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36899U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36899U
CN206336899U CN201621146235.2U CN201621146235U CN206336899U CN 206336899 U CN206336899 U CN 206336899U CN 201621146235 U CN201621146235 U CN 201621146235U CN 206336899 U CN206336899 U CN 206336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ing member
blocking
car
stop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462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染谷诚
染谷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36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368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轿厢出入口部的层站侧及轿厢侧门槛间间隙的堵塞构造的电梯装置。具有使将轿厢侧及层站侧门槛间的间隙堵塞的堵塞构件具有耐受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的负载的充分的强度及硬度,被压靠至层站侧门槛侧时,不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将轿厢侧门槛(31)与层站侧门槛(32)之间隙堵塞的堵塞构件(35)构成为能够在堵塞间隙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通过驱动机构(41)而与轿厢门的开闭动作相连动地被驱动的堵塞构件(35)中,堵塞间隙的主体部(35)由硬质材的上部主体部(35Aa)与下部主体部(35Ab)构成,夹住与层站侧门槛(32)抵接的软质材的前端部(35B)而成为一体构成。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在向轿厢进行出入的出入口部的层站侧及轿厢侧门槛间产生的间隙的堵塞构造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设置于建筑物的升降路内的轿厢在各楼层间升降来输送人员或货物的电梯装置中,为了使轿厢升降,在各楼层的层站与轿厢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在轿厢平层停止于层站而出入口的门处于打开的状态下,层站侧门槛与轿厢侧门槛之间会产生间隙(也称作运行间隙)。该门槛间的间隙成为人被绊倒或者轮椅或小推车等的车轮落入而卡住的原因,很危险。此外,钥匙或卡等小物品也可能从门槛间隙落入到井坑内,其回收困难。
于是,以往提出了一种技术,设置用于堵塞门槛间隙的堵塞构件,使堵塞构件以门敞开时将门槛间隙堵塞的方式动作(例如参照特开2009-286504号公报)。
这样的在门打开时将运行间隙堵塞的机构中,堵塞构件有可能被运行间隙宽度以下的物体、例如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按压。因而,需要能够某种程度地耐受该负载,需要用强度高的硬的材料来制作。另一方面,为了缩小间隙,需要将堵塞构件向层站侧门槛(侯梯厅门槛)侧压靠。该情况下,堵塞构件若由强度高的硬的材料,那么在上述压靠时,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是不被期望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装置,使将轿厢侧及层站侧门槛间的间隙堵塞的堵塞构件具有即使被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按压也能够耐受其负载的充分的强度及硬度,堵塞构件被向层站侧门槛侧压靠时,不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侧门槛,将设置于轿厢的出入口的轿厢门,沿着其开闭方向进行引导;层站侧门槛,将所述轿厢能够平层停靠的各楼层的、设置于向所述轿厢进行出入的出入口的层站门,沿着其开闭方向进行引导;堵塞构件,具有能够将在所述轿厢侧门槛与层站侧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堵塞的形状,构成为能够在堵塞所述间隙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驱动机构,连结于该堵塞构件,伴随于所述轿厢门的开动作,使所述堵塞构件从退避位置向堵塞位置移动,伴随于所述轿厢门的闭动作,使所述堵塞构件从堵塞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所述堵塞构件为,堵塞所述间隙的主体部由硬质材的上部主体部和下部主体部构成,与所述层站侧门槛的侧面抵接的软质材的前端部被所述上部主体部和下部主体部夹住而一体地构成。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作为所述硬质材,使用金属件,作为软质材,使用橡胶件。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金属件为铝挤压件或者不锈钢块构件。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堵塞构件的上表面比所述轿厢侧及层站侧的门槛的上表面靠下方。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具有限位器,该限位器通过与设置于堵塞构件侧的抵接构件的抵接,使所述堵塞构件的移动停止于所述堵塞位置及退避位置。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限位器和所述抵接构件中的某个设置有缓冲件。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堵塞构件的上部角部被倒角。
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堵塞构件的与所述层站侧门槛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用于避让在该侧面设置的螺钉的头部的凹部,该螺钉用于安装划分出下层间空间的板构件。
根据上述构成,对于将在门打开时在层站侧门槛与轿厢侧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堵塞的堵塞构件,堵塞间隙的主体部使用硬质材,与层站侧门槛的侧面抵接的前端部使用软质材,因此,具有即使被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按压也能够耐受其负载的充分的强度及硬度,即使被向层站侧门槛侧压靠,也不会产生不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从层站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轿厢的门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轿厢门侧的工作构件与驱动机构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位于退避位置的堵塞构件与驱动机构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位于堵塞位置的堵塞构件与驱动机构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位于堵塞位置的堵塞构件与轿厢侧及层站侧门槛之间的关系的侧面图。
图7是表示位于退避位置的堵塞构件与轿厢侧及层站侧门槛之间的关系的侧面图。
图8是表示从图7将一部分部件除去而使堵塞构件的状态更清晰地显示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堵塞构件的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堵塞构件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1是将限位器部分取出而表示的图。
图12是表示板簧所设置的弯曲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板簧所设置弯曲部的其他例的图。
图14是表示从层站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轿厢的门部分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轿厢门侧的工作构件与驱动机构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附图。
首先,利用图1来说明电梯装置的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电梯装置1具备配置于升降路3内的轿厢4及对重5。在升降路3的上方设置有机械室6,该机械室6中设置有用于驱动主绳索9的卷扬机7、以及控制装置8等。控制装置8用于控制电梯装置1的整体,与层站召唤或者轿厢召唤相应地对卷扬机7进行运转控制,使轿厢4向进行了召唤的层进行平层运行。
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机械室6、而将卷扬机7及控制装置8小型化并设置于升降路3内的上部的、所谓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
在该电梯装置1中,在建筑物的各楼层所设置的层站11,设置有与升降路3内的轿厢4连通的出入口12,在该出入口12设置有层站门2。在轿厢4为平层时,该层站门2与设置于轿厢4的出入口24的轿厢门25侧,经由未图示的互锁机构而卡合,与轿厢门25的开闭相连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图2是从层站11侧来观察设置于轿厢4的出入口的轿厢门25部分的主视图。轿厢门25是使2张门面板25a、25b(仅示出了门挡部分,省略了其他部分的图示)向相互不同的图示左右方进行开动作的、所谓的对开方式。这些2张门面板25a、25b被门开闭机构向图示左右方向驱动,进行开闭动作。
另外,门开闭机构是公知的,由于与本申请实用新型不具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构造说明,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使2张门面板25a、25b相互连动,沿着导轨向左右方向驱动,进行开闭动作。
在该轿厢4的出入口部分,设置有轿厢侧门槛31,将上述的构成轿厢门25的2张门面板25a、25b,沿着其开闭方向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引导。该轿厢侧门槛31设置于轿厢的出入口24的下边部,在其上表面形成的引导槽与2张门面板25a、25b的下端部分别卡合,将该2张门面板25a、25b沿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相对于该轿厢侧门槛31,在层站11侧也如图8至图10所示那样设置有门槛32。该层站侧门槛32与轿厢侧门槛31的一侧面(图8至图10的左侧面)保持规定间隔地对置配置。在该层站侧门槛32的上表面也形成有引导槽,将图1所示的层站门2沿着其开闭方向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该层站侧门2虽未图示但也是具有2张门面板的对开方式,因此,如上所述,若轿厢4平层停靠于层站11,则该层站侧门2与该轿厢门25卡合,与轿厢门25一起进行开闭动作。即,层站门2在轿厢4不是平层时,2张门面板通过未图示的互锁机构而被锁止于闭状态,在轿厢4为平层时,与轿厢4侧的未图示的卡合构件进行卡合而上述的锁定状态被解除,与轿厢门25一起进行开闭动作。
在轿厢4平层运行到了规定层时,如上所述,在轿厢侧门槛31与层站侧门槛32之间产生图6至图8所示的间隙(运行间隙)。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将该间隙如图示那样进行堵塞而设置堵塞构件35。
如图2所示,该堵塞构件35被左右分割。该分割部分是当轿厢4升降时轿厢侧门槛31与设置于层站侧的未图示的互锁机构(具体地说与轿厢侧卡合的辊子部分)交错(即从彼此旁边经过)的部分,为了允许互锁机构的通过而左右保持间隔地被分割。即,即使万一在堵塞构件被送出到堵塞位置的状态下轿厢进行了升降,层站侧的互锁机构也会从在被送出的堵塞构件35的分割部分形成的空间通过,因此,被送出的堵塞构件与互锁机构不会发生碰撞。
在层站侧门槛32,设置有在与轿厢侧门槛31的对置状态下向该分割的空间部分内突出并游嵌的未图示的块构件。该块构件一体地设置于层站侧门槛32的、与轿厢侧门槛31对置且与堵塞构件35的被分割的空间部分对置的对置部。因此,若轿厢4为平层,层站侧门槛32与轿厢侧门槛31对置,则在层站侧门槛32设置的块构件成为向被分割的空间部分内突出并游嵌的状态。因而,在分割部分产生的空间在门开状态下成为被与游嵌于其内部的块构件大致堵塞的状态,能够防止小物件从该分割部分的空间落下。
堵塞构件35的上表面如图6至图8所示,比轿厢侧门槛31及层站侧门槛32的上表面靠下方。此外,其平面形状形成为能够将门槛31、32的间隙如图6所示那样堵塞的形状尺寸。即,其平面形状由比图2所示的轿厢侧的出入口的正面宽稍微大的长度、以及比图6至图8所示门槛31、32的间隙稍微大的宽度构成。
此外,其横截面设为纵长的形状,在与层站侧门槛32的图示右侧面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凹部35a。该凹部35a是为了避让在层站侧门槛32的图示右侧面设置的螺钉36a的头部而设置的。螺钉36a用于安装划分出下层间空间的板构件36。而且,该堵塞构件35的上部角部被实施倒角35b。
该堵塞构件35构成为能够在图6所示的将门槛31、32的间隙堵塞的堵塞位置与图7及图8所示的退避到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之间滑动移动(图8是为了清楚地观察退避位置处的堵塞构件35的状态而从图7中除去了一部分部件来表示的图)。并且,通过后述的驱动机构41,伴随于轿厢门25的开闭动作,在上述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被滑动驱动。
在此,堵塞构件35在堵塞位置处可能会被运行间隙宽度以下的物体按压。例如可能是,从门槛31、32部分通过的乘客的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经过间隙部分而到达位于其下部的堵塞构件35上,将其上表面按压。因而,堵塞构件35需要能够某种程度地耐受该按压的负载。另一方面,为了缩小堵塞位置处的间隙,需要将堵塞构件35向层站侧门槛32的侧面压靠。
因此,该实施方式中,对于堵塞构件35,在堵塞间隙的主体部使用硬质材,在与层站侧门槛32的侧面抵接的前端部使用软质材,来构成该堵塞构件35。
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由主体部35A和前端部35B构成。主体部35A进而由上部主体部35Aa和下部主体部35Ab构成,成为前端部35B的橡胶件由这些上部主体部35Aa和下部主体部35Ab夹住,一体地构成。
如上所述,主体部35A由具有即使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经过间隙而压靠也不会变残缺或变形的、足够的强度和硬度的材质来制成。例如,主体部35A的上部主体部35Aa及下部主体部35Ab由铝挤压件形成。此外,也可以代替铝而使用不锈钢块构件。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金属材料。
而且,不限于金属材料,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主体部35A使用硬质树脂件,前端部35B使用软质树脂件,将这些一体地挤压而如图示那样成形。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堵塞构件35,具有即使被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按压也能够耐受其负载的充分的强度及硬度,因此,不会产生变形或破损。此外,即使被向层站侧门槛32压靠,也不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不会给乘客带来违和感。
堵塞构件35经由板簧状的弹性构件(以下作为板簧来说明)52安装于设置在驱动机构41侧的托架51上。因而,堵塞构件35被板簧52支撑成能够沿轿厢侧门槛31及层站侧门槛32的间隔方向(也是相对于滑动移动方向的前后方向)进行摆动。该托架51及板簧38也在与堵塞构件35相同的部分被分割,分别支撑堵塞构件35的被分割的对应部分。
驱动机构41构成为,能够伴随于轿厢门25的开闭动作而如图3所示那样与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42卡合。并且,将通过与该工作构件42的卡合而从工作构件42受到的力变换为堵塞构件35的滑动移动方向,将堵塞构件35沿滑动移动方向进行驱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41如图4、图5所示,具有:4个连杆46、47、48、49;以及托架51,经由连结轴50与这些连杆的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4个连杆46、47、48、49经由枢轴支撑轴4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撑于设置于轿厢4侧的支撑构件44上。
这些4个连杆当中,内侧的连杆47、48为连结驱动用,它们的另一端经由连结轴54与连结杆55。该内侧的连杆47、48及连结杆55用于使堵塞构件35及附随于其的托架51及板簧52的被左右分割的部分进行连动,这些被分割的部分一体动作。在该连结杆55的图示右端与支撑构件44之间拉设有拉伸弹簧56,对驱动机构41赋予使托架51向支撑构件44侧平行移动的方向的力。
在构成该驱动机构41的连杆46的枢轴支撑轴45,一体地安装有杆构件58的基端部。在该杆构件58的前端部,立设有工作销59。该工作销59的上部侧面如图3所示,配置成能够与在轿厢门25的门面板25a侧一体地设置的工作构件42卡合。即,工作销59通过轿厢门25进行开动作至规定的开位置而与工作构件42抵接卡合,使杆构件58及与其一体的枢轴支撑轴45向图示逆时针转动。
通过该转动,与枢轴支撑轴45一体的连杆46、以及经由托架51连结的其他连杆47、48、49也抵抗拉伸弹簧56的张力而向图示逆时针转动。通过该驱动机构41的动作,托架51及在其上部经由板簧52支撑的堵塞构件35被从图4及图7、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向图5及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送出。
在此,所述的拉伸弹簧56经由驱动机构41及托架51等,最终与堵塞构件35连结。该拉伸弹簧56经由驱动机构41对堵塞构件35赋予向图4及图7、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返回的方向的力。因此,该拉伸弹簧56作为使堵塞构件35向退避位置返回的复位弹簧发挥功能(以下也称作复位弹簧56)。
这样,驱动机构41通过轿厢门25进行开动作至规定的开位置,其工作销59与图3所示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42卡合,受到向轿厢门25的开方向的移动力,使位于退避位置的堵塞构件35抵抗复位弹簧56的弹簧力而滑动移动至堵塞位置。
如图6至图8所示,在支撑构件44上设置有使堵塞构件35的上述的滑动移动停止于堵塞位置及退避位置的限位器61。图11是将该限位器61部分取出表示的图。该限位器61具有固定设置于支撑构件44的U形构件,在其两内侧面设置有橡胶等缓冲件62,在这些之间配置有从堵塞构件35侧的托架51延伸设置的截面L字形的抵接构件63。
通过该构成,通过从托架51延伸设置的抵接构件63与限位器61的U形构件的两内侧面抵接,由此能够使堵塞构件35的滑动移动正确地停止于堵塞位置及退避位置。另外,橡胶等的缓冲件62可以设置于限位器61和抵接构件63的任意一方或双方。
构成驱动机构41的枢轴支撑轴45之中,配置于图2、图3的右端的枢轴支撑轴45与杆构件58一体,是通过立设于杆构件58的工作销59与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42抵接卡合而进行旋转的旋转轴。在该旋转轴如图6至图8所示那样设置有扭转弹簧65,赋予通过与工作构件42卡合而产生的旋转的方向的反方向的旋转力。
通过该构成,在工作销59未与工作构件42卡合的状态下,能够使工作销始终返回到正确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中,轿厢门25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图3所示的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42不与驱动机构41侧的工作销59抵接卡合,驱动机构41不受到来自轿厢门25侧的作用力。因而,堵塞构件35及支撑其的托架51通过图4所示的复位弹簧56的张力而被向支撑构件44侧拉回,堵塞构件35如图7及图8所示,位于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
若轿厢4平层停靠于层站,轿厢门25进行开动作,向规定的开位置移动,则设置于门面板25a侧的工作构件42u与构成驱动机构41的工作销59抵接卡合,通过门面板25a的开动作力使设置有工作销59的杆构件58以枢轴支撑轴45为中心向图示逆时针转动。
通过该动作,驱动机构41抵抗复位弹簧56的张力而向同方向转动,将托架51及支撑于该托架的堵塞构件35从图4的状态向图5的状态送出。因此,堵塞构件35从图7、图8所示的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向图示左方滑动移动,到达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然后,该堵塞构件35的前端部(图示左端部)与层站侧门槛32的图示右侧面抵接,将门槛31、32间的间隙堵塞。
在此,门槛31、32间的间隙的间隔、即间隙尺寸如上所述那样不是一定值,因各层的安装误差而不同。此外,也因轿厢引导装置的前后松动、乘降时的轿厢上下偏移而尺寸产生变动。
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堵塞构件35经由板簧52安装于托架51,能够沿滑动移动方向的前后摆动。即,堵塞构件35能够在突出后的位置(堵塞位置)处前后摆动。此外,被板簧52向层站侧(图示左方)推压,成为若被向轿厢方向(图示右方)按压则缩回、若按压力解除则返回到原来的堵塞位置的构造。
通过该构造,能够构成为,在运行间隙比通常狭窄的情况下,被向轿厢侧(图示右方)压回,在较宽的情况下向堵塞位置突出,能够得到封闭度更高的堵塞状态。
这样,堵塞构件35位于堵塞位置时,将门槛31、32间的间隙堵塞,因此,小物件不会从该间隙落下到井坑内,能够容易地回收。此外,堵塞构件35的上表面比门槛31、32的上表面靠下方,因此,位于门槛31、32上的物体的负载不会直接施加至堵塞构件35,能够防止因被施加负载引起的堵塞构件35的支撑部的损伤。
此外,在堵塞位置,堵塞构件35被运行间隙宽度以下的物体、例如从门槛31、32部分通过的乘客的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按压,但是将间隙堵塞的主体部35A使用了硬质材,因此,主体部35A不会因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的负载而产生变形或破损。此外,与层站侧门槛32的侧面抵接的前端部35B使用软质材来构成,因此,即使在向堵塞位置滑动移动时被压靠至层站侧门槛32,也不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不会给乘客带来违和感。
在该堵塞构件35堵塞间隙的堵塞状态下,若轿厢4的负载较大地变化,则有时轿厢4会暂时地稍微上升。即使产生了这样的轿厢4的暂时上升,也由于堵塞构件35的上部角部被实施了倒角35b,并且堵塞构件35由板簧52来支撑,而不会产生损伤等问题。
例如在轿厢4内以满员状态搭乘的乘客一次性走出轿厢的情况等时,轿厢4会暂时稍微上升。此时,图6所示的位于堵塞位置的堵塞构件35也上升,有时会与层站侧门槛32的下部侧边部相抵接。但是,由于与层站侧门槛32的下部侧边部对置的堵塞构件35的上部角部被实施了倒角35b,因此该部分的抵接力被减弱,能够防止因抵接引起的损伤。此外,堵塞构件35由板簧52支撑,因此,在上述抵接时,板簧52在上下方向上也挠曲,因此通过其缓冲作用减弱了因抵接引起的冲击,据此也能够防止因抵接引起的损伤。
另一方面,若轿厢门25进行闭动作,移动到规定的闭门位置,则设置于门面板25a侧的工作构件42从构成驱动机构41的工作销59离开。因而,原本经由工作销59对驱动机构41施加的力被解除,驱动机构41通过复位弹簧56的张力,使枢轴支撑轴45向图示顺时针转动,将托架51及其所支撑的堵塞构件35从图5的状态向图4的状态拉回。因此,堵塞构件35从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向图示右方滑动移动至图7、图8所示的轿厢侧门槛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
这样,堵塞构件35通过受到向轿厢门的开方向的移动力而工作的驱动机构41,从退避位置滑动移动至堵塞位置,轿厢门的闭动作时通过复位弹簧的弹簧力从堵塞位置向退避位置滑动移动。该滑动移动通过限位器61,能够使堵塞构件35正确地停止于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的双方。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堵塞构件未停止于正确位置而运行过头、与其他部件碰撞而产生损伤。此外,即使假设产生了运行过头,也由于堵塞构件35被板簧52支撑,因此,通过板簧52的挠曲能够缓冲因与其他部件的碰撞引起的冲击,能够防止到达部件损伤的程度。
另外,在板簧52挠曲了的情况下,有时会在与托架51卡合的卡合部产生间隙,若在该间隙夹入有灰尘等则无法复原到原来的形状。因此,优选对有可能会产生该间隙的部分预先实施进行填充或覆盖的设置等保护。
此外,板簧52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向上下方向的挠曲功能。因而,为了更有效地产生上下方向的挠曲,也可以在板簧52的纵向中间部形成至少1个朝向横向的弯曲部,使得产生纵向的弹簧力。作为该弯曲部,可以是,如图12所示,将板簧52折弯为截面V字形,如图13所示,弯曲为半圆形。进而,也可以是,上下地使V字形的折弯连续多个、或上下地使半圆连续多个来形成S字形的弯曲。
如果这样形成,则还能够使板簧52向与板面平行的纵向有效地弯曲。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41如图4及图5所示那样构成为,通过复位弹簧(拉伸弹簧)56的张力,平时将托架51向支撑构件44侧拉回,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代替该复位弹簧56,设置在支撑构件44与连杆47的右端之间产生反作用力的工作弹簧66,平时赋予将托架51向图5的方向送出的力。即,托架51及在该托架51上经由板簧52支撑的堵塞构件35,经由驱动机构41与工作弹簧66连结,平时受到向图5及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的移动力。
该情况下,驱动机构41在轿厢门25处于完全关闭的图14所示的闭门端位置时,如图15所示,工作销59与设置于门面板25a侧的工作构件72卡合。因而,驱动机构41被保持为蓄积了工作弹簧66的反作用力的图4的状态。即,堵塞构件35被保持于图7及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
与此相对,若轿厢门25进行开动作,门面板25开始从图14的闭门端进行开门动作,则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72从图15的状态向图示右方移动,因此,与该工作构件72的卡合力被解除。因而,构成驱动机构41的各连杆46、47、48、49通过工作弹簧66的反作用力而以枢轴支撑轴45为中心向图示逆时针转动。通过该驱动机构41的动作,托架51及在该托架51上经由板簧52支撑的堵塞构件35被从图4的状态向图5的状态送出。即,堵塞构件35从图7及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向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进行滑动移动。
另一方面,在轿厢门25从全开状态开始关闭的情况下,通过门面板25a关闭到闭门端附近,使工作构件72与驱动机构41侧的工作销59如图15所示那样卡合。因而,具有工作销59的杆构件58通过门面板25a的闭方向的力,被向图示顺时针方向驱动。驱动机构41通过门面板25a的闭方向的力,使托架51及在该托架51上经由板簧52支撑的堵塞构件35从图5的状态向图4的状态返回。即,堵塞构件35从图6所示的堵塞位置向图7及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进行滑动移动。
这样,驱动机构41通过从轿厢门25的闭门端开始的开门动作,与工作构件72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允许通过工作弹簧66的反作用力使堵塞构件35向堵塞位置滑动移动。此外,伴随于轿厢门25的向闭门端的移动,与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72卡合,受到轿厢门25的移动力,使位于堵塞位置的堵塞构件35滑动移动到退避位置。
即,若轿厢门25开始打开,则堵塞构件35立即移动到堵塞位置。在轿厢门25关闭的情况下,在即将成为而还未成为全闭状态时,堵塞构件35从堵塞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因而,即使轿厢门25在开或者闭动作中途有乘客或货物出入,也因为堵塞构件35为将门槛31、32间的间隙堵塞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小物件从间隙落下。
另外,驱动机构41的与轿厢门25侧的工作构件42、72卡合的卡合部分、即设置有工作销59的位置,设为由轿厢门25开闭的轿厢4的出入口24的正面宽的外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41均是将门的开闭力变换为堵塞构件的移动力来机械地进行驱动的构成,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不限于这样的机械的驱动机构。例如,也可以是电气地检测门到达了规定的开或者闭位置来使马达等驱动器工作而使堵塞构件移动的这样的驱动机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41均是使堵塞构件35从退避位置滑动移动至堵塞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使将轿厢侧及层站侧门槛间的间隙堵塞的堵塞构件具有即使被高跟鞋的鞋跟或伞的前端等按压也能够耐受其负载的充分的强度及硬度,在被压靠至层站侧门槛侧时,不会产生硬的物体彼此相碰的接触音,从该课题来看,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使堵塞构件从下方的退避位置上升的同时还向横向移动来进行堵塞动作的结构。因此,驱动机构也可以是,不仅仅是使堵塞构件滑动移动,还能组合上下移动和横向移动来进行移动。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示,并不意欲限定权利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轿厢侧门槛,将设置于轿厢的出入口的轿厢门,沿着其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层站侧门槛,将所述轿厢能够平层停靠的各楼层的、设置于向所述轿厢进行出入的出入口的层站门,沿着其开闭方向进行引导;
堵塞构件,具有能够将在所述轿厢侧门槛与层站侧门槛之间产生的间隙堵塞的形状,构成为能够在堵塞所述间隙的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驱动机构,连结于该堵塞构件,伴随于所述轿厢门的开动作,使所述堵塞构件从退避位置向堵塞位置移动,伴随于所述轿厢门的闭动作,使所述堵塞构件从堵塞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
所述堵塞构件为,堵塞所述间隙的主体部由硬质材的上部主体部和下部主体部构成,与所述层站侧门槛的侧面抵接的软质材的前端部被所述上部主体部和下部主体部夹住而一体地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硬质材,使用金属件,作为软质材,使用橡胶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件为铝挤压件或者不锈钢块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塞构件的上表面比所述轿厢侧及层站侧的门槛的上表面靠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位器,该限位器通过与设置于堵塞构件侧的抵接构件的抵接,使所述堵塞构件的移动停止于所述堵塞位置及退避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限位器和所述抵接构件中的某个设置有缓冲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堵塞构件的上部角部被倒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堵塞构件的与所述层站侧门槛的侧面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用于避让在该侧面设置的螺钉的头部的凹部,该螺钉用于安装划分出下层间空间的板构件。
CN201621146235.2U 2015-11-13 2016-10-21 电梯装置 Active CN2063368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3512 2015-11-13
JP2015223512 2015-1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36899U true CN206336899U (zh) 2017-07-18

Family

ID=5929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46235.2U Active CN206336899U (zh) 2015-11-13 2016-10-21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368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9983B (zh) 升降机竖井门解锁机构
EP2955042B1 (en) Vehicle sunroof device
CN205274980U (zh) 电梯的门装置
CN107406235A (zh) 电梯门及打开具有两个滑动门板的电梯门的方法
CN107055289B (zh) 电梯装置
CN206336899U (zh) 电梯装置
JP6030209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4778244U (zh) 升降机装置
CN107108172B (zh) 电梯装置
CN207129817U (zh) 电梯装置
CN207016334U (zh) 电梯装置
JP6026626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6336902U (zh) 电梯装置
EP1808401B1 (en) Doorway device for elevator
CN207090749U (zh) 电梯滑动导靴地坎
CN109626185A (zh) 一种载货电梯
CN206336901U (zh) 电梯装置
JP2007536188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ドアおよび乗場ドア用の底部案内装置
JP6026633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344428B2 (ja)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CN206384698U (zh) 电梯装置
JP627165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026624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026625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766030B2 (ja) レギュ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