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2387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2387B
CN106232387B CN201580021192.7A CN201580021192A CN106232387B CN 106232387 B CN106232387 B CN 106232387B CN 201580021192 A CN201580021192 A CN 201580021192A CN 106232387 B CN106232387 B CN 1062323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ply
tire
circumferential
cord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11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32387A (zh
Inventor
森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32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2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32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2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9/2003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belt cords
    • B60C9/2006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the belt cords consisting of steel cord plies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elt or breaker dimensions or curvature relative to carc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3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asymmetric to the midcircumferential plane of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12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the belt cords in the respective belt layers
    • B60C2009/2019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the belt cords in the respective belt layers comprising cords at an angle of 30 to 60 degrees to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3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using lateral belt strips at belt edges, e.g. edge ba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7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 of the belt cord
    • B60C2009/2093Elongation of the reinforcements at break poi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7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 of the belt cord
    • B60C2009/2096Twis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9/22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he plies being arranged with all cords disposed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yre
    • B60C2009/2219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he plies being arranged with all cords disposed alo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yre with a partial zero degree ply at the belt edges - edge ba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顺次地配置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周向带束帘布层(18)以及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并且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在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从轮胎径向内侧起顺次配置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周向带束帘布层(18)和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45°以上且60°以下,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的角度为5°以下,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的角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帘线的角度为超过5°且30°以下。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间隔尺寸(W4)为接地宽度(TW)的80%以上,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帘线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相反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偏磨耗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作为卡车、公共汽车等用的充气轮胎,已知例如日本特开2011-162023号公报中记载的充气轮胎。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充气轮胎采取对策来抑制在胎面部的肩侧处发生偏磨耗;然而,扁平率减小倾向于使偏磨耗恶化,从而需要进一步抑制偏磨耗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方面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伴随着扁平率的减小而恶化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其包括:胎体,所述胎体从一个胎圈部垮设到另一胎圈部;胎面部,所述胎面部配置在胎面部内的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且与路面接触;以及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包括: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45°以上且60°以下的多根帘线;周向带束帘布层,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配置在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包括以螺旋状卷绕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5°以下的帘线,并且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窄的宽度;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配置在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与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相反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30°以上且60°以下的多根帘线,并且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设定为具有比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宽的宽度;和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从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朝向所述胎面部的接地宽度的80%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小于30°的多根帘线。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从轮胎径向内侧起顺次配置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和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中,周向带束帘布层被构造成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5°以下的帘线,由此能够提高带束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并且能够抑制胎面部的面外弯曲变形。因而,能够抑制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的周向压缩形变的增加,还抑制了带束层的位于胎面部的蹬出侧处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的伸长。这能够抑制胎面部相对于路面的拖曳,从而能够抑制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伴随着扁平率的减小而恶化。
例如,当与带束层的面交叉的方向上的负载作用于带束层时,变形后的带束层不再位于其初始的面上。在第一方面中,将该变形称作面外弯曲变形,将使面外弯曲变形的弯曲不容易发生的抵抗力称作面外抗弯刚性。
在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相对于轮胎周向沿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在3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的帘线,并且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宽。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超过5°且小于30°的帘线,并且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宽度设定为比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宽。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和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形成交错带束层,由此改善带束层的面内抗剪刚性。
这能够减小轮胎赤道面侧与肩侧之间的直径差,并且能够改善偏磨耗性。带束层的面内抗剪刚性改善能够改善转弯能力,由此能够改善操纵稳定性。
在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径向外侧配置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以上且60°以下。与未设置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情况相比,这能够提高带束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并且能够抑制带束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弯曲变形。这能够增强如下效果:抑制了带束层的周向压缩形变的增加并抑制了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
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比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并且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相对高。因而,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加宽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具有高刚性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能够改善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处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位于轮胎赤道面的一侧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与位于轮胎赤道面的另一侧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尺寸设定为胎面部的接地宽度的80%以上。因而,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靠近胎面部的接地端,能够使如下效果延伸直至接地端附近:通过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提高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注意,由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30°以上,所以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具有比周向带束帘布层低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此外,由于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超过5°且小于30°,所以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还具有比周向带束帘布层低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以该方式设定刚性的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和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宽度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宽的原因是,当配置在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和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宽度未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宽时,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的差异增大,并且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即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性降低。
因而,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低的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和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宽度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宽,并且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和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朝向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由此能够使刚性从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朝向胎面部的接地端逐渐变化。
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绕着周向延伸,由此增强束紧效果,从而能够抑制直径在完全充填了内压时和在负荷滚动时的增长。大的张力作用于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帘线,使得优选地抑制了该帘线因来自路面的输入或来自刺穿胎面部的异物的输入等而损坏。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中,在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抑制周向带束帘布层的损坏。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中,配置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作为带束层的最靠近胎体的第一层,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被构造成包括相对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45°以上且60°以下的多根帘线,由此能够确保充气轮胎的柱塞耐久性。注意,将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宽度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宽度宽能够使确保了柱塞耐久性的区域沿着胎面宽度方向扩宽。
当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于45°时,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周向上的刚性提高,对突出物的包入性能降低,从而对不能确保柱塞耐久性存在担心。
然而,当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超过60°时,面内抗剪刚性降低,导致胎面端部的偏磨耗性恶化,并且导致操纵稳定性降低。
当周向带束帘布层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超过5°时,不能改善带束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于30°时,面内抗剪刚性降低,导致胎面端部的偏磨耗性恶化,并且导致操纵稳定性降低。然而,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超过60°时,面内抗剪刚性降低,导致胎面端部的偏磨耗性恶化,并且导致操纵稳定性降低。
当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以上时,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不足,如下效果不能延伸直至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通过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提高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根据第二方面的充气轮胎是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所述帘线与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所述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相反方向倾斜。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充气轮胎中,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因而,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和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形成交错带束层,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带束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内抗剪刚性以及带束层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充气轮胎是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的所述帘线是具有断裂时的伸长率为4.5%至5.5%的伸长性的伸长性帘线。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周向带束帘布层的帘线是具有断裂时的伸长率为4.5%至5.5%的伸长性的伸长性帘线,所以该帘线不容易断裂,从而能够改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耐久性。
根据第四方面的充气轮胎是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中的每一个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接触,并且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配置于所述接地宽度的60%以上且105%以下的区域。
将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配置于接地宽度的60%以上且105%以下的区域能够使如下效果延伸直至胎面部的接地端附近:通过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提高胎面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由于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彼此接触,所以刚性不会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向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降低。
注意,当将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配置成比接地宽度的105%靠外侧(接地端侧)时,有时难以进行制造。
然而,当将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配置成比接地宽度的60%靠内侧(轮胎赤道面侧)时,端部与周向增强带束和倾斜带束重叠的配置会降低带束耐久性。
根据第五方面的充气轮胎是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其中,扁平率为65%以下。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充气轮胎中,扁平率为65%以下,由此能够使轮胎截面高度更低。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方面的充气轮胎具有如下优异效果:能够抑制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伴随着扁平率的减小而恶化。
根据第二方面的充气轮胎能够减小胎面部的中央侧与肩侧之间的直径差,能够进一步抑制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还能够确保操纵稳定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充气轮胎能够改善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耐久性。
根据第四方面的充气轮胎能够抑制伴随着刚性降低的故障,归因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与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之间不形成刚性较低的部分。
根据第五方面的充气轮胎增强了如下效果:抑制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伴随着扁平率的减小而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沿着轮胎转动轴线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扁平率与剪切形变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进行说明。注意,在图1中,箭头W表示轮胎宽度方向,而箭头R表示轮胎径向。作为示例,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是如下卡车或公共汽车用轮胎:该轮胎具有355/50R22.5的轮胎尺寸、组装到具有11.75英寸的轮辋直径的轮辋且采用900kPa的内压;然而,还可以适用于其它尺寸和其它类型的轮胎。
如图1所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包括胎体14,该胎体14由跨设在一个胎圈部12与另一胎圈部12之间的一层以上的子午线胎体帘布层形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中,在轮胎侧视图中帘线沿着径向延伸,并且在胎面平面图中帘线沿着与轮胎周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
在胎体14的轮胎径向外侧从轮胎径向内侧起顺次配置第一带束帘布层16、周向带束帘布层18以及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被配置成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带束层22由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周向带束帘布层18、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以及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构成。
在带束层22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构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24的胎面橡胶层26。注意,在胎面部24中形成有排水用槽25。
(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
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由彼此平行排列且被橡胶包覆的多根帘线形成。为了确保柱塞性能(plunger performance),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45°以上的角度倾斜。注意,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的上限优选为60°。可以采用钢帘线、有机纤维帘线等作为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作为示例,可以应用尼龙帘线或芳香族聚酰胺帘线作为有机纤维帘线。
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优选地设定在胎面部24的接地宽度TW的70%至90%的范围内。
注意,接地宽度TW是在如下条件下胎面部的与路面接触的部分的宽度(从胎面部的一个接地端到另一接地端的距离):充气轮胎10组装到由JATMA YEAR BOOK(JATMA年鉴)(日本机动车轮胎协会标准)中规定的标准轮辋、充填与适用于JATMA YEAR BOOK的适用尺寸/轮胎层级的最大负荷能力(内压-负荷能力对应表中的粗体所示的负载)对应的空气压力(最大空气压力)的100%的内压、被配置成在静止状态下转动轴线与水平平板平行且施加与最大的负荷能力对应的质量。在使用地域或制造地域适用TRA标准或ETRTO标准的情况下,则遵守各自的标准。
(周向带束帘布层)
通过螺旋状地卷绕一根以上的橡胶包覆帘线来构成周向带束帘布层18。为了获得束紧效果(hoop effect),并且为了抑制带束层22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变形,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小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因而,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5°以下。
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设定为比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窄。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优选地设定在接地宽度TW的50%至85%的范围内。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还优选地设定在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的60%至95%的范围内。(W1-W2)/2、即沿着带束宽度方向测量的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到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轮胎宽度方向端的实际尺寸优选为10mm以上。
为了确保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耐久性,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采用伸长性帘线(还称作高伸长率帘线)。注意,这里提及的伸长性帘线是指断裂时总伸长量大的帘线,例如断裂伸长率在4.5%至5.5%的范围的帘线。“断裂伸长率”是使用通过实施JIS Z 2241中规定的拉伸试验测量到的结果而算出的值。可以采用钢帘线、有机纤维帘线等作为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
(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
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由彼此平行排列且被橡胶包覆的多根帘线形成。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30°以上且60°以下的角度倾斜。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通过使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和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形成了交错带束层,从而能够提高带束层22的刚性。
可以采用钢帘线、有机纤维帘线等作为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宽。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覆盖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整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优选地设定在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的105%至140%的范围内。(W3-W2)/2、即沿着带束宽度方向测量的从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轮胎宽度方向端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端的实际尺寸优选为10mm以上。
当比较每单位宽度时,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具有比周向带束帘布层18低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注意,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之间的关系可以为W3>W1、W3=W1或者W3<W1;然而,优选为W3≥W1。
(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
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均由彼此平行排列且被橡胶包覆的多根帘线形成。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超过5°且小于30°的角度倾斜。因而,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具有仅低于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第二高的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和第二高的周向上的张力的负担。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帘线可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沿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或者可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沿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倾斜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可以采用钢帘线、有机纤维帘线等作为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帘线。
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优选地朝向接地宽度TW的80%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优选地配置于接地宽度TW的60%位置至105%位置之间的区域。
如图1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对应的部分彼此重合且接合在一起。
当W4是位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宽度方向外侧端与位于轮胎赤道面CL的另一侧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宽度方向外侧端之间的距离尺寸时,距离尺寸W4优选地设定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的105%至130%的范围内。(W4-W3)/2、即沿着带束宽度方向测量的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端到对应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实际尺寸优选为5mm以上。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周向带束帘布层18、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以及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均被配置成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左右对称的形状。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当G1是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每单位宽度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G2是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每单位宽度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G3是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每单位宽度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G4是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每单位宽度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时,G2为最大。注意,优选为G4≥G3≥G1。
(作用和效果)
首先,以下对胎面部的肩侧处发生偏磨耗的机理进行说明。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均具有曲率,因此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直径比胎面部的肩侧处的直径大。因而,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周长比胎面部的肩侧的周长长。因而,当充气轮胎在路面上滚动时,制动方向上的剪切力会因直径差而在肩侧作用于胎面部表面。此外,在磨耗初期就产生磨耗核的部位,制动方向上的剪切力会增大,使得磨耗容易因自身诱发磨耗(self-induced wear)而发展。
发明人虽然已经通过各种试验研究弄清:充气轮胎中的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随着扁平率的减小而恶化。认为该偏磨耗的恶化因如下机理而发生。
首先,胎侧部的径向长度(轮胎截面高度)因扁平率的减小而变短,并且胎侧部的刚性比胎面部的刚性相对高。因而,在轮胎转动轴线的正下方,胎侧部的变形减小,带束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变形反而增大。
当胎面部的肩侧与路面接触时,带束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弯曲变形增大,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在周向上被压缩,并且周向压缩形变增大。于是,在胎面部的从路面离开的部分、即在胎面部的蹬出侧,带束的在周向上被压缩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伸长。随之,位于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部沿轮胎周向伸长,接地面相对于路面拖曳,从而使磨耗恶化。
以下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带束层22包括:周向带束帘布层18,其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5°以下的帘线;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其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30°以上且60°以下且相对于轮胎周向沿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帘线;以及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其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超过5°且小于30°的帘线。因而,提高了胎面部24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并且这些帘线彼此交错。因而,交错带束层由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和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形成,从而能够确保面内抗剪刚性。这能够减小轮胎赤道面CL侧与肩侧之间的直径差,并且能够改善偏磨耗性。此外,改善带束层22的面内抗剪刚性能够改善转弯能力,由此能够改善操纵稳定性。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被构造成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超过5°且小于30°的多根帘线,并且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被设定成具有相对高的面外抗弯刚性。此外,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朝向胎面部24的接地宽度TW的80%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这能够使如下效果延伸直至胎面部24的接地端24E附近(肩部27附近):通过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提高胎面部24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这能够抑制带束层22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的周向压缩形变,并且能够抑制胎面部24的蹬出侧相对于路面的拖曳,由此能够伴随着充气轮胎10的扁平率的减小对胎面部24的肩侧处的偏磨耗进行抑制。
注意,位于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轮胎径向外侧且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18低的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朝向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此外,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同样设定为比周向带束帘布层18低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因而,刚性从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朝向接地端24E逐渐变化,从而抑制了偏磨耗性伴随着刚性的骤变而降低。注意,当周向带束帘布层18、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以及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各自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过于靠近时,这会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产生大的刚性差异,从而引起对发生诸如在带束帘布层的宽度方向端部处起的分离等的故障的担心以及对带束端部处的耐久性降低的担心。
在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由此能够抑制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因来自路面的输入或者因刺穿胎面部24的异物等而损坏,从而能够改善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耐久性。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周向带束帘布层18与胎体14之间配置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具有比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宽的宽度,并且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被构造成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45°以上且60°以下的多根帘线。这能够改善胎面部24对突起物的包入性能,并且能够确保充气轮胎10的柱塞耐久性(plunger durability)。
注意,当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小于胎面部24的接地宽度TW的70%时,不能确保胎面部24的肩侧处的柱塞耐久性。此外,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交错宽度较小,从而不能确保面内抗剪刚性。
然而,当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超过胎面部24的接地宽度TW的95%时,过于靠近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端部,从而使带束耐久性降低。
当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于45°时,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轮胎周向上的刚性提高,对突起物的包入性能降低,从而对不能确保柱塞耐久性存在担心。
然而,当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超过60°时,面内抗剪刚性降低,导致胎面端部的偏磨耗性恶化,并且导致操纵稳定性降低。
当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小于接地宽度TW的50%时,保持性降低,内压增大且行驶时长度增加,导致槽龟裂增大、带束耐久性降低。当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超过接地宽度TW的85%时,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方向端部与胎面部24的接地端24E过于靠近,从而对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方向端部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方向端部彼此对齐存在严重担心,并且对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方向端部与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宽度方向外端部彼此对齐存在严重担心,使得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异增大。因而,在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方向端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方向端部以及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宽度方向外端部处起的分离以及其它故障更容易发生。
当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小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的60%时,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过窄,内压保持性降低,内压增大且行驶时长度增加,导致槽龟裂增大、带束耐久性降低。
然而,当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超过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宽度W1的95%时,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端部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端部彼此过于靠近,从而使带束耐久性降低。
当周向带束帘布层18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超过5°时,内压保持性降低,内压增大且行驶时长度增加,导致槽龟裂大、带束耐久性降低。
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以下时,面内抗剪刚性降低,导致胎面端部的偏磨耗性恶化,并且导致操纵稳定性降低。
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小于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的105%时,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端部与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16的端部彼此过于靠近,使得带束耐久性降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交错宽度较小,从而不能确保面内抗剪刚性。
然而,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超过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宽度W2的140%时,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过宽,使得过于靠近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端部,结果使带束耐久性降低。
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超过胎面部24的接地宽度TW的95%时,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过宽,使得过于靠近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端部,结果使带束耐久性降低。
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于30°时,面内抗剪刚性降低,导致胎面端部的偏磨耗性恶化,并且导致操纵稳定性降低。
然而,当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超过60°时,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不足。
当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距离尺寸W4小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的105%时,不能直至接地端地确保面外抗弯刚性,从而使偏磨耗性恶化。
然而,特别地,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距离尺寸W4的上限为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W3的130%。
当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距离尺寸W4小于接地宽度TW的80%时,如下效果不能延伸直至胎面部24的接地端24E附近:通过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提高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
注意,当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朝向接地宽度TW的60%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轮胎赤道面CL侧)延伸时,不能直至接地端地确保面外抗弯刚性,从而使偏磨耗性恶化。
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可以朝向接地宽度TW的105%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但是在实践中延伸直至接地宽度TW的105%的位置。
当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以上时,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不足,不能获得通过使用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改善接地端24E附近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进行说明。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是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超过5°且小于30°的多根帘线的所谓的倾斜带束帘布层。然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是均被构造成以螺旋状卷绕的一根以上橡胶包覆帘线的所谓的周向带束帘布层(螺旋带束帘布层)。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5°以下。可以采用钢帘线、有机纤维帘线等作为帘线。作为示例,可以应用尼龙帘线或芳香族聚酰胺帘线作为有机纤维帘线。
如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是周向带束帘布层的情况下,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与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优选地彼此重叠且连接在一起。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该方式构造的充气轮胎10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并且能够增强对带束层22的接地端附近的偏磨耗的抑制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显而易见,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其它变型。
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的节距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可以是固定的,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可以是变化的。例如,可以应用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周向带束帘布层18的帘线的宽度方向两侧处的节距设定为比该帘线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处的节距窄,以便提高宽度方向两侧处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这能够提高带束层22的肩侧处的轮胎周向上的面外抗弯刚性,还能够改善对肩侧处的偏磨耗的抑制效果。
注意,只要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与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之间开有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间隙就足够了,并且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20的宽度方向外侧端与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28的对应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可以抵接在一起,只要不存在诸如导致发生故障的刚性降低等的问题即可。
(试验例)
图2中的图表示出了扁平率与胎面部的肩部附近的周向剪切力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的是,扁平率越小,则周向剪切力在制动方向(转动减慢的方向)上越大。
试验方法:采用日本特开平7-63658号公报中记载的轮胎胎面表面的接地部测量装置进行测量。
当周向剪切力在制动方向上增大时,胎面部相对于路面的拖曳增大,从而使偏磨耗恶化。因而,从示出试验结果的图表可知,充气轮胎的扁平率越小,例如当扁平率减小到65%以下时,则通过抑制胎面部的肩侧处的偏磨耗获得的效果越大。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
胎体,所述胎体从一个胎圈部垮设到另一胎圈部;
胎面部,所述胎面部配置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且与路面接触;以及
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包括:
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配置在所述胎面部内的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45°以上且60°以下的多根帘线;
周向带束帘布层,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配置在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包括以螺旋状卷绕且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5°以下的帘线,并且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窄的宽度;
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配置在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的轮胎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与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相反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30°以上且60°以下的多根帘线,并且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设定为具有比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宽的宽度;和
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从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朝向所述胎面部的接地宽度的80%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定为小于30°的多根帘线,
其中,在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从轮胎径向内侧起顺次配置所述第一倾斜带束帘布层、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和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周向带束帘布层的所述帘线是具有断裂时的伸长率为4.5%至5.5%的伸长性的伸长性帘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中的每一个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倾斜带束帘布层接触,并且所述一对接地端侧带束帘布层配置于所述接地宽度的60%位置至105%位置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扁平率为6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扁平率为65%以下。
CN201580021192.7A 2014-04-25 2015-04-1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6232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1696A JP6313109B2 (ja) 2014-04-25 2014-04-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091696 2014-04-25
PCT/JP2015/061598 WO2015163215A1 (ja) 2014-04-25 2015-04-1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2387A CN106232387A (zh) 2016-12-14
CN106232387B true CN106232387B (zh) 2018-09-28

Family

ID=54332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1192.7A Active CN106232387B (zh) 2014-04-25 2015-04-1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8586B2 (zh)
EP (1) EP3135503B1 (zh)
JP (1) JP6313109B2 (zh)
CN (1) CN106232387B (zh)
WO (1) WO20151632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86096B1 (en) * 2014-08-29 2019-10-02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Improved tire belt construction
JP6807263B2 (ja) 2016-03-30 2021-01-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93725B2 (ja) * 2016-12-16 2022-06-30 メルク パテント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1885027B1 (ko) * 2017-04-04 2018-08-02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중하중용 광폭 타이어
JP7072494B2 (ja) * 2018-12-14 2022-05-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103139B1 (fr) * 2019-11-15 2021-10-22 Michelin & Cie Armature de sommet de pneumatique pour véhicule lourd de génie civil
FR3103739B1 (fr) * 2019-11-28 2021-11-05 Michelin & Cie Armature de sommet de pneumatique constituee de deux couches de sommet de travail et d’une couche d’elements de renforcem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95A (zh) * 1992-04-13 1994-01-19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具有搭叠盖片的货车轮胎
CN1578737A (zh) * 2001-10-29 2005-02-09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两个半胎身及相应胎冠区的轮胎
JP2008132818A (ja) * 2006-11-27 2008-06-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良否の判定方法
WO2012042873A1 (ja) * 2010-09-28 2012-04-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16113A (ja) * 2012-04-04 2013-10-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5791A (en) * 1971-06-07 1973-05-29 Goodyear Tire & Rubber Pneumatic tire
JPH0628647Y2 (ja) * 1988-08-09 1994-08-03 株式会社ソキア 整準ネジの倒れガタ防止装置
EP0471088A4 (en) * 1990-03-06 1992-04-1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JPH06286417A (ja) * 1993-03-31 1994-10-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33725B2 (ja) * 2003-08-28 2010-03-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8087710A (ja) * 2006-10-04 2008-04-17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9073246A (ja) * 2007-09-19 2009-04-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62023A (ja) 2010-02-08 2011-08-2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0000471A1 (de) * 2010-02-19 2011-08-2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30165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14209423A1 (de) * 2014-05-19 2015-11-19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95A (zh) * 1992-04-13 1994-01-19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具有搭叠盖片的货车轮胎
CN1578737A (zh) * 2001-10-29 2005-02-09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两个半胎身及相应胎冠区的轮胎
JP2008132818A (ja) * 2006-11-27 2008-06-12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良否の判定方法
WO2012042873A1 (ja) * 2010-09-28 2012-04-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216113A (ja) * 2012-04-04 2013-10-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35503B1 (en) 2018-11-07
US20170036485A1 (en) 2017-02-09
WO2015163215A1 (ja) 2015-10-29
JP2015209120A (ja) 2015-11-24
EP3135503A1 (en) 2017-03-01
JP6313109B2 (ja) 2018-04-18
EP3135503A4 (en) 2017-05-10
CN106232387A (zh) 2016-12-14
US10518586B2 (en) 201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32387B (zh) 充气轮胎
EP2676812B1 (en) Pneumatic tire
US20100084069A1 (en) Heavy duty tire
JP6747055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EP1201464B1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s
JP533137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6282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8466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6202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219537A (ja) 乗用車用タイヤ
JP7484200B2 (ja) タイヤ
JPH07144516A (ja) 高速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87838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186795A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4074914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200925561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0618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232386B (zh) 充气轮胎
JP4628080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P3521060A1 (en) Motorcycle tire
JP510206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19660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5163213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7773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4588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