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99794B -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99794B
CN110799794B CN201780091133.6A CN201780091133A CN110799794B CN 110799794 B CN110799794 B CN 110799794B CN 201780091133 A CN201780091133 A CN 201780091133A CN 110799794 B CN110799794 B CN 110799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plate
central
direction plat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11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99794A (zh
Inventor
平野雄大
古田辰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99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9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99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9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形成开口的矩形状的框体、在框体的开口内并列配置的多个左右风向板、以及连结多个左右风向板的连结板,左右风向板具有端部风向板和配置于端部风向板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央风向板,端部风向板具有端部前面风向板、和能够转动地与端部前面风向板连结并向与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端部背面风向板,中央风向板具有中央前面风向板、和能够转动地与中央前面风向板连结并向与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中央背面风向板,连结板与端部前面风向板、端部背面风向板、中央前面风向板以及中央背面风向板卡合并使它们转动,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端部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 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变排出风的风向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排出格栅内可旋转地安装了多片左右风向偏转叶片的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上述左右风向偏转叶片由多个平面部形成,并且下风侧端部向远离排出格栅的中心的方向屈曲。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56734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机为若增大左右风向偏转叶片的角度,则成为左右风向偏转叶片堵塞左右风向偏转叶片与壳体之间的风路那样的配置。由此,空调机存在通过左右风向偏转叶片与壳体之间的排出风的风量降低的风险。对于空调机而言,若通过左右风向偏转叶片与壳体之间的排出风的风量降低,则有时会发生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或结露的产生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使排出风的风向向左右方向偏转时抑制通过风向板与壳体之间的排出风的风量的降低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矩形状的框体,由上部框体、下部框体、左部框体以及右部框体构成,并形成开口;多个左右风向板,配置为在框体的开口内在上部框体与下部框体之间延伸,并在左部框体与右部框体之间并列配置;以及连结板,将多个左右风向板连结,左右风向板具有:端部风向板,与左部框体或右部框体邻接;和一个或多个中央风向板,配置于端部风向板之间,端部风向板具有:端部前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部框体和下部框体;和端部背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与端部前面风向板连结,并向与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中央风向板具有:中央前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部框体和下部框体;和中央背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与中央前面风向板连结,并向与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连结板与端部前面风向板、端部背面风向板、中央前面风向板以及中央背面风向板卡合并使它们转动,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端部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在使排出风的风向向左右方向偏转时,与框体邻接的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端部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因此,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向左右方向偏转,也能够将框体与端部前面风向板的间隔保持得宽,从而能够抑制在框体与端部前面风向板之间从室内机排出的风的量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在图1中示出的室内机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的框体的上方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的框体的下方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的左右风向板和连结板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左右风向板和连结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中央前面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10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中央前面风向板的立体图。
图11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中央背面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12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中央背面风向板的立体图。
图13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端部前面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14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端部前面风向板的立体图。
图15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端部背面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16是构成左右风向板的端部背面风向板的立体图。
图17是连结板的立体图。
图18是连结板的仰视图。
图19是将中央前面风向板、中央背面风向板以及连结板组合前的图。
图20是将中央前面风向板、中央背面风向板以及连结板组合后的图。
图21是将端部前面风向板、端部背面风向板以及连结板组合前的图。
图22是将端部前面风向板、端部背面风向板以及连结板组合后的图。
图23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的正面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和端部风向板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的左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和端部风向板的状态的图。
图25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的正面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及端部风向板的状态和风的流动的图。
图26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的左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及端部风向板的状态和风的流动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对于风向变更装置20,举出图1和图2所示的落地式的室内机1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结构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和形状等与实际的不同的情况。另外,为了容易理解,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是用于说明的,这些用语并不限定本申请发明。图1所示的X轴表示室内机1的左右的宽度方向,Y轴表示室内机1的前后的进深方向,Z轴表示室内机1的上下的高度方向。更详细地来说,在X轴上将X1侧作为左侧,将X2侧作为右侧,在Y轴上将Y1侧作为前侧,将Y2侧作为后侧,在Z轴上将Z1侧作为上侧,将Z2侧作为下侧来对室内机1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分别表示从正面观察室内机1时的方向。另外,说明书中的各结构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
(室内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室内机1具有纵向长的立方体形状的壳体10。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左右侧面形成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在壳体10的前表面上部设置有形成将空调空气(排出风)排出的排出口12的风向变更装置20。此外,虽未图示,但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将吸入口11与排出口12之间连起来的空气通路。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风扇,其在上述空气通路内生成从吸入口11朝向排出口12的空调空气的流动;和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空气通路内,通过与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将空调空气冷却或加热。
(风向变更装置20的结构)
图3是在图1中示出的室内机1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的室内机1的立体图。风向变更装置20调整从排出口12排出的空调空气的风向。风向变更装置20具有框体30、左右风向板40、以及连结左右风向板40的连结板70。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具有上下风向板80、和在框体30内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分隔部件90。
[框体30]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框体30的上方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框体30的下方立体图。框体30形成排出口12,并且将对从排出口12排出的空调空气的风向进行调整的左右风向板40和上下风向板80支承为能够转动。如图5和图6所示,框体30具有上部框体30a、下部框体30b、左部框体30c以及右部框体30d。框体30设置于壳体10的前表面上部。框体30通过组合上部框体30a、下部框体30b、左部框体30c以及右部框体30d而形成为矩形状。另外,框体30通过组合上部框体30a、下部框体30b、左部框体30c以及右部框体30d而形成作为贯通孔的矩形状的排出口12。此外,排出口12相当于本发明的开口。如图5所示,在下部框体30b的内周壁30b1形成有多个凹部33。在凹部33插入有设置于后述的左右风向板40的下部的转动轴。如图6所示,在上部框体30a的内周壁30a1形成有多个凸部31。凸部31插入于设置于后述的左右风向板40的上部的转动轴。另外,在上部框体30a的内周壁30a1设置有突起部39。左右风向板40在转动时与突起部39抵接,从而作为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决定左右风向板40的旋转角度时的基准位置。框体30具有从下部框体30b向下方延伸配置的圆筒部38。圆筒部38的中空部与凹部33连通。在下部框体30b的下方设置有未图示的马达,在圆筒部38的中空部与凹部33的内部配置有马达的轴,并且马达的轴与左右风向板40的转动轴连结。左右风向板40构成为被马达驱动而在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内转动。
[左右风向板40和连结板70]
左右风向板40将从排出口12排出的排出风的风向调整为向左右方向(X轴方向)偏转。如图3或图4所示,左右风向板40在框体30的排出口12内在上部框体30a与下部框体30b之间延伸配置。另外,多个左右风向板40在左部框体30c与右部框体30d之间并列配置。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左右风向板40在上部框体30a的内周壁30a1与下部框体30b的内周壁30b1之间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设置。对于左右风向板40而言,设置于下部的转动轴插入于在图5所示的下部框体30b的内周壁30b1形成的凹部33,并且在设置于上部的转动轴插入有在图6所示的上部框体30a的内周壁30a1形成的凸部31。左右风向板40以转动轴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框体30。通过连结板70以3片为一组将多个左右风向板40连结。将3片左右风向板40中的在排出口12内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并且配置于与左部框体30c或右部框体30d对置的位置的左右风向板40称为端部风向板40c。即,端部风向板40c与左部框体30c或右部框体30d邻接。另外,将在排出口12内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端部风向板40c的内侧的左右风向板40称为中央风向板40b和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a在排出口12内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比中央风向板40b靠内侧的位置。即,中央风向板40a和中央风向板40b配置于端部风向板40c之间,上述端部风向板40c配置于室内机1的排出口12内的两端。其中,对于左右风向板40和连结板70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说明。在排出的空气的比左右风向板40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多个上下风向板80。
[上下风向板80]
上下风向板80将从排出口1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调整为向上下方向(Z轴方向)偏转。上下风向板80在左部框体30c与右部框体30d之间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延伸设置。对于上下风向板80而言,设置于左右两端的转动轴插入于在左部框体30c的内周壁30c1形成的凹部36、和在右部框体30d的未图示的内周壁形成的凹部,并以转动轴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框体30。另外,上下风向板80也可以构成为被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而在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内转动。
[分隔部件90]
分隔部件90将排出口12划分为左右,确保框体30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强度。如图3和图4所示,分隔部件90在上部框体30a的内周壁30a1与下部框体30b的内周壁30b1之间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设置。分隔部件90插入到在内周壁30a1和内周壁30b1设置的承受部37而被支承。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分隔部件90。
(左右风向板40和连结板70的详细的结构)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左右风向板40和连结板70的立体图。图7表示在风向变更装置20中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3片左右风向板40。在图7中,3片风向板中的配置于最右侧的端部风向板40c是配置于与右部框体30d对置的位置的左右风向板40。在端部风向板40c的转动轴40c1插入有在图6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凸部31c。另外,端部风向板40c的转动轴40c2插入于在图5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凹部33c。此外,转动轴40c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旋转轴。
在图7中,3片风向板中的配置于最左侧的中央风向板40a是在排出口12内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最内侧的板。在中央风向板40a的转动轴40a1插入有在图6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凸部31a。另外,中央风向板40a的转动轴40a2插入于在图5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凹部33a。此外,转动轴40a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旋转轴。
在图7中,3片风向板中的配置于中央的中央风向板40b相比于中央风向板40a仅配置的位置不同,结构与中央风向板40a相同。在中央风向板40b的转动轴40b1插入有在图6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凸部31b。另外,中央风向板40a的转动轴40b2插入于在图5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凹部33b。马达60与转动轴40b2连结。马达60是步进电机,通过控制装置61控制转数和旋转速度。控制装置61通过中央风向板40b与上述的突起部39的抵接从而识别中央风向板40b的旋转角度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突起部39配设于在中央风向板40b的转动轴40b1插入的凸部31b的附近。控制装置61以突起部39为基准决定中央风向板40b的旋转角度。此外,马达60既可以与端部风向板40c的转动轴40c2连结,也可以与中央风向板40a的转动轴40a2连结。在该情况下,突起部39配设于凸部31c或者凸部31a的附近。
此外,图7表示在风向变更装置20中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3片左右风向板40。在风向变更装置20中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左侧的3片左右风向板40配置于与图7所示的左右风向板40对称的位置。即,配置于与左部框体30c对置的位置的端部风向板40c配置于3片风向板中的最左侧。而且,在排出口12内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从左侧朝向右侧按顺序配置端部风向板40c、中央风向板40b以及中央风向板40a。
连结板70连结多个左右风向板40。连结板70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及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以及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及中央背面风向板51b卡合并使它们转动。若中央风向板40b被马达60驱动而旋转,则与中央风向板40b连结的连结板70在一方的可动端与另一方的可动端之间的范围内在水平面内进行圆弧运动。于是,通过连结板70与中央风向板40b连结的中央风向板40a和端部风向板40c以转动轴40a2和转动轴40c2为中心进行转动。此外,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分别在从排出口12排出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进一步分解为两个。
图8是图7的左右风向板40和连结板70的分解立体图。中央风向板40a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具有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能够转动地连结。中央风向板40b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中央背面风向板51b,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具有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b能够转动地连结。端部风向板40c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具有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具有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能够转动地连结。
图9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侧视图。图10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立体图。使用图9和图10对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由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b是相同的结构,因此针对中央前面风向板41a进行说明,省略对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说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例如由ABS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上边缘部41a1形成有上方开口的圆筒形状的转动轴40a1。转动轴40a1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上边缘部41a1的前侧(Y1侧)。在该转动轴40a1插入有在图6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凸部31a。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下边缘部41a2形成有下方开口的圆筒形状的转动轴40a2。转动轴40a2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下边缘部41a2的前侧(Y1侧)。该转动轴40a2插入于在图5所示的框体30形成的凹部33a。转动轴40a1与转动轴40a2配置于同轴C1上。凸部31a插入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轴40a1,转动轴40a2插入于凹部33a,由此中央前面风向板41a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部框体30a和下部框体30b。具有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左右风向板40具有在排出风的下游侧具有转动轴40a1和转动轴40a2的悬臂式的结构。此外,在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情况下,转动轴40a1和转动轴40a2相当于转动轴40b1和转动轴40b2,凸部31a和凹部33a相当于凸部31b和凹部33b。
在位于从排出口12排出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侧边缘部41a3形成有矩形状的上部切口部43a。上部切口部43a是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侧边缘部41a3的局部切掉而成的部分。在侧边缘部41a3形成上部切口部43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a1与下边缘部41a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41a1侧。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具有在上部切口部43a中从上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上方突起部43a1、和在上部切口部43a中从下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下方突起部43a2。上方突起部43a1和下方突起部43a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在上方突起部43a1和下方突起部43a2嵌合有后述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卡合部52a。
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侧边缘部41a3形成有下部切口部45a。下部切口部45a是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侧边缘部41a3的局部切掉而成的部分。在侧边缘部41a3形成下部切口部45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a1与下边缘部41a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41a2侧。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具有在下部切口部45a中从上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上方突出部45a1、和在下部切口部45a中从下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下方突出部45a2。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插入于后述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
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形成有中央切口部46a。中央切口部46a是从下部切口部45a朝向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的侧边缘部41a4切掉而成的部分。中央切口部46a与下部切口部45a相连,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切口宽度小于下部切口部45a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切口宽度。
在形成下部切口部45a和中央切口部46a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上边缘部41a5形成有加强板47a。加强板47a是六边形状的平板,并相对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板面垂直地形成。加强板47a对进行转动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周向的活动确保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强度。此外,加强板47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六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
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具有从转动轴40a2与下方突出部45a2之间的位置的加强板47a朝向中央切口部46a突出的中央突出部48a。此外,中央突出部48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4旋转轴。中央突出部48a具有中央柱部48a1、和设置于中央柱部48a1的末端部并且直径比中央柱部48a1大的中央头部48a2。中央突出部48a插入于在后述的连结板70形成的卡合孔71a或者卡合孔71b。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从后侧(Y2侧)朝向前侧(Y1侧)按照上方突出部45a1及下方突出部45a2、中央突出部48a、以及转动轴40a1及转动轴40a2的顺序配置这些部件。
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具有薄壁部44a,上述薄壁部44a从形成下部切口部45a和中央切口部46a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端边缘部41a6朝向上方形成。薄壁部44a是将平板状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壁厚减薄的部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通过使薄壁部44a弯曲,从而易于安装中央背面风向板51a。
图11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侧视图。图12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立体图。使用图11和图12对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由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和中央背面风向板51b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中央背面风向板51a进行说明,并省略对中央背面风向板51b的说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例如由聚醛等树脂材料构成。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另外,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相等。
在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侧边缘部51a3设置有上部卡合部52a。在侧边缘部51a3形成上部卡合部52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a1与下边缘部51a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51a1侧。上部卡合部52a将圆筒形状的侧壁的局部切掉而在横截面中形成为C字形。上部卡合部52a以与侧边缘部51a3相连的方式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一体形成。上部卡合部52a与上述的上方突起部43a1及下方突起部43a2嵌合。
在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侧边缘部51a3设置有卡合板53a。在侧边缘部51a3形成卡合板53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a1与下边缘部51a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51a2侧。卡合板53a是六边形状的平板,并相对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板面垂直地形成。另外,卡合板53a形成为向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前侧(Y1侧)突出。此外,卡合板53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六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
在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侧边缘部51a3突出的卡合板53a的基部53a1设置有从卡合板53a向上方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上部轴承部54a。另外,在卡合板53a的基部53a1设置有从卡合板53a向下方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下部轴承部55a。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形成于同轴上。此外,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8旋转轴。而且,由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b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中央背面风向板51b的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也同样地相当于本发明的第8旋转轴。在上部轴承部54a插入上述的上方突出部45a1,在下部轴承部55a插入下方突出部45a2。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卡合部52a与上方突起部43a1及下方突起部43a2嵌合,在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插入有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因此,中央背面风向板51a能够转动地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连结。另外,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连动地向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对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方向进行后述。
在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侧边缘部51a3突出的卡合板53a的末端部53a2设置有从卡合板53a向下方突出的轴部56a。此外,轴部56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7旋转轴。轴部56a具有形成为圆柱形状的中央轴部56a1、和设置于中央轴部56a1的末端部并且直径比中央轴部56a1大的中央头部56a2。中央轴部56a1插入于在后述的连结板70形成的中央轴承部72a或中央轴承部73a。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从后侧(Y2侧)朝向前侧(Y1侧)按照上部轴承部54a及下部轴承部55a、和中央轴部56a1的顺序配置这些部件。
图13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视图。图14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立体图。使用图13和图14对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结构进行说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例如由ABS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其中,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在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边缘部41c3与下边缘部41c2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49。通过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形成切口部49,从而组装风向变更装置20时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区别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上边缘部41c1形成有上方开口的圆筒形状的转动轴40c1。转动轴40c1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上边缘部41c1的前侧(Y1侧)。在该转动轴40c1插入在图6所示的上部框体30a形成的凸部31c。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下边缘部41c2形成有下方开口的圆筒形状的转动轴40c2。转动轴40c2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下边缘部41c2的前侧(Y1侧)。该转动轴40c2插入于在图5所示的下部框体30b形成的凹部33c。转动轴40c1与转动轴40c2配置于同轴C2上。对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而言,通过在转动轴40c1插入凸部31c,并且转动轴40c2插入于凹部33c,从而端部前面风向板41c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部框体30a和下部框体30b。具有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左右风向板40具有在排出风的下游侧具有转动轴40c1和转动轴40c2的悬臂式的结构。
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边缘部41c3形成有矩形状的上部切口部43c。上部切口部43c是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边缘部41c3的局部切掉而成的部分。在侧边缘部41c3形成上部切口部43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c1与下边缘部41c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41c1侧。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具有在上部切口部43c中从上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上方突起部43c1、和在上部切口部43c中从下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下方突起部43c2。上方突起部43c1和下方突起部43c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在上方突起部43c1和下方突起部43c2嵌合后述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卡合部52c。
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边缘部41c3形成有下部切口部45c。下部切口部45c是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边缘部41c3的局部切掉而成的部分。在侧边缘部41a3形成下部切口部45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c1与下边缘部41c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41c2侧。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具有在下部切口部45c中从上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上方突出部45c1、和在下部切口部45c中从下方突出的圆柱形状的下方突出部45c2。上方突出部45c1和下方突出部45c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上方突出部45c1和下方突出部45c2插入于后述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轴承部54c和下部轴承部55c。
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形成有中央切口部46c。中央切口部46c是从下部切口部45c朝向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的侧边缘部41c4切掉而成的部分。中央切口部46c与下部切口部45c相连,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切口宽度小于下部切口部45c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切口宽度。
在形成下部切口部45c和中央切口部46c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上边缘部41c5形成有加强板47c。加强板47c是六边形状的平板,并相对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板面垂直地形成。加强板47c对转动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周向的活动确保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强度。此外,加强板47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六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
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具有从转动轴40c2与下方突出部45c2之间的位置的加强板47c朝向中央切口部46c突出的中央突出部48c。此外,中央突出部48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旋转轴。中央突出部48c具有中央柱部48c1、和设置于中央柱部48c1的末端部并且直径比中央柱部48c1大的中央头部48c2。中央突出部48c插入于在后述的连结板70形成的后部长孔74a3。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从后侧(Y2侧)朝向前侧(Y1侧)按照上方突出部45c1及下方突出部45c2、中央突出部48c、以及转动轴40c2的顺序配置这些部件。
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具有薄壁部44c,上述薄壁部44c从形成下部切口部45c和中央切口部46c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端边缘部41c6朝向上方形成。薄壁部44c是将平板状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壁厚减薄的部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通过使薄壁部44c弯曲,从而易于安装端部背面风向板51c。
图15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侧视图。图16是构成左右风向板4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立体图。使用图15和图16对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结构进行说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例如由聚醛等树脂材料构成。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小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另外,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相等。其中,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对下边缘部51c2进行切除,使得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上游侧的侧边缘部51c4的长度比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的侧边缘部51c3的长度短。通过对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下边缘部51c2进行切除,从而组装风向变更装置20时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区别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
在位于排出风的风向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侧边缘部51c3设置有上部卡合部52c。在侧边缘部51c3形成上部卡合部52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c1与下边缘部51c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51c1侧。上部卡合部52c将圆筒形状的侧壁的局部切掉而在横截面中形成为C字形。上部卡合部52c以与侧边缘部51c3相连的方式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一体形成。上部卡合部52c与上述的上方突起部43c1及下方突起部43c2嵌合。
在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侧边缘部51c3设置有卡合板53c。在侧边缘部51c3形成卡合板53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c1与下边缘部51c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51c2侧。卡合板53c是六边形状的平板,并相对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板面垂直地形成。另外,卡合板53c形成为向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前侧(Y1侧)突出。此外,卡合板53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六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
在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侧边缘部51c3突出的卡合板53c的基部53c1设置有从卡合板53c向上方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上部轴承部54c。另外,在卡合板53c的基部53c1设置有从卡合板53c向下方突出的圆筒形状的下部轴承部55c。上部轴承部54c和下部轴承部55c形成于同轴上。此外,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轴承部54c和下部轴承部55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6旋转轴。在上部轴承部54c插入上述的上方突出部45c1,在下部轴承部55c插入下方突出部45c2。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卡合部52c与上方突起部43c1及下方突起部43c2嵌合,在上部轴承部54c和下部轴承部55c插入有上方突出部45c1和下方突出部45c2。因此,端部背面风向板51c能够转动地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连结。另外,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转动连动地向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对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和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转动方向进行后述。
在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侧边缘部51c3突出的卡合板53c的末端部53c2设置有从卡合板53c向下方突出的轴部56c。此外,轴部56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5旋转轴。轴部56c具有形成为圆柱形状的中央轴部56c1、和设置于中央轴部56c1的末端部并且直径比中央轴部56c1大的中央头部56c2。中央轴部56c1插入于在后述的连结板70形成的中央轴承部72a或中央轴承部73a。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从后侧(Y2侧)朝向前侧(Y1侧)按照上部轴承部54c及下部轴承部55c、和中央轴部56c1的顺序配置这些部件。此外,设置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的中央轴部56c1的直径大于设置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的中央柱部48c1的直径。通过使中央轴部56c1与中央柱部48c1的直径的大小不同,由此组装风向变更装置20时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识别向形成于后述的连结板70的长板支承部74的长孔74a插入的插入位置。
图17是连结板70的立体图。图18是连结板70的仰视图。使用图17和图18对连结板70的结构进行说明。连结板70例如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构成。连结板70具有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及中央前面风向板41b连结的基板部71、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连结的支承部72、以及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连结的支承部73。另外,连结板70具有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及端部背面风向板51c连结的长板支承部74。
基板部71在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呈长条状,并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在基板部71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形成有卡合孔71a和卡合孔71b。卡合孔71a和卡合孔71b是形成为圆形状的贯通孔。卡合孔71a形成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71e侧,卡合孔71b形成于长边方向的两端之间。另外,在基板部71沿着长边方向(X轴方向)形成有细孔71a1和细孔71b1。细孔71a1和细孔71b1是在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并形成为由两个长度相等的平行线和两个半圆形构成的圆角长方形的贯通孔。细孔71a1形成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71e侧,细孔71b1形成于长边方向的两端之间。卡合孔71a和卡合孔71b形成于细孔71a1和细孔71b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卡合孔71a和卡合孔71b的直径大于细孔71a1和细孔71b1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在卡合孔71a插入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另外,在卡合孔71b插入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中央突出部48a。细孔71a1和细孔71b1在将中央突出部48a向卡合孔71a和卡合孔71b插入时使基板部71弯曲,从而易于插入中央突出部48a。
在基板部71沿着基板部71的侧边缘部71d形成有从基板部71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肋条部75。肋条部75用于确保连结板70的强度。此外,侧边缘部71d是位于基板部71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一端部侧的侧边缘部。肋条部75沿着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形成为棱柱状。此外,肋条部7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棱柱状,例如也可以是半圆柱状等其他的形状。
支承部72和支承部73形成为从基板部71的侧边缘部71c突出。此外,侧边缘部71c是位于基板部71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侧边缘部。支承部72和支承部73形成为在突出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平板形状。支承部72和支承部73与基板部71相比向上方(Z1方向)凸出,支承部72和支承部73的壁厚大于基板部71的壁厚。支承部72在侧边缘部71c形成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71e侧,支承部73在侧边缘部71c形成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之间。在支承部72和支承部73分别形成有作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的中央轴承部72a和中央轴承部73a。插入至中央轴承部72a和中央轴承部73a的轴部56a通过在中央轴承部72a和中央轴承部73a内滑动,从而能够使轴部56a与基板部71之间的距离接近或远离。中央轴承部72a和中央轴承部73a是所谓的锁眼形孔,由圆角长方形与圆形的组合形成,其中,上述圆角长方形在突出方向上具有长轴并由两个长度相等的平行线与两个半圆形构成,上述圆形的一端的半圆形部分的直径比平行线间的距离大。中央轴承部72a和中央轴承部73a具有圆径部分,由此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和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易于插入。在中央轴承部72a的长轴的延长线C4上配置有卡合孔71a。另外,在中央轴承部73a的长轴的延长线C5上配置有卡合孔71b。此外,延长线C4和延长线C5与将卡合孔71a与卡合孔71b连起来的线的延长线C3正交。
中央轴承部72a由在壁厚方向(Z轴方向)上形成于上方(Z1侧)的上部孔72a1、和形成于上部孔72a1的下方(Z2侧)并且形成得比上部孔72a1的开口直径大的下部孔72a2构成。若将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插入于中央轴承部72a,则形成为圆柱形状的中央轴部56a1配置于上部孔72a1的位置,直径比中央轴部56a1大的中央头部56a2配置于下部孔72a2的位置。因此,若将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插入于中央轴承部72a,则中央头部56a2卡在上部孔72a1与下部孔72a2的台阶部72a3而难以脱落。相同地中央轴承部73a由在壁厚方向(Z轴方向)上形成于上方(Z1侧)的上部孔73a1、和形成于上部孔73a1的下方(Z2侧)并形成得比上部孔73a1的开口直径大的下部孔73a2构成。若将中央背面风向板51b的轴部56a插入于中央轴承部73a,则形成为圆柱形状的中央轴部56a1配置于上部孔73a1的位置,直径比中央轴部56a1大的中央头部56a2配置于下部孔73a2的位置。因此,若将中央背面风向板51b的轴部56a插入于中央轴承部73a,则中央头部56a2卡在上部孔73a1与下部孔73a2的台阶部73a3而难以脱落。
长板支承部74形成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另一端部71f侧。对于长板支承部74而言,长板支承部74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正交,并且在基板部71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长板支承部7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基板部7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长,长板支承部7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从基板部71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突出。长板支承部74具有从长板支承部7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的端边缘部74b向下方(Z2侧)突出的突出板74c。突出板74c用于限制长板支承部74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连结板70通过限制长板支承部74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和端部背面风向板51c顺利地转动。突出板74c沿着端边缘部74b形成为棱柱状。此外,突出板74c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棱柱状,例如也可以是半圆柱状等其他的形状。
在长板支承部74形成有作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的长孔74a。长孔74a由圆形状的插入孔74a1、前部长孔74a2以及后部长孔74a3构成。前部长孔74a2形成为一端与插入孔74a1连接且另一端位于端边缘部74b侧的长方形,并且端边缘部74b侧的末端形成为半圆形状。后部长孔74a3形成为一端与插入孔74a1连接且另一端位于与端边缘部74b相反的一侧的长方形,并且末端形成为半圆形状。前部长孔74a2和后部长孔74a3经由插入孔74a1配置于同轴上。对于前部长孔74a2和后部长孔74a3而言,与长板支承部74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相比,在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得长。在前部长孔74a2配置轴部56c。在后部长孔74a3配置中央突出部48c。配置于前部长孔74a2的轴部56c能够在末端部74a21与插入孔74a1之间滑动。配置于后部长孔74a3的中央突出部48c能够在末端部74a31与插入孔74a1之间滑动。圆形状的插入孔74a1的直径大于前部长孔74a2和后部长孔74a3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圆形状的插入孔74a1的直径大于前部长孔74a2和后部长孔74a3的短边方向的宽度的理由是为了易于插入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和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另外,是为了在将中央突出部48c插入至插入孔74a1后,中央头部48c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卡在长板支承部74,从而不会从后部长孔74a3脱离。还为了在将轴部56c插入至插入孔74a1后,中央头部56c2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卡在长板支承部74,从而不会从前部长孔74a2脱离。此外,前部长孔74a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大于后部长孔74a3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此外,前部长孔74a2的末端部74a21的位置D1位于比中央轴承部72a的末端部72a21的位置D2和中央轴承部73a的末端部73a21的位置D3更靠近侧边缘部71c及其延长线上的D4的位置。
图19是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以及连结板70组合前的图。图20是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以及连结板70组合后的图。使用图19和图20,对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以及连结板70的组装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卡合孔71b也可以是卡合孔71a,支承部73的中央轴承部73a也可以是支承部72的中央轴承部72a。首先,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插入于连结板70的卡合孔71b,从而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与连结板70连结。接下来,将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插入于在连结板70的支承部73形成的中央轴承部73a,从而将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与连结板70连结。最后,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插入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从而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连结。此时通过使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薄壁部44a弯曲,从而易于将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插入于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
图21是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以及连结板70组合前的图。图22是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以及连结板70组合后的图。使用图21和图22,对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以及连结板70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插入于插入孔74a1,并使中央突出部48c向后部长孔74a3移动,从而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连结板70连结。接下来,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插入于插入孔74a1,并使轴部56c向前部长孔74a2移动,从而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连结板70连结。最后,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上方突出部45c1和下方突出部45c2插入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轴承部54c和下部轴承部55c,从而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连结。此时通过使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薄壁部44c弯曲,从而易于将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插入于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
(左右风向板的动作)
图23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40a和端部风向板40c的状态的图。图24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1的左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40a和端部风向板40c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23中,箭头F表示排出风的风向方向。使用图23和图24,对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40a及端部风向板40c的动作、和与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由于中央风向板40b是与中央风向板40a相同的结构,进行与中央风向板40a相同的动作,因此通过对中央风向板40a进行说明,从而省略中央风向板40b的说明。另外,在将风向室内机1的右侧送风的情况下,中央风向板40a和端部风向板40c各自所转动得角度成为与图24所示的形态相反的方向。另外,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左侧的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配置于与在图23中记载的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的位置对称的位置。此外,在图23中,将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上方突出部45a1和下方突出部45a2插入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轴承部54a和下部轴承部55a而构成的旋转轴作为旋转轴57a进行说明。相同地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上方突出部45c1和下方突出部45c2插入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轴承部54c和下部轴承部55c而构成的旋转轴作为旋转轴57c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在将风向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送风时,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没有相互屈曲,而是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上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相同地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没有相互屈曲,而是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上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相同地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没有相互屈曲,而是在排出风的风向方向上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如图23和图24所示,对于风向变更装置20而言,距离LC1大于距离LA1。距离LC1是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下部框体30b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转动轴40c2(第1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结板70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第2旋转轴)之间的距离。距离LA1是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下部框体30b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轴40a2(第3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结板70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第4旋转轴)之间的距离。此外,距离LA1也是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下部框体30b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转动轴40b2(第3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结板70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中央突出部48a(第4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另外,对于风向变更装置20而言,距离LC2小于距离LA2。距离LC2是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结板7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第5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轴承部54c及下部轴承部55c(第6旋转轴)之间的距离。距离LA2是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结板70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第7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轴承部54a及下部轴承部55a(第8旋转轴)之间的距离。
如图23所示,将向正面方向送风时的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成为与排出口12的开口端面E垂直的角度的位置,作为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的中间位置。此外,在图23中,用线E表示排出口12的开口端面。若中央风向板40b沿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连结板70向一方的可动端或另一方的可动端被驱动。此时,中央风向板40a和端部风向板40c被驱动至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或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如图24所示,作为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的角度θ1a大于作为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的角度θ1c。换言之,作为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的角度θ1c小于作为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的角度θ1a。此外,作为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的角度θ1a是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间位置、与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时或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时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位置之间的角度。另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角度θ1a是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中间位置、与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时或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时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位置之间的角度。另外,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最大可动角的大小角度θ1c是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间位置、与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时或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时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位置之间的角度。
接下来,对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的动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对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例如与马达连结并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1a的大小转动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转动也可以不使用马达而是以手动进行。若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1a的大小转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b,则中央突出部48a以转动轴40b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中央突出部48a插入于卡合孔71b,通过中央突出部48a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圆弧运动,从而连结板70也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此时形成于连结板70的支承部73也与连结板70一起进行圆弧运动。另外,插入于支承部73的中央轴承部73a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b的轴部56a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3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3一起进行圆弧运动。该轴部56a配置于卡合板53a的末端部。另外,旋转轴57a位于卡合板53a的基部。因此,借助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3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3一起进行圆弧运动的轴部56a的移动,卡合板53a以旋转轴57a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卡合板53a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运动,从而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以旋转轴57a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2a的大小转动。
另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插入于连结板70的卡合孔71a。伴随着连结板70进行顺时针方向的圆弧运动而从中间位置向右方向移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以转动轴40a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通过中央突出部48a以转动轴40a2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方向的圆弧运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以转动轴40a2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1a的大小转动。此时形成于连结板70的支承部72也与连结板70一起进行圆弧运动。另外,插入于支承部72的中央轴承部72a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2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2一起进行圆弧运动。该轴部56a配置于卡合板53a的末端部。另外,旋转轴57a位于卡合板53a的基部。因此,借助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2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2一起进行圆弧运动的轴部56a的移动,卡合板53a以旋转轴57a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卡合板53a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运动,从而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以旋转轴57a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2a的大小转动。
另外,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插入于后部长孔74a3。伴随着连结板70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而从中间位置向右方向移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以转动轴40c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通过中央突出部48c以转动轴40c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圆弧运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以转动轴40c2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1c的大小转动。此时形成于连结板7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的长板支承部74也与连结板70一起进行圆弧运动。另外,插入于长板支承部74的前部长孔74a2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一边在前部长孔74a2内滑动,一边与长板支承部74一起进行圆弧运动。该轴部56c配置于卡合板53c的末端部。另外,旋转轴57c位于卡合板53c的基部。因此,借助一边在前部长孔74a2内滑动一边与长板支承部74一起进行圆弧运动的轴部56c的移动,卡合板53c以旋转轴57c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卡合板53c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运动,从而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以旋转轴57c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2c的大小转动。这里,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此外,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通过连结板70连结驱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处于比例关系。另外,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通过连结板70连结驱动,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处于比例关系。
接下来,对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例如与马达连结并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1a的大小转动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转动也可以不使用马达而是以手动进行。若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1a的大小转动,则中央突出部48a以转动轴40b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中央突出部48a插入于卡合孔71b,中央突出部48a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由此连结板70也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此时形成于连结板70的支承部73也与连结板70一起进行圆弧运动。另外,插入于支承部73的中央轴承部73a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b的轴部56a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3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3一起进行圆弧运动。该轴部56a配置于卡合板53a的末端部。另外,旋转轴57a位于卡合板53a的基部。因此,借助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3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3一起进行圆弧运动的轴部56a的移动,卡合板53a以旋转轴57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卡合板53a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运动,从而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以旋转轴57a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2a的大小转动。
另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插入于连结板70的卡合孔71a。伴随着连结板70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而从中间位置向右方向移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以转动轴40a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通过中央突出部48a以转动轴40a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圆弧运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以转动轴40a2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1a的大小转动。此时形成于连结板70的支承部72也与连结板70一起进行圆弧运动。另外,插入于支承部72的中央轴承部72a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2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2一起进行圆弧运动。该轴部56a配置于卡合板53a的末端部。另外,旋转轴57a位于卡合板53a的基部。因此,借助一边在中央轴承部72a内滑动一边与支承部72一起进行圆弧运动的轴部56a的移动,卡合板53a以旋转轴57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卡合板53a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运动,从而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以旋转轴57a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2a的大小转动。
另外,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插入于后部长孔74a3。伴随着连结板70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而从中间位置向右方向移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中央突出部48c以转动轴40c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圆弧运动。通过中央突出部48c以转动轴40c2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的圆弧运动,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以转动轴40c2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逆时针方向以角度θ1c的大小转动。此时形成于连结板7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的长板支承部74也与连结板70一起进行圆弧运动。另外,插入于长板支承部74的前部长孔74a2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一边在前部长孔74a2内滑动,一边与长板支承部74一起进行圆弧运动。该轴部56c配置于卡合板53c的末端部。另外,旋转轴57c位于卡合板53c的基部。因此,借助一边在前部长孔74a2内滑动一边与长板支承部74一起进行圆弧运动的轴部56c的移动,卡合板53c以旋转轴57c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卡合板53c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旋转运动,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以旋转轴57c为中心从中间位置沿顺时针方向以角度θ2c的大小转动。这里,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此外,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通过连结板70连结驱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处于比例关系。另外,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通过连结板70连结驱动,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处于比例关系。
此外,如上述那样连结板70例如由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构成。另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例如由ABS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另外,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例如由聚醛等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连结板70、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以及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相互以不同种类材料连结,滑动部分不易磨损。相同地,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例如由ABS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另外,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例如由聚醛等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连结板70、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以及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相互以不同种类材料连结,滑动部分不易磨损。此外,优选连结板70、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以及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分别用不同材料构成,但也可以用相同的材料构成。相同地,优选连结板70、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以及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分别用不同材料构成,但也可以用相同的材料构成。
图25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40a及端部风向板40c的状态和风的流动的图。图26是表示将风向室内机1的左方向送风时的配置于排出口12内的右侧的中央风向板40a及端部风向板40c的状态和风的流动的图。在图25和图26中,用虚线粗箭头表示排出风所流动的方向的例子。如图25所示,在将风向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送风时,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配置于排出口12与开口端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即中间位置。此时,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和中央背面风向板51a在排出风所流动的方向上配置于一直线上。另外,中央前面风向板41b和中央背面风向板51b在排出风所流动的方向上配置于一直线上。并且,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和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在排出风所流动的方向上配置于一直线上。若中央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b以及端部风向板40c为与排出口12的开口端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则排出风向与排出口12的开口端面垂直的方向即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排出。
如图26所示,在将风向室内机1的左方向送风时,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以及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沿顺时针方向驱动至最大转动角。此时,中央前面风向板41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中央背面风向板51b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伴随着中央前面风向板41b的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连结板70向右方向移动。而且,伴随着连结板70向右方向的移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通过排出口12的排出风向室内机1的左方向偏转。此时,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因此即使增大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也能够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左部框体30c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另外,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右部框体30d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并且,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因此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
如以上那样,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即使增大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也能够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左部框体30c的间隔保持得宽。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右部框体30d的间隔保持得宽。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也易于使从室内机1排出的风在框体30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之间通过,从而能够抑制风量降低。由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另外,在将风向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送风时,中央前面风向板41a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没有相互屈曲,而是在排出风的方向上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相同地,中央前面风向板41b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没有相互屈曲,而是在排出风的方向上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相同地,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没有相互屈曲,而是在排出风的方向上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将各左右风向板40之间、和左右风向板40与框体30之间保持得宽。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在将风向室内机1的正面方向送风时的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向左右方向偏转,也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向左右方向偏转,也易于使排出风在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之间通过,从而能够抑制排出风的风量降低。由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排出风的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具有向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和向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风向变更装置20通过将排出风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风向板向相反方向折弯成两段,从而能够使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大幅度地转动。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不降低通过排出口的排出风的风量就能够大幅度地折弯。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的转动连动地转动。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中央背面风向板51a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连动地转动。风向变更装置20通过将排出风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风向板连动地向相反方向折弯,从而能够使端部前面风向板41c和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大幅度地转动。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不降低通过排出口的排出风的风量就能够大幅度地折弯。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距离LC1大于距离LA1。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即使增大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也能够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左部框体30c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也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右部框体30d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也易于使从室内机1排出的风在框体30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之间通过,从而能够抑制风量降低。由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距离LC2小于距离LA2。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也易于使从室内机1排出的风在框体30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之间通过,从而能够抑制风量降低。由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连结板70具有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的长条状的基板部71、和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的侧边缘部71c突出并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的支承部72或者支承部73。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的连结板70具有形成于基板部7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并在基板部71的短边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的长板支承部74。而且,在基板部71形成有插入中央突出部48a(第4旋转轴)的卡合孔71a或者卡合孔71a,在支承部72或者支承部73形成有供轴部56a(第7旋转轴)插入的中央轴承部72a或者中央轴承部73a。而且,在长板支承部74形成有供轴部56c(第5旋转轴)插入的前部长孔74a2,并且,形成有供中央突出部48c(第2旋转轴)插入的后部长孔74a3。另外,在长板支承部74在长板支承部74的长边方向上配置有前部长孔74a2和后部长孔74a3。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规定转动轴40c2(第1旋转轴)与中央突出部48c(第2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C1。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规定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转动轴40a2(第3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连结板70的中央前面风向板41a的中央突出部48a(第4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A1。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规定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轴部56c(第5旋转轴)、与端部背面风向板51c的上部轴承部54c及下部轴承部55c(第6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C2。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规定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轴部56a(第7旋转轴)、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的上部轴承部54a及下部轴承部55a(第8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A2。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前面风向板41c所转动的角度θ1c小于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即使增大中央前面风向板41a所转动的角度θ1a,也能够将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与左部框体30c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将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右部框体30d之间的距离保持得宽。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也易于使从室内机1排出的风在框体30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之间通过,从而能够抑制风量降低。由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另外,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所转动的角度θ2c小于中央背面风向板51a所转动的角度θ2a。因此,风向变更装置20不会缩窄端部背面风向板51c与中央背面风向板51b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风向变更装置20就算使排出风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也易于使从室内机1排出的风在框体30与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之间通过,从而能够抑制风量降低。由此,风向变更装置20能够抑制由风量的降低引起的空调机的空气调节性能的降低、由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风噪声引起的噪声的增大、以及风向板之间或者风向板与框体之间的结露的产生等。
另外,风向变更装置20具备马达。中央前面风向板41b通过马达而转动,由此经由连结板70的移动,中央前面风向板41a和端部前面风向板41c也能够同样地由马达驱动。
实施方式2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100的结构例的示意图。空调机100是使用了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室内机1的空调机。对具有与图1~图26的风向变更装置2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对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风向变更装置20的空调机100进行说明。在图27中实线箭头表示空调机100中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空调机100中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图27的空调机100具有室外机2和室内机1,室外机2与室内机1通过制冷剂配管300和制冷剂配管400进行配管连接。而且,对于空调机100而言,压缩机21、流路切换装置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5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空调机100通过使用室外机2的流路切换装置22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从而能够切换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此外,在图27中示出的空调机100的结构是1个例子,例如也可以在图27的空调机100设置消声器、储压器等。
室内机1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5。室内热交换器25进行成为空气调节对象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另外,室内热交换器25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在室内热交换器25的附近,室内送风机27设置为与室内热交换器25相对。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室内机1设置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风向变更装置20。
室外机2具有压缩机21、流路切换装置22、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膨胀阀24。压缩机21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是四通阀,是对制冷剂的流路的方向进行切换的装置。空调机100通过使用流路切换装置22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从而能够实现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制冷剂与空气(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蒸发而气化。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附近,送风机26设置为与室外热交换器23相对。膨胀阀24是节流装置(流量控制机构),通过调节在膨胀阀2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对流入过来的制冷剂进行减压。例如,在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膨胀阀24基于控制装置(未图示)等的指示进行开度调整。
接下来,对空调机100的制冷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2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2,向室外热交换器23流入。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送风机26送风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变成低温的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膨胀及减压,从而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气液两相制冷剂向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25流入,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7送风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25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变成空调空气(排出风),并从室内机1的排出口12向室内(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排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5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2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再次被压缩。重复以上的动作。
接下来,对空调机100的制热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2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2向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25流入。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25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送风机26送风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变成低温的制冷剂,并从室内热交换器25流出。此时,从气体制冷剂接受热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变成空调空气(排出风),并从室内机1的排出口12向室内(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排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5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膨胀及减压,从而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该气液两相制冷剂向室外机2的室外热交换器23流入,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7送风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22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再次被压缩。重复以上的动作。
如以上那样,空调机100具备具有风向变更装置20的室内机1,由此能够获得具有风向变更装置20的效果的空调机100。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左右风向板40通过连结板70以3片为一组连结。但是左右风向板40并不限定于通过连结板70以3片为一组连结的结构,左右风向板40只要通过连结板70例如以4片为一组等以多片为一组连结即可。另外,记载了在侧边缘部41a3形成上部切口部43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a1与下边缘部41a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41a1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下边缘部41a2侧。另外,记载了在侧边缘部41a3形成下部切口部45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a1与下边缘部41a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41a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上边缘部41a1侧。相同地,记载了在侧边缘部41c3形成上部切口部43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c1与下边缘部41c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41c1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下边缘部41a2侧。另外,记载了在侧边缘部41a3形成下部切口部45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41c1与下边缘部41c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41c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上边缘部41c1侧。另外,记载了在侧边缘部51a3形成上部卡合部52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a1与下边缘部51a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51a1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下边缘部51a2侧。另外,记载了在侧边缘部51a3形成卡合板53a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a1与下边缘部51a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51a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上边缘部51a1侧。相同地,记载了在侧边缘部51c3形成上部卡合部52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c1与下边缘部51c2之间形成于上边缘部51c1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下边缘部51c2侧。另外,记载了在侧边缘部51c3形成卡合板53c的位置在上边缘部51c1与下边缘部51c2之间形成于下边缘部51c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于上边缘部51c1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落地式室内机1的例子,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壁挂式、吊挂式、天花板嵌入式、天花板盒式等其他的室内机1。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10…壳体;11…吸入口;12…排出口;20…风向变更装置;21…压缩机;22…流路切换装置;23…室外热交换器;24…膨胀阀;25…室内热交换器;26…送风机;27…室内送风机;30…框体;30a…上部框体;30a1…内周壁;30b…下部框体;30b1…内周壁;30c…左部框体;30c1…内周壁;30d…右部框体;31…凸部;31a…凸部;31b…凸部;31c…凸部;33…凹部;33a…凹部;33b…凹部;33c…凹部;36…凹部;37…承受部;38…圆筒部;39…突起部;40…左右风向板;40a…中央风向板;40a1…转动轴;40a2…转动轴;40b…中央风向板;40b1…转动轴;40b2…转动轴;40c…端部风向板;40c1…转动轴;40c2…转动轴;41a…中央前面风向板;41a1…上边缘部;41a2…下边缘部;41a3…侧边缘部;41a4…侧边缘部;41a5…上边缘部;41a6…端边缘部;41b…中央前面风向板;41c…端部前面风向板;41c1…上边缘部;41c2…下边缘部;41c3…侧边缘部;41c4…侧边缘部;41c5…上边缘部;41c6…端边缘部;43a…上部切口部;43a1…上方突起部;43a2…下方突起部;43c…上部切口部;43c1…上方突起部;43c2…下方突起部;44a…薄壁部;44c…薄壁部;45a…下部切口部;45a1…上方突出部;45a2…下方突出部;45c…下部切口部;45c1…上方突出部;45c2…下方突出部;46a…中央切口部;46c…中央切口部;47a…加强板;47c…加强板;48a…中央突出部;48a1…中央柱部;48a2…中央头部;48c…中央突出部;48c1…中央柱部;48c2…中央头部;49…切口部;51a…中央背面风向板;51a1…上边缘部;51a2…下边缘部;51a3…侧边缘部;51b…中央背面风向板;51c…端部背面风向板;51c1…上边缘部;51c2…下边缘部;51c3…侧边缘部;51c4…侧边缘部;52a…上部卡合部;52c…上部卡合部;53a…卡合板;53a1…基部;53a2…末端部;53c…卡合板;53c1…基部;53c2…末端部;54a…上部轴承部;54c…上部轴承部;55a…下部轴承部;55c…下部轴承部;56a…轴部;56a1…中央轴部;56a2…中央头部;56c…轴部;56c1…中央轴部;56c2…中央头部;57a…旋转轴;57c…旋转轴;60…马达;61…控制装置;70…连结板;71…基板部;71a…卡合孔;71a1…细孔;71b…卡合孔;71b1…细孔;71c…侧边缘部;71d…侧边缘部;71e…一端部;71f…另一端部;72…支承部;72a…中央轴承部;72a1…上部孔;72a2…下部孔;72a21…末端部;72a3…台阶部;73…支承部;73a…中央轴承部;73a1…上部孔;73a2…下部孔;73a21…末端部;73a3…台阶部;74…长板支承部;74a…长孔;74a1…插入孔;74a2…前部长孔;74a21…末端部;74a3…后部长孔;74a31…末端部;74b…端边缘部;74c…突出板;75…肋条部;80…上下风向板;90…分隔部件;100…空调机;300…制冷剂配管;400…制冷剂配管。

Claims (6)

1.一种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其中,
所述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
矩形状的框体,由上部框体、下部框体、左部框体以及右部框体构成,并形成开口;
多个左右风向板,配置为在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内在所述上部框体与所述下部框体之间延伸,并在所述左部框体与所述右部框体之间并列配置;以及
连结板,将所述多个左右风向板连结,
所述多个左右风向板具有:
端部风向板,与所述左部框体或所述右部框体邻接;和
一个或多个中央风向板,配置于所述端部风向板之间,
所述端部风向板具有:
端部前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上部框体和所述下部框体;和
端部背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与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连结,并向与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所述中央风向板具有:
中央前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上部框体和所述下部框体;和
中央背面风向板,能够转动地与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连结,并向与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所述连结板与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述端部背面风向板、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以及所述中央背面风向板卡合并使它们转动,
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
所述端部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小于所述中央背面风向板所转动的角度,
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下部框体的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的第1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连结板的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的第2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C1,大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下部框体的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的第3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连结板的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的第4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A1,
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连结板的所述端部背面风向板的第5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的所述端部背面风向板的第6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C2,小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连结板的所述中央背面风向板的第7旋转轴、与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的所述中央背面风向板的第8旋转轴之间的距离LA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其中,
所述端部背面风向板与所述端部前面风向板的转动连动地转动,
所述中央背面风向板与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的转动连动地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板具有:
长条状的基板部,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
支承部,从所述基板部的长边方向的侧边缘部突出,并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以及
长板支承部,形成于所述基板部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并在所述基板部的短边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形成为矩形的平板形状,
在所述基板部形成有供所述第4旋转轴插入的卡合孔,
在所述支承部形成有供所述第7旋转轴插入的中央轴承部,
在所述长板支承部,形成有供所述第5旋转轴插入的前部长孔,并且形成有供所述第2旋转轴插入的后部长孔,前部长孔和后部长孔配置在所述长板支承部的长边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其中,
还具备马达,
所述中央前面风向板通过马达进行转动。
5.一种室内机,其中,
所述室内机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
6.一种空调机,其中,
所述空调机具备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
CN201780091133.6A 2017-07-04 2017-07-04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Active CN110799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4485 WO2019008666A1 (ja) 2017-07-04 2017-07-04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変更装置、この風向変更装置を備えた室内機、及び、この室内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9794A CN110799794A (zh) 2020-02-14
CN110799794B true CN110799794B (zh) 2021-06-11

Family

ID=64949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1133.6A Active CN110799794B (zh) 2017-07-04 2017-07-04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61813B2 (zh)
CN (1) CN110799794B (zh)
WO (1) WO20190086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7650U (zh) * 1987-03-17 1988-09-29
JP3446255B2 (ja) * 1992-08-26 2003-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風向調整装置
ES2171235T3 (es) * 1993-03-05 2002-09-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positivo de ajuste de la direccion de soplado de aire para aparatos de aire acondicionado.
JP2002039609A (ja) * 2001-06-22 2002-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風向調整装置
JP4666493B2 (ja) * 2005-10-27 2011-04-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吹出口の風向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08010384A1 (fr) * 2006-07-19 2008-0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limatiseur
CN201103996Y (zh) * 2007-08-24 2008-08-20 四川西部高新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温控风阀装置
JP2009085536A (ja) * 2007-10-01 2009-04-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042281B2 (ja) * 2009-07-23 2012-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589405B2 (ja) * 2010-01-25 2014-09-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6066783B2 (ja) * 2013-03-07 2017-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3148568B (zh) * 2013-03-28 2015-04-22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负反馈风阀装置
CN104101070A (zh) * 2013-04-02 2014-10-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3375644U (zh) * 2013-06-07 2014-01-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JP6157407B2 (ja) * 2014-05-21 2017-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整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274994B2 (ja) * 2014-07-16 2018-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機構、及びその風向調整機構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6566700B2 (ja) * 2015-04-13 2019-08-2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5299864U (zh) * 2015-11-20 2016-06-08 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空调器出风口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空调器
CN205579907U (zh) * 2016-04-06 2016-09-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板组件及含有其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440299A (zh) * 2016-11-09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扫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361894U (zh) * 2016-12-23 2017-07-28 上海三菱电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 立式广角送风空调器及其中的出风口结构和导风叶片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08666A1 (ja) 2020-05-21
CN110799794A (zh) 2020-02-14
JP6861813B2 (ja) 2021-04-21
WO2019008666A1 (ja)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91155B (zh) 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JP5805214B2 (ja) 室外機及びこの室外機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379031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090038555A (ko) 토출풍향 제어장치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CN203757971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WO2019224869A1 (ja)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671469B2 (ja) 遠心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087298A1 (ja)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799794B (zh) 空调机的风向变更装置、具备该风向变更装置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JP6541881B2 (ja)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001780B1 (en) Air conditioner
EP4001779B1 (en) Air conditioner
EP3633208B1 (en) Propeller fan and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KR10162240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14222892B (zh) 吹出格栅以及使用该吹出格栅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WO202124070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7229255B2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136797A1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189871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WO2021152775A1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6890673B2 (ja) 風向調整装置及び送風装置
WO2021181695A1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566699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200045339A (ko) 공기 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