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4756A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94756A CN106794756A CN201580050185.XA CN201580050185A CN106794756A CN 106794756 A CN106794756 A CN 106794756A CN 201580050185 A CN201580050185 A CN 201580050185A CN 106794756 A CN106794756 A CN 1067947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gine
- waste gas
- pipe
- treatment device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using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vehicle as ducts, e.g. frame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 B62D49/06—Tractors adapted for multi-purpose u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8—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exhaust sensors in or on exhaust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10—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 F01N13/102—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ha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2—Liquid-coolant filling, overflow, venting, or drain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6—Guiding or ducting air to, or from, ducted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22—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with coolers in the recirculation passa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 B60Y2200/415—Wheel loa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60/0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N2260/2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heat or sound protection, e.g. using a shield or specially shaped outer surface of exhaust devi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4—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n exhaust pipe, manifold or apparatu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frame 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heavy duty applications, e.g. trucks, buses, tractors, locomoti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2001/005—Cooling engine roo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具备:发动机(5),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后处理装置(52),其对所述发动机(5)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所述发动机(5)空冷用的冷却风扇(59)。而且,将所述冷却风扇(59)配置于所述发动机(5)的前表面侧,利用发动机盖(6)将所述冷却风扇(59)、所述发动机(5)以及所述后处理装置(52)覆盖。在所述发动机盖(6)中,具备将所述后处理装置(52)的下方即所述发动机(5)的一侧覆盖的遮蔽板(205),形成为在所述遮蔽板(205)设置有多个孔的多孔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农作业用的拖拉机或者土木作业用的轮式装载机之类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如今,伴随着与柴油发动机(以下简称为发动机)相关的高水平的废气限制的应用,要求将对废气中的大气污染物质进行净化处理的废气净化装置搭载于搭载有发动机的农作业车辆、建设土木机械。作为废气净化装置,已知有对废气中的微粒状物质等进行捕集的柴油机微粒过滤器(以下称为DPF)(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1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拖拉机的构造:在行驶机体的前部搭载有发动机,在发动机上方中的废气岐管的左右的一侧配置有前后较长的DPF,利用发动机盖将发动机与DPF一同覆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拖拉机中,发动机盖的截面形成为朝向下方的コ字状。因此,发动机盖的左右角部向外侧伸出。而且,使DPF位于该左右角部的内侧、即发动机盖的左右角落部。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根据DPF的设置空间的观点而使发动机盖的左右角部向外侧伸出,因此以牺牲了就座于行驶机体的操纵座席的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特别是相比发动机盖的左右两个角部更靠前方的视野为代价。
另外,在相对于发动机分离地对DPF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从发动机向DPF供给的废气的温度降低,DPF的油烟过滤器等的再生容易变得不充分,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等:需要使DPF内的废气温度变为高温而使油烟过滤器等再生的特殊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与发动机接近地对DPF进行组装的情况下,容易通过使从发动机向DPF供给的废气的温度降低幅度减小而将DPF内的废气的温度维持为高温,但由于无法容易地使DPF的支承构造简化,因此存在无法提高DPF的组装作业性或者耐震性等问题。另外,因DPF的搭载而使得发动机变得大型化,从而振动系列不同的发动机的振动所带来的影响较大,在需要与行驶机体和发动机双方连结起来的部件(例如排气管等)中有可能产生破损、故障。
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发动机变得大型化而使得作业车辆的发动机搭载空间不足,不仅会迫使进行作业车辆侧的设计变更,而且还因发动机的搭载状态而使得维护保养性变差。并且,因发动机的大型化而使得发动机室中的冷却风的流动变差,不仅其冷却效果下降,由于发动机室内的热的滞留,不仅对于电子元件,还有可能发动机也因加热而导致故障。
另外,由于高温的废气在废气净化装置的内侧流动,因此废气净化装置变为高温的热源。因此,当设置于废气净化装置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之类的电气元件设置于废气净化箱体附近时,会受到来自废气净化装置的辐射热的影响。因此,附属于废气净化装置的电气元件有可能因来自废气净化装置、发动机的热而产生故障。特别是在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产生故障的情况下,由于无法确认废气净化装置的状态,因此,无法将装置内的网眼堵塞消除,结果会产生如下不良情况:产生发动机熄火等。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提供一种对上述现状进行研讨而对之改善后的作业车辆。
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具备:发动机,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后处理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上部、且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所述发动机空冷用的冷却风扇,将所述冷却风扇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表面侧,利用发动机盖将所述冷却风扇、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后处理装置覆盖,其中,在所述发动机盖中,具备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下方即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覆盖的遮蔽板,形成为在所述遮蔽板设置有多个孔的多孔板。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可以形成为:所述后处理装置与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设置的废气岐管连结,所述遮蔽板将所述废气岐管覆盖,并且,在所述废气岐管下方设置有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连结的隔热部件,将启动器配置于所述隔热板下方。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所述遮蔽板可以是以矩阵状配置多个孔而构成的多孔板,也可以是对长孔进行排列配置而构成的多孔板。并且,可以将所述遮蔽板设为所述后处理装置侧的开口面积比所述废气岐管下侧的开口面积大的多孔板。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废气岐管下方设置有对来自所述废气岐管的废气的一部分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利用配置于所述遮蔽板下方的金属板将所述EGR冷却器外侧覆盖。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具备:发动机,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后处理装置,其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所述发动机水冷用的散热器;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散热器空冷用的冷却风扇;以及风扇护罩,其将所述冷却风扇包围,在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搭载所述后处理装置,其中,将对所述后处理装置内的内部环境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固定于所述风扇护罩上方,从而沿着冷却空气的流动方向将传感器配置于上游侧,因此,能够减弱从发动机以及后处理装置分别排出的热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因加热而引起的传感器的故障。因此,能够正常地掌握后处理装置的内部环境而将发动机控制为最佳。
而且,为了使来自发动机的废气在所述后处理装置内沿着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流动,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入口以及废气出口分配地配置于前后侧,并且,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设置于所述冷却风扇侧,将对设置于所述后处理装置内的净化过滤器的前后侧的压力差进行测定的压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风扇护罩上方,从而能够在沿着发动机输出轴的方向上设置后处理装置,并能够将对设置于其废气出口侧的净化过滤器的前后侧的压力进行测定的压力传感器配置于处于废气出口附近的风扇护罩上方。因此,能够缩短设置于传感器与后处理装置之间的压力测定用配管,从而能够降低压力传感器的测定误差。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具备:发动机,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以及后处理装置,其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借助支承托架将所述后处理装置搭载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利用发动机盖将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后处理装置覆盖,其中,借助配管固定托架而将下述的外部供给用配管固定于所述发动机,该外部供给用配管用于将在所述发动机循环的冷却水向所述发动机外部的装置供给,使该配管固定托架以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外侧面覆盖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上部,从而将向设置于行驶车辆的空调机等外部装置供给冷却水的外部供给用配管设置于后处理装置侧,由此能够防止向外部装置供给的冷却水温度降低。通过将配管固定托架立起设置于后处理装置的外侧面,能够获得对于从后处理装置排出的热的隔热效果。
而且,将对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内部环境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固定于所述配管固定托架,并且,使所述外部供给用配管位于所述配管固定托架与所述后处理装置之间,另一方面,使所述配管固定托架位于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后处理装置之间,由此能够隔着配管固定托架而将传感器配置于后处理装置的相反侧,从而能够减弱从发动机以及后处理装置分别排出的热所带来的影响,并能够防止由加热引起的传感器的故障。
另外,在上述作业车辆中,具备:发动机,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后处理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上部、且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排气管,其将来自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向外部排出,其中,所述排气管构成为包括:第一排气管,其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连结、且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以及第二排气管,其设置于上述第一排气管的下游侧、且固定于所述行驶机体,使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内径比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外径大,将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废气出口侧插入于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废气入口而进行连通,由此将第一排气管以及第二排气管分别连结固定于构成不同振动系统的发动机以及行驶机体,因此能够防止排气管的损伤。另外,通过形成为将第一排气管插入于第二排气管的废气入口的结构,能够将外部空气与来自第一排气管的废气一同导入至第二排气管,从而能够对向外部排出的废气进行冷却。
而且,为了使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在所述后处理装置内沿着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流动,形成为如下结构: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出口以及废气入口分别分配地配置于前后侧,使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废气入口与在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前侧配置的废气出口连结、且使所述第一排气管在所述发动机上方以朝向后方的方式与所述后处理装置并列设置,并且,利用隔热板将所述后处理装置以及所述第一排气管覆盖,利用隔热板将后处理装置以及第一排气管覆盖,从而能够防止:从发动机室排出的热对将发动机室覆盖的发动机盖加热。
并且,在所述行驶机体上方、且在所述发动机后方设置有操纵座席,将构成为U字形状的所述排气管固定于所述操纵座席前方,将排水用的排泄孔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下侧,使从单侧将该排泄孔的下侧覆盖的风向板与所述排气管连结,由此能够在未被风向板覆盖的方向上进行排水。因此,当将排气管内的变为高温的水向外部排出时,能够防止热对设置于排气管附近的线束、蓄电池等的耐热性或者耐水性较低的部件的伤害、因被水润湿而导致的故障等。
另外,在上述作业车辆中,具备:发动机盖,其将在行驶机体的前部设置的发动机室覆盖;发动机,其成为驱动源;所述发动机空冷用的冷却风扇;以及多个热交换器,它们供由冷却风扇引导的冷却空气通过而与冷却用介质进行热交换,利用底板将所述行驶机体前方的上表面覆盖,其中,所述发动机盖以及所述底板分别在比所述冷却风扇靠前方的位置处具有开口部,通过所述冷却风扇的驱动,从所述发动机盖以及所述底板各自的所述开口部将冷却风向所述发动机盖内取入,在冷却风扇前方有限的结构中,相比从冷却风扇通过的空气流量而言,能够增大开口面积。由此,能够抑制从冷却风扇内通过的冷却空气的流速,能够将发动机室内的冷却空气控制为最佳。另外,也在底板设置网状的开口部,由此能够防止尘埃向发动机室内的侵入,并且在发动机停止后能够使尘埃因自重而降落。
而且,在前后侧将左右前部框架和左右后部框架连结起来,并且,利用形成为矩形形状的金属铸件的连结部件来对所述左右前部框架各自的前端进行架设,由此构成所述行驶机体,将所述底板的所述开口部配置于所述连结部件上方的位置,将行驶机体的连结部件配置于底板的开口部下方,因此,当使外部空气通过开口部向发动机室内流入时,能够利用连结部件防止尘埃、泥土的侵入。另外,利用作为金属铸件的连结部件,将对发动机进行支承的前部框架固定,由此能够强化发动机支承构造。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利用多孔板的遮蔽板将发动机侧方覆盖,由此能够在提高针对发动机的隔热性的同时还防止热滞留于发动机侧方。能够使发动机盖内部的发动机室内的热效率变得最优,从而能够在防止发动机的异常动作等的同时提高驱动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将隔热部件设置于作为电气设备的启动器的上方,由此能够减弱从变为高温的废气岐管释放出的热对启动器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作为电气设备的启动器的故障。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将构成遮蔽板的多孔板的孔配置为矩阵状,由此不仅能够容易调整隔热板的开口面积,而且还能够灵活地设定开口区域。另外,将构成遮蔽板的多孔板的孔设为长孔,由此能够容易使开口部分对流体的阻抗变得均匀化,能够抑制遮蔽板内侧的紊流,从而能够减少从发动机等排出的热的滞留。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在遮蔽板中,使后处理装置侧的开口面积比废气岐管下侧的开口面积大,由此能够将温度升高的排出的热更高效地向后处理装置引导,与此同时,使得发动机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容易在后处理装置侧的开口区域排出,由此还能够抑制热滞留于遮蔽板与发动机之间。另外,形成为:由配置于遮蔽板下方的金属板将设置于废气岐管下方的EGR冷却器外侧覆盖的结构,由此能够将来自发动机前方的冷却空气引导至EGR冷却器,另一方面,能够使在EGR冷却器侧被加热后的冷却空气朝向上方的后处理装置上升。因此,在发动机室内,能够在后处理装置有效且灵活地利用发动机所排出的热,另一方面,能够抑制热滞留于发动机周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该作业车辆的右视图。
图3是该作业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该作业车辆的行驶机体的俯视图。
图5是该作业车辆的前方立体图。
图6是该作业车辆的后方立体图。
图7是从左侧观察行驶机体的后方立体图。
图8是从右侧观察行驶机体的后方立体图。
图9是从右侧观察行驶机体的前方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从正面观察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从背面观察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行驶机体与飞轮壳体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左侧放大图。
图14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左侧放大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右侧放大图。
图16是示出了该作业车辆的行驶机体与机油过滤器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示出了搭载于该作业车辆的柴油发动机的增压器与机油过滤器的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示出柴油发动机与散热器的关系的前方立体图。
图19是用于对尾管下侧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仰视立体图。
图20是示出了发动机室内的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后方立体图。
图21是示出了柴油发动机与尾管的连接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了附属于柴油发动机的部件的配置位置的前方立体图。
图23是搭载于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柴油发动机的左视图。
图24是该柴油发动机的右视图。
图25是该柴油发动机的俯视图。
图26是该柴油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27是该柴油发动机的后视图。
图28是该柴油发动机的后方观察立体图。
图29是该柴油发动机的前方观察立体图。
图30是该柴油发动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31是该柴油发动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32是DPF的支承结构的说明图。
图33是DPF的支承结构的说明图。
图34是从DPF的废气入口侧观察的支承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5是从DPF的废气出口侧观察的支承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示出了DPF与支承托架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37是示出了DPF与支承托架的关系的后视图。
图38是用于对遮蔽板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柴油发动机的左视图。
图39是用于对遮蔽板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39(a)以及图39(b)均是示出了柴油发动机的一部分的左视图。
图40是形成为其他结构的遮蔽板的外观立体图。
图41是用于对遮蔽板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的柴油发动机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化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22,对作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拖拉机1的构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通过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和与之相同的左右一对后车轮4被支承。构成为:由作为搭载于行驶机体2的前部的动力源的共轨式的柴油发动机5(以下简称为发动机)对后车轮4以及前车轮3进行驱动而使得拖拉机1进行前进后退行驶。发动机5由发动机盖6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面设置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配置有:操纵座席8;以及操纵驾驶盘(圆形驾驶盘)9,通过对其进行转向操纵而使前车轮3的转向方向左右地变动。在驾驶室7的外侧下部设置有供操作人员上车下车的脚踩踏板10。在比驾驶室7的底部靠下侧的位置设置有将燃料向发动机5供给的燃料箱11。
行驶机体2构成为包括:发动机框架(前部框架)14,其具有前保险杠(框架连结部件)12以及前车轴箱体13;以及左右的机体框架(后部框架)15,其拆装自如地固定于发动机框架14的后部。使前车轴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从前车轴箱体13的左右两端侧朝外侧突出。借助前车轴16而将前车轮3安装于前车轴箱体13的左右两端侧。将用于适当地对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并向前后的四个车轮3、3、4、4传递的变速箱体17与机体框架15的后部连结。利用螺栓将朝向左右外侧伸出的仰视呈矩形架板状的箱框架18紧固连结于左右的机体框架15以及变速箱体17的下表面侧。实施方式的燃料箱11分为左右2个。将左右的燃料箱11分配搭载于箱框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表面侧。在变速箱体17的左右外侧面,将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安装为朝向外侧突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将左右的后车轴20内插于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借助后车轴20而将后车轮4安装于变速箱体17。左右的后车轮4的上方由左右的后挡泥板21覆盖。
在变速箱体17的后部上表面,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使得例如称为旋耕机的作业机进行升降动作的液压式升降机构22。旋耕机等作业机借助由左右一对的下连杆23以及上连杆24构成的3点连杆机构而与变速箱体17的后部连结。在变速箱体17的后侧面,将用于向旋耕机等作业机传递PTO驱动力的PTO轴25设置为向后侧突出。
以直接连结的方式将飞轮61安装于: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侧突出设置的发动机输出轴53。借助在两端具有万向接头的动力传递轴29而将从飞轮61向后侧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箱体17前表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连结。在变速箱体17内配置有液压无级变速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以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以及动力传递轴29而向变速箱体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传递,并利用液压无级变速器以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适当地对其进行变速。而且,该变速动力经由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而向左右的后车轮4传递。
借助前车轮驱动轴31而将从内置有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省略图示)的前车轴箱体13向后侧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省略图示)与从变速箱体17的前表面下部向前侧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连结。变速箱体17内的液压无级变速器以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的变速动力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以及前车轮传递轴并经由前车轴箱体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而向左右的前车轮3传递。
发动机5的涡轮增压器81具备内置有叶轮的压缩机箱体83,将压缩机箱体83的进气取入侧经由供气管222而与空气过滤器221的进气排出侧连接,另一方面,将压缩机箱体83的进气排出侧与上游侧中继管223连接。涡轮增压器81具备内置有涡轮的涡轮箱体82,将涡轮箱体82的排气取入侧与废气岐管57的废气出口连结,另一方面,将涡轮箱体82的进气排出侧与作为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净化装置52的废气入口连结。
发动机5利用作为回流管路而绕过发动机5后表面(飞轮61侧)的再循环废气管78,将分配配置于两侧面的EGR冷却器80和EGR装置75连接。EGR装置75在发动机5右侧与向前方(冷却风扇59侧)延伸的下游侧中继管225连接。上游侧中继管223以及下游侧中继管225分别分配配置于发动机5两侧面,并朝向发动机5的前方上侧延伸设置,以便与在发动机5前方的框状架226设置的中间冷却器224连接。另外,将空气过滤器221配置于框状架226的前表面上侧,与空气过滤器221连接的供气管222以跨越框状架226上方的方式向发动机5左侧面后方延伸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吸入至空气过滤器221的新气体(外部空气)在由空气过滤器221除尘、净化之后经由供气管222而被涡轮增压器81的压缩机箱体83吸引。在涡轮增压器81的压缩机箱体83中压缩后的加压新气体经由中继管223、225以及中间冷却器224而向EGR装置75的EGR主体箱体供给。另一方面,来自废气岐管57的废气的一部分(EGR气体)在由EGR冷却器80冷却之后经由再循环废气管78而向EGR装置75的EGR主体箱体供给。
废气净化装置52在其长度方向一端侧(后侧)的箱体外周面设置有废气入口管161,并经由废气连通管84而将该废气入口管161与涡轮增压器81的涡轮箱体82的废气排出侧连通。废气净化装置52在其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前侧)的箱体外周面设置有废气出口管162,并将该废气出口管162与排气管227连结。在废气净化装置52中,废气入口管161朝向下方左侧开口,另一方面,废气出口管162朝向右侧上方开口。排气管227从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左侧朝向后方右侧以跨越发动机5上方的方式配置。另外,排气管227在废气净化装置52与下游侧中继管225之间的位置处被设置为与废气净化装置52以及下游侧中继管225大致平行。
在发动机5上方,将废气净化装置52和排气管227左右排列配置为与发动机5的输出轴平行。即,以废气净化装置52将发动机5上表面的左侧覆盖、且排气管227将柴油发动机5上表面的右侧覆盖的方式,对废气净化装置52以及排气管227进行排列配置。并且,在比排气管227靠右侧的位置设置有将中间冷却器224和进气连通管76连通的下游侧中继管225,由此防止基于高温的废气净化装置52的热对下游侧中继管225的影响。
与废气净化装置52的排气侧连接的排气管(第一排气管)227在柴油发动机5的后方右侧插入于尾管(第二排气管)229的废气取入口。尾管229在驾驶室7的前方右侧从下方朝向上方、且朝向废气排出侧延伸设置,并且具有在驾驶室7的下侧朝向柴油发动机5弯曲的J字形状。另外,排气管227在比向尾管229插入的部分靠上方的外周面具备伞状的上表面罩体228。该上表面罩体228以放射状固定于排气管227的外周面,由此将尾管229的废气取入口覆盖而防止尘埃、雨水向尾管229内浸入。
尾管229形成为:下方的弯曲部分从内侧向外侧而跨越机体框架15上方。另外,尾管229将设置于机体框架15内侧的废气取入口设置于上方,并将排气管227的废气排出口插入于该废气取入口。即,尾管229和排气管227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双重管构造,在使废气从排气管227向尾管229流入的同时,使外部空气从排气管227至尾管229之间的间隙流入,由此对在尾管229内流动的废气进行冷却。并且,尾管229形成为由隔热板230覆盖的结构。将由多孔板形成的发动机罩232配置于发动机盖6的左右下侧而将发动机室左右侧方覆盖。
变速箱体17具备:前部变速箱体112,其具有主变速输入轴28等;后部变速箱体113,其具有后车轴箱体19等;以及中间箱体114,其将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前侧与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后侧连结。借助左右的上下机体连结轴体115、116而将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与中间箱体114的左右侧面连结。即,利用2个上机体连结轴体115、和2个下机体连结轴体116而将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连结于中间箱体114的左右两侧面,并一体地连续设置机体框架15和变速箱体17,由此构成行驶机体2的后部。另外,将前部变速箱体112或者动力传递轴29等配置于左右的机体框架15之间,由此构成行驶机体2,以便保护前部变速箱体112等。
还具备:左右的前部支承台96,其对驾驶室7的前侧进行支承;以及左右的后部支承台97,其对驾驶室7的后部进行支承。利用螺栓将前部支承台96紧固连结于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机体外侧面中的前端部,借助防振橡胶体98而将驾驶室7的前侧底部能够防振地支承于前部支承台96的上表面侧。利用螺栓将后部支承台97紧固连结于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设置的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的上表面中的左右宽度中间部,借助防振橡胶体99而将驾驶室7的后侧底部能够防振地支承于后部支承台97的上表面侧。因此,行驶机体2借助多个防振橡胶体98、99而对驾驶室7进行防振支承。
另外,以隔着截面端面大致为四棱筒状的后车轴箱体19的方式,将后部支承台97配置于后车轴箱体19的上表面侧、且将阻振托架101配置于后车轴箱体19的下表面侧,并利用螺栓102将后部支承台97和阻振托架101紧固连结。将带有能够进行伸缩调节的螺旋扣的阻振杆体103的两端部连结于: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连杆23的中间部和阻振托架101,由此防止下连杆23的左右方向上的摇晃振动。
接下来,对包括发动机盖6的发动机室支架的结构进行说明。发动机盖6在前部下侧形成前格栅231而将发动机室前方覆盖。在发动机盖6的左右下侧配置有由多孔板形成的发动机罩232而将发动机室左右侧方覆盖。即,利用发动机盖6以及发动机罩232将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上方及左右覆盖。
发动机盖6在前表面中央位置具备前格栅231,发动机盖6上侧的顶壁部具备从前方朝向后方且朝斜上方倾斜的形状。前格栅231具备由中心的框体231a固定的左右一对防尘网231b。发动机盖6的顶壁部的后方下侧的空间扩大,在发动机盖6内部的发动机室中,能够使容纳废气净化装置52的空间形成为较大。另外,发动机盖6在左右侧面部各自的前方具有开口孔268,通过左右一对开口孔268而从发动机盖6的左右两侧取入冷却风。并且,发动机盖6在顶壁部前方也设置有左右一对网状的开口孔270,通过左右一对开口孔270还从发动机盖6的前侧上方取入冷却风。开口孔268、270由网状的防尘网覆盖。
构成左右一对的发动机框架(前部框架)14将其前端侧内侧面与框架连结部件12的左右外侧面连结。框架连结部件12由矩形的金属铸件构成,将柴油发动机5支承于利用该框架连结部件12架设的发动机框架14上。以将发动机框架14前端侧上方覆盖的方式,将框架底板233架设于左右的发动机框架14上缘以及前保险杠12上表面。将风扇护罩234安装于背面侧的散热器235,以位于发动机5的前表面侧的方式被立起设置于框架底板233上。风扇护罩234将冷却风扇59的外周侧包围、且将散热器235和冷却风扇59连通。
框架底板233的下表面借助前后配置的连结托架233a、233b而与左右的发动机框架14的侧面连结。另外,由前后分割为两部分的前方底板233x和后方底板233y构成框架底板233。连结托架233a的一端与左右一对发动机框架14的侧面连结,前方底板233x的下表面的左右边缘侧与连结托架233a的另一端前方连结,并且将前方底板233x前侧紧固连结于框架连结部件12。另外,后方底板233y将前方下表面的左右边缘侧与左右一对连结托架233a的另一端后方连结、且将前方下表面的左右边缘侧与左右一对连结托架233b的另一端连结。
框架底板233在其左右中心区域具备开口孔233z。开口孔233z设置于框架底板233的前方底板233x、且由网状的防尘网覆盖。即,发动机盖6以及框架底板233分别在比发动机5的冷却风扇59靠前方的位置处具有开口部231b、233a、268、270,通过冷却风扇59的驱动而从发动机盖6以及框架底板233各自的开口部231b、233a、268、270,将冷却风向发动机盖5内的发动机室取入。在冷却风扇59前方有限的结构中,相比从冷却风扇59通过的空气流量而言,能够增大开口面积。由此,能够抑制从冷却风扇59内通过的冷却空气的流速,从而能够将发动机室内的冷却空气控制为最佳。另外,通过也在框架底板233设置网状的开口部,能够防止尘埃向发动机室内侵入,并且能够在发动机5停止后使尘埃因自重而降落。
另外,将框架底板233的开口部233z配置于框架连结部件12上方的位置。由于将行驶机体2的框架连结部件12配置于框架底板233的开口部233z下方,因此,当外部空气通过开口部233z而向发动机室内流入时,能够利用框架连结部件12防止尘埃、泥土侵入。另外,利用成为金属铸件的框架连结部件12,将对发动机5进行支承的发动机框架14固定,由此能够强化发动机5的支承构造。
在散热器235的前表面侧,使矩形框状的框状架226立起设置于框架底板233的后方底板233y上。在对左右的发动机框架14进行架设桥接的框架连结部件12的上方位置,从前方按顺序配置有框状架226、散热器235以及风扇护罩234。框状架226形成为由散热器235将后表面覆盖,其前表面以及左右侧面由网孔状的板材覆盖。而且,在框状架226内,除了上述的中间冷却器224以外,还设置有机油冷却器、燃料冷却器等。在框状架226的前表面的上方位置配置有空气过滤器221。由此,由于从前格栅231吸引的冷却空气朝向前格栅231后方的框状架226流动,因此,对空气过滤器221进行冷却,并且对框状架226内的中间冷却器、机油冷却器、燃料冷却器进行冷却。另外,因来自前方的冷却空气能够到达:设置于框状架226后表面的散热器235,从而能够提高针对向柴油发动机5供给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
散热器235借助冷却水供给管201而使上方的冷却水排出口与恒温箱体70的冷却水取入口连通,并借助冷却水返回管202而使下方的冷却水取入口与冷却水泵71的冷却水排出口连通。散热器235内的冷却水经由冷却水供给管201以及恒温箱体70而向冷却水泵71供给。而且,通过冷却水泵71的驱动而将冷却水向在气缸体54以及气缸盖55形成的冷却水套(省略图示)供给,由此对发动机5进行冷却。有助于发动机5的冷却的冷却水经由冷却水返回管202而向散热器235返回。
另外,恒温器70以及冷却水泵71分别还与温水管203、204连接,由此使得有助于发动机5的冷却的冷却水(温水)在驾驶室7的空调机364中循环。由此,通过使温水在驾驶室7的空调机364内循环而从空调机364向驾驶室7内供给暖风,从而能够将驾驶室7内的温度调节为操作人员所需的温度。
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前端侧借助垫片297而与左右的发动机框架14后端侧连结,左右的机体框架15配置为对左右的发动机框架14进行夹持。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5利用支承用梁框架236而连结地板40的前方下侧。支承用梁框架236相对于机体框架15而言的连结面(外侧面)与垫片297相对于机体框架15而言的连结面(外侧面)为同一面。利用螺栓将该支承用梁框架236与左右的机体框架15分别紧固连结,对左右的机体框架15进行架设,并将发动机支承框架237搭载于其上表面。利用螺栓将发动机支承框架237的下端面与支承用梁框架236的上表面紧固连结,由此形成为将柴油发动机5的飞轮61与支承用梁框架236一起包围的形状。
柴油发动机5借助具有防振橡胶239的发动机脚体238而将设置于其左右侧面下侧的发动机脚安装部74与在左右一对发动机框架14中途部设置的发动机支承托架298连结。柴油发动机5借助具有防振橡胶241的发动机脚体(发动机支架)240而将在后表面的飞轮壳体60上部设置的发动机脚安装部60a与发动机支承框架237上表面连结。
在与左右一对发动机框架14的中途部外侧连结的发动机支承托架298上部,将防振橡胶239设置于下侧并利用螺栓对发动机脚体238进行紧固连结。通过左右一对发动机脚体238,以利用发动机框架14对柴油发动机5进行夹持的方式,对柴油发动机5前侧进行支承。借助支承用梁框架236、发动机支承框架237以及发动机脚体240而将柴油发动机5的后表面连结于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5的前端侧,并在机体框架15前端对柴油发动机5后侧进行支承。利用左右的前部防振橡胶239、和左右的后部防振橡胶241,将柴油发动机5支承于行驶机体2。
左右一对支柱框架242、243以从左右对发动机脚体240进行夹持的方式立起设置于发动机支承框架237上表面。将发动机盖6后方覆盖的发动机盖遮盖板(遮蔽板)244以使得其下缘从发动机脚体240上表面分离的方式与左右一对支柱框架242、243连结。在风扇护罩234以及发动机盖遮盖板244各自的上部,对梁框架248进行架设。利用一对梁框架248,对由行驶机体2稳定支承的风扇护罩234以及发动机盖遮盖板244进行架设并连结,因此这些部件能够形成为一体,从而整体构成牢固的发动机室框架体。
使搭载于发动机5上部的废气净化装置52位于发动机盖6后方内侧,并将隔热板250配置于发动机盖6与废气净化装置52之间。通过将隔热板250配置于废气净化装置52的上方,能够防止由废气净化装置52以及柴油发动机5排出的热对发动机盖6的加热。另外,在发动机盖6与隔热板250之间形成空间,由此能够使隔热板250下侧的发动机室内相对于外部大气隔热,从而使废气净化装置52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动作。
并且,在上述隔热板250的基础上,还具备:配置于发动机盖6背面侧、且至少从背面将废气净化装置52覆盖的发动机盖遮盖板244。利用发动机盖遮盖板244和隔热板250,一起对发动机盖6下的发动机室的热进行隔热,由此能够防止驾驶室7内因从发动机室排出的热而被加热。另外,通过在发动机盖遮盖板244与隔热板250之间设置有间隔,由此难以使热气困在发动机盖6下的发动机室内,从而能够抑制热对废气净化装置52本身、发动机盖6等产生伤害。
另外,在发动机盖6下方的隔热板250的左右两侧配置有能够伸缩的气体弹簧(发动机盖阻尼器)256、256。左右一对气体弹簧256、256各自的一端(后端)枢轴安装于发动机室框架体,气体弹簧256、256各自的另一端(前端)枢轴安装于发动机盖6上部内侧面。另外,通过气体弹簧256的支撑作用而将发动机盖6保持于开启位置。因此,通过使发动机盖6的前部向上方升起,以发动机盖遮盖板244的上端位置为轴支点而使发动机盖6进行开启动作而将其打开,从而能够利用气体弹簧256将发动机盖6保持为开启状态,因此能够执行柴油发动机5的维护保养作业等。
如图10~图12所示,拖拉机1的发动机盖6的截面形成为朝向下方的U字状。而且,使发动机盖6的左右角部以在主视时朝向左右外侧的斜下方倾斜的方式进行倒角而成的结构,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就座于操纵座席8的操作人员的前方视野、特别是从发动机盖6的左右朝向前方的视野。而且,使废气净化装置(DPF)52以及废气连通管84相对于发动机盖6的左侧内壁面对置,另一方面,使进气连通管76相对于发动机盖6的右侧内壁面对置。另外,将废气连通管84配置于与左侧发动机罩232对置的位置,另一方面,将进气连通管76配置于与右侧发动机罩232对置的位置。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将新气体向进气岐管56供给的且具有中空部的进气连通管76形成为:朝向上方且向气缸盖55侧倾斜的构造,并从进气岐管56向上方延伸设置。即,进气连通管76使处于上端侧的新气体取入口相对于处于下端侧的新气体排出口向靠近发动机5的输出轴53(发动机5中心位置)偏置。沿着发动机盖6的朝向上方而缩窄的形状,对进气连通管76进行配置,并且在发动机5上部与发动机盖6内表面之间能够将进气节流部件77配置为比进气连通管76还靠近发动机盖6的中心位置。因此,不仅能够较短地设置将中间冷却器224的新气体排出侧和进气节流部件77连通的下游侧中继管225,而且还能够将其紧凑地收纳于左右宽度朝向上方而缩窄的发动机盖6内。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设置有废气连通管84,其具备将来自废气岐管57的废气向废气净化装置52供给的中空部,该废气连通管84形成为朝向上方且向气缸盖55侧倾斜的构造,并连结于废气净化装置52的废气入口管161,由此对废气净化装置52进行支承。即,废气连通管84设置成:使上端侧的废气排出口相对于与处于下端侧的废气岐管57连结的下端侧的连结支承部84a而言,朝向发动机5的输出轴53(发动机5中心位置)偏置。另外,废气净化装置52使废气入口管161朝向下侧(入口凸缘体161a侧)且向发动机5外侧(发动机盖6内壁侧)倾斜。
沿着发动机盖6的朝向上方缩窄的形状,对废气净化装置52以及废气连通管84进行配置,并且在发动机5上部与发动机盖6内表面之间能够将废气净化装置52支承于靠近发动机5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左右宽度朝向上方缩窄的发动机盖6内紧凑地对废气净化装置52进行收纳。另外,能够将作为重物的废气净化装置52支承为靠近发动机5的重心,从而能够抑制:伴随着废气净化装置52的搭载所带来的发动机5的振动、噪声等增大。另外,能够减弱因将废气净化装置52组装于所述发动机5而对发动机盖6的形状所造成的影响,且不会使发动机盖6形状变得复杂化。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将在与发动机输出轴53的轴芯线交叉的端面配置的飞轮61覆盖的飞轮壳体60由宽度W1比高度H1小的形状构成。通过形成为减小飞轮壳体60的宽度的形状,能够使飞轮壳体60相对于左右宽度较小的行驶机体2而言不会发生干扰地对发动机5进行搭载。另外,在行驶机体2中,机体发动机框架15隔着垫片293而设置于发动机框架14外侧,因此左右机体发动机框架15之间的宽度相对于左右发动机框架14之间的宽度变大。另一方面,发动机5设置成:将飞轮壳体60配置于后方,并将与机体框架15连结的变速箱体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和飞轮61连结。因此,在发动机5中能够将左右宽度最大的飞轮壳体60充分配置于机体框架15之间,能够防止飞轮壳体60与不同振动系统的行驶机体2碰撞,因此能够防止发动机5的故障、破损。
飞轮壳体60具有:在对圆形的左右进行切割的同时使得基座状的发动机脚安装部60a突出到上部的外形,并借助后部的发动机脚体240而将上部的机发动机脚安装部60a与行驶机体2连结。不仅能够将飞轮壳体60搭载于宽度较小的行驶机体2,还构成能够与行驶机体2连结的基座状的发动机脚安装部60a。因此,利用具备高刚性的飞轮壳体60,与行驶机体2连结,能够对发动机5的支承构造的刚性进行补偿。
更详细而言,在对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5进行架设桥接的支承用梁框架236的上方设置有门形的发动机支承框架237,并以前后排列的方式对飞轮壳体60和发动机支承框架237进行配置。而且,借助防振橡胶239而将发动机脚体238的后方与发动机支承框架237上表面连结,另一方面,将其与发动机脚体238前方的飞轮壳体60上的机发动机脚安装部60a上表面连结。
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将发动机5的左侧面覆盖的多孔状的遮蔽板205被配置于废气净化装置(DPF)52下方。由于遮蔽板205构成为将废气岐管57、涡轮增压器81以及废气连通管84覆盖,因此,由遮蔽板205将发动机5的高热源部件覆盖。因此,能够将向DPF52供给的废气维持为高温,从而能够防止DPF52的再生能力的降低。另外,通过将遮蔽板205设为多孔状、且将其配置为与同样为多孔状的左侧发动机罩232对置,能够使由发动机5加热后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遮蔽板205以及发动机罩232而向外部排出,从而能够防止热滞留于温度较高的发动机5的左侧面侧。
利用螺栓将遮蔽板205紧固连结于废气连通管84的废气取入口侧(与涡轮增压器81的涡轮箱体82之间的连结部侧),并且借助遮蔽板固定托架207而将该遮蔽板205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后方部件连结部182d连结,从而由发动机5对该遮蔽板205进行支承。另外,遮蔽板固定托架207还与将中间冷却器224的新气体取入口和涡轮增压器81的压缩机箱体83连通起来的上游侧中继管223连结,上游侧中继管223也由发动机5的出口侧第二托架182支承。
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在废气岐管57下方设置有与发动机5的一侧连结的隔热部件206,在隔热部件206下方配置有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69。与气缸体54的左侧面连结的隔热部件206在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69与EGR冷却器80之间的位置朝向发动机罩232而被立起设置。因此,由隔热部件206将作为电气设备的启动用启动器69的上方覆盖,由此能够减弱:从变为高温的废气岐管57等释放出来的热对启动用启动器69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作为电气设备的启动用启动器69的故障。
如图15~图17所示,对来自油盘62的润滑油进行过滤的机油过滤器63借助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支承托架)88而被配置于气缸体54的右侧面下侧,其中该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具备供润滑油通过的中空部。在气缸体54内的靠近右侧面的部位,将油泵(省略图示)配置于前侧(冷却风扇59侧),并从油泵(省略图示)朝向后方设置油路(省略图示)。使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的一侧面(左侧面)连结于:与在气缸体54设置的上述油路之间的连结口(机油过滤器安装位置),将机油过滤器63安装于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的另一侧面(右侧面)上侧。
在机油过滤器63向气缸体54安装时,将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设置其间。因此,机油过滤器63配置为比气缸体54本来的安装位置靠上侧,即使在将发动机5搭载于左右宽度较小的行驶机体2的情况下,也不会与行驶机体2发生干扰。即,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利用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将机油过滤器63配置为比发动机框架14靠上侧。因此,容易接触到机油过滤器63,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机油过滤器63进行更换。
将与设置于气缸体54的连结口(机油过滤器安装位置)连结的发动机侧连结部设置于: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的一侧面(左侧面)。另外,在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的另一侧面(左侧面),对与机油过滤器63连结的过滤器连结部88a、和将润滑油向外部部件排出的润滑油排出口88b进行上下配置。
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在其内部具备油路(省略图示),从气缸体54内的油路(省略图示)接受利用油泵(省略图示)从油盘62吸引的润滑油,并将其向机油过滤器63供给。另外,使利用机油过滤器63进行过滤后的润滑油向气缸体54回流,并向发动机5的各润滑部供给。此时,利用机油过滤器63进行过滤后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润滑油排出口88b经由润滑油供给管89而向外部部件供给。从机油过滤器63朝向外部部件的润滑油流路的一部分由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内的油路构成,因此,在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能够使多种机能实现共用化,从而能够削减发动机装置的构成部件的件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涡轮增压器81的润滑油取入口经由润滑油供给管89而与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的润滑油排出口88b连结。涡轮增压器81设置有:用于将润滑油向浮动金属(floating metal)式轴承供给的油路。与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的润滑油排出口88b连通的润滑油供给管89是沿着气缸体54的右侧面、气缸盖55的后表面以及左侧面来配置的,并与设置于涡轮增压器81的所述油路(用于将润滑油向浮动金属式轴承供给的油路)连接。
如图18所示,发动机5在废气净化装置52的废气出口侧下方配置有恒温箱体70,并在恒温箱体70下侧、且在冷却风扇59与气缸盖55之间配置有冷却水泵71。使冷却水泵71上部的恒温箱体70的冷却水入口(冷却水取入口)朝向气缸盖55的右侧。相对于行驶机体2能够将冷却风扇59配置于上侧,并且通过将冷却风扇59和冷却水泵71配置为同轴而能够紧凑且集中地对发动机部件进行配置,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5的小型化。因此,如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那样,即便是发动机室形状受到限定的走行车辆也能够搭载。
在恒温箱体70上方向右侧弯曲的冷却水入口,经由冷却水供给管201而与散热器235上方的冷却水排出口(冷却水排出口)连通,其中该散热器235借助风扇护罩234而被配置于发动机5前方。另外,冷却水泵71的冷却水排出口形成为从冷却水泵71主体向右侧突出的形状,并经由冷却水返回管202而与散热器235下方的冷却水取入口连通。由于将与散热器235连接的冷却水供给管201以及冷却水返回管202集中配置于发动机5右侧,因此,不仅能够抑制从发动机5排出的热对冷却水的影响,而且还能够提高组装分解作业性。
如图18~图22所示,使温水(冷却水)在空调机364循环的温水管203、204分别与恒温器70以及冷却水泵71连接。温水管203、204在废气净化装置52的右侧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与驾驶室7内的空调机364连接。即,在恒温器70以及冷却水泵71的右侧连接的温水管203、204分别以上下重叠的方式集中向后方延伸设置。另外,温水管203、204配置为: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弯曲部(中途部)181c上方通过。而且,温水管203、204经由温水管固定托架208而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弯曲部181c的中途部件连结部181d连结,且由发动机5支承。
DPF52具备对在气体净化壳体168内流动的废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186、187。温度传感器186、187例如为热敏式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插入于气体净化壳体168内、且将测定信号输出的配线连接器190、191。温度传感器186、187各自的配线连接器190、191固定于温水管固定托架208。温水管托架208构成为以L字状弯曲的板状,并以相对于DPF52平行的方式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弯曲部181c立起设置。
将温水管203、204固定于温水管固定托架208的左侧面(DPF52侧),另一方面,将配线连接器190、191固定于温水管固定托架208的右侧面(DPF52的相反侧)。将对发动机5进行辅助冷却之后的冷却水(温水)向空调机364等外部装置供给的温水管203、204被设置于DPF52侧,从而能够防止向外部装置供给的冷却水温度的降低。通过立起设置于温水管固定托架208的外侧面而能够获得针对从DPF52排出的热进行隔热的隔热效果。由于能够隔着温水管固定托架208而将作为电气元件的配线连接器190、191配置于DPF52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减弱从发动机5以及DPF52分别排出的热所带来的影响,在能够防止由加热引起的故障的同时,还能够抑制输出信号的噪声叠加。
如图15、图21以及图22所示,为了利用压差传感器192对隔着油烟过滤器164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废气的压力差进行检测,DPF52将传感器配管188、189连结于气体净化壳体168的油烟过滤器164的前后位置。构成为:基于由压差传感器192检测出的压力差,对油烟过滤器164的微粒状物质的堆积量进行换算,从而能够掌握DPF52内的堵塞状态。在发动机5前方配置、且将冷却风扇59包围的风扇护罩234,设置有供压差传感器192安装的传感器托架209。
传感器托架209从风扇护罩234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设置,配置在:比与传感器配管188、189连结的传感器凸台体175靠上侧、且处于DPF52右侧的位置。压差传感器192固定于传感器托架209上表面,分别从传感器托架209下侧将传感器配管188、18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传感器托架209的压差传感器192配置于比DPF52还高的位置。
由于将对DPF52内的内部环境进行测定的传感器192固定于风扇护罩234上方,因此能够沿着发动机室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方向而将传感器192配置于上游侧。因此,能够减弱从发动机5以及DPF52分别排出的热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因加热而引起的传感器192的故障。因此,能够正常地掌握DPF52的内部环境而将发动机5控制为最佳。
将DPF52的废气出口管162设置于冷却风扇59侧,并将对设置于DPF52内的净化过滤器164前后的压力差进行测定的压力传感器63固定于风扇护罩234上方。在沿着发动机5的输出轴53的方向上,对DPF52进行设置,从而能够将对设置于其废气出口侧的净化过滤器164前后的压力进行测定的压力传感器63配置于处于废气出口附近的风扇护罩234上方。因此,能够缩短在压力传感器63与DPF52之间设置的压力测定用配管188、189,因此能够降低压力传感器234的测定误差。
如图19~图22所示,将排气管227连结于:在DPF52外周面的前方右侧朝向上方设置的废气出口管162。排气管227配置为:沿着废气流动方向朝后方弯曲、且与DPF52平行。另外,排气管227以使得废气排出口朝向下方的方式在废气流动的下游侧朝向下侧弯曲。该排气管227的废气排出口插入于在驾驶室7固定的尾管229的废气取入口。另外,在排气管227的中途部外周具备固定用连结部件210a。排气管227经由排气管固定托架210而将固定用连结部件210a与固定托架178的托架连结部178b连结起来,从而被支承于发动机5。
拖拉机1具备:排气管(第一排气管)227,其与DPF52的废气出口管162连结、且被固定于发动机5;以及尾管(第二排气管)229,其设置于排气管227的下游侧、且被固定于行驶机体2。使尾管229的内径比排气管227的外径粗,且将排气管227的废气出口侧插入于尾管229的废气入口而进行连通。将排气管227以及尾管229分别连结固定于:成为不同振动系统的发动机5和行驶机体2、以及驾驶室7,因此能够防止排气管227以及尾管229的损伤。另外,通过形成为排气管227插入于尾管229的废气入口的结构,能够将外部空气和来自排气管227的废气一起向尾管229导入,从而能够对向外部排出的废气进行冷却。
另外,在操纵座席8前方对构成为U字形状的尾管229进行固定。即,尾管229经由固定托架229a而连结固定于:驾驶室7的驾驶室框架300的前方下侧。此外,驾驶室7是由设置于行驶机体的前部支承台96以及后部支承台97来对驾驶室框架300下方的四角进行固定支承的。另外,在驾驶室7的右侧方下侧具备供给电源电力的蓄电池272。
将排水用的排泄孔229b设置于尾管229的下侧,并且使得从后方将排泄孔229b的下侧覆盖的风向板229c与尾管229下侧连结。利用风向板229c将排泄孔229b覆盖,由此能够向未被风向板229b覆盖的前方(从驾驶室7分离的方向)进行排水。另外,排泄孔229b设置为比蓄电池272靠近内侧(左侧),利用风向板229将排泄孔229b的左右以及后方(前方以外的3个方向)覆盖。因此,当将尾管229内的高温的水向外部排出时,能够防止热对设置于尾管229附近的线束、蓄电池272等的耐热性或者耐水性较低的部件的伤害、因被水润湿而导致的故障等。
另外,以使得来自发动机5的废气在废气净化装置(DPF)52内沿着发动机5的输出轴流动的方式,将DPF52的废气出口管162以及废气入口管161分别分配配置于前后。将排气管(第一排气管)227的废气入口与配置于DPF52的前侧的废气出口管162连结。而且,朝向后方,在发动机5上方对排气管(第一排气管)227和DPF52进行并列设置,并且利用隔热板250,将DPF52以及排气管(第一排气管)227覆盖。利用隔热板250将DPF52以及排气管(第一排气管)227覆盖,由此能够防止从发动机室排出的热对将发动机室覆盖的发动机盖6的加热。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具备:对朝向驾驶室7的空调机364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空调用压缩机211。空调用压缩机211是:从发动机5的输出轴53的前端侧经由压缩机用V型带72c而被传递动力的,并通过发动机5被驱动。空调用压缩机211是在发动机5的前方右侧而被配置于比冷却水泵71高的位置。空调用压缩机211载置于:一端与延长托架64a连接的压缩机固定托架212上,其中该延长托架64a连接于燃料供给泵64前方。
压缩机固定托架212具备弯曲成L字状的形状,在其上表面固定配置有空调用压缩机211。压缩机固定托架212使其下侧一端连结于延长托架64a、且使其上侧另一端连结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基端部181a的基端侧部件连结部181b,从而被支承于发动机5。另外,在发动机5前方左侧配置有对压缩机用V型带72c进行拉伸架设的带轮213。供压缩机用V型带72c卷绕的带轮213在位置调整托架214的前缘处以能够调整位置的方式被固定,其中该位置调整托架214与恒温箱体71连结且伸出到发动机5前方。
参照图23~图31对搭载于上述作业车辆的共轨式的柴油发动机5的概要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沿着输出轴53的两侧部(隔着输出轴53的两侧部)称为左右,将冷却风扇59配置侧称为前侧,将飞轮61配置侧称为后侧,将废气岐管57配置侧称为左侧,并将进气岐管56配置侧称为右侧,为了便于说明,将这些方向作为柴油发动机5的四个方向以及上下的位置关系的基准。
如图23~图29所示,作为搭载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原动机的柴油发动机5具备连续再生式的废气净化装置(DPF)52。利用废气净化装置52,将从柴油发动机5排出的废气中的微粒状物质(PM)除去,并且使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减少。
柴油发动机5具备:内置有输出轴53(曲轴)和活塞(省略图示)的气缸体54。在气缸体54上搭载有气缸盖55。将进气岐管56配置于气缸盖55的右侧面。将废气岐管57配置于气缸盖55的左侧面。即,在柴油发动机5中,在沿着输出轴53的两侧面分配配置有进气岐管56和废气岐管57。将盖罩58配置于气缸盖55的上表面。在柴油发动机5中,在与输出轴53交叉的一侧面,具体而言,在气缸体54的前表面设置有冷却风扇59。从输出轴53的前端侧借助冷却风扇用V型带72a而向冷却风扇59传递旋转动力。
将飞轮壳体60设置于气缸体54的后表面。将飞轮61配置于飞轮壳体60内。将飞轮61轴支承于输出轴53的后端侧。构成为:在作业车辆的动作部借助输出轴53而将柴油发动机5的动力取出。另外,将油盘62配置于气缸体54的下表面。油盘62内的润滑油借助在气缸体54的右侧面配置的机油过滤器63而向柴油发动机5的各润滑部供给。另外,机油过滤器63借助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88而安装于气缸体54的右侧面。
在气缸体54的右侧面中的机油过滤器63的上方(进气岐管56的下方),安装有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泵64。将带电磁开闭控制型的燃料喷射阀的与4个气缸相应的喷射器65设置于柴油发动机5。借助燃料供给泵64、圆筒状的共轨66以及燃料过滤器67而将搭载于作业车辆的燃料箱11(参照图1~图3)与各喷射器65连接。在气缸体54的右侧面、即在由共轨66和机油过滤器63上下夹持的位置配置有油冷却器68。
借助燃料过滤器67,从燃料供给泵64向共轨66压送燃料箱11的燃料,由此使得高压的燃料蓄积于共轨66。通过分别对各喷射器65的燃料喷射阀进行开闭控制而将共轨66内的高压的燃料从各喷射器65向柴油发动机5的各气缸喷射。此外,在飞轮壳体60设置有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69。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69的小齿轮与飞轮61的环形齿轮啮合。当使柴油发动机5启动时,利用启动器69的旋转力使飞轮61的环形齿轮旋转,从而使得输出轴53开始旋转(执行所谓的曲轴启动)。
在气缸盖55的前表面侧(冷却风扇59侧),冷却水润滑用的冷却水泵71与冷却风扇59的风扇轴配置为同轴状。冷却水泵71构成为:通过发动机输出轴53的旋转而与冷却风扇59一起进行驱动。搭载于作业车辆的散热器235(参照图4以及图13)内的冷却水经由在冷却水泵71的上部设置的恒温箱体70而向冷却水泵71供给。而且,通过冷却水泵71的驱动而将冷却水向在气缸盖55以及气缸体56形成的冷却水套(省略图示)供给,由此对柴油发动机5进行冷却。对柴油发动机5进行辅助冷却后的冷却水返回至散热器235。另外,在位置关系方面,冷却水泵71与冷却风扇59对置,从而使得来自冷却风扇59的冷却风与冷却水泵71接触。
在柴油发动机5的左侧,具体而言,在冷却水泵71的左侧设置有作为利用柴油发动机5的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的交流发电机73。从输出轴3的前端侧并借助冷却风扇用V型带72a而向冷却风扇59和冷却水泵71传递旋转动力。另外,从输出轴53的前端侧并借助交流发电机用V型带72b而向交流发电机73传递旋转动力。通过冷却水泵71的驱动而将搭载于作业车辆的散热器235(参照图4以及图26)内的冷却水向气缸体54以及气缸盖55供给,由此对柴油发动机5进行冷却。
在气缸体54的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有发动机脚安装部74。能够利用螺栓将具有防振橡胶的前部发动机脚体(发动机支架)238(参照图1以及图2)分别紧固连结于各机发动机脚安装部74。在实施方式中,以使作业车辆的左右一对发动机框架14(参照图1~图3)对气缸体54进行夹持的方式,借助发动机脚体238并利用螺栓,将气缸体54侧的机发动机脚安装部74紧固连结于各发动机框架14。由此,作业车辆的两个发动机框架14对柴油发动机5前侧进行支承。
将供给新气体(外部空气)的进气连通管76与进气岐管56的右侧面入口部连结,将进气节流部件77设置于进气连通管76的进气入口侧(上游侧)。另外,借助EGR阀部件79而将供给柴油发动机5的废气的一部分(EGR气体)的再循环废气管78连结于进气岐管56的上表面入口部。而且,使进气岐管56与进气连通管76的进气出口侧(下游侧)以及EGR阀部件79的连结部分(后方部分)构成为EGR装置(废气再循环装置)75的主体箱体。即,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构成EGR主体箱体。
EGR装置(废气再循环装置)75主要位于柴油发动机5的右侧,具体而言,位于气缸盖55的右侧,使柴油发动机5的废气的一部分(EGR气体)和新气体混合而供给至进气岐管56。EGR装置(废气再循环装置)75具备:EGR主体箱体,其由进气岐管56的一部分构成;进气连通管76,其与进气岐管56连通;进气节流部件77,其设置于进气连通管76;再循环废气管78,其借助EGR冷却器80而与废气岐管57连接;以及EGR阀部件79,其使进气岐管56与再循环废气管78连通。
借助进气连通管76而将进气节流部件77连结于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另外,再循环废气管78的出口侧也借助EGR阀部件79而与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连接。再循环废气管78的入口侧借助EGR冷却器80而与废气岐管57连接。通过对处于EGR阀部件79内的EGR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而调节EGR气体向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的供给量。
在上述结构中,借助进气连通管76以及进气节流部件77而将新气体向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供给,另一方面,将EGR气体从废气岐管57向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供给。来自外部的新气体和来自废气岐管57的EGR气体在进气岐管56的进气取入侧混合。使从柴油发动机5向废气岐管57排出的废气的一部分从进气岐管56向柴油发动机5回流,由此使得高负荷运转时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并使得来自柴油发动机5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降低。
在气缸盖5的左侧且在废气岐管57的上方配置有涡轮增压器81。涡轮增压器81具备:内置有涡轮的涡轮箱体82、以及内置有叶轮的压缩机箱体83。将涡轮箱体81的废气取入侧连结于废气岐管57的出口部。涡轮箱体81的废气排出侧借助废气连通管84而与废气净化装置52的废气取入侧连结。即,从柴油发动机5的各气缸向废气岐管7排出的废气借助涡轮增压器81以及废气净化装置52等而向外部排放。
压缩机箱体83的进气取入侧借助供气管222(参照图4以及图13)而与空气过滤器221(参照图4以及图13)的进气排出侧连接。压缩机箱体83的进气排出侧借助上游侧中继管223(参照图4以及图13)而与中间冷却器224(参照图4以及图13)的进气取入侧连接。另外,中间冷却器224(参照图4以及图15)的进气排出侧借助下游侧中继管225(参照图4以及图15)而与进气节流部件77连接。即,利用空气过滤器221进行除尘后的新气体(外部空气)在从压缩机箱体83经由中间冷却器224向EGR装置75输送之后向柴油发动机5的各气缸供给。
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表面侧中的废气岐管57以及涡轮增压器81的上方、即气缸盖55的左侧的废气岐管57以及涡轮增压器81的上方,配置有废气净化装置52。在该情况下,将废气净化装置52的姿势设定为:使得废气净化装置52的长度方向与柴油发动机5的输出轴53平行地延伸。
接下来,参照此前的图和图30~图37对废气净化装置(DPF)52的构造进行说明。DPF52用于捕集废气中的微粒状物质(PM)等。使DPF52构成为:与柴油发动机5的输出轴(曲轴)53平行、且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近似圆筒形状。将DPF52配置于柴油发动机5的气缸盖55上方。在DPF52的两侧(废气移动方向一端侧和其另一端侧),且在柴油发动机5的前后分配设置有:废气入口管161(废气取入侧)和废气出口管162(废气排出侧)。
DPF52具有:使得例如铂金等柴油氧化催化剂163和蜂巢构造的油烟过滤器164串联排列且将它们收纳于内部的构造。在上述结构中,将通过柴油氧化催化剂163的氧化作用而生成的二氧化氮(NO2)取入至油烟过滤器164内。柴油发动机5的废气中所含有的微粒状物质被油烟过滤器164捕集、且被二氧化氮(NO2)连续地氧化而除去。因此,在除去柴油发动机5的废气中的粒状物质(PM)的基础上,还会降低发动机1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的含量。柴油氧化催化剂163以及油烟过滤器164相当于在净化壳体38收纳的气体净化过滤器。
DPF52具备:上游侧箱体(第一箱体)165,其在外周面具备废气入口管161;中间箱体(第二箱体)166,其与废气入口侧箱体165连结;以及下游侧箱体(第3箱体)167,废气出口管162从外周面插入于该下游侧箱体167。以串联排列的方式将上游侧箱体165和中间箱体166连结而构成耐热金属材料制的气体净化壳体168。经由圆筒的内侧箱体(省略图示)而将油氧化催化剂163和油烟过滤器164收纳于该气体净化壳体168。另外,下游侧箱体168通过在内部装配开设有多个消音孔的内侧箱体(省略图示),并且将陶瓷纤维制的消音材料填充于其与内侧箱体之间,从而来构成消音器。
上游侧箱体165由圆筒形状构成,该圆筒形状的处于废气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一方的端部由上游侧盖体169覆盖,并且使得处于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的另一方的端部开口,且使得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开口。中间箱体166由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状构成。下游侧箱体167由圆筒形状构成,该圆筒形状的处于废气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一方的端部开口,并且处于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的另一方的端部由下游侧盖体174覆盖,且使得废气移动方向上游侧开口。另外,借助排气管227(参照图4以及图21)而将尾管229(参照图4以及图21)连结于在下游侧箱体167的外周面设置的废气出口管162,由此从废气出口管162并经由排气管227以及尾管229而将废气向外部排出。
利用一对厚板状的夹持凸缘170、171,从废气移动方向的两侧对上游侧箱体165和中间箱体166的连结部分进行夹持连结。即,利用夹持凸缘170、171对在上游侧箱体165的下游侧开口缘设置的接合凸缘、和在中间箱体166的上游侧开口缘设置的接合凸缘进行夹持,并将上游侧箱体165的下游侧和中间箱体166的上游侧连结,由此构成气体净化壳体168。此时,利用螺栓对中央夹持凸缘170、171进行紧固连结,由此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将上游侧箱体165和中间箱体166连结。
利用一对厚板状的夹持凸缘172、173,从废气移动方向的两侧对中间箱体166和下游侧箱体167的连结部分进行夹持连结。即,利用夹持凸缘172、173,对在中间箱体166的下游侧开口缘设置的接合凸缘、和在下游侧箱体167的上游侧开口缘设置的接合凸缘进行夹持,并将中间箱体166的下游侧和下游侧箱体167的上游侧连结,由此构成气体净化壳体168。此时,利用螺栓对出口侧夹持凸缘172、173进行紧固连结,由此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将中间箱体166和流侧箱体167连结。
将废气入口管161设置于上游侧箱体165的废气取入侧(废气入口侧)的外周部,废气入口管161的废气取入侧经由作为废气中继路的废气连通管84而与涡轮箱体82的废气排出侧连通。废气连通管84在侧视时大致构成为L字形状,在前方具备废气取入侧,其与涡轮箱体82的废气排出侧连结,另一方面,废气连通管84在上方具备废气排出侧,其与DPF52的废气入口管161连结。另外,废气连通管84具备从外周面侧向下侧延伸设置的连结支承部84a,连结支承部82a的下端与废气岐管57的左侧面连结。即,废气连通管84借助螺栓分别紧固连接于废气岐管57以及涡轮增压器81,从而被固定于柴油发动机5。
在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外周面具备:与温度传感器186、187(参照图21以及图22)以及传感器配管188、189(参照图15)连结的传感器凸台体17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箱体165,对氧化催化剂163和油烟过滤器164的上游侧部分进行收纳,另一方面,在中间箱体165,对油烟过滤器164的下游侧部分进行收纳。在上游侧箱体165的外周面,且在比氧化催化剂163靠废气移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与上游侧温度传感器186连结的传感器凸台体175,在处于氧化催化剂163与油烟过滤器164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与下游侧温度传感器187以及上游侧传感器配管188连结的传感器凸台体175。另外,在中间箱体166的外周面,且在比油烟过滤器164靠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与下游侧传感器配管189连结的传感器凸台体175。
接下来,参照图30~图37,对废气净化装置52组装于柴油发动机5的构造进行说明。在柴油发动机5具备:作为对废气净化装置52(气体净化壳体168)进行支承固定的壳体支承体的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形成为:在与柴油发动机5的输出轴53交叉的方向上宽度较大。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直接或者借助进气岐管56、废气岐管57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柴油发动机5的气缸盖55连结。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在气缸盖55中分别立起设置于与输出轴53交叉的前表面侧以及后表面侧。入口侧托架体176位于气缸盖55的后表面侧,并对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废气取入侧进行支承。出口侧托架体177位于气缸盖55的前表面侧,并对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废气排出侧进行支承。
入口侧托架体176位于气缸盖55的后表面侧(飞轮壳体60的上方)。入口侧托架体176利用螺栓将固定托架(第一托架)178的下端侧紧固连结于气缸盖5的后表面。利用螺栓将中继托架179紧固连结于固定托架178的上端侧。利用螺栓将延长托架(第3托架)180的基端侧紧固连接于中继托架(第二托架)179的中途部,借助螺栓以及螺母而将延长托架180的前端侧紧固连结于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入口侧盖体(上游侧盖体)169。
出口侧托架体177位于气缸盖55的前表面侧(冷却风扇59侧)。实施方式的出口侧托架体177分离构成为:出口侧第一托架(第4托架)181和出口侧第二托架(第5托架)182。而且,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由从气缸盖55右侧向上方延伸设置、且在气缸盖55上方向左侧弯曲的近似L字状的部件构成。另一方面,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由从气缸盖55左侧向上方延伸设置、且在气缸盖55上方向右侧弯曲的近似L字状的部件构成。因此,出口侧托架体177在气缸盖55的前表面侧呈近似门形的形状,并以跨越气缸盖55上方的方式固定于恒温箱体70的后方位置。
利用螺栓将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下端面(基端侧)紧固连接于进气岐管56的上表面侧,并利用螺栓将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上端左侧面(前端侧)紧固连接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上端侧右侧面(前端侧)。利用螺栓将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下端侧右侧面(基端侧)紧固连接于气缸盖55的左侧面前部。将对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外周面进行支承的上端曲面(U型受压面)182a设置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上端侧(前端侧),并利用螺栓将上端曲面(U型受压面)182a紧固连结于:在该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夹持凸缘(出口狭持凸缘)172的下部侧形成的托架紧固连结部172a。
根据上述说明明确可知,实施方式的废气净化装置52在柴油发动机4的上方,借助作为壳体支承体的废气连通管84、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发动机1的气缸盖55、进气岐管56以及废气岐管57连结。另外,将处于废气移动方向上游侧(废气取入侧)的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废气连通管84向气缸盖55和废气岐管57分配,且将处于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废气排出侧)的出口侧托架体177(出口侧第一托架181以及出口侧第二托架182)向气缸盖55和进气岐管56分配,由此对废气净化装置52进行四点支承。
因此,作为发动机5的构成部件之一而能够以高刚性对废气净化装置52进行支承,能够防止由振动等引起的废气净化装置52的损伤。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下端侧与气缸盖55紧固连结,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设定废气净化装置52相对于发动机5的安装基准位置。因此,即便是与作为后处理装置的消音器等相比而重量较重的废气净化装置52,也能够适当地将其搭载于规定的位置。
如图32、图34以及图36所示,固定托架178构成为:在与DPF1的废气移动方向(柴油发动机5的输出轴53)交叉的方向上的宽度较大的板状体,利用螺栓将比再循环废气管78靠下侧的部分紧固连接于气缸盖55。即,与EGR冷却器80连接的再循环废气管78绕过固定托架178后方而与进气节流部件77连结。另外,固定托架178具备前方部件连结部(第一部件连结部)178a,该前方部件连结部(第一部件连结部)178a在比再循环废气管78靠上方的部分具备螺栓孔,利用螺栓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将悬吊金属件86紧固连接于该悬吊金属件连结部178a。
并且,固定托架178在上端部分的上表面具备具有螺栓孔的托架连结部178b,并利用螺栓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将中继托架179紧固连结于该托架连结部178b。另外,固定托架178在上端部分的右侧面具备具有螺栓孔的侧方部件连结部(第二部件连结部)178c,利用螺栓将例如用于对排气管227(参照图20以及图21)等外部部件进行固定的部件固定用托架(排气管固定托架)210(参照图20以及图21)紧固连结于该侧方部件连结部178c。
如图32、图34以及图36所示,使中继托架179的下端部分的底面与固定托架178的上端部分上表面的托架连结部178b抵接,且该中继托架179利用螺栓被紧固连接于固定托架178。中继托架179具有如下结构:在从固定于固定托架178的托架连结部178b的下端部分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基体板179a,对相对于该板179a而在后方立起设置的连结用板179b进行焊接。而且,在中继托架179的所述连结用板179b开设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前后位置调节用螺栓孔。而且,将从右侧以松动嵌合状贯通于该位置调节用螺栓孔的安装螺栓螺合安装于延长托架180的右侧面,并将中继托架179连结固定于延长托架180。延长托架180具有:使得与中继托架179之间的连结部分自气体净化壳体168与上游侧盖体169之间的固定安装部分起朝向后方被立起设置的结构。
与安装螺栓在中继托架179的前后位置调节用螺栓孔内进行前后移动的尺寸相应地,能够调节:固定于固定托架178的中继托架179被安装于延长托架180上且在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其中该延长托架180固定于气体净化壳体168。因此,通过利用中继托架179的前后位置调节用螺栓孔,对安装螺栓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相对于固定于气缸盖55的固定托架178而对DPF52的前后方向(废气移动方向)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
另外,在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入口侧,如上所述,利用螺栓将与废气入口管161连通的废气连通管84的连结支承部84a的下端侧紧固连接于废气岐管57。即,废气连通管84与入口侧托架体176一起构成为对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入口侧进行支承的壳体支承体。因此,DPF52的废气入口侧通过入口侧托架体176和废气连通管84被以高刚性地支承,其中该入口侧托架体176分别与气缸盖55后面以及入口侧盖体169连结,该废气连通管84分别与废气岐管57左侧面以及废气入口管161连结。
并且,如图30、图32、图34以及图36所示,将埋头螺栓85设置于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在废气入口管161的入口凸缘体161a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前后位置调节用螺栓孔。使埋头螺栓85从下方以松动嵌合状将废气入口管161的入口凸缘体161a贯通,使螺母85a螺合装配于埋头螺栓85的上端侧,并将废气入口管16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连结于壳体支承体85。与埋头螺栓85在入口凸缘体161a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螺栓孔内前后移动的尺寸相应地,能够调节:DPF52相对于废气连通管84而言的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即,通过使埋头螺栓85和安装螺栓相对于中继托架179以及的入口凸缘体161a各自的前后位置调节用螺栓孔进行前后移动,能够调节:气体净化壳体168后部相对于废气连通管84和入口侧托架体176而言的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因此,能够相对于柴油发动机5而简单地确定DPF52的组装位置,并且能够提高固定于柴油发动机5的DPF52的组装精度。另外,能够防止变形力因为废气连通管84、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的连结位置误差等而作用于气体净化壳体168。即,即便是将DPF52设置于柴油发动机5上部的容易进行摇晃振动的位置的构造,也能够容易地减弱DPF52的机械振动等。
废气连通管84被设置成:使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废气排出侧(废气出口侧),相对于铅直方向(上下方向)向右侧(气缸盖55侧)倾斜,其中所述向上方延伸设置是相对于与废气岐管57紧固连结的连结支承部84a而言的。即,在对废气连通管84进行后视观察时,使得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以连结支承部84a与废气岐管57之间的连结部分的正上方起为基准而位于右侧位置。而且,废气连通管84还被设置成:使得朝上安装面84b形成为以右缘处于下侧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面,并使埋头螺栓85的上端向右侧倾斜。因此,当将废气入口管161的入口凸缘体161a安装于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时,使DPF52相对于废气连通管84从右侧上方向左侧下方下降。
此时,使螺合安装于固定托架178的安装螺栓与中继托架179松动嵌合,由此能够使废气入口管161的入口凸缘体的螺栓孔与倾斜的废气连通管84的埋头螺栓85嵌合。另外,如图36所示,将固定托架178上表面的托架连结部178b的宽度Dx设为比中继托架179的下端的宽度Dy大。即,当为了将废气入口管161连结于废气连通管84而将DPF52以朝斜下方下降的方式载置于柴油发动机5时,能够利用固定托架178上表面的托架连结部178b而可靠地对中继托架179下端整个面进行支承。
如图33、图35以及图37所示,为了将螺合安装于在进气岐管56上表面设置的螺栓孔的安装螺栓插入而在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基端部181a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多个贯通孔。在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基端部181a,例如具备:将部件固定用托架(压缩机固定托架)212(参照图16以及图22)固定的基端侧部件连结部(第3部件连结部)181b,其中该部件固定用托架(压缩机固定托架)212用于将空调用压缩机211(参照图16以及图22)等的外部部件固定。在基端侧部件连结部181b设置有:供所述安装螺栓插入的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供将部件固定用托架212紧固连结的安装螺栓螺合安装的螺栓孔。即,利用安装螺栓将部件固定用托架212紧固连结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与此同时,利用经由基端侧部件连结部181b的贯通孔而螺合安装的安装螺栓,将该部件固定用托架212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一起紧固连结于进气岐管56。
在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弯曲部(中途部)181c上表面,例如具备将部件固定用托架(温水管固定托架)208(参照图18、图21、以及图22)固定的中途部件连结部(第4部件连结部)181d,其中该部件固定用托架208用于将空调用温水管203、204(参照图18、图21、以及图22)等外部部件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平坦的脚踩踏板设置于出口侧第一托架181的弯曲部181c,在该脚踩踏板上表面,为了对将部件固定用托架208紧固连结的安装螺栓进行螺合安装而具备具有螺栓孔的中途部件连结部181d。
如图33、图35以及图37所示,在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基端部182b,为了将螺合安装于在进气岐管56的左侧面设置的螺栓孔的安装螺栓插入而设置有左右贯通的多个贯通孔。在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弯曲部(中途部)182c具备后方部件连结部(第5部件连结部)182d,其中该后方部件连结部(第5部件连结部)182d在后表面侧具备螺栓孔,利用螺栓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将悬吊金属件87紧固连接于该后方部件连结部182d。此外,在将柴油发动机5搭载于作业车辆之后,将悬吊金属件87拆下,由此利用螺栓而将例如用于对后述的上游侧中继管223、遮蔽板205(参照图6以及图13)进行支承的部件固定件(遮蔽板固定托架)207(参照图13以及图22)紧固连结于后方部件连结部182d。出口侧第二托架182在从弯曲部182c朝向右侧前端的上端部分具有:与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外形对应的上端曲面(U型受压面)182a。
如图37所示,在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上端侧中央部设置有作为卡止轴体(凸状体)的埋头螺栓183。埋头螺栓183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上端侧中央部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在气体净化壳体168上的出口夹持凸缘172的托架紧固连结部172a,作为卡止轴体(凹状体)而形成有朝下开口状的螺栓插入用凹口184。即,将在出口夹持凸缘172的托架紧固连结部172a形成的供埋头螺栓183插入用的螺栓孔切割成朝上敞开状,从而形成螺栓插入用凹口228。
构成为:能够使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埋头螺栓183卡止于出口夹持凸缘172的托架紧固连结部172a的螺栓插入用凹口184。将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废气排出侧)载置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上端侧,并使螺栓插入用凹口184与埋头螺栓183卡合,由此将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废气移动方向下游侧(废气排出侧)支承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
通过埋头螺栓183和螺栓插入用凹口184的卡合,而将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废气排出侧保持于规定位置。即,将借助延长托架180而安装于气体净化壳体168的中继托架179载置于固定托架178的上端侧,并且将废气入口管161的废气取入侧载置于废气连通管84的上端侧(废气排出侧),并使气体净化壳体168侧的螺栓插入用凹口184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侧的埋头螺栓183卡合,由此将气体净化壳体168预固定于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上。
因此,能够简单地对废气净化装置52相对于柴油发动机5的搭载位置进行定位,进行组装作业的作业者在预固定状态下使双手从废气净化装置52离开。因此,不需要一边对废气处理装置52的全部重量进行支承一边进行螺栓紧固连结等的组装作业、拆卸作业,从而能够大幅减轻废气净化装置52的拆装作业时、废气净化装置52的组装分解作业时的劳力。
然后,在使螺栓插入用凹口184与埋头螺栓183卡合的状态下,将卡止螺母185旋入(进一步旋入)于埋头螺栓183,将气体净化壳体168上的出口夹持凸缘172的托架紧固连结部172a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上端侧中央部连结。此外,可以与实施方式相反地将埋头螺栓183设置于气体净化壳体168侧、且将螺栓插入用凹口184设置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侧。
将作为卡止体的凸状体(埋头螺栓183)或者凹状体(螺栓插入用凹口184)设置于出口侧托架体177或者气体净化壳体168的任一方,并将作为所述卡止体的凹状体(螺栓插入用凹口184)或者凸状体(埋头螺栓183)设置于出口侧托架体177或者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另一方,由此能够通过埋头螺栓183(凸状体)和螺栓插入用凹口184(凹状体)的卡合而简单地确定气体净化壳体168的组装位置。因此,不需要一边对DPF52的全部重量进行支承一边进行螺栓紧固连结等组装作业,作业者能够使双手从DPF52离开而进行组装作业,从而能够提高DPF52的组装分解作业性。
并且,螺栓插入用凹口184的开口方向是在使得DPF52上的废气入口管161的入口凸缘体161a载置于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的方向上进行切割的。即,螺栓插入用凹口184在与设置于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的埋头螺栓85的倾斜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开口。因此,当将DPF52固定支承于废气连通管84、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时,容易将埋头螺栓85插入于废气入口管161的入口凸缘体161a的位置调节用螺栓孔、且使螺栓插入用凹口184与埋头螺栓183卡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DPF52的组装分解作业性。
另外,在使得螺栓插入用凹口184与埋头螺栓183卡合的状态下,当对DPF52进行预固定支承时,将废气入口管61、中继托架179以及气体净化壳体168的外周面分别载置于: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固定托架178的托架连结部178b以及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U型受压面182a。因此,由于利用废气连通管84、固定托架178以及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稳定地对预固定状态的DPF52进行预固定支承,因此,在该状态下,作业者能够使双手从DPF1离开。
并且,在DPF52的废气入口侧,通过废气连通管84的朝上安装面84b和中继托架179的连结用板179b而形成V形受压面。而且,DPF52的废气出口侧载置于:出口侧第二托架182的U型受压面182a上。因此,当将DPF52预固定支承于废气连通管84、入口侧托架体176、以及出口侧托架体177时,由V形受压面和U型重压面,限制DPF52的废气入口侧以及废气出口侧各自在与发动机5的输出轴53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防止DPF52掉落。
另外,如图28~图32所示,使得用于供悬吊线材等挂设的悬吊金属件86、87与入口侧托架体176和出口侧托架体177连结。因此,在相对于作业车辆对柴油发动机5进行拆装的情况下,使插入于悬吊金属件86、87各自的悬吊用贯通孔的悬吊线材与链滑车的钩等卡止,从而将柴油发动机5吊起,由此能够执行柴油发动机5的拆装作业。
另外,悬吊金属件86与位于柴油发动机5右后方位置的入口侧托架体176的固定托架178连结,另一方面,悬吊金属件87与位于柴油发动机5左前方位置的出口侧托架体177的出口侧第二托架182连结。即,由于相对于柴油发动机5将悬吊金属件86、87配置于对角方向,因此,能够利用链滑车等以使得柴油发动机5稳定的姿势而进行悬吊。并且,通过将悬吊金属件86、87设为能够拆装,能够在将柴油发动机5搭载于作业车辆时将悬吊金属件86、87拆下,从而能够减小作业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柴油发动机5的收纳容量。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3、图14以及图38对遮蔽板205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遮蔽板205配置为:将发动机5的左侧面、即EGR冷却器80上方至DPF52下侧的范围覆盖,并将DPF52的一部分、废气岐管57、涡轮增压器81以及废气连通管84覆盖。由此,利用由遮蔽板205覆盖的高热源部件,对由发动机5前方的冷却风扇59引导的冷却空气进行加热而使其上升,并向DPF52引导。即,利用遮蔽板205,将通过发动机5排出的热而被加热了的冷却空气向DPF52引导,由此能够将DPF52配置于高温环境下,因此能够防止DPF52的再生能力的下降。
如图38所示,由把多个冲孔205a配置为矩阵状的多孔板,来构成遮蔽板205。另外,冲孔205a以相等的间隔而分别配置于上下左右侧。经过该冲孔205a,而能够使由发动机5加热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遮蔽板205以及发动机罩232向外部排出。由此,通过降低基于发动机5侧面和遮蔽板205所带来的空间流阻而能够抑制在该空间产生紊流。因此,通过利用多孔板状的遮蔽板205,将加热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向发动机室外侧排出,能够与在DPF52的再生处理中形成为适当的温度的量相应地,对由发动机5排出的热被加热的冷却空气进行引导,与此同时,能够防止针对发动机5侧部的异常加热。
以下,参照图39,对遮蔽板205的其他结构例进行说明。在图39(a)的结构例中,在遮蔽板205的上下侧,变更设置于遮蔽板205的冲孔205a的配置密度。如图39(a)所示,在遮蔽板205中,以使得DPF52侧的开口率比废气岐管57下侧的开口率高的方式设置冲孔205a。即,遮蔽板205形成为:在DPF52侧,缩短相邻的冲孔205a的间距(间隔),另一方面,在废气岐管57下方侧,增大相邻的冲孔205a的间距(间隔)。
如图39(a)的结构例那样,由冲孔205a构成多孔状的遮蔽板205,从而不仅容易对遮蔽板205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而且还能够灵活地设计开口区域。另外,在遮蔽板205中,使DPF5侧的开口面积比废气岐管57下侧的开口面积大,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将温度升高后的排出的热向DPF52引导,与此同时,能够在DPF52侧的开口区域容易地将发动机5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排出,还能够抑制热滞留于遮蔽板205与发动机5之间。
在图39(b)的结构例中,由使得长孔205b排列配置的多孔板构成遮蔽板205。如图39(b)所示,遮蔽板205的长孔205b是在纵向上开口的孔,且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由带有长孔205b的多孔板来构成遮蔽板205,从而容易使基于长孔205b的开口部分的流阻变得均匀化,并能够抑制遮蔽板205内侧的紊流,因此能够减弱从发动机5等排出的热的滞留。
另外,在基于图39(b)的结构例的遮蔽板205中,将长孔205b设置为使得DPF52侧的开口率比废气岐管57下侧的开口率高。即,遮蔽板205形成为:在DPF52侧,缩短相邻的长孔205b的间距(间隔),另一方面,在废气岐管57下侧,增大相邻的长孔205b的间距(间隔)。并且,遮蔽板205在DPF52侧增大1个长孔205b的开口面积,另一方面,在废气岐管57下侧减小1个长孔205b的开口面积。
此外,关于遮蔽板205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38以及图39所示的结构,例如可以由设置有多个在左右方向上开口的长孔的多孔板来构成遮蔽板205。另外,关于图38以及图39(a)的冲孔205a、图39(b)的长孔205b,例如图40所示,可以使板部分的一部分突起并将各孔205a、205b的前侧部分覆盖而使各孔205a、205b的后方左侧开口,由此将在发动机5的侧方加热后的冷却空气向孔205a、205b的后方左侧排出。
另外,如图41的结构例所示,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将对来自废气岐管57的废气的一部分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80设置于废气岐管57下方,利用配置于遮蔽板205下方的金属板的隔热板205c,将EGR冷却器80外侧覆盖。通过形成为利用在遮蔽板205下方固定的隔热板205c将EGR冷却器80外侧(左侧)覆盖的结构,能够将来自发动机5前方的冷却空气引导至EGR冷却器205,另一方面,能够使在EGR冷却器80侧方被加热的冷却空气朝向上方的DPF52上升。因此,能够使发动机室内的热平衡实现最优化而在DPF52有效地灵活运用发动机5所排出的热,另一方面,能够抑制热滞留于发动机5周围。
此外,本申请的发明的各部分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拖拉机
2 行驶机体
5 柴油发动机
6 发动机盖
7 驾驶室
14 发动机框架
15 机体框架
52 废气净化装置(DPF)
54 气缸体
55 气缸盖
56 进气岐管
57 废气岐管
59 冷却风扇
60 飞轮壳体
60a 发动机脚安装部
63 机油过滤器
70 恒温箱体
71 冷却水泵
76 进气连通管
84 废气连通管
84a 连结支承部
88 机油过滤器支承部件
89 润滑油供给管
176 入口侧托架体
177 出口侧托架体
178 固定托架
179 中继托架
180 延长托架
181 出口侧第一托架
182 出口侧第二托架
205 遮蔽板
205a 冲孔
205b 长孔
205c 隔热板
Claims (11)
1.一种作业车辆,其具备:发动机,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后处理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上部、且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所述发动机空冷用的冷却风扇,将所述冷却风扇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表面侧,利用发动机盖将所述冷却风扇、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后处理装置覆盖,
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盖中,具备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下方即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覆盖的遮蔽板,形成为在所述遮蔽板设置有多个孔的多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处理装置与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设置的废气岐管连结,所述遮蔽板将所述废气岐管覆盖,并且,
在所述废气岐管下方设置有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连结的隔热部件,将启动器配置于所述隔热板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是以矩阵状配置多个孔而构成的多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是对长孔进行排列配置而构成的多孔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是使得所述后处理装置侧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废气岐管下侧的开口面积的多孔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废气岐管下方设置有对来自所述废气岐管的废气的一部分进行冷却的EGR冷却器,利用配置于所述遮蔽板下方的金属板,将所述EGR冷却器外侧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热交换器,这些热交换器供由所述冷却风扇引导的冷却空气通过而与冷却用介质进行热交换,利用底板,来对所述行驶机体前方的上表面进行覆盖,
所述发动机盖以及所述底板分别在比所述冷却风扇靠近前方的位置处具有开口部,通过所述冷却风扇的驱动,从所述发动机盖以及所述底板各自的所述开口部,将冷却风向所述发动机盖内取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发动机水冷用的散热器;以及风扇护罩,其将所述冷却风扇包围,
将所述后处理装置搭载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一侧,
将对所述后处理装置内的内部环境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固定于所述风扇护罩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发动机,其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前部;以及后处理装置,其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
借助支承托架将所述后处理装置搭载于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一侧,利用发动机盖将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后处理装置覆盖,
借助配管固定托架而将外部供给用配管固定于所述发动机,其中该外部供给用配管用于将在所述发动机循环的冷却水向所述发动机外部的装置供给,
使该配管固定托架以将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外侧面覆盖的方式立起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对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内部环境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固定于所述配管固定托架,并且,使所述外部供给用配管位于所述配管固定托架与所述后处理装置之间,另一方面,使所述配管固定托架位于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后处理装置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后处理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上部、且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排气管,其将来自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向外部排出,
在所述行驶机体上方且在所述发动机后方设置有操纵座席,
将构成为U字形状的所述排气管固定于所述操纵座席前方,将排水用的排泄孔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下侧,并且,从单侧将该排泄孔的下侧覆盖的风向板与所述排气管连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11132 | 2014-10-15 | ||
JP2014-211132 | 2014-10-15 | ||
JP2015079706A JP6438341B2 (ja) | 2014-10-15 | 2015-04-09 | 作業車両 |
JP2015-079706 | 2015-04-09 | ||
PCT/JP2015/078379 WO2016060026A1 (ja) | 2014-10-15 | 2015-10-06 | 作業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4756A true CN106794756A (zh) | 2017-05-31 |
CN106794756B CN106794756B (zh) | 2019-03-01 |
Family
ID=55955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50185.XA Active CN106794756B (zh) | 2014-10-15 | 2015-10-06 | 作业车辆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87711B2 (zh) |
EP (1) | EP3208126B1 (zh) |
JP (1) | JP6438341B2 (zh) |
KR (1) | KR101913981B1 (zh) |
CN (1) | CN10679475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1661A (zh) * | 2017-06-19 | 2019-01-04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CN112221793A (zh) * | 2020-10-22 | 2021-01-15 | 南京坦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遥控分体履带式喷补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75552B2 (ja) * | 2014-05-29 | 2018-02-07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作業車両 |
EP3330503B1 (en) * | 2015-07-31 | 2020-03-04 | Yanmar Co., Ltd. | Work vehicle |
EP4190610A1 (en) | 2016-02-01 | 2023-06-07 | Cummins, Inc. | Accessory support brackets with airflow passages |
GB201702079D0 (en) * | 2017-02-08 | 2017-03-22 | Agco Int Gmbh | A vehicle chassis arrangement |
JP6731876B2 (ja) * | 2017-03-24 | 2020-07-29 |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装置 |
JP6737741B2 (ja) * | 2017-06-15 | 2020-08-12 |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 |
US11352989B2 (en) | 2018-05-22 | 2022-06-07 | Briggs & Stratton, Llc | Engine with low mounted cyclonic air filter assembly |
JP7273619B2 (ja) | 2018-06-01 | 2023-05-15 | マニタウォック クレイン カンパニーズ, エルエルシー | クレーン下部走行体上のエンジン排気後処理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取り付け配設 |
US10941696B2 (en) * | 2018-06-27 | 2021-03-09 | Kubota Corporation | Engine cover and work vehicle |
KR102067507B1 (ko) * | 2019-02-07 | 2020-02-11 | 동양물산기업 주식회사 | 농기계용 흡기장치 |
ES2783099A1 (es) * | 2019-03-13 | 2020-09-16 | Morales Lagares Jose Manuel | Sistema de seguridad y eficiencia aplicado a maquinarias agricolas |
JP7246222B2 (ja) * | 2019-03-26 | 2023-03-2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作業車両 |
JP2020159316A (ja) * | 2019-03-27 | 2020-10-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排気管構造 |
US11060441B2 (en) * | 2019-04-05 | 2021-07-13 | Perkins Engines Company Limited | Water pump with twin return ports |
US11420755B2 (en) * | 2019-08-08 | 2022-08-23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hape memory alloy isolator for a gas turbine engine |
JP7059991B2 (ja) * | 2019-08-30 | 2022-04-26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作業車両 |
JP7287886B2 (ja) * | 2019-12-17 | 2023-06-0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 |
JP7424736B2 (ja) * | 2020-03-06 | 2024-01-30 | キャタピラー エス エー アール エル | 機体および作業機械 |
JP7513480B2 (ja) * | 2020-09-30 | 2024-07-09 |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
JP7461911B2 (ja) * | 2021-05-10 | 2024-04-04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マフラ装置及び作業車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99539A (ja) * | 1994-09-29 | 1996-04-16 | Kubota Corp | 車両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
JP2008031955A (ja) * | 2006-07-31 | 2008-02-14 | Iseki & Co Ltd |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
CN102046935A (zh) * | 2008-05-29 | 2011-05-04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内燃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及烟尘过滤器再生方法 |
JP2014025401A (ja) * | 2012-07-26 | 2014-02-06 | Yanmar Co Ltd | エンジン装置 |
JP2014031053A (ja) * | 2012-08-01 | 2014-02-20 | Yanmar Co Ltd | トラクタ |
JP2014172465A (ja) * | 2013-03-07 | 2014-09-22 | Kubota Corp | 作業車の排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21432A (en) * | 1956-09-28 | 1960-01-19 | Leonard G Marcotte | Condensation trap |
US3358787A (en) * | 1966-03-03 | 1967-12-19 | Caterpillar Tractor Co | Engine enclosure |
US3795287A (en) * | 1973-04-13 | 1974-03-05 | Outboard Marine Corp | Snowmobile muffler with heat shield |
US4133547A (en) * | 1977-07-11 | 1979-01-09 | Massey-Ferguson Inc. | Engine componentry |
US5464952A (en) * | 1993-11-26 | 1995-11-07 | Acoust-A-Fib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c. | Shield between vehicle exhaust and passenger compartment |
US5689953A (en) * | 1995-03-29 | 1997-11-25 | Kubota Corporation | Cooling system for a liquid-cooled engine |
JP3994926B2 (ja) * | 2003-06-04 | 2007-10-2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タータ取付構造 |
US7717205B2 (en) * | 2006-11-28 | 2010-05-18 | Caterpillar Inc. | Engine hood assembly enclosure with exhaust aftertreatment device integrated therein, and machine using same |
US7810466B2 (en) * | 2007-03-16 | 2010-10-12 | International Engin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mpound bracket system |
JP5172381B2 (ja) * | 2008-02-22 | 2013-03-27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KR101571579B1 (ko) * | 2008-09-08 | 2015-11-24 | 히다찌 겐끼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배기 가스 처리 장치 |
US8141535B2 (en) * | 2009-01-26 | 2012-03-27 | Caterpillar Inc. | Exhaust system device with mounting bracket |
JP5508351B2 (ja) * | 2011-06-30 | 2014-05-28 |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 作業機械 |
JP5911758B2 (ja) | 2011-07-29 | 2016-04-2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排気装置 |
JP5911392B2 (ja) | 2012-07-20 | 2016-04-2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 |
JP5840098B2 (ja) * | 2012-09-26 | 2016-01-0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作業車の排気処理装置接続構造 |
JP5799001B2 (ja) * | 2012-10-25 | 2015-10-21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尿素水溶液配管の冷却構造 |
US8967319B2 (en) * | 2012-11-05 | 2015-03-03 |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 Horizontal muffler for an agricultural vehicle |
US9073581B2 (en) | 2013-03-07 | 2015-07-07 | Kubota Corporation | Working vehicle |
JP5507762B1 (ja) * | 2013-03-13 | 2014-05-28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作業車両 |
BR112015022015A2 (pt) * | 2013-03-15 | 2017-07-18 | Polaris Inc | veículo utilitário |
JP5986031B2 (ja) * | 2013-03-29 | 2016-09-06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発電機モータへのディーゼル酸化触媒装置搭載構造 |
JP5972821B2 (ja) * | 2013-03-29 | 2016-08-1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発電機モータへのディーゼル酸化触媒装置搭載構造 |
JP6262440B2 (ja) * | 2013-04-08 | 2018-01-17 | 株式会社Kcm | ホイールローダ |
JP6120689B2 (ja) * | 2013-06-14 | 2017-04-26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トラクタ |
KR102224857B1 (ko) * | 2013-10-08 | 2021-03-05 | 스미토모 겐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쇼벨 |
KR101641421B1 (ko) * | 2014-01-31 | 2016-07-20 |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 작업차 |
US9353503B2 (en) * | 2014-03-31 | 2016-05-31 | Komatsu Ltd. | Work vehicle |
BR102015019177B1 (pt) * | 2014-08-14 | 2022-10-11 |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 Conjunto de montagem para um silenciador de um veículo fora de estrada e seu método de montagem |
EP3141413B1 (en) * | 2014-09-04 | 2018-08-08 | Komatsu Ltd. | Work vehicle |
JP6295195B2 (ja) * | 2014-12-26 | 2018-03-14 | 株式会社Kcm | 作業機械 |
CN105121749B (zh) * | 2015-03-10 | 2018-01-09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作业车辆 |
US10071626B2 (en) * | 2015-04-28 | 2018-09-11 |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 Exhaust after-treatment mounting arrangement |
EP3330503B1 (en) * | 2015-07-31 | 2020-03-04 | Yanmar Co., Ltd. | Work vehicle |
JP6330841B2 (ja) * | 2016-03-29 | 2018-05-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
JP6575447B2 (ja) * | 2016-06-30 | 2019-09-18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作業車両 |
-
2015
- 2015-04-09 JP JP2015079706A patent/JP643834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0-06 KR KR1020177008497A patent/KR10191398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10-06 CN CN201580050185.XA patent/CN106794756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06 EP EP15851310.1A patent/EP3208126B1/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4-17 US US15/489,380 patent/US1048771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99539A (ja) * | 1994-09-29 | 1996-04-16 | Kubota Corp | 車両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
JP2008031955A (ja) * | 2006-07-31 | 2008-02-14 | Iseki & Co Ltd |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
CN102046935A (zh) * | 2008-05-29 | 2011-05-04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内燃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及烟尘过滤器再生方法 |
JP2014025401A (ja) * | 2012-07-26 | 2014-02-06 | Yanmar Co Ltd | エンジン装置 |
JP2014031053A (ja) * | 2012-08-01 | 2014-02-20 | Yanmar Co Ltd | トラクタ |
JP2014172465A (ja) * | 2013-03-07 | 2014-09-22 | Kubota Corp | 作業車の排気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1661A (zh) * | 2017-06-19 | 2019-01-04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联合收割机 |
CN112221793A (zh) * | 2020-10-22 | 2021-01-15 | 南京坦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遥控分体履带式喷补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38341B2 (ja) | 2018-12-12 |
JP2016078824A (ja) | 2016-05-16 |
EP3208126B1 (en) | 2019-03-06 |
EP3208126A4 (en) | 2017-12-13 |
KR101913981B1 (ko) | 2018-10-31 |
EP3208126A1 (en) | 2017-08-23 |
CN106794756B (zh) | 2019-03-01 |
KR20170046753A (ko) | 2017-05-02 |
US20170218808A1 (en) | 2017-08-03 |
US10487711B2 (en) | 2019-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4756B (zh) | 作业车辆 | |
CN106794754B (zh) | 作业车辆 | |
CN105051342B (zh) | 发动机装置 | |
KR101902718B1 (ko) | 작업 차량 | |
WO2016059963A1 (ja) | エンジン装置 | |
CN105849377A (zh) | 发动机装置 | |
JP6305308B2 (ja) | 作業車両 | |
JP6378040B2 (ja) | 作業車両 | |
JP6297465B2 (ja) | トラクタ | |
WO2016060026A1 (ja) | 作業車両 | |
JP6475569B2 (ja) | エンジン装置 | |
JP6401568B2 (ja) | トラクタ | |
JP6283621B2 (ja) | 作業車両 | |
JP6322118B2 (ja) | エンジン装置 | |
JP2016078594A (ja) | 作業車両 | |
JP6490384B2 (ja) | 作業車両 | |
JP6343221B2 (ja) | エンジン装置 | |
JP6416052B2 (ja) | 作業車両 | |
WO2016060027A1 (ja) | 作業車両 | |
JP6347549B2 (ja) | エンジン装置 | |
JP6391411B2 (ja) | エンジン装置 | |
JP2016078595A (ja) | 作業車両 | |
JP2016078609A (ja) | 作業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