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1745B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1745B
CN106061745B CN201580009915.1A CN201580009915A CN106061745B CN 106061745 B CN106061745 B CN 106061745B CN 201580009915 A CN201580009915 A CN 201580009915A CN 106061745 B CN106061745 B CN 106061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tream
black
recording apparatus
jet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99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1745A (zh
Inventor
时松宏行
小幡满
高桥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061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1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1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1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以及动作确保所希望的脱气度并稳定地将墨供给到喷嘴的喷墨记录装置。喷墨记录装置具有:墨盒、用于喷出墨来形成图像的记录头、从墨盒向记录头供给墨的墨流路、设置在墨流路的中途并从墨中除去空气的脱气装置、两端分别与墨流路中的脱气装置的两侧连接的循环流路、以及设置在循环流路的中途并使从脱气装置流出的墨回到向脱气装置流入的位置的循环泵,墨流路中的从循环流路流出的流出口与向循环流路流入的流入口之间、以及循环流路形成为墨能够以大致等速移动。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从喷嘴喷出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通过对液体墨进行加压,使墨从喷嘴端喷出。
但是,若在对该液体墨进行加压时墨中混入有空气,则加压特性变化,不会喷出所希望的速度、分量的墨或落在记录介质上的墨滴的定影特性变化,从而存在图像品质劣化的问题。于是,以往,设置脱气装置来除去混入到了墨中的空气的技术是已知的。
另外,因由喷墨记录装置进行的图像形成的高速化和高精度化而使得墨的消耗速度的上限上升,因此,正谋求该脱气装置的高效率化、与墨的消耗速度相应的脱气度的均匀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技术:设置有利用三通阀并列地与从墨盒向喷嘴流动的墨流路中的副盒相连的脱气装置,以所希望的次数反复进行将从副盒流出的墨输送到脱气装置进行脱气后使其回到副盒的处理后,切换三通阀,从该副盒将墨供给到喷嘴。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的结构:在安装于副盒的循环流路中设置有脱气装置,将副盒内的墨多次输送到脱气装置而反复进行脱气。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的技术:在脱气装置和副盒串联配置的墨流路上设置有用于使墨多次流动的返回流路,来提高脱气的效率。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56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798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594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在能够多次进行墨的脱气的循环路径的中途设置有副盒的情况下,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直至副盒内的墨的脱气度上升到规定的水平为止需要时间,不得已只好中断由喷墨记录装置进行的图像形成。
另外,由于脱气装置在其内部确保某些真空状态,因此,向脱气装置内的墨传热的导热性差,由加热引起的墨的温度上升费时间。相比之下,虽然使脱气装置内的墨循环这对于高效的墨的加热是有效的,但若在循环路径的中途存在副盒,则存在如下问题:针对加热的效果变小,在墨的加温时、尤其是装置启动时需要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及动作来确保所希望的脱气度并稳定地将墨供给到喷嘴的喷墨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墨盒,所述墨盒储存墨;
记录头,所述记录头用于喷出墨来形成图像;
墨流路,所述墨流路从所述墨盒向所述记录头供给墨;
脱气装置,所述脱气装置设置在所述墨流路的中途,从墨中除去空气;
循环流路,所述循环流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墨流路中的所述脱气装置的两侧连接;以及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的中途,使从所述脱气装置流出的墨回到向所述脱气装置流入的位置,
所述墨流路中的从所述循环流路流出的流出口与向所述循环流路流入的流入口之间、以及所述循环流路形成为,墨能够以大致等速移动。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气装置上设置有加热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是通过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以上而溶胶化的凝胶状墨。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泵的流量为所述墨流路的最大流量以下。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具有进行所述循环泵的工作控制的控制部,
在向所述记录头流动的墨流量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循环泵工作以使所述墨流路中的墨循环。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未向所述记录头供给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循环泵工作。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具有进行所述循环泵的工作控制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根据图像形成所涉及的墨喷出指令的有无,对所述循环泵可否工作进行切换。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在所述循环流路的流入口与所述记录头之间设置有第一储存部。
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8的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在所述墨盒与所述循环流路的流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储存部,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设置有使所述记录头的墨回到所述第二储存部的回收流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具有如下效果: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以及动作来确保所希望的脱气度并稳定地将墨供给到喷嘴,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装置启动时的墨的加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墨供给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随着墨的温度上升以及下降的墨的粘度的变化例的图。
图4是对墨的流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脱气室的剖视图。
图6是将墨流路的结构放大表示的图。
图7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墨流路的结构的变形例1的图。
图9是表示墨流路的结构的变形例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喷墨记录装置1具有:供纸部10、图像形成部20、排纸部30、控制部40(参照图7)、以及墨供给部50等。在喷墨记录装置1中,基于控制部40的控制,针对从供纸部10被输送到图像形成部20的记录介质P,由图像形成部20利用从墨供给部50供给的墨形成图像后,将该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纸部30。
供纸部10保持将要进行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P并在图像形成前将其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0。供纸部10具有供纸托盘11和输送部12。
供纸托盘11是设置成能够载置一个或多个记录介质P的板状部件。供纸托盘11设置成与所载置的记录介质P的量相应地上下移动,最上方的记录介质P被保持在将要由输送部12输送的位置。
输送部12具有:由多个(例如2个)辊121、122旋转驱动环形的带123来输送带123上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机构、以及将载置于供纸托盘11的记录介质P中的最上方的记录介质交接到带123的供给部。输送部12随着带123的旋转动作而输送由供给部交接到了带123的记录介质P。
图像形成部20使墨喷到记录介质P上来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20具有:图像形成鼓21、交接单元22、纸张加热部23、记录头单元24、照射部25、以及传送部26等。
图像形成鼓21沿圆筒状的外周面承载记录介质P,随着图像形成鼓21的旋转而输送该记录介质P。图像形成鼓21的输送面与纸张加热部23、记录头单元24以及照射部25相向,对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进行图像形成所涉及的处理。
交接单元22设置在供纸部10的输送部12和图像形成鼓21之间的位置处,将由输送部12输送的记录介质P交接到图像形成鼓21。交接单元22具有:承载由输送部12输送的记录介质P的一端的摇臂部221、以及将摇臂部221所承载的记录介质P交接到图像形成鼓21的圆筒状的交接鼓222等,通过由摇臂部221拿起输送部12上的记录介质P并交接到交接鼓222,将记录介质P向沿着图像形成鼓21的外周面的方向引导并交接到图像形成鼓21。
纸张加热部23对图像形成鼓21所承载的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纸张加热部23例如具有红外线加热器等,通过通电而发热。纸张加热部23在图像形成鼓21的外周面附近,在由图像形成鼓21的旋转来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在记录头单元24的上游侧。纸张加热部23由控制部40控制其发热,以使被图像形成鼓21承载而通过纸张加热部23附近的记录介质P成为规定的温度。
记录头单元24将墨喷到图像形成鼓21所承载的记录介质P来形成图像。记录头单元24针对C(青色)、M(品红色)、Y(黄色)、K(黑色)的各色分别设置。在图1中,在随着图像形成鼓21的旋转而输送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从上游起依次设置有与Y、M、C、K的各色对应的记录头单元24。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头单元24以在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宽度方向)上覆盖整个记录介质P的长度(宽度)设置。即,喷墨记录装置1是一次通过方式的行式记录头型的喷墨记录装置。记录头单元24可以排列多个记录头24a而构成行式记录头。
照射部25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所使用的墨喷到记录介质P上之后照射用于使该墨硬化的能量线。照射部25例如具有低压汞灯等荧光管,使该荧光管发光而照射紫外线这样的能量线。照射部25在图像形成鼓21的外周面附近,在由图像形成鼓21的旋转来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在记录头单元24的下游侧。照射部25向被图像形成鼓21承载而被喷墨的记录介质P照射能量线,利用该能量线的作用使喷到了记录介质P上的墨硬化。
作为发出紫外线的荧光管,除低压汞灯之外,列举具有数百Pa~1MPa左右的工作压力的汞灯、能够用作杀菌灯的光源、冷阴极管、紫外线激光源、金属卤化物灯、发光二极管等。在上述列举的荧光管中,更优选为能够以更高的照度照射紫外线且消耗电力少的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等)。另外,能量线不限于紫外线,只要是具有根据墨的性质使墨硬化的性质的能量线即可,光源也根据能量线的波长等被置换。
传送部26将由照射部25照射了能量线的记录介质P从图像形成鼓21输送到排纸部30。传送部26具有:由多个(例如2个)辊261、262旋转驱动环形的带263来输送带263上的记录介质P的输送机构、以及将记录介质P从图像形成鼓21交接到该输送机构的圆筒状的交接鼓264等。传送部26由带263输送由交接鼓264交接到了带263的记录介质P而将其送到排纸部30。
排纸部30收纳由传送部26从图像形成部20送出的记录介质P。排纸部30具有板状的排纸托盘31等,将形成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载置在该排纸托盘31上。
控制部40控制喷墨记录装置1的各部分的动作,并统括整体动作。控制部4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4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4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403等(参照图7)。在控制部40中,由CPU401从ROM402读出的程序在RAM403上被执行,从而执行各种控制处理。
墨供给部50储存墨并将该墨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0的记录头单元24,从而能够从记录头单元24的喷嘴喷出各色的墨。
图2是墨供给部50的立体图。
墨供给部50具有:墨盒51、重量传感器52、供给泵53、供给管54、以及框体55等。
墨盒51是分别储存图像形成所使用的各色的墨的容器。由供给泵53从该墨盒51抽出的墨被输送到记录头单元24。在墨盒51中,例如能够收容20升墨。另外,该墨盒51能够从可装卸的墨袋(ink pack)60经由供给管54进行墨的追加补充。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使用的墨并未特别限定,例如是紫外线(UV)硬化型的墨。该UV硬化型墨是在不被UV照射的状态下根据温度在凝胶状态和液体(溶胶)状态之间进行相变的凝胶状墨。例如,该墨具有规定的温度、例如40度~100度左右的相变温度,通过被加热而上升到该相变温度以上,从而均匀地液化(溶胶化)。另一方面,该墨在包括通常的室温左右(0度~30度)的该规定的温度以下凝胶化。
图3表示随着上述墨的温度上升以及下降的墨的粘度的变化例。虚线L1表示温度上升时的墨的粘度的变化例,实线L2表示温度下降时的墨的粘度的变化例。
该墨在粘度为100mPa·s以上的凝胶状态和粘度比100mPa·s小(主要是不足10mPa·s)的液体(溶胶)状态之间进行相变。此时,温度上升时的墨的粘度的变化曲线(虚线L1)和温度下降时的墨的粘度的变化曲线(实线L2)不同。在温度上升时,在墨的温度为60℃以上的情况下墨的粘度低于100mPa·s。另一方面,在温度下降时,在墨的温度降低到不足45℃的情况下,墨的粘度超过100mPa·s。即,在该墨的例子中,在墨的温度为60℃(T1:第一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不论温度是上升还是下降,粘度都低于100mPa·s而成为液状,在不足45℃(T2:第二温度)的情况下,不论温度是上升还是下降,粘度都超过100mPa·s而成为凝胶状。
该墨的制造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230633号公报等中公开。
重量传感器52设置在墨盒51的下方,对墨盒51的重量进行计测并以规定的采样率进行数字转换后,将计测值数据输出到控制部40。
供给泵53从墨盒51抽出墨并输送到图像形成部20。供给泵53抽出的墨是在凝胶状态下混合有各成分的墨,供给泵53具有足以抽出该凝胶状墨的提升力。
供给管54是将被补充到墨盒51中的墨的注入口。该供给管54通常可以由盖部件等将其上部封闭,并且,在补充墨时,可以拆下盖部件并将外设的墨袋60稳定地安装在其上部。或者,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不另行设置盖部件而根据墨袋60的装卸来开闭供给管54。
框体55将墨供给部50的各部分固定并保持。该框体55在下部具有多个车轮以及能够伸缩或上下移动的支承腿,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支承腿的长度,可以借助车轮使其移动或借助支承腿将其固定地配置在规定的位置。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墨的流路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由供给泵53从墨供给部50的墨盒51抽出的墨,经由墨流路24b向各记录头24a供给。另外,成为如下的结构:能够使未由各记录头24a喷出的墨回到墨流路24b。
在墨流路24b中设置有:第二副盒241(第二储存部)、脱气模块242、送液泵243、单向阀244、以及第一副盒245(第一储存部)等。这些部件虽未特别限定,但由中空的圆环状的管结构相连。
另外,相对于脱气模块242并列地设置有循环泵246,经由与脱气模块242的两端连接的循环流路24c,能够使从脱气模块242流出的墨回到脱气模块242的流入口跟前。
因此,在从墨流路24b和循环流路24c的流出口的汇合点到向脱气模块242流入的流入口之间、从自脱气模块242流出的流出口到墨流路24b和向循环流路24c流入的流入口的分支点之间、以及在循环流路24c中,墨与送液泵243、循环泵246的流量相应地以大致等速流动。在此,大致等速表示处于考虑到送液泵243、循环泵246的流量变动(脉动)的影响而从平均来看能够看作等速这种程度的速度范围。
这些记录头24a、墨流路24b以及循环流路24c由加热器、传递来自加热器的热的传热部件等墨加热部270加热、保温而将墨的温度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作为该墨加热部270的加热器,例如,使用电热丝,通过被通电而产生焦耳热。作为传热部件,使用导热系数高的部件、例如由各种金属(合金)形成的导热板,设置成覆盖墨流路24b、循环流路24c的配管或与第二副盒241、第一副盒245的侧壁接触。
另外,单向阀247、收集器(trap)248、真空泵249等与脱气模块242串联连接而构成脱气装置。
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墨流路的结构放大的图。另外,在该图中,省略了适当设置的单向阀的记载。
第二副盒241是储存由供给泵53从墨盒51抽出的墨的一个或多个墨室。第二副盒241的容量通常比墨盒51小。在第二副盒241中设置有浮子传感器241a,控制部40基于由该浮子传感器241a检测到的液面位置的检测数据使供给泵53工作,从而储存规定量的墨。
脱气模块242进行从流入的墨中除去空气的脱气处理,将脱气后的该墨排出。本实施方式的脱气模块242通常可以通过一次脱气使墨中的空气浓度降低至不会给墨的喷出带来不良影响的水平,但通过进行多次脱气,可以使空气浓度进一步降低。
图6是用穿过圆筒状的脱气模块242的中心轴的面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脱气模块242构成如下形状:在外壳2421的内部,很多中空纤维膜2426覆盖中心管2424的周围。中心管2424的一端与墨流入口2422相连,另一端由塞子2424a密封。在中心管2424的外壁设置有无数的细孔2424b(穿孔),从墨流入口2422流入到了中心管2424的墨从这些细孔2424b向周围流出,穿过中空纤维膜2426之间而从墨流出口2423流出。
中空纤维膜2426呈一端堵塞的很多中空状的微细纤维结构,其膜面具有透气性。中空纤维膜2426的微细纤维结构的另一端与气体流出口2425相连,通过由真空泵249吸引空气,中空纤维膜2426的微细纤维结构内部被减压。在该状态下,墨与中空纤维膜2426的膜面接触,由此,仅墨中的空气选择性地透过膜面而使得墨被脱气。
送液泵243将从脱气模块242的墨流出口2423流出的墨向第一副盒245输送。在送液泵243和第一副盒245之间设置有单向阀244,防止已输送到了第一副盒245的墨倒流。
第一副盒245是临时储存在脱气模块242中被脱气后的墨的小型的墨室,虽未特别限定,但容量与第二副盒241大致相同程度。第一副盒245与各记录头24a的入口240a连接,与从喷嘴喷出的墨量相应的墨,从该第一副盒245供给到各记录头24a。在第一副盒245中设置有浮子传感器245a,控制部40基于由该浮子传感器245a检测到的液面位置的检测数据使送液泵243工作,从而储存规定量的墨。另外,在第一副盒245中设置有浮动盖245b来覆盖被脱气后的墨的表面。由于第一副盒245向大气敞开,因此,借助浮动盖245b来减小大气和已脱气的墨的接触面积,从而防止空气再次混入到墨中。另外,在用在工业用途中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被脱气后的墨因连续的图像形成等而不会在第一副盒245中长时间储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再次混入的空气的量少。因而,第一副盒245也可以是不具有该浮动盖245b的结构。
未从记录头24a的喷嘴喷出的墨,能够从出口240b经由回收路径241b(回收流路)以及阀241c回到第二副盒241。当在记录头24a维护时等需要从记录头24a除掉墨的情况下,通过打开阀241c,可以不浪费地回收记录头24a的墨。
在脱气模块242和真空泵249之间,经由单向阀247设置有收集器248。中空纤维膜2426通常不使液体的墨透过,但根据由真空泵249得到的负压的程度,有时透过微量的墨。若透过的该墨到达真空泵249,则会导致真空泵249劣化,因此,收集器248在此之前回收该墨。由收集器248回收的墨可以通过打开与收集器248连接的省略图示的阀而取出。
如上所述,在该喷墨记录装置1中成为如下的结构:脱气模块242设置在从墨盒51到记录头24a的通常的墨流路的中途,墨至少一次通过脱气模块242。即,针对从墨盒51供给的墨的脱气处理和被脱气后的墨向记录头24a的供给,作为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而不被切换。而且,与该脱气模块242并列地设置有循环泵246以及循环流路24c,可以根据需要使墨多次流入到脱气模块242,因此,在图像形成被中断的情况或墨用量少而存在富余的情况等下,可以多次进行脱气以使脱气度上升。另外,在喷墨记录装置1接通电源时等,可以使降低了的墨的脱气度迅速上升、恢复。另外,如上所述,由第一副盒245中的墨的滞留引起的脱气度的降低几乎不会出问题,但在因墨的喷出量少而导致第一副盒245内的墨的滞留时间较长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脱气模块242使墨的脱气度上升,也可以得到保持第一副盒245整体的墨的脱气度的效果。
循环泵246的流量能够由控制部40的CPU401适当调节。例如,也可以与记录头24a中的墨喷出量相应地控制循环泵246的流量,以使送液泵243和循环泵246的流量之和恒定。或者,也可以简单地在送液泵243的工作中关闭循环泵246,在循环泵246未工作的情况(或墨流量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开启循环泵246。或者,也可以使循环泵246的流量固定而根据送液泵243的流量变化使来自墨盒51的墨供给量变化。
另外,循环泵246的最大流量为墨流路24b的最大流量以下。即便设定比墨流路24b的最大流量大的流量,脱气模块242也不能使足够的墨流入到循环流路24c,尤其是,在未设置有单向阀244的情况下,导致墨从第一副盒245倒流,记录头24a中的墨的喷出会出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并非相对于送液泵243的流量的增加使循环泵246的流量减少,而是在墨流路24b的最大流量以下的范围内,通过相对于送液泵243的流量使循环泵246以规定比率的流量工作,也可以调节成总是使规定比例的墨循环。
在此,如上所述,墨流路24b的墨被墨加热部270加热并被保温。尤其是,在脱气模块242设置有电热丝271(加热部)。来自覆盖外侧的加热器、传热板等的热难以传到脱气模块242的内部,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另行进行加热而使热传到内部,在与通常的墨流路24b内相比墨的滞留时间更长的脱气模块242的内部,墨更高效地被加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在向记录头24a的墨的供给停止时,也由循环泵246适当使脱气模块242内的墨循环,由此,在脱气模块242和循环流路24c中流动的墨整体适当且平衡性好地被加热、保温。另外,即便在喷墨记录装置1接通电源时等墨较冷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使墨加热而能够以适当的温度循环、喷出。
接着,说明喷墨记录装置1的内部结构。
图7是表示喷墨记录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喷墨记录装置1构成为,控制部40、输送驱动部41、记录头驱动部42、通信部43、操作显示部44、纸张加热部23、照射部25、墨加热器驱动部27、第一浮子传感器241a、第二浮子传感器245a、重量传感器52、供给泵53、循环泵246、送液泵243、以及真空泵249与总线49连接而相互能够收发信号。
控制部40的CPU401从上述各部件接收计测信号、状态信号,并向各部件发送使其进行适当的动作的控制信号。
输送驱动部41基于来自控制部40的控制信号,使供纸部10、图像形成部20的图像形成鼓21、交接单元22、传送部26、以及排纸部30工作而以适当的时机以及速度进行记录介质P的输送。
记录头驱动部42基于来自控制部40的控制信号使记录头单元24工作,以适当的时机使墨从多个喷嘴喷出,从而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
控制部40向输送驱动部41、记录头驱动部42、纸张加热部23以及照射部25输出控制信号以使其分别以适当的时机工作,使记录介质P在适当的条件下与记录头单元24的多个喷嘴相向,而且使喷到记录介质P上的墨硬化。
通信部43对喷墨记录装置1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从外部设备发送的印刷作业、各种控制信号经由通信部43被接收并发送到控制部40。控制部40根据所取得的印刷作业来进行用于形成图像的各种处理。另外,图像数据的解析和光栅化等处理也可以通过不同于控制部40而另行设置图像处理用的CPU、存储器并利用这些部件来进行处理。
操作显示部44例如是具有液晶画面和触摸传感器的触摸屏等。控制部40输出显示控制信号而在液晶画面上显示状态、菜单等。触摸传感器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操作而将输入信号输出到控制部40。控制部40基于该输入信号进行各种处理。
墨加热器驱动部27切换墨加热部270的加热器的通电状态而将墨加热部270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对各记录头24a、墨流路24b以及循环流路24c进行加热,从而使墨向液体(溶胶)状态进行相变并将其维持。该墨加热器驱动部27例如基于在墨加热部270的各部分设置的温度传感器计测的温度,由控制部40切换通电状态。
[变形例]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墨流路24b的变形例1的图。
在该变形例1的墨流路24b中,省略了第二副盒241,而且省略了从记录头24a的出口240b到墨流路24b的回收路径241b所涉及的结构。其他结构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在该变形例1的墨流路24b中,不存在墨从记录头24a的返回,因此,所需的墨量适当地从墨盒51直接供给即可。虽然第二副盒241相比墨盒51为小型的墨盒,但由于墨量越多则该墨的加热保温所需要的消耗电力越增高,因此,通过省略第二副盒241,可以降低电力消耗。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墨流路24b的变形例2的图。
在该变形例2的墨流路24b中,进一步省略了第一副盒245。关于其他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这样,通过不设置第一副盒245,被脱气后的墨照原样地被输送到记录头24a而被喷出,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空气再混入到脱气后的墨中,能够以适当的温度将其喷出。但是,在该情况下,记录头24a内部的墨压力倾向于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喷墨记录装置1中的第一副盒245的有无优选为根据形成图像所要求的精细的高低等工作特性而分开使用。例如,在招牌涂饰等未要求高精细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即便未设置第一副盒245也难以出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墨盒51、用于喷出墨来形成图像的记录头24a、从墨盒51向记录头24a供给墨的墨流路24b、设置在墨流路24b的中途并从墨中除去空气的脱气模块242、两端分别与墨流路24b中的脱气模块242的两侧连接的循环流路24c、以及设置在循环流路24c的中途并使从脱气模块242流出的墨回到向脱气模块242流入的位置的循环流路24c,在墨流路24b中的从循环流路24c流出的流出口和向循环流路24c流入的流入口之间、以及循环流路24c中,未设置有副盒,墨可以与循环泵246、送液泵243的流量相应地以大致等速流动。
因此,未被脱气的墨不会流入到第一副盒245,因此,可以防止直至脱气处理结束为止不能喷出墨这种事态。另外,可以避免直至循环路径中的副盒内的墨更换为止即便脱气的次数增加、脱气度怎么也不上升这种状况。尤其是,可以在喷墨记录装置1接通电源时使脱气度迅速上升或使墨的温度上升到适当的温度,因此,可以迅速开始形成图像。
另外,副盒中的墨并非均匀地或按照流入的顺序流出,因此,通过采用使第一副盒245的墨不再次回到(循环到)脱气模块242的结构,可以防止在第一副盒245内脱气度不同的墨不自然地分布不均而产生墨的喷出不均、图像品质的不均。
另外,从墨盒51供给的墨必定通过脱气模块242,可以将被脱气后的墨照原样地向记录头24a送出,因此,可以同时进行墨的脱气和被脱气后的墨向记录头24a的供给。因此,不需要为了进行墨的脱气而中断图像形成,可以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
另外,循环的墨的流量控制由循环泵246进行,可以与向记录头24a输送的送液量相应地适当调节,因此,可以省去用三通阀等切换流路的工夫等,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以及操作来进行脱气和墨的供给。
另外,在脱气装置的脱气模块242设置有电热丝271而构成为能够不同于墨的流路整体而另行进行加热,当在脱气模块242内被脱气期间,也将热传到热难以直接到达的部位,可以防止墨的温度降低。由此,即便在从脱气模块242流出的墨立刻从喷嘴喷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墨的温度稳定地保持在适当的温度。另外,可以防止墨在脱气模块242内凝胶化而妨碍流动。
另外,作为墨,使用通过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以上而溶胶化的凝胶状墨,从而可以更可靠且有效地进行定影和干燥所涉及的处理,可以在记录介质上的所希望的位置处形成所希望的范围以及浓度的墨点。
另外,通过使循环泵246的流量为墨流路24b的最大流量以下,可以在抑制脱气后的墨倒流或导致空气进一步混入这种问题的产生的同时,以与所需流量相应的流量得到所希望的脱气度的墨。
另外,具有进行循环泵246的工作控制的控制部40,控制部40在向记录头24a流动的墨流量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使循环泵246工作以使墨流路24b中的墨循环。因此,在墨不大量喷出或完全不喷出的状况下,可以适当调节脱气度。
另外,尤其是,控制部40在未向记录头24a供给墨的情况下,通过使循环泵工作,即便在墨完全不喷出、即不从送液泵243向第一副盒245输送的状况下,也可以在墨流路24b以及循环流路24c内适当使墨移动而将墨整体平衡性好地保持在适当的温度状态。
另外,控制部40根据图像形成所涉及的墨喷出指令的有无,对循环泵246可否工作进行切换,因此,可以在墨喷出所涉及的动作实际开始或中断的时机之前或与其同步地快速调节墨的脱气度和温度。
另外,由于在从墨流路24b向循环流路24c流入的流入口与记录头24a之间设置有第一副盒245,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储存脱气后的墨,因此,可以在图像形成时富余地进行墨的喷出。另外,由于是如下结构:仅有已进行了脱气的墨储存在第一副盒245中,在第一副盒245和脱气模块242之间墨不循环,因此,不会产生未被脱气的墨混入到该第一副盒245中而不能立刻向喷嘴输出墨这种状况。
另外,在墨盒51与从循环流路24c向墨流路24b流出的流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副盒241,并设置有使记录头24a的墨回到第二副盒241的回收路径241b。因此,尤其是,在维护时等可以不浪费地再利用记录头24a内的墨。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墨回到向脱气模块242流入的流入侧跟前,可以在使其与脱气前的墨混合的同时通过脱气模块242再次进行脱气,可以再供给均等且充分地进行了脱气的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设置有第二副盒241和第一副盒245双方的情况、双方都未设置的情况、以及仅设置有第一副盒24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此外,也可以仅设置有第二副盒24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如下的结构:设置送液泵243来将墨输送到第一副盒245,但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将泵、阀与第二副盒241以及第一副盒245连接,在第二副盒241与第一副盒245之间产生压力差来将墨输送到第一副盒24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热丝271卷绕在脱气模块242上,从而可以在墨加热部270中尤其高效地加热脱气模块242,但也可以仅进行与墨流路24b的其他部件相同的加热。在该情况下,在送液泵243的流量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循环泵246的流量来进行调节以缩短墨在脱气模块242的内部停留的时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通过加热使其溶胶化的UV硬化型的凝胶状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墨不限于UV硬化型。即便是通常的液体墨,当墨中含有的空气量增加时,记录头24a的喷出能力也降低,因此,同样地可以应用本发明。另外,即便是这样的液体墨,粘性也大多依赖于温度而变化,因此,同样地适当设置有墨加热部270,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装置启动时的墨的加温。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介质P,以从供纸部10供给并被排出到排纸部30的印刷纸张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记录介质P不限于纸介质。例如,也可以是布或纸以外的片材。另外,喷墨记录装置1不限于一次通过方式的行式记录头,也可以是二次通过方式的记录头或串行记录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用于维护、修理等而通常设置的各种阀、加压机构等的记载,但可以适当设置这些部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其配置等具体的细节部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具有脱气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喷墨记录装置
10 供纸部
11 供纸托盘
12 输送部
121 辊
122 辊
123 带
20 图像形成部
21 图像形成鼓
22 交接单元
221 摇臂部
222 鼓
23 纸张加热部
24 记录头单元
24a 记录头
24b 墨流路
24c 循环流路
240a 入口
240b 出口
241 第二副盒
241a 浮子传感器
241b 回收路径
241c 阀
242 脱气模块
2421 外壳
2422 墨流入口
2423 墨流出口
2424 中心管
2424a 塞子
2424b 细孔
2425 气体流出口
2426 中空纤维膜
243 送液泵
244 单向阀
245 第一副盒
245a 浮子传感器
245b 浮动盖
246 循环泵
247 单向阀
248 收集器
249 真空泵
25 照射部
26 传送部
261 辊
262 辊
263 带
264 鼓
27 墨加热器驱动部
270 墨加热部
271 电热丝
30 排纸部
31 排纸托盘
40 控制部
401 CPU
402 ROM
403 RAM
41 输送驱动部
42 记录头驱动部
43 通信部
44 操作显示部
49 总线
50 墨供给部
51 墨盒
52 重量传感器
53 供给泵
54 供给管
55 框体
60 墨袋
P 记录介质

Claims (11)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墨盒,所述墨盒储存墨;
记录头,所述记录头用于喷出墨来形成图像;
墨流路,所述墨流路从所述墨盒向所述记录头供给墨;
脱气装置,所述脱气装置设置在所述墨流路的中途,从墨中除去空气;
循环流路,所述循环流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墨流路中的所述脱气装置的两侧连接;以及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的中途,使从所述脱气装置流出的墨回到向所述脱气装置流入的位置,
所述墨流路中的从所述循环流路流出的流出口与向所述循环流路流入的流入口之间、以及所述循环流路形成为,墨能够以大致等速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气装置上设置有加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是通过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以上而溶胶化的凝胶状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泵的流量为所述墨流路的最大流量以下。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具有进行所述循环泵的工作控制的控制部,
在向所述记录头流动的墨流量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循环泵工作以使所述墨流路中的墨循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未向所述记录头供给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循环泵工作。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具有进行所述循环泵的工作控制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根据图像形成所涉及的墨喷出指令的有无,对所述循环泵可否工作进行切换。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在所述循环流路的流入口与所述记录头之间设置有第一储存部。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在所述墨盒与所述循环流路的流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储存部,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设置有使所述记录头的墨回到所述第二储存部的回收流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记录装置还具有储存从所述墨盒抽出的墨的副盒,
所述副盒设置在所述墨流路中的从所述循环流路流出的流出口和向所述循环流路流入的流入口之间以外的部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盒配置在所述脱气装置和所述记录头之间。
CN201580009915.1A 2014-02-24 2015-01-21 喷墨记录装置 Active CN106061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2632 2014-02-24
JP2014-032632 2014-02-24
PCT/JP2015/051527 WO2015125542A1 (ja) 2014-02-24 2015-01-2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1745A CN106061745A (zh) 2016-10-26
CN106061745B true CN106061745B (zh) 2017-11-03

Family

ID=53878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9915.1A Active CN106061745B (zh) 2014-02-24 2015-01-21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31860B2 (zh)
EP (1) EP3112172B1 (zh)
JP (1) JP6361727B2 (zh)
CN (1) CN106061745B (zh)
WO (1) WO20151255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6309B2 (ja) * 2016-02-23 2020-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およ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US20170282544A1 (en) * 2016-03-31 2017-10-05 Xerox Corporation Single jet recirculation in an inkjet print head
JP6809254B2 (ja) * 2017-01-27 2021-0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DE102017114166A1 (de) * 2017-06-27 2018-12-27 Océ Holding B.V.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ntgasen einer Druckerflüssigkeit
JP7057071B2 (ja) 2017-06-29 2022-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モジュール
JP7039231B2 (ja) 2017-09-28 2022-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FR3071768A1 (fr) * 2017-10-04 2019-04-05 Dover Europe Sarl Couvercle modulable de reservoir
CN111479620B (zh) * 2018-03-05 2022-01-28 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输料设备及其输料方法
JP7172268B2 (ja) * 2018-08-08 2022-11-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0069655A (ja) * 2018-10-29 2020-05-0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192556B2 (ja) * 2019-02-15 2022-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CN110271297B (zh) * 2019-07-24 2020-08-0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系统及喷墨打印方法及显示面板
JP7331555B2 (ja) * 2019-08-26 2023-08-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バル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バルブ劣化度判定方法
CN110667257A (zh) * 2019-11-11 2020-01-10 北京博源恒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墨水恒温控制装置、循环墨路双加热模组及打印机
CN111761938B (zh) * 2020-07-09 2021-02-26 深圳市全印图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数码打印机的供墨装置
JP2022057857A (ja) * 2020-09-30 202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3748U (ja) * 2006-05-15 2006-07-2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8149523A (ja) * 2006-12-15 2008-07-03 Sii Printek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脱気方法
JP2009143101A (ja) * 2007-12-13 2009-07-02 Sharp Corp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207023A (ja) * 2010-03-30 2011-10-2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印刷装置
CN203157378U (zh) * 2013-03-06 2013-08-28 佛山市三水盈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9476A (ja) * 2003-08-18 2005-03-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
JP2006075683A (ja) * 2004-09-07 2006-03-23 Sharp Corp 液体塗布装置およびその液体脱気方法
US7238224B2 (en) * 2004-10-29 2007-07-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gas separator
JP5009229B2 (ja) 2008-05-22 2012-08-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209431B2 (ja) * 2008-09-30 2013-06-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469503B2 (en) * 2010-10-05 2013-06-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thermal degassing in an inkjet printer
US9266352B2 (en) * 2013-08-23 2016-02-2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enticular image printing and print medi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3748U (ja) * 2006-05-15 2006-07-2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8149523A (ja) * 2006-12-15 2008-07-03 Sii Printek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脱気方法
JP2009143101A (ja) * 2007-12-13 2009-07-02 Sharp Corp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207023A (ja) * 2010-03-30 2011-10-2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印刷装置
CN203157378U (zh) * 2013-03-06 2013-08-28 佛山市三水盈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82788A1 (en) 2017-06-29
EP3112172A1 (en) 2017-01-04
US9931860B2 (en) 2018-04-03
EP3112172B1 (en) 2019-10-30
WO2015125542A1 (ja) 2015-08-27
CN106061745A (zh) 2016-10-26
JPWO2015125542A1 (ja) 2017-03-30
EP3112172A4 (en) 2018-04-11
JP6361727B2 (ja) 2018-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1745B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647769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412322B (zh)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CN104220263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头的维护方法
JP201008302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65556B2 (ja) 脱気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0703111B2 (en) Degass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5209261A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记录头的维护方法
JP710282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6569683B2 (ja) 圧力調整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814441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43491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加熱制御方法
JP690071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436168B2 (ja) 脱気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WO2016072258A1 (ja)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JP682283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の温度制御方法
JP631806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US9862201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9084513A (ja) 脱気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1121407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a liquid circulation method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JP2022140284A (ja) 印刷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2002312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4083904A (zh) 一种uv树脂胶水的供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