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62540A -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62540A
CN106962540A CN201710401977.8A CN201710401977A CN106962540A CN 106962540 A CN106962540 A CN 106962540A CN 201710401977 A CN201710401977 A CN 201710401977A CN 106962540 A CN106962540 A CN 106962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uit
tealeaves
scenting
cubeb litsea
litsea t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019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韩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an Changsheng Changsheng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an Changsheng Changsheng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an Changsheng Changsheng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an Changsheng Changsheng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019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62540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62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625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山苍子加工处理;(二)成品茶烘培;(三)窨制:以加工处理后的成品茶叶和加工处理后的山苍子为原料,严格按三、六、九比例的流程进行窨制。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制得的山苍子茶。本发明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通过三次窨制,达到茶叶对山苍子药用物质的高质量吸收,同时祛除直接食用带来的味辛微苦的副作用,利用低温存储工艺促进要用物质在茶叶中的固化;能够很好的促进山苍子药用物质的释放,并使其与茶叶的交汇融合,所制得的茶叶外形与普通精制茶叶无异,保留茶叶原有风味的同时具有山苍子所特有的理气散结、解毒消暑的药效,口感凉爽。

Description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技术,具体是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花茶是我国独特茶类,用清高芬芳或馥郁甜香的香花或天然香料窨制而成。生产的花色品种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但市场上目前没有山苍子茶。
山苍子茶窨制过程主要是山苍子吐香和茶坯吸香的过程。山苍子的吐香是生物化学变化, 成熟的山苍子茶在酶、温度、水份、氧气等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质,随着生理变化,不断的吐出香气来。茶坯吸香是在物理吸附作用下,随着吸香同时也吸收大量水份,由于水的渗透作用,产生了化学吸附,在湿热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茶汤从绿逐渐变黄亮,滋味有淡涩转为浓醇,形成特有的山苍子茶的香、色、味。
山苍子,又名山鸡椒、山苍树、山姜子、木香子、木姜子,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10米,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性味辛、微苦,有香气,无毒。根皮及叶可供药用。具有温肾健胃,行气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及无名肿毒等症。为我国特有的香料植物资源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直至西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山苍子加工处理:手工采摘新鲜山苍子,清洗后将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2-4小时,烘培温度40-60°C;
(二)成品茶烘培:将已精制成品茶叶以手工方式用木炭烘培1-2小时,烘培温度40-60°C,水份含量5-10%;
(三)窨制:以加工处理后的成品茶叶和加工处理后的山苍子为原料,严格按三、六、九比例的流程进行窨制:
(1)第一次窨制:在18-26℃的环境温度中将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10-3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15-5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40-6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5-8%;
(2)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10-3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1-4°C的环境下,再次将茶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15-5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叶在40-6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5-8%;
(3)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5-10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1-4度的环境下,第三次将茶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茶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1-8%,并控制茶叶条形和口感。
制得的成品山苍子茶叶低温储存,较佳的是在0-5℃中储存。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茶叶为红茶、绿茶、黑茶、黄茶、白茶、青茶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茶叶为绿茶。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中,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3小时,烘培温度50°C。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第一次窨制:在22℃的环境温度中将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2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3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5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6%。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2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2°C的环境下,再次将茶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3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叶在5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6%。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8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2度的环境下,第三次将茶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茶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4%。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制得的山苍子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山苍子加工工序和窨制工序,窨制工序中通过三次窨制,通过优化和控制各工序的工艺条件和流程,达到茶叶对山苍子药用物质的高质量吸收,同时祛除直接食用带来的味辛微苦的副作用,利用低温存储工艺促进要用物质在茶叶中的固化;通过特定的加工条件能够很好的促进山苍子药用物质的释放,并使其与茶叶的交汇融合,所制得的茶叶外形与普通精制茶叶无异,保留茶叶原有风味的同时具有山苍子所特有的理气散结、解毒消暑的药效,口感凉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山苍子加工处理:手工采摘新鲜山苍子,清洗后将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2小时,烘培温度60°C;
(二)成品茶烘培:将已精制成品绿茶以手工方式用木炭烘培1小时,烘培温度60°C,水份含量10%;
(三)窨制:以加工处理后的成品绿茶和加工处理后的山苍子为原料,严格按三、六、九比例的流程进行窨制:
(1)第一次窨制:在18℃的环境温度中将绿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1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15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绿茶,将所得绿茶在6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8%;
(2)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绿茶,以绿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1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1°C的环境下,再次将绿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15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绿茶,将所得绿茶在叶在6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8%;
(3)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绿茶,以绿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5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1度的环境下,第三次将绿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绿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8%,并控制绿茶条形和口感。
制得的成品山苍子绿茶低温储存,较佳的是在0-5℃中储存。
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制得的山苍子绿茶。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山苍子加工处理:手工采摘新鲜山苍子,清洗后将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3小时,烘培温度50°C;
(二)成品茶烘培:将已精制成品茶以手工方式用木炭烘培2小时,烘培温度50°C,水份含量8%;
(三)窨制:以加工处理后的成品红茶和加工处理后的山苍子为原料,严格按三、六、九比例的流程进行窨制:
(1)第一次窨制:在22℃的环境温度中将红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2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3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红茶,将所得红茶在5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6%;
(2)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红茶,以红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2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2°C的环境下,再次将红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3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红茶,将所得红茶在叶在5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6%;
(3)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红茶,以红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8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2度的环境下,第三次将红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红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4%并控制红茶条形和口感。
制得的成品山苍子红茶低温储存,较佳的是在0-5℃中储存。
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制得的山苍子红茶。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一)山苍子加工处理:手工采摘新鲜山苍子,清洗后将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4小时,烘培温度40°C;
(二)成品茶烘培:将已精制成品白茶以手工方式用木炭烘培2小时,烘培温度40°C,水份含量5%;
(三)窨制:以加工处理后的成品白茶和加工处理后的山苍子为原料,严格按三、六、九比例的流程进行窨制:
(1)第一次窨制:在26℃的环境温度中将白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3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5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白茶,将所得白茶在4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5%;
(2)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白茶,以白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3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4°C的环境下,再次将白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5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白茶,将所得白茶在叶在4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5%;
(3)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白茶,以白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10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4°C的环境下,第三次将白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白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1%,并控制白茶条形和口感。
制得的成品山苍子白茶低温储存,较佳的是在0-5℃中储存。
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制得的山苍子白茶。
本发明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包括山苍子加工工序和窨制工序,窨制工序中通过三次窨制,通过优化和控制各工序的工艺条件和流程,达到茶叶对山苍子药用物质的高质量吸收,同时祛除直接食用带来的味辛微苦的副作用,利用低温存储工艺促进要用物质在茶叶中的固化;通过特定的加工条件能够很好的促进山苍子药用物质的释放,并使其与茶叶的交汇融合,所制得的茶叶外形与普通精制茶叶无异,保留茶叶原有风味的同时具有山苍子所特有的理气散结、解毒消暑的药效,口感凉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山苍子加工处理:手工采摘新鲜山苍子,清洗后将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2-4小时,烘培温度40-60°C;
(二)成品茶烘培:将已精制成品茶叶以手工方式用木炭烘培1-2小时,烘培温度40-60°C,水份含量5-10%;
(三)窨制:以加工处理后的成品茶叶和加工处理后的山苍子为原料,严格按三、六、九比例的流程进行窨制:
(1)第一次窨制:在18-26℃的环境温度中将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10-3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15-5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40-6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5-8%;
(2)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10-3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1-4°C的环境下,再次将茶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15-5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叶在40-6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5-8%;
(3)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5-10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1-4度的环境下,第三次将茶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茶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1-8%,并控制茶叶条形和口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红茶、绿茶、黑茶、黄茶、白茶、青茶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绿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山苍子在常温中自然萎凋后烘焙3小时,烘培温度50°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第一次窨制:在22℃的环境温度中将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20取量并均匀混合,再以3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C,窨制三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50℃温度下烘焙至水份含量为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第二次窨制:将第一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 20取量,在保持第一次窨制温度下降2°C的环境下,再次将茶叶和山苍子均匀混合,再以30cm的高度打堆,控制堆温不高于37℃,窨制六天后,筛分山苍子和茶叶,将所得茶叶在叶在50℃温度下再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第三次窨制:将第二次窨制后的茶叶,以茶叶和山苍子的质量比为100:8取量,在保持第二次窨制温度下降2度的环境下,第三次将茶叶和山苍子混合均匀并打堆,窨制九天后,彻底将茶叶和山苍子分离,第三次烘焙至水份含量为4%。
8.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制得的山苍子茶。
CN201710401977.8A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69625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01977.8A CN106962540A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01977.8A CN106962540A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62540A true CN106962540A (zh) 2017-07-21

Family

ID=59327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01977.8A Pending CN106962540A (zh) 2017-06-01 2017-06-01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6254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4657A (zh) * 2020-03-18 2020-06-12 福州秋垄心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山苍子为主的浓香型花茶加工工艺
CN112369484A (zh) * 2020-11-23 2021-02-19 上海易武实业有限公司 具有调理胃肠道抑菌功效的一品慕白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5089A (zh) * 2013-07-10 2013-09-25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山苍子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1112A (zh) * 2014-07-14 2014-12-03 绵竹三溪香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大马士革玫瑰鲜花窨制茶叶工艺
CN106333016A (zh) * 2016-11-17 2017-01-18 张仪 一种清肝明目的茉莉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59774A (zh) * 2016-09-27 2017-02-0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高档花茶窨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5089A (zh) * 2013-07-10 2013-09-25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山苍子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1112A (zh) * 2014-07-14 2014-12-03 绵竹三溪香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大马士革玫瑰鲜花窨制茶叶工艺
CN106359774A (zh) * 2016-09-27 2017-02-0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高档花茶窨制方法
CN106333016A (zh) * 2016-11-17 2017-01-18 张仪 一种清肝明目的茉莉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徽农学院主编: "《全国商行农业院校教材 制茶学(第2版) (茶业专业用)》", 30 November 1979, 农业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4657A (zh) * 2020-03-18 2020-06-12 福州秋垄心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山苍子为主的浓香型花茶加工工艺
CN112369484A (zh) * 2020-11-23 2021-02-19 上海易武实业有限公司 具有调理胃肠道抑菌功效的一品慕白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5920C (zh) 一种陈皮保健茶
KR101563802B1 (ko) 목련꽃차를 이용해 제조된 도라지정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6804845A (zh) 一种基于超微粉碎的桑叶降糖降脂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40528B1 (ko) 새싹채소를 주재료로 하는 새싹채소 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962540A (zh) 一种山苍子窨制茶叶工艺及其应用
KR20100124042A (ko) 매실물갓김치의 제조방법
CN105400588A (zh) 一种菊花香山茶油的制备方法
KR101388420B1 (ko) 발효귤피와 황차를 주원료로 한 복합발효차의 제조방법
KR101725873B1 (ko) 도라지를 이용한 혼합 침출차의 제조방법
CN106690260A (zh) 辣椒酱的加工方法
KR101759147B1 (ko) 수국누룽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549342B (zh) 一种苔干糟制即食品的生产工艺
CN106306139A (zh) 一种蜜制桂花茶的窖制制备方法
KR101521017B1 (ko) 곤드레 나물이 함유된 떡의 제조방법
KR20160144034A (ko) 비트 차 및 비트 차의 제조 방법
KR20160076164A (ko) 차의 제조 방법
CN108925724A (zh) 一种豆皮茶的制作方法
JP4572263B1 (ja) 岩山椒葉青唐辛子香辛料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3549348A (zh) 一种糟制苔干风味食品的加工方法
KR101885650B1 (ko) 침출식 유자잎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876005A (zh) 一种石榴工夫红茶的加工方法
KR101806213B1 (ko) 연(蓮) 발효곡의 제조 방법 및 연발효곡의 용도
CN108936387A (zh) 一种水晶皮蛋的制备方法
CN102919421B (zh) 松茸绿茶的制备方法
KR102645613B1 (ko) 구기자 및 더덕을 이용한 발효 쌍화차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