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241B - 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3241B CN106103241B CN201580003759.8A CN201580003759A CN106103241B CN 106103241 B CN106103241 B CN 106103241B CN 201580003759 A CN201580003759 A CN 201580003759A CN 106103241 B CN106103241 B CN 1061032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ath
- nut
- straight line
- bending section
- lin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1442589 Convolu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71460 Crotalus cerast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3/00—Milling particular work; Special milling operations; Machines therefor
- B23C3/28—Grooving workpieces
- B23C3/32—Milling helical grooves, e.g. in making twist-dri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04—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 B62D3/06—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with screw and nut
- B62D3/08—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with screw and nut using intermediate ball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0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 F16H25/221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with elements for guiding the circulating b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15/00—Details of workpieces
- B23C2215/08—Automotive pa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96—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using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使用来使滚珠循环的连接部件内的滚珠顺畅地移动。将与连接部件的第一弯曲部对置的螺母的第一连接通路的第一曲面部形成为第一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另外,将与连接部件的第二弯曲部对置的螺母的第二连接通路的第二曲面部形成为与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公开了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形成有使滚珠丝杠装置的滚珠循环的回流路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6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回流路的角部的内周侧形成为大致直角,因此存在滚珠卡在回流路的角部、滚珠不再顺畅地移动的隐患。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使用来使滚珠循环的连接部件内的滚珠顺畅地移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动力转向装置中,将与连接部件的第一弯曲部对置的螺母的第一连接通路的第一曲面部形成为曲面状,使得该第一曲面部与第一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另外,将与连接部件的第二弯曲部对置的螺母的第二连接通路的第二曲面部形成为曲面状,使得该第二曲面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
由此,能够使连接部件内的滚珠的移动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从轴向观察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转向轴与螺母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例1的转向轴与螺母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的辅助机构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1的螺母的立体图。
图9是从径向外侧观察实施例1的螺母的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螺母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1的螺母的剖视图。
图12是构成实施例1的连接部件的部件的单体图。
图13是实施例1的第一连接通路的螺母外周侧开口部附近的图。
图14是实施例1的第一连接通路附近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例1的第一连接通路附近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例1的螺母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1的螺母的第一连接通路的一端侧开口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8是实施例1的螺母的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开口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比较例的螺母的剖视图。
图20是比较例的螺母的剖视图。
图21是比较例的螺母的第二连接通路的一端侧开口部附近的图。
图22是实施例1与比较例的第一连接通路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将第一连接通路的第一曲面部的剖面形成为矩形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24是第一连接通路的第一曲面部的剖面形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对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1进行说明。实施例1的动力转向装置1将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经由螺纹机构26传递到转向轴10,由此对驾驶员的转向操作力赋予辅助力。
〔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
图1是动力转向装置1的主视图。图2是从轴向观察动力转向装置1的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图5是转向轴10与螺母20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C-C剖视图。
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操作机构2,其使由驾驶员转向操作的方向盘的旋转传递到用于使转向轮转向的转向轴10;以及辅助机构3,其对转向轴10赋予辅助力。
动力转向装置1的各结构部件被收容于由将转向轴1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收容的转向轴收容部31、以及将配置于转向轴收容部31的轴向中间部的转向轴10包围而形成的减速器收容部32构成的壳体30内。在减速器收容部32中收容有后述的减速器33。
转向操作机构2具有连结于方向盘的转向操作输入轴80、以及与转向操作输入轴80一体地旋转的小齿轮81。小齿轮81与形成于转向轴10的外周的齿条13啮合。
辅助机构3具有电动马达40、以及将电动马达40的输出传递到转向轴10的螺纹机构26。电动马达40根据由驾驶员输入到方向盘的转向操作转矩以及转向操作量,利用马达控制器控制输出。螺纹机构26具有螺母20与输出带轮27。输出带轮27的外观是圆筒状的部件,并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螺母20。在电动马达40的驱动轴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有圆筒状的输入带轮35。在输出带轮27与输入带轮35之间卷绕有带28。利用输入带轮35、输出带轮27以及带28构成了减速器33。
螺母20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并被设为相对于转向轴10旋转自如。在螺母20的内周呈螺旋状形成有槽,该槽构成了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在转向轴10的外周,在沿轴向离开形成有上述齿条13的部分的位置形成有螺旋状的槽,该槽构成了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以在转向轴10中插入有螺母20的状态,利用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与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形成了滚珠循环槽12。在滚珠循环槽12内填充有金属制的多个滚珠22,若螺母20旋转,则滚珠22在滚珠循环槽12内移动,使得转向轴10相对于螺母20沿长度方向移动。
〔螺母的结构〕
图7是动力转向装置1的辅助机构3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螺母20的立体图。图9是从径向外侧观察螺母20的图。图10是图9的D-D剖视图。图11是安装有连接部件23的状态的螺母20的剖视图。
在螺母20的轴向一端侧一体地形成有轴承24的内座圈24c。轴承24是具有内座圈24c、外座圈24a、设于外座圈24a与内座圈24c之间的滚珠24d、以及将外座圈24a与内座圈24c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24e的带密封功能的滚珠轴承。轴承24将螺母20轴支承为相对于减速器收容部32旋转自如。
螺母20的比内座圈24c靠轴向另一端侧构成了主体部20a。在主体部20a的外周形成有与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连通的第一连接通路20e。此外,在主体部20a的外周形成有与滚珠循环槽12的另一端连通的第二连接通路20f。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与第二连接通路20f之间形成有供作为管状部件的连接部件23卡合的卡合槽20g。在第一连接通路20e插入有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在第二连接通路20f插入有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
在主体部20a的外周形成有一对内螺纹部20b、20c。将一对内螺纹部20b、20c连结的线形成为与将第一连接通路20e和第二连接通路20f连结的线交叉。在内螺纹部20b、20c通过螺纹紧固有将连接部件23固定于螺母20的固定金属83(参照图5)。
滚珠循环槽12内的滚珠22在连接部件23内通过,由此能够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与第二连接通路20f之间往来。滚珠22并非在滚珠循环槽12内从端部移动到端部,而是从形成有第一连接通路20e的位置移动到形成有第二连接通路20f的位置。
在主体部20a的设有连接部件23的一侧、并且是内座圈24c侧(一端侧)形成有将螺母20的外周侧与内周侧连通的连通孔41。该连通孔41的内周侧的开口部在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上,并且避开滚珠22循环的部分而形成。利用该连通孔41,将比轴承24与螺纹机构26靠一侧(图4的左侧)的一室30a、以及另一侧(图4的右侧)的另一室30b连通。
螺母20利用作为减速器收容部32的一侧侧面的侧面31a与锁定环25夹持轴承24的外座圈24a,从而限制了螺母20相对于壳体30的轴向移动。
〔连接部件的详细〕
图12是构成连接部件23的部件的单体图。
连接部件23包括中间部23a、第一弯曲部23b、第二弯曲部23c、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舌部23f。
中间部23a在连接部件23的轴向的中央附近形成为直线状。第一弯曲部23b设于中间部23a与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之间。第一弯曲部23b以通过内部的滚珠22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的方式形成。第一弯曲部23b在将连接部件23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状态下,以朝向螺母20的外周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第二弯曲部23c设于中间部23a与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之间。第一弯曲部23b以通过内部的滚珠22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的方式形成。第二弯曲部23c在将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状态下,以朝向螺母20的外周侧凸起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设于第一弯曲部23b与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之间。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沿第一弯曲部23b的一端部的切线方向延伸,形成为直线状。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设于第二弯曲部23c与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之间。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沿第二弯曲部23c的另一端部的切线方向延伸,形成为直线状。舌部23f从连接部件23的两端开口部以舌状突出地形成。
连接部件23通过组合两个图12所示的那种半开状部件而构成。该两个半开状部件形成为同一形状,并在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舌部23f。以组合了半开部件的状态,将舌部23f设于连接部件23的两端开口部。两个半开部件不被特别地粘合等,而是以组合的状态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以及第二连接通路20f,并利用固定金属83固定于螺母20,从而被一体地保持。即使在半开部件产生间隙,只要是滚珠22不会通过的程度即可。
〔连接通路的详细说明〕
图13是第一连接通路20e的一端侧(螺母20的外周侧)开口部附近的图。图14是第一连接通路20e附近的剖视图。图15是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中插入有连接部件23的状态下的第一连接通路20e附近的剖视图。图16是安装有连接部件23的状态下的螺母20的剖视图。图17是第一连接通路20e的一端侧(螺母20的外周侧)开口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8是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开口部附近的剖视图。
第一连接通路20e包括第一曲面部20e1、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
这里,在将连接部件23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以及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状态下,将沿着第一弯曲部23b的弯曲方向的线定义为第一周向D1。第一曲面部20e1设于第一连接通路20e中的第一周向D1内侧的、与第一弯曲部23b对置的位置(图15)。而且,以使第一曲面部20e1与第一弯曲部23b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规定值中不包含零)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
另外,第一曲面部20e1的剖面的曲率半径r1形成为比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的剖面的曲率半径R1小(图15)。换言之,第一曲面部20e1形成为第一弯曲部23b的剖面的曲率半径R1比第一曲面部20e1的剖面的曲率半径r1大(图15)。此时,第一曲面部20e1的曲率半径r1的中心形成为比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靠近螺母20的旋转轴(图16)。另外,第一曲面部20e1的与第一周向D1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图17)。
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设于比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靠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连接于第一曲面部20e1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部。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沿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的切线方向延伸,并形成为直线状。
将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与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的边界点定义为边界点P1。将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与第一曲面部20e1的边界点定义为边界点Q1。边界点Q1形成于比边界点P1靠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图15)。
将滚珠22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的接触点定义为接触点S。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的接触点S形成于比边界点Q1靠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图18)。
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设于第一周向D1外侧的、与第一弯曲部23b对置的位置。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沿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内时的插入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第二连接通路20f包括第二曲面部20f1、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
这里,在将连接部件23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以及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状态下,将沿着第二弯曲部23c的弯曲方向的线定义为第二周向D2。第二曲面部20f1设于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第二周向D2内侧的、与第二弯曲部23c对置的位置。而且,以使第二曲面部20f1与第二弯曲部23c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规定值中不包含零)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
另外,第二曲面部20f1的剖面的曲率半径形成为比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的剖面的曲率半径小。换言之,第二曲面部20f1形成为第二弯曲部23c的剖面的曲率半径比第二曲面部20f1的剖面的曲率半径大。此时,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形成为比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靠近螺母20的旋转轴。另外,第二曲面部20f1的与第二周向D2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设于比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靠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连接于第二曲面部20f1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滚珠丝杠滚珠循环槽12)的另一端侧。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沿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的切线方向延伸,并形成为直线状。
将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与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的边界点定义为边界点P2。将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与第二曲面部20f1的边界点定义为边界点Q2。边界点Q2形成于比边界点P2靠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将滚珠22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的接触点定义为接触点S。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的接触点S形成于比边界点Q2靠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
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设于第二周向D2外侧的、与第二弯曲部23c对置的位置。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沿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插入到第二连接通路20f内时的插入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连接通路的形成方法〕
第一连接通路20e通过一种立铣刀的机械加工形成有第一曲面部20e1、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以及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立铣刀朝向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以及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的方向被安装并进行加工。此时,从螺母20的外周部朝向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内周侧)进行切削,形成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以及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而且,通过使立铣刀的前端沿第一曲面部20e1的曲面状移动,从而形成第一曲面部20e1。
第二连接通路20f通过一种立铣刀的机械加工形成有第二曲面部20f1、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以及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立铣刀朝向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以及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的方向被安装并进行加工。此时,从螺母20的外周部朝向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内周侧)进行切削,形成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以及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而且,通过使立铣刀的前端沿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面状移动,从而形成第二曲面部20f1。
〔作用〕
为了在连接部件23内使滚珠22顺畅地移动,优选的是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具有尽量大的曲率半径。但是,若只是增大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的曲率半径,则连接部件23相当于螺母20的外周面大幅度突出,因此安装有连接部件23的状态下的螺母20将会大型化。
因此,考虑将连接部件23的一部分埋入螺母20的内部。因此,必须对第一连接通路20e、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开口部实施避免第一连接通路20e、第二连接通路20f与第一弯曲部23b、第二弯曲部23c的干扰的加工。作为避免第一连接通路20e、第二连接通路20f与第一弯曲部23b、第二弯曲部23c的干扰的加工的例子,对比较例进行进行说明。
图19是比较例的螺母20的剖视图。图20是安装有比较例的连接部件23的状态下的螺母20的剖视图。图21是比较例的螺母20的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外周侧开口部附近的图。图22是实施例1的第一连接通路20e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22(A))与比较例的第一连接通路20e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22(B))。
在比较例中,通过将立铣刀倾斜地插入第一连接通路20e、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加工,在第一连接通路20e、第二连接通路20f形成第一倾斜部20e4、第二倾斜部20f4。
如比较例那样,若在第一连接通路20e、第二连接通路20f形成第一倾斜部20e4、第二倾斜部20f4,则第一倾斜部20e4、第二倾斜部20f4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之间的壁厚变薄,存在不能确保强度的隐患(图22)。
因此,在实施例1中,将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以与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另外,将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以与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
由此,能够使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的曲率半径大型化,并且能够确保螺母20的壁厚。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23内的滚珠22的移动顺畅,还能够确保螺母20的强度。
此外,在实施例1中,以使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的曲率半径为螺母20的第一曲面部20e1的曲率半径以上的方式形成了第一曲面部20e1。同样,以使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的曲率半径为螺母20的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率半径以上的方式形成了第二曲面部20f1。
由此,能够抑制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第二弯曲部23c与螺母20的第一曲面部20e1、第二曲面部20f1干扰。因此,能够以将连接部件23安装于螺母20的状态使螺母20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例1中,在比第一曲面部20e1靠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将第一曲面部20e1与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同样,在比第二曲面部20f1靠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将第二曲面部20f1与滚珠循环槽12的另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
由此,能够将滚珠循环槽12与连接部件23的第一曲面部20e1之间、滚珠循环槽12与连接部件23的第二曲面部20f1之间顺畅地连接。此外,通过使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和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与滚珠循环槽12的切线方向大致一致,能够使滚珠循环槽12与连接部件23之间的移动更顺畅地进行。
此外,在实施例1中,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与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的边界点Q1位于比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的边界点P1靠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同样,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的边界点P2位于比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与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的边界点Q2靠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第二弯曲部23c与螺母20的第一曲面部20e1、第二曲面部20f1干扰,能够以将连接部件23安装于螺母20的状态使螺母20整体小型化。
此外,在实施例1中,将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与滚珠22的接触点S形成为位于比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的边界点Q1靠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同样,将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与滚珠22的接触点S形成为位于比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的边界点Q2靠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另一端侧(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侧)的位置。
在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与滚珠22的接触点S,从滚珠22对螺母20施加负载。由于能够确保接触点S与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第二曲面部20f1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壁厚的减少。
此外,在实施例1中,将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形成为比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靠近螺母20的旋转轴。同样,将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形成为比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靠近螺母20的旋转轴。
由此,能够充分确保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率半径,据此,能够增大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23内的滚珠22的移动顺畅。
此外,在实施例1中,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中的第一周向D1外侧,形成有设于与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的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同样,在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第二周向D2外侧,形成有设于与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插入到第二连接通路20f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的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部件23向第一连接通路20e以及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组装。
此外,在实施例1中,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了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同样,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了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
由此,无需在第一曲面部20e1的加工与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的加工中更换工具,能够使对第一连接通路20e进行机械加工时的作用效率提高。同样,无需在第二曲面部20f1的加工与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的加工中更换工具,能够使对第二连接通路20f进行机械加工时的作用效率提高。
此外,在实施例1中,将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的与第一周向D1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同样,将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的与第二周向D2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图23是表示将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的与第一周向D1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的例子的图。图24是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的剖面形状的示意图。
若将第一曲面部20e1、第二曲面部20f1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形状,则与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情况相比,第一曲面部20e1、第二曲面部20f1的面积变大。因此,通过将第一曲面部20e1、第二曲面部20f1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能够确保螺母20的壁厚。
此外,在实施例1中,形成第一连接通路20e的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的工具一边绕大致同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进行机械加工。同样,形成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的工具一边绕大致相同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第二曲面部20f1以及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进行机械加工。
由此,在第一曲面部20e1的加工与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的加工中,无需改变向工作机械安装螺母20的安装角度,能够使对第一连接通路20e进行机械加工时的作用效率提高。同样,在第二曲面部20f1的加工与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的加工中,无需改变向工作机械安装螺母20的安装角度,能够使对第二连接通路20f进行机械加工时的作用效率提高。
〔效果〕
(1)具有:转向轴10,其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其设于转向轴10的外周侧,并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螺母20,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形成为环状以包围转向轴10的主体部20a,并相对于转向轴10设为旋转自如;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其设于螺母20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螺旋状的滚珠循环槽12;多个滚珠22,其被设为在滚珠循环槽12内能够移动;第一连接通路20e,其设于螺母20,并形成为一端侧在螺母20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螺母20的内周面、并且是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开口;第二连接通路20f,其设于螺母20,并形成为一端侧在螺母20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螺母20的内周面、并且是滚珠循环槽12的另一端侧开口;连接部件23,其是一端侧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内,另一端侧插入到第二连接通路20f内,将第一连接通路20e与第二连接通路20f连接以使多个滚珠22能够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侧与第二连接通路20f侧之间往来的管状部件,并具有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该第一弯曲部23b设于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大致中间部23a之间,且形成为使多个滚珠22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该第二弯曲部23c设于另一端侧与所述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多个滚珠22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第一曲面部20e1,在将沿着第一弯曲部23b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一周向D1时,该第一曲面部20e1设于第一连接通路20e中的第一周向D1内侧的、与第一弯曲部23b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曲面状,使第一弯曲部23b之间的间隙成为规定值以下;第二曲面部20f1,在将沿着第二弯曲部23c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二周向D2时,该第二曲面部20f1设于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第二周向D2内侧的、与第二弯曲部23c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曲面状,使第二弯曲部23c之间的间隙成为规定值以下;以及电动马达40,其对螺母20进行旋转驱动,将螺母20的旋转转换为转向轴10的轴向运动,从而对转向轴10赋予转向操作力。
由此,能够使连接部件23内的滚珠22的移动顺畅,还能够确保螺母20的强度。
(2)使第一弯曲部23b的曲率半径为第一曲面部20e1的曲率半径以上、并且第二弯曲部23c的曲率半径为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率半径以上地形成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第二曲面部20f1。
由此,能够以将连接部件23安装于螺母20的状态使螺母20整体小型化。
(3)第一连接通路20e具有设于比第一曲面部20e1靠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并将第一曲面部20e1与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第二连接通路20f具有设于比第二曲面部20f1靠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另一端侧、并将第二曲面部20f1与滚珠循环槽12的另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
由此,能够将滚珠循环槽12与连接部件23的第一曲面部20e1之间、滚珠循环槽12与连接部件23的第二曲面部20f1之间顺畅地连接。
(4)连接部件23具备: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其在第一弯曲部23b与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以及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其在第二弯曲部23c与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第一连接通路20e形成为,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的边界位于比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与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23d的边界靠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的位置,第二连接通路20f形成为,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的边界位于比连接部件23的第二弯曲部23c与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23e的边界靠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以将连接部件23安装于螺母20的状态使螺母20整体小型化。
(5)将第一连接通路20e形成为,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与多个滚珠22的接触点S位于比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20e2的边界点Q1靠第一连接通路20e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将第二连接通路20f形成为,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与多个滚珠22的接触点S位于比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20f2的边界点Q2靠第二连接通路20f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确保接触点S与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第二曲面部20f1的距离,从而能够抑制壁厚的减少。
(6)将第一曲面部20e1形成为,使第一曲面部20e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靠近螺母20的旋转轴,将第二曲面部20f1形成为,使第二曲面部20f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靠近螺母20的旋转轴。
由此,能够将连接部件23的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的曲率半径较大地形成,能够使连接部件23内的滚珠22的移动顺畅。
(7)第一连接通路20e具有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该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设于第一连接通路20e中的第一周向D1外侧的、与第一弯曲部23b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连接部件23的一端侧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第二连接通路20f具有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该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设于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第二周向D2外侧的、与第二弯曲部23c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连接部件23的另一端侧插入到第二连接通路20f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部件23向第一连接通路20e以及第二连接通路20f的组装。
(8)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了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了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
由此,能够使对第一连接通路20e与第二连接通路20f进行机械加工时的作用效率提高。
(9)将第一曲面部20e1的与第一周向D1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将第二曲面部20f1的与第二周向D2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由此,能够确保螺母20的壁厚。
(10)一种动力转向装置1的制造方法,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轴10,其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其设于转向轴10的外周侧,并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螺母20,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形成为环状以包围转向轴10的主体部20a,并相对于转向轴10设为旋转自如;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其设于螺母20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螺旋状的滚珠循环槽12;多个滚珠22,其被设为在滚珠循环槽12内能够移动;第一连接通路20e,其设于螺母20,并形成为一端侧在螺母20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螺母20的内周面、并且是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开口;第二连接通路20f,其设于螺母20,并形成为一端侧在螺母20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螺母20的内周面、并且是滚珠循环槽12的另一端侧开口;连接部件23,其是一端侧插入到第一连接通路20e内,另一端侧插入到第二连接通路20f内,将第一连接通路20e与第二连接通路20f连接以使多个滚珠22能够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侧与第二连接通路20f侧之间往来的管状部件,并具有第一弯曲部23b以及第二弯曲部23c,该第一弯曲部23b设于管状部件的一端侧与大致中间部23a之间,且形成为使多个滚珠22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该第二弯曲部23c设于另一端侧与所述大致中间部23a之间,且形成为使多个滚珠22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以及电动马达40,其对螺母20进行旋转驱动,将螺母20的旋转转换为转向轴10的轴向运动,从而对转向轴10赋予转向操作力;所述动力转向装置1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将沿着第一弯曲部23b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一周向D1时,在第一连接通路20e中的第一周向D1内侧的、与第一弯曲部23b对置的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形成第一弯曲部23b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的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在将沿着第二弯曲部23c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二周向D2时,在第二连接通路20f中的第二周向D2内侧的、与第二弯曲部23c对置的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与第二弯曲部23c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的第二曲面部20f1。
由此,能够使连接部件23内的滚珠22的移动顺畅,还能够确保螺母20的强度。
(11)形成第一曲面部20e1与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的工具一边绕大致同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第一曲面部20e1以及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20e3进行机械加工,形成第二曲面部20f1与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的工具一边绕大致相同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第二曲面部20f1以及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20f3进行机械加工。
由此,能够使对第一连接通路20e与第二连接通路20f进行机械加工时的作用效率提高。
〔其他实施例〕
以上,基于实施例1说明了本发明,但各发明的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例1,即使存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在螺母20形成有连通孔41的例子,但也可以不在螺母20形成连通孔41。
此外,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使用将输入带轮35的旋转传递到输出带轮27的传递部件带28的例子,但也可以无关于带28而使用链等。
〔技术思想〕
进而,以下记载可从上述实施例掌握的其他技术思想。
(实施方式1)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齿条),其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并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形成为环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主体部,并相对于所述转向轴设为旋转自如;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螺旋状的滚珠循环槽;
多个滚珠,其被设为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能够移动;
第一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开口;
第二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另一端侧开口;
连接部件,其是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将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滚珠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侧之间往来的环状部件,并具有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该第一弯曲部设于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与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该第二弯曲部设于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
第一曲面部,在将沿着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一周向时,该第一曲面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曲面状,使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的间隙成为规定值以下;
第二曲面部,在将沿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二周向时,该第二曲面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曲面状,使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间隙成为所述规定值以下;以及
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螺母进行旋转驱动,将所述螺母的旋转转换为所述转向轴的轴向运动,从而对所述转向轴赋予转向操作力。
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使第一、第二连接通路的形状成为与连接部件的弯曲形状对应的曲面形状,能够同时实现连接部件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的大径化与螺母的壁厚的确保。连接部件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的大径化使滚珠的移动顺畅,此外,螺母的壁厚的确保使螺母的强度提高。
(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1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使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并且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地形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以及所述第二曲面部。
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抑制第一、第二弯曲部与第一、第二曲面部的干扰。
(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2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具有设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具有设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另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
根据实施方式3,能够使滚珠循环槽与第一、第二曲面部顺畅地连接。另外,使周向内侧第一、第二直线部与通过滚珠循环槽的一端、另一端的滚珠循环槽的切线方向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使滚珠的移动更顺畅。
(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3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连接部件具备: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其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以及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其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4,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第二弯曲部与第一、第二曲面部的干扰。
(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3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一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二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5,在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滚珠的接触点对螺母施加负载,该部分与第一、第二曲面部的距离成为最短的部分在强度方面变严。由于该点形成于比形成第一、第二曲面部的区域靠里侧,因此能够抑制形成第一、第二曲面部带来的壁厚的减少的影响。
(实施方式6)在实施方式2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将所述第一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将所述第二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根据实施方式6,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据此,也能够较大地获取第一、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内的滚珠的移动顺畅。
(实施方式7)在实施方式1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具有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具有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7,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部件向第一、第二连接通路的组装。
(实施方式8)在实施方式7所记载的动力转向装置中,
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
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
根据实施方式8,能够使加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9)实施方式1的动力转向装置,
所述第一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一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第二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二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9,与将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确保螺母的壁厚。
(实施方式10)一种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所述动力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齿条),其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并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形成为环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主体部,并相对于所述转向轴设为旋转自如;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螺旋状的滚珠循环槽;
多个滚珠,其被设为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能够移动;
第一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开口;
第二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另一端侧开口;
连接部件,其是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将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滚珠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侧之间往来的环状部件,并具有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该第一弯曲部设于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与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该第二弯曲部设于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
以及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螺母进行旋转驱动,将所述螺母的旋转转换为所述转向轴的轴向运动,从而对所述转向轴赋予转向操作力;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将沿着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一周向时,在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的第一曲面部的工序;以及
在将沿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二周向时,在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所述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的第二曲面部的工序。
根据实施方式10,通过使第一、第二连接通路的形状为与连接部件的弯曲形状对应的曲面形状,能够同时实现连接部件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的大径化与螺母的壁厚的确保。连接部件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的大径化使滚珠的移动顺畅,此外,螺母的壁厚的确保使螺母的强度提高。
(实施方式11)在实施方式10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11,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部件向第一、第二连接通路的组装。
(实施方式12)在实施方式11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
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
根据实施方式12,能够使加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13)在实施方式12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形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的工具一边绕大致同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所述第一曲面部以及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进行机械加工,
形成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的工具一边绕大致同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所述第二曲面部以及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进行机械加工。
根据实施方式13,能够进一步使加工的作业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14)在实施方式10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第一曲面部以及所述第二曲面部形成为,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并且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
根据实施方式14,能够抑制第一、第二弯曲部与第一、第二曲面部的干扰。
(实施方式15)在实施方式14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具备工序:
形成设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工序;以及
形成设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另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工序。
根据实施方式15,能够使滚珠循环槽与第一、第二曲面部顺畅地连接。另外,使周向内侧第一、第二直线部与通过滚珠循环槽的一端、另一端的滚珠循环槽的切线方向大致一致,由此能够使滚珠的移动更顺畅。
(实施方式16)在实施方式15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的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的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16,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第二弯曲部与第一、第二曲面部的干扰。
(实施方式17)在实施方式15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一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二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17,在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滚珠的接触点对螺母施加负载,该部分与第一、第二曲面部的距离成为最短的部分在强度方面变严。由于该点形成于比形成第一、第二曲面部的区域靠里侧,因此能够抑制形成第一、第二曲面部带来的壁厚的减少的影响。
(实施方式18)在实施方式14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将所述第一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将所述第二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根据实施方式18,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据此,也能够较大地获取第一、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内的滚珠的移动顺畅。
(实施方式19)在实施方式10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中,
所述第一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一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第二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二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19,与将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确保螺母的壁厚。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4-036211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将包含2014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4-036211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的公开内容作为整体引用到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转向轴
11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
12 滚珠循环槽
20 螺母
20a 主体部
20e 第一连接通路
20e1 第一曲面部
20e2 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
20e3 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
20f 第二连接通路
20f1 第二曲面部
20f2 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
20f3 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
22 滚珠
23 连接部件
23a 中间部
23b 第一弯曲部
23c 第二弯曲部
23d 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
23e 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
Claims (15)
1.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轴,其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并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形成为环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主体部,并相对于所述转向轴设为旋转自如;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螺旋状的滚珠循环槽;
多个滚珠,其被设为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能够移动;
第一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开口;
第二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另一端侧开口;
连接部件,其是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将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滚珠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侧之间往来的环状部件,并具有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该第一弯曲部设于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与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该第二弯曲部设于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所述中间部形成为直线状;
第一曲面部,在将沿着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一周向时,该第一曲面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曲面状,使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的间隙成为规定值以下;
第二曲面部,在将沿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二周向时,该第二曲面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形成为曲面状,使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间隙成为所述规定值以下;以及
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螺母进行旋转驱动,将所述螺母的旋转转换为所述转向轴的轴向运动,从而对所述转向轴赋予转向操作力;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具有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设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将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一端侧直线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具有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设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将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另一端侧直线连接,
将所述第一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将所述第二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并且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地形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以及所述第二曲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备: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其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以及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其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一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二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具有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具有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
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一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第二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二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8.一种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其伴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轴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并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其由金属材料形成,具备形成为环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主体部,并相对于所述转向轴设为旋转自如;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其设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螺旋状的滚珠循环槽;
多个滚珠,其被设为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能够移动;
第一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开口;
第二连接通路,其设于所述螺母,并形成为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开口,另一端侧在所述螺母的内周面、并且是所述滚珠循环槽的另一端侧开口;
连接部件,其是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将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连接以使所述多个滚珠能够在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侧之间往来的环状部件,并具有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该第一弯曲部设于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与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该第二弯曲部设于所述另一端侧与所述大致中间部之间,且形成为使所述多个滚珠的行进方向呈曲线状变化,所述中间部形成为直线状;以及
电动马达,其对所述螺母进行旋转驱动,将所述螺母的旋转转换为所述转向轴的轴向运动,从而对所述转向轴赋予转向操作力;
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将沿着所述第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一周向时,在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的第一曲面部的工序;以及
在将沿着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弯曲方向的线设为第二周向时,在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内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形成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的间隙为所述规定值以下的曲面状的第二曲面部的工序;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一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通过机械加工形成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该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路中的所述第二周向外侧的、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沿着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侧插入到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内时的插入方向的直线形状,
将所述第一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将所述第二曲面部形成为,使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比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靠近所述螺母的旋转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
利用同一工具通过机械加工形成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的工具一边绕大致同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所述第一曲面部以及所述周向外侧第一直线部进行机械加工,
形成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的工具一边绕大致同一方向的旋转轴旋转,一边对所述第二曲面部以及所述周向外侧第二直线部进行机械加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部以及所述第二曲面部形成为,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一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并且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为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形成设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工序;以及
形成设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并将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所述另一端侧直线连接的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的连接部件侧第一直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之间形成为直线状的连接部件侧第二直线部,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位于比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连接部件侧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一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一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一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一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通路形成为,所述螺母侧滚珠丝杠槽与所述多个滚珠的接触点的距离最短的所述第二曲面部上的点位于比所述第二曲面部与所述周向内侧第二直线部的边界靠所述第二连接通路的另一端侧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一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第二曲面部的与所述第二周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弧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36211A JP6295469B2 (ja) | 2014-02-27 | 2014-02-27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4-036211 | 2014-02-27 | ||
PCT/JP2015/054127 WO2015129502A1 (ja) | 2014-02-27 | 2015-02-16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3241A CN106103241A (zh) | 2016-11-09 |
CN106103241B true CN106103241B (zh) | 2018-04-10 |
Family
ID=54008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375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3241B (zh) | 2014-02-27 | 2015-02-16 | 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64593B2 (zh) |
JP (1) | JP6295469B2 (zh) |
KR (1) | KR101845182B1 (zh) |
CN (1) | CN106103241B (zh) |
DE (1) | DE112015001029T5 (zh) |
WO (1) | WO20151295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07950B (zh) * | 2015-01-16 | 2019-06-07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动力转向装置 |
US10309502B2 (en) * | 2015-01-16 | 2019-06-04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Power steering device |
KR20220120823A (ko) * | 2021-02-24 | 2022-08-31 | 주식회사 만도 |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04911A (en) * | 1982-02-26 | 1986-08-12 | Hiroshi Teramachi | Recirculating-ball rotary-to-linear converter with an improved ball return guide |
CN1712755A (zh) * | 2004-06-22 | 2005-12-2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滚珠丝杠装置 |
CN101014784A (zh) * | 2004-08-11 | 2007-08-08 | 谢夫勒两合公司 | 滚珠丝杠传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82742A (en) * | 1955-10-14 | 1959-04-21 | Cleveland Pneumatic Ind Inc | Ball screw and nut construction |
US3046808A (en) * | 1959-03-06 | 1962-07-31 | Mart Le Roy S De | Translational drive mechanism |
US3206995A (en) * | 1962-04-16 | 1965-09-21 | Gen Motors Corp | Ball bearing screw assembly |
FR2230238A5 (zh) * | 1973-05-16 | 1974-12-13 | Tech Integrale | |
US4415054A (en) * | 1982-08-05 | 1983-11-15 | Trw Inc. | Steering gear |
US4750378A (en) * | 1986-11-13 | 1988-06-14 | Sheppard Peter H | Ball screw mechanism |
JPH0647160Y2 (ja) * | 1989-03-24 | 1994-11-30 | 自動車機器株式会社 | ボールねじ装置のボールチューブ |
JPH0320753U (zh) * | 1989-07-11 | 1991-02-28 | ||
JPH04116051U (ja) * | 1991-03-28 | 1992-10-15 | エヌテイエヌ株式会社 | チユーブ式ボールねじ |
US5373755A (en) * | 1993-07-30 | 1994-12-20 | Dana Corporation | Skirt deflector for a ball nut and screw device |
US5809838A (en) * | 1995-05-30 | 1998-09-22 | Nsk Ltd. | Ball screw device with means for maintaining balance |
JP4220018B2 (ja) * | 1998-06-26 | 2009-02-04 | Thk株式会社 | ボールねじ |
DE10042610B4 (de) * | 1999-09-03 | 2005-01-13 | Nsk Ltd. | "Kugelumlaufspindelvorrichtung" |
US6675669B2 (en) * | 2000-08-23 | 2004-01-13 | Nsk Ltd. | Ball screw apparatus |
JP3932885B2 (ja) * | 2001-07-17 | 2007-06-2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ボールねじ |
JP2003074663A (ja) * | 2001-09-05 | 2003-03-12 | Nsk Ltd | ボールねじ |
JP2004003600A (ja) * | 2002-03-26 | 2004-01-08 | Nsk Ltd | ボールねじ |
JP2003294105A (ja) * | 2002-03-29 | 2003-10-15 | Nsk Ltd | ねじ送り装置 |
JP2004353835A (ja) * | 2003-05-30 | 2004-12-16 | Koyo Seiko Co Ltd | ボールねじ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20080127764A1 (en) * | 2004-12-22 | 2008-06-05 | Nsk Ltd. | Ball Screw Device |
JPWO2006068201A1 (ja) * | 2004-12-22 | 2008-06-1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ボールねじ |
JP5120632B2 (ja) * | 2008-04-14 | 2013-01-16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ボールねじ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操舵装置 |
TWI376469B (en) * | 2008-10-23 | 2012-11-11 | Hiwin Tech Corp | Nut structure of ball screw |
US8893573B2 (en) * | 2008-11-25 | 2014-11-25 | Hiwin Technologies Corp. | Ball screw device having ball return pipe |
US8100024B2 (en) * | 2009-08-28 | 2012-01-24 | Hiwin Technologies Corp. | External circulation type ball screw with a noise-reduction structure |
US8813598B2 (en) * | 2009-11-24 | 2014-08-26 | Hiwin Technologies Corp. | Ball screw |
JP5712933B2 (ja) * | 2009-12-25 | 2015-05-0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ボールねじ |
JP5527028B2 (ja) | 2010-06-07 | 2014-06-18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ボール螺子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042347B2 (ja) * | 2010-09-06 | 2012-10-03 | Thk株式会社 | 転動体ねじ装置 |
US20130199324A1 (en) * | 2012-01-24 | 2013-08-08 | Nook Industries | Ball screw assembly |
US20150152946A1 (en) * | 2013-12-04 | 2015-06-04 | Nook Industries, Inc. | Ball screw assembly |
-
2014
- 2014-02-27 JP JP2014036211A patent/JP629546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2-16 CN CN201580003759.8A patent/CN1061032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2-16 KR KR1020167018114A patent/KR10184518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2-16 US US15/118,137 patent/US104645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2-16 WO PCT/JP2015/054127 patent/WO201512950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2-16 DE DE112015001029.7T patent/DE112015001029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04911A (en) * | 1982-02-26 | 1986-08-12 | Hiroshi Teramachi | Recirculating-ball rotary-to-linear converter with an improved ball return guide |
CN1712755A (zh) * | 2004-06-22 | 2005-12-2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滚珠丝杠装置 |
CN101014784A (zh) * | 2004-08-11 | 2007-08-08 | 谢夫勒两合公司 | 滚珠丝杠传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95469B2 (ja) | 2018-03-20 |
KR101845182B1 (ko) | 2018-04-03 |
JP2015160497A (ja) | 2015-09-07 |
US20170174253A1 (en) | 2017-06-22 |
KR20160095107A (ko) | 2016-08-10 |
CN106103241A (zh) | 2016-11-09 |
US10464593B2 (en) | 2019-11-05 |
WO2015129502A1 (ja) | 2015-09-03 |
DE112015001029T5 (de) | 2016-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03241B (zh) | 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05570437B (zh) | 一种低背隙机器人减速机 | |
CN105492297B (zh) | 动力转向装置 | |
WO2005098275A1 (ja) | ねじ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3232421A (ja) | ボールねじの循環部品及びボールねじ | |
CN102858617B (zh) |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单元 | |
CN104797487B (zh) | 动力转向装置 | |
CN104071211B (zh) | 动力转向装置及动力转向用减速装置 | |
CN208982611U (zh) | 一种端面齿摆线针轮副和章动减速装置 | |
US9446788B2 (en) | Ball screw mechanism and steering device | |
CN106414924A (zh) | 凸轮轴调节设备 | |
CN104813076A (zh) | 齿圈安装结构 | |
CN107107950A (zh) | 动力转向装置 | |
CN106461041A (zh) | 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用滚珠丝杠的制造方法 | |
JP5597159B2 (ja) | 歯車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歯車構造体の中間構造体 | |
JP3925438B2 (ja) | ボールねじ装置 | |
CN107458454A (zh) | 滚珠丝杠装置和转向装置 | |
CN101432549B (zh) | 滚柱丝杠及滚柱丝杠的无负载滚柱返回通路的设计方法 | |
JP2012067899A (ja) | 増減速機 | |
JP6911712B2 (ja) | ボールネジ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7146874A (ja) | ボールねじおよびボールねじ用ナット製造方法 | |
WO2015045983A1 (ja) | ボールねじ用ねじ軸の螺旋溝研削用砥石および螺旋溝形成方法 | |
JP2008157374A (ja) | ボールねじ機構 | |
JP6275588B2 (ja) | 遊星歯車装置およびその内歯歯車の製造方法 | |
CN206290672U (zh) | 一种精密齿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