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41505B - 跨乘式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41505B
CN106741505B CN201610572417.4A CN201610572417A CN106741505B CN 106741505 B CN106741505 B CN 106741505B CN 201610572417 A CN201610572417 A CN 201610572417A CN 106741505 B CN106741505 B CN 1067415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pipe
stay member
support portion
axial direction
str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724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41505A (zh
Inventor
中川尚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41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41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41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41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交通工具,通过简化跨乘式交通工具的头管周边的结构,谋求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轻量化,和因部件个数以及制造工程数的削减而带来的低成本化,同时有效地确保在头管周边用于使把手制动器动作的空间,从而容易扩大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跨乘式交通工具具备:具有头管的车身框架;具有转向轴和转向支架的转向构件;车载装置;和从头管向与头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突出、并安装有车载装置的撑条构件。转向支架具有在把手以规定角度转动时与撑条构件抵接的限制部。撑条构件具有上下方向尺寸比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且限制把手的转动角度。

Description

跨乘式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在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车身框架的头管上,例如,轴支持有支持一对前叉与把手的转向构件,同时设置有头灯等车载装置、和用于将整流罩等安装于车身框架的支架等。又,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在头管和转向构件处设置有规定把手绕头管的轴的转动角度的把手制动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988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跨乘式交通工具的头管周边的结构复杂化时,可能会导致跨乘式交通工具的重量增加,并导致因构件个数以及制造工程数增加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又,在头管周边,存在用于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有限,而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在所述空间受到制约的情况。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化跨乘式交通工具的头管周边的结构,谋求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轻量化和因构件个数以及制造工程数的削减而带来的低成本化,同时有效地确保在头管周边使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从而容易扩大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一种形态的跨乘式交通工具具备: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头管的车身框架;具有在转动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头管的状态下固定有把手的转向轴、和在配置于所述头管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转向轴的转向支架的转向构件;支持于所述车身框架的车载装置;和从所述头管向与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突出,并安装有所述车载装置的撑条构件;所述转向支架具有在所述把手以规定角度转动时与所述撑条构件抵接的限制部,所述撑条构件具有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且限制所述把手的转动角度。
根据上述结构,撑条构件支持车载装置且限制把手的转动角度,因此相比于分别设置用于将车载装置安装于车身框架的支架与把手制动结构的情况,可简化跨乘式交通工具的头管周边的结构,并能够谋求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轻量化和因构件个数以及制造工程数的削减而带来的低成本化。又,撑条构件具有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因此能够在头管周边确保把手以规定角度转动时限制部可移动的空间较大,能够有效地确保在头管周边使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从而容易扩大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
也可以是所述撑条构件形成于所述头管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于头管的撑条构件在头管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例如由撑条构件支持的重物的荷载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传递至撑条构件,也能够确保撑条构件的强度以使撑条构件能够稳定地支持重物,还能够有效地确保在头管周边用于使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并提高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设计自由度。
也可以是所述头管具有:支持所述转向轴的第一支持部;与所述第一支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邻接并支持所述转向轴的第二支持部;和在所述第一支持部与第二支持部之间形成的段差部;所述撑条构件在所述第一支持部、所述段差部和所述第二支持部上连续地形成;所述第二支持部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一支持部的外周面靠近与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正交的所述方向的外侧位置的外周面。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一支持部、段差部和第二支持部上使撑条构件连续地形成并形成于头管,相比于撑条构件形成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具有平坦的外周面的头管的情况,能够确保头管上形成有撑条构件的部分的长度较长,并提高头管和撑条构件的强度。
也可以是在所述把手以规定角度转动时,所述撑条构件中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持部的部分的侧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撑条构件中形成于第二支持部的部分的侧部与限制部抵接,能够使头管上形成有撑条构件的部分靠近撑条构件与限制部的抵接部分。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头管上形成有撑条构件的部分处确保可承受撑条构件与限制部抵接冲击的强度。
也可以是所述车身框架具有:从所述第一支持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主框架部;和与所述主框架部在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隔开的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支持部的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二支持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支持部靠近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所述撑条构件设置于所述头管的前侧区域;所述限制部从所述转向支架的前侧区域向上方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限制部从转向支架的前侧区域向上方突出,因此,相比于使限制部从转向支架的后侧区域向上方突出的情况,能够防止转向支架的后侧区域的位置受到限制部制约。借此,能够扩大转向支架的后侧区域和增强构件之间的距离,并使转向支架的后侧区域在转动把手时不易撞上增强构件,从而容易扩大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
也可以是所述撑条构件是在所述上下方向和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板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撑条构件在其上下方向和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处与限制部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撑条构件与限制部抵接时面压力局部集中于撑条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简化跨乘式交通工具的头管周边的结构,能够谋求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轻量化,和因构件个数以及制造工程数的削减而带来的低成本化,同时,有效地确保在头管周边用于使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从而能够容易扩大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交通工具的前部的右视图;
图2是图1的转向构件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转向构件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下支架的从右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撑条构件的局部主视图;
符号说明:
X 头管的轴线方向;
1 跨乘式交通工具;
2 车身框架;
2a 头管;
2b 主框架部;
2c、2d 增强构件;
2g 头管的前侧区域;
2h 第一支持部;
2i 第二支持部;
2j 段差部;
5 转向构件;
6 撑条构件;
6c 撑条下部(撑条构件中形成于第二支持部的部分的侧部);
9 把手;
11 头灯装置(车载装置);
12 增强构件;
15 转向轴;
16 下支架(转向支架);
16a 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说明书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以下所述各方向以跨乘式交通工具1车身的驾乘人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
图1是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交通工具1的前部的右视图。如图1所示,跨乘式交通工具1作为一个示例可以是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2、行驶用驱动单元3、燃料箱4、转向构件5、撑条构件6、一对前叉7、前轮8、把手9、整流罩10以及头灯装置11。又,跨乘式交通工具1在未图示的车身后部具备:所述驾乘人员乘坐的座椅、后轮以及轴支持所述后轮的摇臂。
车身框架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车身框架2具有:头管2a,主框架部2b,增强框架部2c、2d,连接框架部2e、2f以及增强构件12。头管2a于车身框架2的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后所述,在头管2a上形成有撑条构件6,在撑条构件6上支持有安装框架13(参见图2)。安装框架13支持车载装置(这里是头灯装置11)与整流罩10。 另外,所述车载装置不限定于头灯装置11,例如也可以是调节器等各种电气组件或各种计量仪器等。
主框架部2b从头管2a向后方延伸。增强框架部2c、2d在主框架2b的下方从头管2a左右分开后向后方延伸,并与主框架部2b连接。连接框架部2e、2f在主框架部2b与增强框架部2c、2d之间从主框架 2b的前部左右分开后向后方延伸,并与增强框架2c、2d连接。增强构件12是板材弯曲从而形成的角板(gusset)构件,覆盖增强框架部2c、2d的前部并且增强增强框架部2c、2d。
行驶用驱动单元3输出旋转驱动所述后轮的驱动力。行驶用驱动单元3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下方,并支持于车身框架2。行驶用驱动单元3作为一个示例可以是发动机,但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行驶用电动马达,还可以是发动机和行驶用电动马达两者。燃料箱4储存向行驶用驱动单元3供给的燃料。燃料箱4配置于车身框架2 的上方,并支持于车身框架。
转向构件5随着所述驾乘人员的把手9的操作而改变跨乘式交通工具的行进方向。转向构件5具有:转向轴15;和固定于转向轴15的一对转向支架(下支架16以及上支架17)。转向轴15插通于头管2a并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头管2a。在转向轴15支持于头管2a的状态下,转向轴15上通过上支架17固定有把手9。
下支架16与上支架17互相在上下方向隔开。下支架16在配置于头管2a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这里是下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固定于转向轴15。上支架17在配置于头管2a的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这里是上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固定于转向轴15。下支架16与上支架17保持一对前叉7。一对前叉7在其下端部轴支持前轮8。
随着所述驾乘人员的把手9的操作而变更把手9的转动角度时,转向轴15旋转,一对前叉7向头管2a的周方向移动。借此,变更跨乘式交通工具1的行进方向。
撑条构件6形成于头管2a并在头管2a的轴线方向X上延伸。撑条构件6在这里是设置于头管2a的前侧区域2g,并从头管2a向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以下仅称为正交方向)的外侧突出。撑条构件6作为一个示例可焊接于头管2a,但也可以是撑条构件6与头管2a一体形成。撑条构件6作为将所述车载装置和整流罩10安装于车身框架2的支架而使用。
在这里跨乘式交通工具1具备:通过撑条构件6与下支架16的后述限制部16a(参见图2)限制把手9的转动角度的把手制动结构。撑条构件6通过与限制部16a抵接限制把手9的转动角度。这样撑条构件6兼具作为所述支架的功能与作为所述把手制动结构的制动构件的功能。
整流罩10具有前整流罩部10a与侧整流罩部10b。前整流罩部10a覆盖头灯装置11的灯部11a的周围与一对前叉7的上端部。侧整流罩部10b,在前整流罩部10a的后方,覆盖车身框架2的左右侧部与行驶用驱动单元3的上部。头灯装置11配置于车身的前部,在使灯部11a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的状态下支持于车身框架2。
图2是图1 的转向构件5的右视图。如图2所示,跨乘式交通工具1具备用于将整流罩10与头灯装置11安装于撑条构件6的安装框架13。安装框架13具有:中央框架部13a,侧框架部13b、13c以及前框架部13d。
中央框架部13a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中央框架部13a的长度方向后端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部13e。板部13e固定于撑条构件6。侧框架部13b、13c在中央框架部13a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侧框架部13b、13c的长度方向后端固定于增强框架部2c、2d。前框架部13d与中央框架部13a的长度方向前端和侧框架部13b、13c的长度方向前端连接。在前框架部13d上固定有整流罩10与头灯装置11。
下支架16具有当把手9以规定角度转动时与撑条构件6抵接的一对限制部16a。下支架16在前后方向上与增强框架部2c、2d以及增强构件12相隔开。在把手9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内使把手9转动时,下支架16不干涉增强框架2c、2d与增强构件12中的任意一个而在头管2a的周方向转动。
头管2a具有第一支持部2h、第二支持部2i以及段差部2j。第一支持部2h在轴线方向X上延伸,并支持转向轴15。第二支持部2i具有位于比第一支持部2h的外周面靠近所述正交方向的外侧位置的外周面,并在轴线方向X上与第一支持部2h邻接而支持转向轴15。第二支持部2i配置于比第一支持部2h靠近头管2a的轴线方向X的至少一侧(这里是上侧以及下侧)的位置。段差部2j形成于第一支持部2h与第二支持部2i之间。
第二支持部2i也可以仅设置于头管2a的第一支持部2h的轴线方向X的一侧的位置。又,头管2a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支持部2h、第二支持部2i以及段差部2j,例如,也可以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平坦的外周面。又,头管2a也可以是由第一支持部2h、第二支持部2i以及段差部2j的一体化铸造件形成。
主框架部2b与第一支持部2h连接后从第一支持部2h向车身后方延伸。在与第一支持部2h和主框架部2b的连接部分在轴线方向X上隔开的位置处,增强框架部2c、2d与第一支持部2h连接,并从第一支持部2h向车身后方延伸而主框架部2b连接。增强构件12与主框架部2b在轴线方向X一侧(这里是下侧)相隔并配置于所述正交方向的外侧。
撑条构件6位于上支架17的下方,并在轴线方向X和通过头管2a的轴心而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撑条构件6在第一支持部2h、段差部2j和第二支持部2i上连续地形成。在撑条构件6上设置有用于将整流罩10与所述车载装置安装于撑条构件6的至少一个安装部6a。具体而言撑条构件6具有撑条上部6b和撑条下部6c。撑条上部6b形成于第一支持部2h。两个安装部6a在轴线方向上间隔地并列设置于撑条上部6b。使用紧固构件将板部13e固定于安装部6a。撑条下部6c从撑条上部6b向下方延伸。撑条下部6c具有在把手9以规定角度转动时与限制部16a抵接的抵接部6d。抵接部6d在这里是撑条构件6中形成于第二支持部2i的部分的侧部。
撑条构件6的轴线方向X的尺寸能够适当设定为撑条构件6不干涉下支架16与上支架17的范围的值。 作为一个示例,较为理想地,撑条构件6的轴线方向X的尺寸为下支架16与上支架17的轴线方向X间的距离的10%以上90%以下的范围的值,更为理想地,为30%以上70%以下的范围的值,最为理想地,为40%以上60%以下的范围的值。
又,头管2a上的撑条构件6的轴线方向X的位置能够适当设定,但作为一个示例,以撑条构件6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的位置比头管2a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位置靠近下方的形式,将撑条构件6形成于头管2a时,能够使抵接部6d容易靠近限制部16a,故而优选。
又,撑条构件6上的安装部6a的轴线方向X的位置能够适当设定,但作为一个示例,以至少一个安装部6a的轴线方向X的位置比撑条构件6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位置靠近上方的形式,将安装部6a形成于撑条构件6时,板部13e的轴线方向X的尺寸变小,从而能够容易简化头管2a的周边结构,故而优选。
图3是图1的转向构件5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下支架16的从右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下支架16与上支架17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下支架16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上设置有将转向轴15的下端部固定于下支架16的转向轴固定部16b。在下支架16的转向轴固定部16b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将前叉7固定于下支架16的前叉固定部16c。位于比下支架16的前叉固定部16c靠近前侧位置的前端面16d,比位于下支架16的转向轴固定部16b的前侧的前端面16e更靠近前方。又,位于下支架16的前叉固定部16c的后侧的后端面16f,比位于下支架16的转向轴固定部16b的后侧的后端面16g更靠近前方。
在把手9的转动角度设定为跨乘式交通工具1前进的角度的状态下,一对限制部16a被设置于转向轴15的左右方向两侧且与撑条构件6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相互等距的下支架16的位置处。限制部16a从下支架16的前侧区域16h向上方突出。限制部16a具有在轴线方向X和通过头管2a的轴心而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16a1。侧面16a1在把手9以规定角度转动时与撑条构件6的侧面6d1抵接(参见图5)。下支架16的后侧区域16i在把手9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内,与增强构件12以及增强框架部2c、2d相隔开。
在上支架17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上设置有将转向轴15的轴方向另一端固定于上支架17的转向轴固定部17a。在上支架17的转向轴固定部17a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将前叉7的上端部固定于上支架17的前叉固定部17b。
撑条构件6具有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这里所说的撑条构件6的宽度方向尺寸是指从所述正交方向中头管2a的轴心与撑条构件6外观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重合的方向观察时的撑条构件6的左右方向尺寸。撑条构件6作为一个示例是具有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板面的板构件。撑条上部6b的板面与撑条下部6c的板面形成于同一平面。在安装部6a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插通撑条构件6的插通孔。
撑条构件6具有基部6e和梢端部6f。基部6e配置于比撑条下部6c的抵接部6d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更接近头管2a的位置。梢端部6f配置于比撑条上部6b的安装部6a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更远离头管2a的位置。基部6e配置于比梢端部6f在头管2a的所述正交方向上更接近头管2a的位置。
图5是图1的撑条构件6的局部主视图。图5示出了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抵接时的撑条构件6的局部主视图。如图5所示,撑条构件6的抵接部6d具有在轴线方向X和通过头管2a的轴心而与轴线方X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6d1。抵接部6d的侧面6d1与限制部16a的侧面16a1为平坦面,在把手9以规定角度转动时相互面接触。
如以上说明,根据跨乘式交通工具1,撑条构件6支持所述车载装置且限制把手9的转动角度,因此相比于分别设置用于将所述车载装置安装于车身框架2的支架与把手制动结构的情况,可简化跨乘式交通工具1的头管2a周边的结构,并能够谋求跨乘式交通工具1的轻量化和因构件个数以及制造工程数的削减而带来的低成本化。
在这里,假设将具有宽度方向尺寸为上下方向尺寸以上的形状的制动构件设置于头管上,并将把手以规定角度转动时使该制动器构件与限制部抵接从而限制把手的转动角度的把手制动结构设置于跨乘式交通工具上,此时,存在难以在头管周边确保把手转动时限制部可移动的空间,并且把手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变狭窄的担忧。对此在跨乘式交通工具1中,撑条构件6具有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在把手9以规定角度转动时限制部在头管2a的周边可移动的空间较大,并有效地确保用于在头管2a的周边使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从而能够容易扩大把手9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
又,通过使用具有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的撑条构件6,容易确保在把手9以规定角度转动时限制部16a在头管2a周边可移动的空间,因此相比于将所述制动构件设置于头管的情况,能够容易使限制部16a从下支架16的前侧区域16h向上方突出。如此,通过使限制部16a从下支架16的前侧区域16h向上方突出,相比于使限制部16a从下支架16的后侧区域16i向上方突出的情况,能够防止下支架16中设置了限制部16a的部分靠近增强框架部2c、2d。借此,扩大下支架16的后侧区域16i与增强框架部2c、2d之间的距离,并在把手9转动时使下支架16的后侧区域16i难以撞上增强构件12与增强框架部2c、2d,从而能够容易扩大把手9的转动角度的规定范围。
又,撑条构件6在轴线方向X上延伸,因此,即使例如由撑条构件6支持的所述车载装置的重量荷载在轴线方向X上传递至撑条构件6,也能够确保可由撑条构件6稳定地支持所述车载装置的撑条构件6的强度,且有效地确保在头管2a周边用于使把手制动结构动作的空间,同时提高跨乘式交通工具1的设计自由度。
又,使撑条构件6在第一支持部2h、段差部2j和第二支持部2i上连续地形成于头管2a,因此相比于撑条构件形成于在所述轴线方向X上具有平坦的外周面的头管的情况,能够确保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的长度较长,并提高头管2a与撑条构件6的强度。
又,撑条构件6中形成于第二支持部2i的抵接部6d与限制部16a抵接,因此能够使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靠近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的抵接部分。因此,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能够容易确保能够承受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抵接的冲击的强度。
又,由于撑条构件6是在上下方向与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板构件,因此通过使撑条构件6的在上下方向与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与限制部16a抵接,能够将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抵接的冲击分散至侧面16a1、6d1的全部接触区域,能够防止面压力局部集中在撑条构件6。
另外,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要求具有承受所述车载装置的重量荷载的强度和能够承受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抵接的冲击的强度。跨乘式交通工具1中,可确保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在轴线方向X上较长,并且撑条构件6以高强度形成于头管2a。因此,即使所述车载装置的重量荷载或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抵接的冲击等传递至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也能很好地防止撑条构件6,或者头管2a中形成有撑条构件6的部分损伤。
又,具有抵接部6d的撑条下部6c从撑条上部6b朝向下方延伸,因此为了将限制部16a与抵接部6d可抵接地设置在下支架16上,例如也可以使下支架16的上下方向尺寸增大。因此,能够防止下支架16的重量增加,同时下支架16与所述车载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相隔开,从而能够防止下支架16干涉所述车载装置。
又,撑条上部6b与撑条下部6c形成于同一平面,因此撑条构件6的板面能够抑制撑条构件6与限制部16a抵接时面压力局部集中于撑条上部6b与撑条下部6c之间,能够防止撑条构件6在撑条上部6b与撑条下部6c之间折曲,或者撑条构件6在撑条上部6b与撑条下部6c之间产生裂纹等。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变更、追加或删除其结构。又,跨乘式交通工具当然不限定于摩托车,也可以是其他的各种交通工具,例如三轮车、小型滑行艇(PWC:Personal Water Craft)、动力雪橇、以及ATV(全地形车)等任意一个。

Claims (5)

1.一种跨乘式交通工具,具备:
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头管的车身框架;
具有在转动自如地支持于所述头管的状态下固定有把手的转向轴,和在配置于所述头管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转向轴的转向支架的转向构件;
支持于所述车身框架的车载装置;
作为设置于所述头管的前侧区域、从所述头管向与所述头管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板构件的撑条构件;和
在相对于所述撑条构件位于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安装,并安装有所述车载装置的安装框架;
所述转向支架具有在所述把手以规定角度转动时在比所述头管的下端靠上方与所述撑条构件的侧面抵接的限制部;
所述撑条构件具有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的形状且限制所述把手的转动角度,
所述车载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架的前端;
所述头管具有:支持所述转向轴的第一支持部;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一支持部的外周面靠近与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的外侧位置的外周面,且在比所述第一支持部靠近转向支架侧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第一支持部邻接而支持所述转向轴的第二支持部;和在所述第一支持部与所述第二支持部之间形成的段差部;
所述撑条构件在所述第一支持部、所述段差部和所述第二支持部上连续地形成,从所述第一支持部、所述段差部和所述第二支持部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条构件形成于所述头管且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以所述规定角度转动时,所述撑条构件中的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持部的部分的侧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乘式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具有:从所述第一支持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主框架部;和与所述主框架部在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相隔开的增强构件;
所述增强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二支持部的与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的外侧;
所述第二支持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支持部靠近所述头管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
所述限制部从所述转向支架的前侧区域向上方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乘式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条构件在所述上下方向和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CN201610572417.4A 2015-11-19 2016-07-20 跨乘式交通工具 Active CN106741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6753 2015-11-19
JP2015226753A JP6609169B2 (ja) 2015-11-19 2015-11-19 鞍乗型乗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41505A CN106741505A (zh) 2017-05-31
CN106741505B true CN106741505B (zh) 2021-04-30

Family

ID=58816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72417.4A Active CN106741505B (zh) 2015-11-19 2016-07-20 跨乘式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09169B2 (zh)
CN (1) CN106741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11303B4 (de) * 2019-05-02 2022-08-04 Jochen Klieber Fahrradkomponente, Fahrradrahmen und Fahrra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94134Y (zh) * 2002-12-06 2003-12-24 陈定兴 一种儿童车手把转动限制装置
CN2915655Y (zh) * 2006-06-23 2007-06-27 尚殷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
CN204452743U (zh) * 2015-02-13 2015-07-08 罗瑞运动用品(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自行车前叉结构
CN204623732U (zh) * 2015-03-20 2015-09-09 宁波市北仑木星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轴心偏位转向合页结构
JP6398890B2 (ja) * 2014-10-21 2018-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2829B2 (ja) * 1986-09-26 1997-06-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操舵角規制装置
JPS6398890U (zh) * 1986-12-19 1988-06-27
JPH04133889A (ja) * 1990-09-27 1992-05-07 Suzuki Motor Corp オートバイのフレーム
JP3472588B2 (ja) * 1993-01-08 2003-12-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取付構造
JPH09216593A (ja) * 1996-02-14 1997-08-19 Suzuki Motor Corp オートバイのハンドルストッパー
JP4129998B2 (ja) * 1997-08-25 2008-08-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ー配線構造
JP5090125B2 (ja) * 2007-10-19 2012-12-0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装置
CN102275617B (zh) * 2010-06-13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用车灯器支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94134Y (zh) * 2002-12-06 2003-12-24 陈定兴 一种儿童车手把转动限制装置
CN2915655Y (zh) * 2006-06-23 2007-06-27 尚殷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行进角度限位装置
JP6398890B2 (ja) * 2014-10-21 2018-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制御装置
CN204452743U (zh) * 2015-02-13 2015-07-08 罗瑞运动用品(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自行车前叉结构
CN204623732U (zh) * 2015-03-20 2015-09-09 宁波市北仑木星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轴心偏位转向合页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41505A (zh) 2017-05-31
JP2017094800A (ja) 2017-06-01
JP6609169B2 (ja) 2019-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9435B2 (en) Operation uni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EP2923927B1 (en) Windshield devic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14189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輪懸架装置
WO2017169093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フレクター取付部構造
JP614189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輪懸架装置
US20070095624A1 (en) Saddle-type vehicle and steering damper for use in the same
JP201503390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JP5481448B2 (ja) 自転車
US11952067B2 (en) Airbag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CN106741505B (zh) 跨乘式交通工具
JP610398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方構造
JP654706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3127956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JP2019051836A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取付構造
JP2002362463A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JP3510851B2 (ja) サイドカー型自動三輪車
JP7369749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3727908B (zh) 侧停车架结构
TWI686322B (zh) 跨坐型車輛之安全氣囊裝置
CN111032502A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220948297U (zh) 把手锁定销的保护构造
JP721062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97275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00620598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6

Address after: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