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4328A - 调光片和调光板 - Google Patents

调光片和调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4328A
CN106104328A CN201580013796.7A CN201580013796A CN106104328A CN 106104328 A CN106104328 A CN 106104328A CN 201580013796 A CN201580013796 A CN 201580013796A CN 106104328 A CN106104328 A CN 106104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modulation
mentioned
adhesive linkag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37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4328B (zh
Inventor
立泽雅博
八木崇宏
村上敬
村上敬一
熊谷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04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4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4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43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37Layers preventing ion diffusion, e.g. by ion absorp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1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with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tardation value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耐候性和耐久性优良的调光片和调光板。本发明为一种调光片,其特征在于,具有: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在上述调光层上形成的粘接层;在上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迁移防止层;以及在上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包含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

Description

调光片和调光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调光功能的调光片和调光板。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通过施加电压等外力改变光透射率,进行入射光量的调整的调光板。
作为这样的调光板,例如,存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上具备用透明导电性基材夹持调光层的调光片的调光板,该调光层是通过将分散了可对电压响应的取向粒子的光调节悬浊液分散于树脂基体中而成的(参照专利文献1)。这是向调光片施加电压,通过取向粒子对电压的响应来调节光的透过量,从而进行显示的切换的构件。
详细地说,向上述调光片施加电压时,调光层内的取向粒子发生取向,因此入射光可透过调光片,调光板为可清晰地视觉确认外部的透明的状态(以下,称为明状态。)。
另一方面,未向上述调光片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取向粒子未发生取向,因此入射光因上述取向粒子的布朗运动而被吸收、散射或反射。因此,光不能透过调光片,调光板为因遮光而导致外部无法视觉确认的状态(以下,称为暗状态。)。
然而,上述调光片存在通过电压的施加使取向粒子向取向状态过渡、或者、停止电压的施加使取向粒子向无取向的状态过渡为止的时间长,难以瞬间进行调光板的暗状态和明状态的切换这样的问题。
另外,需要与为了用于施加电压而具备布线等的电极层同时使用,此外,还需要用于施加电压的电力,因此调光板的设置和使用花费的成本变高,难以容易地使用。
与此相对,不必施加电压、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入射光量的调整的调光板的开发正在进行。
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调光玻璃,其中,将具有偏振板以及面内慢轴和相位差的至少一者不同的多个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条纹状的图案相位差层的2个调光部,以各调光部的图案相位差层相对的方式配置在透明基板上。这种情况下,调光层是指组合了上述偏振板和图案相位差层的层叠体。
上述调光玻璃是通过使2个调光部中的一者滑动,使两者的图案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区域的图案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而进行显示的切换的调光玻璃。以下,有时将利用这样的滑动机构的调光玻璃称为“滑动式调光玻璃”。
图6是对滑动式调光玻璃的调光功能进行说明的说明图。这里,图6中的图案相位差层40A、40B是具有第一相位差区域O1、O1’和第二相位差区域O2、O2’交替形成为条纹状的图案的相位差层,并且是第一相位差区域O1、O1’和第二相位差区域O2、O2’的面内慢轴a正交的相位差层。另外,第一相位差区域O1、O1’和第二相位差区域O2、O2’的面内延迟示为λ/4。此外,将2片偏振板50A、50B设为偏振轴具有正交关系的偏振板。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关于玻璃的图示。
如图6(a)所示,光从调光部60A向调光部60B透过的情况下,偏振板50A只让入射的光L1中与偏振板50A的偏振轴方向Y相同方向上振动的直线偏振光L2透过。直线偏振光L2在图案相位差层40A的第一相位差区域O1和第二相位差区域O2中,彼此反向地被旋转λ/4的相位差,转变成圆偏振光L3。圆偏振光L3入射至调光部60B,在图案相位差层40B的第一相位差区域O1’和第二相位差区域O2’中,进一步彼此反向地被旋转λ/4的相位差,转变成直线偏振光L4。
此时,关于图案相位差层40A和40B,例如处于对应关系的第一相位差区域O1和O1’具有相同的面内慢轴的方向、即相同的取向方向,因此直线偏振光的旋转方向相同。即,直线偏振光L4是将直线偏振光L2的振动方向旋转90°的偏振光。
因此,直线偏振光L4的振动方向与偏振板50B的偏振轴方向X相同,因此可以透过偏振板50B,通过射出的光L5而是滑动式调光玻璃100为明状态。
另一方面,图6(b)是表示使图6(a)的调光部60B向与相位差区域的图案正交的方向滑动的例子的图。这种情况下,图案相位差层40A和40B中,例如处于对应关系的第一相位差区域O1和第二相位差区域O2’的面内慢轴的方向为正交关系,因此直线偏振光的旋转方向相反。即,在第一相位差区域O1中被旋转λ/4的相位差的圆偏振光,在第二相位差区域O2’中反方向地被旋转λ/4的相位差,由此直线偏振光L4与直线偏振光L2的振动方向相同。
因此,直线偏振光L4的振动方向与偏振板50B的偏振轴方向X正交,不能透过偏振板50B,滑动式调光玻璃100为暗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06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92443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881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调光板通常以日照调整、确保隐私性等为目的而作为例如窗玻璃等光入射的部件使用。但是,上述滑动式调光玻璃中,存在调光层因吸收透射光所含紫外线等而容易发生光劣化,调光功能随时间推移而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向调光层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等耐候剂的情况下,存在发生调光层的变色这样的问题。关于其理由并不明确,但认为是因为上述耐候剂与构成调光层的其他材料发生反应而变色。
对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通过在具备调光层、与用于使上述调光层贴合于玻璃等被粘物的粘接层的调光片中,使调光层不含紫外线吸收剂等耐候剂,并将上述粘接层设为含有上述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从而实现调光片整体的耐候性、耐久性的提高的研究。
这是考虑通过使调光层不含紫外线吸收剂等耐候剂来防止含有耐候剂导致调光层的变色,另外,对于入射至调光片的光,先在耐候性粘接层中利用耐候剂吸收紫外线等成为调光层劣化的主要原因的波长光,从而可防止调光层的光劣化。此外,上述耐候性粘接层含有耐候剂而也能实现耐候性粘接层本身的耐候性的提高,因此推测其关系到调光片整体的耐候性、耐久性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作为将具有透光性的膜贴合至窗玻璃等的时候所使用的粘合剂,使用包含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共聚物、金属螯合物系交联剂、和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的耐候性粘接剂,从而通过上述粘合剂所具有的紫外线吸收能力来抑制所贴合的膜的光劣化。
然而,即使是比起调光层而位于光的入射侧的耐候性粘接层含有上述耐候剂的情况,也存在不能充分实现调光片整体的耐候性、耐久性的提高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耐候性和耐久性优良的调光片和调光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推测在调光片内发生了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渗出至邻接的其他层的现象、即所谓的迁移,且这是调光片的劣化和变色的原因,而通过防止耐候剂的迁移,可以提高调光片整体的耐候性、耐久性,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调光片,其特征在于,具有: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在上述调光层上形成的粘接层;在上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迁移防止层;以及在上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包含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耐候性粘接层与调光层之间配置迁移防止层,从而可以抑制耐候性粘接层所含耐候剂的迁移,并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光劣化导致的黄变和粘接力的降低。另外,比起调光层而光先向耐候性粘接层入射,从而通过上述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吸收紫外线等使调光层发生劣化的波长光,因此可以抑制上述调光层的劣化。此外,通过具有迁移防止层,而可以防止上述耐候剂与构成调光层的材料的反应导致的变色。
上述发明中,迁移防止层优选利用透明树脂形成。其原因在于利用透明树脂形成的迁移防止层廉价且具有通用性。
上述发明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优选为聚酯系树脂,此外,上述聚酯系树脂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有时简略为PET。)。其原因在于,通过使透明树脂是聚酯系树脂、尤其是PET,从而迁移防止层可具有高交联密度,可以高效率地阻止耐候剂的迁移。另外,其原因在于,利用PET形成的迁移防止层廉价且具有通用性。
另外,上述发明中,上述迁移防止层优选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其原因在于,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层或膜即使厚度薄也是高密度的,因此可高效率地阻止耐候剂的迁移。
上述发明中,上述耐候剂优选为紫外线吸收剂。其原因在于,耐候性粘接层和调光层的劣化主要是由于入射光所含的紫外线而发生的,因此通过使用紫外线吸收剂作为耐候剂,可更有效地防止调光片的劣化。
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调光层具有图案相位差层、和配置在比上述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上述粘接层一侧的偏振板,上述图案相位差层具有透明膜基材、在上述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的取向层、以及在上述取向层上形成的相位差层,上述相位差层是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相位差层。其原因在于,通过使调光层具有这样的构成,从而在使用本发明的调光片形成调光板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将上述调光板设计为具备滑动机构的调光板,而且上述调光板的操作变得容易。
上述发明中,上述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优选与上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相同或比上述粘接层的粘接力小。其原因在于,耐候性粘接层成为与窗玻璃等被粘物的贴合面,因此可在粘接层中在不引起调光片的材料破坏的情况下容易地从被粘物剥离。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调光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一调光片的第一调光部、和具有第二调光片的第二调光部,上述第一调光部和上述第二调光部以上述第一调光片和上述第二调光片相向的方式空出间隔来配置,其中,上述第一调光片和上述第二调光片至少具有粘接层、和在上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调光层,上述调光层为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上述第一调光片和上述第二调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粘接层的形成有上述调光层一侧的相反侧还具有迁移防止层、和在上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含有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上述第一调光部和上述第二调光部中的至少一者可向与上述调光层所具有的上述区域交叉的面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的至少一者的调光片具有在耐候性粘接层与调光层之间配置了迁移防止层的上述的层构成,由此可以抑制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的迁移,并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光劣化导致的黄变和粘接力的降低。另外,通过将形成有具有耐候性粘接层和迁移防止层的上述调光片的调光部配置在光的入射侧,从而比起调光层而使光先入射至耐候性粘接层,并通过上述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吸收紫外线等使调光层发生劣化的波长光,因此可以抑制各调光部的调光层的光劣化。此外,通过具有迁移防止层,可以防止上述耐候剂与构成调光层的材料的反应导致的变色。由此,可作为耐久性和耐候性高的调光板。
上述发明中,迁移防止层优选利用透明树脂形成。其原因在于,利用透明树脂形成的迁移防止层廉价且具有通用性。
上述发明的情况下,上述透明树脂优选为聚酯系树脂,此外,上述聚酯系树脂优选为PET。其原因在于,通过使透明树脂是聚酯系树脂、尤其是PET,从而迁移防止层可具有高交联密度,可以高效率地阻止耐候剂的迁移。另外,其原因在于,利用PET形成的迁移防止层廉价且具有通用性。
另外,上述发明中,上述迁移防止层优选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其原因在于,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层或膜即使厚度薄也是高密度的,因此可高效率地阻止耐候剂的迁移。
上述发明中,上述耐候剂优选为紫外线吸收剂。其原因在于,耐候性粘接层和调光层的劣化主要是由于入射光所含的紫外线而发生的,因此通过使用紫外线吸收剂作为耐候剂,可有效地防止第一和第二调光片的劣化,因此可提高调光板整体的耐久性。
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调光层具有图案相位差层、和配置在比上述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上述粘接层一侧的偏振板,上述图案相位差层具有透明膜基材、在上述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的取向层、以及在上述取向层上形成的相位差层,上述相位差层是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层。其原因在于,通过具有这样的构成的调光层,从而可以容易地将本发明的调光板设计为具备滑动机构的调光板,而且上述调光板的操作变得容易。
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上述第一调光部在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设有上述第一调光片,上述第二调光部在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设有上述第二调光片。
上述发明中,上述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优选与上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相同或比上述粘接层的粘接力小。其原因在于,耐候性粘接层成为与透明基板等被粘物的贴合面,因此可在粘接层中在不引起调光片的材料破坏的情况下容易地剥离。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调光片中,可通过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阻止调光层的劣化,另外,由于通过迁移防止层抑制上述耐候剂向邻接层的迁移,因此还可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劣化、以及与上述耐候剂的反应导致调光层的变色,进而起到具有高耐候性和耐久性这样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调光片的一个例子的概要俯视图和剖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调光片的调光功能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调光层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调光片的其他例子的概要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调光板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剖面图和俯视图。
图6是对滑动式调光玻璃的调光功能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调光片和调光板进行详细说明。
A.调光片
首先,对本发明的调光片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具有: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在上述调光层上形成的粘接层;在上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迁移防止层;以及在上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包含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调光片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调光片的一个例子的概要俯视图,为了说明而省略了耐候性粘接层、迁移防止层、和着色层的一部分。另外图1(b)是图1(a)的X-X线剖面图。
本发明的调光片10是按照含有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1、迁移防止层2、粘接层3、和调光层4这样的顺序层叠而成的调光片。耐候性粘接层1配置在迁移防止层2的调光层4所形成一侧的相反侧。
另外,调光层4是,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区域P1、P2隔开一定的间隔D且交替形成为一定的形状(条纹状)的调光层。即,多个区域P1、P2具有一定的宽度D和一定的形状,且多个区域P1或区域P2以交替地无间隙相接的方式连续配置。接近的2个区域P1之间或2个区域P2之间,具有与位于其间的区域P2或区域P1的宽度D相当的一定的间隔D。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调光片和调光层中,有时将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各区域称为“图案区域”。
通过与调光层4相比而使迁移防止层2成为光L的入射侧的方式使用图1所示的调光片10,可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调光片是在调光板中使用的调光片,参照图2,分别将2片调光片10A、10B贴合至窗玻璃等被粘物11A、11B并使之对置,使调光片10A的图案区域P1、P2与调光片10B的图案区域P1、P2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光的透射率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透射光量,使显示的切换成为可能。
例如如图2(a)所示,调光片10A的图案区域P1与调光片10B的图案区域P1、以及调光片10A的图案区域P2与调光片10B的图案区域P2对应的情况下,入射光Lin透过调光板,能够因出射光Lout而使调光板成为明状态。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调光片10A的图案区域P1与调光片10B的图案区域P2、以及调光片10A的图案区域P2与调光片10B的图案区域P1对应的情况下,入射光Lin不能透过调光板,可使调光板成为暗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化说明,图2中省略了关于调光片10A、10B的图案区域P1、P2以外的构成的图示。
如上所述的调光板所使用的调光片中,从调光层中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等耐候剂时调光层发生变色这样的实际情况来看,通常不能向调光层添加耐候剂。
因此本发明人等进行了如下研究:通过使粘接层含有耐候剂而作为耐候性粘接层,其中该粘接层成为与位于光的入射侧的窗玻璃等被粘物的贴合面,进而使成为调光层劣化的原因的波长光先在上述耐候性粘接层中被吸收,从而实现防止调光层的劣化。此时,上述耐候性粘接层本身也含有耐候剂,因此可实现耐候性的提高,预想将成为耐候性和耐久性优良的调光片。
然而,已知即使是如上所述的调光片,也存在随时间推移发生变色、劣化,不能长期地保持调光功能这样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等深入研究的结果是,推测是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随时间推移发生迁移的原因。
即,我们认为,耐候性粘接层中的耐候剂通过迁移而扩散,从而粘接层中的耐候剂的含量降低,因此上述耐候性粘接层本身发生光劣化而黄变,并且来自上述耐候性粘接层的调光层的劣化防止效果降低。
另外,我们认为,耐候性粘接层的耐候剂通过迁移向调光层内渗透,与构成调光层的材料发生反应,导致上述耐候剂发生变色。
此外,我们认为,关于构成调光层的材料,有时也发生向耐候性粘接层一侧的迁移。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也一样,构成调光层的材料与耐候性粘接层中的耐候剂发生反应,导致上述耐候剂变色。
推测发生这些现象的结果是导致调光片整体的耐候性和耐久性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通过在耐候性粘接层与调光层之间配置迁移防止层,可以抑制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的迁移,并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光劣化导致的黄变和粘接力的降低。另外,比起调光层而光先入射至耐候性粘接层,从而通过上述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吸收紫外线等使调光层发生劣化的波长光,因此可以抑制上述调光层的劣化。此外,通过利用迁移防止层抑制耐候剂的迁移,可防止构成调光层的材料与上述耐候剂的反应导致的变色。
由此,可实现调光片整体的耐候性和耐久性的提高。
本说明书内,调光层中,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是指: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即,各区域的宽度和形状相同,并且区域彼此邻接从而各区域连续配置。另外,根据上述配置样式,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是指:即,将邻接的2区域的中心连结的长度通常相当于区域的宽度。
具体地,是指: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以两区域交替配置的方式邻接而形成;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3个以上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以各区域重复配置的方式邻接而形成;以及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多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以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逐渐变化的方式邻接而形成。
关于“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定义,对于后述的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区域、取向层的取向区域,以及偏振板的偏振区域也相同。
以下,对本发明的调光片的各部位进行说明。
1.耐候性粘接层
本发明的耐候性粘接层形成在迁移防止层上且含有耐候剂。另外,上述耐候性粘接层形成在上述迁移防止层的配置有上述调光层一侧的相反侧。
(1)耐候剂
作为耐候性粘接层中含有的耐候剂,只要是可吸收成为调光层劣化的原因的波长光的耐候剂、能捕获光照射导致耐候性粘接层的树脂的分子链被切断时产生的自由基的耐候剂等即可,可举出紫外线吸收剂、抗光氧化剂。作为抗光氧化剂,可举出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其中,耐候性粘接层中含有的耐候剂优选为紫外线吸收剂。其原因在于,耐候性粘接层和调光层的劣化主要由于入射光所含的紫外线而发生,因此通过使用紫外线吸收剂作为耐候剂,可更有效地防止调光片的劣化。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只要能吸收期望的波长的紫外线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这样的紫外线吸收材料,可举出例如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上述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举出: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水杨酸酯系、水杨酸苯酯系、氰基丙烯酸酯系、苯甲酸酯系、苯并噁嗪酮系、三嗪系、羟基苯基三嗪系、取代丙烯腈系、镍螯合物系、受阻胺系等。
作为上述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可举出:向上述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导入例如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等加成聚合性双键、或者醇羟基、氨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等,并将其反应固定至树脂粘合剂而得的物质。作为反应固定的方法,可以通过将以往公知的单体、低聚物、或反应性聚合物的树脂成分,与上述具有加成聚合性双键的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进行自由基聚合而制成共聚物。另外,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具有羟基、氨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等反应性基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与上述的反应性基团具有反应性的热塑性树脂,并根据需要使用催化剂,通过热等将反应性紫外线吸收剂反应固定至热塑性树脂。
作为光稳定剂,可举出例如受阻胺系、镍络合物系等光稳定剂等。作为这些光稳定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例如用于光学膜等要求高透光性的部件的粘接层的光稳定剂。作为受阻胺系光稳定剂的市售品,具体可举出:Tinuvin 111FDL,Tinuvin 123,Tinuvin 144,Tinuvin 152,Tinuvin 292,Tinuvin 5100(以上,BASF公司制),Viosorb 770,Viosorb622,Viosorb765(以上,共同药品公司制)等。
另外,作为光稳定剂,可使用分子内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等反应性官能团的反应性光稳定剂。具体可举出: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制品名:SANOL LS-3410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制)等。
作为抗氧化剂,例如可以使用受阻酚系等抗氧化剂。具体可举出:IRGANOX 1035、IRGANOX 3114(以上,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等。
上述耐候性粘接层可以仅含有作为上述耐候剂的紫外线吸收剂,更优选除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外还含有抗光氧化剂。其原因在于,通过同时使用紫外线吸收剂和抗光氧化剂作为耐候剂,紫外线照射时产生的自由基被抗光氧化剂所捕获,因此可以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氧化、和键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耐候性粘接层除了紫外线吸收剂外还含有抗光氧化剂作为上述耐候剂是指,除了紫外线吸收剂外,还含有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含有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二者。
作为耐候性粘接层中的耐候剂(固体成分)的含量,相对于后述的粘接剂100质量份优选在0.1质量份~40质量份的范围内,尤其优选在1质量份~30质量份的范围内。耐候剂的含量比上述范围更多时,例如作为耐候剂而使用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耐候性粘接层带有颜色而导致的调光片整体的外观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比上述范围更少时,有时紫外线等成为调光层的劣化原因的波长光在耐候性粘接层中未被充分地吸收,无法抑制调光层的劣化。
上述耐候性粘接层仅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上述耐候剂的情况下,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优选在上述的范围内。另外,上述耐候性粘接层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和抗光氧化剂二者作为上述耐候剂的情况下,优选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上述的范围内,并且抗光氧化剂的含量在上述的范围内。
(2)粘接剂
作为耐候性粘接层的形成所用的粘接剂,只要耐候性粘接层表现出期望的粘接力、且能具有高透光性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这样的粘接剂,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系粘接剂、硅系粘接剂、酯系粘接剂、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氟系粘接剂、聚酰亚胺系粘接剂、环氧系粘接剂、聚氨酯酯系粘接剂、乙酸乙烯酯系粘接剂、合成橡胶系粘接剂、天然橡胶系粘接剂等。其中从透明性、耐久性、耐热性优异且低成本的角度来看,优选丙烯酸系粘接剂。作为丙烯酸系粘接剂,可举出例如使丙烯酸酯与其他单体共聚的丙烯酸系共聚物。
作为上述丙烯酸酯,可举出例如: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壬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丙二醇酯、丙烯酰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其中,从对作为被粘物的窗玻璃等表现出良好的贴合性的角度来看,优选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另外,上述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
作为上述其他的单体,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乙酸乙烯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丙二醇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乙基己酯等。特别优选甲基丙烯酸正乙基己酯。另外,上述其他的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
(3)任意的添加剂
耐候性粘接层除了上述材料外也可以含有红外线反射剂或红外线吸收剂。将本发明的调光片用于调光板时,通过遮蔽光的透过使上述调光板成为暗状态。此时,为了完全遮蔽光,需要提高暗状态下的黑色浓度,从而不仅是可见光区域,还需要抑制包括红外区域的大范围的波长光的透过。
因此,优选向耐候性粘接层内添加红外线反射剂或红外线吸收剂,将红外线反射或吸收,由此来抑制红外线的透过。
作为红外线反射剂,可举出例如:氧化锡、氧化铟锡、金属络合物色素、氧化锌等。另外,作为红外线吸收剂,可举出例如: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铟、锡掺杂氧化铟(ITO)、氧化锡、锑掺杂氧化锡(ATO)和硫化锌金属氧化物系红外线吸收剂等。上述红外线反射剂和红外线吸收剂的种类是例子,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
关于耐候性粘接层中的红外线反射剂或红外线吸收剂的含量,相对于丙烯酸系共聚物100质量份,优选在0.1质量份~20质量份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5质量份~10质量份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1质量份~5质量份的范围内。红外线反射剂或红外线吸收剂的含量比上述范围更多时,有时本发明的调光片的透明性降低、光透射率降低,另一方面,比上述范围更少时,具备本发明的调光片的调光板中,有时得不到充分的黑色浓度而遮蔽性不足。
耐候性粘接层中,除了上述材料外,也可以含有例如交联剂、硅烷偶联剂、增粘剂、填充剂、流平剂等。
作为交联剂,可举出例如异氰酸酯系、金属螯合物系、环氧系、和密胺系。
(4)其他
作为耐候性粘接层的厚度,可含有上述期望的量的耐候剂的大小即可,例如优选在5μm~8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μm~6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15μm~40μm的范围内。耐候性粘接层的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大时,有时会发生调光片的透光性降低、雾度上升导致的外观不良等,另外,有时在贴合上不优选。另一方面,上述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小时,有时无法含有期望的量的耐候剂,或者有时得不到期望的粘接力,不能确保作为调光片的功能。
上述耐候性粘接层在可见光区域中具有高透明性。作为上述耐候性粘接层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透射率可以通过JIS 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作为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优选在4N/25mm~30N/25m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4N/25mm~25N/25m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4N/25mm~20N/25mm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通过使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在上述范围内,可使本发明的调光片稳定地贴合在被粘物上,另外,可以在剥离上述调光片时而使上述被粘物上不发生胶糊残留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粘接力是用以JIS Z0237为基准的方法,对25mm宽的样品(被粘物:钠钙玻璃(青板ガラス),3mm厚),通过180°剥离法(剥离速度300mm/min)而测定的值。
另外,此时,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优选与后述的粘接层的粘接力相同或比粘接层的粘接力小。其原因在于,粘接层是贴合迁移防止层与调光层等的层,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比粘接层的粘接力更大时,剥离贴合至被粘物的本发明的调光片时,粘接层与迁移防止层的层间有时会发生材料破坏,从而有时调光片的一部分在上述被粘物的表面上发生胶糊残留。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粘接层的粘接力在后面详细说明。
2.迁移防止层
本发明的迁移防止层形成在粘接层上。
通过将上述迁移防止层配置在耐候性粘接层与调光层之间,上述迁移防止层具有防止耐候剂从上述耐候性粘接层迁移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迁移防止层优选直接配置在耐候性粘接层的表面上。其原因在于,可以高效率地防止耐候剂的迁移。
作为迁移防止层,只要具有高透光性、并具有耐候剂难以迁移的层结构即可。作为这样的迁移防止层,可举出利用透明树脂形成的层(透明树脂层)、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层(透明无机化合物层)。
(1)利用透明树脂形成的样式
利用透明树脂形成的迁移防止层(以下,在本项中有时设为本样式。)中,具有难以迁移的结构是指:层内的透明树脂的交联密度高。
关于利用透明树脂形成的迁移防止层,其材料本身廉价且具有通用性,另外,具有可将包含一般市售的透明树脂的膜或片用作迁移防止层这样的优点。
作为上述透明树脂,只要是可形成具有期望的透光性的迁移防止层的树脂即可,可以是固化树脂,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固化树脂是指,通过热或紫外线、电子束等电离放射线的照射而固化的树脂。
作为具体的透明树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环状聚烯烃(COP)等聚烯烃系树脂;纤维素三乙酸酯(CTA)等纤维素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丙烯酸硅系树脂;氟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碳酸酯(PC)系树脂;聚酰亚胺(PI)、聚醚酰亚胺(PEI)等酰亚胺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PAI)系树脂;乙烯基系树脂;聚氯乙烯(PVC)系树脂;密胺系树脂;氨基醇酸系树脂;聚砜(PSF),聚醚砜(PES)等砜系树脂;脲系树脂;聚醚醚酮(PEEK);丙烯酸多元醇系树脂;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物;丙烯酸多元醇·异氰酸酯共聚物等。
其中,上述透明树脂优选为聚酯系树脂,此外上述聚酯系树脂优选为PET。其原因在于,利用上述透明树脂中的聚酯系树脂、特别是PET形成的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具有高交联密度,因此可高效率地阻止耐候剂的迁移,而且廉价且具有通用性。
关于上述透明树脂的光透射率,只要迁移防止层和调光片能表现出后述的透光性即可,没有严格限定透射率。
作为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的形态,可举出片状、膜状等。
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优选为可充分抑制耐候剂从耐候性粘接层迁移的程度的厚度,作为上述厚度,例如优选为10μm~7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2μm~5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6μm~25μm的范围内。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的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大时,有时会发生调光片的透光性降低、雾度上升导致的外观不良等,另外,有时在贴合上并不优选。另一方面,上述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小时,耐候剂有时会经由迁移防止层渗出,或者调光片的硬度低,有时在制造时容易带入褶皱等而使外观受损。
对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根据透明树脂的种类而定。例如,可举出:在粘接层上涂布含有透明树脂的迁移防止层用组合物的方法;在粘接层上涂布含有固化性树脂的迁移防止层用组合物,并通过热、光照射等使之固化从而形成迁移防止层的方法等。
另外也可以将市售的树脂膜、片层压在粘接层上而形成迁移防止层。
(2)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样式
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迁移防止层(以下,在本项中有时设为本样式。)中,难以迁移的结构是指层密度、膜密度高。
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迁移防止层即使厚度薄也是高密度的,因此具有可高效率地阻止耐候剂的迁移这样的优点。
作为上述透明无机化合物,只要能形成具有期望的透光性的迁移防止层即可,可举出:无机氧化物、无机氮化物、无机碳化物、无机碳氧化物、无机碳氮化物、无机氮氧化物、无机碳氮氧化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
具体可举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铈、氧化镁、氧化铟、氧化钙、氧化锆、氧化钛、氧化硼、氧化铪、氧化钡等氧化物;氮化硅、氮化铝、氮化硼、氮化镁等氮化物;碳化硅等碳化物、硫化物等。另外,也可举出锡掺杂氧化铟(ITO)、氟掺杂氧化铟(FTO)、铝掺杂氧化锌(AZO)等。
上述透明无机化合物具有透明性。关于透明无机化合物的光透射率,只要调光片能表现出期望的透光性即可,没有严格限定透射率。
作为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的形态,可举出单层或多层的膜、蒸镀膜等。
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优选为可充分抑制耐候剂从耐候性粘接层的迁移的程度的薄膜,作为厚度,例如优选为5nm~1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0nm~0.2μm的范围内。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的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大时,有时会发生调光片的透光性降低、雾度上升导致的外观不良等,另一方面,上述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小时,耐候剂有时会经由迁移防止层渗出,或者调光片的硬度低,有时在制造时容易带入褶皱等而使外观受损。
本样式的迁移防止层可使用例如溅射法、离子镀法、真空蒸镀法等蒸镀透明无机化合物而形成。
(3)其他
迁移防止层可以是利用透明树脂或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单层,也可以是层叠利用透明树脂层形成的有机层、和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的无机层的层叠体。
迁移防止层利用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无机化合物形成,因此表现出高透明性。作为迁移防止层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透射率可以通过JIS 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3.粘接层
本发明的粘接层形成在调光层上,使上述调光层与迁移防止层贴合。
作为上述粘接层的材料,可举出例如粘接剂。作为上述粘接剂,可以与上述的“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粘接剂相同,但尤其优选丙烯酸系粘接剂。
另外,上述粘接层所用的粘接剂可以与耐候性粘接层所用的粘接剂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述粘接层优选不含“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耐候剂。其原因在于,即使在上述粘接层中不含耐候剂的情况下,由于成为劣化的原因的波长光在耐候性粘接层中先被吸收,因此仍能防止上述粘接层的劣化。
另外,上述粘接层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适当的添加剂。关于上述粘接层中含有的添加剂,设为与“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相同。
作为上述粘接层的厚度,优选具有能以充分的粘接力使迁移防止层与调光层贴合、并且、能使本发明的调光片具有期望的透光性的厚度。作为上述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例如10μm~5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0μm~4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0μm~30μm的范围内。粘接层的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大时,本发明的调光片的透光性有时会降低,另一方面,比上述范围更小时,不能使迁移防止层与调光层充分地贴合,本发明的调光片的机械强度有时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层的厚度可以与耐候性粘接层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比耐候性粘接层的厚度小。
粘接层具有透明性。关于上述粘接层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可以设为与耐候性粘接层的透射率相同。
作为粘接层的粘接力,只要为使调光层与迁移防止层充分地贴合且难以剥离的强度即可,优选为例如20N/25mm以上。通过使粘接层的粘接力在上述范围内,调光层与迁移防止层充分地贴合,因此可以使调光片难以在层间发生剥离导致的材料破坏等。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粘接力的测定方法,与“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方法相同。
4.调光层
本发明的调光层为,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层。
这里,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区域是指:仅使入射至调光层的光中的特定振动方向的直线偏振光透过的区域;或者,根据相位差使振动方向旋转而,使入射至调光层的直线偏振光转变为右旋圆偏振光或左旋圆偏振光的区域。
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即,2个以上的各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因此2个以上的各区域以连续的图案而配置。
作为上述区域的形状,可举出例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四边形、六边形等。作为上述区域的配置图案,有条纹状、格子状等。其中,上述区域优选为长方形的条纹状。
此外,关于上述配置图案,例如如图3(a)所示,可以设为:第一区域P1、以及、与第一区域P1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宽度D但变化为不同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的第二区域P2交替连续形成的配置图案。此时,多个第一区域P1的配置图案是隔开与位于2个第一区域P1之间的第二区域的宽度D相当的一定的间隔D而形成的配置图案。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可以设为变化为不同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的3个以上的区域以重复配置的方式而连续形成的配置图案。
此外,如图3(b)所示,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宽度D、且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不同的多个区域P1~P11,可以设为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阶段性地发生变化而连续形成的配置图案。此时,一个区域、和邻接于上述一个区域的其他区域的中心间距离具有相当于区域的宽度D的一定的间隔D。
需要说明的是,图3的区域P内的箭头表示:例如偏振轴的方向、相位差区域内的面内慢轴的方向等使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的方向。
上述调光层的各区域的宽度(间隔)通常是等间隔,只要是能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大小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在0.5cm~5.0c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8cm~3.0c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1.0cm~1.5cm的范围内。上述区域的宽度比上述范围更小时,各区域的接合点变多,在具备本发明的调光片的调光板中有时会使遮蔽性降低,另一方面,比上述范围更大时,在具备本发明的调光片的调光板中,滑动幅度变大,需要使调光板的光的入射面的尺寸变大,制品外观或操作性有时会变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区域为条纹状时,区域的宽度是指上述区域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另外,若为其他形状,则可以以中心之间的长度来规定。
作为上述调光层的层构成,可举出例如:具有图案相位差层和配置在比上述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粘接层侧的偏振板的样式(第一样式);使光的偏振状态发生变化的区域(以下,有时称为偏振区域。)直接在偏振板上被形成为图案状的样式(第二样式)等。
以下,对调光层的各样式进行说明。
(1)第一样式
本样式的调光层具有图案相位差层、和配置在比上述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粘接层侧的偏振板。其中优选为:上述图案相位差层具有透明膜基材、在上述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的取向层、以及在上述取向层上形成的相位差层,上述相位差层是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相位差层。其原因在于,通过调光层具有这样的构成,从而在使用本发明的调光片形成调光板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将上述调光板设计为具备滑动机构的调光板,而且上述调光板的操作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区域相当于上述的图案区域。另外,上述相位差层中,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与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的含义相同。
参照图4对具备这样的调光层的调光片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调光片的其他例子的概要剖面图,关于调光层以外的构成,与图1中说明的内容相同。
本样式的调光层4具有图案相位差层40、和配置于比图案相位差层40更靠近粘接层3侧的偏振板50。图案相位差层40是至少按照透明膜基材33、取向层32和相位差层31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相位差层31中,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Q1、Q2具有一定的宽度D和一定的形状(条纹状)且连续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图4(a)和(b)中的相位差层31的样式,在后叙述。
关于图案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层,只要各相位差区域的取向固定即可,图案相位差层也可以是不含取向层的样式。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临时基材上通过取向层来限制取向,照射紫外线等而另外形成通过光固化而固定的相位差层,将所得相位差层转印至透明膜基材,由此得到不含取向层的图案相位差层。
(a)偏振板
本样式的偏振板在调光层内配置于比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调光片的粘接层侧。
作为上述偏振板,只要能使透射光成为直线偏振光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通常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偏振板等。
作为这样的偏振板,只要至少含有偏振片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包含偏振片和配置在上述偏振片的至少一面的偏振板保护膜的样式,也可以将上述偏振片层叠或固定在图案相位差层上而成为偏振板。
作为上述偏振片,只要能使透射光成为直线偏振光就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偏振片含有碘。具体地,可举出使碘浸渗于由聚乙烯醇构成的膜中,通过将其单轴拉伸而形成聚乙烯醇与碘的络合物的偏振片。
对上述偏振板的偏振轴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后述的图案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区域的取向等适当选择。
另外,作为上述偏振板的偏振板保护膜,只要能保护上述偏振片、并且具有期望的透明性就没有特别限制,但其中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偏振板保护膜的透射率可以通过JIS 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作为构成上述偏振板保护膜的材料,可举出例如:纤维素衍生物、环烯烃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酰亚胺、聚芳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砜、聚醚砜、非晶聚烯烃、改性丙烯酸系聚合物、聚苯乙烯、环氧树脂、聚碳酸酯、聚酯类等。其中,作为上述树脂材料,优选使用纤维素衍生物、环烯烃系树脂、或丙烯酸系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作为偏振板保护膜的材料的纤维素衍生物、环烯烃系树脂、和丙烯酸系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例如:日本特开2012-198522号公报所记载的偏振板保护膜的材料。其中优选作为纤维素衍生物的三乙酰纤维素(TAC)。TAC广泛用作偏振板保护膜,但容易因紫外线而发生劣化,因此通过使用上述耐候性粘接层,本发明的效果进一步得到发挥。
也可以对上述偏振板保护膜实施表面处理。例如,将作为纤维素衍生物的三乙酰纤维素(TAC)用作偏振板保护膜的材料时,通过对表面进行皂化处理,可以提高与含有聚乙烯醇的偏振片的粘接性。
作为上述偏振板保护膜的厚度,只要具有期望的透光性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优选为5μm~20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5μm~15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30μm~100μm的范围内。
上述偏振板保护膜配置在上述偏振片的至少一面,其中,优选至少配置在上述粘接层侧的上述偏振片的表面。
另外,上述偏振板保护膜配置在上述偏振片的两面的情况下,上述偏振片的表面的偏振板保护膜可以都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配置在偏振片的粘接层侧的表面的偏振板保护膜优选为三乙酰纤维素(TAC)。其原因在于,通过使用耐候性粘接层,本发明的效果进一步得到发挥。
(b)图案相位差层
上述图案相位差层具有透明膜基材、在上述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的取向层、以及在上述取向层上形成的相位差层。
(i)相位差层
上述相位差层形成于取向层上,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即,2个以上的上述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上述相位差层在各相位差区域的取向被固定。
(相位差区域)
相位差区域是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区域。
关于相位差区域的宽度等,可以设为与上述调光层的图案区域的宽度相同。
(相位差区域的面内慢轴的方向不同的情况)
上述相位差层中,相位差区域的面内慢轴的方向不同是指:例如,如图4(a)所例示,表现出相同的面内延迟值的相位差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相邻相位差区域的一者的面内慢轴的方向与另一者的面内慢轴的方向正交。需要说明的是,图4(a)中,相位差层31的各相位差区域Q1、Q2内的箭头方向表示面内慢轴的方向。
关于面内慢轴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的上述相位差区域的面内延迟值(Re),可根据构成相位差层的材料、图案等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100nm~16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10nm~150n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20nm~140nm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面内延迟值是表示折射率各向异性体的面内方向的双折射性的程度的指标,是在关于面内方向而将折射率最大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x、将与慢轴方向正交的快轴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y、将与折射率各向异性体的面内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厚度设为d的情况下,
以Re[nm]=(Nx-Ny)×d[nm]
表示的值。面内延迟值(Re值)可使用例如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KOBRA-WR,通过平行尼科尔旋转法来测定。另外,微小区域的面内延迟值也可以通过AXOMETRICS公司(美国)制的AxoScan使用缪勒矩阵来测定。另外,只要本发明中没有特别另外的记载,则Re值就表示波长589nm时的值。
(相位差区域的相位差不同的情况)
上述相位差层中,相位差区域的相位差不同是指:例如,如图4(b)所例示,表现出相同的面内慢轴的方向的相位差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通过使各相位差区域的厚度不同,而表现与出膜厚差相当的程度的相位差值(面内延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厚度大的相位差区域称为厚膜区域,将厚度小的相位差区域称为薄膜区域。另外,上述厚膜区域和薄膜区域相当于图4(b)中的Q2和Q1所示的部分。
相位差区域的相位差不同的情况下,厚膜区域与薄膜区域的厚度的差根据相位差层的材料、相位差区域的图案等适当决定。
其中,如图3(a)所例示,厚膜区域和薄膜区域交替成为条纹状的情况下,上述膜厚差优选为,厚膜区域的面内延迟值与薄膜区域的面内延迟值之差相当于λ/2程度的距离。由此,可将薄膜区域的面内延迟值设为相当于λ/4程度的值,并将厚膜区域的面内延迟值设为相当于λ/4+λ/2程度的值,其原因在于,可使通过各相位差区域的直线偏振光分别成为彼此存在正交关系的圆偏振光。
作为上述厚膜区域和上述薄膜区域的厚度,只要是可使厚膜区域与薄膜区域之差处于规定的范围的大小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厚膜区域的厚度为3.0μm且薄膜区域的厚度为1.0μm的情况下,其差为2.0μm,而厚膜区域的厚度为13.0μm且薄膜区域的厚度为11.0μm,其差为2.0μm也是可以的。其中,上述厚膜区域的厚度优选为1.6μm~2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2.5μm~1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5μm~5μm的范围内。另外,上述薄膜区域的厚度优选为0.1μm~17μ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μm~7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1μm~4μm的范围内。
(相位差层)
作为上述相位差层的材料,优选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棒状化合物。其原因在于,能够规则地发生取向,相位差层具有期望的相位差性。其中优选为表现出液晶性的液晶性材料。其原因在于,液晶性材料的折射率各向异性大,因此相位差层容易具有期望的相位差性。
作为上述液晶性材料,可举出例如:表现出向列相、近晶相等液晶相的材料。其中优选使用表现出向列相的液晶性材料。其原因在于,表现出向列相的液晶性材料与表现出其他液晶相的液晶性材料相比,容易规则地发生取向。
另外,作为上述表现出向列相的液晶性材料,优选在介晶两端具有间隔基(スぺ一サ)的材料。其原因在于,在介晶两端具有间隔基的液晶性材料柔软性优异且具有高透明性。
此外,上述棒状化合物优选在分子内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特别优选具有可三维交联的聚合性官能团。其原因在于,通过使上述棒状化合物具有聚合性官能团,从而上述棒状化合物发生聚合而被固定,因此成为取向稳定性优异、相位差性随时间推移不易发生变化的相位差层。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了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棒状化合物的情况下,上述相位差层含有通过聚合性官能团而交联的棒状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维交联”是指:液晶性分子相互发生三维聚合而成为网状(网络)结构的状态。
作为上述聚合性官能团,可举出例如:通过紫外线、电子束等电离放射线的照射、或者加热而发生聚合的聚合性官能团。作为这些聚合性官能团的代表例,可举出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等。
关于上述聚合性官能团,可设为与日本特开2012-137725号公报等记载中示出的棒状化合物中的聚合性官能团相同。
此外,上述棒状化合物是表现出液晶性的液晶性材料,特别优选在末端具有上述聚合性官能团的液晶性材料。其原因在于,在相位差层内,上述棒状化合物成为三维聚合的网状(网络)结构的状态,具备取向稳定性、并且光学特性的表现性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使用了一个末端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液晶性材料的情况,也可以与其他分子交联而稳定取向。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棒状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例如日本特开2012-137725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另外,上述棒状化合物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关于上述相位差层的厚度,可根据材料的种类、相位差区域的样式适当设定。
(ii)取向层
关于上述取向层,在将相位差区域的取向状态固定时,具有使相位差层所含的棒状化合物发生取向的功能。关于上述取向层,在表面上,2个以上的取向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即,关于上述取向层,在表面上,2个以上的取向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从而能以与上述取向区域对应的方式,以相同的间隔、形状和图案配置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区域。
作为取向层的材料,只要可将取向区域以期望的形状形成为期望的图案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这样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通过热或紫外线、电子束等电离放射线的照射而固化的固化树脂。作为固化树脂,可举出紫外线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电子束固化树脂等,其中优选紫外线固化树脂。
作为紫外线固化树脂的固化前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具体例,可举出例如:向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密胺丙烯酸酯等带有丙烯酰基的聚合性低聚物或单体、与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等带有聚合性乙烯基的聚合性低聚物或单体等的单一成分或者配合它们而得的混合物中,添加了光聚合引发剂和任意的添加剂的树脂等。
上述取向层的各取向区域与上述相位差层的各相位差区域存在对应关系。关于上述取向区域的宽度,可以设为与上述相位差层的相位差区域的宽度相同。
上述取向区域在其表面也可以具有细微凹凸形状。其原因在于,形成相位差区域时,通过在各取向区域的表面形成的细微凹凸形状,可使取向层上设置的相位差层中的棒状化合物在一定方向上取向。
例如,相位差层中,不希望在各相位差区域使面内慢轴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对应的各取向区域的细微凹凸形状的长度方向,可以改变棒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在各相位差区域而使面内慢轴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取向区域的表面形成的细微凹凸形状,可以设为与例如日本特开2012-137725号公报记载的取向区域的表面的细微凹凸形状相同。
另外,上述取向区域也可以在各区域具有厚度不同的形状。其原因在于,通过使上述取向区域在各区域具有不同的厚度,与上述取向区域对应的相位差区域也将具有不同的厚度,可以在各相位差区域使相位差发生变化。
此外,上述取向区域也可以具有多段形状。
作为取向层的厚度,只要是可表现出相位差层所期望的取向限制力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0.01μm~1.0μm的范围内。
(iii)透明膜基材
作为上述透明膜基材的材料,优选具有高透射性的树脂。具体地,可举出:三乙酰纤维素等乙酰纤维素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聚甲基戊烯等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醚砜、聚碳酸酯、聚砜、聚醚、聚醚酮、(甲基)丙烯腈、环烯烃聚合物、环烯烃共聚物等树脂。其中,从容易使透明膜基材的面内延迟接近于零的角度来看,优选乙酰纤维素系树脂、环烯烃聚合物、环烯烃共聚物等树脂、丙烯酸系树脂。
作为上述透明膜基材的厚度,只要不损害透光性、且能维持期望的相位差区域就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优选为20μm~188μm的范围内,尤其优选为30μm~90μm的范围内。
上述透明膜基材优选相位差性低。其原因在于,透明膜基材的相位差大时,对相位差层的相位差性造成影响,有时会损害本发明的调光片的调光功能。具体地,透明膜基材的面内延迟值(Re值)优选为0nm~10nm的范围内,更优选为0nm~5n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为0nm~3nm的范围内。
另外,上述透明膜基材优选具有高透明性,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透明膜基材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可以通过JIS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取向层包含紫外线固化树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用于提高透明膜基材与紫外线固化树脂的粘接性的底涂层。
作为上述底涂层,只要具有对透明膜基材和取向层二者的粘接性,且在可见光学性上是透明的,且使紫外线通过即可,可以使用例如,包含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氨基甲酸酯系的树脂材料的层。
(iv)其他
上述图案相位差层至少具有上述透明膜基材、取向层和相位差层,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具体其他构成。
上述图案相位差层的厚度只要能发挥上述的功能就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层构成适当设定。
(2)第二样式
关于本样式的调光层,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直接在偏振板上形成为一定的形状。即,2个以上的偏振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一定的形状且连续形成。
本样式中,具有2个以上的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发生变化的区域是指:偏振轴的方向不同的区域有2个以上。根据偏振轴的方向,可以使某一直线偏振光成分的光以高透射率透过,并吸收与上述某一直线偏振光成分正交的方向上振动的另一直线偏振光成分的光。因此,本样式的偏振板不必与图案相位差层同时使用。
关于上述偏振区域的详细内容,可设为与上述调光层的图案区域相同。
另外,关于本样式的偏振板的其他详细内容,与上述的“(1)第一样式”一项中说明的偏振板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5.任意的部件
本发明的调光片除了上述部件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具有任意的部件。
以下,对本发明的调光片中预想的任意的部件进行说明。
(1)剥离层
本发明的调光片优选在耐候性粘接层上具有剥离层。其原因在于,通过具有剥离层,可防止将调光片贴合至被粘物之前尘埃等向耐候性粘接层的附着,防止污染引起的上述调光片的视觉辨认性降低。另外,其原因在于,卷绕为辊状的调光片放卷时,可以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表面粗糙、从而发生卷出不良的情形。
作为剥离层的材料,只要是通常使用的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和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氯乙烯树脂、纤维素树脂、硅树脂、氯化橡胶、酪蛋白、各种表面活性剂、金属氧化物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或混合2种以上。
(2)红外线反射层或红外线吸收层
本发明的调光片也可以具有红外线反射层或红外线吸收层。关于设置红外线反射层或红外线吸收层的理由、以及这些层所用的材料等,可设为与上述的“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红外线反射剂或红外线吸收剂添加的理由、以及这些材料的例子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作为红外线反射层或红外线吸收层的配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优选配置在迁移防止层的一侧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红外线反射层或红外线吸收层的情况下,耐候性粘接层中也可以不含红外线反射剂或红外线吸收剂。
作为红外线反射层或红外线吸收层的厚度,只要是不损害本发明的调光片的透光性、且能发挥红外线反射功能或红外线吸收功能的厚度即可,例如优选0.1μm~10μm的范围内,尤其优选0.1μm~5μm的范围内。
(3)其他的部件
本发明的调光片根据其他需要也可以具有耐伤层、自净性层、光扩散层、外涂层、保护膜等。
6.其他
本发明的调光片的厚度是只要具有期望的透光性的厚度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100μm~800μm的范围内,尤其优选为200μm~400μm的范围内。调光片的厚度比上述范围更大时,贴合时调光片有时会发生翘曲等问题,另一方面,比上述范围更小时,贴合时有时会发生向调光片带入褶皱等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调光片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优选为20%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可以通过JIS 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本发明的调光片只要是耐候性粘接层配置于比调光层更靠近光的入射侧(光源侧)的使用样式即可,贴合至例如建筑物用、车辆用等的窗玻璃、隔板、室内装饰、家具等使用。
B.调光板
然后,对本发明的调光板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一调光片的第一调光部、和具有第二调光片的第二调光部,上述第一调光部和上述第二调光部,以上述第一调光片和上述第二调光片以相向的方式空出间隔来配置,其中,上述第一调光片和上述第二调光片至少具有粘接层、和在上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调光层,上述调光层为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上述第一调光片和上述第二调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粘接层的形成有上述调光层一侧的相反侧还具有迁移防止层、和在上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含有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上述第一调光部和上述第二调光部中的至少一者可向与上述调光层所具有的上述区域交叉的面方向移动。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调光板进行说明。图5(a)和(b)是本发明的调光板的概要剖面图和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例示了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具有调光片和透明基板的样式的图。
本发明的调光板30为如下调光板:具有第一透明基板11A和第一调光片10A的第一调光部20A、以及具有第二透明基板11B和第二调光片10B的第二调光部20B,以第一调光片10A和第二调光片10B相向的方式空出期望的间隔W而配置的调光板。
第一调光片10A至少具有粘接层3A、和在粘接层3A上形成的调光层4A,并借助粘接层3A与第一透明基板11A贴合。另外,第二调光片10B至少具有粘接层3B、和在粘接层3B上形成的调光层4B,并借助粘接层3B与第二透明基板11B贴合。
关于调光层4A和4B,可设为与图1中说明的调光层4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如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透明基板11A与粘接层3A之间,第一调光片10A还具有迁移防止层2A和耐候性粘接层1A。需要说明的是,耐候性粘接层1A形成在迁移防止层2A的配置调光层4A一侧的相反侧,并含有耐候剂。即第一调光片10A与图1中说明的调光片相同。
本发明的调光板30中,可使第一调光部20A和第二调光部20B中的至少一者向与条纹状的区域P1、P2的图案交叉的面方向(横方向X)移动。由此,根据第一调光部20A的调光层4A的图案与第二调光部20B的调光层4B的图案的对应关系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可以瞬间进行明状态和暗状态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例子中,光L从第一调光部20A侧入射,从而可发挥后述的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中的至少一者的调光片是在耐候性粘接层与调光层之间配置了迁移防止层的层构成、即上述的“A.调光片”一项内说明的调光片,由此可以抑制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的迁移,防止耐候性粘接层的光劣化导致的黄变和粘接力的降低。另外,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当中,通过将具有“A.调光片”一项中说明的调光片的调光部配置于光的入射侧,从而比起调光层而使光先入射至耐候性粘接层,并通过耐候性粘接层所含的耐候剂吸收紫外线等使调光层发生劣化的波长光,由此抑制各调光部的调光层的光劣化。此外,通过具有迁移防止层,可防止构成各调光层的材料与上述耐候剂的反应导致的变色。由此,可形成耐久性和耐候性高的调光板。
根据用途,通过将具有“A.调光片”一项中说明的调光片的调光部配置于光的入射侧,从而本发明的调光板发挥出上述的效果。
例如,将本发明的调光板作为窗玻璃等而用于屋内与屋外的边界的情况下,优选将具有“A.调光片”一项中说明的调光片的调光部配置于屋外侧。其原因在于,来自屋外的太阳光等的外部光含有较多的紫外线等波长光,因此比起各调光部的调光层而先入射至耐候性粘着层,在耐候性粘接层中充分吸收期望的波长光,可以阻止上述波长光入射至调光部。
另外,将本发明的调光板在屋内用作隔板等,在光相对于调光板的入射方向未被特定在一个方向的环境下使用时,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可同时具有“A.调光片”一项内说明的调光片。由于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同时具有耐候性粘接层,因此无论是光从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的哪一个入射的情况,都能通过耐候性粘接层实现调光部的劣化的防止。
以下,对本发明的调光板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1.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
本发明的第一调光部至少具有第一调光片。另外,本发明的第二调光部至少具有第二调光片。
(1)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
本发明的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至少具有粘接层和在上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调光层。另外,上述调光层中,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粘接层的调光层所形成一侧的相反侧,还具有含有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和迁移防止层。此时,上述耐候性粘接层配置在上述迁移防止层的上述调光层所形成一侧的相反侧,通过使光从具备具有这样的层叠样式的调光片的调光部一侧入射,上述的本发明的效果得以发挥。
上述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的至少一者具有耐候性粘接层和迁移防止层即可,但特别优选上述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两者均具有耐候性粘接层和迁移防止层。即,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优选同时具有“A.调光片”一项中说明的调光片的层叠样式。
其原因在于,本发明的效果通过相对于入射的光而将耐候性粘接层配置于迁移防止层的调光层所形成一侧得以发挥,因此通过使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二者具有耐候性粘接层和迁移防止层,从而无论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的哪一个配置在光的入射侧,都能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关于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的粘接层、调光层、耐候性粘接层和迁移防止层,可设为与“A.调光片”一项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这里省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的调光层具有相同的图案区域。
(2)其他
本发明的第一调光部至少具有第一调光片即可,但优选将上述第一调光片设在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第二调光部也一样,优选将上述第二调光片设在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其原因在于,通过使各调光部除调光片外还具备透明基板,例如在宽广的区域配置本发明的调光板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各调光部的机械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明基板配置于第一调光片的表面的、与第二调光片相向的表面所对向的表面上。另外,第二透明基板配置于第二调光片的表面的、与第一调光片相向的表面所对向的表面上。
另外,也可以不将本发明的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贴合至上述的透明基板等被粘物,而单独作为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
这种情况下,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设为在耐候性粘接层上具有保护膜等的调光片。
作为上述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构成材料,只要能支承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并具有高透光性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玻璃等无机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等。
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优选具有高透光性,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优选为80%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可见光区域的透射率可以通过JIS 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作为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厚度,只要是具有能保持第一调光片和第二调光片的强度、且能表现出上述的透光性的厚度即可,优选为例如0.1mm~10mm左右,特别优选为1.0mm~5mm左右。
2.其他
本发明的调光板,通过使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中的至少一者向与调光层的图案区域交叉的面方向移动,使第一调光部的图案区域与第二调光部的图案区域对应,由此可从明状态转变为暗状态,或向其相反的状态转变。这里,图案区域向对应是指:第一调光部的区域的图案与第二调光部的区域的图案在俯视上重叠一致。
另外,根据各调光层的图案,可以改变从明状态变化为暗状态或反向变化时的中间状态的样式。例如,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的各调光层具有上述的图3(a)中示出的具有条纹状的图案区域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调光板具有明状态和暗状态存在为条纹状的中间状态。另一方面,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的各调光层具有图3(b)中示出的条纹状的图案区域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调光板具有遮光浓度阶段性变化的中间状态。
此外,根据各调光层的图案区域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显示图案、画面、文字等。
需要说明的是,“向与区域交叉的面方向移动”是指:向与区域的图案方向交叉、且与调光层的上述区域所形成的面平行的方向移动。即,是指:在第一调光部所具有的图案区域与第二调光部所具有的图案区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面方向上移动。例如,图案区域为条纹状时,是指与条纹的长度方向交叉、且与形成了上述图案区域的调光层的面平行的方向(图5中的X方向)。
本发明的调光板中,作为第一调光片与第二调光片的间隔,只要是可以使第一调光部和第二调光部的至少一者向期望的方向移动、并且可以发挥调光功能的间隔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在0.01mm~5.0m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01mm~3.0m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0.01mm~0.5mm的范围内。第一调光片与第二调光片的间隔比上述范围更大时,有时在光透过本发明的调光板时会发生偏向(原文:偏向)的紊乱,另一方面,比上述范围更小时,有时第一调光片与第二调光片接触而发生磨损。
本发明的调光板根据需要也可以具有任意的部件。作为任意的部件,可举出例如飞散防止膜、扩散膜、磨砂玻璃、防反射膜、防污层、筐体、滑动机构等。
作为本发明的调光板的用途,可用于建筑用的窗、天井窗、阳台等的采光窗、温室等的屋顶和侧壁、隔板、室内装饰、家具、汽车的天窗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是例示,具有与本发明的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的思想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实施方式,无论是何种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通过以下的方法,得到调光片。
(调光层的形成)
通过以下的方法形成调光层。
准备10cm×10cm大小的铜版,用研磨剂(Kaneyo Soap株式会社制力ネヨンTM)沿左右方向研磨并清洗。其后,使用通过FIB加工而制作的具有间距为200nm的凹凸的金刚石刀具,在上下方向上切削而使条纹的间隔为0.5英寸。其后,将UV固化性树脂(DIC株式会社制UNIDIC)涂布在铜版上,在其上,作为透明膜基材,而载置TAC膜(三乙酰纤维素,富士胶片制FujiTAC)并使之密接,照射紫外线使之固化。
然后,将TAC膜基材从铜板剥离,而将凹凸形状赋形于TAC膜基材上,由此在上述TAC膜基材上形成取向层。用SEM观察取向层的剖面形状,结果交替观测到200nm间距的凹凸与不定形的细微的凹凸。
然后,向液晶(Merck株式会社制licrivue(商标注册)RMS03-013C(商品名))性材料溶于环己酮溶剂而得的溶液中,加入5重量%的光聚合引发剂(BASF株式会社制Irgacure184),用旋转涂布机将所得溶液涂布在形成有上述取向层的TAC膜基材上,在80℃下干燥10分钟,照射紫外线使之固化,由此制作出图案相位差膜(图案相位差层)。将制作的图案相位差层与SANRITSU制偏振板(HLC2-5618S)贴合而得到调光层。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的研磨中使用了研磨剂,但也可以使用LCD制造中所使的研磨用的布。
(粘接层的形成)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系粘接剂,制品名:SK Dyne 1429DT,固体成分30%,综研化学公司制),加入10质量份(以固体成分量计为3质量份)的铝螯合物交联剂(制品名:AD-5A,综研化学公司制),用划线器(スクライバ一)以50rpm搅拌10分钟得到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其后,使用敷料器在调光层的一侧的表面涂布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使得干燥前厚度为83μm,在80℃下干燥2分钟,形成干燥后的厚度为25μm的粘接层。
粘接层的粘接力为25N/25mm。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力通过上述的“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测定方法测定。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中也相同。
(迁移防止层的形成)
在粘接层上层压作为迁移防止层的PET膜(制品名:Cosmoshine A4300,厚度16μm,东洋纺织制)。
(耐候性粘接层的形成)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系粘接剂,制品名:OC3447,固体成分30%,Saiden化学公司制),将4质量份(以固体成分量计为1.18质量份)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A(制品名:Biosorb 520,共同药品公司制)用划线器以50rpm搅拌30分钟溶解。进一步添加0.15质量份(以固体成分量计为0.15质量份)的异氰酸酯XDI系(加合物)固化剂(制品名:K-341,固体成分75%,Saiden化学公司制)并搅拌10分钟,得到耐候性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A。
然后,使用敷料器在迁移防止层的表面涂布耐候性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A使得干燥前厚度为83μm,在80℃下干燥2分钟,形成干燥后的厚度为25μm的耐候性粘接层。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为10N/25mm。需要说明的是,粘接力通过上述的“1.耐候性粘接层”一项中说明的测定方法测定。
其后,在耐候性粘接层上层压硅转印性小的轻剥离隔膜(制品名:P381031,厚度38μm,Lintec公司制),在40℃下进行5天老化,得到调光片。
[实施例2]
在粘接层上,通过下述的方法形成迁移防止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调光片。
(迁移防止层的形成)
将带粘接层的调光层安置于真空蒸镀机内的冷却鼓部,并将机内的内部压力减至10-4Torr以下。将纯度99.99%的金属铝装填于氧化铝制坩埚内,由冷却鼓的下部使金属铝加热蒸发,供给氧使之发生氧化反应的同时使之附着堆积在粘接层上,形成由厚度10nm的氧化铝膜构成的迁移防止层。
[比较例1]
不设置迁移防止层和粘接层,使用上述组成的耐候性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A在调光层的一侧的表面上直接形成耐候性粘接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调光片。粘接层的粘接力为10N/25mm。
[比较例2]
不设置迁移防止层和粘接层,使用下述组成的耐候性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B,在调光层的一侧的表面上直接形成耐候性粘接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调光片。
需要说明的是,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为25N/25mm。
<耐候性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B>
·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系粘接剂,制品名:SK Dyne 2094,固体成分30%,综研化学公司制)…100质量份
·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B(制品名:Biosorb 520,共同药品公司制)…4质量份(以固体成分量计为1.18质量份)
[评价]
(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调光片与纵100mm、横100mm、厚度2.8mm的玻璃(东京特殊硝子制)贴合从而制作试验片。按以下的步骤对各试验片进行抗紫外线劣化试验,并进行劣化后的外观评价和保持力评价。
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使用超促进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机(岩崎电气株式会社制,商品名:EYE Super UV tester,型号:SUV-W23),以下述的(A)、(B)、(C)为1个循环,重复42个循环。
(A)在温度63℃、湿度50%RH的气氛下,从玻璃一侧照射照度60mW/cm2、峰值波长365nm的紫外线20小时。
(B)用淋浴进行洒水处理30秒。
(C)在温度63℃、湿度98%RH的气氛下,不进行紫外线照射地保持4小时。
<外观评价>
对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后的各试验片进行色差测定。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株)岛津制作所制,型号:UV-3100PC),以JIS K7105为基准通过透过法测定ΔEab值。需要说明的是,ΔEab值是由CIE1976标准的(L,a,b)空间表色系统的色差公式(ΔEab={(ΔL)2+(Δa)2+(Δb)2}1/2)求得的值。将ΔEab值不足2.5的设为○,将2.5以上不足3.0的设为△,将3.0以上的设为×。ΔEab值为3以上的试验片被视觉确认到实用上成为问题的水平的黄变。
<保持力评价>
对于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后的各试验片,使用Tensilon(制品名:RTG-1205,(株)A&D制),以JIS A5759为基准,使用最大加重容量0.5kN的头(ヘツド)进行保持力的测定。将保持力为4N以上的设为○,将不足4N的设为×。就保持力不足4N的试验片而言,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导致了轻剥离。
关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调光片的外观评价和保持力评价的结果在表1中示出。
[表1]
根据表1的结果,即使在具有相同组成的耐候性粘接层的情况下,具有迁移防止层的实施例1和2与比较例1相比,其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后的ΔEab值更低,显示出迁移防止层所带来的调光片的劣化抑制效果。
另外,实施例1和2在抗紫外线劣化性试验后其外观和保持力为良好,与此相对,耐候性粘接层的组成不同且没有迁移防止层的比较例2在相同试验后确认到黄变,也确认到保持力的降低,还确认了比较例2比比较例1更劣化。
上述结果表示:通过在耐候性粘接层与调光层之间插入迁移防止层,可以得到耐候性和耐久性优良的调光片。
附图说明
1,1A…耐候性粘接层
2,2A…迁移防止层
3,3A,3B…粘接层
4,4A,4B…调光层
10…调光片
10A…第一调光片
10B…第二调光片
20A…第一调光部
20B…第二调光部
30…调光板
40…图案相位差层
50…偏振板

Claims (19)

1.一种调光片,其特征在于,具有:
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
在所述调光层上形成的粘接层;
在所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迁移防止层;以及
在所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包含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迁移防止层利用透明树脂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迁移防止层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树脂为聚酯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系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剂为紫外线吸收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剂为紫外线吸收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层具有图案相位差层、和配置在比所述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所述粘接层一侧的偏振板,
所述图案相位差层具有透明膜基材、在所述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的取向层、以及在所述取向层上形成的相位差层,
所述相位差层是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相位差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与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相等或比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小。
10.一种调光板,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第一调光片的第一调光部、和具有第二调光片的第二调光部,
所述第一调光部和所述第二调光部以所述第一调光片和所述第二调光片相向的方式空出间隔而配置,其中,
所述第一调光片和所述第二调光片至少具有粘接层、和在所述粘接层上形成的调光层,
所述调光层为使透射光的偏振状态或相位状态发生变化的2个以上的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调光层,
所述第一调光片和所述第二调光片中的至少一者,还在所述粘接层的形成有所述调光层一侧的相反侧具有迁移防止层、和在所述迁移防止层上形成且含有耐候剂的耐候性粘接层,
所述第一调光部和所述第二调光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向与所述调光层所具有的所述区域交叉的面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迁移防止层利用透明树脂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迁移防止层利用透明无机化合物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树脂为聚酯系树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系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剂为紫外线吸收剂。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剂为紫外线吸收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层具有图案相位差层、和配置在比所述图案相位差层更靠近所述粘接层一侧的偏振板,
所述图案相位差层具有透明膜基材、在所述透明膜基材上形成的取向层、以及在所述取向层上形成的相位差层,
所述相位差层是面内慢轴的方向和相位差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2个以上的相位差区域隔开一定的间隔且形成为一定的形状的相位差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光部在第一透明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设有所述第一调光片,
所述第二调光部在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设有所述第二调光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性粘接层的粘接力与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相等或比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小。
CN201580013796.7A 2014-01-24 2015-01-23 调光片和调光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4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1883 2014-01-24
JP2014-011883 2014-01-24
PCT/JP2015/051917 WO2015111730A1 (ja) 2014-01-24 2015-01-23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4328A true CN106104328A (zh) 2016-11-09
CN106104328B CN106104328B (zh) 2020-04-03

Family

ID=5368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379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4328B (zh) 2014-01-24 2015-01-23 调光片和调光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03525A1 (zh)
JP (3) JP5854179B2 (zh)
CN (1) CN106104328B (zh)
WO (1) WO201511173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6550A (zh) * 2018-01-12 2020-08-2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调光片及调光装置
CN113396051A (zh) * 2019-04-18 2021-09-14 Nissha株式会社 装饰成型件
CN113777731A (zh) * 2021-08-11 2021-12-1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共轴反转环型连续变密度衰减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49310A (ja) * 2015-08-31 2017-03-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JP2018031924A (ja) * 2016-08-25 2018-03-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WO2018190282A1 (ja) * 2017-04-11 2018-10-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JP2018194797A (ja) * 2017-05-22 2018-12-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および調光フィルムセット
WO2019004336A1 (ja) * 2017-06-30 2019-01-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ウェアラ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
EP3850892B1 (en) * 2018-09-14 2022-08-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system control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0201A (ja) * 1987-05-29 1988-12-07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偏光板
JP2000214446A (ja) * 1999-01-26 2000-08-0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207573A (zh) * 2005-12-02 2011-10-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补偿薄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12064145A2 (ko) * 2010-11-10 2012-05-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소자
JP2012145888A (ja) * 2011-01-14 2012-08-02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光調整複合板
JP2013068924A (ja) * 2011-03-29 2013-04-18 Fujifilm Corp 3d画像表示用光学フィルム、3d画像表示装置及び3d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WO2013073922A1 (ko) * 2011-11-17 2013-05-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소자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3141A (en) * 1977-09-02 1978-10-31 Polaroid Corporation Window system comprising light polarizers
JPH07769B2 (ja) * 1987-01-29 1995-01-1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ト
US5164856A (en) * 1991-02-19 1992-11-17 Yongfeng Zhang Transmittance-adjustable window
JP2000117906A (ja) * 1998-10-16 2000-04-25 Tomoegawa Paper Co Ltd 赤外線カットオフフィルム
JP2007138117A (ja) * 2005-11-22 2007-06-07 Nippon Shokubai Co Ltd 紫外線吸収性粘着剤組成物
TWI437927B (zh) * 2010-08-02 2014-05-11 Au Optronics Corp 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保護電路
JP5740892B2 (ja) * 2010-09-29 2015-07-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子付き位相差フィルム、積層型パターン位相差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292879B2 (ja) * 2010-12-30 2018-03-14 ヴィージー スマートグラス エルエルシー 可変的な透過窓
JP2013014066A (ja) * 2011-07-04 2013-01-24 Tokai Rubber Ind Ltd 窓用透明遮熱積層体および窓用透明遮熱積層体の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00201A (ja) * 1987-05-29 1988-12-07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偏光板
JP2000214446A (ja) * 1999-01-26 2000-08-04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207573A (zh) * 2005-12-02 2011-10-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补偿薄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12064145A2 (ko) * 2010-11-10 2012-05-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소자
JP2012145888A (ja) * 2011-01-14 2012-08-02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光調整複合板
JP2013068924A (ja) * 2011-03-29 2013-04-18 Fujifilm Corp 3d画像表示用光学フィルム、3d画像表示装置及び3d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WO2013073922A1 (ko) * 2011-11-17 2013-05-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소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6550A (zh) * 2018-01-12 2020-08-2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调光片及调光装置
CN111566550B (zh) * 2018-01-12 2023-10-3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调光片及调光装置
CN113396051A (zh) * 2019-04-18 2021-09-14 Nissha株式会社 装饰成型件
CN113396051B (zh) * 2019-04-18 2023-11-21 Nissha株式会社 装饰成型件
CN113777731A (zh) * 2021-08-11 2021-12-1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共轴反转环型连续变密度衰减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33689A (ja) 2016-03-10
JP5854179B2 (ja) 2016-02-09
WO2015111730A1 (ja) 2015-07-30
US20170003525A1 (en) 2017-01-05
JP5892286B2 (ja) 2016-03-23
CN106104328B (zh) 2020-04-03
JP6547611B2 (ja) 2019-07-24
JPWO2015111730A1 (ja) 2017-03-23
JP2016028301A (ja) 2016-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4328A (zh) 调光片和调光板
EP3115832B1 (en) Optical element
JP5983898B1 (ja)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板
CN104170525B (zh) 具有光学层叠体的有机el显示元件
CN100510806C (zh) 带有表面保护薄膜的光学薄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2054269B1 (ko)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에 있어서의 명소 콘트라스트의 개선 방법
US11163200B2 (en) Laminate, light control device, light control member, and vehicle
KR101909636B1 (ko) 투명한 점착제층을 가지는 편광 필름 적층체 및 표시 패널
KR102579327B1 (ko) 적층 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편광판 그리고 화상 표시 장치
JP5794102B2 (ja) 表示装置
TWI599482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CN101025456A (zh) 偏振镜的制造方法、偏振镜、偏振片、光学薄膜、图像显示装置及清洗装置
CN113614592B (zh) 防反射用圆偏光板和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KR100725441B1 (ko) 피막 시트의 제조방법, 광학 기능층, 광학 보상판, 광학소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294003B2 (ja) 調光装置
JP3839798B2 (ja) 被膜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光学機能層、光学補償板、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070779A (ja) 調光フィルム、調光部材、車両
TW202024686A (zh) 附相位差層之偏光板及使用其之影像顯示裝置
JP7401038B2 (ja) 合わせガラス及び液晶装置
KR102231814B1 (ko) 용융압출식 편광필름
WO2024034687A1 (ja) 調光部材、調光部材の製造方法、調光体
KR101378913B1 (ko) 광학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432139B2 (ja) 調光装置
CN108885369A (zh) 偏振板组和使用了该偏振板组的ip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JP2017057629A (ja) 調光装置および調光装置の設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073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3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3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3073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