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对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转向装置1进行说明。在动力转向装置1中,通过将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经由丝杠机构26传递到转向轴10,对驾驶员的转向力施加辅助力。
〔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
图1是动力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动力转向装置1的主视图。图3是沿动力转向装置1的转向轴10的轴线方向剖开的动力转向装置1的剖面图。
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机构2,其将驾驶员进行转向的方向盘的旋转传递到使转向轮转向的转向轴10;辅助机构3,其对转向轴10施加辅助力。转向机构2具有与方向盘(未图示)连结的转向输入轴80、与转向输入轴80一体旋转的小齿轮81(参照图3)。小齿轮81与转向轴10的外周所形成有的齿条13啮合。
动力转向装置1的各结构部件收容于外壳内。
该外壳具备第一外壳30、第二外壳31、第三外壳32并将这些外壳组合而构成。第一外壳30主要收容有转向机构2、转向轴10的一部分、辅助机构3的丝杠机构26的一部分。第二外壳31主要收容有丝杠机构26的一部分、转向轴10的一部分。第三外壳32主要收容有电动马达40。辅助机构3具有电动马达40、将电动马达40的输出传递到转向轴10的丝杠机构26。电动马达40的输出由马达控制器(未图示)根据驾驶员对方向盘输入的转向扭矩及转向量进行控制。
丝杠机构26具有螺母20和带轮27。带轮27固定于螺母20并与螺母20一体地旋转。在带轮27和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之间卷绕有皮带28。
螺母20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被设置为相对于转向轴10旋转自如。在螺母20的内周螺旋状地形成有槽,该槽构成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在转向轴10的外周的在轴线方向上与形成有所述齿条13的部分分开的位置形成有螺旋状槽。该槽构成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在转向轴10上设置螺母20的状态下,由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和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构成滚珠循环槽12。在滚珠循环槽12内填充有多个金属制滚珠22。当螺母20旋转时,滚珠22在滚珠循环槽12内移动。由此,转向轴10相对于螺母20沿长度方向移动。
〔螺母结构〕
图4是动力转向装置1的辅助机构3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图5是螺母20的立体图。图6是从轴线方向观察的螺母20的主视图。图7是从径向观察的螺母20的侧视图。
在螺母20的轴线方向一端侧一体形成有轴承24的内圈24c。轴承24由滚珠轴承构成。轴承24具备:分割的两个外圈24a,24b、内圈24c、设置于外圈24a,24b和内圈24c之间的滚珠24d。轴承24在螺母20装配于第一外壳30的状态下将螺母20轴支承为使其相对于第一外壳30旋转自如。
在螺母20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形成有固定带轮27的法兰部20a。
在螺母20的外周设有循环部件安装部20b。大致圆筒形螺母20的除了内圈24c的部分以外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割而形成切口部。该切口部形成为平面状。该切口部构成循环部件安装部20b。
在循环部件安装部20b形成有分别与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连通的连通孔。连结两个连通孔的管状的循环部件23插入循环部件安装部20b的连通孔。循环部件23是用于使移动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的滚珠22送往另一端的通道,由此形成闭循环通道,滚珠22能够经由闭循环通道进行循环。循环部件23使用固定件83固定于螺母20。固定金属83通过螺钉82固定于螺母20。
螺母20被收容在形成于第一外壳30和第二外壳31的连接部分的滚珠丝杠机构收容部33内。在螺母20的轴线方向上,螺母20中设有轴承24的部分和螺母20中设有循环部件23的部分的一部分收容于第一外壳30内。另外,在螺母20的轴线方向上,螺母20中设有循环部件23的部分的另一部分收容于第二外壳31内。
轴承24的外圈24a,24b由滚珠丝杠机构收容部33的第一外壳30侧侧面即侧面30b和锁环25夹持。由此,螺母20相对于第一外壳30轴线方向移动受到限制。
〔锁环结构〕
图8是锁环25的立体图。图9是锁环25与轴承24抵接的一侧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锁环25的相反侧的后视图。图11是锁环25的侧视图。
锁环25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在锁环25的轴承24侧形成有与轴承24的外圈24a的侧面抵接的抵接面25a。抵接面25a形成于锁环25的比最外径靠近内周侧的位置。另外,在锁环25上形成有将锁环25的轴承24侧沿径向切割而成的多个减重部25f。减重部25f沿周向大致等间距地配置。通过该减重部25f谋求锁环25的轻量化。
在锁环25的轴承24侧的相反侧形成有以向锁环25的内周侧开口的方式一部分切割而成的卡合槽25d。卡合槽25d是供将锁环25固定于第一外壳30时所使用的工具卡合的槽,沿周向大致等间距地配置。从轴线方向观察锁环25,减重部25f和卡合槽25d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确保了锁环25的轴线方向的厚度,从而确保了强度。
在锁环25的外周形成有加工有螺纹的外螺纹部25c。在第一外壳30的内周面中与外螺纹部25c相对的位置(即,其内周面中与设有轴承24的位置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加工有螺纹的内螺纹部30a。通过内螺纹部30a与外螺纹部25c螺纹配合,将锁环25固定于第一外壳30。
在锁环25的内周形成有将周向的一部分切割而成的切口部25b。在螺母20的轴承24的相反侧形成有锥部25e。锥部25e的内周径从螺母20的轴承24侧的相反侧的开口部起朝向轴承24侧逐渐减小。锥部25e以其最大径与切口部25b的直径大小相同的方式形成。锥部25e的最小径为螺母20的最小径。
切口部25b形成为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O到切口部25b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旋转轴线O到抵接面25a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另外,切口部25b形成为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参照图9)大于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参照图7)。换言之,循环部件23形成为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参照图7)小于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参照图9)。另外,切口部25b形成为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小于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时的周向宽度L2(参照图6)。
另外,锁环25形成为从旋转轴线O到锁环25的最内周侧的面(切口部25b除外)的距离R3(锁环25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内径,参照图9)小于旋转轴线O与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中距旋转轴线O最远的位置之间的距离R5(最大外径,参照图6)。另外,锁环25形成为从锁环25的轴承24侧开口端面的旋转轴线O到锥部25e的开口端侧的距离R4(锁环2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内径,参照图10)小于旋转轴线O与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中距旋转轴线O最远的位置之间的距离R5(螺母20的最大外径,参照图6)。
在此,螺母20在外壳内旋转的旋转轴线O与转向轴10的轴相同,还与锁环25和第一外壳30螺纹配合时的旋转轴线相同。
〔螺母的组装工序〕
图12是表示在第一外壳30上装配螺母20的状态的图。轴承24的一个外圈24a比螺母20先压入第一外壳30内。
在轴承24的滚珠24d、另一个外圈24a装配于螺母20的状态下,螺母20设置于转向轴10(换言之,转向轴10插入螺母20)。而且,在滚珠循环槽12内填充滚珠22,接着,在装配循环部件23的状态下,螺母20插入第一外壳30内。然后,在螺母20上设置锁环25(换言之,螺母插入锁环25),一边使锁环25与第一外壳30螺纹配合,一边使锁环25向外圈24a侧移动。由此,锁环25的抵接面25a与外圈24a的侧面抵接。在锁环25的抵接面25a与外圈24a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再使锁环25与第一外壳30螺纹配合,由此完成锁环25与第一外壳30的连接。这样,锁环25的抵接面25a和第一外壳30的侧面30b之间夹持轴承24的外圈24a,24b,进行螺母20相对于第一外壳30的轴线方向的定位。
图13A、图13B、图13C是表示螺母20插入锁环25(换言之,在螺母20上设置锁环25)时的状态的图。在图13A、图13B、图13C中,从下向上表示锁环25设置于螺母20的状态。另外,为了便于看图,只对最下面的图13A的(1)、图13B的(1)、图13C的(1)标注符号。
切口部25b形成为锁环25的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参照图9)小于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时的周向宽度L2(参照图6)。因此,如图13A、图13B、图13C所示,根据相对于螺母20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的循环部件23的位置,一边使锁环25相对于螺母20旋转,一边将锁环25设置于螺母20(换言之,螺母20插入锁环25)。当然,也可以一边使螺母20相对于锁环25旋转,一边将锁环25设置于螺母20。
首先,如图13A的(1)、图13B的(1)、图13C的(1)所示,锁环25嵌入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侧的一端。接着,如图13A的(2)、图13B的(2)、图13C的(2)所示,锁环25直接向轴承24侧移动。此时,锁环25与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抵接。然后,如图13A的(3)-(5)、图13B的(3)-(5)、图13C的(3)-(5)所示,使锁环25一边相对于螺母20旋转,一边向轴承24侧移动,以使锁环25的切口部25b与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匹配。这样,锁环25能够越过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
〔作用〕
以轴承24的外圈24a与锁环25的抵接面25a抵接的方式,根据抵接面25a的直径大小确定轴承24的大小。但是,若根据螺母20的最大外径(距离R5,参照图6)确定锁环25的内径,则抵接面25a的直径变大,轴承24的直径也变大。
另外,需要将锁环25的径向厚度设为足以确保强度的程度。因此,若根据螺母20的最大外径(距离R5)确定锁环25的内径,则锁环25的外径变大。
于是,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锁环25的内周形成有切口部25b以防止锁环25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切口部25b形成为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切口部25b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抵接面25a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参照图9)。
如上所述,通过在锁环25的内周形成切口部25a,能够不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地将锁环25设置于螺母20或者将螺母20插入锁环25,并且能够减小锁环25的内径。即,虽然抵接面25a中形成切口部25b的部分的锁环25的内径变大,但是能够在其它部分减小锁环25的内径,能够确保抵接面25a的面积。由此,还能够减小轴承24的直径。另外,在锁环25的除切口部25b以外的部分能够减小内径,因此,即使确保了径向厚度,也能够避免锁环25外径的大型化。
为了对第一外壳30确保连接力,锁环25的轴线方向的大小需要确保足以形成外螺纹部25c的宽度。但是,若想在螺母20确保锁环25的轴线方向全长程度的空间,则导致螺母20的大型化。于是,在第一第一实施例中,以锁环25的轴承24侧的内径(距离R3,参照图9)小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外径(距离R5,参照图6),并且锁环25的轴承24的相反侧的内径(距离R4,图10)大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外径(距离R5)的方式形成锁环25。因此,能够减小抵接面25a的内径,还能够减小轴承24的直径。此外,锁环25的轴承24的相反侧的内径(距离R4)大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外径(距离R5)。因此,即使锁环25和循环部件23的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重叠,在螺母20旋转时,循环部件23也不会干扰锁环25。因此,能够缩短螺母20的轴长,能够抑制螺母20的大型化。
为了确保丝杠机构26的耐久性,需要将足够多的滚珠22填充在滚珠循环槽12内以分散作用于滚珠22的力。为此,滚珠循环槽12的长度需要满足能够填充足够多的滚珠22。滚珠循环槽12的长度由循环部件23的插入位置决定。为了确保滚珠循环槽12的长度且尽可能地缩短螺母20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优选以循环部件2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倾斜的方式使循环部件23配置于螺母20。但是,在这样将循环部件23配置于螺母20的情况下,从轴线方向观察螺母20时,循环部件23所占的周向宽度(宽度L2,参照图6)变大,也需要将锁环25的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形成为较大。若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变大,则为了确保抵接面25a与轴承24的外圈24a的抵接面积,需要增大抵接面25a的外径,也需要选择大径的轴承24。另外,预测到大型化的切口部25b引起的强度降低,为了确保锁环25的径向厚度,导致锁环25的大型化。
于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以与滚珠循环槽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循环部件23的宽度(宽度L1,参照图7)小于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宽度L3,参照图9)的方式形成循环部件23。另外,以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宽度L3)小于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时的循环部件23的周向宽度(宽度L2,参照图6)的方式形成切口部25b。
因此,通过使锁环25一边配合倾斜配置的循环部件23旋转,一边将锁环25设置于螺母20,能够将锁环25以不干扰循环部件23的方式配置于螺母20。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锁环25的轴承24的相反侧侧面形成有供工具(未图示)卡合的卡合槽25d,并以卡合槽25d的内周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卡合槽25d。
因此,与工具的卡合部形成有多个孔且锁环形成有在这些孔中嵌入的凸部的情况相比,通过将卡合槽25d设为向锁环的内周侧开口的凹形状,能够减小卡合槽25d的径向尺寸,能够实现锁环25外径的小型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锁环25的多个卡合槽25d沿锁环25的周向大致等间距地设置。
因此,能够实现对卡合槽25d施加的扭矩的均匀化。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转向装置如下构成。
(1)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转向轴10进行轴线方向移动,由此转向轮进行转向。
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设置于转向轴10的外周侧。
螺母20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另外,螺母20设置为相对于转向轴10旋转自如。
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且与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12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设置于螺母20的内周侧。
多个滚珠22设置于滚珠循环槽12内。
以多个滚珠22能够从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方式,连接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的径向外侧。
第一外壳30(外壳)形成为收容螺母20的至少比循环部件23更靠近轴线方向的一端侧。
以包围螺母20的方式呈环状地形成且在第一外壳30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螺母20的轴承24设置于螺母20和第一外壳30之间且比循环部件23更靠近轴线方向一端侧。
呈圆环状地形成的锁环25(固定部件)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设置。锁环25具备与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5a。锁环25通过以其抵接面25a与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外壳30内,从而对第一外壳30固定轴承24。另外,锁环25在装配时设置为从螺母20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移动。
滚珠丝杠机构26可以具备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螺母20、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多个滚珠22、循环部件23、第一外壳30(外壳)、轴承24、锁环25。
随着螺母20相对于转向轴10的旋转,多个滚珠22在滚珠循环槽12内移动,由此,转向轴10相对于螺母20沿转向轴10的长度方向移动。
动力转向装置具备对螺母20施加旋转力以使螺母20相对于转向轴10进行相对旋转的电动马达40。
锁环25的抵接面25a设置于锁环25的至少径向内侧。
锁环25具备切口部25b,该切口部25b设置于锁环25的径向内侧,且形成为锁环25插入第一外壳30时不会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
切口部25b形成为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切口部25b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抵接面25a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
由此,也能够减小轴承24的直径。另外,由于能够在锁环25的除切口部25b以外的部分减小锁环25的内径,因此,即使确保了径向厚度,也能够避免锁环25外径的大型化。
(2)第一外壳30可以在内周侧具有内螺纹部30a。
锁环25可以具备设置于外周侧且与第一外壳30的内螺纹部30a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25c。
可以将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锁环25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锁环25的内径。
可以将循环部件23中距螺母20的旋转轴线最远的位置与螺母20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作为循环部件23的最大外径(距离R5)。
可以将锁环25形成为锁环25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内径(距离R3)小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大外径(距离R5)。
为了防止锁环25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可以将锁环25形成为锁环2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内径(距离R4)大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大外径(距离R5)。
因此,能够减小抵接面25a的内径,能够确保抵接面25a的面积。因此,也能够减小轴承24的直径。另外,锁环25的轴承24的相反侧的内径(距离R4)大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外径(距离R5)。因此,即使锁环25和循环部件23的一部分在轴线方向上重叠配置,在螺母20旋转时,循环部件23也不会干扰锁环25。由此,能够缩短螺母20的轴线长,能够抑制滚珠丝杠机构26的大型化。
(3)可以将螺母20的旋转轴线作为中心轴线。
可以将循环部件23配置螺母20上使得该循环部件2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中心轴线倾斜。
可以以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宽度L1)小于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宽度L3)的方式形成循环部件23。
可以以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宽度L3)小于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时的周向宽度(宽度L2)的方式形成切口部25b。
因此,通过使锁环25一边配合倾斜配置的循环部件23旋转,一边将锁环25设置于螺母20,能够将锁环25以不干扰循环部件23的方式配置于螺母20。
(4)第一外壳30可以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部30a。锁环25可以具有:外螺纹部25c,其设置于外周侧且与第一外壳30的内螺纹部25c螺纹配合;卡合槽25d,其以向内周侧开口的方式设置且供使锁环25与第一外壳30螺纹配合时的工具卡合。
因此,与将卡合槽25d设为孔形状的情况相比,通过设为向内周侧开口的凹形状,能够减小卡合槽25d的径向尺寸,能够实现锁环25外径的小型化。
(5)将螺母20的旋转轴线作为中心轴线时,沿锁环25的周向大致等间距地设置有多个卡合槽25d。
因此,能够实现对卡合槽25d施加的扭矩的均匀化。
(6)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其设置于电动马达40和转向轴10之间,通过将电动马达40的旋转力传递到转向轴10来产生转向辅助力。
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具备如下结构。
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设置于转向轴10的外周侧。相对于转向轴10旋转自如地设置的螺母20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设置于螺母20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与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12。多个滚珠22设置于滚珠循环槽12内。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的径向外侧。循环部件23以使多个滚珠22能够从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方式连接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沿螺母2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为轴线方向。第一外壳30以收容螺母20的至少比循环部件23更靠近轴线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式形成。轴承24在第一外壳30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螺母20。轴承24设置于螺母20和第一外壳30之间,且位于循环部件23侧的相反侧的轴线方向一端侧。轴承24以包围螺母20的方式呈环状地形成。锁环25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呈圆环状地形成。锁环25具备与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5a。锁环25以其抵接面25a与轴承24抵接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外壳30内。由此,对第一外壳30固定轴承24。锁环25在装配时从螺母20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移动而设置于螺母20。随着螺母20相对于转向轴10的旋转,多个滚珠22在滚珠循环槽12内移动。由此,转向轴10相对于螺母20沿转向轴10的长度方向移动。锁环25的抵接面25a设置于锁环25的至少径向内侧。锁环25具备切口部25b,该切口部25b设置于锁环25的径向内侧,且形成为锁环25插入第一外壳30时不会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切口部25b以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切口部25b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抵接面25a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的方式形成。
因此,能够减小抵接面25a的内径,能够确保抵接面25a的面积。因此,也能够减小轴承24的直径。另外,锁环25的轴承24的相反侧的内径(距离R4)大于循环部件23的最外径(距离R5),因此,锁环25和循环部件23的一部分能够在轴线方向上重叠配置。这是因为在螺母20旋转时,循环部件23不会干扰锁环25。通过这样重叠配置,能够缩短螺母20的轴线长度,能够抑制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的大型化。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锁环25的切口部25b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位置不同。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锁环结构〕
图14是表示锁环25的与轴承24抵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后视图。切口部25b形成为,切口部25b的周向两端侧面中,将锁环25固定于第一外壳30时工具旋转的方向的侧面和将卡合槽25d的锁环25固定于第一外壳30时工具抵接的侧面共有。
〔作用〕
卡合槽25d的周向侧侧面需要确保足以承受来自工具的扭矩的面积。但是,工具与卡合槽25d抵接的侧面只是使锁环25固定于第一外壳30的旋转方向(通常为顺时针方向)的侧面,而另一侧面的面积并不那么重要。如图14所示,通过使切口部25b的右侧侧面与卡合槽25d的右侧侧面一致,能够以不干扰卡合槽25d的左侧侧面的方式配置切口部25b。
因此,扭矩不会集中作用于卡合槽25d的局部,能够将扭矩充分传递到锁环25。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如下所述。
(7)以切口部25b的周向两端部中一侧与工具抵接且将工具的旋转扭矩传递到锁环25的方式形成。
由此,扭矩不会集中作用于卡合槽25d的局部,能够将扭矩充分传递到锁环25。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止动环29代替锁环25。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止动环结构〕
图15是止动环29的主视图。止动环29是由弹性材料形成的C形的部件。由于能够沿周向变形,因此可以将切口部29a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切口部29a的周向宽度小于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参照图7)。在该情况下,对止动环29沿切口部29a的形成方向即扩径方向施力。
止动环29在以使周向两端部接近而减小切口部29a的方式沿周向缩径状态下插入第一外壳30内。
此时,以变小的切口部29a与循环部件23匹配的方式,根据循环部件23的位置,一边使止动环29相对于螺母20旋转,一边将止动环29设置于螺母20。然后,止动环29在与轴承24相邻的位置释放周向缩径而得到的力,止动环29弹性复位,如图15所示进行扩径。此时,止动环29与形成于第一外壳30内周且沿全周呈凹状地形成的卡合槽卡合。由此,止动环29的除切口部29a以外的侧面(抵接面29b)与轴承24的外圈24a抵接,从而限制轴承24的轴线方向移动。
〔作用〕
止动环29通过弹性力与第一外壳30内的卡合槽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轴承24的固定作业。
另外,止动环29与卡合槽卡合而固定于第一外壳30,因此,与像锁环25那样进行螺纹配合的部件相比,能够缩短轴线方向长度。
如上所述,第三实施例的动力转向装置如下构成。
(8)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转向轴10进行轴线方向移动,由此转向轮进行转向。
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设置于转向轴10的外周侧。
螺母20以包围转向轴11的方式呈环状地设置。另外,螺母20相对于转向轴10旋转自如地设置。
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且与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12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设置于螺母20的内周侧。
多个滚珠22设置于滚珠循环槽12内。
以多个滚珠22能够从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方式连接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的径向外侧。
第一外壳30(外壳)以收容螺母20的至少比循环部件23更靠近轴线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式形成。
以包围螺母20的方式呈环状地形成且在第一外壳30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螺母20的轴承24设置于螺母20和第一外壳30之间且比循环部件23更靠轴线方向一端侧。
止动环29(固定部件)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设置。止动环29具备与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9b。
止动环29通过以其抵接面29b与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外壳30内,从而对第一外壳30固定轴承24。
止动环29在装配时从螺母20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移动而设置。
滚珠丝杠机构26可以具备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螺母20、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多个滚珠22、循环部件23、第一外壳30(外壳)、轴承24、止动环29。
随着螺母20相对于转向轴10的旋转,多个滚珠22在滚珠循环槽12内移动,由此,转向轴10相对于螺母20沿转向轴10的长度方向移动。
动力转向装置具备对螺母20施加旋转力以使螺母20相对于转向轴10进行相对旋转的电动马达40。
将螺母20的旋转轴线作为中心轴线时,止动环29以具有周向的规定范围开口的切口部29a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形成。
切口部29a形成为止动环29插入外壳时避免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
抵接面29b形成于除切口部29a以外的周向范围内。
因此,能够实现轴承24、止动环29的小型化。
(9)第一外壳30可以具备设置于内周侧且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卡合槽。
止动环29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由此,在缩径状态下插入第一外壳30。此时,通过将止动环29从缩径状态变成扩径状态并与卡合槽卡合,将轴承24固定于第一外壳30。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轴承24固定于第一外壳30的作业。
[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使用锁板34代替第一实施例所示的锁环25。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锁板结构〕
在锁板34的内周形成有将周向的一部分切割而成的切口部34a。在锁板34的外周形成有向径向突出的多个法兰部34c,在法兰部34c上形成有螺纹孔34b。使丝杠(未图示)经由螺纹孔34b与第一外壳30螺纹配合,锁板34与第一外壳30连接。由此,锁板34的侧面(抵接面34d)与轴承24的外圈24a抵接,从而限制轴承24的轴线方向移动。
以切口部34a的周向宽度L3(参照图16)大于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参照图7)的方式形成切口部34a。换言之,以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参照图7)小于切口部34a的周向宽度L3(参照图16)的方式形成循环部件23。另外,切口部34a的周向宽度L3小于循环部件23设置于螺母20时的周向宽度L2(参照图6)。
另外,以从旋转轴线O到锁板34的最内周侧的面(切口部34a除外)的距离R3(参照图16)小于旋转轴线O与螺母20的循环部件23中距旋转轴线O最远的位置之间的距离R5(最大外径:参照图6)的方式形成锁板34。
将锁板34设置于螺母20时,通过一边配合倾斜配置的循环部件23旋转,一边设置于螺母20,能够将锁板34以不干扰循环部件23的方式配置于螺母20。
〔作用〕
锁板34通过螺钉与第一外壳30连接,因此,与像锁环25一样进行螺纹配合的部件相比,能够缩短轴线方向长度。
第四实施例的效果如下所述。
(10)作为将轴承24固定于第一外壳30的固定部件,使用了通过螺钉与第一外壳30连接的锁板34。
因此,能够缩短锁板34的轴线方向长度,能够防止与第一外壳30连接后与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
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齿条)10,其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进行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
滚珠丝杠机构26,其使所述转向轴10沿所述转向轴的轴线方向移动;
电动马达40,其经由所述滚珠丝杠机构26对所述转向轴10施加旋转力;
所述滚珠丝杠机构26具备: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其设置于所述转向轴10的外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20,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10的方式设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转向轴10旋转自如,该螺母具有旋转轴线且具备沿该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且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12;
多个滚珠22,其设置于所述滚珠循环槽12内;
循环部件(管)23,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的相对于旋转轴线靠近径向外侧,并以所述多个滚珠22能够从所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方式连接所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外壳30,其形成为收容所述螺母20的至少比所述循环部件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
轴承24,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和所述外壳30之间且比所述循环部件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并以包围所述螺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壳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所述螺母;
圆环状的固定部件25,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10的方式形成,具备与所述轴承24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5a;
所述固定部件25在使所述抵接面25a与所述轴承24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内,从而对所述外壳30固定所述轴承24,所述固定部件25在装配时从所述螺母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移动而设置于所述螺母20;
随着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转向轴旋转,所述多个滚珠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移动,由此,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螺母沿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电动马达40对所述螺母20施加旋转力以使所述螺母20相对于所述转向轴10进行相对旋转;
所述固定部件25的所述抵接面25a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至少所述径向内侧;
所述固定部件25具备切口部25b,该切口部25b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径向内侧,并且以所述固定部件25插入所述外壳30时该固定部件25不会与所述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的方式形成;
所述切口部25b形成为从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所述切口部25b的所述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到所述抵接面25a的所述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
与按照循环部件的最大径设定固定部件的内径的情况相比,由于切口部与抵接面在径向上重叠而设置,因此,能够确保抵接面的径向宽度,并且实现固定部件的小型化。设有切口部的部分的抵接面的面积减少,但是能够在除切口部以外的抵接面上保持足够的固定力。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外壳30可以在其内周侧具有内螺纹部30a。
所述固定部件25可以具备设置于其外周侧且与所述外壳的内螺纹部30a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25c。
可以将从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所述固定部件25的内周面的距离R3,R4作为固定部件的内径。
可以将所述循环部件23中距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最远的位置与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R5作为所述循环部件23的最大外径。
所述固定部件25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内径R3可以小于所述循环部件的最大外径R5。
为了防止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所述固定部件25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内径R4可以大于所述循环部件的最大外径R5。
通过使固定部件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内径形成为小径,与轴承的抵接面的半径变小,能够在不会使轴承大型化的前提下确保抵接面积。另一方面,通过使固定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内径形成为大径,能够防止固定部件与循环部件发生干扰。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循环部件23可以配置为该循环部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倾斜。
另外,所述循环部件23可以形成为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小于所述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
可以将所述切口部25b形成为该切口部的周向宽度L3小于所述循环部件23设置于所述螺母20时的所述循环部件23的周向宽度L2。
通过如上所述形成,能够减小切口部的周向宽度,确保与轴承抵接的面积。装配固定部件时,通过使固定部件一边沿循环部件的长度方向倾斜一边设置于螺母,能够避免固定部件与循环部件的干扰。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外壳30可以在其内周面具有内螺纹部30a。
所述固定部件25可以具有:外螺纹部25c,其设置于该固定部件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外壳的内螺纹部螺纹配合;卡合槽25d,其设为向该固定部件的内周侧开口,供用于使所述固定部件25与所述外壳30螺纹配合的工具卡合。
与将供工具卡合的卡合槽设为孔形状的情况相比,通过将该卡合槽设为向内周侧开口的凹形状,能够减小卡合部的径向尺寸,因此,能够实现固定部件外径的小型化。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固定部件25可以具有多个卡合槽25d。
所述多个卡合槽25d可以沿所述固定部件25的周向大致等间距地设置。
能够实现对卡合槽施加的扭矩的均匀化。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切口部25b可以具备周向一端部和周向相反侧端部,所述一端部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工具抵接而将所述工具的旋转扭矩传递到所述固定部件。
能够增加旋转扭矩传递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还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齿条)10,其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进行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转向轮转向;
滚珠丝杠机构26,其使所述转向轴10沿所述转向轴的轴线方向移动;
电动马达40,其经由所述滚珠丝杠机构26对所述转向轴10施加旋转力;
所述滚珠丝杠机构26具备: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其设置于所述转向轴10的外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20,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方式设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转向轴10旋转自如,该螺母具有旋转轴线且具备沿该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且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12;
多个滚珠22,其设置于所述滚珠循环槽12内;
循环部件(管)23,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的相对于旋转轴线靠近径向外侧,并且以所述多个滚珠22能够从所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方式连接所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外壳30,其形成为收容所述螺母的至少比所述循环部件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
轴承24,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和所述外壳30之间且与所述循环部件相比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并以包围所述螺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壳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所述螺母;
固定部件29,其以至少局部地包围所述转向轴10的方式形成,具备与所述轴承24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9b;
固定部件29在使所述抵接面29b与所述轴承24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内,从而对所述外壳30固定所述轴承24,所述固定部件29在装配时从所述螺母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移动而设置于所述螺母20;
随着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转向轴旋转,所述多个滚珠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移动,由此,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螺母沿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电动马达40对所述螺母20施加旋转力以使所述螺母20相对于所述转向轴10进行相对旋转;
所述固定部件29呈圆弧状地形成,具有周向规定范围开口的切口部29a;
所述切口部29a形成为在所述固定部件29插入所述外壳时避免与所述循环部件发生干扰;
所述抵接面29b形成在除所述切口部以外的周向范围内。
与按照循环部件的最大径设定固定部件的内径的情况相比,以切口部与抵接面在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确保抵接面的径向宽度,并且实现固定部件的小型化。设有切口部的部分的抵接面的面积减少,但是能够在除切口部以外的抵接面上保持足够的固定力。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循环部件23可以配置为该循环部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倾斜。
另外,所述循环部件23可以形成为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小于所述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
可以将所述切口部29b形成为所述切口部29b的周向宽度L3小于所述循环部件23设置于所述螺母20时的所述循环部件23的周向宽度L2。
通过如上所述形成,能够减小切口部的周向宽度,确保与轴承的抵接面积。装配固定部件时,通过使固定部件一边沿循环部件的长度方向倾斜一边设置于螺母,能够避免固定部件与循环部件的干扰。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中,所述外壳30可以具备设置于其内周侧且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卡合槽。
所述固定部件29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可以以缩径状态设置于所述螺母20,可以通过从所述缩径状态变为扩径状态而与所述卡合槽卡合来将所述轴承24固定于所述外壳30。
通过将固定部件设为例如像C形环或止动环那样通过弹性力与卡合槽卡合的部件,利用固定部件进行的固定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又另一方式还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其设置于电动马达和转向轴之间,通过将电动马达的旋转力传递到转向轴来产生转向辅助力,其具备:
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其设置于所述转向轴10的外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
螺母20,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的方式设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转向轴10旋转自如,螺母具有旋转轴线且具备沿该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1,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的内周侧,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且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11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12;
多个滚珠22,其设置于所述滚珠循环槽内12;
循环部件(管)23,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的相对于旋转轴线靠近径向外侧,并以所述多个滚珠22能够从所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方式连接所述滚珠循环槽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
外壳30,其形成为收容所述螺母20的至少比所述循环部件更靠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
轴承24,其设置于所述螺母20和所述外壳30之间且与所述循环部件相比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并以包围所述螺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壳内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所述螺母;
圆环状固定部件25,其以包围所述转向轴10的方式形成,具备与所述轴承24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5a;
所述固定部件25在使所述抵接面25a与所述轴承24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内,从而相对于所述外壳固定所述轴承24,所述固定部件25在装配时从所述螺母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移动而设置于所述螺母20;
随着所述螺母相对于所述转向轴旋转,所述多个滚珠在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移动,由此,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螺母沿所述转向轴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部件25的所述抵接面25a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至少所述径向内侧;
所述固定部件25具备切口部25b,该切口部25b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径向内侧,并以所述固定部件25插入所述外壳30时该固定部件25不会与所述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的方式形成;
所述切口部25b形成为从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到所述切口部25b的所述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到所述抵接面25a的所述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
与按照循环部件的最大径设定固定部件的内径的情况相比,以切口部与抵接面在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确保抵接面的径向宽度,并且实现固定部件的小型化。设有切口部的部分的抵接面的面积减少,但是能够在除切口部以外的抵接面上保持足够的固定力。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中,所述外壳30可以在其内周侧具有内螺纹部30a。
所述固定部件25可以具备设置于其外周侧且与所述外壳的内螺纹部30a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部25c。
可以将从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到所述固定部件25的内周面的距离R3,R4作为固定部件的内径。
可以将所述循环部件23中距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最远的位置与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R5作为所述循环部件23的最大外径。
所述固定部件25的所述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内径R3可以小于所述循环部件的最大外径R5。
为了防止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所述固定部件25的所述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内径R4可以大于所述循环部件的最大外径R5。
通过使固定部件的轴线方向一端侧的内径形成为小径,与轴承的抵接面的半径变小,能够在不会使轴承大型化的前提下确保抵接面积。另一方面,通过使固定部件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内径形成为大径,能够防止固定部件与循环部件发生干扰。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中,所述循环部件23可以配置为该循环部件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螺母20的旋转轴线倾斜。
另外,所述循环部件23的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可以小于所述切口部25b的周向宽度L3。
所述切口部的周向宽度L3可以小于所述循环部件23设置于所述螺母20时的所述循环部件23的周向宽度L2。
通过如上所述形成,能够减小切口部的周向宽度,确保与轴承抵接的面积。装配固定部件时,通过使固定部件一边沿循环部件的长度方向倾斜一边设置于螺母,能够避免固定部件与循环部件的干扰。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中,所述外壳30可以在其内周面具有内螺纹部30a。
所述固定部件25可以具有:外螺纹部25c,其设置于该固定部件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外壳的内螺纹部螺纹配合;卡合槽25d,其设为向该固定部件的内周侧开口,供用于使所述固定部件25与所述外壳30螺纹配合的工具卡合。
与将供工具卡合的卡合槽设为孔形状的情况相比,通过将该卡合槽设为内周侧开口的槽形状,能够减小卡合部的径向尺寸,因此,能够实现固定部件外径的小型化。
在所述动力转向装置用减速器中,所述固定部件25可以具有多个卡合槽25d。
所述多个卡合槽25d可以沿所述固定部件25的周向大致等间距地设置。
能够实现对卡合槽施加的扭矩的均匀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定部件25,该固定部件25用于动力转向用减速装置26,其中,
通过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减速装置的轴承24固定于该减速装置的外壳30固定,
所述固定部件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呈圆环状地形成,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与所述轴承24轴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5a,
所述固定部件的抵接面25a设置于该固定部件的至少径向内侧,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切口部25b,该切口部25b设置于该固定部件的径向内侧,以该固定部件插入所述外壳时不会与设置于所述减速装置外侧的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的方式形成,
所述切口部25b形成为从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轴线到该切口部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轴线到所述抵接面25a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定部件29,该固定部件29用于动力转向用减速装置,其中,
通过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减速装置的轴承24固定于该减速装置的外壳30固定,
所述固定部件29以至少局部地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形成,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与所述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29b,
所述固定部件29呈圆弧状地形成,具有周向规定范围开口的切口部29a,
所述切口部29a形成为所述固定部件29插入所述外壳时避免与所述循环部件发生干扰,
所述抵接面29b形成在除所述切口部以外的周向范围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定部件34,该固定部件34用于动力转向用减速装置,其中,
通过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减速装置的轴承24固定于该减速装置的外壳30固定,
所述固定部件34以包围转向轴10的方式呈圆环状地形成,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与所述轴承24的轴线方向的一侧端面抵接的抵接面34d,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切口部34a,该切口部34a设置于该固定部件的径向内侧,以该固定部件插入所述外壳时不会与设置于所述减速装置外侧的循环部件23发生干扰的方式形成,
所述切口部形成为从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轴线到该切口部的径向内侧端部的距离R2大于从所述固定部件的中心轴线到该固定部件的内周侧的面的距离R3,
切口部34a形成为切口部34a的周向宽度L3大于循环部件23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L1。
上面,根据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各发明的具体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还包括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上面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代表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脱离本发明的特征性技术方案及优点的范围内轻易想到各种变形。因此,所有这些变形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根据2013年3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61663主张优先权。
在此引用2013年3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61663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书求、附图及摘要在内的所有内容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