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2781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2781B
CN106042781B CN201610181916.0A CN201610181916A CN106042781B CN 106042781 B CN106042781 B CN 106042781B CN 201610181916 A CN201610181916 A CN 201610181916A CN 106042781 B CN106042781 B CN 106042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lock
tread
groove
inclined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819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2781A (zh
Inventor
中野敬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2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2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1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 B60C2011/0313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directiona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0334Stiff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轮胎(1)提高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与耐磨损性能。轮胎(1)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在胎面部(2)设置有至少从轮胎赤道(C)延伸至外侧胎面端(To)的多条第一倾斜沟(3)、至少从轮胎赤道(C)朝向外侧胎面端(To)并沿与第一倾斜沟(3)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多条第二倾斜沟(4)、以及被第一倾斜沟(3)与第二倾斜沟(4)所划分出的多个花纹块(9)。各第二倾斜沟(4)的外侧胎面端(To)侧的端部在外侧胎面端(To)侧与第一倾斜沟(3)连通并终止,以便沿着外侧胎面端(To)连续地形成大致梯形形状的胎肩花纹块(8)。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在拉力赛等所使用的轮胎中,要求用于牢固地抓地于碎石道路或泥泞路等软质路面而获得驱动力的牵引性能。为了提高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例如公知有增大设置于胎面部的倾斜沟的沟容积的做法。
然而,上述那样的倾斜沟存在如下问题,即:其使胎面部的陆地部的刚性降低,从而导致耐磨损性能变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33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改善倾斜沟为基本来提高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轮胎,其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外侧胎面端,该外侧胎面端通过指定向车辆进行安装的朝向,从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上述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部设置有:多条第一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并至少从轮胎赤道延伸至上述外侧胎面端;多条第二倾斜沟,它们至少从轮胎赤道朝向上述外侧胎面端并沿与上述第一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以及多个花纹块,它们由上述第一倾斜沟与上述第二倾斜沟所划分出,各上述第二倾斜沟的上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端部在上述外侧胎面端侧与上述第一倾斜沟连通并终止,以便沿着上述外侧胎面端连续地形成大致梯形形状的胎肩花纹块。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胎面部具有被预先决定的旋转方向,上述第二倾斜沟从轮胎赤道朝向上述外侧胎面端侧且朝向上述旋转方向倾斜。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二倾斜沟朝与上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为凸出的圆弧状。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第一倾斜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45度。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上述花纹块包括:最外侧胎面端侧的第一花纹块;设置于比上述第一花纹块更靠车辆内侧的第二花纹块;以及设置于比上述第二花纹块更靠车辆内侧的第三花纹块,在将上述第一花纹块、上述第二花纹块以及上述第三花纹块的各踏面的面积分别设为S1、S2以及S3时,满足下述式:
S1<S2<S3。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在上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中,上述第二倾斜沟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轮胎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外侧胎面端,该外侧胎面端通过指定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从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在胎面部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并至少从轮胎赤道延伸至外侧胎面端的多条第一倾斜沟;至少从轮胎赤道朝向外侧胎面端而向与第一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多条第二倾斜沟;以及由第一倾斜沟与第二倾斜沟所划分的多个花纹块。上述的第一倾斜沟以及第二倾斜沟具有较大的沟长度,因此能够提高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另外,第一倾斜沟与第二倾斜沟朝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由此,即使在进行向左、右任意的转弯时,也能够通过第一倾斜沟或者第二倾斜沟发挥较大的对泥等的剪断力,因此能够提高转弯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另外,在直线前进行驶时,在第一倾斜沟以及第二倾斜沟产生的相互反向的轮胎轴向的力抵消,因此能够提高直线前进行驶时的牵引性能。
各第二倾斜沟的外侧胎面端侧的端部在外侧胎面端侧与第一倾斜沟连通并终止,由此沿着外侧胎面端连续地形成大致梯形形状的胎肩花纹块。由此,在转弯行驶时,即便在第二倾斜沟的上述端部作用有较大的横向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胎肩花纹块来抑制外侧胎面端侧处的第二倾斜沟的开闭所引起的沟缘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耐磨损性能。因此,本发明的轮胎能够发挥良好的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与耐磨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4是以往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5是比较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符号说明
1…轮胎;2…胎面部;3…第一倾斜沟;4…第二倾斜沟;8…胎肩花纹块;9…花纹块;C…轮胎赤道;To…外侧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用作轿车用或载重用的充气轮胎,以及用作在轮胎的内部未填充有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等各种轮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碎石道路或泥泞路等软质路面上行驶的拉力赛用的充气轮胎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胎面部2具备向车辆的安装朝向被指定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胎面部2具有外侧胎面端To和内侧胎面端Ti,外侧胎面端To在向车辆安装轮胎1时位于车辆外侧,内侧胎面端Ti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有预先决定的旋转方向R。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以及旋转方向R例如在侧壁部(未图示)由文字等示出。
胎面部2被划分为外侧胎面部2a和内侧胎面部2b,外侧胎面部2a位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外侧胎面端To侧,内侧胎面部2b位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内侧胎面端Ti侧。
上述各“胎面端”To、Ti被规定为是如下位置,即: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正规状态下,各胎面端To、Ti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被规定为胎面宽度TW。在未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正规内压为180kPa。另外,如竞赛用的轮胎那样,在不具有适用的规格的情况下,使用商家推荐的轮辋以及气压作为正规轮辋以及正规内压。
“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正规负载为相当于上述负载的88%的负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个第一倾斜沟3、与第一倾斜沟3交叉并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第二倾斜沟4、以及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条主沟5。
第一倾斜沟3至少从轮胎赤道C延伸至外侧胎面端To。上述第一倾斜沟3能够较大地确保轮胎轴向成分,因此能够发挥对泥等的剪断力,从而提高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
第一倾斜沟3具有在内侧胎面部2b内终止的内端3i。即,第一倾斜沟3不与内侧胎面端Ti连通。由此,能够较高地维持第一倾斜沟3的内端3i附近的陆地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倾斜沟3的接地时的沟缘的变形,因此耐磨损性能提高。
第一倾斜沟3呈直线状延伸。上述第一倾斜沟3使沟内的泥等的移动变得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牵引性能。第一倾斜沟3例如也可以呈圆弧状或锯齿状延伸。
第一倾斜沟3从轮胎赤道C侧沿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而朝外侧胎面端To侧延伸。第一倾斜沟3利用接地压或转弯时的横向力,将沟内的碎石、泥等顺畅地排出至外侧胎面端To,从而进一步提高牵引性能。
第一倾斜沟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优选为30~45度,更优选为35~40度。上述第一倾斜沟3能够均衡地提高对泥等的剪断力与轮胎1的旋转所带来的第一倾斜沟3内的泥等的排出作用。
为了较大地维持第一倾斜沟3的沟容积,提高对泥的剪断力,并且提高第一倾斜沟3的内端3i附近的陆地部的刚性而提高耐磨损性能,内端3i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1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15%。在本说明书中,沟的内端、外端被定义为在沟中心线上。
第一倾斜沟3的沟宽W1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优选沟宽W1为胎面宽度TW的3.5%~7.5%。
第二倾斜沟4至少从轮胎赤道C朝向外侧胎面端To而沿与第一倾斜沟3相反的方向倾斜。即,第二倾斜沟4从轮胎赤道C朝向外侧胎面端To侧并且朝向旋转方向R延伸。由此,即使在进行左、右任意的转弯时,也能够通过第一倾斜沟3或者第二倾斜沟4而发挥较大的对泥等的剪断力,因此能够提高转弯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另外,在第一倾斜沟3以及第二倾斜沟4产生的相互反向的轮胎轴向的力抵消,因此能够提高直线前进行驶时的牵引性能。
第二倾斜沟4具有外端4e,外端4e不与外侧胎面端To连通,而与第一倾斜沟3连通并终止。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沟4的外端4e设置于由第二倾斜沟4与连通于第二倾斜沟4的外端4e的第一倾斜沟3所形成的T字状的沟交叉部K1。即,在外侧胎面部2a形成有大致梯形形状的胎肩花纹块8,胎肩花纹块8由通过外端4e的第一倾斜沟3、与该第一倾斜沟3在旋转方向R侧邻接的第一倾斜沟3、与具有外端4e的第二倾斜沟4在旋转方向R侧邻接的第二倾斜沟4、以及外侧胎面端To所划分出。由此,第二倾斜沟4的外端4e经由第一倾斜沟3而与胎肩花纹块8面对。因此,在转弯行驶时,即便在第二倾斜沟4的上述端部作用有较大的横向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胎肩花纹块8来抑制在外侧胎面端To侧的第二倾斜沟4的变形,由此使耐磨损性能提高。
第二倾斜沟4的外端4e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6%~12%。即,在上述距离L2超过12%的情况下,第二倾斜沟4的沟容积变小,从而存在无法提高牵引性能的担忧。在上述距离L2不足6%的情况下,第二倾斜沟4的外端4e附近的刚性减小,从而存在无法抑制沟的变形的担忧。
第二倾斜沟4具有内端4i,内端4i不与内侧胎面端Ti连通,而与第一倾斜沟3连通并终止。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沟4的内端4i设置于由第二倾斜沟4与通过第二倾斜沟4的内端4i的第一倾斜沟3所形成的T字状的沟交叉部K2。由此,能够提高第二倾斜沟4的内端4i附近的刚性,因此在负荷行驶时,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倾斜沟4的变形。第二倾斜沟4从外端4e至内端4i由平滑的圆弧状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沟4朝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延伸为凸出的圆弧状。上述第二倾斜沟4的沟容积比呈直线状延伸的沟的沟容积大,并且利用接地压而有效地抓住泥等,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牵引性能。第二倾斜沟4呈圆弧状延伸包括如下形态,即:连接第二倾斜沟4的内端4i、外端4e以及第二倾斜沟4的沟中心线4c上的任意的一点而形成的假想圆弧4k形成为不与第二倾斜沟4的沟缘4s、4s接触。
第二倾斜沟4优选其曲率半径r的中心c1位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内侧。在第二倾斜沟4的曲率半径r的中心c1配置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外侧的情况下,第二倾斜沟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2增大。由此,在第二倾斜沟4产生的轮胎轴向的力变小,从而未能与在第一倾斜沟3产生的轮胎轴向的力抵消,因而存在无法获得直线前进行驶时的良好的牵引性能的担忧。在第二倾斜沟4的曲率半径r的中心c1位于比内侧胎面端Ti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情况下,上述角度α2过度增大,从而同样存在无法与在第一倾斜沟3产生的轮胎轴向的力抵消的担忧。因此,进一步优选第二倾斜沟的曲率半径r的中心c1形成于内侧胎面部2b。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中心c1与轮胎赤道C的沿轮胎轴向的距离L4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0%~45%。
第二倾斜沟4的轮胎轴向长度L3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0%~65%。在第二倾斜沟4的长度L3不足50%的情况下,第二倾斜沟4的沟容积变小,从而存在无法提高牵引性能的担忧。在第二倾斜沟4的长度L3超过65%的情况下,第二倾斜沟4的内端4i附近的刚性变小,从而存在无法抑制沟的开闭的担忧。第二倾斜沟4的长度L3是外端4e与内端4i之间的沿轮胎轴向的距离。
第二倾斜沟4的沟宽W2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为了提高对泥等的路面形成物的剪断力,并且抑制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而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5%~6.5%。
主沟5配置于比第一倾斜沟3以及第二倾斜沟4更靠内侧胎面端Ti侧。主沟5例如沿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延伸。主沟5提高其两侧的陆地部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提高耐磨损性能。主沟5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呈锯齿状或圆弧状延伸。主沟5的沟宽W3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7%。
如图2所示,在胎面部2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将第一倾斜沟的内端3i与主沟5连接起来的第一横沟6、以及将第一倾斜沟3与内侧胎面端Ti连接起来的第二横沟7。第一横沟6以及第二横沟7能够经由主沟5以及内侧胎面端Ti顺畅地排出沟内的泥等。
第一横沟6以及第二横沟7沿轮胎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一横沟6以及第二横沟7的轮胎轴向成分较大,因此相对于泥等发挥较大的牵引性。从上述的观点来看,第一横沟6以及第二横沟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3例如优选为1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度以下。
虽不被特别地限定,但第一横沟6以及第二横沟7的沟宽W4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7%。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除了上述胎肩花纹块8之外,还设置有由第一倾斜沟3与第二倾斜沟4所划分出的中央花纹块9、内侧胎肩花纹块11、第一内侧中间花纹块12以及第二内侧中间花纹块13。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花纹块9由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二倾斜沟4、4与同该第二倾斜沟4交叉的四条第一倾斜沟3所划分出,从而包括三个大致矩形状的花纹块。中央花纹块9被划分为最外侧胎面端To侧的第一花纹块9A、比第一花纹块9A更靠轮胎赤道C侧的第二花纹块9B、以及比第二花纹块更靠轮胎赤道C侧的第三花纹块9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花纹块9C设置于轮胎赤道C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花纹块9A至第三花纹块9C满足下述(1)式:
S1<S2<S3···(1)
S1:第一花纹块9A的踏面9a的面积
S2:第二花纹块9B的踏面9b的面积
S3:第三花纹块9C的踏面9c的面积。
轮胎赤道C侧的中央花纹块9的踏面的面积优选比外侧胎面端To侧的中央花纹块9的踏面的面积大。由此,在直线前进行驶时,常常作用有比外侧胎面端To侧大的接地压的轮胎赤道C侧的中央花纹块9的刚性比外侧胎面端To侧的中央花纹块9的刚性大。因此,中央花纹块9的磨损量被均匀化,因此耐磨损性能得以较大地提高。此外,在轮胎赤道C侧的花纹块的上述面积比外侧胎面端To侧的花纹块的上述面积过度地大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均衡良好地提高耐磨损性能的担忧。从上述的观点来看,第二花纹块9B的上述面积S2优选为第一花纹块9A的上述面积S1的1.1~1.4倍。相同地,第三花纹块9C的上述面积S3优选为第二花纹块9B的上述面积S2的1.1~1.4倍。此外,例如,第二倾斜沟4朝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为凸出的圆弧状,并且第二倾斜沟4的中心c1设置于比轮胎赤道C更靠车辆内侧,此外在第一倾斜沟3以等间距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满足上述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较大地形成第二倾斜沟4的轮胎轴向长度L3,从而提高牵引性。另外,如上述式(1)那样规定由该第二倾斜沟4所划分出的第一花纹块9A至第三花纹块9C的踏面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第一花纹块9A至第三花纹块9C的轮胎周向的刚性的平衡,并且能够维持沟容积。由此,能够抑制中央花纹块9的刚性降低所引起的偏颇感,并且能够对沟内的泥等发挥较大的剪断力。因此,软质路面上的牵引性能与耐磨损性能得以进一步提高。
另外,中央花纹块9优选满足下述式(2)。
La<Lb<Lc···(2)
La:第一花纹块9A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
Lb:第二花纹块9B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
Lc:第三花纹块9C的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
根据式(2),配置具有与直线前进行驶时的接地压的差相对应的轮胎周向刚性的中央花纹块9,并且能够较大地维持沟容积,因此能够提高对泥等的剪断力,从而使牵引性能提高,并且能够发挥优越的耐磨损性能。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二花纹块9B的上述最大长度Lb优选为超过第一花纹块9A的上述最大长度La的1.0倍且是La的1.15倍以下。相同地,第三花纹块9C的上述最大长度Lc优选为超过第二花纹块9B的上述最大长度Lb的1.0倍且是La的1.15倍以下。此外,第三花纹块9C的上述最大长度Lc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5%~25%。
内侧胎肩花纹块11由主沟5、内侧胎面端Ti、以及第二横沟7所划分出。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花纹块11呈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矩形状。
第一内侧中间花纹块12由沿轮胎周向邻接的第一倾斜沟3、3、第二倾斜沟4、第一横沟6、第二横沟7、以及主沟5所划分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内侧中间花纹块12形成为由沿着轮胎轴向延伸的轴向部12A以及设置于轴向部12A的轮胎赤道C侧且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延伸的12B所构成的弯曲形状。
第二内侧中间花纹块13例如呈大致梯形形状,其由第一倾斜沟3、第一横沟6、第二横沟7、以及主沟5所划分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其当然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而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205/60R15的轮胎,并对各供试轮胎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牵引性能、直线前进性能以及转弯性能进行了测试。各试供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第一倾斜沟、第二倾斜沟以及主沟的沟深:11.5mm
第一横沟以及第二横沟的沟深:11.5mm
第一倾斜沟的角度α1:40度
测试方法如下。
<牵引性能、转弯性能、直线前进性能>
各测试轮胎以下述条件安装于排气量为2000cc的四轮驱动车的全轮,试驾员在一圈2.0km的沙石测试路线行驶20圈,根据试驾员的感官对此时的牵引性能、转弯性能以及直线前进性能相关的行驶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是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来显示。结果是,数值越大越好。数值具有10点的差则表示在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性能变化的情况,具有5点的差则表示在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性能变化的情况。另外,各项目的评价内容如下。
轮辋(全轮):7J×15
内压(全轮):210kPa
<耐磨损性能>
使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行驶10000km。接着,对后轮的第一倾斜沟以及第二倾斜沟的沟深进行了测定。在各倾斜沟中的轮胎周向的八处进行测定,从而求得全部的平均值。结果以行驶前的沟深与行驶后的沟深的平均值的差表示。数值越小越好。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0951535720000111
从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与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轮胎能够均衡地提高各种性能。另外,使轮胎尺寸变化来进行测试,其结果与该测试结果相同。

Claims (5)

1.一种轮胎,其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外侧胎面端,该外侧胎面端通过指定向车辆进行安装的朝向,从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
多条第一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并至少从轮胎赤道延伸至所述外侧胎面端;
多条第二倾斜沟,它们至少从轮胎赤道朝向所述外侧胎面端并沿与所述第一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以及
多个花纹块,它们由所述第一倾斜沟与所述第二倾斜沟所划分出,
各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端部在所述外侧胎面端侧与所述第一倾斜沟连通并终止,以便沿着所述外侧胎面端连续地形成大致梯形形状的胎肩花纹块,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预先决定的旋转方向,
所述第二倾斜沟从轮胎赤道朝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且朝向所述旋转方向倾斜,并且所述第二倾斜沟朝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为凸出的圆弧状,
在所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中,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与轮胎赤道的沿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宽度的10%~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45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花纹块包括:最外侧胎面端侧的第一花纹块;设置于比所述第一花纹块更靠车辆内侧的第二花纹块;以及设置于比所述第二花纹块更靠车辆内侧的第三花纹块,
在将所述第一花纹块、所述第二花纹块以及所述第三花纹块的各踏面的面积分别设为S1、S2以及S3时,
满足下述式:
S1<S2<S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中,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
5.一种轮胎,其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外侧胎面端,该外侧胎面端通过指定向车辆进行安装的朝向,从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
多条第一倾斜沟,它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并至少从轮胎赤道延伸至所述外侧胎面端;
多条第二倾斜沟,它们至少从轮胎赤道朝向所述外侧胎面端并沿与所述第一倾斜沟相反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以及
多个花纹块,它们由所述第一倾斜沟与所述第二倾斜沟所划分出,
各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所述外侧胎面端侧的端部在所述外侧胎面端侧与所述第一倾斜沟连通并终止,以便沿着所述外侧胎面端连续地形成大致梯形形状的胎肩花纹块,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预先决定的旋转方向,
所述第二倾斜沟从轮胎赤道朝向所述外侧胎面端侧且朝向所述旋转方向倾斜,并且所述第二倾斜沟朝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为凸出的圆弧状,
所述第一倾斜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30~45度,
所述花纹块包括:最外侧胎面端侧的第一花纹块;设置于比所述第一花纹块更靠车辆内侧的第二花纹块;以及设置于比所述第二花纹块更靠车辆内侧的第三花纹块,
在将所述第一花纹块、所述第二花纹块以及所述第三花纹块的各踏面的面积分别设为S1、S2以及S3时,
满足下述式:
S1<S2<S3,
在所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中,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倾斜沟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与轮胎赤道的沿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宽度的10%~45%。
CN201610181916.0A 2015-04-03 2016-03-28 轮胎 Active CN106042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6772 2015-04-03
JP2015076772A JP6397363B2 (ja) 2015-04-03 2015-04-03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781A CN106042781A (zh) 2016-10-26
CN106042781B true CN106042781B (zh) 2020-09-08

Family

ID=55527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81916.0A Active CN106042781B (zh) 2015-04-03 2016-03-28 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95906B2 (zh)
EP (1) EP3075571B1 (zh)
JP (1) JP6397363B2 (zh)
CN (1) CN106042781B (zh)
AU (1) AU2016201516B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4244B2 (ja) * 2016-12-20 2021-03-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24447B2 (ja) 2018-01-29 2022-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321053B2 (ja) * 2019-10-17 2023-08-04 Toyo Tire株式会社 非空気圧タイヤ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37260A (ja) * 2006-08-07 2008-02-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50624B (it) * 1991-07-04 1995-04-21 Pirelli Pneumatico radiale con battistrada ad incavi longitudinali sub-circonferenziali.
JP3636768B2 (ja) * 1995-06-05 2005-04-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GB9720915D0 (en) * 1997-10-03 1997-12-03 Sumitomo Rubber Ind Vehicle tyre
JP3365734B2 (ja) * 1998-01-09 2003-01-14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2316516A (ja) * 2001-04-24 2002-10-2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44056B2 (ja) * 2006-08-07 2009-03-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281829B2 (en) * 2007-10-25 2012-10-09 Continental Tire The Americas Llc Off-road tire tread having strake and chamfer structure
JP4705671B2 (ja) * 2008-12-12 2011-06-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10009464A1 (en) * 2009-07-09 2011-01-13 Light Sciences Oncology, Inc. Immune system stimulation by light therapy induced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abnormal tissue
JP4966361B2 (ja) * 2009-10-28 2012-07-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04388B2 (ja) 2009-10-28 2012-03-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853416B9 (en) * 2012-12-11 2017-09-2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6144983B2 (ja) * 2013-07-16 2017-06-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37260A (ja) * 2006-08-07 2008-02-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6201516A1 (en) 2016-10-20
JP6397363B2 (ja) 2018-09-26
JP2016196237A (ja) 2016-11-24
EP3075571B1 (en) 2020-01-15
AU2016201516B2 (en) 2019-12-05
US10195906B2 (en) 2019-02-05
CN106042781A (zh) 2016-10-26
US20160288581A1 (en) 2016-10-06
EP3075571A2 (en) 2016-10-05
EP3075571A3 (en) 2016-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7623B (zh) 轮胎
KR102285006B1 (ko) 공기 타이어
JP6822095B2 (ja) タイヤ
CN107433824B (zh) 轮胎
US20160368326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JP2017226366A (ja) タイヤ
KR102460204B1 (ko) 타이어
CN109278479B (zh) 轮胎
US11267291B2 (en) Tire
JP6880971B2 (ja) タイヤ
JP2018203117A (ja) タイヤ
KR102569782B1 (ko) 타이어
CN108569086B (zh) 轮胎
CN108215669B (zh) 轮胎
CN106042781B (zh) 轮胎
EP3354484B1 (en) Tire
CN112238712A (zh) 轮胎
EP3970996B1 (en) Tire
JP2020117151A (ja) タイヤ
CN108859614B (zh) 轮胎
JP57824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5174B2 (ja) タイヤ
CN112622529A (zh) 轮胎
JP201712823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