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4205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54205B
CN107554205B CN201710440993.8A CN201710440993A CN107554205B CN 107554205 B CN107554205 B CN 107554205B CN 201710440993 A CN201710440993 A CN 201710440993A CN 107554205 B CN107554205 B CN 1075542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otrusion
diameter
sidewall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409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54205A (zh
Inventor
藤冈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54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4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54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4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3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Abstract

在充气轮胎(T)的胎侧部(2)的外壁面(2a)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呈环状延伸的第一突起(11)、和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突起(12)。第一突起(11)设置于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o)为中央且长度为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o)到轮胎最外径点(Ro)为止的轮胎径向长度(H)的80%的轮胎径向区域(X)内。第二突起(12)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与第一突起(11)的轮胎径向外侧连结的连结部(15)、和从连结部(15)的轮胎周向两端部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并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径向突出部(16)。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以恶劣道路上行驶为目的的充气轮胎中,已知有在胎侧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起的技术(参照日本专利公开2013-119277号公报、日本专利公开2010-264962号公报)。该突起用于当轮胎陷入泥泞地时借助剪切阻力而产生牵引,是以确保在泥泞地上的驱动性为目的而设置的。或者,另外已知有利用该突起来提高恶劣道路行驶时的耐外伤性。
但是,在日本专利公开2010-264962号公报和日本专利公开 2010-264962号公报中,在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且与胎面部的接地端邻接的胎肩加强部上设置有突起。因此,因受到外力而容易损伤的轮胎最大宽度附近未被充分地保护,在恶劣道路行驶时的耐外伤性的提高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3-1192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0-2649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方式是鉴于以上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在保泥泞地的牵引性并且提高耐外伤性的充气轮胎。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下述(1)~(7)的方式。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一对胎圈部、从这些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方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连接这些胎侧部的径向外端彼此的胎面部,在所述充气轮胎中,所述胎侧部的外壁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环状延伸的第一突起、和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一突起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多个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为中央且长度为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轮胎最外径点为止的轮胎径向长度H的80%的轮胎径向区域内,所述第二突起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突起的轮胎径向外侧连结的连结部、和从所述连结部的轮胎周向两端部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并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径向突出部。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径向突出部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短。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侧部的外壁面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所述第二突起之间具有从所述第一突起向轮胎径向外方分离地配置的第三突起。
(4).根据上述(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三突起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长。
(5).根据上述(3)或(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三突起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连结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轮胎径向内方。
(6).根据上述(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二突起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壁面起的隆起高度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逐渐变得越低。
(7).根据上述(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轮胎截面视角下,所述第二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突起的外表面交叉。
(三)有益效果
通过如上述将沿轮胎周向呈环状延伸的第一突起设置于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为中央且长度为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轮胎最外径点为止的轮胎径向长度H的80%的轮胎径向区域内,从而能够保护胎侧部中因受到外力而容易损伤的轮胎最大宽度附近,能够提高轮胎耐久性。
而且,由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与第一突起的轮胎径向外侧连结的连结部、和从连结部的轮胎周向两端部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并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径向突出部的第二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因此当轮胎滚动时,能够通过多个径向突出部产生牵引,提高在泥泞地上的驱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一例的轮胎子午线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位的展开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A-A线截面图。
图5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6是图2的C-C线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胎圈部;2-胎侧部;2a-外壁面;3-胎面部;4-胎体;5-带束; 6-胎面胶;7-横槽;11-第一突起;12-第二突起;13-第三突起;14- 空隙部;15-连结部;16-径向突出部;17-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T一例的轮胎子午线截面图,仅示出右半部分。
该充气轮胎T是以在包括岩石地、泥泞地在内的恶劣道路上行驶为目的的越野用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T具有:一对胎圈部1、从该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侧部2、以及与该胎侧部2的各个轮胎径向外侧端连接的胎面部3。在胎圈部1设置有环状的胎圈芯1a 和胎边芯1b。在一对胎圈部1之间配设有环形形状的胎体4。胎体4 的端部经由胎圈芯1a折回。胎体4是用贴胶橡胶覆盖在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帘布线而形成的。作为帘布线,优选使用钢帘线、有机纤维帘线。
在胎面部3的胎体4的外周层叠有由在内外层叠的两张帘布构成的带束层5,还在其外周设置有胎面胶6。带束层5由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0~35度的角度排列钢帘线而成的一层或者多层钢丝带束层构成。在本例中,带束层5由两层钢丝带束层形成。
胎面部3具有多个胎块,该多个胎块由在胎面胶6的表面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和与该主槽交叉延伸的横槽7划分。
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胎面部3具有一对中央胎块列31、31 和一对胎肩胎块列32、32这四条胎块列。一对中央胎块列31、31夹着轮胎赤道面E而配置于其两侧。一对胎肩胎块列32 、32 配置于中央胎块列31、31的两侧的接地端区域(胎肩区域)。但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所具有的胎面花纹并无特别限定。
在胎侧部2的外壁面2a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呈环状延伸的第一突起11、和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于第一突起1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多个第二突起12。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第二突起12之间划分有空隙部14,在该空隙部14中设置有第三突起13。此外,突起11、12、13至少设置于一方的胎侧部2的外壁面2a上,但从提高泥泞地上的牵引性和耐外伤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设置于双方的胎侧部2上。
第一突起11以收纳于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o为中央且长度为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o到轮胎最外径点Ro为止的轮胎径向长度H 的80%的轮胎径向区域X内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第一突起11 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环状突起,其从胎侧部2的外壁面2a起的隆起高度T1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不变而设定成大致一定。
在此,轮胎最大宽度位置Wo,是将轮胎安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提供轮胎剖面宽度的轮胎半径方向上的位置。正规轮辋是指,在JATMA规格中是“标准轮辋”,在 TRA规格中是“Design Rim(设计轮辋)”,在ETRTO规格中是“MeasuringRim(测量轮辋)”。正规内压是指,在JATMA规格中是“最高胎压”,在TRA规格中,是“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不同冷态轮胎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记载的“最大值”,在ETRTO规格中是“INFLATION PRESSURE(充气压力)”。轮胎剖面宽度是指,胎侧部2的外壁面 2a在轮胎轴向中距离轮胎赤道面E最远的位置。另外,胎侧部2的外壁面2a是指,除去了突起11、12、13、表示文字的突起、外观设计突起等突起之后的胎侧部2主体的外壁面部分,通常具有通过将多个圆弧圆滑地连接而规定的子午线截面形状。
第二突起12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设置于第一突起1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连结部15、和从连结部15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的一对径向突出部16、16。
如图4及图5所示,连结部15是与第一突起11的轮胎径向外侧连结的形成为圆弧状的突起。连结部15的外表面与第一突起11的外表面圆滑地连接。径向突出部16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从连结部 15的轮胎周向两端部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径向突出部16比第三突起13更向轮胎径向外方延伸。即,径向突出部16延伸到比第三突起 13更接近胎肩胎块列32、32的位置。
第二突起12通过连结部15和一对径向突出部16划分出向径向内方凹陷的凹部17。径向突出部16形成为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短的尖细形状(日文:先細形状)。由此,在轮胎周向上与径向突出部16邻接设置的凹部17、空隙部14形成为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逐渐变得越长的形状。
在本例中,第二突起12的与第一突起11连接的连结部15的轮胎径向内侧,形成为与第一突起11相同的隆起高度T1。连结部15 和径向突出部16的隆起高度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逐渐变得越低。即,径向突出部16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从胎侧部2的外壁面2a起的隆起高度T2设定得比第一突起11的隆起高度T1更小。第二突起12的隆起高度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逐渐变得越低。
另外,在本例中,第二突起12的径向突起16以与对设置于胎面胶6上的胎肩胎块列32的轮胎周向进行划分的横槽7在轮胎径向上空开间隔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重合的方式设置。即,以横槽7与径向突起16在轮胎径向上相对的方式,与多条横槽7对应地设置有径向突起16。
设置于空隙部14的第三突起13从第一突起11向轮胎径向外方分离地配置,从第二突起12在轮胎周向上分离地配置。在第一突起 11与第三突起13之间,划分形成有构成空隙部14一部分的凹槽14a。另外,在第二突起12第三突起13之间,划分形成有构成空隙部14 一部分的凹槽14b。
第三突起13中隔着凹槽14a而与第一突起11对置的第三突起13 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二突起12的连结部15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轮胎径向内方。换言之,凹槽14a的槽宽Y1设定得比第二突起12的连结部15的轮胎径向的长度Y2更短(参照图3)。
第三突起13与隔着凹槽14b而相对的第二突起12的径向突出部 16大致平行地向轮胎径向外方延伸。由此,第三突起13形成为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其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长的(即,向轮胎径向外方扩展)形状。
第三突起13的从胎侧部2的外壁面2a起的隆起高度T3在轮胎径向和轮胎周向上不变而设定成大致一定。在本例中,第三突起13 的隆起高度T3设定得比第二突起1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隆起高度T1更低,且比第二突起1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隆起高度T2更高。由此,在图4~图6所示的截面视角下,第二突起12的外表面与第三突起13的外表面交叉。
在由以上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T中,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环状的第一突起11设置于设定在轮胎最大宽度Wo附近的上述区域X内。因此,能够保护胎侧部中因受到外力而容易损伤的轮胎最大宽度附近,能够提高耐外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的径向突出部 16的多个第二突起12设置于第一突起11的轮胎径向外侧。在泥泞地那样的软弱地中,由于车辆的重量而使充气轮胎T陷入其中,埋没于泥土中的第二突起12和第三突起13会伪接地。因此,当轮胎滚动时,通过第二突起12、第三突起13而产生牵引,能够提高在泥泞地上的驱动性。
而且,在第二突起12中,由于在与呈环状设置的第一突起11连结的圆弧状的连结部15上连接有径向突出部16,因此和与第一突起 11分离设置有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突起的情况相比,径向突起16的刚性提高。由此,容易产生较大的牵引,并且不易在第二突起12产生裂缝,能够使耐外伤性得到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突出部16形成为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短的尖细形状。因此,当在泥泞地行驶时,容易排出在径向突出部16抓取的泥土,能够保持较高的牵引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第二突起12之间划分的空隙部14上设置有从第一突起11向轮胎径向外方分离地配置的第三突起13。因此,能够在第二突起12附近使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化,当轮胎接地时,轮胎不容易局部地变形,不容易产生裂缝。
尤其是,通过使第三突起13设置成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长,或者,使第三突起1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二突起12的连结部15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轮胎径向内方,从而能够在第二突起12附近进一步使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化,能够有效地抑制裂缝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12的隆起高度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逐渐变的越低。因此,当轮胎转动时,容易排出在径向突出部 16抓取的泥土,能够保持较高的牵引性。
而且,轮胎周向上被径向突出部16所夹的第三突起13的隆起高度T3设定得比第二突起1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隆起高度T1更低,且比第二突起1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的隆起高度T2更高,在轮胎截面视角下,第二突起12的外表面与第三突起13的外表面交叉。因此,能够利用第二突起12和第三突起13双方的突起而有效地抓取泥土,容易产生较高的牵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安装轮胎防滑链时,配置于胎侧部2 的胎侧防滑链与在设定于轮胎最大宽度Wo附近的区域X呈环状连续设置的第一突起11接触,而不与胎侧部2的外壁面2a直接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因轮胎防滑链而使胎侧部2受到损伤。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12的径向突起16以与对胎肩胎块列32的轮胎周向进行划分的横槽7在轮胎径向上相对的方式设置。因此,连结配置于胎面部3的十字防滑链与配置于胎侧部2的胎侧防滑链的连接部嵌合固定于横槽7。另外,胎侧防滑链与径向突出部16和连结部15接触,而不与胎侧部2的外壁面2a直接接触,能够抑制因轮胎防滑链而使胎侧部2受到损伤。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除了在胎侧部的外壁面设置有上述的第一突起11、第二突起12以及第三突起13以外,与通常的充气轮胎相同,以往公知的材料、形状、结构、制造方法等均可用于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上所述作用效果,并在泥泞地上的驱动性优异,因此作为以在包括泥泞地的恶劣道路上行驶为目的的越野用轮胎颇为有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示例提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同样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同等的范围内。
实施例
为了确认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对轮胎大小为11R22.5的充气轮胎试制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测试轮胎,并对测试轮胎进行了牵引性和耐裂缝性的评价。
具体地说,实施例1是在胎侧部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而不具备第三突起的轮胎。实施例2是在胎侧部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突起、第二突起及第三突起的轮胎。比较例1是在胎侧部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突起及第三突起而不具备第二突起的轮胎。比较例2是在胎侧部的外壁面设置有第一突起而不具备第二突起和第三突起的轮胎。此外,除了在胎侧部的外壁面设置的突起以外的轮胎结构全部相同。
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牵引性
将测试轮胎安装于22.5×7.50的轮辋上,并填充700kPa的内压,安装于核载10t的车辆上,对在泥泞地上从停止状态起到前进了20m 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以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100,对将该测定值进行了指数化。指数越大,表示前进20m所需要的裂缝时间越短,牵引性越良好。
(2)耐裂缝性
将测试轮胎安装于22.5×7.50的轮辋上,并填充700kPa的内压,安装于核载10t的车辆上,行驶20000km后,测量在胎侧部产生的裂缝的数量,并以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100,对该测定值的倒数进行了指数化。指数越大,表示裂缝越少,耐裂缝性越良好。
(表1)
比较例1 比较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2
第一突起的有无
第二突起的有无
第三突起的有无
牵引性 100 92 111 116
耐裂纹性 100 118 107 105
结果如表1所示,可确认到在比较例2中耐裂缝性良好,但牵引性与比较例1相比有所降低。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和2中,与比较例1相比,发挥了优异的牵引性和耐裂缝性。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一对胎圈部、从这些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方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连接这些胎侧部的径向外端彼此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的外壁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呈环状延伸的第一突起、和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一突起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多个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设置于以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为中央且长度为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到轮胎最外径点为止的轮胎径向长度H的80%的轮胎径向区域内,
所述第二突起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突起的轮胎径向外侧连结的连结部、和从所述连结部的轮胎周向两端部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并在轮胎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径向突出部,
所述连结部是与所述第一突起的轮胎径向外侧连结的形成为圆弧状的突起,其外表面与所述第一突起的外表面圆滑地连接,
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所述第二突起的所述连结部被空隙部分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突出部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的外壁面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所述第二突起之间具有从所述第一突起向轮胎径向外方分离地配置的第三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突起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沿着轮胎周向的长度越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突起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连结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更靠轮胎径向内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的从所述胎侧部的外壁面起的隆起高度越接近轮胎径向外方逐渐变得越低。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截面视角下,所述第二突起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突起的外表面交叉。
CN201710440993.8A 2016-06-30 2017-06-13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7554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0585 2016-06-30
JP2016130585A JP6867115B2 (ja) 2016-06-30 2016-06-3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4205A CN107554205A (zh) 2018-01-09
CN107554205B true CN107554205B (zh) 2019-11-29

Family

ID=60804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40993.8A Active CN107554205B (zh) 2016-06-30 2017-06-1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2792B2 (zh)
JP (1) JP6867115B2 (zh)
CN (1) CN107554205B (zh)
CA (1) CA296973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6446B2 (ja) * 2016-01-07 2020-04-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1185B2 (ja) * 2018-08-02 2022-09-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91942B2 (ja) * 2018-08-28 2022-06-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80328B2 (ja) * 2018-09-13 2020-04-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143103B (zh) * 2019-06-03 2024-04-09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斜交轿车备胎
JP2021095109A (ja) * 2019-12-19 2021-06-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135074B (zh) * 2020-01-20 2023-09-12 正新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胎边结构的轮胎
JP2022056800A (ja) * 2020-09-30 2022-04-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62850A (ja) * 2021-10-22 2023-05-09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5157932B (zh) * 2022-07-21 2023-09-26 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胎侧防护性能的轮胎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1692B2 (ja) * 1998-04-03 2003-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056592B2 (en) * 2007-10-31 2011-11-1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Inc. Grip tire with added puncture protection
JP4886812B2 (ja) 2009-05-18 2012-02-2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59229B2 (ja) * 2013-11-06 2017-07-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88338A (ja) * 2014-11-06 2016-05-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CN103144501A (zh) * 2011-12-06 2013-06-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69732C (en) 2018-08-28
US20180001707A1 (en) 2018-01-04
CN107554205A (zh) 2018-01-09
JP6867115B2 (ja) 2021-04-28
JP2018001942A (ja) 2018-01-11
CA2969732A1 (en) 2017-12-30
US10632792B2 (en)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4205B (zh) 充气轮胎
CN108430802B (zh)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CN104057782B (zh) 充气轮胎
JP56178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5460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118278B (zh) 充气轮胎
KR101873252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KR101799115B1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8215667B (zh) 充气轮胎
JP201608833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7996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170057390A (ko) 공기입 타이어
JP202004488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23649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383559B2 (en) Pneumatic tire
JP63440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922952A (zh) 充气轮胎
JP201809518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90176539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319926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90509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11741856A (zh) 充气轮胎
CN111629911A (zh) 充气轮胎
JP201705232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90054770A1 (en) Off the road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