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8210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08210B CN106608210B CN201610957854.8A CN201610957854A CN106608210B CN 106608210 B CN106608210 B CN 106608210B CN 201610957854 A CN201610957854 A CN 201610957854A CN 106608210 B CN106608210 B CN 1066082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kin
- vehicle seat
- base
- folded
- back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18—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6036—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 and loop-type fasten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18—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6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sewing, stitching or threa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容易将表皮拆下的车辆用座椅。车辆用座椅具备表皮、安装表皮的基体和将基体与表皮连接的连接构造体。表皮具备第1表皮和将第1表皮及连接构造体连接且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第2表皮。连接构造体具备与第2表皮形成一体的第1折返部,和设于基体的第2折返部,第1折返部与上述第2折返部嵌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例如可以适用于能更换椅套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车辆用座椅具备作为载置人的臀部的部分的座垫,和依托人的背部的座椅靠背。座垫及座椅靠背,分别具备框架和支撑在框架上的衬垫,以及覆盖衬垫的表皮(装饰罩)。表皮覆盖衬垫的表面,表皮的端头部分经安装部件固定在框架上。
例如,在日本实开平2-13250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形成固定在座椅罩的端头的树脂板的把手和爪部件,在框架上分别开设与该把手卡合的孔和与该爪部件卡合的孔,从而,将座椅罩卡定在框架上。
而且,作为把能够向车辆用座椅进行装拆的缓冲垫安装到座椅上的方法,在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7731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长杆(日文:ランバー)支撑用的缓冲垫的后侧配置连结支撑板,在此连结支撑板的前端的止脱片部侧设置突出部的结构。此突出部从靠背部(座椅靠背)与座部(座垫)相连的部分之间向后侧插入,成为使夹在靠背部与座部之间的止脱片部不会松脱的结构。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连结支撑板与止脱片部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而且,由具有挠性的热塑性树脂形成,通过将连结支撑板与止脱片部的连结部形成为大大弯曲的形状,从而,在座椅的安装状态下,连结支撑板与止脱片部将靠背部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牢固地夹持。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32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773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树脂把手形成为有折返部的截面形状,从而能够牢固地嵌套住,一旦紧固之后要将其拆开时,就可能会将对方部件或树脂把手自身破坏。在拆开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力道加减的工夫,而且由于需要专用工具所以要耗费时间。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在把形成为相对于连结支撑板大大弯曲的形状的止脱片部从前侧向后侧插入靠背部与座部相连的部分之间的情况下,会使连结支撑板与止脱片部相连的连结部大大变形的同时将突出部插入。在此情况下,由于一边使部件变形一边插入狭窄的空间,所以,在作业时需要大量的力量,可能会造成作业效率下降。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记载用来把覆盖车辆用座椅的表面的柔软的罩(装饰罩)安装在座椅上的方法。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容易装拆表皮的车辆用座椅。
其它课题和新的技术特征,从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的描述应该可以明了。
以下对本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内容的概要进行简单说明。
(1)车辆用座椅具备表皮、安装表皮的基体,和将基体与表皮连接的连接构造体。表皮具备第1表皮、将第1表皮及连接构造体连接且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第2表皮。连接构造体具备与第2表皮形成一体的第1折返部,和设于基体的第2折返部,第1折返部与上述第2折返部嵌合。
(2)车辆用座椅具备将基体与表皮连接的连接构造体。表皮具备第1表皮,和将第1表皮及连接构造体连接且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第2表皮。连接构造体具备设于第2表皮的突起部件,和设于基体的孔。突起部件具备向基体方向伸出的轴部、设于轴部的前端的头部,和从第2表皮的端部伸出的抓手部。突起部件与孔嵌合。
(3)车辆用座椅具备搭乘者落座的座垫,和在座垫上落座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具备基座部和罩部,该基座部具有缓冲垫和覆盖此缓冲垫的背面侧的背板;该罩部具有罩住此基座部的缓冲垫的搭乘者倚靠背部侧的面的装饰罩,和罩住缓冲垫的侧面的由柔软的树脂构成的树脂部。罩部的装饰罩与树脂部缝合连接,罩部的树脂部与基座部的背板在背板与座垫相接那侧的面和与缓冲垫的侧面对应的面上通过树脂部与背板卡合而连接。
(4)车辆用座椅具备搭乘者落座的座垫,和在此座垫上落座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具有罩部、缓冲垫与覆盖此缓冲垫的背面的背板,罩部具有覆盖缓冲垫的搭乘者倚靠背部侧的面的装饰罩,和覆盖缓冲垫的侧面的由柔软的树脂形成的树脂部,装饰罩与树脂部缝合连接,树脂部与背板通过形成在背板上的钩部或突起部与形成在树脂部的钩部或突起部或孔穴部卡合进行连接。
(5)具备搭乘者落座的座垫,和在此座垫上落座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的制造方法为,座椅靠背具备基座部和罩部,基座部具有缓冲垫和覆盖此缓冲垫的背面侧的背板,罩部具有罩住此基座部的缓冲垫的搭乘者倚靠背部侧的面的装饰罩和罩住缓冲垫的侧面的由柔软的树脂构成的树脂部,在将罩部的装饰罩与树脂部缝合连接,座垫与基座部组装后的状态下,将罩部的树脂部插入座垫与基座部相接的部分,使形成在树脂部的钩部或突起部或孔穴部与形成在背板上的钩部或突起部卡合,然后,使形成在罩部的树脂部的凹凸部与形成在背板的侧面部的凹凸部咬合而进行卡合,从而将罩部与基座部连接。
根据上述车辆用座椅,可以容易地装拆表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非落座时)。
图4是图2的A-A截面图(落座时)。
图5是表示从背侧看图1的座椅靠背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第2表皮的立体图。
图9是图5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从背侧看比较例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涉及的突起部件的形状的图。
图12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图13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图。
图14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图15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卡合前)。
图16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卡合后)。
图17是实施例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从背侧看图17的车辆用座椅中将表皮拆除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用来说明实施例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图20是从B方向看图19的突起部件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变型例2-1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变型例2-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变型例2-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4是用来说明变型例2-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图25是用来说明变型例2-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图26是用来说明变型例2-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图27是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与座垫相接侧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30是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图29中的A-A面的截面图。
图31是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图29中的B-B面的截面图。
图32A是表示将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与基座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B是表示从与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组装后的基座的间隙插入基罩的前端的钩部的状态的,图32A的C-C面的截面图。
图32C是表示从与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组装后的基座的间隙插入的基罩的前端的钩部与形成在背板的前端部的钩部钩挂后的状态的,图32A的C-C面的截面图。
图33是变型例3-1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与图29中的B-B面相当的面的截面图。
图34A是表示一边由基罩的前端的突起部把形成在背板的前端部的突起部推上去一边从与变型例3-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组装后的基座的间隙将基罩插入的状态的,突起部的截面图。
图34B是表示从与变型例3-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组装后的基座的间隙将基罩的前端的突起部插入形成在背板的前端部的突起部并与基罩的前端的突起部啮合的状态的突起部的截面图。
图35是表示在变型例3-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形成在基罩的前端部分的孔穴部与形成在背板的前端部附近的突起钩挂的状态的,座椅靠背的与图29中的A-A面相当的面的截面图。
图36是变型例3-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图35的D-D面的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附图对实施例及变型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会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图面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与实际情形相比较,有时会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示意性表示,仅为一例,不用来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定。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非落座时)。图4是图2的A-A截面图(落座时)。
车辆用座椅1具有作为落座者载置臀部的部分的座垫2、落座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3、放置落座者的头部的头枕9。
座垫2具有作为骨架构造的框架4、固定在框架4上的衬垫(未图示)、覆盖衬垫的的表皮6、覆盖框架4的下方部分的框架罩8。框架4由钢材、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刚性高的材料形成。
表皮6由第1表皮6a与第2表皮6b形成。第1表皮6a形成为包括落座者落座时至少与其臀部相接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与衬垫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第2表皮6b具有覆盖衬垫的至少前侧部与左右侧部的侧部、与第1表皮6a缝合的接合部、从前侧部及左右侧部向内方折曲的连接部。
第1表皮6a的端头与第2表皮6b的连接部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6c处由缝纫线缝合连接。缝合针迹6c出于美观考虑使其不露到外侧地进行缝合,处于第1及第2表皮的内侧。
第1表皮6a由皮、革、合成皮革、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部件形成。第2表皮6b由弹性体、软质树脂、成形无纺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材料这样的软质材料形成。弹性体为橡胶状且具有弹性力的工业用材料,例如采用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框架罩8以合成树脂作为材料通过树脂成形加工来形成。
座椅靠背3具有作为骨架构造的管框架11、支撑在管框架11上的背板12、固定在背板12上的衬垫5b、覆盖衬垫5b的表皮13。管框架11通过未图示的后仰机构与座垫2侧的框架4可进行摇动地连结。管框架11由钢材形成。背板12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衬垫5b为对落座者赋予缓冲性的部件,例如为发泡性的树脂由聚氨酯形成。
表皮13由第1表皮13a与第2表皮13b形成。第2表皮13b夹着第1表皮13a向左右两侧分离地进行设置。第1表皮13a的端头与第2表皮13b的连接部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13c处由缝纫线缝合连接。缝合针迹13c出于美观考虑使其不露到外侧地进行缝合,处于第1及第2表皮的内侧。
第1表皮13a由皮、革、合成皮革、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部件形成。第2表皮13b由弹性体、软质树脂、成形无纺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材料这样的软质材料形成。由此,第1表皮13a与第2表皮13b可以通过缝纫机等进行缝合。
图5是表示从背侧看图1的座椅靠背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C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图6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图8是图6的第2表皮的立体图。在图5~8中,还表示了背板12及表皮13b的水平截面图。
如图5所示,第2表皮13b在背板12的上部及下部左右分离。
如图7所示,在背板12的背面的周缘部,具有向内部折返的第1折返部12aa、从第1折返部12aa向外部折返的第2折返部12ab、从第2折返部12ab进一步向外部折返的第3折返部12ac。由此,在水平截面观察时形成具有コ字形的槽的折返件12a。
如图8所示,第2表皮13b在与缝合针迹13c相反侧的端部13da,具有向内部折返的第1折返部13db,和从第1折返部13db进一步向内部折返的第2折返部13dc。由此,在水平截面观察时形成具有コ字形的槽的折返部13d。第1折返部13db及第2折返部13dc由与通过成形加工制造第2表皮13b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13b形成一体。
在背板12与衬垫5b的一体构造体的表面包覆表皮13,进而,如图6所示,把作为凸部的折返部13d的第2折返部13dc以规定的推压力向背板12的折返部12a的槽插入,由此,将折返部13d与折返部12a嵌合。折返部12a及折返部13d沿外周方向连续地形成同一截面,因此,表皮13可以沿外周方向一边调整位置一边进行嵌合。通过这样的嵌合,表皮13以紧贴状态安装在背板12与衬垫5b的一体构造体的表面,成为车辆用座椅1的完成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用来作为基体将背板12与第2表皮13b连接的连接构造体,由设于第2表皮13b的折返部13d,和设于作为基体的背板12的折返部12a形成。
图9是图5的D部分的放大图。
在位于背板12的上部的第2表皮13b的部分的第1折返部13db设有作为突起部件的抓手部16b。抓手部16b由与将第2表皮13b成形加工进行制造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13b形成一体。
拆卸时,把抓手部16b向外部方向(与背板12相反的方向)拉,可以将折返部13d从折返部12a拔出拆下。另外,左右的第1折返部13db没有连接在一起,第1折返部13db的端部位于背板12的上方,由于可带有拆卸的缺口,所以也可以不设置抓手部16b。
图10是表示从背侧看比较例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用来说明图10的车辆座椅的突起部件的形状的立体图。车辆用座椅1R具有作为落座者载置臀部的部分的座垫2R,和落座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3R。
座垫2R具有作为骨架构造的框架(未图示)、固定在框架上的衬垫(未图示)、覆盖衬垫的表皮6R、覆盖框架的侧面的侧罩7R、覆盖框架的下方部分的框架罩8R。
第1表皮6Ra的端头与第2表皮6Rb的连接部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6Rc处由缝纫线缝合连接。缝合针迹6Rc出于美观考虑不露到外侧地进行缝合,处于第1及第2表皮的内侧。
第1表皮6Ra及第2表皮6Rb分别由与实施例的第1表皮6a及第2表皮6b同样的部件形成。侧罩7R及框架罩8R以合成树脂作为材料由树脂成形加工形成。
座椅靠背3R具有作为骨架构造的管框架(未图示)、支撑在管框架上的背板12R、固定在背板12R上的衬垫5Rb、覆盖衬垫5Rb的表皮13R。背板12R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衬垫5Rb为对落座者赋予缓冲性的部件,例如为发泡性的树脂由聚氨酯形成。
表皮13R由第1表皮13Ra与第2表皮13Rb形成。第1表皮13Ra的端头与第2表皮13Rb的连接部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13Rc处由缝纫线缝合连接。缝合针迹13Rc出于美观考虑使其不露到外侧地进行缝合,处于第1及第2表皮的内侧。
第1表皮13Ra及第2表皮13Rb分别由与第1表皮13a及第2表皮13b同样的部件形成。
第2表皮13Rb中的与缝合针迹13Rc相反侧的面以规定宽度(W)向内部折返。而且在此折返部13Rba设有多个突起部件16R。突起部件16R由与将第2表皮13Rb通过成形加工进行制造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13Rb形成一体。
突起部件16R具有向第2表皮13Rb的内部突出的轴部16Ra,和形成在轴部16Ra的前端的作为大径部分的大径且球形的头部16Rb。背板12R的孔17R的直径比设置在第2表皮13Rb的突起部件16R的头部16Rb的直径小。进而,孔17R的直径被设定成,当把突起部件16R的头部16Rb以规定的推压力挤入该孔17R时该头部16Rb能够一边弹性变形一边穿过孔17R的大小。
在背板12R与衬垫5b的一体构造体的表面包覆表皮13R,进而,把第2表皮13R的突起部件16R的头部16Rb向背板12R的各孔17R内以规定的推压力插入,由此,将各突起部件16R与各孔17R卡合即嵌合。将突起部件16R的头部16Rb挤入设于背板12R的周缘部的孔17R中。头部16Rb的直径比孔17R的直径大,所以,成为挤入的头部16Rb不能容易地从孔17R拔脱的状态。
在比较例中,表皮与背板等的基体的位置关系固定,因此,表皮缝制时的偏差表现为,在固定表皮时的花纹错位(形不成水平/垂直等)、张力偏差导致褶皱等,可能会损害外观品质。
在实施例1中,形成在靠背框架等的基体上的コ字形的截面的槽与形成在表皮等的安装部件上的コ字形的截面的槽嵌合。基体与安装部件的嵌合部沿外周方向,同一截面连续地形成,因此,安装部件可以一边沿外周方向调整位置一边进行嵌合。由此,与比较例相比较可以降低表皮缝制时的偏差导致花纹错位(形不成水平/垂直等)、张力偏差导致褶皱等。
基体与安装部件的嵌合的强度,可以通过按适当间隔在基体上设置肋、突起,或在安装部件的截面形状上形成波纹形、配置肋,从而设定成任意的强度。
而且,通过将抓手部形成在安装部件上,成为安装部件剥离时的开端,可以适用于换用罩。
在图1中,座垫2具有与以上说明了的连接构造体同样的连接构造体。即,在形成有表皮6的第2表皮6b的周缘部分设有与图8所示的折返部13d同样的折返部。另一方面,在框架4的周缘部分设有与图7所示的折返部12a同样的折返部。在位于框架4的前部的第2表皮6b的部分的第1折返部设有与抓手部16b同样的抓手部。而且,通过把第2表皮6b侧的折返部插入作为基材的框架4侧的折返部,从而将第2表皮6b与框架4连接。
在表皮中采用软质材料的情况下,其形状、厚度等条件可能会阻碍内包的衬垫的挠曲特性,或在落座时造成异物感。如图3所示,第2表皮13b在其一部分(虚线椭圆B的部分)起伏状的缝隙。由此,当落座时在座面施加压力时,形成在第2表皮13b上的缝隙,较之非落座时(图3),在落座时(图4)更多地被压溃,由此,可以确保充分的衬垫本来的挠度。这样,在要对采用了软质材料的表皮赋予柔软性、挠曲的情况下,通过在截面、厚度上下功夫,就可以不拘于场所、范围而自由地赋予柔软性、挠曲。
<变型例1-1>
对于实施例1的第1变型例采用图12~14进行说明。图12~14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变型例1-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除了设置在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由设置在第2表皮13b上的折返部13d、设置在作为基体的背板12上的折返部12a形成的连接构造体)还具有以下的连接构造体。
在背板12上设置孔17。孔17在俯视观察时,例如为圆形。而且,在第2表皮13b的抓手部16b跟前的第1折返部13db设有作为突起部件的插入部16a。插入部16a与抓手部16b同样地与将第2表皮13b通过成形加工进行制造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13b形成一体。
插入部16a具有向第2表皮13b的内部突出的轴部16aa、在其前端形成的圆锥形状的头部16ab。
将第2表皮13b的折返部13d与背板12的折返部12a嵌合,将插入部16a的头部16ab挤入被设置在背板12的上部的周缘部的孔17中,将第2表皮13b与背板12连接。由此,第2表皮13b较之实施例更加牢固地固定在背板12上。拆卸时,把抓手部16b向外部方向(与背板12相反的方向)拉,头部16ab从孔17拔出,使第2表皮13b的拆卸变得容易。而且,由于突起部件与孔嵌合的部位为左右各一个,因此,与比较例相比较,可以降低表皮缝制时的偏差导致的花纹错位(形不成水平/垂直等)、张力偏差造成的褶皱等。
变型例1-1的座垫2的连接构造体与座椅靠背3的连接构造体同样。即,在由第2表皮6b侧的折返部与框架4侧的折返部形成的连接构造体基础上还具备以下的连接构造体。
在框架4上设置与孔17同样的孔。而且,在第2表皮6b的抓手部跟前的第1折返部设置与插入部16a同样的插入部。插入部与抓手部同样地由与通过成形加工来制造第2表皮6b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6b形成一体。插入部具有与向第2表皮6b的内部突出的轴部16aa同样的轴部,和与形成在其前端的圆锥形状的头部16ab同样的头部。
将第2表皮6b的折返部与框架4的折返部嵌合,将突起部件的头部挤入设置在框架4的前部的周缘部的孔中,将第2表皮6b与框架4连接。
<变型例1-2>
对于实施例1的第2变型例采用图15、16进行说明。图15、16是用来说明变型例1-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变型例1-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除了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构造体或实施例1与变型例1-1组合成的连接构造体之外,具备以下的连接构造体。
座椅靠背12的左右侧部的下部的第2折返部13dc分别具备突起部件18。突起部18具有向座椅靠背12侧伸出的部位18a与向座椅靠背12的上部侧伸出的部位18b。座椅靠背12的第1折返部12aa具有孔19。将突起部18的部位18b穿过座椅靠背12的孔19,将第2折返部13dc向座椅靠背12的上部方向移动后进行第2表皮13b的定位,将第2表皮13b的折返部13d与座椅靠背12的折返部12a嵌合。由此,使表皮13的安装比实施例更容易。而且,由于突起部18与座椅靠背12的折返部12aa嵌合,因此,表皮13比实施例更加牢固地进行固定。由于孔19比突起部18的部位18a大,所以,第2表皮13b还可以进行位置调整。
在第1折返部13db具有突起部件16、座椅靠背12具有孔17的情况下,表皮13能更加牢固地固定。
(实施例2)
图17是实施例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车辆用座椅1具备作为载置落座者的臀部的部分的座垫2,和倚靠落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3。
座垫2具备作为骨架构造的框架4、固定在框架4上的衬垫5a、覆盖衬垫5a的表皮6、覆盖框架4的侧面的侧罩7、覆盖框架4的下方部分的框架罩8。框架4由钢材、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刚性高的材料形成。衬垫5a是用来对落座者赋予缓冲性的部件,例如由发泡性的树脂聚氨酯来形成。
表皮6由第1表皮6a与第2表皮6b形成。第1表皮6a的形状为,至少包括当落座者落座时与该臀部相接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与衬垫5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第2表皮6b具备覆盖衬垫5a的至少前侧部与左右侧部的侧部、与第1表皮6a缝合的接合部,和形成后述突起部件并且从前侧部及左右侧部向内方折曲的连接部。
第1表皮6a的端头与第2表皮6b的连接部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6c处通过缝纫线进行缝合连接。缝合针迹6c出于美观考虑使其不露到外侧地进行缝合,处于第1及第2表皮的内侧。
第1表皮6a由皮、革、合成皮革、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部件来形成。第2表皮6b由弹性体、软质树脂、成形无纺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材料这样的软质材料来形成。弹性体为橡胶状的具有弹性力的工业用材料,例如采用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侧罩7及框架罩8以合成树脂作为材料通过树脂成形加工来形成。
座椅靠背3具备作为骨架构造的管框架11、支撑在管框架11上的背板12、固定在背板12上的衬垫5b、覆盖衬垫5b的表皮13。管框架11通过未图示的后仰机构以能摇动的方式与座垫2侧的框架4连结。管框架11由钢材形成。背板12通过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衬垫5b为对落座者赋予缓冲性的部件,例如由发泡性的树脂聚氨酯形成。
表皮13由第1表皮13a与第2表皮13b形成。第1表皮13a的端头与第2表皮13b的连接部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13c处通过缝纫线缝合连接。缝合针迹13c出于美观考虑使其不露到外侧地进行缝合,处于第1及第2表皮的内侧。
第1表皮13a由皮、革、合成皮革、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部件形成。第2表皮13b由弹性体、软质树脂、成形无纺布、它们的同等物,或将它们加以组合的材料这样的软质材料形成。由此,第1表皮13a与第2表皮13b可以通过缝纫机等进行缝合。
图18是表示从背侧看图17的车辆用座椅中将表皮拆除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用来说明实施例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图20是从图19的B方向看的俯视图。
第2表皮13b中的与缝合针迹13c相反侧的面,按规定宽度(W)向内部折返。而且在此折返部13ba设置多个突起部件16。突起部件16由与将第2表皮13b通过成形加工进行制造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13b形成一体。
如图19所示,突起部件16具有向第2表皮13b的内部侧(背板12侧)突出的插入部16a,和从第2表皮13b的折返部13ba的端部突出的抓手部16b。插入部16a具有轴部16aa,和形成在其前端的作为大径部分的大径且圆锥形状的头部16ab。所谓大径部分,是指直径比轴部16aa的直径大的部分。
如图18所示,在背板12的背面的周缘部设置多个孔17。例如,在背板12的上部设置6个孔、在左右分别设置8个孔。孔17的间隔与设置在第2表皮13b的多个突起部件16的间隔相同。如图19所示,孔17的直径比突起部件16的头部16ab的直径小。进而,孔17的直径被设定成,当把突起部件16的头部16ab以规定的推压力挤入该孔17时该头部16ab能够一边弹性变形一边穿过孔17的大小。孔17在俯视时例如为圆形。
在背板12与衬垫5b的一体构造体的表面包覆表皮13,进而,通过把第2表皮13b的突起部件16的头部16ab向背板12的孔17内以规定的推压力插入,从而将各突起部件16与各孔17卡合,即嵌合。通过该卡合,将表皮13以紧贴状态安装在背板12与衬垫5b的一体构造体的表面,成为车辆用座椅1的完成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用来将作为基体的背板12与第2表皮13b连接的连接构造体,由设置在第2表皮13b上的突起部件16,和设置在作为基体的背板12上的孔17形成。
将突起部件16的头部16ab挤入设置在背板12的周缘部的孔17中。由于头部16ab的直径比孔17的直径大,因此挤入的头部16ab成为容易从孔17拔出的状态。
拆卸时,把爪手16b向外部方向(与背板12相反的方向)拉,可以将头部16ab从孔17拔出拆下。
根据实施例2,成为基体侧的孔与由弹性体等软质材料形成的突起部件的嵌合构造,通过位于突起部件跟前的一体成形的抓手部,以轻的力、用一只手就可以简便地进行装拆操作。由于嵌合用突起部件的跟前具有抓手部,所以成为嵌合部位的标记。由于抓住抓手部的状态下的拇指的指肚紧位于嵌合用突起部件的背面,所以在抓住的状态下,探入嵌合孔的行为容易进行,可以在抓住抓手部的状态下用拇指的指肚挤压突起。可以比比较例更加容易地进行安装及拆卸。由此,可以防止拆卸时插入部或背板破坏。由于不需要工具和大的操作力,所以,可以瞬间进行装拆。由此,可以进行表皮的更换。
在图17中,座垫2具有与以上进行了说明的表皮端头固定构造(连接构造体)同样的表皮端头固定构造。即,在形成有表皮6的第2表皮6b的内侧的面上设置与图20所示的突起部件16同样的多个突起部件。另一方面,在图17的侧罩7的上侧的周缘部分设置与图19所示的孔17同样的孔。而且,通过将第2表皮6b侧的突起部件插入作为基材的侧罩7侧的孔,将第2表皮6b与侧罩7连接。
<变型例2-1>
对实施例2的第1变型例采用图21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变型例2-1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图21所示的,是构成变型例2-1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A的座椅靠背30的一部分。此部分与沿图17的A-A线的部分的平面截面构造相当。
变型例2-1涉及的座椅靠背30具备作为骨架构造的管框架31、由管框架31支撑的背板32、固定在背板32上的衬垫25b,及覆盖衬垫25b的表皮33。管框架31、背板32及衬垫25b由与实施例2同样的部件形成。
表皮33由第1表皮33a与第2表皮33b形成。第1表皮33a与第2表皮33b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33c处通过缝纫线缝合连接。第2表皮33b不具有图19所示的实施例2中的规定宽度W的明确的折返部。
第1表皮33a及第2表皮33b分别由与实施例2的第1表皮13a及第2表皮13b同样的部件形成。从衬垫25b的侧面到背板32的形状呈圆滑的曲线形状。而且,第2表皮33b形成为沿着呈这样的曲线形状的衬垫25b与背板32的侧部的表面的曲线形状。
图21的由箭头C表示的部分与图20的实施例2的连接构造体同样。即,在背板32的侧部设置圆形的孔17。而且,在第2表皮33b的周缘部设置突起部件16。突起部件16具有向第2表皮13b的内部侧(背板12侧)突出的插入部16a、抓手部16b。插入部16a具有轴部16aa,和形成在其前端的作为大径部的大径且圆锥形状的头部16ab。而且,抓手16b从突起部件16跟前的折返部13ba的端部延伸。
在变型例2-1中,突起部件16并非如图19所示的实施例2那样设置在第2表皮13b的宽度为W的折返部分,而是设置在第2表皮33b的圆滑的曲线形状部分。而且,插入部16a从侧方与背板32的侧部卡合。
<变型例2-2>
对实施例2的第2变型例采用图22~26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变型例2-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变型例2-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垫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车辆用座椅1B具备作为载置落座者的臀部的部分的座垫42,和倚靠落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43。
座椅靠背43具备背板52、固定在背板52上的衬垫(未图示),和覆盖衬垫的表皮(未图示)。背板52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表皮由第1表皮(未图示)与第2表皮53b形成。第1表皮与第2表皮53b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未图示)处通过缝纫线缝合连接。第1表皮及第2表皮53b分别由与实施例2的第1表皮13a及第2表皮13b同样的部件形成。
座垫42具备缓冲垫框架44、固定在缓冲垫框架44上的衬垫(未图示),和覆盖衬垫的表皮(未图示)。表皮由第1表皮(未图示)与第2表皮46b形成。第1表皮与第2表皮46b在作为接合部位的缝合针迹(未图示)处通过缝纫线缝合连接。第1表皮及第2表皮46b分别由与实施例2的第1表皮6a及第2表皮6b同样的部件形成。
图24~26是用来说明变型例2-2涉及的连接构造体的图。
变型例2-2的座椅靠背43的连接构造体与图20的实施例2的连接构造体同样。即,在背板52上设置孔57。孔57在俯视时例如为圆形。而且,在第2表皮53b中的与缝合针迹相反侧的面设置以规定宽度向内部折返的第1折返部53ba。而且,在第1折返部53ba设置2个突起部件56。突起部件56由与将第2表皮53b通过成形加工进行制造时相同的材料同时地跟第2表皮53b形成一体。
突起部件56具有向第2表皮53b的内部突出的插入部56a与抓手部56b。插入部56a具有轴部56aa,和形成在其前端的圆锥形状的头部56ab。抓手部56b从插入部56a跟前的第1折返部53ba的端部突出。第2表皮53b将突起部件56在与背板52的上部对应的位置设置了2处,在与背板52的左右侧部对应的第1折返部53ba设有进一步向内部折返的第2折返部53bb。
将第2折返部53bb与背板52的侧部卡合,将突起部件56的头部56ab挤入被设置在背板52的上部的周缘部的孔57中,将第2表皮53b与背板52连接。突起部件56的数量比实施例2少,因此,表皮53的安装也比实施例2容易。拆卸时,把抓手部56b向外部方向(与背板52相反的方向)拉时,可以把头部56ab从孔57拔出拆下。突起部件56的数量比实施例2少,所以,表皮53的拆卸以比实施例2容易。
变型例2-2的座垫42的连接构造体与座椅靠背43的连接构造体同样。即,在缓冲垫框架44上设置与孔57同样的孔。而且,在第2表皮46b中的与缝合针迹相反侧的面上设置与第1折返部53ba同样的第1折返部。而且,在第1折返部设置与突起部件56同样的2个突起部件。第2表皮46b在与缓冲垫框架44的前部对应的位置具有两处突起部件,在缓冲垫框架44的左右侧部对应的部分设置与第2折返部53bb同样的第2折返部。
将第2折返部与缓冲垫框架44的侧部卡合,将突起部件的头部挤入被设置在缓冲垫框架44的前部的周缘部的孔中,将第2表皮46b与缓冲垫框架44连接。拆卸时,把抓手部49b向外部方向(与座垫框架44相反的方向)拉,于是突起部件的头部可以从孔拔出拆下。
(实施例3)
实施例3为,在车辆用座椅中,把罩住座椅靠背的缓冲垫的表面的装饰罩与罩住缓冲垫的侧面的柔软的树脂构成的树脂部缝合连接,在座椅靠背的背板与座垫相接那侧的面和与缓冲垫的侧面对应的面,将树脂部与背板卡合进行固定。
而且,实施例3为,在上述构成中,在座垫与基座部组装的状态下,在座垫与基座部相接的部分插入罩部的树脂部,把形成在树脂部的钩部或突起部与形成在背板上的钩部或突起部卡合,然后,使形成在罩部的树脂部的凹凸部与形成在背板的侧面部的凹凸部咬合而进行卡合,从而,使罩部与基座部连接,将车辆用座椅组装起来。
在图27中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0的构成。车辆用座椅100具有搭乘者落座的座垫60、落座在座垫60上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20。另外,有时此外还在座椅靠背20的上部具有未图示的头枕。
座垫60由装饰罩61覆盖搭乘者落座的面,侧面由柔软的树脂部(例如,烯类热塑性弹性体)62构成。同样,座椅靠背20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面被装饰罩21覆盖,侧面被由柔软的树脂形成的树脂部22构成。装饰罩61与树脂部62、及装饰罩21与树脂部22分别缝合连接。
图28表示座椅靠背20的构成。座椅靠背20大体划分的话,由装饰罩21与树脂部22构成的基罩23,和基座24构成。座椅靠背20由形成在基罩23的侧面的树脂部22将形成在基座24的周围的侧面部25覆盖地进行组装。
图29是将形成在基座24的周围的侧面部25嵌入被形成在基罩23的侧面的树脂部22中进行组装的状态的座椅靠背20的靠近座垫60侧的立体图,与图27的框a所围合的部分相当。此图29的A-A面中的截面构造在图4中进行表示。
图30中,基座24具有作为缓冲垫的聚氨酯衬垫241、压制聚氨酯衬垫241的背面的靠背板242、支撑基座24的框架243、覆盖聚氨酯衬垫241的背面侧的背板244而构成。
构成基罩23的装饰罩21与树脂部22将基座24的聚氨酯衬垫241的表面覆盖。覆盖树脂部22的聚氨酯衬垫241的侧面的部分221壁厚较厚,从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刚性。另一方面,树脂部22的端部222及223的壁厚比较薄,具有柔软性。
图30的截面中的树脂部22的端部222的壁厚比较薄的部分,与装饰罩21的前端部分211重合,在26的位置进行缝合,树脂部22与装饰罩21形成一体。树脂部22,在其覆盖聚氨酯衬垫241的侧面的部分221那样的壁厚较厚而具有刚性的部分,难以跟装饰罩21进行缝合,但是,可以通过端部222那样将壁厚减薄而使其容易与装饰罩21缝合。
在树脂部22的端部222缝合的装饰罩21,在此缝合了的位置26折返,在与落座的搭乘者的脊背相接那侧(表面的侧)为表皮2101侧,与表皮2101间夹着中间的罩衬垫2102的背基部2103成为与聚氨酯衬垫241相接那侧。
在图30的截面中的树脂部22的另一方的端部223的壁厚变得比较薄的部分,形成波纹形的凹凸部2231,在基座24的背板244的端部也形成同样的波纹形的凹凸部2440。在将树脂部22与缓冲垫241推压抵接的状态下,将树脂部22的端部223向背板244的端部的侧拉,在形成在端部223的波纹形的凹凸部2231与形成在背板244的端部的凹凸部2440咬合的状态下释放对树脂部22的端部223的拉伸,从而,凹凸部2231与凹凸部2440在啮合的状态下卡止。
通过树脂部22的端部223的凹凸部2231与背板244的端部的凹凸部2440啮合,从而,基罩23在基座24的侧面可靠地被保持。
接着,在图31中表示图29所示的B-B面中的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附近的截面构造。
在实施例3中,在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座垫60相接那侧)中,在背板244的端部形成钩部2441,在树脂部22的端部也形成了钩部224。
树脂部22的端部的钩部224如图31所示那样与如此成形的背板244的端部的钩部2441啮合,从而,树脂部22的前端的钩部224不会从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钩部2441松脱,可以可靠地进行固定。
接着,在图32A~图32C中表示把在树脂部22形成了这样的钩部形状的基罩23组装到在背板244的端部形成了钩状件2441的基座24上的顺序。
首先,如图32A所示,在基座24与座垫60组装的状态下,如表示图32A的C-C截面的图32B所示,将基罩23的树脂部22的端部的钩部224插入基座24与座垫60的间隙。
接着,如图32C所示,将树脂部22的端部进一步挤入,把形成在树脂部22的端部的钩部224与形成在基座24的背板244的端部的钩部2441进行钩挂(使钩状部件彼此啮合)。
接着,把基罩23的树脂部22的端部223向基座24的侧拉,把形成在端部223的波纹形的凹凸部2231与形成在基罩23的背板244的端部的波纹形的凹凸部2440进行钩挂。树脂部22的波纹形的凹凸部2231与背板244的波纹形的凹凸部2440一旦啮合,仅凭单纯的彼此拉拽就不容易分离。由此,可以把基罩23可靠地固定在基座24上。
根据实施例3,在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附近,可以由侧面部分与下面部分将基罩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在基座24上。
<变型例3-1>
作为实施例3的第1变型例,是取代实施例3中说明了的形成在与树脂部22的座垫60相接那侧的端部的钩部224,而在与树脂部22-1的座垫60相接那侧的端部采用圆棒224-1的例子。在此情况下,与实施例3的场合同样地在背板244的端部形成钩状件2441。
图33表示变型例3-1涉及的安装在树脂部22-1的端部的圆棒224-1与形成在背板244的端部的钩部2441卡合的状态的截面图。圆棒224-1的两端部分固定支撑在树脂部22-1的端部。
把在此树脂部22-1的端部固定着圆棒224-1的基罩23组装到在背板244的端部形成有钩状件2441的基座24上的顺序,与实施例3中采用图32A~图32C进行说明的顺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作为钩部224的替代技术的一例列举了圆棒224-1,但是不限于此,不用说,在不脱离该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即,只要比钩部2441的内径小即可,例如也可以为四边形等多边形形状,不限于圆棒。
<变型例3-2>
作为实施例3的第2变型例,对把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附近的截面构造取代图31所示的构造形成图34A所示那样在树脂部22的前端部设置锥状的突起225的形状,相向的背板244的前端部分形成L字形状的突起2442的构成进行说明。
根据变型例3-2的构成,如图34A所示,把树脂部22的前端部的锥状的突起225沿箭头方向相对于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L字形状的突起2442挤入。此时,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L字形状的突起2442被树脂部22的前端部的锥状的突起225往上顶,而臂部2443可以通过向上方挠曲来进行退让。
当在树脂部22的前端部把锥状的突起225沿箭头方向相对于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L字形状的突起2442挤入时,如图34B所示,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L字形状的突起2442越过树脂部22的前端部的锥状的突起225而成为突起部彼此咬合的形态。当在此状态下树脂部22的前端部的锥状的突起225的前进停止时,双方的突起部彼此咬合,成为即使将树脂部22向相反侧拉拽也不能简单地拔脱的状态。
根据变型例3-2,树脂部22的前端部的锥状的突起225与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L字形状的突起2442,当以比较单纯的构成一度咬合时,不会仅凭单纯的拉拽就容易地分离,可以使树脂部22的前端部的锥状的突起225与背板244的前端部分的L字形状的突起2442可靠地结合。
在变型例3-2中,在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附近中,也可以由侧面部分与下面部分将基罩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在基座24上。
<变型例3-3>
作为实施例3的第3变型例,把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附近的截面构造如图35所示那样,在背板244的前端部分2442形成突起2443。另一方面,在相向的树脂部22的前端部226,如作为图35的D-D面的向视图的图36所示,在具有直径比突起2443的头部24431的直径大的孔穴2261的端部226的端面2261那侧形成孔穴部2260,该孔穴部2260延伸出宽度与突起2443的轴部24432的直径相同的槽2262。
由这样的构成,把树脂部22将前端部2263一边朝向下方一边从图35的左侧向右侧大力挤入,从而,使前端部2263越过形成在背板244的前端部分2442的突起2443的头部24431,通过进一步进行挤入,从而使头部24431从形成在树脂部22的端部226的孔穴部2260的孔穴2261突出。
接着,将树脂部22相对于背板244从图35的右侧向左侧拽回,从而,使突起2443的轴部24432被槽2262夹住。在此状态下,树脂部22不会从背板244容易地松脱。
根据变型例3-3,一旦将树脂部22的前端部226的突起嵌入被形成在背板244的前端部分2442的孔穴部2260,就不能单纯地仅凭拉拽就将其分离,可以将树脂部22的前端部226的孔穴部2260与背板244的前端部分2442的突起2243可靠地结合。
在变型例3-3中,也可以在座椅靠背20的下端部附近,由侧面部分与下面部分将基罩23容易且可靠地固定在基座24上。
也可以将实施例1(包含变型例1-1、1-2)与实施例2(包含变型例2-1、2-2)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由实施例1涉及的座椅靠背与实施例2涉及的座垫构成车辆用座椅。而且,也可以将实施例1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实施例2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组合构成座椅靠背或座垫。也可以由实施例1(包含变型例1-1、1-2)与实施例3(包含变型例3-1、3-2、3-3)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由实施例3涉及的座椅靠背与实施例1涉及的座垫构成车辆用座椅。而且,也可以将实施例1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实施例3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组合构成座椅靠背或座垫。也可以将实施例2(包含变型例2-1、2-2)与实施例3(包含变型例3-1、3-2、3-3)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由实施例3涉及的座椅靠背与实施例2涉及的座垫构成车辆用座椅。而且,也可以将实施例2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实施例3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组合构成座椅靠背或座垫。将实施例1(包含变型例1-1、1-2)、实施例2(包含变型例2-1、2-2)与实施例3(包含变型例3-1、3-2、3-3)适当组合也可以。例如,将实施例1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实施例2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实施例3涉及的构成的一部分组合构成座椅靠背或座垫也可以。
以上,根据实施例及变型例对本发明者们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及变型例,不用说,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且,将上述实施例及变型例中说明了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成具有与其等价的功能的机构的情形,或省略一部分非实质性功能的情形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实施例1、2中,由支撑在管框架11上的背板12形成安装表皮13的基体。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由管框架11其自身作为基体。进而,也可以由不支撑在管框架11上而是自身起到作为骨架构造的框架作用的背板来构成基体。
而且,在实施例1、2中,将座椅靠背的表皮与座垫的表皮做成单独的部件,但是也可以将它们形成为一体。在此情况下,将第1表皮6a、13a形成一体,或缝合成一体,在此基础上,把第2表皮6b及第2表皮13b做成彼此单独的部件可以谋求提高组装性。
而且,设置在实施例1的第2表皮13b上的起伏状的缝隙,也可以设置在比较例、变型例1-1及变型例1-2涉及的车辆用座椅上。
而且,在变型例2-1中,由支撑在管框架31上的背板32来形成安装表皮33的基体。但是,也可以由不支撑在管框架31上而是自身起到作为骨架构造的框架作用的背板来构成基体。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附注。
(附注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在具备搭乘者落座的座垫、落座在上述座垫上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具备基座部和罩部,该基座部具有缓冲垫与覆盖上述缓冲垫的背面侧的背板,该罩部具有罩住上述基座部的上述缓冲垫的上述搭乘者倚靠背部侧的面的装饰罩,和罩住上述缓冲垫的侧面的由柔软的树脂构成的树脂部,
上述罩部的上述装饰罩与上述树脂部缝合连接,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与上述基座部的上述背板在上述背板与上述座垫相接那侧的面和与上述缓冲垫的侧面对应的面上通过上述树脂部与上述背板卡合而连接。
(附注2)
附注1的车辆用座椅,优选为,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相对于罩住上述缓冲垫的侧面的部分的壁厚,将与上述背板卡合连接的部分的壁厚形成得较薄。
(附注3)
附注2的车辆用座椅,优选为,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与上述基座部的上述背板,将形成在上述背板与上述座垫相接那侧的面上的钩状部分与形成在上述树脂部跟上述钩状对应的钩状部分卡合连接。
(附注4)
附注2的车辆用座椅,优选为,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与上述基座部的上述背板,将形成在上述背板与上述座垫相接那侧的面上的突起部分与形成在上述树脂部跟上述突起部分对应的孔穴部卡合连接。
(附注5)
附注3或4的车辆用座椅,优选为,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与上述基座部的上述背板,把在与上述缓冲垫的侧面对应的面上形成在上述树脂部的凹凸形状与形成在上述背板上的凹凸形状卡合连接。
(附注6)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具备搭乘者落座的座垫,和在上述座垫上落座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
上述座椅靠背具有罩部和覆盖缓冲垫与上述缓冲垫的背面的背板,
上述罩部具有覆盖上述缓冲垫的上述搭乘者倚靠背部侧的面的装饰罩与覆盖上述缓冲垫的侧面的由柔软的树脂形成的树脂部,将上述装饰罩与上述树脂部缝合连接,
上述树脂部与上述背板将形成在上述背板上的钩部或突起部与形成在上述树脂部的钩部、突起部或孔穴部卡合连接。
(附注7)
附注6的车辆用座椅,优选为,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相对于罩住上述缓冲垫的侧面的部分的壁厚,将与上述背板卡合连接的部分的壁厚形成得较薄。
(附注8)
附注7的车辆用座椅,优选为,
上述罩部的树脂部与上述背板,将在与上述缓冲垫的侧面对应的面上形成在上述树脂部的凹凸形状与形成在上述背板上的凹凸形状卡合连接。
(附注9)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具备搭乘者落座的座垫,和在上述座垫上落座的搭乘者倚靠背部的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的制造方法,
上述座椅靠背具备基座部和罩部,基座部具有缓冲垫和覆盖上述缓冲垫的背面侧的背板,罩部具有罩住上述基座部的上述缓冲垫的上述搭乘者倚靠背部侧的面的装饰罩和罩住上述缓冲垫的侧面的由柔软的树脂构成的树脂部,上述罩部的上述装饰罩与上述树脂部缝合连接,
在将上述座垫与上述基座部组装的状态下,将上述罩部的树脂部插入上述座垫与上述基座部相接的部分,使形成在上述树脂部的钩部、突起部或孔穴部与形成在上述背板上的钩部或孔穴部卡合,接着,使形成在上述罩部的树脂部的凹凸部与形成在上述背板的侧面部的凹凸部咬合而进行卡合,从而将上述罩部与上述基座部连接。
(附注10)
附注9的车辆用座椅的制造方法,优选为,
在将形成在上述罩部的树脂部的凹凸部与形成在上述背板的侧面部的凹凸部咬合而进行卡合的工序中,在拉拽上述罩部的树脂部而施加张力的状态下,使形成在上述罩部的树脂部的凹凸部与形成在上述背板的侧面部的凹凸部咬合而进行卡合。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座椅
2 座垫
3 座椅靠背
4 框架
5a、5b 衬垫
6 表皮
6a 第1表皮
6b 第2表皮
6c 缝合针迹
8 框架罩
11 管框架
12 背板
12a 折返部
13 表皮
13a 第1表皮
13b 第2表皮
13c 缝合针迹
13d 折返部
16 突起部件
16a 插入部
16aa 轴部
16ab 头部
16b 抓手部
17 孔
18 突起部件
19 孔
21、61 装饰罩
22、62 树脂部
20 座椅靠背
24 基座
60 座垫
224,2441 钩部
225,2442 突起部
Claims (16)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表皮、安装所述表皮的基体,以及将所述基体与所述表皮连接的连接构造体;
所述表皮具备第1表皮,和将所述第1表皮及所述连接构造体连接并与所述第1表皮缝合连接且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第2表皮;
所述连接构造体具备与所述第2表皮形成一体的第1折返部、设于所述基体的第2折返部、与所述第2表皮形成一体的第1突起部件、和设于所述基体的第1孔;
所述第1突起部件具备向所述基体方向伸出的轴部、设于所述轴部的前端的圆锥形状的头部、和从所述第2表皮的端部伸出的抓手部;所述第1折返部与所述第2折返部嵌合,
所述第1突起部件与所述第1孔嵌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折返部及所述第2折返部分别具有截面观察时呈コ字形的槽,
所述第1折返部的槽与所述第2折返部的槽嵌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折返部具备向所述基体方向折返的第1部位,和从所述第1部位向所述第1表皮方向折返的第2部位;
所述第2折返部具备向所述第1表皮的方向折返的第3部位、从所述第3部位向所述第2表皮的方向折返的第4部位,和从所述第4部位向与所述第1表皮相反的方向折返的第5部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造体还具备与所述第2表皮形成一体的第2突起部件,和设于所述基体的第2孔;
所述第2突起部件具备向所述基体方向伸出的部位,和从所述部位的前端向所述基体的上部方向伸出的部位;
所述第2突起部件与所述第2孔嵌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表皮与所述第1表皮的周缘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表皮的周缘与所述第2表皮的周缘缝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材料为弹性体、成形无纺布,或将它们加以组合后的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支撑在座椅靠背的框架上的背板,或其自身起到框架作用的背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座垫的框架。
10.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表皮、安装所述表皮的基体,和将所述基体与所述表皮连接的连接构造体;
所述表皮具备第1表皮、和将所述第1表皮及所述连接构造体连接并与所述第1表皮缝合连接且由软质材料形成的第2表皮;
所述连接构造体具备与所述第2表皮形成一体的突起部件,和设于所述基体的孔;
所述突起部件具备向所述基体方向伸出的插入部,和从所述第2表皮的端部伸出的抓手部;
所述插入部具备向所述基体方向伸出的轴部,和设于所述轴部的前端的圆锥形状的头部;
所述插入部与所述孔嵌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直径比所述头部的直径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表皮与所述第1表皮的周缘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表皮的周缘与所述第2表皮的周缘缝合。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材料为弹性体、成形无纺布,或将它们加以组合后的材料。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座椅靠背的框架、支撑在座椅靠背的框架上的背板,或其自身起到框架作用的背板。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为座垫的框架,或座垫的侧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09791 | 2015-10-26 | ||
JP2015209791A JP6594735B2 (ja) | 2015-10-26 | 2015-10-26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5209790A JP6594734B2 (ja) | 2015-10-26 | 2015-10-26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5-209790 | 2015-10-26 | ||
JP2015-210784 | 2015-10-27 | ||
JP2015210784A JP2017081362A (ja) | 2015-10-27 | 2015-10-27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08210A CN106608210A (zh) | 2017-05-03 |
CN106608210B true CN106608210B (zh) | 2020-02-18 |
Family
ID=58562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57854.8A Active CN106608210B (zh) | 2015-10-26 | 2016-10-26 | 车辆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81580B2 (zh) |
CN (1) | CN1066082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17652S1 (en) * | 2015-09-04 | 2018-05-15 |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 Vehicle seat |
JP6595295B2 (ja) * | 2015-10-14 | 2019-10-23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ート |
USD853741S1 (en) * | 2016-09-28 | 2019-07-16 | James Leckey Design Limited | Body support structures (seats) |
USD887154S1 (en) * | 2018-06-13 | 2020-06-16 | Tachi-S Co., Ltd. | Vehicle seat |
JP7362095B2 (ja) * | 2018-11-21 | 2023-10-17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 |
CN111516568B (zh) * | 2019-02-01 | 2023-05-26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JP7436774B2 (ja) * | 2019-02-06 | 2024-02-2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表皮固定装置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
USD953758S1 (en) * | 2019-06-27 | 2022-06-07 | Bentley Motors Limited | Seat |
JP2022069843A (ja) * | 2020-10-26 | 2022-05-12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表皮部材 |
US11731538B2 (en) | 2021-09-28 | 2023-08-22 | Lear Corporation |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y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82496C (zh) * | 2002-03-22 | 2009-04-29 | 英提尔汽车公司 | 用于连接织物悬架的座椅框架板 |
CN101563006A (zh) * | 2006-12-20 | 2009-10-2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可安装和可拆卸式座椅软垫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可安装和可拆卸式座椅软垫的座椅 |
CN101600645A (zh) * | 2007-02-07 | 2009-12-09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表皮材料末端处理部件、座椅配件及车用座椅 |
JP3177316U (ja) * | 2012-05-17 | 2012-07-26 |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 シート用クッション |
CN103101466A (zh) * | 2011-11-15 | 2013-05-15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32500U (zh) | 1989-04-07 | 1990-11-02 | ||
JP5098297B2 (ja) * | 2006-11-02 | 2012-12-1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シートパッド及びシート |
US7946649B2 (en) * | 2007-10-01 | 2011-05-24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layered seating system with attachment member |
FR2934195B1 (fr) * | 2008-07-24 | 2011-04-01 |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 Formage de garnitures pour siege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
2016
- 2016-10-21 US US15/331,806 patent/US99815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0-26 CN CN201610957854.8A patent/CN1066082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82496C (zh) * | 2002-03-22 | 2009-04-29 | 英提尔汽车公司 | 用于连接织物悬架的座椅框架板 |
CN101563006A (zh) * | 2006-12-20 | 2009-10-21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可安装和可拆卸式座椅软垫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可安装和可拆卸式座椅软垫的座椅 |
CN101600645A (zh) * | 2007-02-07 | 2009-12-09 |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表皮材料末端处理部件、座椅配件及车用座椅 |
CN103101466A (zh) * | 2011-11-15 | 2013-05-15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车辆座椅 |
JP3177316U (ja) * | 2012-05-17 | 2012-07-26 |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 シート用クッショ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981580B2 (en) | 2018-05-29 |
CN106608210A (zh) | 2017-05-03 |
US20170113584A1 (en) | 2017-04-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608210B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6947965B2 (ja) | シート | |
JP5088126B2 (ja) | カバー脱着式シート | |
JP5245367B2 (ja) | 着せ替えシートカバーのシート被覆構造 | |
WO2016136299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車両用シートの操作レバー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JP4957227B2 (ja) | 着脱式シートパッドを用いたシート | |
CN107985149B (zh) | 车辆用座椅 | |
CN106998923B (zh) | 座椅 | |
JP635861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2135492A (ja) | 椅子及びこれを構成する座又は背 | |
JP459119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6043167A (ja) | 表皮の固定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JP659473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107521389B (zh) | 头枕罩 | |
JP6594735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7081362A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3100001A (ja) | 下帯カバー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 |
JP511507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4850361B2 (ja) | 椅子における張り材の取付構造 | |
JP7154935B2 (ja) | 椅子の背凭れ、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 | |
JP200610233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形成方法 | |
JP6581893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11312327B2 (en) |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735355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4507477B2 (ja) | ネット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