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70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700A
CN112424700A CN201980034344.5A CN201980034344A CN112424700A CN 112424700 A CN112424700 A CN 112424700A CN 201980034344 A CN201980034344 A CN 201980034344A CN 112424700 A CN112424700 A CN 112424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recording material
voltage
secondary transfer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43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700B (zh
Inventor
笕丰
大田哲也
湊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214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25767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424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6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potent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6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umidity or mois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这个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图像载体1;中间转印带7;转印构件8;向转印构件8施加电压的电压源20;检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检测单元21以及控制单元50,该控制单元50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使得当记录材料P通过转印部N2时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变成预定电压,控制单元50能够改变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使得在转印期间由检测单元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落入预定范围内。控制单元50被配置成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单元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来改变预定范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子照相类型或静电记录类型的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使用电子照相类型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调色剂图像被从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中间转印带或感光构件静电地转印到诸如纸张之类的记录材料上。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转印是通过将转印电压施加到用于与图像承载构件接触形成转印部的诸如转印辊之类的转印构件而执行的。当转印电压过低时,在一些情况下发生使得不能充分地执行转印并且不能获得期望的图像浓度的“差的图像浓度”。另外,当转印电压过高时,在转印部处发生放电,并且由于放电的影响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的电荷的极性反转,使得在一些情况下发生使得调色剂图像未被部分转印的“白色空洞”。由于这个原因,为了形成高质量图像,要求适当的转印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2004-117920中,已经公开了以下构造中的转印电压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恒定电压控制下将转印电压施加到转印构件。在紧接在开始连续的图像形成之前,预定电压被施加到不存在记录材料的转印部,并检测电流值,使得获取获得预定目标电流的电压值。然后,取决于记录材料的种类的记录材料部分(分担)电压被添加到这个电压值,并且设定在转印期间在恒定电压控制中施加的转印电压值。通过这种控制,可以通过恒定电压控制施加取决于期望的(预定的)目标电流的转印电压,而与诸如转印构件之类的转印部的电阻值的波动和记录材料的电阻值的波动无关。
在此,例如,记录材料的种类包括取决于诸如高质量纸张或涂布纸之类的记录材料的表面光滑度的差异的种类,以及取决于诸如薄纸或厚纸之类的记录材料的厚度差异的种类。例如,可以取决于这样的记录材料的种类来预先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但是,流通中的记录材料的种类非常大,或者即使当环境(温度、湿度)相同时,记录材料的电阻也会根据记录材料被放置在环境中的时间等而波动,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难以精确地预先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如上所述,当包括与记录材料的电阻的波动对应的量的转印电压不是适当的值时,在一些情况下发生诸如差的图像浓度或白色空洞之类的图像缺陷。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日本专利4161005和JP-A 2008-275946中,在当记录材料通过转印部时在恒定电压控制下向转印构件施加转印电压的构造中,提出了提供供应到转印部的电流的上限和下限。通过这种控制,可以使得当片材记录材料通过转印部时供应到转印部的电流是处于预定范围内的值,因此,可以抑制由于转印电流的过多和不足而引起的图像缺陷的生成。在日本专利4161005中,上限是基于环境信息获取的。在JP-A 2008-275946中,除了环境信息之外,还取决于记录材料的正面/背面、记录材料的种类和记录材料的尺寸来获取上限和下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当记录材料通过转印部时流过转印部的电流,存在“片材(纸张)通过部电流(通过部电流)”和“非片材(纸张)通过部电流(非通过部电流)”。片材通过部电流是流过在与记录材料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记录材料通过的转印部的区域(“片材通过部(通过区域)”)的电流。另外,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是流过在与记录材料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记录材料不通过的转印部的区域(“非片材通过部(非通过部)”)的电流。非片材通过部生成的原因是诸如转印辊之类的转印构件在其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确保的记录材料的最大宽度,以便将调色剂图像稳定地馈送到各种尺寸的记录材料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当记录材料通过转印部时的可检测电流是片材通过部电流和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之和。为了抑制如上所述的图像缺陷,重要的是片材通过部电流为适当范围的值,但是不能仅检测片材通过部电流。而且,形成非片材通过部的转印构件的电阻在各种条件下波动。作为各种条件,可以列举产品的变化、环境(温度、湿度)、构件的温度和吸湿度、累积使用时间(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状态和重复使用量状态)等。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当预先针对记录材料的每个尺寸获取了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转印电流范围”)时,适当的转印电流范围也会取决于转印构件的电阻的波动而改变。日本专利4161005和JP-A 2008-275946中描述的方法不能满足形成这种非片材通过部的转印构件的电阻的波动。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取决于转印构件的电阻的波动来设定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的允许范围。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被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转印构件,电压被施加到该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用于在转印部中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电压源,用于将电压施加到转印构件;电流检测部,用于检测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以及控制器,用于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时,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使得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是预定电压,其中,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时,基于电流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器控制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使得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落在预定范围内,并且其中,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或当电流被供应到转印构件时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来设定预定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被从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转印构件,电压被施加到该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用于在转印部中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电压源,用于将电压施加到转印构件;电流检测部,用于检测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以及控制器,用于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时,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使得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是预定电压,其中,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时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或当电流被供应到转印构件时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来校正由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并控制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以使校正的值落入预定范围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取决于转印构件的电阻的波动,可以设定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的允许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与二次转印相关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控制模式的示意性框图。
图4包括实施例1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二次转印部处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记录材料部分(分担)电压的表格数据的示例的表。
图7是示出预定电流范围的表格数据的示例的表。
图8包括实施例2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表格数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图示片材通过部电流和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示意图。
图11包括用于图示问题的表。
图12是用于图示实施例3中的问题的表。
图13是用于图示记录材料部分(分担)电压与穿透之间的关系的视图(曲线图)。
图14是实施例3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5包括用于图示记录材料部分电压的推导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记录材料部分电压的上限表格数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7包括实施例5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校正系数的表格数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9是用于图示取决于记录材料的厚度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改变的曲线图。
图20是示出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校正系数的表格数据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21包括实施例7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22是实施例8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图示问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例1]
1.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造和操作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意性截面图。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能够使用电子照相类型形成全彩色图像并采用中间转印类型的级联多功能机器(具有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功能)。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的第一至第四图像形成部SY、SM、SC和SK作为多个图像形成部(站)。在一些情况下,关于具有相同或对应功能或构造的各个图像形成部SY、SM、SC和SK的元件,省略了用于表示用于相关颜色的元件的后缀Y、M、C和K,并且将共同描述这些元件。图像形成部S通过包括后述的感光鼓1、充电辊2、曝光设备3、显影设备4、一次转印辊5、鼓清洁设备6构成。
图像形成部S包括感光鼓1,该感光鼓1是作为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可旋转的鼓形(圆柱状)感光构件(电子照相感光构件)。感光鼓1在图1中的箭头R1方向(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旋转的感光鼓1的表面通过作为充电部件的辊型充电构件的充电辊2均匀地充电至预定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和预定电位。带电的感光鼓1基于图像信息通过作为曝光部件的曝光设备(激光扫描仪设备)3经受扫描曝光,使得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图像(静电潜像)。
通过由作为显影部件的显影设备4供应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来显影(可视化)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静电图像,使得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这个实施例中,充电至与感光鼓1的电荷极性相同的极性的调色剂被沉积在感光鼓1的曝光部(图像部)上,其中通过在感光鼓1被均匀充电之后使感光鼓1的表面曝光来降低电位的绝对值(反转显影类型)。在这个实施例中,显影期间作为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的调色剂的通常电荷极性为负极性。由曝光设备3形成的静电图像是小的点图像的集合,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点图像的密度来改变要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在这个实施例中,每个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最大浓度为大约1.5-1.7,并且最大浓度处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施加量为大约0.4-0.6mg/cm2
作为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作为由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7被设置为使得可与四个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中间转印带7由包括驱动辊71、张力(tension)辊72和二次转印相对辊73的多个拉伸辊拉伸。驱动辊71将驱动力传输到中间转印带7。张力辊72将中间转印带7的张力控制在恒定值。二次转印相对辊73用作稍后描述的二次转印辊8的相对构件(相对电极)。通过驱动辊71的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7以大约300-500mm/sec的馈送速度(圆周速度)在图1中的箭头R2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循环或移动)。通过作为推动部件的弹簧的力向张力辊72施加使得中间转印带7被从内周面侧朝着外周面侧推出的力,使得通过这种力,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的馈送方向在中间转印带7上施加大约2-5kg的张力。在中间转印带7的内周面侧,与各个感光鼓1对应地部署作为一次转印构件的辊型一次转印构件的一次转印辊5。一次转印辊5通过中间转印带7被朝着相关联的感光鼓1推动(按压),从而形成感光鼓1和中间转印带7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部(一次转印辊隙)N1。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T1处通过一次转印辊5的作用被静电地转印(一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7上。在一次转印步骤期间,作为与调色剂的通常电荷极性相反的极性的DC电压的一次转印电压(一次转印偏置)被从未示出的一次转印电压源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例如,在全彩色图像形成期间,在各个感光鼓1上形成的Y、M、C和K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相继地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
在中间转印带7的外周面侧,在与二次转印相对辊73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辊型二次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辊8。二次转印辊8通过中间转印带7被推向二次转印辊73,并形成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彼此接触的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隙)N。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8的作用在二次转印部N2处被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到由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夹住并馈送的诸如纸张(片材)之类的记录材料(片材、转印(接收)材料)P上。在二次转印步骤期间,从二次转印电压源(高电压源电路)20向二次转印辊8施加二次转印电压(二次转印偏置),该二次转印电压是与调色剂的通常电荷极性相反的极性的DC电压。记录材料P被容纳在记录材料(未示出)等中,并且通过馈送辊(未示出)等从记录材料盒一张一张地被馈送,然后被馈送到对准辊9。这个记录材料P在被对准辊9一旦停止之后通过被定时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而朝着二次转印部N2被馈送。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通过馈送构件等朝着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设备10被馈送。定影设备10加热并按压其上携带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并且因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熔化)在记录材料P上。此后,记录材料P被排出(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组件的外部。
另外,通过作为感光构件清洁部件的鼓清洁设备6,将一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从感光鼓1的表面去除并收集。另外,在二次转印步骤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的诸如调色剂(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之类的沉积物以及纸粉被作为中间转印构件清洁部件的带清洁设备74从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去除并收集。
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7是从内周面侧至外周面侧具有树脂层、弹性层和表面层的三层结构的环形带。作为构成树脂层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等。作为树脂层的厚度,70-100μm是合适的。另外,作为构成弹性层的弹性材料,可以使用聚氨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等。作为弹性层的厚度,200-250μm是合适的。作为表面层的材料,可以期望地使用用于通过减小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7的表面上的沉积力而允许在二次转印部N2处容易地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树脂材料,诸如聚氨酯、聚酯、环氧树脂等。或者,可以使用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弹性材料,诸如弹性材料橡胶、弹性体、丁基橡胶等。另外,可以使用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粉末或颗粒材料,诸如用于通过减小弹性材料中分散状态的表面能量来增强润滑性的材料,或者粒径不同且分散在弹性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粉末或颗粒。顺便提及,表面层的厚度可以适当地为5-10μm。关于中间转印带7,通过向中间转印带7中添加诸如炭黑之类的用于电阻调节的导电剂来调节电阻,使得中间转印带7的体积电阻率可以优选地为1×109-1×1014Ω.cm。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8通过包括芯金属(基体材料)和在芯金属周围由离子导电泡沫橡胶(NBR)形成的弹性层而构成。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8的外径为24mm,并且表面粗糙度Rz为6.0-12.0μm。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在N/N(23℃/50%RH)环境中施加2kV的电压下测得的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为1×105-1×107Ω。就Asker-C硬度而言,弹性层的硬度为大约30-40°。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纵向方向(宽度方向)的尺寸(宽度)(即,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与记录材料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大约310-340mm。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尺寸长于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确保其馈送的记录材料的宽度(相对于与记录材料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的最大尺寸(最大宽度)。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纵向方向的中心(线)来馈送记录材料P,因此,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确保其馈送的所有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纵向方向的长度范围内通过。因此,可以稳定地馈送具有各种尺寸的记录材料P,并且将调色剂图像稳定地转印到具有各种尺寸的记录材料P上。
图2是关于二次转印的构造的示意图。二次转印辊8朝着二次转印相对辊73接触中间转印带7,因此形成二次转印部N2。具有可变输出电流电压值的二次转印电压源20连接到二次转印辊8。二次转印相对辊73被电接地(连接到地)。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二次转印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该二次转印电压是与调色剂的通常电荷极性相反的极性的DC电压,使得二次转印电流被供应到二次转印部N2,因此调色剂图像被从中间转印带7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期间,例如,使+20至+80μA的二次转印电流流过二次转印部N2。顺便提及,也可以采用二次转印辊8被电接地并且二次转印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相对辊73的构造。
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各种信息,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如稍后具体描述的,各种信息包括以下信息。首先,信息是关于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组件中设置的操作部31(图3)或由诸如可通信地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个人计算机之类的外部设备200(图3)指定的条件的信息。另外,信息是关于环境传感器32(图3)的检测结果的信息。另外,信息是关于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检测到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然后,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在恒定电压控制下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被控制,以使二次转印电流变为上述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同时检测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二次转印电流。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执行这种控制,作为用于检测流过二次转印部N2(即,二次转印电压源20)的电流(二次转印电流)的电流检测部件(检测部)的电流检测电路21连接到二次转印电压源20。另外,作为用于检测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电压(转印电压)的电压检测部件(检测部)的电压检测电路22连接到二次转印电压源20。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电压源20、电流检测电路21和电压检测电路22被设置在同一高电压基板中。
2.控制模式
图3是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控制模式的示意性框图。控制器(控制电路)50通过包括以下而构成:作为控制部件的CPU 51,该CPU 51是用于执行处理的主导元件;以及用作存储部件的诸如RAM 52和ROM 53之类的存储器(存储介质)。在作为可重写存储器的RAM 52中,存储输入到控制器50的信息、检测到的信息、计算结果等。在ROM 53中,存储预先获取的数据表等。CPU 51以及诸如RAM 52和ROM 53之类的存储器能够在它们之间传送和读取数据。
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读取设备(未示出)和诸如个人计算机之类的外部设备200连接到控制器50。另外,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操作部(操作面板)31连接到控制器50。操作部31通过包括以下而构成:显示部,用于通过来自控制器50的控制而向诸如用户或服务人员之类的操作者显示各种信息;以及输入部,用于由操作者输入关于图像形成等的各种设定。另外,二次转印电压源20、电流检测电路21和电压检测电路22连接到控制器50。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电压检测电路22的检测结果,二次转印电压源20向二次转印辊8施加二次转印电压,该二次转印电压是经受恒定电压控制的DC电压。另外,环境传感器32连接到控制器50。环境传感器32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中的温度和湿度。由环境传感器32检测到的关于温度和湿度的信息被输入到控制器50。环境传感器32是用于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和外部的至少一个的温度和湿度中的至少一个的环境检测部件的示例。基于来自图像读取设备或外部设备200的图像信息以及来自操作部31或外部设备200的控制指令,控制器50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个部的综合控制并使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作业(打印操作),该作业是由单个开始指令(打印指令)开始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其中图像被形成并输出在单个记录材料P或多个记录材料P上。一般而言,作业包括图像形成步骤、预旋转步骤、在多个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的片材(纸张)间隔步骤以及后旋转步骤。一般而言,图像形成步骤在执行实际形成并输出在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的静电图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和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的时段中执行,并且在图像形成期间(图像形成时段)是指这个时段。具体而言,图像形成期间的定时在执行静电图像的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和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的各个步骤的位置之中是不同的。在从输入开始指令直到开始实际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步骤之前的准备操作的时段中执行预旋转步骤。在与当图像被连续形成在多个记录材料P上时(连续图像形成)的记录材料P和随后的记录材料P之间的间隔对应的时段中执行片材间隔步骤。在执行图像形成步骤之后的后操作(准备操作)的时段中执行后旋转步骤。在非图像形成期间(非图像形成时段)是除了图像形成时段(图像形成期间)以外的时段,并且包括预旋转步骤、片材间隔步骤、后旋转步骤的时段,并且还包括预多次旋转步骤的时段,该预多次旋转步骤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开关(电压源)接通期间或从睡眠状态恢复期间的准备操作。在这个实施例中,在非图像形成期间,执行确定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控制。
3.由于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波动而引起的适当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改变
在此,将进一步具体描述上述问题。如图10中所示,作为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存在片材通过部电流(I_SPP)和非片材通过部电流(I_NSPP)。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检测到的电流是片材通过部电流和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之和。为了抑制诸如白色空洞之类的图像缺陷,重要的是,片材通过部电流是适当的范围值,但是不能仅检测片材通过部电流。因此,考虑通过预先针对记录材料P的每个尺寸获取适当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尺寸,将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的二次转印电流控制为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内的值。但是,即使当预先确定适当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时,形成非片材通过部的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也取决于各种条件而波动。作为这样的各种条件,可以列举产品的变化、环境(温度、湿度)、构件的温度和吸湿度、累积使用时间(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状态和重复使用量状态)等。由于这个原因,适当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取决于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的波动而变化。
这将参考图11进一步描述。图11的部分(a)示出了预先通过实验等确定的记录材料P的每个尺寸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为了充分抑制图像缺陷,当使用具有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297mm)的记录材料P(纸张)时,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流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是15-20μA。另外,当使用具有与A5R尺寸对应的宽度(148.5mm)的记录材料P(纸张)时,电流的范围与小于A4尺寸的宽度的宽度对应地减小,并且是7.5-10μA。在确定这个二次转印电流的范围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辊8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宽度是338mm。另外,当记录材料P的尺寸是A4尺寸时,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是3.6-4.4μA,并且当记录材料P的尺寸是A5R尺寸时,该电流的范围是16.6-20.3μA。因而,当记录材料尺寸是A4尺寸时,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使其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的范围(“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是18.6-24.4μA,并且当记录材料尺寸是A5R尺寸时,该电流的范围是24.1-30.3μA。
但是,例如,在二次转印部(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变低的情况下,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增大。图11的部分(b)示出了在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变得低于在当确定图11的部分(a)中示出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时的状态下的电阻的情况下的适当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示例。即使当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变低时,可以使其流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也不变。但是,当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变低时,由于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增大,作为片材通过部电流和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之和的二次转印电流在其上限和下限中的每个中向较高侧偏移。例如,将考虑当具有A5R尺寸的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为24.5μ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与在图11的部分(a)中示出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状态下的电阻相同时,二次转印电流是落入适当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内的值,因此,适当的电流流过片材通过部。但是,在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变低至与图11的部分(b)中所示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适当的状态下的电阻相同程度的情况下,当二次转印电流仍为24.5μA时,二次转印电流低于适当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26.9μA)。由于这个原因,流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不足,使得在一些情况下发生图像缺陷。
即,在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为特定值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在下限附近的情况下,即使当在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的状态下没有问题时,在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变低的状态下,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也偏离可以抑制图像缺陷的下限。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变高的情况下,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中的每个向较低侧偏移。由于这个原因,在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为特定值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在上限附近的情况下,即使当在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的状态下没有问题时,在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变高的状态下,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也偏离可以抑制图像缺陷的上限。
4.二次转印电压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控制。图4包括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控制的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在图4中,在执行作业时由控制器50执行的控制当中,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与二次转印电压控制相关的过程,并且从图示中省略了在作业执行期间的其它许多控制。
参考图4的部分(a),首先,当控制器50从操作部31或外部设备200获取作业的信息时,控制器50使图像形成装置开始作业(S101)。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关于这个作业的信息中,由操作者指定的图像信息、关于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P的尺寸的信息(宽度、长度)、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厚度、基重)以及诸如记录材料P是否为涂布纸之类的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即,包括关于纸张尺寸(宽度,长度)和关于纸张种类类别(普通纸、厚纸等(包括与厚度相关的信息))的信息。控制器50在RAM 52中写入关于作业的这个信息(S102)。
然后,控制器50获取由环境传感器32检测到的环境信息(S103)。另外,在ROM 53中,存储指示环境信息和目标电流Itarget之间的相关性的信息,该目标电流Itarget用于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基于在S103中读取的环境信息,控制器50从指示上述环境信息与目标电流Itarget之间的关系的信息获取与环境对应的目标电流Itarget,并将其写入RAM 52中(S104)。
顺便提及,目标电流Itarget取决于环境信息而改变的原因是调色剂的电荷量取决于环境而改变。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取指示上述环境信息与目标电流Itarget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在此,在一些情况下,除了环境之外,调色剂的电荷量还受当调色剂被供应到显影设备时的定时以及诸如从显影设备4出来的调色剂的量之类的使用历史的影响。为了抑制这些影响,信息100被构成为使得显影设备4中的调色剂的电荷量为一定范围内的值。但是,除了环境信息之外,当已知影响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的电荷量的因素时,目标电流Itarget也可以取决于其上的信息而改变。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用于测量调色剂的电荷量的测量部件,并且基于由这个测量部件获取的关于调色剂电荷量的信息,也可以改变目标电流Itarget。
接下来,控制器50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和要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S105)。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ATVC(主动转印电压控制)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的信息。即,在二次转印辊8和中间转印带7彼此接触的状态下,预定的电压或预定的电流被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另外,检测当供应预定电压时的电流值或当供应预定电流时的电压值,从而获取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电压-电流特性)。这个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而改变。在这个实施例的构造中,关于上述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电流相对于电压不是线性改变的(成比例的),但是如图5中所示,电流如由电压的二次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表达式所表示的那样改变。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由多项式表达式表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当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时供应的预定电压或预定电流被设定在三个或更多的多个级别(levels)。
接下来,控制器50获取应当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的电压的值(S106)。即,基于在S104中写入RAM 52中的目标电流Itarget以及在S105中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控制器50获取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使目标输出Itarget流动所需的电压值Vb。这个电压值Vb与二次转印部分(分担)电压对应。如图6中所示,在ROM 53中,存储了用于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信息被设定为表格数据,该表格数据示出了针对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每个区段的环境水含量和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之间的关系。顺便提及,控制器50可以基于由环境传感器32检测到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来获取环境含水量。控制器50基于在S1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和在S103中获取的环境信息来从表格数据中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然后,作为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的二次转印电压Vtr的初始值,控制器50获取作为上述Vb和Vp之和的Vb+Vp并将其写入RAM 52中。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获取二次转印电压Vtr的初始值,直到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为止,并且准备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的定时。
已经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取了如图6中所示的用于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的表格数据。在此,除了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基重)之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与记录材料P的电阻对应的转印电压)Vp还由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改变。由于这个原因,表格数据也可以被设定为使得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还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而改变。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被包括在S101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的测量部件,并且基于由这个测量部件获取的信息,也可以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
然后,控制器50执行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S107)。图4的部分(b)示出了在图4的部分(a)的S107中确定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的过程。在ROM 53中,如图7中所示,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存储用于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的范围“(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通过部电流范围))”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信息被设定为示出环境含水量和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关系的表格数据。顺便提及,这个表格数据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取。通过参考图4的部分(b),控制器50基于在S103中获取的上述环境信息从表格数据获取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S201)。
顺便提及,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而改变。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述表格数据是在记录材料P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为297mm的记录材料A的假设下设定的。在此,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除了环境信息以外,也取决于作为因素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表面性质而改变。由于这个原因,表格数据还可以被设定为使得电流的范围也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基重)或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而改变。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也可以被设定为计算公式。另外,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也可以针对记录材料P的每个尺寸被设定为多个表格数据或计算公式。
接下来,基于在S1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控制器50校正在S201中获取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S202)。在S201中获取的电流的范围满足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297mm)。例如,在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A5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148.5mm)的情况下,即,在宽度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的1/2的情况下,电流范围被校正为与记录材料P的宽度成比例的电流范围,以使在S201中获取的上限和下限分别变为这些限值的1/2。
接下来,控制器50基于以下信息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S203)。这些信息是在S1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在S105中获取的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在S106中获取的关于二次转印电压Vtr的信息。例如,在二次转印辊8的宽度是338mm并且在S102中获取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A5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148.5mm)的情况下,通过从二次转印辊8的宽度减去记录材料P的宽度而获得的非片材通过部的宽度是189.5mm。另外,假设在S106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压Vtr是例如1000V,并且根据在S105中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与二次转印电压Vtr对应的电流是40μA。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以下计算获取与上述二次转印电压Vtr对应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
40μA x 189.5mm/338mm=22.4μA。
即,通过使与上述二次转印电压Vtr对应的40μA的电流与非片材通过部的宽度189.5mm与二次转印辊8的宽度338mm之比对应地变小的比例计算,可以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
接下来,控制器50通过将在S203中获取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添加到在S202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中的每个来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S204)。例如,将考虑在S201中获取的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对应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的上限是20μA并且下限是15μA。在这种情况下,当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时,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的上限是10μA,并且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的下限是7.5μA。然后,如上述示例中那样,当在S203中获取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是22.4μA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上限是32.4μA并且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是29.9μA。
接下来,参考图4的部分(a),在从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起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的时段中,控制器50将由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与在S1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彼此比较(S108,S109)。然后,控制器50根据需要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S110,S111)。即,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是在S1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不小于下限且不大于上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维持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110)。另一方面,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偏离在S1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小于下限或超过上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以使该值落在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内(S111)。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电流值超过上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降低二次转印电压Vtr,并且在当二次转印电流低于上限时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维持此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通常,二次转印电压Vtr以预定的减量逐步降低。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电流值低于下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增大二次转印电压Vtr,并且在当二次转印电流超过下限时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此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通常,二次转印电压Vtr以预定的增量逐步增大。更具体而言,控制器50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重复S108-S111的处理,并且当二次转印电流变为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时,控制器50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将二次转印电压Vtr维持在此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
另外,控制器50重复S108-S111的处理,直到作业中的所有图像被完全地转印和输出为止(S112)。
因此,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用于检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检测部21。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控制器50,该控制器50用于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以使得当记录材料P通过转印部N2时施加到转印构件的电压变为预定电压。这个控制器50能够改变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以使得在转印期间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落在预定范围内。另外,这个控制器50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来改变上述预定范围。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关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上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信息来改变上述预定范围。特别地,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获取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与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之间的电压-电流特性。另外,基于获取的电压-电流特性,控制器50获取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上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另外,控制器50基于获取的电流来改变预定范围。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关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信息并且基于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信息来改变预定范围。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能够在预定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设定预定范围。即,控制器50在由关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信息指示的电流是第一电流的情况下,将预定范围设定在第一预定范围。另外,控制器50在由关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信息指示的电流是高于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的情况下,将预定范围设定在第二预定范围。此时,第一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例如,如图11的部分(a)中所示,在图像形成在A4尺寸记录材料P上的情况下,在转印构件8的电阻为特定值并且在施加预定电压时流动的电流是第一电流的情况下,转印电流的第一预定范围被设定在18.6-24.4μA。另一方面,例如,如图11的部分(b)中所示,在图像形成在A4尺寸记录材料P上的情况下,在转印构件8的电阻是小于上述特定值的值并且在施加预定电压时流动的电流是高于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的情况下,如下进行设定。即,在这种情况下,转印电流的第二预定范围是19.2-25μA。因此,第一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24.4μA)小于第二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25μA)。另外,第一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18.6μA)小于第二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19.2μA)。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存储部53,该存储部53用于存储关于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上述预定范围的信息。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关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信息和关于存储在存储部53中的预定范围的信息来改变预定范围。例如,在图像形成在作为第一记录材料的A4尺寸记录材料P上的情况下,取决于转印构件8的电阻,转印电流的第一预定范围被设定在18.6-24.4μA(图11的部分(a))和19.2-25μA(图11的部分(b))。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在作为第二记录材料的A5R尺寸记录材料P上的情况下,取决于转印构件8的电阻,转印电流的第二预定范围被设定在24.1-30.3μA(图11的部分(a))和26.9-33.1μA(图11的部分(b))。因此,第一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24.4μA或25μA)小于第二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30.3μA或33.1μA)。另外,第一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18.6μA或19.2μA)小于第二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24.1μA或26.9μA)。另外,作为第一预定范围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的第一差小于作为第二预定范围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的第二差。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是预定长度的情况下,控制器50能够使预定范围取决于以下之一而不同。存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或外部中的至少一个的温度或湿度、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指标值以及与记录材料的表面粗糙度相关的指标值中的至少一个。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三个级别或更多的不同电压或电流被从电压源20供应到转印部N2时的检测部21的检测结果来获取电压-电流特性。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电压-电流特性由电流由电压表达的二次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表达式表示。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关于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来预测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然后,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通过将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预测电流与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彼此相加,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另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压被控制以便变为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由此,变得可以输出适当的图像,而不管在各种情况下波动的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和记录材料P的电阻。
顺便提及,在这个实施例中,在S107中,基于在当记录材料未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非片材通过期间当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部N2时的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改变在转印期间(在片材通过期间)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允许电流的范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使得在转印期间(在片材通过期间)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允许电流的范围恒定,并且基于在非片材通过部期间当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部N2时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还可以校正在片材通过期间的电流检测结果。即,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控制器50校正在转印期间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使得控制器50能够改变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以使校正的值落入预定范围内。将更具体地进行描述。基于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控制器50能够获取作为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的电压和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电压-电流特性。然后,基于获取的电压-电流特性,控制器50能够获取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的电流信息。另外,基于获取的电流信息,控制器50能够校正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此时,基于获取的电压-电流特性,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是第一电流的情况下,控制器50能够将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校正为第一校正值。另外,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是高于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的情况下,控制器50能够将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校正为小于第一校正值的第二校正值。通过这样做,可以校正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输出的波动分量。因此,变得可以抑制由于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波动而导致片材通过部电流不能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实施例2]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1中,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设置有从下限到上限的界限(latitude)。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期望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相对窄,并且使该电流基本恒定作为目标电流(即,使实施例1中的电流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基本彼此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的二次转印电压经受恒定电流控制,使得流过二次转印辊8的电流被控制为基本上特定值。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旨在被控制为特定值的电流,在一些情况下,由于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的波动,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波动。因而,通过将流过作为控制对象的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和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相加而获得的二次转印电流值波动。即,使得作为片材通过部电流和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之和的二次转印电流值由于非片材通过部的电阻的波动而改变的现象是不仅在二次转印电流值被设置有界限的情况下而且在二次转印电流值被控制为基本上特定值的情况下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在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在目标电流处被控制为基本上特定值的构造中,与实施例1类似,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检测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另外,基于其检测结果,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目标值(“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
图8包括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控制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图8的部分(a)的S301至S312的处理分别与实施例1中图4的部分(a)的S101至S112类似。但是,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的图4的部分(a)的S107的处理(用于确定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对应的图8的部分(a)的S307的处理(用于确定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处理)与实施例1中的处理不同。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的图4的部分(a)的S109的处理(用于将二次转印电流与二次转印电流范围进行比较的处理)对应的图8的部分(a)的S309的处理(用于将二次转印电流与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进行比较的处理)与实施例1中的处理不同。图8的部分(b)示出了图8的部分(a)的S307中的用于确定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处理的过程。在下文中,将描述特别不同于实施例1的点,并且将省略关于与实施例1类似的处理的描述。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ROM 53中,如图9中所示,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存储用于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的值“(片材通过部电流(通过部电流))”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信息被设定为表格数据,该表格数据示出环境水含量和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之间的关系。顺便提及,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而改变。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述表格数据是在记录材料P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为297mm的记录材料的假设下设定的。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部N2的宽度是与二次转印辊8对应的338mm。因而,在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的目标电流Itarget是图9的表格数据中所示的电流值的338/297(≒1.14倍)的值。在此,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除了环境信息以外,也取决于作为因素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表面性质而改变。由于这个原因,表格数据还可以被设定以使得电流值也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基重)或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而改变。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也可以被设定为计算公式。另外,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也可以针对记录材料P的每个尺寸被设定为多个表格数据或计算公式。另外,如实施例1中所述,目标电流Itarget取决于环境信息而改变的原因是调色剂电荷量取决于环境而改变。由于这个原因,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类似,也可以取决于另一改变模式来改变目标电流Itarget。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图8的部分(a)的S304中,通过参考这个图9中所示的表格数据,获取目标电流Itarget并将其写入RAM 52中。
通过参考图8的部分(a),控制器50执行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目标值(“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处理(S307)。通过参考图8的部分(b),基于在S3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控制器50校正在S304中获取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在S304中根据这个电流值获取目标值Itarget)(S401)。在S304中获取的电流值满足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297mm)。例如,在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A5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148.5mm)的情况下,即,在宽度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的1/2的情况下,电流范围被校正为与记录材料P的宽度成比例的电流范围,以使得在S304中获取的电流值变为其1/2。
接下来,控制器50基于以下信息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S402)。这些信息是在S3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在S305中获取的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在S306中获取的关于二次转印电压Vtr(=Vb+Vp)的信息。与实施例1类似,基于在S304中写入RAM 52中的目标电流Itarget以及在S305中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控制器50获取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使目标电流Itarget通过二次转印部N2所需的电压值Vb。另外,控制器50与实施例1类似地获取Vp。图8的部分(b)的S402的处理与实施例1的图4的部分(b)的S203的处理类似。
接下来,控制器50通过将在S402中获取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与在S401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相加来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S403)。例如,将考虑可以通过与和在S304中获取的宽度对应的A4尺寸对应的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值是18μ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时,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值是9μA。然后,与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示例类似,当在S402中获取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是22.4μA时,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是31.4μA。
接下来,参考图8的部分(a),控制器50在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的时段中将由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与在S403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彼此比较(S308,S309)。然后,控制器50根据需要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S310,S311)。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从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起的预定时段(初始阶段)中,施加在S306中确定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这是因为,在电阻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存在或不存在而大幅波动的系统的情况下,当从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旨在以恒定电流控制施加电压时,电压值大幅波动并且流动电流反而变得不稳定。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时段的初始阶段中,施加特定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相对于馈送方向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N2之后经过预定时段(例如,直到记录材料P的前端边缘部分完全通过二次转印部N2为止的时段)之后,电压被施加以使得二次转印电流值变为特定电流值。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与在S403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基本相同(也可以在允许的控制误差范围内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器50维持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310)。另一方面,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偏离在S403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情况下,控制器50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使得该值落入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内(S311)。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在当二次转印电流值与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基本上相同时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这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通过转印部N2的时段中,在记录材料P的预定前端部通过转印部N2的第一时段中,控制器50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使得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另外,在第一时段之后的第二时段中,控制器50基于检测部21的检测结果使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经受恒定电流控制,使得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是预定电流。然后,控制器50基于关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上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信息来改变上述预定电流。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关于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来预测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然后,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通过将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预测电流与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值彼此相加,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另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压被控制以便变成其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由此,变得可以输出适当的图像,而不管在各种情况下波动的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和记录材料P的电阻。
[实施例3]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1和2中,通过将测量电压或电流取为三个或更多个点的多个级别来获取作为关于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由电流由电压表达的二次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表达式表示。但是,当要获取的数据数量增大时,直到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为止执行控制所需的时间变长,因此该时间在一些情况下对图像输出的生产率有影响。
在这个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以下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下执行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的操作,该操作被执行直到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为止。第一模式是在诸如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开关的ON时间或在从卡纸清除恢复之后之类的预多旋转步骤中执行的并且控制时间相对长的模式。第二模式是在除上述定时以外的定时处、通常在每个作业的预旋转步骤中执行的并且控制时间短于第一模式的控制时间的模式。即,在每个作业的预旋转步骤中,在通过实施例1中的图4的S105的处理或者通过实施例2中的图8的S305的处理获取二次转印部N2中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可以执行这个第二模式。
在第一模式下,通过将测量电压或电流取为三个或更多个点的多个级别来获取数据。在第一模式下获取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方法相同。
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下,测量电压或电流是一个点或两个点。另外,通过参考在第二模式之前执行的第一模式(通常是最后执行的第一模式)的结果和此时的第二模式的结果来获取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例如,假设作为最后执行的第一模式的结果,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是如以下公式1所示的二次函数。在此,以下公式1中的a、b和c是从第一模式的结果获取的系数。
I=aV2+vB+c...(公式1)
另外,假设作为在第一模式之后执行的并且测量电压或电流是一个点-即电压V0的第二模式的结果,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为I2。
另外,假设通过将电压V0施加到上述公式1,通过以下公式2计算电流I1。
I1=aV12+bV1+c...(公式2)
在这种情况下,如以下公式3中,通过上述I1和I2之间的比例计算,获取作为第二模式的结果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I=I2/I1*(aV2+bV+c)...(公式3)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能够选择性地执行后续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是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从电压源20向转印构件8供应三个级别或更多个的不同电压或电流时检测部21的检测结果的当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的电压和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电压-电流特性的模式。第二模式是基于在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从电压源向转印部供应数量上小于第一模式中的级别的级别的电压或电流时检测部21的检测结果以及预先执行的第一模式的结果来获取电压-电流特性的模式。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不仅获得与实施例1和2的效果类似的效果,而且可以通过缩短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执行控制所需的时间来抑制图像输出的生产率的降低。
[实施例4]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实施例1至3中所述,通过提供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可以抑制诸如差的图像密度和白色空洞之类的图像缺陷。但是,仅当设置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时,才存在难以预测发生或不发生的诸如“穿透(penetration)”之类的图像缺陷。穿透是图像缺陷,使得当记录材料P在其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经受放电时,在相关联部分处的调色剂不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并且出现点状的白色空洞。图12是示出以下列方式检查的片材通过部电流和穿透的发生或不发生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表。“x”表示发生了穿透,而“o”表示未发生穿透。实验环境为NL(温度:23℃,湿度:5%)。作为记录材料P,使用市售的A4尺寸纸张。通过在刚从市售的单独包装中取出的状态(刚打开包装之后)和在NL环境中放置24小时后的状态(在放置之后)的每个状态下使用纸张,然后通过改变片材通过部电流,进行检查穿透的发生或不发生的实验。根据图12的结果,可以理解的是,与在刚从单独包装中取出的纸张情况相比,在使用放置之后的纸张的情况下,在较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处发生穿透。因此,例如,即使当记录材料P的种类相同时,发生穿透的片材通过部电流也取决于放置状态而不同。因而,仅当设置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时,难以实现穿透的抑制,穿透是除了差的图像浓度和白色空洞以外的问题。
在此,关于穿透,通过实验发现,随着记录材料P的厚度变厚,发生穿透时的记录材料部分(分担)电压的值变大。图13是示出二次转印期间记录材料部分电压(绝对值)和记录材料P的厚度之间的关系的概要的曲线图。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利用该关系,为每个片材种类(厚度)设置记录材料部分电压的上限(绝对值)。由此,在抑制穿透的产生的同时,变得可以与实施例1至3中类似地执行二次转印电流的控制。
图14是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控制的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图14的处理S501至S508分别与实施例1中的图4的部分(a)的S101至S108类似。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S507中的确定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的过程与实施例1中的图4的部分(b)中所示的S201至S204的处理的过程类似。
控制器50判别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由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是否小于在S5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S509)。在控制器50在S509中判别二次转印电流值小于下限(“是”)的情况下,控制器50获取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S510)。在此,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与如图6中所示的预先确定并存储在ROM53中的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不同,并且是二次转印期间的实际计算值。将使用图15描述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的计算方法。如图15的部分(a)中所示,在二次转印期间,向二次转印辊8、二次转印相对辊73和记录材料P施加二次转印电压Vtr,以使片材通过部电流流过这些构件。在图15的部分(a)中,Vtr表示二次转印电压,Vpth表示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并且Vbth表示实际二次转印部部分(分担)电压(该电压主要由二次转印辊8和二次转印相对辊73分担)。如图15的部分(a)中所示,可以通过从二次转印电压Vtr减去实际二次转印部部分电压Vbth来计算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将参考图15的部分(b)对此进一步描述。控制器50能够基于以下信息获取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该信息包括在S5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在S505中获取的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在S506中获取的关于二次转印电压Vtr的信息。即,如图15的部分(b)的左视图中所示,可以通过从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Itr中减去非片材通过部电流(通过与图4的部分(b)的S203的处理类似的S507中的处理获取)来获取当二次转印电压Vtr被施加时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另外,如图15的部分(b)的中央视图中所示,当这个片材通过部电流Ip流动时的实际二次转印部部分电压Vpth可以根据由S505的ATVC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获取。另外,如图15的部分(b)的右视图中所示,可以通过计算二次转印电压Vtr与这个实际二次转印部部分电压Vbth之间的差来获取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
接下来,控制器50判别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是否不大于上限(阈值)(S511)。在这个实施例中,与记录材料的厚度相关的每个信息(厚度或基重),设定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的上限。具体而言,诸如“薄纸、普通纸、厚纸1、厚纸2(厚度比厚纸1厚的厚纸)…”之类的每个纸张种类类别(基重),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的上限被预先设定并被作为如图16中所示的表格数据存储在ROM 53中。基于在S5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纸张种类类别(基重)的信息,控制器50从表格数据选择与纸张种类类别对应的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的上限并使用该上限。顺便提及,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的上限的设定方法不限于这个实施例的方法。例如,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发生穿透的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上限,阈值)之间的关系公式等公式被存储在ROM 53中,并且记录材料P的厚度信息在每个作业被获取,然后还可以设定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的上限。作为记录材料P的厚度信息的获取方法,可以列举在S501中操作者直接输入厚度的方法、通过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在对准辊9的上游侧设置使用超声波等的厚度传感器来对每个作业测量厚度的方法等方法。在控制器50在S511中判别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不大于上限(“是”)的情况下,控制器50增大二次转印电压Vtr(S512)。此时,通常,二次转印电压Vtr以预定的增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控制器50在S511中判别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超过上限(“否”)的情况下,控制器50维持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513)。
另外,在控制器50在S509中判别二次转印电流值不小于下限值(“否”)的情况下,控制器50判别由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到的并且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的二次转印电流值超过在S5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上限(S514)。在控制器50在S514中判别二次转印电流值超过上限值(“是”)的情况下,控制器50降低二次转印电压Vtr(S515)。此时,通常,控制器50以预定的减量来降低二次转印电压Vtr。另一方面,在控制器50在S514中判别二次转印电流值未超过上限(“否”)的情况下,控制器维持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516)。此后,控制器50重复S508至S516的处理,直到作业的所有图像被完全转印并输出到记录材料P上为止(S517)。
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控制,在抑制穿透的发生的同时,变得可以与实施例1至3中类似地执行二次转印电流的控制。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即使当二次转印电流小于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时,也存在二次转印电压Vtr不增大的情况,使得穿透的抑制优先于差的图像密度和白色空洞的抑制。这是因为考虑了不足的二次转印电流和穿透的发生机制。即,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假设图像比(占空比)高于以用户的平均使用方式的图像比并且需要大的二次转印电流的情况来设定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因而,即使当二次转印电流低于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时,也可以存在输出图像中不发生转印失败的情况。但是,穿透取决于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而生成,并且不管输出图像是实心图像或中间图像都出现。由于这种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穿透的抑制优先于差的图像密度和白色空洞的抑制。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关于记录材料P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宽度的信息以及在转印期间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而获取的绝对值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即使在转印期间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的绝对值小于预定范围的下限时,控制器50也不增大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的绝对值,使得在转印期间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落在预定范围内。在此,流过记录材料P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宽度方向未通过的转印部N2的非通过区域的电流被称为非通过部电流。此时,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根据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向转印构件8施加电压时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而获取的非通过部电流,以及基于在转印期间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控制器50获取转印期间记录材料P的部分(分担)电压作为上述值。另外,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指标值(厚度、基重等)来设定上述阈值。通常,与用于具有作为由指标值指示的厚度的第一厚度的记录材料P的上述阈值相比,用于具有由指标值指示的比第一厚度厚的第二厚度的记录材料P的阈值较大。
顺便提及,在这个实施例中,取决于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来限制二次转印电压Vtr的增大的控制与实施例1中的控制相结合,但是也可以与实施例2中的控制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二次转印电流小于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情况下,在实际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th超过上限的情况下,可以仅要求不进行二次转印电压Vtr的增大。
[实施例5]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1.由于记录材料的厚度而引起的影响
如上所述,关于由于转印构件的电阻的波动而引起适当的转印电流范围变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检测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来满足(解决)该问题。但是,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记录材料P是厚度相对大的诸如厚纸之类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或在类似情况下,非片材通过部的压力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而降低。由于这个原因,实际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在一些情况下偏离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预测的值。
图23是示出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二次转印部N2的压力分布的改变的曲线图。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记录材料P的宽度为300mm。图23中由虚线指示的绘图是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时的二次转印部N2的压力分布的测量结果。另一方面,图23中由实线指示的绘图是当基重为300g/m2且宽度为105mm的记录材料P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中央部分的附近时的压力分布的测量结果。当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时二次转印部N2的压力分布(图23中的虚线)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基本均匀。但是,当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时,与当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时相比较,片材通过部压力(在图23中的实线的中央部分的附近)变高。另一方面,与当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时相比较,非片材通过部压力(除了图23中的实线的中央部分以外的区域)变低。由于二次转印部N2的压力低,因此相对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的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接触区域变小,并且因此,即使在施加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时,流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也变小。当不考虑这个现象时,当基于根据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检测到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预测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来确定转印电流范围时,转印电流范围在一些情况下变得比需要的高。因此,在转印电流变得过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由于放电现象而引起的图像缺陷。
因此,即使在使用厚度相对大的诸如厚纸之类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也要求抑制由于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偏离适当范围而引起的图像缺陷的发生。
2.二次转印电压控制
接下来,将描述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控制。图17包括示出该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控制的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在图17中,在执行作业时由控制器50执行的控制当中,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与二次转印电压控制相关的过程,并且从图示中省略了在执行作业期间的其它许多控制。
顺便提及,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从操作部31和外部设备200输入的信息来获取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用于检测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宽度的检测部件,并且还可以基于由这个检测部件获取的信息来执行控制。
参考图17的部分(a),首先,当控制器50从操作部31或外部设备200获取作业的信息时,控制器50使图像形成装置开始作业(S601)。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关于这个作业的信息中,由操作者指定的图像信息、关于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P的尺寸(宽度、长度)的信息、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厚度、基重)以及诸如记录材料P是否为涂布纸之类的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特性相关的信息。即,包括关于纸张尺寸(宽度,长度)和关于纸张种类类别(普通纸、厚纸等(包括与厚度相关的信息))的信息。控制器50在RAM 52中写入关于作业的这个信息(S602)。
然后,控制器50获取由环境传感器32检测到的环境信息(S603)。另外,在ROM 53中,存储指示环境信息和目标电流Itarget之间的相关性的信息,该目标电流Itarget用于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基于在S603中读取的环境信息,控制器50从指示上述环境信息与目标电流Itarget之间的关系的信息获取与环境对应的目标电流Itarget,并将其写入RAM 52中(S604)。
顺便提及,目标电流Itarget取决于环境信息而改变的原因是调色剂的电荷量取决于环境而改变。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取指示上述环境信息与目标电流Itarget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在此,在一些情况下,除了环境之外,调色剂的电荷量还受当调色剂被供应到显影设备时的定时以及诸如从显影设备4出来的调色剂的量之类的使用历史的影响。为了抑制这些影响,信息100被构成为使得显影设备4中的调色剂的电荷量为一定范围内的值。但是,除了环境信息之外,当已知影响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的电荷量的因素时,目标电流Itarget也可以取决于其上的信息而改变。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用于测量调色剂的电荷量的测量部件,并且基于由这个测量部件获取的关于调色剂电荷量的信息,也可以改变目标电流Itarget。
接下来,控制器50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和要在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S605)。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以下ATVC(主动转印电压控制)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的信息。即,在二次转印辊8和中间转印带7彼此接触的状态下,预定的电压或预定的电流被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另外,检测当供应预定电压时的电流值或当供应预定电流时的电压值,从而获取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电压-电流特性)。这个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的电阻而改变。在这个实施例的构造中,关于上述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电流相对于电压不是线性改变的(成比例的),但是如图5中所示,电流如由电压的二次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表达式所表示的那样改变。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由多项式表达式表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当获取关于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时供应的预定电压或预定电流被设定在三个或更多的多个级别。
接下来,控制器50获取应当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的电压的值(S606)。即,基于在S604中写入RAM 52中的目标电流Itarget以及在S605中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控制器50获取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使目标输出Itarget流动所需的电压值Vb。这个电压值Vb与二次转印部分(分担)电压对应。如图6中所示,在ROM 53中,存储了用于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信息被设定为表格数据,该表格数据示出了针对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每个区段的环境水含量和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之间的关系。顺便提及,控制器50可以基于由环境传感器32检测到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来获取环境含水量。控制器50基于在S6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和在S603中获取的环境信息来从表格数据中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然后,作为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从二次转印电压源20施加到二次转印辊8的二次转印电压Vtr的初始值,控制器50获取作为上述Vb和Vp之和的Vb+Vp并将其写入RAM 52中。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获取二次转印电压Vtr的初始值,直到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为止,并且准备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的定时。
已经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取了如图6中所示的用于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的表格数据。在此,除了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基重)之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与记录材料P的电阻对应的转印电压)Vp还由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改变。由于这个原因,表格数据也可以被设定为使得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还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而改变。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被包括在S601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的测量部件,并且基于由这个测量部件获取的信息,也可以获取记录材料部分电压Vp。
然后,控制器50执行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S607)。图17的部分(b)示出了在图17的部分(a)的S607中的确定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的过程。在ROM 53中,如图7中所示,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存储用于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的范围“(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通过部电流范围))”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信息被设定为示出环境含水量和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关系的表格数据。顺便提及,这个表格数据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取。通过参考图17的部分(b),控制器50基于在S603中获取的上述环境信息从表格数据获取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S701)。
顺便提及,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而改变。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述表格数据是在记录材料P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为297mm的记录材料的假设下设定的。在此,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除了环境信息以外,也取决于作为因素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表面性质而改变。由于这个原因,表格数据还可以被设定为使得电流的范围也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基重)或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而改变。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也可以被设定为计算公式。另外,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也可以针对记录材料P的每个尺寸被设定为多个表格数据或计算公式。
接下来,基于在S6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控制器50校正在S701中获取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S702)。在S701中获取的电流的范围满足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297mm)。例如,在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A5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148.5mm)的情况下,即,在宽度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的1/2的情况下,电流范围被校正为与记录材料P的宽度成比例的电流范围,以使在S701中获取的上限和下限分别变为这些限值的1/2。即,从图7的表格数据获取的校正之前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的上限为Ip_max,其下限为Ip_min,并且当确定图7的表格数据时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为Lp_bas。另外,实际馈送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为Lp,校正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的上限为Ip_max_aft,并且其下限为Ip_min_aft。此时,校正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的上限和下限可以分别通过以下公式4和5来获取。
Ip_max_aft=Lp/Lp_bas*Ip_max...(公式4)
Ip_min_aft=Lp/Lp_bas*Ip_min...(公式5)
接下来,控制器50基于以下信息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S703)。这些信息是在S6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在S605中获取的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在S606中获取的关于二次转印电压Vtr的信息。例如,在二次转印辊8的宽度是338mm并且在S602中获取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A5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148.5mm)的情况下,通过从二次转印辊8的宽度减去记录材料P的宽度而获得的非片材通过部的宽度是189.5mm。另外,假设在S606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压Vtr是例如1000V,并且根据在S605中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与二次转印电压Vtr对应的电流是40μA。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以下计算获取与上述二次转印电压Vtr对应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
40μA x 189.5mm/338mm=22.4μA。
即,通过使与上述二次转印电压Vtr对应的40μA的电流与非片材通过部的宽度189.5mm与二次转印辊8的宽度338mm之比对应地变小的比例计算,可以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
在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对小的情况下,在S703中获取的值可以被用作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但是,随着记录材料P的厚度变大,当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时的非片材通过部压力减小,由此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变小。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执行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来校正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控制(S704)。在S703中获取的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是Inp_bef,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是Inp_aft,并且校正系数为e(%)。此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6获取非片材通过部电流。
Inp_aft=e*Inp_bef...(公式6)
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基于通过实验等获取并存储在ROM 53中并且如图18中所示的针对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每个区段示出记录材料P的宽度和校正系数e之间的关系的表格数据来确定上述公式6中的校正系数e。基于在S6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和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控制器50通过参考图18中所示的表格数据来确定校正系数e。随着记录材料P的厚度大,非片材通过部压力变低。考虑到这一点,校正系数e被设定为使得随着记录材料P的厚度大,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变小。另外,随着记录材料P的宽度大,在非片材通过部处的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不容易彼此接触,使得非片材通过部压力变低。考虑到这一点,校正系数e被设定成使得随着记录材料P的宽度大,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变小。例如,在记录材料P的宽度与A5短边馈送对应(148.5mm)并且记录材料P的基重为350g/m2的情况下,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Inp_bef的85%是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Inp_aft。另一方面,例如,在记录材料P的宽度与上述类似的与A5短边馈送对应(148.5mm)并且记录材料P的基重为52g/m2的情况下,保持在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Inp_bef的100%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是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Inp_aft。
接下来,控制器50以如下方式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并且使RAM 52存储所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S705)。即,控制器50通过将在S704中获取的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添加到在S702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中的每个来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即,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为I_max,并且其下限为I_min。此时,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和下限可以分别通过以下公式7和8获取。
I_max=Ip_max_aft+Inp_aft...(公式7)
I_min=Ip_min_aft+Inp_aft...(公式8)
例如,将考虑在S701中获取的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对应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的上限为20μA并且下限为15μ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时,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的上限是10μA,并且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范围的下限是7.5μA。然后,如上述示例中那样,当在S703中获取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为22.4μA时,在记录材料P是与基重为350g/m2对应的厚纸的情况下,通过将上述22.4μA校正为其85%而获得的19μA是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在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上限为29μA,并且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为26.5μA。另一方面,当与上述类似地在S703中获取的并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为22.4μA时,在记录材料P为基重为52g/m2的纸张的情况下,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保持在22.4μm,它是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由于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电流的上限为32.4μA,并且其下限为29.9μA。
接下来,参考图17的部分(a),在从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起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的时段中,控制器50将由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与在S6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彼此比较(S608,S609)。然后,控制器50根据需要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S610,S611)。即,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是在S6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不小于下限且不大于上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维持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610)。另一方面,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偏离在S607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小于下限或超过上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以使该值落在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内(S611)。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电流值超过上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降低二次转印电压Vtr,并且在当二次转印电流低于上限时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维持此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通常,二次转印电压Vtr以预定的减量逐步降低。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二次转印电流值低于下限的情况下,控制器50增大二次转印电压Vtr,并且在当二次转印电流超过下限时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此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通常,二次转印电压Vtr以预定的增量逐步增大。更具体而言,控制器50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重复S608-S611的处理,并且当二次转印电流变为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时,控制器50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将二次转印电压Vtr维持在此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
另外,控制器50重复S608-S611的处理,直到作业中的所有图像被完全地转印和输出为止(S612)。
将进一步描述通过执行这个实施例的控制来改变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将考虑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检测结果为相同程度并且在二次转印期间所需的二次转印电压为相同程度的情况。此时,相对于使用具有最大宽度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记录材料P的宽度小于具有最大宽度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向高级别偏移(使得电流的绝对值变大)。但是,随着记录材料P的厚度变大,这个偏移量变小。
例如,将考虑基重为52g/m2的纸张(薄纸)和基重为350g/m2的纸张(厚纸)中的每个被用作记录材料P的情况。另外,假设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检测结果在任一情况下是相同程度并且在施加1000V下流过30μA的电流。此时,对于基重为52g/m2的纸张,在A4尺寸(宽度:297mm)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是24.9-19.9μA,但在A5短边馈送尺寸(宽度:148.5mm)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是32.3-29.8μA。即,关于基重为52g/m2的纸张,当记录材料P的宽度变小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整体上向高级别偏移,使得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就下限而言增大约10μA。另一方面,对于基重为350g/m2的纸张,在A4尺寸(宽度:297mm)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是24.1-19.1μA,但是在A5短边馈送尺寸(宽度:148.5mm)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是29-26.5μA。即,关于基重为350g/m2的纸,当记录材料P的宽度变小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整体上向高级别偏移,但是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就下限而言仅增大约6.5μA,使得与基重为52g/m2的纸张的情况相比较,偏移量变小。
实际上,如图6中所示,随着记录材料P具有大厚度,电阻易于变高,使得二次转印期间所需的二次转印电压Vtr易于变高。由于这个原因,在使用厚纸的情况与使用薄纸的情况之间,在使用厚纸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期间所需的二次转印电压Vtr变大。当二次转印电压Vtr大时,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期间的二次转印电流也大,使得在记录材料P的尺寸改变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改变量也变大。图19是绘制在这个实施例的构造中在图17的部分(a)的S606中确定的初始二次转印电压Vtr被改变的情况下在A5短边馈送尺寸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与在A4尺寸的情况下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之间的差的曲线图。图19中的虚线是基重为52g/m2的纸张的情况的绘图,并且图19中的实线是基重为350g/m2的纸张的情况的绘图。当记录材料P的厚度不同时,初始二次转印电压Vtr改变。但是,二次转印电压Vtr被改变为几个级别,并且当绘制由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差异而引起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的差异时,获得以下结果。即,如图19所示,当使用具有大厚度的记录材料P时,在特定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情况下由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差异而引起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下限的差异变小。
顺便提及,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检测当电压被实际施加到二次转印部N2时流动的电流来获取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但是例如,诸如环境传感器32的输出值和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之间的关系之类的用于从环境信息中获取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可以被预先准备为表格数据等。然后,基于环境传感器32的输出值,通过参考表格数据等,可以获取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以及关于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信息来改变上述预定范围。在此,调色剂图像能够在转印部N2处被转印到其上的记录材料P,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最大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最大宽度。此时,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所指示的电阻的情况下,控制器50能够基于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以如下方式改变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即,控制器50改变预定范围的上限,使得在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为第一厚度的情况下,相对于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与最大宽度的变化,预定范围的上限值的变化量是第一量,使得在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为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的情况下,预定范围的上限的改变量是小于第一量的第二量。
换句话说,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以以下方式改变预定范围。即,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所指示的电阻是预定电阻并且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为第一厚度(例如,在上述示例中,基重为52g/m2的薄纸)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P相对于与记录材料P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第一宽度(例如,上述示例中A4尺寸对应的宽度)的情况下,控制器50将预定范围设定为第一预定范围(例如,上述示例中为24.9-19.9μA),并且在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例如,在上述示例中,A5短边馈送尺寸对应的宽度)的情况下,将预定范围设定为第二预定范围(例如,32.3-29.8μA)。此时,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大于第一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二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大于第一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
另外,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所指示的电阻是预定电阻并且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是大于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例如,在上述示例中,基重为350g/m2的厚纸)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P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的情况下,控制器50将预定范围设定为第三预定范围(例如,上述示例中为24.1-19.1μA),并且在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小于第三宽度的第四宽度的情况下,将预定范围设定为第二预定范围(例如,在上述示例中为29-26.5μA)。此时,在这个实施例中,第四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大于第三预定范围的上限的绝对值。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第四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大于第三预定范围的下限的绝对值。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三预定范围与第四预定范围之间的上限的绝对值的差(例如,上述示例中,4.9μA(=29-24.1))小于第一预定范围与第二预定范围之间的上限的绝对值的差(例如,在上述示例中为7.4μA(=32.3-24.9))。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三预定范围与第四预定范围之间的下限的绝对值的差(例如,上述示例中为7.4μA(=26.5-19.1))小于第一预定范围和第二预定范围之间的下限的绝对值的差(例如,在上述示例中为9.9μA(=29.8-19.9))。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存储部53,该存储部53用于存储关于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上述预定范围的信息。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关于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信息以及关于存储在存储部53中的预定范围的信息来改变预定范围。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从电压源向转印部N2供应三个级别或更多的不同的电压或电流时检测部21的检测结果来获取电压-电流特性,该电压-电流特性是当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的电压和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基于这个电压-电流特性,控制器50获取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向转印构件8施加预定电压的情况下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并且基于获取的电流改变预定范围。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电压-电流特性由二次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表达式表示。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关于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的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的信息来预测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此时,不仅基于关于记录材料的宽度的信息来改变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预测值,而且基于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信息来校正预测值。更具体而言,进行校正以使得随着记录材料P的厚度变大,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输出变小。由此,变得可以精确地预测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然后,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通过将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预测电流与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彼此相加,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另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压被控制以便成为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值。由此,即使在使用具有相对大的厚度的诸如厚纸之类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也变得可以输出适当的图像,而不管在各种情况下波动的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和记录材料P的电阻。
[实施例6]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5中,通过参考图18,进行基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校正。在此,可以显著地确认由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差异而引起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改变的情况是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指标值不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例如,基重不小于预定厚度的情况)。由于这个原因,例如,仅在记录材料P的基重不小于预定基重的情况下,才可以在图17的部分(b)的S704的处理中校正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在这个实施例中,仅在记录材料P的基重不小于比实施例5的情况下的基重大的预定基重的情况下,才通过图17的部分(b)的S704的处理来校正非片材通过部电流。
即,在这个实施例中,将图17的部分(b)的S704的处理中使用的表格数据从实施例5中的图18的表格数据改变为图20的表格数据。在图20的表格数据中,在记录材料P的基重小于200g/m2的情况下,校正系数e被设定为100%。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的基重小于200g/m2的情况下,不进行图17的部分(b)的S704的处理中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校正,并且仅在记录材料P的基重小于200g/m2的情况下进行。
因此,在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不小于预定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器50能够基于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来改变二次转印电流范围(预定范围)。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仅在具有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改变变得特别明显的厚度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才进行基于二次转印部的电阻的检测结果和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预测值的校正。由此,不仅可以实现与实施例5类似的效果,而且可以实现控制的简化。
[实施例7]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中类似,在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在目标电流处被控制为基本特定值的构造中,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之前检测二次转印部N2的电阻。另外,基于其检测结果和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不仅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预测值,而且还基于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信息来校正该预测值。由此,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目标值(“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
图21包括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控制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图21的部分(a)的S801至S812的处理分别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a)的S601至S612类似。但是,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a)的S607的处理(用于确定二次转印电流范围的处理)对应的图21的部分(a)的S807的处理(用于确定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处理)与实施例5中的处理不同。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a)的S609的处理(用于将二次转印电流与二次转印范围进行比较的处理)对应的图21的部分(a)的S809的处理(用于将二次转印电流与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进行比较的处理)与实施例5中的处理不同。图21的部分(b)示出了图21的部分(a)的S807中的用于确定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处理的过程。在下文中,将描述特别不同于实施例5的点,并且将省略关于与实施例5类似的处理的描述。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ROM 53中,如图9中所示,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存储用于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电流的值“(片材通过部电流(通过部电流))”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这个信息被设定为表格数据,该表格数据示出环境水含量和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之间的关系。顺便提及,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而改变。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述表格数据是在记录材料P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为297mm的记录材料的假设下设定的。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二次转印部N2的宽度是与二次转印辊8对应的338mm。因而,在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的目标电流Itarget是图9的表格数据中所示的电流值的338/297(≒1.14倍)的值。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图21的部分(a)的S804中,通过参考这个图9中所示的表格数据,获取目标控制值Itarget并将其写入RAM 52中。
在此,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除了环境信息以外,也取决于作为因素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和表面性质而改变。由于这个原因,表格数据还可以被设定以使得电流值也取决于与记录材料P的厚度相关的信息(基重)或与记录材料P的表面性质相关的信息而改变。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也可以被设定为计算公式。另外,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也可以针对记录材料P的每个尺寸被设定为多个表格数据或计算公式。另外,如实施例5中所述,目标电流Itarget取决于环境信息而改变的原因是调色剂电荷量取决于环境而改变。由于这个原因,与实施例5中描述的类似,也可以取决于另一改变模式来改变目标电流Itarget。
通过参考图21的部分(a),控制器50执行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的目标值(“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处理(S807)。通过参考图21的部分(b),基于在S8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控制器50校正在S804中获取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值(在S804中根据这个电流值获取目标值Itarget)(S901)。在S804中获取的电流值满足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297mm)。例如,在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A5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148.5mm)的情况下,即,在宽度为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的1/2的情况下,电流范围被校正为与记录材料P的宽度成比例的电流范围,以使得在S804中获取的电流值变为其1/2。即,从图9的表格数据获取的校正之前的片材通过部电流是Ip_Tg,当确定图9的表格时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Lp_bas,实际馈送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Lp,并且校正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p_Tag_aft。此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9获取校正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
Ip_tag_aft=Lp/Lp_bas*Ip_tag...(公式9)
接下来,控制器50基于以下信息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S902)。这些信息是在S80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在S805中获取的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在S806中获取的关于二次转印电压Vtr(=Vb+Vp)的信息。即,与实施例5类似,基于在S804中写入RAM 52中的目标电流Itarget以及在S805中获取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控制器50获取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使目标电流Itarget通过二次转印部N2所需的电压值Vb。另外,控制器50与实施例5类似地获取Vp。图21的部分(b)的S902的处理与实施例5的图17的部分(b)的S703的处理类似。
接下来,与实施例5类,控制器50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执行校正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控制(S903)。在S902中获取的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np_bef,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np_aft,并且校正系数为e(%)。此时,与实施例5类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7获得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
Inp_aft=e*Inp_bef...(公式6)
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类似,基于如图18中所示的表格数据来确定公式6中的校正系数e。
接下来,控制器50以如下方式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并且使RAM 52存储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S904)。即,控制器50通过将在S902中获取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与在S901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相加来获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即,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Itarge_taft可以通过以下公式10来获取。
Itarget_aft=Ip_tag_aft+Inp_aft...(公式10)
例如,将考虑在S804中获取的与A4尺寸对应的宽度对应的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值为18μ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图像形成中实际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是与短边馈送中的宽度对应的宽度时,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值是9μA。然后,当与在实施例5中描述的示例类似地在S902中获取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是22.4μA时,在记录材料P是与350g/m2的基重对应的厚纸的情况下,通过将上述22.4μA校正为其85%而获得的19μA是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在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为28(=9+19)μA。另一方面,当与上述类似地在S902中获取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为22.4μA时,在记录材料P为基重为52g/m2的纸张的情况下,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保持在22.4μA,它是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由于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为31.4(=9+22.4)μA。
接下来,参考图21的部分(a),在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的时段中,控制器50将由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与在S904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彼此比较(S808,S809)。然后,控制器50根据需要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S810,S811)。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从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起的预定时段(初始阶段)中,施加在S806中确定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这是因为,在电阻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存在或不存在而大幅波动的系统的情况下,当从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旨在以恒定电流控制施加电压时,电压值大幅波动并且流动电流反而变得不稳定。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的时段的初始阶段中,施加特定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相对于馈送方向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部N2之后经过预定时段(例如,直到记录材料P的前端边缘部分完全通过二次转印部N2为止的时段)之后,电压被施加以使得二次转印电流值变为特定电流值。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与在S904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基本相同(也可以在允许的控制误差范围内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器50维持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810)。另一方面,在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值偏离在S904中获取的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的情况下,控制器50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使得该值落入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内(S811)。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在当二次转印电流值与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基本相同时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这时的二次转印电压Vtr。
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执行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的恒定电流控制,使得当记录材料P通过转印部N2时的流过转印构件8的电流变为预定电流。然后,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基于在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时由检测部21检测到的检测结果以及关于通过转印部N2的记录材料P的厚度的信息来改变预定电流。此时,在记录材料P通过转印部N2的时段中,在记录材料P的预定前端部通过转印部N2的第一时段中,控制器50执行施加到转印构件8的电压的恒定电流控制,使得预定电压被施加到转印构件8。另外,在第一时段之后的第二时段中,控制器50执行恒定电流控制。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类似,可以精确地预测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然后,在这个实施例中,从抑制图像缺陷的观点来看,通过将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预测电流与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彼此相加,确定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另外,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压被控制以便成为其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由此,即使在使用具有相对大的厚度的诸如厚纸之类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也变得可以输出适当的图像,而不管在各种情况下波动的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和记录材料P的电阻。
[实施例8]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和操作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同。因而,在这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或结构相同或对应的功能或结构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5至7中,获取通过将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可以通过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范围(“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与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预测值(在由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而校正之后)相加而获得的二次转印电流范围(或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然后,二次转印电压被控制以使得在二次转印期间测得的二次转印电流变为其二次转印电流范围值(或二次转印电流目标值)。另一方面,通过减去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预测值(在由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而进行校正之后)来获取片材通过部电流,并且还可以控制二次转印电压,使得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变为预定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值。
图22是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电压的控制的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图22的S1至S6的处理分别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a)的S601至S606的处理类似。另外,图22的S7的处理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b)的S701的处理类似。在下文中,将特别描述与实施例5不同的点,并且将省略关于与实施例5的处理类似的处理的描述。
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b)的S701的处理类似,控制器50在S7中获取与A4尺寸对应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此后,在从当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N2时起记录材料P存在于二次转印部N2中的时段中,控制器50通过电流检测电路21检测当施加二次转印电压Vtr时的二次转印电流(S8)。
然后,控制器50基于以下信息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S9)。这些信息是在S2中获取的关于作业的信息中包括的关于记录材料P的宽度的信息、在S5中获取的关于在二次转印部N2中不存在记录材料P的状态下二次转印部N2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信息,以及关于当前施加的二次转印电压Vtr的信息。在S9中获取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处理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b)的S703的处理类似。但是,在S9中,使用当前施加的二次转印电压(其初始值在S6中获取)作为二次转印电压Vtr。即,在S9中用于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的二次转印电压Vtr是在当作业的第一记录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部N2时的定时处在S6中获取的初始值。此后,在二次转印电压Vtr按照以下流程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改变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获取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
接下来,与实施例5中的图17的部分(b)的S704的处理类似,控制器50取决于记录材料P的厚度执行校正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控制(S10)。在S2中获取的校正之前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np_bef,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np_aft,并且校正系数为e(%)。此时,与实施例5类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7来获取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
Inp_aft=e*Inp_bef...(公式6)
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类似,基于如图18中所示的表格数据来确定公式6中的校正系数e。
接下来,控制器50计算通过从在S8中检测到的二次转印电流减去在S10中获取的校正之后的非片材通过部电流而获得的电流作为片材通过部电流(S11)。即,当二次转印电流为Itr并且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p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11获取片材通过部电流。
Ip=Itr_Inp_aft...(公式11)
由公式11施加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是与实际馈送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对应的电流值,而在S7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在与和作为基准尺寸的记录材料P的尺寸(在这个实施例中为A4尺寸)对应的宽度对应的范围内。由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实施例中,控制器50执行将通过公式11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转换成与和记录材料P的基准尺寸对应的宽度对应的电流值的处理(S12)。当确定图7的表格数据时记录材料P的宽度为Lp_bas,实际馈送的记录材料P的宽度为Lp,并且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为Ip_aft。此时,可以通过以下公式12获取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
Ip_aft=Lp_bas/Lp*Ip...(公式12)
接下来,控制器50将在S12中获取的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与在S7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进行比较(S13)。然后,控制器50根据需要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S14,S15)。即,在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是在S7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值(下限以上且上限以下)的情况下,控制器50维持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而不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S14)。另一方面,在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偏离(小于下限或超过上限)在S7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情况下,控制器50校正由二次转印电压源20输出的二次转印电压Vtr,使得片材通过部电流变为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值(S15)。即,在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超过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二次转印电压Vtr降低。然后,在当片材通过部电流低于上限时的定时处,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这时的Vtr。通常,二次转印电压Vtr以预定的减量逐步降低。另外,在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低于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二次转印电压Vtr增大。然后,在当片材通过部电流超过下限时的定时处,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这时的Vtr。更具体而言,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期间控制器50在S15中改变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情况下,控制器50将处理返回到S8。然后,执行相对于改变的二次转印电压Vtr用于获取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的流程(S8至S12)。然后,重复执行这个流程,直到转换之后的片材通过部电流Ip_aft变为在S7中获取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值为止。然后,在当片材通过部电流落入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值时的定时处,停止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校正,并且维持这时的Utr。
另外,控制器50重复S8至S15的处理,直到作业的所有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并且被完全输出为止(S16)。
顺便提及,在如实施例7中那样执行二次转印电压Vtr的恒定电流控制的情况下,如这个实施例中那样,还可以应用基于通过从二次转印电流的测得的值减去非片材通过部电流的预测值而获得的片材通过部电流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仅要求通过与这个实施例中的S7对应的处理来确定片材通过部目标电流值,并且在与这个实施例中的S13对应的处理中片材通过部电流是否与目标值一致。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5类似,可以精确地预测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然后,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从测得的二次转印电流减去预测的流过非片材通过部的电流,可以精确地获取应当被控制的片材通过部电流。另外,控制当记录材料P通过二次转印部N2时的二次转印电压,以使这个片材通过部电流值变为预定的片材通过部电流范围的值。由此,即使在使用具有相对大的厚度的诸如厚纸之类的记录材料P的情况下,也变得可以输出适当的图像,而不管在各种情况下波动的二次转印部N2(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二次转印辊8)和记录材料P的电阻。
[其它实施例]
以上基于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例中,基于转印构件相对于与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中心(线)来馈送记录材料,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例如,也可以采用基于一个端部侧来馈送记录材料的构造,并且可以等效地应用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也可类似地应用于仅包括一个图像形成部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应用于转印部,在该转印部中,调色剂图像被从诸如感光鼓之类的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取决于转印构件的电阻的波动来设定流过转印构件的电流的允许范围。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因而,所附权利要求书用于使本发明的范围公开。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5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101059和在2018年10月15日提交的No.2018194691要求优先权,这些文件都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被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
转印构件,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用于在转印部中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电压源,用于将电压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
电流检测部,用于检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以及
控制器,用于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时,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使得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是预定电压,
其中,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时,基于所述电流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所述控制器控制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使得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落在预定范围内,以及
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或当电流被供应到所述转印构件时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来设定所述预定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关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所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情况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的电流信息,并且基于获取的电流信息,所述控制器设定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电压-电流特性,所述电压-电流特性是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的电压与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基于获取的电压-电流特性,所述控制器设定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关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所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情况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的第一电流信息,并且基于获取的第一电流信息和相对于与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时记录材料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信息来获取第二电流信息,并且基于获取的第二电流信息来设定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图像被形成在预定记录材料上的情况下,在由关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所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情况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的电流信息指示的电流为第一电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将所述上限设定为第一上限,并且在由关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所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情况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的电流信息指示的电流为高于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将所述上限设定为第二上限,第一上限小于第二上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存储部,所述存储部用于存储关于取决于预定尺寸的记录材料的所述预定范围的第一范围信息;
其中,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第一范围信息和相对于与在转印期间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信息,所述控制器获取关于取决于在转印期间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尺寸的所述预定范围的第二范围信息,并基于获取的第二范围信息和获取的第二电流信息来设定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取决于与记录材料的厚度相关的指标值和与记录材料的表面粗糙度相关的指标值中的至少一个来改变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从所述电压源供应三个级别或更多的不同的电压或电流时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或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来获取电压-电流特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能够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所述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从所述电压源供应三个级别或更多的不同的电压或电流时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或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来获取电压-电流特性,在第二模式中所述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从所述电压源供应小于所述第一模式的级别的级别的电压或电流时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或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并且基于预先执行的所述第一模式的结果来获取电压-电流特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电压-电流特性通过电压表达电流的二次或更高次的多项式表达式表示。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基于从电压-电流特性获取的第一电压信息和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期间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的第二电压信息获取的值的绝对值超过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即使当在转印期间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的值小于所述下限时,所述控制器也不增大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的绝对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电压-电流特性、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期间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第二电压信息来获取所述第一电压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阈值是取决于与记录材料的厚度相关的指标来设定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与用于具有作为由所述指标指示的厚度的第一厚度的记录材料的阈值相比,用于具有作为由所述指标指示的厚度的比第一厚度厚的第二厚度的记录材料的阈值较大。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在调色剂图像能够被转印的记录材料中,具有相对于与记录材料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最大的宽度的记录材料的宽度是最大宽度时,所述控制器能够改变所述上限,以及
所述控制器改变所述上限,使得在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厚度是第一厚度的情况下,相对于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宽度与最大宽度的改变的所述上限的改变量是第一量,并且使得在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厚度是比第一厚度厚的第二厚度的情况下,所述上限的改变量是小于第一量的第二量。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厚度为第一厚度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相对于与记录材料馈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将所述上限设定为第一上限,并且在记录材料的宽度为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将所述上限设定为第二上限,所述第二上限大于所述第一上限,
其中,在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厚度是比第一厚度厚的第二厚度的情况下,在记录材料的宽度是第一宽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将所述上限设定为第三上限,并且在记录材料的宽度为第二宽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将所述上限设定为第四上限,所述第四上限大于所述第三上限,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上限与所述第四上限之间的差小于所述第一上限与所述第二上限之间的差。
17.根据权利要求7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厚度为预定厚度或更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基于通过所述转印部的记录材料的厚度来设定所述上限和所述下限。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构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被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
转印构件,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用于在转印部中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电压源,用于将电压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
电流检测部,用于检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以及
控制器,用于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时,执行恒定电压控制使得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是预定电压,
其中,所述控制器基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或当电流被供应到所述转印构件时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来校正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并控制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电压以使得校正的值落入预定范围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电压-电流特性,该电压-电流特性是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时的电压与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基于获取的电压-电流特性,所述控制器校正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与在所述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材料的状态下所述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所述转印构件的情况下流过所述转印构件的电流相关的电流信息,以及
所述控制器在由获取的电流信息指示的电流为第一电流的情况下将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校正为第一校正值,并且在由获取的电流信息指示的电流是高于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的情况下将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校正为小于第一校正值的第二校正值。
CN201980034344.5A 2018-05-25 2019-05-2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2424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1059 2018-05-25
JP2018-101059 2018-05-25
JP2018-194691 2018-10-15
JP2018194691A JP7250469B2 (ja) 2018-05-25 2018-10-15 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9/021440 WO2019225767A1 (ja) 2018-05-25 2019-05-2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700A true CN112424700A (zh) 2021-02-26
CN112424700B CN112424700B (zh) 2023-09-15

Family

ID=68767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4344.5A Active CN112424700B (zh) 2018-05-25 2019-05-2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0469B2 (zh)
KR (1) KR102621420B1 (zh)
CN (1) CN112424700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68A (zh) * 1989-06-20 1991-01-02 佳能公司 成像设备
JP2002278307A (ja) * 2001-03-22 2002-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除電手段のバイアス制御方法
JP2005010499A (ja) * 2003-06-19 2005-0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転写バイアス制御方法
CN1759353A (zh) * 2003-03-11 2006-04-12 夏普株式会社 带转印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209599A (ja) * 2007-02-26 2008-09-1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94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09128A1 (en) * 2009-02-19 2010-08-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154831A (zh) * 2010-10-04 2013-06-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50430A (zh) * 2012-04-03 2015-02-1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423222A (zh) * 2013-08-19 2015-03-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378283A1 (en) * 2014-06-27 2015-12-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785734A (zh) * 2015-01-09 2016-07-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5988340A (zh) * 2014-09-26 2016-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6483803A (zh) * 2015-08-24 2017-03-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7402503A (zh) * 2016-05-18 2017-11-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10140A (ja) * 2016-07-13 2018-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8635B2 (ja) * 2009-08-18 2012-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1256B2 (ja) * 2012-06-06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68A (zh) * 1989-06-20 1991-01-02 佳能公司 成像设备
JP2002278307A (ja) * 2001-03-22 2002-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除電手段のバイアス制御方法
CN1759353A (zh) * 2003-03-11 2006-04-12 夏普株式会社 带转印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10499A (ja) * 2003-06-19 2005-0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転写バイアス制御方法
JP2008209599A (ja) * 2007-02-26 2008-09-1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946A (ja) * 2007-04-27 2008-1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09128A1 (en) * 2009-02-19 2010-08-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191276A (ja) * 2009-02-19 2010-09-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54831A (zh) * 2010-10-04 2013-06-1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50430A (zh) * 2012-04-03 2015-02-1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423222A (zh) * 2013-08-19 2015-03-1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378283A1 (en) * 2014-06-27 2015-12-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88340A (zh) * 2014-09-26 2016-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5785734A (zh) * 2015-01-09 2016-07-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6483803A (zh) * 2015-08-24 2017-03-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7402503A (zh) * 2016-05-18 2017-11-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10140A (ja) * 2016-07-13 2018-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07387A (ja) 2019-12-05
KR102621420B1 (ko) 2024-01-08
CN112424700B (zh) 2023-09-15
JP7250469B2 (ja) 2023-04-03
KR20210011965A (ko)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962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7094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40265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10098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of power to transfer roller
US93044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a set voltage to be applied during an image formation operation
JP67658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093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09950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658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42470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338889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048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286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079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505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248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965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0543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