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6441B - 喷墨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6441B
CN106476441B CN201610726721.XA CN201610726721A CN106476441B CN 106476441 B CN106476441 B CN 106476441B CN 201610726721 A CN201610726721 A CN 201610726721A CN 106476441 B CN106476441 B CN 1064764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ink
capsule main
capsule
print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267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76441A (zh
Inventor
波多野善隆
小栗崇嘉
渡边浩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land D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oland D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land DG Corp filed Critical Roland D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76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6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76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64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喷墨式记录装置及墨囊,能够充分使用囊主体内的墨。喷墨打印机(100)的墨盒(1)具备支撑部(10),该支撑部(10)在墨囊的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墨囊,并且支撑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该支撑部(10)形成为,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10C)低于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10L)及右部(10R)。

Description

喷墨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及墨囊。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已知有使用水性墨等墨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在大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大量消耗墨的情况较多,因此收纳有墨囊的墨盒的更换频率显著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墨盒的成本较高,因此更换收纳有所述墨囊的墨盒本身这一情况对于用户而言增大了成本负担。因此,提出了不更换所述墨盒而仅进行墨囊的更换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279876号公报)。根据该结构,若墨用尽,用户仅需购入墨囊,将该墨囊装配于墨盒。由此,能够对墨盒进行再利用。
然而,用户难以把握墨囊相对于墨盒的设置位置,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产生相对于墨针的位置偏移。在日本特开2009-279876号公报中,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公开了在墨囊的墨囊帽(也称为管口)装配的接合器。构成为向墨囊的供给口侧装配上述接合器,并将该接合器嵌入到墨盒的预定位置。由此,容易进行墨供给口相对于墨针的对位。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由于墨盒的支撑墨囊的支撑面呈平面状,因此难以使墨集中到墨囊内的墨供给口。其结果是,有时使墨残留在墨囊内的四角。因此,在未充分使用墨囊内的墨的状态下达到该墨囊的更换。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使用囊主体内的墨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及墨囊。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所述墨囊具备填充有墨的囊主体及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的墨囊帽,所述墨盒具备支撑部,该支撑部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墨囊,并支撑所述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所述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低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及右部。
根据本发明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由于支撑墨囊的支撑部的中央部低于左部及右部,因此墨容易从囊主体内的左方及右方朝中央集中。即,能够在囊主体内以一点集中的方式收集墨。由此,不会将大量的墨残留在囊主体内,使墨从墨囊帽充分流出。由此,能够充分地使用囊主体内的墨。由此,能够抑制墨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形成为圆弧状。
根据上述方案,更容易使墨从囊主体内的左方及右方朝中央集中。由此,抑制在囊主体内残留大量的墨。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包括:随着从所述左部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一支撑部件和随着从所述右部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二支撑部件。
根据上述方案,更容易使墨从囊主体内的左方及右方朝中央集中。由此,能够在囊主体内残留大量的墨。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囊主体具备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接合器,该接合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墨囊中的所述墨囊帽一侧的部分进行装卸,并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墨盒,所述接合器具备:位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的下方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固定部和设于所述固定部且将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粘接部。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通过粘接部将囊主体的下表面部固定于接合器的固定部。由此,在将安装于墨囊的状态下的接合器设置于墨盒之后,即使例如移动该墨盒或者发生坠落时,也能够防止墨囊相对于墨盒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能够防止因上述位置偏移而使墨在囊主体内分散。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固定部在所述接合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时位于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设有所述墨囊帽这一侧的端部之间。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通过粘接部将囊主体的下表面部中的该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设有墨囊帽这一侧的端部之间的部分、例如囊主体的出口附近的部分固定于接合器的固定部。由此,能够降低囊主体的出口附近的部分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墨存积。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在所述支撑部形成有沿着所述固定部的外形的切口部,所述固定部配置于所述切口部。
根据上述方案,由于固定部的移动被切口部的周壁阻挡,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的位置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收容所述墨盒的盒收容部,在所述盒收容部设有墨管接头及倾斜部,所述墨管接头连接墨管并且设有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墨管连结的流路且通过刺穿所述墨囊帽而使所述囊主体内的墨流出的针状物,所述倾斜部支撑所述墨盒并随着朝向所述墨管接头而向下方倾斜。
根据上述方案,墨盒被倾斜部支撑,由此能够使墨盒沿着上述倾斜部倾斜。由此,使墨容易集中到配置于墨盒的囊主体的内侧中的墨囊帽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在所述墨管接头的下方设有存积墨的墨桶。
根据上述方案,在解除墨管接头的针状物刺入到墨囊帽的状态时、即与墨囊一并拔出墨盒时,能够利用墨桶接收从墨囊垂下而沿着盒收容部的倾斜部流落的墨。由此,能够防止墨朝向喷墨式记录装置主体侧流落。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在所述墨桶内设有吸收墨的墨吸收体。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使墨桶内的墨被墨吸收体吸收。由此,能够增加墨桶的墨存积容量。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转动轴;传感器杆,构成为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且能够绕该转动轴的轴转动,并设置为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上表面部中的比一部分插入到该囊主体的所述墨囊帽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接触;检测杆,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并伴随着所述传感器杆的转动而绕所述转动轴的轴转动;光传感器,通过朝向所述检测杆的前端投射光并接受从所述检测杆的前端反射的光来检测所述检测杆的前端的位置;及第一墨余量检测部,根据由所述光传感器输出的电压而检测所述囊主体内的墨的余量。
根据上述方案,若囊主体内的墨减少,则与该囊主体接触的传感器杆转动。当传感器杆转动时,与之相伴,检测杆转动,并使该检测杆的前端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光传感器来检测该检测杆的前端的位置,由此能够根据该位置而容易地检测在囊主体内残留的墨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转动轴;传感器杆,构成为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且能够绕该转动轴的轴转动,并设置为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上表面部中的比一部分插入到该囊主体的所述墨囊帽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接触;检测杆,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并伴随着所述传感器杆的转动而绕所述转动轴的轴转动;金属片,与所述检测杆的前端接触,并从所述检测杆受力而弹性变形;应变仪,设于所述金属片,输出与由所述检测杆的力产生的所述金属片的应变对应的电压;及第二墨余量检测部,根据由所述应变仪输出的电压而检测所述囊主体内的墨的余量。
根据上述方案,若囊主体内的墨减少,则与该囊主体接触的传感器杆转动。当传感器杆转动时,与之相伴,检测杆转动,并使金属片变形,使该金属片产生应变。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根据金属片的应变而容易地检测在囊主体内残留的墨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优选方案,所述盒收容部具备与所述倾斜部的左端连接的左壁部、与所述倾斜部的右端连接的右壁部及与所述左壁部的上端和所述右壁部的上端连接的顶面部,由所述倾斜部、所述左壁部、所述右壁部及所述顶面部形成供所述墨盒插入的开口,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设置为能够在关闭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与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罩部件,在所述墨盒未配置于所述盒收容部的预定的位置时,所述墨盒的前端配置于比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该罩部件的后表面靠前方。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进行墨盒是否配置于盒收容部的预定的位置的判别。即,操作者在由于罩部件的后面与墨盒的前端接触而无法关闭该罩部件时,能够识别墨盒未配置在盒收容部的预定位置。操作者能够在将墨盒配置于盒收容部的预定位置之后关闭罩部件。
本发明的墨囊用于喷墨式记录装置,所述墨囊具备:囊主体,填充有墨;及墨囊帽,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并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所述囊主体具备固定宽度的墨填充部及与所述墨填充部连续并且宽度随着从该墨填充部向所述墨囊帽一侧离开而变小的墨流出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设为使囊主体中的墨囊帽附近的部分缩窄的形状。由此,在囊主体内的角部难以产生墨存积,墨填充部的墨容易集中到墨流出部。即,能够在囊主体内以一点集中的方式收集墨。由此,不会将大量的墨残留在囊主体内,使墨从墨囊帽充分地流出。因此,能够充分地使用囊主体内的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囊主体具备俯视观察下形成为矩形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所述墨流出部是通过对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进行熔敷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通过熔敷容易地形成使囊主体中的墨囊帽附近的部分缩窄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充分地使用囊主体内的墨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及墨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主视图。
图2是打开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罩部件的状态下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A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囊上设置有接合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中配置有带接合器的墨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合器的立体图。
图4-2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合器安装于墨盒的状态下的图4-1的IV-II-IV-II线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囊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囊上的传感器杆的接触点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倾斜部及墨桶的立体图。
图8是进行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余量的检测的检测系统的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罩部件未关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墨囊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支撑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墨余量检测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是向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K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100。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上、下分别是指由位于喷墨打印机100的正面的操作者看到的左、右、上、下。另外,将从喷墨打印机100靠近上述操作者的一方设为前方,将远离的一方设为后方。在图1中,附图标记F(参照图2)、Re(参照图2)、L、R、U、D分别表示前、后、左、右、上、下。其中,这些仅是便于说明的方向,没有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的设置形态进行任何限定。墨头单元107能够向左方及右方移动,记录纸K能够向前方及后方搬运。若将墨头单元107的移动方向、记录纸K的搬运方向分别称为主扫描方向Y、副扫描方向X(参照图2),则主扫描方向Y与左右方向对应,副扫描方向X与前后方向对应。主扫描方向Y与副扫描方向X正交。其中,主扫描方向Y及副扫描方向X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喷墨打印机100的形态等适当地设定。此外,上述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其他的片状的记录介质、例如树脂制的片材等。另外,记录介质不限于具有挠性的片状的结构,也可以是玻璃基板等较硬的记录介质。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具备主体部101、侧方部102、103、压板104、腿部105、106、墨头单元107及分别收容后述的多个墨盒1(参照图2)的盒收容部108、109。主体部10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壳体。在主体部101的内侧设有支撑记录纸K的压板104。在主体部101的前部的左方连接由壳体构成的侧方部102。在主体部101的前部的右方连接由壳体构成的侧方部103。在主体部101的下部安装有支撑该主体部101的腿部105、106。腿部106位于腿部105的右方。墨头单元107配置在主体部101的内侧。盒收容部108、109设于主体部101的上部的左方。盒收容部109与盒收容部108并排地配置在该盒收容部108的右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盒收容部108、109,但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盒收容部。
在图1中,将配置记录纸K的区域(即印刷区域)中的左右方向的区域设为R1,将盒收容部108的左右方向的区域设为R2,将盒收容部109的左右方向的区域设为R3。区域R2的一部分在喷墨打印机100的左右方向上与区域R1重复。区域R3的全部在喷墨打印机100的左右方向上与区域R1重复。换言之,区域R2的一部分位于区域R1的上方,区域R3的全部位于区域R1的上方。
如图2所示,盒收容部108沿主扫描方向Y、即左右方向延伸。盒收容部108具备倾斜部2、左壁部3、右壁部4、顶面部5及罩部件6。此外,盒收容部109的结构与盒收容部108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仅进行盒收容部108的说明。倾斜部2对保持填充有墨的墨囊110的墨盒1进行支撑。在墨囊110中填充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或者其它的墨。倾斜部2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如图7所示,倾斜部2的相对于水平面HS的倾斜角θ例如为5度。由此,被倾斜部2支撑的墨盒1配置为随着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返回到图2,左壁部3与倾斜部2的左端连接。右壁部4与倾斜部2的右端连接。顶面部5与左壁部3的上端和右壁部4的上端连接。利用这些倾斜部2、左壁部3、右壁部4、顶面部5形成有用于从前方朝向后方插入墨盒1的开口7。此外,在图2中,在盒收容部108中收容四个墨盒1,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00中,与盒收容部109一并收容共八个墨盒1,但收容的墨盒1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罩部件6通过与该罩部件6的下部连接的铰链8向前方打开。由此,罩部件6构成为能够在关闭所述开口7的第一位置P1与打开该开口7的第二位置P2之间转动。罩部件6在位于第二位置P2时与侧方部102的上部接触。由此,将罩部件6限制为在第二位置P2处不会进一步打开。在此,如图9所示,将墨盒1适当地配置于盒收容部108(参照图2)的后述的盒承受部11时的位置设为P3。另外,将墨盒1未适当地配置于上述盒承受部11时的位置设为P4。在墨盒1位于位置P4时,该墨盒1的前端1b配置在比罩部件6处于第一位置P1(参照图2)时的该罩部件6的后表面6a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墨盒1未配置在适当的位置P3时,在关闭罩部件6时,该罩部件6的后表面6a与墨盒1的前端1b接触。因此,无法关闭罩部件6。
如图3B所示,在盒收容部108(参照图2)中设有与收容的墨盒1对应的盒承受部11。通过使墨盒1配置在盒承受部11的预定的位置而将其收容于盒收容部108。这样,墨盒1借助盒承受部11而配置在盒收容部108。盒承受部11具备下表面部11a、与下表面部11a的左端连接的左壁部11b、与下表面部11a的右端连接的右壁部11c及与下表面部11a的后端、左壁部11b的后端及右壁部11c的后端连接的后表面部11d。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盒承受部11的前方形成开口11e,在该盒收容部11的上方形成开口11f。在左壁部11b及右壁部11c上形成有在进行接合器12相对于墨盒1的定位时分别用于嵌入接合器12的后述的肋部12a1的槽11h。从盒承受部11的开口11e将墨盒1插入到盒承受部11内。在该插入时,墨盒1的下表面部1a在盒承受部11的下表面部11a上滑动。由此,墨盒1容易插入到盒承受部11。在盒承受部11的后表面部11d的中央,设有朝向前方延伸且在内部具有流路的针状物11g。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装配于墨囊110(参照图2)的接合器进行说明。在墨囊110向墨盒1配置之前,在该墨囊110上装配图3A所示那样的接合器12。并且,将装配有接合器12的状态下的墨囊110配置在墨盒1的预定位置。接合器12成为能够相对于墨囊110进行装卸的结构。具体来说,接合器12能够相对于墨囊110中的墨囊帽111(参照图5)侧的部分进行装卸。
如图4-1所示,接合器12具备后表面部12a、与后表面部12a的上端连接的上表面部12b、与后表面部12a的下端连接且比上表面部12b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下表面部12c、与上表面部12b的左端连接的左壁部12d及与上表面部12b的右端连接的右壁部12e。在后表面部12a的左部及右部分别形成有肋部12a1。左壁部12d具备相对于下表面部12c的左部朝上方隔开间隔且朝前方突出的左突起部12d1。由此,在左突起部12d1的下端与下表面部12c的左部之间形成有间隙13。同样,右壁部12e具备相对于下表面部12c的右部朝上方隔开间隔且朝前方突出的右突起部12e1。由此,在右突起部12e1的下端与下表面部12c的右部之间形成有间隙14。形成为薄板状的多个肋部12g沿左右方向几乎等间隔地排列而分别设于上表面部12b的下表面。如图4-2所示,各肋部12g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与左突起部12d1及右突起部12e1的该长度几乎相同。如图4-1所示,各肋部12g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分别比左突起部12d1及右突起部12e1的该长度短。在墨囊帽111(参照图5)设置于接合器12的后表面部12a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后述的囊主体112的后部配置于间隙13及间隙14。详细来说,如图4-2所示,囊主体112的后述的上表面部112b的后部中的左部在不与左突起部12d1接触的状态下插通于间隙13。另外,上述上表面部112b的后部中的右部在不与右突起部12e1接触的状态下插通于间隙14。另外,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处于不与各肋部12g接触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结构,囊主体112的后部不会从接合器12受到按压力而以自由的状态相对于该接合器12进行定位。此外,在图4-2中,利用双点划线来表示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的上表面的配置状态。
在接合器12的后表面部12a的左部设有圆形的孔部15,在后表面部12a的右部设有长孔16。另外,在盒承受部11(参照图3B)的后表面部11d的左部及右部分别设有朝向前方延伸的未图示的定位销。配置有带墨囊110的接合器12的墨盒1(参照图3B)向设于盒收容部108(参照图2)的盒承受部11(参照图3B)配置时,一方的上述定位销插入到孔部15,另一方的上述定位销插入到长孔16。通过这样的结构,将墨盒1相对于盒承受部11进行定位。另外,在接合器12的后表面部12a的中央设有圆形的孔部17。在向墨囊110(参照图5)装配接合器12时,墨囊帽111(参照图5)插入到上述的孔部17。在这样的结构中,将墨囊帽111的一部分从接合器12的孔部17突出的状态下的墨囊110配置于墨盒1,在该墨盒1向盒承受部11设置时,上述的针状物11g刺穿墨囊帽111。由此,囊主体112内的墨流入到针状物11g内的流路并流出。
如图4-1所示,在接合器12的下表面部12c的中央设有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固定部12f。固定部12f形成为平板状。固定部12f形成为矩形。固定部12f被设定为,在接合器12安装于墨囊110(参照图5)的状态时,该固定部12f位于墨囊110的长边方向D1(参照图5)的中央与设有墨囊帽111(参照图5)的一侧的端部112a(参照图5)之间。另外,在固定部12f设有粘接部18。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粘接部18,例如能够使用双面胶带。但是,并不限于双面胶带,也能够使用其他的粘接材料。在向墨囊110(参照图5)装配接合器12时,固定部12f位于墨囊110的下表面部的下方。由此,在向墨囊110装配接合器12时,该墨囊110的下表面部被粘接部18固定于固定部12f。由此,墨囊110相对于接合器12进行定位。另外,如图3B所示,在墨盒1的后述的支撑部10的后部,形成有沿着接合器12的固定部12f的外形的形状、即矩形的切口部10a。在将相对于墨囊110进行了定位的接合器12向墨盒1的预定位置配置时,固定部12f配置于切口部10a。
接着,对墨盒1进行说明。如图3B所示,墨盒1保持囊主体112中的与该囊主体112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部分。墨盒1以使囊主体112的长边方向D1(参照图5)沿着副扫描方向X(参照图2)、并且墨囊帽111(参照图5)朝向后方的方式保持墨囊110。在墨盒1中形成有将囊主体112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的支撑部10。支撑部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该支撑部1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即宽度)长。这样的支撑部10形成为,主扫描方向Y(参照图2)上的中央部10C的高度比该支撑部10的左部10L及右部10R低。如图4-2所示,支撑部10的左部10L与配置于墨盒1的左侧的左板材1c连接,支撑部10的右部10R与配置于右侧的右板材1d连接。支撑部10形成为圆弧状。如图3B及图4-2所示,支撑部10在左部10L与中央部10C之间具有以随着朝向中央部10C而高度降低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10BL。支撑部10在右部10R与中央部10C之间具有以随着朝向中央部10C而高度降低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10BR。若向这样的形状的支撑部10配置墨囊110,则该墨囊110的后述的熔敷区域WR1被弯曲部10BR支撑,后述的熔敷区域WR2被弯曲部10BL支撑。囊主体112内的墨随着剩余量减少而容易集中到该囊主体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关于墨囊110的熔敷区域WR1、WR2详见后述。此外,在图4-2中,为了容易理解,利用双点划线来图示墨囊110,并且利用剖视图及双点划线来图示墨盒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墨囊11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墨囊110具备墨囊帽111及填充有墨的囊主体112。墨囊帽111与囊主体112的长边方向D1的一侧的端部112a的中央连接。墨囊帽111的一部分插入到囊主体112内。囊主体112形成为矩形。囊主体112具备分别形成为矩形的上表面部112b及下表面部112c。
在囊主体112内形成有墨填充部113、与墨填充部113连结的墨流出部114及与墨流出部114连结的墨供给部115。墨填充部113具有固定宽度。墨流出部114被设定为宽度随着远离墨填充部113而变小。墨流出部114位于比囊主体112的长边方向D1的中央靠墨囊帽111侧的位置。墨供给部115具有供墨囊帽111的一部分插入、且比墨填充部113的宽度小的固定宽度。这样的墨流出部114及墨供给部115通过对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与下表面部112c进行熔敷来形成。如图5所示,在囊主体112中设有由斜线所示的两个熔敷区域WR1、WR2。熔敷区域WR1、WR2分别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梯形。
接着,对囊主体112(参照图5)内的墨的余量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B所示,在盒承受部11的左壁部11b连接有向右方突出的板部件11b1。在该板部件11b1上设有检测囊主体112内的墨的余量的传感器杆机构20。以下,对传感器杆机构20进行说明。
传感器杆机构20具备:在板部件11b1上相互隔开间隔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轴支撑部21、22;与轴支撑部21和轴支撑部22连接且能够绕轴转动的转动轴23;及固定于转动轴23且能够绕该转动轴23的轴转动的传感器杆24。另外,传感器杆机构20具备:固定于上述的转动轴23的后端部且伴随着传感器杆24的转动而能够绕转动轴23的轴转动的检测杆25;及与该检测杆25的前端接触并从检测杆25受力而弹性变形的金属片28(参照图7)。另外,如图8所示,传感器杆机构20具备应变仪29及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墨余量检测部30。
如图3B所示,传感器杆24沿右斜下的方向延伸。该传感器杆24的前端24a配置为与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接触。传感器杆24的前端24a与图6所示的接触区域SR接触。接触区域SR是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中的比插入到该囊主体112的墨囊帽111的前端111a靠前方的部分。更详细来说,接触区域SR是在位于墨流出部114的后方的墨供给部115中比墨囊帽111的前端111a靠前方的部分。在囊主体112内,墨囊帽111的前端111a的附近是囊主体112内的墨在用尽之前残留的区域。如上述那样,通过使传感器杆24的前端24a与靠近墨囊帽111的前端111a的部分接触,不会受到该前端111a所引起的囊主体112的膨胀的影响,能够适当地检测在囊主体112内残留的墨的量。此外,传感器杆24的前端24a只要与上表面部112b中的比墨流出部114与墨供给部115的分界线L1靠后方、且比墨囊帽111的前端111a靠前方的部分接触即可。
如图7所示,检测杆25与传感器杆24同样地沿右斜下的方向延伸。在此,在盒承受部11的后表面部11d固定有板状的支撑部件31。块状的一对保持部件26、27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在该支撑部件31上。在保持部件26与保持部件27之间夹持有金属片28。金属片28的厚度被设定为通过受到外力而能够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厚度。检测杆25的前端25a与金属片28的上表面接触。应变仪29(参照图8)设于金属片28的下表面。在金属片28从检测杆25的前端25a受力而变形时,应变仪29根据该金属片28所产生的应变而输出电压。墨余量检测部30基于由应变仪29输出的电压而检测囊主体112(参照图6)内的墨的余量。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初始状态下,传感器杆24的前端24a(参照图3B)与接触区域SR(参照图6)接触,检测杆25的前端以使金属片28不会挠曲的程度与该金属片28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当囊主体112内的墨的余量减少时,传感器杆24维持相对于囊主体112的接触状态并转动。因此,检测杆25也伴随着传感器杆24的上述转动而转动。其结果是,检测杆25的前端25a使金属片28向下方挠曲。应变仪29(参照图8)输出与向下方挠曲的状态的金属片28的应变量对应的电压。由此,墨余量检测部30能够基于上述电压而检测墨余量。
接着,如图7所示,在盒收容部108(参照图2)中设有墨管接头40。详细来说,墨管接头40设置在配置于盒收容部108的盒承受部11的后表面部11d。在墨管接头40的后部连接有与墨头单元107(参照图1)相连的墨管41。此外,在图7中,仅图示出墨管41的一部分。在墨管接头40的前部设有上述的针状物11g(参照图3B)。如上述那样,在针状物11g的内部形成有与墨管41连通的流路。在将保持有墨囊110(参照图5)的墨盒1(参照图3B)向盒承受部11内插入时,上述针状物11g经由墨囊帽111(参照图5)刺穿囊主体112。由此,囊主体112内的墨经由针状物11g的所述流路而流入到墨管41内。
如图7所示,在墨管接头40的下方设有墨桶42。墨桶42配置在比盒承受部11靠后方的位置。此外,在前后方向上墨桶42的一部分与盒承受部11的一部分也可以重叠。墨桶42的上方开口。墨桶42接收并存积从墨管接头40与墨管41的连接部分等向下方漏出的墨。墨桶42沿左右方向延伸。墨桶42具有与主体部101(参照图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几乎相同的长度。
在墨桶42内设有吸收墨的墨吸收体43。墨吸收体43例如为海绵。墨吸收体43配置在墨桶42内的底部。墨吸收体43沿左右方向延伸。墨吸收体43具有与墨桶42的左右方向的内尺寸几乎相同的长度。此外,也可以准备多个长度缩短的墨吸收体43,将这些墨吸收体43相互隔开间隔地分别设于墨桶42内。只要是利用墨吸收体43充分吸收在墨桶42内贮存的墨,则可以更换该墨吸收体43,也可以反复使用除去了所吸收的墨的墨吸收体43。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支撑墨囊110的支撑部10的中央部10C低于左部10L及右部10R,因此墨容易从囊主体112内的左方及右方朝中央集中。即,能够在囊主体112内以一点集中的方式收集墨。由此,不会将大量的墨残留在囊主体112内,使墨从墨囊帽111充分地流出。因此,能够充分地用光囊主体112内的墨。由此,能够抑制墨的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更容易使墨从囊主体112内的左方及右方朝中央集中。由此,抑制在囊主体112内残留大量的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粘接部18将囊主体112的下表面部112c固定于接合器12的固定部12f。由此,在将安装于墨囊110的状态下的接合器12设置于墨盒1之后,即使例如移动该墨盒1或者发生坠落时,也能够防止墨囊110相对于墨盒1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能够防止因上述位置偏移而使墨在囊主体112内分散。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粘接部18将囊主体112的下表面部112c中的墨囊110的长边方向D1的中央与设有墨囊帽111的一侧的端部112a之间的部分、例如囊主体112的出口附近的部分固定于接合器12的固定部12f。由此,能够降低囊主体112的出口附近的部分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囊主体112内产生墨存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接合器12的固定部12f配置于切口部10a。由此,固定部12f的移动被切口部10a的周壁阻挡,因此能够抑制该固定部12f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墨盒1被倾斜部2支撑,由此能够使墨盒1随着朝向墨管接头40而向下方倾斜。由此,使囊主体112内的墨容易集中到墨囊帽111附近。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解除墨管接头40的针状物11g刺入到墨囊帽111的状态时、即与墨囊110一并拔出墨盒1时,能够利用墨桶42接收从墨囊110垂下而沿着盒收容部108的倾斜部2流落的墨。由此,能够防止墨朝向喷墨打印机100主体侧流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墨桶42内设有吸收墨的墨吸收体43。由此,能够使墨桶42内的墨被墨吸收体43吸收。由此,能够增加墨桶42的墨存积容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若囊主体112内的墨减少,则与该囊主体112接触的传感器杆24转动。当传感器杆24转动时,与之相伴,检测杆25转动,并使金属片28变形,使该金属片28产生应变。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根据金属片28的应变而容易地检测在囊主体112内残留的墨的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墨盒1未配置于盒收容部108的盒承受部11的预定位置时,由于罩部件6的后表面6a与墨盒1的前端1b接触而无法关闭该罩部件6。由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墨盒1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设为使囊主体112中的墨囊帽111附近的部分缩窄的形状。由此,在囊主体112内的角部难以产生墨存积,墨填充部113的墨容易集中到墨流出部114。即,能够在囊主体112内以一点集中的方式收集墨。由此,不会将大量的墨残留在囊主体112内,使墨从墨囊帽111充分地流出。因此,能够充分地使用囊主体112内的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与下表面部112c进行熔敷,能够容易地形成使囊主体112中的墨囊帽111附近的部分缩窄的形状。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能够通过其他的各种方式如以下那样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对囊主体112的上表面部112b与下表面部112c进行熔敷而成的熔敷区域WR1、WR2,形成随着远离墨填充部113而将宽度设定得较小的墨流出部114,但不限于此。如图10所示,也可以采用在俯视观察下预先形成有梯形的墨流出部114的墨囊110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墨盒1的支撑部10形成为圆弧状,但不限于此。如图11所示,也可以采用在横剖面中具备随着从左部朝向中央部而向下方倾斜的板状的第一支撑部件51及随着从右部朝向中央部而向下方倾斜的板状的第二支撑部件52的支撑部50。若采用这样的支撑部50,则可以使墨更容易从囊主体112内的左方及右方朝中央集中。由此,抑制在囊主体112内残留大量的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应变仪29检测在囊主体112内残留的墨的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通过朝向检测杆25的前端投射光并接受从该检测杆25的前端反射的光而检测检测杆25的前端的位置的光传感器29a(参照图12)。光传感器29a配置为被上述的保持部件26与保持部件27夹持即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墨余量检测部30a(参照图12),根据由光传感器29a输出的电压而检测囊主体112内的墨的余量。由此,能够根据检测杆25的前端的位置而容易地检测在囊主体112内残留的墨的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上述第一支撑部件51形成为台阶状,将第二支撑部件52形成为台阶状。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墨盒1未配置于盒承受部11的预定的位置P3时,例如使显示灯点亮,由此向操作者报告墨盒1相对于盒承受部11的定位不适当这一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盒收容部108的倾斜部2倾斜预定角度进行固定的固定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能够根据在囊主体112内残留的墨的量来变更上述倾斜部2的倾斜角度的可动式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传感器杆24及检测杆25来检测囊主体112内的墨的余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光学式的位置传感器等来检测墨余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独立地形成支撑部10、墨盒1的左板材1c、右板材1d、下表面部1a,但例如也可以利用塑料等将它们一体地形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独立地形成接合器12与固定部12f,但例如也可以利用塑料等将它们一体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 墨盒
1b 墨盒的前端
2 倾斜部
3 左壁部
4 右壁部
5 顶面部
6 罩部件
6a 罩部件的后面
7 开口
10 支撑部
10a 切口部
11g 针状物
12 接合器
12f 固定部
18 粘接部
23 转动轴
24 传感器杆
25 检测杆
28 金属片
29 应变仪
29a 光传感器
30 墨余量检测部(第二墨余量检测部)
30a 墨余量检测部(第一墨余量检测部)
40 墨管接头
41 墨管
42 墨桶
43 墨吸收体
50 支撑部
51 第一支撑部件
52 第二支撑部件
100 喷墨打印机(喷墨式记录装置)
108、109 盒收容部
110 墨囊
111 墨囊帽
112 囊主体
112a 囊主体的端部
112b 囊主体的上表面部
112c 囊主体的下表面部
113 墨填充部
114 墨流出部
D1 墨囊的长边方向
P1 第一位置
P2 第二位置
WR1、WR2 熔敷区域
X 副扫描方向
Y 主扫描方向

Claims (13)

1.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
所述墨囊具备填充有墨的囊主体及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的墨囊帽,
所述墨盒具备支撑部,该支撑部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墨囊,并支撑所述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所述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低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及右部,
所述囊主体具备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接合器,该接合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墨囊中的所述墨囊帽一侧的部分进行装卸,并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墨盒,
所述接合器具备:位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的下方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固定部和设于所述固定部且将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粘接部,
所述固定部在所述接合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时位于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与设有所述墨囊帽这一侧的端部之间。
2.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
所述墨囊具备填充有墨的囊主体及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的墨囊帽,
所述墨盒具备支撑部,该支撑部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墨囊,并支撑所述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所述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低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及右部,
所述囊主体具备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接合器,该接合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墨囊中的所述墨囊帽一侧的部分进行装卸,并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墨盒,
所述接合器具备:位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的下方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固定部和设于所述固定部且将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粘接部,
在所述支撑部形成有沿着所述固定部的外形的切口部,
所述固定部配置于所述切口部。
3.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
所述墨囊具备填充有墨的囊主体及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的墨囊帽,
所述墨盒具备支撑部,该支撑部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墨囊,并支撑所述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所述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低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及右部,
所述囊主体具备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接合器,该接合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墨囊中的所述墨囊帽一侧的部分进行装卸,并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墨盒,
所述接合器具备:位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的下方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固定部和设于所述固定部且将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粘接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
转动轴;
传感器杆,构成为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且能够绕该转动轴的轴转动,并设置为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上表面部中的比一部分插入到该囊主体的所述墨囊帽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接触;
检测杆,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并伴随着所述传感器杆的转动而绕所述转动轴的轴转动;
光传感器,通过朝向所述检测杆的前端投射光并接受从所述检测杆的前端反射的光来检测所述检测杆的前端的位置;及
第一墨余量检测部,根据由所述光传感器输出的电压而检测所述囊主体内的墨的余量。
4.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
所述墨囊具备填充有墨的囊主体及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的墨囊帽,
所述墨盒具备支撑部,该支撑部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墨囊,并支撑所述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所述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低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及右部,
所述囊主体具备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接合器,该接合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墨囊中的所述墨囊帽一侧的部分进行装卸,并在安装于所述囊主体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墨盒,
所述接合器具备:位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的下方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固定部和设于所述固定部且将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下表面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粘接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
转动轴;
传感器杆,构成为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且能够绕该转动轴的轴转动,并设置为与所述囊主体的所述上表面部中的比一部分插入到该囊主体的所述墨囊帽的部分靠前方的部分接触;
检测杆,固定于所述转动轴,并伴随着所述传感器杆的转动而绕所述转动轴的轴转动;
金属片,与所述检测杆的前端接触,并从所述检测杆受力而弹性变形;
应变仪,设于所述金属片,输出与由所述检测杆的力产生的所述金属片的应变对应的电压;及
第二墨余量检测部,根据由所述应变仪输出的电压而检测所述囊主体内的墨的余量。
5.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配置墨囊的墨盒,
所述墨囊具备填充有墨的囊主体及配置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的中央且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囊主体内的墨囊帽,
所述墨盒具备支撑部,该支撑部在所述囊主体的长边方向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墨囊,并支撑所述囊主体中的与该囊主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部分而将所述囊主体以横置的状态进行配置,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与所述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央部低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左部及右部,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收容所述墨盒的盒收容部,
在所述盒收容部设有墨管接头及倾斜部,所述墨管接头连接墨管并且设有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墨管连结的流路且通过刺穿所述墨囊帽而使所述囊主体内的墨流出的针状物,所述倾斜部支撑所述墨盒并随着朝向所述墨管接头而向下方倾斜,
所述盒收容部具备与所述倾斜部的左端连接的左壁部、与所述倾斜部的右端连接的右壁部及与所述左壁部的上端和所述右壁部的上端连接的顶面部,
由所述倾斜部、所述左壁部、所述右壁部及所述顶面部形成供所述墨盒插入的开口,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设置为能够在关闭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与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罩部件,
在所述墨盒未配置于所述盒收容部的预定的位置时,所述墨盒的前端配置于比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该罩部件的后表面靠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圆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部包括:随着从所述左部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一支撑部件和随着从所述右部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二支撑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收容所述墨盒的盒收容部,
在所述盒收容部设有墨管接头及倾斜部,所述墨管接头连接墨管并且设有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墨管连结的流路且通过刺穿所述墨囊帽而使所述囊主体内的墨流出的针状物,所述倾斜部支撑所述墨盒并随着朝向所述墨管接头而向下方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墨管接头的下方设有存积墨的墨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墨桶内设有吸收墨的墨吸收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盒收容部具备与所述倾斜部的左端连接的左壁部、与所述倾斜部的右端连接的右壁部及与所述左壁部的上端和所述右壁部的上端连接的顶面部,
由所述倾斜部、所述左壁部、所述右壁部及所述顶面部形成供所述墨盒插入的开口,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设置为能够在关闭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与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罩部件,
在所述墨盒未配置于所述盒收容部的预定的位置时,所述墨盒的前端配置于比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该罩部件的后表面靠前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囊主体具备固定宽度的墨填充部及与所述墨填充部连续并且宽度随着从该墨填充部向所述墨囊帽一侧离开而变小的墨流出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囊主体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矩形,
与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所述墨流出部的外侧部分具备所述上表面部与所述下表面部熔敷而形成的熔敷区域。
CN201610726721.XA 2015-08-28 2016-08-25 喷墨式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76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9130 2015-08-28
JP2015169130A JP5980391B1 (ja) 2015-08-28 2015-08-28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6441A CN106476441A (zh) 2017-03-08
CN106476441B true CN106476441B (zh) 2019-07-23

Family

ID=56820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2672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76441B (zh) 2015-08-28 2016-08-25 喷墨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02159B2 (zh)
JP (1) JP5980391B1 (zh)
CN (1) CN1064764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04072A1 (ja) 2016-05-27 2017-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8161759A (ja) 2017-03-24 2018-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7013780B2 (ja) * 2017-10-10 2022-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188711A (ja) 2018-04-26 2019-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体、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液体供給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198990A (ja) 2018-05-15 2019-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再生された液体収容体
JP7222242B2 (ja) * 2018-12-27 2023-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109720099B (zh) * 2019-02-28 2020-06-02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墨袋
JP7305264B2 (ja) 2019-05-30 2023-07-10 矢崎エナジー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中空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0456A (ja) * 1984-05-15 1985-11-29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インク貯蔵器
CN2574900Y (zh) * 2002-09-21 2003-09-24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CN1827380A (zh) * 2005-03-04 2006-09-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印墨包和印墨盒
CN101585265A (zh) * 2008-05-23 2009-11-25 精工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墨袋转接器、配备有转接器的墨袋以及打印装置
JP2010149461A (ja) * 2008-12-26 2010-07-08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容器、インク容器の製造方法、インク供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5492B2 (ja) * 1983-07-29 1994-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トリツジ
JPH0924624A (ja) * 1995-07-12 1997-01-2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85486B2 (ja) * 2000-01-31 2009-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122704A (ja) * 2002-10-07 2004-04-2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127018B2 (ja) * 2002-10-30 2008-07-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具
JP5055868B2 (ja) * 2005-08-17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4701959B2 (ja) * 2005-09-26 2011-06-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253418A (ja) * 2006-03-22 2007-10-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7283557A (ja) * 2006-04-13 2007-11-0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
JP4356722B2 (ja) * 2006-09-11 2009-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と記録装置に装着可能な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との組み合わせ
JP4706719B2 (ja) * 2007-07-10 2011-06-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5397153B2 (ja) * 2009-10-23 2014-01-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JP5769384B2 (ja) * 2010-04-20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3086367A (ja) * 2011-10-18 2013-05-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208740A (ja) * 2012-03-30 2013-10-10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058672A (ja) * 2013-09-20 2015-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記録装置
JP6476636B2 (ja) * 2014-08-01 2019-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供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0456A (ja) * 1984-05-15 1985-11-29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インク貯蔵器
CN2574900Y (zh) * 2002-09-21 2003-09-24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CN1827380A (zh) * 2005-03-04 2006-09-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印墨包和印墨盒
CN101585265A (zh) * 2008-05-23 2009-11-25 精工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墨袋转接器、配备有转接器的墨袋以及打印装置
JP2010149461A (ja) * 2008-12-26 2010-07-08 Seiko I Infotech Inc インク容器、インク容器の製造方法、インク供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43054A (ja) 2017-03-02
JP5980391B1 (ja) 2016-08-31
US9902159B2 (en) 2018-02-27
US20170057236A1 (en) 2017-03-02
CN106476441A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6441B (zh) 喷墨式记录装置
TWI558576B (zh) 油墨卡匣、油墨卡匣與噴墨印刷設備之部分之組合、及油墨供給系統
CN202742815U (zh) 印刷材料盒
EP1892103B1 (en) Ink tank
US8297739B1 (e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TWI566954B (zh) 匣體及印刷材料供給系統
CN203391476U (zh) 墨盒以及打印机
JP2013163364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CN209289963U (zh) 墨盒及具有其的打印机
EP4129697B1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liquid consuming device
JP665935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CA2915590A1 (e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