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446C -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446C
CN1064446C CN94104085A CN94104085A CN1064446C CN 1064446 C CN1064446 C CN 1064446C CN 94104085 A CN94104085 A CN 94104085A CN 94104085 A CN94104085 A CN 94104085A CN 1064446 C CN1064446 C CN 10644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guide blades
wind
blow
win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4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122A (zh
Inventor
古藤悟
佐久间清
古田孝行
佐野裕美
青木克之
铃木仁一
小泉英明
山本薰
松下国生
海野贤一
尾熊智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9419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462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4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75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having parallel rods or lamellae directing the outflow, e.g. the rods or lamellae being individually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16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with pivoted closure-members
    • F16K1/165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with pivoted closure-members with a plurality of closur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为了得到能在左右方向正确地控制吹出气流并将气流送到正确的所定的地点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空调装置的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的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将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喷嘴吹出,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的引导叶片(8)的倾斜角度变大地控制全体引导叶片(8)。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本发明涉及在吹出口上设置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例如,图60至图62是表示在实开昭58-69735号公报公开的已有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图60是空调装置本体的斜视图,图61是图60的横断面图,图62是图60的纵断面图。
在图中,(1)是空调装置的本体,(2)是掩盖在本体(1)前面的有吸入口(3)的前面板,(4)是在本体(1)前下部带有开口的吹出口,(5)是面对吸入口(3)设置的换热器,(6)是在本体(1)内设置的形成风路(13)的箱体,(7)是在吹出口(4)上设计的使风向在水平、直下及倾斜方向上变更的变更叶片,它被装在其左右端部上的轴(16)枢着在前面板(2)的左右侧壁(11)、(15)上,(8)是在吹出喷嘴(9)左右边壁(10)、(14)间多个并列设置并由枢轴(17)枢持的使风向左右变更的引导叶片,(9)是在箱体(6)下方设置的与箱体(6)一起形成风路的吹出喷嘴,(12)是在风路(13)的吹出口(4)的侧面设置的由电动机(18)驱动的送风机,(19)是与轴(16)连接的螺旋弹簧。
图63是图62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图64是图63所示引导叶片的斜视图。
图中,(20)是由轴(21)枢着在引导叶片(8)上并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向左右任意角度方向左右变更的杆。
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已有空调装置如上述那样构成,当送风机(12)被驱动时,室内空气由吸入口被吸入,经过换热器(5),在致冷时冷却,而取暖时升温,然后下降到风路(13),由吹出口(4)吹到室内。风的流动方向由箭头U表示。通过变更叶片(7)调整该风的上下方向,通过引导叶片(8)来调整该风的左右方向。这里,枢持引导叶片(8)的轴(17)与枢持引导叶片(8)和左右变更杆(20)的轴(21)由于各自成一定的间距地固定,所以能控制整个引导叶片(8),以便在同一方向上得到由左右变更杆(20)给出的变位量+A。
在此,变更叶片(7)和引导叶片(8)由于在设计上的限制,所以不能从前面板(2)向外部露出,而且变更叶片(7)由于要兼作闭塞吹出口而用,所以必需配置在吹出口的最外部。从而引导叶片(8)就不能设置在变更叶片(7)吹出口的内侧。这时的风向调整装置的作用,如图63所示,例如,使左右变更杆(20)仅向右变更了+A的变位量,使引导叶片(8)对着右方向吹出风时,最初由于右侧的喷嘴(9)的右边部的壁面(14)和前面板(2)的右侧壁面(15)的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的直行气流偏向而吹出。这里,朝向引导叶片方向的风流设为W2,因右侧壁面(15)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的直行气流偏向而吹出的风流设为V2。由引导叶片(8)设定的吹出风流W2,由于受最右端部的最右侧壁面(15)反射并吹出风流V2的影响,就向(V2+W2)的矢量合成方向偏向。因此即使设定向空调机的左右的斜方向吹出的风向,也会受到(V2+W2)的合成方向的风流的影响,向空调机正面方向偏转,而不能正确地设定吹出方向。
而且,图65和图66是表示实开昭63-147650号公报公开的其它已有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的图,图65是其横断面,图66是图65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在图中,(201)是吹出口,(202)是吹出口(201)的内壁,(203)是在吹出口(201)上多个大致等间隔设置的变更风向的叶片,如图65所示的那样,在图65左右分别设置着由多个叶片组成的一组。(204)是在内壁(202)上直立设置的在每个叶片(203)上配置并在叶片(203)一侧边的一端附近枢持的轴。
(205)是连接一组叶片(203)的连接杆,并设有枢持在每一个叶片(203)的配置轴(204)边部的靠近另一端上的连接轴(206),而且图65中靠近中心的叶片(203)的轴(204)与连接轴(206)的间隔至图65中靠近外侧的叶片(203)的轴(204)与连接轴(206)的间隔是由短到长而设定的,如图65所示的那样,该连接杆对于各个叶片(203)的轴(204)的连接线呈倾斜地设置着。
图65和图66所示的其它已有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如上述那样地构成,如图66所示,将左右各自一组叶片(203)相互配置成在图66中的下侧更宽的方向上而使用。在这种状态下图66的靠近中心的叶片(203)的倾斜,由于比靠近外侧的叶片(203)更接近水平,所以因每个叶片(203)而偏向的风向角也如图66中实线箭头所示,靠近中心的叶片(203)的倾斜比靠近外侧的叶片(203)更接近于水平。并且一组叶片(203)的相互之间的中间部由于形成狭的间隙,所以从这个狭的间隙中吹出的风(207)不能顺畅地流出而变弱,周围的二次空气(208)就会卷入而在叶片(203)上生成露(209)。
已有的空调装置的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如以上那样地构成,在空调机向左右倾斜方向吹出空调气流时,由于喷嘴的左右边部的壁面及前面板的左右侧壁的阻挡而反射,或受到被前方直行气流偏向的气流的影响,吹出气流全部向空调机的前方偏转,就产生了气流不能正确地到达设定地点的问题。特别是例如使用人体传感器来瞄准人体的存在方向而控制吹出气流时,这就会产生不能正确地控制空调机的左右倾斜方向的问题。
在如上述的已有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左右偏向杆(20)的变位变大时由引导叶片(8)引起的压力损失也增大,通过风路(13)从吹出口(4)吹出的风量明显地下降。由此,特别是在取暖时温风由于向上飞舞而不能到达居室的地面上。
又,在致冷时由于吹出风的温度下降,在吹出口(4)的各部和本体(1)上结着露并向运行中的居室内滴下,居室内就会产生霉。而且,吹出气流与正面吹出的相比,落在空调装置附近的地面上,使气流方向控制的精度下降。
而且,由于引导叶片(8)较大地限制了风向,气流分离并在致冷时吹出口(4)的各部会生露。在空调装置安装在居室的壁面时,吹出的气流由壁面反射再从吸入口被吸入,所以居室内气流不循环,不能得到舒适的环境。
为防止以上所述的缺陷,有必要对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作限制。对此,已有结构中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不能在限制角度以上回转。因此在不结露的取暖时,由于致冷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受到限制,所以就不能在该偏向角度以上的角度进行送风。
而且,由于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限制,所以当空调装置在壁面安装时,向无壁方向送风的角度就会受到限制。
由于以上理由,由左右方向的可能送风的领域受到限制而变狭,所以对整个居室进行送风变得困难,产生温度不均匀而破坏舒适的问题。
如图65和图66所示,在另一个已有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中,每一个叶片(203)有必要使轴(204)和连接轴(206)之间的间隔根据叶片(203)的配置位置依次变化地制造。因此,叶片的制作和安装中有的工序烦杂且费工的问题。
一组叶片(203)的相互中间部形成狭小的间隙,从该间隙吹出的风(207)会减弱,就存在使周围的二次空气(208)卷入而在叶片(203)上生成露水((209),并滴下来的问题。
还有在叶片(203)的枢着处转动动作不圆滑或在枢着处产生噪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的问题点而研制的,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得到能正确地控制向左右方向吹出气流,使气流正确地流到设定地点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得到能扩大左右方向的送风领域使居室的舒适性提高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得到能制作容易、组装方便的空调机的风向调整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得到从叶片上滴下的露减少的空调机的风向调整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得到在叶片圆滑地转动的同时使叶片噪音减小的空调机的风向调整装置。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是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的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那样地控制全体引导叶片。
由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是这样控制的,即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或最端部的特定的几个引导叶片上的倾斜角度比其它引导叶片的角度大,使这些引导叶片与本体的侧壁之间的间隙闭塞,同时控制上述其它叶片,使它们在想吹出的方向有相同的倾斜。
在本发明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可以用使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向着吹出风的吹出方向逐渐变大地那样变化的光滑曲面来构成本体侧壁。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可以应用使引导叶片在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通过在引导叶片上连接的连接构件,使引导叶片与连接构件的连接点对于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各不相同,只采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的风向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控制引导叶片。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蛇腹状的隔壁以不妨碍引导叶片运动地连接,使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空间闭塞。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海绵状的隔壁构件填充,使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空间闭塞。
本发明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也可以是将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在每个系统中备有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
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对应于传感器的输出在上述人体所在之处自动地变更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使空调气流集中地到达人体所在的地方。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在人体分散时候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在人体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空调气流。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是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小那样地控制全体引导叶片。
在本发明的上述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可以使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光滑曲面构成,该曲面在向着吹出风的吹出方向上慢慢变大地那样变化。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控制,可以应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作为只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方向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固定引导叶片与上述连接构件连接点的位置,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与连接点的距离也可以不同。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蛇腹状的隔壁以不妨碍引导叶片运动地连接,使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空间闭塞。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海绵状的构件填充,使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空间闭塞。
本发明的上述各个风向调整装置中,使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也可以是在每个系统中备有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
对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检测接触气流的对象所在之处的检测机构,对应于检测机构得到的信息在上述对象所在之处自动地变更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能够使空调气流集中地到达对象所在的地方。
对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检测出接触气流的对象体所在之处的检测机构,当该检测机构得到上述对象分散的信息,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使气流在上述对象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的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在因驱动装置的动作而引起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超过所定的值时,增加横流式风扇的转速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的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因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当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超过所定的值时且在致冷却时向下控制上下风向偏向板向下,而在取暖时向上控制上下风向偏向板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因驱动装置引进的偏向角度度的变化量,在致冷时缩小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在取暖时扩大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因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在致冷时当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超过所定值而在致冷运转开始经过所定的时间之后,缩小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该驱动装置产生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当本体的一个侧面与设置本体的房间的壁面相接近而配置时将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范围向没有壁面的方向进行修正的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第一种叶片,它在吹出口处设置,其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有枢持轴承,在上述端的相对另一端附近设有转动轴承,通过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上转动变位从而进行风向变更;第二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与第一种叶片分开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以比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与转动轴承之间距离要短的间隔进行配置并在第一种叶片的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转动轴承,进行与第一种叶片相同的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第三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之间相互分离地设置多个,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位置设有枢持轴承,在设置枢持轴承的边部形成沿该边部的纵向有长孔的连接部,它与第一种叶片相同地通过转动变位进行风向的变更;连接臂,在它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的转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与第三种叶片的连接部的长孔分别可移动地嵌合的中间连接轴。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第一种叶片,它在吹出口处设置,其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有枢持轴承,在上述一端的相对另一端附近设有转动轴承,通过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上转动变位从而进行风向变更;第二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与第一种叶片离开地配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以比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与转动轴承之间距离要短的间隔配置并在第一种叶片的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转动轴承,进行与第一种叶片相同的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第三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之间相互离开地设置多个,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的相应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在设置枢持轴承的边部形成沿该边部纵向有长孔的连接部和在长孔的正上方部设置的轴承部,它与第一种叶片相同地进行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连接臂,在它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的转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与第三种叶片的连接部的长孔分别可移动地嵌合的中间连接轴和在该中间连接轴的中间处配置并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三种叶片的轴承部的中间连接轴。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当在吹出口上分别设置左右各一组并相互以相反方向转动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的叶片,在上述左右各一组的叶片相互之间形成狭小间隙,在叶片上的表面上凹设多个接受露水的凹部。
在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设置有:
在吹出口设置并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的叶片;在该叶片的一侧边部设置并使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C字状的枢持轴承;以抱持状态与该轴承嵌合的套管;在吹出口的内壁直立设置并从套管中穿过的在上端突设能扣住套管上缘的爪的轴。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通过控制全体引导叶片以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的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对应于受到喷嘴左右边部的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由于穿过与其相邻或附近的引导叶片之间的气流以比设定的左右倾斜角度还大的角度吹出,使气流向双方气流的合成矢量方向倾斜,结果是使吹出的气流的全部都能向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或从最端部起的特定的几个引导叶片上的倾斜角度比其它引导叶片的角度大,使这些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侧或右侧壁之间的间隙闭塞,没有因喷嘴左右边部的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结果是能使吹出气流的全部都能向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在本发明所述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若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向着吹出风的吹出方向慢慢变大地那样变化的光滑曲面构成,增加了对陡的倾斜角度的控制性,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出吹出方向。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中,如使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相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就能够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由于只使用对应于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使引导叶片与连接构件的连接点的距离不同并使引导叶片对应于的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所以能够节约制造费用。
而且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在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用蛇腹状的隔壁连接,或用海绵状的构料来填充,闭塞了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空间,没有因喷嘴左右边部的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结果是能够使吹出气流的全部都向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在本发明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如在每个系统中都有能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即使在人分散时也能以的广泛模式运转。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而自动地变更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所以能够经常将空调气流送到人体所在的地方。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了将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设置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在人体分散时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在人体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空调气流,所以在风向自动调整时也能以广泛的模式运转。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小那样地控制全体引导叶片,所以在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及从引导叶片到吹出喷嘴的距离变大的场合,从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的最端部控制多个引导叶片的吹出气流与喷嘴左右边部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面产生干涉时,最端部的倾角变小而能够抑制由干涉引起的风量下降,同时从无干涉的端部离开的引导叶片的倾角变大而吹出,所以使全体气流向双方气流的合成矢量方向偏向,结果是全体吹出气流都能够以所设定的左右方向吹出。
在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若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向着吹出风的吹出方向慢慢变大地那样变化的光滑曲面构成,增加了对陡的倾斜角度的控制性,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出吹出方向。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若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驱动系统,则能够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通过与引导叶片连接的连接构件,只使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固定引导叶片与上述连接构件的连接点的位置,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与连接点的距离各不相同,所以能够省略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各不相同的机构和驱动系统,提高可靠性并使成本下降。
本发明所述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蛇腹状的隔壁连接,或用海绵状的构件来填充,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空间被闭塞,能没有因喷嘴左右边部的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结果是能使吹出气流的全部都向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在本发明的上述各个风向调整装置中,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若在每个系统中都有能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体系,则就能够在人分散时以广泛模式运转。
而且,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使用检测人体等对象所在之处的传感器而自动地变更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能够经常将空调气流送到人体所在的地方。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将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设置检测人体等对象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在人体分散时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在有人体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空调气流,在风向自动调整时也能以广泛的模式运转。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大时增加横流式风扇的转速,吹出风量与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小的时候几乎等量。因此,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大时在致冷时的吹出的气流的温度也保持比较高,防止了房间内的空气向吹出口的逆流而使在吹出口上结露减少。在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大时,取暖时温风也能到达地面从而保持舒适性。
还有,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比所定值大时,在致冷时使上下风向偏向板比规定的状态向下,而在取暖时使上下风向偏向板比规定的状态向上。因此,提高吹出气流到达方向的精度。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致冷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缩小,在取暖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扩大。因此,致冷时能防止冷风结露,取暖时暖风能够到达房间的必要的地方。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致冷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比所定的值大,在致冷运转开始经过所定的时间之后,缩小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因此,在致冷运转开始时避免了向房间的中央送风。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当使本体的一侧面与设置本体的房间壁面接近并配置时将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范围向没有壁面的方向进行修正。因此,吹出气流的方向变成在壁面不反射的角度以下,能正常地在房间内循环。
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所述的发明,在多个为一组的叶片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多个第三种叶片,所以能减少叶片的种类。
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所述的发明,在多个为一组的叶片的中间位置上设有多个第三种叶片,所以能减少叶片的种类。并且多个第三种叶片的中间位置的第三种叶片通过中间结合轴可转动地支撑在连接轴的所定位置上。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吹出口设置的左右各一组叶片在相对方向的中心部形成狭小间隙,由于该间隙吹出的风较弱,所以周围的二次空气会卷入,而在叶片上产生的露水就会被保留在接受露水凹部。
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设置在吹出口的叶片通过套管和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由吹出口的内壁直立设置的轴上。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引导叶片向右方向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驱动动作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引导叶片及左右变更杆的连接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另一种引导叶片与左右变更杆连接结构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左右变更杆在左侧凸轮或右侧凸轮的周围接触地移动的另一种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左右变更杆在左侧凸轮及右侧凸轮的周围接触地移动的另一种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将引导叶片的控制系统分成左右两个系统时进行控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侧壁的其它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引导叶片向右侧方向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驱动动作的斜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引导叶片和左右变更杆的连接机构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引导叶片与倾斜变更L型杆的连接机构的斜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气流状况的详细说明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气流状况的详细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引导叶片向右方向倾斜时对应于右侧引导叶片的气流分离状况的说明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引导叶片的平均叶片角度为45时的特性图。
图2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引导叶片的平均叶片角度为45时的特性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引导叶片的平均叶片角度为±45时的特性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引导叶片的平均叶片角度为±45时的特性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与引导叶片的叶片角度相对应的吹出风量下降率的特性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空调装置的斜视图。
图29是图28的纵向放大断面图。
图3是图28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控制装置的模式图。
图31是图28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控制体系图。
图32是说明图28的空调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图3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流程说明图。
图34是说明图33的空调装置的送风状态的斜视图。
图35是说明图33的空调装置的其它送风状态的斜视图。
图3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在致冷和取暖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驱动范围的概念图。
图37是表示对应于图36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左右风向偏向例的概念图。
图38是表示对于如图36的构成的在取暖时房间地面上方50cm处的温度分布的分布图。
图39是表示与图36对应的左右风向偏向角度与风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4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流程说明图。
图41是表示图40的空调装置的动作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模式图。
图4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流程说明图。
图43是表示图42的空调装置在壁面附近安装的例子的平面图。
图44是表示图42的送风状态的平面图。
图45是概念性地表示图44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角度修正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斜视图。
图47是图4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4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吹出口的横断面的平面图。
图49是图4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叶片的正视图。
图51是图50中X--X线断面的放大图。
图5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应用例,与上述图50相当的斜视图。
图53是图52中Y--Y线断面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4是图52中Y--Y线断面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5是图52中Y--Y线断面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图5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7的叶片斜视图。
图57是由图56的枢持轴承嵌合的套管的斜视图。
图58是图56的与叶片对应的在吹出口的内壁上直立设置的轴的斜视图。
图59是表示图56的枢持轴承、图57的套管和图58的轴的装配状态的纵断面图。
图60是表示已有的空调装置的斜视图。
图61是表示已有的空调装置的横断面图。
图62是表示已有的空调装置的纵断面图。
图63是已有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
图64是已有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引导叶片的斜视图。
图65是表示已有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的横断面图。
图66是图65装置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实施例1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作说明。图1是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图2是图1的引导叶片向右方向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图3(a)(b)是说明图1的驱动系统动作的斜视图。
图中,(8)是在吹出喷嘴(9)的左右边部的壁(10)、(14)之间多个并排设置并由枢轴(17)枢持的、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12)是风路(13)的吹出口(4)侧部设置的由电动机(18)驱动的送风机,(15)是前面板(2)的右侧壁。(20)是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转向左右任意角度的左右变更杆,(21)是引导叶片(8)和左右变更杆(20)的交点,交点(21)可以在左右变更杆(20)的纵向和引导叶片(8)的内面沿枢轴(17)的垂直方向移动。(22)是在与左右变更杆(20)的左右移动方向垂直方向上倾斜变更的左右倾斜变更杆。(23)及(24)是左侧和右侧凸轮,它们各自位于左右变更杆(20)的左右端部位置,以回转轴(27)和(28)为中心转动,由于改变左右变更杆(20)与回转轴(27)和(28)距离,所以能改变与左右变更杆(20)的左右移动方向垂直方向的倾斜。(25)和(26)是与各自左侧和右侧凸轮(23)和(24)成一体地绕回转轴(27)和(28)转动、并用回转轴(35)、(36)与左右倾斜变更杆(20)连接的左侧和右侧悬臂架。(29)是带有回转轴(37)的左右倾斜变更的电动机,(30)是左右倾斜变更的悬臂,它以回转轴(37)为中心通过左右倾斜变更电动机(29)而转动,并用枢轴(33)枢持在左右倾斜变更杆(22)上,使左右倾斜变更杆(22)左右移动,枢轴(33)能在左右倾斜变更悬臂架(30)的纵向方向上移动。(31)是带着回转轴(38)的左右变更电动机,(32)是左右变更悬臂,它以回转轴(38)为中心通过左右变更电动机(31)而转动,并用由枢轴(34)枢持在左右变更杆(20)上,使左右变更杆(20)能左右移动,枢轴(34)能在左右变更悬臂(32)的纵向方向上移动。(39)和(40)是使左右倾斜偏向杆与左侧和右侧凸轮(23)和(24)的周围接触并与凸轮的运动联动地移动的螺旋弹簧。
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引导叶片与左右变更杆的交点(21)能够在引导叶片(8)的内面沿枢轴(17)的垂直方向移动,如图1所示左右变更杆(20)相对于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成平行状态,由左右变更电动机(31)的回转轴(38)来转动左右变更悬臂架(32)的回转,当通过枢轴(34)左右移动左右变更杆(20)时,由于引导叶片和左右变更杆的交点(21)与枢轴(17)的距离对于每个引导叶片(8)来说是一样的,所以各个引导叶片(8)都以同一角度倾斜。对于这一点如图2所示,当左右变更杆(20)相对于与连线各枢轴直线从基准位置左端只倾斜+B,右端倾斜-B时,各引导叶片(8)的引导叶片和左右变更杆的交点(21)与枢轴(17)的距离从左端向右端慢慢地变短,在该状态通过回转左右变更电动机(31)的回转轴(38)来转动左右变更悬臂架(32),当通过枢轴(34)使左右变更杆(20)向右方只移动+A的位移量时,各引导叶片(8)的引导叶片和左右变更杆(20)的交点(21)的右方向位移同样是+A,但是由于枢轴(17)与交点(21)的距离不同,结果是各引导叶片(8)的倾斜角由θ1到θ6慢慢地变大。这里左右变更悬臂(32)通过枢轴(34)枢持着左右变更杆(20),但通过设在左右变更悬臂架(32)上的沟,枢轴(34)可以在左右变更悬臂架(32)的纵向方向移动,所以能吸收左右变更杆(20)倾斜时的变位量±B。
下面对左右变更杆(20)相对于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倾斜的机构作说明。
在图3(a)中表示着左右变更杆(20)与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成平行的状态。设这时的回转轴(27)和(28)与左右回转杆(20)的距离为D1。左右变更杆(20)通过螺旋弹簧(39)、(40)拉向左侧凸轮(23)和向右侧凸轮(24)的方向,而能与左侧凸轮(23)和右侧凸轮(24)的周围接触地移动。当左右倾斜变更电动机(29)的回转轴(37)使左右倾斜变更悬臂架(30)转动时,通过枢轴(33)使左右倾斜变更杆(22)左右移动。左侧悬臂架(25)和右侧悬臂架(26)由于分别以回转轴(27)和(28)为中心转动,所以向左右倾斜变更杆(22)左右方向的移动通过回转轴(35)和(36)以回转轴(27)和(28)的为中心转动。左侧悬臂架(25)和右侧悬臂架(26)通过各回转轴(27)和(28)与右侧凸轮(23)和左侧凸轮(24)连动,所以由左侧悬臂架(25)和右侧悬臂架(26)的转动能带动各左侧凸轮(23)和右侧凸轮(24)回转。如图3(b)所示,当左右变更电动机(29)回转时,左侧凸轮(23)产生作用以便使左右变更杆(20)与回转轴(27)的距离变大,为(D1+B),而右侧凸轮(24)产生作用以便使左右变更杆(20)与回转轴(28)的距离变小,为(D1-B)。结果是左右变更杆(20)相对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产生了倾斜。在此,在左侧凸轮(23)和右侧凸轮(24)上作记号H,N,L,分别表示各回转轴(27)和(28)与左右变更杆(20)的距离为(D1+B),D,(D1-B)的位置。
由上述所述,若控制全部引导叶片(8)以便吹出风吹向左右任何方向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如对于右方向吹出风,对于因喷嘴右边部的壁(14)和前面板(15)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的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由于在与其相邻或附近的引导叶片间流过的气流以比设定的右倾角度更大的角度吹出,因此使气流向双方气流合成矢量方向偏转,结果能够使全体吹出气流向设定的吹出方向吹出。
还有,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只对引导叶片向右倾斜时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作了说明,但由于机构相同,对于引导叶片向左侧倾斜时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下面,图4是对上述实施例1中的引导叶片(8)及左右变更杆的连接机构进行详细表示的斜视图。
图中,(8)是由枢轴(17)枢持的能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20)是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转向左右任意角度的左右变更杆,(41)是引导叶片(8)上设置的开口,它是能使左右变更杆(20)在枢轴(17)的垂直方向上只移动±B的长边为W1的叶片方向滑动穴,(42)是在左右变更杆上设置的开口,它是在杆的纵向上形成长W2的杆方向滑动穴,以便即使引导叶片(8)和左右变更杆(20)的交角产生变化则在滑动轴(43)上也不产生过分的应力若这样构成,则左右变更杆(20)就可以沿着滑动轴(43)在引导叶片(8)的枢轴(17)的垂直方向上滑动。
图5是上述实施例1的引导叶片(8)与左右变更杆(20)另一种连接结构的详细表示斜视图。
图中(8)是由枢轴(17)枢持的能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20)是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转向左右任意角度的左右变更杆,(44)是在引导叶片上形成的E形切口的滑动档杆,(45)是在引导叶片端部安装的防止左右变更杆(20)从滑动档杆脱落的引导叶片支架,在引导叶片(8)和引导叶片支架(45)安装的状态下的滑动档杆(44)的长度是具有使左右变更杆(20)只移动±B的长度。(42)是在左右变更杆上设置的开口,它是在杆的长度方向上有W2长度的杆方向滑动穴,以便即使引导叶片(8)与左右变更杆(20)的交角变化则在滑动档杆(44)上也不产生过分的应力。若这样构成,则左右变更杆(20)就可以沿着滑动档杆(44)在引导叶片(8)的枢轴(17)的垂直方向上滑动。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左右变更杆(20)与左侧凸轮(23)或右侧凸轮(24)的周围之接触地移动的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说明图。图中,(20)是左右变更杆,(24)是以绕回转轴(28)为中心转动的右侧凸轮。(39)是螺旋弹簧,在图3的实施例中是起到把左右变更杆拉向右侧凸轮方向的作用,而在此却是起到使左右变更杆(20)压向右侧凸轮方向的作用。即使这样构成,同样也能使左右变更杆(20)与左侧或右侧凸轮的周围相接触地移动。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的左右变更杆(20)与左侧凸轮(23)及右侧凸轮(24)的周围接触地移动的机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说明图。图中,(20)是左右变更杆,(24)是以绕回转轴(28)为中心转动的右侧凸轮。(46)是在右侧凸轮上设置的仿形沟,(47)是一端固定在左右变更杆(20)上而另一端插入仿形沟(46)中的由右侧凸轮的转动而沿着沟(46)滑动的引导销。如使用该实施例,能省略螺旋弹簧(39),也能省略防止凸轮转动超过回转限度的抑制机构。
在以上实施例中只是对右侧凸轮(24)周围机构作了论述,但对于左侧凸轮(23)附近的机构,由于采用与右侧相同的构造,其效果也相同,这一点就不用说了。
引导叶片的控制体系可分成左右二个系统,由于作为在每个系统都由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结构的,装有使引导叶片的倾斜不同的驱动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即使人分散时也有良好的精度,能进行更广泛模式动转。这时,各系统的吹出方向是同一方向时,想倾斜方向的叶片群可以进行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控制,相反侧的引导叶片组也可以用与已有的控制方式相同地进行控制。图8是表示图1中的引导叶片向左倾斜时的右侧的引导叶片组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如图中所示,使左右变更杆(20)对于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呈平行,也就是左右变更杆(20)的两端位移量B=0时的状态,如左右变更杆(20)只向左方向移动位移量为-A,引导叶片与左右变更杆的交点(21)与枢轴(17)的距离对于每一个叶片是一样的,由于各交点(21)的左右方向移动量都是-A,所以各引导叶片(8)的倾斜角都是θ1形成相同的倾斜。由此,将引导叶片的控制系统分成左右二个系统,如图2所示那样控制引导叶片想倾斜方向的引导叶片组,如图8所示,那样控制与倾斜方向相反的引导叶片组,即使驱动左右不同的驱动系统,也能取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图9是上述实施例1中本体前面板的左右壁成喇叭口形状时,使图1所示引导叶片向右倾斜时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图中(48)是使左侧壁(11)及右侧壁(15)之间的距离在吹出风的下游逐渐变大而形成喇叭口时的喇叭口形状的右侧壁。如果由此构成,对于由喷嘴的右边部壁(14)及前面板的右侧壁(15)的阻挡而反射或被直行流偏向的气汽V2,由于以比在与其相邻或附近的引导叶片间通过的气流W2所被设定的左右倾斜角度更大的角度吹出,使气流向两种气流的合成矢量(V2+W2)方向偏转,该气流由于喇叭口形状的右侧壁面(48)的附壁效应而产生了附体效果,就能达到更正确地设定吹出方向的效果。实施例2
下面就图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0是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图11是使图10的引导叶片向右侧方向倾斜时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图12(a)(b)是说明驱动系统动作的斜视图。图中,(8)是在吹出喷嘴(9)的左右边壁(10)和(14)之间多个并排设置的由枢轴(17)枢持的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12)是在风路(13)的吹出口(4)侧面设置的由电动机(18)驱动的送风机,(15)是前面板的右侧壁。(20)是由轴(21)枢持在引导叶片(8)上并使多个引导叶片同时以左右任意角度转向的左右变更杆。在此,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枢轴(17)与轴(21)的距离相对所有引导叶片是一样的。(31)是带有回转轴的左右变更电动机,(32)是左右变更悬臂,它以回转轴(38)为中心通过左右电动机而转动,并用枢轴(34)枢持在左右变更杆(20)上,使左右变更杆(20)能左右移动。枢轴(34)可以在左右变更悬臂(32)的纵向方向上移动。(50)是通过回转轴(56)枢持在左右变更杆(20)一端上的倾斜变更L型杆,(51)是沿倾斜变更L型杆(50)的纵向方向上设计的带有L型形状的引导沟,(54)是带有回转轴(53)的倾斜变更电动机,(52)是以回转轴(53)为中心由变更电动机(54)回转并设计成与倾斜变更L型杆连接的倾斜变更凸轮,(55)是通过引导沟(51)把倾斜变更杆(50)枢持在引导叶片(8)上的引导销,引导销(55)可在引导沟(50)中自由地移动。(49)是把倾斜变更L型杆(50)的一端压向变更凸轮(52)的使倾斜变更L型杆在倾斜变更凸轮周围接触地移动的螺旋弹簧。
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图10中倾斜变更L型杆(50)的姿态在固定时,相邻的轴(21)的间距、及引导销(55)和邻接轴(21)之间的间距都设计成一样的。在这种状态下,由左右变更电动机(31)转动回转轴(38),与其联动使左右变更悬臂(32)转动,当通过枢轴(34)使左右变更悬臂(32)的转动变更为左右变更杆的(20)的左右直线移动时,各引导叶片(8)的回转半径即轴(21)及引导销(55)与枢轴(17)的距离是相同的,由于邻接轴(21)间的距离及引导销(55)和邻接轴(21)之间的距离设计成相同的,所以全部引导叶片只能以同一个角度倾斜。其次,如由图11所示使倾斜变更凸轮52转动,在倾斜变更L型杆(50)向变更凸轮(52)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倾斜变更L型杆形状的设计是,使引导销(55)和邻接的轴(21)的距离,由于倾斜变更L型杆(50)的移动,要比邻接轴(21)之间的间隔长。在这种状态下,由左右变更电动机转动回转轴(38),与其联动使左右变更悬臂(32)转动,当通过枢轴(34)使左右变更悬臂的转动变更成左右变更杆(20)的左右方向直线移动时(移动距离为A),各引导叶片(8)的回转半径即轴(21)及引导销(55)与枢轴(17)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但由于相邻的轴(21)之间的距离及引导销(55)与相邻的轴(21)之间的间距不同,相对于左右变更杆(20)左右方向移动距离A1,轴(21)移动A1,而引导销(55)移动了A2(A1<A2)。结果是对于最右端的引导叶片(8)仅倾斜角度θ2,而另外的引导叶片(8)倾斜了θ1(θ1<θ2)。因此仅设定最右端的引导叶片(8)比其它引导叶片(8)的倾斜角度要大。
然后,变更倾斜变更L型杆(50)的姿态,使最右端引导叶片(8)的倾斜角度变大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a)是设定倾斜变更凸轮(52)的位置以便使倾斜变更凸轮(52)和倾斜变更L型杆(50)的接点与回转轴(53)的距离变为最大时的场合,在倾斜变更L型杆(50)的引导沟(51)的最接近回转轴(56)处设定引导销(55)。相邻的轴(21)间的距离及引导销(55)和相邻的轴(21)之间的距离都完全相同。在这种状态下,控制各个引导叶片(8),使全体都保持在同一的倾斜角度。其次,由于倾斜变更电动机(54)转动回转轴(53)而使倾斜变更凸轮(52)转动,倾斜变更凸轮52和倾斜变更L型杆(50)的接点与回转轴(53)的距离变短时,由螺旋弹簧(49)的压力,倾斜变更L型杆(51)以回转轴(38)为中心向倾斜变更凸轮的方向移动,引导销(55)由引导沟导向而向远离回转轴(56)的方向移动。在此状态下,引导销(55)与相邻的轴(21)的距离比相邻的轴(21)之间的间隔要长。倾斜变更凸轮52上所记述的标号有M、L,M是表示相邻的轴(21)之间的距离和引导销(55)与相邻轴(21)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的位置,L是表示相邻轴(21)之间的距离和引导销(55)与相邻轴(21)之间的距离相差最大的位置。
在以上所述实施例中,对引导叶片向右侧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但在左右变更杆(20)的左端部,由于倾斜变更L型杆(50)、引导沟(51)、引导销(55)、回转轴(56)、螺旋弹簧(49)也是同样的设计,所以引导叶片向左侧倾斜时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角比其它的叶片大,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之间就能闭塞,没有由喷嘴的左右边部的壁面及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直行流偏向的气流,与此同时,最右端部或最左端部的叶片与其相邻的叶片之间的气流的大部分向相邻叶片的倾斜方向流动,由于横断面积扩大的效果,气流减速,整体的左右方向的气流不会受到影响,结果是吹出气流的全体能向着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旋弹簧(49)是起到使倾斜变更L型杆(50)压向倾斜变更凸轮(52)的方向作用的,但使倾斜变更L型杆(50)被拉向倾斜变更凸轮52的方向的作用也是可以得到同样效果。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表示了左或右最端部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比其它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大时的构造,但插入倾斜变更L型杆(50),变更使引导叶片的倾角不同的分岐点位置,将在分岐点上分割的引导叶片组分别用另外的左右变更杆连接,即使左或右最端部的特定数量的引导叶片的倾角比其它的引导叶片的倾角大,能闭塞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左或右侧壁之间的间隙,而倾斜角大的上述特定的数量的引导叶片间的间距在倾斜时比其它叶片的间距小,所以风路阻力就变大,气流难于进入倾斜大的叶片之间,气流受到阻断。结果与上述相同,吹出气流的全体向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实施例3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2中引导叶片(8)及左右变更杆(20)的连接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图14是表示引导叶片(8)与倾斜变更L型杆(50)的连接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中,(8)是由枢轴(17)枢持的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20)是由轴(21)枢着在引导叶片(8)上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能转向左右任意角度的左右变更杆。(55)是通过引导沟(51)将倾斜变更L型杆(50)枢持在引导叶片(8)上的引导销,它能沿引导沟(51)中自由地移动。实施例4
图1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详细说明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图中,(8)是在吹出喷嘴(9)的左右边部的壁(10)、(14)之间多个并排设置并由枢轴(17)枢持的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12)是在风路(13)的吹出口(4)侧设置的由电动机(18)驱动的送风机,(15)是前面板(2)的右侧壁。(20)是由轴(21)枢持在引导叶片(8)上的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能转向左右任意角度的左右变更杆。在此,枢轴(17)与轴(21)的距离对于全部的引导叶片(8)是一定的。(57)是使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8)和本体右侧壁(15)之间以不妨碍引导叶片运动地连接的、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空间的蛇腹形隔壁。
如上所述,当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8)与本体左或右侧壁之间经常用蛇腹形隔壁闭塞时,没有由喷嘴的左右边部的壁面及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面的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的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结果是吹出气流的全体能向着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还有,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对引导叶片向右侧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作了说明,但使左最端部的引导叶片(8)和本体的左侧壁(11)之间以不妨碍引导叶片运动地连接,用蛇腹形隔壁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空间,使闭塞的引导叶片向左侧倾斜时也有同样的效果。实施例5
图16是本发明另外实施例的示意图,详细地说明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8)是在吹出喷嘴(9)的左右边部的壁(10)、(14)之间的多个并排设置并由枢轴(17)枢持的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12)是在风路(13)的吹出口(4)侧设置的由电动机(18)驱动的送风机,(15)是前面板(2)的右侧壁。(20)是由轴(21)枢持在引导叶片(8)上的使多个引导叶片(8)同时能转向左右任意角度的左右变更杆。在此,枢轴(17)与轴(21)的距离对于全部引导叶片(8)是一定的。(58)是在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8)和本体的右侧壁(15)之间不妨碍引导叶片运动地连接的、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空间的海棉状隔壁。
如上所述,当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右侧壁之间用海棉状隔壁而在向右倾斜时闭塞,没有由喷嘴的右边部的壁面及前面板的右侧壁面的阻挡而反射或被向前方的直行流偏向的气流,结果是吹出气流的全体能向着所设定的右吹出方向吹出。
还有,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对引导叶片右侧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作了说明,但使左最端部的引导叶片(8)和本体的左侧壁(11)之间不妨碍引导叶片运动地连接,用海棉隔壁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空间,使闭塞的引导叶片向左侧倾斜时也有同样的效果。
而且上述实施例用海棉状隔壁在引导叶片想倾斜时闭塞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间隙,但也可以是构成经常闭锁状态的海棉状隔壁。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2至4的风向调整装置中,也把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若每个系统中备有使引导叶片的倾斜不同的驱动系统,即使人分散时也能以更广泛的范围模式动转。
还有,上述的所有实施例中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了检测人体所在位置的传感器,对应于传感器的输出自动变更地控制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当要使空调气流集中地到达人体所在之处时,能正确地设定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能构成控制性良好的空调系统。图17是说明这种风向调整装置控制动作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1中计测从安装在空气调和机上的两个放射温度传感器到人体的距离。在步骤S2中从两个放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进行三角测量,算出人体的所在方向和空调机的距离。其次在步骤S3中将风向调整装置的吹出方向设定向着上述人体所在方向。在步骤S4中从上述距离和人体的所在方向控制变更叶片的角度和风扇的转速,决定考虑温度偏差的上下吹出的角度。
引导叶片的控制被分成左右两个系统,在每个系统中具有使引导叶片的倾斜不同的驱动系统的构造中,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当对应于传感器的输出自动变更地控制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时,在传感器的输出表示人体分散的场合,由于能够控制左右两个系统的引导叶片各个向左或右倾斜,所以能够构成在人体所在的范围内广泛扩散地吹出气流的空调系统。
而且,上述实施例只是对壁挂式空调装置作了说明,但也可以是顶棚吊置和顶棚嵌入式的空调装置,也能得到和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实施例6
图18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示意图,是使引导叶片向右侧倾斜时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详细说明图。例如有与图1相同的构成也能完成这一点。但是,在实施例1中,是反时针地转动左右倾斜变更电动机(29),向左方向移动左右倾斜变更杆(22),将该运动传给左侧及右侧的悬臂(25)和(26)转动,使左侧及右侧凸轮(23)和(24)绕各自的回转轴(27)和(28)顺时针转动,使左右变更杆(20)相对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从基准位置在左端只倾斜+B,右端只倾斜了-B。在此状态下,转动左右变更电动机(31)的回转轴(38)而使左右变更悬臂(32)转动,通过枢轴(34)使左右变更杆(20)向右方向仅移动位移量+A。在本实施例中,左右倾斜变更电动机(29)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左右倾斜变更杆(22)向右方向移动,将该移动传给左侧及右侧的悬臂(25)、(26),使左侧及右侧凸轮(23)和(24)绕各自的回转轴(27)和(28)反时针转动,左右变更杆(22)相对连接各枢轴(17)的直线从基准位置在左端只倾斜-B,右端只倾斜了+B。在此状态下,转动左右变更电动机(31)的回转轴(38)而使左右变更悬臂(32)转动,通过枢轴(34)使左右变更杆(20)向右方向仅移动位移量+A。如果由此,枢轴(17)与交点(21)的距离从左端的引导叶片向右端的引导叶片逐渐地增大,结果是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从θ1到θ6逐渐地变小。在此,与第1个实施例相同,左右变更悬臂(32),通过枢轴(34)枢持在左右变更杆(20)上,但由于在左右变更悬臂(32)上设计的沟,能使枢轴(34)可以在左右变更悬臂(32)的纵向上移动,所以当左右变更杆(20)倾斜时可以吸收其位移量±B。
下面对其动作作说明。图19及图20是当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较大时和从引导叶片吹出到喷嘴出口的距离变大时,从要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控制多个引导叶片的吹出气流与喷嘴的左右边部的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面干涉时的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吹出气流的示意图。这样,如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和从引导叶片吹出到喷嘴出口的距离变大时,如图20所示的实施例1如果最端部引导叶片的倾角变大,引导叶片间的气U5--U7受到喷嘴的右边部的壁(14)和前面板的右侧壁的阻挡而变成由合成矢量(U5+U6+U7)表示的向前的直行流,从喷嘴吹出后使气流只在合成矢量(U5+U6+U7)与U4的合成方向的倾斜。这种情况,如本实施例那样,由于最端部倾角变小,就防止喷嘴的右边部的壁(14)和前面板的右侧壁的气流的干涉,若没有干涉的最远离的引导叶片的倾角变大,如图19所示,从最左端的引导叶片间的气流U1依次与右邻的引导叶片间的气流形成合成矢量,变成(U1+U2),(U1+U2+U3),…,(U1+U2+U3+U4+U5+U6+U7),所以能够较大地倾斜气流。而且,通过本实施例能使由向着喷嘴右边部的壁(14)和前面板的右侧壁的气流的干涉而产生的静压损失减少,抑制风量下降。
在致冷运转时,在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角大时,实施例1结构中,如图21所示,在引导叶片的负压面侧产生分离区域(60),周围的高温多湿空气就会卷入,在最右端的引导叶片的压力面侧接触低温气流而负压面侧接触高温多湿的周围空气,所以就会在引导叶片的负压面侧产生露,该露水会在室内飞散,则必须考虑新的排水处理。对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最右端的引导叶片的倾角最小,负压面侧的分离区域(60)难于产生,能防止生露的问题。
还有,在以上实施例中,对引导叶片在右侧倾斜时的右侧引导叶片附近的结构作了说明,但采用同样结构在引导叶片向左侧倾斜时也能等到同样的效果。
用图22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吹出口的前方1.5m处吹出的风的分布如图23所示。图中(59)是使左侧壁(11)和右侧壁(15)之间距离在吹出风的下游逐渐变而形成喇叭口时的左侧壁。图22(a)是表示实施例3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左右各有7个为一组的引导叶片,各自从中央到端部方向的角度为54°,51°,……°,36°,使角度每隔3°改小,平均叶片角度为45°。图22(b)是表示已有技术中的风向调整装置,总共14个引导叶片全部都倾斜45°。如根据图23,吹出速度分布本实施例与已有技术中几乎不变,但风向偏向效果对于已有技术是45°,实施例则可得到大于50°的偏向角度,对于大的角度偏向的控制性更好。
其次,如图24所示使用左右引导叶片各自从左右分开的更宽地吹出时的风向调整装置,图25表示吹出口的前方1.5m处的吹出风的分布。图24(a)表示实施例6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左右各7个引导叶片为一组,各自从中央到端部方向的角度为±54°,±51°,……°,±36°,使角度每隔±3°改小,平均角度为45°。图24(b)是表示已有技术中的风向调整装置,使左右各7个引导叶片各自倾斜±45°。根据图25,对于已有技术来说,实施例的风速分布是没有正面方向吹出的风,而更能明确地分成左右方向吹。因此,如使用本实施例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在使用检测人体的所在之处的传感器的自动控制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时,人体正好在正面,暖房气流不直接吹到人体上,就不会因气流感而产生不舒适感,而且能够在整个要取暖的房间里确保所要达到的距离。
图26是当使用图22和图24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时,表示相对正面吹出的吹出风量的下降率。图中,在实施例中,叶片的平均角度为45°时每隔3°、平均角度为30°时每隔2°使从中央到端部的角度变小,使其平均角度分别是45°和30°。且在宽的吹出条件下,平均角度设定±45°。由图中可知,如使用本实施例的风向调整装置,在上述那样等到大的偏向角时,在偏向45°的条件下风量的下降率仅比已有技术少1%。
还有,上述各实施例只是对从引导叶片到吹出喷嘴的出口的距离变大时进行了说明,但对变小时也与变大时相同,能够对大的气流进行倾斜进而抑制风量的下降。实施例7
图27是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图,其中固定了引导叶片(8)与左右变更杆(20)的交点(21)的位置,因此枢轴(17)与交点(21)的距离从左向右侧壁方向逐渐变大。而且,把控制引导叶片的角度的驱动系统只作为左右变更电动机(31)。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最倾斜的引导叶片和倾斜最小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的倾角差没有变更,所以能省略变更倾角差的机构,即省略左侧和右侧凸轮(23)和(24),左侧和右侧悬臂(25)和(26),回转轴(27)和(28),左右倾斜变更电动机(29),左右倾斜变更悬臂(30),降低了费用,同时也提高了机械的可靠度。
还有,如叶片的倾角为0°时使所有的引导叶片相互平行那样地配置左右变更杆(20)上的轴(21)的位置,就能防止正面吹出时送风量的下降,增大到达距离。
这样,引导叶片的回转中心与引导叶片和连接构件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而把控制引导叶片角度的驱动系统只作为左右变更电动机(31)的结构,也能应用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并能有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因此,上述实施例仅对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作了说明,也可以是其它的气流吹出装置,都能得到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把人作为对象而使用检测出人体的所在位置的传感器而挖控制空调气流的风向调整装置进行说明,接触气流的对象也可以是人以外的对象,而且,若是检测对象所在位置的装置,即使不是传感器,也会得到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效果。实施例8
图28至图32是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8的空调装置的斜视图,图29是图28的纵向断面的放大图,图30是图28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控制装置的模式图,图31是图28的空调装置的送风控制体系图,图32是说明图28的空调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中,(1)上本体,(2)是在本体前面覆盖的前面板,前面板上有吸入口(3),(4)是在本体(1)的前面下部开口的吹出口,(5)是面对吸入口(3)设置的换热器,(6)是在本体(1)内设置并形成风路(13)的箱体。
(7)是上下风向偏向板,它被设置在吹出口(4)上,由左右端部装着的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4)的左右侧壁上,并由使风向在水平、直下及倾斜方向变更的变更叶片组成,(8)是左右风向偏向板,它是多数个并排设置并分别枢持在吹出口的左右端部壁之间,由左右变更风向的引导叶片组成,12(a)是横流式风扇,它在吹出口(4)的侧面设置并由电动机(18)驱动。(119)是变更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倾斜角度的驱动装置,由步进电机组成。(120)是变更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倾斜角度的驱动装置,由步进电机组成。
(121)是控制装置,其中设计有电动机(18)的转速指示部(122),驱动装置(119)、(120)的驱动量检测部(123)和驱动指令部(124)。
在如上述构成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通过左右风向偏向板(8)和上下风向偏向板(7)控制由横流式风扇12(a)送出气流的气流方向。而且,左右风向偏向板(8)和上下风向偏向板(7)用驱动装置(119)、(120)变化偏向角度,由转速指令部(122)控制电动机(18)的转速,由驱动量检测部(123)和和驱动量指示部(124)控制驱动装置(119)、(120)的运动量。
且图31中表示在控制装置(121)中的上述各指令部的指示内容的决定系统。
即,致冷、加热及除湿等的运转条件、上下风向偏向角度、左右风向偏向角度及横流式风扇12(a)的转速的选择,也就是运转模式的的选择,这些在图中被省略但可由各个选择开关手动地进行选择。图31中所示虚线内的选择开关也可以是自动地选择。
而且,要根据所选择的各个条件加上下面所述那样的补正,决定上下风向偏向角度、左右风向偏向角度和横流式风扇12(a)的转速并从各个指令部输入。
通过图32表示的流程图对实施例8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进行说明。即,在步骤S11中进行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的选择,设右风向偏向板(8)向右方向、左风向偏向板(8)向左方向最大偏向时为零脉冲,通过驱动装置(119)、(120)进行驱动并设定偏向角度。
然后进入步骤S12,当驱动装置(119)和(120)的输入值是160脉冲以下或420脉冲以上时,即,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25°以上时进入步骤S14,使横流式风扇(12a)的转速增速至规定值以上。左右风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25°以下时进入步骤S13,将横流式风扇12(a)的转速设定成规定值。
还有,使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25°以上偏向时,由于吹出的气流分离,而使室内空气由吹出口(4)流入,使致冷时容易产生露。
且在吹出风量小的时候,由于风速的下降而使高温空气容易流入吹出口(4)内。并且,当吹出的风量少,即本体(1)的内部的换热器(5)上通过的风量不多时,吹出的气流温度下降,这是明显的,吹出气流的温度下降更促使吹出口(4)各部产生露。
因此,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25°以上时,在规定值以上增加横流式风扇12(a)的转速,提高吹出气流温度,使室内的空气不能流入到吹出口(4)内。还有,以上的控制,不要特别的检测元件,不要增加构成部件就可以得到。
由于以上那样的构成,消除了由于左右方向的可能送风范围因限制变得狭小而向整个房间送风困难且发生温度不均匀等损害舒适性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扩大左右方向的可能送风范围而提高房间的舒适性。
还有,上述控制由于能抑制取暖时风量下降,使气流可能到达房间的地面,所以能提高房间的舒适性。实施例9
图33至图35也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图33是说明该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动作的流程图,图34是说明图33的空调装置的送风状态的斜视图,图35是说明图33的空调装置的另一送风状态的斜视图,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与上述图28至图32有相同的结构。
由图32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
即,在步骤S21中选择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后进入步骤S22,当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不在y°以上时,进入步骤S23设定横流式风扇12(a)的转速为规定值。
且当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y°以上时,进入步骤S24,如运转模式不是在取暖则进入步骤S25,将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角度由规定值向下变动。而且在步骤S24中如运转模式是取暖则进入步骤S26,将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角度由规定值向上变动。
例如,在取暖时一般向下方吹出温风,这时如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偏向角度是规定值时,如图34所示吹出气流到达房间地面的位置是与本体(1)等距,即在以本体(1)为中心的圆弧上配置。
而且,由图34可知,吹出气流到达房间地面的位置是在风向偏向角度越大时应配置在本体(1)的安装面附近。
且在实施例9的构成中使用了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以空调装置为基准,就能检测出人体所在的方向,以及空调装置到人体的距离,从而提高人体所在的地方的舒适性。在此状况下,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变大时,使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角度向上,能够使吹出气流的到达位置的精度提高且改善了舒适性。
在实施例9的构成中设定考虑了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面积并设定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y°的值为30。
且实施例9除了使用了人体传感器的空调装置以外,在不安装人体传感器的空调装置中也能够得到使气流方向控制的精度提高的有效作用。
还有,不管运转模式,上下风向偏向角度从所定的值下降时,加大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并向上转动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角度,能够提高吹出气流到达位置的精度并改善舒适性。并且,考虑到提高空调装置的特性,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所定值之上时,经常将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角度向上修正,就能够提高吹出气流到达位置的精度并改善舒适性。
而且,在致冷时,一般上下风向偏向板(7)要向上地使用,当左右风向偏向角度加大时吹出风量减少而且吹出风速下降。因此如图35箭头a所示,吹出的气流不在房间内循环,而容易从吸入口(3)吸到本体(1)内。这种状态下吹出气流温度下降,吹出口的各部分上就会产生露,阻碍了房间内的舒适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上下风向偏向板(7)的角度要向下作修正以防止吹出气流流入吸入口(3)。因此,与吹出气流在房间循环并维持舒适环境的同时,也防止吹出口(4)的各部分上产生露。实施例10
图36至图39也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图36是表示该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致冷取暖时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驱动范围的概念图,图37是表示与图36对应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左右风向偏向例的概念图,图38是对应于图36在取暖时离房间地面50cm处的温度分布图,图39是表示对应于图36的左右风向偏向角度与风量关系的特性图,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与前述的图28至图32中的结构相同。
在图36所示那样由多个左右风向偏向板(8)构成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以与图36所示的吹出口(4)垂直的基准线A为中心,在取暖时驱动左右风向偏向板(8)直至左右偏向角度40°都能向房间内的整个范围送风。
而且,与取暖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驱动角度相对应,在致冷时在吹出口(4)上不产生露的左右角度25°的范围内驱动左右风向偏向板(8)。
由此,在致冷时由于重视防止生露并使冷风的气流循环良好,即使限制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驱动范围时,也能够得到充分舒适的房间环境。并且在取暖时,由于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驱动范围扩大,所以在房间内难以循环的温风就能够地到达房间内必要场所而进行迅速加温。
图36至图39的实施例由于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驱动系统是两个系统,通过吹出气流的扩散就更能提高房间内的舒适性。还有,图38a表示左右风向偏向板(8)设定成不同角度而扩散吹出气流时在房间地面上50cm处的温度分布,图38b表示左右风向偏向板(8)设定成相同的角度时在房间地面上50cm处的温度分布。
图38中涂黑的位置是设置本体的位置,图37是表示对应从本体(1)向右方向送风的状态图。图38中的斜线部分是从温度分布判断舒适的范围,从图38就可明白,由于扩散气流而送风就得到广泛范围的舒适空间。
在图39中表示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角度设定在等角度时气流的主流角度和横流式风扇(12a)的同一转动速度下风量的关系。从图39可以明白,如设定左右为不同的角度时相对风向变化的风量下降要小。即,与设定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角度为等角度相比,温风的吹出风量也增大,在其性能和舒适性方面都会更好。
还有图36至图39的实施例中使吹出的气流产生扩散,但控制装置(121)的特性对吹出气流有压缩的效果。实施例11
图40及图41都是表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图40是说明该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动作流程图,图41是表示图40的空调装置动作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模式图,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与图28至图32中的结构相同。
即,下面用叙述图36至图39的实施例的方法能够使致冷时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驱动范围扩大。
由图40中所示流程图来说明上述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
即,在步骤S31中对运转模式进行选择,然后进入步骤S32,如果未选择致冷运转,则进入步骤S33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设定在规定值。
如选择了致冷运转就进入步骤S34,如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不在25°以上则返回步骤S33。
如在步骤S34中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在25°以上则进入步骤S35,从空调装置起动经过所定的时间后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设定在25°。
例如,当在左的左右风向偏向板(8)向左,右的风向偏向板(8)向右时起动空调装置时,由于房间温度高,低温的吹出气流使人体感到不舒服,所以希望避开房间的人而送风。
相反,在房间温度在设定温度附近稳定时,吹出气流的温度与房间内的温度差变小,如与人接触就增加了舒适感。
为了在空调装置起动时增加舒适性,要加大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而如果维持这一角度继续运转时由于左右风向偏向板(8)变成障碍而使吹出气流产生了分离。因此,作为在吹出口(4)的各部上产生露的原因,为防止产生露就要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变小。因此,能消除吹出气流的分离而防止在吹出口(4)的各部产生露。
由以上理由,在空调装置的起动时,想不使房间内的人产生不舒适感,就沿着房间的壁进行送风。而且,经过房间温度下降的所定时间后,才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角度变到25°以下,使房间内的人有气流感,同时防止在吹出口(4)各部产生露。
还有,在左右风向偏向板(8)向同一方向偏向时,即向本体(1)的左方或右方送风时也能够得到这样作用。实施例12
图42至图45都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图42是说明该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动作流程图,图43是表示图42的空调装置在墙边部安装例的平面图,图44是表示图42的送风状态的平面图,图45是概略地表示图44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修正例的平面图,其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与上述图28至图32中的结构相同。
即,下面用叙述图36至图39实施例的方法能够修正因本体(1)的安装位置而引起的图36中的基准线A。
通过图42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上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动作。
即,在步骤S41中如图43中所示那样,设定本体(1)的安装位置是左侧壁或右侧壁或其它的安装状态。而且,在进入步骤S42时如果不是左侧壁或右侧壁则就进入步骤S43,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驱动基准线设定为0°。
又,在步骤S42中如是处于左侧壁或右侧壁上,则进入步骤S44,如图45所示将左右风向偏向板(8)的偏向驱动基准线向无壁的方向修正35°。
即,当本体(1)的左侧面靠近壁或右侧面靠近壁时,如向壁面方向的送风角度大时则吹出气流如图44中实线所示那样地流动,在房间内不循环而由吸入口(3)吸入。而且,在本体(1)上装有室温传感器时(图中省略了),从吹出口(4)吹出的冷温风直接接触室温传感器,所以有产生室温误测的可能性。在这种状态下,就会发生舒适性和致冷及取暖性能都下降。
对此,如图44中虚线所示角度向壁面方向进行送风,由于吹出气流在不产生反射的角度之下,所以防止了壁面对气流的反射,使吹出气流能在房间内进行循环。因此,提高舒适性,同时能防止了致冷和取暖性能的下降。
并且,送风的可能范围能向无壁面的方向扩大,能够向房间的角落送风,能把风经常送到与本体(1)的安装位置无关的房间的任何地方。实施例13
图46至图4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6是斜视图,图47是图46的关键部分的扩大斜视图,图46和图47以外的其它部分与上述的图65中的结构相同。在图中,(201)是吹出口,(202)是吹出口(201)的内壁,(231)是在吹出口(201)的一侧内壁(202)附近设置的第一种叶片,(210)是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C字状枢持轴承,它在第一种叶片(231)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置。
(211)是第一种叶片(231)设置枢轴轴承(210)边部的另一端附近设置的回转轴承,(232)是一组叶片中在第一种叶片(231)相反一侧设置的第二种叶片,其构成与第一种叶片(231)相同,设置有枢持轴承(210)和回转轴承(211),两个轴承的间距比第一种叶片(231)中的距离要更接近地设置。
(233)是在第一种叶片(231)和第二种叶片(232)之间相互分开设置的多个第三种叶片,与第一种叶片(231)结构相同,在第一种叶片(231)的枢轴轴承(210)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枢持轴承(210),在设置该枢持轴承(210)的边部的另一端附近形成沿边部的纵向有长孔(212)的连接部(213)。
(214)是沿第一种叶片(231)、第二种叶片(232)及第三种叶片(233)的枢持轴承(210)相反侧的端部设置的连接臂,在其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231)和第二种叶片(232)的回转轴承(211)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215),在中间部设置着各自可移动地嵌合在第三种叶片(233)的连接部(213)的长孔(212)中的中间连接轴(216)。
在上述构成的空调装置的风向变更装置中,如上述图66所示那样地使左右各一组叶片相互在图66中下侧变宽方向配置时进行下述那样的动作。即,第一种叶片(231)、第二种叶片(232)和第三种叶片(233)的枢持轴承(210)的相反侧的端部分别与连接臂(214)连接,特别是通过可移动地嵌合在连接部(213)的长孔(212)中的中间连接轴(216)来连接第三种叶片(233)。
因此,由于连接臂(214)的沿着其纵向移动,第一种叶片(231)、第二种叶片(232)和第三种叶片(233)分别位移并配置成与图66中所示状态相同的倾斜姿态。
因此,由第三种叶片(233)就不必根据其配置位置依次变化各自的枢持轴承(210)与连接部(213)之间的距离进行制造。这样,第三种叶片(233)的制造就容易,用简单的操作就能装配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实施例14
图48和图49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48是吹出口的横截面平面图,图49是图48中关键部分放大斜视图,图48和图49以外的其它部分与图65中的结构相同。在图中,(201)是吹出口,(202)是吹出口(201)的内壁,(231)是在吹出口(201)的一侧内壁(202)附近设置的第一种叶片,(210)是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C字状的枢持轴承,它在第一种叶片(231)的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置。
(211)是在第一种叶片(231)的设置枢持轴承(210)边部的另一端部附近设置的回转轴承,(232)是一组叶片中在第一种叶片(231)相反一侧被设置的第二种叶片,其构成与第一种叶片(231)相同,设置着枢持轴承(210)和回转轴承(211),设置时要使两个轴承的间距比第一种叶片(231)中的距离更接近些。
(233)是在第一种叶片(231)和第二种叶片(232)之间相互分开设置的多个第三种叶片,与第一种叶片(231)结构相同,在第一种叶片(231)的枢持轴承(210)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枢持轴承(210),在设置该枢持轴承(210)的边部的另一端的附近形成沿边部纵向有长孔(212)的连接部(213),并且在长孔(212)的垂直上部设置着轴承部(217)。
(214)是沿第一种叶片(231)、第二种叶片(232)及第三种叶片(233)的枢持轴承(210)相反侧的端部设置的连接臂。
连接臂(214),在其两个端部上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231)和第二种叶片(232)的回转轴承(211)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215),在中间部设置着可移动地嵌合在第三种叶片(233)的连接部(213)的长孔(212)中的中间连接轴(216),同时还设置着贯穿在第三种叶片(233)相互的中心处配置的第三种叶片(233)的连接部(213)的长孔(212)并与第三种叶片(233)的轴承部(217)可转动支撑的中间结合轴(218)。
在上述构成的空调装置的风向变更装置中,如上述图66所示那样地使左右各一组叶片相互在图66中下侧变宽方向配置时进行下述那样的动作。即,第一种叶片(231)、第二种叶片(232)和第三种叶片(233)的枢持轴承(210)的相反侧的端部分别与连接臂(214)连接,特别是通过可移动地嵌合在的连接部(213)的长孔(212)中的中间连接轴(216)来进行连接第三种叶片(233),同样在第三种叶片(233)的相互中心处配置的第三种叶片(233)通过可转动地支撑在轴承部(217)上的中间结合轴(218)结合。因此,由于连接臂(214)的沿着其纵向方向的移动,第一种叶片(231)、第二种叶片(232)和第三种叶片(233)分别位移并配置成与图66中所示状态相同的倾斜姿态。
因此,由第三种叶片(233)就不必根据其配置位置依次变化各自的枢持轴承(210)与连接部(213)之间的距离进行制造。这样,第三种叶片(233)的制造就容易,用简单的操作就能装配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
而且,在图48和图49的实施例中,在第三种叶片(233)的相互中心处配置的第三种叶片(233)由于通过可转动地支撑在轴承部(217)上的中间连接轴(218)与连接臂(214)结合,就能够防止当送风时如图48的点划线所示那样连接臂(214)发生弯曲使第三种叶片(233)的倾斜角度偏移所定值而不能起到风向变更的不良现象。实施例15
图50和图51也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50是叶片的正视图,图51是图50的X--X线的断面放大图,图50和图51以外的其它部分与上述图65中的结构相同。在图中,(232)是在吹出口(201)的中心附近配置的第二种叶片,(210)是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的C字状的枢持轴承,它在第二种叶片(232)的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置着。
(219)是在第二种叶片(232)的平面的两面分别设置的、多个相互分开且平行地设置的、由宽为3mm深为0.5mm的收集露水用的水平沟组成的接受露水凹槽,209是在第二种叶片(232)上生成并附着在接受露水凹槽中的露水。
在上述构成的空调装置的风向变更装置中,如上述图66所示那样地使左右各一组叶片相互在图66中下侧变宽方向时配置。在这时,在每个左右叶片组的对向中心部在第二种叶片(232)相互之间会形成狭小的间隙。因此,在如图66所示的从该间隙吹出气(207)就弱,卷入周围的二次空气(208),在第二种叶片(232)处生成露水(209)并滴下。然而,由于生成的露水(209)由接受露水的凹槽(219)保留,所以能防止露水下滴。
而且,应用图50和图51的实施例就能如图52至图55所示那样很容易地构成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也就是说,图52是与图50相当的斜视图,图53至图55分别是图52的Y--Y线断面的示意图。图中,(219)是在第二种叶片(232)的平面部的两个面上分别设置成如图53至图55所示的各种横断面的形状的、互相分开地配置的由多个接受露水凹部组成的露水接受凹槽,(209)是在第二种叶片(232)上生成并附着在接受露水凹槽中的露水。
在图52至图55的结构中第二种叶片上生成的露水(209)也保留在露水接受凹槽(219)中。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图52至图55的结构也能得到与图50和图51的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这是明确的。实施例16
图56至图59也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56是叶片的斜视图,图57是图56的被枢持轴承嵌合的套管的斜视图,图58是在吹出口内壁上直立设置的轴的斜视图,图59是表示图56的枢持轴承、图57的套管和图58的轴装配状态的纵向断面图,图55至图59以外的其它结构与图65中的结构相同。在图中,(210)是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C字状的枢持轴承,并设置在第二种叶片(232)的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在其下侧设置着法兰(220)。
(221)是上下分别形成法兰(222)并与枢持轴承(210)以抱持状态嵌合的套管,(204)是由吹出口(201)的内壁(202)上直立设置的与套管(221)相互嵌合的轴,在其上端部设置有沟(223)和向外突出的阻止套管(221)滑脱的阻止凸瓜(224)。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中,叶片(203)也如图66中所示那样装配成左右各一组。而且,使一组叶片相互间能转动地配置在图66中下侧变宽的方向上。且每个叶片(203)如图59所示,通过套管(221)和枢持轴承(210)可转动地支撑在从吹出口(201)的内壁直立设置的轴(204)上。
因此,各个叶片(203)能相对于轴(204)圆滑地转动,且即使在轴(204)的垂直方向上的负荷作用,用法兰(220)也能保持,所以能够防止滑脱现象的发生。因此,枢持轴承(210)和套管(221)可预先装配并容易组装,且在叶片(203)可转动的支撑处能够圆滑地进行转动动作。因而,该处的噪音减少了,能够使环境更安静。
由上述所述,根据本发明在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由于控制全体引导叶片以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的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所以能够使吹出气流的全部都高精度地向所设定的左或右吹出方向吹出。
根据本发明在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中,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最端部或最端部的特定的几个引导叶片上的倾斜角度比其它引导叶片的角度大,使这些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的间隙闭塞,与上述相同地能够使吹出的气流的全部都高精度地向所设定的左或右的吹出方向吹出。
还有,在本发明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若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向着吹出风的吹出方向慢慢变大地那样变化的光滑曲面构成,增加了对陡的倾斜角度的控制性,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出吹出方向。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如使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相同的驱动系统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就能够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由于只使用对应于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使引导叶片与连接构件的连接点的距离变化来构成并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所以能够节约制造费用。
如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在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用蛇腹状的隔壁连接,或海绵状的构件来填充,能够使吹出的气流的全部都高精度地向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本发明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如在每个系统中都有能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即使在人分散时也能以广泛的模式运转。
如根据本发明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而自动地变更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所以能够经常将空调气流送到人体所在的地方。
如根据本发明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将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设置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由于在人体分散时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在人体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吹出空调气流,所以在风向自动调整时也能以广泛的模式运转。
如根据本发明在风向调整装置中,使想吹出的左或右吹出方向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小那样地控制全体引导叶片,所以在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埸合及从引导叶片到吹出喷嘴的距离变大的场合,从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的最端部控制的多个引导叶片的吹出气流与喷嘴左右部壁面和前面板的左右侧壁面产生干涉时,最端部的倾角变小而能够抑制由干涉引起的风量下降,同时从无干涉的最端部离开的引导叶片的倾角变大而吹出,使全体气流向双方气流的合成矢量方向偏向,结果是全体吹出气流都能够以所设定的左右方向吹出。甚至大角度也抑制风量下降并使偏向控制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上述风向调整装置中,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向着吹出风的吹出方向慢慢变大地那样变化的光滑曲面构成,增加了对陡的倾斜角度的控制性,能够更正确地设定出吹出方向。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中,若使用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能够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引导叶片的控制,通过与引导叶片连接的连接构件,只使用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方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固定引导叶片与上述连接构件的连接点的位置,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与连接点的距离各不相同,所以能够省略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相同的机构和驱动系统,提高可靠性使成本下降。
如根据本发明的风向调整装置,在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蛇腹状的隔壁连接,或海绵状的构件来填充,能够使吹出的气流的全部都高精度地向所设定的左右吹出方向吹出。
在本发明的上述各风向调整装置中,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若在每个系统中都有能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体系,则就能够当人分散时以广泛模式运转。
如根据本发明的风向调整装置,由于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而自动地变更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能够经常将空调气流送到人体所在的地方。
如根据本发明的风向调整装置,使用将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的风向调整装置,设置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在人体分散的时候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在人体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空调气流,所以在风向自动调整时也能以广泛范围模式运转。
本发明如以上的说明那样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的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变化量并在因驱动装置的动作而引起的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超过所定的值时,增加横流式风扇的转速的控制装置。
由此,在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大时增加横流式风扇的转速,使吹出风量与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小的时候是等量的。因此,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大时在致冷时所吹出气流的温度保持比较高,防止了房间内的空气向吹出口的逆流而防止了在吹出口上结露。因此,由于不需要特别的构成构件从而减少了制造费用,能扩大左右送风的范围并有提高房间的舒适性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及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超过所定的值时且在致冷时,向下控制上下风向偏向板,而在取暖时向上控制上下风向偏向板的控制装置。
由此,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比所定值大时,在致冷时使上下风向偏向板比规定的状态向下,而在取暖时使上下风向偏向板比规定的状态向上。因此,吹出气流到达方向的精度提高,防止了冷却、加热性能的下降,有使房间舒适性提高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那样地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在致冷时缩小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在取暖时扩大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控制装置。
由此,致冷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缩小,在取暖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扩大。因此,可以得到防止致冷时因冷风结露而得到舒适的房间环境,在取暖时使温风能够达到必要的地方并迅速地加温,因而有使房间的舒适性提高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地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在致冷时当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超过所定的值时而在致冷运转开始到经过所定的时间之后,缩小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控制装置。
由此,在致冷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超过所定的值时,在致冷运转开始到经过所定的时间之后,缩小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在致冷开始时避开房间的中央而送风,然后再向中央附近送风。因此,在致冷运转开始时因低温吹出气流会使人不舒服而避开房间内的人而送风,房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附近的稳定时吹出气流才送向人体,具有减少吹出口各部分生露并提高房间内的舒适性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地设置有:
在本体上设置有横流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因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当本体的一个侧面与设置本体的房间的壁面接近地配置时将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范围向没有壁面的方向进行修正的控制装置。
由此,当本体的一个侧面与设置本体的房间的壁面接近配置时将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范围向没有壁面的方向进行修正。因此,吹出气流的方向在与壁面无反射的角度以下而能正常地在房间内循环。因而能防止与本体设置位置无关的致冷、取暖性能的下降,有提高房间的舒适性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设置有:
第一种叶片,它在吹出口处设置,其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有枢持轴承,在上述端的相对另一端附近设有转动轴承,通过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上并转动变位从而进行风向变更;第二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与第一种叶片分开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以比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与转动轴承之间距离要短地进行配置并在第一种叶片的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转动轴承,进行与第一种叶片相同的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第三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之间相互分开地设置多个,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位置设有枢持轴承,在设置枢持轴承的边部形成沿该边部的纵向有长孔的连接部,并与第一种叶片相同地转动变位进行风向的变更;连接臂,它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的转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与第三种叶片的连接部的长孔分别可移动地嵌合的中间连接轴。
由此,由于在由多个组成一组叶片的中间位置设置多个第三种叶片,减少了叶片的种类。每个第三种叶片不必使枢持轴承与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根据配置位置顺序变化地制造,能简化制造和安装,有节约制造费用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地设置有:
第一种叶片,它在吹出口处设置,其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有枢持轴承,在上述一端的相对另一端附近设有转动轴承,通过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上并转动变位而进行风向变更;第二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与第一种叶片分开地配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以比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与转动轴承之间距离要短地配置并在第一种叶片的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转动轴承,进行与第一种叶片相同的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第三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之间相互离开地设置多个,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的相应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在设置枢持轴承的边部形成沿该边部纵向有长孔的连接部和在长孔的正上方部设置的轴承部,它与第一种叶片相同地进行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连接臂,它在它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的转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与第三种叶片的连接部的长孔分别可移动地嵌合的中间连接轴和在这些中间连接轴的相互中间处配置并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三种叶片的轴承部的中间结合轴。
由此,由于在多个组成一组叶片的中间位置配置了多个第三种叶片,减少了叶片的种类。且多个第三种叶片的之中的中间位置的第三种叶片通过中间结合轴可转动地支撑在连接轴的所定位置。每个第三种叶片不必使枢持轴承与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根据配置位置顺序变化地制造,能简化制造和安装,有节约制造费用的效果。第三种叶片通过中间结合轴与连接臂的结合,抑制了连接臂的弯曲,使第三种叶片倾斜保持地所定的倾斜角度内,有得到所要的风向变更作用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地设置有:
在吹出口上分别设置左右各一组叶片,使叶片相互以相反方向转动变位从而变更风向,在上述左右一组的叶片之间形成狭小间隙;及在叶片上的表面上凹设有多个接受露水的凹部。
由此,在与吹出口处设置的左右各一组的叶片对向的中心部形成狭小间隙,由于该间隙吹出的风较弱,所以会卷入周围的二次空气,叶片上会产生的露水,而保留接受露水凹部就有防止露水滴下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说明那样地设置有:
在吹出口设置的通过转动变位变更风向的叶片;在该叶片的一侧边部设置并使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C字状的枢持轴承;以抱持状态与该轴承嵌合的套管;在吹出口的内壁直立设置并从套管中穿过的在上端突设能扣住套管上缘的爪的轴。
由此,在吹出口设置的叶片通过套管和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直立设置的轴上。因此,具有在叶片的可转动支撑处的转动动作很圆滑的效果,及还有转动支撑处的噪音减少使环境更安静的效果。

Claims (28)

1.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使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口吹出,其特征在于: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的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大那样地控制全部引导叶片。
2.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使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并从吹出喷嘴吹出,其特征在于:使想吹出的左或右方向的最端部或最端部的特定的几个引导叶片上的倾斜角度比其它引导叶片的角度大,使这些引导叶片与本体侧壁之间的间隙闭塞,同时控制上述其它引导叶片,以使它们在想吹出的方向有相同的倾斜。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侧壁由光滑的曲面构成,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向着风吹出口方向逐渐变大而变化。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叶片的控制是使用了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方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使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叶片的控制是,使用通过在引导叶片上连接的连接构件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的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上述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和上述引导叶片与上述连接构件的连接点的距离相互不同。
6.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使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喷嘴吹出,其特征在于: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蛇腹状的隔壁不妨碍引导叶片的运动地连接,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间的空间。
7.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将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喷嘴吹出,其特征在于: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海绵状构件填充,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间的空间。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在每个系统中都有能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检测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对应于传感器的输出在上述人体所在之处自动地变更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那样地进行控制,使空调气流集中地到达人体所在的地方。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检测出人体所在之处的传感器,在人体分散时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在有人体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空调气流。
11.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将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喷嘴吹出,其特征在于:将想吹出左或右方向的最端部的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变小那样地控制全部引导叶片。
12.一种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本体侧壁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光滑的曲面构成,该曲面在向着吹出口方向慢慢地变大那样地变化。
13.一种如权利要求10至11中任何一个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叶片的控制是使用了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方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和各个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的两个系统的驱动系统。
14.一种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叶片的控制使用通过在引导叶片上连接的连接构件使引导叶片对应于吹出的风向能左右摇动的驱动系统,上述引导叶片的转动中心和上述引导叶片与上述连接构件的连接点的距离各不相同。
15.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使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喷嘴吹出,其特征在于: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蛇腹状的隔壁不妨碍引导叶片的运动地连接,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间的空间。
16.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本体内形成的风路的下端设置吹出喷嘴,通过多个并列并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喷嘴上的引导叶片使通过上述风路的吹出的风向左右方向引导后从吹出喷嘴吹出,其特征在于:左或右最端部的引导叶片与本体的左或右侧壁之间分别由海绵构件不妨碍引导叶片的运动地连接,闭塞各个叶片与本体侧壁间的空间。
17.一种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叶片的控制分成左右两个系统,每个系统中都有能使引导叶片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驱动系统。
18.一种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检测出气流会接触上的对象所在之处的检测装置,根据该检测装置得到的情报进行控制以便自动地将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变更到上述对象所在之处,将空调气流集中地送到对象所在的地方。
19.一种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检测接触气流的对象所在之处的检测装置,由该检测装置得到上述对象分散的情报,自动地控制两个系统的空调气流的吹出方向以便使气流在上述对象存在的范围内扩散并吹出。
20.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本体上设置的横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在因驱动装置的动作而引起的上述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超过所定的值时,增加横流式风扇转速的控制装置。
21.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本体上设置的横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上述偏向角度变化量并当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超过所定值时且在致冷时向下控制上下风向偏向板,而在取暖时向上控制上下风向偏向板的控制装置。
22.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本体上设置的横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并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上述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在致冷时缩小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而在取暖时扩大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控制装置。
23.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本体上设置的横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的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驱动装置引起的上述的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在致冷时当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超过所定的值时而在致冷运转开始到所定的时间之后,缩小控制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的控制装置。
24.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本体上设置的横式风扇;在本体的吹出口上设置并使由横流式风扇吹出的风向上下偏向的上下风向偏向板和多个相互连接的左右偏向的左右风向偏向板;在本体上设置并使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控制由该驱动装置引起的上述偏向角度的变化量并当本体的一个侧面与设置本体的房间的壁面接近地配置时将左右风向偏向板的偏向范围向没有壁面的方向进行修正的控制装置。
25.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
第一种叶片,它在吹出口处设置,其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有枢持轴承,在上述端的相对另一端附近设有转动轴承,通过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上并转动变位从而进行风向变更;第二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与第一种叶片分开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以比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与转动轴承之间距离要短地进行配置并在第一种叶片的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转动轴承,进行与第一种叶片相同的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第三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之间相互分开地设置多个,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的对应位置设有枢持轴承,在设置枢持轴承的边部形成沿该边部的纵向有一个为长孔的连接部并与第一种叶片相同地通过转动变位进行风向的变更;连接臂,在它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的转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与第三种叶片的连接部的长孔分别可移动地嵌合的中间连接轴。
26.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
第一种叶片,它在吹出口处设置,其一侧边部的一端附近设有枢持轴承,在上述一端的相对另一端附近设有转动轴承,通过枢持轴承可转动地支撑在吹出口的内壁上转动变位而进行风向变更;第二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与第一种叶片分开地配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以比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与转动轴承之间距离要短的间隔配置并在第一种叶片的转动轴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转动轴承,进行与第一种叶片相同的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第三种叶片,它与第一种叶片结构相同地设置在吹出口上,在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之间相互分开地设置多个,在第一种叶片的枢持轴承的相应位置上设有枢持轴承,在设置枢持轴承的边部形成沿该边部的纵向有长孔的连接部和在长孔的正上方部设置的轴承部,它与第一种叶片相同地进行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连接臂,在它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与第一种叶片和第二种叶片的转动轴承可转动地支撑的连接轴,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与第三种叶片的连接部的长孔分别可移动地嵌合的中间连接轴和在这些中间连接轴的相互中间处配置的并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三种叶片轴承部的中间结合轴。
27.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吹出口上分别设置左右各一组并相互以相反方向转动变位而变更风向的叶片,在上述左右各一组叶片相互之间形成狭小间隙,在叶片上的表面上凹置多个接受露水的凹部。
28.一种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备有:在吹出口设置并回转变位从而变更风向的叶片;在该叶片的一侧边部设置并使环状的一侧切口而形成C字状枢持轴承;以抱持状态与该轴承嵌合的套管;在吹出口的内壁直立设置并从套管中穿过的在上端突设能扣住套管上缘的爪的轴。
CN94104085A 1993-03-05 1994-02-26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644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5142/93 1993-03-05
JP4514293 1993-03-05
JP045142/1993 1993-03-05
JP209419/93 1993-08-24
JP209419/1993 1993-08-24
JP20941993A JP3446255B2 (ja) 1992-08-26 1993-08-24 空気調和装置の風向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122A CN1099122A (zh) 1995-02-22
CN1064446C true CN1064446C (zh) 2001-04-11

Family

ID=26385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4085A Expired - Lifetime CN1064446C (zh) 1993-03-05 1994-02-26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5660588A (zh)
EP (3) EP0770831B1 (zh)
CN (1) CN1064446C (zh)
ES (3) ES2161386T3 (zh)
HK (1) HK10027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189125B1 (ko) * 1996-02-22 1999-06-01 윤종용 공기조화기의 루버제어장치 및 방법
AU714450B2 (en) * 1996-03-21 2000-01-06 Advantage Air (Australia) Pty Ltd Adjustable air diffuser
US5766069A (en) * 1996-03-21 1998-06-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flow direc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an air conditioner
US5954579A (en) * 1996-09-13 1999-09-21 Denso Corporation Of Kariya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changing air direction
JP3637705B2 (ja) * 1996-11-26 2005-04-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吹出構造
WO1998057815A1 (de) * 1997-06-18 1998-12-2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uftstromregulierungsdüse zur belüftung eines kraftfahrzeuginnenraumes
JP3765357B2 (ja) * 1997-06-20 2006-04-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FI102917B1 (fi) * 1998-06-10 1999-03-15 Flaekt Oy Tuloilmasäleikkö
JP4281179B2 (ja) * 1998-11-25 2009-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6196914B1 (en) * 1999-07-12 2001-03-06 Carrier Corporation Ceiling grille for air conditioner of recreational vehicle
US6447391B1 (en) * 2000-09-01 2002-09-10 Mando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Device for actuating a shutter formed through a front panel of an air conditioner
JP3605577B2 (ja) * 2001-05-15 2004-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用吹出口装置
US6685555B1 (en) 2002-09-11 2004-02-03 Lear Corporation Climate control system outlet
CN1522354B (zh) * 2003-04-23 2010-05-05 Lg电子株式会社 内镶式空调室外机
KR20060076324A (ko) * 2003-10-31 2006-07-04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DE102006001798B4 (de) * 2006-01-12 2018-05-0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Luftausströmer und Belüftungssystem mit einem Luftausströmer
US20070202794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Antill Robert M Air driven register
CN101522450A (zh) * 2006-07-27 2009-09-02 国际汽车配件集团北美公司 提供扩散的通风口
CN101294577B (zh) * 2007-04-24 2012-07-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照明器具和人感感应器的换气扇
JP5323840B2 (ja) 2007-09-21 2013-10-23 エアグリーン エルティーディー. 空調システムからの空気ジェットを分散させこれを周囲空気と混合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0582925C (zh) * 2007-10-26 2010-0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仪
TW201001141A (en) * 2008-06-25 2010-01-01 Micro Star Int Co Ltd Wind guiding structure
TWI424805B (zh) * 2008-10-15 2014-01-21 Micro Star Int Co Ltd Venting device
JP4483990B2 (ja) * 2008-11-20 2010-06-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042281B2 (ja) * 2009-07-23 2012-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803297B2 (ja) * 2009-10-30 2011-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空気調和機
JP4803296B2 (ja) * 2009-10-30 2011-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506939B2 (ja) * 2010-09-17 2014-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方法
JP5427833B2 (ja) * 2011-05-18 2014-0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クリーンルームの逆流防止装置
JP5404758B2 (ja) * 2011-12-20 2014-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4296350B (zh) * 2013-07-19 2017-05-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板装置及空调器
JP6157407B2 (ja) * 2014-05-21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整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4776584B (zh) * 2015-03-18 2017-08-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JP6504349B2 (ja) * 2015-03-31 2019-04-2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US10765231B2 (en) * 2016-02-11 2020-09-08 Hill Phoenix, Inc. Discharge air straightener
CN106247580A (zh) * 2016-08-31 2016-12-21 天津市凯威达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正压送风口
JP6790786B2 (ja) * 2016-12-13 2020-11-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632821B2 (en) 2017-02-15 2020-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air plume expelled from a motor vehicle air register
CN108626861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松下电器研究开发(苏州)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控制系统以及空气调节控制方法
CN106989483B (zh) * 2017-03-29 2020-03-31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CN110799794B (zh) * 2017-07-04 2021-06-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CN108344145B (zh) * 2018-02-09 2023-11-10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DE102018119639A1 (de) 2018-08-13 2020-02-1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CN110296471B (zh) * 2019-07-31 2023-09-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百叶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E202019104394U1 (de) * 2019-08-09 2019-08-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Koppelstange zum Manipulieren von in einem Luftausströmer für Fahrzeuge zum Einsatz kommenden Luftleitlamellen,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Luftausströmersystem
CN110594957B (zh) * 2019-09-06 2021-11-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防凝露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US11713878B2 (en) 2020-01-08 2023-08-01 F. Michael Lewis Method and mobile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in-situ combustion of a combustible material lying on nominally planar surface
KR102457414B1 (ko) * 2020-05-04 2022-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CN112197409B (zh) * 2020-09-23 2022-05-06 深圳市企富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电动中央空调风向调节装置
CN112834396B (zh) * 2020-12-30 2024-04-30 西华县利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能检测不同高度防水汽干扰的空气检测装置
CN114248978B (zh) * 2021-12-22 2022-09-09 宿迁正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包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25353A (en) * 1927-05-09 1929-08-20 Drake Avery Company Adjustable air diffuser
US2901961A (en) * 1956-09-04 1959-09-01 Louis C Cotts Floor register with adjustable louvers
US3063357A (en) * 1960-11-25 1962-11-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ir distributing device
US3330202A (en) * 1966-03-31 1967-07-11 Colle Dominic Del Air circulation control means
US3908529A (en) * 1973-04-26 1975-09-30 Francis J Mccabe Backdraft damper
US3937133A (en) * 1974-09-27 1976-02-10 Mannie Bertin Outlets for conditioned air and mounting frames therefor
CA1054432A (en) * 1975-10-30 1979-05-15 Lloyd G. Dayus Air grille components and assembly thereof
JPS5869735A (ja) 1981-10-20 1983-04-2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アイバの被覆方法
AU583505B2 (en) * 1984-05-10 1989-05-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low deflecting assembly
JPS61140739A (ja) * 1984-12-12 1986-06-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流れ方向制御装置
JPS61265442A (ja) * 1985-05-20 1986-1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流れ方向制御装置
JPS61268942A (ja) * 1985-05-22 1986-11-28 Nippon Denso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吹出グリル偏向機構
US4653384A (en) * 1985-12-31 1987-03-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ir supply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air conditioner
JPS63147650A (ja) 1986-12-12 1988-06-20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H0648108B2 (ja) * 1987-04-27 1994-06-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の吹出装置
JPS6481035A (en) * 1987-09-22 1989-03-27 Nec Corp C compiler
JPH01181035A (ja) * 1988-01-12 1989-07-1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JPH04184041A (ja) * 1990-11-14 1992-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606466B2 (ja) * 1991-03-25 1997-05-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装置
US5294978A (en) * 1991-12-17 1994-03-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for temporally acquired sequences of images
US5299978A (en) * 1992-05-04 1994-04-05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sweep mechanism
JPH06137660A (ja) * 1992-10-26 1994-05-20 Unitika Ltd 空気吹き出し口用ルーバー
US5338252A (en) * 1993-05-06 1994-08-16 Manchester Plastics, Ltd. Air outlet louver assembly
US5364303A (en) * 1993-07-09 1994-11-15 Summit Polymers, Inc. Air vent adjustable vanes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direction
US5354235A (en) * 1993-12-10 1994-10-11 Rittle Jon D Air sweep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161386T3 (es) 2001-12-01
EP0770831A2 (en) 1997-05-02
US5660588A (en) 1997-08-26
CN1099122A (zh) 1995-02-22
US5586935A (en) 1996-12-24
EP0770831A3 (en) 1997-07-02
EP0770831B1 (en) 2001-12-19
EP0614056B1 (en) 1997-09-24
ES2171235T3 (es) 2002-09-01
EP0773413B1 (en) 2001-06-06
US5833532A (en) 1998-11-10
US5797792A (en) 1998-08-25
ES2110693T3 (es) 1998-02-16
EP0773413A2 (en) 1997-05-14
HK1002734A1 (en) 1998-09-11
EP0773413A3 (en) 1997-07-02
EP0614056A1 (en) 1994-09-07
US5839953A (en) 1998-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46C (zh) 空调装置的风向调整装置
CN1236246C (zh) 空调机
CN1304803C (zh)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节流装置、流量控制装置
CN1296561A (zh) 吸气·送风装置
CN1605804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158485C (zh) 空调机
CN1609519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207476A (zh) 换气送风装置及换气送风系统
CN1664452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195958C (zh) 空调机用的室内机
CN186403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928701A (zh) 投影装置
CN1928708A (zh) 投影装置
CN1930423A (zh)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886626A (zh) 冰箱
CN1594997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928702A (zh) 投影装置
CN1906447A (zh) 空气调节机
CN1609520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664451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258662C (zh) 空调机及温度检测装置
CN1671999A (zh) 空调装置
CN1513101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906445A (zh) 空气调节机
CN1851372A (zh) 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22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