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29705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29705A
CN106829705A CN201610921149.2A CN201610921149A CN106829705A CN 106829705 A CN106829705 A CN 106829705A CN 201610921149 A CN201610921149 A CN 201610921149A CN 106829705 A CN106829705 A CN 106829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lug members
door
car door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211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29705B (zh
Inventor
吉田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829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29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29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29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8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ar or cage and wells
    • B66B13/285Toe guards or apr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1Details of door s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8Details of seals and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装置,具有在候梯厅侧以及轿厢侧的门槛间产生的间隙的堵塞构造。通过利用与门的开闭动作机械联动的连杆机构进行堵塞候梯厅侧与轿厢侧的门槛间的间隙的动作,以低成本实现基于机械驱动的可靠的动作。堵塞轿厢侧的门槛(31)与候梯厅侧的门槛间的间隙的堵塞部件(35)构成为能够在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间滑动移动,且由连杆机构(41)驱动。堵塞部件与承受朝堵塞位置的移动力的动作弹簧连结,伴随着轿厢门(25)开始开门,连杆机构与动作部件(72)的卡合被解除而允许因动作弹簧所导致的朝堵塞位置的滑动移动,伴随着轿厢门朝关门端移动,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使堵塞部件克服动作弹簧而滑动移动至退避位置。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在设置于相对于轿厢的出入口部的候梯厅侧以及轿厢侧的门槛间产生的间隙的堵塞构造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设置于建筑物的井道内的轿厢在各层间升降而运输人员或货物的电梯装置中,为了使轿厢升降,在各层的候梯厅与轿厢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当轿厢在候梯厅停靠停止而出入口的门打开的状态下,在候梯厅侧的门槛与轿厢侧的门槛之间产生间隙。该门槛间的间隙成为人跌倒或者轮椅或台车等的车轮陷入而被挂住的原因,很危险。并且,有时钥匙或卡片等小物品从门槛间隙落下至底坑内,难以回收。
因此,以往,提出有设置用于堵塞门槛间的间隙的堵塞部件,在门敞开时以堵塞门槛间隙的方式进行动作的电梯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86504号公报)。
在现有技术中,在轿厢地板的下部设置堵塞门槛间隙的拾取板(堵塞部件),在电梯门的开门时堵塞门槛间隙,防止物品从门槛间隙朝井道内落下。即、拾取板在轿厢的行驶中被收纳在形成于轿厢侧门槛的下方的拾取板收纳部,伴随着轿厢停靠后的开门,利用电动马达等促动器使拾取板伸出以便堵塞门槛间隙。
在这种装置中,必须设置上述的电动马达等比较昂贵的促动器。并且,需要用于使该促动器在预定的定时动作的传感器或控制电路。因此,结构复杂,成为产生故障的重要原因,并且成本也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利用与门的开闭动作机械联动的连杆机构进行堵塞候梯厅侧的门槛与轿厢侧的门槛之间的间隙的动作,无需使用昂贵的促动器,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基于机械驱动的可靠的动作的电梯装置。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个电梯装置具备:轿厢侧的门槛,将设置在轿厢的出入口的轿厢门沿该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候梯厅侧的门槛,将设置在上述轿厢能够停靠的各层的、相对于上述轿厢的出入口的候梯厅门沿该候梯厅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堵塞部件,具有能够堵塞在上述轿厢侧的门槛与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形状,且能够在堵塞上述间隙的堵塞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动;以及连杆机构,与该堵塞部件连结,能够伴随着上述轿厢门的开闭动作而与该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将通过与该动作部件的卡合而从动作部件承受的力转换至上述堵塞部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而将该堵塞部件沿滑动移动方向进行驱动,上述堵塞部件与承受朝上述堵塞位置的移动力的动作弹簧连结,伴随着上述轿厢门开始进行从关门端起的开门动作,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之间的卡合力被解除而允许因上述动作弹簧所导致的朝上述堵塞位置的滑动移动,伴随着上述轿厢门朝关门端的移动,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承受轿厢门的移动力而使位于上述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克服上述动作弹簧的弹力滑动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个电梯装置具备:轿厢侧的门槛,将设置在轿厢的出入口的轿厢门沿该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候梯厅侧的门槛,将设置在上述轿厢能够停靠的各层的、相对于上述轿厢的出入口的候梯厅门沿该候梯厅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堵塞部件,具有能够堵塞在上述轿厢侧的门槛与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形状,且能够在堵塞上述间隙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动;以及连杆机构,与该堵塞部件连结,能够伴随着上述轿厢门的开闭动作而与该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将通过与该动作部件的卡合而从动作部件承受的力转换至上述堵塞部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而将该堵塞部件沿滑动移动方向进行驱动,作为构成上述连杆机构的连杆,使用中央部由枢支轴支承为能够转动、两端部经由连结轴与其他部件连结的两端连结式的连杆。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与门的开闭动作机械联动的连杆机构进行堵塞候梯厅侧的门槛与轿厢侧的门槛之间的间隙的动作,因此,无需昂贵的促动器,能够通过机械驱动获得可靠的动作,并且能够低成本地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从候梯厅侧观察实施方式中的轿厢的门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与连杆机构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处于退避位置的堵塞部件与连杆机构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处于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与连杆机构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处于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与轿厢侧以及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处于退避位置的堵塞部件与轿厢侧以及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从图7将一部分部件除去,以容易观察的方式表示堵塞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将止挡件部分取出而示出的图。
图10是示出设置于板簧的弯曲部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设置于板簧的弯曲部的其他例的图。
图12是从候梯厅侧观察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轿厢的门部分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与连杆机构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1对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梯装置1具备配置在井道3内的轿厢4以及配重5。在井道3的上方设置有机械室6,在机械室6中设置有驱动主绳索9的曳引机7以及控制装置8等。控制装置8是对电梯装置1的整体进行控制的装置,根据候梯厅呼叫或者轿厢呼叫而对曳引机7进行运转控制,使轿厢4朝存在呼叫的层停靠。
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机械室6而使曳引机7或控制装置8小型化并设置在井道3内的上部的、所谓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
在该电梯装置1中,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各层的候梯厅11设置有与井道3内的轿厢4相通的出入口12,在该出入口12设置有候梯厅门2。该候梯厅门2在轿厢4停靠时经由未图示的联锁机构与设置在轿厢4的出入口24的轿厢门25侧卡合,与轿厢门25的开闭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图2是从候梯厅11侧观察设置在轿厢4的出入口的轿厢门25部分的主视图。轿厢门25是使两片门板25a、25b(仅示出门挡部分,其他部分省略图示)相互朝不同的图示左右方向进行打开动作的所谓的对开方式。上述两片门板25a、25b与在轿厢4的出入口24的两侧构成的门开闭机构连结,由该门开闭机构朝图示左右方向驱动并进行开闭动作。
另外,门开闭机构是公知的,与本发明并无直接关系,因此省略构造说明,借助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使两片门板25a、25b相互联动,并沿着导轨在左右方向驱动而使其进行开闭动作。
在该轿厢4的出入口部分设置有轿厢侧的门槛31,对构成上述的轿厢门25的两片门板25a、25b进行引导以使得其能够沿其开闭方向滑动。该轿厢侧的门槛31设置在轿厢的出入口24的下边部,形成于其上表面的引导槽与两片门板25a、25b的下端部分别卡合,将两片门板25a、25b沿开闭方向引导。
相对于该轿厢侧的门槛31,在候梯厅11侧也如图6至图8所示设置有门槛32。该候梯厅侧的门槛32与轿厢侧的门槛31的一侧面(图6至图8的左侧面)保持预定的间隔而对置配置。在该候梯厅侧的门槛32的上表面也形成有引导槽,对图1所示的候梯厅门2进行引导以使得其能够沿其开闭方向滑动。
关于该候梯厅门2,虽然并未图示,但也是具有两片门板的对开方式的门,如前面所述,若轿厢4在候梯厅11停靠,则与轿厢4的轿厢门25卡合,与轿厢门25一起进行开闭动作。即、对于候梯厅门2,在轿厢4未停靠时,两片门板借助未图示的联锁机构而被锁止在关闭状态,若轿厢4停靠,则与轿厢4侧的未图示的卡合部件卡合而上述的锁止状态被解除,与轿厢门25一起进行开闭动作。
当轿厢4朝预定层停靠时,如前面所述,在轿厢侧的门槛31与候梯厅侧的门槛32之间产生图6至图8所示的间隙。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堵塞该间隙而设置堵塞部件35。
该堵塞部件35如图2所示被左右分割。该分割部分是在轿厢4升降时轿厢侧的门槛31与设置在候梯厅侧的未图示的联锁机构交错的部分,在左右保持间隙地被分割,以便允许联锁机构通过。
另外,对于该分割部分的间隔,若轿厢4停靠,则设置在候梯厅侧门槛32的对应部分的未图示的凸部插入该间隔,由此,该间隔由该凸部大致堵塞。
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如图6至图8所示位于相比轿厢侧的门槛31以及候梯厅侧的门槛32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其形状形成为如图6所示那样能够堵塞门槛31、32的间隙的形状尺寸。即、由比图2所示的轿厢侧的出入口24的正面宽稍大的长度、和比图6至图8所示的门槛31、32的间隙稍大的宽度构成。
并且,其横截面形成为纵长的形状,在与候梯厅侧的门槛32的图示右侧面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凹部35a。该凹部35a是为了避开设置在候梯厅侧的门槛32的图示右侧面的螺钉36a的头部而设置的。螺钉36a用于进行分隔下层间空间的板36的安装。此外,在该堵塞部件35的上部角部实施了倒角35b。
另外,该堵塞部件35可以是金属制或者树脂制的任一个,但若考虑到加工性或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缓冲性等,则可以使用树脂材料。
该堵塞部件35构成为能够在图6所示的堵塞门槛31、32的间隙的堵塞位置、与图7以及图8所示的退避至轿厢侧的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动(图8是为了容易观察退避位置处的堵塞部件35的状态而从图7去除了一部分部件并示出的图)。进而,由后述的连杆机构41伴随着轿厢门25的开闭动作在上述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滑动驱动。
堵塞部件35经由板簧52安装在设置于连杆机构41侧的支架51上。连杆机构41构成为能够伴随着轿厢门25的开闭动作而如图3所示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42卡合。进而,将通过与该动作部件42的卡合而从动作部件42承受的力转换至堵塞部件35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而将堵塞部件35沿滑动移动方向驱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41如图4、图5所示具有4个连杆46、47、48、49,和经由连结轴50与上述连杆的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的支架51。4个连杆46、47、48、49经由枢支轴45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设置于轿厢4侧的支承部件44上。
上述4个连杆中的内侧的连杆47、48是连结驱动用的连杆,它们的另一端经由连结轴54而与连结杆55连结。在该连结杆55的图示右端与支承部件44之间张紧设置有拉簧56,对连杆机构41赋予使支架51朝支承部件44侧平行移动的方向的力。
杆58的基端部一体地安装在构成该连杆机构41的连杆46的枢支轴45。在该杆58的前端部立起设置有动作销59。该动作销59的上部侧面如图3所示配置成能够与一体地设置在轿厢门25的门板25a侧的动作部件42卡合。即、动作销59通过轿厢门25打开动作至预定的打开位置而与动作部件42抵接卡合,使杆58以及与其一体的枢支轴45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该转动,经由与枢支轴45一体的连杆46以及支架51连结的其他的连杆47、48、49也克服拉簧56的张力而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连杆机构41的动作,支架51以及经由板簧52支承在支架51的上部的堵塞部件35从图4以及图7、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朝图5以及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伸出。
此处,前述的拉簧56经由连杆机构41以及支架51等最终与堵塞部件35连结。该拉簧56经由连杆机构41而对堵塞部件35赋予返回图4以及图7、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的方向的力。因而,该拉簧56作为使堵塞部件35返回退避位置的复位弹簧发挥功能(以下称为复位弹簧56)。
这样,对于连杆机构41,通过轿厢门25打开动作至预定的打开位置,由此连杆机构41的动作销59如图3所示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42卡合,承受朝向轿厢门25的打开方向的移动力,使位于退避位置的堵塞部件35克服复位弹簧56的弹力而滑动移动至堵塞位置。
相对于堵塞部件35的上述的滑动移动,将使其在堵塞位置以及退避位置停止的止挡件61如图6至图8所示设置在支承部件44上。图9将该止挡件61部分取出而示出。该止挡件61具有被固定设置于支承部件44的U形部件,在其两内侧面设置橡胶等缓冲件62,在它们之间配置从堵塞部件35侧的支架51延伸设置的截面L形的抵接部件63。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支架51延伸设置的抵接部件63与止挡件61的U形部件的两内侧面抵接,由此能够使堵塞部件35的滑动移动在堵塞位置以及退避位置正确地停止。另外,橡胶等缓冲件62可以设置于止挡件61和抵接部件63中的任一方或者双方。
构成连杆机构41的枢支轴45中的、与配置在图2、图3的右端的杆58为一体的枢支轴45是通过在杆58上立起设置的动作销59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42抵接卡合而旋转的旋转轴。在该旋转轴上,如图6至图8所示设置扭簧65,赋予因该旋转轴与动作部件42的卡合而产生的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的旋转力。
根据该结构,在动作销59与动作部件42不卡合的状态下,能够使动作销59始终返回正确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当轿厢门25处于关闭状态时,图3所示的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42不与连杆机构41侧的动作销59抵接卡合,连杆机构41不承受来自轿厢门25侧的作用力。因此,堵塞部件35以及支承该堵塞部件35的支架51借助图4所示的复位弹簧56的张力而被朝支承部件44侧拉回,堵塞部件35如图7以及图8所示位于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
若轿厢4在候梯厅停靠,轿厢门25进行打开动作并朝预定的打开位置移动,则设置于门板25a侧的动作部件42与构成连杆机构41的动作销59抵接卡合,借助门板25a的打开动作力而使设置有动作销59的杆58以枢支轴45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该动作,连杆机构41克服复位弹簧56的张力而朝相同方向转动,使支架51以及由该支架51支承的堵塞部件35从图4的状态朝图5的状态伸出。因而,堵塞部件35从图7、图8所示的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朝图示左方滑动移动,到达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
在该堵塞位置,堵塞部件35堵塞门槛31、32间的间隙,因此,小物品不会从该间隙落下至底坑内,能够容易地回收。并且,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位于比门槛31、32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位于门槛31、32上的物体的载荷不会施加于堵塞部件35,能够防止因施加有载荷而造成的堵塞部件35的支承部的损伤。
在间隙由该堵塞部件35堵塞的堵塞状态下,若轿厢4的载荷大幅变化,则轿厢4有时会暂时稍稍上升。即便产生这种轿厢4的暂时性的上升,由于对堵塞部件35的上部角部实施倒角35b、且堵塞部件35由板簧52支承,因此不会产生损伤等问题。
例如在以满员状态搭乘在轿厢4内的乘客一次全部下电梯的情况下等,轿厢略微地暂时上升。此时,位于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35也上升,有时会与候梯厅侧的门槛32的侧边部抵接。但是,由于对与候梯厅侧的门槛32的侧边部对置的堵塞部件35的上部角部实施了倒角35b,因此该部分的抵接力被弱化,能够防止因抵接而造成的损伤。并且,由于堵塞部件35由板簧52支承,因此,在上述的抵接时,板簧52在上下方向也挠曲,因此,借助其缓冲作用,因抵接而造成的冲击被弱化,由此也能够防止因抵接而造成的损伤。
另一方面,若轿厢门25进行关闭动作而移动至预定的关门位置,则设置于门板25a侧的动作部件42从构成连杆机构41的动作销59离开。因此,经由动作销59施加于连杆机构41的力被解除,对于连杆机构41,借助复位弹簧56的张力,使枢支轴45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将支架51以及由该支架51支承的堵塞部件35从图5的状态朝图4的状态拉回。因而,堵塞部件35从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朝图示右方滑动移动至图7、图8所示的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
这样,堵塞部件35借助承受朝轿厢门的打开方向的移动力动作的连杆机构而从退避位置滑动移动至堵塞位置,且在轿厢门的关闭动作时借助复位弹簧的弹力而从堵塞位置朝退避位置滑动移动。对于该滑动移动,能够借助止挡件61使堵塞部件35在堵塞位置和退避位置双方正确地停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堵塞部件未在正规位置停止而越程,与其他部件碰撞而损伤这样的情况。并且,即便假设发生越程,由于堵塞部件35由板簧52支承,因此,能够借助板簧52的挠曲来对因与其他部件的碰撞而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冲,能够防止造成部件的损伤。
另外,在板簧52挠曲的情况下,会在与支架51之间的接合部产生间隙,认为若在该间隙中夹有尘埃等则无法回复原来的形状。因此,也可以在存在产生该间隙的可能性的部分预先实施敛缝、或设置罩等的防护。
并且,板簧52如前面所述具有朝上下方向的挠曲功能。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产生上下方向的挠曲,可以在板簧52的纵向中间部形成至少1个朝横向的弯曲部,以使得产生纵向的弹力。作为该弯曲部,可以如图10所示将板簧52折弯成截面V字形,或者如图11所示使其弯曲成半圆形。此外,也可以使V字形的折弯上下连续地形成多个,或者使半圆上下连续地形成多个而形成S字形的弯曲。
若以这种方式形成,则能够使板簧52朝与板面平行的纵向也有效地挠曲。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41构成为如图4以及图5所示借助复位弹簧(拉簧)56的张力而始终将支架51朝支承部件44侧拉回,但也可以代替该复位弹簧56,构成为在支承部件44与连杆47的右端之间设置产生斥力的动作弹簧66,始终对支架51赋予朝图5的方向伸出的力。即、支架51以及经由板簧52支承在该支架51上的堵塞部件35经由连杆机构41与动作弹簧66连结,始终承受朝图5以及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的移动力。
在该情况下,对于连杆机构41,当处于轿厢门25完全关闭的图12所示的关门端位置时,如图13所示,动作销59与设置在门板25a侧的动作部件72卡合。因此,连杆机构41被保持在积蓄动作弹簧66的斥力的图4的状态。即、堵塞部件35被保持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
与此相对,若轿厢门25进行打开动作,门板25a开始从图12的关门端起的开门动作,则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72从图13的状态起朝图示右方移动,因此,与该动作部件72之间的卡合力被解除。因此,构成连杆机构41的各连杆46、47、48、49借助动作弹簧66的斥力而以枢支轴45为中心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借助该连杆机构41的动作,支架51以及经由板簧52支承在该支架51上的堵塞部件35从图4的状态朝图5的状态伸出。即、堵塞部件35从图7以及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朝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滑动移动。
另一方面,在轿厢门25从全开状态起关闭的情况下,通过门板25a关闭到关门端附近,动作部件72与连杆机构41侧的动作销59如图13所示那样卡合。因此,具有动作销59的杆46借助门板25a的关闭方向的力而被朝图示顺时针方向驱动。即、连杆机构41借助门板25a的关闭方向的力而使支架51以及经由板簧52支承在该支架51上的堵塞部件35从图5的状态返回图4的状态。即、堵塞部件35从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朝图7以及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滑动移动。
这样,对于连杆机构41,通过开始轿厢门25的从关门端起的开门动作,由此与动作部件7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允许借助动作弹簧66的斥力实现的堵塞部件35朝堵塞位置的滑动移动。并且,伴随着轿厢门25朝关门端的移动而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72卡合,承受轿厢门25的移动力,使处于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35滑动移动至退避位置。
即、若轿厢门25开始打开,则堵塞部件35立刻移动至堵塞位置。在轿厢门25关闭的情况下,在即将成为完全关闭状态之前堵塞部件35从堵塞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因此,即便在轿厢门25打开或者关闭动作中途乘客或货物上下电梯,由于处于堵塞部件35堵塞门槛31、32之间的间隙的状态,因此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小物品从间隙落下这样的情况。
另外,连杆机构41的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42、72卡合的卡合部分、即设置有动作销59的位置是由轿厢门25开闭的轿厢4的出入口24的正面宽的外侧。
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作为例子加以提示,并未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17)

1.一种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侧的门槛,将设置在轿厢的出入口的轿厢门沿该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候梯厅侧的门槛,将设置在上述轿厢能够停靠的各层的、相对于上述轿厢的出入口的候梯厅门沿该候梯厅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堵塞部件,具有能够堵塞在上述轿厢侧的门槛与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形状,且能够在堵塞上述间隙的堵塞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动;以及
连杆机构,与该堵塞部件连结,能够伴随着上述轿厢门的开闭动作而与该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将通过与该动作部件的卡合而从动作部件承受的力转换至上述堵塞部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而将该堵塞部件沿滑动移动方向进行驱动,
上述堵塞部件与承受朝上述堵塞位置的移动力的动作弹簧连结,伴随着上述轿厢门开始进行从关门端起的开门动作,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之间的卡合力被解除而允许因上述动作弹簧所导致的朝上述堵塞位置的滑动移动,伴随着上述轿厢门朝关门端的移动,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承受轿厢门的移动力而使位于上述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克服上述动作弹簧的弹力滑动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2.一种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侧的门槛,将设置在轿厢的出入口的轿厢门沿该轿厢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候梯厅侧的门槛,将设置在上述轿厢能够停靠的各层的、相对于上述轿厢的出入口的候梯厅门沿该候梯厅门的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堵塞部件,具有能够堵塞在上述轿厢侧的门槛与候梯厅侧的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形状,且能够在堵塞上述间隙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动;以及
连杆机构,与该堵塞部件连结,能够伴随着上述轿厢门的开闭动作而与该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将通过与该动作部件的卡合而从动作部件承受的力转换至上述堵塞部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而将该堵塞部件沿滑动移动方向进行驱动,
作为构成上述连杆机构的连杆,使用中央部由枢支轴支承为能够转动、两端部经由连结轴与其他部件连结的两端连结式的连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与承受朝上述退避位置的移动力的复位弹簧连结,当上述轿厢门打开动作至预定的打开位置时,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承受朝轿厢门的打开方向的移动力而使位于上述退避位置的堵塞部件克服上述复位弹簧的弹力滑动移动至上述堵塞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与承受朝上述堵塞位置的移动力的动作弹簧连结,伴随着上述轿厢门开始进行从关门端起的开门动作,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之间的卡合力被解除而允许因上述动作弹簧所导致的朝上述堵塞位置的滑动移动,伴随着上述轿厢门朝关门端的移动,上述连杆机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承受轿厢门的移动力而使位于上述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克服上述动作弹簧的弹力滑动移动至上述退避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连杆机构的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卡合的卡合部分配置在由轿厢门开闭的轿厢的出入口的正面宽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位于相比上述轿厢侧以及候梯厅侧的门槛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经由板簧与设置在连杆机构侧的支架连结,且构成为能够沿上述轿厢侧的门槛与候梯厅侧的门槛的间隔方向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经由板簧与设置在连杆机构侧的支架连结,在上述板簧的纵向中间部形成有至少1个朝横向的弯曲部,以便产生纵向的弹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经由板簧与设置在连杆机构侧的支架连结,在上述板簧的纵向中间部形成有至少1个朝横向的弯曲部,上述弯曲部呈截面V字形或者半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经由板簧与设置在连杆机构侧的支架连结,在上述板簧与支架之间的结合部实施有覆盖因板簧的弯曲而产生的间隙的防护。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在上述轿厢升降时上述轿厢侧的门槛与设置在候梯厅侧的联锁机构交错的部分被分割。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具有通过与设置在堵塞部件侧的抵接部件抵接而使上述堵塞部件的上述滑动移动在上述堵塞位置以及退避位置停止的止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具有通过与设置在堵塞部件侧的抵接部件抵接而使上述堵塞部件的上述滑动移动在上述堵塞位置以及退避位置停止的止挡件,在上述止挡件和上述抵接部件中的任一方设置有缓冲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使用树脂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堵塞部件的上部角部被倒角。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在上述堵塞部件的与上述候梯厅侧的门槛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避开设置在该侧面的螺钉的头部的凹部,该螺钉用于分隔下层间空间的板的安装。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上述连杆机构具有通过与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的卡合而旋转的旋转轴,在该旋转轴上设置有赋予旋转力的扭簧,该旋转力的方向为因上述旋转轴与上述动作部件的卡合而产生的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
CN201610921149.2A 2015-11-13 2016-10-21 电梯装置 Active CN1068297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3505 2015-11-13
JP2015223505A JP6030209B1 (ja) 2015-11-13 2015-11-13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29705A true CN106829705A (zh) 2017-06-13
CN106829705B CN106829705B (zh) 2019-03-22

Family

ID=57281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21149.2A Active CN106829705B (zh) 2015-11-13 2016-10-21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1288B2 (zh)
EP (1) EP3192764B1 (zh)
JP (1) JP6030209B1 (zh)
CN (1) CN106829705B (zh)
MY (1) MY182394A (zh)
SG (1) SG10201609458X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5812B1 (ja) * 2016-12-27 2018-02-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321225B1 (ja) * 2017-01-13 2018-05-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388418B1 (ja) * 2017-06-23 2018-09-1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11034549B2 (en) * 2018-04-25 2021-06-15 Otis Elevator Company Gap-reducing sill assembly for an elevator ca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7244A (ja) * 1996-09-13 1998-04-07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ー敷居間隙塞ぎ装置
JP2005082268A (ja) * 2003-09-05 2005-03-3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ランニングクリアランス塞ぎ装置
CN1839088A (zh) * 2003-09-18 2006-09-27 奥蒂斯电梯公司 带有可伸出式地坎的电梯组件
JP2009249116A (ja) * 2008-04-07 200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敷居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2124405U (zh) * 2011-06-28 2012-01-25 吴江市德菱电梯配套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门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012A (en) * 1915-05-07 1915-08-31 Frank M Jackson Elevator-door sill.
US2739354A (en) * 1952-06-12 1956-03-27 Lewis J Pope Elevator door bridge
US3396822A (en) * 1967-03-02 1968-08-13 Guilbert Inc Drawbridge
JPS591673B2 (ja) * 1976-05-11 1984-0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出入口装置
JPH058312Y2 (zh) * 1988-01-30 1993-03-02
JPH03267290A (ja) * 1990-03-19 1991-11-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自動すき間閉塞構造
JPH051776U (ja) * 1991-06-25 1993-01-14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サービス エレベータの出入口装置
JPH0848481A (ja) * 1994-08-04 1996-02-20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敷居装置
JPH11193192A (ja) 1997-12-26 1999-07-21 Chuo Elevator Kogyo Kk エレベータの乗降口装置
JP2009203068A (ja) * 2008-02-29 2009-09-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位置保持装置
JP2009286504A (ja) 2008-05-27 2009-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2602789B (zh) * 2012-03-27 2014-04-16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矿用电梯承接平台及承接方法
JP5433066B1 (ja) * 2012-10-01 2014-03-0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CN104150324A (zh) * 2014-07-16 2014-11-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大荷载提升容器的搭接平台
US9932171B1 (en) * 2016-10-18 2018-04-03 David R. Hall Bridg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7244A (ja) * 1996-09-13 1998-04-07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ー敷居間隙塞ぎ装置
JP2005082268A (ja) * 2003-09-05 2005-03-3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ランニングクリアランス塞ぎ装置
CN1839088A (zh) * 2003-09-18 2006-09-27 奥蒂斯电梯公司 带有可伸出式地坎的电梯组件
JP2009249116A (ja) * 2008-04-07 200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敷居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2124405U (zh) * 2011-06-28 2012-01-25 吴江市德菱电梯配套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门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88367A (ja) 2017-05-25
EP3192764A1 (en) 2017-07-19
US20170137263A1 (en) 2017-05-18
MY182394A (en) 2021-01-22
CN106829705B (zh) 2019-03-22
SG10201609458XA (en) 2017-06-29
US10501288B2 (en) 2019-12-10
EP3192764B1 (en) 2020-01-08
JP6030209B1 (ja) 2016-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29705A (zh) 电梯装置
CN103079983B (zh) 升降机竖井门解锁机构
US9227817B2 (en) Toe guard assembly for an elevator system
CN205274980U (zh) 电梯的门装置
JP5480305B2 (ja) 車両ルーフ
JP2009242039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出入口装置
CN107055289B (zh) 电梯装置
CN206336901U (zh) 电梯装置
CN206336903U (zh) 电梯装置
JPWO2013069154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における気密装置及び気密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JP6026633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547004B2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ドアおよび乗場ドア用の底部案内装置
CN206336902U (zh) 电梯装置
CN206336900U (zh) 电梯装置
CN106744212A (zh) 电梯层门
US20110155513A1 (en) Elevator door
CN206384698U (zh) 电梯装置
CN206336899U (zh) 电梯装置
JP201708840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026625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026624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128386A (zh) 电梯的门装置
KR101830828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다단 도어 장치
KR20100093841A (ko) 엘리베이터의 보조 안전도어 개폐장치
JP5344428B2 (ja)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60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