一壳体2。从提高组装效率的观点而言,组装精度要求不高的后者的组装顺序更有利。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的连接机构5分割为第一连接机构7和第二连接机构8。由此,能够抑制制造输入线74、83或输出线75B、84等时的材料浪费。例如通过将连接第二开关14和连接部3a的输入用布线分割为第一连接机构7的输入线74和第二连接机构8的输入线83,简化了输入线74、83的形状。由此,降低了输入线74、83在冲压加工中的材料浪费。此外,通过将连接第二开关14和连接部3a的输出用布线分割为第一连接机构7的第二输出线75B和第二连接机构8的输出线84,降低了输出线75B、84在冲压加工中的材料浪费。此外,由于连接机构5为分割构造,所以提高了组装效率和可靠性。例如增大了用于吸收各部件的偏差导致的位置误差的余地,能够缩短组装时间。
此外,第一连接机构7配置于壳体10内的车辆上侧且车辆前侧的区域。另一方面,第二连接机构8配置于壳体10内的车辆上侧且车辆后侧的区域。通过将各连接机构7、8配置于壳体10内的车辆上侧的区域,即使向壳体10内发生浸水,也难以影响连接机构7、8。第二连接机构8沿着壳体1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的壁部2e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机构8具有难以受到浸水影响的优点。第二连接机构8期望配置成比上锁开锁机构6的各构成要素,例如电机68、锁定杆63和开启连杆62等更靠车辆上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第一连接机构7和第二连接机构8在壳体10内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处连接。如图5等所示,第一连接机构7的连接器部734与第二连接机构8的连接器部824在第一收纳部11的上端部处连接。更具体而言,连接器部734与连接器部824在电机68的蜗杆68a的正上方连接。通过将连接器部734、824配置在壳体10内的上端部,从而即使水浸入壳体10内,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浸水对第一连接机构7与第二连接机构8之间的电连接部的影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包括覆盖壳体10的防水罩17。防水罩17是将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一体地覆盖的非透水性的罩部件。防水罩17将壳体10的上部的边缘部和车辆前侧的边缘部一体地覆盖。防水罩17抑制向壳体10内浸水并保护连接机构5。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在相当于第二开关14的开关设置于车身侧的情况下,省略第二连接机构8而使用第一连接机构7即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连接机构5中的除了第二连接机构8以外的构成要素就能够应对。因此,在使用第二开关14的情况和不使用第二开关14的情况下,部件能够通用。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输入线74、83或输出线75A、75B、84进行连接,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线束连接或跳线连接。在上述连接方法中,优选利用电阻焊进行连接线相对于开关13、14等的连接。连接部3a既可以与壳体10一体设置,也可以单独设置。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3a相当的连接部也可以设置于壳体10内的开关板,并从壳体10的开口部露出。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地组合并执行。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包括:
连接部,连接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
壳体;以及
卡锁机构,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后端部,且包括卡锁和棘轮,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锁开锁机构,包括锁定杆和驱动所述锁定杆的电机,且配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锁定杆根据旋转位置来切换是否将开门操作传递给所述卡锁机构;
第一开关,检测所述锁定杆的旋转位置;
第二开关,检测所述卡锁的旋转位置;以及
连接机构,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连接,
所述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
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开关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机构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开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沿着所述壳体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的壁部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接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检测所述卡锁的旋转位置为完全锁止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情况。
CN201680004961.7A 2015-07-09 2016-04-05 车辆用门锁装置 Active CN1071098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7749 2015-07-09
JP2015137749A JP6097980B2 (ja) 2015-07-09 2015-07-09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PCT/JP2016/061171 WO2017006602A1 (ja) 2015-07-09 2016-04-05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9875A CN107109875A (zh) 2017-08-29
CN107109875B true CN107109875B (zh) 2018-12-25

Family

ID=57685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4961.7A Active CN107109875B (zh) 2015-07-09 2016-04-05 车辆用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8157B2 (zh)
JP (1) JP6097980B2 (zh)
CN (1) CN107109875B (zh)
WO (1) WO20170066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5823B2 (ja) * 2014-10-29 2017-06-1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515303B2 (ja) * 2015-07-07 2019-05-2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592842B2 (ja) * 2015-10-29 2019-10-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EP3582255B1 (en) 2017-02-07 2021-09-29 Murata Machinery, Ltd. Stocker
JP2020045653A (ja) * 2018-09-18 2020-03-2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20220186532A1 (en) * 2019-03-27 2022-06-16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Vehicular door lock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2022A (zh) * 2009-10-19 2011-05-11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JP2012012810A (ja) * 2010-06-30 2012-01-19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5034031B2 (ja) * 2010-07-23 2012-09-26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制御装置
CN102747896A (zh) * 2011-04-22 2012-10-24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JP2015083733A (ja) * 2013-10-25 2015-04-3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3252B2 (ja) * 1995-09-29 2006-06-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ドアロック駆動装置
JPH10196182A (ja) * 1997-01-16 1998-07-28 Denso Corp ターミナ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40041B2 (ja) * 2010-06-16 2012-10-0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開閉制御装置
JP2012007342A (ja) * 2010-06-23 2012-01-12 Ansei:Kk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JP2012012180A (ja) 2010-07-01 2012-01-19 Canon Inc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94104B2 (en) * 2012-03-26 2014-11-25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Door closer device
GB2511977B (en) * 2012-06-28 2015-08-12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Vehicle door clos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2022A (zh) * 2009-10-19 2011-05-11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JP2012012810A (ja) * 2010-06-30 2012-01-19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の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5034031B2 (ja) * 2010-07-23 2012-09-26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制御装置
CN102747896A (zh) * 2011-04-22 2012-10-24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JP2015083733A (ja) * 2013-10-25 2015-04-3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97980B2 (ja) 2017-03-22
CN107109875A (zh) 2017-08-29
US10458157B2 (en) 2019-10-29
WO2017006602A1 (ja) 2017-01-12
US20170370130A1 (en) 2017-12-28
JP2017020226A (ja)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9875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4694991B2 (ja) メカキー及び施解錠キー
CN111033915B (zh) 用于插接连接的闭锁装置
TW201031549A (en) Electronic ignition-lock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JP5205679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2004232300A (ja) 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JP6183523B2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開閉装置及び車両用開閉体の開閉装置用リンク機構
JP6592842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7109871B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4015568B2 (ja) 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及びそのコネクタ構造
JP2007537078A (ja) 自動車のための操作モジュール
CN102102462B (zh) 圆筒销子锁的保护装置
JP6513453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及びドアロッ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2042924A (ja) 電気接続構造
CN104110173B (zh) 一种可扩展功能的高可靠性无源电子锁具
JP2015025241A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システム用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JP5198894B2 (ja) 錠装置
JP2015101833A (ja)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4573662B2 (ja)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装置
JP2012007342A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CN107366476B (zh) 汽车备用钥匙的开合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CN106783346B (zh) 电编码锁
CN215212876U (zh) 车用门锁装置
JP5450125B2 (ja) 施錠・解錠装置
JP3927520B2 (ja) 回転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