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8535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08535B
CN106208535B CN201610079742.7A CN201610079742A CN106208535B CN 106208535 B CN106208535 B CN 106208535B CN 201610079742 A CN201610079742 A CN 201610079742A CN 106208535 B CN106208535 B CN 106208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asing
hole
motor
bus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97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08535A (zh
Inventor
山田阳介
佐藤留介
中原康晶
牧野祐辅
藤原久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08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8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08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8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在该马达中,壳体具有:保持定子并在上侧具有开口部的圆筒状的机壳;以及安装于机壳的上侧,并覆盖定子的上侧的马达罩。汇流条单元具有:与旋转传感器电连接的传感器汇流条;以及位于开口部并保持传感器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壳体具有向外部开口的壳体贯通孔。汇流条保持架具有:至少一部分位于开口部的径向内侧的圆筒状的保持架主体部;露出到壳体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贯通孔内的露出部。在周向上露出部与壳体贯通孔之间设置有间隙。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一般地,存在如下马达:其包括用于检测转子的旋转位置、转速以及转矩中的至少一个的传感器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4-248492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通过利用传感器元件检测安装于转子的传感器磁铁的磁通,来计算马达的旋转位置。通过基于计算出的马达的旋转位置来控制驱动电流,能够高效地控制马达。
在组装马达时,在各零件彼此之间产生组装误差。因此,存在如下情况:传感器元件相对于传感器磁铁的相对位置从规定的位置偏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通过传感器元件准确地检测转子的旋转位置,进而变得难以高效地控制马达。因此,在组装马达时,在将传感器磁铁与传感器元件组装之后,需要调整传感器元件相对于传感器磁铁的相对位置。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马达中,不具有在组装马达时能够调整传感器元件相对于传感器磁铁的相对位置的结构。因此,不能够优化利用传感器元件的传感器磁铁的磁通的检测。因此,存在不能够充分高效地控制马达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组装马达时能够调整旋转传感器相对于传感器磁铁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的马达。
在本发明的马达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马达包括转子、轴承、定子、汇流条单元、壳体、传感器磁铁以及旋转传感器。转子具有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轴承支承轴。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汇流条单元位于定子的上侧。壳体容纳转子、定子以及汇流条单元。传感器磁铁位于比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并固定于轴。旋转传感器保持于汇流条单元,并与传感器磁铁在轴向上对置。壳体具有机壳和马达罩。机壳为圆筒状,并保持定子,且在上侧具有开口部。马达罩安装于机壳的上侧,并覆盖定子的上侧。汇流条单元具有传感器汇流条和汇流条保持架。传感器汇流条与旋转传感器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位于开口部,并保持传感器汇流条。壳体具有朝向外部开口的壳体贯通孔。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和露出部。保持架主体部为圆筒状,且其至少一部分位于开口部的径向内侧。露出部露出到壳体的外部,且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贯通孔内。在周向上在露出部与壳体贯通孔之间设置有间隙。
露出部经由壳体贯通孔向壳体的外部突出。
露出部为连接有外部电源的连接器部。
壳体贯通孔朝向径向外侧开口。连接器部从保持架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壳体贯通孔位于机壳和马达罩中的至少一方。
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部。
壳体贯通孔在轴向上位于马达罩与机壳之间。
马达罩具有从马达罩的下侧的端部向上侧凹陷的罩凹部。罩凹部构成壳体贯通孔的一部分。
机壳具有从机壳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的机壳凹部。机壳凹部构成壳体贯通孔的一部分。
汇流条单元具有与定子电连接的相用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保持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保持架底部。保持架底部具有沿轴向贯通保持架底部的底部贯通孔。在底部贯通孔穿过有将定子与相用汇流条连接的连接配线。底部贯通孔在周向上延伸。
在径向上机壳与保持架主体部之间配置有O形圈。
机壳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机壳凸缘部。马达罩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罩凸缘部。马达罩与机壳通过机壳凸缘部的上表面与罩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而被固定。
壳体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机壳。壳体贯通孔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机壳凸缘部靠下侧的位置。
传感器汇流条与壳体贯通孔在径向上重叠。
马达包括保持于汇流条单元的电路板。旋转传感器安装于电路板。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在组装时能够调整旋转传感器相对于传感器磁铁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的马达。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罩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更。在以下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存在各结构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与实际结构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在附图中,适当地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而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以下说明中,以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为“下侧”。所谓的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θZ方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在以下说明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轴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且,“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径向上、即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图1是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10的立体图。图3是马达10的平面图。图4是示出马达罩22的仰视图。图5是马达10的主视图。在图2中,省略了汇流条单元60的图示。
在以下说明中,所谓的平面图是从上侧向下侧观察的图。所谓的仰视图是从下侧向上侧观察的图。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主视图是从+X侧向-X侧观察的图。
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马达10为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壳体20、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轴承、控制装置70、汇流条单元60以及O形圈。轴承包括下侧轴承51和上侧轴承52。O形圈包括下侧O形圈81和上侧O形圈82。
[壳体]
壳体20容纳转子30、定子40以及汇流条单元60。壳体20具有机壳21和马达罩22。机壳21为筒状的部件,并保持定子40和下侧轴承51。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机壳21为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形状。即,机壳21保持定子40,并在上侧具有开口部21e。机壳21的材料例如为金属。另外,机壳21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机壳的材料并不限于金属,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机壳)
机壳21具有机壳筒部21g和机壳凸缘部23。机壳筒部21g包围定子40的径向外侧。机壳筒部21g具有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沿轴向(Z轴方向)以从上侧(+Z侧)向下侧(-Z侧)的这个顺序配置。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是彼此同心的圆筒形状。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的直径、定子保持部21b的直径、下侧轴承保持部21c的直径以及油封保持部21d的直径依次变小。
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单元60的下侧(-Z侧)的端部。即,汇流条单元60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机壳21的内侧。
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嵌合于定子40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由此,机壳21能够保持定子40。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保持下侧轴承51。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下侧轴承51嵌合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油封80保持于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
机壳凸缘部23从机壳筒部21g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机壳凸缘部23从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的上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如图3所示,机壳凸缘部23具有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和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即,机壳21具有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和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
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从机壳筒部21g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机壳侧连接部25d~25f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沿周向配置。即,机壳21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机壳侧安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侧安装部具有机壳侧安装部25a、机壳侧安装部25b以及机壳侧安装部25c这三个。即,机壳21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机壳侧安装部。
机壳侧安装部25a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28a以及机壳侧铆接部28d。机壳侧安装部25b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28b以及机壳侧铆接部28e。机壳侧安装部25c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28c以及机壳侧铆接部28f。
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将马达10固定于其他产品的固定部件穿过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例如是配置有固定马达10的固定部件的孔。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是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是螺钉,并穿过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
机壳侧铆接部28d、28e、28f是与后述的罩侧铆接部29d,29e,29f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铆接的部分。如图1所示,机壳侧安装部25b的被铆接的机壳侧铆接部28e向上侧突出。机壳侧铆接部28d、28f也是相同的。
如图3所示,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从机壳筒部21g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在周向上延伸。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将沿周向相邻的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之间连接。即,机壳侧连接部25d将机壳侧安装部25a与机壳侧安装部25b连接。机壳侧连接部25e将机壳侧安装部25b与机壳侧安装部25c连接。机壳侧连接部25f将机壳侧安装部25c与机壳侧安装部25a连接。
(马达罩)
如图1所示,马达罩22安装于机壳21的上侧。马达罩22覆盖定子40的上侧。马达罩22的材料例如是金属。马达罩22具有罩筒部22a、盖部22b、罩凸缘部24以及连接器罩部27。另外,马达罩22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
罩筒部22a朝向下侧开口。罩筒部22a包围汇流条单元60,更详细地说,罩筒部22a包围后述的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外侧。
盖部22b与罩筒部22a的上侧的端部连续形成。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盖部22b为平板状。盖部22b封堵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的开口。盖部22b的下侧的罩下表面22c与上侧O形圈82的整周接触。
如图1及图4所示,罩凸缘部24从罩筒部22a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如图4所示,罩凸缘部24具有罩侧安装部26a、26b、26c和罩侧连接部26d、26e。即,马达罩22具有罩侧安装部26a、26b、26c和罩侧连接部26d、26e。
罩侧安装部26a、26b、26c从罩筒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罩侧安装部26a、26b、26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罩侧连接部26d、26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各罩侧安装部26a、26b、26c沿周向配置。即,马达罩22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罩侧安装部。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罩侧安装部具有罩侧安装部26a、罩侧安装部26b以及罩侧安装部26c这三个。即,马达罩22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罩侧安装部。
罩侧安装部26a具有罩侧固定孔部29a以及罩侧铆接部29d。罩侧安装部26b具有罩侧固定孔部29b以及罩侧铆接部29e。罩侧安装部26c具有罩侧固定孔部29c以及罩侧铆接部29f。
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罩侧安装部26a、26b、26c。将马达10固定于其他产品的固定部件配置于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例如是配置有固定马达10的固定部件的孔。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为螺钉,并穿过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
罩侧固定孔部29a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a在轴向上重叠。罩侧固定孔部29b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b在轴向上重叠。罩侧固定孔部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c在轴向上重叠。换言之,罩侧固定孔部29a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a在俯视时位于重叠的位置。罩侧固定孔部29b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b在俯视时位于重叠的位置。罩侧固定孔部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c在俯视时位于重叠的位置。固定马达1的螺钉穿过在轴向上重叠的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和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双方。
罩侧铆接部29d、29e、29f为与机壳侧铆接部28d、29e、28f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铆接的部分。如图1所示,罩侧安装部26b的被铆接的罩侧铆接部29e向上侧突出。罩侧铆接部29d、29f也是相同的。即,罩侧安装部26a、26c的被铆接的罩侧铆接部29d、29f向上侧突出。
罩侧连接部26d、26e从罩筒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罩侧连接部26d、26e在周向上延伸。罩侧连接部26d、26e将在周向上相邻的罩侧安装部26a、26b、26c彼此连接。即,罩侧连接部26d将罩侧安装部26a与罩侧安装部26b连接。罩侧连接部26e将罩侧安装部26b与罩侧安装部26c连接。
如上所述,通过机壳侧铆接部28d、28e、28f与罩侧铆接部29d、29e、29f相互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铆接,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与罩侧安装部26a、26b、26c被固定。由此,机壳凸缘部23与罩凸缘部24重叠,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接合。机壳凸缘上表面23a为机壳凸缘部23的上表面。罩凸缘下表面24a为罩凸缘部24的下表面。如图5所示,机壳凸缘上表面23a与罩凸缘下表面24a接触,马达罩22与机壳21被固定。
如图2所示,连接器罩部27从罩筒部22a向后述的连接器部63突出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连接器罩部27具有侧壁部27a、27b和顶板部27c。侧壁部27a、27b以及顶板部27c从罩筒部22a向连接器部63突出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侧壁部27a、27b分别设置于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两侧。顶板部27c将侧壁部27a的上侧的端部与侧壁部27b的上侧的端部连接。顶板部27c与盖部22b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2及图4所示,马达罩22具有从马达罩22的下侧的端部朝向上侧凹陷的罩凹部22d。罩凹部22d由侧壁部27a、27b和顶板部27c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20具有朝向外部开口的壳体贯通孔20a。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壳体贯通孔20a是后述的连接器部63所穿过的孔。壳体贯通孔20a配置在机壳21和马达罩22中的至少一方。壳体贯通孔20a朝向径向外侧开口。壳体贯通孔20a在轴向(Z轴方向)上位于马达罩22与机壳21之间。
因此,通过马达罩22与机壳21重叠,来构成壳体贯通孔20a。由此,在组装马达10时,作业员等易将连接器部63穿过壳体贯通孔20a,从而能够易于进行马达10的组装。
通过机壳凸缘部23封闭罩凹部22d的下侧的开口,来构成壳体贯通孔20a。即,罩凹部22d构成壳体贯通孔20a的一部分。因此,马达罩22能够包围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的部分。由此,能够减小插入到开口部21e中的部分的轴向(Z轴方向)的尺寸。因此,在组装马达10时,作业员等变得易将汇流条保持架61从开口部21e向机壳21的内部配置。
在图5中,正面观察时的壳体贯通孔20a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然而,壳体贯通孔20a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转子]
如图1所示,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轴31通过下侧轴承51和上侧轴承52被支承为能够绕轴向(±θZ方向)旋转。轴31的下侧(-Z侧)的端部向机壳21的外部突出。油封80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内。油封80绕轴31配置。
转子铁芯32绕轴(θZ方向)包围轴31,并固定于轴31。转子磁铁33固定于沿转子铁芯32的绕轴的外侧面。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与轴31成为一体地旋转。
[定子]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绕轴(θZ方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多个齿部42、线圈43以及绝缘部件44。
铁芯背部41的形状是与轴31同心的圆筒状。各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向轴31延伸。多个齿部42沿周向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
绝缘部件44安装于各齿部42。线圈43通过卷绕导电线43a而构成。线圈43经由绝缘部件44配置于齿部42。
[下侧轴承以及上侧轴承]
下侧轴承51配置在定子40的下侧(-Z侧)。下侧轴承51保持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上侧轴承52配置在定子40的上侧(+Z侧)。上侧轴承52保持于后述的上侧轴承保持部65。
下侧轴承51和上侧轴承52支承轴31。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下侧轴承51以及上侧轴承52为球轴承。然而,下侧轴承51以及上侧轴承52的种类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
[油封]
油封80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油封80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油封80配置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并绕轴31的轴向(θZ方向)安装。油封80抑制水和油等从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侵入机壳21内。油封80的结构以及材料并不限于上述的那样。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70控制马达10的驱动。控制装置7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即,马达1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
电路板71配置在轴31的轴向上侧(+Z轴方向)。在轴向(Z轴方向)上,电路板71位于上侧轴承52与马达罩22之间。电路板上表面71a为电路板71的上侧的面。电路板下表面71b为电路板71的下侧的面。优选电路板上表面71a以及电路板下表面71b与轴向(Z轴方向)正交。
电路板71通过后述的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的上侧的端部被支承。由此,电路板71保持于汇流条单元60。在电路板上表面71a以及电路板下表面71b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印刷配线(省略图示)。电路板71输出马达驱动信号。
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为圆环状的部件。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在中央具有孔。轴31的上侧(+Z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嵌合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中央的孔。由此,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被定位,并安装于轴31。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能够与轴31一同旋转。
传感器磁铁73b为圆环状。在传感器磁铁73b中,N极与S极沿周向交替配置。传感器磁铁73b嵌合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外周面。由此,传感器磁铁73b借助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固定于轴31。传感器磁铁73b位于比定子40靠上侧的位置。传感器磁铁73b位于比上侧轴承52靠上侧的位置。
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因此,在多个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的情况下,能够以较高的位置精度对电路板71配置旋转传感器72。作业员等能够在将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之后,将电路板71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组装马达10。
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下表面71b。电路板71被汇流条单元60保持。因此,旋转传感器72被汇流条单元60保持。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在轴向(Z轴方向)上对置。旋转传感器72检测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三个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多个旋转传感器72沿周向相互等间隔地配置。另外,旋转传感器72的种类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霍尔元件或旋变器等。
[汇流条单元]
汇流条单元60为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的单元。汇流条单元60位于定子40的上侧。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
(汇流条保持架)
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由树脂制成。汇流条保持架61位于开口部21e处。马达罩22具有罩筒部22a。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插入到罩筒部22a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下侧插入到机壳21的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中。
优选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为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优选汇流条保持架61通过注塑成型制造为单一部件。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保持架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保持架底部66、上侧轴承保持部65以及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另外,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具有绝缘性即可,并没有特别地限定。汇流条保持架61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
保持架主体部62为沿周向(θZ方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筒状。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主体部62为圆筒状。保持架主体部6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开口部21e的径向内侧。更详细地说,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开口部21e处。保持架主体部62沿周向包围转子30上侧的端部以及定子40上侧的端部。即,转子30上侧的一部分以及定子40上侧的一部分位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内部的下侧。
主体部上表面62c具有包围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的开口的槽部62f。上侧O形圈82嵌入槽部62f中。主体部外侧面62d为保持架主体部62的外侧面。O形圈保持部62e设置于主体部外侧面62d的下侧。下侧O形圈81嵌入O形圈保持部62e中,并被保持。下侧O形圈81与机壳21的内侧面以及保持架主体部62的外侧面整周接触。即,下侧O形圈81在径向上位于机壳21与保持架主体部62之间。
因此,在下侧O形圈81与机壳21的内侧面之间以及下侧O形圈81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外侧面之间分别产生摩擦力。由此,能够在使轴31旋转来调整电路板71的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时,抑制汇流条单元60的周向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将旋转传感器72配置在规定的希望的位置。
连接器部63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连接器部63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径向外侧(+X侧)突出。连接器部63经由壳体贯通孔20a向壳体20的外部突出。
连接器部63具有连接部63a和连接器主体部63b。连接部63a将保持架主体部62与连接器主体部63b连接。连接部63a配置在壳体贯通孔20a内。即,连接器部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壳体贯通孔20a内。
连接器主体部63b与连接部6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连接器主体部63b为大致长方体的筒状。连接器主体部63b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电源用开口部63c。相用汇流条91和传感器汇流条92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连接器主体部63b露出到壳体20的外部。即,连接器部63露出到壳体20的外部。
换言之,连接器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的外部。
如图5所示,在周向上在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20a的边缘之间设置有间隙AP1。因此,能够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相对地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保持架主体部62为圆筒状,并位于机壳21的开口部21e处。因此,在机壳21固定于马达罩22之前,保持架主体部62能够相对于机壳21沿周向旋转。连接器部6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贯通孔20a内。在周向上在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20a之间不存在间隙AP1的情况下,具有连接器部63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周向位置通过壳体贯通孔20a的位置被唯一确定。因此,不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旋转,从而难以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调整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
对此,根据本优选实施方式,在周向上在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20a之间设置有间隙AP1。因此,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旋转间隙AP1的量。由此,在组装马达10时,能够相对于旋转传感器72调整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传感器磁铁73b的位置。
也能够相对于定子40调整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旋转传感器72的周向位置。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72检测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基于检测出的磁通的变化来计算出转子30相对于定子40的位置。基于该计算出的位置来进行马达10的通电切换控制等。
因此,能够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优化配置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从而能够高效地控制马达10。
在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使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壳体20沿周向一点点地移动,来在各位置使轴31旋转。旋转传感器72检测的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随着轴31的旋转而变化。旋转传感器72优选的配置基于检测出的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变化而决定。作为使轴31旋转的方法,例如列举将其他马达的轴与轴31连接来旋转的方法。
在相对于定子40调整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旋转传感器72的周向的位置的情况下,使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壳体20沿周向一点点移动。最优化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定子40的周向位置的方法如上所述。即,旋转传感器72检测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基于旋转传感器72检测出的磁通的变化,来计算出转子30相对于定子40的位置。由此,能够相对于定子40优化配置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
根据该优选实施方式,连接器部63经由壳体贯通孔20a从壳体20突出。因此,作业员等能够把持住连接器部63,并使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旋转。由此,在组装马达10时,作业员等易使汇流条保持架61旋转,从而易调整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的相对位置。
在连接器部63连接有外部电源。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63是露出到壳体20的外部的露出部。因此,易将外部电源与连接器部63连接。
在壳体贯通孔20a穿过连接器部63。壳体贯通孔20a朝向径向外侧开口。因此,壳体贯通孔20a通过机壳21和马达罩22构成。根据该结构,与壳体贯通孔20a设置于盖部22b的情况相比,作业员等能够容易地进行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的处理。
机壳凸缘上表面23a与罩凸缘下表面24a接触,从而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固定。因此,在使汇流条单元60旋转的同时,也使马达罩22旋转,在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的情况下,作业员等易使马达罩22相对于机壳21旋转。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与为长孔的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在轴向(Z轴方向)上重叠,且在固定部件能够穿过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和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的范围内,能够改变马达罩22的周向位置。
间隙AP1的位置根据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的相对位置而不同。在图5中,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20a的周向一侧(-θZ侧)的内缘接触。间隙AP1位于连接器部63的周向另一侧(+θZ侧)。另外,也可以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20a的周向另一侧(+θZ侧)的内缘接触,间隙AP1设置于连接器部63的一侧(-θZ侧)。还可以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20a的周向的内缘不接触,间隙AP1设置于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两侧。
如图3所示,保持架底部66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保持架底部66将保持架主体部62与上侧轴承保持部65连接。保持架底部66具有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保持架底部66的底部贯通孔66a。在图3中,保持架底部66具有三个底部贯通孔66a。各底部贯通孔66a沿周向排列。
如图1所示,在底部贯通孔66a穿过有将定子40与相用汇流条91连接的连接配线45。如图3所示,底部贯通孔66a在周向上延伸。因此,能够在使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旋转时,抑制连接配线45与底部贯通孔66a的内缘接触。由此,能够在使汇流条保持架61沿周向旋转来调整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的相对的位置时,抑制连接配线45损伤。
底部贯通孔66a与相用汇流条91的后述的多个线圈连接部93在轴向(Z轴方向)上重叠。在图3中,一个底部贯通孔66a与两个线圈连接部93在轴向上重叠。
上侧轴承保持部65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上侧轴承保持部65保持上侧轴承52。因此,能够高精度地使汇流条保持架61绕轴31(±θZ方向)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高精度地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
电路板支承部67从上侧轴承保持部65的上侧的面向上侧突出。电路板支承部67的上侧的端部支承电路板71。
机壳21被铆接固定于马达罩22。由此,从盖部22b借助上侧O形圈82对汇流条保持架61施加向下的力。汇流条保持架61被机壳21和马达罩22在轴向(Z轴方向)上挟持,来固定于壳体20。因此,在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固定的状态下,汇流条保持架61在周向上不旋转。
(相用汇流条)
图5所示的相用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并向定子40提供来自外部电源等的驱动电流。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相用汇流条91设置有多个。在图5中,马达10具有三个相用汇流条91。如图1所示,相用汇流条91的一端从连接器部63的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在露出到该外部的相用汇流条91的一端连接有外部电源。
如图3所示,多个相用汇流条91分别具有线圈连接部93。线圈连接部93设置于相用汇流条91的另一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相用汇流条91设置有两个线圈连接部93。线圈连接部93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内侧面突出。
如图1所示,线圈连接部93经由连接配线45与线圈43电连接。由此,相用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
(传感器汇流条)
传感器汇流条92局部埋设于汇流条保持架61,来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传感器汇流条92将外部电源(省略图示)与电路板71电连接。如上所述,电路板71具有旋转传感器72。因此,传感器汇流条92与旋转传感器72电连接。
如图3及图5所示,多个传感器汇流条92配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在图3及图5中,传感器汇流条92的数量为六个。传感器汇流条92的一端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在露出到该外部的传感器汇流条92的一端连接有外部电源。
如图1及图3所示,多个传感器汇流条92分别具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4。电路板连接端子94设置于传感器汇流条92的另一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传感器汇流条92设置有一个电路板连接端子94。电路板连接端子94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内侧面突出。电路板连接端子94固定于电路板上表面71a。由此,传感器汇流条92与电路板71电连接。
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传感器汇流条92。传感器汇流条92与壳体贯通孔20a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减小汇流条保持架61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从而使马达10小型化。
马达10经由连接器部63连接于外部电源。连接器部63具有电源用开口部63c。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借助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对线圈43以及旋转传感器72提供驱动电流。转子30的位置基于旋转传感器72检测出的磁通的变化而被计算出。提供给线圈43的驱动电流按照计算出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而被控制。若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则在转子30与定子40之间产生转矩。根据该转矩,具有轴31的转子30相对于定子40相对地旋转。像这样,马达10获得旋转驱动力。
另外,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存在通过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的情况。
壳体贯通孔20a也可以设置于壳体20的任意的位置。壳体贯通孔20a例如可以只设置于机壳21,也可以只设置于马达罩22,还可以遍及机壳21与马达罩22这两者设置。
图6是示出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110的主视图。如图6所示,马达110包括壳体120。壳体120具有机壳121和马达罩22。机壳121具有机壳筒部121g和机壳凸缘部23。机壳筒部121g具有机壳凹部121f。机壳凹部121f从机壳121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
壳体120具有壳体贯通孔120a。连接器部63穿过壳体贯通孔120a。在周向上在连接器部63与壳体贯通孔120a之间设置有间隙AP2。壳体贯通孔120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机壳121。壳体贯通孔120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机壳凸缘部23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机壳凸缘部23从机壳121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由此,能够在马达110中,使机壳121的结构简化。
通过罩凹部22d与机壳凹部121f在轴向(Z轴方向)上相合,来构成壳体贯通孔120a。即,机壳凹部121f构成壳体贯通孔120a的一部分。
因此,作业员等能够通过将连接器部63配置在机壳凹部121f,并将汇流条单元60插入到机壳121内,来使连接器部63在机壳凹部121f内沿周向移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不覆盖马达罩22的状态下,也能够在间隙AP2的范围内使汇流条单元60旋转,来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马达110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5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进而省略了其说明。
图7是示出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210的平面图。如图7所示,马达210包括壳体220和汇流条单元260。壳体220具有马达罩222。马达罩222具有盖部222b。
壳体220具有壳体贯通孔220a。壳体贯通孔220a设置于盖部222b。壳体贯通孔220a沿轴向贯通盖部222b,并朝向上侧开口。壳体贯通孔220a为沿周向延伸的形状。汇流条单元260具有连接器部263。
连接器部263从保持架主体部62(在图7中省略图示)向上侧延伸。连接器部263穿过壳体贯通孔220a,并比马达罩222向上侧突出。连接器部263位于比中心轴线J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周向上在连接器部263与壳体贯通孔220a之间存在间隙AP3。因此,能够在固定机壳21与马达罩222之前,使汇流条单元260沿周向旋转,来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相对的位置。马达210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5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
图8是示出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310的平面图。如图8所示,马达310包括壳体320和汇流条单元360。壳体320具有马达罩322。马达罩322具有盖部322b。
壳体320具有壳体贯通孔320a。壳体贯通孔320a设置于盖部322b。壳体贯通孔320a沿轴向贯通盖部322b,并朝向上侧开口。壳体贯通孔320a的边缘的形状是中心轴线J通过中心的圆形。汇流条单元360具有连接器部363。壳体贯通孔320a的边缘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连接器部363从保持架主体部62(在图8中省略图示)向上侧延伸。连接器部363穿过壳体贯通孔320a,并比马达罩322向上侧突出。连接器部363位于马达310的中央。即,在图8中,中心轴线J穿过俯视时的连接器部363的中心。
在径向上在连接器部363与壳体贯通孔320a之间存在间隙AP4。在图8中,间隙AP4遍及周向的一周包围连接器部363。通过设置间隙AP4,在机壳21与马达罩322被固定之前,连接器部363能够以连接器部36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贯通孔320a的状态沿周向旋转。即,间隙AP4设置于连接器部363与壳体贯通孔320a之间。连接器部363能够在间隙AP4内旋转。马达310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5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
连接器部63也可以不露出到壳体20的外部。也可以不是连接器部63,而是汇流条保持架61的任意的部分露出到壳体20的外部。
另外,汇流条保持架61也可以不具有上侧轴承保持部65。也可以在径向上在机壳21与保持架主体部62之间不设置下侧O形圈81。也可以不设置相用汇流条91。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电路板71。在这种情况下,旋转传感器72直接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1。
另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能够恰当地组合。

Claims (14)

1.一种马达,其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汇流条单元,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壳体,其容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汇流条单元;
传感器磁铁,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旋转传感器,其保持于所述汇流条单元,并与所述传感器磁铁在轴向上对置,
所述壳体具有:
圆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并在上侧具有开口部;以及
马达罩,其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上侧,并覆盖所述定子的上侧,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传感器汇流条,其与所述旋转传感器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位于所述开口部,并保持所述传感器汇流条,
所述壳体具有朝向外部开口的壳体贯通孔,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圆筒状的保持架主体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径向内侧;以及
露出部,其露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且所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贯通孔内,
在周向上在所述露出部与所述壳体贯通孔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经由所述壳体贯通孔向所述壳体的外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为连接有外部电源的连接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贯通孔朝向径向外侧开口,
所述连接器部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壳体贯通孔位于所述机壳和所述马达罩中的至少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所述轴承的轴承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贯通孔在轴向上位于所述马达罩与所述机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罩具有从所述马达罩的下侧的端部向上侧凹陷的罩凹部,
所述罩凹部构成所述壳体贯通孔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从所述机壳的上侧的端部向下侧凹陷的机壳凹部,
所述机壳凹部构成所述壳体贯通孔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相用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保持架底部,
所述保持架底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保持架底部的底部贯通孔,
在所述底部贯通孔穿过有将所述定子与所述相用汇流条连接的连接配线,
所述底部贯通孔在周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径向上所述机壳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之间配置有O形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机壳凸缘部,
所述马达罩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罩凸缘部,
所述马达罩与所述机壳通过所述机壳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罩凸缘部的下表面接触而被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机壳,
所述壳体贯通孔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机壳凸缘部靠下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汇流条与所述壳体贯通孔在径向上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包括保持于所述汇流条单元的电路板,
所述旋转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
CN201610079742.7A 2015-05-29 2016-02-04 马达 Active CN106208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0886 2015-05-29
JP2015110886A JP2016226176A (ja) 2015-05-29 2015-05-29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08535A CN106208535A (zh) 2016-12-07
CN106208535B true CN106208535B (zh) 2019-06-14

Family

ID=566748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9742.7A Active CN106208535B (zh) 2015-05-29 2016-02-04 马达
CN201620114067.2U Active CN205489998U (zh) 2015-05-29 2016-02-04 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14067.2U Active CN205489998U (zh) 2015-05-29 2016-02-04 马达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3606B2 (zh)
JP (1) JP2016226176A (zh)
CN (2) CN106208535B (zh)
DE (1) DE1020162071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26176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20170201144A1 (en) * 2016-01-11 2017-07-13 Tokyo Parts Industrial Co., Ltd. Brushless motor
DE102016204954A1 (de) * 2016-03-24 2017-09-2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KR102596664B1 (ko) * 2016-07-18 2023-11-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CN109496387A (zh) * 2016-09-16 2019-03-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0249510B (zh) * 2017-02-02 2021-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0651416B (zh) * 2017-05-26 2022-07-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6952241B2 (ja) * 2017-08-29 2021-10-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7057083B2 (ja) * 2017-09-13 2022-04-19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
JP2019122077A (ja) * 2017-12-28 2019-07-22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6655598B2 (ja) * 2017-12-28 2020-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N112042086B (zh) * 2018-04-25 2023-06-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
JP2020005461A (ja) * 2018-06-29 2020-01-0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3228476B (zh) * 2018-12-25 2024-07-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20137207A (ja) * 2019-02-15 2020-08-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0167894A (ja) * 2019-03-29 2020-10-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259488B2 (ja) * 2019-03-29 2023-04-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1052493A (ja) * 2019-09-25 2021-04-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組立方法
JP2022127367A (ja) * 2021-02-19 2022-08-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5912740A (zh) * 2021-09-30 2023-04-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定位设备以及定位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8492A (ja) * 2003-02-11 2004-09-02 Minebea Co Ltd モータ用シール構造、モータ、及び自動車の自動変速機用モータ
JP2007221976A (ja) * 2006-02-20 2007-08-30 Hitachi Car En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0284007A (ja) * 2009-06-05 2010-12-16 Hitachi Car Eng Co Ltd 駆動回路内蔵型センサ付きブラッシレスモータ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2957289A (zh) * 2011-08-10 2013-03-0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eps电机
CN103368337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电装 马达驱动装置
CN103545965A (zh) * 2010-01-12 2014-01-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机和电机的制造方法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4015U (zh) * 1978-03-29 1979-10-05
JPS5519449U (zh) * 1978-07-19 1980-02-07
JPS63198350U (zh) * 1987-06-05 1988-12-21
JPWO2005101616A1 (ja) * 2004-04-15 2008-03-0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8024171A (ja) * 2006-07-21 2008-02-07 Jtekt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86657B2 (ja) * 2007-03-09 2012-07-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719524B2 (ja) * 2010-04-16 2015-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装置
JP5769033B2 (ja) * 2012-11-30 2015-08-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6251920B2 (ja) * 2013-01-17 2017-12-27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WO2015140961A1 (ja) * 2014-03-19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8492A (ja) * 2003-02-11 2004-09-02 Minebea Co Ltd モータ用シール構造、モータ、及び自動車の自動変速機用モータ
JP2007221976A (ja) * 2006-02-20 2007-08-30 Hitachi Car Eng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0284007A (ja) * 2009-06-05 2010-12-16 Hitachi Car Eng Co Ltd 駆動回路内蔵型センサ付きブラッシレスモータ
CN103545965A (zh) * 2010-01-12 2014-01-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机和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2957289A (zh) * 2011-08-10 2013-03-0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定子及具有该定子的eps电机
CN103368337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电装 马达驱动装置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26176A (ja) 2016-12-28
DE102016207194A1 (de) 2016-12-01
CN205489998U (zh) 2016-08-17
US10103606B2 (en) 2018-10-16
US20160352189A1 (en) 2016-12-01
CN106208535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8535B (zh) 马达
CN205453418U (zh) 马达
US20180019645A1 (en) Motor
CN101243598B (zh) 电动机
US20190157929A1 (en) 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
CA2941874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14099971A (ja) モータ
KR20170082573A (ko) 회전각 검출 장치 및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JPWO2005107049A1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150311769A1 (en) Inner-rotor brushless motor
WO2017175609A1 (ja) モータ、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及び車輪装置
JP2020515214A (ja) ブラシレス電気機械
JP5272703B2 (ja) モールドモータ
JP2020054162A (ja) モータ
EP3852241A1 (en) Electric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 motor
CN109565208B (zh) 马达
JP5533986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KR102516543B1 (ko)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동식 조향장치
JP2012120423A (ja) 電動機
CN109565232B (zh) 马达
JP5988648B2 (ja) 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EP3214738B1 (en) Drive device
CN211701704U (zh) 马达
CN109391066B (zh) 一种电机
JP6858925B2 (ja) 駆動回路搭載電動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