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3803A -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3803A
CN106483803A CN201610693857.5A CN201610693857A CN106483803A CN 106483803 A CN106483803 A CN 106483803A CN 201610693857 A CN201610693857 A CN 201610693857A CN 106483803 A CN106483803 A CN 106483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external diameter
paper
recording medium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938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3803B (zh
Inventor
森智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83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3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17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web copy material of plain paper, e.g. supply rolls; Roll holde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17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web copy material of plain paper, e.g. supply rolls; Roll holders therefor
    • G03G15/652Feeding a copy material originating from a continuous web rol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输送被卷绕成辊状的记录介质的构成中能够防止因记录介质带有卷曲而产生的转印不良的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图像形成系统具备:转印部,其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外径信息检测部,其检测被卷绕状态的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由外径信息检测部检测出的外径的信息来改变上述转印部中的转印条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利用了电子照片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而且,利用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供给调色剂,由此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在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转印到纸张后,在定影辊隙进行加热、加压而使其定影,由此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前段以及后段分别连接有供给连续卷纸、折叠纸等连续的纸张(以下称为“长条纸”)的供纸装置、和收纳通过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长条纸的排纸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被实用化。
专利文献1公开了基于是否为双面打印的背面打印时以及表示打印纸张的种类等的纸张信息,在产生上凸卷曲的背面的后端区域通过转印辊隙时,通过使转印偏压降低来防止飞散、噪声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1798号公报
另外,在长条纸以卷绕成辊状的状态保持于上述供纸装置内的情况下,长条纸整体带有卷曲。另外,根据卷绕部分的径向的位置不同而曲率半径不同,所以随着打印动作的进行,长条纸带有的卷曲量时刻变化。若长条纸带有卷曲,则例如在从中间转印带向长条纸转印调色剂像时,在紧接转印辊隙部之前的区域,在中间转印带与长条纸之间产生空隙。因该空隙,在紧接转印辊隙部之前的区域产生放电。因在长条纸与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之间产生的放电,中间转印带上的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粒子的电荷产生反极性化。其结果是,存在产生即使在转印辊隙部施加转印电压,在长条纸的一部分也未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画质不良(转印缺失)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完全没有考虑由于长条纸被卷绕成辊状而长条纸所带有的卷曲量变化这一点,所以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因长条纸被卷绕成辊状而使该长条纸带有卷曲从而产生的转印不良的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转印部,其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外径信息检测部,其检测被卷绕状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由上述外径信息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上述转印部中的转印条件。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其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外径信息检测部,其检测被卷绕状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由上述外径信息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上述转印部中的转印条件。
本发明的转印条件改变方法是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时的转印条件改变方法,在该转印条件改变方法中,检测被卷绕状态的上述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根据检测出的上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转印条件。
根据本发明,在供给被卷绕成辊状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记录介质带有卷曲而产生的转印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A是表示辊部的半径与已打印的长条纸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B是供纸装置内的辊部的放大图。
图4A是表示卷曲量较大时的长条纸通过中间转印带附近的情形的图,图4B是表示卷曲量较小时的长条纸通过中间转印带附近的情形的图。
图5A是表示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B是表示使单位重量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C是表示使纸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A是表示一边给予张力一边卷绕的辊部的图,图6B是表示使张力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A是表示使保管历史记录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B是表示使图像形成装置周围的湿度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C是表示辊部的半径与转印压的增加量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将长条纸配置成背面印字用的供纸装置的图,图8B是表示卷曲量较小时的长条纸通过中间转印带附近的情形的图,图8C是表示卷曲量较大时的长条纸通过中间转印带附近的情形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动作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供纸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3…卷取装置,42…中间转印单元,100…图像形成系统,101…控制部,P…长条纸,P1…辊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具备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图像形成系统100是使用在图1中用粗线表示的长条纸P或者纸张S(非长条纸)作为记录介质并在长条纸P或者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系统。这里,长条纸P是指在其输送方向具有例如超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主体宽度的长度的纸张。长条纸P与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对应。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0沿长条纸P的输送方向(以下也称为“纸张输送方向”)从上游侧起连接供纸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2以及卷取装置3而构成。供纸装置1以及卷取装置3在长条纸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用。
供纸装置1是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长条纸P的装置。在供纸装置1的框体内,如图1所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有长条纸P在支承轴X卷绕成辊状的辊部P1。供纸装置1将卷绕于支承轴X的长条纸P例如经由抽出辊、供纸辊等多个输送辊对以固定的速度向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供纸装置1的供纸动作由图像形成装置2所具备的控制部101控制。
图像形成装置2是利用了电子照片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2将形成于感光体鼓413上的Y(黄色)、M(品红)、C(青色)、K(黑色)的各种颜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4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二次转印于从供纸装置1供给的长条纸P或者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送出的纸张S,由此形成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采用如下的串联方式:将与YMCK的4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沿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串联配置,使各种颜色调色剂像通过一次步骤依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外径信息检测部80以及控制部101。
控制部101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2、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3、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4等。CPU102从ROM103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4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作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各模块等的动作。此时,参照储存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1经由通信部71与连接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1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长条纸P或者纸张S上形成图像。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送稿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被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利用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次性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于接触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被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如图2所示,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向控制部101输出操作信号。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1的控制下,基于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格)进行灰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实施灰度修正之外,还实施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上述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来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以及说明,共同的结构要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对它们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在附图标记上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结构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其它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结构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例如是在鼓径为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基管)的周面依次层叠有内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带负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于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空穴输送性材料(供电子性含氮化合物)分散于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1通过控制供给至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电机(图示略)的驱动电流,使感光体鼓413以固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同样地带负极性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种颜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正电荷在感光体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并被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由此中和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而形成各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片等,将一次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二次转印辊424与本发明的转印部对应。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形带构成,被多个支承辊423支架成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被配置于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更靠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为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固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从而中间转印带421沿箭头A方向以固定速度行进。
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带,在表面具有体积电阻率为8~11[logΩ·cm]的高电阻层。中间转印带421根据来自控制部101的控制信号被旋转驱动。此外,对于中间转印带421而言,只要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则不对材质、厚度以及硬度进行限定。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种颜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对置,被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体鼓413压接,由此形成用于从感光体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辊隙。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支承辊423B对置,并被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支承辊423B压接,由此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长条纸P或者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隙。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即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侧赋予与调色剂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
然后,在长条纸P或者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于长条纸P或者纸张S。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长条纸P或者纸张S的背面侧、即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侧赋予与调色剂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长条纸P或者纸张S。转印有调色剂像的长条纸P或者纸张S被朝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将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此外,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而采用在包括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上将二次转印带支架成环状的结构、即所谓的带式的二次转印单元。
定影部60具备:具有在长条纸P或者纸张S的定影面即形成有调色剂像的一面侧配置的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和具有在长条纸P或者纸张S的背面即与定影面相反的一面侧配置的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等。将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接,由此形成夹持长条纸P或者纸张S来进行输送的定影辊隙。
定影部60通过在定影辊隙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并被输送来的长条纸P或者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由此使调色剂像定影于长条纸P或者纸张S。定影部60作为单元被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在定影器F内也可以配置有空气分离单元,该空气分离单元通过吹送空气,来使长条纸P或者纸张S与定影面侧部件或者背面侧支承部件分离。
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环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以及定影辊63(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例如以40[N]的带张力被支架于加热辊62和定影辊63。
定影带61与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长条纸P或者纸张S接触,将该调色剂像例如以160~200[℃]的定影温度加热定影于长条纸P或者纸张S。这里,定影温度是指能够供给将长条纸P或者纸张S上的调色剂熔融所需要的热量的温度,根据形成图像的长条纸P或者纸张S的纸种等而不同。
加热辊62内置有加热源(卤素加热器),加热定影带61。加热源的温度由控制部101控制。通过加热源,加热辊62被加热,其结果是,定影带61被加热。
定影辊63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开/关、圆周速度等)由控制部101进行。控制部101使定影辊6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定影辊63旋转,从而定影带61以及加热辊62沿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
下侧定影部60B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加压辊64(辊加压方式)。加压辊64具有例如在由铁等构成的圆柱状的芯轴的外周面依次层叠由硅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和由PFA管构成的表层而形成的构成。加压辊64通过压接分离部(未图示)隔着定影带61例如以1000[N]的定影负载压接于定影辊63。压接分离部具有公知的结构,使定影带61与加压辊64相互压接或者分离。像这样,在定影带61与加压辊64之间形成夹持并输送纸张S的定影辊隙。加压辊64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开/关、圆周速度等)以及压接分离部的驱动控制由控制部101进行。控制部101使加压辊6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纸张输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每一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有基于单位重量、尺寸等而被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包括定位辊对53a的多个输送辊对。配设有定位辊对53a的定位辊部修正纸张S或者长条纸P的倾斜以及偏移。
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起被逐张送出,并由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统一二次转印于纸张S的一个面,在定影部60中,被实施定影工序。另外,从供纸装置1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的长条纸P由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而且,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统一二次转印于长条纸P的一个面,在定影部60中,被实施定影工序。形成图像后的长条纸P或者纸张S由具备输送辊对(排纸辊对)52a的排纸部52输送至卷取装置3。
卷取装置3是卷绕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长条纸P的装置。在卷取装置3的框体内,例如长条纸P被卷绕于支承轴Z并被保持为辊状。因此,卷取装置3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长条纸P经由多个输送辊对(例如抽出辊、排纸辊)以固定的速度卷取于支承轴。卷取装置3的卷绕动作由图像形成装置2所具备的控制部101控制。
如图2所示,外径信息检测部80是位移传感器,例如构成为通过计测从辊部P1的上端到下端的距离来直接检测供纸装置1内的辊部P1的外径的信息。另外,如图3A所示,随着打印动作的进行,辊部P1的半径变小,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外径信息检测部80检测该外径的信息。
外径信息检测部80也可以是由用户输入初始状态的辊部P1的外径,根据支承轴X的转速以及旋转时间来预测辊部P1的外径的信息的结构。另外,外径信息检测部80也可以是检测辊部P1整体的重量,根据辊部P1的重量变动来预测辊部P1的外径的信息的结构。
另外,如图1以及图3B所示,长条纸P被卷绕于支承轴X,所以在向图像形成装置2内供纸时,成为带有向与支承轴X相反侧凸起的卷曲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在向表面即朝向与支承轴X相反侧的面打印时,长条纸P带有向中间转印带421侧凸起的卷曲。
而且,长条纸P越位于辊部P1的径向的内侧,曲率半径越小,所以越随着打印动作进行,卷曲量越大。即,对于长条纸P而言,在辊部P1的半径为比R1小的R2的位置处的卷曲量,比辊部P1的半径为R1的位置处的卷曲量大。
另外,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长条纸P沿随着接近中间转印带421的转印位置而逐渐接近中间转印带421的轨道进入该转印位置。如图4A所示,对于长条纸P而言,在表面被打印时,带有向中间转印带421侧凸起的卷曲,所以卷曲量越变大,沿越接近中间转印带421的轨道进入转印位置。
另一方面,若长条纸P的卷曲量小,则与卷曲量大的情况相比较,长条纸P沿与中间转印带421分离了的轨道进入转印位置。即,对于长条纸P而言,卷曲量越小,与中间转印带421之间的距离越大。
这里,一般而言,对于长条纸P而言,所使用的辊部P1的大小根据用户而有所不同,但能够安装于供纸装置1的支承轴X的直径相同。因此,将施加于二次转印辊424的二次转印偏压设定为辊部P1的半径较小的情况下即卷曲量较大的情况下的适当的值。被设定为该适当的值的二次转印偏压,被设定为比卷曲量较小的情况下较大的值。
因此,对于长条纸P而言,若施加卷曲量较小的情况下所需以上的较高的值的二次转印偏压,则容易在转印位置附近的中间转印带421与长条纸P之间的间隙产生放电、噪声。若在该间隙产生放电、噪声,则中间转印带421上的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粒子的电荷产生反极性化。其结果是,产生即使在转印位置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在长条纸P的一部分也不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不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从外径信息检测部80获取辊部P1的外径,执行基于该外径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控制部101执行随着辊部P1的外径即半径变小,使二次转印偏压成为较大的值的控制。由此,能够针对长条纸P的卷曲量而总是使二次转印偏压成为适当的值,所以能够防止因长条纸P带有卷曲而产生的转印不良。
控制部101执行根据长条纸P的厚度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图5B是表示使单位重量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P1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B所示的虚线L1是在比较例中单位重量最大的情况,实线L2是在比较例中单位重量第二大的情况,双点划线L3是在比较例中单位重量最小的情况。
如图5B所示,虚线L1与实线L2相比,单位重量较大,所以长条纸P的卷曲量较大。因此,控制部101在虚线L1的纸的打印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实线L2的纸的打印时大。双点划线L3与实线L2相比,单位重量较小,所以控制部101在双点划线L3的纸的打印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实线L2的纸的打印时小。
控制部101执行根据长条纸P的纸种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图5C是表示使纸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P1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C所示的实线L4是在比较例中最硬材质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纸的情况,虚线L5是在比较例中最柔软材质的普通纸的情况。
如图5C所示,虚线L5是比实线L4柔软的材质,所以长条纸P的卷曲量较小。因此,控制部101在虚线L5的纸的打印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实线L4的纸的打印时小。
另外,如图6A所示,辊部P1为了防止在加工时卷偏,一边对长条纸P沿箭头B方向给予张力一边卷绕长条纸P而形成。这样,在辊部P1产生朝向中心的力,所以越朝向辊部P1的中心,卷曲量变得越大。另外,根据长条纸P不同,而例如纸彼此的摩擦等、卷偏的产生难易度不同,所以存在使所给予的张力不同的情况。此外,在加工时作用于辊部P1的张力被设定为30~100[N]的范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执行根据长条纸P被卷绕时的长条纸P的张力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图6B是表示使张力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B所示的实线L6是辊部P1的张力为80[N]的情况,虚线L7是辊部P1的张力为40[N]的情况。
如图6B所示,实线L6与虚线L7相比张力大,所以长条纸P的卷曲量较大。因此,控制部101在实线L6的纸的打印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虚线L7的纸的打印时大。
此外,通过用户将加工时的张力设定值直接输入至装置,从而能够更适当地进行基于卷曲的转印条件的修正。另外,在辊部P1的加工信息不明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由硬度计测定出的值代替张力。在该情况下,利用由JIS A 1155(2003)(ISO 1920-7 2004)的方法规定的方法测定的值优选大致为15~40之间的值。
另外,粘合纸、特别是用于冷冻食品用的长条纸P是在纸部与剥离部之间具有浆糊部的三层构造,使浆糊层柔软且厚来使浆糊在低温下不固化,所以存在因加工时的张力而浆糊从辊部P1溢出的情况。若浆糊溢出,则辊部P1软化,所以卷曲量比通常小。另外,浆糊在高温下变软,所以在高温下长期保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浆糊的溢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执行根据长条纸P的保管历史记录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图7A是表示使保管历史记录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A所示的实线L8是在比较例中保管历史记录最短的情况,虚线L9是在比较例中保管历史记录最长的情况。
如图7A所示,虚线L9与实线L8相比保管历史记录较长,因经时变化,作用于辊部P1的张力松弛,所以长条纸P的卷曲量变小。因此,控制部101在虚线L9的纸的打印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实线L8的纸的打印时小。此外,通过用户将保管历史记录直接输入至装置,从而能够进行更适当的转印条件的修正。
另外,转印位置处的放电根据图像形成装置2周围的湿度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水平不同。特别地,绝对湿度越小,与支承轴X相反侧的面越收缩,所以辊部P1的张力变大,辊部P1的卷曲量容易变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执行根据湿度条件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图7B是表示使湿度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的辊部的半径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B所示的实线L10是在比较例中绝对湿度最小的情况,虚线L11是在比较例中绝对湿度最大的情况。
如图7B所示,实线L10与虚线L11相比,绝对湿度小,所以长条纸P的卷曲量较大。因此,控制部101在实线L10的纸的打印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虚线L11的纸的打印时大。
另外,转印位置处的放电根据图像形成装置2周围的温度条件不同而产生水平不同。特别地,越是低温,长条纸P越收缩,所以辊部P1的张力变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执行根据温度条件来改变转印条件的控制。具体地说,越是低温,长条纸P的卷曲量变得越大,所以控制部101在低温时使二次转印偏压的值比高温时大。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控制部101将转印条件设为二次转印偏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二次转印辊424对支承辊423B的转印压,即二次转印辊424压接在与该二次转印辊424对置的支承辊423B的力。图7C是表示辊部的半径与转印压的增加量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支承辊423B与本发明的“对置部件”对应。
如图7C所示,控制部101执行在辊部P1的半径越小时使转印压的增加量越大的控制。此外,能够通过调节二次转印辊424向中间转印带421的按压量来使转印压变动。
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也能够针对长条纸P的卷曲量而总是使转印压成为适当的值,所以能够防止因长条纸P带有卷曲而产生的转印不良。
另外,控制部101能够将上述控制分别组合来执行。由此,能够防止因长条纸P带有卷曲而产生的转印不良。
另一方面,如图8A所示,在长条纸P的背面、即朝向支承轴X侧的面被打印时,辊部P1在供纸装置1内以与图1上下相反的长条纸P通过支承轴X的下方的方式配置。长条纸P通过位于辊部P1的下侧的路径,被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2。在该情况下,与表面打印时相反,长条纸P带有向与中间转印带421相反侧凸起的卷曲。
因此,如图8B所示,长条纸P沿卷曲量越小而越接近中间转印带421的轨道进入转印位置,所以控制部101需要在卷曲量较小时,将二次转印偏压设定为较大。
相反,如图8C所示,长条纸P沿卷曲量越大而越与中间转印带421分离的轨道进入转印位置,所以若使二次转印偏压成为与卷曲量小的情况相同的值,则容易在转印位置附近的中间转印带421与长条纸P的间隙产生放电、噪声,进而产生在长条纸P的一部分不被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不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在长条纸P的背面被打印时,执行随着辊部P1的外径变小使二次转印偏压成为较小的值的控制。由此,能够针对长条纸P的卷曲量而总是使二次转印偏压成为适当的值。
接下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2的打印动作的动作例。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打印动作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在控制部101接受到打印任务的执行指示时执行图9的处理。此外,控制部101在打印任务开始时设定了纸厚等各条件的状态下执行下述控制。
首先,若打印任务开始,则控制部101检测辊部P1的外径(步骤S101)。接下来,控制部101将转印条件即二次转印偏压设定为与外径对应的值(步骤S102)。接下来,控制部101根据所设定的条件执行打印控制(步骤S103)。
接下来,控制部101判定打印任务是否结束(步骤S104)。在判定的结果为打印任务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图像形成装置2结束图9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打印任务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控制部101判定辊部P1的外径是否变化了规定量(例如3mm)(步骤S105)。
在判定的结果为辊部P1的外径变化了规定量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处理返回至步骤S102之前。另一方面,在辊部P1的外径没有变化规定量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03之前。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具备:向卷绕成辊状的长条纸P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424、和获取被卷绕状态的长条纸P的外径的信息并基于该外径的信息改变二次转印辊424的转印条件的控制部101。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能够针对长条纸P的卷曲量而总是使转印条件成为适当的值,所以能够防止因长条纸P带有卷曲而产生的转印不良。
另外,能够根据单位重量、纸的种类、张力、保管历史记录以及温度湿度等条件使转印条件成为适当的值,所以能够防止转印不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根据辊部P1的半径使转印条件连续改变,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根据辊部P1的半径阶段性地切换的方式改变预先设定的多个阶段的转印条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任意一种仅表示在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非用它们来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要旨或者其主要特征地以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转印部,其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
外径信息检测部,其检测被卷绕状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外径信息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所述转印部中的转印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外径的信息以及所述记录介质的种类来改变所述转印条件的方式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外径的信息以及所述记录介质的单位重量来改变所述转印条件的方式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外径的信息以及在所述记录介质被卷绕时所给予的张力来改变所述转印条件的方式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外径的信息以及所述记录介质的保管历史记录来改变所述转印条件的方式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图像形成系统周围的温度以及湿度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所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所述转印条件的方式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根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以及背面中的哪一面形成所述调色剂像以及所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所述转印条件的方式进行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转印条件是被施加于所述转印部的转印偏压。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所述转印条件是所述转印部压接于与该转印部对置的对置部件的力。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形成所述调色剂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外径变小而使所述转印偏压变大的方式进行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背面形成所述调色剂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以根据所述外径变小而使所述转印偏压变小的方式进行控制。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转印部,其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
外径信息检测部,其检测被卷绕状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外径信息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所述转印部中的转印条件。
13.一种转印条件改变方法,是向从卷绕成辊状的状态起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像时的转印条件改变方法,在该转印条件改变方法中,
检测被卷绕状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径的信息,
基于检测出的所述外径的信息来改变转印条件。
CN201610693857.5A 2015-08-24 2016-08-19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Active CN106483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4553 2015-08-24
JP2015164553A JP6341162B2 (ja) 2015-08-24 2015-08-24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転写条件変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803A true CN106483803A (zh) 2017-03-08
CN106483803B CN106483803B (zh) 2019-06-25

Family

ID=58103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93857.5A Active CN106483803B (zh) 2015-08-24 2016-08-19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8114B2 (zh)
JP (1) JP6341162B2 (zh)
CN (1) CN10648380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041A (zh) * 2018-11-29 2020-06-0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位置修正方法
CN112424700A (zh) * 2018-05-25 2021-02-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1302B2 (ja) * 2016-02-15 2020-01-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条件制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3643A (ja) * 1983-05-23 1984-12-15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における巻きぐせ補正装置
JPH08146831A (ja) * 1994-11-16 1996-06-07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
JP2002091237A (ja) * 2000-09-14 2002-03-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2137A (ja) * 2009-08-24 2011-03-0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ロール紙
JP2015004847A (ja) * 2013-06-21 2015-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672A (ja) * 2013-09-10 2015-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14514B2 (ja) * 1993-09-28 2003-06-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
US7039350B2 (en) * 2001-03-22 2006-05-02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Transfer printing station for an electrographic printer or copier
FI121229B (fi) * 2005-07-08 2010-08-31 Metso Paper Inc Menetelmä hihnarullaimessa ja hihnarullain
JP2007271798A (ja) 2006-03-30 2007-10-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79414A (ja) * 2008-01-29 2009-08-13 Noritsu Koki Co Ltd プリント装置
US8965245B2 (en) * 2011-06-03 2015-02-24 Xerox Corporation Single function BTR with zero media wrap angle
JP5968056B2 (ja) * 2012-04-27 2016-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23643A (ja) * 1983-05-23 1984-12-15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における巻きぐせ補正装置
JPH08146831A (ja) * 1994-11-16 1996-06-07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
JP2002091237A (ja) * 2000-09-14 2002-03-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2137A (ja) * 2009-08-24 2011-03-0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ロール紙
JP2015004847A (ja) * 2013-06-21 2015-01-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672A (ja) * 2013-09-10 2015-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700A (zh) * 2018-05-25 2021-02-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2424700B (zh) * 2018-05-25 2023-09-1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246041A (zh) * 2018-11-29 2020-06-0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图像位置修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44720A (ja) 2017-03-02
US10108114B2 (en) 2018-10-23
CN106483803B (zh) 2019-06-25
JP6341162B2 (ja) 2018-06-13
US20170060042A1 (en)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874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523417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US99960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fixing device
CN10491469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8970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US9223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CN106483803A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US101979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451223B2 (ja) 汚れ防止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90728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箔転写制御方法
JP647148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221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37185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38381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摆动控制方法
JP69115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71463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条件制御方法
JP721110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51647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2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2351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170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0954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1165195A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052388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10677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