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4194B - 多工位压力机 - Google Patents

多工位压力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4194B
CN106064194B CN201510740973.3A CN201510740973A CN106064194B CN 106064194 B CN106064194 B CN 106064194B CN 201510740973 A CN201510740973 A CN 201510740973A CN 106064194 B CN106064194 B CN 1060641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multiple position
workpiece
blank
work pie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09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4194A (zh
Inventor
田边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64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4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4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4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02Punching blanks or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btaining scrap; Notching
    • B21D28/06Making more than one part out of the same blank; Scrapless wor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8Deep-drawing of cylindrical articles using consecutive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7/00Tools as parts of machin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B21D37/10Die sets; Pillar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05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stage presses
    • B21D43/057Devices for exchanging transfer bars or grippers; Idle stages, e.g. exchange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成形出高形状品质的筒形工件的多工位压力机。在本发明的多工位压力机(10)中,在通过落料成形冲头(40)将坯件(B)成形为筒形工件(W)时,下加压构件(41)在拉伸成形孔(38A)内从下方支承坯件(B),且从动于落料成形冲头(40)而下降。另外,设置在工件接收工作台(S1)上且能够往复运动的开闭工具(43)与一对把持构件(63、63)滑动接触,使上述的把持构件(63、63)进行开闭,从而从落料成形冲头(40)接收筒形工件(W)。

Description

多工位压力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传送装置将一端有底的筒形工件从排列成一列的加工工作台组的始端侧向终端侧依次搬运而成形的多工位压力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多工位压力机,已知构成为通过落料成形冲头将坯件向设置于传送装置的上方的落料成形模的拉伸成形孔压入而成形为筒形工件之后转移至传送装置的压力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71524(图1)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多工位压力机中,坯件在被拉伸时向落料成形冲头的下方移动,其结果是,有时筒形工件的底部向下方鼓出而未成为如设计那样的形状。即,在现有的多工位压力机中,存在由坯件成形的筒形工件的形状品质降低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成形出高形状品质的筒形工件的多工位压力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第一方案的发明涉及一种多工位压力机,其通过传送装置将一端有底的筒形工件从排列成一列的加工工作台组的始端侧向终端侧间歇地搬运而依次成形,且在比所述加工工作台组靠上游侧的工件接收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具有拉伸成形孔的落料成形模,通过落料成形冲头将坯件压入所述拉伸成形孔而成形为所述筒形工件,并将所述筒形工件向所述传送装置的始端侧的一对把持构件转移,所述始端侧的一对把持构件被支承为彼此能够接近或分离且向彼此接近的一侧被施力,其中,所述多工位压力机具备:下加压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台上且能够上下运动,从下方支承所述坯件且从动于所述落料成形冲头而下降;和开闭工具,其设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台上且能够往复运动,所述开闭工具与接纳所述筒形工件之前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滑动接触而将上述把持构件打开,从接纳了所述筒形工件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离开而将上述的把持构件关闭,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所述筒形工件。
第二方案的发明以第一方案的多工位压力机为基础,其中,所述开闭工具在挤入所述一对把持构件之间的上端位置与向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的下方偏移的下端位置之间进行上下运动。
第三方案的方案以第二方案的多工位压力机为基础,其中,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的移动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支承基台,所述支承基台具有在所述拉伸成形孔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直动支承孔,所述开闭工具形成为从被所述直动支承孔支承为能够直动的工具基台部的上表面突出有一对滑动接触突部的结构,并且构成为上述一对滑动接触突部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滑动接触从而将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打开,并且在所述工具基台部中,所述下加压构件支承在上下贯通所述一对滑动接触突部之间的贯通孔中且能够直动。
第四方案以第三方案的多工位压力机为基础,其中,在所述下加压构件的上端部设置有向侧方突出的头部,所述头部构成为收纳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突部之间。
第五方案以第二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工位压力机为基础,其中,所述开闭工具相对于朝向所述工件接收工作台移动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而在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待机,通过滑动接触而将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打开,并且从所述上端位置下降而将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关闭。
第六方案以第二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为基础,其中,所述开闭工具朝向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被施力,并且通过所述下加压构件被下压而下降。
第七方案以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为基础,其中,所述多工位压力机具备气缸作为驱动所述下加压构件的驱动源。
发明效果
在第一方案的多工位压力机中,通过落料成形冲头将坯件压入工件接收工作台的上方所设置的落料成形模的拉伸成形孔中而成形为筒形工件。此时,下加压构件从下方支承坯件,且从动于落料成形冲头而下降,因此抑制了以往成为问题的坯件向下方的逃逸,能够成形出高形状品质的筒形工件。
另外,从落料成形冲头向传送装置的始端侧的一对把持构件转移筒形工件。此时,需要克服作用力而将一对把持构件打开。在此,在本发明的多工位压力机中,以能够往复运动的方式设置在工件接收工作台上的开闭工具与一对把持构件滑动接触而将上述把持构件之间打开,且从接纳了筒形工件的一对把持构件离开而将上述把持构件关闭,因此不会在筒形工件上形成较深的伤痕,能够将筒形工件从落料成形冲头向一对把持构件转移。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也能够出成形高形状品质的筒形工件。
一般而言,在传送装置的始端部上方由坯件成形出筒形工件的多工位压力机中,工件接收工作台的周围由于落料成形模或从下方支承落料成形模的支承基台、传送装置的构成部件等而变窄,但在第二方案中,开闭工具配置为在挤入所述一对把持构件之间的上端位置与向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的下方偏移的下端位置之间进行上下运动,因此能够在不使落料成形模、支承基台等远离工件接收工作台而降低强度的情况下设置开闭工具。
根据第三方案以及第四方案的结构,能够紧凑地配置开闭工具和下加压构件。
在第五方案中,开闭工具相对于朝向工件接收工作台移动的一对把持构件而在上端位置待机,通过滑动接触而将一对把持构件打开,因此一对把持构件的无用的等待时间变少,能够实现多工位压力机的高速运转。
在第六方案的多工位压力机中,开闭工具通过下加压构件被下压而从上端位置向下端位置移动,因此在下加压构件与开闭工具之间共用驱动源,成为简单的结构。
在第七方案的多工位压力机中,具备气缸作为驱动下加压构件的驱动源,因此能够通过气压调节来容易地进行下加压构件从动于落料成形冲头而下降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工位压力机的主视图。
图2是多工位压力机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将多工位压力机的局部放大后的主视图。
图4是工件接收工作台和空闲工作台的周边部分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将冲裁拉伸压力机的局部放大后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工件接收工作台的周边部分的侧视剖视图。
图7是第一和第二工件把持部打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和第二工件把持部关闭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第一工件把持部和开闭工具的俯视图。
图10是开闭工具的立体图。
图11是筒形工件的下端部突入至一对把持构件之间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筒形工件由一对把持构件把持的时机(timing)的侧视剖视图。
图13是筒形工件由一对把持构件把持且加压构件配置于下死点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14是从筒形工件拔出落料成形冲头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多工位压力机
34 支承基台
38 落料成形模
38A 拉伸成形孔
40 落料成形冲头
41 下加压构件
41H 头部
42 气缸
43 开闭工具
43A 块部(工具基台部)
43D 贯通孔
44 滑动接触突部
60 传送装置
63 把持构件
B 坯件
S1 工件接收工作台
S3 加工工作台
W 筒形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0通过将冲裁拉伸压力机30与拉伸压力机20在共用基座(common base)11上连结而成。而且,冲裁拉伸压力机30从环带件V(参照图6:卷绕为螺旋状的带状的板材)冲裁出椭圆状的坯件B(参照图6)并将其拉伸成形为剖面呈椭圆形的筒形工件W(参照图2),拉伸压力机20进一步对该筒形工件W进行多次拉伸成形而使之成形为薄型容器。因此,如图1所示,拉伸压力机20在压头(ram)21的下端部具备排列成一列且等间距的多个冲头22,并在垫板(bolster)23上具备排列成一列且与冲头22组对应的多个模24。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冲头22的排列方向称为横向,将与该横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且在横向中,将图1的左侧(即,从前方观察多工位压力机10时的左侧)称为始端侧,将右侧称为终端侧。
拉伸压力机20的压头21以及垫板23的平面形状均为横向长,压头21的横向两侧部分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在从共用基座11立起的一对框架脚部25、25上。而且,压头21由未图示的第一伺服电动机驱动,各冲头22将筒形工件W向各模24的未图示的模孔压入而使之成形。这样,通过各冲头22以及模24来进行筒形工件W的成形的部分形成本发明的加工工作台S3,多个这样的加工工作台S3在一对框架脚部25、25之间排列成一横列。
另外,在各模24的模孔的里侧以能够直动的方式收容有未图示的顶出杆(knock-out pin),在冲头22将筒形工件W压入模孔而使之成形后,与冲头22的上升一起或者晚于冲头22的上升,使顶出杆也上升而将筒形工件W从模孔顶出。
并且,在框架脚部25、25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图2所示的工件搬运孔25W、25W,模24组的上表面的延长面贯通工件搬运孔25W、25W内。
如图1所示,冲裁拉伸压力机30配置在拉伸压力机20的始端侧的侧方,与拉伸压力机20同样地在横向两侧具备从共用基座11立起的一对框架脚部35、35。而且,压头31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框架脚部35、35上,由未图示的第二伺服电动机驱动。另外,如图2所示,在冲裁拉伸压力机30的框架脚部35、35上,也与拉伸压力机20的框架脚部25、25同样地形成有工件搬运孔35W、35W。
如图1所示,在一对框架脚部35、35的下端附近位置之间固定有支承基台34,该支承基台34的上表面与模24组的上表面大致共面。另外,在拉伸压力机20与冲裁拉伸压力机30之间架设有板状的连接基台12,该连接基台12的两端部收容在工件搬运孔25W、35W内。而且,如图2所示,通过支承基台3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连接基台12的上表面、以及拉伸压力机20的模24组的上表面构成跨冲裁拉伸压力机30与拉伸压力机20而延伸的带状的工件搬运面13。
如图6所示,在支承基台34的上表面中,在前后方向上夹着工件搬运面13的两侧缘部设置有支承基台36D、36D,在上述的支承基台36D、36D上架设有冲裁模保持架36。另外,在冲裁模保持架36中的与工件搬运面1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对置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贯通有工件下降孔36A。工件下降孔36A剖面呈椭圆形,该椭圆的长轴方向朝向工件搬运面13的宽度方向。
在冲裁模保持架36的上表面上,使工件下降孔36A的开口缘呈阶梯状地凹陷而形成有模收容凹部36B,在此收容有板状的落料成形模38,并在该落料成形模38上重叠收容有冲裁模37。另外,在落料成形模38上形成有比工件下降孔36A小的椭圆形状的拉伸成形孔38A,在冲裁模37上形成有比工件下降孔36A大的椭圆形状的冲裁孔37A。需要说明的是,冲裁孔37A的上缘角部形成棱边(edge)结构,而拉伸成形孔38A的上缘角部带有圆角。
如图1所示,冲裁拉伸压力机30的压头31由以能够直动的方式支承在框架脚部35、35上的第一压头31A、和贯通该第一压头31A的中央的第二压头31B构成。另外,在第一压头31A上安装有图6示出的椭圆筒状的冲裁冲头39,在第二压头31B上安装有与冲裁冲头39的内侧嵌合的椭圆柱状的落料成形冲头40。而且,在冲裁模37上敷设有环带件V的状态下,冲裁冲头39突入至冲裁孔37A内而从环带件V冲裁出坯件B。然后,在由落料成形模38与冲裁冲头39夹着坯件B的状态下,落料成形冲头40将坯件B压入拉伸成形孔38A内而使之成形为筒形工件W,进一步下降而使筒形工件W移动至工件下降孔36A的下方的本发明的工件接收工作台S1(参照图13)。
如图5所示,在支承基台34上,在工件下降孔36A的同轴上贯通形成有直动支承孔18。而且,从该直动支承孔18内延伸的下加压构件41成为在与落料成形冲头40之间夹着坯件B的状态而与落料成形冲头40一起下降,从而在拉伸成形中限制坯件B从落料成形冲头40的下表面离开而向下方鼓起的情况。
具体而言,下加压构件41由从上方起依次结合的第一至第三加压构件构成部41A、41B、41C构成。第一加压构件构成部41A是平面形状为在工件搬运面1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板构件,其四角的角部被倒角成圆弧状(参照图9)。第二加压构件构成部41B呈平面形状为比第一加压构件构成部41A小一圈的长方形的块结构。第三加压构件构成部41C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板状,其平面形状如图5所示那样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二加压构件构成部41B小,且如图4所示那样在横向上比第二加压构件构成部41B稍大(参照图9)。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加压构件构成部41C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一对轻量孔41K(参照图5)。另外,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加压构件构成部41A、41B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41H。
如图5所示,在下加压构件41的下端部连结有中继杆41D,在该中继杆41D的下端部连结有气缸42的直动杆42R。另外,在支承基台34的下表面上以覆盖直动支承孔18的状态固定有支承板19,中继杆41D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插通上下贯通该支承板19的杆插通孔19A。并且,多个支承轴19S从支承板19中的杆插通孔19A的周围垂下,在上述的支承轴19S的下端部固定有气缸42。而且,通过气缸42上下驱动下加压构件41。
如图2所示,在工件搬运面13上,在工件接收工作台S1与加工工作台S3组之间设置有多个空闲工作台(idle stage)S2。上述的空闲工作台S2组是在后述的传送装置60间歇地搬运筒形工件W时,筒形工件W不被加工而停止的部位,以与加工工作台S3组的间距相同的间距排列。另外,空闲工作台S2组中的始端侧的一个空闲工作台S2(以下,将其称为“前头的空闲工作台S2”)位于冲裁拉伸压力机30的支承基台34上,其余的多个空闲工作台S2位于连接基台12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区分上述的工件接收工作台S1、空闲工作台S2以及加工工作台S3的情况下,仅将其称为“工作台”。
如图2所示,在工件搬运面13上,为了将筒形工件W从始端侧向终端侧搬运而设置有传送装置60。传送装置60具有在横向上延伸的传送滑块61。传送滑块61通过利用一对连接构件61B、61B将在工件搬运面1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重叠配置的带板状的一对滑轨61A、61A的端部之间连接而成。另外,传送滑块61的总长比工件搬运面13长,传送滑块61的两端部如图1所示那样从多工位压力机10的横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突出。
如图1所示,在传送滑块61的始端部固定有在冲裁拉伸压力机30的外侧面上安装的滚珠丝杠机构65的滚珠螺母(ball nut)65N。而且,滚珠丝杠机构65由搬运用伺服电动机65M驱动,从而使传送滑块61往复运动。该传送滑块61的往复运动的间距与拉伸压力机20的冲头22组的间距相同。
如图2所示,在传送滑块61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工件把持部62。上述的工件把持部62组的间距与冲头22组的间距相同,且工件把持部62组的数量与工作台组的数量相同。
在各工件把持部62上设置有隔着工作台而对峙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而且,在传送滑块61位于可动范围的始端侧时,一对把持构件63、63彼此接近(以下,适当地将其称为“一对把持构件63、63关闭”或“工件把持部62关闭”)从而把持筒形工件W,在传送滑块61位于可动范围的终端侧时,一对把持构件63、63彼此分离(以下,适当地将其称为“一对把持构件63、63打开”或“工件把持部62打开”)从而放开筒形工件W。由此,筒形工件W被间歇地从始端侧向终端侧的工作台依次搬运。
工件把持部62组分为始端侧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从始端侧的第二个到第规定个为止的多个第二工件把持部62B、以及其余的多个第三工件把持部62C这三种,各种工件把持部62的把持构件63、63的开闭机构不同。另外,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组比空闲工作台S2少一个,第三工件把持部62C组比加工工作台S3多一个。
第二以及第三工件把持部62B、62C自身设置有驱动源。即,在各第三工件把持部62C上,在一对滑轨61A、61A上固定设置有一对小型气缸66、66。而且,在各小型气缸66的一对直动杆66A的前端固定有把持构件63。由此,第三工件把持部62C组分别能够在任意的时机进行开闭。而且,第三工件把持部62C在一个工作台上从横向接纳并把持被冲头22与顶出杆夹着的筒形工件W,将把持的该筒形工件W向相邻的工作台搬运,在该相邻的工作台上,在筒形工件W被冲头22与顶出杆夹着时打开从而放开筒形工件W。
在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组上设置有上述全部第二工件把持部62B共用的一对带板状的辅助滑块64、64。上述的一对辅助滑块64、64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直动的方式重叠地支承在一对滑轨61A、61A上。而且,在前侧的辅助滑块64上固定有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组的所有的前侧的多个把持构件63,在后侧的辅助滑块64上固定有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组的所有的后侧的多个把持构件63。另外,一对辅助滑块64、64由未图示的空气驱动源以彼此接近或分离的方式驱动,由此,第二工件把持部62组整体同时进行开闭。
另外,如图3所示,如所述的加工工作台S3的冲头22那样,在空闲工作台S2组上设置有用于在与第二工件把持部62之间进行筒形工件W的转移的装配销(dummy pin)14或装配冲头(dummy punch)26。具体而言,在除前头的空闲工作台S2以外的空闲工作台S2组的上方设置有在横向上延伸的共用的冲头支承板27,在该冲头支承板27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各空闲工作台S2对应的装配冲头26。另外,冲头支承板27被气缸28上下地驱动。而且,各装配冲头26在与连接基台12之间夹着并保持筒形工件W,在与第二工件把持部62B之间进行筒形工件W的转移。
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头的空闲工作台S2上从工件搬运面13向下方穿孔有直动支承孔34A,该直动支承孔34A内收容有升降单元16。升降单元16在直动支承孔34A内具有被支承为能够上下运动的主体(main body)16H。在主体16H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工件搬运面13的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在主体16H的内部设置有收容压缩线圈弹簧15的弹簧收容室16C。另外,在弹簧收容室16C的上部中的被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夹着的部分贯通形成有引导孔16A。前述的装配销14能够直动地嵌合于该引导孔16A并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5向上方施力,通常与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相比向上方突出。
并且,在冲裁模保持架36的下表面中的与直动支承孔34A的对置部分敷设有衬垫(pad)36P。而且,通过图3所示的气缸17使升降单元16上升,从而利用装配销14从下方将筒形工件W顶起,并且将筒形工件W夹在装配销14与衬垫36P之间并进行保持,由此在与第二工件把持部62之间进行筒形工件W的转移。需要说明的是,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用于使下述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把持板69、69扩张。
如图6所示,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具有固定在滑轨61A、61A上的把持构件支承块67、67。在各把持构件支承块67上形成有朝向工作台开口的引导孔67A。另外,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各把持构件63形成为从把持板69的背面延伸有直动杆63A的结构,直动杆63A以能够直动的方式嵌合于把持构件支承块67的引导孔67A。另外,在引导孔67A的里面与直动杆63A之间设置有压缩线圈弹簧68,对各把持构件63向工作台侧施力。并且,引导销67B从引导孔67A的内侧面突出,与形成在直动杆63A的侧面上的限制槽63B卡合,由此限制把持构件63的可动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引导孔67A的内表面被滑动金属(slide metal)覆盖。
如图4所示,把持板69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横向长的长方形。另外,如图6所示,直动杆63A的前端部配置在把持板69的背面的横向的中央的靠近上方的位置,把持板69的下表面与工件搬运面13邻接。
如图7所示,在把持板69的横向的中央设置有与筒形工件W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圆弧槽69A。如图6所示,圆弧槽69A在把持板69的上下方向整体上延伸。另外,在圆弧槽69A中,与靠近上端的位置相比上侧部分呈阶梯状地变浅,该靠近上端的位置的台阶面成为用于与筒形工件W的上表面卡止的冠状卡止部69B。
需要说明的是,把持板69整体由金属构件构成,在该金属构件中的把持板69的表侧面的横向的中央埋入有树脂构件69J。另外,树脂构件69J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中间部靠上侧的位置,与圆弧槽69A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相比靠上侧的部分由树脂构件69J构成。
在把持板69的下端部,对把持板69的下表面与表侧面之间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有下滑动面69C。下滑动面69C例如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大致20~35度的角度倾斜。另外,如图7所示,在把持板69的横向的两端部,对把持板69的横向的两端面与表侧面之间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有横滑动面69D、69D。上述横滑动面69D、69D例如相对于横向以大致20~35度的角度倾斜。
如上述的结构那样,第一工件把持部62A不具备驱动源,因此把持构件63、63受到外力而进行开闭。因此,如图4所示,在空闲工作台S2上设置有前述的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在工件接收工作台S1上设置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工具43。
如图10所示,开闭工具43呈从块部43A(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具基台部”)的上表面突出有一对滑动接触突部44、44的结构。如图9所示,块部43A的平面形状成为在工件搬运面13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在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滑动接触突部44、44。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在直动支承孔18的上部内表面上嵌合有支承套筒47,该支承套筒47具有与块部43A的平面形状对应的长方形的支承孔47A。而且,开闭工具43嵌合于支承孔47A而被支承为能够直动。另外,如图10所示,在块部43A中的被滑动接触突部44、44夹着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贯通有剖面呈长方形的贯通孔43D。而且,如图6所示,下加压构件41的第三加压构件构成部41C以能够直动的方式支承于贯通孔43D中。
如图5所示,一对支承轴48、48从开闭工具43的下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垂下,并贯通在支承板19上形成的支承孔19B、19B。另外,与支承轴48、48的下端部螺合的螺母19N、19N抵接于支承板19的下表面,由此开闭工具43被定位在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并且,在支承轴48、48上插通有压缩线圈弹簧49、49,上述的压缩线圈弹簧49、49在支承板19与开闭工具43之间成为压缩状态而对开闭工具43向上端位置施力。而且,如图6所示,当开闭工具43配置在上端位置时,一对滑动接触突部44、44与工件搬运面13相比向上方突出而挤入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之间,克服压缩线圈弹簧68、68而保持使开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打开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一对滑动接触突部44、44的横向的中央,从上表面起直至靠近下端的位置而形成有纵槽44A、44A。而且,在下加压构件41相对于开闭工具43而相对地向下方移动时,头部41H收纳在一对滑动接触突部44、44之间。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第一加压构件构成部41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收容于纵槽44A、44A,且第二加压构件构成部41B的下表面与开闭工具43的贯通孔43D的开口缘抵接。在下加压构件41从此处进一步移动至可动范围的下端位置时,开闭工具43通过下加压构件41而被下压,如图12所示,一对滑动接触突部44、44除了上端部之外,整体没入支承孔47A内。而且,一对把持构件63、63通过压缩线圈弹簧68、68的弹力而彼此接近,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成为关闭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在第二加压构件构成部41B与开闭工具43的贯通孔43D的开口缘抵接的状态下,第一加压构件构成部41A的上表面与滑动接触突部44的上表面大致共面,第一加压构件构成部41A的下表面成为从纵槽44A的底面稍微浮起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各滑动接触突部44的上端部,对在开闭工具4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配置的侧面与上表面之间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有上滑动面46。另外,如图6所示,上滑动面46的倾斜角与把持构件63的下滑动面69C相同。而且,在滑动接触突部44、44从把持构件63、63之间向下方退避时,上滑动面46与下滑动面69C滑动接触,从而顺畅地进行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闭塞动作。
如图10所示,在各滑动接触突部44的横向的两端部,对在开闭工具4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配置的侧面与在横向的两端配置的两侧面之间的两角部进行倒角而形成有一对横滑动面45、45。另外,如图9所示,横滑动面45、45的倾斜角与把持构件63的横滑动面69D、69D相同。而且,在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关闭的状态下从空闲工作台S2返回工件接收工作台S1时,开闭工具43配置在上端位置,滑动接触突部44、44通过把持构件63的横滑动面69D与开闭工具43的横滑动面45之间的滑动接触而挤入把持构件63、63之间,由此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的上部也与开闭工具43的一对上滑动面46、46同样地形成有未图示的一对上滑动面。而且,在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关闭的状态下从工件接收工作台S1向空闲工作台S2移动时,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从下方突入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把持构件63、63之间,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通过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的一对上滑动面与把持构件63、63的下滑动面69C、69C之间的滑动接触而挤入把持构件63、63之间,由此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打开。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0的结构的说明。接下来,对该多工位压力机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当多工位压力机10起动时,如图14所示,在冲裁冲头39以及落料成形冲头40于冲裁模37的上方待机的状态下,环带件V向冲裁模37上进给。然后,如图6所示,冲裁冲头39突入冲裁模37的冲裁孔37A而从环带件V冲裁出坯件B,并向落料成形模38的上表面按压。
此时,下加压构件41通过气缸42而被顶起至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在拉伸成形孔38A内贴在坯件B的下表面上。然后,在下加压构件41从气缸42受到顶起力的状态下,落料成形冲头40下降而将坯件B压入落料成形模38的拉伸成形孔38A,下加压构件41从动于落料成形冲头40而被下压。由此,坯件B在从下方被下加压构件41支承的状态下被拉伸,从而抑制了以往成为问题的坯件B向下方的逃逸。
另外,坯件B的外缘部在夹在冲裁冲头39与落料成形模38的上表面之间的状态下被拉伸,因此还抑制了坯件B产生折皱。而且,从坯件B成形出筒形工件W,与落料成形冲头40以及下加压构件41一起朝向拉伸成形孔38A的下方的工件接收工作台S1。需要说明的是,在坯件B成形为筒形工件W之后,切换空气向气缸42的供给,下加压构件41被气缸42向下方拉拽而下降。
另外,在落料成形冲头40将坯件B压入拉伸成形孔38A的动作中,拉伸压力机20的冲头22组将筒形工件W压入模24的模孔。然后,在落料成形冲头40与筒形工件W一起下降而朝向工件接收工作台S1的动作中,冲头22组与筒形工件W和顶出杆一起上升而朝向加工工作台S3。另外,此时,传送装置60的传送滑块61从可动行程的终端侧朝向始端侧移动。
在该传送滑块61向始端侧移动时,第二以及第三工件把持部62B、62C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的驱动源而保持为打开状态并从当前位置朝向始端侧的空闲工作台S2或加工工作台S3。另一方面,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由于压缩线圈弹簧68、68的弹力而保持为关闭状态并朝向工件接收工作台S1。
此时,在工件接收工作台S1上,开闭工具43配置在上端位置而在滑动接触突部44、44与工件搬运面13相比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待机。然后,在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到达工件接收工作台S1的过程中,图9示出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横滑动面69D、69D与开闭工具43的横滑动面45、45滑动接触,从而一对滑动接触突部44、44挤入一对把持构件63、63之间,如图7所示,一对把持构件63、63之间打开。
然后,如图11所示,筒形工件W的一部分收纳在一对把持构件63、63之间,且下加压构件41的上端部收纳在滑动接触突部44、44之间。落料成形冲头40以及下加压构件41从该处进一步下降,且把持构件63、63的下滑动面69C、69C一边与滑动接触突部44、44的上滑动面46、46滑动接触一边下压开闭工具43,因此把持构件63、63逐渐关闭。然后,如图12所示,在开闭工具43到达可动范围的靠近下端的位置时,筒形工件W把持在一对把持构件63、63之间,筒形工件W的上端部与两把持构件63、63的冠状卡止部69B、69B卡止。
另外,该位置成为落料成形冲头40的下死点,在筒形工件W的上端部卡止于冠状卡止部69B、69B之后,落料成形冲头40的动作反转而开始上升。另一方面,下加压构件41进一步下降而如图13所示那样将开闭工具43移动至下端位置。然后,在下加压构件41将开闭工具43保持在下端位置的状态下,筒形工件W从落料成形冲头40脱离,成为第一工件把持部62A从落料成形冲头40接收筒形工件W的状态。此时,第二以及第三工件把持部62B、62C也成为从冲头22等接收筒形工件W的状态(参照图8以及图2)。
然后,传送滑块61向可动行程的终端侧移动,第一至第三工件把持部62A、62B、62C将筒形工件W向相邻的工作台的装配销14、装配冲头26或冲头22转移。此时,在前头的空闲工作台S2上,对置滑动接触突部16T(参照图4)从下方挤入而进入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把持构件63、63之间,从而将上述的把持构件63、63之间打开,放开筒形工件W。另外,终端的第三工件把持部62C所放开的筒形工件W下落到多工位压力机10的终端部所具备的带式输送机10B(参照图3)上而被搬运。然后,对下一个坯件B进行冲裁重复上述的动作,由此依次成形出多个筒形工件W。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0中,在通过落料成形冲头40将坯件B成形为筒形工件W时,下加压构件41在拉伸成形孔38A内从下方支承坯件B,且从动于落料成形冲头40而下降,因此抑制了以往成为问题的坯件B向下方的逃逸,能够成形出高形状品质的筒形工件W。
然而,在将筒形工件W从落料成形冲头40向传送装置60的始端侧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转移时,需要使上述的把持构件63、63克服压缩线圈弹簧68、68的弹力而打开。作为发挥该作用的结构,可以考虑通过筒形工件W推开一对把持构件63、63的结构,但这样一来,会产生在筒形工件W上形成其与把持构件63、63的滑动接触造成的伤痕的问题。另一方面,若将下加压构件41的上端部形成为比筒形工件W更向侧方突出的大小,通过下加压构件41的上端部推开一对把持构件63、63,则不能将下加压构件41的上端部插入拉伸成形孔38A,无法抑制上述的拉伸成形时的坯件B的逃逸。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0中,在工件接收工作台S1上以能够往复运动的方式设置开闭工具43,该开闭工具43与一对把持构件63、63滑动接触而对上述的把持构件63、63之间进行开闭,因此不会在筒形工件W上形成较深的伤痕,能够将筒形工件W从落料成形冲头40向一对把持构件63、63转移。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0,也能够成形出高形状品质的筒形工件W。
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的多工位压力机10那样在传送装置60的上方由坯件B成形出筒形工件W的机械中,一般而言,工件接收工作台S1的周围由于落料成形模38或对从下方支承落料成形模38的支承基台36D、36D、传送装置60的构成部件等而变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工具43配置为相对于传送装置60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而从下方进退,因此能够在不使落料成形模38、支承基台36D等远离工件接收工作台S1而降低强度的情况下设置开闭工具43。并且,开闭工具43相对于朝向工件接收工作台S1移动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而在上端位置待机,通过滑动接触而将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打开,因此一对把持构件63、63的无用的等待时间变少,能够实现多工位压力机10的高速运转。并且,开闭工具43通过下加压构件41被下压而从上端位置向下端位置移动,因此在下加压构件41与开闭工具43之间共用驱动源,成为简单的结构。另外,由于具备气缸42作为驱动下加压构件41的驱动源,因此能够通过气压调节来容易地进行下加压构件41从动于落料成形冲头40而下降的动作。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以下所说明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并且除了下述以外也能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从环带件V冲裁出坯件B而进行了拉伸成形,但也可以采用对预先准备的坯件进行拉伸成形的结构。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开闭工具43从与下加压构件41相同的驱动源接受动力而被驱动,但开闭工具43也可以从与下加压构件41不同的驱动源接受动力而被驱动。即,开闭工具43可以由与作为下加压构件41的驱动源的气缸42不同的气缸驱动,开闭工具43也可以由与作为压头31的驱动源的第二伺服电动机驱动。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开闭工具43相对于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对把持构件63、63而从下方进退,但例如也可以将开闭工具43配置在比工件搬运面13中的工件接收工作台S1靠始端侧的位置,在把持构件63、63之间从横向进退而使上述的把持构件63、63开闭。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把持构件63、63通过开闭工具43的横滑动面45、45与把持构件63、63的下滑动面69C、69C之间的滑动接触而逐渐关闭,但也可以不设置横滑动面45、下滑动面69C而使把持构件63、63急速地关闭。

Claims (10)

1.一种多工位压力机,其通过传送装置将一端有底的筒形工件从排列成一列的加工工作台组的始端侧向终端侧间歇地搬运而依次成形,且在比所述加工工作台组靠上游侧的工件接收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具有拉伸成形孔的落料成形模,通过落料成形冲头将坯件压入所述拉伸成形孔而成形为所述筒形工件,并将所述筒形工件向所述传送装置的始端侧的一对把持构件转移,所述始端侧的一对把持构件被支承为彼此能够接近或分离且向彼此接近的一侧被施力,其中,
所述多工位压力机具备:
下加压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台上且能够上下运动,从下方支承所述坯件且从动于所述落料成形冲头而下降;和
开闭工具,其设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台上且能够往复运动,所述开闭工具与接纳所述筒形工件之前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滑动接触而将上述把持构件打开,从接纳了所述筒形工件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离开而将上述的把持构件关闭,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所述筒形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开闭工具在挤入所述一对把持构件之间的上端位置与向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的下方偏移的下端位置之间进行上下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的移动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支承基台,所述支承基台具有在所述拉伸成形孔的延长线上延伸的直动支承孔,
所述开闭工具形成为从工具基台部的上表面突出有一对滑动接触突部的结构,且被所述直动支承孔支承为能够直动,并且构成为上述一对滑动接触突部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滑动接触从而将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打开,并且
在所述工具基台部中,所述下加压构件支承在上下贯通所述一对滑动接触突部之间的贯通孔中且能够直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在所述下加压构件的上端部设置有向侧方突出的头部,所述头部构成为收纳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开闭工具相对于朝向所述工件接收工作台移动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而在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待机,通过滑动接触而将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打开,并且从所述上端位置下降而将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开闭工具朝向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被施力,并且通过所述下加压构件被下压而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开闭工具朝向可动范围的上端位置被施力,并且通过所述下加压构件被下压而下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多工位压力机具备气缸作为驱动所述下加压构件的驱动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多工位压力机具备气缸作为驱动所述下加压构件的驱动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工位压力机,其中,
所述多工位压力机具备气缸作为驱动所述下加压构件的驱动源。
CN201510740973.3A 2015-04-23 2015-11-04 多工位压力机 Active CN106064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8297A JP5777192B1 (ja) 2015-04-23 2015-04-23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
JP2015-088297 2015-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4194A CN106064194A (zh) 2016-11-02
CN106064194B true CN106064194B (zh) 2017-08-15

Family

ID=5419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0973.3A Active CN106064194B (zh) 2015-04-23 2015-11-04 多工位压力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77192B1 (zh)
KR (1) KR101590589B1 (zh)
CN (1) CN106064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4831B2 (ja) 2016-10-21 2019-07-17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機
JP6621433B2 (ja) * 2017-03-15 2019-12-18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機及びプレス機改造セット
KR102225199B1 (ko) 2018-10-12 2021-03-09 주식회사 일광엠씨티 범용프레스 장착형 장열 녹아웃장치 및 트랜스퍼 금형장치 적용 범용프레스
JP2020116668A (ja) * 2019-01-22 2020-08-06 Ntn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6593947B1 (ja) * 2019-05-17 2019-10-23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機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JP6626234B1 (ja) * 2019-06-28 2019-12-25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ワーク取出装置及び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
JP6676815B1 (ja) * 2019-07-31 2020-04-08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装置
JP6840448B1 (ja) 2020-01-31 2021-03-10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機及びプレス製品の製造方法
JP7286260B2 (ja) * 2021-01-28 2023-06-05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
JP7322079B2 (ja) 2021-01-28 2023-08-07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
JP6866056B1 (ja) 2021-02-12 2021-04-28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ダイ支持機構、筒形ワーク生成装置及び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
CN114160703B (zh) * 2022-02-09 2022-05-13 宁波世纪东港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副支架的一体化生产线
JP7252682B1 (ja) 2022-08-05 2023-04-05 冨士発條株式会社 プレスシステム、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システム、トランスファ装置、及び金型
CN115301828A (zh) * 2022-10-11 2022-11-08 新乡市正元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外壳自动成型机
CN116213552B (zh) * 2023-05-09 2023-07-21 江苏双赢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壳冲压机床上料装置及上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3252B2 (ja) * 1994-11-30 2001-07-30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カム式小型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
JPH11314198A (ja) * 1998-04-30 1999-11-16 Asahi Seiki Mfg Co Ltd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
JP3708787B2 (ja) * 2000-03-29 2005-10-19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スライドのワーク把持方法
JP3771786B2 (ja) * 2000-08-25 2006-04-26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スライドのワーク把持検出装置
JP3848112B2 (ja) 2001-08-30 2006-11-22 旭精機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機の抜き絞り装置
JP2005186137A (ja) * 2003-12-26 2005-07-1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プレス成形方法
CN101890461A (zh) * 2010-05-13 2010-11-24 山东神工宏全模具有限公司 多工位液压自动生产线
CN201693079U (zh) * 2010-06-30 2011-01-05 重庆理工大学 带正向压力变薄拉深模具
CN102151760B (zh) * 2011-01-05 2013-01-09 宁波光华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连续拉伸模的过渡工位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3212A (ja) 2016-12-08
CN106064194A (zh) 2016-11-02
KR101590589B1 (ko) 2016-02-01
JP5777192B1 (ja)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4194B (zh) 多工位压力机
CN102241165B (zh) 天地盖瓦楞包装盒成型机
CN107225381B (zh) 一种滑轨自动装配机
CN111531054B (zh) 工件取出装置及多工位压力机
CN104923667A (zh) V型卡板压形模
CN209303531U (zh) 立体冲压及铆合一体成型模具
CN202174166U (zh) 一种加工v型、u型工件的弯曲模具
CN208628232U (zh) 一种便于送料的冲压床
CN202377428U (zh) 一种灯头冲压机的送料结构
JP2020189296A (ja) プレス機及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CN101543954B (zh) 刀头自动装配机的夹紧定位机构
KR100697118B1 (ko) 디스태커
CN208895009U (zh) 一种冲裁件双面倒角半切式整平类级进模
CN208513437U (zh) 双工位双向冲切模具
CN108581501B (zh) 集成墙板专用卡扣自动加工设备
CN217943538U (zh) 一种三面刀书本模切机
CN111451365A (zh) 一种l型板材双边一次性冲孔方法
CN210614923U (zh) 一种不锈钢杯生产装置
CN209633891U (zh) 一种新型纸箱用冲孔模具
CN210358739U (zh) 一种夹箍类精密零件成型模具
CN207548878U (zh) 一种导电端子产品裁切过程中防止导电端子变形的机构
CN217070424U (zh) 一种两侧翻边及冲孔复合模
CN217550940U (zh) 金属铁件成型模具
CN207771936U (zh) 夹持搬送机构
CN216968800U (zh) 制袋机的工件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