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58932B - 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58932B
CN106858932B CN201610244840.1A CN201610244840A CN106858932B CN 106858932 B CN106858932 B CN 106858932B CN 201610244840 A CN201610244840 A CN 201610244840A CN 106858932 B CN106858932 B CN 1068589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fastener
width direction
knitting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448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58932A (zh
Inventor
池口祥人
加藤秀信
木本吾一
猪原俊孝
鱼住典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8467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98636A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8467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98634A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5/08467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98635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858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8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58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589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 A44B19/52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 A44B19/56Securing the interlocking members to stringer tapes while making the latter while knitting the stringer tapes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高效地制造编织拉链的长链。本发明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中,在编织物的拉链带的一侧缘部编入线圈状的链牙列来制造编织拉链用牙链带,并由两条牙链带制造一条长链,包括如下工序:在通过多根导纱针和多根编织针的共同动作来编织拉链带时,通过穿有线状的单根长丝的引导件和卷挂单根长丝的钩状件的共同动作,将单根长丝弯曲成线圈状而成为链牙列,由此同时制造多条在拉链带的一侧缘部编入有链牙列的牙链带;以及使制造出的多条牙链带中的至少两条牙链带以一对链牙列相对的状态从啮合装置的引导路径通过,使已通过部分的两条牙链带中的一对链牙列啮合,由此,啮合装置由两条牙链带制造一条长链。

Description

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其中,由编织纱和线状的单根长丝制造在拉链带的一侧缘部编入有链牙列的牙链带,并由两条牙链带制造一条长链。
背景技术
关于制造编织拉链的牙链带的方法,在编织拉链带时,将直线状的单根长丝弯曲成线圈状而成为链牙列,由此在拉链带的一侧缘部编入链牙列(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429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15/097830
发明内容
然而,编织拉链具有两条牙链带和使两条牙链带啮合及分离的拉头。于是,若预先使两条牙链带啮合而成为一组长链,则具有容易制造拉链的可能性。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关于高效地制造长链的技术。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能够高效地制造长链。
本发明中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为,在编织物的拉链带的一侧缘部编入线圈状的链牙列来制造编织拉链用牙链带,并由两条牙链带制造一条长链,包括以下的工序(1)、(2)。(1)通过多根导纱针和多根编织针的共同动作来编织拉链带,并且通过穿有线状的单根长丝的引导件和卷挂单根长丝的钩状件的共同动作,将单根长丝弯曲成线圈状而成为链牙列,由此同时制造多条在拉链带的一侧缘部编入有链牙列的牙链带。(2)使制造出的多条上述牙链带中的至少两条牙链带以一对链牙列相对的状态从啮合装置的引导路径通过,使已通过部分的两条牙链带中的一对链牙列啮合,由此啮合装置由两条牙链带制造一条长链。
另外,期望本发明中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3)。(3)卷绕装置卷绕由啮合装置制造出的长链的卷绕工序。
本发明中的啮合装置具有:第1及第2基板部,其在用于供一对拉链用牙链带以彼此的链牙列相对的状态穿过的引导路径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分隔部,其在引导路径的入口侧将第1及第2基板部之间的空间沿引导路径的宽度方向分隔,且对一对牙链带中的一对链牙列的宽度方向的两内侧进行引导;以及一对外侧凸部,其从第1基板部在分隔部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以与第2基板部之间的间隔在高度方向上缩窄的状态突出,其彼此的宽度方向的间隔随着趋向于引导路径的出口侧而逐渐变窄,并且对一对链牙列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进行引导。
第1基板部与第2基板部之间的间隔、换言之引导路径的高度无论是否固定均可。但是在第1基板部与第2基板部之间的间隔固定的情况下,若牙链带的链牙列侧的高度比引导路径的高度高,则牙链带的链牙列侧可能会阻塞引导路径。为了防止该情况,期望如下。
即,啮合装置具有夹持在第1及第2基板部之间的一对间隔部、和将第1基板部的一部分向第2基板部的方向按压的按压部。而且,第1基板部具有:一对侧方基板部,其在引导路径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从其下表面突出有一对外侧凸部;和中央基板部,其配置在一对侧方基板部之间且相对于分隔部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能够在一对侧方基板部之间沿高度方向移动。在此基础上,一对间隔部在引导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夹持在一对侧方基板部与第2基板部之间,按压部将中央基板部向第2基板部的方向按压。
另外,关于按压部,作为具体一例而如下。即按压部具备:将中央基板部和分隔部沿引导路径的高度方向贯穿的杆;供杆穿过并且将中央基板部向第2基板部的方向推压的压缩螺旋弹簧;固定在杆的一端部并且按压压缩螺旋弹簧的按压部件;和将杆的另一端部固定在第2基板部上的固定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在制造出多条牙链带后,使至少两条牙链带通过啮合装置的引导路径来制造长链,因此能够高效制造长链。
另外,若卷绕长链,则长链的处理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啮合装置,由于一对外侧凸部的间隔随着趋向于出口侧而逐渐在宽度方向上变窄,所以能够使一对链牙列啮合。
另外,只要具有按压部,则即使牙链带的链牙列侧的一部分比引导路径的高度高,进入至引导路径的链牙列侧的该一部分也会将中央基板部向从第2基板部远离的方向压入,而将引导路径的高度扩大,因此链牙列不会阻塞啮合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装置的框图。
图2是表示牙链带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牙链带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引导件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引导件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牙链带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沉降片从针床离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沉降片接近针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钩状件从链牙部脱离且引导件位于链牙部的折返部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钩状件从链牙部脱离且引导件位于链牙部的啮合头部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钩状件按压单根长丝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单根长丝卷挂于钩状件且引导件位于折返部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在沉降片按压牙链带的一端的状态下使编织针上升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啮合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啮合装置的后视图。
图16是啮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剖视图和将该剖视图的一部分放大得到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啮合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的XX-XX线剖视图。
图21是图19的XXI-XXI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编织纱供给装置
2 单根长丝供给装置
3 牙链带制造装置
3a 牙链带制造部
3b 原动轴
4 啮合装置
5 卷绕装置
30 针床
30a 针槽
30b 针突出面
31 编织针
31a 编织针移动装置
32 导纱针
32a 导纱针移动装置
32b 孔
32c 导纱针杆
33 沉降片
33a 沉降片移动装置
33b 沉降片杆
33c 沉降片轴
33d 沉降片筘
34 引导件
35 引导件移动装置
35a 引导件轴
35b 联杆机构
36a 第1联杆
36b 第2联杆
36c 第3联杆
36d 固定片
36e 连结片
36h 固定片主体部
36i 阶梯部
37j 支轴
L1 假想中心线
37a 第1连结部
37b 第2连结部
38 钩状件
38a 棒状部
38b 钩挂部
39 钩状件移动装置
39a 钩状件轴
39b 臂
39c 安装部
40 引导路径
40a 入口
40b 出口
50 第1基板部
51 侧方基板部
51a 内端面
51b 平行面
51c 斜面
52 外侧凸部
53 间隔部
B1 螺栓
54 翼板部件
55 中央部件
55a 贯穿孔
56 中央基板部
57 中央平行部
59 第1中央凸部
58 中央倾斜部
60 第2基板部
60h 固定孔
60s 槽部
61 第2中央凸部
62 基底部件
65 分隔部
70 按压部
71 杆
71a 止脱孔
71p 止脱销
72 固定部
73 压缩螺旋弹簧
74 按压部件
75 按压部主体
75a 冲孔
75b 内螺纹孔
76 外螺纹
90 牙链带
90a 链牙列侧
90b 非链牙列侧
91 拉链带
92 编织纱
92a 链状编织纱
92b 特里科编织纱
92c 纬插入纱
94 单根长丝
95 链牙列
95a 链牙部
95b 啮合头部
95c 腿部
95d 折返部
97 长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装置用于由多条编织纱和多条线状的单根长丝来制造多组以两条为一组的牙链带,并由各组的两条牙链带制造一条长链。
如图19所示,牙链带90具备:具有规定的长度及宽度的作为编织物的拉链带91;和在拉链带9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缘部编入的线圈状的链牙列95。另外,牙链带90在其宽度方向全长中的链牙列侧90a存在拉链带91的一部分和链牙列95,在其宽度方向全长中的与链牙列侧90a相反的一侧、即非链牙列侧90b存在拉链带91的其余部分。
链牙列95为树脂制,且为多卷的线圈状。另外,将线圈状的一个卷量称为链牙部95a。
如图6所示,链牙部95a具有:与其他链牙列95的链牙部95a啮合的啮合头部95b;从啮合头部95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拉链带9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腿部95c、95c;和为了从一个腿部95c中的与啮合头部95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其他链牙列95的一个腿部95c连结而折返的折返部95d。
拉链带91是经编而成的,作为编织纱92,具有链状编织纱92a、特里科编织纱92b、纬插入纱92c,由链状编织纱92a形成多个排列的线圈,在相邻的线圈中编入特里科编织纱92b,在规定数量的线圈中编入纬插入纱92c。另外,拉链带91通过使其厚度方向的两侧的链状编织纱92a在链牙列95的全长范围内夹持链牙部95a的一对腿部95c、95c来固定链牙列95。
如图19所示,长链97是使两条牙链带90、90通过彼此的啮合头部95b、95b啮合而成的。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装置具备:供给编织纱92的编织纱供给装置1;供给单根长丝94的单根长丝供给装置2;通过从编织纱供给装置1和单根长丝供给装置2供给的编织纱92和单根长丝94来制造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偶数条)牙链带90的牙链带制造装置3;使由牙链带制造装置3制造的偶数条的牙链带90每两条啮合来制造上述偶数条的一半数量的长链97的多个啮合装置4、4…;和卷取由这些啮合装置4、4…制造的多条长链97、97…的卷绕装置5。
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主体是经编用的编织机,是例如单拉舍尔经编机(singleraschel machine)、双拉舍尔经编机(double raschel machine),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单拉舍尔经编机。另外,牙链带制造装置3具有制造牙链带90的多个牙链带制造部3a、和使全部牙链带制造部3a同步地驱动的原动轴3b。
如图2所示,全部牙链带制造部3a在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宽度方向上排列。另外,在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牙链带制造部3a为一组长链制造单位,制造用于制造长链97的二条牙链带90。在图2中,牙链带制造装置3全部共具有10个牙链带制造部3a,10个牙链带制造部3a为五组长链制造单位。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牙链带制造部3a、3a在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地配置。
如图3或图7所示,牙链带制造部3a具备:具有多个针槽30a的针床30;沿着多个针槽30a往复移动并从针床30出没的多个编织针31;使多个编织针31往复移动的编织针移动装置31a;使编织纱穿过的导纱针32;使导纱针32进行规定动作的导纱针移动装置32a;按压牙链带的一端的多个沉降片33;使沉降片33往复移动的沉降片移动装置33a;引导线状的单根长丝的引导件34;为了在拉链带的一侧缘部将单根长丝弯曲并成为线圈状的链牙列而使引导件34往复移动的引导件移动装置35;卷挂单根长丝的钩状件38;使钩状件38在相对于单根长丝钩挂的位置及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的钩状件移动装置39;具有凸轮、联杆等并使各移动装置31a、32a、33a、35、38、39与原动轴连结的传递机构(图示略)。
另外,牙链带制造部3a将引导件34、钩状件38、编织针移动装置31a、引导件移动装置35和钩状件移动装置39相对于针床30配置在其针槽30a的深度方向(针床30的厚度方向)中的一侧(更详细地说是从针槽30a的深处朝向入口的方向侧),并且,将沉降片33和沉降片移动装置33a相对于针床30配置在其针槽30a的深度方向中的另一侧(更详细地说是从针槽30a的入口朝向深处的方向侧),将导纱针移动装置32a相对于针床30配置在编织针31从其针槽30a突出的一侧。
如此,相对于针床30在其针槽30a的深度方向中的两侧,分为引导件34、钩状件38、编织针移动装置31a、引导件移动装置35、钩状件移动装置39的配置、和沉降片33、沉降片移动装置33a的配置,因此容易配置这些部件。
针床30是具有规定的横宽、纵宽及厚度的平板,在厚度方向的一面上,沿纵宽方向延伸的多个针槽30a在横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另外,多个针槽30a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对编织针31进行引导,使编织针31从针床30的纵宽方向的两面中的一面突出。将针床30的纵宽方向的两面中的、编织针31所突出的面称为针突出面30b。
以后,在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说明中,如以下(1)~(3)那样规定方向。
(1)编织宽度方向是指针床30的横宽方向,换言之是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主体(编织机)的宽度方向,是图7中的左右方向。
(2)高度方向是指针床30的纵宽方向,是图7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方向是指上述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近前侧的方向,下方向是指上述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内侧的方向。
(3)前后方向是指针床30的厚度方向,换言之是针槽30a的深度方向,前方向是指针槽30a的深度方向中的朝向入口侧的方向,后方向是指针槽30a的深度方向中的朝向针槽30a的底侧的方向。
编织针31为例如舌针,使其开口方向为前方向。
如图3所示,导纱针32形成有供编织纱92穿过的孔32b。另外导纱针32分为链状编织用、特里科编织用、纬插入纱用的用途。导纱针32按每种用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排列多个并固定在导纱针杆32c上。在导纱针杆32c上为了形成规定的针脚而固定有导纱针移动装置32a。
例如链状编织用的导纱针移动装置使导纱针32进行横动动作(沿编织宽度方向移动的动作)及摇摆动作(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动作),由此将链状编织纱缠绕编织针31一周。另外纬插入纱用的导纱针移动装置使导纱针32在编织针31的后侧进行横动动作,由此,在由链状编织纱形成的规定数量的线圈中编入纬插入纱。
引导件34为筒,如图2~图5所示,筒的贯穿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另外,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34、34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称地配置。此外,如图9所示,引导件34在其内部穿有单根长丝94,且将单根长丝94送出。
引导件移动装置35具备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引导件轴35a、和与引导件轴35a连结并将引导件34固定的联杆机构35b。
引导件轴35a至少共同地驱动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另外引导件轴35a能够摆动地支承在牙链带制造装置的框架(图示略)上,并且经由传递机构与原动轴连结。
联杆机构35b用于将引导件轴35a的摆动运动转换为引导件34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具有多根联杆和多个连结部。在图4、5的例子中,联杆机构35b具有:三根联杆36a、36b、36c;将三根联杆36a、36b、36c每两根地连结的两个连结部37a、37b;和将3三根联杆36a、36b、36c中的一根联杆能够摆动地支承的支轴37j。将三根联杆36a、36b、36c按从引导件轴35a侧朝向引导件34侧的顺序称为第1联杆36a、第2联杆36b、第3联杆36c,将两个连结部37a、37b按从引导件轴35a侧朝向引导件34侧的顺序称为第1连结部37a、第2连结部37b。
第1联杆36a向引导件轴35a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固定在引导件轴35a上。此外在图4、5的例子中,设为第1联杆36a的长度方向与高度方向一致,将其下端部固定在引导件轴35a上。而且第1联杆36a将引导件轴35a的规定角度范围内的摆动运动转换成第1联杆36a的顶部即上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运动(往复运动)。另外,第1联杆36a是由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所共用的。而且相对于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将第1联杆36a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等分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中心线L1,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的两个联杆机构35b、35b对称地配置。
第2联杆36b的长度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第1连结部37a将第2联杆36b的前端部与第1联杆36a的上端部连结。另外,第1连结部37a为转动副、球面副等面接触运动副,将第1联杆36a的顶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往复运动传递为第2联杆36b的前后方向上的往复运动。此外,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第1连结部37a、37a相对于第1联杆36a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两外侧。
第3联杆36c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为L字状。更详细地说第3联杆36c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引导件34固定的固定片36d;和沿编织宽度方向延伸并与第2连结部37b连结的连结片36e,将固定片36d和连结片36e在彼此的一端部处以弯曲成直角的形式接合。将固定片36d与连结片36e的接合部分称为弯曲部。另外,将固定片36d和连结片36e的两端部中的远离弯曲部的端部称为顶部。而且,弯曲部处于与连结片36e的顶部相比更接近上述的假想中心线L1的位置关系。
固定片36d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固定片主体部36h、和从固定片主体部36h的顶部向作为高度方向的一方的上方以层差状突出的阶梯部36i。阶梯部36i以沿前后方向将引导件34贯穿的状态固定。
支轴37j沿高度方向将第3联杆36c的弯曲部贯穿,并且支轴37j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固定在牙链带制造装置的框架(图示略)上。而且支轴37j将第3联杆36c以使其能够以该弯曲部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
第2连结部37b将第2联杆36b的后端部与第3联杆36c的连结片36e的顶部连结。另外,第2连结部37b是转动副、球面副等面接触运动副,将第2联杆36b的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运动传递为第3联杆36c的连结片36e在前后方向上的摆动运动。此外,第2连结部37b配置在第3联杆36c中的连结片36e的顶部的上侧。
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联杆机构35b、35b按以下要领将引导件轴35a的动作向引导件34传递。
(1)当使原动轴驱动时,经由传递机构而使共同的引导件轴35a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摆动。
(2)伴随着引导件轴35a的摆动,共同的第1联杆36a的上部以引导件轴35a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摆动。
(3)伴随着第1联杆36a的摆动,两个第2联杆36b、36b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另外两个第2联杆36b、36b左右对称地摆动。
(4)伴随着第2联杆36b的摆动,第3联杆36c以支轴37j为中心摆动,固定片36d的顶部与引导件34一起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摆动。此时两个第3联杆36c及两个引导件34、34左右对称地摆动。
由于上述的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能够通过共同的引导件轴35a使一对引导件34、34往复移动,所以与使各引导件34通过不同的引导件轴而往复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制造一对链牙列95、95、进而制造一对牙链带90、90,能够减少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零部件数量。另外,由于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使用共同的第1联杆36a,所以能够减少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零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缩短编织宽度方向的尺寸。另外,由于第3联杆36c的固定片36d与第2连结部37b的顶部相比位于接近假想中心线L1的位置,所以相较于例如第3联杆36c的固定片36d与第2连结部37b的顶部相比距离假想中心线L1较远的情况,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34、34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位于接近位置,能够缩短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7、8所示,钩状件38具有沿前后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棒状部38a;和与作为棒状部38a的后端部的顶部连续并钩挂单根长丝的钩挂部38b。
钩挂部38b在从编织宽度方向观察时,从棒状部38a的顶端向针突出面30b侧弯曲并且以向棒状部38a的前端侧折返的方式弯曲。
如图2、3所示,钩状件移动装置39至少共同地驱动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牙链带制造部3a、3a,具有沿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钩状件轴39a、和从钩状件轴39a向其半径方向外侧且向针突出面30b的上方延伸的臂39b。
钩状件轴39a能够旋转地支承在织机的框架上,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针床30与引导件轴35a之间,并且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从联杆机构35b向上方分离的位置。
臂39b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将其作为顶部的前端部固定在钩状件轴39a上,将其后端部且编织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为分别用于安装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钩状件38、38的一对安装部39c、39c。另外,臂39b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与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引导件移动装置35、35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心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位于假想中心线L1。而且,当在臂39b的一对安装部39c、39c上分别固定有钩状件38时,一对钩状件38、38成为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对称的配置、换言之相对于假想中心线L1对称的配置。另外,一对钩状件38、38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接近并相对,其间隔比拉链带91的宽度窄。
上述的共同的钩状件移动装置39在钩状件轴39a摆动时,以钩状件轴39a为中心而臂39b的顶部在高度方向上摆动,一对钩状件38、38在针突出面30b的上方沿高度方向摆动。另外,由于共同的钩状件移动装置39能够通过一个钩状件轴39a而使一对钩状件38、38往复移动,所以与使各钩状件通过不同的钩状件轴而往复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制造一对链牙列95、95,进而制造一对牙链带90、90,能够减少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零部件数量。
如图3、7、8所示,沉降片33是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编织宽度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平板。另外,在多个沉降片33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排列状态下,其后部固定在沉降片杆33b上。将固定在沉降片杆33b上的多个沉降片33称为沉降片列。沉降片列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其往复移动的范围为相对于针突出面30b向后方分离的位置与在针突出面30b的上方将牙链带90按压的位置之间。
另外,牙链带制造部3a将多个沉降片33、33、…、多个编织针31、31、…、钩状件38、引导件34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配置。更详细地说如下所述。在如图8所示,在沉降片列前进了的状态的情况下,从高度方向观察时,各沉降片33的顶部即前端部在针突出面30b的上方且位于相邻的编织针31、31之间,换言之位于相邻的针槽30a、30a之间。另外,在为沉降片列前进了的状态的情况下,钩状件38和引导件34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位于相邻的编织针31、31之间,且相对于规定数量的编织针(在图中为两根编织针31、31)位于编织宽度方向的两外侧。该规定数量的编织针31将用于固定链牙列的编织纱卷挂,以下称为“固定用编织针”。在两根固定用编织针31、31的编织宽度方向上两相邻处的针槽30a、30a中不收纳编织针31。此外,针槽30a相对于针床30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按等间隔形成,在除了这两个针槽30a、30a以外的针槽30a中收纳有编织针31。而且在两根固定用编织针31、31之间,沉降片33以可进出的方式配置,相对于两根固定用编织针31、31,编织宽度方向中的一个相邻处(形成链牙部95a的啮合头部95b的一侧)设定为钩状件38的位置,相对于两根固定用编织针31、31和钩状件38,编织宽度方向的两相邻处的针槽30a、30a的上方设定为引导件34的编织宽度方向上的往复移动的界限位置。图7的引导件34的实线为左侧的界限位置,单点划线为右侧的界限位置。在为沉降片列后退了的状态时,引导件34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在如图8所示为沉降片列前进了的状态时,引导件34位于左侧的界限位置。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为沉降片列前进了的状态时(按压牙链带90的一端时),沉降片列中的两个沉降片33、33相对于钩状件38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的两相邻处接近。而且,沉降片列在与钩状件38对应的位置以外,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沉降片33,将与钩状件38对应的位置的两相邻处的沉降片33、33之间隔提高为上述等间隔的2倍以上,由此防止沉降片33与钩状件38接触。
如图3所示,沉降片移动装置33a具有沿编织宽度方向延伸的沉降片轴33c、和以沉降片轴33c为中心沿前后摆动的沉降片筘33d。
沉降片轴33c能够旋转地支承在织机的框架上。
沉降片筘33d沿编织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另外在从编织宽度方向观察时,沉降片筘33d在高度方向的上端部以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固定沉降片杆33b,使沉降片列朝向针突出面30b的上方。
上述结构的沉降片移动装置33a通过以沉降片轴33c为中心使沉降片筘33d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摆动,从而使沉降片列的顶部配置在针突出面30b的上方或与之远离。另外,由于将沉降片移动装置33a相对于针床30配置在后侧,且将引导件移动装置35和钩状件移动装置39相对于针床30配置在前侧,所以与将引导件移动装置35、钩状件移动装置39、沉降片移动装置33a的设置部位相对于针床30设为前后上的同一侧的情况相比,容易设置各移动装置,容易以沉降片33不与钩状件38和引导件34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
上述的长链制造单位的两个牙链带制造部3a、3a按以下要领动作。
当使驱动源驱动时,传递机构连动,编织针用、导纱针用、沉降片用、钩状件用、引导件用的各移动装置动作,编织针31、导纱针32、沉降片33、钩状件38、引导件34按以下(1)~(6)的顺序动作。此外在图9~图13中,为了观察链牙附近的动作状况,省略链牙附近的沉降片33、最靠链牙侧的线圈的链状编织纱92a和编织针来进行图示。
(1)如图9所示,各编织针31完全进入针槽30a中,各钩状件38的钩挂部38b在针突出面30b的上方且在与之最远离的位置停止。另外,一对引导件34、34分别位于针突出面30b与钩状件38的高度方向之间,并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最远离的位置停止。钩状件38的停止位置是相邻的编织针31、31之间,且是链牙的折返部95d侧的位置。
(2)各引导件34如图10所示,向链牙的啮合头部95b侧移动并通过钩状件38与针突出面30b的高度方向之间。通过该移动,每个牙链带制造部3a中形成一对腿部95c、95c中的一个。另外通过该移动,一对引导件34成为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最接近的状态。
(3)一对钩状件38、38如图11所示下降,由此向针突出面30b侧移动,每个牙链带制造部3a中钩挂部38b在引导件34的附近将腿部95c向下方按压。另外,沉降片33在每个牙链带制造部3a中开始朝向针突出面30b侧移动。
(4)引导件34从钩状件38的钩挂部38b中通过后向折返部95d侧移动,如图12所示在折返部95d停止。通过该移动,在钩状件38上卷挂有链牙部95a,链牙部95a的啮合头部95b及一对腿部95c、95c中的另一个在每个牙链带制造部3a中形成。另外通过该移动,一对引导件34成为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最分离的状态。
(5)编织针31如图13所示在高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并相对于针突出面30b出没规定次数,并且每次导纱针32进行规定的摇摆动作和横动动作,由此,拉链带91的编织基底以规定线圈横列量形成。在该例中,与图6对应地以2线圈横列量形成。该2线圈横列量的编织基底是相邻的链牙部95a、95a之间的编织基底,用于将链牙部95a的一对腿部95c、95c编入拉链带91。另外,在每次编织针31相对于针突出面30b上升的期间,沉降片33进入到相邻的编织针31、31之间,在牙链带9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由沉降片33分别按压链牙列侧90a和非链牙列侧90b。由此,防止伴随着编织针31的上升而导致编织基底要一起上升。另外,在编织针31到达上升位置后,沉降片33开始从针突出面30b的上方向后方移动,在编织针31下降的期间不会与编织纱接触。
(6)接着,一对钩状件38向上方移动,由此链牙部95a从钩状件38脱离,返回到(1)的状态。
通过重复以上的(1)~(6)的动作,能够同时地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以并列状态且对称地制造两条牙链带90。
根据上述结构的牙链带制造装置3,由于能够在每个长链制造单位中编织两条牙链带90,所以能够高效地制造多条牙链带90。因此,能够以与长链制造单位的组数相应的数量来制造两条为一组的牙链带。另外,由于通过沉降片33按压牙链带9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以牙链带90的外观提高。另外,由于在沉降片列按压牙链带90的一端时两个沉降片33、33相对于钩状件38位于其两相邻处,所以与沉降片相对于钩状件仅位于其两相邻处之一的情况相比,按压牙链带90的位置变多,因此,牙链带90的编制稳定。而且,由于在一对链牙列95、95沿编织宽度方向相对的对称状态下编织两条牙链带90,所以随后容易将两条牙链带90制成一条长链97。由具有这种效果的牙链带制造装置3制造出的牙链带90沿着针床30的后表面侧下降后,被输送到啮合装置4。
如图19~图21所示,啮合装置4在其内部具有供一对牙链带90、90通过的引导路径40来作为空间部。引导路径40具有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开的两个入口40a、和一个出口40b。
以后,在啮合装置4的说明中以如下方式规定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引导路径40的宽度方向,是图19的左右方向,也称为左右方向。长度方向是指引导路径40的长度方向,是图19的上下方向。另外,入口方向是指长度方向中的从引导路径40的出口40b朝向入口40a的方向,是图中的下方向。出口方向是指长度方向中的从引导路径40的入口40a朝向出口40b的方向,是图中的上方向。高度方向是指引导路径40的高度方向,是与图19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也称为上下方向。上方向是指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近前侧的方向,下方向是指该正交的方向中的相对于纸面而朝向内侧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与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说明中的编织宽度方向相同,长度方向与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相同,高度方向与牙链带制造装置3的说明中的高度方向相同。
如图14~21所示,啮合装置4在宽度方向上对称,作为用于形成引导路径40的结构要素,具备:第1及第2基板部50、60,其为了对沿宽度方向排列的一对牙链带90、90从其厚度方向的两侧进行引导而在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分隔部65,其在长度方向的入口40a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将第1及第2基板部50、60之间的空间分隔开,并对分离的一对链牙列95、95的宽度方向的两内侧进行引导;按压部70,其将沿宽度方向分离为三部分的第1基板部5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第2基板部60的方向按压;一对外侧凸部52、52,其从第1基板部50以缩窄与第2基板部60之间隔的状态突出并且对一对链牙列95、95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进行引导;第1及第2中央凸部59、61,其将第1及第2基板部50、60的高度方向的间隔在长度方向的出口侧且在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缩窄;和一对间隔部53、53,其在引导路径40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夹持在第1及第2基板部50、60之间。
第2基板部60为矩形状的平板,其厚度方向与高度方向一致。另外,第2基板部60的上表面为在左右及前后方向上平坦的平面,对一对牙链带90、90的高度方向的下表面进行引导。此外,第2基板部60通过螺栓而固定于图示的例子中未图示的框架。
第2中央凸部61从第2基板部60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突出,在第2基板部60的长度方向的出口侧的全长范围内延伸。另外,第2中央凸部61为随着趋向于上方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此外,第2基板部60和第2中央凸部61为一个部件的基底部件62。
第1基板部5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和以夹持在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之间的状态配置的中央基板部56。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与中央基板部56为分体部件,中央基板部56、分隔部65和第1中央凸部59是作为一个部件的中央部件55,位于宽度方向的相同侧的侧方基板部51、间隔部53和外侧凸部52是作为一个部件的翼板部件54。而且,一对翼板部件54、54在第2基板部6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固定在第2基板部60上,中央部件55配置在第2基板部60上并且在一对翼板部件54、54之间能够沿高度方向移动地被引导。
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具有沿宽度方向相对的一对内端面51a、51a。一对内端面51a、51a沿长度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的出口侧具有与长度方向平行的一对平行面51b、51b,在长度方向的入口侧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倾斜的一对斜面51c、51c。一对内端面51a、51a的间隔在一对平行面51b、51b中相等,在一对斜面51c、51c中,随着从一对平行面51b、51b向入口方向离开而逐渐变大。此外,将侧方基板部51的宽度方向的两缘部中的内端面51a侧的缘部称为内缘部,将相反侧的缘部称为外缘部。
侧方基板部51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是变形的六边形板,长度方向的尺寸与第2基板部60相同,宽度方向的尺寸短于第2基板部60的宽度的一半。更详细地说侧方基板部51的六边形是将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具有平行的2边的矩形的入口侧的两个角落部斜切而成的形状。
中央基板部56是厚度比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厚的平板,具有配置在一对平行面51b、51b之间的中央平行部57、和从中央平行部57向入口40a侧延伸并且配置在一对斜面51c、51c之间的中央倾斜部58。
中央平行部57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为沿长度方向以一条直线延伸的矩形状。第1中央凸部59从中央平行部57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第2基板部60的方向突出,并且在中央平行部57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延伸。
另外,中央平行部57及第1中央凸部59的下表面为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平坦的平面,对啮合状态的一对链牙列95、95中的一对腿部95c、95c从高度方向的上侧进行引导。
另外,与中央平行部57和第1中央凸部59的下表面相对的是第2基板部60的第2中央凸部61的上表面。而且,第1及第2中央凸部59、61使第1及第2基板部50、60的高度方向的间隔缩窄,对啮合状态的一对链牙列95、95中的一对啮合头部95b、95b侧进行引导。
中央倾斜部58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为三角形状,是随着趋向于出口方向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另外,中央倾斜部58的下表面(朝向第2基板部60的相对面)为在左右及前后方向上平坦的平面,使分隔部65从该平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下方突出。因此,中央倾斜部58的下表面在分隔部65的宽度方向两侧露出,对分离状态的一对链牙列95、95的啮合头部95b侧从高度方向的上侧进行引导。
分隔部65在从高度方向观察时为比中央倾斜部58小的三角形状,是随着趋向于出口方向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形状。另外,分隔部65的宽度方向的两面对分离状态的一对链牙列95、95中的一对啮合头部95b、95b从宽度方向的两内侧进行引导。
外侧凸部52从侧方基板部51的下表面的内缘部向下方突出,使与第2基板部60之间的间隔缩窄。外侧凸部52的突出长度设定成外侧凸部52与第2基板部60的高度方向上的间隔与拉链带91的厚度为大致相同尺寸,以使得拉链带91从外侧凸部52与第2基板部60之间通过。
另外,外侧凸部52沿着侧方基板部51的与内缘部的斜面51c对应的部分延伸,其延伸出的一端位于引导路径40的入口40a,其延伸出的另一端位于侧方基板部51的内缘部的平行面51b。因此,一对外侧凸部52、52的宽度方向的间隔随着从入口40a趋向于出口40b而逐渐变窄。另外在引导路径40的入口侧,在一对外侧凸部52、52之间存在分隔部65,各外侧凸部52与分隔部65的间隔设定为比链牙列95的宽度稍大。另一方面相对于分隔部65在出口侧,在一对外侧凸部52、52之间不存在分隔部65,一对外侧凸部52、52的间隔设定为适于一对链牙列95、95啮合的尺寸。
另外,外侧凸部52与内端面51a的斜面51c相比在宽度方向外侧且在出口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的下表面(朝向第2基板部60的相对面)与一对外侧凸部52、52相比在宽度方向内侧以与第2基板部60相对的状态存在,对链牙列95的一对腿部95c、95c中的折返部95d侧的宽度方向外表面侧进行引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的放大部分所示,在与一对外侧凸部52、52相比的宽度方向内侧,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的下表面比中央基板部56的中央倾斜部58的下表面高。
间隔部53在侧方基板部51的下表面从宽度方向的外缘部向下方突出。间隔部53的宽度方向的内端面51a以随着趋向于侧方基板部51的长度方向的出口40b侧而逐渐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状态倾斜。因此,一对间隔部53、53的宽度方向的间隔随着趋向于出口方向而逐渐变窄。另外,通过将间隔部53和侧方基板部51沿高度方向贯穿的螺栓B1,翼板部件54相对于第2基板部60固定。
按压部70具备:将中央部件55沿高度方向贯穿的杆71;将杆71的一端部(下端部)固定在第2基板部60上的固定部72;以包围杆71的外周侧的状态将中央部件55向第2基板部60推压的作为弹簧的压缩螺旋弹簧73;和固定于杆71的另一端部(上端部)并且按压压缩螺旋弹簧73的按压部件74。
杆71为圆杆。另外,供杆71穿过的贯穿孔55a在中央部件55以将中央倾斜部58和分隔部65贯穿的状态形成。贯穿孔55a的直径比杆71的直径稍大,而且中央部件55能够沿着杆71在高度方向上移动。
固定部72具备:在第2基板部60中的分隔部65所接触的部分中沿高度方向贯穿且供杆71穿过的固定孔60h;在杆71中的第2基板部60的下侧沿与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贯穿的止脱孔71a;和插入止脱孔71a且两端部从止脱孔71a突出的止脱销71p。另外,固定部72在第2基板部60的入口40a侧的端面具备在其全高范围内与固定孔60h连通的槽部60s。槽部60s的宽度方向的全长大于止脱销71p的直径。由此能够在仅将止脱销71p的一端部插入杆71的状态下,使杆71出入于固定孔60h。
按压部件74具备:相对于杆71以檐状伸出的状态供其穿过的按压部主体75;和将按压部主体75固定于杆71的外螺纹76。
按压部主体75为圆盘状,在中央部具有供杆71穿过的冲孔75a,在外周面的多个部位具有与冲孔75a连通且与外螺纹76螺合的内螺纹孔75b。
上述结构的啮合装置4在杆71的两端部固定按压部件74和固定部72,并且在固定部72与按压部件74之间以使杆71穿过中央部件55和压缩螺旋弹簧73的状态配置,成为将压缩螺旋弹簧73压缩的状态。因此对压缩螺旋弹簧73作用有恢复力,中央部件55的分隔部65被向第2基板部60按压。
如图19~21所示,上述的啮合装置4按以下的(1)~(5)的顺序使两条牙链带90、90的一对链牙列95、95啮合。
(1)从牙链带制造装置3送出的两条牙链带90、90在使一对链牙列95、95相对并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下逐渐进入至引导路径40的两个入口40a、40a。
(2)一对链牙列95、95以一对啮合头部95b、95b被分隔部65的宽度方向两侧引导、折返部95d被一对外侧凸部52、52引导的方式在引导路径40上逐渐前进。另外,两条牙链带90、90的一对链牙列侧90a、90a的高度方向的两侧在一对外侧凸部52、52与分隔部65之间被中央基板部56及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的下表面和第2基板部60的上表面引导。
(3)分隔部65随着趋向于出口方向而宽度逐渐变窄,而且一对外侧凸部52、52随着趋向于出口方向而在宽度方向上逐渐接近,因此一对链牙列95、95随着向出口方向前进而彼此的啮合头部95b、95b逐渐接近。
(4)当一对链牙列95、95通过分隔部65后,已通过部分的一对链牙列95、95的一对折返部95d由一对外侧凸部52、52引导,因此一对啮合头部95b、95b啮合,由两条牙链带90、90制造一条长链97。另外,此时一对腿部95c、95c不仅由中央基板部56和第2基板部60沿高度方向引导,一对腿部95c、95c的啮合头部侧被一对第1中央凸部59、61以沿高度方向被夹持的方式引导,因此一对啮合头部95b、95b变得容易啮合。
此外,在制造长链97时,通过按压部70(压缩螺旋弹簧73)的恢复力而使中央部件55与第2基板部60接触。另外此时,通过引导路径40的牙链带90的链牙列侧90a的高度为引导路径40的高度(更详细地说,一对外侧凸部52、52与分隔部65之间、且中央基板部56及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的下表面与第2基板部60的上表面的间隔)以下。
但是,牙链带具有链牙列侧90a的高度在局部上比引导路径40的高度高的情况,即所谓不良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链牙列侧90a反抗着压缩螺旋弹簧73的恢复力使中央部件55上升,使压缩螺旋弹簧73更为压缩,扩大引导路径4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避免链牙列侧90a在引导路径40上造成阻塞。
另外,当链牙列侧90a的不良部分通过引导路径40后,通过压缩螺旋弹簧73的恢复力而如先前那样使中央部件55与第2基板部60接触,一对啮合头部95b、95b啮合,两条牙链带90、90成为一条长链97。
(5)然后,长链97在一对啮合头部95b、95b啮合的状态下直接从引导路径40的出口40b送出。
由全部啮合装置4制造的长链97分别卷绕于卷绕装置5。
根据上述的啮合装置4,由于将两条牙链带90、90制成一条长链97,所以之后在制造拉链时,可以不用分别准备两条牙链带90,从而容易制造拉链。该啮合装置4尤其适于编织拉链的生产线,但也能够用作编织拉链以外类型的线圈拉链的啮合装置。
此外,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装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能够进行以下这样的变更。
牙链带制造装置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全部牙链带90按每两条以一对链牙列95、95沿编织宽度方向相对的状态制造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全部牙链带90以链牙列95朝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状态进行制造,还可以将全部牙链带90中的一部分按每两条以一对链牙列95、95沿编织宽度方向相对的状态制造,并将全部牙链带90中的剩余牙链带以朝向编织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状态制造。
另外,牙链带制造装置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每个长链制造单位,使引导件移动装置35的引导件轴35a、第1联杆36a、钩状件移动装置39的钩状件轴39a、臂39b在两个牙链带制造部3a、3a中共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按每个牙链带制造部3a而分别具有引导件移动装置35、钩状件移动装置39,还能够仅使引导件移动装置35的引导件轴35a、钩状件移动装置39的钩状件轴39a由多个牙链带制造部3a所共用。
啮合装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一对间隔部53、53,但也可以不具有一对间隔部53、53。该情况下,第1基板部50使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和中央基板部56成为一体,将中央基板部56经由分隔部65固定在第2基板部60上。
另外,啮合装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按压部70,但不限于此,也可不具备按压部70。该情况下,中央部件55只要相对于第2基板部60无法沿高度方向移动即可,例如可以固定在第2基板部60上,或者至少固定在一方的侧方基板部51上即可。
另外,啮合装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基板部50分离为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和中央基板部56这三个部分,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1基板部50为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与中央基板部56一体的部件。
另外,啮合装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分隔部65设为中央部件55的一部分,将具有分隔部65的中央部件55设为能够相对于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沿高度方向移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分隔部65与中央部件55为分体部件,并使分隔部65与第2基板部60为一体。
另外,啮合装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固定部72使用了止脱销71p,但不限于此,固定部72也可以使用将第2基板部60与杆71螺合的螺纹副等其他固定机构。
另外,啮合装置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第1及第2中央凸部59、61,但也可以不具备第1及第2中央凸部59、61。

Claims (5)

1.一种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在编织物的拉链带(91)的一侧缘部编入线圈状的链牙列(95)来制造编织拉链用牙链带(90),并由两条所述牙链带(90)制造一条长链(97),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通过多根导纱针(32)和多根编织针(31)的共同动作来编织所述拉链带(91),并且通过穿有线状的单根长丝(94)的多个引导件(34)和卷挂所述单根长丝(94)的多个钩状件(38)的共同动作,将所述单根长丝(94)弯曲成线圈状而成为所述链牙列(95),由此同时制造多条在所述拉链带(91)的一侧缘部编入有所述链牙列(95)的所述牙链带(90);以及
使制造出的多条所述牙链带(90)中的至少两条所述牙链带(90、90)按每两条以一对所述链牙列(95、95)相对的状态从啮合装置(4)的引导路径(40)通过,使已通过部分的两条所述牙链带(90、90)中的一对所述链牙列(95、95)啮合,由此,所述啮合装置(4)由两条所述牙链带(90、90)制造一条长链(9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卷绕工序,在卷绕工序中,卷绕装置(5)卷绕由所述啮合装置(4)制造出的所述长链(97)。
3.一种啮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基板部(50)及第2基板部(60),该第1基板部(50)及第2基板部(60)在用于供一对拉链用牙链带(90、90)以彼此的链牙列(95、95)相对的状态穿过的引导路径(4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
分隔部(65),其在所述引导路径(40)的入口侧将所述第1基板部(50)与第2基板部(60)之间的空间沿所述引导路径(40)的宽度方向分隔,且对一对所述牙链带(90、90)中的一对所述链牙列(95、95)的宽度方向的两内侧进行引导;以及
一对外侧凸部(52、52),其从所述第1基板部(50)在所述分隔部(65)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以使与所述第2基板部(60)之间的间隔在高度方向上缩窄的状态突出,其彼此的宽度方向的间隔随着趋向于所述引导路径(40)的出口侧而逐渐变窄,并且对一对所述链牙列(95、95)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进行引导,
在所述引导路径的入口侧,在一对所述外侧凸部之间存在所述分隔部,
相对于所述分隔部在出口侧,在一对所述外侧凸部之间不存在分隔部,一对所述外侧凸部的间隔设定为适于一对所述链牙列啮合的尺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啮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夹持在所述第1基板部(50)与第2基板部(60)之间的一对间隔部(53、53)、和将所述第1基板部(50)的一部分向所述第2基板部(60)的方向按压的按压部(70),
所述第1基板部(50)具有: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其在所述引导路径(4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一对所述外侧凸部(52、52)从所述一对侧方基板部(51、51)的下表面突出;和中央基板部(56),其配置在一对所述侧方基板部(51、51)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分隔部(65)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能够在一对所述侧方基板部(51、51)之间沿高度方向移动,
一对所述间隔部(53、53)在所述引导路径(40)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夹持在一对所述侧方基板部(51、51)与第2基板部(50,60)之间,
所述按压部(70)将所述中央基板部(56)向所述第2基板部(60)的方向按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啮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70)具备:将所述中央基板部(56)和所述分隔部(65)沿所述引导路径(40)的高度方向贯穿的杆(71);供所述杆(71)穿过并且将所述中央基板部(56)向所述第2基板部(60)的方向推压的压缩螺旋弹簧(73);固定在所述杆(71)的一端部并且按压所述压缩螺旋弹簧(73)的按压部件(74);和将所述杆(71)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第2基板部(60)上的固定部(72)。
CN201610244840.1A 2015-12-10 2016-04-18 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 Active CN106858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4679 WO2017098636A1 (ja) 2015-12-10 2015-12-10 編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PCT/JP2015/084678 2015-12-10
PCT/JP2015/084677 WO2017098634A1 (ja) 2015-12-10 2015-12-10 編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装置
JPPCT/JP2015/084677 2015-12-10
PCT/JP2015/084678 WO2017098635A1 (ja) 2015-12-10 2015-12-10 編込み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トリンガ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PCT/JP2015/084679 2015-1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58932A CN106858932A (zh) 2017-06-20
CN106858932B true CN106858932B (zh) 2020-03-20

Family

ID=59239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44840.1A Active CN106858932B (zh) 2015-12-10 2016-04-18 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589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20547B (zh) * 2019-04-23 2022-08-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链条组合装置
CN111972786B (zh) * 2019-05-24 2023-01-10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线圈链牙的制造方法及装置、拉链牙链带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0571Y (zh) * 2003-08-26 2004-10-27 刘维尧 金属拉链合齿机
CN204245345U (zh) * 2014-11-25 2015-04-08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边拉链用的定位装置
CN204336034U (zh) * 2014-12-18 2015-05-20 驰马拉链(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拉链合链器
TW201532539A (zh) * 2013-12-26 2015-09-01 Ykk Corp 編織型鏈布齒條製造裝置
TWM507673U (zh) * 2015-02-13 2015-09-01 Yuh Pheng Machinery Co Ltd 拉鏈合鏈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7327B (zh) * 2008-07-28 2011-10-26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链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拉链上止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50571Y (zh) * 2003-08-26 2004-10-27 刘维尧 金属拉链合齿机
TW201532539A (zh) * 2013-12-26 2015-09-01 Ykk Corp 編織型鏈布齒條製造裝置
CN204245345U (zh) * 2014-11-25 2015-04-08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边拉链用的定位装置
CN204336034U (zh) * 2014-12-18 2015-05-20 驰马拉链(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拉链合链器
TWM507673U (zh) * 2015-02-13 2015-09-01 Yuh Pheng Machinery Co Ltd 拉鏈合鏈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58932A (zh) 2017-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1234B (zh) 編織型鏈布齒條製造裝置
CN106858932B (zh) 编织拉链用长链的制造方法及啮合装置
TWI620530B (zh)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knitted fastener chain
JP579507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3387941B1 (en) Production method for stringer for woven slide fasteners and production device
CN102102273B (zh) 用于钩编织带机的浮线针
TWI519250B (zh) Chain and zipper
WO2015056327A1 (ja) ミシン及び針板構造、並びにエレメント列の縫製方法
CN1883330B (zh) 经编拉链带的生产机器
TWI821201B (zh) 縫紉機
CN108158140B (zh) 带拉链的产品和链牙构件、以及带拉链的产品的制造方法
TWI616156B (zh)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fastener chain for knitted zipper
US4492098A (en) Method of making a slide fastener coupling strip
EP2735243A1 (en) Braided fastener stringer
EP0979892A2 (en) Set up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set up method by using the same
JP7190573B2 (ja) エレメント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US3657904A (en) Sliding clasp fastener stringers
JP5637698B2 (ja) 横編機の編糸保持装置
CN117836478A (zh) 缝纫机及缝纫方法
KR840002098B1 (ko) 직입 슬라이드 파스너 스트링거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장치
CN109757834A (zh) 拉链牙链带制造装置
DE2034147B2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Reißverschlußstreifens und Kettenwirk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