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619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36197A CN105936197A CN201610118025.0A CN201610118025A CN105936197A CN 105936197 A CN105936197 A CN 105936197A CN 201610118025 A CN201610118025 A CN 201610118025A CN 105936197 A CN105936197 A CN 1059361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ral
- tire
- land portion
- groove
- main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1),能够均衡良好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与湿地性能,其形成有中央陆地部(5)以及一对中间陆地部(6、6)。在中央陆地部(5)设置有将一对中央主沟(3、3)连通起来的多条中央横沟(10)。在中间陆地部(6)设置有将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连通起来的多条中间刀槽(12)。在胎面部(2)的展开状态下,各中间刀槽(12)的至少一部分在使中央横沟(10)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中间陆地部(6)上的区域内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均衡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与湿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胎面部设置有划分陆地部的主沟以及横切上述陆地部的横沟的充气轮胎。对于上述充气轮胎而言,陆地部下的水膜经由横沟被向主沟排出,因此具有良好的湿地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提出了例如增大横沟的沟容积。
然而,上述充气轮胎存在胎面部的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而使耐不均匀磨损性能降低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2391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改善中央横沟以及中间刀槽为基本,均衡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与湿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以及在上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从而形成有由一对上述中央主沟划分的中央陆地部以及由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划分的一对中间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将一对上述中央主沟连通起来的多条中央横沟,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将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连通起来的多条中间刀槽,在上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下,上述各中间刀槽的至少一部分在使上述中央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上述中间陆地部上的区域内延伸。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胎面部形成有由上述胎肩主沟与胎面端划分的一对胎肩陆地部,上述胎肩陆地部是未设置有沟或刀槽的平坦肋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央横沟呈锯齿状延伸。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在上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中央主沟朝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上述中央陆地部内终止的中央刀槽。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在上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下,连结上述中央横沟的两端的直线向第一方向倾斜,上述各中央刀槽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倾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央横沟包括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的两端部与向上述第一方向倾斜的中央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央横沟与上述中央刀槽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央刀槽的轮胎轴向长度为上述中央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3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央刀槽的深度为上述中央主沟的沟深的30%~5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中央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上述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中间横纹沟,对于隔着上述中央主沟邻接的上述中央刀槽与上述中间横纹沟而言,上述中央刀槽以及上述中间横纹沟的在上述中央主沟处的开口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比上述中央刀槽的轮胎周向长度小。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上述中间刀槽包括从上述中央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第一部分以及与上述第一部分平滑地连接并且呈圆弧状延伸的第二部分。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形成有中央陆地部以及一对中间陆地部,该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将一对中央主沟连通起来的多条中央横沟,该一对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将中央主沟与胎肩主沟连通起来的多条中间刀槽。这样,中央横沟以及中间刀槽横切各陆地部。由此,能够将各陆地部下的水膜经由中央横沟以及中间刀槽顺畅地从两主沟排出。另外,在转弯时,在常常作用有较大的横向力的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宽度比横沟小的刀槽,从而能够较高地维持中间陆地部的刚性,因此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提高。另外,将宽度比刀槽大的横沟设置于中央陆地部,因此能够将中央陆地部的水膜有效地向中央主沟排出,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湿地性能。
各中间刀槽的至少一部分在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下,在使中央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中间陆地部上的区域内延伸。由此,在中央陆地部以及中间陆地部的上述区域内,花纹刚性被有效地降低,从而在接地时,中间刀槽以及中央横沟的张开量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排出中央陆地部及中间陆地部的水膜。因此,湿地性能进一步提高。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设置有横切中央陆地部的中央横沟以及横切中间陆地部的中间刀槽,该中间刀槽的至少一部分在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下,在使中央陆地部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中间陆地部上的区域内延伸,因此能够均衡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与湿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中央陆地部以及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4是比较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中央主沟;4…胎肩主沟;5…中央陆地部;6…中间陆地部;10…中央横沟;12…中间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会有简称为“轮胎”的情况。)1例如除了轿车用轮胎之外,也适宜被利用为卡车、公共汽车等载重轮胎。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3、3以及在中央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4、4。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4例如呈直线状延伸。上述的两主沟3、4能够将沟内的水顺畅地向轮胎旋转方向的后方排出,因此提高湿地性能。此外,主沟3、4的形状不限定于直线状,例如,也可以呈锯齿状或波状。
为了提高形成于各主沟之间的陆地部的花纹刚性与湿地性能,中央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4的沟宽W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9%左右。从相同的观点来看,中央主沟3以及胎肩主沟4的沟深(省略图示)例如优选为13.5~18.5mm左右。
上述“胎面宽度”TW是指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胎面端Te被规定为对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未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正规负载”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利用上述的主沟3、4,在胎面部2设置有一条中央陆地部5、一对中间陆地部6、6以及一对胎肩陆地部7、7。
中央陆地部5形成于一对中央主沟3、3之间。
在中央陆地部5分别设置有多条中央横沟10与中央刀槽1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横沟”被定义为沟宽为1mm以上的切口状。另外,“刀槽”被定义为宽度不足1mm的切口状。
中央横沟10将一对中央主沟3、3之间连通起来。上述的中央横沟10能够将中央陆地部5下的水膜顺畅地向两侧的中央主沟3、3排出。
如图2所示,中央横沟10呈锯齿状延伸。对于上述的中央横沟10而言,中央横沟10的总长度比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宽度Wc大,因此能够有效地集积中央陆地部5下的水膜。
在本说明书中,定义了相对于轮胎轴向而朝向一侧倾斜的第一方向和同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第一方向是连结中央横沟10的两端10e、10e的直线(由假想线表示)10c的朝向(在图2中,从右上向左下倾斜)。第二方向是与直线10c反向,即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朝向。而且,中央横沟10由向中央主沟3侧并且向第二方向倾斜的两侧的端部14以及夹持于两侧的端部14并且向第一方向倾斜的中央部15构成。上述的中央横沟10具有较大的总长度,并且,减小两侧的端部14与中央部15交叉的顶部18的数量,能够抑制中央陆地部5的刚性降低。由此,能够较高地维持湿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顶部1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中央横沟10设置有两处。上述“总长度”是沿着中央横沟10的长边的长度。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两侧的端部14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优选为10~40度。在两侧的端部14的上述角度θ1超过40度的情况下,存在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轮胎轴向刚性大幅降低的担忧。
为了较高地维持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两侧部分的刚性平衡,轮胎轴向一侧的端部14e的上述角度θ1a优选与轮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14i的上述角度θ1b相同。
两侧的端部1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优选为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宽度Wc的15%~35%,更加优选为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宽度Wc的20%~30%。在两侧的端部14的上述长度L1较小的情况下,上述顶部18形成于中央陆地部5的中央主沟3侧,因此中央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大幅降低。在两侧的端部14的长度L1较大的情况下,顶部18彼此向轮胎轴向接近,因此存在顶部18附近的轮胎周向刚性大幅降低的担忧。
轮胎轴向一侧的端部14e的上述长度L1a优选为轮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14i的上述长度L1b的90%~110%。由此,能够较高地维持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两侧部分的刚性平衡,从而能够较高地维持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中央部1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优选为中央陆地部5的上述宽度Wc的40%~60%。
对于中央横沟10的沟宽W2(图1所示),为了提高中央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能,优选为1~3mm。
中央刀槽11是从中央主沟3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中央陆地部5内终止的半开放式刀槽。上述的中央刀槽11有效地降低中央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从而促进中央横沟10的张开,进而能够使中央陆地部5下的更多的水膜在中央横沟10集积。另外,中央刀槽11相对于湿地路面能够发挥边缘效果。因此,中央刀槽11发挥优越的湿地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刀槽11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即,上述直线10c形成为与第一方向倾斜的中央横沟10和中央刀槽11反向。由此,作用于中央横沟10整体的边缘成分与中央刀槽11的边缘成分产生反向的横向力,因此向左右任意的朝向进行转弯也能够发挥较大的边缘效果,从而提高湿地性能。
中央刀槽11向与两侧的端部14相同的朝向倾斜。由此,能够抑制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两侧部分的花纹刚性的过度的降低。从上述的观点来看,中央刀槽1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优选为10~40度,进一步优选与两侧的端部14的角度θ1相同。
中央刀槽11与中央横沟10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两侧部分的花纹刚性的降低,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进一步提高。从上述的观点来看,中央刀槽11优选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邻接的中央横沟10、10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
中央刀槽11的轮胎轴向长度L3优选为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宽度Wc的15%~30%。在中央刀槽11的上述长度L3不足中央陆地部5的宽度Wc的15%的情况下,则无法增大中央横沟10的张开量。另外,中央刀槽11带来的边缘效果变小。因此,存在无法提高湿地性能的担忧。在中央刀槽11的上述长度L3超过中央陆地部5的宽度Wc的30%的情况下,存在中央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降低,从而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恶化的担忧。此外,为了进一步较大地维持中央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花纹刚性,中央刀槽11的上述长度L3优选为中央横沟10的两侧的端部14的长度L1的90%~110%。
从相同的观点来看,中央刀槽11的深度(省略图示)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的30%~50%,更加优选为35%~45%。
中间陆地部6形成于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
在中间陆地部6设置有多条中间刀槽12与中间横纹沟13。
中间刀槽12将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连通起来。上述的中间刀槽12发挥较大的边缘效果,从而提高湿地性能。另外,在转弯时,在常常作用有较大的横向力的中间陆地部6设置宽度比横沟小的刀槽,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中间陆地部6的刚性。
如图1所示,中间刀槽12的至少一部分在使中央横沟10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中间陆地部6上的区域Sa内延伸。由此,在中央陆地部5以及中间陆地部6的区域Sa内,有效地降低花纹刚性,从而在接地时,中间刀槽12以及中央横沟10的张开量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排出中央陆地部5、中间陆地部6的水膜。因此,湿地性能进一步提高。如上,在本发明中,使中央横沟10与中间刀槽12协同动作,从而不会使中央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大幅降低,进而使中央陆地部5与中间陆地部6的花纹刚性在区域Sa有效地降低。因此,能够维持两陆地部5、6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并且特别使难以排出的中央陆地部5的水膜顺畅地被排出,从而提高湿地性能。
另外,例如,在轮胎1被使用为驱动轮的情况下,基于胎面部2的轮廓等,通常,中央陆地部5相比中间陆地部6相比而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因此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然而,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抑制中央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的大幅降低,因此即便在轮胎1被用作驱动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的中间陆地部6、6的中间刀槽12的一部分在将一条中央横沟10投影于两侧的中间陆地部6、6上的区域Sa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中央陆地部5以及两侧的中间陆地部6、6的区域Sa的花纹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排出中央陆地部5、中间陆地部6的水膜。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在上述区域Sa延伸的中间刀槽12的轮胎周向长度Lt优选为区域Sa的轮胎周向长度La的45%以上,更加优选为60%以上。
如图2所示,中间刀槽12包括从中央主沟3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部分16以及呈圆弧状延伸的第二部分17。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刀槽12包括第一部分16与第二部分17。
第一部分1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优选为10~40度。上述的第一部分16沿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发挥边缘效果,并且能够抑制中间陆地部6的花纹刚性的大幅降低。
第二部分17与第一部分16平滑地连接。由此,能够提高中间陆地部6的花纹刚性,并且中间刀槽12内的水能够顺畅地流动,因此湿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均衡地提高。“平滑地连接”是指如图所示,在第一部分16与第二部分17的连接部未设置顶点的形态。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分17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渐减。上述的第二部分17在转弯行驶时会较高地维持作用有较大的横向力的中间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轮胎轴向刚性,因此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第二部分17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而朝一侧倾斜。由此,能够进一步较大地维持中间陆地部6的第二部分17附近的花纹刚性。
中间横沟13从中央主沟3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中间陆地部6内终止。上述的中间横沟13能够将中间陆地部6的水膜向中央主沟3侧排出。另外,中间横沟13不与胎肩主沟4连通,因此提高作用有较大的横向力的中间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花纹刚性。
对于隔着中央主沟3而邻接的中间横沟13以及中央刀槽11而言,优选中间横纹沟13以及中央刀槽11的中央主沟3处的开口端13e、11e的轮胎周向距离Lb比中央刀槽11的轮胎周向长度L4小。由此,中央刀槽11与中间横沟13以较近的时刻接地,因此中央刀槽11以及中间横沟13的张开量增大,从而进一步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面部2的展开图中,中间横沟13不在使中央刀槽11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中间陆地部6上的区域Sb内延伸。由此,能够抑制中央陆地部5以及中间陆地部6的花纹刚性的过度的降低,从而能够维持耐不均匀磨损性能。此外,中间横沟13与中央刀槽11的配设位置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
中间横沟13呈直线状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上述的中间横沟13与中央刀槽11相同地在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发挥边缘效果,并且顺畅地排出沟内的水。
如图2所示,中间横沟13向与第一部分16相同的朝向倾斜。上述的中间横沟13较高地维持中央主沟3附近的中间陆地部6的轮胎周向刚性。从上述的观点来看,中间横沟1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5优选为10~40度。中间横沟13更加优选具有与第一部分16的角度θ3相同的朝向。
虽然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但中间横沟1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优选为中间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宽度Wm的20%~35%。
对于中间横沟13的沟宽W3(图1所示),为了均衡良好地提高湿地性能与耐不均匀磨损性能,其优选为1~3mm。从相同的观点来看,中间横沟13的沟深(省略图示)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的30%~50%。
如图1所示,胎肩陆地部7形成于胎肩主沟4与胎面端Te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陆地部7为未设置有沟、刀槽的平坦肋部。由此,胎肩陆地部7具有较大的花纹刚性。因此,例如,在轮胎1与驱动轮相比而用作未作用有较大的负载的从动轮的情况下,通常,基于胎面部2的轮廓等,胎肩陆地部7与轮胎轴向内侧的中间陆地部6相比容易产生滑动,因此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然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胎肩陆地部7形成为平坦肋部,从而即便在被用作从动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7的滑动,从而能够抑制不均匀磨损的产生。此外,所谓平坦肋部也包括设置有不对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给予影响的深度不足1.5mm的沟、刀槽的肋状体。另外,胎肩陆地部7设置于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的最外侧,因此胎肩陆地部7的水膜容易从胎面端Te被排出。因此,即使将胎肩陆地部7形成为平坦肋部,也能够抑制湿地性能的降低。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中,即便在轮胎1被用作驱动轮或者从动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中央陆地部5以及胎肩陆地部7产生的不均匀磨损,并且能够发挥优越的排水性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未设置有沟宽为1mm以上的沟,因此能够进一步较高地维持花纹刚性。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能够均衡良好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与湿地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其当然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来加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而被试制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11R22.5的轮胎,并对各供试轮胎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以及湿地性能进行了测试。各供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胎面宽度TW:235mm
各主沟的沟深:17.7mm
中央横沟的沟深:2.0mm
中间横纹沟的沟宽:2.0mm
中间横纹沟的沟深:2.0mm
图4的胎肩陆地部的横沟的沟宽以及沟深:与中间横沟的沟宽以及沟深相同
La:使中央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中间陆地部的区域的轮胎周向长度
Lt:上述区域内的中间刀槽的轮胎周向长度
Lb:中央刀槽的中央主沟处的开口端与中间横沟的中央主沟处的开口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
测试方法如下。
<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各测试轮胎以下述条件安装于载重10吨的2-D车的全轮,测试驾驶员使上述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行驶30000km。然后,对全轮的中央主沟以及胎肩主沟的各主沟的两侧的沟缘的磨损量之差进行测定。测定针对各主沟在沿轮胎周向大致等间距的八处进行。结果以全部测定值的差的平均值来表示。数值越小越好。
轮辋(全轮):7.50×22.5
内压(全轮):正规内压的100%
负载:正规负载的100%
<湿地性能>
测试驾驶员使上述车辆在设置了水深5mm的水洼的湿地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行驶。然后,通过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此时的方向盘响应性、转弯性、牵引性以及与抓地性等有关的行驶特性进行评价。结果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数值的10点差表示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性能变化的情况,5点差表示在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性能变化的情况。3点以下的差是难以引起同乘者注意的程度的差。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能够均衡良好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以及湿地性能。另外,变化了轮胎尺寸而进行了测试,其与该测试结果相同。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以及在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从而形成有由一对所述中央主沟划分的中央陆地部以及由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划分的一对中间陆地部,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将一对所述中央主沟连通起来的多条中央横沟,
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将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连通起来的多条中间刀槽,
在所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下,所述各中间刀槽的至少一部分在使所述中央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于所述中间陆地部上的区域内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形成有由所述胎肩主沟与胎面端划分的一对胎肩陆地部,
所述胎肩陆地部是未设置有沟或刀槽的平坦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呈锯齿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中央主沟朝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内终止的中央刀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的展开状态下,
连结所述中央横沟的两端的直线向第一方向倾斜,
所述各中央刀槽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包括向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两端部和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中央部。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横沟与所述中央刀槽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刀槽的轮胎轴向长度为所述中央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至30%。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刀槽的深度为所述中央主沟的沟深的30%至50%。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中央主沟沿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中间横纹沟,
对于隔着所述中央主沟而邻接的所述中央刀槽与所述中间横纹沟,所述中央刀槽以及所述中间横纹沟的所述中央主沟处的开口端之间的轮胎周向距离比所述中央刀槽的轮胎周向长度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刀槽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中央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平滑地连接并且呈圆弧状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42893 | 2015-03-04 | ||
JP2015042893A JP6393216B2 (ja) | 2015-03-04 | 2015-03-04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36197A true CN105936197A (zh) | 2016-09-14 |
CN105936197B CN105936197B (zh) | 2019-06-07 |
Family
ID=56844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18025.0A Active CN105936197B (zh) | 2015-03-04 | 2016-03-02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393216B2 (zh) |
CN (1) | CN10593619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22015A (zh) * | 2018-05-01 | 2019-11-0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28387B2 (ja) * | 2016-11-14 | 2021-02-1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6848510B2 (ja) * | 2017-02-20 | 2021-03-2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762267B2 (ja) * | 2017-06-07 | 2020-09-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US11167596B2 (en) | 2017-11-27 | 2021-11-09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
EP3489036B1 (en) | 2017-11-27 | 2020-05-20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yre |
JP7143717B2 (ja) * | 2018-10-12 | 2022-09-2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298381B2 (ja) * | 2019-08-08 | 2023-06-2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415142B2 (ja) * | 2019-11-25 | 2024-01-1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491804B2 (ja) * | 2020-09-30 | 2024-05-28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2126526A (ja) * | 2021-02-18 | 2022-08-3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97880A (ja) * | 2004-04-15 | 2005-10-2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990283A (zh) * | 2005-12-29 | 2007-07-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载重轮胎 |
WO2012005187A1 (ja) * | 2010-07-07 | 2012-01-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12043668A1 (ja) * | 2010-09-29 | 2012-04-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2183885A (ja) * | 2011-03-04 | 2012-09-27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 |
CN103832221A (zh) * | 2012-11-20 | 2014-06-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40283967A1 (en) * | 2013-03-22 | 2014-09-2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4097461A (zh) * | 2013-04-12 | 2014-10-1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38536B2 (ja) * | 2013-03-19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5
- 2015-03-04 JP JP2015042893A patent/JP63932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3-02 CN CN201610118025.0A patent/CN1059361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97880A (ja) * | 2004-04-15 | 2005-10-2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990283A (zh) * | 2005-12-29 | 2007-07-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载重轮胎 |
WO2012005187A1 (ja) * | 2010-07-07 | 2012-01-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12043668A1 (ja) * | 2010-09-29 | 2012-04-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2183885A (ja) * | 2011-03-04 | 2012-09-27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 |
CN103832221A (zh) * | 2012-11-20 | 2014-06-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20140283967A1 (en) * | 2013-03-22 | 2014-09-2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4097461A (zh) * | 2013-04-12 | 2014-10-1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22015A (zh) * | 2018-05-01 | 2019-11-0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59861A (ja) | 2016-09-05 |
CN105936197B (zh) | 2019-06-07 |
JP6393216B2 (ja) | 2018-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36197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03470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89545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291710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90978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347034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004258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080046B (zh) | 充气轮胎 | |
KR101787770B1 (ko) | 공기 타이어 | |
CN103978849B (zh)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
CN103538429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882321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411827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725098A (zh) | 轮胎 | |
CN102653215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711342A (zh) | 充气轮胎 | |
US10780743B2 (en) | Tire | |
CN108382134A (zh) | 轮胎 | |
CN103182905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103137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4044407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729736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4943478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764710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7199834A (zh) | 充气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