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1297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1297B
CN107031297B CN201611066814.0A CN201611066814A CN107031297B CN 107031297 B CN107031297 B CN 107031297B CN 201611066814 A CN201611066814 A CN 201611066814A CN 107031297 B CN107031297 B CN 1070312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idewall
fetus
lateral mass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668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1297A (zh
Inventor
桒野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31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1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1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在充气轮胎中,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解决手段:轮胎(1)具备以从胎面肩部(2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胎侧部(3)的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第一胎侧块(5)在轮胎径向外侧具备相对于胎侧面凹陷的凹部(5b)。第一区域(A1)中,第二胎侧块(6)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一区域(A1)处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区域(A2)中,第一胎侧块(5)比第二胎侧块(6)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二区域(A2)处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三区域(A3)中,第二胎侧块(6)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考虑恶劣路况越野性能的充气轮胎。这种充气轮胎在胎侧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重复的两种胎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2649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包括专利文献1公开的充气轮胎在内的以往的充气轮胎中,关于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并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充气轮胎中,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力。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以从胎面肩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胎侧部的多个第一胎侧块和多个第二胎侧块,所述第一胎侧块和所述第二胎侧块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第一胎侧块在轮胎径向外侧具备相对于胎侧面凹陷的凹部,在包括所述第一胎侧块的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所述第一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胎侧块比所述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区域,在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三区域。
在第一区域中,第二胎侧块比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径向朝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一区域设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二区域中,第一胎侧块比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在相较于第二区域设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三区域中,第二胎侧块比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也就是说,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区域设置有三处。而且在这些区域中,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的哪一个更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是从轮胎径向外侧向内侧交替轮换的。换句话说,在轮胎周向上观测时,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区域在轮胎径向上交替重复三次。
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通过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的某一个在轮胎径向上突出来形成胎缘,因此能够获得牵引力效果。另外,由于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的哪一个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是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交替轮换的,因此通过这些区域中的任何一个区域的胎缘,能够切实地获得牵引力效果。其结果是,能够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胎侧块具备主体及辅助部,所述辅助部以在所述主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体与辅助部之间形成有辅助台阶。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胎侧块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辅助胎缘。
通过这些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在胎侧部获得牵引力。
也可以是,在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胎侧块以在轮胎径向上具有对称性的方式设置。
通过这些结构,轮胎相对于车体的安装姿势不受限制。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在胎侧部有效地获得牵引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示意性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部的局部展开图。
图3是图2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5是图2的V-V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7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另一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径向的局部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2a-胎面肩部;3-胎侧部;4-胎圈部;5-第一胎侧块;5a-凸部;5b-凹部;5c-凸部;5d、5e-交界;6-第二胎侧块;6A、6B-胎侧块;7-主体;7a-凸部;7b-凹部;7c-凸部;7d-凸部;7e-凸部;7f~7k-交界;8-辅助部;9-辅助台阶;11a-轮胎表面;11b-胎侧面;A1、A2、A3、A4-区域;B-交界;Ce-中心线;L-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橡胶制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1具备:从形成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胎面肩部2a、2a)向轮胎径向内侧在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3、3。每个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最内侧部都设置有胎圈部4。
一并参照图2和图3,多个第一胎侧块5以从胎面肩部2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胎侧部3。同样地,多个第二胎侧块6以从胎面肩部2a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胎侧部3。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在轮胎径向上空开间隔地交替设置。在图2中,附图标记Ce表示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
参照图2至图4,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一胎侧块5大致呈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比较短的带状。第一胎侧块5具备从最靠胎面肩部2a侧向轮胎径向内侧依次配置的凸部5a、凹部5b以及凸部5c。在图3和图4中,附图标记11a表示从胎面部2到胎侧部3的轮胎表面(胎面和胎侧面的一部分),附图标记11b表示胎侧面。凹部5b相对于胎侧面11b是凹陷的。
如图2所示,第一胎侧块5的凸部5a整体配置于比胎面肩部2a与胎侧部3的交界B更靠胎面肩部2a侧。第一胎侧块5的凹部5b的一部分配置于胎面肩部2a侧,剩余一部分配置于胎侧部3侧。换句话说,第一胎侧块5的凹部5b是以跨越交界B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胎侧块5的凸部5c整体配置于比交界B更靠胎侧部3侧。
在第一胎侧块5中,凸部5a与凹部5b的交界5d以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另外,在第一胎侧块5中,凹部5b与凸部5c的交界5e也以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
参照图2、图3以及图5,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胎侧块6大致呈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比较长的带状。如图2所示,第二胎侧块6具备主体7及以与主体7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方式配置的辅助部8。
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具备从最靠胎面肩部2a侧向轮胎径向内侧依次配置的凸部7a、凹部7b、凸部7c、凸部7d和凸部7e。
如图2所示,主体7的凸部7a整体配置于比胎面肩部2a与胎侧部3的交界B更靠胎面肩部2a侧。主体7的凹部7b的一部分配置于胎面肩部2a侧,剩余的一部分配置于胎侧部3侧。主体7的凸部7c的一部分配置于胎面胎肩2a侧,剩余的大部分配置于胎侧部3侧。主体7的凸部7d、7e整体配置于比交界B更靠胎侧部3侧。凸部7d比凸部7c进一步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凸部7e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突出量随着趋向主体7的轮胎径向最内侧而递减。
在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中,凸部7a与凹部7b的交界7f以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在主体7中,凹部7b与凸部7c的交界由以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的交界7g、7h、以及以连结该等交界7g、7h的方式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交界7i(辅助胎缘)构成。在主体7中,凸部7c与凸部7d的交界7j、以及凸部7d与凸部7e的交界7k以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设定。
参照图2,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第二胎侧块6的辅助部8呈比较短的带状。辅助部8沿着从主体7的凸部7c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到凸部7e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配置。如图3及图6所示,辅助部8的从胎侧面11b的轮胎宽度方向突出量设定得比主体7的凸部7c、7d、7e小。因此辅助部8与主体7的凸部7c~7e之间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辅助台阶9。
在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A1表示包含第一胎侧块5的凹部5b的轮胎径向的区域(第一区域)。在区域A1中,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具体地说是凸部7a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凹部7b的轮胎径向整体以及凸部7c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第一区域A1中,由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的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形成了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胎缘。
在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A2所表示的轮胎径向的区域(第二区域)相较于区域A1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在区域A2中,第一胎侧块5,具体地说是凹部5b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与凸部5c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比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的凸部7c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第二区域A2中,由第一胎侧块5的比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形成了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胎缘。
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A3所表示的轮胎径向的区域(第三区域)相较于区域A2位于轮胎径向内侧。在区域A3中,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具体地说是凸部7d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比第一胎侧块5的凸部5c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第三区域A3中,由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的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形成了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胎缘。
区域A1~A3中,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中的哪一个更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是从轮胎径向外侧向内侧交替轮换的。换句话说,沿轮胎周向观察时,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中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区域在轮胎径向上交替重复三次。
在区域A1~A3中,由于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中的某一个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从而形成胎缘,因此能够获得牵引力效果。另外,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中的哪一个更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是在区域A1~A3中交替轮换的,因此通过该等区域A1~A3中的任何一个区域中的胎缘,能够切实地获得牵引力效果。其结果,能够在胎侧部3有效地获得牵引力。
区域A1~A3中的第一胎侧块5与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量之差优选为5mm以上15mm以下。尤其优选为5mm以上10mm以下。若此突出量之差过小,则无法获得足够的牵引力。另一方面,若该突出量之差过大,则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的接地面积会过小。
区域A1中的第一胎侧块5与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量之差优选为胎面肩部2a中的凹部与凸部的突出量之差的20%以上100%以下。尤其优选为50%以上100%以下。相对于胎面肩部2a中的突出量之差,若区域A1中的突出量之差过大,则胎面肩部2a的凹部与凸部就无法有效地发挥牵引力。
互相邻接的第一胎侧块5与第二胎侧块6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优选为从交界B到第二胎侧块6的轮胎径向内侧前端的距离L(参照图2)的20%以上50%以下,尤其优选为25%以上35%以下。第一胎侧块5与第二胎侧块6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包含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的胎侧部3对于岩石路面的追随性均会下降。
图7和图8示出了比较例的轮胎1’、1”。这些轮胎1’、1”中,在区域A1中,第二胎侧块6比第一胎侧块5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但是,这些轮胎1’、1”中,不具备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区域A2、A3的结构。也就是说,这些轮胎1’、1”中,没有多次轮换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中的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区域,而是仅设置有一个这样的区域。使用这种结构,如果区域A1中的胎缘不发挥作用,就无法获得胎侧部3的牵引力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胎侧块5和第二胎侧块6中的某一方比另一方突出的三个区域A1~A3沿轮胎径向交替设置。因此在区域A1~A3中,即使在一个区域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其他两个区域的胎缘继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也很高,进而能够切实地获得胎侧部3的牵引力效果。
第二胎侧块6具备主体7和辅助部8,辅助部8与主体7的凸部7c~7e之间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辅助台阶9。通过该辅助台阶部9,也能够在胎侧部3获得牵引力效果。
第二胎侧块6的主体7中,凹部7b与凸部7c之间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交界7i(辅助胎缘)。通过该辅助胎缘,也能够在胎侧部3获得牵引力效果。
对于第一胎侧块5,交界5d、5e的任何一个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具有比较简单的形状。针对这个问题,对于第二胎侧块6,基于具备主体7和辅助部8这一方面,以及主体7的凹部7b与凸部7c的交界不是仅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还包括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7i这一方面,具有比较复杂的形状。形状比较简单的第一胎侧块5和形状比较复杂的第二胎侧块6在轮胎周向上的轮换配置,拥有吸引观看者注意的较高的设计性。
参照图2,如图中附图标记6A、6B所示,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两个第二胎侧块6以在轮胎径向上具有对称性的方式设置。具体地说,这些第二胎侧块6A、6B,除去主体7的凸部7a,剩余的部分、也就是凹部7b、凸部7c~7e以及辅助部8以相对于轮胎径向为对称的方式设置。通过配置具有这种对称性的第二胎侧块6,即使变更了轮胎1相对于车体的安装姿势,也能够得到胎侧部3的有效的牵引力。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9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比区域A3进一步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A4,第一胎侧块5比第二胎侧块6更向轮胎宽度方向突出。如本实施方式,第一胎侧块和第二胎侧块中某一个沿轮胎径向突出的区域可以沿轮胎径向设置四个以上。通过增加这种区域的数量,能够更切实得到胎侧部3的有效的牵引力。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以从胎面肩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胎侧部的多个第一胎侧块和多个第二胎侧块,
所述第一胎侧块和所述第二胎侧块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所述第一胎侧块从最靠所述胎面肩部侧向轮胎径向内侧依次具备相对于胎侧面突出的第一凸部、相对于所述胎侧面凹陷的凹部、和相对于所述胎侧面突出的第二凸部,
在包括所述第一胎侧块的所述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在相较于所述第一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胎侧块比所述第二胎侧块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区域,
在相较于所述第二区域更靠轮胎径向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二胎侧块比所述第一胎侧块的所述第二凸部更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三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胎侧块具备主体及辅助部,所述辅助部以在所述主体的轮胎周向上邻接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体与辅助部之间形成有辅助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胎侧块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辅助胎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周向上邻接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胎侧块以在轮胎径向上具有对称性的方式设置。
CN201611066814.0A 2015-12-22 2016-11-2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0312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9791A JP6698334B2 (ja) 2015-12-22 2015-12-22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249791 2015-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297A CN107031297A (zh) 2017-08-11
CN107031297B true CN107031297B (zh) 2019-08-27

Family

ID=59064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66814.0A Active CN107031297B (zh) 2015-12-22 2016-11-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5541B2 (zh)
JP (1) JP6698334B2 (zh)
CN (1) CN1070312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8801B2 (ja) * 2016-03-14 2020-07-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3509B1 (ja) * 2017-07-27 2018-12-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17945B2 (ja) * 2018-02-21 2022-02-09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614883B (zh) * 2018-06-20 2021-09-17 正新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花纹结构
JP7124553B2 (ja) 2018-08-21 2022-08-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567682B (zh) * 2019-01-07 2023-09-12 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轮胎和清洁机器人
JP6988852B2 (ja) * 2019-03-26 2022-01-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9217828A1 (de) * 2019-11-19 2021-05-20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Nutzfahrzeugreifen
DE202019106882U1 (de) 2019-12-10 2020-03-09 Apollo Tyres Global R&D B.V. Reifenlauffläche
JP7403311B2 (ja) * 2019-12-26 2023-12-2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4083941B (zh) * 2020-07-17 2024-07-09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
JP7550020B2 (ja) 2020-10-30 2024-09-1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18A (ja) * 1998-04-03 1999-10-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254735A (zh) * 2007-03-02 2008-09-03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充气轮胎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JP2014019310A (ja) * 2012-07-18 2014-0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および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5744B2 (ja) * 1999-04-01 2003-01-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USD483718S1 (en) * 2002-12-02 2003-12-16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tread
JP4980872B2 (ja) * 2007-12-20 2012-07-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886812B2 (ja) * 2009-05-18 2012-02-2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1718A (ja) * 1998-04-03 1999-10-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254735A (zh) * 2007-03-02 2008-09-03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充气轮胎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JP2014019310A (ja) * 2012-07-18 2014-0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および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1297A (zh) 2017-08-11
JP6698334B2 (ja) 2020-05-27
US20170174007A1 (en) 2017-06-22
US10625541B2 (en) 2020-04-21
JP2017114212A (ja) 2017-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297B (zh) 充气轮胎
US11577551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293641B2 (en) Motorcycle tire for uneven ground travel
JP5098383B2 (ja) 空気入りスタッドタイヤ
CN107554205B (zh) 充气轮胎
US10647161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472231B2 (en) Pneumatic tire
EP3130480B1 (en) Pneumatic tire
US20080271826A1 (en) Pnuematic tire
JP550653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03726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27944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12277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14526B2 (ja) デブリ保持を軽減する非対称溝を有するトレッドバンド
JP201902617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514453A (ja) 複数の切り込みを有するブロックを含むトレッド
JP201912709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179974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0828492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0441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44527A (ja) タイヤ
JP6428872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918241B2 (ja) 多用途ラグ付きタイヤ
KR100888281B1 (ko) 중하중용 공기입 레디얼 타이어의 트레드 패턴
KR101027585B1 (ko) 중하중용 공기입 래디얼 타이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