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561B - 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 Google Patents

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3561B
CN106103561B CN201580015742.4A CN201580015742A CN106103561B CN 106103561 B CN106103561 B CN 106103561B CN 201580015742 A CN201580015742 A CN 201580015742A CN 106103561 B CN106103561 B CN 1061035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polyolefin
less
dexp
por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57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3561A (zh
Inventor
豊田直树
菅田正美
石原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03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3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多孔膜,其能优选用作在电池用隔膜、电容器用薄膜、过滤器等领域中需求较大的涂覆用基材,并且能均匀涂布。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峰值孔径在TD方向上的平均值相对于孔径的期望值在TD方向上的标准偏差的相对值小于24%。关于这种聚烯烃微多孔膜,由于具有在TD方向上孔径分布窄且致密的孔径,因此能大幅地抑制涂布材料的涂布不均、涂布褶皱,因此能优选用作涂覆用基材。

Description

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其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池用隔膜、电容器用薄膜、过滤器等用途中,通常使用微多孔膜。其中,在电池用隔膜用途中,要求耐热性、强度、电解液保持力等各种特性。作为实现这样的要求特性的方法,利用对微多孔膜实施了涂覆的膜的方法正在成为主流。
就锂离子电池而言,不仅期待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移动设备,还期待今后扩大应用于车载用等用途中,要求提高生产性。从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为了进行高速输送,要求机器方向(或者长度方向,以下称为MD方向)的强度强,但是,当仅将MD方向的强度提高得过多时,则微多孔膜的各向异性变强,输送时变得容易破裂,因此涂布时的张力控制变得困难。因此,需要适当地调整MD方向与宽度方向(以下称为TD方向)的强度平衡。
特别是,要求车载用的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化/高容量化/高输出化,伴随于此,对于隔膜的高透过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必须向微多孔膜形成(涂覆)具有各种功能的功能层。然而,如果进行涂覆时涂布材料堵塞微多孔膜的细孔,则会发生由透过性的降低而引起的电池输出的降低、电池特性的劣化等。因此,需要以不会降低微多孔膜的性能为前提进行涂覆。而且,在未均匀地涂布的情况下,由于涂布不均会导致物性不均,因此必须将涂布材料均匀地涂布于基材。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利用湿式不同拉伸倍率拉伸来制造微多孔膜,通过调整MD方向与TD方向的强度平衡(长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与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之比),从而能获得良好的开裂性。而且记载了:通过调整最大孔径,从而能获得良好的耐电压特性。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将聚烯烃与增塑剂、无机粒子混合,通过逐次拉伸来制造微多孔膜。由上述方法获得的微多孔膜具有均匀的孔径,能实现兼顾良好的耐电压特性、透过性以及强度。
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对基材(微多孔膜)的单面或双面进行涂覆,通过调整涂布材料的密度和粘度、基材的孔径,涂覆形成有耐热性多孔质层的微多孔膜,还记载了能防止离子电导率降低的技术。然而,未记载均匀涂布的方法。
无论哪篇文献,为了实现良好的输送性、透过性、耐电压特性,均对拉伸方法或涂布材料进行了调整,抑制了涂覆后的物性降低,但均未记载抑制涂覆时的涂布不均的方法。此外,以往为了进行均匀的涂布,采取了针对各种涂布材料的调整或涂布法,但均仅是从涂布材料方面进行考虑的观点,为了进行均匀的涂布,对基材方面所要求的性能尚不明确。为了进行高速输送且均匀的涂布,仅调整涂布材料或涂布方法,是有局限的。因此,今后可以考虑,根据从基材方面考虑的观点,要求能够均匀的涂布的微多孔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70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号2005-0615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2045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为了进行高速输送、均匀的涂布,不仅对涂布材料进行调整,从基材方面的观点考虑,还需要提供一种能均匀地涂布的微多孔膜。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进行高速输送,对基材所要求的性能仅要求了MD方向的强度,而为了进行均匀的涂布,对基材(微多孔膜)所要求的特性尚不明确。
鉴于上述理由,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均匀涂布的微多孔膜。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发现了孔径分布窄(孔径均匀)并且小孔径的聚烯烃微多孔膜能进行均匀的涂布,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以沿着TD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式设定多个用于测定孔径的分布的测定区域时,在这些测定区域分别获得的测定结果满足下列关系式(A)。
σ(Dexp)÷Dp×100<24·····(A)
其中,σ(Dexp)是使用对各个测定区域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的Dexp计算而得的标准偏差,Dp是对在各个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的众数值(孔径)取平均的值。
Dexp=Σ{Dj×(PSF)j}
(Dj:孔径、(PSF)j:孔径分布的值(孔径Dj的频率))
(2)根据(1)中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TD方向每20cm等间隔地设有4处所述测定区域。
(3)根据(2)中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σ(Dexp)小于0.00600。
(4)根据(2)中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σ(Dexp)小于0.00100。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Dp为0.010~0.024μm。
(6)根据(1)中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TD方向以1cm间隔设有3处所述测定区域。
(7)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以沿着MD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式设定多个用于测定孔径的分布的测定区域时,在这些测定区域分别获得的测定结果满足下列关系式(B)。
σ(Dexp)÷Dp×100<400·····(B)
其中,σ(Dexp)是使用对各个测定区域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的Dexp进行计算而得的标准偏差,Dp是对在各个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的众数值(孔径)取平均的值。
Dexp=Σ{Dj×(PSF)j}
(Dj:孔径、(PSF)j:孔径分布的值(孔径Dj的频率))
(8)根据(7)中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MD方向以5cm间隔设有3处所述测定区域。
(9)根据(7)或(8)中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Dp为0.010~0.024μm。
(10)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将通过(1)中的关系式(A)获得的左边的值与通过(7)中的关系式(B)获得的左边的值合计得到的值为250%~420%。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MD方向的拉伸强度为1600~4500kgf/cm2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MD方向的拉伸强度与TD方向的拉伸强度的比为1.4~2.5。
(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分子量1.0×106以上的聚烯烃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上。
(14)一种涂布用基材,其特征在于,其使用(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
[发明的效果]
关于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由于具有孔径分布窄且致密的孔径,因此能大幅地抑制涂布材料的涂布不均、涂布褶皱,因此能优选用作为涂覆用基材。此外,由于调整了MD方向与TD方向的强度平衡,因此能高速输送。此外,由于作为基材具有良好的透过性和耐电压特性,因此即使作为电池用隔膜也具有优异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干燥试样及湿润试样的通气曲线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细孔径分布曲线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分子量分布曲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细孔径分布可以使用孔径测定仪(Porometer)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测定。首先,使用孔径测定仪分别对干燥状态的试样(以下,仅记为“干燥试样”)和细孔内填充有测定液的湿润状态的试样(以下,仅记为“湿润试样”)测定空气压力与空气流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获得干燥试样的通气曲线(Dry Curve)以及湿润试样的通气曲线(WetCurve)。
细孔内填充有测定液的湿润试样显示出与充满液体的毛细管相同的特性。当将湿润试样置于孔径测定仪并缓慢升高空气压力时,从直径较大的细孔开始起按照顺序,空气压力克服细孔内的测定液的表面张力,从该细孔内挤出测定液,伴随于此,空气流量缓慢增加,最终试样变成干燥状态。在此,当假定细孔的形状为大致圆柱状时,将测定液的表面张力设为γ、将测定液的接触角设为θ,则压力为P的空气侵入直径为D的细孔内的条件由下述公式1所示的Washburn公式表示。
P=(4γcosθ)/D·····(公式1)
因此,通过测定液体从此细孔被挤出时的压力,从而能计算出细孔直径。
另一方面,当将压力Pj下的湿润试样的空气流量设为Fw,j、将压力Pj下的干燥试样的空气流量设为Fd,j时,则累积过滤流量(CFF:Cumulative Filter Flow,单位:%)以及细孔径分布(PSF:Pore Size Frequency,单位:%)分别由下列公式计算出来。
CFF=[(Fw,j/Fd,j)×100]·····(公式2)
PSF=(CFF)j+1-(CFF)j·····(公式3)
通过组合上述公式1~公式3,基于干燥状态以及湿润状态下的空气流量的压力变化,能求出表示细孔的直径D与细孔径分布PSF的关系的细孔径分布曲线。在图2中示出了这种细孔径分布曲线的一个例子。
根据图2所示的细孔径分布曲线,能获得与细孔有关的各种物性值。例如,可以举出:将与表示细孔径分布曲线上的众数值的孔径(图2中表示为Dp的孔径。以下,仅记为“峰值孔径”)或孔径Dj对应的细孔径分布的值(孔径Dj的频率)设为(PSF)j时由下列公式4计算出的孔径的分布Dexp等。
Dexp=Σ{Dj×(PSF)j}·····(公式4)
其中,根据细孔径分布曲线获得的物性值基本上是通过测定较小的一个试样而获得的值。即,这样的细孔径分布的测定是针对比较小的面积进行的。因此,为了更详细地研究整个微多孔膜的孔径分布的均匀性,理想的是从微多孔膜内的多个部位采取试样(测定区域),验证由各个试样所获得的物性值的统计离差。本发明人等发现,在涂覆用基材中,孔径的均匀性会影响涂布不均的多少。即,发现了对以规定间隔采取的多个试样测定物性值,当它们的平均值、标准偏差满足要求水准时,能获得涂布不均小的、作为涂布用基材优异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特别是对凹版涂布法和刮涂法等方法有用,所述方法为使用刀片(刮刀)或刀等刀片类刮取涂布材料或调节涂布量,从而在MD方向的某一点沿TD方向同时对涂布材料进行涂布。
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特征在于孔径均匀。为了进行均匀涂布,以在MD方向或TD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式、对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孔径的分布(Dexp)以及峰值孔径测定多个时,所获得的峰值孔径的标准偏差(σ(Dexp))相对于峰值孔径的平均值(Dp)的相对值(%)(标准偏差÷峰值孔径)(变异系数)是重要的。所述相对值通过下列公式求出。
相对值(%)=σ(Dexp)÷Dp×100·····(公式5)
具体而言,在TD方向每20cm等间隔地设置4处任意尺寸的测定区域,对各个测定区域测定孔径分布。接着,根据在这些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分别计算峰值孔径以及分布(Dexp)。然后,计算在这些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分布(Dexp)的标准偏差(σ(Dexp)),并且计算峰值孔径的平均值(Dp)。重要的是,将这些标准偏差(σ(Dexp))以及平均值(Dp)代入上述(公式5)所获得的相对值(变异系数B)小于24%(满足下列公式(A))。
σ(Dexp)÷Dp×100<24·····公式(A)
而且,所述变异系数B更优选为小于19%,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8%。当该相对值小于24%时,则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小,涂布时涂布材料在TD方向均匀地遍布基材表面。此外,当该相对值小于24%时,由于孔径均匀,因此在孔径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在涂布时很难出现不均。而且,当该相对值小于24%时,由于涂布材料被均匀地涂布,因此,在涂布材料的干燥工序中,热量在基材上沿TD方向均匀地传递,能抑制干燥褶皱、涂布材料的剥落。特别是,由于干燥褶皱受TD方向的涂布材料不均影响较大,因此其效果显著。因此,重要的是相对值小于24%。该相对值越小越不会有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因此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5%左右。
在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中,在TD方向每20cm等间隔地测定4处的孔径分布的标准偏差优选为小于0.00600,更优选为小于0.00450,进一步优选为小于0.00445。当孔径的期望值在TD方向的标准偏差小于0.00600时,由于孔径均匀,因此在孔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在涂布时很难出现不均。而且,由于涂布材料被均匀地涂布,因此,在涂布材料的干燥工序中,热量在基材上均匀地传递,能抑制干燥褶皱、涂布材料的剥落。孔径的期望值在TD方向上的标准偏差的下限越小越不会有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因此越小越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0.00100左右,但也可以小于0.00100。
在TD方向每20cm等间隔地测定4处的、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相对于峰值孔径的平均值的相对值(峰值孔径的标准偏差÷峰值孔径的平均值)(变异系数A)优选为小于5%,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当该相对值小于5%时,TD方向的孔径分布的众数值的离差变小,变成均匀孔径。因此,在孔径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在涂布时很难出现不均。而且,当该相对值小于5%时,由于涂布材料被均匀地涂布,因此,在涂布材料的干燥工序中,热量在基材上沿TD方向均匀地传递,能抑制干燥褶皱、涂布材料的剥落。特别是,由于干燥褶皱受TD方向的涂布材料不均影响较大,因此其效果显著。因此,重要的是相对值小于5%。该相对值越小越不会有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因此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0.01%左右。
此外,由于从窄幅到宽幅的产品均被广泛需求,因此,无论是宽范围,还是窄范围的产品,均需要涂布材料的均匀性,因此,即使是窄幅,也需要使孔径均匀。即,在将涂布材料涂布于基材时,除了使用宽幅的产品的基材的情况以外,有时也会预先将基材切割成窄幅,以便匹配于嵌入至实际的电池的隔膜的尺寸。因此,这种窄幅的产品在进行涂布材料的涂布后被直接保持原样地嵌入于电池,因此难以采取回避涂布状态差的部位(例如宽度方向两端部等)来使用这样的处理,因此需要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均匀的涂膜。
以下,对这种窄幅的产品所要求的物性(孔径)的均匀性和此物性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TD方向以1cm间隔等间隔地设置3处任意尺寸的测定区域,对各个测定区域测定孔径分布。接着,根据在这些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分别计算峰值孔径以及分布(Dexp)。然后,计算在这些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分布(Dexp)的标准偏差σ(Dexp),并且计算峰值孔径的平均值(Dp)。重要的是,将这些标准偏差(σ(Dexp))以及平均值(Dp)代入上述(公式5)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变异系数D)小于24%(满足上述公式(A))。变异系数D更优选为小于19%,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8%。当该相对值(变异系数D)小于24%时,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变小,涂布时涂布材料在TD方向均匀地遍布基材表面。此外,当该相对值(变异系数D)小于24%时,由于孔径均匀,因此在孔径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在涂布时很难出现不均。而且,当该相对值(变异系数D)小于24%时,涂布材料被均匀地涂布,因此,在涂布材料的干燥工序中,热量在基材上沿TD方向均匀地传递,能抑制干燥褶皱、涂布材料的剥落。特别是,由于干燥褶皱受TD方向的涂布材料不均影响较大,因此其效果显著。因此,重要的是相对值小于24%。该相对值越小越不会有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因此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5%左右。
在TD方向以1cm间隔测定3处的孔径分布的标准偏差优选为小于0.00600,更优选为小于0.00450,进一步优选为小于0.00445。当孔径的期望值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小于0.00600时,由于孔径均匀,因此在孔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在涂布时很难出现不均。而且,当孔径的期望值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小于0.00600时,涂布材料被均匀地涂布,因此,在涂布材料的干燥工序中,热量在基材上均匀地传递,能抑制干燥褶皱、涂布材料的剥落。孔径的期望值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的下限越小越不会有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因此越小越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0.00100左右。
在TD方向以1cm间隔测定3处的、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相对于峰值孔径的平均值的相对值(峰值孔径的标准偏差÷峰值孔径的平均值)(变异系数C)优选为小于5%,更优选为3%以下。当该相对值小于5%时,TD方向的孔径分布的众数值的离差变小,变成均匀孔径。因此,在孔径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在涂布时很难出现不均。而且,当该相对值小于5%时,涂布材料被均匀地涂布,因此,在涂布材料的干燥工序中,热量在基材上沿TD方向均匀地传递,能抑制干燥褶皱、涂布材料的剥落。特别是,由于干燥褶皱受TD方向的涂布材料不均影响较大,因此其效果显著。因此,重要的是相对值小于5%。该相对值越小越不会有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因此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0.01%左右。
在TD方向以1cm间隔测定3处的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优选为0.00100以下,更优选为0.000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050以下。当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为0.00100以下时,孔径均匀,宽度方向的收缩均等地产生,因此能抑制涂布褶皱。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标准偏差的下限越小越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0.00005左右。如此,通过将细孔径的离差设为上述范围,变得能均匀涂布,涂布产品的品质等级统一,因此能获得优异的涂布用基材。
就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宽幅的产品或者窄幅的产品)而言,其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平均值优选为0.02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2μm以下。以往,已知通过减小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孔径,从而能获得良好的耐电压特性。通过将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平均值设为0.024μm以下,从而能获得良好的耐电压特性,能防止低电压下的短路。此外,通过将孔径保持得较小,能抑制枝晶(dendrite)的生长,从而防止短路。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平均值优选为0.001以上。通过将峰值孔径的TD方向的平均值设为0.001以上,从而能确保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透过性。
当MD方向的孔径均匀时,在孔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涂布材料的含量不会不同,能减少表面的凹凸不平,能降低干燥不均,能高速输送。即,当MD方向上孔径变得不均匀时,则将涂布材料涂布于基材的表面时,与其他部位(孔径小的部位)相比,在孔径大的部位吸收更多的涂布材料,有可能导致在该孔径大的部位涂布材料不足。因此,MD方向的均匀孔径也重要。
即,在MD方向以5cm间隔设置3处任意尺寸的测定区域,并对各个测定区域测定孔径分布。接着,根据在这些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分别计算峰值孔径以及分布(Dexp)。然后,计算在这些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分布(Dexp)的标准偏差(σ(Dexp)),并且计算峰值孔径的平均值(Dp)。重要的是,将这些标准偏差(σ(Dexp))以及平均值(Dp)代入上述(公式5)所获得的值(变异系数F)小于400%(满足公式(B))。
σ(Dexp)÷Dp×100<400·····公式(B)
变异系数F更优选为小于330%,进一步优选为小于320%。当变异系数F小于400%时,则M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变小,能抑制MD方向的涂布不均。因此,能抑制高速输送时的干燥不均。
在MD方向以5cm间隔测定3处所得分布的标准偏差优选为小于0.10000,更优选为小于0.07000。
在MD方向以5cm间隔测定3处的、峰值孔径的MD方向的标准偏差相对于峰值孔径的平均值的相对值(峰值孔径的标准偏差÷峰值孔径的平均值)(变异系数E)优选为小于5%。
在MD方向以5cm间隔测定3处的峰值孔径的MD方向的标准偏差优选为0.00100以下,更优选为0.00060以下。
就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而言,其峰值孔径的MD方向的平均值优选为小于0.024μm,进一步优选为0.022μm以下。
变异系数B与变异系数F的和优选为450%以下。当变异系数B与变异系数F的和为450%以下时,能在MD方向和TD方向的双方,降低涂布材料的厚度不均或干燥不均、减少涂布褶皱,由于整个薄膜的涂布后的品质等级统一,因此能获得优异的涂覆用基材。为了统一涂布后的品质等级,变异系数B与变异系数F的和越低越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50%左右。
在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中,MD方向的拉伸强度(MD方向的拉伸断裂强度。以下,仅记为“MD拉伸强度”)优选为4500kgf/cm2以下,更优选为3000kgf/c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800kgf/cm2以下。当MD拉伸强度为4500kgf/cm2以下时,能抑制向MD方向的极端的取向,在输送工序或卷绕工序中能抑制微多孔膜破裂。此外,当考虑到涂布时的输送张力时,MD拉伸强度优选为1600kgf/cm2以上。当MD拉伸强度为1600kgf/cm2以上时,涂布时的高速输送变成可能,能在卷绕工序中防止破膜。
MD方向的拉伸强度SMD与TD方向的拉伸强度STD的强度比SMD/STD(MD拉伸强度/TD拉伸强度)优选为1.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特别优选为1.6以上。当SMD/STD为1.4以上时,在MD方向卷绕时难以引起形变。而且,当SMD/STD为1.4以上时,张力控制变得容易,因此能以适当的张力保持基材来进行涂布,因此能均匀涂布,作为涂覆用基材能获得良好的特性。SMD/STD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95以下。当强度比为2.5以下时,由于能控制只有MD方向的取向变强这种情况,因此能抑制切割时的卷绕偏移,开裂性良好。
在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中,在105℃下保持8小时后的MD方向的热收缩率优选为5%以下。当在105℃下保持8小时后的MD方向的热收缩率为5%以下时,则能防止异常发热时微多孔膜收缩、短路,能确保充分的安全性。此外,当在105℃下保持8小时后的MD方向的热收缩率为5%以下时,由于能抑制涂布时的干燥工序中的基材的收缩,因此能抑制由干燥褶皱或涂布膜的剥落引起的涂布不均。因此,MD方向的105℃下的热收缩率越小越优选,但实质上,其下限为0.00001%左右。
在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中,所谓的“气阻度(air resistance)”是指根据JISP 8117(2009)标准所测定的值。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关于膜厚没有特别记载,就以“在膜厚采用20μm时的气阻度”的意思使用“气阻度”这一词语。具体而言,对膜厚为T1(μm)的微多孔膜所测定的气阻度为P1时,将由公式:P2=(P1×20)/T1计算出来的气阻度P2设为在膜厚采用20μm时的气阻度。气阻度优选为1000sec/100cc以下,更优选为800sec/100cc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sec/100cc。当气阻度为1000sec/100cc以下时,能获得良好的离子透过性,能降低电阻。气阻度优选为100sec/100cc以上。当气阻度为100sec/100cc以上时,能获得良好的强度。
以往,已知通过使孔径致密(减小孔径、并且减小彼此邻接的孔径之间的间隔尺寸)会导致透过性恶化,但尽管通过本发明获得的微多孔膜的孔径均匀且是小孔径(孔径致密),但在具有良好的透过性方面优异。由此,作为隔膜使用时,能获得良好的输出特性。
在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中,从隔膜的绝缘性的观点考虑,膜厚采用20μm时的耐电压(介质击穿电压)优选为2.4kV以上,更优选为2.6kV以上。此处,所谓的“膜厚采用20μm时的耐电压”是指,将膜厚为T1(μm)的微多孔膜的介质击穿电压设为V1(kV)时,由公式:V2=(V1×20)/T1计算出来的介质击穿电压V2,在进行了多次测定的情况下,是指它们的平均值。耐电压与孔径的关系密切,通常,当孔径变大时,微多孔膜的耐电压变低,无法获得充分的绝缘性。另一方面,当孔径变小时,能提高耐电压,但无法获得良好的透过性。与以往的微多孔膜相比,通过本发明获得的微多孔膜虽然微细且孔径均匀,但具有良好的透过性和耐电压性,在这方面优异。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关于膜厚没有特别记载,就以“膜厚采用20μm时的穿刺强度”的意思使用“穿刺强度”这一词语。所谓的“膜厚采用20μm时的穿刺强度”是指,在膜厚为T1(μm)的微多孔膜中穿刺强度为L1时,由公式:L2=(L1×20)/T1计算出来的穿刺强度L2。穿刺强度优选为450gf以上。当穿刺强度为450gf以上时,则能抑制由电极材料等的尖锐部分扎入微多孔膜而产生的针孔或裂缝,能降低电池组装时的不合格率。
此外,当穿刺强度低时,则输送时无法施加较高的张力,因此难以高速输送,涂布时的稳定性变差。伴随于此,也可能导致高速输送时涂布层剥落、涂布层内的污染。通过将穿刺强度调整至上述范围内,从而能抑制这样的不良状况的产生,能谋求涂布的高速化。
从膜强度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孔隙率的上限优选为70%,更优选为60%。此外,从透过性能以及电解液含量的观点考虑,孔隙率的下限优选为20%,更优选为40%。通过将孔隙率设为上述范围内,从而透过性、强度以及电场液含量的平衡变得良好,能消除电池反应的不均匀性,能抑制枝晶产生。其结果是,能获得良好的安全性、强度、透过性。
关于构成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聚烯烃,从膜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分子量大的聚烯烃成分的含量多。具体而言,将聚烯烃整体设为100重量%时,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烯烃成分的含量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5重量%以上。通过将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烯烃成分的含有率设为20重量%以上,能获得优异的膜强度,并且在高温状态下的保存特性优异,难以短路,能以较高的水准兼顾强度与安全性。
此外,关于构成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聚烯烃,优选使用聚乙烯。将聚烯烃整体设为100重量%时,聚乙烯的含量优选为9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95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9重量%以上。此外,聚乙烯优选具有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以及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作为除聚乙烯以外的聚烯烃,也可以包含聚丙烯、聚烯烃共聚物等。
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规定成分的含量、重均分子量(Mw)以及数均分子量(Mn)可以通过后述GPC(凝胶渗透色谱法)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图3表示通过GPC获得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曲线的关系图,横轴是分子量的对数值,纵轴是将聚乙烯的浓度分率用分子量的对数值进行微分后的值。在图3中,(a)区域对应于“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b)区域对应于“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
将聚乙烯整体设为100重量%时,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优选为7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65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60重量%以下。当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70重量%以下时,能抑制微多孔膜的强度降低。
将聚乙烯整体设为100重量%时,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5重量%以上。通过将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的含有率设为20重量%以上,从而能获得优异的膜强度,并且在高温状态下的保存特性优异,难以短路,能以较高的水准兼顾强度与安全性。
特别是,在制造聚烯烃微多孔膜时,如下所述,在将拉伸工序设为单轴拉伸工序以及同时双轴拉伸工序这两个阶段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且致密的孔径,聚乙烯的分子量很重要。在低分子量聚乙烯的含量多的情况下、或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含量少的情况下,聚乙烯的分子之间的缠结较弱,进行单轴拉伸时,产生聚乙烯分子的缠结较强的部分和较弱的部分。其结果是,在进行开孔的同时双轴拉伸工序的阶段,孔径变得不均匀(孔径的离差变大),孔径控制变得困难。通过将分子量100万以上的成分的含量设为20%以上,能充分地确保聚乙烯分子的缠结,因此能提高单轴拉伸的拉伸倍率,能在保持具有均匀且小的孔径的状态下提高MD方向的强度。综上所述,优选将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设为70%以下,并且将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设为20%以上。
更具体而言,作为微多孔膜的材料的聚乙烯优选为重均分子量5.0×105~9.0×105的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以下,仅记为“HDPE”)与重均分子量1.5×106~3.0×106的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以下,仅记为“UHMWPE”)的组合物。
如上所述,在使用HDPE与UHMWPE的组合物的情况下,HDPE、UHMWPE的分子量分布(Mw/Mn)均优选为3以上。当分子量分布为3以上时,由于高分子量成分和低分子量成分适度地存在,因此成型性得以提高,能抑制制膜时的拉伸性的降低。HDPE、UHMWPE的分子量分布均优选为20以下。当分子量分布为20以下时,能抑制由低分子量成分增加引起的强度的降低。
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使用所谓的湿式法,但重要的是,按如下顺序包含以下工序:在溶剂与溶质(聚烯烃)混合的状态下沿单轴方向进行拉伸的工序和同时进行双轴拉伸的工序。通过在溶剂与溶质混合的状态下沿单轴方向进行拉伸,由此,向拉伸方向的各向异性控制以及使孔结构致密化成为可能。由此,作为涂覆用基材能获得优异的特性。通过上述工序制造的微多孔膜的孔径均匀且小,具有良好的MD方向与TD方向的强度平衡、透过性、耐电压特性,因此,重要的是通过下述(1)、(2)的工序进行制造。
(1)将从模头挤出的片材在拉伸温度90~115℃、拉伸倍率1.4~2.0倍下,沿MD方向进行拉伸的工序。
(2)将沿MD方向被拉伸的片材在拉伸温度100~120℃下,沿MD方向以及TD方向同时进行拉伸的工序。
通过在制造时实施上述工序,与通过以往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拉伸倍率为相同程度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相比,能获得更致密且均匀的孔径,而且能获得良好的MD方向与TD方向的强度平衡以及透过性、耐电压特性。由此,能获得作为涂覆用基材具有优异的特性的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
而且,如上所述,在实施上述(1)、(2)的工序之前,通过事先控制聚乙烯成分的分子量以及含量,从而能获得作为涂覆用基材具有非常优异的特性的微多孔膜。通过选择最佳的含有比率并实施上述(1)中的工序,从而变成分子链间适度地缠结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2)中的工序,能获得没有TD方向的孔径分布不均的微多孔膜,能使孔径致密化。其中,在上述(1)中的工序的拉伸倍率过高的情况下,分子链间的缠结失去平衡,施加MD方向的拉伸时,存在TD方向的孔径的离差变大的倾向,因此,在(1)中的工序中需要选择最佳的MD方向的拉伸倍率。
本发明人等发现,为了获得聚烯烃微多孔膜,(1)中的工序的拉伸倍率为1.4倍以上很重要。当MD方向的拉伸倍率为1.4倍以上时,能获得孔径均匀且小的微多孔膜,而且,能改善MD方向与TD方向的强度平衡。此外,向MD方向的拉伸倍率优选为2.0倍以下。当将向MD方向的拉伸倍率设为2.0倍以下时,能调整向MD方向的取向的程度,能在输送工序或卷绕工序中抑制微多孔膜破裂。而且,当将向MD方向的拉伸倍率设为2.0倍以下时,能抑制TD方向的孔径分布不均,能获得没有孔径分布不均的均匀的孔径。
(2)中的工序的拉伸倍率按面积倍率优选为16倍以上,更优选为25倍以上。当(2)中的工序的面积倍率为16倍以上时,没有薄膜的拉伸不均,能均匀拉伸,能抑制物性不均或孔径分布不均。此外,(2)中的工序的面积倍率优选为49倍以下。当(2)中的工序的面积倍率为49倍以下时,能抑制由总面积倍率变大引起的破膜,生产率得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2)中的工序中的拉伸优选为在TD方向以及MD方向以相同倍率同时拉伸。
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可以优选用作涂覆用基材。因此,接着,对优选应用于本发明的涂覆层进行说明。对用于涂覆的涂布材料并未特别限定,但应用于本发明的涂覆层优选含有水溶性树脂或水分散性树脂和微粒。通过使用水溶性树脂或水分散性树脂和微粒,不仅能获得优异的耐热性,还能降低成本,而且从制造工序上的环境负荷的观点考虑也优选。
用于涂布材料的“溶媒”不仅是指溶解水溶性树脂或水分散性树脂的液体,还广义地包含用于使水溶性树脂或水分散性树脂分散成粒子状的分散介质,但优选以水为主体。所使用的水优选使用离子交换水或蒸馏水。溶媒可以只是水,但根据需要也可以使用醇类等水溶性有机溶媒。通过使用这些水溶性有机溶媒,能提高干燥速度、涂布性。
在涂覆层中,作为除水溶性树脂或水分散性树脂、微粒以外的组成,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还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等。微粒可以是无机粒子,也可以是有机粒子。
粒子的形状可以举出球状、大致球状、板状、针状,但并未特别限定。
作为对涂布材料进行涂布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逆转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吻合涂布法、辊刷涂布法、喷涂法、气刀涂布法、迈耶棒式涂布法、管状刮刀涂布法(pipedoctor method)、刮刀涂布法以及模涂法(diecoating)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者组合实施。如上所述,凹版涂布法或刮刀涂布法等使用刀片或刀在TD方向同时对涂布材料进行涂布的方法优选应用于本发明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此外,溶媒的去除通常利用干燥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由于这样的涂覆用基材能被控制为孔径均匀且小的孔径,因此能抑制涂布不均或涂布材料的剥落、褶皱的产生等不良状况,并能均匀地对涂布材料进行涂布,提高涂布产品的品质等级。而且,由于MD方向的拉伸强度较高、MD拉伸强度与TD拉伸强度的平衡优异,因此能在涂布时施加较高的张力。因此,也适合于高速涂布。此外,在小孔径且孔径均匀、兼顾良好的透过性、耐电压特性这方面优异,即使作为电池用隔膜也很优异。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
(测定方法)
1.孔径分布、其在MD或TD方向的标准偏差
以如下方式计算出孔径的分布(Dexp)。沿着微多孔膜的T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4个直径3cm的试样,沿着TD方向以3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3个直径3cm的试样,沿着M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3个直径3cm的试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试样是在彼此不同的区域采取的,因此共计获得10个试样。
使用PMI公司制的细孔径分布测定器(Perm-Porometer)(型号:CFP-1500A、测定液:Galwick)在测定压力0~3500MPa的范围内测定了所获得的试样的细孔径分布之后,基于上述公式4计算出各试样的孔径的分布(Dexp)。然后,对沿着T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的4个测定试样,进一步对沿着TD方向以3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的3个测定试样,或者对沿着M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的3个测定试样,分别计算出分布的标准偏差。将这些标准偏差设为“孔径的分布在MD(或TD)方向的标准偏差(σ(Dexp))”。
2.峰值孔径、其在TD方向的平均值/标准偏差
以如下方式计算出峰值孔径。沿着微多孔膜的T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4个直径3cm的试样,沿着TD方向以3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3个直径3cm的试样,沿着M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3个直径3cm的试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试样是在彼此不同的区域采取的,因此共计获得10个试样。
使用PMI公司制的细孔径分布测定器(Perm-Porometer)(型号:CFP-1500A、测定液:Galwick)在测定压力0~3500MPa的范围内对所获得的各试样进行测定,求出峰值孔径(众数值上的孔径)。然后,对沿着T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的4个测定试样,进一步对沿着TD方向以3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的3个测定试样,或者对沿着MD方向以5cm间隔(圆心之间的距离)采取的3个测定试样,分别计算出峰值孔径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偏差,分别设为“峰值孔径在MD(或TD)方向的平均值”以及“峰值孔径在MD(或TD)方向的标准偏差”。
3.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通过高温GPC进行了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测定(重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规定成分的含量等的测定)。测定条件如下。
装置:高温GPC装置(设备No.HT-GPC、Polymer Laboratories制、PL-220)
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RI
保护柱:Shodex G-HT
柱:Shodex HT806M(2根)(
Figure BDA0001119015680000171
昭和电工制)
溶媒:1,2,4-三氯苯(TCB,和光纯药制)(添加0.1%BHT)
流速:1.0mL/min
柱温:145℃
试样制备:向5mg试样中添加测定溶媒5mL,在160~170℃下加热搅拌约30分钟后,用金属过滤器(孔径0.5μm)对所获得的溶液进行过滤。
注入量:0.200mL
标准试样:单分散聚苯乙烯(东曹制)
数据处理:TRC制GPC数据处理系统
标准曲线:根据使用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试样获得的标准曲线,使用规定的换算常数来计算。
基于通过上述试验所获得的曲线,计算出分子量50万以下的成分以及分子量100万以上的成分的面积。然后,分别求出分子量50万以下的成分和分子量100万以上的成分相对于总面积的比例。
4.膜厚
关于微多孔膜的厚度,使用接触式厚度计在随机选择的MD位置进行测定。沿着膜的TD方向,横跨30cm的距离以5mm的间隔进行测定。然后,将沿着上述TD方向的测定在不同的MD位置进行5次,将其算术平均值设为试样的厚度。
5.气阻度
使用透气度仪(旭精工株式会社制,EGO-1T)按照JIS-P8117所记载的方法对膜厚为T1的微多孔膜测定气阻度P1,通过公式:P2=(P1×20)/T1计算出膜厚采用20μm时的气阻度P2
6.穿刺强度
将顶端具有球面(曲率半径R:0.5mm)的直径为1mm的针,以2mm/秒的速度扎入平均膜厚为T1(μm)的微多孔膜,从而测定最大负荷L1(贯通之前的负荷、单位:gf),通过L2=(L1×20)/T1的公式计算出膜厚采用20μm时的穿刺强度L2(gf/20μm)。
7.孔隙率
关于孔隙率,根据微多孔膜的质量w1和由与微多孔膜相同的聚乙烯组合物构成的相同尺寸的没有孔隙的膜的质量w2,通过孔隙率(%)=(w2-w1)/w2×100的公式计算出来。
8.MD方向的热收缩率
将微多孔膜切割成5cm×5cm,在105℃下处理(非固定)8小时,对此时的MD方向的收缩率测定3次(对3个试样进行测定),将它们的平均值设为MD方向的热收缩率。
9.拉伸强度
使用宽度为10mm的长方形试验片,通过根据ASTM D882标准的方法分别对MD拉伸强度以及TD拉伸强度进行测定。
10.耐电压性能
在边长为150mm的正方形的铝制的板上,放置切割成直径60mm的膜厚为T1的微多孔膜,在其上放置黄铜制的直径50mm的圆柱电极,并连接菊水电子工业制TOS5051A耐电压测试仪。以0.2kV/秒的升压速度施加电压,读取介质击穿时的值V1,根据换算公式:V2=(V1×20)/T1,计算出膜厚20μm时的耐电压V2。耐电压V2的测定进行3次,获得平均值。
11.涂布不均
向羧甲基纤维素(CMC)(Daicel Finechem株式会社制,产品号2200)0.8wt%中加入溶媒(水)60.8wt%,搅拌2小时。接着,加入平均粒径0.5μm的大致球状的氧化铝微粒38.4质量份,搅拌2小时使氧化铝微粒充分分散后,用过滤粒子尺寸(初始过滤效率:95%)为10μm的毛毡型聚丙烯制过滤器进行微滤,作为涂布液。此时,树脂成分与微粒的体积比为5:95(以CMC的比重为1.6g/cm3、氧化铝的比重为4.0g/cm3进行计算)。
通过手工涂布(hand coat)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于微多孔膜上,在70℃下干燥1分钟后,随机地采取15cm×10cm大小的样品,肉眼确认有涂布不均。具体而言,使用透射型光源,将光源照射到所采取的样品,将与其他部分相比色调不同的部分设为涂布不均,根据采取的样品与不均部分的面积比,通过下述公式6计算出涂布不均面积比后,基于下述判定基准进行判断。
涂布不均面积比(%)=(不均部分的面积/总面积(15×10cm))×100……(公式6)
<涂布不均的判定基准>
涂布不均面积比为0~1%:◎(最好)
涂布不均面积比为1~2%:○(优)
涂布不均面积比为2~6%:△(良)
涂布不均面积比为6%以上:×(不及格)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涂布不均面积比为2%以下,在实用上就没有问题。
12.涂布褶皱
通过手工涂布将所获得的涂布液涂布于微多孔膜上,在70℃干燥1分后,随机地采取15cm×10cm大小的样品,通过肉眼确认褶皱的数量。判定基准如下。
褶皱的数量为0~1个:◎(最好)
褶皱的数量为2~3个:○(优)
褶皱的数量为4~7个:△(良)
褶皱的数量为8个以上:×(不及格)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褶皱的数量为3个以下,在实用上就没有问题。
(实施例1)
准备由重均分子量(Mw)为2.89×106、分子量分布Mw/Mn为5.28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PE1))30重量%和重均分子量Mw为5.72×105、分子量分布Mw/Mn为4.81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PE2))70重量%构成的聚乙烯组合物。当将该聚乙烯组合物整体设为100重量%时,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59重量%,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26重量%。向该聚乙烯组合物28.5重量%中加入液体石蜡71.5重量%,进而,以混合物中的聚乙烯的质量为基准,加入0.5质量%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0.7质量%的四〔亚甲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作为抗氧化剂,并进行混合,制备出聚乙烯树脂溶液。将该聚乙烯树脂溶液从双螺杆挤出机供给至T模头,挤出成厚度约1.0mm的片材状后,通过控制为25℃的冷却辊对挤出物进行冷却,从而形成凝胶状片材。将所获得的凝胶状片材一边暴露在115℃的温度中,一边实施MD拉伸工序,即,使用间歇式(batch-type)的拉伸机以1.4倍的拉伸倍率沿着MD方向进行拉伸后,一边暴露在115℃的温度中,一边进一步实施同时双轴拉伸工序,即,沿着MD方向以及TD方向的双方以5×5的倍率进行同时双轴拉伸。将经拉伸的片材固定于20cm×20cm的铝框板,浸渍于二氯甲烷的清洗浴(cleaning bath),边摇晃10分钟边清洗,以去除液体石蜡,之后将经清洗的膜在室温下进行空气干燥。然后,将膜在125℃下保持10分钟,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1中示出。
(实施例2)
除了将MD拉伸、同时双轴拉伸的拉伸温度设为110℃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1中示出。
(实施例3)
除了将MD拉伸工序中的拉伸倍率设为1.8倍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1中示出。
(实施例4)
除了将PE1与PE2的量比设为20/80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该聚乙烯组合物整体设为100重量%时,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64重量%,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20重量%。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1中示出。
(实施例5)
除了将MD拉伸工序中的拉伸倍率设为2.0倍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1中示出。
(比较例1)
除了将PE1与PE2的量比设为10/90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该聚乙烯组合物整体设为100重量%时,分子量50万以下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70重量%,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成分的含量为14重量%。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2中示出。
(比较例2)
除了将MD拉伸工序中的拉伸倍率设为1.3倍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2中示出。
(比较例3)
除了未进行MD拉伸工序,作为拉伸工序仅实施了同时双轴拉伸工序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2中示出。
(比较例4)
除了将同时双轴拉伸工序的拉伸倍率设为7×5倍以外,其余与比较例3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2中示出。
(比较例5)
除了将同时双轴拉伸工序的拉伸倍率设为6×6倍以外,其余与比较例3相同地制作出聚烯烃微多孔膜。将所获得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膜特性在表2中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1119015680000221
Figure BDA0001119015680000231
[表2]
Figure BDA0001119015680000232
Figure BDA0001119015680000241
Figure BDA000111901568000025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微多孔膜能优选用作在电池用隔膜、电容器用薄膜、过滤器等领域中需求较多的涂覆用基材。

Claims (11)

1.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以沿着宽度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式设定多个用于测定孔径的分布的测定区域时,在这些测定区域分别获得的测定结果满足下列关系式(A),
σ(Dexp)÷Dp×100<24…··(A)
其中,σ(Dexp)是使用对各个测定区域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的Dexp计算而得的标准偏差,Dp是对在各个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的众数值取平均的值,其中所述众数值为孔径,
Dexp=Σ{Dj×(PSF)j}
Dj:孔径、(PSF)j:孔径分布的值,即孔径Dj的频率,
其中,所述σ(Dexp)小于0.00600,
所述Dp为0.010~0.024μm,
分子量1.0×106以上的聚烯烃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宽度方向每20cm等间隔地设有4处所述测定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σ(Dexp)小于0.0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宽度方向以1cm间隔设有3处所述测定区域。
5.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以沿着长度方向彼此分离的方式设定多个用于测定孔径的分布的测定区域时,在这些测定区域分别获得的测定结果满足下列关系式(B),
σ(Dexp)÷Dp×100<400…··(B)
其中,σ(Dexp)是使用对各个测定区域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的Dexp计算而得的标准偏差,Dp是对在各个测定区域所获得的孔径分布的众数值取平均的值,其中所述众数值为孔径,
Dexp=Σ{Dj×(PSF)j}
Dj:孔径、(PSF)j:孔径分布的值,即孔径Dj的频率,
其中,所述σ(Dexp)小于0.10000,
所述Dp为0.010~0.024μm,
分子量1.0×106以上的聚烯烃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在长度方向以5cm间隔设有3处所述测定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Dp为0.010~0.024μm。
8.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将通过权利要求1中的关系式(A)获得的左边的值与通过权利要求5中的关系式(B)获得的左边的值合计得到的值为250~420,
其中,所述关系式(A)中的所述σ(Dexp)小于0.00600,所述关系式(B)中的所述σ(Dexp)小于0.10000,
所述关系式(A)中的所述Dp、所述关系式(B)中的所述Dp分别为0.010~0.024μm,
分子量1.0×106以上的聚烯烃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6及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1600~4500kgf/cm2
10.根据权利要求1~6及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特征在于,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与宽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之比为1.4~2.5。
11.一种涂覆用基材,其特征在于,其使用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
CN201580015742.4A 2014-03-24 2015-03-20 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Active CN1061035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9783 2014-03-24
JP2014-059783 2014-03-24
PCT/JP2015/058607 WO2015146859A1 (ja) 2014-03-24 2015-03-20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および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を用いてなるコーティング用基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3561A CN106103561A (zh) 2016-11-09
CN106103561B true CN106103561B (zh) 2020-04-14

Family

ID=54195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5742.4A Active CN106103561B (zh) 2014-03-24 2015-03-20 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29366B2 (zh)
KR (1) KR102354780B1 (zh)
CN (1) CN106103561B (zh)
WO (1) WO20151468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4821B2 (ja) * 2015-12-28 2020-01-22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とその製造方法、ロール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評価方法
KR102542813B1 (ko) * 2017-03-22 2023-06-14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올레핀 미다공막,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전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4608A (zh) * 1999-02-19 2001-05-09 东燃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微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95552A (zh) * 2006-07-25 2009-07-29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卷绕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6968A (zh) * 2007-01-30 2009-12-30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
CN202265532U (zh) * 2010-08-05 2012-06-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聚烯烃多孔膜及其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983B2 (ja) * 1988-05-12 1996-01-1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多孔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H05117440A (ja) * 1991-10-31 1993-05-14 Mitsubishi Kasei Corp 多孔化ポリオレフイン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0044709A (ja) * 1998-07-27 2000-02-15 Nitto Denko Corp 多孔質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953840B2 (ja) * 2002-02-28 2007-08-08 東燃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による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JP4344550B2 (ja) * 2002-06-25 2009-10-14 東燃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
CN100448922C (zh) * 2003-12-24 2009-01-07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由聚烯烃制得的微多孔膜
JP5202816B2 (ja) * 2006-04-07 2013-06-05 東レバッテリーセパレータ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72334B2 (ja) 2008-05-30 2014-08-13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製微多孔膜
JP2011204587A (ja) 2010-03-26 2011-10-13 Teijin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非水系二次電池、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4608A (zh) * 1999-02-19 2001-05-09 东燃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微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95552A (zh) * 2006-07-25 2009-07-29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卷绕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6968A (zh) * 2007-01-30 2009-12-30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聚烯烃制微多孔膜
CN202265532U (zh) * 2010-08-05 2012-06-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聚烯烃多孔膜及其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37534A (ko) 2016-11-30
WO2015146859A1 (ja) 2015-10-01
CN106103561A (zh) 2016-11-09
JP6729366B2 (ja) 2020-07-22
KR102354780B1 (ko) 2022-01-21
JPWO2015146859A1 (ja) 2017-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3147B (zh) 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制造方法以及电池用隔膜
EP2866278B1 (en) Separator for batteri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3159163B1 (en) Polyolefin multilayer microporous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cell separator
JP5453272B2 (ja) 微多孔膜およびそのような膜を製造し使用する方法
JP5403633B2 (ja) 微多孔膜、電池セパレーターおよび電池
KR101318062B1 (ko) 미세다공성 막, 전지 세퍼레이터 및 전지
EP3098256B1 (en)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7088163B2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多層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積層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及び、セパレータ
EP3438177A1 (en)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production method for polyolefin microporous membrane, battery separator, and battery
JP2007063547A (ja) ポリエチレン微多孔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KR20100082830A (ko) 폴리올레핀 미세 다공막, 그 제조 방법,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전지
JPWO2013099607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79810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JP2011042805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CN106103561B (zh) 聚烯烃微多孔膜以及使用聚烯烃微多孔膜制成的涂覆用基材
JP2013522378A (ja) 微多孔膜、その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バッテリーセパレーターフィルムとしてのその膜の使用
WO2019151220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コーティングフィルム及び電池、並びに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製造方法
CN110382605B (zh) 聚烯烃微多孔膜和使用了该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电池
TW201838225A (zh) 聚烯烴微多孔膜及使用其之電池
WO2017115799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とその製造方法、積層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ロール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評価方法
JP2017119769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とその製造方法、ロール及び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の評価方法
WO2023176880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微多孔膜、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フィル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ray Industries, Inc.

Address before: Japan in Tochigi County

Applicant before: Toray Battery Separator Film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